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幼兒園廁所建設

幼兒園廁所建設

時間:2023-01-28 22:09: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園廁所建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幼兒園廁所建設

第1篇

我校有學前班8個,大班4個,中班2個,小班2個,在園幼兒687人,在園教職工70人,其中專職幼兒教師65人。下面,就我園學前教育工作向大家作一個匯報:

一、切實履行政府職責,為學前教育健康發展把舵引航

1、進一步完善了幼教管理體制,加強了學前教育規章制度建設。

近年來,我們以《幼兒園管理條例》和《幼兒園工作規程》為依據,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指導下,確立了“讓每個孩子陽光快樂”的辦園思想及“健康向上,活潑快樂”的辦園理念。

為抓好幼兒教育管理工作,我們圍繞教學、教研、培訓三個方面,擬定了《幼兒園教學管理制度》、《園本教研制度》、《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2、加大了督導檢查力度,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督導評估制度。

市委組織部、市政府教育督導室把學前教育納入對縣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和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及時對學前教育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督導檢查,如規范辦園行為、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及工資待遇、辦學條件等,并賦予較高的權重,扎扎實實地進行督導評估,我園已被評為縣一級示范幼兒園。目前,我園辦園條件不斷改善,辦園水平和保教質量也深受上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

二、加大經費投入,加快園所建設步伐

堅持勤儉辦園,按規定收費,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帳目清楚,手續齊全,每年收取每生520元保育費。保育經費保教師福利及園所正常的運營。近三年來,我們先后投入150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為幼兒營造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我們添置了幼兒大型玩具、圖書等,興建了幼兒禮堂、運動場、娛樂場、多媒體教室、微機室等,每個班級配有電視機、VCD、電子琴、消毒柜、文化柜、空調、幼兒一杯一巾等。

三、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夯實學前教育內驅力

我園有專業教師65人,我們擁有一支年輕、進取、有活力的師資隊伍。

教師的發展才是教學的發展,為此,我們從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兩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

一是半月召開一次主題研討會,解決教師角色轉變問題,預防和制止幼兒教學小學化的惡性發展。

二是開展“教育沙龍”活動,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對教師個人素質要求很高。教師要會吹、拉、彈、唱、跳、畫、剪、為錘煉和夯實教師基本功,我們規定每周四上午,以教研組為單位,由特長教師輪流主持講座,達到以“一已之長,補眾人之短”的目的。

三是認真扎實開展好聽、評課活動。各教研組長擬定好教師講課計劃,各講課教師精心備課,精心制作課件,各教研組組長組織教師認真評課,講課教師針對評課組意見,對所講的公開課再認真整改,力爭出精品,出成果。

四是開展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活動。一年來,我們先后組織30多名教師赴武漢、廣水、曾都區等地學習,參加培訓教師回園后對教師作二期培訓,形成“以點帶面,聯體互動”的培訓格局。

四、規范管理學前教育,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采取多項舉措,強化幼兒園管理,收效明顯。

1、合理開設課程,做到保教結合

《新綱要》中把幼兒園教育內容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音樂、體育、活動共八門功課,增設安全教育、行為習慣、文明禮儀、手工制作、幼兒舞蹈、幼兒書法、啟蒙國學七門園本課程,幼兒教學實行兩名教師和一名保育員包班制,保育員對教室衛生及公共區域衛生實行一日三清掃,為幼兒提供全面而優質的服務。

2、落實兩個明確三個結合,明晰教學內容

我們每年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骨干教師,成立專班,分段擬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滲透到每周每日的教學知識點,讓教師做到“兩個明確”,即:明確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

在落實“兩個明確”到位后,我們狠抓了“三個結合”,一是結合幼兒特點,拓展教學內容,充實教學空間。二是常規教學與輔助教學相結合,我們配有遠程教育平臺、多媒體教室、微機室,每個班級配有電視機、影碟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運用遠程教育資源、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培養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指導幼兒快樂活潑地學習知識。三是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相結合,為了檢查教師完成的教學目標情況,我們專門制定《教學獎懲制度》,從幼兒文化知識、藝術、游戲活動、文明習慣、動口動手能力等五個維度,全面公正評價教師教學質量,考評結果直接與教師績效工資、評先表模、外出學習掛鉤。

3、加強常規管理,狠抓保教工作,認真督促幼兒一日常規的落實

首先,我們建立了科學的一日活動常規,細化每一環節管理,從幼兒入園接待、晨檢、晨間活動、教育活動、戶外活動、午餐準備、盥洗、上廁所、午睡、午檢、離校與家長履行交接手續、幼兒乘車安全,每一個環節都有具體明確的要求。在過程管理中,我們對幼兒的一日活動及行為規范進行教育和指導,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4、關注幼兒特點,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我們通過開展文明禮儀、安全教育,日常習慣等教育活動,幫助和指導幼兒講誠信,不說謊、講文明,注重文明禮貌的使用語,不講臟話,懂禮貌、不撒嬌;教幼兒學會收拾自己的書包、吃飯、喝水、上廁所、穿衣服、洗手、洗臉、疊被子等等。我們還利用課堂教育幼兒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識,從而提高

第2篇

關鍵詞:農村建設;規劃編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 G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鄉關系已經進入了一個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嶄新發展時代,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命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可以說,新農村建設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內容豐富,涵義深刻,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在此種形式下,為適應龍川縣豐稔鎮豐享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的要求,豐稔鎮人民政府決定進行規劃編制。

1 豐享村莊建設現狀

豐享村位于龍川縣豐稔鎮的東南部,毗鄰鐵場,登云,附城交界與本鎮柳峰,羅洋相連接,村距離縣城14千米多,距鎮府9千米左右,是全鎮最邊遠最貧困村之一。全村總人口1786人,有325戶。豐享村建筑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泥土房,該類房主要用于堆放雜物,或者用于圈養牲畜,數量很少;二是磚房,該類建筑數量較少,主要住人;三是砼房,村內分布最多,有些是獨門獨院,體量大,基本上是近十年所建,用于住人。因此,從建筑形態上可以看出,豐享村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新農村的雛形。目前村民主要使用井水,村中污水、雨水多數沿道路隨地形高低肆意排放,僅在村民房前有少量雨水溝,雨水、污水最終排入河流和村中的池塘和水田中。全村已通電、通郵;村生活垃圾隨意堆放且缺乏統一的管理,閑置空地和排水明溝內垃圾較多,嚴重影響村內環境質量。

2村莊建設存在的問題

2.1道路系統現狀存在問題

(1)現有的道路網系統尚未完善,各級道路普遍偏窄,且道路斷面寬窄不一。除過境路、部分村道硬化外,村內其他道路大部分為泥土路。

(2)村內道路銜接不通暢,斷頭路較多。

(3)道路附屬設施不夠齊全,無停車場,車輛在村中亂停亂靠。

2.2住宅建筑存在的問題

(1)村民宅基地選址多為村民自發進行,房屋布局散亂,整體表現為“雖有新房、但無新村”。建筑層數參差不齊;輔用房亂搭亂建現象較為嚴重,且沒有人畜分離,屋內衛生狀況較差。

(2)房屋為較舊的磚混結構,一般為1-3層,日照通風條件不良,質量較差。

(3)亂搭亂建輔助用房的現象較為嚴重,且由于家庭飼養家禽家畜,造成環境臟亂,道路狹窄不通暢,衛生狀況差。

(4)居住服務配套、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均不符合要求。

2.3公共設施用地現狀存在的問題

(1)現有衛生站條件差,設施簡陋。

(2)村內缺少供村民活動的文化、體育等休閑場所。

(3)村內商業點店鋪店面凌亂,沒形成好的商業環境和商業氣息。

2.4公用管線工程存在的問題

供水:村內沒有統一的供水管網,村民基本使用手搖井抽取地下水或是引用山泉水作為生活用水。

排水:村內排水多是明溝與暗溝結合,也沒有相應地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流和村內池塘中。

供電:村內供電線路為架空線且線路雜亂,私接電線現象較為嚴重,部分住戶存在使用裸線的情況,存在用電安全隱患。

2.5環境衛生存在的問題

(1)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閑置空地內和排水明溝垃圾較多,嚴重影響了村鎮的環境衛生質量。

(2)部分農戶使用露天廁所或簡易廁所,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較大。

3 村莊建設規劃

3.1村莊土地利用規劃

此次規劃對破舊泥磚房、危房、茅草房、舊廁所和豬牛欄逐步進行拆除,條件較好房屋和體現傳統特色的老屋予以保留,全村統一規劃,新建房屋為三層小樓,并將周邊散布的住宅遷入集中建設,如圖上所示。

(1)村民居住用地布局:規劃堅持“集中建設、形成新村”的住宅建設與改造原則,新址房屋規劃整齊,新增住戶26戶,每戶占地約為90平方米。

(2)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規劃將村委會、文化站、衛生室、幼兒園以及商業服務網點等公共服務設施以集中方式布置,在村莊用地中心形成村民中心以便服務于全村。

(3)市政設施布局:為了滿足村民生活、生產的需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規劃按規范要求布置公廁、垃圾轉運站、污水處理站等市政設施用地。

(4)綠化用地布局:在村莊入口,道路主路及河塘兩側,住宅庭院中布置綠化植物,在村民中心設置成片綠地,供村民游憩娛樂。

(5)道路及廣場用地:在結合村民中心設置停車廣場,在村民中心設置文化廣場,作為村莊標志。

圖1 豐稔鎮豐享村規劃設計

3.2新民居

根據村莊經濟情況和村民意愿,規劃村莊住宅以三層為主,二層為輔。

戶型設計充分尊重和延續當地傳統居住和生活習慣,并結合新時代的發展和要求進行創新。鼓勵村民建設獨立式三層住宅和拼聯式住宅以節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適應村莊產業發展需要,在不同戶型的功能布局中設置菜園、停車處,儲藏室。

建筑風格設計中充分借鑒吸取河源當地民居的一些特色并融入其中,體現出河源客家民居的鮮明文脈特征。以坡屋頂作為主要屋頂形式,堂屋前后開門,形成整體的、有特色的粵東北山村風貌。

建筑立面處理上,色彩以灰為主調,輔以顏色稍淺的淺灰、白灰及黃灰色,屋面為藍色瓦,勒腳部分外貼毛石外墻。整體色彩搭配與周邊環境協調調。同時,在門窗、院落等處采用現代設計手法,提升居住舒適度,顯現新農村的特點。

在相鄰的院落組團采取不同的配色方案,使整個新村在大色調統一協調的基礎上實現色彩的微差變化,避免單調沉悶的格局。

3.3村莊道路廣場

3.3.1規劃原則

(1)功能適用

保證村民出入方便,既方便與外部社會的聯系,又要滿足生產需要,還要考慮到村莊的長遠發展需要。

(2)造價經濟

通過合理布局,在保證村民方便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入戶路的密度,重點降低村莊干路密度;按照交通流量需要,嚴格控制入戶道路的寬度,合理確定村莊干、支路的寬度。

(3)因地制宜

村莊道路順應、利用地形地貌,做到不填塘、不鏟山。

3.3.2布局形式

在平整地塊沿南北和東西走向按一定間距平行排列村莊道路,道路網絡將村莊用地劃分成整塊的矩形地塊,布局整齊,有利于建筑布局。在不規則地塊采用自由式道路網。

3.3.3道路等級及斷面

按照宜窄不宜寬,宜彎不宜直,宜短不宜長的總體原則,在綜合分析村莊規模和布局結構形態的基礎上,確定村莊道路等級分為主路、支路、宅前路三個等級。村莊道路以混合式為主,包括人車混行和機非混行。道路斷面的設置應因地制宜,根據道路兩側建筑的使用功能靈活布置。

3.4村莊綠化景觀

豐享村綠化系統由村內綠地、庭院綠化、周圍果園、林地、草地構成。村內綠地由公共綠地、果園、林地等構成。使村莊綠化與周圍環境以及農田融為一體,爭取把新村建設成為遠看象公園、近看象花園、生活是樂園的新農村。

3.4.1綠化形式

第3篇

關鍵詞:中心避難場所;中心城區;規劃選址

中圖分類號: TU976 文獻標識碼: A

1基本概況

1.1規劃背景

《南京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規劃提出,有計劃地將南京現有廣場、綠地、公園、空地等場地,改造建設為能夠發揮應急避難作用的場所,每年建成一處市級大、中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比如,逐步將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在新建小區、公共綠地和廣場設置必需的應急疏散通道和避險場所,配置必要的避險救生設施。

1.2中心避難場所概述

結合南京市的具體情況和應急避難場所功能,應急避難場所可以分為中心避難場所、固定避難場所和緊急避難場所三類,其中中心避難場所場地型面積在20公頃以上,建筑型不小于4000平方米,人均有效避難面積2~3,功能較全可安置避難人員30天以上的固定避難場所,主要包括全市性公園、大型開放廣場等。中心避難場所應該由城市抗震救災指揮部集中掌握使用,其內部一般設抗災防災指揮機構、情報設施、搶險救災部隊營地、直升飛機場、醫療搶救中心和重傷員轉運中心等。

2中心避難場所選址原則

(1)先有后優

近二三十年來,城市規模快速擴張,防震減災空間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在現狀建成區內(尤其是中心城區)新開辟避難場所比較困難。在當前形勢下,為了快速建立起避難場所體系,需要遵循“先有后優”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設施和綠地系統資源,減少財政投入。

(2)先地面后地下

從避難場所的物質條件來看,地面及地下空間均可滿足避難場所設置要求。但考慮到地震發生時人們容易恐慌的心理,以及地下空間在地震中暴雨災害引起的倒灌排江水問題,在選點相似條件下優先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面空間。

(3)先就近后配置

通常公共活動中心具有一定的服務范圍,市民可知度較高,選址時優先靠近醫院、大型超市等醫療救助、物資供給等場所。充分利用超市、醫院等公共活動場所的道路交通資源、地質資源優勢和基礎設施配套資源。

3南京市中心避難場所規劃建設

3.1 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現狀

南京市避難場所網絡體系初步形成。至2012年第一季度,南京市利用公園、綠地、廣場和學校等現有資源,建設應急避難場所54處,有效面積達383.30萬平方米,可容納254.95萬人的應急避難和疏散。已建避難場所規模較小,多為緊急應急避難場所。并開展了河西中央公園、大行宮廣場兩處中心避難場所的建設工作。 存在一些主要問題:應急避難場所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統一的規劃和資源整合。 應急避難場所設施尚不完備,尤其缺乏應急指揮設施及中長期生活配套設施。

3.2可利用場所現狀

(1)城市廣場、公園現狀布局

城市廣場和綠地公園作為城市中主要的室外開敞空間,是城市避難場所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場、公園等空間占地面積較大的開敞空間,不僅是防火分隔的空間,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延緩大型火災的蔓延。同時建設與城市規模相適應的大型公園或綠地也可在災后作為重建家園和復興城市的據點。截止2010年末南京市共有各類城市廣場 92個,公園(含風景名勝區)119個。

(2)學校現狀

各類中小學及大中專院校的操場可規劃作為避難場所。其中中小學可作為緊急避難場所,大中專院校可作為固定避難場所或中心避難場所。截止2010年末南京市共有各類學校共計1352所。其中高等學校52 所,中等職業學校80 所,普通中學 211所,小學374所,幼兒園424所。

(3)體育場館現狀

城市內大型的體育場地可以作為城市開敞空間的補充。同時達到一定規模體育場館屬于抗震設防高的有避難疏散功能的建筑物,具有規劃為中長期避難場所的條件。截止2010年末,南京市體育場地用地面積為16732553,共有省級體育場館10座,市級體育場館10座,區縣級體育場館12座。

3.3中心避難場所規劃選址

根據江蘇省《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技術標準》中心避難場所類型可以分為場地型和建筑型,其中場地型避難場所要求場地占地面積在20公頃之上,一般為50公頃以上,人均避難場所的面積應該大于2;建筑型避難場所場地面積需在4000以上,一般為大型體育館、展覽館、校舍或大于4000的單建式地下空間等。

南京中心城區由主城和東山、仙林、江北三個副城共同組成。規劃固定應急避難場所132個。結合防災片區、行政管理分區和道路條件等,規劃從中心城區固定應急避難場所中選取14個固定應急避難場所作為中心避難場所,其分別為國展中心、大行宮地面廣場及人防工程、大校場機場、奧體中心、河西中央公園、五臺山體育館、大觀地•Mall、浦口中央公園、浦口中心醫院、寶塔山公園、仙林中心、太平山公園、南京科技館、東山文化廣場、天印廣場和龍池東岸,總面積約391.56公頃。

3.4中心避難場所建設規劃――以南京科技館為例

以14個中心避難場所中南京科技館為例進一步研究中心避難場所的設施布置、資金多少。該中心避難場所位于雨花臺區。地質屬于不易液化區域,土地適用性為有條件適宜區。利用現有廣場開敞用地及公共建筑進行完善改造。

(1)建設規劃

將疏散主入口接入紫荊花路與郁金香路,疏散次入口接入玉蘭路與雨花大道。 在中心避難場所內配備一臺發電機組。一個應急指揮管理中心,配置1500平方米,一個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疫站,配置面積為380平方米。水源供給方式采用市政供水、地下水和利用周圍水資源三種供水方式。水源需進行凈化處理,每250人設飲水點一個,設置292個飲水點。每50人一個廁所坑位,設置1460坑位。每50人設洗浴位一個,設置1460洗浴位。應急篷宿區不應超過7200平方米且之間應有寬度大于7米的人行通道。

(2)建設資金估算

根據上文的應急設施布置情況,即發電機組、喇叭和探頭、除濕機、水源凈化設施、旱廁、配電柜、標識牌和指示牌、應急指揮平臺、應急洗浴設施、應急水井等,計算南京科技館中心避難場所造價。參考相關工程造價標準,得出南京科技館中心避難場所總費用在151.6萬元,其中發電機組需要25萬元;喇叭和探頭、喇叭安裝費用為1.42萬元;應急指揮平臺需要30萬元;應急洗浴設施需要21.8萬元;圖紙設計及轉換預案造價20萬元。

4結語

南京中心城區中心避難場所規劃選址堅持“先有后優”、“先地面后地下”“先就近后配置”的原則,選擇14處中心避難場所。目前有關城市中心避難場所規劃選擇研究比較多,而場地建設規劃研究較少,本文以14處中心避難場所中南京科技館為例對避難場地進行規劃,包括各種應急設施的布置以及建設資金的估算,從而達到從規劃向建設轉變的目的,實現了規劃和建設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馬東輝,郭小東.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實施指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陳亮明,章美玲.城市綠地防災減災功能探討――以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防災綠地建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3):452―453.

[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2007)[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第4篇

關鍵詞:開封;都城;社區;住居類型;四合院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01-68-(5)

1 研究對象及背景

本文以中國六大古都之一的開封為對象,研究其城市的形成過程及變化。以位于開封內城中心的學院門社區為調查街區,主要闡明了住宅地的形狀、規模、住居類型及其空間演變。

開封的歷史悠久,其由來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五代后梁的太祖朱全忠出生于開封,開封也一時作為首都。后晉時期,開封才真正的成為首都。本文所考察的范圍則是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所建造的開封。可是,北宋的開封如今被埋在了地下。北宋以前開封雖然沒有洪水,但是北宋滅亡以后,黃河的流向轉向南,到了明清時期,幾度受到洪水的侵害。現在的城墻是1841年大水以后再建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對開封的歷史變遷及其內城的現狀作了闡明,而本文著重于對學院門社區的住居類型及其空間演變進行研究。

2 學院門社區簡介

開封城內包括了鼓樓區、龍亭區、順河回族區、南開區和金明區的5個轄區。各個轄區里又由數個街道組成,如鼓樓區由6個街道辦、24個社區構成,學院門社區是其中的一個。

2.1 學院門歷史街區

學院門社區位于現在開封舊內城中央的東部,北宋時期皇城的西南位置。東面是草市街和北羊街,西面是北土街和南土街,南北分別由學院門街和財政廳街所夾著。北土街和南土街是與舊封丘門(北門)貫穿南北的大街。學院門社區范圍是開封最早的回族集聚地,從北宋到19世紀末期又有大量猶太人入居,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居住地。

開封市政府于提交《開封歷史文化名名城保護規劃》,1985年得到批準。學院門社區所在的順河回族保護區就是16塊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圖1)

2.2 學院門社區的設施分布

學院門社區的中規模商業設施大都集中在社區的西南以及北面。(圖2)大型賓館也都設立在主干道的旁邊。醫療設施的醫院只有1所。相反教育設施所占的面積比較大,社區內有幼兒園3所、小學1所、中學2所。宗教設施有1座基督教堂和3座清真寺。

2.3 社區的變容

現在的開封城雖然是1841年大洪水以后重建的,但是其位置卻位于金代城墻的位置,維持至今。2005年在城墻上發掘出的馬道,證實了城墻在同一位置重建的說法。

關于開封的歷史地圖,光緒33年的較早也是較詳細的。除此以外,民國3年、民國8年、民國28年的也比較詳細。通過對2000年的地形圖作比較,可以發現開封至少到1930年代沒有大的變化,尤其是本專題的研究對象社區。

雖然學院門社區被指定為歷史文化街區,但是2000年以后,街區變化尤其明顯。用帶有樓層標識的2000年的地形圖(1/2000)來分析,街區內建立了多數的行政機關、醫院、學校。

街區的整體變化加之Google Earth的分析如圖3所示。首先,從2000年到2002年,北側的財政廳街、西側的北土街和南土街被拓寬改造。隨著道路的擴張,沿街也興建了大規模的商業網點。雖作為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但在進入21世紀的短短2年時間,街區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沿街的建設相比,街區內部還是基本保留了2000年以前的樣子。

3 住居類型

3.1 住居概況

住居大致可分為傳統住宅、商鋪、多層住宅以及沿街商住樓幾類。專用住宅的原型是四合院形式的住居形式。很遺憾,整個開封城內四合院基本上沒有保留。在調查街區唯一保留的就是劉家大院。劉家大院建于1880年,由2座同樣的三進式四合院組成(圖4)。西側的1號院,一進的部分仍作為住宅使用,二進和 三進則成了社區辦公室;東側的2號院,一進的部分成了空房,二進和三進為幼兒園所使用。

除商業集合住宅外,專用住宅、店屋的建筑構造和層數如圖5所示。學院門社區的住居構造形式為木造+磚墻4.0%(36座)、RC造+磚墻5.8%(51座)、RC造5.8%(51座)、磚造84.6%(759座),其中大多數為磚造。關于層高,1層為75.4%(676座),2層為24.6%(221座)。

3.2 宅基地的規模和類型

學院門社區里,傳統住宅和店鋪可以確認到146處宅基地(圖6),用地的形狀各有不同,面寬平均為17.6m(最大53.5m,最小4.74m),進深平均為27.6m(最大88.0m,最小3.72m)(圖7),其中二進的四合院約是開口20m×進深50m。

關于宅地的形狀可以分為以下4類(圖8):

a 基本型:矩形的用地

b L字型:矩形的用地的后方一部分被分割

c ¬字型:矩形的用地的前方一部分被分割

d L¬字型:矩形的用地的前方以及后方一部分被分割

基本型有49座,占全體的33%;L字型51座,占全體的34%;¬字型25座,占全體的17%;L¬字型21座,占全體的14%。

入口因街巷方位不同而不同,北面的54座,南面的24座,西面的24件,東面的33座,其中北面最多。

3.3 住居的平面類型

學院門社區,根據居民委員會的劃分,我們把它分為A、B、C、D、E、F、G街區,并且對103戶進行了實測調查。它們分別是街區A0戶,街區B17戶,街區C29戶,街區D15戶,街區E15戶,街區F7戶,街區G20戶。

用地整體作為一宅地的例子,不包含“劉家大院”,全部都已經“大雜院化”。各個宅地由多棟的建筑單體構成,一棟建筑里只居住一戶的例子極少,大多數的宅院都是分割而成。單從C區看,如6-2、6-3、7-2、7-3、10-1、10-2從前為一棟單體,6-1、9-1、12-1則是一棟一戶(圖9)。

103棟住居(戶),一層的平面分類如圖10所示,關于二層的調查沒有得到允許,因為大部分作為居室在使用。

平面形式是多樣化的,大致可以分析出如下類型和系列。

一間住居(Ⅰ①),有著許多的居住功能,基本都是作為寢室。二間住居(Ⅰ②)在一間住居的基礎上添加的廚房(Ⅱ②k)(C8-2、D21-1、D22-3、G11-2),或作為客廳、寢室。

二間住居,可以分為向2層擴大房間(Ⅱ②)和三間住居(Ⅰ③)。最多見的則是二間住居加廚房的形式(Ⅰ③k),這個戶型有(B27-2、G27-1),可以看作是一個住居類型。

三間住居是由2層住宅增加房間的類型(Ⅱ③),并帶有內或外樓梯,還有就是在平面上增加房間的類型(Ⅰ④⑤)。后者增加的房間,主要以玄關、廁所、倉庫為多。凡根據生活的要求而增加相應的房間,并沒有一個規定的形態,如

(C6-1、G34-1)是2層建筑(Ⅱ③④)里比較顯明的類型,但也是極為少見的例子,并不是學院們社區里的一般形式。

大規模的住居(Ⅱ③④)是比較規整的矩形的住居形式,可以考慮是由一定的形態成立的。其特征是從以往的四合院的院子直接進入房間(客廳)的形式(C12-2、D19-1、E11-3、E6-4、B8-1、C1-3、D9-3)。

4 結語

上文對開封舊城內位于宮城南的學院門社區的近年變化狀況做了闡明,并對宅基地形狀、住居類型及其空間演變做了分析。要點如下:

① 學院門社區自古以來就是回族和猶太人的居住區,現在教堂和清真寺也很好地保存了下來,并仍有大量的回民居住,保留了良好的居住環境。

② 劉家大院是社區內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四合院,以前像這樣的四合院形式應該是排列著構成街區,現在明確得知街區內部的宅地,其形狀和規模已經發生細分化的轉變,二進”四合院的規模變為了原來的1/4,但宅地中央的院子或過道都保留了原貌。

③ 像劉家大院這樣原始的四合院幾乎沒有了,而且1棟1戶也非常少,大多數的住居由原來的1棟分割出來的,變成了大雜院,其居住空間的構成也是多樣的,本文作了細致的類型和系列分析。

大雜院的發展是有限的,比起國內其它城市,開封傳統住居的崩裂尤其明顯,這種形態的崩裂或與回民居住自裁量權有關,還有必要進一步地調查研究。

參考文獻:

[1] 伊原弘. 中國開封の生活と歳時-描かれた宋代の都市生活[M]. 東京:山川出版社,1991.

[2] 伊原弘. 清明上河図を読む[M]. 東京:勉誠出版,2004.

[3] 伊原弘. 中國都市の形象-宋代都市の景観を読む[M]. 東京:勉誠出版,2009.

[4] 入矢義高,梅原郁,孟元老.東京夢華録-宋代の都市と生活[M]. 東京:東洋文庫,1996.

[5] 遠藤隆俊,平田茂樹,淺見洋二. 日本宋史研究の現狀と課題―1980年代以降を中心に―[M]. 東京:汲古書院,2010.

[6] 久保田和男. 宋代開封の研究[M]. 東京:汲古書院,2007.

[7] 小岸昭. 中國·開封のユダヤ人[M]. 東京:人文書院,2007.

第5篇

關鍵詞:人防:建筑:防火;設計:探討

中圖分類號:TU973+.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3-0115-03

1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為防御戰時空襲,解決城市地面緊張和交通擁擠的狀況,地下工程建筑的發展備受重視,一方面從總體防御的戰略角度出發興建了大量的人防地下工程,另一方面。又將人防建設與城市發展相結合,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如地下公共娛樂場所、旅館、飯店、電影院、禮堂、商場、工廠、倉庫等。地下人防工程的開發利用,為城市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發揮了原有的投資效益,給群眾生活和城市建設都帶來了諸多方便,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新領域。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消防安全方面,地下及人防工程由于安全出口數量少、寬度小,空間有限并且復雜,一旦發生火災,升溫快,濃煙不易散發,人員疏散困難,往往造成嚴重的危害。地下及人防工程引發的火災事故也屢見不鮮。

1987年11月18日,英國倫敦最大的地鐵站一國王十字地鐵站發生特大火災,火災導致30人死亡,180人重傷。1999年12月26日凌晨3時許,在吉林省長春市夏威夷大酒店地下層保安室與變電室之間過道處,因保安員高某將煙缸內未燃物倒在易燃物上,起火蔓延成災。設在酒店地下層的洗浴中心和美容美發中心的承包經理、被告人劉繼婷,得知火災消息后,雖積極組織員工救火、報警,但由于火勢過大,封住樓梯,地下層安全疏散通道鐵門上鎖,致使在場員工無法逃離,造成20人燒死、11人燒傷,經濟損失達22.25萬元的嚴重后果。2003年2月18日,韓國大邱市地鐵發生特大火災,火災導致198人死亡,147人受傷。2008年1月2日20時,烏魯木齊市錢塘江路總建筑面積10萬m2的德匯國際廣場和德匯大酒店相繼發生大火,火災持續40多個小時。過火面積6.5萬m2,涉及1046個商戶,12層的大廈被毀,直接財產損失達18億元,造成3名消防戰士和2名作人員窒息而犧牲。德匯廣場分為1、2、3期工程,先后投入使用,起火部分位于1-2期的連接通道上小雜貨鋪的一堆掃帚,引燃地下1層后蔓延到頂層12層。

通過火災案例可以發現深入研究和加強人防工程的防火設計,對于火災預防、人員疏散、火災撲救等至關重要。《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 50098-2009于2009年5月13日,并于2009年10月1日實施,筆者現結合規范實施以來幾個月的工程實踐,對人防工程的建筑防火設計及有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2 幾個重要的概念

2.1 安全出口和安全區域。安全出口指供人員安全疏散用的樓梯間出人口或直通室內外安全區域的出口。安全區域指室外、避難走道、相鄰防火分區。安全出口也即指疏散樓梯、地面首層直通室外的門、通向避難走道前室的甲級防火門、地下室通向相鄰防火分區的甲級防火門。切不可將安全區域和安全出口的含義向外延伸。

2.2 避難走道。避難走道指走道兩側為實體防火墻,并設置有防煙等設施,僅用于人員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避難走道的設置要求:

2.2.1 直通地面的出口設置。避難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應少于2個,并應設置在不同方向。規范規定當避難走道只與一個防火分區相通時,避難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可設置一個,但該防火分區至少應有一個不通向該避難走道的安全出口。筆者認為當所有與避難走道相通的防火分區均各設置有至少一個不通向該避難走道的安全出口時,其避難走道也可以只設置一個直通地面的出口。

2.2.2 避難走道寬度確定。避難走道的凈寬不應小于設計容納人數最多一個防火分區通向避難走道各安全出口最小凈寬之和。

2.2.3 室內裝修要求。避難走道的裝修材料燃燒性能等級應為A級。

2.2.4 前室的設置要求。防火分區至避難走道人口處應設置前室,前室面積不應小于6m。前室的門應為甲級防火門:避難走道前室應設置機械防煙設施,避難走道可不設置防煙設施。避難走道的前室送風余壓值應為(25~30)Pa,機械加壓送風量M=VS*103(m3/h),V指前室入口門洞風速(0.7~1.2m/s,S指同時開啟的前室送風口總面積。規范未規定最低送風量要求,筆者認為可結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關于前室的最低送風量確定,即送風量不應小于22000m31h。

2.2.5 消防設施的設置。避難走道應設置帶消防軟管卷盤的室內消火栓、火災應急照明、燈光疏散指示標志、應急廣播和消防專線電話。

2.3 營業廳總建筑面積大于20000m2時作為防火分隔使用的下沉式廣場。

2.3.1 尺寸要求。不同防火分區通向下沉式廣場安全出口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3m,廣場內疏散區域的凈面積不應小于169m2。

2.3.2 疏散要求。廣場應設置不少于一個直通地坪的疏散樓梯,疏散樓梯的總寬度不應小于相鄰最大防火分區通向下沉式廣場計算疏散總寬度。疏散樓梯總寬度可包括疏散樓梯寬度和90%的自動扶梯寬度。

2.3.3 雨棚的設置。當確需設置防風雨棚時,雨棚不得封閉,并應符合下列規定:四周敞開的面積應大于40m2:敞開的高度不得小于lm;當敞開部分采用防風雨百葉時,百葉的有效通風排煙面積可按百葉洞口面積的60%計算。

2.4 營業廳總建筑面積大于2000m2時作為防火分隔使用的防火隔間。防火隔間與防火分區之間應設置常開式甲級防火門。并應在發生火災時能自行關閉:不同防火分區開設在防火隔間墻上的防火門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4m;該門不應計算在該防火分區安全出口的個數和總疏散寬度內;防火隔間裝修材料燃燒性能等級應為A級。且不得用于除人員通行外的其他用途。

2.5 替代防火墻的防火卷簾。防火卷簾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3h且應滿足背火面溫升的判定條件,當防火卷簾的耐火極限僅滿足背火面輻射熱的判定條件時,應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保護。對于除中庭位置和上下設置有內挑臺、走馬廊、開敞樓梯和自動扶梯等上下連通層開口部位設置的防火卷簾之外(考慮到中庭的特殊性,其不能設置防火墻,故防火卷簾的寬度可根據需要確定),替代防火墻的防火卷簾應滿足以下要求:當防火分隔部位的寬

度不大于30m時,防火卷簾的寬度不應大于10m;當防火分隔部位的寬度大于30m時,防火卷簾的寬度不應大于防火分隔部位寬度的1/3,且不應大于20m。值得注意的是防火分區分隔部位長度應按整個防火分區分隔總長度即防火分區之間周邊分隔總長度計算,不應分段計算。

2.6 廳室的概念。設置在地下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應劃分成面積不超過200m2的廳室,這里的廳室不能單純的理解為防火分區,“一個廳、室”是指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中一個相互分隔的獨立單元,即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墻體和不低于1.00h的樓板與其他單元或場所分隔,疏散門為耐火極限不低于乙級的防火門。單元之間或與其他場所之間的分隔構件上無任何門窗洞口(包括防火門窗)。

3 場所設置要求

3.1 嚴禁設置的場所及物品。

3.1.1 甲乙類廠庫房。

3.1.2 人防工程內不得使用和儲存液化石油氣、相對密度(與空氣密度比值)大于或等于0.75的可燃氣體和閃點小于60℃的液體燃料、油浸電力變壓器和其他油浸電氣設備。

3.1.3 不應經營和儲存火災危險性為甲、乙類儲存物品屬性的商品。

3.1.4 人防工程內不應設置哺乳室、托兒所、幼兒園、游樂廳等兒童活動場所和殘疾人員活動場所。

3.2 限制設置的場所及要求。

3.2.1 控制在地下一層且高差不大于10m的場所。醫院病房、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不應設置在地下二層及以下層;當設置在地下一層時,室內地面與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不應大于10m。

3.2.2 控制在地下一層的場所。旅店、員工宿舍不得設置在地下二層及以下層?消防控制室應設置在地下一層或地面首層,并應鄰近直接通向(以下簡稱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消防控制室可設置在值班室、變配電室等房間內:當地面建筑設置有消防控制室時,可與地面建筑消防控制室合用:消防控制室所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和1.5h的樓板與其他場所隔開。

3.2.3 控制在地下二層以內的場所。營業廳不應設置在地下三層及三層以下。

3.3 特殊場所的設置及要求。

3.3.1 汽車庫、修車庫。設置在人防工程內的汽車庫、修車庫,其防火設計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 50067的有關規定執行。

3.3.2 燃油或燃氣鍋爐房。燃油或燃氣鍋爐不應布置在人員密集場所的上一層、下一層或貼鄰,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3.3.2.1 燃油和燃氣鍋爐房應設置在地下一層靠外墑部位,但常(負)壓燃油、燃氣鍋爐可設置在地下二層。燃油鍋爐應采用丙類液體作燃料。采用相對密度(與空氣密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75的可燃氣體為燃料的鍋爐,不得設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內。

3.3.2.2鍋爐房的門應直通室外或直通安全出口:外墻開口部位的上方應設置寬度不小于1m的不燃燒體防火挑檐或高度不小于1.2m的窗檻墻;

3.3.2.3 鍋爐房與其它部位之間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不燃燒體隔墻和1.50h的不燃燒體樓板隔開。在隔墻和樓板上不應開設洞口,當必須在隔墻上開設門窗時,應設置甲級防火門窗。

3.3.2.4 當鍋爐房內設置儲油間時。其總儲存量不應大于1m,且儲油間應采用防火墻與鍋爐間隔開;當必須在防火墻上開門時,應設置甲級防火門。

3.3.2.5 每臺蒸汽鍋爐的額定蒸發量不應超過4t/h,額定蒸汽壓力不應大干1.6MPa。

3.3.2.6 燃氣鍋爐房應設置防爆泄壓設施,燃氣、燃油鍋爐房應設置獨立的通風系統,燃油鍋爐房的正常通風量按換氣次數不少于3次/h確定:燃氣鍋爐房的正常通風量按換氣次數不少于6次,h確定;燃氣鍋爐房的事故排風量按換氣次數不少于12次/h確定。

3.3.2.7 應設置火災報警裝置、滅火設施a

3.3.3 柴油發電機房。

3.3.3.1 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首層及地下一、二層。應采用丙類柴油作燃料;

3.3.3.2 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不燃燒體隔墻和1.5h的不燃燒體樓板與其它部位隔開,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機房與電站控制室之間的密閉觀察窗除應符合密閉要求外,還應達到甲級防火窗的性能;機房與電站控制室之間的連接通道處,應設置一道具有甲級防火門耐火性能的門,并應常閉。

3.3.3.3 機房內應設置儲油間,其總儲存量不應大于8h的需要量,且儲油間應采用防火墻與發電機間隔開:當必須在防火墻上開門時,應設置甲級防火門,儲油間應設置高150mm的不燃燒、不滲漏的門檻,地面不得設置地漏。

3.3.3.4 應設置火災報警裝置和滅火設施。

4 防火防煙分區

4.1 防火分區劃分面積要求。丙類液體庫房防火分區面積不應超過150m2,丙類固體庫房防火分區面積不應超過300m2,丁類庫房防火分區面積不應超過500m2,戊類庫房防火分區面積不應超過1000m2(庫房的防火分區僅當設置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同時設置時,其允許最大建筑面積可增加1倍:局部設置時,增加的面積可按該局部面積的1倍計算,但該局部部位與其他部位應采取防火分隔):廠房及民用建筑每個防火分區的允許最大建筑面積一般不應大于500m2(當設置有自動滅火系統時,允許最大建筑面積可增加1倍;局部設置時增加的面積可按該局部面積的1倍計算,但該局部部位與其他部位應采取防火分隔);電影院、禮堂的觀眾廳,防火分區允許最大建筑面積不應大于1 000m2(當設置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時,其允許最大建筑面積也不得增加);商業營業廳、展覽廳等,當設置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且采用A級裝修材料裝修時,防火分區允許最大建筑面積不應大于2000m2。

4.2 不計人防火分區面積的場所。水泵房、污水泵房、水池、廁所、盥洗間等無可燃物的房間、溜冰館的冰場、游泳館的游泳池、射擊館的靶道區、保齡球館的球道區等裝修材料采用A級時,其面積可不計入防火分區的面積之內。避難走道由于采取了具體的防火措施,所以它是屬于安全區域,不需要劃分防火分區,即不計人防火分區面積。

4.3 應劃分獨立的防火分區的場所。旅店、病房、員工宿舍應劃分為獨立的防火分區。與柴油發電機房或鍋爐房配套的水泵間、風機房、儲油間等,應與柴油發電機房或鍋爐房一起劃分為一個防火分區。

4.4 上下層防火分區疊加時的處理。

4.4.1 敞開部位的處理。人防工程內設置

有內挑臺、走馬廊:開敞樓梯和自動扶梯等上下連通層時,其防火分區面積應按上下層相連通的面積計算,當超過防火分區最大允許面積時應設置防火分隔措施。

4.4.2 中庭的處理。當人防工程地面建有建筑物,且與地下一、二層有中庭相通或地下一、二層有中庭相通時,防火分區面積應按上下多層相連通的面積疊加計算:當超過防火分區最大允許建筑面積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4.4.2.1 房間與中庭相通的開口部位應設置火災時能自行關閉的甲級防火門窗;

4.4.2.2 與中庭相通的過廳、通道等處,應設置甲級防火門或耐火極限不低于3h的防火卷簾;防火門或防火卷簾應能在火災時自動關閉或降落:

4.4.2.3 中庭應設置排煙設施。

4.4.3 地上與地下層防火分區面積疊加的計算方法。

地上建筑的防火分區面積的劃分和地下不同,當地上與地下部分有連通開口部位時,如一律按照地下的防火分區面積來進行控制,則不盡合理,結合工作實踐,筆者建議防火分區需滿足以下公式的要求:(a1+2a0)/2A+(b1+2b0)/2B≤1:其中a0為地上未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場所的建筑面積;a1為地上設置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場所的建筑面積;A為地上未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允許的最大防火分區面積:b0為地下未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地下庫房為未同時設置報警及噴淋)的場所的建筑面積:b1為地下設置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地下庫房為同時設置報警及噴淋)的場所的建筑面積;B為地下未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地下庫房為未同時設置報警及噴淋)允許的最大防火分區面積。

4.5 特殊防火分隔要求。

4.5.1 總建筑面積超過20000m2地下商店防火分隔處理。地下商店當總建筑面積大于20000m2時,應采用防火墻進行分隔,且防火墻上不得開設門窗洞口,相鄰區域確需局部連通時,應采取可靠的防火分隔措施,可選擇下列防火分隔方式:1)下沉式廣場等室外開敞空間;2)防火隔間:3)避難走道;4)防煙樓梯間。該防煙樓梯間及前室的門應為火災時能自動關閉的常開式甲級防火門。

4.5.2 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防火分隔處理。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一個廳室的建筑面積不應大于200m2。

4.6 防煙分區劃分。

4.6.1 防煙分區劃分面積要求。需設置排煙設施的部位應劃分防煙分區,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每個防煙分區的建筑面積不宜大于500m2(從室內地面至頂棚或頂板的高度在6m以上時除外):2防煙分區不得跨越防火分區。

4.6.2 防煙分區劃分方法。需設置排煙設施的走道、凈高不超過6m的房間,應采用擋煙垂壁、隔墻或從頂棚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劃分防煙分區。

5 安全疏散

5.1 安全出口數量

安全出口有三種形式:一是通向室外、直通室外的疏散樓梯間(設置數量為A),二是通向避難走道的門(設置數量為B),三是通向相鄰防火分區的甲級防火門(設置數量為C)。當地下室設置有僅用于采光或進風用的豎井,且豎井內有金屬梯直通地面、防火分區通向豎井處設置有不低于乙級的常閉防火門時,其金屬豎向梯作為輔助疏散出口(設置數量為a)。則安全出口設置數量應滿足下列要求(其中D為當前防火分區疏散總寬度,D(A)為通向室外、直通室外的疏散樓梯總寬度,D(B)為通向避難走道的門總寬度,S為防火分區建筑面積,H為室內地面與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P為防火分區容納人數)(表1)。

5.2 疏散距離

安全疏散距離中有四個疏散距離的數據應值得注意,即房間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離LA、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房間的最大距離LB、房間內最遠點至該房間門的距離LC、觀眾廳、展覽廳、多功能廳、餐廳、營業廳和閱覽室等室內任意一點到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LD(當該防火分區設置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Ld),其疏散距離應滿足下列要求,(表2)。

5.3 疏散寬度

確定疏散寬度應首先確定當前防火分區的疏散人數P,當前防火分區疏散總寬度D=P*K0(K3為疏散寬度指標)(表3)

5.3.1 地下商店疏散人數計算可用下式表示P=S*K1*K2,(K1為面積折算值。K2為疏散人數換算系數),即按該防火分區內營業廳使用面積乘以面積折算值和疏散人數換算系數計算確定。

5.3.2 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最大容納人數P=S*K3(K3為人員密度指標),即按該場所建筑面積乘以人員密度指標來計算,K3按下列規定確定:錄像廳、放映廳人員密度指標為1.0人/m2,其他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人員密度指標為0.5.k/m2。

綜上,地下營業廳防火分區的最小疏散寬度D=K0*S*K1*K2;地下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的最小疏散寬度D=K0*S*K3,值得注意的是地下商店的疏散寬度可僅滿足所有的防火分區疏散寬度要求,地下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除滿足防火分區疏散寬度要求外尚應滿足整個樓層的疏散寬度要求。每個安全出口和疏散樓梯同時要滿足最小凈寬的要求。

5.4 疏散樓梯設置形式

5.4.1 設置要求。人防工程中的電影院、禮堂、建筑面積大于500m2的醫院、旅館、建筑面積大于1 000m2的商場、餐廳、展覽廳、公共娛樂場所,當底層室內地面與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時,應設置防煙樓梯間:當地下為兩層,且地下第二層的室內地面與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不大于10m時,應設置封閉樓梯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湖县| 乐业县| 兰州市| 敦煌市| 高雄市| 余干县| 婺源县| 临沧市| 大连市| 象州县| 乌鲁木齐市| 上思县| 灌阳县| 宜宾县| 蒙城县| 丰顺县| 宣恩县| 玉林市| 巴林左旗| 兖州市| 双鸭山市| 格尔木市| 峨眉山市| 东阿县| 双鸭山市| 陆河县| 宜黄县| 闽侯县| 启东市| 余干县| 景宁| 峨眉山市| 辽源市| 张家川| 潼南县| 仙游县| 郁南县| 大庆市| 阿尔山市| 洛阳市|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