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

時間:2022-05-24 11:52: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元代代表性文學藝術形式是元曲。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一帶。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燦爛的花朵,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本期首先刊發楊芝虎先生的一次講演要點,芝虎先生開宗明義,由淺入深,展示了國學的洋洋大觀。

國學簡說

國學乃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之總和。國學是我國經典之學,優秀傳統文化之學,世界文明之學,它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國學一般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其組成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基礎,涵蓋了儒學、玄學、佛學、道學、理學,以及詩經、楚辭、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等。國學范疇同時也包括醫學、戲劇、書畫、星相及數術,它是華夏文明的根基,炎黃子孫的靈魂,是一切社會活動開展的精神支柱。

國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國學――所說,國學是指中國一切過去的歷史與文化,指中國學術的總稱。國學,融道德學、智慧學、謀略學、養身學于一體,集精髓、精典之大成,修身養心之道,揚善抑惡。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孕育了華夏文明,使中華民族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無不為國學精神所贊嘆,國學傳承所欣慰。狹義國學一一國學是指意識形態層面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經史子集以及唐詩宋詞、元曲、明唐小說等都屬于國學范疇,它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歷程,是歷史經驗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

國學作用

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說,國學對我國傳統經學、史學、諸子文學進行了精到而系統的闡述,國學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精典學問,并非西學能替代,它必須用心去讀,去看,去研究。

現代人立足于社會,應具備一定的素質和修養,應注重秉持經典,立人生之根基;明鑒歷史,悟發展之真諦;研習諸子,融百家之智慧;賞析別集,養高雅逸情之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代表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三家理論,維系和推動了中國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發展進程。東西方文化經歷了幾百年的融合,二者誰也沒有吞沒和消滅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黨和政府促進文化繁榮大發展的創新舉措,乃人心所向,時代所需。國學以《易經》為花蕊,以儒、釋、道三家為花柱,以諸子百家為花瓣,形成了人世間特色獨具的道德學體系。把人們培養成有思想、有修為、有道德和高尚的人。

國學乃經典文化之總和

第3篇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審美 觀念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017-01

漢語言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語言,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漢語言文學也經過了不斷的變化。我國的漢語從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逐漸演變到清朝的文言文,最后發展成如今的簡體字,這些年來,漢語言一直在發展,經久不衰,這也可以說明漢語言文學的魅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漢語言文學神秘的面紗,來欣賞它獨特的魅力。

1 古代漢語言文學的審美

其實一直以來,我國就有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的說法,這也反應了我國古代漢語言文化的精華。而漢語言文學經過了這么長的歲月,并沒有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面,而是變得更加有魅力,這就是古人為我們現代做出的巨大貢獻,而漢語言文學也被他們發揮得淋漓盡致。

1.1 孔子的漢語言文學

說到漢語言的審美,最先要提到的就是孔子的善美觀念。孔子覺得善和美是可以相互結合的,只有當二者相互統一的時候,才能顯示出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其實,孔子的想法對漢語言文學的影響是比較深遠的,因為一直以來,古漢語言文學都是注重善和美融為一體的。但是在孔子的時期,還有很多人并不是非常注重善和美的相互結合,例如墨家和法家的作品。一個文學作品如果只注重“善”而不在意“美”,就會導致它只有內容,但是毫無藝術的美感,讓人們覺得非常乏味;相反的,如果只注重“美”而不在意“善”,就會導致這個文學作品讓別人覺得徒有其表,并沒有思想深度。這兩類作品都是不被人們喜歡的,也無法靜下心來欣賞它們的魅力。所以說,漢語言文學的審美之一就是把善和美相結合起來。

1.2 唐宋的漢語言文學

唐朝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這也就造就了唐詩的出現和發展,讓我國的的詩歌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時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詩人,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我們現在欣賞唐詩的魅力,也可以從這三個人的作品來分析,李白的詩帶著一種浪漫、豪放的感覺,杜甫的詩讓人們感覺到歷史逐步變化的無奈,白居易的詩讓大家感受到通俗易懂的魅力。而宋詞是在唐詩之后發展起來的,可以和著樂曲來歌唱,是宋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讀宋詞,就一定要讀辛棄疾的雄心,一定要讀李清照的凄鐾裨跡一定要讀岳飛的精忠報國,一定要讀柳永的纏綿。

欣賞唐宋時期漢語言文學的魅力,不得不看的就是唐詩宋詞,這也是漢語言文學審美必須要分析的一部分。

1.3 明代小說的漢語言文學

當漢語言文學發展到明代的時候,出現了新的文學形式――小說,小說和現代漢語的聯系更加緊密。小說是以較長的篇幅和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吸引人,這也就說明了小說不僅僅要塑造眾多形象的人物,也要設計嚴謹的故事結構。要欣賞小說的話,也是從這兩個角度來分析,例如我國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水滸傳》,就塑造了一百多位形象鮮明的人物,還描寫出了引人入勝的故事。所以說,分析明清的漢語言文學的審美,必不可少的就是這個時代的小說。

2 近現代漢語言文學的審美

眾所周知,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文學作品奉獻給讀者,而隨著時代的變革,作者思考人生和觀念也和發生改變,不同的時代會給作者帶來不同的審美景觀。

2.1 十九世紀的漢語言文學

在十九世紀的時候,我國正在遭受毀滅性的打擊,這個時候的文學作品大多數是呼吁全人民進行戰斗或者是對社會現狀的反思。在這個時期,我國的文學作品大多注重思想內涵,希望能給人們以啟迪的作用。例如,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對社會現狀的描寫,并沒有用很多華麗的修辭手法,而是注重作品的內涵,希望通過自己寫的小說來喚醒國人,借此來拯救這個充滿病態的中國和麻木無知的人民。而十九世紀的漢語言文學的審美就是對思想的注重。

2.2 現代作品的漢語言文學

我國現代的漢語言文學發展的非???,文學作品開始反思我國的歷史和人性,也會對古代的作品做出一些分析。我覺得,如果要對現代作品的漢語言文學的審美做出分析,可以說我國現代的文學作品是多種多樣的。我國現如今的文學作品大多數作家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或者反應社會現實的作品,所以說,我們如果要分析現代漢語言文學的魅力,要從作者的角度出發,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帶入作品,不然不會感覺到它們真正的魅力。

而且現如今,科技高速發展,有很多人開始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作品,但是這些作品的質量卻層次不齊,我們一定要學會分辨出好的漢語言文學作品,才能學會對現代的漢語言文學做出審美。

其實,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漢語言文學的審美是要把內涵和形式結合起來,而且只有當文學作品上升到一定境界之后,才可以算的上是真正好的文學作品,例如,孔子的思想、李白的詩、李清照的詞、四大名著等,經過了時間長河的磨煉,成為了真正可以流傳百世的作品。而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審美分析,可以發現出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的特點。而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審美研究,需要我國的眾多人士一起參與,才能賦予漢語言文學一些新的審美意義,進一步發展我國的漢語言文學,才能讓漢語言文學走出國門,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朱錦昌.漢語言文學中的藝術與審美[J].網絡導報 在線教育,2012年(41)期.

[2] 朱元英.對漢語言文學的審美問題的研究和探討[J].青年文學家,2014年(24)期.

[3] 張法.文藝與中國現代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第4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

那么,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呢?中國是文明古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提到傳統文化,人們就會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教養;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十分成熟的、準確、豐富而優美的熟語;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風、騷、賦、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輝煌燦爛的古代科技;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文死諫,武死戰”,“不、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氣和浩然正義;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

但是,從對中學生進行的調查來看,我們發現,現在許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價值,有的學生缺乏起碼的常識。眼下不少學生不知道元宵節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已不敵外來的情人節、圣誕節;傳統食品湯團、粽子、水餃不如肯德基、麥當勞。有位著名特級教師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沖擊程度之烈為亙古未有。

如今因特網的出現、網吧的開設,極大地沖擊著傳統文化。當然網絡里健康的可學的東西甚多,這毋庸置疑。但是學生很大程度上是進行網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尋求視覺刺激。更多時間是在虛擬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現為不懂得起碼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碼的尊老愛幼,甚至表現為對父母不尊重,輕者出言不遜,重者離家出走。還表現為追星熱,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魯迅;只知道張柏芝,不知道毛潤之等等。更談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韓非子是何許人也。

那么作為一名當代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語文教師理應讓學生明確認識傳統文化,積極學習傳統文化,提高傳統文化素養。讓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我們教師身上得到傳承,得到發揚光大。語文是直接與傳統文化打交道的學科,語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語文教學承擔育人的任務,它要培養人的修養,它要為社會造就有用之才;語文教學要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己任,在學生人格塑造、思想啟蒙、人生導向、精神修養方面都要有所作為。原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著名學者劉國正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如膠似漆,密不可分?!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了語文學科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的作用,提出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

語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現有的教育資源,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已經有不少承載傳統文化的篇章。如高一年級的《寡人之于國也》、《勸學》、《阿房宮賦》等;高二年級的《逍遙游》、《五人墓碑記》、《陳情表》等;高三年級的《報任安書》、《屈原列傳》等。這些篇目既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輝煌的文化成就,也傳遞著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資料。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用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影響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對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熱愛,以及對杰出歷史人物的愛戴和崇敬,使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陶冶。

二、利用閱讀課及課外時間,讀經典。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現代語文教學承擔的任務也是十分繁重的。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課堂上來完成。因此,必須利用閱讀課及課外活動時間來讀經典。例如《詩經》、《論語》、《莊子》、《孟子》、《離騷》、《左傳》、《史記》、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我們應該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熏陶現在的青年一代。

三、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比如舉辦各類以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的講座、古典詩詞朗誦會、課本劇表演,舉辦有關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如默寫古詩文等,觀看表現優秀歷史人物事跡的影視作品并開展討論,組織學生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或者重要歷史文化遺跡等等。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增長了歷史文化知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給學生留下的應該是當民族遇到危難的時候,他們能想到老師曾經告訴他“茍利國家生與死,豈因禍福趨避之”;當他掌握權力時,也能想起老師的教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一個普通人會時時告誡自己“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痹谒麄兊男撵`播下遠大志向的種子,讓學生把高尚的情操當作自己永遠的追求,在他的心靈播下遠大志向的種子。

第5篇

按道理講做菜挺忌諱竄味的。但竄的味多了,就不怕了,反而能成為百感交集的一道美味。亂燉,相當于烹飪中的“混血兒”。血統雖雜,不夠純正,卻兼容并蓄地汲取了各方的精華。

臘八粥好像也是此理。只不過鍋里燉著的是五谷雜糧,乃至各種干果。

說起亂燉,必想起東北。我在冰雪覆蓋的長白山腳下吃過一次亂燉,是借宿的農家用洗臉盆端上來的,熱氣騰騰,一桌人吃得直打飽嗝。那天只有這一道菜,卻跟參加了什么宴席似的,胃里裝的食物品種甚多:豬肉塊、丸子、鵪鶉蛋、粉條、大白菜、土豆、青椒、胡蘿卜……好像還有雞骨頭鴨脖子什么的。在我的胃里面接著燉呢,全身熱乎乎的。我的肚皮,擱得下一部百科全書了,或百科全書的動植物分冊。從此以后,不管在哪兒,只要走進東北菜館,我都要點亂燉。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亂燉很注意“全面發展”的。但它更吸引我的還是那種包羅萬象的口感。

其實南方也有亂燉,只不過不叫亂燉。在我老家南京,它叫大雜燴。南京大雜燴與東北亂燉最大的區別,在于不擱醬油,有一種原汁原味的鮮。

最初的亂燉,恐怕是餐館或貧苦人家將隔宿的殘羹剩菜攢在一塊回鍋加熱,以免浪費。一品嘗,發現味道更醇厚,更豐富了。這也相當于變廢為寶吧。

雞尾酒是靠精心勾兌出來的。最初用雞毛攪拌,故名。亂燉,則不需那么講究了。用菜勺在鍋里撥拉撥拉就可以了。

亂,一般用作貶義詞。亂燉的亂,分明是褒義詞了,有一種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意思。

這正如散文的散,形散而神不散,很高的藝術境界。還有雜文的雜,并不是雜亂無章,非博學者不能寫也。魯迅就是雜文領域里的大廚師,他能把天文地理、世態人情一鍋燴了。雜家可比專家要難當。

讀后人編撰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由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乃至明清小說什么的,覺得像一鍋亂燉。但這口鍋可實在太大了,夠子孫后代永遠吃下去。有了這源遠流長的文學養料,作為中國人,在精神上應該是餓不死的。

我還注意到文學史里較精采的那些章節,愈是在亂世,愈能出有深度的作品,即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或“憤怒出詩人”。亂世亦如亂燉,把文人們的才情與感嘆全熬煮出來了,不管你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是浪漫主義還是現實主義,是隱于市還是隱于野,都逃避不了一次脫胎換骨的冶煉。而這么多風格迥異的作品匯集在一起,卻構成了文學的盛宴。

至今,我隨便舀一勺湯嘗一嘗,都感動得直咂嘴。

第6篇

摘 要:中國的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之瑰寶,古典詩詞歌曲則是將文學和音樂進行了精彩的結合,給人帶來豐富的藝術享受和精神啟迪,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今天,探索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發展過程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古典詩詞歌曲創作的角度將古詩詞歌曲的發展概括為三條脈絡,并對當前古典詩詞歌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良好發展趨勢進行簡要闡釋。

關鍵詞:古典詩詞藝術歌曲 發展脈絡 發展現狀

翻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畫卷,我們看到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其中,有著精深的內涵和超高的藝術價值的古典詩詞便是這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古典詩詞,從第一部傳承至今的詩歌總集《詩經》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其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國古典詩詞從起源到發展一直都與音樂緊密結合,相互影響。由于古詩詞的格律性與音樂有著天然相近的親聯關系,在音樂中,我們會感受到詩詞的意境,在詩詞中,我們會體驗到音樂的韻律美。音樂與詩詞的相互滲透、相互結合。

如果說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華彩樂章,那么以古典詩詞為詞譜曲而成的藝術歌曲則可以說是中國聲樂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它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古典詩詞藝術歌曲屬于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文人詞調音樂,在古代是配合著詞進行歌唱的一種音樂體裁形式。這類歌曲是由歷代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階層人士所創作或參與創作的,歌詞大都采用歷代文人的詩詞佳作,故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因文人音樂的存在和發展,許多文人所撰寫的古典詩詞在歷史上都有入樂的傳統,其中大部分即是中國古代詞調音樂所遺存下來的歌詞。最早的詩歌集《詩經》就是第一部把流傳在民間的歌曲用文字記錄下來的詩歌總集,因此也可以稱它為最早的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集。它包含了上古時期各類歌曲的精華。到了唐代,詩歌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唐代詩人作品的入樂歌唱已成為當時的一種風尚,許多詩人的詩作都被譜成歌章在宴會上傳唱。后來,又逐漸出現了曲子詞,宋代的曲子詞作是我國長短句的鼎盛時期,這種長短句文詞高雅并且易于傳唱,其與音樂的結合比詩句更為自由靈活。元曲則是一個可與唐詩宋詞并駕齊驅的具時代標志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利用音樂曲牌來敘事、寫景、抒情的一種清唱形式,傾向于通俗化。

其實以上所述皆可以概括為我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的第一條脈絡。即由古代文人傳譜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我們知道從公元前周代的《詩經》,戰國時期的《楚辭》,漢代的《相和歌》,到唐代的格律詩、絕句,宋代的長短句、曲子詞,元明清的散曲、琴歌等種種古體詩詩詞,皆是可以讀、吟、誦、唱的。但由于記譜法的滯后,以及各朝的戰亂變遷,社會動蕩,絕大多數優秀的音樂歌譜未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流傳,更多的僅是限于文字的記載、徒以文學的形式流傳了下來。現今得以流傳下來的古代文人傳譜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極為少數。其實,唐宋時期的姜夔、何滿子、李龜年、田順郎等文人均可稱之為音樂人。他們懂得音律,自行按詞牌或自己讀詞譜曲,譜寫出的歌曲作品音韻優美,格調清新,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古代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

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發展的第二條脈絡,就是由近現代作曲家為中國古典詩詞譜曲的藝術歌曲。20世紀初期,隨著五四的興起,新音樂運動隨之而來,效仿西方創造新音樂的趨勢明顯增強,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20年,留學德國的作曲家青主運用西洋作曲理論技法,創作出了至今仍膾炙人口的歌曲《大江東去》(宋,蘇軾詞),實現了由傳統的學堂樂歌創作向藝術歌曲創作的轉變。這首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正因與古詩詞的結合,使之具有濃了厚的韻味和特點而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此后,黃自、劉雪庵等一批作曲家也嘗試并創作出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作品。這些作品中大部分的歌曲曲詞來源于古典詩詞,如黃自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詩),劉雪庵的《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詩)等。此外,冼星海1944年《古詩十首》歌集的創作完成,黎英海1982年《唐詩三首》的創作完成更是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創作的又一發展。它的創作,彰顯出了中國近現代作曲家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和極大重視。

第三條脈絡則是由作曲家借用古典詩詞體裁加以譜曲為現代人而創作的藝術歌曲。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歌曲是中國古典詩詞與西方藝術歌曲相交融的形式。當代作曲家們在繼承前輩對古詩詞歌曲良好創作的同時對西方成熟的作曲技法手段加以運用,并把具有中國特色的人聲、韻律等元素融入作品中,獨創性的創作和發展出了具有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特點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還有很多詞作家嘗試結合歷史內容創作古體詩,在曲作家的配曲下,呈現出中國味兒十足的現代古典詩詞藝術歌曲。如韓靜霆、徐沛東的《梅花引》,姚明、付林的《孔雀東南飛》等等。這些當代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作品曲調旋律優美動聽,成功的繼承發展和創新了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藝術魅力。

雖然當代社會流行音樂相當盛行,但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杰作――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畢竟有著上千年的深厚歷史,是中華民族音樂的母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當一首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找到了美妙動聽而又能準確揭示其思想內涵的旋律及其演唱來表達時就會很快的為欣賞者所喜愛,并且能夠通過對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瀏覽與欣賞,拓寬自己的藝術視野,提升自身音樂修養與內涵。同時,中國古典詩詞音樂也給流行音樂的創作帶來了一股古樸的清香。一些流行歌手發行的歌曲專輯中借鑒了古典詩詞歌曲的元素,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濃郁的古典韻味及豐富的文化蘊含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喜愛。而這些新型的古典詩詞歌曲之所以能夠得到大眾的歡迎和喜愛,也更加顯示出了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在百花爭鳴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這獨具特色的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藝術依然散發著蓬勃的朝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藝術的發展沒有窮盡,中國古典詩詞歌曲也必將繼續發展下去,不斷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相信必會擁有一片寬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歌曲論》李曙明主編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概念問題》郝建紅 古典音樂(1994一2007)

第7篇

關鍵詞:民族音樂;音樂語言;美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J64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056-01

語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而音樂語言則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它與我們通常使用的語言不同,它更直觀的表現出音樂的內涵,而且它只作用于我們的聽覺器官,讓我們用聽覺來鑒賞其所達到的效果。

中國擁有燦爛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音樂在歷史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隨著王朝更替,歷史不斷向前發展,民族音樂也不斷的向前進步,它從人們消磨勞動時光到人們自己享受、娛樂,再到社會利用音樂來引導人們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提高人們的素養。由此看見,這些民族音樂中不只具有美麗的音符,撩人的旋律,更蘊含著古代文人先哲們那豐富的仁義禮智信的精神文化和取之不盡的美學精華。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中的美學意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標題美

民族音樂的美學意義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就是標題,從標題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部音樂作品所包括的內容以及意義,它或者抒發作者對客觀世界的感受,或者抒發作者內心的離愁別恨或情意濃濃,亦或者僅僅勾勒大自然的風光,而這些都是從中國悠久的優秀文化中汲取的。從古至今,中國文學中的意境是令人津津樂道的,唐詩宋詞漢文章那一個中都蘊含著無盡的意境,讓人不斷地品味其中無盡的美。中華民族傳統音樂也淋漓盡致的渲染了這一方面,用短小精悍的語言蘊含出無邊無際的悠遠的意境,每個字都飽含著無盡的情意,開闊出更廣闊的境界。就音樂本身而言,標題不但要能夠表達出整部音樂作品所蘊含的內容以及意義,而且還能夠更加優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和耳目一新的新奇感。這樣來說,音樂作品的標題就是詩化般的語言,而且有的標題直接從詩詞中摘錄。

標題美的民族音樂有許多。例如《漁舟唱晚》就出自唐代著名的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一些音樂作品的題目出自于故事,詩人更容易品味其無限的美感,例如《漢宮秋月》,從標題就可以看出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以及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再如《十面埋伏》,講的是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后決戰的情景,項羽自刎于烏江后,劉邦獲得勝利的故事,還有更多的音樂作品的標題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既有美感又有意境,例如《漁樵問答》表現出漁樵在青山綠水間怡然自得的樂趣以及知足常樂的心態;再如《平沙落雁》,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表現出雁群降落之前在天空盤旋、翹首顧盼的情景。通過以上這些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標題對音樂作品的重要性。就文章而言,“題好半個文”,就音樂作品而言,好的標題更能夠渲染出音樂的魅力。

二、情態美

民族音樂在幾千年的流傳中具有自身的格式與套路,但這并不是嚴密而不可改變的,作者總是會根據自身的因素來適當的改變亦或是進行創新。正如文學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一步步創新一樣,音樂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步一步的改變著自身的情態。而這種創新正是為了更好地抒發作者的內在世界,自古詩詞就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音樂也不例外,音樂也是用來表達作者對景物的喜愛或者厭惡之情,用來表達作者通過對某些景物或客觀事物的描寫抒發自己的志向。如果說傳統詩詞中蘊含著“意境美”,那民族音樂中則蘊含著“詩意美”。標題能夠渲染出音樂的魅力,那么情態則是這種魅力的具體化,只有從具體的內容中,我們才能感受出音樂的精華,以及音樂對我們無盡的吸引力,只有標題而沒有內容,那么這個標題也是沒有魅力的,甚至有許多音樂作品的標題都是從內容中提煉而出的。還有許多作品的內容是對標題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

情態美的民族音樂有許多。例如《梅花三弄》,通過對梅花在寒霜中不畏嚴寒依然傲立枝頭迎風斗雪品格的進行描寫,體現出作者對具有高尚情操的志士的仰慕敬佩之情?!懊诽m竹菊”是用來形容人的高尚品德的,從這個角度看,這首曲子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不可分離的聯系。再如《出水蓮》通過對蓮花的刻畫,用質樸的韻律表達出作者對蓮花的高尚之情的敬慕。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曾寫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這就鮮明的體現了音樂與傳統文化的息息相關。最后比如說《長相思》,其內容出自樂府詩《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鮮明的寫出了青梅竹馬的年輕男女的山盟海誓的愛情,以及思念時的深深幽怨之情。音樂像文學一樣有完整的內容。

三、結語

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在無盡的宇宙之中,每個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我們不能相互脫離,那樣就無法生存。音樂亦是如此,音樂語言是一種特殊的、優美的語言,它是我們一種用聽覺來交流的方式。中華文化浩瀚精妙,我們的民族音樂更是其中的精髓。音樂語言用其自身獨有的方式教導我們什么是真知,它用最具有美感的語言讓我們欣賞世界,感悟人生。

參考文獻:

第8篇

1.1 讀順讀暢,初步感知課文。在教學《孫權勸學》這篇文章時,我先讓聽讀課文,并將其中容易出錯的“更”、“為”“邪”三個字故意念錯,,學習習慣較好的學生,他馬上能找到錯誤并指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說這幾個字讀音的特殊性,使學生明白多音字在文言文中要根據意思來定讀音,而通假字的就是所通字的讀音,如“邪”的讀音原本為“xié”,由于在文中“邪”通“耶”,因此“邪”的讀音為“yé”。像這樣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老師又給予方法的指導,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聽讀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在無形中培養文言語感,為學生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做好鋪墊。

1.2 熟悉課文內容,大體上疏通字詞句。朗讀的第二階段,讓學生自由放聲朗讀課文,淺層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于是學生饒有興趣地自由放聲地朗讀,在朗朗書聲中,我走進學生,幫助部分學生解讀不認識的字詞。注意聆聽學生朗讀的節奏與停頓,并及時糾正學生讀不到位之處,指導學生的疑難之處,幫助學生劃分節奏與停頓。同時要求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聯系已學課文中掌握字詞義,自己去讀,這樣就能做到在大體疏通字詞義,了解課文內容,能講述課文大致內容。

1.3 抓住重點,進一步理解字詞義。猜讀是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其原則,就可以深入文本。猜讀不僅要讀準句讀,還要讀出語氣,這樣才能走進作品深處。如《鄒忌訥齊王納諫》中鄒忌問美時,其妻與妾的回答幾乎是一模一樣,可讓學生猜讀兩者不同的語氣,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思維。這一處,除了妻的“君美甚”三字,但同樣的“徐公何能及君也”讀時的語氣是截然不同的,妻可讀得熱烈些,感情直露,而妾則不可如此熱烈,語氣自然要收斂一些,因為這是由妾在家中的地位所決定的。這樣,在猜讀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甚至可以解決感知人物形象,了解主旨等課文賞讀中才能解決的問題。

1.4 悟意境,質疑問難。語文教學中,質疑問難、品評鑒賞是一切閱讀必不可少的環節,對于文言文,學生也應做到“美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們應該尊重學生在文本解讀中的異議,更應該及時表揚合理的解讀。如《曹劌論戰》一文中,魯莊公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認為他“鄙”“陋”,但有的學生卻認為魯莊公也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能夠向“曹劌”這樣的小人物請教,虛心聽取他的意見,有善于“納言”的性格特點。對此,教師應予以肯定。

2 對文本所蘊含的豐富內涵進行充分的發掘

現在文言文教學往往是老師帶領學生解釋字詞,翻譯句子,翻譯課文,背誦講解課文。然后是文言文的鞏固練習,解釋文言詞,翻譯句子,找通假字,一詞多義的理解,虛詞的辨析,句式的辨別等等。在現代文閱讀教學已經不再強調語法知識更不進行語法分析的情況下,文言文教學的語法講解卻大行其道。這樣做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由于學生多是被動的接受,自主的學習過程弱化,學習的熱情降低。文言文的美感在單純的字詞解釋中被隔離,起不到對文言文的審美效果。

中國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語言。自詩經以來,有“”并舉,有百家爭鳴,有漢賦鋪陳,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奪目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或韻或散,或律或絕,五彩斑斕,絢爛多姿。步入其間,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我覺得學生對文言文的感知應該是對思想感情的理解、寫作背景的了解、重點字句的賞析上面,字詞解釋與句子翻譯學生看得明白的不要講,越講越糊涂的也不要講,以讀為中心,以品為基礎,讓學生明白大意就行,學學陶淵明吧,“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捌罚褪遣磺笊踅狻?,就是在誦讀中品人物之美,品情感之美,品思想之美是也。

3 有意識的去創設教學情境

學生學習文言文,在疏通字詞句、理解文章內容,打好基礎后,將文言文作為現代文來學習,積極倡導體驗性,讓他們置身其中,感悟心靈,用腦子想,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說,動手操作,也是文言文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教師再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去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吟讀成誦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作者的經歷,發揮想象,設計合理情節。

3.1 通過聽、說、讀、寫、畫,幫助學生形成立體的情感。如我校一位老教師在教學《核舟記》一文時,就用了表演法來讓學生體會雕刻技藝的高超。她讓學生想象佛印、蘇軾和黃庭堅三個人物各自不同的深情狀貌,并通過幾位學生的精彩表演,觀眾的點評,使學生“看到”了文言文所描述的核舟之上所刻內容,也發出同作者一樣的驚嘆。

又如《晏子使楚》中,讓學生通過“視”“笑”“避席”等詞,合理想像晏子、楚王當時的神態、表情,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描述;《塞翁失馬》中,給文章續寫,依據福禍相生的原則,想像塞翁的故事該如何延續。

3.2 打破常規,轉換思維。文言文中的思想對現代人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教學中,教師可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用現代的眼光,重新審視古代的思想,批判性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

如《桃花源記》中請現代導游為桃花源做宣傳;《寓言四則》中創編現代版的《濫竽充數》和《塞翁失馬》……現代人學習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摻加現代元素,做到古今結合、古為今用,學生的思維大大拓展,奇思妙想頻頻不斷。學習文言文興趣高昂,更能深入領會文言文的要旨。

另外,教學文言文還可讓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古人所寫的文章,大多文簡意豐,含蓄蘊藉,講究對偶、排比、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語不驚人死不休”。

如《陋室銘》《愛蓮說》中就有很多有名的駢句,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仿照其中的駢句寫寫自己的生活。經常模仿寫作,必會受到熏陶,從而逐漸養成推敲詞句的好習慣,說不定也會“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或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

第9篇

摘要: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在教學中,這一影響更直接,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加強自身的語言功底和修養來實現對學生的影響。

關鍵詞:教師語言修養;寫作教學;影響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8-007-1

我們都知道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文學性。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應突出文學性。因為文學性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學藝術作品感人的魅力。用文學的語言,文學的形象思維,文學的想象性,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文學的狀態,即寫作的境界中去。學生會被文學藝術的生動魅力所吸引,變被動的學習寫作為主動的學習寫作,變怕上作文課到想上作文課,變不愿動腦筋到主動發揮其想像力、創作力。

想要有很高的語言修養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給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苯處煟恰皞鞯馈⑹跇I、解惑”的人,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足夠的知識儲備首先要求語文教師的知識要“專”,這就是要求教師精通語言學、文學史、文藝學等知識;其次要求知識面要“廣博”,古今中外,文史哲經都有所涉獵;從古代的《詩經》,屈原的《離騷》到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再到三、四十年代的小說,戲劇,詩歌,到新時期的文學等。從俄國時期的托爾斯泰,前蘇聯的衛國戰爭小說,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從法國的巴爾扎克到美國的海明威,從《海底兩萬里》到《哈里波特》……只有廣泛的閱讀,才能使老師的文學視野寬闊,使教學具有文學的藝術魅力。另外教師對教育學等理論知識也要加以重視,了解贊可夫繁榮“教學的發展”,布魯諾的“知識結構”,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教師把這些內在的知識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講課時才能從中提取精華,深入淺出地教授給學生。這樣學生在每一節中都能受到老師的感染和啟發,他們的文學素養和語言修養都得到了提高,寫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作文教學。只有生動感人、通俗易懂的語言才能開啟學生心靈的天窗,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啟迪、引導他們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從而激感,影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和品德;同時,良好的語言亦為學生的語言美提供范例,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反之,枯燥冷澀、挖苦刻薄的語言則會抑制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消極、厭煩的情緒,進而影響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師的語言修養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成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一再強調:凡是當教師的人絕無例外地要學好語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學工作。也就是說,教育的成敗,不僅取決于教師知識的多寡,同時也取決于教師口語表達能力的高低。一個優秀的教師,除了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擁有優美的語言。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她的教學語言有一顯著特點就是詞采豐美,這完全得力于她深厚的文化素養。上海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語言詞匯豐富,善于運用專業詞、成語、俗語等。她汲取了古典文學的精華,儲存豐富,教學時左右逢源,脫口而出,大大增加了語言的風采,在課堂中形成了濃郁的文化氛圍。于漪老師的學生說:“聽于老師的課,簡直是一種藝術享受。”教育專家魏書生的學生說:“魏老師每堂課都給我們打開一扇新的通向世界、通向未來的窗口?!闭缣K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如果我們的老師也能做到這樣,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語言功底厚實了,寫作水平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教師教學使用什么樣的語言,其實傳達的是一種趣味和境界。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弦,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這樣學生也才會運用優美的語言,他們的作文語言才不會干癟、無趣。

教師的語言修養體現在準確、鮮明、簡練上。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么,恨什么,贊揚什么,反對什么,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里,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這樣的話,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學生不需要刻意地積累素材,他們的作文也能寫得很好。

教師的語言修養還體現在含蓄、幽默、富于啟發性上。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于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如果一名教師能在生動活潑的課堂上講了寥寥數語,學生能夠你一句、我一句地熱烈討論起來了,這就是一個優秀的教師。

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師勞動的每一領域,都需伴有取得溝通教育對象心靈最佳效益的語言;教師應有一個語言庫,貯有豐富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根據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用得妥貼。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只有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把握語言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影響,才能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質量,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10篇

關鍵詞:學生活動;載體;傳統文化教育

加強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發揮學生自我教育功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理想人格、增強文化自覺自信。

一、做好頂層設計是激發學生活動教育功能的源動力

(一)建立長效機制,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常態化”學校頂層應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長期規劃,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學校校訓、校風、學風、教風、師德等具有學校鮮明特色的文化精神結合起來,凝聚文化共識,制定相關規章制度,明確職責,建立宣傳學習長期機制,使之成為學校師生行為舉止的指導思想,加速文化精神從外化到內化的轉變過程,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二)調整培養方案,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合法化”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是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前提和基礎,應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合法化”,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為學生開展高質量的學生活動奠定基礎。(三)充足經費支持,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經費支持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開展的前提,學校應結合實際,劃撥專項經費,制定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真正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活動之中,落到實處。

二、學校各部門協同合作是以學生活動為載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保障

(一)學生管理部門應加強學生活動的管理和指導首先,應對學生活動進行嚴格把關和引導。學生組織是學生各項活動開展的主體,學生管理部門作為學生組織的管理和指導者,應對學生活動進行宏觀把控和微觀指導,尤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更應嚴格把關,從內容、形式和規模上充分論證,避免活動流于形式,既浪費了人財物,又沒有實效。其次,應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類學生活動搭建平臺。主要是按照省、市相關機構部門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安排,有計劃的指導學生組織、社團開展活動。第三,應積極協調各部門,為學生活動開展提供保障。主要是就活動開展中遇到的宣傳、場地、經費等問題協調相關部門解決,確保活動順利開展。(二)各院系應重點做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是高校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以愛國主義教育、紅色革命教育為多。首先,各院系應設計好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融入其中,可以一個主題多個內容,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人文素質培養結合起來。其次,要提高暑期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暑期社會實踐不應走馬觀花,無論是企業走訪參觀,還是義務支教,應該實實在在的做些事情,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三)各部門應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學生活動的開展涉及的內容較多、范圍較廣,為保障學生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教育功能的實現,各部門應通力合作,各司其職,為學生活動開展保駕護航。

三、學生活動設計與實現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

(一)深挖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認同首先,中國的傳統節日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其特定的文化內涵是獨具特色的文化財富,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應以傳統節日為線,將家國情懷教育、關愛社會教育和理想人格教育結合起來。其次,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儒墨道法兵,百家爭鳴,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為人處事之道、修身養性之法等皆可從中獲取,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第三,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操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精神食糧。物欲橫流的社會,對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操的繼承和發揚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最鮮活的例子,也最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二)靈活學生活動形式,提高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效首先,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友情教育等,采取專家講座、革命圣地走訪、團日活動、愛心捐贈、支教幫扶、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在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素養。其次,可通過書法比賽、經典誦讀大賽、古詩詞朗誦大賽、名師講堂等方式,讓大學生在賞析經典著作的同時,把握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從而內化為自我行為約束力。再有,可結合學校實際,尋找機會走出校門,開展志愿活動,使大學生更多的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百態,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提升對傳統文化中精髓的理解。(三)學生活動設計貼近大學生生活,提高學生參與度首先,學生活動的主題和設計構想應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衣食住行,以大學生的關注點為切入點,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升華,設定主題。其次,活動環節的設計要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有針對性、實操性,不得一味追求規模、現場效果、外在形式,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感受,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第三,要做好活動宣傳,基于高校學生人數較多,住宿較為分散,管理主要以院系各自管理為主,學生活動的宣傳則尤為重要。

四、拓寬傳統文化教育渠道,占領網絡陣地

第11篇

一、《疏證》豐富的方言訓詁資料和結論,可幫助我們獲得某些近代語詞的確解。

近代漢語和現代諸方言關系十分密切,是不言而喻的。不少近代語詞在現代普通話里消失了,卻保存在某些方言中,方言可以證古,這已成為漢語史研究者的共識。有的論著甚至把“印證方言”提到方法論的高度加以強調。《疏證》以昭通方言為核心,提供了豐富的方言訓詁資料,對一些字面平常而含義難懂的詞語作出了解釋。這是值得我們參考借鑒的一份珍貴遺產,是我們解開某些難題的一把鑰匙。下面試舉數例:

例一,唐寒山詩一六九:“寒山有一宅,宅中無闌隔。六門左右通,堂中見天碧。房房虛索索,東壁打西壁。其中一物無,免被人來借?!痹娭小皷|壁打西壁”之句,成為后來禪宗的口頭語,見于多種語錄。但句中的“打”字十分費解,日本老一輩漢學家入矢義高譯注之《寒山》云:“未詳?!逗皆娝髻憽分凶椤綗o礙’,但不知‘打’字如何作解。”[日]《俗語言研究》第

一、三期曾開展討論。(注:禪籍俗語言研究會編,該刊出至第六期???,以下所引均見

一、三兩期。)胡從曾以為應讀為“盯”或“瞪”,也就是“瞠”字;徐時儀以為“已失去實義”;滕志賢“疑或為‘相對’之義”;關長龍據東北遼東方言釋“打”為“貼近”之“貼”,筆者也曾引《型世言》之例贊成關說。按,以上種種說法都不免有猜測的成分?!妒枳C·釋詞·釋詁三》“打、合”條云:“唐寒山詩:‘東壁打西壁?!味∥荚姡骸嗪閥á@③打白洪yá@③?!交亍逗酱琛罚骸弦Υ宕虬滓Υ濉!瘲钌饔浰字V:‘霧凇打霧凇?!颡q與也,及也。音如搭。昭人言我打你,與你也。打、搭同皆雙聲,故義亦通。合古亦讀如答也?!边@里不僅有方回、楊慎兩條未被引用的新材料,而且從語音的聯系上認為“打”通“搭”,“搭”由“搭上、加上”之意虛化為連詞?!皷|壁打西壁”意即東壁與西壁,連上文是說每間房屋都空虛無物,僅東壁與西壁(其實也兼括南北)而已。這應是對這宗聚訟公案較為合理的解釋。

例二,《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梁尚賓聽說,心中不忿,又見價錢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許政揚注本釋云:“相因,相當?!标戝0病缎≌f詞語匯釋》“相因”條解說亦同?!妒枳C·釋詞·釋言四》“相因、ráng@④”條云:“《爾雅》:‘ráng@④,因也?!虒⑶?。今昭人言物價不昂,合算曰相因。當即此字,因則語氣詞也。”按現代方言中的“相因”是否由古代的“ráng@④”加詞尾“因”而成,似尚可斟酌,但此詞“言物價不昂、合算”之義卻普遍存在於西南官話中?!冻啥荚挿窖栽~典》216頁:“相因:便宜?!薄顿F陽方言詞典》284頁:“相因:(價錢)便宜?!本蓞⒆C。

例三,雜劇《倩女離魂》三折:“知他這ān@⑤z?。愧薏『稳掌穑俊薄对拼皦簟匪恼郏骸皼]理會腌zā@⑥久病疾,害的來伶仃瘦體。”北京出版社1980年《元雜劇選注》于《倩》劇之“ān@⑤z?。愧蕖弊⒃?;“即腌zā@⑥,齷齪。”《元曲釋詞》則解為“這里是討厭之意”。按說自己患的是臟病顯然不合情理,說討厭的病雖然勉強可通,但恐怕也是根據上下文揣摩而得,并非確解?!妒枳C·釋詞,聯綿詞》“@⑦@⑧、淹牽……”條云:“《方言》:‘@⑦@⑧,微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病而不甚曰@⑦@⑧?!ā稄V韻》影葉、澄葉兩切)《廣雅》:‘@⑦@⑧,病也?!唇裾讶酥^病不劇而久不痊者曰淹牽(或作遷),或曰淹淹牽牽。淹牽以通俗語易專門語也。又言小兒不利落,或萎靡多病,亦用此詞?!抖鲙罚骸銓に即笮〈蟥@⑨@⑩。’ān@⑨@⑩亦@⑦@⑧一聲也。”這是以聲音通訓詁并作具體分析的又一佳例,“腌z?。愧蕖钡刃误w的詞和“齷齪”、“骯臟”之類可能有音義聯系,或竟同源,但不一定是同義詞。

二、考求本字,為我們指出了某些近代語詞的構詞理據。

近代語詞之存活于現代方言者大都出自口語,帶有通俗的特點,其書面記錄往往是隨聲取字,不拘一體,字面上多半不能顯示其構詞理據。要弄清它們的構詞理據,離不開傳統的考本字的方法。對于這一點,《疏證》作者是給予充分重視,并作了最大努力的?!斗怖分姓f:“古今記方音者莫不以求本字為主,此傳世舊法也。余庚申辛酉間在蜀所為,全襲此法,故初稿四百則皆一一得其本字,后此亦未遠于此律。至近年所得,此義稍疏,故有求本字未得者亦錄之,此體例之不能純一者也?!庇捎谧髡吖αι詈?,見聞廣博,所得本字可謂勝義疊出,精采紛陳,每每能一語破的,使人豁然開朗。如“不消”即“不須”,“須”、“消”一聲之轉(《釋詞·虛助詞》該條);“把戲”即“百戲”,“把”、“百”亦一聲之轉(《釋詞·組合詞五》該條);“變卦”即“變化”,同占卦之卦象無關(《釋詞·釋言五》該條);“長俊”即“長進”,“俊”為“進”之借字(《釋詞·釋言三》該條)。如此之類,不一而足。下面再擇舉數例:

例一,“打尖”一詞,清代初葉以來之白話小說常見?!稘h語大詞典》六冊313頁該條:“①在旅途或勞動中休息進食?!笔滓甯8瘛堵犛陞舱劇ご蚣狻罚骸敖袢诵幸塾谌罩型兜甓?,謂之打尖。”但何以“打尖”能表此義?卻不得而知。《疏證·釋詞·釋言五》“打尖”條云:“打尖,昭人謂旅途小憩為打尖。按《廣雅。釋詁三》,‘@(11),止也?!滓约庾譃橹?。此言小憩止,因小休而飲食,故小食亦曰打尖矣。”“打”在近代可作動詞詞頭,置于動詞“尖(@(11))”之前而構成雙音動詞“打尖”,表示小憩之義。這才使我們以上疑問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例二,“掂斤播兩”是元曲中常見的四字格。朱居易《元劇俗語方言例釋》收此,釋為“較量輕重,計較得失”,舉《西廂記》一本二折、《任風子》一折、《誠齋樂府》、《雍熙樂府》各一例。其中“掂”字好理解,《現代漢語詞典》279頁釋為“用手托著東西上下晃動來估量輕重”,“播(或作簸)”卻含義不明。《疏證·釋詞·聯綿詞》“diān@(12)duō@(13)”條云:“《廣韻》‘知輕重也?!〖妗⒍±ǘ小!肚f子》‘捶鉤者’注:‘玷捶鉤之輕重。’玷音點,昭人以拈掇為之。按‘掂斤簸兩’之‘拓簸’即‘diān@(12)duō@(13)’之形象化詞組而又為雙聲之變也。”今按,以上引文簡約,為明晰起見,不妨補充如下:《廣韻·添韻》“丁兼切”下:“diān@(12)duō@(13),稱量?!薄肚f子·知北游》:“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弊ⅲ骸澳榇枫^之輕重而無毫芒之差也。”疏:“大馬官號,楚之大司馬也。捶,打鍛也。鈞,腰帶也。大司馬家有工人少而善鍛鉤,行年八十……能拈捶鉤知斤兩之輕重無毫芒之差失也?!庇纱丝芍?,“掂斤播(簸)兩”系由聯綿詞“diān@(12)duō@(13)”插入“斤、兩”二字而構成的四字格,故有“稱量、權衡”之義,“播”、“簸”均為“duō@(13)”之音變借字。

例三,明清小說俗曲中稱私為“窠子”或“私窠子”?!渡礁琛肪砭拧镀疲?14)帽歌》:“總成你相交子多少姹童窠子,陪伴子多少監生舉人?!薄队魇烂餮浴肪砣骸霸瓉磉@人家是隱名的妓,又叫做私窠子,是不當官吃衣飯的?!薄缎性郝曀浴と宋铩罚骸皨D,窠子?!币话憷斫狻榜阶印奔础案C子”,以為全出借喻,其實不盡如此?!妒枳C·釋人》“私窠子”條引《揚州畫舫錄》及《救風塵》并云:“今昭人讀窠如窩,私窩,言非光明正大之窩也?!庇帧皟x、私ē@(15)”條說此詞語源云:“儀,昭人謂男女私曰ē@(15),因謂私曰私ē@(15)子。按《國語》:‘周房后有爽德,協于丹朱,丹朱馮身以儀之,生穆王焉。’韋注:‘儀,匹也。’考儀從我身,古支歌相通,則昭人之私ē@(15)子當作儀無疑。”

例四,從唐代詩文到現代方言均可見“向火”一詞,拙撰《唐宋筆記語辭匯釋》(注:中華書局2001年修訂本。)該條云:“向火,即烤火。‘向’作動詞本有‘趨向’‘接近’的意思,‘向火’即近火、附火,目的在于取暖,故有‘烤’義?!苯癜矗尅跋蚧稹睘椤翱净稹辈诲e,但以為此乃“趨近”義之引申,卻不免迂曲?!妒枳C·釋天》“向、烊”條云:“昭人謂于爐取暖曰煬火,音如向,日中則曰煬太陽?!墩f文》段注:‘煬者火旁烘物以火氣煬之也?!渡龔V(字疑衍)庵全集》六十三云:‘《莊子》:“煬者避灶?!彼抉R彪曰:“對火曰煬。”《淮南子》:“富衾纂錦,貪人煬灶?!碧圃姡骸袄先饲锵蚧??!薄礋撕笃饘W?。又《說文》:‘煬,灸,燥也。’《方言》十二:‘煬,炙也?!ⅲ骸窠瓥|呼火熾猛為煬?!讶艘造葹橹?。”可知“向火”之“向”,實為“煬”之假借,“向火”釋為“近火”似亦可通,但昭通話之“煬太陽”卻不可改為“向太陽”。

三、《疏證》對近代聯綿詞的研究

語音造詞法在近代漢語階段仍起作用,由此產生了一批新的聯綿詞,或由舊詞通過音變而衍生新義。《辭通》、《聯綿字典》收詞以六朝及隋為下限,對這批聯綿詞尚未及收錄?!妒枳C》辟出專門章節收錄聯綿詞,加上所收疊詞與其他章節所涉及者,不下二百條。其中多為近代新產生者,如“骯臟、齷齪、溫dūn@(16)、邋遢、嘮叨、懵懂、籠統、摟搜、累贅、yà@(17)巴”之類。其解說分析之精當,上文已舉“@⑦@⑧”、“diān@(12)duō@(13)”二例?,F再拈出二例如下:

唐詩宋詞中有“麻茶”一詞,或作“麻查、摩挲、摩挲”。拙撰《詩詞曲語辭例釋》(注:中華書局1986年修訂本。)收此,釋云:“猶云模糊,多指視力而言?!薄敖袼拇ǖ鹊胤窖灾幸恢毖匾u下來,不過多重疊為‘麻麻茶茶’,含義不僅指視力而有所擴大。”按以上釋義不錯,但未得其源?!妒枳C·釋天》“昧爽、麻薩”條云:“昭人言事物之不明不白、將明將白曰麻薩(讀平)。按麻薩即昧爽之聲變,昧爽者日尚昧欲明之象也。引申以指事物,言其如日將明而未明也。以言日未明則曰‘打麻薩’,以言事不分則曰‘麻麻薩薩’,皆一義之引申爾?!睆桶?,“麻薩”又作“麻zhǎ@(18)”,《成都話方言詞典》140頁:“麻zhǎ@(18),不清楚,含糊。又說‘麻麻zhǎ@(18)zhǎ@(18)’。”“茶”、“查”同音,與“薩”、“zhǎ@(18)”均屬方音小變。又“麻、茶、查”在《中原音韻》均屬“家麻”韻,“薩”亦系該韻中入聲作上聲者,它們能構成疊韻聯綿詞當無疑問?!懊粒髂竏uì@(19)韻)爽(山母養韻)”本非聯綿詞,但它們分別與“麻”及“茶、查、薩”聲同聲近,說二者之間有音變關系亦不為無據。

拙撰《唐宋筆記語詞匯釋·語辭備考錄》收“交加”條,引《夷堅志》甲志卷一“此(煞?)交加人”,《董西廂》“這禿驢好交加”等例,疑為“狠惡”之意。按以上釋義近是,但未確認為聯綿詞,亦未推及其源?!妒枳C·釋詞·聯綿詞二》“瓜葛、糾葛”條云:“瓜葛,出《後漢·禮儀志》注。按《禮儀志》注引蔡邕《獨斷》曰:‘凡與先后有瓜葛者?!曓D為jiāo@(20)加,見《九辯》。jiāo@(20)音豪加、邱加反,宋玉《九辯》:‘何況一國之事矣,亦多端而jiāo@(20)加?!喽薺iāo@(20)加,即糾葛不清之意。糾葛、jiāo@(20)加并即間介聲義之變,別參?!苯癜矗祆洹冻o集注》于《九辯》此句下注云:“jiāo@(20),豪加、丘加二反。jiāo@(20)加,戾也?!睋耍癹iāo@(20)加”為聯綿詞,義為背戾,與《疏證》“糾葛不清”之解相近?!冻皟L載》卷二敘長江縣丞夏文榮判冥事,能預知他人之禍福未來?!坝痔旃倭钍妨鵁o忌造榮,榮書‘衛漢郴’字,曰:‘衛多不成,漢、郴交加不定?!蠊l州錄事?!奔毼段牧x,此例之“交加”當即“jiāo@(20)加”,亦表背戾乖忤之意?!秱淇间洝匪卸?。則是由背戾進一步引申為狠戾難纏之義。另“間介”亦作“gān@(21)尬”。《說文·尢部》:“gān@(21),gān@(21)尬,行不正也?!薄端疂G傳》十回:“卻才有個東京來的尷尬人?!庇质兀骸扒叭招械捻毷呛玫孛?,如今正是尷尬去處?!?/p>

四、《疏證》對近代同源詞的研究

王力先生曾經指出,“同源字的形成,絕大多數是上古時代的事”,但是,“新詞的產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往往是借舊詞作為構成新詞的材料。有些字,近代才出現,但并不是什么新詞,而是舊詞的音變而已?!保ㄗⅲ骸锻醋值洹肪硎住锻醋终摗罚虅沼^1982年。)《疏證》所收某一條目或某些鄰近條目,往往是一組同源詞,在解說中每每用“同族語”、“同一語根”指出它們之間的音義聯系和得義之由。如“?!痹谔埔詠砜芍妇破髦笳?,溫庭筠《乾@(22)子》:“裴均鎮襄州,設宴,有銀海,受一升。”宋元市語稱酒為“?!保蚍Q“海老”、“海郎”,“老”、“郎”均為后綴。拙撰《宋元明市語匯釋》(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認為以海稱酒出於借代,這固然不錯,但何以酒器之大者稱“海”,則未得其解?!妒枳C·釋詞·釋詁一》。海、駭、赫”條:“海,昭人謂大曰海,稱人肥大亦曰海。海有平上兩聲,如‘好海呀’猶好大呀,‘好海實’言其大而結實也,兩例讀陰平。稱大碗曰海碗,言人大貌曰海樣子,兩例讀上聲。按物大則可驚駭,駭與海雙聲,同族語也,語根由此立,則海者駭、赫之謂也?!?/p>

第12篇

清末書家楊守敬說:“學習書法,一務品高,二求學富,三須藝嫻。”“品高”也就是品德高尚。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或超邁或流俗,歸根結底取決于書家品格的高下。古往今來,王羲之、顏真卿、鄭板橋等書法家都是以品高而書傳后世的。所以宋代黃庭堅說:“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本唧w說來,書法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能增強愛國主義意識。漢字具有悠久的歷史,現存資料表明,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藝術性的文字。書法更是將文字的藝術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并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著名的抽象派繪畫大師畢加索曾說:“倘若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我將不是一個畫家,而是一個書法家,我要用我的書法來寫我的畫?!敝袊鴷ㄔ谑澜缢囆g之林深廣久遠的影響,足以使國人驕傲自豪。學習書法,不斷研習古代碑帖,心儀古人風范,日久必然提高對本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識,增強愛國主義的激情。

其次,能培養自勵堅強的意志。歷史上許多書法家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無一不是刻苦自勵、勤奮好學、精于筆墨的結果,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漢代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唐太宗夜半秉燭學習《蘭亭序》;智永習書“登樓不下,四十余年”,以至于“退筆成?!?;懷素則“種芭蕉萬余株,以蕉葉共揮灑”。古今無數書法家鐘情書藝,涵泳墨池,有著一股鍥而不舍、不斷進取的精神。書法是一門集藝術與技能、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學科,非持之以恒、反復練習而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學習書法能培養人的刻苦耐勞的品質。

再次,能端正思想行為。我國傳統的書法教育強調“心正筆正”,把用筆的習慣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養聯結起來,要求“欲正其書者,先正其筆,欲正其筆者,先正其心”,要以修養心性為上,做到澄懷靜思,虛空淡泊,排除雜念,專心一致。這樣堅持長久,其心中必定無種種私利雜念,培養寬容大度,以誠待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作風。在藝術上也將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早在20世紀50年代,郭沫若就十分強調學生要養成認真寫字的習慣。寫好字不僅僅是書寫的水平問題,而且體現了對他人的關心與尊重。字是人的第一面孔,能反映人的秉賦。有些人的字寫起來東倒西歪、潦潦草草、邋邋遢遢,除了說明這人寫字不認真外,還反映出他自以為是、不尊重他人的孤傲個性。因此,書法教學包孕著極其豐富的人格品行教育。

二、書法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

書法知識博大精深,哪怕是基礎書法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書法關系較大的學科有:1.文學??v觀古今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不僅具有百花齊放的形式美,而且具有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心曠神怡的文學內容。從卜文到楚辭漢賦、從唐詩宋詞元曲到現代白話文、格言警句、散文小說……書法的內容無不涉獵。事實表明,書法作品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美的層面上,它尤其需要用文學內容去充實。如果只強調形式美而不重視作品的內容,那就好像“充滿情感和思想的人的眼睛的美,從那雙眼睛中拿走那使它們生動的情感和思想,——眼睛仍舊是美的,但已經不是那出神入化的美麗的眼睛了”。(別林斯基《1841年的俄國文學》)我們在臨習王羲之的《蘭亭序》時,不僅被其形式美所折服,而且深受其文學內容的啟發和教育。2.歷史。書法是我國的文化遺產,從有文字開始就產生了書法。自殷商以降,經秦漢魏晉到唐宋明清,伴隨著民族悠久的歷史,中國書法藝術和中國文化一起延綿發展、同步相應,為推動民族進步,弘揚民族精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因此,學習書法對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具有其他教學所不可替代的作用。3.文字學。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藝術。漢字豐富的線條和復雜的結構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充分的表現空間。然而,學習書法,必須懂六書,辨正俗。無論是寫篆書、隸書,還是寫楷書、草書,都必須了解漢字的筆順規律和結構法則,必須了解書體和字體的關系、文字的衍變和發展等等。書法教學的這些內容為提高學生的文字學知識提供了幫助。

三、書法教育與能力素質教育

書法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多種能力的培養:1.觀察能力的培養。書法教育要求學生具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古人說:“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迸R帖必須臨得像,這是臨帖的第一步。要臨像,就要細心觀察。觀察所臨字的點畫結構,觀察書家的用筆方法和特征,觀察不同字體中筆法的變化和淵源關系,觀察各類碑帖墨跡總體的神韻、風貌和類型。訓練既久,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就會得到幫助和提高;2.思維能力的培養。古人云:“夫書肇于自然?!弊匀唤缰幸磺惺挛?,如天空的彩云、春天的楊柳、奔騰的江河以及人的坐臥、行走、歌舞、戰斗等等,都和書法中的神情意趣妙相契合。但是,書法“挫萬物于筆端,不拘常理常形”,它不像繪畫那樣反映的是事物的原形,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抽象的線條造型。因此,書法教學要求學生在學中思,思中學。不斷培養聯想能力、歸納能力和內化能力。此外,書法藝術筆法中的提與按、方與圓、疾與澀、逆與順,墨法中的濃與淡、潤與燥,章法中的奇與正、疏與密、大與小、向與背等等構成了書法藝術的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書法藝術的規律,就是辯證法。因此,學習書法,可以培養學生辯證地觀察世間萬物,客觀地分析處理問題;3.創造能力的培養。書法教學從臨帖入手,最終要使學生達到創作獨具個性風格的藝術作品。教學中必須允許學生學有選擇,學有所長,發展個性,而不能整齊劃一,千人一面。通過廣泛涉獵,兼收并蓄,使學生奠定扎實穩固的書學功底,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大膽創新。這不僅是書法教學要堅持的原則,也是研究學問有所建樹的必由之路。

四、書法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

書法藝術以抽象、靈動、豐富的線條給人以復雜多樣的美的感受。從書法藝術的形式美角度觀察,有飄逸秀麗的姿態美,有輾轉流動的氣勢美,有疏密錯綜的組織美,有濃淡間出的墨韻美,有厚重輕軟的運筆美……從書法藝術的意境美角度研究,有的作品能使欣賞的心靈處在振奮的狀態,并喚起人們崇敬的心情和自我的尊嚴;有的作品能使欣賞者的心靈處在平靜安寧狀態,并喚起人們對生活親切美好的感受;有的作品使欣賞者感到有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并喚起人們豪放的氣魄和不屈的性格;有的作品使欣賞者感到有一種巧奪天工的和諧完美,并喚起人們協調嚴謹的作風。這種種美感,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比較逐步感受和認識,并能夠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當學生們的心靈經過了這些優美作品的浸潤和熏陶之后,他們就能夠“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他們就會贊賞它們,很快樂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優美”。(柏拉圖《理想圖》卷三)這是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的必然結果。

五、書法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

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隨時都有宣泄的可能。如果任其自由放縱,不僅使個人的心理生活失去平衡,還會導致社會秩序的破壞。盡管很多人懂得用理智控制情感,這自然是戰勝粗野的、不健康情感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情感既然是基于人的本性,光靠抑制未必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還是通過陶冶,即以情感來疏導情感,以情感來調節情感,以情感來戰勝情感。王羲之寫《蘭亭序》,是為了抒發喜悅的情感;顏真卿書《祭侄稿》,是為了排解憤怒的情感;張旭作《肚痛帖》,是為了傾述疼痛的情感。當學生有類似情感的時候,就會通過欣賞相應的作品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釋放。同時,他們也可以通過書法創作,進入到一種純凈而高尚的藝術境界之中,宣泄或淡化某種情感。從而達到心靈充分的自由和解放。

從以上幾方面可以看出,書法教育的作用,總是滲透著強烈的素質教育因素,正是因為這種因素,使得書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學科。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1.

[2]彼德·??思{.現代主義.昆侖出版社.1989.3.

[3]陳振濂主編.書法美學通論.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10.

[4]尤西林著.人文學科及其現代意義.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津县| 阿拉尔市| 花莲市| 平顺县| 锦屏县| 辽宁省| 黑龙江省| 宁明县| 奉贤区| 安义县| 湄潭县| 吐鲁番市| 临洮县| 西盟| 赤城县| 怀远县| 林州市| 双峰县| 景德镇市| 许昌市| 宜丰县| 蛟河市| 平潭县| 丹阳市| 化德县| 杭锦旗| 达拉特旗| 云龙县| 凤凰县| 杭锦后旗| 麟游县| 大竹县| 三穗县| 滁州市| 香港 | 河东区| 垦利县| 井陉县| 化隆| 类乌齐县| 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