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7 14:37: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電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英語原聲電影有利于矯正學生口語發音。當下大學生英語口語發音都是通過跟讀磁帶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部分學生在英語社團中與外國人交流來提升口語,跟讀磁帶的弊端是學生的口語練成后向BBC的主持人一樣,過于刻板。參加英語社團的機會比較少,并且由于英語表達水平有限,學生與外國人的互動并不深入,這些都導致了學生的英語口語發音不準,并且為了矯正發音而進行口語練習浪費了很多時間。英語原聲電影應用于口語教學中,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首先,英語原聲電影中的語言表達都是經過字斟句酌的,發音也非常標準。英語電影中的對白,演員帶有感情的表述出來,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高興時候語言表達充滿喜悅之情,憂郁時語言表達的低沉,都會給學生帶來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矯正了自己的發音,還讓自己對詞匯的理解更加深入。第二,英語原聲電影中,學生不僅可以矯正發音,還可以讓自己的英語說得更得體,同樣一句話,不同身份的人說出來就是不同的語氣,學生通過看電影來學習口語,不僅僅能夠消除中國口音的英語,讓外國人聽得懂,還能夠讓口語表達更加得體。
2.英語電影有利于普及英美文化。在英語教學中,英語口語教學和英美文化教學是分開的,相應的考核也是分開的。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實際的口語交流中出現culture shock(跨文化震驚),關于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識在實際運用中不多。英語原聲電影中的故事情節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這就能夠讓學生在看電影時了解英美文化。看電影時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所以在電影中吸收的英美文化知識會留下深刻的記憶。上課時學生是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興致不高,加上課堂教學以文字敘述為主,學生的學習質量通常不高。所以,要充分利用英語電影來普及英美文化知識,夯實學生的英語文學常識。
3.英語電影有利于情景教學。英語教學中,為了增加學生的理解,通常教師會運用情景教學的方式。電影是最佳的情景教學素材,英語電影中的情景是導演精心設計的,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人物安排都非常精美,非常適合學生進行學習。例如,《變臉(face off)》中,伊芙發現自己現在的丈夫是變臉后的的敵人。她在說假丈夫時,用的詞是fake husband,而不是false husband。在這種情境下,就能夠對fake和false兩個詞進行辨析,這個情況下,學生就能夠對兩個詞的用法有深入理解,較之傳統的文字解釋而言,電影情景教學的效率非常高。
4.英語電影有利于提升學習興趣。英語電影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有幫助,英語電影中的內容各種各樣,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和主題來觀看,在豐富思想的同時,也能夠進行英語學習。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大,很多英語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和暴力指數與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差異很大,容易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誤入歧途。所以,教師要對英語電影進行甄選,將思想內容積極向上的電影推薦給學生。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電影的運用策略
1.運用英語原聲電影來提升口語。在英文原聲電影中有很多非常經典的對白,教師在進行口語教學時,可以將這些經典的對白片段剪輯出來在課堂上反復播放,同時將對白資料給到學生,讓他們對照著資料來聽清、聽準確演員所說的每一個單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解釋對白中涉及的重要語法知識和句式,這樣大學生便能更容易地進行理解。教師在講解完對白中的重要內容,學生也已經完全懂得了之后,便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對白模仿,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
2.運用英語電影來開展跨文化交際教學。跨文化交際的教材中的內容是非常典型的,但是文字表述與電影畫面相比,用電影來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更好。在電影中,學生會將自己與某個電影人物聯系起來,將自己置身于電影中。這樣學生就會以第一人稱來體會電影中的情節變化,電影中的文化會有深入的理解。與此同時,學生會對比電影中的文化與生活實際中的文化,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運用電影來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學習效率也會大幅度提升。
3.運用英語電影來開展情景教學。電影中的情節是情景教學的素材,但是電影太長,無法恰當的鑲嵌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當中。所以,教師要學會使用貍窩和會聲會影等相關的軟件,從而將電影中的與教學相關的情節截取下來。這樣就可以讓英語電影為英語課堂教學所用。為了提升電影教學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將截取下的電影片段制作成微課,將知識點以字幕的形式添加到視頻中。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課下觀看微課來復習。
三、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電影在英語教學中有很高的學習價值。可以應用到口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情景教學和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等多個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對英語電影這個新的教學素材進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來服務學生教學。在具體的教學中,出了上述應用之外,還要指導學生如何在英語電影中提取學習資源。這樣學生就會養成看電影學英語的意識,將每一部英語電影都當做教學素材來學習。
論文摘要: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正確運用英語原聲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輔助功能,增強教學效果。
電影是以圖像、聲音、字幕等傳播介質為特征的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電教媒體,已成為英語教學中的輔助手段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有利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一、充分認識原聲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
1.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傳統的中專英語教學模式主要教具有粉筆、黑板、錄音機等,形式單一而無趣。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將圖像、聲音等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運用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將知識展現,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知識、吸收知識、掌握知識。
2.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
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將英語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詞匯、語法等上面,更多地追求形式和準確率。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感受:考試我能感覺出來答案,但是,我不敢說,不標準;更不能聽,幾乎都聽不出來。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我們學習英語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聽課堂上老師的教授,而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發音,無論標準與否,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英語原聲電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學生可以運用其中鮮活的語言,這樣學起英語來更容易理解、吸收。
3.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增進學生對英美的了解
學習語言,必須了解相應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可以了解到英美的社會發展歷程、風土人情、思維方式等真實情況,尤其是價值觀念的變化。可以說,原聲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是了解中西文化差距的簡單、快捷的途徑。
4.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模仿力
電影,是一種藝術,來源于生活,升華于生活。通過電影學習,學生能融入其中,感受角色的心理,從中還可以獲得藝術教育和美的熏陶。電影中經典的話語、唯美的場景在給學生們帶來愉悅的同時,使學生們更加輕松地進入到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劇中主人公,放棄做“啞巴”,大聲地讀出來。
二、利用英語原聲電影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英語原聲電影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成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但是,任何事物都其兩面性,它也不例外,因此,在運用這一輔助教學手段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恰當選擇英語原聲電影
原聲電影要在選擇主題上積極、健康、向上;內容可以涵蓋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要難度適宜,且要符合語言訓練的目的。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
2.要明白原聲電影只是輔助教學方式
利用英語原聲教學只是作為平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作為主要方式,如果形成通過應用原聲電影教學來看電影,甚至出現了打發一堂課的思想,而忽視了這只是一種教學方式,將會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無法完成真正的教學目的。
3.掌握好播放時間,切勿讓學生沉迷其中
一部英語原聲電影的播放時間一般都在1~2個小時,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時間比較長。由于電影中的畫面唯美,音樂動聽,很多學生更加不愿意接受原來的教學模式。
總體說來,英語原聲電影對于學生學習英語是一種受益的輔助手段。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可以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好準備,努力去了解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雪松.英語電影與英語教學[J].電影評介,2008(2).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 多媒體; 視屏剪輯; 英語聽力教學; 單詞記憶;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58
一、引言:
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語言,在國際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幾年,國家投入巨資改善學校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走入普通中小學。即便是偏遠的山區都已經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施。多媒體教學已經是大勢所趨。英文電影也在多媒體的支持下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外語教學研究的對象從客體過渡到主體,外語教學法從語法翻譯法到交際法的發展,許多學者在不斷地探尋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有些教師把電影用于英語教學,認為電影是一種有效的提高聽說能力的方法。國外的學者曾對此作了許多研究,Harmer在《英語語言教學的實踐》中就視聽教學進行了一章的講述,他認為在語言教學中視聽材料的使用已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通常運用off-air (停播)的材料讓課堂生動起來。
上世紀80年代電影字幕首次引入外語教學課堂。它被認為是一種增加學習者的注意力,減少焦慮,增加學生學習動力和增強語言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看英文電影學英語的方法在我國由來已久,縱觀近年來的研究,王守元、苗興偉的“英語聽力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文中談到充分利用現代化電教設備放些電影、電視片對英語聽力教學有促進作用:“在聽力教學中使用視聽材料可使聲音和圖像相結合、視覺和聽覺相結合、語言和情景相結合,對視覺型、聽覺型、感受型等各類學習風格的學生都是有益的”。龍千紅從優越性、可行性、操作方法、選片標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等幾個方面探討了電影用于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問題,指出英語電影用于聽說教學的前景廣闊。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對照實驗方式對62名山東省某高中高二的學生進行分組對照實驗,并通過訪問方式對學生反饋意見進行采集。實驗通過多媒體手段將英語電影剪輯轉換為兩種形式:(a) 無文字注釋有視屏畫面的電影剪輯;(b) 帶有文字注釋和視屏的電影剪輯;實驗以學生對相關單詞的記憶程度和材料內容的復述水平為判斷依據。62名學生按照班級被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學生在課上觀看無文字注釋的電影剪輯。對照組的學生在課上觀看有文字注釋的電影剪輯。各組每重復觀看兩遍后進行聽力和單詞記憶測試。具體細節如下:
1. 參與者為來自山東省中部某高中二年級的62名學生參加了本次實驗。他們自小學三年級開始接觸英語。其中男生20人,女生42人。
2. 教學材料為12段影片剪輯。他們分別來自三部英文電影《小雞快跑》《阿甘正傳》《圣誕夜驚魂》。每段剪輯長5~10分鐘。每段影片剪輯在重復收看兩遍后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1) What is Rocky’s attitude toward the other chickens’ life? 《小雞快跑》
2) Does Ginger believe that the chickens can fly out of the farm? 《小雞快跑》
3) Why doesn’t Rocky directly tell the chickens that he cannot fly? 《小雞快跑》
4) What does the phrase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usually refer to? 《小雞快跑》
1) In what ways was Forrest not so normal? 《阿甘正傳》
2) How did Mrs. Gump educate Forrest Gump? 《阿甘正傳》
3) Why did Mr. Hancock refuse to take Forrest into the Greenbow County Central School? 《阿甘正傳》
4)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entence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life? 《阿甘正傳》
1)Why is Sally lying to the Scientist about the soup? 《圣誕夜驚魂》
2)Why is Jack so anxious to tell the townsmen about Christmas? 《圣誕夜驚魂》
3)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alloween and Christma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holidays? (open) 《圣誕夜驚魂》
4)Has Jack really got the essence of Christmas? 《圣誕夜驚魂》
3. 單詞測試采用填空的方式。每段視頻播放兩遍后教師對學生進行關鍵詞測試。測試題為該段視頻的英文字幕其中有6~10個關鍵詞被摳出來(劃線處保留單詞的首字母且該詞為教學大綱中要求掌握的詞)。
四、實驗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 聽力材料為帶有文字注釋和視屏的語音材料的學生成績最好。聽力材料為無文字注釋和視屏畫面的語音材料的學生成績最差。通過訪問調查得知,沒有獲得注釋幫助的學生認為注釋的缺失阻礙了他們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和相關單詞的記憶。獲得文字注釋組的學生認為屏幕上的文字注釋有效的幫助他們對單詞的記憶。獲得圖像注釋的學生認為畫面注釋使他們對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入形象,對單詞的記憶周期也更長。
五、討論
通過對62名學生的采訪發現,有些同學認為文字注釋比單有圖像注釋的更有效果。因為圖像注釋需要更多的思維轉換的過程,需要更多的努力。然而,Salomon認為,學習者所花費的腦力越少,他的學習成果也越低。同理,當學生認為文字注釋更簡單時,他對信息處理所作的努力也就越少,從而對單詞的記憶時間也就越短。
六、結論
經實驗證明,當聽力練習上下文相關輔助信息時,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會受到很大阻礙。文字和圖像信息的添加大大的幫助了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記憶。Guillory認為帶有注釋的聽力材料可以加強學生自主練習聽力的動力。多媒體語言學習環境中的帶有關鍵詞注釋和真實情景的視頻聽力材料有助于促進學習者自覺的進行聽力課外練習。
參考文獻:
[1]Harmer., J. 200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陳俊,(2008), 淺談英文電影賞析對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作用 [J]。《科技信息》,總第13期,267。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語原聲電影;英語教學
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增強與發展,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際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眾所周知,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的言語行為會受到各自文化的影響和約束,進而產生不同文化模式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我國教育界逐漸開始了外語人才的“復合專業”轉變,其中較為明顯的就是,學校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否具備在國際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力,已經成為評價其外語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但目前在我國,外教數量少、跨文化交際機會有限是大多數學校短期內無法克服的共同難題,嚴重制約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由于較之傳統的英語教學手段,英文原版電影在視覺、音效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因此,本文在利用英文原版電影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開展了研究與實踐。
一、我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現狀
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隨著語用學的研究而興起和發展起來的概念,是語用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因此,它與語用學的研究范圍有著一定得相關性。威多森(Widdowson,1989)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以語法能力為基礎,涉及語言的使用規則,不僅是指正確地運用語法規則遣詞造句的能力,而且包括在特定語言環境條件下正確地使用語言形式,實施某一交際功能的能力。姜占好(2009)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欠缺會直接導致語言交際的失誤,影響語言交際的順利進行。何自然、陳新仁(2004)指出,跨文化交際中導致失誤的原因不是一般遣詞造句中出現的語言運用錯誤,而是說話不合時宜,或者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導致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
2.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現狀
對于國內許多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考試。“手拿著英語等級證書,實則啞巴英語,英語文盲”的現象不足為奇。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許多英語等級考試已逐漸進行改革、完善,向實用性考試轉變。[4]例如: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自2006年改革以來,聽說能力日趨得到重視,英語文化知識在考試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更加的重要。在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語言能力調查中,(鄔穎祺、陳周華,2006)學生在適當執行請求行為以及準確使用語用慣例語方面,能力均不強。在選擇某一語言形式時,主要是憑習慣。學生在執行請求行為時在語言形式的選擇及語用慣例語的使用方面會受到個人表達習慣、教材及本族語言等的影響。如:Mrs Smith已年近60歲了,一天她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上課,一位中國學生看見了后,說:You look so nice and younger wearing this clothes。這位中國學生本想討老師歡心,結果Mrs Smith聽了學生的話語后,表現得很不高興。她認為學生這樣表達是在說她老了。很明顯,這位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受到本族語言文化的影響,并將漢語的言語交際規則運用到了英語交際中,因此出現了這樣尷尬的場景。
近年來,隨著外語教學的不斷改善與提高,一些簡單的交際失誤基本可以避免,但仍有很大空間亟待改善,英語學習者應當意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并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注重相應文化知識的導入。
二、英語原聲電影的優越性
1.語言素材真實、實用
英語原聲電影在語言輸入上具有真實性的特點,它不僅有生活中真實的語法、詞匯、語音、語調,還有為每一位演員量身打造的隱語、委婉語、雙關語、詼諧語。學生通過觀賞英語原聲電影可以感悟到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和生動性,通過模仿電影中地道的角色對白,可以發掘語言中暗含的隱性規律,從而掌握英語語言表達模式。
英語原聲電影根植于英語國家,電影中的語言承載著這個國家的文化。當學生觀看英語原聲電影的時候,就會了解到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社會歷史、人文風情,感受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知識,從而更好地適應英語國家的交際習慣和思維模式。可以這樣說,英語原聲電影用其真實的語言環境和生動地道的語言素材為學生創造了習得語言的真實環境,對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自身的優越性。
2.有效提升語言感知力和直接理解力
現代英語教學已從過去的“傳統單一型”教學模式轉變為“綜合型”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位一體的語言綜合能力。該能力不僅包括學生的語言知識技能,還將語言應用技能納入其中。但在我國,學生所使用的聽力材料大多是經過編輯改寫過的,與真實生動的生活英語有一定的差異,這就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能力大打折扣。英語原聲電影中的對話是真實生活英語的再現。在影片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物為學生展示了生活英語的不同特色和特點,例如,成年女性語音柔美、成年男性語調剛毅等。
通過欣賞英語原聲電影,學生在輕松自如的環境中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了解英語國家的民俗習慣,熟悉英語語法、句法、句式,增強對英語語言的感知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英語原聲電影資源,讓學生進行角色模仿,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在課余時間可以安排學生對某一精彩片段加以介紹、描述、評論,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口模仿、練習。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培養自身的語言感知力和直接理解力,從而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3.極大激發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英語原聲電影不僅僅是英語語言和其文化的載體,而且是一種體現藝術的形式,它能夠實現圖文并茂的立體表現形式。英語原聲電影通過聲音、文字、畫面等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欣賞電影的同時,感受到英語語言的魅力,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電影本身充滿了娛樂性,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利用英語原聲電影教學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將這種學習熱情逐漸轉變成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英語的效率。 高等學校的學生多處于青春年少的敏感時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感染和影響,都有自己喜歡的演員和明星。當他們觀賞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將某一個角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時,他們的語言實踐熱情也會被點燃,希望自己對英語語言的駕馭也能夠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三、實施方法
1.英語原聲電影的選材
英語原聲電影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但由于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對象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培養目的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并不是每一部英文電影都能適用于英語課堂中。選擇那些適合學生心理特點,能夠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片才能真正讓學生受益。在思想上,應選擇主題鮮明、內容健康、思想積極的影片,如《美麗心靈》、《綠野仙蹤》等經典之作。在語言材料的難易程度上,應選擇語言難易適度,語言內容豐富,發音標準地道,且畫質優美,發音清晰的影片。在題材的確定上,應選擇能夠充分體現英語國家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思維模式和交際準則等的影片,如《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積極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來領悟影片中的精髓,達到英文電影教學的意義和目的。
2.語言教學和非言語行為教學有機結合
語言既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的語義層面,又包括非言語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兩個方面組織語言教學,設計語言教學活動。
(1)語言教學。語言教學主要包涵詞匯、短語、句子等英語學習元素。以詞匯為例,英語語言中有很多詞匯暗含文化色彩,是民族文化的間接反映。因此了解詞匯的深層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尤為重要。如“dragon”和“龍”的文化內涵,在中西方的文化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中國“龍”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神獸。而在英語國家中,“dragon”常帶有貶義,它與“snake”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大多數環境下是邪惡的化身。這種差異的存在使得我國在選取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時將“dragon”排除在外。
(2)非言語行為教學。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將精力放在語言教學中,只關注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反而忽略了非言語行為的教學。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有時比語言使用更為重要。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在非言語行為上有著巨大的差異。以表示“勝利”的手勢為例。在中國無論手心是向內或是向外,只要伸出食指和中指即可表示勝利的含義。但在美國,伸出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表示勝利的含義;伸出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內則表示“look down upon”的含義。由此可見不同國家的非言語行為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不同的非言語行為進行思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感知能力。
3.文化差異敏感性的培養
在跨文化教學中,英語原聲電影在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英語原聲電影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及思維模式等諸多實用英語知識。其次,英語原聲電影所提供的文化場景可以幫助學生從目標語的立場出發感受其文化,了解和掌握一些切實可行的跨文化交際知識,為日常生活中與英語國家的人們溝通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原版電影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并對原版電影學習的方法加以闡述,旨在幫助學習英語的學生通過體會原版電影生動的語言環境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語言知識,掌握標準的交際方法,從而提高整體英語水平。
一、原版電影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意義
在當今社會各行各業中,英語幾乎已經成為每個商務人士的必備交流工具;而對于青少年一代,英語作為考試科目之一,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英文電影是把視、聽、說結合為一體的語言和文化的載體,具有情景生動逼真、語言豐富地道和語音純正流行的特點。因此,英文原版電影有利于學生在生動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地道的語言和掌握真正的交流方法。原 版電影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意義大致可以歸為三類:
(一)原版電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原版電影有題材豐富, 情景生動, 音樂優美等眾多特點。這些特點可以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前電影種類頗為豐富,包括科幻片、戰爭片、愛情片、、喜劇片等。這些不僅滿足了學生的不同喜好, 還可以使學生由對電影的喜愛發展到對影片中涉及的歷史,語言的喜愛。另外,英文的熱播電影也可以滿足年輕人喜歡新穎、追求時尚的心理。比如,當周圍的人都在談論《指環王》、《越獄》或者是《阿凡達》的時候, 了解這些影片的學生會覺得自己也是走在潮流隊伍里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此時如果能夠利用同伴效應( peer effects), 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用其中的片段進行教學,或者是用英語描述其中的片段,這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電影當中通常會有一些畫面讓學生變得興奮難忘,并對畫面甚至是臺詞有生動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像課文中只有文字沒有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倍感枯燥,味同嚼蠟。既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那么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是必然的。
(二)原版電影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關于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其關鍵是要從“聽”和“說”入手,因為“聽”和“說”能夠使語言學習變得生動逼真。跟我們一樣是中國人的海外華僑,他們之所以能夠熟練地使用第二語言,就是因為他們有練習“聽”和“說”的語言環境,而我們則沒有。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靠自己來營造一個生動的語境。看英文電影和情景劇相對來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學生可以通過營造英語環境,迫使自己接受英語并且同時跟讀耳朵所聽到的內容。英文原版電影中的英音或美音可以幫助學生糾正發音上的錯誤,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有效地提高 “聽”、“說”能力。英語聽力的難點包括語音語調、措辭、句型、思維和文化,而這些都會在電影的觀看中得到解決。一方面,電影源自生活, 它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和夸張體現。英文原版電影能夠給學生創造一個逼真生動的語境, 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同時學到地道的語言詞匯和表達方式。一些老電影, 如《阿甘正傳》、《音樂之聲》、《羅馬假日》等電影中人物的語速較慢, 語音清晰地道,某些詞匯和句型的用法與我們所接觸的書面用法有很多差別,我們也能通過看電影來汲取這方面詞匯的靈活運用或者更多的語法知識。另一方面,電影中地道的英文表達可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與英語國家人接觸時不會產生陌生感。
(三)原版電影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和文化知識
學習一門語言, 不僅要熟練地掌握語法知識,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一方面,電影是一個國家社會,文化和生活最直接、最生動的反映。它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反映最突出的社會問題。電影語言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每部電影都有富有哲理或者比較經典的地方。電影演員的每一句臺詞的設計都在展現和傳達著各種文化信息,因此他們交流時使用的詞匯是完全不同的。電影中的很多詞匯和句子是我們經常忘記并且不能靈活應用的,諸如“ever,something,happen,deal”等等。通過看電影,我們能很好地積累這些固定用法和搭配,而且還能學到一些流行的短語句子。比如學生在看“Friends”的時候,就可以學到這樣一個句子“Have you put your foot down?”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已經決定好了嗎?”當看電影時,我們應該注意一些特殊詞匯和習慣用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通過欣賞原版電影, 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加深對英語語言的理解。
二、怎樣利用原版電影進行英語學習
(一)合理選擇電影
對于電影的選擇,我們應該遵循三點原則:第一,語言內容豐富,有內涵。第二,影片內容易懂,貼近學習和生活。第三,演員發音清晰、地道。因此,學生應該傾向于選擇生活片、愛情片、喜劇片而不是恐怖片或科幻片。電影的內容應該是對觀眾有積極意義的。像那些有道德教育功能的影片就很適合作為觀看材料,與此同時,青年學生的價值觀也能在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在看電影的一開始,我們應該盡量選擇比較簡單的電影,例如“Beauty and Beast”和“Sound of Music”等。這些影片沒有太多的俚語,而且影片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在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我們就可以適當地看一些情節比較復雜,語速比較快的電影。在這一階段,我們應該注意影片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我們最好選擇一些歷史劇,比如,“Brave Heart”和“Gone with the Wind”等等。
(二)制定計劃,重復觀看
對于電影的重復觀看的次數,一般確定為最少5次。因為在開始接觸原版電影的時候,每個學生都覺得新鮮的同時,也覺得生疏。第一遍觀看時,應該看全英文字幕。這樣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哪個情景或內容不理解;第二遍觀看時,看中英文字幕。這樣針對不理解的內容,學生可以反復研究;第三遍和第四遍觀看時,再看全英字幕。在理解了整個電影的基礎上,學生抓緊記住一些電影中有特征的典型句子,短語或詞匯,并且跟讀,模仿;第五遍觀看時,應該不看字幕。在聽一句模仿一句的同時,回憶這個句子或短語出現的情景并進行翻譯。如果有時間或有精力,可以在兩天后重新看一遍,從而達到鞏固的效果。
三、原版電影的局限性
首先,不論是商業類電影,還是文藝類電影,拍攝的初衷都不是專門用來英語語言學習的。因此,電影中的語言有很大的隨意性,并且越來越多樣化。例如,美國電視劇《迷失》,劇中的人物來自不同國家,Kate來自美國,Sayid來自伊拉克,而Jin來自伊拉克韓國。他們的語音語調以及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學生在學習中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應該有選擇性地學習吸收;其次隨著目前影片拍攝技術的迅猛發展,一些影片一味地重視視覺效果,從而忽視了影片在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內涵;再次,一些電影,諸如《七宗罪》,《美國麗人》等影片風格不是積極向上的。整個影片都仿佛籠罩著一層陰霾。這樣的影片有時雖然很有個性,很能感染觀眾,但是對于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或者尚未鞏固的青少年兒童觀眾來說,是比較不可取的電影。所以,在選擇電影的時候,最好能夠采納老師或者家長的建議,去看健康積極的影片。
關鍵詞: 英文電影 英語教學 二語習得
一、引言
作為“外語教學的超級大國”(張吉生,周平:2002)[1],中國一直以來都在摸索、探究并調整英語教學方法。2004年,教育部發行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學生具有“英語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較高的綜合文化素養”是英語教學的重要責任,也順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為實現這一目標,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需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成為既是掌握語言知識更是獲取國際文化知識的渠道。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能夠符合這一要求呢?隨著教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英文電影輔助英語教學已被普遍嘗試。
電影自1895年誕生于西方,在20世紀得到迅速發展,是傳播最快、最廣、最具國際性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以其強大的力量深入到各個民族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對將英文電影作為教學資源的早期研究包括1995年在日本21屆國際語言大會上的論文“用電影進行教學的綜合方法”,以及Ryan在1998年的“運用電影發展學習動機”等。隨后英文電影輔助英語教學逐步發展起來,被發現這一形式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其優勢明顯。其一,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任何交際行為都是在一定的場合中發生的,而電影展現交際場景的真實性(龍千紅,2003)[3];其二,反映深刻的文化背景。Claire Kramsch(2000)[4]指出:語言在具體運用中,因情景和文化等不同因素,常常表現為不同的言語行為,具有不同的文化意義。可見文化氛圍始終存在于外語學習的背后,文化是限制語言交際能力的因素之一;其三,來源于電影的語言具有口語話和真實性的特點,成為以書面語為主的教材的必要補充。
二、運用英文電影輔助英語教學的基礎
(一)需求分析理論。需求分析理論認為只有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未來工作崗位對英語能力的要求才能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的教學。這一理論可以分為兩部分: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束定芳,2004)[5]。筆者對某校大一、大二兩個年級共200名學生所做的有關英語學習的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了簡單的學生需求分析,其中涉及學生的學習目的、所喜愛的學習方式、學習期望等。分析發現學生的英語學習目的集中于事業發展和對英語感興趣,想要了解西方文化;絕大多數學生喜歡開放式、自主式的學習方式;大多數學生想要通過學習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此外,高達97%的學生表示喜歡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觀看英文電影進行語言學習。從社會需求來看,具有實際語言應用能力,尤其聽說能力突出的復合型人才占有較大優勢。這一點,從四六級考試的改革可見端倪。2008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院士在談到四六級考試改革的思路時指出:以來自電視節目或實際生活的視頻為基礎,進行除閱讀外的聽力、會話、語法、翻譯和寫作的考試(張堯學,2008)[6]。筆者認為合理有效地利用英文電影輔助英語教學符合四六級考試改革方向,有助于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滿足。
(二)動機理論。動機是學習的主要條件和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任何英語教學都應以動機為前提。鑒于其藝術表現形式,電影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其內容或具娛樂性,或具時代性,從而大大激發學生參與和學習的動機,并使其對電影所產生的知識價值表示認同,進而其認知的需要也凸顯出來。此外電影輔助教學的形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其學習能力感。
(三)情境認知理論。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來源于真實的活動和情境,只有在運用的過程中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強調學習要在一定的情境和文化中發生,學習內容與活動的安排要與人類社會的具體實踐相聯通,通過類似人類真實實踐的方式組織教學,這樣的學習才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電影無疑提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使語言形象化、生動化,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全面的語言知識,提高英語使用的準確性和靈敏度。
三、英文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與策略
英文電影輔助英語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放電影給學生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適當的電影視聽說教學策略,抓住重點,配以練習,使學生真正習得語言。
(一)電影背景知識的介紹必不可少。學生跨文化意識薄弱和缺失會造成語言交際上的誤解甚至失敗,因此英語教學應堅持語言與文化并重的原則(顏少蘭,李波:2009)[7]。每部影片都有其發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放映之前對相關背景知識的介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內容,也更為準確地掌握該片呈現出的語言知識。比如電影“Seven”,這一題目包含了極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即天主教七大死罪——gluttony,greed,sloth,lust,pride,envy,wrath。了解這一文化背景,觀者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為《七宗罪》,而且影片中“七”這個具有宗教涵義的數字出現的神秘而頻繁,如:七次下雨、七罪與七罰、故事持續了七天等。再比如影片“Forrest Gump”中的經典臺詞: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兒的口味是什么。)生活充滿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巧克力也是這樣嗎?美國的盒裝巧克力是由不同口味的巧克力組成的,只有品嘗之后才知道是哪一種。阿甘的“巧克力人生”的涵義就在于此。
由此可見,教師和學生在觀看影片之前要做足功課,對影片中的文化點充分了解,以達到更好的觀影效果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利用翻譯練習激發學習興趣,加深語言功力。翻譯能力體現了學習者的語言綜合能力,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翻譯練習對語境涉及較少(陶滿星,2009)[8],然而對于話語的正確理解依賴于話語發生的語境(Hickey,Leo:2001)[9]。因此要充分利用原聲電影進行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也可利用高水平的字幕翻譯發揮語句的語用功能。利用英文電影輔助教學時,翻譯練習可以集中在電影片名和部分經典臺詞上。
電影的名稱被看做是電影的魂,是對影片內容和主題思想的高度凝結,對觀看者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很多英文電影的片名都有多個中文版本,如“Legends of the Fall”,普遍接受的翻譯為《燃情歲月》,但它也被直譯為《秋日傳奇》。該片帶有強烈的歐洲人文精神,其核心為對自身的不斷反思與改造。筆者認為兩個譯名各有千秋。原名中的fall是核心,既指充滿詩意的秋天,又有衰落之意,而片中那個山莊的衰落恰恰貫穿了影片的始終。《燃情歲月》這一譯名則是對影片內涵的提煉和升華。片中的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男女之情鑄就了這一段燃情歲月。讓學生進行片名翻譯的練習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影片的理解程度及英漢互譯的能力,更能讓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鍛煉。
優秀的電影臺詞是學生進行翻譯練習的很好材料。它們或是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或是揭示深奧的人生哲理。從語言角度來說,學生可以學到一些習語表達,準確地理解詞匯在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和含義,尤其在翻譯中當中西文化通過語言進行溝通和碰撞時,語言的奇妙與美好便顯現出來。如:“Forrest Gump”中的一句:“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其中“peas and carrots”即為習語表達,意為“形影不離”,其關系有點兒像中國的小蔥和豆腐;再如“Prison Break”中的一句臺詞“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可以翻譯成“謀事在人,成事在天”;“Shark《律政狂鯊》”中的一句“I swear to God!”曾被譯為“我向保證!”。雖然此種翻譯趨于娛樂化,但的確表現出某種文化內涵。其次,揭示某種道理的臺詞更是繁多。如“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中的“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你知道,有些鳥兒是注定不會被關在牢籠里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個好東西,或許是最好的。好東西是不會消亡的。)”
跟讀、背誦、分析討論這些真實場景中的言語對白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有助于思辨能力的培養,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語言學習者學習的很好素材。
(三)影像資料選擇注重“質”與“量”。Krashen曾講:“給學生提供大量優質的語言輸入是課程設計的最佳標準。”這與他的“語言輸入假設”( Input hypothesis)相吻合。“語言輸入假設”提出要使語言習得發生,學習者所接受的輸入語言必須具備三個特征:可理解性、趣味性和大量性。而且輸入材料應為略高于學生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其中“可理解性”、“趣味性”和材料的水平層次構成了語言輸入的“優質”。
所謂“優質”的語言輸入,在英文電影輔助教學中即指所選擇的影片。并非所有影片都適合搬到課堂上作為教學資料使用,教師在進行影片篩選時應遵循長度適當、難度適當、主題健康、語言清晰等原則。所謂“大量”的語言輸入,筆者認為有兩層含義:其一為數量多,其二為復現率高。而第二層含義在教學中更顯重要。就像好的書值得讀千遍,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好的電影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子,讓我們以一種非常規的閱讀方式去了解和感知不同的文化和語言。就語言學習而言,影片為學習過程中的輸入材料,其輸入頻率對習得的效果產生重要影響。研究證明,在輸入中反復出現的語言特征比不常出現的特征容易習得,并且語言的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頻率和可能的知識的基礎之上(戴運財,戴煒棟:2010)[10]。因此,教師在放映影片時要注意根據教學所需選擇電影片段進行反復播放,并設計相關練習。如:要加深對思想內容的理解,可設置判斷題,辯論題等;要進行語言訓練,可讓學生進行模仿、角色扮演、背誦等練習。
注意語言輸入材料的“優質”和“大量”還有利于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眾多研究均顯示二語習得的效果與學生的情緒顯著相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情緒會影響語言習得的效果。選擇優質的影片作為語言輸入材料并配以適當的講解和分析,提高其復現率可以為學生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一定程度地緩解欣賞與學習的矛盾。
四、結語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棘手問題一直困擾著教育研究者,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如:聽不懂、說不出、俚語難以理解、文化差異影響溝通等。英文電影輔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它的優勢和作用毋庸置疑:單從語言學習的角度看,電影保持了語言的基本特征;電影形象的實例示范,保證了語義不受限制;電影聲像同步,使學習者根據情景、解說特征、語音語調的變化來認識語體的規律(歐陽敏,李海虹,奉星岑:2009)。[11]
此外,每部電影產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可以讓我們深入到當時當地的文化中,對其社會、政治、宗教、語言等多種文化深刻了解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人文素養;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并減少焦慮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和改善學習效果;真實的語言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聽說能力和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從而實現地道英語的習得。總而言之,從認知語言心理學角度來看,形象和語言的結合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和外語學習規律,電影就是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最常見也是最直接的形式,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以感知并獲取語言和文化知識,實現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良好結合。我們希望:借助現代化教學技術的發展,英文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得以推廣和發展,更為具體和科學的教學策略得到進一步研究,進而使學習者體驗愉快并有效地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1]張吉生,周平.結構性教學大綱與理念功能性教學大綱[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45—5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龍千紅.電影與英語聽說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6).
[4]Claire Kramsch.語言與文化(牛津語言學入門叢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3.
[5]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D].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02.
[6]張堯學.關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總體思路[J].外語界,2008(5).
[7]顏少蘭,李波.論英文電影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9):54.
[8]陶滿星.對大學英語多元化教學的一點思考——論英文電影輔助英語教學的可行性及其應用[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7:6):158.
[9]Hickey,Leo.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9.
關鍵詞:英語學習,語言,文化差異
在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三者的關系中,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發展。在以一種語言為媒介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應遵守該語言的文化語用規則。但不難發現,當一種語言在各種困素的作用下被廣泛傳播到本土以外、為眾多其他地域的人們使用時,語言與文化之間會呈現出一種頗為復雜的關系,而在以該語言為媒介所進行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遵守的語言使用規則也可能會有所不同。在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希望交際成功。但愿望與現實往往存在距離。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受挫或失敗,產生誤解,甚至引起關系惡化的情況時有發生。很多人把這一點歸結為語言不通。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語言不通,交際很容易產生障礙,但很多情況下,交際受阻或失敗不是由語言引起。以英語學習為例,有不少英語學習者在具備相當的聽、說、讀、寫技能后,卻不能用英語有效地表達思想進行交際,對于這樣的學習者,與其說他們的交際存在語言障礙,不如說是存在與交際對方的文化障礙。文化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語言和文化互為作用,兩者關系十分密切。語言和文化受到各國不同發展歷史、地理環境影響。盡管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各國間的距離已經縮短,但各種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卻依然存在。只有了解、理解和尊重這些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我們才能跟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有效地進行交際。
一、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
語言的不同層次和相當層次的語言單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蘊含內容。了解文化差異造成的英漢語言差異,是英語學習者有效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前提。詞是語言中蘊含文化的核心。文化差異造成詞匯語義理解障礙從而影響交際的例子非常常見,因此,英語學習者要了解文化差異造成的語言差異首先要了解文化差異對英漢詞匯的影響。文化差異對英漢詞匯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英漢文化部分重合導致詞匯語義部分重疊。英漢文化中都有的實體,漢語加以明確區分,英語中可能不加區分。這種情況首先體現在概念詞上。論文大全,語言。論文大全,語言。英漢語言中的親屬稱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uncle”為例,英語中父母雙方的同輩男性親戚均用“uncle”表示,但uncle在漢語中可細分為伯、叔、舅、姑父、姨父、表叔等,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人對這些細致區分的親屬關系肯定束手無策。同樣,漢語中不加區分的實體在英語中會明確區分的也比比皆是。論文大全,語言。如漢語中“駱駝”一個詞,它相當于英語中的camel,可細分為dromedary(單峰駱駝)和Bactrian camel(雙峰駱駝)。漢語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和“雄”)二字來區分動物的性別,而英語中則往往各有單獨名稱,小動物也另有名稱。如英語中公馬、母馬和幼馬分別為stallion、mare和foal。
2.英漢文化空缺導致詞匯空缺。以別的語言為參照,任何一種自然語言的詞匯中都可能出現“詞匯空缺”現象。所謂空缺 (文化上) ,是指有些表達方式為一國所獨有而別國沒有。如“冰糖葫蘆”一詞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只能意譯為candied haws on a stick;又如“Mr. Potato Head”中文中直譯為“土豆頭先生”,如果不知道它是美國的一種深入人心的流行玩具,跨文化交際者勢必不能理解這一詞的意思。這種詞語使用上的空缺現象在英漢語言中非常普遍,而其在英語和漢語的諺語、成語中所呈現出來的文化差異尤為突出。如漢語中的諺語“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激勵人們堅持鍛煉身體。英語中沒有“三伏”和“三九”的對應詞,如果你對外國人說 three fu 和 threenine,相信聽的人會莫名其妙。此時譯成英語要對其意義加以解釋,例如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coldest weather。
3.英漢文化沖突造成詞義沖突。所謂文化沖突,有兩種情況:①有些表達方式,一種語言有另一語言也有,但涵義相反或意義相差甚遠。如英漢語言中都有“個人主義”這一詞,英語“individualism”在美國人眼里是個人的獨立自主,它體現了美國強調的個人奮斗、努力進取的價值觀,是褒義的。而中國人眼中,“個人主義”是“集體主義”的反義詞,有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意思,是貶義的;同樣詞語貌合神離的例子枚不勝舉, 如“pull one’ s leg”不是中文中的“拖后腿”而是指“開玩笑”;“drop a brick”不是指“拋磚引玉”而是指“說話闖禍”。②含義相同但在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上不同甚至相反。論文大全,語言。如中文“紅”與“綠”或“白”相對,而中文中表示嫉妒的“紅眼病”英語中是“green-eyed”,如果用“red-eyed” 則是指把眼圈哭紅的意思;“酒肉朋友”英文是“a fair-weather friend”,這跟中國人朋友見面少不了吃吃喝喝,英國人見面喜歡談天氣的文化差異不無關系;中國是農業國家,很多習語都與農相關,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瓜田李下”等,英國是島國,所以很多習語與航海相關,如“put one’s oar in”、“walk the plank”等,“樹倒猢猻散”英文中譯為“ratsdesert a sinking”足見兩國的文化特色。
二、培養跨文化意識
1.培養正確的文化態度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民通過創造活動形成并隨歷史發展而變化的產物。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類文明進程不同。論文大全,語言。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所持的哲學觀不同。因而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中國文化以人本為主體,崇尚勤勞、謙虛、謹慎的美德;西方文化則以物本為主體,崇尚個體性、開放性、創造性的文化傳統。中西文化本質差異使中西方人們的生活大有不同,包括感情表達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行為方式等等。而這些無不對語言產生影響。因此。培養文化敏感性.即英語學習者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礎上具備對異國文化的觀察、理解和反映能力應被視為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第一步。學習者對本族文化和異國文化要有正確的認識,擯棄民族主義,消除文化偏見的文化相對主義態度——即文化只有差異,而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基于正確的文化態度,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察覺到與本族文化有明顯差異并可能發生文化沖突的異國文化特征,才能理性地理解與本族文化有明顯差異的異國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際中真正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解決文化沖突,實現有效交際。
2.選擇蘊涵豐富文化內容的學習材料
蘊涵豐富文化內容的語言材料是進行文化滲透的重要途徑。英語學習者在選教材時應有意識地多選取一些出自英美國家的原文材料,旨在使自己通過大量接觸,潛移默化地培養跨文化意識。教材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代表性。通過對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學習者在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同時,發展了合作能力。因此,在選擇教材時要注意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觸及西方文化本質,反映西方文化深層內涵的內容。例如西方的社會制度、哲學流派、經濟理論、思想及價值觀等等,這些內容有助于學習者自己去分析,去探討,加深對西方社會的認識。得出自己的結論,最終達到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自身素質的完善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成熟。(2)多元性。語言材料從類型上應包括己方文化、異域文化和跨文化的范疇。一味強調語言學習中異域文化的導入和異性文化的差異、矛盾、和沖突,相對忽視中西不同文化間的相互滲透、影響、與融合,以及外語使用中本族文化的意義,也會使得跨文化交際陷入一定的局限性。為了加強學習者的主體文化意識,教材在選取上應當適當引入中國文化.語言材料應按不同角度來構建,對同一問題,可以用跨文化的角度來闡釋。通過對己方、異域文化的認識,在中西方文化的沖突中,達到對己方文化的再認識,對異域文化的真正理解.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3)趣味性。教材不僅要符合學習者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還要盡可能通過提供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和活動,激發學習者自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3.充分運用各種媒介,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
音樂、電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等都是文化溝通的橋梁。一方面它們可以提供最新最生動的語言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習者對文化有直觀的了解,留下深刻印象。學習者可以收集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資料和圖片,了解外國藝術、歷史政治、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等學習資源給自己直觀的感受,使自己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進一步增進文化知識的積累。電影、電視是了解西方社會的有效手段,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片可以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習者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習俗、衣著、建筑有所了解。通過電影、電視,學習者還可以觀察人們的舉止、表情非語言交際手段。這對語言能力的培養也是很有裨益的。此外,互聯網也是輔助英語學習的有效手段。現在越來越普及的網絡給學習者了解和學習西方社會文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西方眾多文化機構、語言機構、政府機構、科研機構以及大學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網頁。英語學習者可利用互聯網與世界各國使用英語的人們進行交流,創造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氛圍。總之,英語學習者應調動一切可用的資源體驗、感受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響。論文大全,語言。因此,學習語言不僅限于學習語言本身,在語言學習中,目標語的文化知識也應是學習的重要內容。文化因素始終存在于外語學習的背后,即使優秀的語言學習者其交際能力也會因文化原因受到限制。因此,英語學習者應培養自己對異國文化的敏銳感覺能力、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正確理解能力,從而培養出真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自己成為既有語言知識又有交際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謝金良.西方文學典故詞典[M]. 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林紀誠.語言與文化綜論[C]. 語言與文化,1998.
論文摘要: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中國教育界對于英美文學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已經達成了共識。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這不能不令人遺憾。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文學經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英美文學就像是一面鏡子,它反映了英語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照亮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學對人類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將愉悅帶給閱讀者,同時,其特有的屬性也決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學課程擔負著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識的雙重職責。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助于學生逐漸成長為有品味、有情趣、有鑒賞力的人。英美文學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啟迪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英美文學,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社會形態,汲取思想的精髓,從中得到啟發,從而培養獨立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英美文學不同于中國文學,強調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提高英美文學修養可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能力。英美文學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些觀念則與中國文化完全不同。所以,通過英美文學教育研習異域文化,領略異域文化風采,是培養文化寬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學習英美文學可以使學生對世界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及歷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徹。
二、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英美文學修養的途徑
1.在教學中適當增加文學素材
高校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根據授課內容適當增加文學素材,包括詩歌、戲劇等,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接受了文學方面的知識,這樣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了解了英美文化。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學理論及各家流派,但還是需要閱讀部分經典作品或者選讀,把大學英語課堂作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臺,而不只是學語法、做習題的場所。
2.補充文學知識,閱讀經典作品
高校英語老師可以在現有教材基礎上,利用每節英語課
上課前幾分鐘的時間補充課外知識,指導學生在課下閱讀英美作品。這樣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風俗、語言習慣、人生哲理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對某部作品某個或人物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擴展思維。老師也可以留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3.觀看英文原聲電影
好的英美國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銀幕,電影教學情景直觀,內容生動豐富,語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實而全面地展現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可讓學生擺脫母語羈絆,可以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覺,進入一個“英語思維”的理想氛圍。同時,電影語言彌補了一些課本、教學片等刻意為語言而語言的不足,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視聽說的積極性。看英美影片是學生學習“地道”表達方式的理想途徑。教師可以適當播放部分優秀電影,讓學生寫出觀后感,這樣既能促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或者讓學生在課下觀看優秀的英語電影,并寫出評論。這樣既充實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又可以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水平。
4.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高校英語教師可以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利用這部分時間進行師生互動,談論某部英文作品,使學生各抒己見,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學作品,單憑教師一言是不夠的,學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學的內涵,必須通過自己的閱讀來了解。這樣就能在有效的時間里,達到師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時,也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消費需求。
三、結語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大學老師和學生必須有一個較高的定位,即把英語課堂作為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場所。因此,應該在公共英語課堂上加入適當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
參考文獻:
[1]張伯香.英美文學簡明教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素質教育 藝術生 英語電影 人文素質
高校藝術生,是大學生中較特殊的群體。由于專業特殊,藝術生高考時普遍文化成績低,進校后也只重視專業學習,在其它課程中的表現差強人意,學習上更自由散漫,所以高校藝術生人文素養偏低的現象更普遍更突出,具體表現為:人文知識匱乏,道德觀念模糊,審美情趣低下,哲學思維缺失。所以提高高校藝術生的人文素質更是一件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一.高校藝術生人文素質偏低的原因分析
首先,學生們當初選擇藝術專業,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真正酷愛藝術,有藝術天分,很早就立志要在藝術上有一番作為,于是在專業學習和練習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忽略了文化知識的學習。另外一種孩子,僅僅由于成績太差,估計上大學無望,走藝術之路便成了他們上大學的捷徑。于是從高二開始,在老師的組織下,浩浩蕩蕩開始了“曲線救國”的道路。近些年,第二類學生呈現增長趨勢,尤其在非優勢的藝術院校里,這樣的藝術生比例更重。這兩種學生,在專業上雖然有高下之分,但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學習意識淡薄,文化基礎弱,文化素質低。
另外,是社會,包括家長、學生,甚至高校自身對教育的一種誤解。家長學生普遍把大學等同為高等職業培訓機構,認為上大學的唯一目的就是學一門將來吃飯的手藝。尤其是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就業壓力日趨增大的今天,這種思想愈加突出。同時,高校教育體制自身也要承擔很大的責任。華中理工大書記,教育家朱九思一針見血指出了我國傳統教育有“三過”――過弱的文化基礎,過窄的專業訓練,過強的功利主義。在這種慣性思維下,高校招收藝術考生時,只重視專業成績的高低,不重視文化功底的考察。長期以來藝術生的高考文化錄取分一直很低,近幾年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文化分更是一降再降。進入大學后,大學的教學設置中,也不重視對藝術生的人文學科的教學,這樣造成了惡性循環。
二.提高藝術生人文素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大學生的培養需要人文素質的提高。
胡顯章認為,人文素質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正是大學培養大學生的終極目的。《四書》第一部《大學》開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高等教育學界的知名學者文輔相教授指出大學應該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與他們所受教育層次相稱的文化積淀與文化教養的人”,“一個在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情感與意向諸方向協調發展,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所以,必須要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其內化成人的相對穩定的品質。所以高等教育一旦異化成職業教育,必然忽視對人的心靈教化和人格的培養,人的創造性和想象力被嚴重壓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審美感得不到啟迪,這是教育的災難,更是民族的災難。
2.藝術生的藝術之路更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質做基礎。
藝術家首先應是個獨立的思想者。“一個藝術家雖不是一個哲學家和思想家,但是,他對人生,對歷史,對宇宙的思考未必會比任何一個哲學家膚淺。”因為藝術創作不是單純的技巧勞動,沒有思想和靈魂的藝術作品永遠是蒼白空洞的。其次,藝術家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廣博的知識。中國書法有三要領:讀書,閱世,臨池,為什么要讀書?是為了增加修養。廣博的知識是藝術的重要基礎,修養的高低,知識的廣博密切關系著藝術造詣的高低。另外藝術家還應有獨立的人格,淡泊功名。中國古人歷來重視人品與藝術的關系。清代王昱在畫論中說過,“學畫者,先貴立品。”因為沒有高尚的品行,就無法從事嚴肅的藝術實踐,要么淪為金錢的奴隸,要么自我膨脹,這些,都是藝術的大敵。
三.如何貫徹素質教育,提高藝術生人文素質
斯蒂芬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指出,“二語習得的成功取決于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所以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必須在課程設置上體現特色。給藝術生開設英語電影賞析課,是一條積極有效的途徑。
1.英語電影賞析課可以提高藝術生學習英語動機。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心理機制,是認識需要和學習興趣的綜合表現,是產生求知欲的內在動力。傳統英語課堂上老師對知識的梳理,很多藝術生聽不懂,太吃力,也喪失了興趣,但觀看電影就不一樣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影片的選取遵循了下列幾個要求:一,選取優秀經典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過多項大獎,經受住了時間檢驗,具有真正的藝術價值和人文魅力,才能作為教學素材。二,要適合課堂教學。教學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涉及到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策略,所以不是所有優秀經典的影片都適合課堂教學。影片必須有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結合,內容要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反映豐富的文化現象。三,選取的影片要求大部分人物發音標準,吐字清晰,語速適中,有較好的聽力享受,并有中英文對照字幕,幫助理解內容。
2.在英語電影賞析課上,可以充分發揮藝術生自身的優勢,開展多項活動。素質教育重視學生主體性,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更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藝術生的突出優勢在于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敢于表現自己,所以老師在視聽課上,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手段,如配音,角色表演,電影改編,音樂,朗誦表演等,充分利用藝術生的優勢,發揮他們的潛能。比如,《阿甘正傳》中,珍妮在俱樂部演唱的那《Blowing in the Wind》,阿甘在珍妮墓前一大段催人淚下的獨白,都有學生在課堂上完美地演繹。再如《海上鋼琴師》,一大特色就是主人公靈巧的指尖流淌出的一首首優美的曲子,有學生在新年晚會上,彈奏了其中一首鋼琴曲,也記入了該門功課的平時成績。
3.通過課堂討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哲學思維。有教育專家指出,“在談論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時候,有必要大大加強哲學在大學中的地位”。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馮友蘭也說過,哲學的功用在于提高人的境界。所以,老師要依據影片,提出有哲學深度或者有爭議的話題,引導同學們各抒己見。比如《海上鋼琴師》中主人公一輩子不踏上陸地,甚至寧死也不下船,怎樣看待他的選擇,怎樣理解這個人物的象征意蘊。再如《肖申克的救贖》,請同學們談談對“救贖”的理解。鑒于教學對象是藝術生,為了打消同學們用英語表達時的畏難情緒和自卑心理,允許中英文結合。總之,要幫助同學們打開思路,鼓勵他們思考,允許他們質疑,暢所欲言。
4.在電影教學中要著重西方文化的傳授。提高人文素養,文化知識的傳授是至關重要的。死板地照本宣科,講授西方文化,學生們難以提起興趣,但在精彩的影片中體味文化,感悟歷史,那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了。西方文化中,圣經文化起著奠基性的作用,無論是文學,音樂,繪畫,都和圣經密切相關,不懂圣經,就無法解密西方文化。很多西方電影,要么是主題和基督教直接關聯,如《冒牌天神》,要么暗含著宗教的主旨,如《阿甘正傳》,要么人物對話有圣經隱喻,如《一夜風流》。另外,影片當中還可能涉及到了很多文化現象。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大量的美術作品,和女權主義,還有《阿甘正傳》中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許多美國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于這些和影片相關文化現象,歷史事件和人物,老師在課堂先提示,再講解,更具體的信息交由同學們補充完成,要求同學們課后查資料,布置相關閱讀,作出課件。制作課件只是第一步,最后,請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展示并講解課件。實踐證明,通過密切參與教學活動,同學們在積極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英語學習上的自信。
傳統教育的急功近利把高等教育異化成職業培訓機構,學生缺乏對知識的向往和對文化的尊重,藝術生尤其是這種觀念的犧牲品。藝術生若沒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人文底蘊,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很難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有上升空間,所以貫徹素質教育,提高藝術生的人文素養勢在必行。如何在藝術生頗感頭疼的英語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以英語電影賞析為主的視聽課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教學中,老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改變過去課堂上老師唱主角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發揮自身優勢,與老師積極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探索電影中呈現出來或隱含的文化現象,大膽思考,延伸閱讀,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品味和素養。
參考文獻:
[1]潘賜旋.當代中國高校藝術類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MA].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2]孫美蘭.藝術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周遠清 閻志堅.論文化素質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張楚廷.教育觀念的深化[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影視英語;特征;語言學習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影視、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越來越成為英語學習者所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語言特征和功能,通過各種題材和類型的電影觀摩、討論和影視英語真實語言的接觸,讓學生在英語文化的不同層面、真實情景,豐富而直觀的語境中提高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理解力。
一、影視英語的特征
1.語言的交際性
影視英語既包括英文電影又包括各類英文電視節目和新聞,即:有關國內外在政治、經濟、外貿、文化、旅游等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新聞報道;各類英文脫口秀、真人秀、頒獎禮和飲食節目等。通過報道國際新聞、海外風情、商界人物,各國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風土人情、自然風光、歷史遺產,觀看這些電視節目和電影,有利于人們了解世界。同時,也讓世人從內容和形式上了解中國現實和文化。特別是英文影視是融視、聽、說于一體的媒體,它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還為學生創始最真實的語言場景。因其取材廣泛,囊括中西文化的經典文學作品,語言環境真實、地道。學生通過其直觀的語言場景和情景對話,營造出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使學生直接感觀不同國家的習俗、文化、和社會概況,其結果是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感受自然的語言輸入,培養了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場景的真實性
語言的特征與語境和情景有直接的關系,具體的語境會使人聯想到具體的語言。現代語言學理論和語言教學理論越來越重視語境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電影及各類電視節目作為語言與文化的結合體不斷地被引入到英語視聽說教學中,其使語言由單一的聽變為視、聽、看的三位一體,并設計合理的練習供學生在課堂上操練,人們發現在短時間的這種環境的語言訓練中,能看懂、聽懂,也能和外國人自如的交流,這是因為有一定的英語學習的語境。語言環境就好像是溝通人體的血液:只有在語言環境中耳濡目染,才能真正“活學”,熟悉語音、語調,精通詞匯、句型,了解文化習俗和思維方式;在語言環境中入鄉隨俗,才能真正“活用”,理解正確和表達自如。英語電影直觀生動,文化內涵豐富,最重要的是可以不出國門就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下,更好地活學活用英語。
3.信息的豐富性
信息的全球化,媒體和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資源空間,也促進了我國傳媒及信息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尤其網絡,其豐富的英語資料充分展現了英語國家的價值觀、文化風俗、人際關系等,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豐富的論題和寫作素材,為英語文化教學準備了充足的材料;而且通過網絡傳播的英美國家的電影、電視、及歌曲等都是彌足可貴的精品資源。學生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和網絡平臺,發揮媒體優勢,不僅增強人們間的交流與資源共享,還為英語教學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影視英語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
1.助于拓展思路,提高思維能力
英文影視內容生動豐富,語言真實、地道、自然、貼近生活,這種輕松的語言學習環境,利于擺脫學習者母語的干擾,而真實立體地為學習者展現語言的背景和使用場景,讓學習者身臨其境,放松心情,充分調動感官及大腦對語言信息的綜合反應和吸收反饋,漸漸地形成了自己有效的語言實用學習方法,一個開放的語言學習過程,可以用英語思維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充分了解世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現象,在語言學習中,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識是培養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而欣賞英文電影是掌握語言知識、了解其文化的有效方式。因為優秀的英文影片是英美國家,民族特定時代文化集中,形象的反應,通過鑒賞經典的英文電影,人們可以體驗真實場景的語言表達及其文化內涵,尤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靈活運用語言的場景。通過一定階段的練習,在鞏固語言知識的前提下,也潛移默化地融入到運用文化知識的場景中,具有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面對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最終透徹和全面地理解語言,實現語言真正的交流,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增強文化鑒賞,有效提升整體素質
真人秀是影視作品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是聚英語口語、書面語、文化特征為一體的綜合體,而且真人秀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畫面逼真,風景優美,比賽規則富有極大的感染力,觀看時可以從感情上進入角色,與參賽選手產生共鳴,并進行場景體驗,易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觀后,給人以深思和啟迪,陶冶人的情操。長期熏陶于優秀經典的各各類真人秀節目,不但可以讓學生們興趣盎然暢游于動感十足的舞蹈類真人秀節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富有韻律感及豐富情感的唱歌類節目 American Idol,面試應聘類節目The Apprentice, 還有才藝類真人秀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這些節目都可以培養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欣賞力。因此,這楊可以相互促進母語和目的語文化的理解,也使學習者的潛能得到發展,文化素養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Pergam on Press Ltd, 1982
[2]Seelye,H.N. Teaching Culture--Strategie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81
[3]龍千紅. 電影與英語聽說教學[J]. 外語電化教學,2003(3)
[4]謝本渝. 利用影視資料進行英語口語教學[J]. 程度信息工程學院學報, 2003
一、舞蹈及舞蹈欣賞
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間(舞臺或廣場)內,主要通過舞者連續的動作和不斷變化的舞蹈隊型、畫面、音樂、舞臺美術(服裝、布景、燈光、道具)等表現手段來塑造舞蹈的藝術形象。從舞蹈作品訴諸于欣賞者的感覺特點來看,它是一種綜合了聽覺(時間性)和視覺(空間性)的表演藝術。
舞蹈欣賞,是人們觀賞舞蹈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但它又不同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舞蹈作品的認識活動。舞蹈欣賞,是觀眾通過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具體地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對這種生活現象的審美評價。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起記憶中有關的印象、經驗,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聯想等形象思維活動,來豐富和補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動和鮮明、從而能在觀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加廣闊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
二、舞蹈,讓電影電視更具美感
《神雕俠侶》中的似舞非舞。有人指責劇中小龍女的武功不是在“武”,而是在“舞”,沒一點像是在打架。練玉女劍法好像是申雪和趙宏博的冰上雙人舞,或者像是跳芭蕾,或是像跳探戈和華爾茲。其實真正的打斗不好看,要是出現在影視作品中一定會被人們說成低俗,能夠體現金庸小說中所描繪的古墓派絕世武功,設計出既有飄逸瀟灑的美感,又舒展大方剛勁有力,可能表現方法和欣賞水平因人而異,但必須使人們看了覺得養眼,又同時感到確實不一般或者叫做看得過癮。欣賞整個武打過程就是一場美麗的盛宴!可謂舞蹈為電視劇《神雕俠侶》更添輝煌。
三、舞蹈,讓電影更有生命力
1.《女人香》――舞蹈讓人重獲新生
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流露著這樣的寂寞,殺死人的寂寞。直到這段著名的探戈之前,我一直不喜歡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這位斯萊德上尉,他仕途失意,雙目已盲,他脾氣火爆、粗蠻無理,滿嘴污穢,對生活失去耐心,英語論文并打算用一次長途旅行結束自己無所留戀的人生。在我看來,斯萊德上尉因為失望而絕望,因為目盲接著心盲,這不是能鼓舞我的人生態度,或者是我不能體察的苦悶。唐娜小姐的莞爾微笑,能夠喚醒斯萊德對美好生活的訴求,盡管唐娜最后還是尾隨他人而去,可是她在斯萊德和查理心中的短暫停留所激起的漣漪,卻一波一波,回味良久,總有一些像唐娜那樣溫婉的姑娘值得我們等待,總有一些像探戈那樣優雅的事物把我們的失意靜靜舒展,看來,跳跳舞還真不是怡情那么簡單。舞蹈讓主人翁在觀眾視野中重生。
2.《浮生若舞》――生命就像是一場舞蹈
這是對芭蕾舞的世界的一次近距離的觀察,沒有膜拜,只有再現。這是對舞蹈演員生活的一次原生態的描寫,不僅平實,而且生動。通過導演奧特曼的眼睛,我們看到了安靜的、熱烈的、流動的、性感的舞蹈,也看到了舞者們并不如舞臺上一般光鮮的生活,留學生論文看到了他們對情感的渴望,對生活的欲求和對舞蹈的熱愛,看到了他們的遭遇與麻煩、辛酸與無奈以及與同伴之間的關系。這部電影令我想起了許多和舞蹈相關的電影《跳出我天地》、《探戈》、《談談情跳跳舞》都是庸常的生活與充滿激情的舞者與舞蹈,它們讓我想到,舞蹈之于這些舞者,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一種謀生的手段,還是情感的一種宣泄,生命的一個出口。就像《跳出我天地》里的小男孩比利,《談談情跳跳舞》里的小職員,他們說的,跳著跳著,我就忘記了一切。
有人說,這部有點紀錄片風格的電影就像是導演奧特曼獻給舞者的一封情書,但我總覺得,七十幾歲高齡的導演仿佛是通過這部電影向我們訴說,生命就像是一場舞蹈,在這個舞臺上,你會遇見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你會感受到身心的雙重傷痛,也會感覺到釋放時的快樂。而只要全心投入、自得其樂,我們就會愛上這場如舞蹈一般安靜也熱烈、絢美也傷感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孫景琛.舞蹈藝術淺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10
[關鍵詞] 多模態話語分析;《亂世佳人》;字幕翻譯
電影作為當前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方式,已經深入人心,同時也掀起了電影翻譯工作的熱潮,為我國與外國等國家的人民搭建了交流的平臺。電影的翻譯涉及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配音,另一種是字幕翻譯。前者通俗指為電影中的人物角色進行口型的對比并配音。后者是指將最原始的電影文本通過翻譯的過程轉換為目的語言。字幕的翻譯達到最成功的地步就是隱形功能,這種隱形就代表著字幕翻譯后既不會妨礙影視的觀看效果,也同時可以作為文字的認讀功能。字幕的認讀是指不需要觀眾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讀文字,因為字幕出現的時間較為短暫。電影《亂世佳人》是當代的一部巨作,其原著作家為瑪格麗特•米契爾,是一位優秀的女作家,小說作品自出刊后,獲得了許多榮譽,在世界上也具有文學影響力。電影以獨特的視覺感重新演繹了其中蘊涵的種種感情糾葛與戰爭的真實性。影片的翻譯文本各式各樣,都有獨特性與可比性。
一、多模態話語分析與字幕翻譯
電影藝術的深入普及促使字幕翻譯快速成長,我國也有相對應的字幕研究成果,于是就逐漸出現了影視翻譯后的觀眾需求量大大超過了文學作品文本的讀者數量,并且不難發現影視翻譯好壞的影響力絕不低于文學作品。字幕的翻譯在綜合了多種理論與實踐的指導,已經獲得了可觀的成績,于是根據人類特有的五官來判定相應存在的模式分別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種模式。這種具有多模式的語態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模式,其中融入了音樂、畫面等電影元素的集合,并且啟發翻譯者在進行翻譯過程中的相關研究。著名學者張德祿針對一系列語言功能理念進行研究并給出了相關的語態模式分析成果,形成了一個成型的結構框架,包括文化、語意、內容和表述四個層面。
二、從多模態話語分析看《亂世佳人》的字幕翻譯
廣為熟悉的電影《亂世佳人》時長共238分鐘,但去除前后的音樂占用的時間剩余共225分鐘,從引進我國后,中央對影片進行了英語翻譯成漢語的工作,人物情節所涉及的對話總共有1 606句,其中含有12句的旁白及2句的獨述,本文就選用這一版翻譯后的文本進行深層的探析,涉及審美藝術情操等方面,主要從多種模式下的語言態勢進行分析電影《亂世佳人》中的字幕翻譯以及通篇思想內涵的意義,針對文化、語境、內容、表達四個層面做了深刻的解讀。
(一)文化層面
張德祿對字幕翻譯的文化氣息非常注重,因為文化內涵直接影響到觀眾的認可程度。電影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娛樂方式,也是作為人們的世界窗口去了解外國文化的主要途徑,原版電影的語言集中體現了電影原產地的文化氣息與社會現象,翻譯人員是進行文化交流的關鍵人物,翻譯也是一種學習英語語言的有效方式。李運興認為字幕翻譯是代表國家語言文化的有效憑證,不應該做過多的復合、融合等模式。在電影《亂世佳人》中就有一段集中體現了這一點,電影中的片段是美國的戰爭打響后,一個奄奄一息的士兵躺在破碎不堪的醫院角落里喃喃自語,其中有一名信教的牧師在戰火連天場面里向上帝為這些士兵祈禱:“I the Lord direct me,I did not ask,he let me lie in the gree and…In his name guide me in the right way,Even went into the Valley of death,and I will not fear,May let Lord with me.”于是翻譯者為了展現特色語言的原貌,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多加修飾,而是很直白地把它翻譯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指引著我,我并不缺乏。他讓我臥躺在青草地上,他用他高尚的名義來引導我走上富有正義力量的道路,是的,我雖然行走過陰暗的道路,但是我心里一點都不害怕。”電影中安排這段牧師的禱告,寄托了人們內心和平的希望,并主張和平與當時戰亂的場面相對比,體現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如果只單看英語的話,或許會讓許多觀眾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中國的觀眾對西方的宗教信念并沒有過多的了解,所以翻譯者在進行字幕翻譯工作時就結合了外國與本國文化的差異,運用了簡單的語句表達出意思,使翻譯過來的文字清楚、明了地表達出來,也讓觀眾對西方的宗教文化有了大致的了解,于是對掌握全片電影的中心意思來說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電影綜合了多項元素,而且都在服務于電影的表達。
(二)語境層面
語言表達都在不斷地推動故事情節的升華,也是電影情節的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于是對電影中的語境來說,文字等元素提供的是積極的因素。在進行字幕翻譯的工作時,首先就要結合電影中具體的情節發展環境,在此基礎上做一些文字信息的添加或刪減工作的處理。如在《亂世佳人》中有一處場景展現了一面顯眼的紅旗,是專門為亞特蘭醫院義賣會做宣傳的,旗幟上寫道:“THE FLAGS,GRAND AUCTION,FOR THE ATLANTA LOCAL ARMY HOSPITAL.”這種具有濃厚西方語言文化氣息宣傳語給觀眾的理解能力上設置了一道阻礙。翻譯者也考慮到了文化語境的不同之處就把它譯成:“為亞特蘭醫院募捐的義賣會。”通過翻譯者藝術化的處理就很明了地表達了其中的中心意思,電影中對此處的處理一帶而過,而翻譯者對旗幟的翻譯無形中就轉換了觀眾的意識焦點,成為電影情節進程的推動力量。語境的翻譯要考慮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字幕的翻譯工作同時受到時空的影響,這就需要翻譯者在翻譯時要適當刪減。與此同時,字幕的翻譯緊密地與音畫、故事情節等方面聯系在一起,所以翻譯者就要結合語境做適當刪減,避免影響觀眾對電影前后情節的理解。
(三)內容層面
張德祿在他所提出的多模式語態中的內容層面,包括話語意義和形式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指語句的綜合性和人文語言。因為字幕翻譯受時空因素的影響,所以導致翻譯者要選擇以刪減的方式進行適當的處理,但是也不難發現對純粹概念性的文字刪減較少,而主要刪減人際與語篇兩種功能。語境要求符合上下文,對語篇也不做高的要求。所以觀眾要更多了解語篇的交際意義就可以從電影中的話音、語言對話等方面著手。在《亂世佳人》的電影翻譯中,一些頻繁出現的語氣詞經常會被省略不譯,因為這些語氣助詞的刪減并沒有妨礙觀眾對整體意思的掌握,觀眾的焦點仍然可以通過電影情節、人物情感變化等方面來探尋電影的突出重點。在形式層面上,都與其他不同的語言模式相互構成共同表達語境、語篇。電影的語篇模式主要體現在聽覺的模式結構上,其中包括了語言與音畫方面及其他的視覺模式結構。有一種典型的多種模式語態,它指本身的結構力量不能完全表達電影中的意義,就會與其他的模式語態相結合,而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形成了相互補充的關系,而把不需要借用的模式就歸為非互補性關系。歸根結底,字幕的翻譯就是為了給觀眾呈現完整、充分的影視信息,并讓觀眾對電影的主題有一定的掌握;而且為觀眾的視覺與聽覺上給予直觀的呈現與感受,有利于英語的學習。電影的字幕翻譯主要是以具體的文字表現為主要的載體,其他的語態模式僅作為輔助功能,電影集中了視覺與聽覺兩方面的藝術傳播,為觀眾的電影理解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電影《亂世佳人》中的字幕翻譯就借助了音畫的有機組成,便于觀眾對故事情節的掌握。字幕翻譯是一項綜合考慮性很強的工作,不僅僅在電影的音樂與畫面方面,還有電影中呈現的色彩藝術、感情發展基調等方面,使翻譯后的文字信息讓觀眾都能接受、理解,觀眾在進行多次的電影欣賞后,也應逐步增強自己的多模式語態分析及審美情趣。
(四)表達層面
電影中的輔助元素為語言感彩的傳播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中這些元素包括語氣的強弱、音效的大小及字幕文字的布局等。因為電影字幕是單純的語言文字表象,字幕對電影的傳遞功能有很大的作用,也關系到電影思想內涵的表達。所以在進行字幕翻譯時就要保持與原電影版本的主要信息內容一致,同時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應該足夠觀眾的快速閱讀,并能掌握相關的信息意思。在一般情況下,英文電影的字幕一次性出現不能多于兩行,而中文字體也要求不能多于一行,這些要求就符合了電影情節畫面的轉換需要,字幕的出現通常伴隨著人物情節的發展或畫面的變化,此時的字幕就給觀眾以提示和警醒的作用,不僅給觀眾的文字閱讀帶來了便利之處,中英互譯也給觀眾提供了語言學習的情景機會。電影《亂世佳人》中的字幕就是采取中英雙語字幕,字幕都出現在整個屏幕的下方,一般是英語出現在上面位置,緊接著就是相對應的中文翻譯,于是對于電影的理解也就不難掌握了。字幕翻譯的發展是傳遞電影內容信息的關鍵,在多模式語態的運用中起著牽引的作用。
三、結 語
多模式語態的發展關乎文化、語境、內容、表達等四個層面,對電影字幕翻譯與故事情節的理解上有互補的作用,多種電影元素的組成構成了電影語篇的中心意義。在電影音樂、畫面等元素的配合下,翻譯者運用常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大眾化的翻譯,讓觀眾都能基本掌握電影的語篇結構與內容概要。在多模式語態日漸成熟的理論指導下,字幕翻譯的工作也日益突出,但本文對多模式語態形成的理論文本上的研究成果還沒有深入地滲透到字幕翻譯的模式中,在這一點上還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尋慧.從目的論看《亂世佳人》中的字幕翻譯[J].語文學刊,2011(05).
[2] 王榮.從關聯理論看字幕翻譯策略——《亂世佳人》字幕翻譯的個案分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