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散文翻譯論文

散文翻譯論文

時間:2022-10-02 15:37: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散文翻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散文翻譯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本文以王佐良先生《論讀書》的譯文為例,分析了在英語散文漢譯時語言及結構特征的歸化,以及對語言的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的傳達。

散文是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其選材范圍廣泛,結構自由靈活,表現手法多樣,語言不受韻律的拘束。在文體特征上,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卻往往又以其結構上潛在的層次感和語言的生動簡潔來打動讀者的心扉;在語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備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基于散文的以上特點,將英語散文譯成漢語時,譯文應完整地再現原文的結構特點,達到與原文相似的功能,使譯文的意義完整,語言流暢,地道。下文中,筆者將以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王佐良先生對英國哲學家培根的“Of Studies”的譯文《論讀書》為例,簡要論述英語散文漢譯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英語散文漢譯時語言及結構特征的歸化

總體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譯文與原文是句句對應,有的句子根據漢語語法特點漢語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另一些句子則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而相應調整了語序,從而使譯文流暢自然。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

上述譯文中,三個介詞被譯成了三個動詞,三個并列的介詞短語因此也成了三個動詞短語。這樣譯文符合漢語的層層推進的敘事方法及多用動詞的語言特征。又如: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to make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scholar.

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

原文前部分“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sloth”是用不定式做主語。譯文照顧到漢語語言習慣,用“讀書”作主語。這既忠實地表達了原文的意義,又符合散文的樸素風格和中文簡練明快的特點,原文的后部分“is the humor ofa scholar”巧妙地運用“學究故態”將英語的靜態特點轉化成漢語的動態特點。

下面一句譯文也十分精彩:

They pre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do give forth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gept they be bounded inby experience.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原文中的冒號被譯文中的逗號代替,原文中的總分結構也被漢語的連動結構代替。這樣使譯文更符合漢語表達的特點。譯文又巧妙地將原文中的“except they be hounded in byexperience”譯為主動語態,突出體現了漢語的語言特點。這里,我們不得不贊嘆王佐良先生駕馭英漢兩種語言的能力。

二、英語散文漢譯時對原文語言功能的傳達

散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往往具備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等語言功能。因此,在英語散文漢譯時,我們不僅要盡最大的努力保留原作所具有的語言特征,而且要盡力傳達原作的各種語言功能。

1.譯文對原文表情功能的傳達

語言的表情功能體現在它能夠改變接受者的情緒狀態,能夠激發人內心深處的各種情感。散文的表情功能就在于它往往能夠以簡潔易懂的語言引起讀者的共鳴。在翻譯中,語言的表情功能的傳達致關重要,它直接關系到譯文的成敗。培根的“OfStudies”是公認的勸學名篇,因此譯文也應具有同樣的功能,在這一點上,王佐良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作為譯者的任務,使《論讀書》成了中國所獨特的勸學名篇。

2.譯文對原文信息功能的傳達

語言的信息功能即運用簡練的語言,將自己的思想傳達給讀者,使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在散文翻譯中,對于原文中晦澀或較難理解的句子,譯文應在保持語言順暢前提下,給予適當解釋或說明,從而保證其對原文信息功能的傳達。如下面“Of Studies”中的句子:

Abeut studia in mores.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原文比較難以理解,王佐良先生將其翻譯成漢語推崇的四字結構,既保留了原文古雅的風格,同時也道明了句子潛在的意義,達到了對原文信息功能的傳達。

3.譯文對原文美感功能的傳達

語言的美感功能就是通過精心構思的語言,給讀者以美好的享受。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學作品是注定為讀者而創作的。因此,經過再創作的譯文也是為讀者服務的,應該將讀者的接納、欣賞和評判作為其生存的依據和標準。散文的特殊性決定其翻譯是目標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說,譯者在忠實地傳達原作意圖的基礎上,應側重譯文的讀者效應,除了考慮其所包含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更要注重其語用功能,即語言應能提示給予讀者以美的享受。因此,翻譯散文時,除應忠實傳達原文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更應考慮讀者的期待視野、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如《論讀書》中,以下句子的翻譯,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功能。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

4.譯文對原文祈使功能的傳達

語言的祈使功能是指其對接受者行為的影響功能。這一功能可由命令或勸告來達成,但是通常更有效的途徑是恰當的解釋,有啟發的玩笑,或者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提問,它的使用常常暗示某種權威。在翻譯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對原文的這種語氣,也即語言的祈使功能的保留。如在培根的“Of Studies”中,有如下句子: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nor to findaik and 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

王佐良先生的譯文恰到好處地傳達了原文的語氣,由此可見,王王佐良先生的翻譯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其《論讀書》也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結果。

綜上所述,王佐良先生的譯文《論讀書》以保持原作樸素風格為要,遣詞造句通俗簡潔,樸素無華,最大限度地再現了原文信息,先后非常成功地再現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動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很好地傳達了原文完整的意義。譯文語言流暢地道,通俗簡潔,堪稱“意義相符、功能相似”的范例之作。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郭章:《翻譯名家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第2篇

[論文摘 要] 闡釋了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的內容與特點,分別探討了文學翻譯中文本規約、忠誠理論和語義及交際翻譯策略的體現,提出了功能理論對文學翻譯也具有一定適用度的觀點。 

 

1、引言 

翻譯研究中的功能途徑起源于功能語言理論,受到弗斯(j.firth)和韓禮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語言學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際能力論學說的影響。當前,從功能角度研究翻譯,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類(張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國學者為主從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語用學為基礎的語篇分析學角度入手,用較固定的框架研究語篇功能;后者則是以德國學者為主,從賴斯(k.reiss)的文本類型學、弗米爾(h.vermeer)的目的論和諾德(c.nord)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入手,強調譯文在目標語境中的功能及依據不同語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文本用形象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深邃的歷史和浩瀚的社會現實,讓讀者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學翻譯則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則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焦點。國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功能派適用于文學翻譯。如陳剛和胡維佳(2004)從功能派角度比較了《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譯本;文軍、高曉鷹(2003)運用功能理論來闡釋了文學翻譯批評理念;吳南松(2003)、王小鳳(2004)分別探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適用性。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譯理論同樣適用于文學翻譯。呂鳳儀、何慶機(2009)則從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論和功能文本類型學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論不適合于文學翻譯。本文嘗試從文學翻譯實例出發,分析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探討其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 

2、理論源流與特點 

2.1 功能翻譯理論內容與要點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指以“側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視角,研究翻譯的各種理論(nord,2001)。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弗美爾、賴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為代表,分別提出了目的論、文本功能類型學和翻譯行為理論;第二階段核心人物為諾德,提出了功能翻譯類型學和忠誠原則。第二階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庫斯摩爾(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動了該理論的發展。 

2.2 文學翻譯內容與主要特點 

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等類型。各類型文學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體特征。在翻譯時,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譯文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韻律感等,給人以啟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說、散文、詩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使人產生敬仰、喜愛、感動或憎恨、討厭之情,從而突出意義,產生意境。詩歌的意境產生有多種因素----講究節奏、韻腳,講究用詞、句式,要有形象。翻譯詩歌時要反映出這些特點,要求譯文高度真實,否則便難以傳達原詩的新鮮和氣勢。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文學文本是“創造性作品”,屬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發送者地位顯著,傳遞信息的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文學文本的語言具有審美的特點,文本側重形式,譯文的目的在于表現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論與文學翻譯例析 

3.1 文本類型學與文學翻譯 

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是功能翻譯基礎理論之一。按其觀點,語言文本類型理論可幫助譯者確定特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賴斯認為文學文本屬表情型,應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表現出了對時光消失的感嘆和無奈,字里行間流露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憂傷情緒。本文選用張培基教授(譯a)與張夢井教授(譯b)的譯文進行分析,試圖說明文本規約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例1. 標題:“匆匆” 

譯a:the transient days 

譯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內涵為“暫短的,轉瞬即逝的” 而“go by” 為“逝去,過去” 。“匆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而感到無奈,作標題使用,透出一股文學語言的美感。譯a中“transient” 與文中主題意義相符,表達出對短暫的無奈;而譯b 中的“go by”體現出的是“時間在逝去”,還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體現出作者想表達的“短暫,快”。從譯文對比看,由于對原文詞義的把握差異,譯b的措辭未能表現出表情型文本“審美”的語言特點,所表達的情感不如譯a;從翻譯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實原作者”,語義產生了偏差。下文再舉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譯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譯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譯a中“wear away”表達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種形象化的翻譯,吻合原文中的“漸漸”二字;而譯b的“numbered”表示“時日無多”,用于此有點牽強,作者寫此文時年僅二三十歲,用“時日無多”來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漸漸”一詞的意味。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從文本規約考慮應注重其語言的感染力與藝術性,從詞義上再現原作情感,體現出其“審美的”語言特點。 

3.2 功能加忠誠與文學翻譯 

功能加忠誠理論的核心為“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張美芳2005)。“翻譯綱要”指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譯綱要含有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出版時間和地點等。原文分析為譯者提供決定依據:1)翻譯任務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與譯文功能相關,3)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翻譯問題主要為語用、文化、語言和文本方面的問題,處理時應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譯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始終是考慮的焦點(諾德2001)。 

3.3 翻譯策略與文學翻譯 

紐馬克(p. newmark)是英國翻譯界元老,其特別鐘情于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的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也是根據語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的目的在于解讀原作者的思想過程,強調譯文的信息型,交際翻譯旨在解讀原作者的意圖,注重譯文的效果性。在文學翻譯中時常面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這樣的兩難,從功能角度入手,考慮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則可避免生硬的“兩分法”。 

4、結語 

綜上所述,功能翻譯理論不僅在應用翻譯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也能夠解釋文學翻譯中出現特定問題。不可否認,文學翻譯具有復雜性,其翻譯策略具有多重考慮,功能理論的規定性研究方法和分類有時難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釋復雜的文學翻譯現象,但功能理論的出現為文學翻譯提供了一條途徑,其對文學翻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適用度。 

參考文獻: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慶機. 國內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翻譯,2007(4):16-20. 

[4]呂鳳儀,何慶機.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適用性的學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3):471-474. 

第3篇

關鍵詞:機器翻譯;可譯;不可譯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02-01

1.機譯的優缺點

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 簡稱MT)是利用計算機把一種自然語言轉變成另一種自然語言的過程用以完成這一過程的軟件叫做機器翻譯軟件[1]。1 954年,IBM與Georgetown大學合作成功研制了第一個機譯系統,揭開了機器翻譯的研究序幕。進入21世紀,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愈加迅猛發展, Google Translate應景而生,然后譯文質量并不理想。在之前的一項西班牙語譯為英語的測試中,設定滿分為6分,谷歌舊的翻譯系統得到3.6分,人類普遍得分為5.1分。2016年9月27日,谷歌推出的新翻譯系統基于對于人類神經思考的模仿,能夠與真人翻譯競相匹敵,得到了5分的好成績。

谷歌翻譯的優點顯而易見。首先,谷歌翻譯功能不需要翻墻,即將推出的軟件和APP,攜帶方便,操作簡單。其次,谷歌采用了聯合國文檔做為語料庫內容來源,專業性強、數量大。再者,新谷歌具有較強的語法分析功能和智能化處理,可以節省許多初級、機械的翻譯人工,對翻譯生產力是一種解放。

觀其缺點,也不可忽視,如其可操作程度、準確性和可讀性等都不理想。機器翻譯只是句法結構和詞匯的機械應對,對源語言的分析只是求解句法關系,尤其是遇到多義詞、有歧義句子或者含有文化因素的語句時,機器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意義。

2.機器翻譯的“可譯”與“不可譯”

每一種自然語言的語法、句法和文化問題本身紛繁復雜,加上源語言與目標語之間的語義差異,情況就更加復雜,必須在不同層面采用多種手段分別解決。人類對語言的認識程度以及大腦對信息的復雜過程都使得機器翻譯永遠無法像人腦一樣進行思考和判斷。

新谷歌的中譯英質量令人驚艷,但不難發現,谷歌翻譯只對邏輯關系西化的中文句子能應對自如,也就是主謂賓等成分清晰的句子,如干澀卻邏輯清晰的科學論文和人文社科類論文,谷歌翻譯能正確識別其成分、邏輯關系和各類從句。同時,谷歌對中文的成語俗語和如今的流行詞匯也是得心應手。如"杯弓蛇影"譯為"extremely suspicious","洪荒之力"則為"prehistoric power"。新谷歌的翻譯,經人工修改把關,其質量還是有所保障。

然而,相對于一板一眼的中文,大部分散文、詩詞戲曲或者日常交流中的口語表達,或靈活多變,或佶屈聱牙,或蜿蜒復雜,于有經驗的譯員來說都需時間,機器翻譯便力不從心了。

2.1 詞的問題。原句: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機器翻譯: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they have given me; but my hand is almost empty.

人工翻譯: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比較譯文可發現,前半句機譯與人譯是一模一樣,差異體現在后半句。原文中"手漸漸空虛"實指"自己擁有的時間逐漸減少",但機器的理解明顯是受字面意思的局限。

原句:趁現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做一種專門學問。

機器翻譯:While now the prime of life, and strive to do a specialized learning.

人工翻譯:While you are in the prime of life, why not devote yourselves to a special field of study?

漢語的主語位置靈活,在有些句子中會被省略。本句的機譯明顯無法識別正確主語,導致譯文沒有主語。并且人工翻譯中,將上下文聯系,把后半句譯成反問,原文深意得以體現。對于這類散文句子,機器還沒有學會解讀。

2.2 句的問題。原句: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

機器翻譯:This is also the same delicate look, like a hairspring in general, fluttering Yang Yang of the rope together, together.

人工翻譯:The three subtle smiles, drifting in the air towards each other like gossamer, became interwoven.

這詩意的原文,谷歌幾乎無法翻譯。其實在人工翻譯中,這類句子也是最難的,既要符合英語語法,又要精煉靈巧,并與原文風格一致,非常困難。本句機譯,完全不知所云。

原句:連夜雨雪,一點星光都看不見。

機器翻譯:Night snow, a little star can not see.

人工翻譯:It had been snowing all night, not a single star in sight.

原文"雨雪"具有動詞意義,谷歌無法識別。并且對于原文中的時態,谷歌也沒有正確判斷。所以說,中英文差異為谷歌帶來的困難,其實并沒有被克服,這里則需要人工譯者來糾正。

2.3 文化內涵。

原句:據說"至人無夢"。

機器翻譯:It is said that "no dream."

人工翻譯:It is said that "a virtuous man seldom dreams".

"至人"在古代指思想道德達到最高境界的人。谷歌對句子結構把握到位,但對于文化內涵完全沒轍。

原句:讀最近一期的《文學評論》,里面有幾篇關于“紅學”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機器翻譯:Read the latest issue of "Literary Review", there are several articles on the "Redology" article, attracted my attention.

人工翻譯:In the latest issue of the Literary Review, several articles on Redology have attracted my attention.

令人驚訝的是,谷歌對于"紅學"翻譯正確,但句子開頭的"讀"直接翻譯成了"read",稍感遺憾。

3.結語

從上述例子可看出,自然語言具有各自的形態學,語法結構和語義學,其人工翻譯并不是機器能完美替代的。但機器在處理一些簡單的翻譯任務時,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提高了人工翻譯的效率。機器翻譯的難點和人工翻譯的難點有重合,我們只有將人工翻譯和機器翻譯完美結合,不斷磨礪,才能錦上添花,才能了解和征服語言,達到文化的無礙交流。

參考文獻:

[1] Hutchins J. Machine translation: past, present, future [M].London: Ellis Horwood Limited,1986.

[2] 毛順. 若干實用機器翻譯軟件與網站評價 [J]. 中國科技翻譯,2004,(4).

第4篇

本文以中式英語的發展為研究對象,論述了中式英語的產生過程、原因及對語言學習者的影響,分析了其利弊。選題切合我國英語使用現狀,收集了較多素材。全文結構較完整,但存在概念不清,自相矛盾,邏輯荒謬,語言極不通順等問題。

首先,作者似乎不區分“論文”和“散文”的文體差別,如以案例代替研究背景,文獻綜述以What is Chinglish為標題,結論部分信口開河,充斥情緒化的口號式語言,而所作結論和前文沒有絲毫關系。說明其缺乏論文寫作的基本常識。

其次,作者對Chinglish的定義不清。文章沒有給出研究對象的工作定義,而是拼湊他人理論,而這些理論又沒有得到提煉和統一,導致后續各部分討論范疇不一致,以及引用他人觀點時標準不一,甚至所引用的部分語料并不能說明作者觀點,文不對題。尤其是結論部分對Chinglish的界定與文章主體部分討論的Chinglish內涵完全相反,十分荒謬。說明作者對所研究的問題基本概念模糊,反應了專業功底不扎實,態度不端正。  

再次,也是最嚴重的問題,作者在4.1節討論產生中式英語的“外國文化”原因時,通篇談論漢語和漢文化的影響,實在莫名其妙。且內容側重翻譯策略和技巧和中英文差異,有偏離主題之嫌。說明作者寫作既缺乏邏輯,又不懂得安排材料。

最后,全文語言錯誤太多,文字水平太低,已嚴重影響閱讀。

第5篇

詩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文學的桂冠。詩,是人類個體生命存在的另一種形式,其價值取向,無法用金錢衡量,只要是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詩的存在。詩,不管是它的風姿,還是它的靈魂神態,都是那么美麗誘人;詩,作為情感的載體,千百年來行走在人類心靈世界,敘述著人間的喜怒哀樂,傾訴著人間的悲歡離合。

文學翻譯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而詩歌翻譯是譯界公認為最難啃的工程;在翻譯批評領域里對文學作品翻譯(不管是中譯外還是外譯中)的爭論一直都在進行,尤為對詩歌翻譯方面的爭論更加激烈。

一 詩歌翻譯的目的與爭論焦點

詩歌翻譯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人類跨民族、跨國界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即使我們不懂俄語,也可以從漢譯本里品賞到普希金那美麗的《羅曼斯》;即使我們不懂英語,也可以從漢譯本里感受到莎士比亞《真正的愛》的那種愛情的甜蜜。外國人也一樣――即使他們不懂漢語也可以從外譯本中看到唐朝詩人李白筆下《望廬山瀑布》里的廬山壯觀。這就是詩歌翻譯的傳播功能,也是詩歌翻譯的目的。

在表達情感、傳播信息方面,詩不同于散文、小說、論文、戲劇等。詩在傳情的同時特別講究藝術風格的表現,它在與讀者進行情感交流時還要讓對方感受到藝術的玄美,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能讓熱愛詩的讀者得到藝術美的熏陶。特別是古典詩歌,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的,都非常講究詩體結構(音、形、意),比如我國古代的(最突出的是唐朝)詩歌有七言、五言詩,七律、五律詩,回文詩;七絕、五絕詩等。英文詩(特別是19世紀以前的)的形式就更多,比如:三音步抑揚(揚抑)格、四音步抑揚(揚抑)格、五音步抑揚(揚抑)格、七音步抑揚(揚抑)格;三音步抑抑揚揚(揚揚抑抑)格、四音步抑抑揚揚(揚揚抑抑)格等等。這些類型的古典詩歌結構嚴密,形式優美,音響和諧,深蘊哲理,傳情隱蔽。于是在古典詩歌的翻譯中人們就非常關注詩歌翻譯語言運用的藝術性而不是它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在詩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和翻譯批評者也就產生了不少困惑,致使長期以來爭論激烈。加上中國具有悠久的翻譯史,自有翻譯以來,就翻譯的標準問題各家長期爭論不休,在詩歌翻譯方面的爭論尤為激烈。要對詩歌的翻譯結果做出人人都感到滿意的評價的確很難,因為詩文學翻譯的難度是翻譯界公認的,特別是古典詩歌翻譯更是難上加難。詩歌翻譯與其他一般文章材料的翻譯不同,它涉及諸多方方面面的知識,比如,文化間的關系,詩體風格、語言應用間的關系等;長期爭論的焦點大多集中于“形似”、“神似”、“音美”、“形美”、“意美”之間的關系上。

二 各家爭鳴

詩歌翻譯長期以來都是各家爭論的主要內容之一。有的人認為詩歌翻譯應該“形式對等”,如:2003年第二期《中國翻譯》刊載黃國文先生的“從《天凈沙?秋思》的英譯看‘形式對等’的重要性”論文。作者認為詩歌翻譯應以“形式對等”為基本點,并從語言功能的角度分析比較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三個英譯版本,認為Schlepp的譯文比其他兩種譯文更忠實于原文,更容易傳遞原文的意境,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讓讀者有更多解讀譯文意義的余地。而金春笙先生在2007年第二期《中國翻譯》上發表題為《漢詩英譯“形式對等”重要之我見一與黃國文先生商榷》一文,引用Schlepp《天凈沙?秋思》的譯文和翁顯良先生的譯文作了分析比較,對黃國文先生的以上觀點進行了批駁,充分肯定了翁顯良先生的譯作,而否定了Schlepp的澤作,認為Schlepp的翻譯只傳達義,而傳達不出形、音與圖像性。對翁先生的翻譯給予很高評價,認為翁先生翻澤此詩時居高臨下,立足于一種意境的造設和渲染,譯出原文所隱含的精細微妙處。同時認為翁先生把原曲譯為散文體,不拘泥于詩的對應,不照顧句的長短和次序的好處使譯文能使讀者直接體會到詩的意境,仿佛身臨其境。讓我們來欣賞他們的兩個譯本,并以慧心去體會: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針對近二三十年來出現的提倡翻譯要顛覆以往的“忠實”和“對等”譯論,把翻譯活動視為凸顯主體、反叛原作、爭取“獨立”的解放運動,強調翻譯家的操縱和改寫的現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趙軍峰先生指出:縱觀中西方翻譯史,不論是在西方還是中方,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大多數的學者們都是以傳統的“忠實”、“等值”、“等效”、“案本”、“求信”等為中心的求同觀念,以原文本為中心的“忠實”觀念居上,而從各個方面強調和解釋翻譯家主體的“藝術性”和“創造性”的各個流派被視為“另類視野”。盡管其中許多思想在20世紀80年代翻譯出現“文化轉向”之后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翻譯活動在本體上的語言屬性不能被否定。2005年趙彥春指出:

“忠實”和“對等”原則不是機械的、片面的,而是辯證的、普遍的、本質的和常態的,而“改寫”和“操縱”等流派不要求忠實于原文,是非本質的翻譯,屬于“偏態”。翻譯應該以原作文本為出發點,以譯者為中心,以“忠實”、“對等”的追求為本質屬性,竭力使譯文靠近原文。

同樣,在詩歌翻譯領域里也有不同的呼聲,有人認為翻譯詩歌不能像翻譯散文、小說、論文或一般文章一樣,不能光滿足于“忠實”和“暢順”或突出意境,還必須考慮音、形、義三者之間的和諧藝術。許淵沖先生就是這樣的翻譯家。他用了許多例子闡述了詩歌翻譯特別是中詩英譯中的“真”與“美”之間的關系。19世紀末期英國漢學家Giles把中國的唐詩譯成韻文,被英國作家Strachey譽為那個時代唐詩英譯的最佳譯本,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而到了20世紀初英國漢學家Waley認為譯詩用韻不能因聲而損義,他把唐詩譯成自由詩或散文體,從此唐詩翻譯中的詩體和散體之爭開始了。針對詩歌翻譯到底用詩體還是散體,許淵沖先生提出了他的觀點。他認為:詩歌翻譯,散體重于真,詩體重于美,因此,散體與詩體之爭實際上就是真與美的矛盾,而真與美的矛盾又可以說是科學與藝術之間的矛盾。比如,科學家楊振寧先生看了許淵沖先生“歌盡桃花扇影風”的英譯文后就說那不對,他記得是“扇底風”,而不是“扇影風”,而在許淵沖先生看來,“扇底風”是實寫,“扇影風”是想象,這就是真與美的矛盾,科學和藝術的不同。在《楊振寧文選》英文本序言中引用了杜甫的兩句名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先生的英文翻譯是:1,A piece of litera-ture is meant fnr the millennium./But its ups anddowns are known already in the author’s heart,許淵沖先生對此譯文的評價是:譯文精確,具有典型的科學家 風格,但音節太多,不宜人詩。他按藝術的風格來翻譯是:2,A poem may long,long remain./Who knowsthe poet’s loss and gain!3,A poem lasts a thousandyears./Who knows the poet’s smiles and tem's!許淵沖認為“文章”二字,楊振寧先生的翻譯最正確,但杜甫一生沒有寫過多少文章,杜甫說的“文”指的是“詩”,所以他把它譯為poem。“千古”、“千年”也是楊振寧先生翻譯的最正確,第二種翻譯為long就太泛了。“千古事”,以意美而論是楊先生澤的好;以音和形美而論,是第二第三種更為合適。“得失”,第二種譯得最形似,但不明確;第一種譯成ups and downs,更注意文章客觀作用,第三種譯成笑和淚是強調主觀的感受。

許淵沖先生認為,翻譯詩,科學派常用的是“對等”譯法,而藝術派常用的是“三化”譯法:等化、淺化、深化。科學派的翻譯目的是使讀者知之,藝術派的翻譯目的是使讀者知之、好之、樂之。

諸如此類爭論的例子舉不勝舉,有的從語言功能學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翻譯觀,有的從文化傳播功能視角談論翻譯,等等,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家爭鳴,百花爭艷。

三 詩歌讀、譯體會點滴

有人認為翻譯沒有標準,但我認為翻譯有標準,而是沒有標準的翻譯。盡管后來在翻譯界有不少人先后提出了翻譯的“忠實”、“境化”、“形似”、“神似”;“音美”、“形美”、“意美”等理論,但我認為嚴復的翻譯理論“信、達、雅”仍應作為我們的翻譯標準。所謂“忠實”、“形似”都應該屬于“信”的譯域,而“音美”、“形美”、“意美”屬于“雅”的譯域,因為“雅”含有美之意。而“神似”、“境化”屬于翻譯主體對被譯文本內質理解的范疇,這有點超越了嚴復的“信、達、雅”標準,大多用于詩歌翻譯。

我從讀詩和譯詩實踐中體會到詩歌翻譯應堅持盡量做到翻譯能達到“真”“美”結合原則,也就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原則。實際上在翻譯里“真”和“美”、科學性與藝術性都并非是兩個對立體,而應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可謂真中見美,美中顯真;科學藝術,藝術科學。難道不是27很多科幻小說開始純粹就是小說家幻想的藝術加工品,而最終變成了現實的科學。可見,科學中有藝術,藝術中蘊涵著科學。在詩歌翻譯中,如果只求真,不講藝術,翻譯出來的東西就達不到“傳神”效果,更無法讓讀者領略原作者的藝術風格;如果唯講藝術,而丟了真,就會出現不顧原著真意的亂譯胡譯,而讀者得到的只是一種不存在的或虛假的藝術之美,根本無法達到藝術文化傳播之目的。

筆者認為詩歌翻譯在存真的基礎上,應務必重視翻譯的藝術性,因為詩歌情感交流的方式大都是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實現的。蘇州大學專門研究中國典籍英譯的博士生導師汪榕培先生認為:“從通過外在形式‘傳神’的角度來看,只有以詩歌的形式來譯詩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為詩歌跟一般的敘事作品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主要功能不是表意的交際功能,而是表情的美學功能”。筆者認為詩歌翻譯“達意”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達意的基礎上,要講究“形似”、“神似”、“音美”、“形美”、“意美”。我的“形似”觀,指的是詩歌的外在結構,它包括詩節、詩行、音節、節奏、韻律、意象等。“神似”是翻譯詩歌的精髓,是傳遞詩歌內在意蘊的紐帶。“傳神”必須從詩歌的整體出發,涉及內容廣泛,包括詩歌背景、內涵、語氣等等因素。我們來欣賞一下許淵沖先生翻譯李白詩《靜夜思》的譯文,看看他是怎樣處理“形似”和“神似”之間的關系的: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筆者認為這首詩翻譯得很好,不僅做到“神似”,而且做到“形似”,也就是音、形、義三者達到了和諧統一,使人讀起來有三維立體藝術魅力美的感受。本詩中文為五言絕句,譯文用四音步接近抑揚格詩體。中文四行,英譯也為四行,每行八個音節,押韻格式為acbd。譯文體現了“形似”和“神似”的藝術風格。從達意的角度上評判,完全達到了傳遞詩人寫作的意圖。譯文第一句雖然沒有把“月光”的“月”字直譯出來,但第三句譯文“the moon bright”就完全明示第一句譯文“a pool of light”中的“light”就是月光。譯文的最后一句“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譯者并非簡單地譯為“Bowing myhead,I’m thinking of my hometown.”,而是倒裝地譯為“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最具傳神的用詞是“drowned”,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思鄉之情,可見詩人對家鄉的懷戀之情非同一般。

新詩的翻譯當然比傳統詩的翻譯要容易,但也應該在達意的同時注意“傳神”和“形似”藝術,如,云縫鶴先生的詩《小鳥》我是這樣翻譯的:

附原詩:

小鳥

藍天上

飛來了

一只自由的小鳥

一路陽光相送

近了,近了,更近了

溶入我心中

我心中

飛出了

一只希望的小鳥

去將陽光追逐

遠了,遠了,更遠了

進入無垠的太空……

本詩分為兩節,每節六行,譯文也分為兩節,每節六行。這里的“一路陽光相送”句中的“陽光相送”,譯為wearing the sunshine,而不譯成companied with thesunshine。wearing the sunshine具有動態的意象美(當然也可譯為bathed in the sunshine),而companied with thesunshine讀起來會令人感到呆板。

同樣,把英語詩翻譯為中文詩,最好也應盡量做到或基本上做到展示原詩的“神”與“形”的特征。比如June Singer Sunshine(美國)的詩:

夢醒時分

當睡夢的輕紗被意識侵入

無形的景象悄然消失

清碧、淡紫和石綠變幻交融

宛如昏暗深處起伏的笑聲

要么蜷縮在黑暗的洞穴

要么騎上飛馬直入云霄

希望,不妨賣掉自己成為奴隸,

在擁抱中邂逅陌生的愛神

當一夜的冒險刺激全部消退

幸運的是,你尚能追憶那最后一刻

陳女士的譯文句子非常優美,表達意思準確,已經達到傳神的要求,但如果把詩的第二節第四行中的Ems翻譯為厄洛斯,然后再給厄洛斯加上注解:希臘神話中的愛神,這樣可能更好點,這就把原詩的文化色彩也傳播出去。細讀原詩,便看出那是一首五音步韻詩,共為三節,第一第二節隔行尾部單押韻,最后一節兩行尾部單押韻。如果按原譯文調整成這樣是否更為形似精美:

夢醒時分

當意識侵入睡夢的輕紗

無形的景象便悄然消散

清碧、淡紫、石綠變幻交融

宛如昏暗深處笑聲波動

要么蜷縮在黑暗的洞穴

要么騎上飛馬直穿云霄

當賣掉自己成為奴隸,望

擁抱中邂逅陌生厄洛斯

當一夜的冒險全部消退

幸運你能追憶最后一刻

原詩每行為十個音節,而譯文也是每行為十個音(中文是一詞一音)。雖然這樣的翻譯在第二和第三節中還是未能達到押韻,但從整體藝術上已經做到“傳神”和基本做到“傳形”。

第6篇

關鍵詞 語言功能 文本類型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人類交際最主要的符號系統,人們利用語言符號來傳達復雜的信息,因此,語言作為交際、溝通的工具,它不但承載著表達者所要表達的意義,而且具備交際的功能,交際功能也是語言最主要的功能。對語言功能的劃分,許多語言學家及翻譯學家曾提出許多不同的見解,也對語言功能進行過不同的劃分。英國翻譯理論家皮特·紐馬克把語言界定為六種功能,即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祈使功能(vocative function),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酬應功能(phatic function),元語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語言的這六種功能,在漢英、英漢翻譯的過程當中應該得以充分具體的體現,特別是在不同類型文本的翻譯中,我們可以借助文本類型來認識語言的功能,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對語言功能的認識也對整個翻譯的過程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1 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反映了語言以外的現實世界,從客觀的角度來傳達信息,陳述事實。科技論文、技術報告、法律條款、公證、合同、學歷證明、會議議程、新聞報導等文本主要具備信息功能。

例A:由于鋁總是和其它元素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自然界中找不到處于游離狀態的鋁。

譯文:Since aluminum is always combined with other elements in nature,we can never find it free.

例B: 如果不適當地處理,鍋爐及機動車輛排出的廢氣就會造成城市空氣污染。

譯文:Exhaust from boilers and vehicles causes air pollution in cities, unless it is properly treated.

此例文為科技文體,科技論文主要承載的是信息功能,其語言要求平實、嚴謹、準確、通順,并能使讀者能夠準確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本質思想內涵,這就需要了解專業技術知識,正確地表達專業術語。因此,科技論文的科學嚴謹性要求它避免使用第一人稱你、我、你們、我們、他們為主語,多用非人稱主語“it”或用事物名稱為主語,故例A應改譯為:Since aluminum is always combined with other elements in nature, it is never found free; 科技論文的結構嚴謹性要求在翻譯中應將表達同一思想內容的相關成分盡量放在一起,修飾語應盡可能地靠近被修飾語,從而使表達的內容更加清楚,故例文B應改譯為:Exhaust from boilers and vehicles, unless proper treated, causes air pollution in cities.

2 表情功能

主要表達信息源(作者、言者)的深刻思想及濃厚感情,同時也激發讀者的情感。抒情詩、短篇小說、小說、劇本、演說、感情奔放的自傳、文章、私人信件等文學作品主要具備表情功能。

例C:……The wailing of the river over its last stones was difficult to bear, yet it was this that draw me back each day……

……, I retreated into a state of isolation. I fasted and abstained as much as I felt appropriate from water.……

……, the song that came out of the river didn’t bother me much……

……I would say very single prayers in the every, only an expression of camaraderie.……

In moments of great depression, of an unfathomable compassion in myself, I would make the agonized and tentative movements of a dance, like a long-legged bird.

譯文:……河水流過殘石的哀鳴令人難受,然而正是它的哀鳴每天將我吸引到河邊。……

……,我過著遁世靜修的生活。我禁水,盡可能地少用水……

……河水流淌的歌一點也不讓我心煩。……

……晚上我念著極簡單的禱詞,僅僅只表示朋友的情誼。……

我極度沮喪,心中充滿難以言狀的憐憫,我愿像一只長腿的鳥,試探著跳起苦悶不堪的舞蹈。

此例文節選自一部文學作品,作者以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角及敏感的情感描寫了河流即將死去的悲慘遭遇以及河流的重生。引人們的深刻思考,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同時更加體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深深熱愛之情、憐惜之情,把平時大家忽略的事物描寫得細致入微,而又極富生命力。例如wail一詞通常指人大聲地哭訴,尤指痛哭,那么“wail(哀鳴)”在這里表明了河流的悲慘境地,也體現了作者對河流的憐惜之情。“the song that came out of river”,譯者將其譯為“河流流淌的歌聲”,而不是“來自河流的聲音”;“camaraderie”指友誼、朋友之間的信任,可以由此看出作者已經將其升華為自己的朋友、同志,再加之描寫作者思想感情及動作的一系列詞語retreat, abstain, depression, unfathomable, agonized, tentative就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河流的憐惜、珍視、熱愛,通過作者、譯者對簡單自然現象栩栩如生的描寫,賦予與河流之間如同朋友的深厚情感。

3 祈使功能

喚起、號召、感知讀者、聽眾的意志,從而使他們去思索,去行動,從而響應號召,也就是努力使讀者、聽眾做出在語言中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效果、通知、廣告、產品使用手冊、招貼、公告、勸說性文本主要具備祈使功能。

例D:Easier dusting by a stre-etch! 拉拉拉長,除塵力強!

此為一則除塵布的廣告,廣告的目的是便人認識、理解某種商品或服務,以說服消費者行動。廣告語言風格獨特,富于感召力,翻譯出來的譯文也應做到簡潔、生動、形象,富于感彩和感染力。

例E:禁止吸煙。譯文:NO SMOKING

這是我們經常在公共場所看到的一個醒目的告示,在傳達信息的同時,用祈使句、大寫給人一種嚴肅醒目的感覺,喚起人們不要在公共場合吸煙,希望大家能像遵守法律一樣來自覺遵守它,這便起到了引人注目的作用。如用“Don’t smoke here”便失去了祈使句的強烈號召,引起注意的語氣,也就沒有完全體現其祈使功能。

4 美感功能

美感功能即感官的愉悅,一般來說,此美感體現在作品及譯作的內容、形式和意境上。如果是文學作品,美感也會體現在音韻、結構、修辭等更多方面的效果。從而達到一種傳達美感,使文章熠熠生輝。詩歌、散文、抒情詩等文學作品主要具備美感功能。

例F: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awake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此詩的譯文在視覺上、聽覺上、形式上都給人一種美感,美感功能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Wind and shower對應的“風雨”,使人馬上就覺得如同沐浴著春風春雨,生動描寫了風吹雨落的形象,再現了原作者的視象;在音韻方面,此詩原文及譯文均為壓韻詩,“lying, crying”, “showers, flowers”均為重音在前面的雙音節詞,給人持久、響亮的音韻美,譯文中的節奏為四個平仄,屬四音步抑揚格詩,節奏模式為“抑揚、抑揚、抑揚、抑揚”,循環往復,輕重抑揚有規律地交換更替,在聽覺上,形成了優美悅耳的節奏,此詩意在表達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以及對花落的憐愛,譯文客觀地譯出了原文含蓄、溫和的風格。

5 酬應功能

顧名思義,酬應功能反映了交際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使交際者之間保持接觸,有些酬應詞語的功能與漢語中是一致的。但有些詞在漢、英中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例G:你吃了嗎?譯文:Did you eat the dinner?

“你吃了嗎”在中國是一句極具中國文化色彩的句子,旨在寒暄,而并非真正要詢問你是否吃飯了,如果這樣翻譯,外國人會很難以理解它,此句子也不具有酬應功能,只是一句不太地道的普通話。因此,應改譯為“How do you do”或“hello”, “Hi”即可表達原文意思。

例H:外賓: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showing me the way.

小王: Don’t be polite.

外賓: Why?You Chinese people are polite people.

顯然小王在這里是想說“別客氣”,他在句法上并沒有錯誤,但他在翻譯中就犯了逐字硬譯的毛病,以致于外賓迷惑不解,所以漢語中的“不客氣”也具有寒暄作用,譯為“Not at all”或 “Don’t mention it.”即可。

6 元語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元語言即指語言本身,此功能是指語言解釋或命名自身特色的功能,即用語言解釋語言。

例I:Sentence 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largest grammatical unit of a language.

譯文:句子常被認為是語言中最大的語法單位。

例子和譯文正是用一個句子來解釋、闡述“句子”這個語言單位的定義,即用語言解釋語言,體現了元語言的功能。

綜上所述,根據不同文本類型的大體劃分,可以基本確定不同的語言功能,但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的,通過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語言的前四種功能,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是主要的,其它兩種功能,酬應功能,元語言功能僅僅應用于局部,而主要的四種功能不能截然分開,在一個文本、甚至一段文字中,就往往可以貫穿多種語言的功能,只不過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有的語言功能起主導作用,表現突出,貫穿全文,而有的語言功能則起到輔助作用,只體現在局部,這是因為不同文本類型對其語言功能有側重點,有不同要求,例如在翻譯法律條款、合同等實用性文件時就要側重于其信息功能、祈使功能,其譯文即要科學、嚴謹、準確無誤,又要具有約束力、強制性;那么在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就應側重于美感功能、表情功能。所以,通過語言功能和文本類型的學習,使不同文本的語言特征更加鮮明,從而有助于指導我們在針對不同類型文本翻譯時,對選詞、語言結構、作者風格、語境等各個方面都要下一番功夫,也就是說,在翻譯中,也有只有結合語言的多種功能,才能將源文表達、翻譯得既忠實、通順,又不失思想感情、文學色彩,使語言發揮出其最貼近源文本特點的語言功能。

參考文獻

[1] 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陳剛,俞旭燕.論中國企業外介翻譯的學術與行政管理[J].浙江大學學報,2004(2):33-40.

[3] 陳婧.彼得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翻譯理論的分析與探討[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4(5):68-70.

[4] 陳婧.文本類型翻譯理論與翻譯標準的再討論[J].宜賓學院學報,2005(1):103-105.

[5] 丁建江.文本類型理論與翻譯[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3(3):118-124.

第7篇

 

文學傳統是一個可以為作家提供宏大社會背景、廣闊創作空間和豐富創作素材的體系。林語堂認為,明清小品內容豐富,存在不少優秀散文,他在創作中不斷汲取其營養,他極力推崇的性靈文學與明清小品的“性靈說”一脈相承。在《論文》中,他曾說:“……性靈派文學,是抓住近代文的命脈,而足以啟近代散文的源流。性靈就是自我。代表此派議論最暢快的,見于袁宗道《論文》上下二。……‘性靈’二字,不僅為近代散文之命脈,抑且足矯目前文人空疏浮泛雷同木陋之弊。吾知此二字將啟現代散文之緒,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日就取材與思想而言,林語堂在20世紀30年代創辦的《論語》《人間世》等刊物以及其大量小品文都與明清小品存在內在的聯系。如王兆勝所言:“明清小品給林語堂一個非常有力的支點,使他能夠撬動人生和文學這塊巨石,從而產生與眾不同的效果。林語堂對明清小品的接受與認同同樣體現在小說的人物思想上,姚思安的塑造就是一個典型。   

法國后結構主義文藝批評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 I}risteva)曾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即文學文本的互文性問題。她說:“任何一部文學文本事實上都是由其他文本以多種方式組合而成的,如這一文本中公開的或隱秘的引用與典故,對先前文本形式特征及本質特征的重復與改造,或僅僅是文本對共同累積的語言、文學慣例與手法不可避免的參與等方式。換言之,作家在創作虛構小說文本時借鑒已有的文本,任何文學文本實際上只有通過自身與其他文本的聯系才得以存在,互文就是其他無數文本交叉之地。就文學藝術中的積極互文性而言,李玉平認為:“文學藝術文本中很少有直接引語式的互文性,更多的是經過作者消化吸收和改寫變形后的互文性。”在小說中,姚思安對自己外出十年云游四方進行了闡述,他所進行的旅行既是游山玩水觀賞風景,也是自我尋求解脫。他說:“自我解脫的基礎在于身體的鍛煉,人必須無錢無憂慮,隨時死就死。這樣你才能像個死而復生的人一樣云游四方……我在路上向人家乞討,村里的人對老人很慈善。我能躺在硬石頭上過夜。到了廟里,人家總是給我飯食住處…... "姚思安云游中所持的居無定所、隨遇而安的旅行姿態與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X1937)里英譯屠隆的《冥寥子游》全文所闡明的“旅行之法”如出一轍。冥寥子攜友出游,“兩人乞食,無問城郭村落,朱門百屋,仙觀僧廬。戒所乞,以飯不以酒,以蔬不以肉。……行不擇所之,居不擇所止。其行甚緩,日或十里,或二十里,或三十、四十、五十里而止。行旅者如果遭遇天災、疾病、野獸等,“如其不免,則游止矣;幸而獲免,游如初。林語堂顯然認同屠隆所闡述的旅行之道:“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不成其為旅行·····一個好的旅行家絕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林語堂出于對《冥寥子游》的喜愛,他在《生活的藝術》里談論“旅行的享受”一章中全篇翻譯引用了屠隆的文章,并以漢英對照方式于1940年在《西風(上海)》第41-48期連載刊發。王瑾認為:“任何藝術作品都必然會融人過去與現在的系統,對過去和現在的互文本發生作用。其實,林語堂在小說中刻畫姚思安這種流浪式的旅行者的概念是林語堂較早之前提出的“大荒旅行者”的進一步闡發,“在大荒中孤游的人·····一日或二三里或百里,無人干涉,不用計較,莫須商量……在這種寂寞的孤游中,是容易認識自己及認識宇宙與人生的。林語堂推崇孤游者的快樂,因此把其第二本書籍取名為《大荒集》。  

可見,林語堂對姚思安闡述云游四方的描述借鑒了《冥寥子游》中的觀點。這其實也是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里談到的小說家在創作時經常使用的“戲仿”或“改編”的手法,他認為這類手法有助于塑造人物的飽滿形象:“戲仿和改編卻有極大的助益……已有的作品或者已經存在的文學傳統或可對他們有所啟發—這類小說家或可在它們的畫棟之上尋得合適的圖樣開始勾畫自家的藍圖,或可在它們的雕梁間反復觀瞻,汲取力量。

第8篇

2.閱讀訓練(二)蔡運強,張坤

3.閱讀訓練(三)張傳權

4.閱讀訓練(四)中學語文園地(高中版) 馬莉

5.閱讀訓練(五)馬寬明

6.高考作文訓練與指導(一)唐惠忠

7.高考作文訓練與指導(二)王學華

8.高考作文訓練與指導(三)華德陽,茍大權

9.高考語文模擬試題(一)時鵬壽

10.高考語文模擬試題(三)錢德寶

11.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四)姜有榮

12.高考語文模擬試題(五)桑進林

13.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六)魯厚之,韓香玲

14.高考語文模擬試題(七)薛吉辰

15.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八)王勇善,徐長玉

16.高考語文模擬試題(九)王輝

17.高考語支模擬試題(十)李廣予

1.分段實現大目標劉燕敏

2.淺析"王將軍之武庫"趙庸謙

3.精心布局巧成篇——《閨塾》三疊技法探幽王學華

4.反向擴張與相向吸引——簡析《鴻門宴》中項羽與亞父、劉邦與張良的關系趙學勉

5.《竇娥冤》中三重天姚志忠

6.層層鋪墊卒章顯志——簡析《秋韻》的構思技巧楊能榮

7.平平淡淡才是真——讀顏純鉤《爸爸的吩咐》何紹袖

8.妙思巧構想象奇特——《登峨眉尋李白不遇》賞讀何傳躍

9.紅塵禍福揮手去山間風月入懷來——元好問小令《人月圓》賞讀楊廷平

10."八小"鎖定高考一類作文姜有榮

11.作文的模仿與創新楊麗萍

12.生命·自然·美傅軍

13.飄浮的云吳舒

14.秋來書更疏,冬至否?徐菲

15.2007年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綜述蔣平

16.標點符號復習指要盧增虎

17.文言文翻譯的七大"硬傷"薛秋影

18.由"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談列錦手法張壽哲

19.古詩詞典型意象掃描(二)陸精康

20."北海"在哪里?李東方

21.古漢語詞類活用辨析李林

22."和"字語病例析曹洪新

23.如今學生名難讀語文教師尷尬事——學生生僻名字的讀音說略李弗不

24.虛詞語病面面觀劉素玉

25.《中學語文園地》用稿內容與要求

1.謝天陳之藩

2.『對與我國的語文教學蔣平

3.靈與肉:脫殼奔逃還是共歷苦難——關于《促織》《變形記》的一些思考姚志忠

4.《歸去來兮辭》情感內核新探成龍

5."長"字音義注商王懷宇

6.《阿房宮賦》的思想藝術淺析馬建民

7.通假字的注釋應先述本字再釋義王靜旭

8.匠心設計伏筆誤會筑就美麗——《出租車司機》賞析丁勤中

9.『三美并存感人心魄——《多言無力》賞析傅其標,馬兆霞

10.文約意豐發人警醒——品讀《卒》姚紹清

11.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徐志摩《偶然》解讀常文艷

12.高度的藝術概括鮮明的藝術形象——王昌齡兩首邊塞詩賞析王月馥

13.分析語段巧作議論——高考議論文寫作難點突破的探索與思考葛惠霞

14.條分縷析明立意精雕細刻巧表達——二元關系類話題作文寫作指要時鵬壽

15.中學語文園地(高中版) 釋義謀篇唐金龍

16.等待之香張冰菡

17.老街顧蔚

18.成長痛吳煒瑛

19.咫尺·天涯郭一

20.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如何正確評價詩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李培臣,劉智玉

21.怎樣踩準文言文翻譯題的得分點李雪松

22.古詩閱讀訓練胡俊華

23.古代詩歌常用藝術手法舉隅陸精康

24.隱士、居士、名士和處士席紅

25.古代座次尊卑摭談柳天慧

26.古今異義文言詞語例說馬祥

27.古漢語聯合式雙音詞集釋路榮

28.古代表官職變動的詞語集解錢德寶

1.書院清池李元洛hHTTp://

2.《柳毅傳》《促織》與志怪小說黃克龍

3.《歸去來兮辭》注釋商補崔皓

4.李密與《陳情表》陳春華

5.寒凝春華發,血沃勁草肥--《天地蒼茫一根骨》賞析程鳴

6.清芬浮動,韻致淡雅--《獨坐夕陽里》賞析王曉維

7.悄悄地,讓你的心寧靜--散文《柔軟》賞析曾慶培

8.婉轉曲折,純情秀雅--《鷓鴣天·十里樓臺倚翠微》賞析戴繼華

9.關于話題作文中學語文園地(高中版) 丁勤中

10.審題是話題作文成功的關鍵暴瑞

11.高中語文第二冊期末檢測題韓香玲,魯厚之

12.高中語文第四冊期末檢測題張素秋,孟健

13.高中語文第六冊期末檢測題蔣平

14.高考現代文閱讀"好處、作用"題解答策略劉相春,夏國榮

15.文言修辭句的翻譯李明隆

16.春風放膽來梳柳--文言文閱讀題解題指導時鵬壽

17."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王兆銀

18.古代官職變動系列詞舉隅劉永繼

19.古詩鑒賞中常見的四組概念宋崢

20.幾組"一字之差"的近義成語辨析劉素玉

21.文壇掌故花絮胡俊華

22.朱元璋出聯索對趣聞王國生

1.讀書——美容術張秀亞

2.征稿啟事

3."七"之趣崔樂義

4.趣話詞語別稱周曉玲,徐繼鋒

5.親情與摯愛的表達——淺析《項脊軒志》的內容與思想李福香

6.結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談孔子的教育思想李曉燕

7.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散文單元鑒賞曹洪新

8.因文而異巧設計尋求最佳切入口許和眾

9.逆向審題法示例張風輝

1.玫瑰樹根伽·米斯特拉爾

2.妙語連珠

3.用飛翔唱響的一曲生命悲歌——《鷹的飛翔》賞析余天澤

4.憂傷天鵝——海子《天鵝》賞析張中

5.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煩惱——《魔術師的房子》賞析桑進林

6.真實的高貴海明威

7.淡泊中見真淳——王安石《菩薩蠻》賞析趙義明

8.《莊子》簡介張梅華

9.點石成金話修改——作文修改六法李向陽

10.高考作文須慎:文體文墨文脈文面韓旭

11."丹青難寫是精神"——寫"古人情懷"作家文與考場文"駢談"朱慶和

第9篇

“右手寫詩、左手為文”的余光中,瀟灑遨游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四度空間”,著作等身,聲名遠播,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被譽為“文壇傳奇”“文學長青樹”,享有“大師”“巨擘”的崇高聲譽,是全球華文文學界耀眼的巨星之一。

2008年,余光中八十大壽。10月2日下午,臺灣藝文界百余位作家、文友齊聚臺北為余光中祝壽。鮮花彩帶繽紛,歡歌笑語蕩漾。會場正中,醒目的大紅字:“慶壽有余?光耀九州――藝文界詩歌雅集 慶余光中八秩嵩壽”。會場顯要處,擺放著57本余光中不同時期的著作。

臺灣文藝界重量級人士蔡文甫、彭鏡禧、張寶琴等蒞臨。連平時極少露面、90高齡的孫如陵、鐘鼎文、姚宜瑛也親臨現場,更增添喜慶氣氛。

身形矯健、滿頭銀發的老壽星偕夫人到場,笑容可掬,精神矍鑠。

主持人、著名作家楊照致開場白:“不管社會怎么變動,余先生的詩一直入選在課本里、擺在書店里、存在年輕人的心里……”“嘩!”全場響起贊同的熱烈掌聲!

老詩人為自己生日準備的特別禮物是三本新作:詩集《藕神》、評論集《舉杯向天笑》和翻譯集《不要緊的女人》。

余光中說寫到80歲應有畢業報告,這三本書就是他的報告。

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余光中用行動證明自己說過的話“靈感不會拜訪懶惰的人”。

翻閱散發著油墨香的余光中新作,眾人不禁驚嘆:“真不敢相信余先生已80歲了!”

九歌出版社的賀禮除了余光中的三本新作外,還出版了陳芳明主編的《余光中跨世紀散文》、蘇其康主編的《詩歌天保》。壽慶發起人、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先生盛贊余光中“天天寫、月月寫、年年寫”,他特別提到兩件事:在余先生70歲至80歲的10年間,九歌出版社為他出版了9本書;梁實秋過世后,余先生與“九歌”合作,舉辦“梁實秋文學獎”至今21年。

九歌出版社新出版的《余光中誦詩》CD別具特色。其中有余光中用中文朗誦《民歌》等7首新詩;用美國腔、英國腔朗誦英文詩;古韻吟誦坡氣勢磅礴的《念奴嬌》詞。或舒緩、或激越、或低沉、或高亢……語言不同,風格迥異,佳句一出先生之口,聽者不禁驚嘆老詩人深厚的語言功力,更見識到那顆活潑跳動的詩心!

早年私淑余光中的陳芳明教授感言:“18歲時讀余光中的詩,受到感召而走上致力文學之路。……余光中的一生不只是他個人的生命歷史,也是臺灣文學的歷史。……”

寫過60余篇余光中研究論文的“余學”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維梁有感而發:“‘光中’就是光彩奪目的中文。余光中的詩文情彩兼備,筆下總是奇比妙喻如龍飛鳳翔……在詩歌、散文成就之外,還在評論、翻譯、編輯方面卓有貢獻……余光中用金色筆寫散文、紫色筆寫詩、紅色筆編輯、藍色筆翻譯、黑色筆評論,用璀璨的五彩筆耕耘數十年,造就余光中的‘文心雕龍’……”

在“祝你生日快樂”的歡快樂曲中,余光中興奮地一口氣吹熄三層高生日大蛋糕上的蠟燭,高興地與夫人一起切蛋糕。掌聲熱烈響起,詩人激動不已:“有這么多朋友陪我過生日,比得諾貝爾獎還高興!”這是呼應余光中文學成就海內外共賞,曾多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游子文化是一種向心力,懷鄉是對整個國家民族的懷念,思念是對整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回歸。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這樣的向心力,它的文化就難以持久。”“中華文化一直是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原鄉,孜孜不倦地追求其至善至美……”“凡我在處,就是中國。”“不管文學的功能多么弱小,一個作家即使是在物欲的背景下都應該勇敢地捍衛人類精神健康,謳歌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人民。這就是作家的民族使命和社會責任。”余光中的生日感言讓在場的每個人深思、感悟,“要想自己的作品不朽,先得讓自己的民族接受”!

余光中的詩銜接古典與現代,以音樂性著稱。主辦者特意安排著名歌手殷正洋獻唱余光中新詩譜曲的民歌《回旋曲》《民歌手》《鄉愁四韻》;學者高天恩、詩人顏艾琳、陳育虹、楊佳嫻等朗誦余光中詩作。

為慶祝余光中八十嵩壽,先生特派人致贈一幅手書賀幛“高華霽月”及一瓶“玉山珍藏陳高”酒。

著名書法家杜忠誥特以余先生《秋興》詩撰寫長幅,面贈余先生。

兩岸四地學術界、文藝界、出版界也共襄盛舉,從年頭到年尾,幾乎熱鬧了一整年――

春寒料峭,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以余光中《鄉愁》為題材的“鄉愁”音樂會。

陽春三月,香港大學、武漢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等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江蘇徐州師范大學,隆重召開“余光中與二十世紀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

燦爛五月,臺灣政治大學舉辦“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余光中獲頒政治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同時,臺灣《聯合文學》發行“余光刊”、《印刻文學》出版“余光輯”、香港《明報》月刊發行“八秩詩翁余光中再潑墨彩” 特輯。

余光中《蓮的聯想》和《白玉苦瓜》重版。新出版了陳幸蕙主編的《悅讀余光中――散文卷》、陳芳明主編的《余光中六十年詩選》和《余光中跨世紀散文選》、蘇其康主編的余光中八十壽慶專集《詩歌天保》。南京大學出版余光中詩歌集《鄉愁四韻》。

10月7日重陽節,臺灣《中國時報》《聯合報》《中華日報》《人間福報》與《文訊》《聯合文學》同時刊登余光中作品。

臺灣著名唱片公司“滾石”不僅重新發行楊弦1975年首演由余光中新詩譜寫的民歌《中國現代民歌集》,而且還在臺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詩與歌的回旋曲――余光中八十大壽演唱會》。三小時的演出,讓在場所有人享受了一場豐盛的音樂饗宴,更讓余先生與夫人感動開心、眼眶泛淚……

余光中任教的臺灣中山大學也當仁不讓,舉辦了“榮譽教授余光展”。

中山大學全校師生鉚足全力,精心準備,隆重舉辦了“余光中80大壽慶壽會”。文學院師生的“夜上海”歌舞表演;音樂系的女高音演唱余光中詩譜成的歌曲《葉麗蘿》;中文系揚琴伴奏朗誦余光中新詩《昨夜你對我一笑》;外文系學生持蠟燭進場掀起,獻唱“Seasons of love”,愿余光中的“春天”永遠“從高雄出發”;駐校巴洛克獨奏家樂團精選海頓、Tango、Jazz等10種不同版本的生日快樂變奏曲演奏,祝福余先生未來十全十美。余光中則以中英文朗誦倡導環保意識的新詩《冰姑,雪姨》,獲得滿堂喝彩。

臺灣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自豪地說:余光中是我們中山大學的“鎮校之寶”。余先生的風范、態度及學問備受學校同仁、社會與歷史所推崇……

臺灣中山大學附中獻給余光中的生日大禮則是由校友捐助設置的“余光中詩園”。坐落在詩園的是三座現代造型墻,以層疊方式展示余光中的手稿《讓春天從高雄出發》及擅長書法的中山附中教師撰寫的《母難日》和《五行無阻》兩首長詩。詩園成為該校一大景觀和中文戶外教學的熱門場所。

神游古典、孺慕母鄉的余光中自謂“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生日當天,他受邀偕妻回到闊別多年的出生地南京,重訪了曾就讀過的小學、中學、大學三所母校。

遠在數千里外的重慶出版社社長李書敏,久慕余光中盛名,專門托人帶來親筆書法條幅“松柏老而健,芝蘭清且香”贈余先生,表達對先生的深深祝福。

重慶工商大學著名教授熊篤寄來新詩《賀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

第10篇

關鍵詞:語言順應論;《孫子兵法》;英譯本;辭格;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2)03?0135?05

《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偉大的兵學著作,內含豐富的人生哲理,而且在語言文學方面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它具有詞約意豐、朗朗上口的文學特點,其句式結構獨特,內容言簡意賅,帶給讀者閱讀美感。該書幾乎運用了先秦時期中國文學所有的辭格(最典型的有比喻、對偶和排比等),并且讀起來酣暢得宜,自然妥帖。但在《孫子兵法》英譯歷程中,許多譯者僅僅視之為標準的軍事議論文,為了迎合英語讀者的理解需要,選擇的也多以歸化的翻譯策略為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傳最廣的翟林奈(Lionel Giles)譯本(1910年出版)。直至2002年,丹馬翻譯小組(Denma Translation Group,后文簡稱丹馬)才在辭格的翻譯策略方面作出顯著性變化,他們選擇以斷句分行的散文體來譯介源文,甚至部分段落采用的是散文韻體形式,以期再現該書的文學藝術價值。

在李運興教授看來,翻譯時有五種處理文化成分的模式,即文化直入(Go-ahead Model),即源語文化表達形式直接進入譯文;文化融合(Integration Model),源語文化表達形式與目的語表達形式相融合,以一種新語言形式進入目的語;文化詮釋(Annotation Model),源語文化表達形式提供文化語境信息;文化歸化(Adaptation Model),略去源語表達形式,代之以目的語表達形式,使得源語文化意義喪失;文化阻斷(Block Model),源語文化表達形式消失,文化意義未進入目的語語篇[1](123?124)。借鑒這五種模式,我們可以勾勒

出《孫子兵法》各英譯本針對源文辭格所作出的翻譯策略選擇。

比利時語用學家杰夫?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在《語用學新解》一書中提出了“語言順應論(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他以綜觀視角和適應論觀點來理解語用學現象,深刻地闡釋了文學翻譯的策略選擇。維索爾倫認為,人們之所以能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語言選擇,原因就在于語言具有變異性(variability)、協商性(negotiability)和順應性(adaptability)[2](59?61)。語言可供選擇的一系列可能性即為變異性,而協商性指出高度靈活的選擇策略是人類對語言選擇的基礎。順應性則是語言使用的核心,它使得語言使用者能夠根據相關語境,從許多可能選項中作出協商性的語言選擇,發揮出主體性,以滿際對象的需要。文本意義的生成過程是語言和語境互動的過程,不同的語境左右著語言的選擇,并改變了語言符號的意義,而語言選擇的目的則是為了保證交際的順暢性。

語言順應論常用于指導對文學翻譯的探討,筆者擬嘗試在該理論框架下,結合李運興教授的文化成分處理模式的比較分析,以翟林奈和丹馬兩部譯本為研究對象,針對比喻、對偶和排比這三種典型辭格,考察譯者在翻譯策略方面所作出的順應性選擇,最終揭示典籍英譯活動中處理源文辭格的譯介規律和原則。

收稿日期:2012?03?18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地委托項目(2010JD03);中南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專項資助項目“翻譯本體研究”

作者簡介:屠國元(1964?),男,浙江寧波人,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吳莎(1976?),女,湖南長沙人,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兩譯本在比喻上的順應性選擇

比喻是增加文章形象性最常用、最有效的修辭方法。它可以將生動、具體的形象訴諸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增加讀者對文章的形象感。《孫子兵法》中妙喻迭出,句句精密,曾被認為“莊子妙于用虛,左傳妙于用實,兼之者孫子之論兵也”。丹馬在《導言?應用孫子兵法》中寫道:“《孫子兵法》松散地組建起一套觀察結論和模式,卻極少討論它們之間的聯系。孫子沒有通過邏輯實證來形成其學說,而是采用類比(analogy)和隱喻(metaphor)。”[3](xix)顯然,丹馬已經意識到比喻辭格可以使得議論透辟曉暢,也讓概念呈現得爽利俊潔。隨后,讓我們比較一下翟林奈譯本與丹馬譯本是如何就“勢”這一核心概念來譯介復雜微妙的比喻辭格的。

《勢篇》中“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上,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木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一段中,孫子所指的“任勢”即為“造勢”——造成有利的主動態勢。他以木石“可方可圓、方靜圓動”來比喻“造勢”的訣竅——掌握規律,因勢利導,其關鍵在于掌握和運用好軍隊,因敵變化地運用戰略戰術。作戰指揮如果能夠做到機動靈活,就像將沉重的圓石從高山上滾下,用力小,卻戰果豐。此后,他又談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礦弩,節如發機”。其今意是:“激流的快速奔瀉,以至于沖走石塊,這就是‘勢’啊;兇猛的鷹鷂搏擊小鳥,以至于獵物毀骨折羽,這就是‘節’呀。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將帥,他所造成的‘勢’是險峻的,突擊行動時節奏短促而猛烈。‘勢’,就像拉滿的弓弩;‘節’猶如扣動弩機。”這段文字生動地表現出“勢”和“節”的文化意蘊,而巨石、激流、雄鷹、強弩這樣一些力與美的形象突出了戰爭要素“勢”與“節”的重要意義。

因此,在闡述“勢”這一抽象的軍事學概念時,孫子摒棄了直接采用文字定義的方法,而是化抽象為形象,變深奧為平易——通過間接的比喻(“轉木石”“激水”“礦弩”),如同繪畫般描摹景象。丹馬在分析“勢”時就指出,“該書通過隱喻和意象(image)來說理:‘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勢如礦弩’,‘如轉木石于千仞之山者’。這些意象留在我們腦海中,無意識地形成思想;采用直白的散文體(in linear prose)卻無法復述出這些思想的力量”[3](75)。而翟林奈譯本則先后采用“onset of troops”和“energy”兩個譯名來指稱“勢”[4](24)。若是不看源文,英語讀者根本無法認識到它們源自同一個概念——“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概念的統一性,制造了理解上的湍流。

丹馬則深刻地認識到孫子闡釋“勢”的表達形式是“隱喻和意象”,于是他們選擇了“以隱譯隱”的翻譯策略,通篇采用原音(拼音)譯名“shih”來譯介“勢”,隨后又通過詳加評論來進一步注釋。這頗具“無為而治”的風范,也屬于“文化直入”的翻譯選擇策略。事實上,這種明顯的異化翻譯策略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應:丹馬以“文化留白”的方式保留了“文化分歧”,強調了文化差異,喚起了西方讀者極大的興趣。而此前,所有的譯者都采取的是“化隱為顯”的譯法,正如翟林奈,他們不得不選擇一個或多個近義詞在譯文各處中解釋“勢”。

按照闡釋學觀點,無論是《孫子兵法》源文本,還是英譯本,它們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自洽的整體,其內部存在很多“未定點”和“空白處”,而這些“文化空白”正是帶給西方讀者閱讀樂趣的源泉。因此,譯者在典籍英譯過程中,應該盡可能避免選用多個近義詞來闡釋某一個反復出現的關鍵性概念,這樣容易讓讀者感到思緒不清,撲朔迷離;而且隱含意圖被顯義譯出后,也造成“信息淺薄化”,讓讀者無法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體悟比喻,自然也無法深入體驗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和美學效果。有時候,像丹馬這樣刻意經營好某些“文化留白”,反而能讓西方讀者參與其中,激發出興趣來慢慢品味、細細解讀。西方讀者的閱讀可視為一個不斷向譯本提問的過程,譯文則在不斷提供答案;適當的問題會不斷激發讀者去追根窮源,這就順應了讀者強烈的閱讀愿望,讓比喻造成的審美意象交叉、重疊、纏繞,逐步推進閱讀進程。所以說,閱讀“文化直入”法處理的譯文可以讓讀者的文學審美體驗融入新的文化語境,經過再次整合,將呈現出潛在意蘊。所以西方讀者經過細心閱讀和回味隱喻,往往可以逐漸發現“未定點”和“空白”中所隱藏的微言大義。

因此,丹馬譯介“勢”時避免選擇近義詞,也就規避了產生文化歧義的可能性。他們適當“留白”,不去追求在譯文中進行“最終”的闡釋。這樣就讓西方讀者保持了心靈的開放,使之自行尋覓豁然開朗的閱讀喜悅。此外,丹馬還結合了文化詮釋法,而不是一味“留白”,他們在第三部分的評注地交代了“shih”的來龍去脈,給出了詳細注釋:“勢是形態(軍事布局)的內在力量。勢并不單單依賴于力量要素。正如老子所言,水乃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此水之力源于其特殊形態,沿溝壑而成瀑 布。”[3](154)該翻譯小組還評論道:“隨著條件的變化,任何特定形勢下的‘勢(shih)’會持續改變;正如我們沿著秤桿掛上砝碼,其平衡點總在移動。通過‘計’獲得認識后,更容易找到支點。”[3](132)于是,西方讀者在閱讀譯文正文時雖然心存“懸疑”,卻能夠一氣呵成地完成閱讀;在激發出聯想和審美愉悅之后,讀者被誘導著深入思考,然后通過“評注”中與譯者的理解“協商”,最終探尋到“shih”的真意。

二、兩譯本在對偶上的順應性選擇

《辭海》將“對偶”定義為“采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語句表現相反或相類的意思”。因此,“對偶”這種修辭格是將相反、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通過相互比較,來描述和說明它們的性質。對偶的靈活應用可以極大地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而在英文修辭中,“對偶(antithesis)”通常是指“不可調和的對立面或對比強烈的意思駢置一道并處于持久的張力中”[5](151)。從英漢語中對“對偶”的定義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別:漢語嚴格要求“字數相等”,在古漢語文學形式中的駢文和律詩中尤其如此;而英語只要求“對偶”做到短語、從句或句子在長度上大致相當,并不強求字數相等。其原因就在于,英語屬于多音節語言,并且在語法上也富于詞尾變化。從拼寫形式來看,即便是單音節詞,其拼寫字母的數量也有可能不同。而漢字在語音上具有單音節性,一字一音,聲調也可資區別;在語法上,漢字也具有孤立性,既無詞尾變化,又書體方正。因此,將兩個英語單詞駢置一道,不太可能產生像兩個漢字那樣“結體方正、兩兩相對”的對偶效果。不過,英漢民族在文學領域中都具有共同的追求——要求文章在視覺效果上呈現出形式整飭的美感。

(1)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虛實篇》)

孫子將“先敵到達立即部署”與“后敵到達倉促部署”這兩種相互對立的軍事行動置于一處,形成鮮明、強烈的比較,讓讀者易于鑒別,明辨利害得失。

翟林奈譯為:“Whoever is first in the field and awaits the coming of the enemy,will be fresh for the fight;whoever is second in the field and has to hasten to battle,will arrive exhausted. ”[4](27)

在這一句中,“awaits the coming of the enemy”與“has to hasten to battle”,不論是句式結構、還是從句長短,其屬性均有所不同;而從譯文“be fresh for the fight”與“arrive exhausted”,我們無法看出源文“對偶”的辭格特質。所以說,翟林奈的譯法屬于典型的文化歸化法,他以“文化聚合”的處理思路,采用英語讀者常規的表達形式,從而順應讀者的理解 需要。

而丹馬譯為:“One who takes position first at the battleground and awaits the enemy is at ease. One who takes position later at the battleground and hastens to do battle is at labor. ”[3](20)

細看丹馬的譯文,我們隱約可以看到翟林奈譯文的影子。但該譯文采用分行斷句的技巧,凸顯前后兩句在結構上的工整對稱,三對核心詞“first/later” “awaits/hastens”和“at ease/at labor”之間的對比強烈,具有鮮明的文化融合特點,體現出源文“對偶”的文學特質。不過遺憾的是,以“awaits the enemy”對“hastens to do battle”,這在結構和單詞數目上并不完全匹配。

(2) 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軍爭篇》)

源文中存在“正正”與“堂堂”這樣的疊字形容詞,要譯成英文,追求在外形與音調上與源文對等幾近不可能,而要實現這十二字的“對偶”也極為困難。

翟林奈譯文是:“To refrain from intercepting an enemy whose banners are in perfect order,to refrain from attacking an army drawn up in calm and confident array:——this is the art of studying circumstances. ”[4](36)顯然這句話完全無法再現出源文的“對偶”特征。

丹馬的譯文則為:“Do not engage well-ordered pennants. Do not strike imposing formations. This is ordering transformation. ”[3](28)

在此,丹馬以“engage well-ordered pennants”對“strike imposing formations”,他們盡力讓句子的長度保持大致相當,并讓句子結構呈現均衡平行。不過,即便是這樣,“對偶”仍然不太徹底,從譯文中很難看出源文的文學特征。事實上,英語在修辭中的“對偶”遠不如中文那樣嚴格,并不追求絕對工整。在大多數情況下,中文的“對偶”在譯介為英文時,往往淪為排比。

三、 兩譯本在排比上的順應性選擇

“排比”是《孫子兵法》中使用最多的修辭手法之一,源文中不下二十余例,篇篇皆具,通貫全文。大量巧妙地應用排比,再加上文采斐然,使得《孫子兵法》的語言節奏鮮明,和諧流暢,條理清晰,氣勢貫通。《辭海》定義“排比”為:“修辭學上的辭格之一,用結構相似的平行句法構成。如:‘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陳望道先生指出:“排比與對偶頗有類似處,但區別有三:一是對偶必須字數相等,排比不拘;二是對偶必須兩兩相對,排比不拘;三是對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卻以字同、意同為經常狀況。”[6](437)在《文學百科全書》中,“排比(parallelism)”被定義為“英語詩體及散文體修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在短語、句子或段落中安排相互并列、協調的意思,以使重要性相等、措辭相似的各成分間平衡、勻稱”[5](153)。詳細的譯文分析如下:

(1)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計 篇》)

翟林奈譯文為:“Hold out baits to entice the enemy. Feign disorder, and crush him. If he is secure at all points,be prepared for him. If he is in superior strength, evade him. If your opponent is of choleric temper, seek to irritate him. Pretend to be weak, that he may grow arrogant. If he is taking his ease, give him no rest. ”[4](9) 從這段譯文中可以看出,翟林奈并未重視源文的排比辭格形式,也并未努力促進譯文的齊同性。這些譯文的句式各不相同,根本無法再現排比辭格的氣勢。

而丹馬的譯文則是:“Thus when he seeks advantage, lure him. When he is in chaos, take him. When he is substantial, prepare against him. When he is strong, avoid him. When is wrathful, harass him. When he is humble, make him proud. When he is at ease, make him labor. When he is in kinship, separate him. ”[3](132)

丹馬曾對此評論道:“前四句以四言(in four- word)、韻聯(rhymed couplets)體行文,措辭為中國最古老的詩體,也具有戰國時期文體的常見特征。”[3](132)此處的韻聯指的是“兩行一韻”,但丹馬譯文并未完整體現出源文用韻的特質;不過,他們讓譯文的句式保持了一致——“When he is(adj.),verb him(ad.). ”,以期再現出排比的文學特征。

(2)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勢篇》)

源文呈現出“三句一組”的結構,其中有兩種排比句式:(1)“A生于B”;(2)“CD,E也”。翟林奈譯本寫道:

“Simulated disorder postulates perfect discipline; simulated fear postulates courage;simulated weakness postulates strength. Hiding order beneath the cloak of disorder is simply a question of subdivision;concealing courage under a show of timidity presupposes a fund of latent energy;masking strength with weakness is to be effected by tactical dispositions.”[4](25)

丹馬的譯文則是:“Chaos is born from order. Cowardice is born from bravery. Weakness is born from strength. Order and chaos are a matter of counting. Bravery and cowardice are a matter of shih. Strength and weakness are a matter of form.”[3](18)

針對源文,翟林奈選擇了兩種排比句式來作出合適的應和:“①Simulated A postulates B;②doing A +介詞+ B is a C。丹馬則分別采用兩種排比句式來譯介源文:①A is born from B;②A and B are a matter of C。其譯文完整、充分地反映出源文意旨,將“文化融合法”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3)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形篇》)

這三句話屬于典型的并列式暗喻,孫子連續采用三個排比,形象地說明:不可能輕而易舉、真正高明地預測出戰爭的結果,而實施完美的全勝戰略也并非一般世俗之輩就可以達到的,并且強調了預知勝負以及爭取全勝的重要性。丹馬針對第一個比喻“舉秋毫”作了以下注釋:“根據中國古代傳說,秋天來臨后鳥獸的柔軟羽(皮)毛十分纖巧。”[3](148)

他采用“Verb+ing A does not mean adj. B”的句式來譯介源文:

“Thus lifting an autumn hair does not mean great strength. Seeing the sun and the moon does not mean a clear eye. Hearing thunder does not mean a keen ear. ”[3](14)

而翟林奈譯本則寫道:“To lift an autumn hair is no sign of great strength; to see sun and moon is no sign of sharp sight; to hear the noise of thunder is no sign of a quick ear. ”[3](20)

以上觀之,譯介排比辭格時,翟林奈沒有特意去保持譯文句式的齊同,他所采用的是典型的“文化歸化法”,以順應讀者的閱讀需要。而丹馬則應用“文化融合法”來突出源文排比句式的并列感,以期達成形式上的對稱之美,其結構工整、使得譯文增色不少,并且平添了一定的權威感。不過,終因英語語言文字特質的制約,譯文在“形對”和“義對”的工整程度上仍然遜于源文。

四、結論

在《孫子兵法》英譯歷程中,譯者們逐漸認識到應當盡量讓譯文展呈出源文的文學神韻,既適應同時代英語讀者的閱讀需要,又順應文化語境的動態變化。于是,譯者會根據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采取個性化的翻譯選擇策略,以順應讀者閱讀目的以及文本的外部制約因素;這本身也是一個對譯文語言的動態選擇過程。譯者在辭格方面所作出的取舍,集中體現出譯者如何與孫武以及英語讀者進行“協商對話”,并彰顯出翻譯活動的主體創造性。在英譯《孫子兵法》這一動態選擇過程中,譯者選擇的方式是協商,選擇的目的是順應。其具體的順應選擇模式可以表述為:譯者解讀源文本《孫子兵法》,選擇源文本意義(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歸化或異化),選擇英語表述的意義(明確翻譯目的,在詞匯短語、句子辭格、篇章文體方面選擇相應翻譯技巧),實現順應性選擇。

就《孫子兵法》英譯本辭格的嬗變來看,由于翟林奈是一位具有扎實漢學功底、治學態度嚴謹的漢學家,因此其譯文嚴謹通順,行文流暢,還富有一定的韻律,至今仍為經典之作,并且在譯文的文學性上頗受世人推崇。不過,他的譯文并未著意去再現源文辭格的文學美感。而丹馬不同,他們經過歷時十年的《孫子兵法》研究,選擇典型的異化翻譯策略,力爭讓譯文在形式上更為接近源文。其文筆簡潔,甚至有些晦澀,文體上也介乎詩歌體與散文體之間,目的就是為了盡量保留源文本的文學風貌。正如上文例句所示,為了較好地再現源文的辭格特色,譯者理應力爭采用文化直入法來保留源文的語言形式,選擇異化性的翻譯策略;或是運用文化融合法來實現源語與目的語的文化表達形式之間的交融。而文化融合中新形成的表

達形式必需具有獨特性,句法辭格這一文學語言特征則可以為英語讀者提供理解上的“交際線索”。格特(Ernest-August Gutt)在專著《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中指出:“譯文之所以要保留源文風格,并不完全是因為它們的內在價值,還因為它們提供了交際線索,這些交際線索能夠引導讀者獲知作者的交際意 圖。”[7](98)若實在無法再現源文中“交際線索”,也可以像翟林奈那樣,多采用文化詮釋法來補充足夠多的文化信息,例如撰寫大量的評論、注釋和附錄,以消除目的語讀者的閱讀障礙。當以上三種處理模式仍然無法取得理想的順應性譯介效果時,還可以考慮文化歸化法和文化阻斷法這兩種模式。在《孫子兵法》的英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具有歷時性特征,而不同譯本的辭格處理模式也順應了當時代讀者的閱讀需要。在典籍英譯活動中,譯者應當去探索如何讓譯文盡量保留源文的風貌,并予以相當程度的文化補償,來凸顯出源文的文學特性。

參考文獻:

[1] 李運興. 語篇翻譯引論[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123?124.

[2]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59?61.

[3] Denma translation group. The Art of War[M].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02: xix.

[4] Lionel Giles. The Art of War[M]. New York: Barnes & Noble Classics, 2003:24.

[5] 汪洪章. 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研究[M]. 上海: 學林出版社, 2004: 151.

[6] 陳望道. 陳望道文集(第二卷)[A].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437.

[7] Erne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nd edition), 2000: 98.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Art of War from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Based on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TU Guoyuan, WU Sh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第11篇

《施蟄存七十年文選》陳子善 徐如麒編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 施蟄存的器量 施蟄存的養生之道 論施蟄存的焦慮敘事 善動感情的施蟄存 疏朗雅逸的施蟄存書法 論施蟄存建國初期的文學翻譯 施蟄存和戴望舒:友誼的范本 淺析施蟄存的新感覺偏離 論施蟄存小說的都市經驗表達 施蟄存小說《石秀》的精神分析 現代性關照下施蟄存歷史心理分析小說的悲劇色彩 施蟄存對外國獨幕劇的翻譯與出版及其現代意義 解析施蟄存的個性因子對其創作的影響 施蟄存《石秀之戀》的“生死二元本能”透析 施蟄存與愛倫坡恐怖小說的比較 施蟄存《梅雨之夕》中西文化的融匯 淺析施蟄存小說中女性意識的階段性特征 施蟄存,一個百年孤獨的靈魂 施蟄存小說對都市女性主體意識的開掘與張揚 施蟄存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媒介中的現代主義者—施蟄存 媒介中的現代主義者—施蟄存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陳子善")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施蟄存七十年文選》陳子善 徐如麒編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施蟄存先生與世長辭已經九年了,這樣一位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作家、學者,理應受到持續的關注和更多的研究。但是,如果不計算單篇論文,九年來我只見過兩種研究專著,即《永遠的現代—施蟄存論》(楊迎平著,2007年5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初版)和《現代之后:施蟄存1935—1949年創作與思想初探》(王宇平著,2008年5月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初版),后一種還是海峽彼岸出版的,可見施蟄存研究現狀不如人意。因此,當讀到張芙鳴女史這部《施蟄存:媒介中的現代主義者》書稿時,我的欣喜也就可想而知了。

話又得說回來,研究施蟄存確實存在相當的難度,這大概也是目前施蟄存研究相對滯后的原因之一。施蟄存具有多種文化身份,他不是一位單一的作家,只會寫寫小說和散文,而是正如他自己一再所說也已經廣泛流傳的,他一生開了四扇窗,東窗:新文學創作;南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西窗:外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北窗:古代碑帖研究。他這四扇窗,每扇都開得很大,開得有聲有色,成就斐然。因而,研究者面對這樣一座礦藏豐富的文化大山,自身的學養、識見和可供利用的學術資源很可能遠遠不夠,能夠登堂已經不錯了,如何再窺堂奧,再深入研討?對這一點,施蟄存自己已有充分的估計。他生前就不止一次親口對我說過:某某研究我,他是好意,但他實在不懂,一些常識都弄不清楚,怎么研究呢?(大意)所以,選擇研究施蟄存,在學術上是個不小的挑戰。

本書作者長期研究施蟄存和“新感覺派”,已經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她這部新著又獨辟蹊徑,把施蟄存一九四九年以前多姿多彩的文學傳播活動與他的現代主義文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分析探討,對施蟄存的文學成就作出了新的評估,也使本書成為一部別開生面的施蟄存文學前傳。

即使不算早期發表舊體詩文的《蘭友》,施蟄存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文學傳播活動幾乎與他的文學創作伴隨始終。從《瓔珞》到夭折的《文學工場》,從《無軌列車》到《新文藝》,從《現代》到《文藝風景》,從《文飯小品》到《現代詩風》,從《活時代》到《大晚報》副刊《每周文學》和《剪影》等等,施蟄存或主編、或合編、或當發行人,他的文學傳播活動實在是豐富多彩。特別是他主編的《現代》,成為一九三年代中國新文學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中國現代主義文學進程不可或缺的一環,影響深遠。施蟄存參與文學傳播活動的時間之長,主編刊物之多,簡直直追新文學巨子魯迅。直到晚年,施蟄存還主編了享譽海內外的《詞學》叢刊,風華不減當年。或許可以這樣說,施蟄存一生實際上不止開了四扇窗,還有第五扇,那就是文學編輯之窗。 《北山散文集》施蟄存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老古董俱樂部》施蟄存譯 陳子善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版

本書正是對施蟄存這第五扇窗進行系統的梳理和闡述,書中的描述不僅是全景式的,而且可圈可點。不妨舉個例。施蟄存早期主編或參與編輯的文學雜志,大都帶有同人刊物性質。從主編《現代》起,施蟄存改弦更張,力圖使之“成為中國現代作家的大集合”,“一切文藝嗜好者所共有的伴侶”。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既倡導現代派文學,又提供一個讓各種傾向的新文學家傳播其作品和評論的盡可能寬廣的平臺。本書從商業運作下的《現代》、“新型知識傳播的《現代》”、“作為物質與技術形式的《現代》”、“現代的”文學和“自由的”文學的《現代》等多個角度切入,深入論述了施蟄存如何主編這份“一二八”之后“崛起于城市廢墟”中的大型新文學刊物。書中把《現代》置于“新型知識傳播”的背景之下,詳細分析施蟄存通過《現代》的“編輯座談”(后改稱“社中座談”),傳遞作者、編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指出施蟄存在實踐現代派文學的同時,也主動承擔起文學教育者的職責,“力求使文學的現代性體驗不僅發生在創作者、研究者層面,更能在處于知識轉化中的大眾讀者層面展開”,而這正是以前的施蟄存研究者很少論及的。

當然,本書的亮點還有很多。作者視野開闊,論證有條不紊,闡釋施蟄存的文學傳播活動,無論編輯、出版還是翻譯,都著力揭示其與他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實踐的關聯,與他的文學追求的關聯,與一九三年代新文學態勢的關聯,乃至與整個中國新文學進程的關聯,從而使全書增加了厚度和說服力。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我才疏學淺,連施蟄存先生的私淑弟子都算不上,但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與他老人家有不少交往。我有自知之明,沒有專門研究過他的文學創作,更遑論其他幾扇窗,只為他編過《施蟄存七十年文選》、《北山散文集》(上下)初稿、《老古董俱樂部》等幾種著譯集而已。承張芙鳴女史不棄,要我為她的新著寫幾句話,只能就閱讀所得略陳鄙見,但愿這部新著的問世有助于施蟄存研究和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的深入。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日于海上梅川書舍

第12篇

在中國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作品中,《靜夜思》是一首清新雋永、意味深長的五言絕句,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情愫。因其高超的寫作手法和真摯感人的藝術魅力,在深受國人推崇的同時也頗受譯家青睞,僅英語的譯文就達20余種。

眾所周知,讀詩不僅僅要讀它的語言本身,而且要透過語言的表象讀出它背后所蘊涵的深意,所以說“詩在言外”。在翻譯詩歌作品的時候,要設法理解作品,即細讀原作,抓住隱藏在淺白語言中的美和情感,體會其中的韻味。譯者要做到傳情傳神,盡量遷移或再現原詩的形式美、音韻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風格美。在比較各個翻譯版本之前,先來分析和欣賞李白的原詩: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美華麗的辭藻,只用敘述的語氣描寫詩人獨自望月而思鄉的情景,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顯然當時是深夜,詩人或許剛從睡中醒來,或許根本未睡,他發現床前的月光像霜一樣清冷而明亮。于是仰起頭,凝望著天上的一輪明月,不禁懷念起自己的故鄉,于是低下頭陷入了回憶之中。他的鄉情一定有這樣那樣的具體內容,但卻沒有具體反映在詩中。全詩的中心意象為“明月”,是明月撒下的光輝引出“明月”的具象,而后又是“明月”引出“故鄉”,同時詩人的鄉思只是點出而已,內容和程度都很模糊,與“明月”可謂虛實相生。

從文體方面看,此詩以尋常口語表現平凡的生活場景和普通的感情活動,人人都能理解。此外,它不是一首格律詩,不講平仄,不講粘對,但句子短小整齊,聲韻悠揚,讀起來瑯瑯上口。言簡意賅,風格清新,簡潔明快。全詩四句二十個詞,融時與空、遠與近、高與低、情與景、現實與幻想于一爐,內容高度濃縮,內涵極其豐富。一、二、四行押“ang”韻,格律工整對仗,“明月光”與“地上霜”“舉頭”與“低頭”“望”與“思”前后相互照應,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含蓄、洗練、自然的特點。就詩的句法而言,該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主語:誰的床前? 誰看到了月光? 誰在望月? 誰在思故鄉? 而英語的句子中主語是很難省略的,這就構成了翻譯的困難。

此外,由于英漢文化之別,漢語推崇“朦朧中透出神奇”之美,英語則崇尚“明澈中顯露邏輯”之美,英漢語言表達方式與時代背景的差異更讓詩歌的翻譯難上加難。因此譯者不僅要必須具備駕馭翻譯理論和運用翻譯技巧的能力,而且要有深厚的漢詩和英詩功底、扎實的東西方文化知識以及詩人的才情。這里我們選取了四種不同版本的譯文進行比較賞析。

二分析欣賞四種譯文

Night Thoughts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1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

(Tr.Amy Lowell譯)

很多譯者都認為,詩意忠實于原詩是第一位的,這種忠實可以通過再現原詩的意象獲得,因此把唐詩翻譯成自由體詩也無不可。這篇譯文作品就采用了自由詩體,沒有用韻,與原詩的形式相差較大。

原詩的第二句用一個“疑”字,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理感覺。這首譯詩用疑問句“1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來表現這個“疑”字,顯得有些生硬。第三句添加了the full moon(滿月)和the dazzling moon(耀眼的月亮),作為增飾。第四句在“故鄉”上加上old days(往昔),把原文的意思延伸了。而dazzling(耀眼的、眩目的)一詞在程度方面過于強烈。總體來說,此譯文雖然存在一定不足,但也基本表現出了原詩的意境。且句式用詞都很口語化,便于國外讀者的理解。

Night Thoughts

1wake,and moonbeams p1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1ay me down 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Tr.Herbert A.Glies譯)

這首譯詩是以英文四行體翻譯的,各行音節基本一致,其中第一行、第四行是標準的抑揚格五音步,韻式為abab。第一句中的“wake”添加了原詩沒有的意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能是詩人“醒來”后的所見,這屬于從原詩引出的合理聯想。另外,譯者為了工整音步,將“疑是”譯作like,“地上”也去掉了。但“低頭”改譯為lay me down 的變動較大,由漢語的具體動作變成了英詩中較常見的隱喻表達。

A Tranquil Night

A bed,I see a silver light,

1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ou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許淵沖譯)

許淵沖教授是我國翻譯界的前輩,他譯的《靜夜思》基本保持了唐詩的對仗與韻律風格,并體現了原作思想和語言上的藝術風貌。從篇章結構看,許譯在句型排列上整齊,錯落有致。也用了abab的韻腳。該詩第一行的light和第三行的bright,第二行的aground和第四行的drowned都是尾韻,同時又為consonance(和音)。這樣譯詩就擁有了韻律美。強調原作中動作的順序轉承,即由見到疑,由疑到望,由望而思。只用了七至八個單詞,使每行的音節數目基本相同。每首每句的節奏和長短都整整齊齊,力求傳達中國古詩特有的形式美。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翁顯良譯)

翁顯良的譯詩用簡單明了的言詞描述了詩人月夜思鄉的情懷,基本符合原詩的風格,但在形式上用散文的解釋性語言來描寫,完全沒有按照韻詩的韻律格式來表達。“疑是地上霜”被轉換成“Hoarfrost”(結霜了)的反問句式來表達疑問心理,乃為漢式英語。這首譯文照原文直接翻譯,帶有漢語語篇結構模式的痕跡,句與句直接組合,中間缺少銜接手段,語義顯露,詩意不多。此外,在對題目的翻譯中,前三個譯本都不約而同地強調“靜夜”的意象,著重渲染環境氛圍。只有翁顯良用了“Nostalgia”(鄉愁),強調這首詩的中心情感。

三綜合分析

四個譯本從不同角度忠實于原著,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原作的風格。但無論中西譯者,由于英漢語言差別較大,都必須對譯文進行調整和改造。

1在主語以及動詞的時態、語態等方面。原詩通篇無主語,英譯時必須補出主語。如前一句“床前明月光”,四首譯詩大致有兩種補法,一是以“我”做主語,二是用“A splash of white”直譯觀感。從時態上看,漢語本身無時態,直接表達感受或描述。英語動詞則須有時態,本論文選取的四位譯者都用現在時,其他譯者中也有用過去時的例子。

2在英漢詩歌形式方面。漢語古詩排列整齊、簡練,虛詞很少,信息載量較大,連續幾個詞造成的意象可構成一幅幅畫面;英詩則介詞、連詞、冠詞一般不可缺少,這就使得在行數體例方面完全對應十分困難。外國譯者的翻譯會根據英詩的體例做一些散文化意譯(Prose Paraphrase)的調整;而中國譯者如許譯比較注意維護原詩的形式,傾向于采用詩化翻譯法(Versified Translation),盡量譯得簡練。但有時過分追求這一點,又會影響意境的傳遞。

3英漢詩歌的韻律。漢語和英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漢語基本上是單音節,并無明顯的重音,由四聲構成發音的抑揚頓挫,主要以平仄音調組成詩句的韻律。英語是多音節語言,依靠單詞中的元輔音、長短音和重音來形成韻律。雙方各自不同的韻律美很難在英漢互譯中表現出來。四篇譯文中,第二和第三譯文對此做了嘗試,但仍然難以完美地體現。可見詩歌的形式、技巧、語言應用、格律及所反映的意境等元素要想準確地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難度是極大的。

傳達“意思”不易,傳達“意境”尤難。本文對《靜夜思》的四個英文譯本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探討如何才能在翻譯中更好地重現原詩的美。在詩歌翻譯過程中,必須要把詩歌所涉及的諸多因素綜合考慮,在翻譯文本中實現最大限度的信息對等傳遞,在譯文中力求再現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達到形神兼顧。翻譯者必須堅持這種長期不懈的追求。

參 考 文 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盐边县| 醴陵市| 韶山市| 武强县| 正阳县| 凤台县| 乐亭县| 西青区| 巴东县| 澄江县| 都兰县| 锡林浩特市| 宣化县| 通州区| 泸西县| 鄄城县| 深州市| 武陟县| 澄城县| 岑溪市| 东乡县| 元谋县| 开鲁县| 武鸣县| 海兴县| 新绛县| 阳城县| 遵义市| 乌鲁木齐县| 湘潭县| 齐河县| 隆尧县| 新巴尔虎左旗| 建昌县| 堆龙德庆县| 苍山县| 区。| 建昌县| 肥东县|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