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濕地文化

濕地文化

時間:2022-08-10 08:13: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濕地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濕地文化

第1篇

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啟動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工作,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有幸成為第一批掛牌的市級資源單位。三年來,我們以滿足中小學生的需求為原則,以弘揚濕地文化為基點,以促進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為目標,在組織建設、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室外教學站點建設方面大膽創新,“社會大課堂”活動初見成效。

一、強化組織建設,形成教育合力

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官廳水庫上游及環湖海拔479米的灘涂組成的人工、自然復合型內陸濕地。保護區總面積6873公頃,是北京最大的濕地,被稱為北方候鳥的驛站,其濕地資源及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同時兼具保護官廳水源、改善官廳水質、防風降塵固沙等作用,是首都西北的生態屏障。先后有國家林業局、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多家單位在野鴨湖濕地創建基地,開展教育活動。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工作實施以來,我們總結過去各基地教育的成功經驗,整合有益的教育資源,成立了由管理處主任任領導小組組長的“社會大課堂”工作領導小組,同時邀請與濕地保護相關的各單位主管領導參與其中,依據學校的課程需求,科學地制訂工作計劃,積極配合“社會大課堂”辦公室的工作安排,最大化地滿足學校要求,形成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實施人才工程,打造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

“社會大課堂”工作啟動以后,我們認真盤點內部的師資力量,明顯感覺不能滿足學校的需求。為促進人才建設,我們多方呼吁,聘請濕地研究領域的資深教授為兼職教師,創建北京市最大的濕地學校,依托濕地學校的師資力量,在首都師范大學的協助下,對單位內部職工開展專業培訓。我們將職工分成四個板塊進行,一是專業的環境教育解說員,專門負責課程講解;二是野外教學站點解說員,負責區域內教育內容解說;三是全程引導員,負責帶領師生參觀學習講解等;四是安保員,主要負責師生的活動安全。在落實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方案的同時,我們的兼職教師隊伍由原來的十人發展到近百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既有環保局、水務局、園林綠化局的工作人員,也有來自延慶教科研中心的教研員和學校的教師,我們的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三、潛心教材研發,豐富教育內容

經過60多年的變遷,野鴨湖濕地已形成生物多樣性、穩定性較高的濕地生態系統。為更好地開展濕地環保教育,3年來,我們針對不同學段開發了不同的教材和課例,拓展了教育內容。在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的協助下,我們變單一的圖文教材為生動的影像資料、有趣的動手實踐、參與互動的教學體驗,并定期向學校提供“菜單式服務”供選擇,視頻有小小影院播放的《人與自然的和旋》、環幕影院播放的360度環幕影片《四季野鴨湖》;圖文有《魅力野鴨湖電子相冊》《野鴨湖觀鳥手冊》《野鴨湖濕地植物手冊》;課例有《生態書簽制作方法》《昆蟲樂園巡禮》《暢游鳥類天堂》等,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

四、拓寬教育資源,創新教育形式

“社會大課堂”還是個豐富多彩的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大課堂。我們沒有專業的教師、沒有規范的教室,但是我們努力創設多樣的教學站點:觀鳥塔、濕地學校、種子庫、遠程監測系統、博物館、標本廳、瀕危鳥類長廊、珍禽展示園,等等。2008年,投資120萬建設濕地生態科普園,模擬展示華北地區典型的濕地生態環境及濕地特色植物和珍稀植物;2009年6月,投資393萬建設“科普島”,集中將野鴨湖地區的鳥類資源做成科普畫廊進行展示,并在科普島上建設高7米、建筑面積達200平米的觀鳥臺,觀鳥臺共三層能同時容納300人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進行隱蔽性觀鳥;2010年,投資1500萬完成全覆蓋遠程監測系統工程及360環幕影院建設。

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工作已走過3年,在總結現有成績的同時我們更多的是思考。今后,我們力爭在濕地文化挖掘、教育手段創新、學生參與課程研究等方面,尋找新的生長點,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這片沃土上獲取更多的知識,更好地鍛煉能力。

【劉雪梅,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副主任】

第2篇

【關鍵詞】濕地、公園、文化、規劃設計

中山市東鳳鎮屬于西江、北江沖積平原,主要由西江以及北江所帶來的泥沙在古海灣中淤積而成。全鎮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多為魚塘和含沙泥層。鎮區內主要河道為鎮北部的雞鴉水道。和穗濕地公園項目就位于雞鴉水道河段的細沙島上。如何在公園規劃設計中融入當地歷史文化,體現文化主題,突出文化表現形式,是該項目的重要探索點。

一、 項目背景與場地概況

東鳳鎮利用現狀河網和過渡性的濕地打造公共空間,既有利于這些自然水道生態環境的養育、護育及修復,維護一個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又能在適度的范圍內布置讓人能夠觀賞、體驗,甚至有科普科研意義的公共活動空間。

規劃的和穗濕地公園位于東鳳鎮中東部細沙島上,用地形態猶如淺灘上的戲水游魚,整片規劃用地屬堤外灘涂地,周邊主干路網完善,區域可達性強。和穗濕地公園建成后將成為中山市內面積最大的人工濕地公園。

二、 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文化表現形式

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文化表現形式主要通過公園的主題性、公園的開發利用方向以及公園的美化三個方面體現。其中,公園的主題性是以某種游樂的形態為目標,圍繞該種游樂方式營造文化氛圍,公園內的所有色彩、造型和植栽都圍繞著這個主題服務,形成易于辨認的特質和游園線索。公園的開發利用方向則是設計者對用地利用的把握態度,例如是在設計過程中盡量保留自然遺跡,還是運用部分或大量工程措施進行改造的決策態度。公園的美化則是通過對公園的園林設計、景觀小品、建設風格等形式上的塑造,突出文化美感。

三、 濕地景觀文化的表現類型

1、自然、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濕地景觀文化

濕地景觀設計不應單純等同于一般的濱水景觀設計。優秀的濕地景觀設計,應是綜合考慮其包含的生態系統的健康性。沒有生物多樣性參與的濕地是沒有生命力的。在進行濕地景觀設計的時候,我們需要構筑具有完整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的濕地生態系統,兼顧濕地生態良性循環和為城市市民服務的綜合目的。

2、歷史、人文的濕地景觀文化

生于水邊,長于江岸,以舟為家。嶺南文化中的龍舟競渡是從古代南越人的傳統習俗沿襲下來?!八纹鞫綀A”,賽龍舟成了嶺南人性格的最好詮釋。隨著歷史的發展,嶺南龍舟文化將一些傳說與民俗活動聯系起來,形成了端午節的節日民俗活動。這項運動年月久遠,傳播并影響到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南宋時廣東已有大型的龍舟競渡比賽。

東鳳鎮的“五人飛艇”項目,其實是由中國傳統中的龍舟演變而來,是東鳳鎮人民對龍舟運動的精簡與提煉。作為嶺南水鄉的生動顯影,五人飛艇的龍舟習俗在東風鎮綿延逾千年,成為融入當地民眾生活的一項傳統運動。2012年,五人飛艇更被列入中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法律意義上需保護的傳承民俗。近年來連續舉辦的十屆“五人飛艇”公開賽,吸引了鎮內外70多支龍舟隊參賽,每次比賽有近萬人觀看,成為當地一大盛事。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而我們所說的非物質的東西,民俗文化的東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質載體當中”,和穗濕地公園就承擔著這樣一個神圣的任務——以“五人飛艇賽”為文化主題,以民俗活動為文化載體,不僅營造貼近市民生活、被市民理解與熟識的公共性場所,更要為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提供保護。

和穗濕地公園將是一條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景觀帶,嶺南文化在這條充滿回憶的景觀帶中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公園中的展示區將把普通民眾的生活片段或是流傳在百姓里的民俗典故一一展現,歷史傳唱。和穗濕地公園,將是承載東鳳鎮文化歷史的畫廊長卷,將是東鳳鎮里一道靚麗的風景走廊,是集人文、生態、科教于一體的城市景觀。

3、科普、教育的濕地景觀文化

在追求和穗公園濕地的審美價值和游憩價值同時,我們也應更加重視其生態價值和環境教育價值。濕地不等于通常意義所理解的濱水區或濱水景觀。它是具有完整意義的生態系統,它擁有完整的生態系統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其提供給人類的生態系統服務也應該是完整的。通過設計的引導,環境的教育,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關系,是濕地景觀文化中最需要重視的一個環節。

4、美學角度的濕地景觀文化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美學文化,應體現大眾的審美需求。濕地園林化的理念,就是以審美的角度進行設計,將設計者的思想、美學觀和價值觀用一系列的手法通過景觀解構、建設風格等形式體現出來。

此次和穗公園濕地規劃將堅持將生態功能的保護欲恢復放在首位,避免濕地景觀的破碎化,盡量保留?;~塘的道路形式,局部保留原有魚塘,以自然為主,并進行細微的人工干預。整個公園將以開敞式為主,通過點、線、面的傳統美學設計手法串聯起各個功能區域。

四、 規劃設計方案中的文化要素解析

和穗濕地公園中蘊含著六大文化要素。

1、自然生態水系

濕地公園地處新沙島對岸,緊鄰雞鴉水道,周邊水網交織、河道縱橫。風景原始古樸,水鄉風情濃郁,兩岸植物豐富、風景秀麗。水,既是整個“濕地公園文化景觀”的基本載體,也是景觀的首要組成要素。作為魚眼點睛之筆的人工湖,是基于現狀魚塘水系開拓出來的大面積開闊水域,緊隨其后的?;r田,體現了濕地公園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的”道家”文化。

東鳳鎮和穗濕地公園(文明林)規劃設計總平面圖

2、江河入口的帶狀空間

濕地公園位于雞鴉水道的河口處,灘涂平緩悠長,適于延灘涂布置休閑步道,形成步步為景的觀賞層次,呈現出一面為水、一面為林的文化空間特征。

3、水林相間的景觀格局

公園力求保持原生態的自然格局,打造一個較為安靜休閑的景觀空間,形成水林相間、獨特而豐富的景觀格局,為人們營造出一個觀景互動,交流,休憩的舒適場所。是濕地公園文化的整體架構。

4、人文與自然結合的景觀單元

人工湖、文明林、天后宮、蓮花池形成了一個個姿態迥異的系列景觀單元。 “文明林”,是中山市“森林圍城”綠色行動的主打項目之一,通過種植主題,賦予樹木人文色彩,體現追求和諧的生活文化思想內涵。天后宮,則寄托著人民對媽祖的崇敬與紀念。這些景觀單元或借助自然風光,或依托人文古跡,體現出系列型的觀賞主題和情感關聯,成為濕地公園文化的支撐要素。

5、龍舟觀演區(五人飛艇)

五人飛艇比賽是整個濕地公園文化中最具影響力和價值的核心要素,是“自然與人的聯合作品”。 五人飛艇觀賽場地設置有中央觀賽龍舟主題廣場,賽時可提供300個參觀席位。廣場的北側預留龍舟文化展示區與龍舟博物館,體現出東鳳地方文化。

6、特色植物

利用本土豐富的植物資源,以簡潔、大氣的造景手法營造充滿亞熱風情特色景觀。在濕地水域中種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蘆葦等具有凈化水質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開花植物鳶尾、千屈菜等,利用淺水處種植柳樹、蘆葦、水芋等,為水鳥提供棲身之地;陸上保留原有的柑橘、荔枝果林,增加人工蜂房等元素,造就一派返璞歸真的田園風光。以具有體量感的整形灌木營造空間縱深感。高層植物以挺拔樹種形成豎向線條;底層植物以帶狀分布形成清晰的層次,突出不同色彩高度的配合。

第3篇

關鍵詞:濕地;旅游;隱患;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1-0098-02

一、哈爾濱濕地文化特質

哈爾濱濕地文化特質就在于它的原生態的城市濕地文化,而非次生的,非鄉村的。主要表現在依托松花江水系的北方原生態濕地文化,以及與城市共生的多元雜合的人文濕地文化。

1.依托松花江水系的北方原生態濕地文化

哈爾濱濕地屬于松花江流域的江河濕地類型。松花江是我國位居長江、黃河之后的第三大河,也是黑龍江在我國境內的最大支流,是東北最大的內河。哈爾濱境內的松花江,包括自上游雙城市境內拉林河口至下游依蘭縣境內民主屯區段,由西向東緩緩流淌,江面開闊,水量充沛,大氣磅礴。規劃開發的哈爾濱松江濕地面積達12.5萬公頃,其中包括太陽島濕地、金河灣濕地等萬畝以上的大面積平原濕地12塊,屬于松花江灘涂濕地和支流河口濕地區。其濕地的自然屬性特色鮮明??梢娛堑湫偷拇蠼?、大濕地、大都市相結合的北國原生態濕地風光,為天然形成,是大自然的稟賦和賜予。

2.與城市共生的多元雜合的人文濕地文化

松花江伴隨著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孕育、形成及成長,而且滋養了這方水土的居民,因此哈爾濱的濕地文化也打上哈爾濱城市歷史文化的深深烙印。金代的金源文化及運糧河文化、清代呼蘭水師營文化、歐陸文化及僑民的休閑文化、松花江航運文化,以及老道外的關東文化、抗聯紅色文化無不滲透于哈爾濱松江濕地文化中,賦予哈爾濱濕地文化以個性,也造就了哈爾濱濕地文化有別于國內省內其他地區的殊異點??梢?,松花江濕地文化和城市文化息息相關,相融共生。

二、哈爾濱濕地旅游開發存在的隱患和挑戰

1.注重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忽視了提升質量和增強文化創意的內涵式發展

目前從已經開放接客的14個景區綜合分析看,更多的是注重規模,而忽視品質提升和文化創意。除了太陽島、伏爾加莊園品位較高,有自己的休閑度假項目和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較強的旅游吸引力外,大多數景區對本區域濕地文化和松花江地域文化資源挖掘得不夠,沒有找出自己的文化異質性,只能搞出一些低端、單調的旅游產品,市場的認知度不高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2.保護與修復力度明顯弱于旅游開發建設的熱情

一些景區真正建設的主要是圍繞濕地開園接待游客的景觀、棧道、庭閣、接待設施、碼頭、游船等效益項目,濕地恢復保育、環境保護的項目就很少看到。由于濕地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恢復和保育是發展的前提。忽視了這個前提性、基礎性的工程建設,導致有的濕地公園存在著急功近利求效益,匆匆忙忙接游客,使公園隱藏著極大的生態隱患,對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如有的濕地公園缺少衛生環保設施,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沒有水沖或免沖環保廁所,有些游船并不是無污染的電瓶船、氣體排放不達標,濕地公園成了濕地一個新的污染源。

3.產業素質低難以保證應有的發展水平

把松花江濕地旅游業作為一個產業來考察就可以看到,目前它整體的素質水平還很低,產業結構松散,還沒有一個成型的體系,尚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表現在,一是14個城市濕地景區質量水平參差不齊。除了伏爾加莊園、太陽島景區具有較高的檔次水平外,按照旅游行業標準衡量大多數景區都還有相當的差距。二是粗放的管理造成了嚴重的問題。有的景區出現私設亂擺攤床和強賣的亂象,毀壞了景區的旅游形象。有的把廁所的垃圾直排江中,對濕地環境直接造成破壞。三是人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多數景區處于城鄉接合部,從業人員多為農民,景區沒有專業院校畢業或經過專業培訓的合格的景區導游講解員,游人進了景區就成了自助游,而濕地公園應該向游人展示的濕地生態旅游的豐富內涵目前還沒有做到,把濕地生態旅游降格為一般的休閑或郊游活動。景區管理層更是缺乏專業人才,造成了管理粗放、服務不規范、經營低水平的現狀。

4.投資不足已成為繼續開發建設的瓶頸

由于對項目開發建設資金籌措準備不足,濕地景區建設項目較多的呼蘭區、道外區、松北區等都遇到了后續資金不充足的問題,不僅表現在已經開工的旅游景觀設施項目上,還有濕地恢復保育項目、正常的濕地維護管理專項經費,等等,都難以落實。這些單位除了自己努力協調籌措外,大都把希望寄托在爭取市、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投入不足將直接制約城市濕地旅游景區開發建設的進程。

三、哈爾濱濕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

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的第一要務是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適度的利用。目前有兩項內容需要填補。一是建立健全濕地環境監測系統。環境監測系統是濕地景區建設管理所必備的條件。沒有環境監測系統的濕地公園是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合格的景區,是不能開展旅游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積極構建由環境監測、景區規劃、設計建設和經營管理組成的四個相互反饋的信息鏈。由環境監測這個鏈不斷地向景區規劃、設計建設和經營管理等前三個鏈反饋信息,從而對整個系統進行及時調整和完善,以達到生態旅游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二是建立健全濕地旅游統計調查。以通過科學統計取得的數據來準確地掌握濕地景區接待的休閑游憩市民與外地來游客的數量、比例及變化,季節游人消長的規律,游人消費和濕地旅游產業鏈發育情況,濕地旅游經濟規模和發展趨勢,濕地旅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等等,從而為政府決策提供統計資料和可靠的依據。

2.構建一個有效的組織架構體系

“萬頃松江濕地、百里生態長廊”開發建設彰顯了哈爾濱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是“十二五”城市與旅游發展的重中之重。這是一項城市生態系統建設的基礎工程,是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幸福指數的民心工程,同時也是綜合開發建設任務重、涉及面廣、協調難度大的系統工程。政府應該擔當起主要的職責,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相關部門參加的松花江綜合開發領導機構,統一領導濕地長廊的開發建設管理工作,協調和解決遇到的重大問題,實施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設管理標準,分級實施項目建設管理,以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和發展目標的實現。

3.抓緊健全規劃體系,對已有的規劃要有效實施

當前最好的措施就是加大《萬頃松花江濕地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的執行力度,實施規劃控制,合理布局,對景區建設項目應該履行審批程序,認真評估論證,嚴格把關。同時還要逐步健全規劃體系。堅持保護在先、規劃在先的原則,在總體規劃和《松花江黃金旅游帶策劃》的基礎上,組織編制道里、道外、呼蘭等區域規劃和呼蘭河口等景區規劃,確保科學有序開發。

4.從資金和政策入手,突破投入瓶頸

城市濕地公園等景區建設是一個少則需要投入上億元,多則十幾個億、幾十個億的大工程。它是一個需要大投入的城市生態基礎工程、民生公益項目,同時又是實現城市生態經濟價值的大型保護開發項目。一是分清建設項目的性質。應該區分出四類項目:(1)生態基礎建設項目;(2)市民休閑濕地公園項目;(3)旅游觀光濕地公園項目;(4)其他生態經濟開發項目。二是對于(1)、(2)兩類項目,應該由政府完全投資。政府要量財力而行,設立專項資金,建立融資平臺,協調社會資金,并積極爭取省及國家的有關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可適當收縮規模保證重點項目。三是對于(3)類項目,屬于政府建設的,應該由政府完全投資;屬于企業或農民建設的,因為濕地公園帶有環境保護性、社會公益性,政府應該出臺扶持政策和給予資金支持;對經營性的大型濕地主題公園項目應該進行招商,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投資開發。四是對于(4)類項目,原則上是做好項目策劃,通過招商引資解決投資問題。

5.以文化為靈魂,豐富產品,打造出經久不衰的經典景區

第4篇

【摘要】黃石市自2009年起開始不遺余力的打造磁湖沿岸景觀,重視城市景觀建設。而磁湖作為黃石市重要的城市濕地景觀資源,應發揮它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旅游資源開發、城市經濟結構調整上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力。整治、優化磁湖濕地景觀,從濕地景觀的水體、動植物生命體以及文化資源、設計文化內涵上全面分析,努力找出為磁湖濕地景觀優化的建設性辦法。

【關鍵詞】磁湖濕地景觀優化

磁湖位于黃石市中心,是湖北省境內唯――個也是最大一個位于城市市中心的濕地景觀。水域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同比杭州西湖要大出3平方公里有余。黃石作為湖北重工業之城,面對資源枯竭的現狀,城市發展轉型的趨勢已是大勢所趨。黃石市自2009年起開始不遺余力的打造磁湖沿岸景觀,重視城市景觀建設。而磁湖作為黃石市重要的城市濕地景觀資源,應發揮它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旅游資源開發、城市經濟結構調整上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力。整治、優化磁湖濕地景觀,從濕地景觀的水體、動植物生命體以及文化資源、設計文化內涵上全面分析,努力找出為磁湖濕地景觀優化的建設性辦法。為黃石的城市發展,當地文化以及磁湖城市濕地景觀本身的價值做出貢獻。

隨著各方面因素的不可控性,城市濕地景觀資源的保護也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首先,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填湖、圍湖、非法占有湖泊等違反濕地生態平衡的事件不斷發生,日益侵蝕水域面積,相比20年前的情況,磁湖的面積有將近一半的萎縮。其次,城市人口的增加,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作為黃石這個以生產鋼鐵水泥,機械等重工業城市,超負荷的工業排泄物對生態系統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另外,全球氣候變暖,濕地的面積在世界范圍內逐漸減少甚至消失。最后,廣大群眾與濕地景觀的關系最緊密、直接。加強大眾對濕地的保護意識顯得十分重要。

講到濕地景觀的維護,則想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淺析。首先,水是濕地景觀的主體。沒有水就沒有濕地景觀。要定時關注磁湖的水量、水域分布情況、水質變化的情況作出數據分析。在水質的保護上主要通過水體自身的凈化功能與設計安排的生態鏈接系統。另輔以人工維護來完成水體凈化的工作。

另一個層面則是從濕地景觀中生物、生命體來分析。要重視植物在濕地景觀中的作用。岸上喬草隔離帶、灌木隔離帶、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生態鏈接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失。有了植物還要考慮棲息于濕地的動物群體。要充分利用濕地復合生態系統?;謴蛿嗔训纳鷳B鏈接,以及豐富動、植物的多樣性。除了滿足常規的感傷植被生態系統的完建設與完善,還要建設水下森林系統、引入可凈化水體的魚類,通過生物物種完成水體的凈化,不斷完善生態鏈接。主張建設生態駁岸,減少或盡量避免通過筑堤、修坎、修沿湖觀景的硬質道路或平臺,使湖岸硬化。甚至破壞濕地駁岸的生態環境,導致岸邊水土的流失。水岸消漲帶植被的破壞或是生態鏈接被硬質駁岸切斷,影響生態水岸對水質的自動凈化功能。所以要通過植物的復合性設計完善水岸消漲帶的修復功能,防止河岸硬化。最后,岸上的植物種植應以鄉土植物為主,之所選擇本土植物,一是從植物的存活率上考慮,比其他植物的存活率要高,另外是從景觀的成本上,除去較高的植物運輸成本,選擇本土植物應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最后是從保留本土特色來看,通過植物體現更多的本土特色。

從文化層面來淺析如何優化濕地景觀,使它有血有肉之后,有靈魂。則應該從濕地的物質文化上做研究,研究如何增加磁湖的文化設計內涵,以及濕地文化本身的資源體系出發,來分析如何使磁湖濕地景觀更加優化,濕地景觀的文化內涵有所提升。應該通過濕地景觀這個平臺展示出更多和濕地文化有關、又能體現黃石本地或本地域的生活特點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例如,在濕地景觀的設計中展示出本土的傳統水運方式,當地的水稻種植方式或當地的飲食文化特色和當地習俗文化或是城市的發展特色。在磁湖景觀的設計時不光單一關注景觀自然要素的設計,更應從本土文化挖掘設計元素,通過景觀元素的設置讓觀賞著觀光的同時也能對黃石的地域特色,該城市以及磁湖本身的歷史、發展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樣是城市濕地景觀,西湖之所以聞名于國內外,不單單是僅憑優美的自然風光才能聞名遐邇。因為有了悠久且美麗的歷史典故,有了歷史文化的外衣,景觀的價值更加不可估量。所以在濕地景觀的設計時絕不可忽視文化內涵的設計。

文化設計內涵應更加注重功能與審美的結合,濕地景觀的使用主體是民眾。應考慮民眾休閑、娛樂、放松、的需求,以及城市人口承載能力的設計。在滿足功能之后,注重設計本身能傳遞愛與人文關懷。在設計親民與放松的同時應注重景觀的異質化。建設高大、特異且具美感有意義的紀念性建筑或構筑,能使人在場地感受上有更為豐富的變化。其次要加強濕地景觀中符號的魅力,使它成為該景區或是某一小區域的標志物。在濕地景觀設計中融入適宜的大眾文化潮流,使濕地景觀更有親和力。在景觀異質化的設計中得以距離感或神圣化。設計元素在親民化與神圣化中加以平衡,使設計能與百姓產生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共震、共鳴,在場所情感上能有更多認同感與歸屬感的成分,就是一個優秀的景觀環境。

從濕地文化資源上來講,應不斷加強對濕地景觀價值的介紹與宣傳,使人們自發產生的濕地情感和自然而然形成的保護濕地景觀的意識。以及通過政府制定的濕地保護制度以及頒布的有關政策,或通過某些特定組織加強對濕地景觀發展與圍護的重視、保護。在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通過這些無形且有力的影響方式,提高人們的對濕地景觀保護的意識,形成屬于當地的濕地倫理觀。這不光是濕地景觀發展的美好愿景,更是城市文明、社會文明的一致愿望。

第5篇

關鍵詞 :文化特色 濕地 活動

城市濕地是指城市及其周邊地區被淺水或暫時性積水所覆蓋的低地,有周期性水生生長的基質,是城市排毒養顏的腎器官,具有水源涵養,環境凈化,氣候調節、生物多樣化的作用。

1城市濕地公園的作用

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能為城市居民提供豐富的游憩活動空間,我國的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已認識到城市濕地公園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

玉皇閣濕地位于陜西省銅川市銅川新區,作為緊鄰城市的一片生態濕地,不僅具有良好的生態條件和濕地景觀資源,也是與城市居民生活關系密切的開敞空間。筆者在分析當地地域文化特征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提出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特色結合的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與休閑活動設計,為我國濕地公園的建設發展提供思路。

2 銅川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與文化積淀的城市。在唐、宋時期,銅川涌現出包括“一圣四杰”—— “藥圣”孫思邈、哲學家傅玄、史學家令狐德棻、書法家柳公權、山水畫家范寬在內的眾多杰出人才,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后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藝術遺產。

銅川在歷史上的多個時期處于政治版圖與文化區域的交接地帶,經歷數千年歷史的演變,與周邊少數民族文化、外來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活力、特色、富有魅力的銅川地方文化。在地域文化方面,銅川不僅是耀州瓷的發源地,還擁有社火、面塑、刺繡等獨具銅川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在抗戰時期更形成了以照金為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文化。在現代,銅川以資源轉型發展為目標,努力發展適應時代需求的休閑養生文化,提升城市內涵與城市建設品質。

總體而言,銅川在歷史上是關中向陜西過渡的重要城市,有積淀深厚的百姓文化,隨著文化的多元發展,成就了銅川特征鮮明的地方特色文化,而玉皇閣濕地正是承載這種人文精神與地域文化的最佳載體。

3塑造以城市文化為核心的城市濕地公園

基于對銅川人文精神與地域文化的研究,玉皇閣濕地公園的目標定位是集親水休閑、養生度假、民俗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城市生態旅游區。

3.1“一心四片”規劃結構

根據規劃目標和用地條件,以玉皇閣水庫及周邊服務設施為綠色生態核心,圍繞核心布局中醫藥養生園、自然體驗區、民俗體驗區、農耕體驗區四大功能片區,形成“一心、四片”規劃結構。

玉皇閣濕地北側的四片臺地由趙氏河串聯,形成一脈相連、凹凸有致的空間。結合四片臺地布局中醫藥養生園、自然體驗區、民俗體驗區、農耕體驗區,與南側的自然山巒有機呼應,結合寬闊的水面,水繞山轉,山固水柔,形成湖山相依的空間形態。濕地公園整體以水面為中心,氣韻貫通,收放自然,開放得宜。規劃依托自然山水架構,形成依坡就勢、山水相依的空間格局。多條虛實軸線相互呼應,串聯各片區。

3.2基于文化特色的功能布局

以水面為核心,構建山環水抱,景色優美,環境宜人的生態濕地公園。公園集服務展示、游客集散、休閑觀賞于一體,是市民親水、樂水、融水的重要開敞空間。

農耕體驗區位于濕地東端,是依托現有農田基底,開發綠色生態旅游產業,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使市民通過一系列體驗方式,回歸田園生活,盡享農耕文化之樂。

民俗體驗區是位于濕地北側,依托現有村落,進行有機更新與空間織補,注入旅游服務、民俗體驗等功能,形成景區內部最為熱鬧繁華的綜合服務區域。

自然體驗區位于濕地北側,緊鄰民俗體驗區,依據自然景觀條件分為東區和西區。東區展示地域特色植物與鳥類,建設相關活動場地與服務設施,形成人們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場所。西區由拓展訓練、定向越野、夏令營、露營地等一系列戶外活動場地組成。、

養生度假區位于濕地西端,是在清幽靜謐的環境中營造的中醫藥養生之地,提供包括中醫草藥種植、中藥養生餐飲、水療spa等種類豐富的度假休閑設施以及中醫藥養生場所。依托優美環境和優越的餐飲、度假條件,養生園還可以承接小型會議、專業論壇活動,豐富養生園的服務功能。

3.3基于濕地活動特點的項目策劃

濕地活動也以“親水、樂水、嬉水”為特征,項目設計也圍繞這一特征展開。

親水——在核心景區,環繞濕地水面設置富有獨特人文氣息的碧波畫舫、平湖映月、漁歌唱晚、百鳥春歸、花橋春色、蘆葦秋韻、九曲廊橋、荷塘夏綠等“湖濱八景”,多角度、多層次營造親水游嬉空間。

樂水——在自然體驗區,一方面通過引入寫生基地、藝術工坊等文化產業,提升片區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通過戶外拓展活動,使人們在山間野趣中回歸自然,釋放自我。

融水——在養生度假區,通過利用和發展銅川當地的飲食養生、醫藥養生、體育養生、理療養生等多元養生文化,將自然山水與養生文化有機融合,利用自然環境豐富城市休閑活動,傳承地方文化。

第6篇

1.1項目概況

(1)獨特的資源優勢。臺兒莊地處暖溫帶,水源比較穩定,為物種的多樣性提供了基礎。(2)櫻花洲運河濕地與位于城市近郊的河流濕地、水稻田濕地等自然景觀與運河文化以及臺兒莊古城相結合,是頗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此外,境內河流縱橫交錯,發達的水系也為濕地建設提供了各種資源。(3)交通便利。境內水陸交通發達,大運河橫貫東西,上通京津,下達江浙。(4)獨特的運河文化。規劃區北依運河古城,現古運河碼頭、船閘保存完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1.2濕地景觀與運河文化的交融

景觀的規劃設計一方面會受到自然條件、物理條件等顯性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會受到歷史、文化等隱性因素的制約。歷史文化特點與自然因素的任何一項都可以成為創造獨特景觀的出發點。景觀實體的設計離不開歷史、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的影響,一個規劃設計方案中最突出的特色大多源于當地的歷史文化。臺兒莊是展現運河文化的活化石,被稱為東方的古水城。京杭大運河臺兒莊段是臺兒莊區水運交通的動脈,也是臺兒莊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大運河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淀,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運河文化及地域風情。打造一個具有地域景觀特色的城市休閑空間,在其設計上應充分融合地方歷史人文資源,在維護濕地生態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的物質及精神需求。臺兒莊櫻花洲運河濕地景觀規劃的理念是指在自然生態資源的基礎上融入大運河文化,以維護生態景觀、傳承運河文化、保護并發展地域特色、拓寬市民休閑空間為規劃設計方向,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規劃中注重挖掘源于運河的人文景觀,塑造具有大運河文化的景觀結構、游覽模式、景區中小品、雕塑、公共設施、建筑風格等,讓人們領略濕地自然風光的同時,在視覺觸覺上體驗運河文化、民俗風情。

2臺兒莊櫻花洲運河濕地景觀規劃

運河文化可以影響運河濕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的方案構思、景觀功能劃分、景觀營造、交通組織方式、植物配置以及環境藝術小品和構筑物等。通過對臺兒莊現有的濕地景觀資源和運河歷史文化的調查研究,提出將運河文化與濕地景觀相融合的規劃設計方法,將本方案的規劃內容分為運河文化景觀營造和濕地景觀營造兩大塊,使櫻花洲運河濕地成為既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又能滿足人們生活休閑的新空間。綜合規劃區域的場地現狀與周邊環境,將櫻花洲運河濕地劃分為八個功能分區和二十七個景觀節點。以運河文化為主線,濕地生態景觀為基礎,組織梳理規劃內容中的各要素。

3運河文化景觀營造

通過對大運河水文環境的挖掘,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魯南歷史人文景觀,在整體規劃上使櫻花洲運河濕地景觀內涵更加豐富。運河文化景觀的營造主要包含船閘、水閘、運河駁岸及碼頭的景觀設計。臺兒莊運河二線船閘位于櫻花洲運河濕地南岸,年通船能力約為2100萬噸。目前,臺兒莊運河復線船閘正在建設中,屆時,新老船閘南北對峙,屹立運河中央,來往船只與濕地美景相映成輝,將會展現更加充滿活力的櫻花洲運河景觀。臺兒莊運河河道寬度約為800米,河床寬約為140米,良好的自然資源與深厚的歷史底蘊形成視野寬闊的運河河道景觀。臺兒莊人行大橋橫跨櫻花洲運河濕地,行人站在橋上極目遠眺,橋下濕地景觀豐富多彩,遠處航運景觀熱鬧非常,歷史人文與自然風光在這里得到充分的融合與展現。運河堤岸景觀是櫻花洲運河濕地主要地貌景觀之一。大堤護坡上遍植青草,在規劃時提倡栽植油菜花,打造“運河錦帶”景觀。堤頂道路可為景區提供自駕車游覽線路,緊鄰運河景觀帶,楊柳依依,芳草滿坡,濕地景色分外迷人。運河具有其獨特的水位高差,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游客對運河景觀的游覽視線,從而思考如何引導游客到達親水堤岸停留觀景。櫻花洲運河濕地的堤岸一般都是半垂直形式,親水性較差。在規劃設計時,可在堤岸寬闊地設置亭臺廊廓,讓游客在休憩時近距離觀賞運河濕地風光。

4運河濕地景觀營造

濕地規劃以生態景觀、運河文化體現、休閑娛樂為切入點,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生態景觀以濕地形態、水岸空間、植物配置為核心,形成返璞歸真的野趣地帶;文化上利用水陸游覽路線、雕塑、景觀小品及構筑物等著力刻畫臺兒莊運河古文化;休閑上以水陸交通設施、代表性動植物觀賞區來表現,倡導回歸自然的生活 理念。

4.1濕地形態營造

自然的濕地有凹岸、凸岸、曲流、河心島,有淺灘、沙洲與深潭的交替,它們既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又可降低水流速度、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壞 力。在人工濕地的形態營造上,于大面積的水體中設置島嶼,島嶼之間以景觀橋連接,既劃分了空曠的水上區域,又為游客提供多個觀景角度。濕地岸線以自然凹凸曲折的形態為主,并根據地形和使用功能增加水岸線變化,做到張弛有度。

4.2水岸空間營造

水岸空間環境是濕地景觀與其他環境景觀的過渡帶,通過增加濕地水岸線的變化以及對岸邊環境的設計,建立一個運河與陸地自然過渡的區域,利用各種駁岸及水生植物進行美化,使水體與岸邊形成一種自然的交接。為了使運河與濕地景觀更好的融合,可在運河沿岸設置仿古建筑及體現運河民俗風情的小品。從景觀效果上看,水岸空間營造的不僅是水與陸的過渡區,也為整體環境帶來一種更加生動自然的景觀。

4.3道路交通體系規劃

在整體道路規劃上以人行為主,車行(景區電瓶車、自行車)為輔。共設三級道路系統,即主路、支路和游步小路。主路連接園區主入口及生態停車場,寬4米,設計成環形,以避免游客走回頭路。在主路的基礎上設2-3米寬支路及1.5-2米的游步小路,路面鋪裝采用天然材料,保持自然情趣。在運河沿岸設置自駕游路線,提供自行車等小型交通工具,既增加游客親身體驗性活動,又能近距離觀賞運河航運景觀。此外,在洲島上設親水木質棧橋及亭廊,棧橋隨道路及島嶼形態呈錯落疊置的變化,增強人們的親水性。

4.4橋梁景觀

橋梁是水與陸地的鏈接,運河橋梁在設計上不僅要滿足其交通功能,更應與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與自然風貌相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傳承歷史,又能反映臺兒莊現代城市的新面貌。在本案規劃基址上,臺兒莊新大橋橫跨濕地公園,連接臺兒莊古城與主要交通干道,在滿足必要的交通功能外,又為游人提供了較好的觀景點,游客可在橋面上以運河及濕地景觀為背景拍照留念。在橋上可設置供人休憩的座椅,設施風格與濕地內景觀橋梁協調統一。此外,濕地景區內的橋梁主要是連接各島嶼以及為水上游覽路線提供航道。在設計風格上不僅要融于濕地景觀,更要體現大運河文化元素,使之成為運河濕地景觀內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4.5植物配置設計

在運河濕地景觀的植物配置方面,主要考慮植物種類的多樣性,與規劃地主題相符的植物選擇,以及本地植物的充分利用這三方面,營造四季有綠的季相景觀。將陸地植物與水生、濕生植物進行高低錯落,形態色澤的協調搭配,同時注意功能互補,形成獨特優美的濕地植物群落。在運河濕地中的歷史文化節點周圍可栽植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銀杏(Ginkgo biloba)等具有寓意的樹種,不僅發揮了植物的生態作用,又彰顯了運河的歷史文化古韻。規劃區東西兩側栽植了許多楊樹(Populus),為了減少景區造價以及對現有生態系統的破壞,在保留原有楊樹林的同時,在沿堤種植垂柳,形成水光一色、楊柳依依的景觀。保護本地原有植物,就是保持地域性的生態平衡。

5結語

第7篇

關鍵詞:生態旅游;體驗型活動設計;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79-04

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根據目前國內外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為“濕地公園”。1971年,國際濕地公約中將濕地公園定義為:“以具有顯著或特殊生態、文化、美學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濕地景觀為主體,具有一定規模和范圍,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維護濕地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并在此基礎上以充分發揮濕地的多種功能效益、開展濕地合理利用為宗旨,可供公眾瀏覽、休閑或進行科學、文化和教育活動的特定濕地區域。”城市濕地公園具有一定的自然特性、美學和科學研究價值,能夠發揮一定的科普與教育功能,并兼有游憩休閑作用,它在改善生態狀況,為人們提供游憩的場所、涵養城市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高人們對濕地的認識水平,合理規劃利用濕地, 在濕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開展濕地生態旅游,可在保護和提高環境生態質量的同時, 讓豐富多彩的物種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創造社會價值、環境教育價值、休閑旅游價值和經濟價值。

一、張掖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概況

(一)公園地理位置及面積

張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甘肅省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地處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中游,與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相連,地理位置介于100°06′~100°54′E, 38°32′~39°24′N,具體范圍為東至張火公路,北至蘭新鐵路,西至黑河東岸,南至城區北一環路。占地6.16萬畝,其中濕地25 995畝,水澆耕地17 761畝(水田10 722畝,開荒地6 834畝,新開荒地205畝),林地3 518畝,建筑可用地12 580畝,道路用地1 356畝,未利用地256畝,其他用地156畝。

(二)公園內主要濕地類型

公園是由河流、草本沼澤、濕草甸等天然濕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溝渠等人工濕地為主體構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豐富、季相變化顯著,是沙漠戈壁環繞之下具有獨特景觀的綠洲濕地。

(三)公園內主要動植物資源

公園內生物資源豐富,原生態特征突出,植被種類是河西走廊平原最豐富的地帶,也是目前全國與城市相連的規模最大、鳥類和動植物最豐富、最具特色的城市濕地。濕地植物以蘆葦和沼澤草甸為主,有芯草科、蘭科等45科124屬195種植物。有動物116種,隸屬于3綱23目39科74屬。其中,兩棲類1目1科1屬1種;鳥類17目31科62屬100種,占全國鳥類1 258種的7.95%,占全省鳥類441種的22.68%,占張掖市鳥類268種的48.54%;獸類5目7科11屬15種。

二、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開發及利用現狀

張掖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中國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區的試驗區,目前對公園的開發和利用在不斷進行探索,但存在將濕地公園等同于傳統的公園水景、水上樂園而種植水生植物、營造濕地景觀的開發和利用模式。目前,開發活動內容單一,缺乏系統性;活動主題不明顯,缺乏特色;活動針對性不強, 體驗活動少且不夠深入;活動商業色彩較濃,公益教育性不夠突出,既不利于濕地公園的開發,也不利于濕地的保護。因此,以體驗型生態旅游為重點,結合區域濕地生態系統特點,進行創新性的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 使更多的游客在活動中自覺“認識濕地,了解濕地,保護濕地”,對全面提升濕地價值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減少城市發展及人為生產活動對濕地原有環境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邊環境的自然生產力,實現城市生態環境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體驗型生態旅游及其設計理念

(一)體驗型生態旅游的含義

體驗旅游是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體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它是生態文化旅游的一種新形式。體驗旅游一般具有個性化、求知性、審美性、參與性、注重過程與可感知性等特點。生態旅游是為了解旅游地環境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資源供人們觀賞的同時,又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的一種活動。綜合現階段人們對體驗旅游與生態旅游的認識,可以認為,生態體驗旅游是以自然與人文生態為欣賞、體驗和認知對象,通過預先設計讓旅游者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參與,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從而獲得深層生態體驗和全新生態感知的旅游形式。在體驗型生態旅游中,旅游與體驗有著直接的聯系,旅游本身就是一種體驗,它以自然與人文生態為對象,以主動參與為主要方式,對環境負責,以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為目標,以深層體驗和感知為結果;與傳統生態觀光休閑的旅游形式相比,生態體驗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參與性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融入性。

(二)體驗型生態旅游活動設計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體驗型旅游活動應結合生態城市建設,首先,以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為基底,根據區域自然結構,考察自然環境對當地人行為的影響,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適應地理和氣候,通過合理利用區域內的水體、植物等自然資源來體現地域自然特色,確保景觀總體風格與地域特色的契合;其次,要準確把握本土文化的特質,傳承地方傳統文化, 探求地域文化的新特色,用景觀語言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特性緊密結合;另外,在景觀構建上,充分利用地方傳統材料與技術,并兼顧材料與技術的時代特征,營建出既能充分體現地域傳統特色,又可滿足現代人們生活休閑需要的景觀濕地。對濕地公園體驗型旅游活動進行設計時應遵循如下理念。

1.濕地可持續發展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是現代人類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理想而修建的,已經成為城市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濕地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容易遭到破壞,而且一旦破壞很難恢復。所以,在滿足游人休閑娛樂需要的同時,保護濕地生態環境是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在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和利用時要始終貫穿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以濕地保護為前提,在體驗型活動進行時注意對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為濕地生物盡可能提供最大的生存空間,找出更好的動植物保護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濕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2.突出地域特色的理念

地域特色是指特定區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色,它包括在這塊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構成的景觀,也包括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觀。地域特色主要由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和經濟與技術特色三個部分組成。在進行濕地公園體驗型活動時,應充分利用濕地的獨有的地域特征。在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活動設計時應結合區域文化特色,挖掘濕地人文內涵,尤其要利用區域內農耕文化特色并體現 “塞上江南、戈壁水鄉”的內陸干旱區獨特綠洲濕地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傮w定位要以地域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為依托,融自然濕地、秀美景色、歷史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一體,集生態保護與展示、凈化環境、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盡可能采用自然生態化的設計方式,使設計既符合審美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

3.獨特、新穎的理念

獨特、新穎的理念首先體現在要以發展觀點來認識和利用濕地,認識到濕地本身的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及其文化、資源價值對人類影響的階段性,全面認識濕地在社會、經濟、生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濕地公園建設是我國保護濕地的一種創新,在濕地公園開發和利用中必須有創新意識,所以,在濕地公園建設中,不僅要在保護形式上創新,而且要在技術和觀念上創新。比如,可采用政府-企業-個人聯合保護的形式、探討適度利用與科學保護的結合方式;對濕地采用分類經營的理念,嚴格控制保護區,適度開發利用區,緩沖區進行科學分類并科學利用;再次,可在開發形式上創新,以能為游客帶來新鮮的感受,滿足其個性化和參與性的需求為目的,可設計一些使游客參與性強、愉悅度高的體驗項目,通過濕地游戲參與、濕地手工制作等活動,寓教于游,寓教于樂,使旅游者在濕地旅游中感受濕地之美并體驗快樂,獲得心理上的愉悅。

4.市場導向理念

在濕地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時,既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還要依據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則,考慮一定的經濟效益,以達到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以開發進一步促進保護的目的。所以,體驗型生態旅游活動應該建設富于體驗差異的產品與目標市場。首先,可利用廣闊的濕地開發多種產品,依據景區(點)的資源豐度與特色,突出產品的域內體驗差異,避免重復建設;其次,為避免濕地生態旅游活動與其他濕地公園雷同,要根據消費者體驗差異推出新產品、新項目以率先進入市場,針對公園消費者細分市場的需求特點,根據旅游者年齡、性別的差異性而進行設計,針對不同市場群體設計不同的項目,提高旅游活動的參與性,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四、張掖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

在進行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時要以原生態保護為主,以現有天然濕地為依托,充分利用濕地豐富的植物和鳥類、水生動物棲息地的特征,并按照生態旅游景觀區的要求,適當規劃集“水、岸、灘、路、景、橋、亭”于一體的旅游景觀,充分利用濕地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屬性,豐富居民休閑游樂需求,體現“戈壁水鄉”、“濕地之城”和“農耕濕地”文化的特征,展示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濕地的獨特風光??傮w設計主題為“體驗濕地景觀,感悟人地和諧”,將濕地公園分為教育濕地、印象濕地、趣味濕地、康體濕地、浪漫濕地五大活動圈,以濕地生態走廊為軸線, 為游人提供生氣盎然的科普教育和游憩空間,給游客不同的體驗。

(一)教育濕地體驗型旅游活動

濕地公園的開發和利用中應以教育體驗旅游為重點,在體驗型活動設計中可充分利用公園緊鄰市區的特點,可將其當作對廣大市民尤其是學生進行濕地知識宣傳和教育的基地。可通過以下活動達到濕地教育的目的。

1.水生植物展示

集中展示河西走廊豐富具有特色的水生植物,植物種群以張掖地區原有物種(菖蒲,水蔥,慈姑,蘆葦、蒲公英、長苞香蒲、水燭、小香蒲、沙蔥、紅蓼、白刺等)為主,適當增加外來漂浮植物品種。岸生植物可以本地水柳、垂柳、紅柳等。

2.水棲動物展示區

利用濕地鳥類資源豐富的特點,在濕地珍禽養殖場集中展示張掖具有代表性的濕地鳥類,通過不同空間的轉換使游客與動物零距離接觸,增加游客與動物的親近感,從而提高他們保護濕地鳥類的興趣。水棲動物以當地的野生品種,太平鳥、喜鵲、紅尾伯勞、沙白喉鶯、燕雀、紅嘴鷗以及蛙類、魚類等等。適當引進外來品種以豐富動物種群,同時少量的圈養一些適應本地環境氣候的哺乳動物。

3.“濕地觀影”

游客可在公園欣賞關于濕地的影像資料,彌補季節性差異帶來的不足,也可觀看具有與環境保護教育意義的影片。也可在濕地劃定一定區域,使藝術家能夠真正身處大自然中進行濕地寫生、濕地鳥聲CD制作、濕地保護行為藝術等濕地藝術創作,以進一步提升濕地的文化氛圍,使游客進一步體驗到濕地的文化氣質與魅力,對一些停留時間較長的游客,還提供自拍設備租用,讓游客自己制作“植物生長日記”或“動物生長日記”。

4.“濕地愿望樹”

游客可將自己制作的濕地卡片或書簽掛在濕地愿望樹上,讓游客在共同關愛濕地、保護濕地中獲得交流體驗,讓濕地成為傳遞希望與夢想的地方。

5.“志愿講解”

首先由游客自愿報名,然后由濕地工作人員示范講解濕地相關知識,培訓合格后,游客可充當濕地講解者的角色,可以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其他游客講解,可極大地提高游人的參與興趣。

6.“科學尋夢”

可在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站設立濕地簡易實驗室,配一些基本實驗操作工具,游客在接受基本實驗操作步驟指導后,可穿上工作服后進行顯微鏡觀察、水樣抽取測試等,體驗充當科學家的樂趣。

(二)趣味濕地體驗型旅游活動

1.趣味手編

以在濕地中季節生長的草根、蘆葦等植物為材,配備專門人員指導游客進行草編;也可制作濕地書簽,由濕地管理人員將統一收集到的落葉等分發給游客,再由專業人士指導制作,讓游客體驗編織的樂趣。

2.“迷宮尋鷺”

“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畫船人未起,側枕聽鶯啼?!币源藶橐饩?利用公園水域廣闊,浮蓮叢生,野鴨等水生動物豐富的特點,讓游客泛舟湖上,讓游客在暢游于碧水浮蓮的美景中卻不干擾動物生活的前提下,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使其真正成為塞上江南、活力甘州的“血液”和“靈魂”。

3.“休閑垂釣”

利用公園中廣闊水域,在水中可養殖魚、蝦、龜等既具觀賞性又能帶來經濟性的動物,可開辟出一塊水域利用其中豐富的水產讓游客體驗垂釣的樂趣,也可定期進行“垂釣比賽”激發旅游者垂釣的樂趣。

4.“快樂農夫”

黑河流域有2 000多年的農耕文化歷史,張掖又是全國商品糧基地、高原優質夏菜基地,城北郊烏江素有“漁米之鄉”之稱??衫没巨r田區并保留原有屬性,修繕田間道路,作為游客延伸旅游線路,讓游客體驗農耕濕地、感受農耕文化,參與農事活動。

5.“趣味采摘”

可利用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處于城市和郊區的環繞之中的特點,所以可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開展“趣味采摘”活動,引導農民集中合理種植果園、菜園等,利用打通的連接濕地公園與村社的線路,展示集餐飲、娛樂、文化于一體的農家樂園,賦予一定的科普、游賞元素,引導游客進行“春采野菜,秋摘瓜果”的趣味采摘。

(三)印象濕地體驗型旅游活動

1.“側耳傾聽”

在傾聽區域安置聲音收集裝置,讓游客傾聽風聲、蘆葦聲、鳥叫聲、蛙叫蟲鳴等聲音,感受濕地自然的神秘美。

2.“水上觀鳥”

利用公園內鳥類資源豐富且極具代表性的特點,利用公園設置的觀景臺,配以望遠鏡等設備,使游客在觀鳥的同時從另一個高度與視角領略濕地的別樣風情。

(四)康體濕地游

1.兒童游樂場

根據公園游人預測,以適應兒童的觀賞心態為基本要求,在緊臨水棲動物展示區的交界處設置小型的游樂場地,游樂場周邊宜種植觀葉觀花類灌木為主,用2~3米高的人工堆山,將其與展示區阻隔,場地內適當布置一些電動卡通玩具、滑梯、迷宮等設施,可吸引兒童消費者 。

2.老人健身活動場

與兒童游樂場成直線連接貫通,場地周圍可以布置由垂柳、國槐、沙棗組成的樹陣。場地內可以設置康體、棋藝、牌藝等設施,可供老人自娛自樂。

3.“千步廊橋”

古人稱水為城市中的“血液”、“靈魂”,在公園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時應凸顯濕地景觀的魅力指數,利用公園內隨環水臺鋪的棧道和鵝卵石道路設計康體步道,康體步道兩旁種植一些具有觀賞性水生治污富氧植物, 游客可在此進行瑜伽、太極等康體活動并感受自然氧吧的獨特魅力。

4.“冰上芭蕾”

利用公園滑冰場,開展滑冰活動,既可鍛煉游人身體又可增加旅游樂趣,讓游客感受在大自然懷抱中“翩翩起舞”的美妙,體驗與在室內滑冰場不一樣的獨特感覺。

(五)浪漫濕地游

1.“蘆花追日”

張掖曾有“半城蘆葦半城塔”的美譽,可利用公園中遍地叢生的蘆葦,讓游客體驗蘆葦之美,蘆花之美?!耙豢|堤貫千里湖,青石橋上游人酥,蘆葦叢中游船蕩,絲路碧海騰空出”!通過傾心規劃構想打造“蘆葦蕩-青石橋-沙棗林-白鸛洲”的夢幻意境,以及“遠眺祁山萬年雪,近聞黑河水吟聲。春去花常在,人來鳥不驚”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畫卷。

2.“手摘星辰”

為游客提供小型天文望遠鏡和帳篷出租,并提供最新氣象信息,使游客可在濕地觀賞夜空,感受濕地夜空獨特魅力。

3.“月夜放燈”

在夜晚,游客可親手將自己制作的蓮花燈放入水中并許愿,蓮花燈于次日由工作人員打撈,以保持水中清潔。

4.“曲水流觴”

依據公園已建立的水上棧道,流觴曲水亭,仿 “曲水流觴”的游戲,讓游客體驗親水快樂,感受人文美和自然美,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秦佩,韓慧麗.論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以鄭東新區濕地公園為例[J].河南科學,2009,(3):372-37.

[2] 肖莉,陳亮明.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與對策――以西洞庭湖青山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例[J].現代農業科學,2009,(1):89-91.

[3] 施明樂.福建省濕地公園發展思路與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08,(6):160-163.

[4] 周立彪,閆興富.寧夏銀川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旅游系統及其可持續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4):449-452.

第8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swan lake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situation, points out its planning design guiding principle, basic principl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and puts forward the next step ascension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wetland park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Next steps suggested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于三門峽市東西城區之間的生態區,東起金昌立交橋,西到快速路與沿黃觀光路交叉處,南接快速通道,北至黃河濕地,規劃面積8850畝,其中陸地面積6150畝,水面、灘涂面積2700畝。公園核心景區包括陜州故城遺址公園、雙龍湖白天鵝觀賞區和沿黃生態林帶三部分。

1 建設背景及指導思想

1.1建設背景

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又名天鵝湖景區,是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從建設最宜人居住的自然山水城市的戰略高度出發建設的一項民生工程。2005年9月,成立了天鵝湖景區建設指揮部。2007年2月,景區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為“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正式啟動了公園綠化建設的序幕。

建設指導思想

以現代城市林業理論為指導,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原有植被和山水生境的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景觀設施和服務設施,提升公園的品位和檔次,改善服務接待能力與水平。同時,通過項目建設,提高三門峽市知名度,促進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1.3建設基本原則

公園建設遵循“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的原則進行。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以保護白天鵝棲息生境為前提,以生態效益為主,維護生態平衡與三門峽市濕地生物多樣性。項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景觀設施建設盡可能減少占地,項目建成后達到綠地景觀與黃河景觀、白天鵝嬉戲景觀的和諧統一。

1.4建設目標

通過政府投資,在不影響白天鵝及其它鳥類棲息的前提下,把天鵝湖濕地公園建成一個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景觀和諧優美、具有時代特征的精品工程。同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加強古跡、濕地和環境保護,協調與周邊環境關系,努力打造5A級生態旅游區。

建設現狀

陜州故城遺址公園

陜州故城遺址公園又名陜州公園,是一個經過多年建設已經成型的旅游景區,綠樹成蔭,林木覆蓋率較高,基礎設施、休閑娛樂設施相對完善,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較多,主要有鐘鼓樓、甘棠苑、寶輪寺塔、石牌坊等,遠離白天鵝棲息地,人為活動對濕地鳥類干擾較小,是濕地公園主要休閑、健身、旅游區之一。

2.2雙龍湖白天鵝觀賞區

雙龍湖景區是觀賞白天鵝最適宜的地點,由青龍大壩、青龍湖、蒼龍湖、虢山島及召公臺組成。兩個湖水域面積2145畝,陸地面積2445畝。現狀地形高差有50多米。冬季,在雙龍湖中可看到成群的白天鵝及野鴨。站在大堤及湖岸向東可看到寶輪寺塔,向西可看到黃河及運城高臺地,頗為壯觀。

2.2.1公園綠化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先后完成了雙龍湖覆蓋性綠化、邊坡垂直綠化、水生植物栽植、大樹移栽和虢山島牡丹專類園建設,實現了常綠與落葉的搭配,不同花季植物的搭配,基本達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綠化目標。

2.2.2基礎設施

完善了公園主要園林道路、管網、給水、亮化、監控音響等基礎設施,安裝了小品雕塑、景觀置石等附屬設施,修建了木棧道,安裝了防護網,完成了三河廣場、飛渡廣場擴建等。

2.2.3服務設施

修建公廁 、觀鳥屋、 服務中心,窯洞等服務設施。

2.2.4 景觀設施

完成了迎祥閣、水天閣、斷崖亭廊、共影廊等一批景觀設施工程,登上閣樓,濕地景色盡收眼底,美侖美奐;同時,完成新建景觀設施工程的楹聯書寫、匾額制作安裝、黃河岸邊文化墻詩的書寫、景區景石安置等部分文化提升工程,公園景觀功能進一步完善,文化品位得以提升。

2011年1月,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榮獲“4A”景區稱號。2011年5月和12月分別被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授予“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十一五成就’十佳城市公園” 和“河南省綠化達標公園”稱號。目前為止,天鵝湖濕地公園一期建設項目及二期部分工程基本完工,一個以白天鵝特色資源為品牌,以虢山島為中心,以黃河、青龍湖、蒼龍湖為主體的自然山水景區已基本形成,濕地公園的生態、旅游、休閑、觀光、文化、科普等功能充分凸現,已成為三門峽市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公園內生物多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濕地內有木本植物38種、草本植物560種,濕地鳥類175種、獸類22種、魚類60種,其中珍稀瀕危動物41種。

3 公園建設存在問題

3.1建設區域不足

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總規劃面積8850畝,目前仍有沿黃生態林帶等部分土地未征到位,影響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陜州公園內銀杏園等部分區域因為遺留問題,未得到建設,局部景觀雜亂無章,嚴重影響了公園的整體形象。

3.2 建設內容單薄

3.2.1服務設施建設不到位

濕地公園是一個開放式公園,規劃面積較大,截至目前,所有的出入口建設過于簡單,現有的服務設施建筑還不到位,不能滿足游客休閑、娛樂的需要。

3.2.2 濕地生態探險區建設不到位

濕地公園優美的自然山水景色吸引了很多游客,但真正能讓游客參與的項目較少,如果能按公園總體規劃要求,建設濕地探險區,將極大地滿足游客親水、探險的需求。

3.2.3 旅游功能不完善

截止目前,公園內沒有水上娛樂項目和真正意義上的旅游餐飲服務,這些都制約著景區的發展。

3.2.2文化挖掘有欠缺

濕地公園范圍內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如有影響力道教文化、陜州文化、黃河文化等。但在景觀效應和文化效應相融合,以文化內涵來提高景區影響力方面,做的仍有欠缺,需要進一步挖掘深厚的歷史資源,提升文化品位。

4建議

4.1 完成沿黃生態林帶、濕地公園南門區和陜州公園銀杏園征地建設工作,使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形成一個整體。

4.2完成白天鵝觀賞區濕地展示區、濕地探險區、動物研究示范區等項目的建設

4.3按照三年創建5A級景區的要求,做好創建工作

4.3.1 完善旅游功能。增加餐飲服務、娛樂設施等。在不影響鳥類棲息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水上娛樂項目。

4.3.2 完善基礎設施。按照5A級旅游景區標準,對景區內所有設施改造提升,完善旅游標識系統建設等。

4.3.3 白天鵝馴養繁殖工作。突出白天鵝等鳥類特色,建設蒼龍湖天鵝馴養繁殖基地,做好馴養繁殖等工作。

4.3.4加強濕地公園文化建設及科普文化宣傳工作。進一步挖掘展現召公文化、河上公文化及道德經文化,作好科普宣傳工作,充分展現濕地科普文化。

4.3.5提升陜州故城各景點標準

5A級景區創建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應從整體形象著手,進行統一規劃,提升陜州故城景區內寶輪寺塔、甘棠苑等所有景點景觀標準,豐富濕地公園的歷史文化內涵,為5A級景區的創建創造有利條件。

第9篇

生態文化是由生態學向人文學科跨越的概念,也是近年來被廣為使用的一個具有更新性的概念,其特點在于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研究發展人類文化。生態文化的核心是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同發展的文化,它在人文視野和社會視野的范疇內實施生態實踐,引導我們以發展的眼光和動態的觀點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然而,我們需要看到,任何文化建設的層面都是由一個個點構成的,在生態文化的建構中,濕地地區以其相對的特殊性而成為值得去關注的一個點。衡水湖地區擁有十分豐富活態的文化,建構適合時展的生態文化有助于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同時,對于一個地區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借助文化的力量來提升“水市湖城”建設的高質量,把文化內涵、優秀傳承融和于城市建設,更是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意義。時代條件下,人們對濕地地區獨特的生態體系變得尤為關注,在此基礎上,生態文化的提出前所未有地將先前的生態體系和居民的生存生活結合起來。當我們用這種目光來觀照衡水湖濕地的時候,就必然會呈現出一個濕地地區生態文化發展的思路。

一、濕地地區生態文化發展的思路首先是總體性的

就衡水湖濕地地區來看,傳統上我們對這個號稱“京津冀最美濕地”的地方進行的是生態環境意義上的關注。我們注意到了它是“華北地區單體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但是往往接下來的指向就是衡水湖濕地在調節京津冀地區氣候和抗旱防洪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由此出發,發展思路指向了引黃濟冀(津)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實施給邢臺、衡水、滄州、天津等地區嚴重缺水狀況帶來的環節,以及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的光輝前景。我們還注意到了衡水湖濕地是眾多珍稀鳥類的棲息地,是動植物多樣性和物種繁衍的基因庫,并由此出發,指向了它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站在濕地生態研究的基點上,以上的關注點是無可厚非的,并且無疑能夠給我們帶來切實的可見價值。但是,當我們基于生態文化的立場上再來關注衡水湖濕地,恰恰就會發現傳統觀照上的偏頗之處。生態文化立場告訴我們對于衡水湖濕地的研究要著眼于文化的大視野,對濕地地區的生態文化發展進行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總體性觀照。

宏觀層面,對濕地進行的生態研究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生態文化給我們帶來的是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與一體,由生態視角高度切入的視角,顯然純自然科學范疇的研究有失偏頗。文化是由“人”高度參與的創造,即便是單純的說衡水湖濕地,也是結合人的立場角度出發進行的,自然科學的研究永遠也不可能脫離人而獨立存在,它本身是有人的烙印存在其間的我們應當建立起無時無刻不存在的人的空間這一概念。同時,在微觀層面上,對任何一個方面的研究,都應當注入“人文”的觀念只有把人文觀念注入其中,我們才能對各個微觀層面的共性和個性進行剖析,進而將具有人文共性的特征特色發掘出來,在宏觀視角下加以觀照,形成總體性的生態文化發展思路。

二、濕地地區生態文化發展的思路是全面可持續性的

對濕地地區生態文化發展的關注應當將當前狀況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需要指出的是,這一觀念是早就存在著的。以往基于環境立場對于濕地地區的關注無不是有著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考慮,但是,關于衡水湖濕地的明確的生態文化發展的觀念在當前并未被指出,生態文化發展關注包含人類在內的“生態圈”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這種思路要求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是聯系性,尤其是人與濕地的關聯。每一種事物都與別的事物相關,這是美國人巴里?康芒納上世紀70年代出版的著作《封閉的循環:自然人和技術》中闡述的生態學法則,從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處于文化層面的生態圈是一種具有全面包容性的全新架構,只有在此意義上,才能夠形成封閉的循環,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濕地地區生態文化發展的思路應當明確提出,同時,更需要建立在明確的認識之上。

濕地地區生態文化的全面可持續性的發展需要建立生態思維,應當看到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語),人作為一種“類”的存在其價值的實現需要在多重關系中展開,而“自由自覺”的本質特征是趨于固定的指向從歷史角度看,衡水湖濕地地區居民與濕地的關系是趨向自由和諧的農業社會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個體耕作和小型漁業為主的生活實踐并不能對生態環境造成有威脅的破壞,人與自然的關系呈現為一種先天性的可持續狀態;進入工業時代,衡水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態危機,衡水湖濕地反而難得的未受到大的損害,為生態文化的發展贏得了難得的高起點。因此,生態文化發展需全面地觀照衡水湖濕地的歷史和現狀,進而進行可持續性的展望。

三、濕地地區生態文化發展的思路應是一種主體性的觀照

生態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承認自然界自身內在價值,將自然界放到和人等同的位置也就成了基于生態文化視角的價值觀念。按照存在主義的說法,人是存在原本意義上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無可爭辯的主體性地位??墒俏覀冃枰吹?,自然才是人存在的根本,不是從“自我”的立場出發,而是站在生態文化的立場上,我們會看到自然靠人顯現其存在價值,而人卻是“在自然中得以呈現”。因此,人和自然之間不應當是單純的主客體的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當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文藝論家提供給我們“主體間性”這一說法,而生態文化所追求的,恰恰是如何協調這種人與自然的“主體間性”關系。

第10篇

【關鍵詞】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園林綠化

1.城市濕地公園定義及分類

1.1濕地的定義

“濕地(wetland)”最早的定義是:被間歇的或永久的淺水層所覆蓋的低地。它是由美國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于1956年在一本題為《39號通告》的出版物中提出的。之后,由于研究的目的、觀察的角度以及應用對象的不同,世界各國的學者對濕地的定義多達50多種。依據這些定義的不同性質,大致可以將其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兩個類別。狹義的定義認為濕地是:“陸地和水域之間的過渡區域或生態交錯帶,由于土壤浸泡在水中,所以濕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長?!痹摱x特指生長有挺水植物的區域。這一定義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起的全球性研究行動計劃《國際生物學計劃》中明確的。

1.2濕地公園的定義

2005年8月,《國家林業局關于做好濕地公園發展建設工作的通知》中規定:“濕地公園是以具有顯著或特殊生態、文化、美學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濕地景觀為主題,具有一定規模和范圍,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維護濕地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并在此基礎上以充分發揮濕地的多種功能效益、開展濕地合理利用為宗旨,可供公眾瀏覽、休閑或進行科學、文化和教育活動的特定濕地區域。”

1.3城市濕地公園的定義

2005年2月2日,建設部出臺了《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管理辦法對城市濕地公園下了定義:“城市濕地公園,是指利用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適宜作為公園的天然濕地類型,通過合理的保護利用,形成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辦法》的第三條規定了申請設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必須具備的四個條件:(一)能供人們觀賞、游覽,開展科普教育和進行科學文化活動,并具有較高保護、觀賞、文化和科學價值的;(二)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范圍的;(三)占地500畝以上能夠作為公園的;(四)具有天然濕地類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響及代表性的。

2005年6月,建設部出臺城建司又頒布了《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該導則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了進一步的界定: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

從上述建設部兩次對城市濕地公園概念的界定來看,城市濕地公園和濕地公園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城市濕地公園是以“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范圍”為前提的。而“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范圍”是一個很寬泛的前提條件,因為根據國家標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及其編制說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范圍除包括城市用地內的綠地系統規劃外,還包括市域綠地系統規劃。

國家標準《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50280-98)規定:市域為“城市行政管轄的全部地域”(建設部,1999)。從這個市域的定義來看,由于中國所有地域都有其行政管轄的,因此,市域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指所有的國土范圍。綜上所述,“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范圍”從用地范圍來說,等于包括了所有的國土范圍。從這個角度理解,建設部定義的城市濕地公園并不是僅指位于城市用地內的濕地公園,還包括了位于市域這個更大范圍內的濕地公園。

所以,建設部提出“城市濕地公園”和一般所述的“濕地公園”從用地范圍來說沒有本質的區別。事實上,從建設部所列城市濕地公園大多都處于市域范圍內的。但城市濕地公園更加強調了濕地系統對城市生態的培育功能及在城市綠地系統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2.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與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2005年)對于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有如下定位:“全面加強城市濕地保護,維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城市濕地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游樂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設中對濕地的不合理利用現象,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p>

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過程中如何利用城市中的濕地資源結合城市公園的相關功能,完成濕地與城市公園功能的協調,最終實現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體目標,需遵循以下原則。

2.1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基本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中提出了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基本原則:“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城市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p>

2.2生態關系協調原則

生態關系協調原則是指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以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這一原則的實現主要是通過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這三個方面進行控制。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強調在濕地景觀營建中,有計劃的引用外來物種,保護和發展鄉土物種。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指增強整個濕地系統內各個部分的連通性并加強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與周邊環境的融合。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是指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避免因濕地環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功能退化;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避免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因此,在進行濕地規劃之前要調查原有場地的自然環境和周邊居民情況,充分理解原有場址的特點,利用原有的水源、植物、地形地勢等基本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營造個性景觀特色探索狀況進行規劃,才可以保持濕地系統的完整性。

2.3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

充分利用和保護城市濕地原有的水文、生物、氣候等各方面的資源,保持濕地資源的穩定性,確保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可持續性意味著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不損害后代人對城市濕地資源需求的發展,主要是通過保護、回收資源利用方式,以及在建設中使用高能效、生態型的資料和工藝手段,盡可能的使濕地資源保持在彈性范圍以內,實現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產生的近、長期負面影響最小化的目標。

3.結論

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生態作用。它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態條件,創造舒適優美的園林環境,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除考慮滿足教育功能以及生態保護方面的需求,還要特別關注對于景觀美學的追求。景觀美學主要通過自然景觀資源整合以及人工設施如建筑、園林小品設施形態與構造與周圍自然景觀相結合所形成的景觀藝術效果來體現。堅持園林綠化量質并舉的方針,以喬、灌、藤、花、草相結合,構成多品種、多層次植物的綠地,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園林綠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11篇

l廣府永年濕地現狀概況

1.1區位介紹

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東南廣府鎮,距縣城臨沼關東偏南25km,西南距邯鄲20km(圖1)。古城臨近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青紅高速公路、309國道、邯臨公路,區域交通十分便捷。古城與永年縣城和邯鄲市聯系密切,其為永年洼,四周有防洪大堤環繞,洼地北側有洛李公路穿過,通過出城的大堤可達縣城,洼地南側有省級公路邯臨公路與邯鄲市相通。

1.2資源特色

1.2.1自然資源充足廣府濕地又叫做永年洼,以廣府古城為中心向輻射,總面積近30km2,依靠滏陽河供給及雨水積存。這里地勢較低,長年積水,是繼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華北第三大洼淀,也是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內陸淡水型濕地系統,它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系生物多樣性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水資源:廣府古城周圍水資源豐富,由大片的水洼地組成,每當驕陽西墜時,漁舟唱晚,碧波蕩漾,魚鱗跳縱,鴛鴦交頸,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美稱(圖2)。水生植物:主要以蘆葦和荷花為主,并有天然形成的萬畝蘆葦蕩,濕地植被類型主要有金魚藻、蒲草、水燭、蘆葦、蘆草、菖蒲、車前子等。植被:廣府鎮內的林木種類較多,主要的鄉土綠化樹種有旱柳、榆樹、國槐、刺槐、泡桐、毛白楊、青楊等;主要的經濟樹種和庭院綠化樹種有石榴、棗樹、山楂、香椿、海棠、柿子、梨、桃、杏、蘋果、苦楝等;灌木樹種主要有枸杞、荊條、紫穗槐、白臘等。水生動物:主要有各種鯉科、鰍科、鲇科魚類以及鸕鶿、黑鸛、蒼鷺、野鴨等水鳥。

1.2.2人文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廣府有很多歷史遺存,如清暉書院、文廟大殿(遺址)、楊祿禪故居、武禹襄故居、黑龍潭、武氏故居、狀元樓、太和堂等(圖3)。太極文化:廣府古城作為太極傳承的重要圣地,是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發源地,在太極拳向全國傳播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大太極流派均與廣府和廣府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廣府在太極發展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圖4)。詩歌文化:古城眾多歷史文化名人的影響,至今古城的普通民居春節對聯和商鋪對聯及照壁對聯還表現出了較為渾厚的文化底蘊。如“錦上添花春風得意花千里,秋月揚輝桂一枝”、“十分春色千頭爆竹嗚盛世,萬里春風過富門”等,特別是那首“稻引千畦葦岸通,行來襟袖滿荷風;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樓邊水近東;擬放扁舟塵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氣全消處,清興鷗魚得暫同”,至今仍膾炙人口,其將整個古城、水城、太極城的風貌活靈活現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民俗風情:風物民俗主要包括當地的民俗節慶活動、民間,如轉城墻、放河燈、放風箏、吹柳笛、蕩秋千等民間游藝地方,這些風物民俗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廣府古城的傳統文化內涵,是全面理解廣府古城歷史文化特點不可缺少的內容。

1.3存在問題

一是濕地生態功能不完整,景觀主體不突出;現狀居民社會問題復雜,對濕地公園建設影響較大。二是水域面積分散、不連通,缺少系統的治理;可欣賞的景觀元素過于單調,不夠豐富;同時現狀的古城周邊房屋形式雜亂,景色也未形成完整統一的景觀界面。三是濕地內功能單一,服務設施少。2設計構思與原則

2.1設計構思

通過對濕地景觀的現狀分析,提出廣府濕地公園的設計理念為“生•物•戀”(圖5),其景觀規劃構思為“三步一景、五步一觀、七步一城”。其空間結構分為綠色空間:植物、綠化空間;藍色空間: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水生境;灰色空間:道路與交通,室外人類活動空間;紅色空間:生態建筑物。

2.2設計原則

2.2.1生態優先原則尊重濕地生態過程(水文、生物地球化學、生態系統動態、物種適應等),模擬自然系統的形狀和生物系統的分布格局,恢復與重建一個具有自我組織、自我維持以及自我設計的濕地生態系統。

2.2.2活化原則在保護濕地原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活化再利用,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使其以更好的面貌展示。

2.2.3多樣性原則功能多樣性:景區內功能較單一,因此需要開發多種功能來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生物多樣性:濕地內動植物、水生植物、植被類型等的多樣化是構成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充分必要條件。景觀多樣性:針對景區內的景觀元素單調需發展豐富的旅游景觀以提高吸引力。

3設計對策

3.1濕地的保護與傳承

根據廣府古城內資源特色的評價,人們對其各個環節進行保護與傳承:首先,利用其豐富的水資源進行規劃,基本在水域的原有位置把大面積的水進行打通和擴展,使其貫通到整個的濕地內,且水域面積有大小之分,形成不小于5013"1的水上觀光通道,讓游人在航行中體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其次,濕地內動植物種類很豐富,設計時在不破壞原有植被的基礎上進行大面積的種植,設置鳥類保護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等。再次,由于其人文資源特別豐富,在規劃時應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和歷史遺址。

3.1.1楊露禪故居廣府古城是楊氏太極拳的創始地,因此設計時保留其故居,并在此宣傳其太極文化,使太極文化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3.1.2毛遂墓是指地處古城東南的戰國名士毛遂的墳墓,規劃時將其封土加高,立古樸石碑,周圍全部為水面,形成安靜的區域,在其西部為生態保護區,限制游人進入,除為濕地保護及科研所必須的設施外,禁止其它人工設施建設,以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和最小的人工干擾。

3.1.3點將臺以點將臺為中心,根據其歷史典故擴展為水上娛樂中心,其位于廣府古城濕地公園的西北部,設計有較大的湖面(點將湖),主要供游客在湖面上進行各類活動(龍舟比賽、水上漂流等)。區內還有娘娘墳與白玉庵等歷史古跡遺址,方案結合古城河周圍現有的古跡和民居,改造并設計了民俗博物館、生態冒險島和休閑沙灘,使得古城的文化更好的與濕地文化相結合,也使游客在觀賞的同時有更多的休閑去處,增加了對濕地文化和廣府文化的認識。

3.2生態修復與再生

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和功能意向,使古城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對濕地內的現狀進行分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復的有:甘露寺、村委會、廣生寺、趙斌太極園、傅仲文紀念祠等;在原址上需要進行再生的有:清暉書院、娘娘墳、白玉庵等。

3.2.1清暉書院位于古城東北角的護城河東岸,按傳統風貌恢復其原有的特色,且與碼頭相結合,增加了其觀賞性。

3.2.2太極文化廣場在原有保留基礎上進行修復以加強其功能,且增加太極文化交流中心,在宣傳太極文化的同時又促進了人與人的溝通。

3.3多功能的置人與創新

為了增加景區的旅游活力,在滿足原有基址功能的要求下,在洼地內設置了多功能的旅游項目,并且進行創新和擴展以吸引游人的目光,如:水上娛樂區、鄉村野趣區、工業觀光園區、水上觀光區、荷花觀光區以及設立濕地研究中心以及濕地公園展覽館??偲矫嬉巹潏D見圖6。

3.3.1生態教育科研區該區位于古城的西南偏西處,重點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濕地植物,是集科普科研、環境教育、生態旅游、文化展示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重點區域和精品區域。規劃區內還設有兒童活動場地、水生花卉園和休閑廣場等。

3.3.2鄉村野趣區該區位于古城的東北偏北處,區內設置了水生植物島、植物園、觀景塔、許愿島、生態島、八卦田、野營探險園、野營俱樂部、石趣攀巖、生態迷宮、越野道等,在此游人可進行極限運動與野外探險活動,豐富游客的興趣愛好。

3.3.3水上觀光區該區位于古城的東南偏東處,其中包括釣魚中心、水上森林和農業觀光;釣魚中心設置了室內與室外釣魚和水上人家來豐富釣魚樂趣。水上森林結合周圍原有的濕地植被、地形,規劃出水上森林游覽的路線,讓游客劃船游樂,尋求一種曲徑探幽的神秘感和刺激感。農業觀光園內設置了游客可以親自體驗的活動,如草花園果樹采摘園、茶葉采摘園,讓游客真正體會到自得其樂的目的。

3.3.4荷花觀光區該區位于古城的東南偏南處,規劃時在保留原有的荷花塘與蘆葦蕩的基礎上添加新的功能:特色購物休閑街,在此街集中了廣府古城特有的民俗產物如特色小吃、民俗風情展示等,且此街仿蘇式風情,把河流引入街內,更是別有一番風情。

第12篇

淺析江蘇鳳凰島濕地公園主題旅游項目策劃 淺析江蘇鳳凰島濕地公園主題旅游項目策劃 淺析江蘇鳳凰島濕地公園主題旅游項目策劃 文章 來源 于 教 育 網

摘 要 濕地保護和旅游需要共存共發展。鳳凰島濕地公園旅游項目策劃充分考慮濕地的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優勢、農業產業現狀以及獨特的區位優勢,將濕地公園旅游策劃為三大主題群,并將保護、恢復、宣傳、教育等貫穿到旅游行為當中,使得濕地旅游質樸化,實現旅游與保護融合發展。

關鍵詞 濕地 保護 旅游 策劃 生態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濕地在不斷萎縮退化,因此,濕地保護、生態恢復成為近年來濕地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反“濕地旅游”卻漸漸淡化、淡出規劃者的視線,似乎以 “保護”為大背景的當下,旅游似乎是“破壞”、“干擾”濕地可持續發展的代名詞。事實上,正確認識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控制好旅游的“度”或者項目類型,將濕地旅游融入生態保護和恢復中,使濕地旅游成為濕地保護和恢復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不可忽略的后備力量。江蘇鳳凰島濕地公園結合濕地自身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文化特色等,進行合理的、鮮明主體性的旅游項目策劃,體現綠色、休閑、鄉土、鳥類、宣傳教育等樸實的風格,與濕地的生態環境相融合。 2 資源條件 2.2 文化底蘊豐厚鳳凰島四周有古運河、運鹽河、京杭大運河,這片土地與運河有著最緊密的關系(圖2)。鳳凰島濕地公園也必然是一個極具旅游開發潛力的“運河文化島”。 2.3 農業特色突出鳳凰島為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3A 級旅游區、江蘇省級森林公園,是揚州市區目前唯一的一家生態休閑度假類景區.

2.4 區位優勢突出揚州鳳凰島濕地公園位廣陵區泰安鎮境內的最北端,是邵伯湖流經七條大河的連接點(圖3)。 “鳳凰島現象”在揚州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市場基礎好,每年游客人數達 60 萬人。

3 項目策劃鳳凰島濕地公園旅游項目策劃充分考慮濕地自身的自然資源情況、人文歷史優勢、農業產業現狀以及獨特的區位優勢,將濕地公園策劃為三大主題群:鳳凰林業帶項目群、金灣半島休閑項目群以及聚鳳島鳥類生態項目群(圖4)。每個項目群進行主題形象、主題標志、主導功能以及主題項目的細化策劃。

3.1 鳳凰林業帶項目群 3.2 金灣半島休閑項目群 3.3 聚鳳島鳥類生態項目群 4 結語

鳳凰島濕地公園旅游項目策劃整體基調較為樸實,三大旅游群項目策劃中主要體現生態、林地、農業、鳥類、休閑主題。從可持續旅游開發的角度來看,資源保護和規劃仍有諸多不足,如開發的量以及游客量是否真正的能夠控制在環境容量的限度內,實現濕地的生態環境不退化。因此,濕地公園的旅游規劃及策劃須緊緊圍繞濕地的資源優勢,盡可能將保護、恢復、宣傳、教育等貫穿到旅游活動當中,實現濕地保護與旅游共存共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门市| 宜川县| 济宁市| 静安区| 怀化市| 三河市| 舒兰市| 咸宁市| 迁西县| 即墨市| 金门县| 休宁县| 黄山市| 霍城县| 开化县| 宿迁市| 蒙城县| 乌拉特中旗| 贵溪市| 阿克苏市| 象州县| 宜章县| 紫云| 临泉县| 马关县| 镇雄县| 无棣县| 邵武市| 德令哈市| 营山县| 漯河市| 大连市| 哈巴河县| 定安县| 无锡市| 定边县| 胶南市| 纳雍县| 抚松县| 永平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