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代建項目論文

代建項目論文

時間:2022-02-07 19:26: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代建項目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代建項目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射箭;瞄準;方式;質疑

中圖分類號:G887.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4-0564-03

Contradiction on Traditional Collimation Method in Archery

GUO Pei, YAO Songping

(Shanghai Sports Bureau,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Collimation is the key factor in archery technique.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athletes' collimation method, including archery athletes in provincial teams and national team and the top 8 athletes in 2004 Olympics, Chinese traditional collimation method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rchery technique. The new collimation method is put forward, which is that through the post, athletes' sight focuses on the target. The requirements are as follows. Athletes' sight focuses on target with the intention on their inside. Athletes look at target clearly, but need not to pay attention to precision. When feeling intense, athletes can broaden the collimation area.

Key words: archery; collimation; method; contradiction

射箭是我國的傳統項目,長期以來,在我國射箭界幾代人不懈的努力下,我國已積累了不少經驗,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射箭技術,為我國射箭在國際大賽上取得好成績奠定了基礎。隨著現代訓練理論的發展、射箭競賽規則的改變,從備戰08年奧運會力爭奪金牌的角度看,本著與時俱進的態度,需要我們用新的視角觀察訓練,用新的觀念研究問題,用新的理念指導實踐,以取得最佳訓練效果。

1射箭傳統的瞄準方式

人類眼睛成像的原理是:當人清楚地看著眼前的物體時,遠處的物體是模糊的;當把視線的焦點集中在遠處的物體時,近處的物體是模糊的。我國射箭傳統的瞄準方式是目光視線的焦點集中在瞄準器的準星上,把準星看清晰,而使靶面模糊,即“星實靶虛”?!靶菍嵃刑摗笔?0世紀50年代蘇聯射擊專家帶來的步槍與手槍的瞄準理念,我國射箭界將其借鑒、移植到了射箭的瞄準中來。建國以來,我國分別于1987、1993、2001出版過3本射箭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上述3本教材中對瞄準的要求與規范都是“星實靶虛”。其理由是讓注意力回收,把注意力集中在以準星為邊緣的“內環境之內”。因為如果把注意力集中與靶面,擴大了注意力的范圍,一是會增加外來的干擾,二是會降低運動員的本體感覺,技術易發生變化,從而產生用力停頓等問題[1]。從心理學有關部注意的理論方面來說,讓注意力回收是完全正確的,但注意力回收是否要以“星實”為前題,從達到射箭動作高度一致、穩定準確、快速流暢的要求來說,是將靶看清有利,還是將準星看清有利,這一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2射箭競賽規則修改對瞄準方式產生的影響

2.1規則修改帶來的影響

1987以來,國際箭聯對在奧運會及世界錦標賽等重大射箭比賽中采取的規則進行了一系列修改,其中重大修改有兩次,一次是1987年起采用的淘汰賽(Grand FITA Round,簡稱GR),采取每一輪次未尾若干名運動員淘汰的方法;另一次是1992年起執行的奧林匹克淘汰賽(Olympic Round,簡稱OR),采取了“一對一”的單淘汰賽制[2]。在那之后,幾乎每年都還有小的修改,使得決定勝負的箭支數越來越少,射箭發射的時間越來越短,導致競爭越來越激烈[3]。從發射的時限來看,由原來2 min30 s射3支箭,改成2 min射3支箭(2005年7月1日起改成1分半鐘射3支箭),即將平均每支箭50 s,改成40 s,并即將改成30 s[4]。此外,團體比賽的犯規,多以判罰時間替代原先的判罰環數。發射時限的縮短,意味著對射箭動作的動態性、連貫性、流暢性,即動作自動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賽的箭支數由雙輪比賽的288支箭,減少到淘汰賽(GR)每一輪次的36支箭。實行奧林匹克淘汰賽(OR),后更是減少到以淘汰賽階段每一輪次18

支箭、決賽階段每一輪次12支箭的成績決定勝負。箭支數的減少,意味著對命中精確度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意味著運動員之間實力差距的縮小,競爭激烈程度的增加及比賽結果偶然性的增加。規則的修改使射箭所需的競技能力結構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即除原有的穩定性、準確性、一致性外,增加了連貫性、協調性、快速性,進而對射箭技術、訓練及選材帶來了新的要求。采用新規則后射箭技術發生的最大變革是“快速發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產生及90年代中起在世界范圍內的被認同及推廣應用。

2.2傳統瞄準方式引發的問題

2.2.1心理方面引發的問題

射過箭的人都有體會,瞄準時如果把準星看得很清楚,其微小的晃動,運動員就會清晰的看到準星在靶面上較大的移動,心理就容易產生不安,動作用力便會產生停頓,瞄準時間會延長,快速發射難以實施,動作的節奏也易遭到破壞;而瞄準時看清靶面,即目光通過準星聚焦在靶面,靶面較清晰而準星相對模糊,同樣幅度的晃動,運動員也不會真切、清晰地“看到”準星在移動,只會看到準星在“抖動”,只要準星晃動不出黃心范圍,也就不會由此而引發運動員心理的不安,運動員就敢于做技術動作。

2.2.2技術方面引發的問題

“星實靶虛”的瞄準方式對于射擊也許是合理的,但射箭與射擊項目特點不同,器材不同,技術要求也必然不同。兩個項目最大的不同(飛碟除外)之處在于,射箭需要在“無依托”的條件下,將拉力在38~46磅左右的弓拉開,再優秀的運動員在精確瞄準的階段微小的晃動都在所難免,無法,也不必達到射擊瞄準的精度。此外,射擊運動員(飛碟除外)多采用一只眼瞄準,而射箭大多數運動員采用睜兩只眼,用優勢眼瞄準的方法。因為用兩眼瞄準較自然,不易疲勞,空間感覺較好,穩定感也較強。射箭中,僅2%~3%的成年運動員及3%~4%的青少年運動員由于掌握不好同時睜開兩眼,但僅用優勢眼瞄準的技術的而采用閉上一只眼或戴上眼罩,用另一只眼瞄準的方法。由于少了兩只眼聚焦的過程,較易做到“星實靶虛”。所以不排除采用“星實靶虛”的瞄準方式也能射好箭的可能。但對大多數采用睜開兩只眼睛的運動員來說,強調“星實靶虛”就意味者在瞄準上投入更多的有意注意才能將準星看清。第三,射擊瞄準技術要求為“準星、缺口、目標,三點成一線”,即“槍正了,才能射準”。對射擊運動員而言,槍上的準星與缺口在近處,靶在遠處,要將準星對準缺口,視線必須聚焦準星,靶自然就因模糊而變“虛”了。而射箭卻不同,弓上只有準星,沒有缺口。規則規定,運動員如果要在弓上設置第二個瞄準參照物,則被判為犯規[5]。因此,運動員只能靠合理的技術動作去構成“瞄準基線”。原韓國射箭協會教練員委員會主任、韓國國家射箭隊總教練樸敬來在與筆者的交談中多次談到:“高水平射箭運動員盯著靶子的時候,不是用自己的眼睛,而是用自己的感覺(去瞄準)”。

采用傳統的雙輪比賽賽制時,為追求穩定、準確,運動員射一支箭的瞄準時間普遍為5~6 s,有的還更長。當時對瞄準的要求是: 瞄、瞄、再瞄準,瞄得特別好再撒放,然而在新規則下瞄準時間長效果并不好[6],研究發現,隨著瞄準時間的上升,有質量的箭卻下降[7]。現行的奧林匹克射箭規則導致“快速發射”成為射箭運動員技術特征上的最佳選擇,要求運動員在形成滿弓動作后1.5~3 s內放箭。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發射,運動員從舉弓開始前直到將箭射出后,目光都必須看著靶,直到看清射出箭后的著靶點。如果按傳統的瞄準方式舉弓、開弓、形成滿弓動作時都看著靶,而瞄準時再目光移回到準星,不但瞄準時間易延長,還使得動作復雜化,易破壞技術動作的連貫性,也易分散注意力。研究表明,肌肉保持高度協調一致的時間有限,拉滿弓后繼續用力時間(同是也是瞄準時間)每延長1 s,箭速會降低1英尺/s,當箭速差異在3英尺/s,準星與靶心的相對位置將有2~4 mm的差異。換言之,即使準星瞄準靶心不動,箭速降低而帶來的箭著點偏低,也相當于準星調整2~4 mm[8],而這個幅度遠大于優秀運動員瞄準時的晃動幅度。準星調整幅度2~4 mm,在30 m距離的靶上就會產生2~3環的誤差,在奧運會比賽距離70 m的誤差會更大,由此可見,運動員在保持動作連貫的快速發射、保持箭速中獲得的效益,遠大于保持瞄準精度帶來的效益。

如果說,在過去射箭規則的情況下,采用“星實靶虛”的瞄準方式也許同樣能取得好成績的話,在采用目前奧林匹克淘汰賽賽制的情況下繼續采用“星實靶虛”的瞄準方式可能弊多利少,而采用“靶實星虛”的瞄準方式則已成為取得優異成績的一種趨勢。

3有關心理學理論對此的解釋

1) 視線焦點落在靶面并不意味著注意全都集中在靶上。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看清了靶面,注意就一定集中在靶面,而忽略了動作。研究表明,即使是在眼睛不動的情況下,注意仍能在視野中轉移,因為視覺定位與注意并不相同[9]。與此同時,視覺定位也不能保證信息獲取,因為,“看”不等于“看見”。射箭最終是要將箭射中靶心,因此,目光指向靶心、瞄準指向靶心、看清靶是客觀要求。

2) 注意理論中有關信息加工容量、選擇性注意及喚醒與運動操作關系等理論告訴我們,每個運動員的信息加工容量或空間是有限的,應優先選擇重要信息,忽略無關信息,集中注意與完成任務有關的重要因素。埃斯特布羅克(Easterbrook,1959)的信息利用理論對喚醒與注意過程之間的關系作出的解釋是,喚醒水平的升高會逐漸限制來自外部環境的信息范圍。注意能力隨著喚醒水平的增高而下降[10]。要保證射箭動作的正確無誤,應將注意集中到射箭動作上。瞄準時如視覺焦點落在準星上,微小的晃動使運動員清晰地看到準星在靶面上較大的移動,容易引起運動員的有意注意,致使由于比賽引起的原已較高的喚醒水平繼續提高,其結果,或導致注意分散,運動員的注意會在刺激之間隨機轉換,即從注意動作轉到注意瞄準;或使注意的范圍大大縮小,有用的線索被排除,而上述兩種現象都會造成運動員成績突然和顯著的下降。

3) 射箭比賽時由于其特殊的“一對一”淘汰形式,對運動員心理壓力很大,自信心成為運動員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不少世界優秀射箭運動員心理訓練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注視靶面,將其看得很清晰,想象得比實際上大,從而建立將每一箭都射進黃心的信心[11]。比賽時,運動員站在起射線上,把70米開外的靶看得很大,感覺靶離自己很近,就會充滿自信,堅定、果斷地射出每一箭;如果靶很模糊,運動員就感到靶很遙遠,比賽距離遠不是70 m, 心理易產生不安、焦慮,以至帶來一系列問題。

4目前國內外高水平射箭運動員實際采取的瞄準方式

在國家體育總局射運中心射箭部、國家射箭隊及全國各省市射箭隊的支持、幫助下,2004年利用全國射箭大獎賽的機會,我們對包括國家隊在內的我國20個省市射箭隊的57名運動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國際級健將6名,健將46名,一級5名。

調查顯示,大多數優秀運動員采取的瞄準方式都不是“星實靶虛”(表1)。57名運動員中,采用“靶實星虛,視覺聚焦在靶上,注意力集中在動作上”瞄準方式的10人,占被調查總人數17.54%;采用“星實靶虛,視覺聚焦在準心上,注意力集中在動作上”瞄準方式的10人,占17.54%;采用“不過分注重星實還是靶實,只是同時看著準星和靶"的37人,占64.9%。

表1中國射箭運動員瞄準方式統計

方式星實靶虛靶實星虛不過分注意N 101017.54百分比 17.543764.91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越是成績好的運動員,越有采用“靶實星虛“的趨向:我國目前在役的全部6名女子國際運動健將中,4人采取“靶實星虛”,占全部國際運動健將的66.67%;采用“不過分注重星實還是靶實,只是同時看著準星和靶,注意力集中在動作上”的2人,占33.33%;無一人采取“星實靶虛”的瞄準方式。

此外,筆者利用參加雅典奧運會的機會,對2004年雅典奧運會獲得射箭個人前8名的女運動員進行的調查顯示,6人采用“靶實星虛”,占被調查總數的75%,2人為“不過分注重星實還是靶實,只是同時看著準星和靶”,占被調查總數的25%,無一人采用“星實靶虛”的瞄準方式(表2)。

表2雅典奧運會射箭女子個人前8名運動員瞄準方式統計

方式星實靶虛靶實星虛不過分注意N 0 62百分比07525在調查與訪談中,不少運動員談到,初學射箭時努力按教練員的要求做到“星實靶虛”,后來經過一段摸索,改變了瞄準方式,逐漸就形成了“靶實星虛”。有的優秀運動員干脆不看準星,采用“套瞄”,即直接用瞄準圈去套黃心,認為這樣有利于減輕心理壓力,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在動作上[12]。在比賽緊張時,有的運動員則采取適當擴大瞄準區域的辦法,以緩解壓力,保持動作的流暢性、連貫性。

瞄準視線聚焦在靶上而非準星上,在射箭強國韓國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這也許是韓國射箭在世界上異軍突起并長期保持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在對原韓國國家隊總教練,現澳大利亞隊射箭隊總教練李起式,原韓國隊總教練樸敬來、金亨鐸、韓國國家隊的幾位現任教練,及原我國國家隊韓籍教練楊昌勛等人的訪談中,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射箭與射擊不同”,認為應是“靶實星虛,視覺聚焦在靶上”,“把靶面看清”,或“焦點聚在靶上,但別太苛求瞄準”,“眼睛盯靶子,意念集中在動作上”。 “在關注自己動作感覺同時也盯著靶子”。楊昌勛談到,到中國來執教,聽到“星實靶虛”時感到大惑不解,從他當運動員起,就從未有此概念。韓國教練對運動員的提示(包括楊昌勛教練對中國運動員的指導)也大都是“看清靶面,把動作做好”。

5建立新的瞄準理念及方法

現代心理學理論及射箭規則修改給予射箭瞄準技術三點啟示:1) 視線的焦點與注意的指向是兩個概念,因為視覺定位與注意并不相同。2) 注意容量或資源是有限的,在兼顧好瞄準的同時,要完成準確、精細、平穩、流暢的動作,一定要使注意資源分配處于最佳狀態。提示我們眼睛看著目標,但主要注意力應指向自己身體的內部,感覺動作。3) 射箭的瞄準應是一定的范圍,而非一個精確固定的點。為保持連續、流暢的動作,不應苛求瞄準,應允許準星輕巧地、有規律地在黃心內呈圓形晃動。

因此,新的射箭瞄準的理念應當是:從本質上說無須化太多精力于有意識的瞄準上,或者說不應集中太多注意于瞄準;正確的瞄準方法應當是:運動員的視線通過瞄準器的準星將焦點聚在靶面上;瞄準的要求是:1、目光聚焦靶心,注意指向身體內部;2、眼睛看清靶心,但不苛求瞄準精度;3、比賽緊張程度高時,可適當擴大瞄準區域。

當然,以上只是我們初淺的看法,還有待于不斷的實踐驗證。

參考文獻:

[1] 徐開才,等.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射箭[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132-133.

[2] FITA Olympic Round for use in the Olympic Games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1997.

[3] 郭蓓.射箭運動的發展趨勢與我們的對策[J].中國體育教練員,1995(1):22-23.

[4] 羅布斯卡(美).美國射箭專家來華講學材料[M].射擊射箭項目論文選編,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2004:442-443.

[5] Judge Guide Book[M].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2002.

[6] 羅布斯卡(美).美國射箭專家來華講學材料[M].射擊射箭項目論文選編,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2004:445.

[7] keast,D. Elliott,B .Fine body movements and the cardiac cycle in archer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London)8(3),Winter,1990:203-213.

[8] 樸敬來.舉弓是不容忽視的關鍵技術環節[J].中國射擊射箭,2005(2):20-22.

[9] 張力為,任未多,主編.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162.

[10] 理查德•考克斯著,張力為,張禹,牛曼漪,江曉梅譯.運動心理學-概念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179.

[11] 麥金尼著,郭蓓譯.想象在射箭訓練中的運用[M].射擊射箭項目論文選編.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2004,8.

[12] 羅布斯卡(美).美國射箭專家來華講學材料[M].射擊射箭項目論文選編,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2004:445.第30卷

投稿日期:2005-09-30

第2篇

1.1利用“實驗教學資源平臺”,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實驗教學平臺是基于互聯網或校園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學網站。信息技術學院的學生普遍都有筆記本電腦,許多老師把教案、講稿、和實驗指導書等放在該平臺上,學生不需要賬號和密碼可以隨時隨地的登錄查看和下載這些資料,學習程度高的學生可以自學、先學。還有許多老師把要求在實驗課上做的實驗課題,事先放在教學平臺上,學生可在課下隨時查看,并利用業余時間對實驗獨立思考、獨立設計、獨立操作。據了解,多數學生在課下就能全部完成或大部分完成實驗。老師在實驗課上根據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評、答疑、輔導,與學生交流討論。利用教學平臺,不僅激發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實驗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把實驗課上的有聲有色、豐富多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多種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改變了以往實驗課按照“講實驗、老師示范、學生仿照、最后寫出實驗報告”的模式,或按照實驗指導書的步驟“按部就班”的操作模式。顯然,這種“照方抓藥”式的實驗形式,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經過建設,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開放的、智能的、網絡化的信息平臺。

(1)網絡化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信息平臺。

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所有實驗室與學校校園網、中國教育網相連,信息資源非常豐富,并且在學校網站上,建立了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網站。網絡化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還建立了實驗室管理信息平臺,利用自主研發的“設備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對對中心的所有設備進行設備信息管理、設備借還管理、設備維修管理、設備報廢管理、以及系統相關功能。隨時掌握設備的使用狀態和所處的位置。

(2)豐富的網絡實驗教學資源。

隨著校園網的迅速發展,我們積極探索基于網絡的新型教學模式,并結合計算機精品課程建設計劃,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由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開放實驗室組織學生,精心設計開發了計算機精品課程教學網站,網址為: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網站包括在線答疑系統、網絡測試系統、網絡教學視頻、光盤鏡像系統、網絡課程課件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多媒體學習資源,并創設了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實現了軟件的超鏈接結構,啟發了學生的聯想思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網絡化建設及應用。

為了直觀形象生動地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所有授課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搭建了計算機、投影儀、投影屏幕、音箱、話筒等硬件設備,并且各個多媒體教室聯入了校園網,可直接訪問Internet。整個教學過程充分利用了現代化以及網絡化的教育手段,改革了教學方式,更新了教學內容。在中心內部網絡內建立了光盤鏡像服務器,能夠方便地承載教師自己開發的多媒體講義、教案和購置的多媒體教學素材,為學生通過網絡實現選擇性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力地支持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育個性化的開展。

(4)計算機文化長廊建設。

為加強計算機文化的建設,在實驗教學大樓5樓B5-1和B5-2區之間的北部制作計算機文化展示柜,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媒體方式,展示各個年代至今計算機的各個主要部件,如CPU、主板、硬盤等等。特別是一些具有代表性質的計算機,如:學校所使用第一批計算機、各個年代不同種類的計算機。通過展示各個時代的計算機讓學生們充分了解計算機的過去;通過計算機性能、價格及大小的對比,使他們感受到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并通過對各個時期對計算機發展有重要貢獻的人物圖像展示,全面體現計算機文化發展的魅力,激發同學們對計算機學習的濃厚興趣。

1.2增加課下自主實驗,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盡可能讓每位學生能獨立完成實驗課題,多給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部分老師在實驗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認真完成課堂實驗的任務外,還根據教學內容安排一定的課下自主實驗。并在實驗課上結合學校安排,組織學生對實驗進行自評和互評。實踐證明,通過學生自己親身設計、獨立動手操作所完成的自主實驗,不僅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也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充分調動被評價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實驗教學中,使學生養成“學中做,做中用”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為社會服務的實際本領。

1.3充分發揮“學生技術團隊”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愿與能力相結合的原則,選擇專業知識良好、責任心強、熱心服務的同學,建立起“學生助教組”(或稱“學生技術團隊”)。這種學生團隊的職責是:負責師生之間的聯系,反饋教學意見;收交作業;實驗課的內容都提前做,以便在實驗課上和老師一起進行輔導。實踐證明,學生助教組參與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幫助老師提升實驗教學的質量,使全體學生受益;而且能夠促進學生自身學習的深化與發展,不斷鍛煉并提升自身的組織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為了便于開展工作,實驗室對學生助教全面開放。他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自選科研題目做實驗;有的學生助教還和老師合作寫論文、一起搞科研,共同開發軟件,并取得了一些成績。

1.4以課程設計為拓展,將實踐考核制度化、規范化

在課程考核中,增大實踐考核的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實驗成績的比重,引入現場實踐考核環節,同時積極開展課程設計,提高課程設計的范圍和力度。明確要求凡應用型課程,包括軟件設計、數據庫應用、網絡實踐等主干課必須增加課程設計環節,并納入考核范圍。同時對課程設計的選題、執行過程、考核方式也給出明確的規定。實踐內容的考核逐步形成制度化、規范化,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結語

第3篇

著力破解高校院所“就是硬道理、立項就是生產力”的科技評價機制扭曲難題。和科研立項是高校院所普遍關心的問題。為了提升學科競爭力和學術影響力,大多數高校院所將科研力量和工作重心放在重點學科、研究基地、博碩士點建設上,把研究人員的職稱職務與數、出版專著數、課題立項數掛起鉤來,按成果級別量化累計并作為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科研獎勵的依據。在“重發表、輕運用,重立項、輕轉化”的評價機制導向下,高校院所更關心科技創新成果的“產量”,研究人員更在意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對這些成果是否為企業和社會所需重視不夠。高校院所自身形成了相對封閉僵化的體內小循環,脫離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循環。企業界人士、科技部門工作人員則反映,科研院所、高校自主申報課題進行研究,很少考慮其現實應用價值和由此轉化所能產生的效益,這種模式導致科技決策不科學、科技資源分散、產學研不互通等問題。因此,盡管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數量與日俱增,但并非基于市場需求驅動下的增長,況且不少成果在職稱評審、課題驗收結項后束之高閣,最終導致科技成果雷同重復多,原始創新少;成果數量多,實際轉化少,高校院所創新成果與企業和市場的需要脫節。

評價機制扭曲是科技投入產出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須著力破解。要盡快調整將數、課題經費數、項目專利數、獲獎成果數與職稱職務晉升掛鉤的機制,不再以論文和項目論英雄,要將技術創新成果和轉化應用實績納入考核體系,尤其是在專業技術職稱評聘中,要確保有一定比例的指標用于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人員。研發項目特別是大型科研項目短期難以見效,要改變按年度定期考評科技創新成效的做法,適當延長評價周期或實施周期性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動態調整科技資源投向和力度,確保有限的科技資源用在刀刃上。要盡快改革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科技投入不能過于集中在研發階段,要建立覆蓋研發、中試、轉化等全過程的科技資源支持體系,特別要加大對中間試驗、轉化運用等環節的投入;要改變單一按科研論文和項目配置科技資源的機制,哪怕沒有論文或專著公開發表,只要創造出有市場價值的專利、發明、技術或產品,都要給予支持??蒲墟溡o貼產業鏈深化研究,高校院所要主動面向市場、面向企業,研究方向和項目遴選要遵循市場規律、瞄準企業需求,突出企業在科研立項方面的話語權,特別是應用型科技研究,必須緊扣市場需求,以服務企業和創造價值為宗旨,以創新成果產業化為導向,促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改革,高校院所利用財政性資金資助形成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至少50%歸成果完成人或研發團隊所有,讓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享有科技創新帶來的收益,有更充足的創造動力和創新激情。要建立重大科研創新轉化成果利益均沾機制,對于產生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不僅要重獎完成者,還要給予其培養單位(培養人)榮譽,激勵高校院所和博士(后)導師在培養和傳承后人上多下功夫,在科研領域真正形成“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后繼有人的局面。

著力破解企業科技投入“不敢投不愿投,內生創新動力不足”的難題。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最貼近市場,對市場感知和產品需求最敏銳,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理應成為創新主體。但長期以來,我們走的是一條高校、科研院所主導創新,企業偏重生產運用的路子,這樣的路子無法動態把握市場走向和產業發展趨勢,難以有效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企業科研投入動力和熱情明顯不足。再加上創新環境不佳,不少企業對創新憂心忡忡,擔心投入產出周期長,沉淀成本高,創新風險大,特別是仿冒盜版成風。如果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假冒偽劣盛行,違法成本又低,必然導致科技領域“劣幣驅逐良幣”式的逆向選擇,傷害企業創新積極性。具體而言,企業創新投入不足的原因各異。國企有創新實力,不缺研發資金,但由于市場占有率本身比較高,科技創新績效考核又不受硬約束,創新動力不足。一些國企負責人對創新“不冷不熱”,認為“創新時間較長、風險很大,不成功要自己兜著走,成功了也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民企富有創新活力,但往往缺乏研發實力,資源和能力有限,創新實力不足。外企研發能力強,但嚴格控制技術轉讓,特別是對關鍵核心技術嚴格保密,技術外溢不足。

因此,當務之急要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資源投入優先向企業集中,創新平臺優先向企業集成,科技項目優先向企業集結,高端要素優先向企業集聚,保護企業創新熱情,激活企業創新活力,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上愿意投入、舍得投入。要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研發支持力度,著力發揮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效用,支持設立各類科創基金,加大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金融支持,推動產業資本、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更緊密地結合,使企業有動力、有條件在科技創新上加大投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特別是領軍型骨干龍頭企業建立研究院、中試基地、轉化基地、實驗室等研發機構,鼓勵由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進行科技項目攻關,引導企業參與產業發展規劃、科技專項規劃等政策制定,對于重大科技項目申報,高校院所必須聯手企業才能申報。要盡快完善國企創新考核評價制度,將對主要負責人的科技創新考核作為硬性要求并加大考核力度,促使國企進一步加大從收益中提取研發投入的比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是富有創新精神、極具創新活力的企業方陣,要千方百計幫助它們破除制約創新的一切瓶頸障礙,大力推進共性技術向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輻射和擴散,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新型融資方式,切實把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財稅金融等相關扶持政策用足用到位,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承擔或參與重大科技項目研發,讓它們感到科技投入“投有所值”,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創新主體的合法利益,讓真正的創新行為得到應有回報,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著力破解各類創新主體“畫地為牢各自為戰、協同創新不力”的難題??萍紕撔铝α慷嘣?,除了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機構等三大主力軍之外,還有中介服務機構、科技社團、投資機構、法律機構等大量輔助力量。長期以來,各類科創主體協作意識淡薄,“小作坊”觀念較強,協作機制匱乏,甚至抱著“別人有不如自己有”、“自己有不如獨自有”的心態,彼此條塊分割,獨立運行,各自為戰,資源不能共享,信息不能互通,優勢不能互補,即使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團隊也是“各自保密,分別使勁”,攻克一項科技難題的實際耗費數倍于協作研究。而且科技資源分散在科技、發改、經信、教育等多個部門,科技項目申報、中試、轉化等不同環節的科技經費來源均不同,導致一些科技項目多頭重復申報,科技成果重復利用,科技資源重復獲取,科技力量耗散流失,制約了有限科技投入效用的最大發揮。

如果仍延續分散、封閉、孤立的科研工作方式和資源配置模式,單打獨斗、各行其是、閉門造車,很難出什么有影響力的創新成果。要盡快建立產學研結合工作領導小組,設立產學研結合創新專項基金,統籌方方面面的科技資源和力量,協作實施一批有影響力的重大科技專項。要大力破除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創主體之間的藩籬障礙,加快構建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基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的戰略合作聯盟。鼓勵高校院所與開發區、工業區、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園區開展科技結對,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博士后流動站,把經濟社會發展急要的科技需求轉化為重大科技任務,把與產業轉型升級息息相關的關鍵共性技術轉化為重大攻關課題,組織跨領域跨部門跨行業技術力量進行協同攻關。特別是對于一些應用廣、投入大、轉化周期長的關鍵共性技術,要由龍頭骨干企業牽頭,以股份制、理事會等方式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或產業技術戰略聯盟,整合行業相關資源進行聯合承接和研發。對于面向中小企業、市場集中度低的行業技術研發,要圍繞產業集群和塊狀經濟建立研發機構,強化技術成果共享,發揮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的輻射功能,服務塊狀經濟和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要打破科技人才流動的條塊分割,打通企業和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流動障礙,鼓勵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員、專家學者到企業兼職兼薪從事研究或自主創業,鼓勵企業選派科技人才到高校院所參加技術培訓或研發,允許高校院所和事業單位科研人員留崗創業,并在一定時期內保留其崗位職級和工資待遇,支持在校大學生、研究生休學創業,創業實踐可抵扣學分,并允許其無限制接續學業。

著力破解科技中介機構“服務不專、孵化不夠,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的難題。創新的本質是將創造的知識和技術轉變為經濟效益的過程。只有研發成果轉化市場成功,創新價值才得以實現。然而,目前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只有25%左右,最終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萍嫁D化效率不高,并不完全在于技術不成熟、企業不接受、扶持力度不夠,也不一定是企業不愿投、不敢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科技中介服務不夠??萍贾薪榉帐欠趸萍挤N子的“陽光”和“雨露”,沒有良好的科技服務,科技“種子發芽”、“破土而出”就會很難。目前,各種冠名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等名頭的科技中介機構琳瑯滿目,但這些機構不少是從計劃經濟體制下轉化過來的,服務理念、市場化意識、專業化程度等都與現代科技服務需求有不少差異,難以為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一條龍式的良好服務。更有甚者,一些科技中介機構服務宗旨和目標有一定異化,不是以幫助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為導向,而是以幫助企業或科研院所爭取科技立項為任務。據熟悉科技中介服務的人士反映,這個行業的不少機構主要精力不在于為企業轉化科技成果排憂解難,而是幫助企業“包裝材料”向有關部門公關,爭取科研項目經費。

科技中介服務質量和效率高不高,關系到科技成果能否盡快轉化真正落到地上。在目前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突出的情況下,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要進一步完善技術交易服務標準,規范科技服務市場,搭建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對各類技術創新服務機構、技術評估機構等的管理,促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專業化、標準化、科學化建設,提高科技中介機構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要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創業創新孵化體系建設,扶持優質孵化器做大做強做實,加強孵化器規范運營管理和考核,進一步提高孵化器孵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要大力推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集聚,鼓勵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專利商標事務所等科技中介機構向科技開發區集聚,促進知識、技術、專利、資本等高端創新要素高效耦合,加快科技信息交流、技術交易和科技成果轉化。如可探索建立“科技中介服務超市”,促使優質科技服務資源集聚起來,特別是把有質量、有信譽的中介服務機構串聯起來,為科技企業和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提供“量體裁衣”式的科技服務,降低科技成果轉化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著力破解科技創新領域“冷板凳不甘坐坐不住,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難題??萍紕撔碌摹疤鞌场笔切母庠?,急功近利。沒有甘坐冷板凳的執著精神,是難以出大成果的。必須正視的是,在現有評價考核機制下,加上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一些科研人員不敢冒險、害怕失敗,被功利觀念束縛住了手腳,沒有踏踏實實地搞研究,甚至向歪風邪氣低了頭,將嚴肅神圣的科研工作變成了“圈錢”的捷徑。個別學術大腕、學界明星無心潛心學術,像明星一樣頻繁走穴,利用自己的人脈拉項目、跑項目,被稱為科研界的“包工頭”,這些人拉來項目之后又分包、轉包給助手或研究生,搞出來的往往也是短、平、快的東西,最后再冠名發表或結項。在現行科研體制下,一般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創人員囿于資歷淺,不得不依附于名家大腕,在科研子項目承包中“分一杯羹”,從而形成一條分工嚴密、職責明確的科研“生產線”。這樣的科研體制,壓制了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激情,致使他們無法將全部心思精力放在科研上,難以產生真正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第4篇

〔關鍵詞〕期刊市場化;可持續發展;市場化手段

期刊市場化就是用市場化手段辦刊,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精神文化產品。因此,期刊界應當正確認識期刊業的特殊發展規律,堅信我國期刊市場化的必然,運用期刊市場化的正效應破解期刊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諸多障礙,使期刊生產、銷售進入良性循環,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期刊市場化的必然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促使國際傳媒的發展態勢呈日益加劇的全球化趨勢,我國期刊雖已處于全球期刊市場化浪潮之中,但尚未真正溶入市場經濟大潮,其可持續發展障礙重重。因此,無論是期刊全球化趨勢所使,還是我國期刊可持續發展所迫,我國期刊市場化已成為必然趨勢.

1·我國期刊處于全球期刊市場化浪潮之中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作為傳播和承載經濟文化成果的傳媒業也隨之變化,國際傳媒的發展態勢呈日益加劇的全球化趨勢.

在整個傳媒市場中,80%的份額被時代華納、迪斯尼等五大出版集團所掌控[1]。期刊出版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期刊出版全球化使全球優秀期刊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分享,使期刊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有效的配置與使用,推動全球期刊業朝著一個更加開放和競爭、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方向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新聞出版業已逐漸開放,人們在知識、信息上與國際接軌的需求增多,眾多世界著名期刊如《商業周刊》、《財富》、《大眾科學》等的中文版紛紛走進中國[2],我國期刊已處于全球期刊市場化浪潮之中,我們必須遵守市場規律,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期刊生產和銷售,實現其社會價值.

2·我國期刊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障礙

期刊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走入一個良性循環,就是在生產、銷售的任何環節都不受阻。但就目前而言,我國期刊雖然置身于市場經濟之中,但尚未真正溶入市場經濟大潮,期刊想維系其良性循環,使其可持續發展已障礙重重.

(1)期刊主體市場意識淡薄。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期刊編輯主體的市場意識一直比較淡薄,并滲透于編輯工作的各環節。目前在眾多的期刊編輯過程中,大多數期刊編輯策劃意識不強,甚至沒有,這已不能滿足期刊的市場需求。在編輯加工過程中,難得與作者溝通,與社會上知名專家聯系,不利于提高稿件的時效性和學術價值。對刊后反饋的信息重視不夠,不能及時掌握讀者、作者對期刊的反應、要求,對本期刊在市場中的定位把握不夠準確.

(2)學術期刊辦刊經費尚未實行市場化管理。我國現有的8000余種期刊中,學術期刊(含高校學報)約占30%,絕大部分學術期刊仍都靠撥款[3]。對于經費的使用,基本上實行實報實銷,不足部分年終補全,或延期至下年度,財務由主辦單位統一管理,基本上未進行成本核算,不利于調動期刊社開源節流的積極性.

(3)學術期刊發行量小。我國絕大多數學術期刊是綜合類期刊,刊發多個專業、多個研究方向的不同論文,而學術期刊讀者受其學術性、專業性限制,只需要其中的部分論文,絕大部分內容與他們無關,使其訂閱的積極性低。學術期刊同類型的較多,且質量差距不大,使得學術期刊發行規模較小.

二、期刊市場化能破解可持續發展中的障礙

期刊通過市場被讀者購買進而實現其使用價值,期刊市場化使讀者的需求成為期刊主體必須研究的問題,期刊社不但重視其社會效益,而且重視其經濟效益??梢哉f,期刊市場化的正效應能破解其可持續發展中的障礙.

1·期刊市場化有利于增強期刊的市場意識

期刊通過市場被讀者購買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如果期刊質量高,認同并購買這種期刊的人多,期刊的發行量就會增加,期刊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會因此增加??梢?,期刊市場化使讀者的需求成為期刊主體必須研究的問題,他們必須盡可能早地把握前沿問題、更多地了解讀者的需求,從而策劃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選題,生產出高質量的期刊??梢哉f,期刊市場化迫使期刊主體增強市場意識,密切關注市場需求和競爭對手,時刻擁有被市場淘汰的危機感.

2·期刊市場化有利于提高期刊經濟效益

高質量的期刊進入市場后,將會被更多的讀者認同并購買,其發行量就會大大增加,并逐步達到盈虧保本點,擺脫經濟效益為負的困境。同時,隨著發行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廠商或廣告商會關注這種期刊,此時期刊編輯若創新思維,在期刊內容、版式設計、廣告承攬等方面直接和市場需求相結合,使期刊的內在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則經濟價值會得到最大實現.

3·期刊市場化有利于及時準確地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化

期刊市場化后,期刊社可以直接瞄準市場,編輯們可以依托本刊的學科專業,關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前沿,根據市場需求,及時準確地策劃選題,迅速刊發學術研究中的新成果、新發現;及時刊發解決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期刊的內容直接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也提高了期刊的時效性,使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及時滿足,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學術期刊出版的完全市場化又會阻礙其可持續發展

期刊市場化不等于完全市場化,任何一種期刊都需要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學術期刊完全市場化就是將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自己追逐的目標,用市場取向替代學術取向,使期刊出版完全商品化,從而阻礙其生產和銷售進入良性循環,破壞其可持續發展. 1·較低的稿費和較高的版面費引致稿源枯竭

學術價值高的作品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資料整理、深入研究以及有關知識的積累,并且在寫作過程中還要耗費巨大的腦力勞動,作者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巨大的。期刊完全市場化后,作者得到的稿酬卻遠遠低于其所付出的,僅從經濟效益方面講,作者從事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將會受到抑制。另外,期刊完全市場化后,作者在期刊上,占有期刊版面,按市場規律就應當支付版面費??梢姡绻诳耆袌龌?,較低的稿費、較高的版面費便是各期刊社的正確選擇,在這一選擇的影響下,一些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家和學者就不會在科學研究上下功夫,使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受影響,而且會使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減少,最終導致期刊社優秀稿源枯竭.

2·追求經濟效益會降低期刊的用稿標準

期刊完全市場化意味著期刊社必須自負盈虧,期刊社的經濟效益就會被列在首位,否則,期刊社將因負債經營而被市場淘汰。期刊完全市場化后,期刊社為了實現其既定的經濟效益目標,可能會用經濟標準取代學術標準,降低用稿的學術標準,刊發一些學術水平較低的研究成果,刊發一些版面費較高的非專家學者拼湊的文章。完全市場化后的期刊社會增加廣告的刊發,可能會顧不上考慮廣告的真實性,不可避免地會刊登虛假廣告。期刊社用稿標準的降低,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也損害了自己的形象,不但經濟效益難以實現,其社會效益也會受到影響.

3·無效率出版造成期刊業資源浪費

完全市場化的期刊社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便是一種必然。對于一些能吸引讀者的內容,期刊社可能會無視其他期刊已經刊發的事實,重復轉發,致使許多期刊內容雷同,甚至重復,造成了期刊業資源的浪費,最終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

一些期刊社為了較高的版面費,可能會刊發沒有任何學術價值的平庸之作,白白浪費國家資源.

一些期刊社出版的封建迷信、偽科學、唯心科學的稿件不但浪費了出版資源,而且產生了極壞的社會影響.

四、推動學術期刊市場化,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既然期刊市場化可以破解期刊可持續發展的諸多障礙,而學術期刊的完全市場化又會阻礙其可持續發展,我們就應當充分發揮期刊市場化的正效應,抑制其負效應,用市場化手段辦好期刊,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1·強化期刊主體的市場意識,用市場化手段辦好期刊

首先,期刊主體要具有強烈的開放意識。市場經濟中,各期刊不再封閉,而是置身于國內外期刊之林,期刊編輯應具有開放意識,能夠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知識以及新的行為方式,較快地適應并接納社會的改革和變化。其次,期刊主體要具有強烈的法律意識。法制是維護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學術生產與學術傳播也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運作。學術編輯必須依據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履行自己的法定義務,堅決同侵權現象做斗爭。再次,編輯主體要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有積極參與競爭的欲望和在競爭中戰勝對手的自信心與勇氣.

2·瞄準市場,策劃選題,組織優秀稿件

首先,瞄準國內市場。期刊編輯應時刻瞄準國內市場,以新的能力、新的眼光、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就專業前沿、社會熱點策劃選題,組織優秀稿件,在自然來稿中精心挑選優秀稿件。其次,瞄準國際市場。在國際期刊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學術期刊編輯應瞄準國際市場,及時快速地把握國際學術研究動態,策劃具有國際先進性的選題。最后,瞄準基金項目?;鹳Y助項目的成果往往代表著一個領域的新動向、新趨勢,具有較高的水平,編輯應瞄準這個特殊市場,重視學術水平較高的基金項目論文的組稿.

3·打造期刊品牌,擴大期刊的市場影響力

品牌是期刊的一種特殊資本,是最能吸引作者和讀者的信號,其知名程度決定著期刊的市場影響力和所占的市場份額,也就直接影響著期刊的經濟效益。因此,期刊主體應依托市場,發揮期刊的比較優勢,開設特色欄目,努力打造期刊品牌。僅就學報而言,學校良好的聲譽會為學報的品牌的形成提供一個好的基礎,學報可以有效地利用學校的“殼資源”和“美譽度”,依托學校的學科優勢、磁場效應,形成某一學科、研究領域的信息中心。此外,學報可利用其所處的地域優勢,開設特色欄目,打造自己地方特色研究這一品牌.

4·提高期刊社的經濟效益,增強其可持續發展的財力

發行量普遍低于保本點是期刊社虧損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們要盡力拓寬發行渠道。在不斷提高學術期刊質量的同時,可以通過任命特約通訊員、舉辦學術研討會等方式擴大其影響,增加其發行量;增設學術期刊發行點也是擴大發行量的有效措施。在拓寬發行渠道上,不但要著眼于國內市場,而且要拓展國外市場,充分發揮國際圖書期刊發行主渠道的作用,切實抓好專門機構建設,細化工作目標;開發薄弱地區,開辟與國外大中型期刊經銷商的貿易關系,加大國外攻堅力度,構建輻射全球的發行網絡;發揮駐外發行機構主力軍作用,突出發行總和出版本土化兩項職能,形成互為依托、輻射周邊的業務格局;借鑒辦書展的形式擴大期刊的對外發行,派出代表直接參加國際書展或一些國家和地區舉辦的中國期刊展,在會場設立展臺,將我們的期刊展示在外國讀者面前.

參考文獻

[1] 劉琛·世界級媒體巨人是這樣迅速成長的———解讀新聞集團的保障體系[J]·出版發行研究,2004,(8):73

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教育;對策

美國是較早在學校中進行創業教育的國家,并且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和教育研究體系,具有自己的特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過去幾十年中,創業使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美國新成長起來的創業一代不僅改變了美國和世界的社會經濟結構,而且還將繼續成為21世紀決定美國和世界發展的領導力量。

創業是21世紀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是解決中國社會就業問題的必由之路。創業教育在中國高校的興起是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目前,社會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越來越呼喚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然而,由于起步晚、缺少理論支撐、重視不夠等原因,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相對滯后,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一、目前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觀念落后,合適的創業教育模式尚未建立

目前創業教育尚未成為高校整體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業余教育”這一尷尬地位;同時,高校創業教育不論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特別是對創業教育開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有力的回答。許多高校在實施創業教育時,重理論知識灌輸和課堂教學傳授,而如何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激發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鍛煉和提高創業能力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培養體系。主動適應時代挑戰,建立知識、能力、精神完美結合的創業教育模式,尚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仍須進行艱苦的探索。

2.重視不夠,內外結合推動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尚未形成

系統良好的創業教育環境是創業教育有效開展的基石。大學生創業教育要想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必須依賴于學校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的密切配合。然而,學校、政府、社會三位一體式的創業教育體系尚未建構起來,大學生創業缺乏相應優化的機制和環境。目前創業教育的研究和推廣主要局限在高等院校內,政府引導創業和創業教育的力度不夠,社會各界對創業教育的認識有限,對大學生創業的引導和支持的力度不足,全社會對此還未引起普遍的回應,高校孤軍奮戰力單勢弱,不足以形成聲勢,未能造成廣泛的社會影響。

3.組織乏力,推動創業教育健康發展的組織機制尚不完善

這主要表現在組織領導的機制不完善,對開展創業教育的政策措施支持不到位,在某些問題上還處于無規范、無制度、無辦法可循的狀態。許多高校管理者認為創業教育只是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的一項內容,由此導致實施過程中的應付、變調等問題;同時,由于不少學生和家長的就業觀念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環境,造成許多大學生盲目跟從,不能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規劃和定位,對學校創業教育計劃的期望和認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現有的規范制度也缺乏相互之間的銜接和配套,沒有形成規范化和制度化的體系。

4.主體缺位,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和創業理想尚不到位

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及職業教育、創業教育的缺位,大學生真正接觸社會的機會很少,對社會認識不夠,許多大學生職業意識模糊、創業意識淡薄,創業精神欠佳、創業能力缺乏,未能真正認識到創新和創業對國家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巨大作用,未能真正認識到當代大學生所應具備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和創業理想的不到位,也使得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缺乏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二、有效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對策

1.更新理念和觀念,健全體制和機制

高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大學生創業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要改變那種認為大學生創業教育僅僅是學校工作的觀念,把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作為學校、政府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看成是學校、政府和社會的共同行為;要改變單純為準備創業的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做法,把創業教育作為促使大學生素質全面提升的助推器,從而將創業教育的思想滲透貫穿到高校教育的全過程;要改革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結合實際將培養模式的多樣化與培養方案的個性化進行有機結合;同時,高校要設立大學生創業教育專項經費,用于開設課程、人員培訓、調查研究和業務工作等各方面的支出;學校應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學生創業教育評估體系,對學生創業教育工作進行測評與指導;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立一支具有較強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師資隊伍。

政府應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鼓勵和扶持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制定推行創業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為創業提供相應的法制和制度保證;國家和地方應共同設立大學生創業擔?;?有關部門要簡化審批手續并制定相應的稅收減免扶持政策,對要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專門的創業培訓,進行開業指導、政策咨詢、項目論證、跟蹤輔導等服務。

2.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激發創業意識

指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是創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輔導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大學生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并使其持續增值;引導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根據社會要求和社會發展趨勢明確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確立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學會有目的地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引導大學生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結合實際進行職業定位,同時搜索、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引導大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競爭力,為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對大學生進行生涯輔導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實際,運用創業成功案例分析、開設創業課程和創業講座、組織創業計劃大賽、進行模擬創業實踐等形式,指導大學生完善生涯規劃,培養創業理想,激發創業意識。

3.培養創業精神,完善創業動機

在大學生創業教育過程中,要著重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從創業精神的時代性、民族性、科學性入手,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結合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結合誠實守信教育,結合專業學習,從源頭上解決大學生的學習目的性與學習動力問題,引導大學生自覺地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能力培養與修身養性相結合,實現價值與服務社會相結合。同時引導大學生正確評估自己的創業素質與創業潛力,正確分析社會的發展形勢和行業的發展趨勢,不斷完善自己的創業動機。

4.錘煉創業心理,提升創業品質

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是新時期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之一。它可使大學生在就業創業時能合理確定目標,有堅定的創業信念、積極的創業心態、頑強的創業意志、鮮明的創業個性,即使在主觀上出現困倦、松懈情緒或客觀上遇到困難之時,也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飽滿的情緒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良好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應滲透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在兩課教學中從引導大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入手,指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到高校整體教育體系中,使其成為高校課程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學生職業輔導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典型事例進行剖析,指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逐步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明確創業目標。在其他教育教學環節中,應注意將創新與創業教育融入知識的學習過程之中,擺正教與學的位置,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到啟發引導、因材施教。同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要不斷錘煉大學生創業心理,提升大學生創業品質。

5.加強創業實踐,提高創業能力

第6篇

論文摘要:通過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的分析,提出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自我分析、職業分析,明確職業理想和職業目標、培養職業所需要的各種能力。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著力點,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隨著擴招后畢業生大量的涌現,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方面,大學生們的眼光主要聚集在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崗位,成百上千的學生去競爭數個或數十個有限的名額;另一方面,新農村建設城市里社區服務性工作需要大量人才。這種“高期望,高待遇”的擇業心態令許多的大學生出現擇業難、就業難的現實狀況。那么,當代大學生對職業的認知如何,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的就業競爭力如何?

1.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與思索

2006年4月,北森測評網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新浪網聯合進行《當代大學生第一份工作現狀調查》數據結果表明:①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學生選擇在1年內更換工作;;2年內,大學生的流失率接近75%② 33%的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第一份工作僅僅是由學校到社會的跳板;16.3%的人“沒有太多考慮”就“跟著感覺走”地選擇了第一份工作。③正確的職業選擇應兼顧興趣/愛好和未來的發展空間,但事實是僅有17.5%的人在擇業的同時考慮了這兩個因素。由此可以看出:

1.1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

很多大學生一進大學就準備考研,較少考慮擇業,認為找工作是遙遠的事情,對于集體和團隊的活動不想參加,怕耽擱學習時間,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少于思考。一看到社會某種職業收人高就想從事該職業,看到其他的職業地位高就又想從事其他的職業,甚至有的認為職業規劃是家長的事情,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是形式沒有實際的效用。

1.2擇業時的盲目性、隨機性、從眾性傾向明顯

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多元化格局已形成,學生能選擇的角度和層面增多,部分學生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的考證或參加培,成為“考證一族”,他們在擇業時沒有考慮,跟著感覺走,也有學生盲目從眾,容易導致頻繁的跳槽。

1.3大學生價值觀處于一種發展的不穩定狀態

表現為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模糊,自我定位、自我設計不客觀。部份大學生對于職業有著“高期望值、好高鶩遠、見異思遷”的傾向,這與他們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客觀現實有著顯著的不適應,令學生本人擇業難,也讓用人單位選擇學生充滿猶豫。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多元化格局已經形成,轉變為一元為主、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新結構和新格局。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也不在是單一的考慮社會的需求,而是增加更多的自我選擇,考慮以實現自我價值和兼顧經濟收人為標志的價值取向。以“利他”為核心的一元價值觀向多元取向的價值觀轉變是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復雜性的基本表現。如何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形成與時代的發展相一致,既滿足個人需要又正視社會現實的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給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

2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形成的特點

2.1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在共性中兼具鮮明的個性特色

上世紀80年代前的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學生個人的職業價值觀強調信奉集體、國家利益的社會本位價值觀,以服從集體和國家需要為特征。9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在擇業時敢于追求個人價值、成就欲望明顯增強,然而擇業的社會責任感相對減弱。他們的職業價值觀從“關注社會”到“關注個人”,逐步形成“利義并重”(集體與個人兼顧)的合理的功利主義傾向的價值觀,在擇業時將發展前景、成長的機會、薪酬福利、自我需求作為擇業的主要因素。有部分學生受市場經濟與西方文化的負面影響,建立了信奉拜金主義和信奉極端個人主義的錯誤價值觀,為了滿足自己的擇業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嚴重的個人主義。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在以社會本位兼顧個人本位的共性中突出鮮明的個性特色,使高校教育要注意關注群體教育和關注個體教育,突顯人性化、個性化和細致化的特征,有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2.2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階段性

職業價值觀的形成與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設計等職業人生的認知水平密切相關。在大學低年級時,由于學生職業價值觀比較模糊、搖擺,常會把報酬看成最重要的職業價值標準,希望自己畢業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這種現象隨著學生對職業的進一步了解,“三觀”教育的逐漸內化,學生擇業觀會有改變。高年級學生在職業價值觀逐漸確定時,會思考職業與自我的人生價值的關系,關注職業的發展空間和未來前景。從職業生涯來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形成是有階段性的。大學生價值觀處于在一種發展的不穩定狀態,在這種快速多變的過程中,學校需要加強職業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穩定的價值觀。

2.3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相對穩定性

盡管職業價值觀可以隨著某一階段的自身需求滿足后,隨之產生并確定新的職業價值觀。但是大學生形成一個自身認同的職業價值觀,在沒有大的事件的影響和干預下,這種內化的職業價值觀會保持穩定性。而各行各業都會對員工進行職業教育,就是強化、固化正確的價值觀,維護它的穩定性。作為高校教育者和就業指導人員,要促使學校培養的“產品”個體能夠適應社會市場的需要,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3大學時代是職業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職業價值觀是個人希望從事某項職業的態度傾向,也是個人對某一項職業的希望、愿望和向往。目前,Schwatz通過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得出的一般價值觀的四個維度相對應,即文化的開放態度(與內在價值相對應)、保守(與外在價值相對應)、自我超越(與社會價值相對應)、自我提高(與威望價值相對應)。也就是說,個體價值觀本身是一種特殊的認知結構,這個認知結構派生出了具有相似結構的職業價值觀。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確定,就能讓他對各種職業價值擁有基本的認識,能調適自己的擇業心態,堅持自己擇業的行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大學生所具有的職業價值觀決定著他們對自己、對社會和未來的看法,也影響著他們的前途,因而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相當重要。

4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建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一方面為找不到工作而發愁;另一方面卻面對很多用人單位而不知如何選擇。出現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與對大學生沒有進行職業興趣培養和職業生涯教育有關。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國外已經有so多年的發展歷史,有著較完善的學說理論和系統的教育機構。國內學者、許多的高校以及學生本人都逐漸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目前國內一些高等學院也將就業指導的機構轉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要使大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有效地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價值與實際相結合的職業定位,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職業生涯教育已經成為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5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5.1堅持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將職業價值觀的共性與個性相結合,使大學生能夠從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出發,尋找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目標,從職業的角度做好未來的人生規劃。培養大學生在擇業時立足本專業,放眼社會,把“愛一行干一行、干一行愛一行”作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態度,在各個不同的崗位發揮作用,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與統一。無論在城市、鄉村、西部、邊疆,無論在國有企業、在集體的、鄉鎮的、合資的、民營的企業,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目標應是個人目標服從于社會的主導目標,堅持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

5.2堅持職業道德的教育

針對當前各個行業出現的違反行業法規的事件,對學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能夠盡早地認識到職業道德。高校在職業價值觀教育中,要加強集體主義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道德核心的價值觀教育。倡導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服務新農村,培養更多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只是教會學生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要讓大學生懂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職業道德操守是一個職業者應具備的基本品格。

5.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充分利用大學生的團隊活動,培養團隊精神,讓大學生在具體活動中認識到團結與合作的重要性。高校在教育中應多引人團隊創業成功的案例。如2004年,在企業人才需求專題研討會上,美國畢益輝系統(中國)有限公司、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外資企業的人事經理稱:“我們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為他們的個人能力過強,與別人的磨合能力差,會造成整個團隊協作出現困難。企業不是找最優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適的人。我們要的是人品好、踏實的年輕人一個經歷團隊訓練的人,能協作并互通有無,懂得信任和欣賞合作伙伴??梢?,培育學生的團隊精神就是提高學生參加競爭的綜合能力。未來的人才只有具備謙虛謹慎,懂得尊重、關心、團結他人的素質,才能有所建樹并得到社會的承認。

第7篇

一、近年來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完善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工作環境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制定和完善了《縣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的意見》、《縣實施“綠色富縣”的決定》、《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縣人民政府重大決策專家咨詢制度(試行)》、《關于在全縣開展“農村萬名黨員農業科技入戶行動”的實施意見》、《縣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縣招聘引進人才暫行辦法》《縣高原無公害蔬菜產業三年發展規劃》等七個產業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及貫徹落實,加強了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有力的推動了全縣農、牧、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從宏觀上為全縣科技進步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推進農業“一特兩化”進程,培育壯大支柱產業。

堅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綜合利用、講求實效”的方針,著力推進農業“一特兩化”進程,進一步調整優化特色產業結構和布局,使全縣農業結構進一步合理,農業科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肉羊產業優勢突顯。近年來,我縣引進了世界著名的無角陶賽特、波德代、白頭薩??恕⒌驴速悹柸庥梅N羊共186只。利用引進的優質純種無角陶賽特、波德代、白頭薩??恕⒌驴速悹柗N羊累計繁育達到2036只。種羊場參與承擔的《提高綿、山羊顆粒冷凍品質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現代集約化羊肉業主要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承擔省科技廳農業成果轉化項目1項,獲科技資金10萬元;承擔市列科技項目《綿羊顆粒凍精制作及授精技術試驗示范》等2項。在國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建成省肉用種羊省級示范園區。省農牧廳確定省肉用種羊場為省級農區種羊場、省肉羊新品種選育和優質肉羊產業化開發中心、試驗基地。肉用種羊場是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教學科研試驗、示范基地;也是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中的20個綜合試驗站之一,輻射帶動五個縣區(縣、縣、縣、區、區),主要開展肉羊新品種引進、雜交改良地方羊新技術的示范推廣。肉用種羊場已在專家的指導下建立了科學規范的種羊系譜檔案、飼養管理規程和管理措施,按照飼草料配方科學化、種羊生產優良化、選種選配系列化、防疫消毒程序化、飼養管理工廠化等一系列肉用種羊生產管理標準。

近幾年,全縣肉羊產業以肉用種羊場為依托,德賽羊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全縣十個鄉(鎮)為基地,建立了標準化舍飼養殖示范小區14個,標準化舍飼養殖專業村80個,建立種公羊站280個,累計培訓養殖戶3萬人(次),雜交改良地方羊80萬只,發展規模養羊戶10866戶,年飼養量達120萬只,年出欄達40萬只,養殖戶戶均增收8000元,肉羊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民致富的優勢產業??h被農業部《全國肉羊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15)》列為全國肉羊優勢區域優勢縣(153個)之一。3月,全省牛羊大縣建設工作會上,省委、省政府對我縣肉羊產業發展工作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將我縣確立為全省10個養羊強縣之一。

食用菌產業迅猛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我縣沿山冷涼灌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縣委、縣政府將食用菌產業列入縣財政資金投入發展的重點產業扶持。起,與省農科院蔬菜所實施了四期《食用菌生產技術合作協議》,以農科院蔬菜所任愛民主首的6名專家常年駐點,技術服務我縣食用菌產業??h政府及時采納省農科院專家提出的“設施簡易化、生產規模化”建議,建造雙孢蘑菇栽培專用設施,極大的降低了建造成本,同等面積的蘑菇棚造價是日光溫室造價的1/2,緩解了農民建棚成本壓力,栽培面積從的5萬平米擴大到目前的 100萬平方米,呈現迅猛發展的勢態。在工作中采取典型示范、整體推進的措施,并制定了生產相適應的無公害食用菌生產技術規程及生產標準,推廣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截止目前,引進新品種42種、新農藥21種、新技術36種,培訓種植戶4萬多人(次),編寫培訓教材11本,印發30萬冊。全縣食用菌種植菌棚達到7049座、栽培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產量達到1萬噸,產值約8000萬元,戶均增收約1萬元。從起,先后參加實施了省科技廳星火計劃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計劃,提升了食用菌栽培種植技術水平。全縣食用菌不僅種植規模有了較大發展,而且加工、流通等相關產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全縣建成菌種繁育、產品加工、營銷龍頭

企業,蘑菇產品遠銷國內市場,產業鏈條得以延伸,“科研單位+地方政府+公司+基地+農戶”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有力地推進了產業的發展。我縣食用菌栽培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省第一,已發展成為全縣具有優勢的“陽關產業”和“戈壁產業”。7月底我縣承辦了市人民政府、省農業科學院、省食用菌協會主辦的“河西冷涼區雙孢蘑菇產業發展研討暨基地觀摩會”,來自省內外的食用菌專家和天水、武威、張掖、酒泉等地的農業科技人員現場觀摩食用菌產業基地,研討河西冷涼地區雙孢菇產業發展、標準化生產、貯運加工、產品銷售等問題。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金霞、昆明市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高觀世、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研究員王波、甘農大食品科學院教授余群力等國內知名食用菌專家應邀參加了研討會。會議的成功舉辦強有力的影響和宣傳了我縣食用菌產業,也將促進我縣食用菌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啤酒大麥產業穩定發展??h是全國啤酒大麥集約化生產基地之一,啤酒大麥農業標準化生產被國家質監總局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啤酒大麥標準化生產示范縣。近年來,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優質啤酒大麥標準化生產,共引進新技術19項、新品種14個、新農藥11種、啤酒大麥專用肥5種,種植面積穩定在35萬畝左右,年總產量達18萬噸以上,年產值約3.6億元。實施《壟作溝灌節水栽培技術》等科技項目為產業注入新的活力。不斷加強科技培訓,利用科技之春(冬),大力開展科技培訓,培訓種植戶約6萬人(次),編印資料約30萬份。以標準化生產為主的啤酒原料產業按照國家級啤酒大麥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的建設要求,健全技術規程體系,全縣形成了以鏵尖灘為主的清河區,以東寨為主的東河區,以紅山窯鄉姚家寨、夾河為主的西河區三大標準化生產基地。啤酒大麥的大量生產也帶動了我縣麥芽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至今己建設并投產的萬噸以上麥芽加工企業有9家,年加工生產能力達28萬噸以上,工業增收值達到2億元以上,麥芽生產工藝和技術設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加工的麥芽優級率高,產品暢銷省內外。

高原無公害蔬菜產業成效顯著。我縣境內氣候冷涼,病蟲害少,有機肥源充足,祁連山雪水澆灌,是生產優質無公害蔬菜最理想的區域之一。,省把我縣列為全省高標準優質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范縣;,我縣生產的胡蘿卜、西芹、花椰菜三個露地蔬菜產品,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a級綠色認證,成為全省首批辦理了綠色證書的露地蔬菜產品;取得10萬畝蔬菜面積的產地認定;又注冊了“胡蘿卜”商標。截止目前,全縣種植以胡蘿卜等為主的高原優質無公害蔬菜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日光溫室種植面積達到5600畝,蔬菜總產量達35萬噸,蔬菜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30%,蔬菜產品的80%以上銷往國內外大中城市。以科技項目帶動,實施省市縣科技項目12項。引進新品種80多個、新農藥40余種,新技術30余項,培訓農民約10萬人(次)。今年,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蘭州試驗站將設為設施蔬菜、高原夏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等引進集成試驗點,大宗蔬菜體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將首先在試驗推廣,帶動河西走廊國家內陸蔬菜出口基地的壯大發展。

玉米制種產業不斷壯大。從起,我縣玉米制種按照“抓重點、強基礎、促產業”的總體發展思路,轉變觀念,強化措施,全縣的玉米制種產業以清河兩鄉鎮為主,輻射帶動周邊農場以及六壩鄉,適宜進行玉米雜交制種的耕地面積達20萬畝。近年來,我縣大力開展玉米制種科技支撐,引進新品種8個,開展新技術9項,培訓農民1萬余人。目前,全縣玉米雜交制種面積達到10萬畝,產種量3400萬公斤,產值12億元以上,畝均產值約1400元。有12家省內外知名制種企業,把我縣設為制種基地。玉米制種產業走上了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由于我縣日照時間長,氣溫高,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小,氣候干燥,作物干物質積累多,制種隔離條件好,病蟲害輕,有河水和井水互補的灌溉條件,能夠保障種子旱澇保收。所生產的玉米雜交種,籽粒飽滿,色澤鮮亮,發芽率高,發芽勢強,加之種子生產過程中嚴格的質量管理,使種子的純度較高,商品性好。我縣所生產的種子主要銷往陜西、山東、四川、河南等地。玉米制種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加、銷一條龍的玉米對外制種產業化格局,

(三)實施項目帶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年來,共實施各類科技項目183項,其中實施國家、省、市科技項目66項、實施縣列科技項目85項,26項科技項目獲市科技進步獎。 “優質肉羊集約型舍飼養殖技術示范及產業化”(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和“縣高原無公害夏菜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被國家科技部列項,“縣肉用種羊場科普示范基地”、“城關鎮金川東胡蘿卜協會”、“縣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獲國家科協列項并表彰獎勵。“新農村科技示范鎮建設(城關鎮)” 等23個項目被、省科技廳列項。

(四)推進科技示范,科技工作取得新進展。

農業標準化穩步推進。省列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通過驗收。胡蘿卜、西芹、花椰菜、德賽羊肉、河西走廊牌麥芽獲國家a級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西瓜、辣椒、蕃茄、甘藍等6個無公害蔬菜產品和縣1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省級認定,胡蘿卜、西芹等16項質量標準和栽培技術規程已經省上頒布,作為地方標準開始實施。縣啤酒大麥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已被國家質量總局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項目。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全縣已建成啤酒麥芽生產加工、羊肉制品加工、無公害蔬菜保鮮儲運加工等三大龍頭企業。全縣建成萬噸以上啤酒麥芽生產企業9家,年加工能力達到28萬噸。全縣已建成大中型蔬菜恒溫庫8座,年吞吐周轉蔬菜10萬噸;已建成春芽公司、新地公司噸優質凍干、烘干脫水蔬菜生產線,新地公司被科技部列為科技專家大院模式企業。

(五)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加強院地院企合作,推進創新源頭建設。近年來先后與省農大、省農科院蔬菜所開展了“國外肉用種羊引進、純繁與雜交改良”、“縣高原優質無公害蔬菜生產”、 “食用菌產業開發”等15余項技術合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省農科院蔬菜所合作實施“縣高原優質無公害蔬菜生產”項目,集成創新出優質、高效蔬菜生產新技術23項,開發出高原夏季無公害蔬菜專家系統,示范推廣項目獲經濟效益7.33億元,項目區科技貢獻率達到78%。與省農科院蔬菜所合作開始實施“食用菌產業開發”項目,以雙飽菇為主的食用菌發展到的7049座,100萬平方米,產量達1萬噸,產值約8000萬元,因國際國內大環境的影響,食因菌栽培面積有漲有落。與省農大合作實施的“國外肉羊引進、純種繁殖與推廣”項目,由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有璋教授牽頭,從國外引進肉用種羊無角陶賽特、波德代,依托肉用種羊場開展科研和推廣工作。在趙有璋教授的帶領下,有4名博士生、碩士生和學士常駐開展冷凍技術攻關與胚胎移植研究工作,該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我縣又從澳大利亞引進世界著名的肉羊新品種德克賽爾、白薩???03只。目前肉用種羊場已初步建成集生產、科研、雜交改良為一體的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和全省最大的優質肉羊生產基地。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帶動了全縣肉羊產業的發展,已完成地方羊雜交改良80萬只,培養了一大批畜牧科技人才,促進了全縣現代肉羊業的發展。

在院地科技合作的良好基礎上,經多方努力、積極爭取,我縣四大農業特色產業已納入國家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肉羊產業:肉用種羊場被國家現代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列為綜合試驗站(全國20個),輻射帶動五個縣區(縣、山丹縣、民勤縣、金川區、涼州區),主要開展肉羊新品種引進、雜交改良地方羊新技術的示范推廣。食用菌產業:國家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蘭州試驗站設在省農科院蔬菜所,縣為示范縣,主要承擔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技術引進與研發,體系內所有全國專家最新研究的新品種、新技術、

新工藝等技術的示范推廣,基層技術人員培訓,解決食用菌生產過程中發生的重大技術難題,支撐產業健康持續發展。蔬菜產業: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蘭州試驗站將設為設施蔬菜、高原夏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等引進集成試驗點,大宗蔬菜體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將首先在試驗推廣,帶動河西走廊國家內陸蔬菜出口基地的壯大發展。啤酒大麥產業:國家現代大麥技術體系建設崗位科學家潘永東研究員(全國10名)的實驗研究基地設在縣,主要開展新品種選育、優質高產技術研究示范,農業技術人員培訓等。優質胡麻產業:國家現代胡麻技術體系建設首度科學家黨占海研究員的實驗基地設在,主要開展胡麻新品種選育、優質高產技術研究示范,農業技術人員培訓等。創新科技服務機制,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近年來,我們把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和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有效措施來抓,積極探索科技人才發展農村經濟的新機制。以來,全縣列入市科技特派員94名,實施科技項目68項,市科技局列項科技資金98萬元,帶動農戶9000戶以上、5萬余人,引進推廣實用新技術39項,各類種、養新品種43個,建立各類農業科技示范點52個,培養科技示范戶600多戶,帶動發展示范面積近10萬畝。科技特派員所在村農民人均收入比下派前增長500元,駐點村農民收入平均增幅達到了15%以上。

全縣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通過基地示范帶動、技術培訓推動、招才引智促動等工作的開展,科技特派員已經成為當地科技致富的領路人、實用技術的播種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人,有力地推動了實用技術與生產的緊密結合,使先進實用技術直接導入農業生產第一線,提高了農產品科技含量,加速了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加大科技培訓和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科技意識。近年來全縣以《科技進步法》和《省科技進步條例》為重點,通過懸掛橫幅、散發宣傳資料、舉辦培訓班、到農村講課、現場咨詢、組織“三下鄉”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靈活多樣的宣傳活動,既注重宣傳法律本身,也注意科普宣傳和典型宣傳,為科技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同時,注重加強青少年科普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征集青少年小創作、小發明、小論文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養。自以來,全縣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465場(次),參訓人員達21.5萬人(次),編寫印發科技資料57萬份,贈送科技書籍19500多冊,播放科技錄像和科技電影232場(次),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43場(次),聘請專家講學82場(次),組織外出考察學習280人(次),舉辦科普畫廊19場(次),有55項青少年創新作品獲獎。通過宣傳普及,進一步提高了全縣公民的科技意識和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和“科教興縣”戰略不斷深入人心,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的科技意識不斷增強,全縣上下初步形成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科技工作的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加強科技推廣服務,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按照“提高縣一級,充實鄉一級,完善村一級”的原則,加強和完善了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起了比較健全的縣、鄉(鎮)、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為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全縣各鄉鎮都有完善的科委組織,并配備了過硬的領導班子,建立村級科技服務站111個,配備農民技術員355人,建立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28個,培養科技示范戶3947戶。與此同時,還積極發展骨干企業、中介機構和農戶緊密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完善了以農民和中小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企業為龍頭、以系列化為紐帶的區域服務業,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技工貿一體化的社會化服務網絡,實現了區域第三產業的功能綜合化、產品科技化、服務社會化、組織網絡化、經營實體化。

二、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幾年全縣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尚未形成。由于縣級財力有限,科技政策落實不夠,科技投入不足,致使許多科技項目無法實施??破战涃M少,硬件投入不足,手段落后,城鄉科普工作陣地簡陋,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缺乏大眾科普傳播基地。

2、科技人員繼續再教育工作做的不夠。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對專業技術干部的繼續再教育工作做的不夠??萍缄犖槿瞬趴偭坎蛔?,結構不盡合理,很難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的要求。

3、企業科技創新不夠。企業的科技工作尚未作為一項整體性工作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科技裝備水平、工藝技術有的還較落后,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不大,具有高新技術含量的名牌產品、知名企業不多,經濟競爭能力不夠強。研究開發、技術引進及消化吸收、企業技術改造尚未有機結合,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4、信息化建設及服務跟不上經濟發展需要。在信息化建設中由于投入少,信息化基礎較為薄弱,用信息化手段指導全縣經濟建設做的還不夠。

三、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黨的十七大明確了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對科技的緊迫需求,明確了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推進科學發展,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精神,依靠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強化創新觀念和創新意識,緊緊圍繞全縣經濟建設,全面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大力加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大自主創新投入,以新技術、新成果引進推廣為主線,壯大特色支柱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加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創新,推進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強化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發揮人才優勢,實施能人帶動戰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水平,以信息化促進全縣經濟建設進程。

二、全縣科技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科技創新不夠,行業技術發展不夠平衡。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不大,具有高新技術含量的名牌產品、知名企業不多,經濟競爭能力不夠強。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從總體上看,企業的科技工作尚為作為一項整體性工作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堅強。研究開發、技術引進及消化吸收、企業技術改造尚未有機結合。企業科技裝備水平、工藝技術有的還較落后。

(二)激勵優秀人才,鼓勵創新創業的機制還不完善。一是全縣科技隊伍人才總量不足。據調查底全縣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216人,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全縣總人口25.73萬人的1.36%。二是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足問題尤為突出。我縣是農業大縣,全縣現有農、林、牧、農機、農經、水產養殖等農業科技人員590人,其中:縣、鄉兩級221人(縣級132人、鄉(鎮)級89 人),村級農民技術員369人(農業技術員257人、專職村級防疫員112人);縣、鄉兩級農業科技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全縣專業技術人員總數3216的6.9%。三是人才使用與浪費并存。近年來,盡管全縣上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日漸濃厚,但由于受設備、經費、項目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部分專業技術人員的能量未能充分發揮。同時,鄉鎮農技中心人員有的交叉任職,由于忙于鄉鎮中心工作,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中花費精力少,造成人才的浪費。四是繼續再教育工作受限。由于受經費的限制,科技人員的繼續再教育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現有科技人員知識更新緩慢,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

還存在農業科技人員“所學非用”的現象。五是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還未得到很好落實,特別是縣級農業科技人員晉升高級職稱對外語、計算機要求較嚴。鄉(鎮)級農業科技人員職稱評定也還存在一定問題。(三)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尚未形成??萍纪度氩蛔?。-縣級科技三項費累計投入僅為100萬元,年均32.5萬元,未能按《科技進步法》中關于科技三項費投入達到本級財政支出的1%的要求。按照《科普法》、《省科協條例》科普經費人均0.1元的政策標準,一直沒有得到落實??破帐侄温浜?,硬件投入不足??破杖藛T編制少。我縣城鄉科普工作陣地簡陋、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沒有科技館等大眾科普傳播基地,跟不上時展的節奏,制約了公眾參與科普活動的需求。

(四)信息化建設的管理體制不適應信息化建設的需要。信息化基礎較為薄弱;全縣人均電信業務消費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寬帶數據通訊業務還未覆蓋全縣,且傳輸速率低,使用費用昂貴;信息產業規模小,總體上不具備優勢;廣大農民的信息素質低,用信息化手段指導農業生產市場需求薄弱。

(五)防震減災工作沒有引起高度重視。一是我縣位于青藏高原塊體的東北緣,河西走廊地震帶中東部,祁連山北緣斷裂帶、河西走廊斷裂帶等深大斷裂帶從我縣境內穿過,按照國家頒布的地震烈度區劃圖,我縣地震烈度為7度區域,部分地區達到八度,多年被國家列入重點監視區,有發生中強地震的潛在可能性,加上我縣境內長期以來未發生過中強地震,廣大群眾沒有經歷過地震災難,居安不思危,不少人產生僥幸、麻痹思想,甚至把防震減災工作當作多余的事。二是群眾防震意識不強,農村民居設防標準不高;三是在城鄉建設中,對建設工程在場地選擇、抗震設計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夠嚴格、不規范,使部分工程設計建設達不到抗震防設的要求。四是地震行政執法難。由于種種原因,地震主管部門依然有法難依,執法難行,違法難究,制約了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和服務的實效。

三、科技工作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了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對科技的緊迫需求,明確了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我縣科技進步與創新要繼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化創新觀念和創新意識,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實施“綠色富縣”、“工業強縣”、“科教興縣”、“全民艱苦創業” 四大戰略,壯大啤酒大麥、高原無公害蔬菜、肉羊、食用菌特色產業,大力加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緊緊圍繞全縣經濟建設,以新技術、新成果引進推廣為主線,壯大特色支柱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推進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48%以上,促進全縣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一)進一步加大科技宣傳培訓力度,增強全民科技素質,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廣泛宣傳《科技進步法》、《科技進步條例》以及國家有關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宣傳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及時宣傳取得的科技成果、引導全縣人民依靠科技、振興經濟。二是全面貫徹落實“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發展規劃綱要”精神,搞好“農民科技素質提升”工程,結合實際,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農民農業實用技術及技能培訓,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科技鄉土人才,培養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每年完成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5萬人(次),同時進一步強化以農村科技示范戶為重點的主體培訓,根據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重點開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標準化生產的應用以及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儲運、保鮮等技術,農產品的市場營銷和政策、法規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提高科技素質。三是搞好“三下鄉”活動,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場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和良好風尚。四是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立以高校、院所為主體的創新服務體系;以科技特派員“入戶工程”為主題的服務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的特色產業服務體系;以農村專業大戶為主體的示范服務體系;以農技協為主體的合作服務體系;以中介組織為主體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加快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進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是以科技項目為支撐,壯大科技實力。加大特色產業基地(星火密集區)建設力度,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品科技附加值。每年積極向國家、省推薦和申報3—10項重大科技項目,向市推薦申報15—20項重大科技項目,以爭取國家、省、市的支持,壯大自身實力,并通過對外科技招商、經貿洽談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聯合,自我開發、創新,籌備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產業化前景好、風險小、產量大、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1)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優質糧食產業體系;高效蔬菜園藝產業體系;健康養殖業體系;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體系;生物質產業體系;現代農業服務產業體系)。圍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的生態農業,大力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設施種養技術、農產品加工及保鮮儲運技術、農業生態保護技術。每年引進農作物新品種50個,使全縣良種覆蓋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每年推廣農業新技術10-20項以上,啤酒大麥面積穩定在35萬畝,建設高效日光溫室500-1000座,無公害蔬菜面積穩定在10萬畝,每年新建食用菌大棚座以上。加大養殖業產業化、標準化進程,每年引進推廣畜禽良種50個,抓好品種雜交改良,使全縣牛、羊達80%、豬、雞改良率達100%,羊只飼養量達到120萬只。(2)依靠科技創新,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為農業生產服務,開發、示范、推廣新能源技術,發展高新能源技術產業。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示范體系,以科技示范入戶工程為切入點,創新科技推廣機制,科技示范戶人均純收入高出全縣平均水平50%以上,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和農業科技綜合試驗示范區(點),使之成為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重要載體。四是認真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每年選派10-15名科技特派員,切實將實用技術送到廣大農戶

。(三)以科技為動力,提高工業技術創新水平。

一是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進一步創造條件、優化環境、切實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和活力。發揮經濟、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使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合組織,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完善技術轉移機制,促進企業的技術集成與應用。大力發展為企業服務的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同時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扶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二是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用新技術推動礦產、冶金、建材等具有資源優勢行業的發展。三是廣泛引進新技術、新方法,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更新裝備工藝。四是大力培育經濟實力強、產業鏈條長的支柱產業和市場容量大、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名、優、特產品。五是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步伐,引進加工新技術,積極發展農副土特產品深加工,大力發展科技型龍頭企業,組建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集團。

(四)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一是建立政府引導、項目實施單位及群眾自籌、銀行貸款、招商引資等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各鄉(鎮)、各部門逐年提高對科技的投入。二是進一步加大縣財政對科技的支持力度。三是農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發揮小額貸款的作用,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實施項目上來,為農村“星火科技富民工程”實施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

(五)進一步加強院地、院企合作,增強科技進步創新動力。

一是繼續搞好與省農大、省農科院蔬菜所的技術合作,力爭將建成科技項目開發基地、產學研基地。二是進一步建立與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長期的協作關系,積極開展項目論證、技術咨詢和技術攻關,共同組建區域性或行業性的技術培訓和開發基地,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科技示范園區,爭取一批高科技項目在我縣聯合研發和中試,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

(六)強化農村信息化建設進程。

依托特色優勢產業,用信息化促進市場化;依托小城鎮發展,建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因地制宜建設農村遠程教育服務系統;構成現代化的農村綜合信息傳播體系。以現有縣級網站為依托,以信息化服務為重點,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服務為目標,建立縣、鄉、村三級信息服務網絡體系,逐步實現各種信息資源的深度加工、快速傳遞、廣泛應用,進一步推進全社會的信息化應用水平。

(七)發揮人才優勢,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建立科技人才保障新機制。

一是開發人才資源,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引資與引智并重,建立專家咨詢制度和科技人才信息庫。積極引進省內外科技人才,發揮人才優勢,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大力培育地方型懂科技的實用人才。二是緊緊抓住“培養、吸引、使用”三個環節,大力加強專業技術隊伍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培養體系,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進行開放式培養,建設一支宏大的科技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依托各級培訓機構,堅持自主參加培訓與有組織辦班相結合,分層次、分產業、多渠道、多形式、大規模培訓各類科技人才,鼓勵和支持現有科技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經過3-4年時間,實現現有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全覆蓋。三是加強和充實縣、鄉兩級農業科技人員編制,增加總量、提高層次。鄉鎮農業中心科技人員盡量做到專職,各鄉鎮有一支比較健全的農業科技服務對伍,充分發揮鄉鎮農業中心的服務作用。到,全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總量達到850人以上。農業科技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隊伍達到全縣農業科技人才總量的8%以上;農村一線科技人才達到全縣農業科技人才總量的60%以上。真正形成“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村都有技術員”的農技推廣網絡格局。四是積極落實農業科技人才的政治待遇,高度重視在科技人員中發展黨員,把思想好、業務能力強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組織培養的重點對象,及時把他們吸收到黨內來。注重科技人員的提拔重用,按照干部“四化”方針及德才兼備的原則,對有知識、有組織領導才能而有年富力強的優秀科技人才,推薦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委以重任,讓他們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五是認真解決科技人員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各級組織要切實為科技人員排憂解難,使其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六是積極落實知識分子優惠政策,對符合“555”政策規定的專業技術人員積極推薦上報并得到審批,使他們享受到黨的政策的溫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嵊泗县| 宁都县| 新田县| 城固县| 富阳市| 垦利县| 平凉市| 渝中区| 康平县| 大田县| 邵东县| 南澳县| 武鸣县| 绥棱县| 安图县| 凌源市| 镇宁| 中超| 湟源县| 渭源县| 卓尼县| 屯门区| 图木舒克市| 东丽区| 明星| 南城县| 亳州市| 眉山市| 湘乡市| 永州市| 临海市| 浪卡子县| 保靖县| 博客| 布拖县| 苍山县| 正蓝旗| 雅安市| 棋牌|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