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0 08:06: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園音樂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青睞,它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以及視覺上的效應,這種在教學者與被教學者所帶來的教學效率是不容置疑的。人們在互聯網上可以找到你所想要的任何教學資料。從而在工作中可以大大的節省備課的時間,使得老師們在上課時更加輕松自如,內容豐富多彩,也能吸引學生們的眼球。但是筆者認為事物總是有它的兩重性,在音樂教學這方面如果過多的利用多媒體的手段或者說過多的利用視覺效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么音樂作為聽覺藝術的話,學生可能會在聽覺上失去一些東西。尤其是幼兒時代,聽覺的記憶有時候會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益處,甚至會伴隨他們的一生。最近筆者走訪了幾所幼兒園,發現了并也了解到幼兒的歌唱教學活動在某些方面是不盡人意的。雖然每個教室都配有鋼琴,但是有了多媒體后,鋼琴幾乎成為一種擺設,在幼兒園里已經很少有老師再用鋼琴去實施她們的歌唱教學活動了。這一現象筆者認為應該引起注意,讓我們的兒童在聽覺上得到跟多的發展和愉悅。
一、讓我們的教學回歸自然
歌唱教學作為一門藝術教學有它的特殊性,正是這種特殊性會給學生帶來身心上的愉悅,所謂素質教育就是開發兒童的智力,其中想象力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證。我們說人要有想象力,有了想象力社會才會發展和進步,科學家的誕生就是因為有想象力,才會給人們帶來學習和生活的樂趣及動力。反過來想,要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了想象力的話,最終會被歷史所淘汰,被社會所淘汰。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站得高看得遠,培養學生要有遠瞻性,為學生今后的想象力發展打好基礎。那么,目前歌唱教學在幼兒園里是如何實施的呢?筆者在幼兒園的公開課中發現,許多幼兒園的歌唱教學處于一種功利的狀態,即追求熱鬧,吸引眼球,一堂課下來看似很豐富,實際上歌唱音樂的本身對于兒童來說像是一個走過場。音樂本身要素中的節奏,音高音準,以及鋼琴伴奏中的美好音色讓孩子們學到的太少太少。筆者認為,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模仿和聽為主,首先是給孩子一個聽覺的環境,而不是首先有這樣或那樣的多媒體畫面,兒童歌曲也無需非常熱鬧的伴奏,鋼琴就是一件非常好的教學工具,它的伴奏好壞就能給孩子起到一個比較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對兒童歌曲的進一步研究,和進一步的再創造是必須的,與此同時,教師的基本功和對音樂的理解就有待于進一步的提升,要重視孩子們的聽覺發展,要帶給他們聽覺上的記憶和想象力。一些國家為什么非常重視兒童的音樂環境,就是要孩子有想象力,而這種環境主要是聽覺上的,非視覺的。家里的樂器是演奏的,是給孩子們或是成人們聽的,不是看的。在一些西方國家我們了解到,他們給孩子們的音樂環境和氛圍多半是一聽覺為主的,如意大利的一些鄉村家庭中我們從資料上就看到了櫥柜里的許多音樂CD 片,走訪過這些西方家庭的專家就說這些資料就是給孩子們聽的。在一次國際兒童音樂論文答辯中專家們還說;“CD片就是給孩子們聽的,是在孩子們玩耍的過程中播放給他們聽的,可以是專項的也可以是隨意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在音樂上的聽覺得到正常健康的發育。音樂的環境也應該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部分。為此筆者呼吁幼兒園的老師們多為孩子們的健康發展著想,讓小孩子們多聆聽音樂給他們該來的樂趣,回歸自然,從一首簡單而優美的兒童歌曲做起,找出音樂中的亮點。使其終身受益。
二、在教學實踐中培養興趣
據調查許多幼兒園老師不愿意用鋼琴上歌唱教學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老師們本身的技能不夠扎實,其次是覺得一首幾小節的兒童歌曲彈奏起來太簡單太枯燥,吸引不了小朋友,以至于達不到所謂的課堂效果,老師們覺得用多媒體上課效果會更好一些,備課更方便一些,卻不知常此以往,孩子們的對音樂上的聽力沒有得到更多的培養,而自己也丟失了許多在學校里學到的技能知識,從而也影響了自身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那么如何將改變這種局面呢,筆者只能在這里用一點微薄的實踐體會供關心兒童身心發展的同行們老師們作個參考,看是否能帶給大家一點啟示。
在將近一個學年的課題研究實踐中,走訪了幾個幼兒園,并就幼兒園歌唱教學活動中一起協同老師們備了課,主要就是教孩子們如何學會一首歌?如何利用鋼琴這件教學工具來上好一節絕非功利的令人愉悅的自然的歌唱課。一,首先老師要細心備課,研究要點,研究音樂本身的一些要素,包括節奏,音高,以及強弱。當然在研究伴奏這個部分時老師需要研究音型及和弦,在不斷的練習備課時善于比較不同的和弦效果,并找出亮點,用自己的風格進行一次再創造。這里筆者就鋼琴伴奏這部分談一些經驗和體會。比如說,除了旋律之外,要特別研究伴奏,如何配置和弦是比較重要的部分。他直接會影響兒童的聽覺,一句旋律用不同的和弦伴奏會有不同的效果,那就要在多次的備課練習中去實踐去體會去聆聽。在王京其編寫的【小朋友歌曲666首】中,我們曾經選用了《我的小寶寶》這首歌曲作為歌唱教學活動的內容,歌曲中除了引用搖擺的音型伴奏外,在和弦的運用上也做了大膽的嘗試,本曲是一首適合中班小朋友的歌曲,本曲是 D大調,4/4拍,全曲除了前奏一共就八小節,其旋律流暢優美,提現了一個母親在輕輕拍打小寶寶睡覺的場景。在第五及第六小節上作曲者用了兩小節同樣的旋律,歌詞也是相同的,反復強調了母親哄孩子睡覺的一種心情和意境。因為是重復,在伴奏上會感到單調,所以就在相同的兩個小節中做一個嘗試,讓它在音色上有所不同,這樣表現既能豐富伴奏又能在聽覺上有新意的感受。即在第六小節上配置了D調的降3級降7級和弦。即譜例中的F和弦,對D大調來說就是降3級和降7級,實踐告訴我們,在聲音效果上給人一種不同的感受,是伴奏上的一個亮點。它會帶給人們遐想,同時也會在練習中給老師們帶來樂趣,提高自身教學的效果和質量。這是在和弦配置上的練習和嘗試。另外,還可以在節奏上進行再創造。正所謂老歌新唱。比如說【小朋友歌曲666首】中的《小小蜘蛛》,原曲是一首6/8拍的曲目,為了加強歌曲的節奏感以及更加現代的爵士搖擺節奏,使其更詼諧,我們把它改成了八分附點的2/4拍節奏,同時旋律上也做了一點微小的調整,即用了爵士音樂中的“ 多利亞”音階,降3級和降7 級,在演唱和彈奏上也變得更方便容易一些。
有|一只小小|蜘 蛛|它|爬到管|子|上 忽|然一 陣……從改變后的效果來看,歌曲的節奏感更強,而同時筆者在左手伴奏的和弦上用了許多七和弦,在音型上僅用了直體式,旋律的節奏上用了切分音,使兩手在彈奏的過程中更加爵士搖擺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隨著鋼琴的彈奏顯得更貼切更自然。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回歸自然的效果,而這種效果相信一定會給兒童帶來極大的樂趣和收益。也大大的提高了教師對鋼琴彈奏的興趣。以上是筆者通過教育實踐所得到的一點思考,讓我們共同關心幼兒的發展,培養有想象力的孩子,真正地為小朋友干點實事,和他們(她們)融入在一起,共同發展成長。也讓我們的幼兒教育事業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