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0 08:03: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規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綠道;選線;生態
引言
2009年底,總書記提出了“一年基本建成,二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珠三角綠道網建設目標,珠三角各市的綠道建設工作如火如荼的展開。區域綠道的選線時間緊,任務重,可實施性成了所有區域綠道選線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選線的過程不可避免的經歷了分析―論證―修正的反復過程,最終確立區域綠道四號線珠海段的選線。
1 選線思路
《綱要》對四號綠道的定位是以生態型為主,珠海段的選線要符合其整體定位。同時要從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上與地方規劃相協調。選線還應盡量串聯起能體現區域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由于綠道本身是一種線狀空間廊道,其選線應結合水系和道路系統,以保證綠道空間與其他物質空間的統一。
2 選線區域
《綱要》已經對四號線進行了大致選線,其中位于珠海市域范圍內僅提到了御溫泉和黃楊山,為了能夠指導實施,需要進一步明確選線所在的區域。結合斗門區的自然地理特征,確定區域綠道四號線珠海段線位所在的宏觀區域:黃楊山周邊、白蕉鎮水鄉、黃楊山和水鄉附近的村莊。
2.1選線區域線性空間分析
選線區域內現有大片水田和基塘,水網縱橫,道路網與山澗、河涌相互交織,因此線性空間主要包括水體空間與道路空間。這些線性空間將納入四號綠道走線的可選線位予以分析。
2.1.1水體空間
選線區域內的水體空間主要包括黃楊河、斗門涌和水鄉河涌。
黃楊河在選線區域內的兩岸均有河堤,寬度約為300-350米,流經城區的河兩岸已進行房地產開發以及存在少量工業廠房。斗門涌位于黃楊山西麓,流經大片農田,是自然生態岸線,寬度約為15-30米,沿河有蜿蜒曲折的小路,兩側植被繁茂,生態環境良好。以東圍涌為代表的水鄉河涌,穿過水鄉中的村莊農舍,寬度在20米左右,尺度宜人,河涌兩側種植水生植物或竹林等綠化隔離,河涌兩側的鄉村建筑錯落有致,構成獨具特色的水鄉景觀。
根據以上對區域內水體空間的分析,基于生態性、安全性與經濟性的原則,將沿斗門涌和水鄉河涌等線性空間納入可選線位;黃楊河東岸景觀優美,并且有建成不久的濱河步道,亦納入四號綠道的可選擇線位之內。
2.1.2道路空間
選線區域內的道路主要包括黃楊大道、中興路、連橋路、舊S365、白蕉路以及粵西沿海高速。現狀黃楊大道寬約36米,與黃楊山之間存在大片的綠色植被。舊S365穿過白蕉新城,向西穿過水田與連橋路相接,通過井岸大橋跨越黃楊河,與中興路相交。白蕉路兩側為村莊和水田。根據以上對選線區域內道路空間的分析,基于連通性、便捷性、與可操作性的原則,將黃楊大道北側的黃楊山山麓納入可選線位。由于目前黃楊大道沒有跨越黃楊河的橋梁,綠道借用中興路的非機動車道,通過井岸大橋跨河,接黃楊河東河堤,沿河涌到達白蕉水鄉。
2.1.3線性空間分析總結
經過以上對水體空間和道路空間的分析,確定與四號綠道珠海段相結合的線性空間,這些線性空間包括:斗門涌,黃楊大道北側的黃楊山南麓,中興路,黃楊河東堤,東圍涌等水鄉河涌。
2.2選線區域特色資源分析
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發掘具有觀賞、教育和陶冶作用的地點作為綠道的景觀興趣點。并將其納入綠道系統中去,拓展綠道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選線區域的內分布眾多景觀興趣點,從服務區域綠道的角度統籌布局,將景觀興趣點分為歷史類、文化類、景觀類、休閑類四大類。通過綠道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將距離相近、功能互補的景觀興趣點耦合成發展節點,以拓展四號綠道珠海段的附加功能。同時要求四號綠道的線位穿過或經過發展節點,以進一步形成綠道的線位。
景觀興趣點見下表
此外,四號綠道沿線還分布著眾多的村落,將村落與景觀興趣點統籌考慮,并納入規劃發展節點中去,既增加了綠道沿線的趣味性,豐富了綠道了功能,又為沿線村莊發展帶來了契機。
3 四號綠道珠海段線位
3.1主線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四號綠道珠海段的線位:區域綠道四號線珠海段從斗門區御溫泉出發,沿-斗門涌蜿蜒南下,至王保山村后進入黃楊山西南山麓,經過金臺寺,穿過荔枝林到達石門村,沿黃楊山南麓,經過西坑村和西灣村,到達黃楊河西岸,向南通過井岸大橋到達黃楊河東堤,經過白石村后沿河涌,依次經過東圍村、安豐圍、新沙村和新環,到達西瀝大橋。全長28.16公里。
3.2支線
由于一條線路難以串聯所有的景觀興趣點,也難以限定綠道的使用者僅在一條游徑內活動,故需要引入綠道支線系統。引入支線系統的目的在于拓展綠道所覆蓋的服務范圍,將更多的區域特色資源納入綠道體系中去。支線的設定:連接沒有被主線經過的景觀興趣點,盡量利用現有的公園游徑、村莊小路,與現有的道路系統相結合。本文所提到的線位,如不特別說明,均指綠道主線。
4線位論證
為保證上述線位在各方面的合理性,同時也為了確定綠道在不同地段的通行方式,從相關規劃、用地條件和交通條件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對區域綠道四號線珠海段的線位進行論證。
4.1相關規劃論證
《珠海市斗門中心鎮總體規劃》指出:“以區域旅游發展為導向,以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為基礎,以文化旅游為品牌,積極融入區域旅游網絡,拓展旅游市場。”選線串聯斗門區多個不同功能的景觀興趣點,并將其整合成為發展節點,通過一條綠色廊道,將珠海與中山的旅游資源連成一體,促進了區域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珠海斗門區空間發展戰略》指出,斗門區主要空間戰略為“優山”戰略,做優斗門北部依山近山地帶。選線沿黃楊山山麓,除串聯景觀興趣點外,還對沿線地段山體的植被進行生態修復,優化沿山、近山地帶的自然環境,對維持黃楊山開發與保護的平衡起到了積極作用。
4.2用地條件論證
《珠江三角洲綠道規劃設計技術指引》指出:生態型綠道控制范圍寬度一般不小于200m。亦提到村落可以納入綠道的控制范圍。
區域綠道四號線的線位雖然經過多個景觀興趣點和村莊,但與現狀用地并不發生權屬上的沖突。綠道建設遵循“不征地”“不拆遷”的原則,可將村落可以納入綠道控制范圍之內,對于村莊或旅游用地內的慢行道,可以將其權屬分配給所處地塊的使用者,開發后可以交給地塊所有者來經營管理,經營者也可以自己使用,從其他城市(如增城)的經驗來看,這種方法往往能土地用地權屬沖突問題,并且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根據遠期土地利用規劃,選線所經地區位于城市建設用地之外,因此不會對城市的發展產生限制,相反,該線位建成后還會促進城鎮的生態化建設。
4.3交通條件論證
4.3.1現狀交通條件
該線位附近現狀的主要道路有:粵西沿海高速、黃楊大道,中興路,連橋路,白蕉路,新港路,斗門大道,縣道584/589,省道272。選線依托黃楊大道,中興路和連橋路,交通可達性良好;當地的公交線路也多使用上述道路,該線位的現狀交通條件十分便利,綠道與外部交通的連接基礎良好。
4.3.2規劃交通條件
《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集疏運網絡規劃》,將舊S365向正西方向延伸,跨過黃楊河,與黃楊河西岸的黃楊大道接通,屆時,綠道選線有更加便利的條件跨越一河兩岸,來往于白蕉鎮與井岸鎮之間。《珠海市斗門中心鎮總體規劃》,將沿黃楊山西南山麓建設旅游路。旅游路位于選線線位與黃楊山西南山麓之間,與該線位保持并肩同行,改善了綠道的交通環境,金臺寺和御溫泉等景觀興趣點的旅游地位將會大大提升,也為綠道服務點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礎。
5線位借道
“借道”是指借助城市道路或公路的非機動車道,保持綠道的貫通,被借道的路面不做任何變更。線位經過多個城鎮功能區,在某些地段,由于現狀條件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借道的方式保持綠道的貫通性。
線位有三處借道。一處位于石門村東側,借道長度728米;一處位于井岸鎮區,借道長度3.3公里;第三處位于黃鏡門橋段,借道長度806米。
井岸鎮區借道長度較長的原因是,現狀黃楊河上的橋梁只有黃楊大道南側3公里外的井岸大橋,綠道建設遵從“可操作性”和“經濟性”的原則,不在寬度300多米的黃楊河上新建橋梁,而是采取折衷的方式借道中興路通過井岸大橋。未來S365建成后,這一屏障將被打破,屆時綠道向南借道的路線將退出主線,成為區域綠道的支線或降級為城市綠道。
6結語
區域綠道四號線珠海段目前已完工,本文對選線過程進行了描述,提出生態型綠道選線的一般流程,對其他類似地區的綠道建設起到拋磚引玉之用,同時也是對珠海城市發展歷史的記載。需要指出的是,實地踏勘是必不可少的,區域綠道4號線珠海段的線位是經歷多次反復踏勘,并多次修正之后,才得以最終確定的。隨著珠三角綠道網的不斷建設、成熟,綠道選線的方法將會更加科學高效合理。
此外,四號綠道沿線還分布著眾多的村落,將村落與景觀興趣點統籌考慮,并納入規劃發展節點中去,既增加了綠道沿線的趣味性,豐富了綠道了功能,又為沿線村莊發展帶來了契機。
3 四號綠道珠海段線位
3.1主線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四號綠道珠海段的線位:區域綠道四號線珠海段從斗門區御溫泉出發,沿-斗門涌蜿蜒南下,至王保山村后進入黃楊山西南山麓,經過金臺寺,穿過荔枝林到達石門村,沿黃楊山南麓,經過西坑村和西灣村,到達黃楊河西岸,向南通過井岸大橋到達黃楊河東堤,經過白石村后沿河涌,依次經過東圍村、安豐圍、新沙村和新環,到達西瀝大橋。全長28.16公里。
3.2支線
由于一條線路難以串聯所有的景觀興趣點,也難以限定綠道的使用者僅在一條游徑內活動,故需要引入綠道支線系統。引入支線系統的目的在于拓展綠道所覆蓋的服務范圍,將更多的區域特色資源納入綠道體系中去。支線的設定:連接沒有被主線經過的景觀興趣點,盡量利用現有的公園游徑、村莊小路,與現有的道路系統相結合。本文所提到的線位,如不特別說明,均指綠道主線。
4線位論證
為保證上述線位在各方面的合理性,同時也為了確定綠道在不同地段的通行方式,從相關規劃、用地條件和交通條件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對區域綠道四號線珠海段的線位進行論證。
4.1相關規劃論證
《珠海市斗門中心鎮總體規劃》指出:“以區域旅游發展為導向,以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為基礎,以文化旅游為品牌,積極融入區域旅游網絡,拓展旅游市場。”選線串聯斗門區多個不同功能的景觀興趣點,并將其整合成為發展節點,通過一條綠色廊道,將珠海與中山的旅游資源連成一體,促進了區域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珠海斗門區空間發展戰略》指出,斗門區主要空間戰略為“優山”戰略,做優斗門北部依山近山地帶。選線沿黃楊山山麓,除串聯景觀興趣點外,還對沿線地段山體的植被進行生態修復,優化沿山、近山地帶的自然環境,對維持黃楊山開發與保護的平衡起到了積極作用。
4.2用地條件論證
《珠江三角洲綠道規劃設計技術指引》指出:生態型綠道控制范圍寬度一般不小于200m。亦提到村落可以納入綠道的控制范圍。
區域綠道四號線的線位雖然經過多個景觀興趣點和村莊,但與現狀用地并不發生權屬上的沖突。綠道建設遵循“不征地”“不拆遷”的原則,可將村落可以納入綠道控制范圍之內,對于村莊或旅游用地內的慢行道,可以將其權屬分配給所處地塊的使用者,開發后可以交給地塊所有者來經營管理,經營者也可以自己使用,從其他城市(如增城)的經驗來看,這種方法往往能土地用地權屬沖突問題,并且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根據遠期土地利用規劃,選線所經地區位于城市建設用地之外,因此不會對城市的發展產生限制,相反,該線位建成后還會促進城鎮的生態化建設。
4.3交通條件論證
4.3.1現狀交通條件
該線位附近現狀的主要道路有:粵西沿海高速、黃楊大道,中興路,連橋路,白蕉路,新港路,斗門大道,縣道584/589,省道272。選線依托黃楊大道,中興路和連橋路,交通可達性良好;當地的公交線路也多使用上述道路,該線位的現狀交通條件十分便利,綠道與外部交通的連接基礎良好。
4.3.2規劃交通條件
《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集疏運網絡規劃》,將舊S365向正西方向延伸,跨過黃楊河,與黃楊河西岸的黃楊大道接通,屆時,綠道選線有更加便利的條件跨越一河兩岸,來往于白蕉鎮與井岸鎮之間。《珠海市斗門中心鎮總體規劃》,將沿黃楊山西南山麓建設旅游路。旅游路位于選線線位與黃楊山西南山麓之間,與該線位保持并肩同行,改善了綠道的交通環境,金臺寺和御溫泉等景觀興趣點的旅游地位將會大大提升,也為綠道服務點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礎。
5線位借道
“借道”是指借助城市道路或公路的非機動車道,保持綠道的貫通,被借道的路面不做任何變更。線位經過多個城鎮功能區,在某些地段,由于現狀條件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借道的方式保持綠道的貫通性。
線位有三處借道。一處位于石門村東側,借道長度728米;一處位于井岸鎮區,借道長度3.3公里;第三處位于黃鏡門橋段,借道長度806米。
井岸鎮區借道長度較長的原因是,現狀黃楊河上的橋梁只有黃楊大道南側3公里外的井岸大橋,綠道建設遵從“可操作性”和“經濟性”的原則,不在寬度300多米的黃楊河上新建橋梁,而是采取折衷的方式借道中興路通過井岸大橋。未來S365建成后,這一屏障將被打破,屆時綠道向南借道的路線將退出主線,成為區域綠道的支線或降級為城市綠道。
6結語
【關鍵詞】農業高校 實踐教學基地 管理機制
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要求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因此,高校應改革人才的培養模式,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是教學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科研重要基地,是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重要場所。加強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管理,積極研究并探索新形勢下的建設模式及運行管理機制,建立有利于21世紀人才培養、功能定位明確、設施先進和機制靈活、管理科學規范的高等農業院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顯得尤其必要,對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滿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職業培訓的需要,提高基地建設的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對江西農業大學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調查和分析研究,對農業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及運行管理機制作一探討。
一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江西農業大學是一所地方高等農林院校,多年來,學校一直重視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經過連續多年投入,形成了農業科技園、園林花卉、動物生產與繁殖、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機械工程等一批類型多樣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食品工程基地——南昌三康食品廠,通過了國家QS認證,具備配套生產設備,能夠承擔教學實習、專業勞動、科研中試和人員培訓等任務,并為市場提品,是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四大功能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農業科技園擁有大面積的生產實驗田和省級作物品種改良基地,堅持教學、科研、示范、生產相結合。生物工程基地擁有4000多平方米的現代生物技術實驗樓和中試樓。中試樓擁有50~1000 L全自動不銹鋼發酵罐8套及與其配套的下游工程設備和檢測設備,不僅滿足了教學實習和科學研究的需要,還能進行中型規模的發酵試驗。園林與藝術學院的花卉盆景實訓基地設有組培室、花卉繁育室、栽培室和盆景園等。技工實習基地配有數控車床、電火花成型機、線切割機等先進的車、銑、刨、磨、鉆、焊設備,能夠滿足教學實習和崗位培訓的需要。江西農業大學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自建設以來,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近年來,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的提高,以及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影響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難以滿足新形勢下人才培養需要,并存在以下問題:(1)建設指導思想和規劃功能定位不明確,對基地主要職能的認識還有一定的偏差;(2)投資來源單一,投入不足,設備配套率低,裝備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沒有形成良性循環;(3)進入基地的教學和科技人員少,安排學生生產勞動和崗位培訓較少,在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上發揮作用有限;(4)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對外技術服務少,忽視經濟效益,基地日常維持經費緊張;(5)缺乏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缺乏規范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評價考核體系,沒有充分發揮基地的作用和調動相關部門的積極性。
二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指導思想和功能定位
1.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課程實驗、教學實習、專業勞動、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參與相關的課題研究和社會實踐等。多數實踐教學環節是在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完成。校外基地建設只有建立在技術合作、優勢互補和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才能長久穩定。當前,校外基地建設由于多方面原因越來越難,企業積極性不高,校外基地多數為臨時和短期的,不穩定,實踐教學質量也不高。因此,必須提高加強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認識,明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是實施教學環節的基礎設施,依托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踐教學,使教學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術與工程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勝任日后的工作崗位。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目的是服務于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是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載體,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對外培訓和技術服務的窗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必須堅持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并舉,達到二者和諧統一,形成良性循環。
2.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功能定位與類型
地方農業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功能定位是:承擔相關專業學生的專業勞動、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實施和相關科學研究、中型試驗、崗位培訓任務,以及生產社會需要的產品,努力創造經濟效益。農科基地還要承擔農業科技示范以及青少年素質教育任務,利用學校人才和技術的優勢,實現基地設施現代化、品種良種化、栽培規范化、技術先進化、環境園林化,成為展示農科院校的辦學特色、學術水平和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將農科基地建設成為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科學試驗、科技示范、現代農業觀光旅游的重要基地。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功能定位要準確,要有所側重,不能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基地建設要注重近期和中長期規劃,強調專業化和設備的配套性與先進性,提高投資效益,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實境專業勞動和崗位培訓。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要按照遵循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本著建設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原則,緊密聯系行業企業,不斷改善實習和實訓條件,積極探索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新模式。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根據其功能定位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生產型基地。生產型基地具有獨立法人和經營資格,其建設主體多元化和籌資方式多樣化,可由學校、企業或校企聯合設置,采用市場化運行機制。生產性基地的設備與企業生產設備一致、實訓過程與生產過程一致,基地具備生產市場產品的條件。同時,基地還可以承擔教學實習、科研中試以及技能培訓的任務,承擔社會培訓和技能鑒定,成為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使基地真正具有生產、教學、科研和培訓功能。在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實現基地運行的良性循環。(2)科研中試型基地。以學科的研究基礎或優勢為基礎,建成開放式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功能為科學研究、中型試驗、技能培訓和對外技術服務。學生參與項目科學研究,以基地為依托,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科研技能和創新能力。(3)教學實習型基地。主要承擔課程教學實習、技能培訓和專業勞動,基地具備企業生產的設備、工具、環境,可以模擬生產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關的實踐教學任務。
三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運行管理機制的探討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管理機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其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如何實現建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引入市場管理機制,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如何加強基地建設立項和規劃論證,明確功能定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如何建立評價考核體系,積極吸納學生進入基地生產實訓,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在完成對學生實訓任務的同時,如何主動面向市場、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對外開展技術服務、創造經濟效益、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等。
新形勢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不斷探索新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運行管理機制。在保證實踐教學的前提下,能夠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以保證基地的設施能夠長期地維護使用和持續發展。針對當前人才培養的要求、市場經濟環境以及地方農業高校辦學經費的相對緊張等情況,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管理機制應根據功能定位的不同而靈活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