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稅源管理論文

稅源管理論文

時間:2022-12-21 19:23: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稅源管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稅源管理論文

第1篇

(一)抓好所得稅風險分析,加強風險管理

1.深入搞好稅源調查。

加強風險管理運行環境分析是實施風險管理的重要前提。我們在組織實施企業所得稅風險管理前,首先要對本地區企業所得稅征管面臨的風險環境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從去年摸底的情況看,分局所得稅稅源稅戶總體戶數變化不大,內、外資企業戶數占比為94.24%和5.76%,稅源占所得稅總稅源的34.08%;所得稅稅源前4位行業排序為:制造業、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和建筑業,占分局所得稅總稅源的90.47%;從所得稅規模稅源稅戶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分局所得稅稅源大戶不多,微利企業偏多,且稅源稅戶分布不均衡。實際應納稅額10萬元以下的企業有3585戶,占稅源企業總戶數87.80%,而稅源僅占12.86%。

2.認真開展所得稅稅收風險分析。

從宏觀上,分局2008年度所得稅企業實際應納稅額46810.42萬元,比2007年度增加了8547.58萬元,增幅22.34%。根據匯繳數據分析,分局所得稅預繳率和查賬征收面均比2007年明顯提高,說明分局加強日常預繳審核和對核定征收企業風險排查工作顯現成效;從微觀上,分局通過市局下發重點評估項目數據分析,以及匯集日管中的異常信息,深入查找異常指標企業的風險;從中觀上,分局所得稅稅源排名前4的行業占總稅源的比例最大。其中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占分局所得稅稅源的比重日益增長。分局實際應納所得稅在500萬元以上的13戶企業中有6戶是房地產企業。因此,我們把風險行業確定在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兩個行業上,尋找這行業的風險特征。同時,分局以房地產企業項目成本為風險點,通過第三方信息比對,不斷尋找建筑行業的風險特征,積極打通房產企業與建筑企業之間的稅收風險鏈。

3.積極采取多維應對措施。

結合現有的征管體制、征管資源以及稅源稅戶情況,分局積極探索所得稅風險管理的重點內容、運行機制和手段方法,完善“面—線—點”稅源風險應對模式,不斷降低所得稅納稅遵從風險和稅收執法風險,切實提高所得稅管理“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分局各責任區管理員根據風險應對要求,結合日常巡查發現的異常變化企業,通過逐戶逐項進行風險排查和應對,實現對稅源“點”的風險處理;在對單戶企業風險排查取得成效后,繼續在轄區內對類似的企業或行業進行風險識別排序,實施風險控制的分級分類管理,實現對稅源“線”的風險控制;對類似的企業或行業風險排查取得成效后,向分局提出風險管理建議,在整個分局進行推廣,實現對稅源“面”的風險管理。

(二)抓好專業化應對,實施稅源管理風險聯動

分局借鑒運用稅收風險管理理念和方法,突出稅源管理重點,強化部門聯動,合理調整管理職責,整合管理資源,實施專業稅源管理與屬地責任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方式,形成稅源管理與責任區管理層次分明、相對獨立、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格局

1.實施專業稅源管理。

按照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要求,分局把稅源管理工作職能從責任區管理員的主要工作中分離出來,集中分局各職能科室的業務專才,實施專業化的稅源管理。按職能設立三個專業稅源管理團隊,分別負責實施稅源收入管理、稅源行業管理和稅源預警管理。分局指導小組按月對各稅源管理部門的風險監控報告進行綜合會商,將各類風險指標討論、分析、篩選后,對有效的風險指標納入風險特征庫,并進行歸類排序,按風險度高低形成高中低風險等級,確定應對方式。

2.實施屬地責任管理。

由各管理科所責任區管理員負責實施。按照屬地管理的要求,做好制度性安排的調查、核查、巡查以及日常納稅服務等工作。

3.實施專業風險應對。

對分局指導小組確認下發的符合條件的風險指標信息,根據風險等級高低,分別明確稅源管理部門、評估科、管理科所實施風險應對。對低風險指標一般由稅源管理部門直接進行應對,不下發到管理科所或評估科進行應對。對高中級風險,分別確定由評估科實施綜合評估或管理科所實施宣傳輔導、風險提醒或日常評估等應對方式。在明確應對方式的同時,分局指導小組將三個稅源管理風險監控報告進行整合后下發各管理科所,以強化指導各責任區日常稅源管理,便于確定責任區階段工作重點,明確責任區各環節的管理方向。

(三)抓好專業團隊管理,實施稅源風險控管

分局緊密圍繞稅源管理風險聯動工作,結合行業管理實際,組建“5+1”稅源風險控管團隊模式,打破科所限制,成立地產、壓力容器、換熱器、筑路機械和鍛壓五個行業風險控管團隊。每個團隊由3-6人組成,由分局選定一名具有較高行業管理經驗的人員任團隊長,實行團隊長負責制,制定團隊工作計劃,明確人員分工。充分發揮團隊集體作戰優勢,強化對重點行業、企業的風險識別和排序,準確發現風險、正確實施應對、及時評價績效,全面提升分局對重點稅源、重點行業稅收風險控管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完善1個跨國稅源管理團隊。分局指定由八科選配具有外稅管理經驗的干部組成專業跨國稅源管理團隊。進一步強化反避稅和涉外審計工作,加強對關聯申報數據的分析利用,實施對關聯交易大戶動態監控,將跨國交易日常控管與反避稅、情報交換相結合,開展跨國交易綜合性分析評估。按照“風險聯動防控、管理職責明確、服務效能優先、應對多措并舉”的稅源風險管理工作要求,進一步強化行業稅源風險管理,直面行業稅收管理實踐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題,充分發揮人才優勢,通過集團作戰,明確重點管理行業,積極探索行業風險管理的有效方法和經驗,并通過學習、研討、實踐,就存在的相關行業管理風險,最終提出建設性的管理方案,確保分局把組織收入工作的主動權建立在對稅源稅基的有效控管上,大力挖潛增收。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實踐,造就了一支專業化的行業風險管理隊伍,培養了一批專業化人才。通過團隊攻關,促使干部不僅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實戰技能,還要懂得如何學得更快、更深入地學習,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良好理念,進一步強化合作意識、協調意識、共同發展意識,塑造優秀的攻堅團隊,全面提高了稅收工作效能,推動了分局稅收風險管理工作不斷創新發展。

二、風險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稅源風險管理雖然在分局推行的時間還不長,但它所帶來的管理理念的轉變、管理方法的改進、管理成效的提高是積極和明顯的,初步實現了稅源管理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專業化管理的轉變,促進了征管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風險管理在稅源管理機制中的抓手作用逐漸發揮出來。

(一)稅收職能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稅源管理職能轉變后,各稅源管理部門的工作按照各自的職能有條不紊的進行,工作質量與效果均不明顯的局面大有改變。通過稅源分析,我們抓住了影響分局所得稅稅源的重點行業,摸清了行業規律,根據分局的稅源特點以及市局的重點評估行業要求,分局共對11戶房地產企業實施評估,共計補稅340萬元,調減虧損979萬元。

(二)納稅評估、日常檢查工作成效顯著。

納稅評估檢查與日常管理工作職能分離,有效促進了評估檢查工作的開展。評估檢查部門有精力、時間根據所轄納稅人的行業、特點探索規律,緊扣市局重點評估項目認真核查。分局在重點評估項目的核查中,緊扣項目提示信息,逐項剖析異常指標。在成本倒掛項目核查中,發現企業以暫估商品多結轉成本,調減虧損327萬元;另一戶企業涉嫌大額賬外銷售,目前已移交稽查處理中。在其他項目核查中,分局也同時發現由于企業核算上的不規范,侵蝕所得稅稅基,共計補稅106萬元。

(三)稅源聯動機制效果明顯。

通過部門聯動進一步加強一般納稅人管理。管理人員在對數據信息分析的基礎上,對帳面庫存量與實際不符的,要求其申報不開票收入;對確實無業務發生長期零申報的一般納稅人建議取消其資格;綜合業務部門對在認定復核環節中,對一般納稅人變更、增加專用發票用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向管理部門反饋建議,管理部門在日常管理中逐條落實到位,稅源管理聯動機制得到體現。

(四)稅源管理風險大大減少。

分局在對建安企業專項核查工作中,通過第三方信息比對發現某企業在國稅年申報營業收入300多萬元,但對比地稅代開項目發票,07、08年兩年少申報收入350多萬,隨即補所得稅100多萬元。同時,我們在對該企業成本發票核查過程中,發現了該企業大量取得我科轄區內某小規模建材企業開出的大量大額普通發票。通過信息核實,發現該企業為小規模定額征收企業,發票用量很大,但申報銷售很少。通過實地檢查發現該企業開票不入賬,06年至今有一千余萬元銷售未申報納稅,出現了較大的風險,我們立即對該企業進行了查處,并對分局類似企業進行了風險排查。目前,分局評估的23戶建筑業共計補稅213萬元。

(五)專業化應對措施明顯增強。

分局在做好重點行業和重點項目評估的同時,開展了虧損大戶、核定轉查賬、所得稅同比減少50%以上、10萬元以下虧損無調整事項以及微利企業5項自主風險項目核查。共計補稅454萬元,調減虧損1350萬元。分局四科在匯繳時發現一戶剛由核定轉為查帳,第一年參加匯繳的企業,存在人為調劑計稅成本的現象。經過集體討論以后,分局認為該企業存在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對核定征收改為查賬征收的企業進行了篩選,在分局開展專項核查,發現有問題企業9戶,合計補稅414萬元。

三、存在問題和下步打算

目前,我們的各個系統已經提供了大量的申報數據信息和部分財務數據,但缺乏所得稅管理所需的涵蓋納稅人基礎信息、歷史數據、行業指標、預警分析的專業平臺。目前各種數據的整合還停留在手工階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針對下步工作,我們將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1.進一步整合平臺,提升風險分析的科學性。

盡快完善所得稅風險管理平臺,才能加快信息化成果轉化,充分了解和把握納稅人生產經營規律,準確掌握納稅人的涉稅信息,根據不同類型納稅人的特點,實現所得稅分類動態監控的無縫隙管理。

2.加強與外部聯系,確保信息的真實有效性。

積極爭取上級部門與地稅、財政、工商、外管、銀行等部門建立定期工作聯系制度,定期核對有關資料,交換相關信息,盡可能多的了解真實有效的第三方信息,以強化對稅源的控管力度。

第2篇

關鍵詞:實質課稅原則;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公平;正義

中圖分類號:F810.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3)02-0130-006

一、 實質課稅原則的稅法地位

稅法原則包括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稅法基本原則是指在有關稅收的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都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稅法的具體原則是指在稅法的解釋、稅收的征納等具體適用稅法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1]實質課稅原則究竟屬于基本原則還是屬于具體原則,學界一直未有定論,從基本原則與具體原則的定義以及各國的稅收立法實踐看(1),筆者認同實質課稅原則屬于稅法具體原則。有關實質課稅原則“實質”的認定又存在“法的實質主義”與“經濟實質主義”之爭。法的實質主義指的是當納稅人采用一個虛假的法律事實來隱藏一個真實的法律事實時,適用稅法時采取被隱藏的那個法律事實作為解釋稅法的根據,也就是用實質法律事實否定形式法律事實。經濟的實質主義是指滿足稅法上的課稅構成要件(法的形式)與現實所產生經濟成果(經濟的實質)不一致時,應根據后者進行稅法的解釋適用。至于實質課稅原則否定說則是徹底否定實質課稅原則的稅法地位,認為實質課稅原則的適用有違稅收法定原則。對于實質課稅原則的概念,學界亦未有統一定義。在德國,實質課稅原則又被稱為經濟觀察法,當形式外觀與實質不一致時,稅收機關應當透過形式外觀而按照實質加以征稅[2];在日本,肯定實質課稅原則的學者觀點分為兩大陣營:以金子宏為代表的“法律實質主義”認為判斷是否符合課稅要件在于是否有真實存在的法律關系,而不是脫離法律關系來直接判斷是否符合經濟實質;以田中二郎為代表的“經濟實質主義”強調的是 “稅法把握的是法律關系背后的經濟實質,而不是簡單的法律形式。經濟實質存在,不管法律形式是什么,都必須等同課稅”。[3]155我國學者張守文教授則認為,實質課稅原則應根據經濟目的的實質來判斷某種法律關系是否符合課稅要件,而能根據其外觀來確定是否應課稅。[4]盡管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實質課稅原則的法律地位以及適用的一些問題沒有達到共識,但其在各國稅法實踐中卻早已被廣泛運用,實質課稅原則產生于德國,風靡于日本,后被我國臺灣地區所接受,大陸也在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暫行條例、企業所得稅法、稅收征管法等法律文件中體現了這一原則。

從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實質課稅原則雖然備受爭議卻一直在爭議聲中存在和發展。因此,我們討論實質課稅原則時不能一味地否定其積極意義,而是應該去明確實質課稅原則在稅法體系中的法律地位,應該去探明在稅法理論研究和本國稅收實踐到底需要怎樣的“稅收實質”,進而踐行實質課稅原則的理念。筆者認同實質課稅原則不屬于稅法基本原則范疇,但在稅法的解釋、稅收征納等具體適用稅法時應遵循實質稅收原則。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實行中

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自頒布以來經歷過多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所得稅法的價值目標。2007年,我國正式實行了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在我國提出這項制度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是對納稅人知情權的尊重。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制度是西方國家人民在追求民主過程中取得的成果之一,在我國實行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一改納稅人在代扣代繳模式下的被動地位,納稅人對自己的課稅標準和應納稅額一目了然。其次,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具有公正價值。中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調節貧富差距的手段十分有限,這導致實踐中偷逃漏稅現象十分嚴重,實行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就要求每一個納稅人都親自參與到納稅過程,了解相關權利和義務,有利于實現稅收公平。再次,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具有改革的長遠意義。自行納稅申報制度是與綜合所得稅制相聯系的,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目前仍然實行的是分類所得稅制,分類所得稅制不能綜合體現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容易造成所得分布情況不同的納稅人稅負不公,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所得的來源渠道廣泛,它們都不能依法歸“類”,這就使得個人所得稅制調節貧富差距的功能更加弱化,因此實行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制度有利于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朝綜合分類所得稅制邁進,從而實現個人所得稅法的價值和功能。

然而,一項良好的制度得以實施需要很多外在條件的配合。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制和征管模式仍然處于分類所得稅制下,這就勢必導致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制度在實行中遇到很多現實問題。據國家稅務總局提供的數據:2007 年,“全國各地稅務機關共受理自行納稅申報人數 1628706 人,申報年所得總額 5150.41 億元,已繳稅額 790.84 億元,補繳稅額 19.05 億元,人均申報年所得額 316227 元,人均繳稅額 49733 元。”[5]這個數據一公布就引起了學術的廣泛討論,都認為首次自行納稅申報中實際申報的人數占應申報人數的比例太小。2008 年,“全國各地稅務機關共受理自行納稅申報人數 2126786 人,比去年增加498080 人,增長 30.58%;申報年所得總額 7735 億元,人均申報年所得額 36.4 萬元;已繳稅額 1057 億元,應補稅額 21 億元,人均繳稅額 5.1 萬元,申報已繳稅額占 2007年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 3185 億元的 33.19%。”[5]2009 年“年所得 12 萬元以上納稅人自行申報的人數為 240 萬人,占全國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數的約 3%,而繳納的稅額為 1294 億元,占全國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 35%”[5]2010 年“全國共有 2689150 人到稅務機關辦理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28757 人。2009 年度申報已繳稅額 1384 億元,同比增長 9%。申報繳稅額占2009 年度個人所得稅收入總額的 35.5%。納稅人人均申報年所得額 34.78 萬元,人均申報應納稅額 5.24 萬元”[5]。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除了2007年申報情況不理想以外,2008至2010年申報人數、申報數額和繳納稅額都呈穩步增長趨勢,這說明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制度在我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畢竟,我國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制度實行時間不長,從這幾年的數據來看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政策宣傳不到位、納稅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申報比例較低、申報質量不高,征管執法不嚴、稅收使用過程不透明,究其原因又是這些問題本身,問題即成因。既然個人所得稅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既然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制度的實施不是一帆風順,那么作為一項落實個人所得稅法手段的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如何實現個人所得稅法的價值,如何體現個人所得稅法的功能呢?筆者認為,在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中應該引入實質課稅原則。

三、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中適用

實質課稅原則的理論基礎

實質課稅原則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經濟蕭條的德國,經濟觀察法的適用是對嚴格法律形式主義的反抗,在當時代表著法律理論發展的進步,這也表明稅法這一獨特的法律部門有區別于其他法律部門的特殊內在動力,體現了稅法在擺脫法律的僵化的獨特價值。如前所述,實質課稅原則是稅法解釋和適用等領域內的具體原則。對于實質課稅原則在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中的理論依據,筆者傾向于從與稅收法定原則的比較及稅收公平原則中去抽象。

稅收法定原則這項具有憲法位階的法律原則,從誕生起就蘊含著民主、法治、人權等精神,它是民主與法治等現代憲法原則在稅法上的體現。[6]關于稅收法定原則的認定,日本學者金子宏認為包括“課稅要件法定主義、課稅要件明確主義、合法性原則、程序保障原則”[7],我國臺灣學者陳清秀認為包括“課稅要件法定主義、課稅要件明確性原則、程序法的合法性原則”[8],張守文教授認為包括“課稅要素法定原則、課稅要素明確原則和依法稽征原則”[9],劉劍文教授認為包括“稅收要件法定原則和稅務合法性原則”[3]105。以上幾位學者有關稅收法定原則的表述都沒有提及實質課稅字眼,但可以得出稅收的征收除了要合法,還應符合課稅要件的結論。筆者認為,合法性的要求是指如何征稅和征多少稅須有法律依據;符合課稅要件可以理解為只要稅收事實符合課稅要素,哪怕形式上突破了法律也要征稅,這是稅收的本質和特性決定,也是租稅國家賴以生存的必然要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實質課稅與稅收法定主義不是自相矛盾的,相反,實質課稅是從微觀上來界定稅收,稅收法定主義是從宏觀上要求稅收取得有法可依。實行實質課稅原則并不違反稅收法定原則,相反,是在稅收法定原則指導下的實質課稅,是要求納稅人如實申報,是要求稅收行政機關依法稽查,只要課稅要素明確,就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繳納,否則就納稅人和稅收行政機關都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稅收公平原則體現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是世界各國制定稅收制度的基本準則。但是,稅收公平原則的內涵是什么,與其他稅收原則是什么關系,這些基礎性問題并沒有很好地回答。于是,稅收公平原則雖然被信奉為一條重要稅法原則,但卻停留在抽象層次,并沒有有效地指導實踐。有學者認為:“實質課稅原則透過經濟現象的表面來探求經濟目的和經濟實質,再塑了稅收的公平價值。”可以說,稅收公平原則是實質課稅原則的理論淵源,實質課稅原則即成為稅收公平原則的下位原則。

稅收與經濟生活息息相關,稅法卻不能窮盡所有的經濟現象,稅收法律條文的僵化往往難以適應經濟形式的多樣性。正是因為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制不適應當前的經濟條件和法制環境,正是因為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制不能有效實現稅收公平,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才被提上議事日程,而且“實質”與“形式”不一致在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實踐中是一種常態,稅收法定原則強調的是稅收取得須有立法依據,稅收公平原則保護的又是納稅人權利和財產利益,實質課稅原則是在稅收法律可能有偏漏的前提下對特殊情況的修正,因此,在我國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中實施實質課稅原則,不僅不違反稅收法定原則,而是更好地實現了“整體-個體”與“形式-實質”的差別對待,二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達到稅法的終極價值追求——公平正義。

四、實質課稅原則在個人所得稅全員

申報制度中的法律實踐

當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處于很尷尬的境地,個人所得稅依然是分類所得稅制,但是卻在源泉扣繳基礎上附加一個“全員申報”,先是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自行申報,后來是扣繳義務人全員申報和納稅人自行申報相結合,這樣的尷尬在納稅人和征管機關之間各行其道:一方面,稅收的計算、繳納依然按照現行個人所得稅法的分類所得模式計算,依然是通過收入支付方或者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高收入另行自行申報,但這項程序又不影響他的現有納稅除非有偷漏情況發生;另一方面,征稅機關依然按照現有分類所得模式收繳稅款,扣繳義務人和納稅人自行申報的各項信息又不作為重新核定稅款并實行匯算清繳的依據,該繳多少稅還繳多少稅。而且,這種尷尬還互不干擾彼此脫節,你報你的我收我的。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文已經多次提及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的缺陷是主要原因,我國在現行稅制下“雙軌”實行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是用心良苦的,目的就是為以后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做好一切準備,但如何把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這座“引橋”的橋基夯實對以后新的個人所得稅制的創立十分關鍵。筆者認為,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個人所得稅納稅自行申報制度的優秀經驗,并且加強過度階段的各種配套制度建設,妥善解決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中出現的各種矛盾。針對以上問題,首當先是要在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過程中實行實質課稅原則。

1.立法確認。對實質課稅原則立法,世界上主要有兩種立法選擇:以德國為代表的概括式立法和以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為代表的列舉式立法。德國《租稅通則》規定:“稅法不因濫用法律的形成可能性而得以規避適用。有濫用之情事時,應根據其與經濟事件相符合的法律形式,享有租稅請求權。”我國法律并未明文規定實質課稅原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也沒有相關規定,個人所得稅稅收實踐中適用實質課稅原則須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相關條文。(2)我國尚未出臺《稅收通則》,故實質課原則在制定法中缺位是符合我國稅收立法國情的。但我國稅收法律的立法實踐又告訴我們,可以由國務院頒布行政規章,或者以國家稅務總局的規范性文件等形式將實質課稅原則確立下來,等到以后條件成熟時再將實質課稅原則立法。我國與個人所得稅有關的法律雖明確規定了納稅人的申報義務,但這些條文對義務的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實際征管中又有很大的現實難度。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 8 條規定的納稅義務人和扣繳義務人的納稅申報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 36 條規定了納稅義務人有五種情形需要辦理納稅申報;2006 年 11 月,國家稅務總局《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試行)》規定:凡年所得超過 12 萬元,無論是否已足額繳納稅,均應主動向稅務機關辦理稅收申報。這就是說,我國僅僅對滿足規定的五種情形的納稅人進行監管,而不符合條件的納稅人不在監管范圍之列。筆者建議,在這次《稅收征管法》修改過程中,應增設實質課稅原則條款,明確實質課稅原則的內涵,明確實質課稅原則的適用限制,規定稅務訴訟舉證責任,限定稅務機關的自由裁量權,以保障國家征稅權、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2.政策宣傳。長期以來我國納稅人納稅意識淡薄,在過去整體環境下,高收入群體和隱性收入群體“逍遙法外”,這使得部分納稅人和代扣代繳義務人申報全員信息失真,這部分納稅人不可能心甘情愿地遵從個人所得稅法。盡管這幾年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一提再提,但仍沒有改變個人所得稅成為國民怨聲載道的一個稅種,這是因為僅僅提高起征點并沒有全面考慮到經濟環境的變化、收入形式的變化和納稅人負擔差異,換句話說,起征點對每一個納稅人是一視同仁的。所以,各級稅務機關要加強政策宣傳,將實質課稅原則貫徹和落實下去,讓全體納稅人的所有收入全部納入計征范圍,才能讓不平的納稅人自覺自愿申報納稅。

3.適用限制。實質課稅的前提是要準確確認納稅人的實際納稅能力,這考驗的其實是一個國家的稅收征管能力。適用實質課稅原則對于強化稅收征管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其適用不當則可能起到相反效果。因此,實質課稅原則應有適用限制,這種限制體現在稅務稽查能力的提高和自由裁量權的謹慎使用。稅務稽查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有關涉稅事實進行調查,明確納稅人是否存在納稅義務,是否足額計算和繳納稅款,是否存在其他稅收違反行為。此外,查明以上事實是否與“實質”相符,都依賴稅收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有必要謹慎使用判斷“實質”與否的自由裁量權,否則容易導致公權力的擴張與濫用,破壞稅法的公正與公平。所以,有學者建議“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其解釋有利于納稅人的以外,不得以實質課稅原則進行類推適用以致創設或加重納稅人的稅負,但在稅收規避的情況下則可根據法律的目的、相關規定及可能的文義適用實質課稅原則進行課稅。”[10]

4.非法課稅。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范的對象是合法所得,然而目前社會經濟發展導致收入形式多樣化,所得包括合法所得和非法所得,如果只強調對合法所得征稅,非法所得卻“合法”地逍遙法外,這對取得合法收入按章繳稅的納稅人來說是不公平的,筆者主張要對非法所得征稅。實質課稅原則注重納稅人納稅能力的經濟事實,而不是表現出來的法律行為形式。如果經濟實質符合課稅要件,則應根據實質條件確認納稅義務。而該經濟行為是否合法,則由其他相關法律進行確認,因為面對紛繁復雜的經濟交易,僅僅憑稅務機關很難對課稅客體合法與否進行正確判斷。為此,只要符合課稅實質要求即可征稅,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很多階層隱形收入、灰色收入等都有可能屬于非法收入之列,對這部分收入進行實質課稅不僅有利于提高合法收入納稅人的納稅遵從,更有利于整體稅收公平。

5.加強執法。近年來我國稅務機關工作人員各方面素質和征管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計算機網絡使用和專業技術水平上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距離,稅務工作人員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手段離現實要求還很遠。在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過程中適用實質課稅原則特別依賴稅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法治觀念,我們要不斷提高稅務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進一步改善計算機網絡條件,以維護稅法的公平性和提高行政效率。

6.完善配套。我國個人所得稅制誕生以來,經濟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收入取得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各種各樣。個人收入多樣且隱形化是造成個人所得稅調節作用低效最根本的原因。如前所述,在個人收入難以界定的情況下要查清納稅人的涉稅事實如同“混水摸魚”,有效監控收入成為稅收征管工作的重心,如果將這項高難度工作完全交由稅收行政部門去完成則是勉為其難,為此,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中實施實質課稅原則需要各方“神圣”一起努力把“實質”打撈出水面。目前,在我國亟須建立的這些制度包括財產實名登記制度、財稅信息公開、信用制度建立、稅務制度,強化對全員申報稅源的專業化管理,建立舉報獎勵制度。

7.法律責任。一項好的制度要取得好的效果,確定的法律責任不可缺少。我國個人所得稅領域偷逃稅現象嚴重,可以說與法律責任不夠震懾有關系,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一直遇冷,也可以在此找到原因。我國《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試行)》對違反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沒有直接規定法律責任,而是采取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的相關條款援引的方式確立違反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的法律責任;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對違反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而并沒有其他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最嚴格也只不過是一萬元以下罰款,這對納稅人起不到任何威懾作用,作為保障這項制度貫徹執行的最重要屏障過于隨意。再看看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實施經驗比較豐富的美國,對違反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的法律責任以及追究法律責任程序方面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一般情況下,“當納稅人沒有如實申報或者少申報收入,稅務部門發現后,會先向納稅人發 4 ~5 次書面通知;如果此時納稅人仍然不繳納稅收,稅務機關會將此案件轉移給稅款追繳部門,該部門專門稽查欠稅者;追征部門先向欠稅者發 3 次書面通知,這個時候納稅人大都會采取配合行為。如果納稅人在追繳之后仍然不依法納稅,他們的銀行賬戶、信用卡賬戶以及其他資產等都會被凍結,個人的信用會遭受嚴重損失,這直接影響到以后貸款和政府福利申請。如果稅務部門查明是納稅人為惡意欠稅,則直接后果是鋃鐺入獄”[11]。因此,我國應該借鑒美國的經驗,在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中確立與實質課稅原則相適應的法律責任。

8.司法監督。司法機關是法律實施的最后屏障,在稅務行政機關適用實質課稅原則時,司法機關應做好監督工作。實質課稅原則中的“實質”認定專業技能要求非常高,同時又給稅務工作人員提供了自由裁量權的空間,因此,司法機關對于稅務行政機關的任何違法、越權行為應及時通知其上級機關處理,同時,對稅收征管案件要嚴格“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確保公開、公平、公正。

五、代結論

西方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經歷了一段曲折的路程,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也不會一帆風順。我國的經濟水平、稅收法治環境為個人所得稅改革創造了經濟與法制基礎,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實行以來,部分納稅人尚能積極執行,稅收征管機關也對近幾年的納稅人稅收信息進行了數據分析和技術整理,這些都成為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有利因素。但是,我們還應看到不利形勢,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在調節貧富差距收入方面幾乎沒有發揮作用,個人所得稅收入大部分來自工薪階層,對高收入群體影響不大,我國個人所得稅沒有考慮納稅人的個體差異和家庭整體情況,我國財政收入支出沒有實現預算法治等,看似簡單的一項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從啟動到完成到落實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良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孫永堯在《論稅收倫理》一文中說到:“我國目前個人所得稅稅制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重大差異,不僅忽視了經濟條件差異,而且還忽視了社會條件差異,集中表現為沒有給弱勢群體公正待遇。”[12]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制度作為一項個人所得稅制改革中的必經制度,長期遇冷都與以上不利形勢相聯系,要想實現個人所得稅制的公平調節器的功能,應該在這個過程中貫徹實施實質課稅原則,這是消除廣大納稅人心理不平衡最有效最實際的方式。

注釋:

(1)德國1919年通過的《帝國稅收通則》第四條規定:“解釋稅法時,需斟酌其立法目的、經濟意義及其事情之發展。”日本早期稅法中并無實質課稅相關規定,只是在所得稅法和法人稅法中適用了“實質課稅原則”。韓國《國稅基本法》第14條規定:課稅的具體對象如果僅在名義上歸屬于某主體而在事實上實質歸屬于其他主體時,則應以實質的歸屬人為納稅人并適用稅法;同時,在計稅標準上也不應拘于稅法上關于所得、財產、收益等各類課稅對象名稱或形式的規定,而應按其實質內容適用稅法。我國臺灣地區第420號大法官釋字“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其解釋應本于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經濟上意義及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為之”。

(2)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第35條第6款、第36條、第37條的相關規定,我們可以看出稅務機關在對納稅申報有疑問且納稅人無正當理由時,有重新核定申報納稅額的權力,這是實質課稅原則的有力體現,但在實踐中用于追查企業所得稅稅款時比較多,對于個人所得稅的征管中使用較少。

參考文獻:

[1]徐孟洲.稅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8.

[2]葛克昌.稅法基本問題[M].臺灣: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20.

[3]劉劍文,熊偉.稅法基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張守文.稅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1.

[5]。訪問日期:2012年8月22日.

[6]張守文.論稅收法定主義[J].法學研究,1996,( 6).

[7][日]金子宏.日本稅法原理[M].劉多田,等,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49.

[8]陳清秀.稅捐法定主義[M].臺灣:臺灣月旦出版公司,1993:591.

[9]張守文.論稅收法定主義[J].法學研究,1996,( 6).

[10]張守文.財稅法疏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深水埗区| 阳新县| 耿马| 衡阳市| 罗平县| 博兴县| 辉县市| 霍城县| 云阳县| 固始县| 彰化市| 横峰县| 芦山县| 池州市| 高台县| 濮阳县| 北宁市| 连平县| 鄂尔多斯市| 张北县| 钟山县| 武定县| 泾源县| 嘉兴市| 南木林县| 平果县| 盈江县| 突泉县| 盐亭县| 临桂县| 宁国市| 吉木萨尔县| 西贡区| 涡阳县| 泸定县| 开平市| 南皮县| 子长县| 赫章县|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