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兒童故事演講

兒童故事演講

時間:2022-10-19 20:30: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兒童故事演講,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兒童故事演講

第1篇

    給孩子“飯桌演講”的機會

    兒童到了五六歲時,一坐到飯桌前,就喜歡開始他的“演講”,講他和小朋友的故事,講他看到的、想到的、甚至把大人給他講的故事,再講給大人聽。有時講得興致勃勃、眉飛色舞,忘記了吃飯。遇到這種情形,許多家長總是冷著面孔、制止孩子,“有話吃完飯再說”。 但到吃完飯后,孩子又不想講了,就連大人叫他復述吃飯時講的故事,也講不全了。

    其實,此時的兒童,智力開始飛躍發展,飯桌上的演講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父母不應該對這種現象予以簡單、甚至粗暴的制止。相反,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并將這種自發的“飯桌演講”發展成為有目的、有組織的培養口語表達能力的自覺行動。比如組織“家庭演講會”、“星期日家庭演講比賽”、“鄰里間的小朋友會聚演講會”等形式,以培養孩子的觀察、思維、記憶、言語表達等各種能力,并要指點孩子把事情講清楚,把話說明白,可對孩子的演講題目劃范圍,提要求,但不要限定過多過死,可通過錄音機把孩子所講的過程錄下來,再播放給孩子聽,以提高孩子的興趣。

    孩子剛開始演講時,可能講得不那么流暢自然,家長一定要耐心細致地誘導、鼓勵,并注意克服孩子的語病,鍛煉孩子的觀察力、感受力、想象力,提高口語表達的完整和準確程度。孩子初學演講時的內容,應限定在兒童社會活動范圍,注意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可以利用一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兒童讀物、錄音磁帶上的小故事讓孩子復述、演講,這對初學演講的孩子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也可以出一些適于孩子知識范疇的演講題目:如“夸媽媽”、“愛爸爸”、“我的小手槍”、“我的布娃娃”等。

第2篇

【關鍵詞】TED視域;口語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4-0024-04

【作者簡介】楊麗,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161),高級教師,常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常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

“語言革命”“思想爆炸”“風潮”,這些詞語正隨著世界范圍內掀起的“TED演講風暴”進入人們的視野,這將人類口語表達的力量推至了歷史的頂峰。2011年,18分鐘TED演講的視頻網絡點擊量達到了5億次。網友們稱“這18分鐘,我們收獲了全世界”,有些人甚至將每天收看演講當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演講者通過思想的碰撞,熟練地運用口語表達技巧,借助輕松愉快的氛圍傳遞自己的觀點或想法,使聽眾獲益良多。TED演講是一場迷人的語言盛宴,亦給小學語文教學刮來一陣清新的風。

以TED演講者的語言風格與交際水觀小學語文口語教學,當下的小學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模式和學習內容的選擇側重于培養學生具有日常的、基礎的語言交流能力,并且強調了使用語言的文明禮儀,距離兒童生成穩定開放、富有生命、鮮明順暢的語言體系仍存在很大差異。為此,筆者所在學校從口語教學的育人目標、活動設計以及評價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規劃和設計。

一、陌生化:以全新的視域觀照小語口語教學的向度

在思考小學語文口語教學的體系該如何架構,內容該如何確定,教師教學方式該如何設計,教學效能該如何檢測時,我們不妨跳出原有的思維與視域,以“陌生”的眼光去審視與觀照。“假設我們的學生未來要登上TED演講臺,那么他們在小學階段應該形成怎樣的語言表達能力?”“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學校課程體系應該如何設置?”諸如此類的問題多問一些,我們才可能打開新的思路,形成口語教學的新格局和新氣象。

1.研制全新口語“素養模型”。

以培養“TED小演講者”的目標為航向,我們約請了近30名小學語文教師,研制全新的口語教學學生素養模型(見圖1)。該模型以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核心軸,在思維軸的轉動運轉中,朗讀模仿能力,敘述描述能力,總結概括能力,論證表述能力,想象創編能力等五大口語表達關鍵能力在螺旋運轉上升。在素養模型的最外層為“TED式小演講者”的外顯樣態――反應敏銳、思想獨特、談吐有致、優雅從容。

(圖1)

2.打破教與學的固有“模式環境”。

環境,對學生個性、能力和品質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環境設計”,在我國基礎教育界是一個陌生的領域,我們很長時間內都將“學習環境”定位為物質的基礎設施,以及外顯的文化氛圍等。其實“學習環境”更應該是教師教學方式的總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呈現,以及師生互動的策略等。這些無形的和內在的“環境”,往往決定了口語教學的實際效能,是能保障學生的主體活動和教師的教學活動相互促進,共融共生,從而使得口語教學向著學生關鍵能力提升的向度發展的核心驅動程序。

在以往的語文口語教學環境中,學生在口語表達訓練中以接受式、被動式和零碎式學習方式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我們基于兒童立場,遵從兒童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形成“語言文字語言”表達能力螺旋上升的心理規律,凸顯學生在語文口語學習中自主體驗、自主實踐、自主選擇、自主探究地位,最終形成體驗欣賞、合作學習、實踐感悟、表達分享等語文口語學習方式。

在口語教學環境設計中,教師“如何教”的命題,往往決定著學生“如何學”的走向。我們打破教師常規課堂教學中機械的“問答式”口語教學方式,在課例的探索與實踐中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由口語表達技巧傳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轉變為培養口語表達能力,注重體驗感受,互動實踐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倡導“陪伴、引導、互助、激發”式的口語教學。

二、結構化:以課程的眼光設計小學語文口語教學的維度

在進行口語教學活動時,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有效組織、運用教材內容,一方面要關注語文口語課程的理性價值,必須對“教些什么”“還可以挖掘什么來教”進行選擇,就如何推進口語教學活動,如何評價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進行結構化設計。只有教師從內心生發出課程意識,用課程的眼光來設計小學語文口語教學,我們的口語教學才能像蜜蜂筑的蜂巢一般,以其穩定性、序列性和超精巧的結構特征而呈現出迷人的維度。

1.以穩定的課程體系為“主干”。

在TED視域觀照下構建的小學語文口語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絕非互相割裂的存在,它們互融共生,相互滲透又各成體系,各有側重。小學語文口語課程,注重口語能力養成的體系化、遞進性和邏輯關聯性,課程的觸角延伸向了課堂韌猓因此對課程體系的架構必須有完善而系統的規劃,才能避免課程的實施被弱化、淡化甚至邊緣化。我們依據教育部對語文教學的指導建議,結合國家語文課程的現有教材內容,充分利用本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傳統背景,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的校本課程內容,完善小學語文口語課程內容體系(見圖2)。設置了配套的課程評價機制,以確保本課程能穩定、持續地運轉和實施,最終走向課程目標的達成――培養具有校本特有氣質的“TED小演講者”。

課程體系的搭建,一定程度意義上決定了課程實施的廣度和深度,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的依托載體都在于嚴謹而科學、穩定的課程體系中。直觀地表述,即小學語文口語課程這棵“大樹”的繁茂生長,關鍵在于“大樹”先行生長出穩健有力的“枝干”,能夠支撐所有學習活動、教學活動、拓展活動“有向可長”“有枝可依”“有據可循”。

2.以序列化的課程內容為“枝葉”。

在小學語文口語課程推進的過程中,我們在“口語表達能力素養體系”的支撐下,對小學三個學段的關鍵能力生長點進行了側重性設計。以第二學段為例,在一定獨創性思維能力的支撐下,重點發展學生的敘述、轉述能力,想象創編能力。針對“復述、轉述、講故事、表演”等具體要求,研發出了《九色鹿》《小稻秧脫險記》等精品課例群,并且針對“講述、應對、即席講話、問題討論”等具體要求,研發了對應性的精品課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三個學段各自的口語教學精品課例群落,這群落之間的內在隱性勾連便是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素養的螺旋式上升的邏輯關聯。

這些口語精品課將學生口語表達的達成目標扎根于實在的課堂,細小的口語體驗活動之中,隨著學段的遞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在“無痕教學”中得以“水漲船高”式生長,這也是在所有口語實踐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的核心陣地。

3.以精巧的實施結構為“導管”。

兒童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就像一棵小樹在土壤中的成長。兒童習得語言、內化語言、發展語言、運用語言這一系列的“光合作用”,離不開“土壤、空氣、水分和陽光”,這必須依賴具有精巧結構的、立體狀態的“實施導管”。我們以“口語實踐活動”的分布格局為“導管”,從縱橫交錯的“立體經緯”的構架,再到引爆口語表達高度發展的“爆破點”設計,最后以覆蓋全局的驅動設計為關節點,全方位打造出激發語言生長的活動時間與空間。

以“學科活動”為經緯度。學生在小學六年的學習階段中,口語表達能力的生長呈螺旋上升的狀態。在階段性向上延展的過程中,需要關鍵能力指向的各項訓練項目互相有層遞性,交融性。我們針對不同學段兒童心理、生理成長的狀態與特點,將12個學期的口語拓展活動進行了序列化設計,以期讓每一位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涯中,經歷12次校級層面口語表達“大舞臺”,在逐漸升級,逐層爬坡的口語表達競賽、展演中,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有節奏感的生長與發展。

以“社團活動”為爆破點。兒童的生命成長是非一致性的,有著或高或低,或快或慢的多樣性特征。部分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同齡人提升得更快一些,口語的流暢性、思維的深刻性、觀點的獨特性、語言的感染性等比一般兒童更為突出,使得這部分兒童站到“最近發展區”的枝頭摘得蘋果。為他們建造更高平臺,組建“精英”成長營開展口語社團活動是一條重要途徑。為此,我們全力打造了校級和年級兩個層級的口語體驗社團。

以“微課活動”為驅動式。實行“課前課”“課中課”“課外課”等微課活動的推行。“課前課”以語文課堂教學為據點――第一學段為“課前故事會”,第二學段為“課前新聞播報”,第三學段為“課前演講”,將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小型訓練和即時監測落腳在碎片化的時間內。“課中課”指的是針對教材文本,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開發出適切進行口語表達的學生主w活動。而“課外課”則指向學生課堂生活之外的語言體驗、實踐時段。如每日的“陽光晨誦”,午后的“停云憩讀”,每周家庭中的“親子共讀”時光等。

三、多樣化:以立體的角度檢測小語口語教學的效度

因小學語文口語教學的開放性、靈活性和非書面性,我們主要通過對語文口語課程的分析評價,對教師實施課程的考核評價,對學生口語學習與活動的觀察評價三管齊下來檢測教學的效度,并且輻射課程成果。

1.數據監測評課程。

在每學年的期末,通過學生問卷調查、教師總結分析、專家把脈等方式,同時開發課程評價監測軟件,對口語課程進行總結評估,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及時予以修改和調整。

以對課程實施的時間安排的監測為例,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課程實施初期對“課前課”的時間設置出現了偏差。在“一刀切”式的時間安排中,出現了第一學段學生“吃不下”,第三學段學生“吃不飽”的現象,我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改為“兩分鐘”“兩分鐘”“三分鐘”的彈性設置,并以此為“點”的依據,對下學年的課程推進進行“面”的微調和完善。

2.課例檔案觀教師。

成立口語課程開發與指導中心,為各位教師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建立個人檔案,做好記錄,積累資料。每學年對教師開發實施課程的過程與實績進行考核評價。我們特別注重對教師推進課程過程中的課例記錄和研究,要求每位語文教師每學期積累至少一節研究課例,以孔窺豹,在課例的呈現中全面觀察和監測教師對本課程的推行和再開發能力的提升。

3.多元評價促成長。

“線上線下雙點贊”――豐富和完善“點贊行動”。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升的表現給予點贊,發放點贊卡,并充分尊重兒童意見,設置各類機會和獎品予以兌換。以獎代評,以評促優。

“校園雙星促成長”――創設表彰“校園成長之星”和“校園成功之星”機制。學校設立“春苗獎勵基金”,對“演講之星”“辯論之星”“故事之星”“體驗日記寫作小能手”“成功之星”進行專項獎勵,鼓勵兒童敢于表達,善于表達,優于表達。

當TED演講走進我們生活,并對我們的觀念、行為發生潛移默化影響的時候,展望未來,我們應該敏銳地意識到,兒童正是這些觀念和行為的最大被影響者。因此,刷新我們的頭腦,為兒童筑起語言活動的最大空間舞臺,讓他們生長在豐厚立體的活動場中,生長在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中,生長在細致入微而又綿延悠長的口語體驗活動中。相信這樣的陽光少年,一定能向著TED演講臺的方向無限生長!

【參考文獻】

第3篇

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在各中小隊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念親恩、感親意、抒親情”主題系列活動,通過活動展現我校少先隊員孝老愛親的良好精神風貌。

1、小小真心話。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每位同學準備一張漂亮的賀卡,將自己想要對父母、長輩說的祝福語或最想表達的感謝語寫到紙上并帶回家送給自己的父母長輩。

2、以中隊為單位,班隊課上各班開展以“念親恩、感親意、抒親情”為主題的班隊課,進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少年兒童孝敬父母長輩,學會感恩。

3、三分鐘小故事演講。利用晨讀課的時間進行“三分鐘小故事演講”。請學生講述自己親身感受或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父母、長輩真心付出、無私關愛子女,以及作為子女真誠回報、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4、開展“爺爺、奶奶的重陽節,我做主”的活動,要求少先隊員們開動 腦筋,為爺爺(奶奶)設計一個有新意的過節方案,向長輩們送上節日深深的祝福。建議少先隊員可以為爺爺、奶奶準備一根拐杖,方便他們平時的出行;可以陪爺爺、奶奶鍛煉身體,大家一起來運動;也可以陪爺爺、奶奶聊天,陪老人們說說話,談談心,還可以幫助爺爺、奶奶做點家務事,減輕爺爺、奶奶的辛勞等。用實際行動感恩爺爺、奶奶,旨在進一步喚起少先隊員們尊老、愛老的意識,大力弘揚尊老、愛老的風尚,讓他們學會感謝,學會關愛。共同享受溫馨的家庭生活。

5、學校大隊部組織部分少先隊員到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為他們增添節日的喜慶氛圍。主要小活動有表演歌舞、講故事、打掃衛生、送禮品等。

6、孝歌我會唱。組織學生學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長輩為主題的歌曲,曲目自選。

7、自選活動。各中小隊圍繞主題,自主設計,鼓勵創新。要求:

1、高度重視,積極參與。各中隊要充分認識敬老愛老活動對少先隊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傳統美德,推動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此項活動,利用少先隊組織的優勢,積極動員,廣泛發動,使盡可能多的隊員參與到活動中來。

第4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音積累

一、在課堂語文實踐活動中啟迪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積累

1、建立讀書角。在教室建立讀書角是很有必要的。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閱讀;讀書角的書籍來源于師生的捐集,還包括師生訂閱的報刊雜志。

2、編輯師生文集。把老師和學生摘抄的優美文句優中選優,編輯成冊,人手一冊,進行欣賞,然后小組交流,班內展示、辯論,鼓勵形成不同意見。

3、辦黑板報。確定主題,分組辦黑板報,鼓勵學生辦出自己的特色。學生評選,教師適時鼓勵。

4、開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為學生開辟一片“名言”天地,讓他們輪流展示,鼓勵他們把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諺語、歇后語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二、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積累語言

⒈背誦優美的詞、句、段。

選擇文本中優美的詞、句、段,指導學生背誦,讓學生把知識儲存在記憶里,訓練記憶力。如教學《趵突泉》一課后,可指導學生背誦文中描寫趵突泉三個泉眼的句子,學生在說話或作文時可以仿照這樣的寫法,進而生動形象的描述事物。

2、在熟讀背誦中積累語言

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學習,一開始只是讀和背,先在頭腦里裝一堆“死”的語言材料。等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的時候,老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后,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的高妙之處。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背誦的指導,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背誦時間。

3、在學生的說話中沉淀積累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合理時機,設計靈活形式,讓學生練習說話,使學生把學到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并沉淀積累。如《開天地》,我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摘錄到摘抄本上,然后讓學生反復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用自己的話向同學介紹《開天地》的故事。說話前讓學生把說的內容列成提綱,介紹時盡量用上自己摘錄到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使學生在說中積累。

三、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展學生語言空間

1、利用媒介,積累語言

當今傳播媒介豐富多彩,電視、廣播、收錄機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傳播手段,通過這些媒介學習語言,大學生來說是沒有負擔的。引導學生收聽、收看美文欣賞、新聞報道等各種活動,遇到一些好詞佳句隨時記憶,這樣即會豐富學生的生活,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2、推薦學生閱讀各種童話名篇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同樣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作文時便能左右逢源,隨心所欲。比如,從學生年齡出發,向低年級學生推薦童話、寓言、卡通等生動有趣的讀物,向中年級學生推薦情節動人、曲折的故事,如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向高年級學生推薦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根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繪聲繪色地講幾段草船借箭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斷,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教師戛然而止,然后告訴學生,要知道故事發展如何,課外書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書,就會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著趁熱打鐵,向他們推薦《赤壁之戰》、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等。又如學了《青蛙的眼睛》,推薦學生讀一讀兒童科普讀物;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推薦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種童話名篇……這樣不僅能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也有利于語言的積累。

3、開展“演講”活動

第5篇

故事作為一種通俗的文學形式,它有著神奇的魅力,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江蘇省江陰市山觀實驗小學始終以“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宗旨,創造性地利用豐富的故事資源,應用生動的故事傳播方式來擴大兒童的視野,促進兒童的有效學習,從而推動兒童智力、情感和道德品質等整體發展。

一、以故事教育促進兒童的道德養成

將抽象的道德說教以故事的形式具體化、形象化,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用故事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正確判斷,啟發頓悟,效果也更好。為更有效地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我們整合各種教育資源開展“故事三進”活動,即“故事媽媽”進校園,“故事老師”進課堂,“故事少年”進社區。“故事媽媽”來自學生家長中一些富有愛心、能說會演的年輕媽媽,她們來到學校,走到孩子身邊,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把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情感和文化知識等,根植于孩子的心靈深處。“故事老師”在“故事媽媽”講完故事之后,定期走進課堂帶領孩子領悟故事中的內涵。此外,我們還成立了“故事少年演講團”,把孩子帶到社區,為社區群眾講述故事,傳播先進文化。如果說聽“故事媽媽”講故事是一種被動影響的話,那么和“故事老師”品故事、“故事少年”講故事則實現了學生的德行培養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二、以故事教育促進兒童的課堂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要挖掘出豐富的課程資源,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探究的科學精神。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對字、詞、句的解讀,只停留在抽象的理性分析、公式化的運用,顯然是不夠的。將故事元素融入課堂,或引進簡短生動、有趣、富有挑戰力的故事補充教學,或將“故事性”與教學相融合,利用故事的表現方式組織教學,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有一種特殊的文本形式,叫文包詩,把古詩詞根據它的創作背景改編成趣味盎然的故事來呈現,這大大降低了學習語文的難度,提高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這也給了我們啟發,對于其他的文本,如說明文、議論文,教師也可以適時、適度引入與文本相關的人物故事、背景故事,增加故事的元素,用故事來點綴、包裝或改造教學內容,使之更加靈動、立體。學習是天長日久的浸潤與積淀,當故事走進教學,孩子就會愛學、樂學、會學。帶著孩子徜徉在課堂,體味思維的樂趣,享受學習的快樂,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三、以故事教育促進兒童的生活實踐

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發展、完善于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故事教育把兒童的視野引向廣闊的大千世界和社會生活空間,故事的內容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可以是自然環境、社會現象、人際交往故事等,這是一本立體的教科書。學校是兒童成長的搖籃,也是兒童成長的樂園,要讓孩子在學校的每一天都有故事,讓故事潤澤孩子的童年,伴隨他們的成長。星期一,在嘹亮的國歌聲中,孩子們昂首聆聽一個個承載著美好記憶的“國旗下的故事”,以全新的視角去體味偉大祖國別樣的美麗;星期二,當午間音樂響起,孩子們趕往“故事大講堂”,這里為他們準備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涉及文學、科技、藝術、歷史、體育等多個方面的精彩故事,開啟了孩子的夢;星期三,孩子們穿梭于圖書角、閱覽室、小書廊,尋找“童話里的故事”,童書亦如一杯杯瓊漿玉露,使孩子的心靈得到由內而外的滋養;星期四,孩子們相約“學生書吧”,和老師一起“聊故事”,不同的學生因為同一個故事聚在一起,聊出了一片故事閱讀的新天地;星期五,校園小喇叭開播“校園小故事”,這里匯集了孩子們采集的生活小故事、自編的童話故事和推薦的經典故事。教育需要故事,缺少故事的孩子不會有生氣和靈氣,也談不上擁有健康向上、快樂無憂的童年生活。■

(作者系江蘇省江陰市山觀實驗小學校長)

第6篇

大家都知道張海迪的故事,今天我為大家講一個關于張海迪熱愛生命的故事。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癥手術后,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并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吁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四年級:穿越水線2003

第7篇

關鍵詞 說話能力 口語交際 情境識字 閱讀 復述 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016-02

教育大綱指出:聽話、說話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從現在的社會需要來看,“能說會道”也將成為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說會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從小就開始逐步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小學教師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對學生說話能力進行培養,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鼓勵多發言,糾正學生的不雅語言習慣

“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說話能力也是逐步鍛煉出來的。學生在校時,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系統的訓練,對糾正學生的不雅語言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課堂是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最佳場所,教師要多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說。起初,學生不愿說或者不敢說,怕一張嘴,方言和不雅語言就露餡了,被老師和同學們笑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努力消除他們膽怯的心理,鼓勵其大膽說話。在課堂上,要盡量采取正面激勵的方法。學生發言時,抓住其閃光點,少一點批評,多一些表揚,逐漸地消除學生膽怯的心理。當教師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誠地贊揚孩子時,將會給他們增添無窮的力量。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發言,我都給予肯定、表揚或獎勵,就是說得不好的,我也不訓斥。“你的聲音真響亮!”“你真勇敢!”“你還會用這個詞,真了不起!”這些贊賞的話常掛在嘴邊,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賞識的雨露下也會變得鮮活起來,產生強烈的幸福體驗。漸漸地, 學生的膽子大了,說話的興趣濃了。就這樣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想說、敢說,在說的過程中互相取長補短。不知不覺中,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不雅語言慢慢減少了,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地鍛煉和提高。

二、注重口語交際,給予學生說話的機會

語文教科書中安排了一些聽說訓練,這是培養學生說話的有效途徑,如一年級口語交際“貼鼻子”游戲,目的是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游戲中暢所欲言,“鼻子”貼在哪兒要做出快速的反應,思維也要極具敏捷性,再表達出為何這樣做,從而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心聲。學生們參與的熱情都很高,有的學生在活動中沒機會參加,盼望在下一次口語交際中一展自己的風采。可見,學生心中有很多話要說,只是需要我們給予他們說話的機會。

三、每天三分鐘,提高學生說話能力

教師可以在每天上課前三分鐘安排一個小演講活動,一次安排一位同學,全班同學輪流演講。其內容可以是英雄事跡、名人名事、寓言、童話、小笑話等。通過開展這種形式的活動,每個學生都有上臺展示的機會,并能逐步做到大膽、自信、大方地登臺演講,其他同學則擔當小評委,聽完學生的演講后,要談演講者的優缺點,教師及時把學生說的一些好詞寫在黑板上,引起大家的共鳴,一起思考,一起學習。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學生們聽著、說著、評著、學著,他們的語言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同時潤物細無聲地幫助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真正做到了學生在“說”中長知識、增知識、練思維、訓語感。

四、仿說課文句式,訓練學生說話

教師在教學中,要處處留意,挖掘教材的語言要點,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同時,我們也要善于引導學生,帶領他們多讀,鼓勵他們多說。如《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課中,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你認為小月亮怎么樣?學生踴躍發言,有的說很美麗,有的說小月亮亮亮的,有的說小月亮圓圓的,還有的說小月亮像大眼睛。接著提問:這只明亮的大眼睛看到了什么呢?學生有序地觀察后,輕而易舉地說出“月亮像玉盤”等,變“要我說”為“我要說”,適時表揚、鼓勵,引導想象畫面,讀出語言的形象感。最后又提出:如果這只美麗的大眼睛就是你自己的眼睛,你還能看到什么?用“月亮倒影在______,像_______。”的句式來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先指導學生弄清句式特點,再進行仿說,學生展開想象暢所欲言。這不但便于學生掌握,甚至更好地運用比喻句,也讓學生明白,小月亮的美,美在大自然,大自然的美除了要靠我們明亮的眼睛去發現、去體會、更要我們用語言去描繪。這樣通過說話指導,由詞到單句再到復句,展現了一個思維和說話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復述課文內容,引導具體講述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兒童對故事特別感興趣,針對兒童的心理特征編排了許多動物故事和神話故事,在吸引他們的同時都要求復述課文。根據課文所講的內容,把故事復述一遍。這個過程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讓學生在對故事初步感受的基礎之上進行復述,把故事說完整和正確,也就是讓學生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理解,把故事的大致意思復述下來;也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或者聯想,把故事說的生動些,并且有一定的創造性,或者補充原有故事的某些空白,拓展故事的空間范圍,變更故事的某些情節和線索,從而使得故得更具有新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個故事,使課文中的語言逐步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

六、激發想象補白,拓展說話空間

第8篇

一、重視聽話和說話教學的作用

一般老師認為,抓好聽話和說話教學其目的在于為讀寫打好基礎,這種認識有失偏頗。我認為聽話和說話教學是提高學生言語能力、感知和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徑。

1、聽話和說話教學與言語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的言語能力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即由書面言語向內部言語過渡。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則以口頭言語和書面語為主。聽話和說話教學主要以聽說為主,挖掘教材中有利于發展語言的因素,抓住各個階段聽話能力培養的重點,對學生進行說話的完整性、連貫性、準確性以及普通話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口頭言語能力。

2、聽話和說話教學與學生感知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觀察能力由被動逐漸轉向主動觀察;情緒化觀察向理智化觀察過渡;從沖動性向思考性發展;觀察對象的整體與部分從分離到統一。聽話和說話教學要求學生在認真觀察插圖后,根據對圖意的理解,練習說一、二句完整話。這樣,大大促進了學生的感知與觀察能力的發展。

3、聽話和說話教學與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有意識記成分逐漸趕上并超過無意識記;意義識記逐漸占主導地位,機械識記減少;抽象記憶逐漸超過具體形象記憶。在聽話說話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練習時,一邊自己動腦、一邊記住同學們的發言,從中找出優點和不足。通過借鑒別人的發言,完善自己的發言。以此,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4、聽話和說話教學與學生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小學生想象中的創造成分日益增多。他們在結合插圖進行合理想象時,經常會說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情節,這代表他們的想象力在不斷地提高。小學生的判斷能力也在不斷發展著。在培養他們注意聽、動腦想、仔細辨的聽話訓練中,學生就能從中發現對錯、好壞,聽到好的詞同學會贊揚;稍有差錯,同學便會指出。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教學原則

1、主動參與,促進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學習的主動性。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強迫或代替學生學。聽話和說話教學正是迎合了學生主動參與的心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其潛在能力。在聽話和說話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性和積極性,給他們留下更多的思維空間和思考時間。說出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引起學生對生活材料的注意和積累,在社會大課堂中得到教益和發展。

2、自主發展,平等和諧。能力的提高以學生為本,要使學生充分自由全面發展,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選擇,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的距離。在聽話和說話訓練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說話的題材,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度,讓每個學生一展身手。唯有這樣,學生的個性品質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3、激勵競爭,人人成功。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急劇變化、高速發展、充滿競爭的時代。這就需要實現每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追求那種具有全面能力的完善和健全的人。因此,需要我們在聽話和說話教學中有意識地營造激勵競爭的氛圍,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得到平等的機會。在教學中,我利用課前演講的時間讓學生夸夸自己;我還以演講比賽的形式評選出我班的優秀廣播員、優秀小聽眾等競爭機制。形成人人爭、個個比的良好氛圍。讓學生人人有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4、教學梯度,因材施教。學生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必須重視因材施教。聽話和說話教學中應對那些超常兒童在全面教育的基礎上,合理而又適當地允許其進行加速與加深學習。如開展“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等活動,鼓勵其能力的超常發展。對常態范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多關心、多幫助,實施具體輔導。如采取聽后重復、先寫后說等方法提高其聽說能力。對所有學生應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鼓勵發展其特長。

三、教學方法

1、激發興趣。興趣是一種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訓練效率的興奮劑。低年級兒童的學習活動中,直接興趣仍然占主導地位。因此,在聽話和說話訓練中,應以引起學生興趣為出發點,使他們主動聽、積極說,從而提高訓練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材和內容上要新穎、富有情趣。在訓練的方法上還可以采取“傳口令”“送通知”“打電話”“講故事”“配音”等多種游戲方式,使教學多樣、靈活。學生不僅在課內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在課外也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聽說訓練。

2、邊看邊聽。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采用圖片、幻燈片、錄相、動畫課件等手段,使學生記憶深刻。如進行《小鹿請客》這課書的訓練時,我利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1)看掛圖,聽老師講小鹿請客的故事,然后請學生自選一種小動物模仿著說。(2)一邊看掛圖,一邊聽錄音故事,進行復述。利用視聽結合的方法,進行聽說訓練的主要環節是:①看小動物圖,說說它們長得最可愛的地方;②看一盤盤的早餐圖,根據顏色、形狀等,說說什么動物愛吃什么東西;③看板書、看圖復述故事。這樣不但對學生進行了聽、說訓練,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觀察能力。

3、結合繪畫。根據兒童對聽到、見到的事物能在腦子里形成一種表象,我便采取聽、說、畫相結合的方法,有助于加深記憶和發展想象力,也有助于激發興趣。如在進行《我們的教室》這一課的聽說訓練時讓學生邊觀察、邊聽別人說,然后進行評價;第二步要求學生獨立運用想象,畫畫你頭腦中完美的教室并進行說話練習。以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

第9篇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疾控中心的一名護士,今天我很榮幸能站在這個演講臺上,用我的演講來詮釋護士這一崇高的職業。我演講的題目是“一雙手,一顆心。”

天使是傳說中神仙的使者,是幸福和溫暖的象征。我們的職業被譽為白衣天使,是人們對護士形象美和內在美的深情贊譽。一襲飄然的白衣,是一顆純潔的心靈。一頂別致的燕帽,是一項守護生命的重任。記得上學時,老師曾經對我們說:“你們選擇了這一行,就是選擇了奉獻。”對于奉獻二字的深刻含義,當時的我并不以為然,直到實習時第一次戴上白色的燕尾帽,穿上潔白的工作服時我才明白什么是奉獻-----奉獻就是用我們的雙手服務于他人,為他人帶去幸福,奉獻就是用我們的心去溫暖他人,為他人帶來歡樂。

每個人都有過美麗的青春,有人的青春美麗在雪上哨所,有人的青春美麗在手術臺前,有人的青春美麗在霓虹燈下,有人的青春美麗在工廠天邊......而我,一個平凡的護理工作者,我將青春最美麗的年華,獻給了我們祖國的未來----牙牙學語的幼兒,活潑可愛的少年。

計劃免疫工作是抵御疾病的萬里長城,疾病預防控制是我們的職業,預防接種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工作,這個行業并沒有人們口中的那么清閑也沒有自己想像的那樣光鮮,每天要為適齡兒童進行預防接種,登記錄入、預約告知、打針注射、宣傳留觀,一干就是一天。

幾年來,我在工作中學到了許多用錢買不到的東西,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到一個可以為所有兒童家長提供接種信息,給孩子們做好接種工作的防疫人員,這其中發生了許多故事------以前的我意氣用事,不懂的分析利害關系,也不知道該怎樣能減輕孩子們的痛苦,現在每個家庭大多都只有一個孩子,而孩子都是家長的命根子,所以難免有時會受到家長的埋怨。于是我用心學習,通過向前輩們學習經驗,我學會了從每個孩子家長的角度出發,盡量減輕孩子們的痛苦,得到了廣大兒童家長的信賴與認可。參加工作這些年里我們接種了數不清的孩子,從剛滿月的嬰兒,到步入義務教育的小學生,我們都有了經驗,對小月份的孩子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當他們意識到疼痛時注射已經完成,這樣就可以減輕孩子們對疼痛的重視度,也可以讓家長不那樣緊張。對大一點的孩子我們要鼓勵,要建立他們堅強勇敢的自信心,所以現在注射時孩子們的哭聲也少了許多。

人,也可以說是一種心態,總會想著享受舒適,但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崗位都有不盡人意的一面,護士也是人,也難免會有這樣的心態,有時想著每天耳邊都充斥著嬰幼兒的哭聲,甚至是兒童家長的埋怨,我們心中也感到委屈,但我們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磨難時,也曾經不止一次的想過要放棄,但每次想到我們工作的重要和必要時,我們放棄了這樣的想法。于是我們依然和顏悅色,打針的手盡量的輕柔,用我們一顆愛的心為廣大兒童和家長們提供熱情的服務,取得他們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從而達到防病滅病、保護群眾的目的。這是感覺:這樣的委屈同這樣神圣的目標相比,個人的酸甜苦辣又算得了什么呢?

南丁格爾用一盞燈照亮了他們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就讓作為后人的我們,緊跟他的步伐,用我們一雙雙溫暖的手,驅散病魔對人類的侵擾,用我們一顆顆善良的心,帶給世界幸福、百姓健康,用我們不不懈的努力來構造我們這個和諧的社會吧!

第10篇

面對這一串榮譽,同事、鄰居羨慕得不得了,紛紛打聽使了什么教子絕招。其實,我們并沒有什么絕招,我們只不過是得益于故事――這個并不新式的教育武器。

兒子一出生,我就與妻子達成了教子共識――用故事這把“金鑰匙”,去開啟他智慧的大門。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3~7歲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我們是舍得花精力和時間去培養孩子的。

兒子3歲時對世界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已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詞語,并能運用它們表達簡單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就教他讀(唱)《大雪天》、《寶葫蘆》等兒歌,念《掛銅鈴》、《蕩秋千》等繞口令,也背些《鵝》、《畫》、《柳》等童味較濃的古詩,這樣既能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普通話,又能給他積累一些高雅的詞匯,為他以后的使用打下基礎。

大約是4歲以后,我們就開始給兒子講故事。開初的故事當然是很簡短的,一個小小的道理,一件稀奇的往事,一次驚險的奇遇,一場短暫的矛盾……都可能成為兒子一頓精彩的精神快餐。漸漸地,兒子對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聽了《農夫和蛇》之后,咬牙切齒地說,蛇真是個大壞蛋,它怎能咬死救它的農夫呢!聽了《實火柴的小女孩》,又為那個小女孩流下了同情的淚水……很快,兒子成了故事迷了,每天不聽一兩個故事,決不上床睡覺。

我們趁熱打鐵,在故事里作起“文章”來。先是故事講完了,向他提些小問題,如講完《孫悟空大鬧天宮》后,我就問他:孫悟空是好人還是壞人?他為什么要大鬧天宮?孫悟空大鬧天宮結果怎樣……兒子聽得津津有味,回答起問題來也就有鼻子有眼了。有些問題稍難,我們就作必要的提示,他很陜就能轉過彎來。

有時,我們在故事中又有意無意地加人一些數字,讓他加強對數的概念的認識和練習簡單的數字運算。例如聽完《黃鼠狼》的故事,我覺得兒子還不會利用數字去說明問題,就啟發他黃鼠狼第一次吃雞,只能吃1只,第一次不吃,第二次就能吃到6只雞,6比1多5,所以狡猾的黃鼠狼就寧可第一次不吃了。

待兒子對數字的簡單運算比較熟練之后,我們就在故事中融進較為復雜的乘除運算。

我們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培養兒子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上。從小鍛煉他適應社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兒子5歲以后,我們在給他講故事時,又增加了他“聽”的難度。

先是將一個精彩的故事講掉一大半,剩下結尾部分不講,讓他自己去想象出故事的結局,我們叫這為“找尾巴”。起初,兒子聽慣了現成的,找不到,后來幾經鍛煉,他不但能找出一條較好的“尾巴”,有時還能找出兩條或多條。有時找出了“癮”,在我們的故事剛剛講到時,他就要求暫停,找好幾條“尾巴”,問我們哪條最好?很多時候的故事結局真的讓他“不幸言中”。

伴隨“找尾巴”之后是鍛煉他編故事的能力。一個故事講了個開頭,就問他后面會怎樣發展:講到發展之后,又問他接下去應該怎樣。這很像故事接龍。有時先講個開頭,后講個結尾,留下中間讓他用故事去“填空”。這樣既鍛煉了他的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他的思維想象能力,從兒童教育學的角度來講,就是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創新,確能起到一石雙鳥之效。

接下來我們又搜集了大量的訓練兒童說話的圖片,先是單幅的,要他用一句或幾句話說明圖片內容,然后是雙幅的、三幅的、四幅的。甚至更多。要求他串聯起來說一段完整的話或一個完整的故事,以培養他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及駕馭語言的能力。這時候,我和妻子就成了他的“忠實聽眾”。隨著訓練的加深,兒子的綜合能力逐漸扎實起來。我們曾拿小學高年級的看圖說話讓剛入小學的兒子去說,竟也說得頭頭是道。

第11篇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未成年人服務 英國

中圖分類號: G259.5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3)04-0029-05

1862年建立的曼徹斯特圖書館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歷史記載的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務的圖書館,而美國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成長于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1890~1914年)[1]。可看出英國的公共圖書館比美國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起步要早近30年。英國的伯明翰公共圖書館1865年就開始對兒童借書,1882年英國從諾丁漢公共圖書館系統中獨立出來了專門的兒童圖書館。19世紀晚期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 Education Act, 1870)的推動下,英國的公共圖書館獲得不斷發展,1891年倫敦大約有40個圖書館提供兒童館藏。不過相對于公共圖書館的整體發展速度,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務的圖書館發展仍較緩慢。1898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300多個圖書館中只有108個提供青少年館藏[2]。1915年亞當斯的報告《圖書館條款與政策》是英國公共圖書館正式發展的起點,在此之前是緩慢發展時期。文章分階段對英國未成年人服務發展歷史進行梳理。

1 1915年之前:緩慢發展時期

早在公共圖書館還沒有出現之前,于18世紀晚期興起的英國主日學校①圖書館(Sunday-School Libraries)就開始關心兒童的閱讀問題,這類學校主要面向貧民家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因為貧窮,家長無法負擔他們的學費,更沒有錢來給他們買書,主日學校圖書館就成為這些孩子讀書和學習的重要場所。1850年之前英國的公共圖書館沒有為未成年人提供服務的設施和設備,1850年之后盡管未成年人可以與成人一樣使用公共圖書館了,但依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專為未成年人提供服務的兒童/青少年圖書館。第一個有歷史記載的專門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圖書館服務的是于1862年建立的曼徹斯特圖書館,盡管后來陸續有圖書館為未成年人提供服務,但總體來講,發展較為緩慢,服務也不夠專業,這個階段屬于英國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發展的起步階段。

2 1915~1927年:改變與挑戰時期

1915年亞當斯的報告《圖書館條款與政策》(Library Provision and Policy)和1927年凱尼恩的報告《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公共圖書館》(Public Libraries in England and Wales)在英國圖書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這兩個報告的發表為起始點,英國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發展進入改變和挑戰階段。

開架閱讀的出現使得兒童圖書的借閱變得頻繁,為了滿足讀者需求,館內開始購進大量的圖書,圖書的增多使分類成為問題,兒童圖書此時與書一樣采用杜威十進分類法。如何選擇高質量的圖書也成為館員關心的問題,1914~1916年《圖書館協會記錄》雜志首次嘗試列出了含有200本書的清單,供圖書館選書參考使用。男女性別差異帶來了閱讀習慣的差異,這個時期最受女孩子歡迎的是學校故事,最受男孩子喜愛的是冒險故事。圖書選擇的專業性使大家認識到一個高質量的圖書館離不開熟悉圖書館業務并了解孩子心智發展、對孩子感興趣的館員。這個時期美國的布魯克林、匹茲堡、克利夫蘭等學校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兒童館員培訓課程,但英國的館員在這個時期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僅憑自己的經驗來維持圖書館的運轉。這一時期的館員以女性居多,由于戰爭的爆發,很多男性館員被應征作戰,女性館員開始在兒童服務領域建立起重要地位。

以圖書館兒童服務為主題的文章在這一階段陸續發表,1924年10月的《圖書館員和圖書世界》(Librarian and Book World)和1924年1月、1926年11月的《圖書館世界》(Library World)都有刊載,但對于兒童服務的關注程度不及公共圖書館,Berwick Sayers想在利茲召開的圖書館協會年會發表《英格蘭圖書館兒童服務的中心需求》(The Central Need in Library Work for Children in England),但由于其他發言已經占滿了會議議程而被取消,可見在當時對于圖書館的未成年人服務仍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一戰的爆發使得英國的公共圖書館事業受到重大創傷,兒童服務也受到了影響,1916年伯明翰的圖書館委員會終止了每周的兒童語法課程,家庭閱讀圖書的購買量明顯減少,1917年曼徹斯特的所有兒童閱覽室都關閉。直到1919年《公共圖書館法》頒布,這種狀況才得以好轉,圖書館經費在該法中得到保障,兒童圖書館也首次獲得了補助。兒童閱覽室在20世紀20年代獲得了發展,1920年克里登出現了一個專業的兒童閱覽室,室內擺放了適合兒童高度的書架,墻上掛滿了充滿童趣的圖畫,閱覽室內還擺放有綠色植物。1924年凱尼恩委員會統計,共有151家公共圖書館有兒童借閱部,87家有兒童閱覽室。

1920年英國出現要求取消公共圖書館直接面向兒童服務的運動,要求學校為孩子們提供閱讀的圖書,很多館員認為他們沒有義務為在校學生提供服務。這個時期的公共圖書館限制11或12歲以下的孩子到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主要面向那些雇傭童工開放,這些孩子14歲就被迫離開學校,來到企業打工。公共圖書館往往將這類離開學校步入社會的兒童作為自己的主要對象,希望為他們提供各種圖書,讓他們不忘記在學校剛剛掌握的知識。

自1920年始,公共圖書館的兒童服務開展了講故事活動,圖書館的青少年服務邁出了第一步,館員組織中學生在圖書館定期聚會、交流,鼓勵他們自己創辦報紙,很多青少年俱樂部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由于青少年聚會每次都是定期定點舉行,慢慢地圖書館就為他們預留了特定的空間,圖書館青少年空間逐漸在圖書館內形成[3]。

3 1928~1942年:在逆境中求合作的發展時期

以1942年麥考林報告(McColvin Report)《英國的公共圖書館體系》(public library system of Great Britain)為截止時間段,英國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進入到了在逆境中求合作的發展時期,期間歷經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受經濟因素和戰爭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在逆境中前進,總體而言,兒童服務發展要優于青少年服務。1928年的《圖書館事業年度發展報告》(the year’s work in librarianship)認為“圖書館的兒童服務工作已經在英國的土壤中生根,但從全英的整體發展來看,還處于比較表面層次的發展,沒有十分深入”。麥考林報告指出,他參觀訪問的城市公共圖書館都已經開始提供兒童服務,但超過40%的中心館沒有提供專門的兒童閱覽室。1920~1930年新出現的分支圖書館都有兒童閱覽室,典型的就是蘭開夏郡的Prestwich和德文郡的Paignton。1939年倫敦及其周圍各郡73%的圖書館提供了專門的兒童閱覽室,不過通常只有一個房間,其中包含參考閱覽室。館內的設計開始考慮兒童自身的特點,光線明亮、座椅舒適、讓孩子能夠在這個環境里無拘無束的讀書,暫時忘卻戰爭帶給他們的痛苦。

20世紀30年代受戰爭和經濟狀況的影響,圖書的復本不能滿足讀者需求。據統計,到1930s晚期兒童圖書占館藏總量的24%,平均每百人擁有8本圖書,不能滿足兒童的閱讀需求。不過這一時期的閱讀書單卻相對容易獲取,1936年H.J.B.Woodfield在美國《角幟書雜志》(horn book magazine)的基礎上出版了書評雜志《Junior Bookshelf》,1937年卡內基文學獎(Carnegie Medal)每年都進行最佳圖書的評選。

1937年,在Ethel Hayler 和Eileen Colwell的領導下,指導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發展的專業機構——兒童圖書館員協會(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Librarians)成立。該協會兩個月召開一次會議,會議地點限于倫敦及其周圍地區,所有對兒童圖書館工作感興趣的人都能成為會員,為廣大的兒童圖書館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交流機會。

伴隨圖書館員和對兒童圖書館服務感興趣的人數增多,圖書館的延伸服務也變得豐富起來,一些圖書館設置了專門的延伸服務空間。講故事和演講是延伸服務的主要內容,1939年倫敦及周圍各郡,更多的圖書館用演講代替了講故事,演講的主題非常豐富,包括: “古老的切斯特①、印刷、馬克吐溫、詩歌藝術”等,一些先進的設備也被用于服務中,如膠卷、投影、收音點唱機、電子唱片等,圖書館還將英國播音公司的兒童時間(Children’s Hour)欄目拿到圖書館播放。最有創意的一個延伸服務就是讀書周,1932年11月在全國圖書委員會(National Book Council)贊助下,“國際男孩和女孩圖書周”(A National Boys’ and Girls’ Book Week)舉辦,每個參加活動的家長和孩子都能獲得一份紀念品。這一時期只有極少數的圖書館員意識到青少年的特殊需求,針對他們的活動大多也是間歇性的,1934年倫敦及其周圍各郡只有5%的圖書館提供青少年服務。

4 1943~1959年:戰后曲折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以1959年羅伯茨的報告《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結構》(The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in England and Wales)為終點,受戰后經濟緊縮和物價上漲因素的影響,圖書館的兒童服務受到了一些挫折。1939年倫敦及其周圍各郡有85%的圖書館提供兒童服務,但到1944年下降到了76%。1950年開始經濟出現好轉,圖書館的兒童服務也相應有所改變,據圖書館協會1954年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在468家被調查的圖書館中,大約70%有兒童閱覽室。1950年中期,各郡的分支圖書館數量增多,蘭開夏郡有69個分支圖書館,每一個都有兒童閱覽室或兒童部門。這個階段公共圖書館開始取消兒童入館的年齡限制,只要他們能夠使用圖書館的設備就允許他們入館。

這一時期兒童閱讀指導圖書大量出現,有Kathleen Lines的《四歲到十四歲》(four to fourteen),圖書館協會的《青少年的圖書》(books for young people),1952~1960年期間不斷被修訂。1955年圖書館協會設立了凱特格林威獎(Kate Greenaway Award),為篩選圖書提供了另一個參考依據。

20世紀50年代受電視機的影響,兒童對公共圖書館的使用在很多地方有所下降,電視使孩子們閱讀時間比以前少了,光顧圖書館的次數也少了。盡管孩子到館的次數明顯減少了,閱讀時間也明顯縮短了,但他們仍然會到圖書館讀書,促使孩子們繼續到館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需要完成學校的作業。

館員的專業性逐漸受到重視,羅伯茨委員認為兒童館員是兩個最需要專業知識中的一個。盡管專業館員對于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的開展非常重要,但是當時各個圖書館對館員的要求并不嚴格。圖書館協會1954年的調研顯示只有168家圖書館對館員進行了專業要求,189家沒有進行任何要求。

這一時期的圖書館通常設置在離居民區較遠的地方,因為要過很多路口,過期圖書還要罰款,因此很多家長不鼓勵孩子到館,延伸服務就顯得非常重要。據圖書館協會1954年的報告顯示,圖書館采取了很多延伸服務方式,在468所圖書館中有332所組織圖書館課程和班級訪問,占到總數的70%;250所有圖書展覽,占到總數的54%;164所開展講故事活動,占到總數的35%。到1944年,圖書館的延伸服務內容變得豐富起來,除了講故事、演講外,出現了圖書展覽、電影放映、游戲閱讀、猜字謎、象棋俱樂部、戲劇、木偶劇以及其他興趣愛好表演等。

盡管如此,青少年使用公共圖書館的情況仍然沒有得到改觀,1959年Crowther Committee 報告中指出雖然有一半的在校生是圖書館的讀者,但只有16%在離校兩年后仍然使用圖書館。1959年英國只有18%的公共圖書館有青少年部門,圖書館協會不贊同給青少年開辟一個專門空間,他們只能使用兒童或書館。

5 1960~1974年:逐步科學規范化發展時期

1974年英國政府重組,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段時間內《英格蘭和威爾士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Standards of Public Library Serivce in England and Wales)和《公共圖書館法和博物館法》(Public Libraries and Museums Act of 1964)先后出臺(前者于1962年,后者于1964年),使公共圖書館事業逐步走向科學規范化的道路。

由于1969年英國經濟出現衰退,所以這個階段的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發展比較曲折,總體而言,前一段比較輝煌,后一段比較平淡。政府撥付給圖書館的費用沒有下降,但相對于價格不斷上漲的圖書、圖書館建筑和館員工資,圖書館獲取的補助不能與此保持同等發展水平。

與此同時,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逐步規范化,對兒童圖書館的功能區間和面積、藏書冊數等有了量化指標,伯明翰的城市館員W.A.Taylor認為兒童閱覽室應該包含圖書借閱區、參考咨詢區、讀者自習區和延伸服務活動區,有條件的圖書館還應該提供更衣室和衛生間。Bourdillon 報告指出一個大中型的兒童圖書館面積應該有1000~1500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如有可能可另外附加一個學習空間。一個小型的圖書館最適宜的藏書量為4000~6000冊。該報告還建議每個圖書館每年基本的兒童圖書購進量為1500冊,因為1960年出版的圖書總數為750冊,其中33%是兒童圖書,因此要完成這個任務圖書館需要購置一定數量的復本。Bourdillon委員會1969年制定的《蘇格蘭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Standards for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in Scotland)建議兒童圖書館最多有8000冊藏書,不要少于3000冊。館藏中要有適合學齡前兒童的圖畫書和簡單故事書,在成人閱覽室中放置兒童圖書館方便家長借閱。這些具體的指標,給各個公共圖書館提供了一個參考標準,雖然不能全部達到,但卻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

從1972年開始,在英國的圖書館學院校中開始開設兒童圖書館學的相關課程,包括兒童文學、兒童發展學、社會歷史學、交流與溝通、知識組織等,所有圖書館學專業的學生都能選修,讓每個館員能夠從課程中了解一個個體從嬰幼兒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由于兒童館員工資的提升,很多男性館員開始重返工作崗位。

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有所延伸,從學齡兒童到青少年全部都包含在內。為了幫助孩子完成從童年向成年的轉變,很多館員建議將兒童閱覽室設置在公共圖書館內,不要在單獨的建筑中,最好與成人閱覽室相連,中間用墻壁或是幕布隔開就行。學齡前兒童的講故事活動變得非常普遍,夏天公共圖書館經常將流動服務車開到鄉下的居民區或是學校。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參加,在開展的活動中往往穿插各種游戲或小測驗。由于電視機仍然在與圖書館爭奪讀者,所以每個圖書館都想出不同吸引讀者的方式,在塔爾博特港圖書館每個孩子借閱一本書就能獲取一個小的硬幣,集齊8枚就能在圖書館換取一本雜志。此外很多圖書館還制作書單、書簽、各種宣傳冊等到學校或青少年俱樂部發放。

公共圖書館在這個階段開始對一些特殊群體進行關注,他們會將自己的服務送到醫院、監獄等場所,還會為移民兒童提供他們本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圖書,如《多民族課堂圖書》(Books for the Multi-racial Classroom)和《兒童圖書:移民者的家園》(Books for Children: the Homeland of Immigrants)。

學校仍然是圖書館的重點合作對象,公共圖書館被當作是一個教育機構,擔負起給學校提供圖書的重任,除了印刷版圖書外,其他的一些非書資料也被包含在內,公共圖書館能夠獲得教育部門的資助。

這個階段由于相關法律和標準的頒布,圖書館兒童服務開始規范化和科學化,建筑逐漸現代化,館員的專業化水平也有所提高,面向各個年齡段的服務在圖書館中開展,涵蓋了從學齡前兒童到青少年的多個群體[4]。

6 1974年至今:低幼兒童服務成特色的發展時期

近些年來英國的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非常重視低幼兒童這個群體,從閱讀起跑線(Bookstart)、確保開端(Sure Start)再到每個孩子的事(Every Child Matters),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促進低幼兒童閱讀的發展[5]。公共圖書館將學齡前兒童看作自己主要的服務對象,據統計2006年大約有55%的0~14歲兒童是公共圖書館的注冊用戶。圖書館以孩子為橋梁將家庭的其他成員吸引到圖書館中來,基于“兒童服務驅動圖書館”的理念,以孩子為核心的家庭讀寫活動在英國開始興起。專業館員數量增加,2005年整個英國共有專業兒童館員970名,平均每13628名兒童一名專業館員[6]。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英國的公共圖書館有2530萬冊圖書,每個兒童平均2.3本,總體消費5010萬,2810萬用于員工開支,2000萬用于圖書和其他資源,190萬用于具體的活動或宣傳推廣[7]。不論在館員數量還是在資金獲取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計算機成為圖書館中的重要資源,到2006年78%的公共圖書館提供計算機設備。

圖書館除了與學校繼續保持合作外,還注重與其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99%的公共圖書館與幼兒園有聯系,93%與健康中心有聯系,發達的合作網絡成為英國未成年人服務開展的一個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公共圖書館還積極參與國家促進兒童閱讀的項目,Bookstart 項目在85%的公共圖書館中開展,其中74%的圖書館是Bookstart圖書包裹發放點。

7 結語

受經濟、外部環境、新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百余年來英國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發展歷史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迂回曲折的。總體而言,兒童圖書館服務要優于青少年圖書館服務的發展。伴隨圖書館對未成年人服務發展的重視,圖書館服務越來越豐富,兒童館員的專業性越來越強,在相關法律和規范的指導下英國圖書館的未成年人服務越來越科學化。為了吸引更多兒童,圖書館積極與其他機構開展合作,學校始終是公共圖書館最親密的合作伙伴。近些年來,英國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觸角不斷延伸,低幼兒童服務成為公共圖書館的一個特色。經過百余年的發展,英國也已經成為世界上兒童圖書館服務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

參考文獻:

[1](美)史蒂文.J.迪納.蕭易譯.非常時代進步主義時期的美國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Alec Ellis.Library Serivce for Young People in England and Wales,1830~1970[M]. Oxford: Pergamon, 1971.

[3]Alec Ellis.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for Children in England and Wales, 1915~1927[J].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0,(2):92-106.

[4]Alec Ellis.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for Children in England and Wales, 1960~1974[J]. 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4,(6):10-27.

[5]Anne Goulding.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21th Century :Defining Services and Debating the Future[M].Great Britain: MPG Books Ltd.Bodmin, Cornwall,2010.

[6]CILIP start with the child[EB/OL].[2010-03-04].http://.uk/get-involved/special-interest-groups/youth/publications/children/start/pages/startwithchild2.aspx.

第12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口語能力

口頭表達能力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口頭表達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口頭表達能力”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同行共勉:

一、何謂口頭表達能力

口頭表達能力,也就是口才,就是將自己的思想、觀點、意見、建議運用最生動、最有效的表達方式傳遞給聽者,對聽者產生最理想的影響效果的一種能力。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主要包括:在各種會議上的演講能力;對不同對象的說服能力,以及面對復雜情況應付各種“對手”的答辯能力。

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時必須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大語文”原則。

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校學習與家庭、社會生活相結合,使說話訓練無時不有,無地不在,讓學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語文學習的機會和因素,進行語言能力的反復實踐。

2、循序漸進原則。

口頭表達能力是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種比讀寫能力更復雜的能力,它的構成中還包含有舉止風度、語調音色、應變機巧等等因素,它是一種較為高級的復合體。這種能力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就要求我們在訓練時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循序漸進,進行科學的訓練。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有步驟、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系統訓練;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說”的能力的訓練培養,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3、靈活多樣原則。

“說”的教學有著自身的優越性――靈活性和多樣性。靈活性即隨機性,說話訓練可以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課外活動等領域隨時隨地進行。朗讀、復述、提問、討論、故事會、課本劇表演、讀書活動、演講、辯論、交談、口頭作文等都屬于說話訓練的范疇,體現其多樣性。有趣的活動形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情趣。不斷變換形式,以競爭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可指名說、抽號說、串說、四人小組選代表說、小組選代表說、自由爭議等,增強他們的表達欲和爭辯意識。通過訓練,使學生由“厭煩說”到“愿意說”,由“要我說”到“我要說”。

三、提高小學語文的口頭表達能力的策略

1、重視課堂說話訓練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人的思維活動也憑借語言進行。因此,一個人的語言越豐富,思維就越發達,越成熟。如果一個人的語言貧乏,他的思維也很難得到發展。所以豐富學生的語言毫無疑問地就是發展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其間兒童記憶力強,模仿性強,而悟性卻相對比較差。我根據這一特點,揚長避短,充分利用他們的優勢,豐富他們的語言,重視課堂上多說的訓練。

2、創設交際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1)、通過教師語言創設情境。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的內容,在課堂合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勢必作用于學生的心理。教師自身要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生中間,成為學生的伙伴,努力營構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輕裝上陣,敢于表達并樂于表達。

2)、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學生只有對學習材料感興趣了,才會激起情感,情感又會觸發語言動機,提高語言技巧,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往往會對那些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的兒童文學作品,如寓言故事、動物故事等表現出極大興趣。

3)、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手段,使口語交際訓練生動化。畢竟學生和老師一起的時間多在課堂上,受時間和空間條件制約,有時無法創設情境。但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可以將教師無法描述,學生沒看過的東西或景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更激發了學生興趣,對口語交際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傳授說話技巧,讓學生善說

教師要結合教材中說話訓練技巧知識的傳授,給學生一種比較系統的關于說話技巧方面的知識。如表情的恰當運用,動作的靈活處理等等。其次,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提高,教師要結合課文中的“讀寫”材料,讓學生體會文章中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諸方面的技巧。當然,一個語文教師,更要身先士卒,力爭做個優秀的“說話者”,讓學生在教師的“說話”熏陶中,通過潛移默化,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4、豐富課外活動,對簡單的口語表達進行延伸。

1)、開設說話課。先從詩歌朗誦入手,因為詩歌讀起來,音律和諧、節奏明快,學生好讀,也能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我的要求是:吐字清楚、聲音洪亮、語句流暢,盡可能地富有感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建平县| 林州市| 崇阳县| 罗城| 达尔| 杭锦后旗| 皋兰县| 石棉县| 长岛县| 夏津县| 西盟| 九寨沟县| 阿克陶县| 读书| 盘锦市| 旬邑县| 康乐县| 吉木萨尔县| 新安县| 古丈县| 桂平市| 钟山县| 嫩江县| 溧水县| 江源县| 康平县| 新龙县| 万宁市| 牙克石市| 房产| 岳阳市| 曲阜市| 阿拉善盟| 雅安市| 双辽市| 明星| 盐津县| 咸丰县| 东辽县| 乐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