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1 22:20: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學碩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工程碩士 研究生教育 培養質量 產業需求
【作者簡介】 楊波,副教授,長江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祝湘陵,副研究員,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103(2013)05-0059-02
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明確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與工學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但類型不同,各有側重。工程碩士教育制度從建立到發展的整個過程都與國家教育發展目標緊密相連,也成為高校中所有專業學位中規模最大,影響力較大,遇到的問題也較多的專業學位,為更好地適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復合人才的要求,學者們一直探索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質量和特色
工程碩士與工學碩士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皆是解決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但區別在于二者設置的背景、指導思想、培養對象、培養方式及培養目標等不相同。一是,工學碩士是能夠適應社會各方面整體需求,為教學、企業及社會培養通用型人才,主要來源是應屆畢業生。而工程碩士是為企業培養人才,提升企業人力資源水平,以企業需要為準繩,為企業培養特定型、應用型人才,主要來源為優秀在職人員;二是,工學碩士解決的是工程實際中存在的理論問題,追求理論研究的探索和創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風險性;而工程碩士解決的是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對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具有實現性和見效性,追求的是效益;三是,工學碩士立足于培養學術型和研究型人才,為進一步充實教學科研領域高層次人才及高校博士生生源,而工程碩士立足于為企業培養不離崗的復合型與應用型的人才,為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服務,滿足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二、把握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質量和特色的三個環節
高校應根據自身設置工程碩士的特色,將工程碩士的質量貫穿于整個過程,具體分為三個環節:招生、培養和學位論文三個環節。
在工程碩士招生中,首先應堅持招生條件中學位要求、工作實際經驗要求及單位推薦材料等要求;二是,必須通過全國工程碩士入學考試要求;三是必須通過高校綜合面試要求。這三方面構成工程碩士入學質量的基本保障。前一個條件是基礎,后兩個條件工程碩士培養質量提高的必要條件。在工程碩士招生中應綜合考慮這些條件,重視綜合面試考察學員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察學生對所從事的工程事業的責任感和熱愛程度。
在工程碩士培養階段,課程培養是重要環節,也是時間最長、影響的最大的環節。這一階段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課程設置、課程教學、課程實驗、專題研討、學術講座等多種形式,補充工程碩士科學知識、技術手段、技術創新、實驗手段、實踐應用、檢測方法等,特別是在實際工作的中涉及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提高工程碩士解決企業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企業在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等方面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高校應在該階段結合工程碩士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要求及學生的思維特點等,構建適合工程碩士的教學框架,包括專業方向選取、教材定制、課程設置、教學方式選取、考評體系建立等,強化學生優勢,建立高校具有特色的工程碩士培養方式。
工程碩士學位論文階段是專業碩士培養質量的綜合體現,綜合反映工程碩士理論聯系實際解決企業具體工程問題的能力。學位論文應集中于工程實際問題,為企業工程服務,從選題、開題報告、論文撰寫、論文審閱等環節入手,尊重企業專家和高校教授的意見,根據工程領域特點和企業實際需求制定原則性的論文規范和評審標準,使工程碩士能夠成為高校獨具特色的專業學位并滿足社會企業需求,得到社會廣泛認同。
三、與產業需求對接的工程碩士創新培養機制構建
(一)企業參與項目設計
高校工程碩士的招生應該直接與重要產業、行業相結合,與企業合作,從招生開始就與委托培養單位商談企業需求,深入了解學生的原有基礎,及委托單位期望高校在哪些能力方面加強培養,高校可與具體委托單位在學生培養方案、課程設計、培養方式及論文研究方向展開研討,形成雙方認可的培養方案與工程項目實施計劃,把企業需求全面納入高校工程碩士培養的全過程中,有針對性培養工程碩士,提高高校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補充委托單位人才需求,提升委托單位行業競爭力。
(二)面向產業、行業需求的師生互動教學
在高校工程碩士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很好地發動學生之間互動和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共同提高。高校可根據工程碩士學生的自身各自的特點,建設一支經驗豐富、結構合理的教學師資和導師隊伍,加強專職和兼職教授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特點,創新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式,開展師生互動。通過師生互動使得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逐步達成默契,教師根據學生自身需求、委托單位需求及時調整課程內容,面向工程相關產業、行業所需人才重點解決工程實際問題。
(三)論文研究工作要理論與實際工程問題交融
一是,采取雙導師指導方式:高校在工程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方面應采用雙導師的指導方式,除高校教授對學生理論教學外,還需為學生配有一名來自工程業界具備高級技術職稱的導師。高校導師負責學生的課程學習、課程設計及實驗、論文選題、開題報告、中期考評及論文的理論構建等部分,業界高級技術導師主要負責學生學位論文中工程實踐、工程管理、論文的實踐部分,并與校內導師協商確定學生的論文選題。通過雙導師制度,使得工程碩士論文選題、論文研究等密切與行業實際相結合,與委托單位實際工程問題相結合,切實解決工程實際。二是,高校提供論文選題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工程碩士論文應本著源于工程、服務于工程的原則,以工程相關產業、行業、企業發展為方向,從論文選題、開題報告、中期考評、論文評審及論文答辯等環節嚴格把關,結合委托單位意見和高校導師與校外導師意見,鼓勵學生直接從相關工程領域的生產實踐中選取論文研究方向,或者選取具有明確應用價值的課題;同時,高校導師和校外導師應注意論文選題的技術難度、前沿性和論文工作強度,本著達到培養學生具備綜合運用工程理論、方法、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提升的目的。堅持“工程性、實踐性、應用性”相結合的原則,指導和評價工程碩士論文,力求每篇工程碩士論文都具備各自的特色。
(四)產學研合作的項目反饋
工程碩士項目的評價和反饋系統,主要有三大渠道:一是工程碩士畢業生的信息反饋,高校應定期與工程碩士畢業生聯系,了解在校學習對他們工作能力提升的具體情況,以及培養不足之處和社會需求發展動向及時反饋于高校;二是委托單位的信息反饋,通過與工程碩士委托單位聯系,了解工程碩士的在校培養是否有助于提升單位工程實踐能力及競爭力,及提升程度如何、還需在哪些方面改進;三是聯合培養項目組的信息反饋,鑒于校企聯合的工程碩士培養是長期的項目,校外高級技術導師也會及時反饋信息,共同調整工程碩士培養方案,以提升工程碩士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 袁文霞,王其東,李軍鵬.基于“產、學、研、用”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2011,(10).
關鍵詞:工程碩士;培養質量;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與科學型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但其側重于工程實踐與生產應用,是研究生教育創新的重要體現。我國自1997年開始試點招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目前已有244家培養單位獲批在相關工程領域開展培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工作并行使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逐步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障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成為各培養單位日益重視的問題。本文將針對現存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對提高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提出有益的建議。
一、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過程和學員特點
1.培養過程特點
(1)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工程碩士培養方式都采用“進校不離崗”的方式,以此保證學員能在不影響自身工作的情況下進行學習。一般來講,工程碩士理論課程教學的時間為500個學時左右,多采用周末上課或集中學習的形式。課堂講授內容比較充實,教學節奏緊湊,要求學員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學習內容。
(2)工程碩士學習年限靈活,一般為3-5年,較多學員利用這一特點采用分段式學習方式,即可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安排,階段性地完成理論課程學習和論文研究階段的任務。
2.學員特點
(1)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招收對象主要為獲得學士學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實踐經驗的在職人員。因此,工程碩士的學員大多具有豐富的產品研發和生產管理經驗。
(2)學員生源行業背景比較復雜,畢業院校和專業背景不同,背景知識差異較大,水平參差不齊。而且由于離校時間過長,或本身基礎薄弱,部分學員學習和掌握研究生課程的難度較大。
(3)學員大多是企業的技術骨干或管理人員,面對繁忙的工作以及家庭的影響,工學矛盾較為突出,學習時間和精力投入有限。
二、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目前很多高校在執行工程碩士教學過程時,參照或照搬科學型碩士的培養方案和講授方法,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與工程實踐需要相脫節。另外,面對學員復雜的行業和專業背景,并沒有對其采用差別化教育,培養模式和教學計劃一成不變,課程設置也不夠靈活。
(2)工程碩士培養目標和企業對學員的實際需求有出入。企業往往希望學員通過學習以后,能迅速培養出較強的創新能力,盡快地為企業創造生產效益。而高校在培養學員時,更注重其理論和學術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對生產的需要。
(3)由于工程碩士采用“進校不離崗”的方式,只能利用有限地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與學校導師進行溝通交流,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較少。同時,導師在校一般都承擔有其他的教學科研任務,很難深入到企業中去對學員進行指導。相比之下,導師對全日制碩士進行的學術指導要比工程碩士細致。
(4)工程碩士都是在職學習,受工作、家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較大,加之研究生階段學習的難度比較大,部分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喪失學習和深造的積極性,最終往往會使學員降低自己本身的要求,演變成僅僅為了獲取學位證書而學習。
(5)雙導師制度作為工程碩士培養的一大特色,在貫徹落實時卻容易淪為制度上的擺設。學校導師缺乏對學員本人所在單位和實際從事工作的足夠了解,企業導師也沒有完全參與到學員日常學習和論文研究過程中,而且學校導師、企業導師、學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
(6)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課題一般都直接來源于生產和科研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導,不論是從論文格式還是論文本身的研究水平上來說都質量堪憂。研究生學位論文作為一種嚴謹的、規范性的科學文獻,需要學校、企業和學員本人在整個論文研究過程中高度重視。然而,個別學校和導師忽視論文研究階段的過程管理,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評閱等過程流于形式,對論文內容審查不夠嚴密,造成現在不少工程碩士學位論文達不到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幾點建議
(1)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將本領域前沿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從事產品研發、工程實踐及工程管理能力。在工程碩士培養工程中,學校還應當主動加強與送培單位、企業導師、學員的溝通和交流,圍繞企業的技術需求,協商制訂既具有學校特色,又能滿足企業實際需求的培養方案,實現培養方案的差別化。
(2)為了更好地解決學員工學矛盾,高校的教學方式應該更加多樣化。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的周末學習和集中學習的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員工作和課程學習之間的沖突,但仍很難保證學員的課程學習時間。建議高校能在周末學習和集中學習之外,讓更多的教學老師進入到企業中進行教學活動,采用現場授課的方式,給予企業和學員更多的便利,從而進一步保證學員的學習時間。
(3)高校和企業應該共同努力,貫徹落實雙導師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只有切實落實雙導師制,使學員的學位論文在學校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才能使其論文質量得到保障,且具有專業學位應有的特點和優勢。
(4)工程碩士學位論文是工程碩士進行工程實踐,綜合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重要環節。如何抓好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關,是整個培養過程中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因此,建議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審查制度應該與科學型碩士區分開來,可成立專門的“工程碩士論文指導委員會”,專門負責在培養方案設置、論文標準制定、論文選題審查、論文質量監督、答辯工作等方面進行指導性工作,保證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同時,可單獨成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組,負責在授位審核之前從申請授位的學位論文中抽取一定數量的論文進行盲審,盲審主要考察論文研究內容與所屬領域是否一致、論文題目是否與研究內容吻合、論文內容能否支撐論文題目、學位論文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論文格式是否正確、是否達到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等內容。盲審結果將作為學位論文修改、答辯或延遲答辯以及是否授位的重要依據。評估組成員可由本校在職和退休專家或委托第三方組成。
參考文獻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工程碩士論文;評價體系
如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信息中心,承擔著本單位的信息化工作,這些部門急需大批具有網絡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作為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學位在培養面向應用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鄭州大學是河南省第一個設立網絡工程方向的工程碩士培養單位,至今已經招收了7屆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鄭州大學在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都碰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制定一個合理的、適用于工程碩士培養的論文評價體系。
在論文寫作階段,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畢業論文評審標準方面缺乏相應的規范支持,一直以來都在沿用學術型研究生的評審機制,過于強調研究的深度、系統的理論分析和技術創新,忽視了工程碩士的專業特點,因為工程碩士偏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畢業課題主要是利用成熟的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并沒有太多的創新點。如果沿用科學學位的論文撰寫辦法和評價體系,并不適用。因此,急需一套適用于工程碩士的論文評價體系。
一、國內外論文評價體系研究現狀
從20世紀中期開始,國外就非常注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美國是世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在碩士層次,專業性碩士學位種類眾多,在畢業階段申請學位的形式也多樣,撰寫學位論文并不是獲取工程碩士學位的唯一途徑。有些大學只是要求修滿學分即可獲得學位,有些大學是以提交技術報告或研究報告的形式來代替學位論文,涉及具體的論文評價標準,各學校也都不盡相同,這類信息大多由學校各自掌握,完全發表的文獻較少。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學生修滿課程學分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后方可獲取工程碩士學位,在學位論文的質量評價標準上尚未統一,大多數還在套用工學碩士的評價標準和模式。從某種層面來說,這已經偏離了工程碩士的培養方向。由于在論文評價方面,缺乏明確的標準和指導性文件,學生在選題、研究工作開展以及論文寫作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二、論文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
針對目前論文評價體系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鄭州大學經過對國內部分大學的調研及對本單位培養經驗的總結,制定了一套適合網絡工程方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評價體系。該體系將課題類型分為產品研發型、工程設計型和應用研究型三類,針對每一類課題,明確提出了研究內容要求、論文撰寫要求以及論文評價量化標準,并依此來指導學生的選題、論文工作及論文撰寫。下面分別介紹這三種課題類型的詳細情況。
1.產品研發型。這類課題是指實際工作中涉及的新產品,核心部件的軟、硬件開發設計或者對現有產品的優化再研發。
在內容要求方面,應針對實際工作中涉及的新產品進行需求分析,明確目標,然后制訂合理的設計方案,采用科學規范的先進技術手段和方法對產品進行性能分析和測試。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
在撰寫要求方面,產品研發論文由摘要、正文、參考文獻、致謝等組成。應以附件形式提供圖紙、實物照片等必要的技術文件。正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5萬字,論文結構及內容要求如下。
緒論:闡述所研發產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國內外同類產品研發和應用的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發工作的主要內容。
相關技術:對于產品研發中使用到的技術進行簡單的介紹。
總體設計:對所研發的產品進行需求分析與總體設計,確定性能技術指標,給出設計思路。
具體實現:依據總體設計,描述詳細設計內容及實現過程,說明如何解決研發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測試:對所研發的產品進行測試,說明測試目的、測試環境、測試方法、測試過程、測試結果、結果分析及結論。
總結:系統地概括論文的主要工作及結論,展望所研發產品的應用及改進前景。
在論文評審標準方面的要求如表1所示。(見表1)
2.工程設計型。這類課題是指針對實際工作中的工程項目給出一個完整、合理、先進的設計方案。
在內容要求方面,應來源于工作中的實際需求,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和研究難度,給出項目的整體設計方案及主要設備的選型依據,要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實用性,設計方案要科學合理,符合相關行業標準和規范。
在撰寫要求方面,工程設計論文由摘要、正文、參考文獻、致謝等組成。設計報告作為正文主體,設計方案、設計圖紙和設計說明作為必需的附件。正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5萬字,組成及具體要求如下。
緒論:闡述所開展的工程設計的背景及必要性,重點闡述設計對象的技術要求和關鍵問題所在,對設計對象的國內外現狀應有清晰的描述與分析,并簡述本工程設計的主要內容。
設計方案:描述項目需求、總體設計方案及設計細節,說明設計方案選擇的主要解決方案或者軟硬件產品。
選型分析:針對方案中的主要方案或者軟硬件產品,對比分析市場上主要的技術和產品,分析其特點和優劣,說明選型依據。
實施情況:說明設計方案在實際工作中的實施情況及效果。
總結:概括論文的主要工作及結論,說明設計的新思路或新見解;論述設計方案的優缺點,提出下一步的改進思路。
在論文評審標準方面的要求如表2所示。(見表2)
3.應用研究型。這類課題是指針對網絡工程領域的具體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應用性研究,研究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在內容要求方面,應來源于自己工作單位或者導師承擔的應用型研究項目。針對研究問題查閱文獻資料,掌握國內外應用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對擬解決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仿真或試驗研究。研究工作要具有創新性和一定的深度,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在撰寫要求方面,應用研究論文由摘要、正文、參考文獻、致謝等組成。正文字數一般不少于3萬字,組成及具體要求如下。
緒論:闡述所開展的應用研究問題的背景及必要性,對應用研究問題的國內外現狀有清晰的描述與分析,并簡述應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內容。
相關工作:說明所研究問題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對研究中使用到的技術或者已有方案進行簡要的說明。
解決方案:提出針對所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案,并進行必要的理論分析。
實驗與分析:對解決方案進行仿真或者實驗研究,說明實驗環境、實驗方法、實驗過程、結果分析、實驗結論,并對方案的先進性、實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進行分析。
總結:系統地概括應用研究所開展的主要工作及結論,并明確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見解;簡要描述成果的應用價值,并對未來改進研究進行展望或提出建議。
在論文評審標準方面的要求如表3所示。(見表3)
這三類論文的評分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種層次,其中,優秀為總分≥85,良好為84≥總分≥70,合格為69≥總分≥60,不合格為總分≤59。
三、論文評價體系應用效果
上述的論文評價體系,可以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階段發揮以下作用:一是在論文選題階段,依此來指導研究生進行選題;二是在論文寫作階段,通過撰寫要求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三是在論文答辯階段,通過評審標準來指導論文的評審工作。培養單位出臺了相關管理細則,并應用于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中,經過網絡工程方向2009級、2010級和2011級三屆研究生的試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論文選題多樣化。傳統論文主要是基于理論創新的學術型論文,這對于工程碩士來說,不但難度太大而且不夠實用。三種基本論文類型的確定,明確了網絡工程方向工程碩士研究生的選題范圍,研究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條件和個人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論文類型。
2.導師指導更有針對性。論文分類和指導細則出臺后,導師會根據研究生的論文類型進行針對性地指導,一方面提高師生的溝通效率,另一方面也更加充分地發揮導師的專業水平,進而提升論文質量。
3.實用性更強。由于論文選題貼合實際,既解決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又實現了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
4.答辯通過率提高。通過應用新的論文評價體系,工程碩士的論文答辯通過率由原來的80%上升到95%,這主要是因為課題分類合理,選題更加貼近研究生的實際工作,保證了論文撰寫質量和答辯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馬永紅.解讀美國工程碩士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4).
[2]尹敏.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5,(2).
[3]李杰.國外工程類碩士教育外部質量保障評估機制現狀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C].2011.
[4]黃秋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解決途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關鍵詞: 圖書館學位論文管理再利用
1.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學位論文的學術性質和學術價值決定了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學位論文通常指博士或碩士研究生為了獲取學位資格,向學校或其它學術機構提交的學術研究論文。它是學位申請者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科學研究的總結,是具有一定獨創性的一次文獻。論文的選題一般都是結合導師的科研項目,所探討的問題相對專一,對問題的闡述詳細、系統且不乏新穎的學術思想和獨到的見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專業的前沿領域和重要問題。因此,學位論文與普通科研論文相比,具有文獻分析面廣、數據與圖表量大、理論分析充分且深刻、參考文獻大等特點。基于以上原因,學位論文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是進行學術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獻資源[1][2]。
根據檔案法和有關規定,教育部和國家檔案局制定了《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已經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學校應當對紙質檔案材料和電子檔案材料同步歸檔。其中教學類文件材料的歸檔按原國家教委、國家檔案局的《高等學校教學文件材料歸檔范圍》的相關規定執行。在《高等學校教學文件材料歸檔范圍》中,第十條為優秀的、典型的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及評審意見。第十一條為研究生及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名冊、學位論文及有關審批文件。因此,電子檔案材料的歸檔是必須的。
1.2山西師范大學的快速發展要求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進一步完善
山西師范大學創建于1958年,前身是晉南師范專科學校,1964年升格為山西師范學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為山西師范大學,1999年山西省職業師范專科學校和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并入,至今已經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
隨著該校博士點的申請成功,該校已經具備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學位授予資格,未來還會迎來更好、更快的發展。學生人數的增加,學科的發展必然要求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進一步完善。
2.校圖書館學位論文的收藏、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圖書樓310室是博碩論文庫,從中可以獲取紙質版和電子版的碩士論文資料。其中電子版的碩士論文是從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為Word格式。而歷年的學士論文資料只能從各學院獲得。
第二,學位論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僅占用內存空間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該校要求碩士畢業生在離校前必須將紙質版和電子版的學位論文直接提交給校研究生處存檔。其中電子版的論文資料采用文件夾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審核力度不夠,因此提交的電子版論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很多學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別存放在多個Word文檔中,給電子論文的管理和電子論文的入庫帶來了很多不便。而學士論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第四,校圖書館自建資源中提供了一個VF開發的博碩論文摘要查詢系統,但它只提供了簡單的論文摘要查詢功能,沒有實現論文全文在線閱讀、論文提交和論文下載等功能,這樣的系統不利于學位論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圖書館數字化文獻資源中提供CNKI系列數據庫(清華同方),但是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沒有山西師范大學的論文資料。
第六,碩博論文庫設在逸夫圖書樓,屬于新教學樓,很多學生不了解情況,此閱覽室參閱人員相對較少,因此,本校學位論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強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議
3.1加強對學位論文管理的重視
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統一學位論文組織形式。在對原規范進行合理的完善和補充后,出臺一份新的、細化的論文組織形式規范文件,并具體落實到各學院。畢業生在論文答辯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確的學位論文電子版,并且要求相關人員審核電子版格式正確后學生方可畢業離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內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應該要求各學院相關人員進行Word格式轉pdf格式的技能學習。經過這樣的嚴格要求,相信一兩年之后的學位論文都將以pdf格式提交,減輕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勞動量。
第三,對論文答辯為優的學士論文進行歸檔。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較強的專業,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以開發軟件系統作為論文的支撐,除提交電子版的學位論文外,還需同步將另外兩份文檔提交。一是將所開發軟件系統打包后提交;其次為一份日志文檔,將系統使用說明做簡要介紹。
第五,圖書館采用一些措施加強宣傳,積極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學位論文資源進行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等工作。
第六,開發一個基于山西師范大學,功能完整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3.2基于山西師范大學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3.2.1開發檢索系統益處
首先,學校本科生在大三階段要選擇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和畢業論文題目進行學士論文的設計、開發和撰寫,很多學生在選擇導師和選擇論文題目時存在很多疑惑。開發一個學位論文檢索系統能夠讓他們很快查詢和了解相關導師的研究方向,盡快鎖定自己的論文方向。
其次,碩士研究生在入學后,需要和學院溝通選擇自己的導師并開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對各導師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了解不足,所以檢索系統的開發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最后,檢索系統的開發讓導師的指導作品和學生的學位論文公開化,論文的公開化是一種內在的激勵機制,必然帶來本校學位論文質量的顯著提高。
因此,為了實現該校畢業論文,特別是碩士畢業論文的再利用,設計和開發一個基于山西師范大學,功能完備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3.2.2檢索系統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學位論文檢索系統是一個集注冊登錄、論文提交、論文檢索、論文統計、論文評價、后臺管理為一體的系統,其中論文檢索為核心模塊。
第二,論文提交模塊包括論文電子表單的提交和論文全文的上傳。
第三,系統應該設有審核機制,相關人員可以直接進入后臺對已經上交的論文信息進行審核。
第四,論文檢索模塊應具備初級檢索和高級檢索功能,并具備兩種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確匹配。
第五,學生登陸系統后可在線查看論文全文并免費提供全文下載功能。
第六,系統需收錄山西師范大學1994年至今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2500余篇。
第七,論文表中的字段分為:基礎檢索字段、排序輔助字段、審核字段、上傳字段、圖書館收錄字段,其中論文編號是主鍵,學生學號是外鍵。基礎檢索字段還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導師姓名、導師單位、學位級別(碩士或博士)、學位類別(全日制或教育碩士)、論文類型(應用型或基礎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學科專業備注、學位授予年度、中文題名、英文題名、中文副題名、英文副題名、中文關鍵詞、英文關鍵詞、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學位論文管理中學位論文檢索算法。傳統的基于查詢項匹配的檢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過多,且查全率、查準率不高,用戶篩選不方便等問題[4]。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一種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已應用于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對論文題名(caption)、關鍵詞(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詞器對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戶輸入的檢索詞進行分詞處理。在分詞處理的基礎上實現檢索和排序。
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選擇學科門類。教育部公布的十二個學科門類分別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學科門類下設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由于用戶一般會選擇相同或者相近的專業進行查詢,因此學科門類的選擇和限制能夠很好地解決“一詞多義”問題。
第二步,采用“檢索項+caption+keywords+abstract”組合查詢技術,并去除重復項,得到檢索結果集。論文的關鍵詞一般為四到六個,能有效地表征論文的主題。但是由于用戶提取關鍵詞的能力參差不齊,所以關鍵詞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組合能夠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夠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計算相關度,并按照相關度的大小,對檢索結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優先級別為一,keywords優先級別為二,abstract優先級別為三。優先級別相同的論文則計算檢索詞的詞頻,詞頻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則能夠很好地提高查準率。
新算法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準率方面有較大改進,用于學位論文檢索的效果明顯,且實用性很強、易于工程實現,基本滿足了高校學位論文檢索的需求。隨著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進,開發和使用校本系統必將是一種趨勢。
相信隨著學校對學位論文管理的重視和學位論文檢索系統的使用,該校學位論文的利用率會很快提高,并且一定會帶來學位論文質量的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金春華.我國數字化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建設的現狀與建議,省略.
[2]趙嘉朱.中國學位論文管理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展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4.
[3]袁銘蔚.基于本體的向量空間模型的壓縮算法.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12.
關鍵詞: 學校教育、學校倫理、學校創辦理念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學界和業界都開始了對“學校教育”的研究。但是國內對于學校創辦理念的研究大多是對從創辦理念對于學校的作用入手,較多的是進行經驗性的論述和總結,卻忽視了作為學校發展內在要求的學校創辦理念在學理上的研究。本文即是探析學校教育與學校創辦理念的內在聯系,著重論述學校教育是學校創辦理念的重要支撐。
1.“學校教育”概念內涵和外延
真正開啟了對于學校教育的現代辯論的則是被稱為“學校教育之父”的美國學者伯文。其最早討論了學校教育問題,他認為:學校教育的概念,即“學校按照我們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的要求,向有關政府靠攏,作出相應的決策,采取具體行動的義務” 。
在1975年出版的《學校與社會:環境與責任》一書中,戴維布魯斯特姆給體育教育下了一個更為明確的定義,即:“學校教育是指學校決策者有責任采取行動保護和促進社會的福利” 。
國內對于“學校教育”的研究則是在借鑒了國外有關“學校教育”的相關研究,在其概念的內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時經過實證研究對學校教育進行了一些研究,考察學校承擔體育教育的情況并總結出學校承擔體育教育的幾種模式。目前關于學校教育的主流看法己經達成共識,即學校履行體育教育是應該并必須的,其內涵在于關注學校的公益性、道德性、倫理性。
2.學校教育是學校創辦理念的支撐
從實踐和經驗層面來看,學校的創辦理念在宣傳學校豐碩成果、典型經驗和先進人物,推動學校的改革,提高員工隊伍素質,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深究其背后的根源則是與“學校教育”密不可分。
2.1學校創辦理念之于“學校對學校員工的責任”
員工是學校內部最為重要的勞動者之一,學校的發展與員工的努力程度密切相關,員工的利益和命運也與學校的運營休憩相關。因此員工是學校的一種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為此把學校對員工的責任列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理所當然的。創辦理念對于“學校教育”的外延之一“學校對學校員工”主要是從以下角度得以實現:
① 學校要確保必需的資金投入,切實采取必要的安全和勞動保護措施,加強職工的上崗培訓,為員工提供良好的教育衛生條件。同時,教育的先進崗位或者個人或者團體應當加以宣傳報道,樹立榜樣,以激發員工的教育和勞動保護意識。而在上崗培訓階段,創辦理念發揮的作用則更為明顯。
②學校除了嚴格遵守勞動法等法律法規外,還應充分尊重學校員工的自和人格尊嚴,應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的民主管理,建立合理的內部管理制度,尊重員工人格尊嚴。而在學校的民主管理方面,學校則有責任以創辦理念的方式告知其員工與其利益相關的學校的管理狀況,推進學校民主化管理。
③學校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學校員工的辛勤勞動,因此學校應該努力為員工創造條件改善員工集體福利,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學校的創辦理念應當突出的顯示出學校與員工福禍相依的聯系,并注重告知員工學校為員工所做之努力,這樣即可以表明學校之立場,又可以提高學校員工對本學校之信賴。
2.2學校創辦理念之于“學校對社區的責任”
學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區的組成部分,與所在社區建立和諧融洽的相互關系是學校的一項重要體育教育。因此,學校有責任與社區居民、政府、公共團體等方面建立良好的關系,共同維護良好的社區環境;
①學校有責任積極關心和支持社區的文化、福利事業,關心和主動贊助社區的慈善事業,關心和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等;創辦理念的最重要得目的是改善學校形象,通過學校的創辦理念對內可以促進員工對于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增強其對學校的信心,塑造良好的學校文化。對外則可以營造良好的學校形象,改善學校與社區的關系。
② 學校有責任通過建設優秀的學校文化帶動社區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應強調的是,學校有責任保護社區的生態環境,使學校職工和社區居民均能在正常的生態環境中工作、生活和學習。對于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學校的創辦理念可以以之為素材,促進學校和社區的積極互動,同時先進的學校文化可以通過學校的創辦理念傳遞給社區,促進共同的文明。
3.結語
通過上述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學校的創辦理念與學校教育密不可分。而筆者認為,學校教育給學校的創辦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賦予了學校的創辦理念與以往不同的涵義。
參考文獻:
①段玉明:學校教育的倫理維度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②金丹:和諧社會背景下我國學校教育展望, 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③殷愛輝:學校教育及其推進措施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④梁成:淺析學校創辦理念和媒體創辦理念的異同. 采編縱橫,日期
關鍵詞: 高路堤;沉降預測;原理;應用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es the high embankment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settlement predic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 studied the curve fitting, the legal gray system metho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genetic algorithm, the invers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s and neural networks prediction methods, as well as Pierre - genetic neural network method and other high embankment settlement predic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high embankment settlement.Key words: high embankment; settlement prediction; principle;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F27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隨著我國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高速公路逐步向山區延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高路堤。與一般路基相比,高路堤沉降量大,沉降穩定時間長。然而,高路堤的沉降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環境條件、地基土的應力歷史、路堤填料的工程性質、路堤填筑高度和施工工藝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和制約著高路堤沉降。目前,國內外針對軟基沉降的預測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較豐富的的研究成果[1],但對于高路堤沉降預測尚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因此,對現有高路堤沉降預測方法進行系統的總結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找到一種較適宜的高路堤沉降預測方法具有較為重要的工程。
2現有沉降預測方法分類
路基沉降預測方法可以分為三類:以經典土力學為基礎的傳統預測方法、以本構理論為基礎的數值計算法和根據實測沉降資料預測法。
2.1 傳統預測方法
傳統的沉降預測方法是建立在太沙基等人創立的經典土力學基礎之上。傳統預測方法包括:一維沉降計算法、司開普頓和比倫法、三維計算法和應力路徑法[2]。
2.2 數值分析方法
數值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
(1)有限元法[3]:有限元法將地基和路堤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析,將其劃分網絡,形成離散體結構,在荷載作用下求得任一時刻路堤和地基各點的位移和應力。
(2)有限差分法[4]:有限差分法是用差分公式將地基沉降問題的控制方程轉化為差分方程,然后結合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求解線性代數方程組,得到所求問題的數值解。
2.3 根據實測資料的沉降預測方法
根據實測資料進行沉降預測的方法主要有雙曲線法、指數曲線法、泊松曲線法、Asaoka法、三點法、星野法、皮爾曲線法、龔帕斯曲線法、灰色預測法、神經網絡預測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反分析法等[5]。
2.3.1 曲線擬合法
曲線擬合法假定地基沉降歷程符合某一種已知函數曲線,利用實測沉降數據擬合曲線的參數,然后利用確定后的曲線公式預測地基在任一時間的沉降值。包括雙曲線法、指數曲線法、時間對數擬合法、泊松曲線法、Asaoka法、三點法、星野法等。其中最常見的有雙曲線法、指數曲線法、時間對數擬合法、泊松曲線法、Asaoka法。
(1)雙曲線法[6]假定沉降平均速度隨時間按雙曲線變化,其基本方程式為:
(2)指數曲線法[7]假定沉降平均速度隨時間按指數曲線變化,其基本方程式為:
(3)時間對數擬合法[8]假定沉降平均速度隨時間按對數曲線變化,其基本方程式為:
利用這些曲線方程可以計算任一時刻t()的沉降量。同時,對分別求一階導和二階導可以求得沉降速率及沉降速率變化率。當時,利用極限方程可以推算出最終的地基沉降量。其中為荷載穩定之后的某一時刻。
(4)泊松曲線就是邏輯斯蒂成長曲線[9],也稱皮爾曲線,其表達式為:
其中a、b、c均為待定參數,t為時間,為t時刻的沉降值。
(5)Asaoka[10]法是一種從一定時間過程所得的沉降觀測資料來預計最終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的方法,其基本表達式為:
為時間時的沉降量,,,且為常數。根據實測沉降資料,作圖確定待定參數、和最終沉降量。
2.3.2 灰色預測法[11,13]
GM(1,1)模型是灰色系統理論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模型,它是通過對已知的單位時段內的沉降量的研究來獲得沉降的變形規律,從而預測它在未來時間內的變化量。其基本思想是對無規則的數據序列做一定變換使其變得有規則。
GM(1,1)常用的微分方程式為:
對原始數列做累加生成:(=1,2,3…n)
得到GM(1,1)灰色微分方程的時間響應序列解為:
=1,2,…,n
還原值 =1,2,…,n
根據上列各式,便可對觀測數列的后序值進行預測。
2.3.3 神經網絡預測法
神經網絡中目前比較成熟且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誤差逆傳播網絡,簡稱BP網絡。它一般由輸入層、隱含層及輸出層組成,同層節點間沒有任何聯系,不同層節點均采用前向連接方式。BP神經網絡模型實現特定的輸入與輸出的映射分為學習過程和運用過程兩部分。其學習過程可歸納為“信號正向傳播、誤差逆向傳播、記憶訓練、學習收斂”。具體學習算法可歸納如下[14]:
(1) 網絡初始化:隨機給全部權值及神經元的閾值賦以初始值,給定輸入模式和輸出模式;
(2) 用輸入模式計算中間層各單元的輸入,然后利用計算中間層各單元的輸出;
(3) 利用計算輸出層各單元的輸入,然后利用計算各單元的響應;
(4) 計算各單元的一般化誤差并修正連接權,通過修正各權值使誤差最小;
(5) 選擇下一個學習模式對從第3步開始,直至全部模式對訓練完畢;
(6) 達到誤差精度和循環次數后輸出結果,否則返回第3步。
2.3.4 遺傳算法[15]
遺傳算法模擬了自然選擇和遺傳過程中發生的繁殖、雜交和變異現象。在利用遺傳算法求解問題時,每個可能的解都被編碼成一個“染色體”,即個體,若干個體構成了群體,即所有可能解。選擇、交叉、變異這3個操作算子構成遺傳算法的遺傳操作。使用遺傳算法時,首先要隨機地產生一些初始解,同時給出一個目標函數和適應度值,然后根據預定的目標函數對初始解進行評價,根據適應度值按“優勝劣汰”的原理選擇復制下一代。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選擇來復制的是好的個體,因此,選擇出來的個體經過雜交和變異算子進行再組合生成的新的一代就繼承了上一代的優良性狀,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得遺傳過程朝著更優解的方向進行。
2.3.5反分析法
反分析法是利用施工過程中實測的地基沉降資料反演確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模型參數,再將反演得到的參數代回到正分析模型中計算地基沉降量。進行反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直接反分析是比較有效、穩定且應用較多的一種方法,其具體步驟如下[16]:
(1) 建模。這個模型是一個描述實際巖土工程結構問題或理論數學的模型,其中含有一組待定的材料性質參數,用列陣P表示。
(2) 待定參數的選取。用理論模型在外部條件下產生的響應作為待定參數的函數。
(3) 建立目標函數并確定參數的約束條件。目標函數的通用表達式為:
其中,J為目標函數,為觀測值向量, X為有限元計算值。
(4) 選擇優化策略,使。式中,是最終反分析結果。
2.3.6 基于遺傳算法和神經網絡的預測方法[17]
基于遺傳算法和神經網絡的預測方法是遺傳算法和神經網絡法兩種方法的結合。它是指在人工神經網絡的學習過程中,應用遺傳算法對神經元連接權值進行編碼,并隨機生成初始群體,進行交叉、變異,同時計算能量函數,調整交叉、變異概率,迭代,直至神經網絡訓練完成。這種新算法能夠改變神經網絡法收斂時間長、搜索能力較差的弱點。
2.3.7 皮爾-遺傳神經網絡法
皮爾-遺傳神經網絡法是在總結分析皮爾曲線法、遺傳算法、神經網絡法三種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結合了此三種方法的優點。研究表明[18],皮爾曲線可以較準確地描述高路堤沉降趨勢,但是趨勢項的偏移量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序列,使用皮爾曲線計算時誤差較大,因而采用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外推。然而人工神經網絡學習過程又有收斂時間過長、易陷入局部最小以及搜索能力較差等缺點,故采用遺傳神經網絡法來進行研究。這種方法與上述的基于遺傳算法和神經網絡的預測方法的唯一不同就是先采用皮爾曲線建模,然后對趨勢偏移量用神經網絡法建模,其后的算法同遺傳-神經網絡法。
3結語
通過對沉降預測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各種沉降預測方法既有其優越性也有其缺陷,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各方法的優點,改正其缺點是探求一種精確預測方法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1) 在曲線擬合法中,目前還沒有一種方法能夠精確的擬合實測沉降曲線。比如,運用雙曲線法預測最終沉降量有時偏大,指數法有時偏小,同時雙曲線和指數曲線更適合于施工前期預測,對于后期預測誤差比較大,而皮爾曲線則更適合長期預測。因此,分析各種曲線的優缺點及其適用條件以找到一種能夠精確擬合實測沉降的曲線方法顯得很有必要。
(2) 運用神經網絡法進行預測時存在收斂時間過長,易陷入局部最小,以及搜索能力較差等缺點。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提出了遺傳-神經網絡法,將遺傳算法與神經網絡法結合,用遺傳算法來改變神經網絡法收斂時間長、搜索能力差的弱點。同時也有人提出了皮爾-遺傳神經網絡法,用皮爾曲線提取趨勢線,用神經網絡法對偏移量進行外推,用遺傳算法進行計算。這為我們指出了一個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如何使各種方法優勢互補,以找到一種能準確預測沉降量的方法。
(3) 目前已有的沉降預測方法雖然較多,但是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籠統,對于不同的地質情況使用什么樣的預測方法還沒有系統的研究。比如,對于填土、填石、土石混填以及不同性質的土料分別填筑路基時選用何種預測方法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周煥云,黃曉明.高速公路軟土地基沉降預測方法綜述[J].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2,2(4):7-10.
羅鑫.高路堤沉降預估方法的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3:1-8.
李婕.高速公路填方路基沉降預測方法研究[D].桂林:桂林工學院碩士論文,2008:14-25.
黎鵬.山區高填路堤沉降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7.
徐曉宇.高填方路基沉降變形特性及其預測方法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5:16-17.
潘林有,謝新宇.用曲線擬合的方法預測軟土地基沉降[J]. 巖土力學,2004,25(7):1053-1058.
金 莉.幾種預測模型在高路堤沉降預測中的對比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6,(4):234-235.
楊盛福,張之強,李家本,等.高速公路路基設計與施工[M].上海: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周密.非等時距皮爾曲線在高路堤沉降預估中的應用[J].中外公路,2006,26(3):42-44.
段文濤.高填路基沉降監測與預測研究[D]. 武漢:湖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8.
付宏淵.GM(1,1)灰色模型在高路堤沉降預估中的應用[J].中外公路,2006,26(2):11-13.
魏陽平, 劉涌江.高路堤沉降的灰色系統理論預測方法[J].公路交通技術,2004,(4):5-7.
吳大志,李夕兵,蔣衛東,等. 灰色理論在高路堤沉降預測中的應用[J]. 中南工業大學學報,2002,33(3):230-233.
於永和,李素艷.基于L-M法BP神經網絡的高填路堤地基沉降預測[J].交通標準化,2006,(10):167-170.
鄒德強,王桂堯.遺傳算法在高路堤沉降預測中的應用[J].長沙交通學院學報,2004,20(1):19-24.
鄒德強.高填方路基沉降反演及預測方法的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4.
徐曉宇,王桂堯,匡希龍,戴劍冰.基于遺傳算法和神經網絡的高路堤沉降預測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6,31(3):30-33.
徐曉宇,王桂堯,匡希龍,隋耀華. 基于皮爾-遺傳神經網絡的高路堤沉降預測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40-43.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數字資源建設;圖書館聯盟;重點學科;館藏體系
江蘇省有新建本科院校13所,按照升本時間順序分別為:鹽城工學院(1996年)、淮陰師范學院(1997年)、鹽城師范學院(1999年)、淮陰工學院(2000年)、南京曉莊學院(2000年)、南京工程學院(2000年)、常州工學院(2000年)、金陵科技學院(2002年)、江蘇警官學院(2002年)、三江學院(2002年)、宿遷學院(2002年)、常熟理工學院(2004年)、徐州工程學院(2005年)[1]。基于SWOT分析,與省外同類高校相比,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相對良好的區位優勢、辦學條件的比較優勢、地方政府的支持優勢、高教強省背景下高校競相發展的整體優勢等等。這種優勢加速了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數字資源建設進程,數字資源逐步成為圖書館的主體資源。筆者在2011年9月至12月對江蘇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建設情況進行調查,繼后加以研究與分析形成此文,希望對全國近300所同類學校有規劃、有組織、科學有序地進行數字資源建設有所啟發。
1 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概述
1.1 數字資源建設總覽
筆者以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計量指南(2007)》為基礎,考慮到目前數字資源的發展狀況,把數字資源劃分為4種類型:電子書(包括與圖書類似的出版物)、電子刊(包括與期刊類似的連續出版物)、二次文獻數據庫(包括題錄、文摘、索引等)和其他數據庫[2],其它數據庫細分為特種文獻數據庫、多媒體資源庫、自建數據庫,希望從不同棱面折射出圖書館數字資源原貌。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共有數據庫342個;中外圖書庫50個,中外期刊庫103個,特種文獻庫52個,二次文獻庫56個,多媒體資源庫51個,自建數據庫30個。擁有30個以上數據庫的有5所,占38%,20~30個有5所,3所學校數據庫不足20個。其中徐州工程學院相比其它院校升本最晚但數據庫最多,數字資源建設呈跨越式發展態勢。具體情況見中文+外文二次文獻其 它特 種多媒體自 建小 計鹽城工學院2+25+3254326淮陰師范學院2+24+8656235鹽城師范學院4+15+6443128淮陰工學院1+23+7645432南京曉莊學院3+14+4547432南京工程學院3+14+4341121常州工學院2+13+3720119金陵科技學院4+12+2335121江蘇警官學院3+02+1431216三江學院3+15+1234221宿遷學院2+14+3114117常熟理工學院2+15+3675231徐州工程學院4+15+7776643總 計35+1551+5256525130342
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重視中文數字資源建設,清華同方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占有率達100%,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同方的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庫、超星數字圖書館占有率均達到92%,萬方的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占有率達85%;85%的學校均購買了中國知網、重慶維普、超星公司、萬方數據4家公司的產品。讀秀學術搜索其一站式檢索實現了館藏紙質圖書、電子圖書、學術文章等異構資源在同一平臺的統一檢索,通過優質的文獻傳遞服務,實現了為讀者提供最全面準確的學術資料和獲取知識資源的捷徑,深受師生的青睞。新東方網絡課程、超星學術視頻、愛迪科森《網上報告廳》等多媒體資源庫也成為圖書館的重要資源。表2中加號的數據庫是圖書館聯合采購的資源,同時也表明了聯合采購已成為新建本科院校數字資源建設的有力舉措。
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外文數字資源建設力度受限,調查中發現,除JALIS組織聯合采購的Springer Link平臺與EBSCO host之外,APS/美國物理學會,ACS/美國化學會,ASME/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IEEE/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SIAM工業與應用數學會,IOP/英國皇家物理學會等重表2 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文數據庫排名
序號數據庫名稱購買
圖書館
數量占所有
圖書館
比例%1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同方)13100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重慶維普)12922中國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同方)12922超星數字圖書館12923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萬方)11854讀秀知識庫10774新東方網絡課程數據庫10775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9696超星學術視頻數據庫8626愛迪科森《網上報告廳》8626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8626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數據庫8626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8627方正數字圖書館7548中國國家標準全文數據庫538注:(表2)與(表3)同比數據庫序號相同要的期刊購買狀態呈點狀分布,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很少購買此類資源。EI、SCI、ISTP大型索引數據庫沒有一家購買。部分學校則通過購買國外外文專題數據庫的方式來滿足學校學科建設的需求。外文電子圖書購置力不強,只有2家購買了金圖國際電子圖書。新建本科院校利用CALIS外文期刊網,通過文獻傳遞的方式解決用戶的外文資源需求。但是NSTL、CASHL外文文獻傳遞平臺利用率還需進一步提高。表3 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外文數據庫排名
序號數據庫名稱購買
圖書館
數量占所有
圖書館
2.1 以JALIS為依托加強數字資源的整體建設
“江蘇省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Jiangsu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英文名稱縮寫為JALIS)啟動于上世紀末,下設3個地區中心,5個學科中心。3個地區中心包括,蘇南地區中心(蘇州大學),蘇中地區中心(揚州大學),蘇北地區中心(中國礦業大學);5個學科中心分別是:文理學科中心(南京大學圖書館),工學學科中心(東南大學圖書館),醫學學科中心(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農學學科中心(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教育學學科中心(南京師范大學)。JALIS堅持共知、共建、共享的建設原則,強調全省高校數字文獻資源的整體建設,推動了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服務的進程。新建本科院校積極加盟JALIS集團采購,引進了包括超星數字圖書館等8個需求性強、應用性廣、共享性高的中文電子資源數據庫和EBSCO等2個外文期刊數據庫。江蘇省圖工委還集團買斷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3年(2011-2013年),免費向全省本專科院校師生提供服務。集團采購資源部署在南京大學等7個學校所建設的11個鏡像站點,采取集中鏡像、分布服務的建設原則,避免重復建設,注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益[3]。在資源整合方面除集團采購資源外,更包括自建特色數據庫、博碩士論文庫、學科導航庫、書目數據庫等,將資源管理與服務調度平臺整合,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服務環境。如基于分布式環境的一站式服務平臺JALIS虛擬聯合目錄服務平臺,實現OPAC系統到自建資源庫的鏈接。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則依托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四大服務站點,為讀者提供本館缺藏的文獻資料。
2.2 以教學聯合體為紐帶加強教育優質資源建設
積極打造教學聯合體成為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又一重要途徑。南京曉莊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南京工程學院參加了由東南大學圖書館牽頭的南京江寧地區教學聯合體,建立了“南京高校(江寧地區)數字圖書館”門戶網站,這也是江蘇高校圖書館JALIS三期建設項目,用于提供江寧地區高校文獻資源共享服務。讀者可通過該項目的門戶網站檢索到其他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如果檢出文獻本館未收藏時,可向聯合體內其他高校館請求文獻傳遞,此舉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新建本科院校專業資源缺乏的狀況。此外,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依托“鹽城地區教學聯合體”;淮陰工學院、淮陰師范學院依托“淮安地區教學聯合體”;徐州工程學院、宿遷學院依托“徐州地區教學聯合體”;常州工學院依托“常州地區教學聯合體”;常熟理工學院依托“蘇州地區教學聯合體”;區域性教學聯合體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教育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實行聯合建設,資源共享,享受權利,履行義務,達到共贏。
2.3 以學校發展戰略為目標加強數字資源多途徑建設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合格評估為發展契機,辦學條件、辦學水平等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建成了中外文圖書、期刊、博碩士論文、多媒體學習資源等為一體的數字資源平臺,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通過良好的用戶界面和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和檢索軟件,為讀者提供快速、高效、個性化、全方位的服務,全方位滿足教學科研對文獻信息的需求,彰顯了圖書館作為一個發展的有機體的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加強與“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及數字出版商、運行商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云服務等多種方式解決本校稀缺資源。此外,新建本科院校緊密結合區域經濟建設發展方向,圍繞地域文化開展研究,加強地方文獻特色數據庫建設。如鹽城工學院的濕地專題數據庫,淮陰師范學院的《恩來研究》,淮陰工學院的《凹土資源特色數據庫》,常熟理工學院的《中國虞山琴派古琴藝術數據庫》,對挖掘地方文化,弘揚地方優秀文化,傳承和保護地方文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3 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3.1 著力構建基于用戶的數字資源集成化服務體系
筆者調研中發現,圖書館數字資源分類標準不統一,雜亂無章;或分類邏輯不清;或只將數據庫羅列,根本沒有分類。圖書館要站在用戶利用資源的角度,綜合考慮文獻資源類型的組織形式和文獻類型,使分類方案具備突出重點、兼顧全面、科學明確、實用易懂這幾個特點[4],使資源提供者和資源使用者都能統一認識,保證對信息的有效組織和管理,夯實數字資源集成的基礎。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與學校其它部門、與企業界等資源與服務集成還比較簿弱,圖書館要突破“館”的韁界,構建基于用戶的數字資源集成服務體系。主要包括:數字資源保障體系、信息技術集成體系、數字服務集成平臺、用戶信息需求反饋體系。以更好的服務模式,獲得更好的服務效果。讀秀學術搜索實現了資源整合、資料搜索、文獻獲取、讀者互動、管理功能于一體,業已成為資源與服務集成的范例。
3.2 加強對接重點學科的數字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重點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新建本科院校重點學科數字資源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圖書館要深入調研,了解本校重點學科及學術隊伍狀況,以此為依據加大數字資源建設經費的投入,使重點學科專業數字館藏盡快達到完備級水平或研究級水平,力爭做到“三不缺”:不缺國內外專業權威性文獻;不缺具有代表性觀點的專業文獻;不缺縱線發展過程中各階段上有影響的文獻。要對外文數字資源建設進行科學的長遠規劃,可以采取分學科、分專輯購買的方式,使館藏文獻的專業性、層次性與學科發展相協調,保證重點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圖書館要以學科用戶為中心,根據學科用戶需求,面向學科知識內容,融入學科決策過程,有效支持學科知識發現與知識創新的目標,做好重點學科的信息、信息導航、學科論壇、用戶反饋處理、信息定制與推送等。
3.3 協調好“擁有”與“利用”同步發展的數字資源館藏體系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偏中文、少外文資源的購置狀況,數字資源存在重復購置問題,同樣數字資源與紙質資源也存在重復購置問題,經費投入不盡合理。大部分學校均訂有中國知網、重慶維普、萬方數據、人大的期刊全文數據庫。有學者通過學科比較發現:中國知網與維普、萬方存在著比較高重復率[5]。由此,我們要協調好“擁有”與“利用”的關系,要充分考慮學校學科特性,構建本校與本地區特色化的館藏體系。要注意紙質館藏與數字館藏結構的優勢互補和協調利用,實現經費投入與讀者需求及館藏價值實現的最優化。
筆者調查發現,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資源鏡像狀況懸殊。南京工程學院圖書館鏡像數據達到70T,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萬方資源系統等核心資源均做了鏡像。大部分學校將購買的多媒體學習資源做了鏡像,超過30T的有5家,只有1家不足10T。鏡像的屬于實體數字資源,還有大量的虛擬數字資源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并加以利用。我們必須理性處理好實體數字資源與虛擬數字資源的關系。同時隨著數字閱讀的普及,讀者需要的是通過電腦、手機、手持閱讀器、電子書等數字產品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閱讀的服務環境,如數字化學習中心、特色資源空間、視聽休閑空間、信息共享空間等。新建本科院校必須理性思考圖書館館藏發展理念,從“擁有”為主向“使用”為主的方向轉變。采取“擁有館藏”和“獲取館藏”、“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協調發展的策略,為讀者提供更快、更新、更優質的智慧服務。
參考文獻
[1]顧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辦學定位的特性探析與啟示——基于江蘇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調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8):55-57.
[2]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計量指南(2007)[EB].http:∥/librarian/news/view-news.asp?ID=62,2007-04-17.
[3]鄭建明.數字文獻資源的整合與服務——以江蘇省高校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為原型的個案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5):6-9.
專升本論文致謝范文一:
時光匆匆如流水,轉眼便是大學畢業時節,秋云,聚散真容易。離校日期已日趨臨近,畢業論文的的完成也隨之進入了尾聲。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一直都離不開老師、同學、朋友給我熱情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
說心里話,作為一個本科生,在最初試圖以《周易》為題材進行研究時,還是頗有顧慮的,最大的難題在于自己對《周易》缺乏足夠的了解,面對神秘瑰麗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從何處下手,幾經醞釀思索,最后在文學院不少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最終確定對《周易》的人生哲學進行嘗試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開此論文的撰寫工作。
本學位論文是在我的指導老師陳松青老師的親切關懷與細心指導下完成的。從課題的選擇到論文的最終完成,陳老師始終都給予了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導論文之余,陳老師仍不忘拓展我們的文化視野,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學的美妙與樂趣。特別是陳老師借給我的《周易美學》一書,讓我對《周易》中神奇瑰麗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與神往,雖然與論文不甚相關,卻為我將來步入學術研究的殿堂打開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門。值得一提的是,陳老師宅心仁厚,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對學生認真負責,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學者的嚴謹和務實,這些都讓我們獲益菲淺,并且將終生受用無窮。畢竟“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希望借此機會向陳老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此外,本文最終得以順利完成,也是與文學院其他老師的幫助分不開的,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我的論文指導,但在開題時也給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議,他們是李生龍老師,吳建國老師,王建老師等,在此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
最后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他們不僅培養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的興趣,讓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使心靈有了虔敬的歸依,而且也為我能夠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與幫助。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和工作,不辜負父母對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會好好孝敬和報答他們!
專升本論文致謝范文二:
四年的讀書生活在這個季節即將劃上一個句號,而于我的人生卻只是一個逗號,我將面對又一次征程的開始。四年的求學生涯在師長、親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卻也收獲滿囊,在論文即將付梓之際,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偉人、名人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贊美獻給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導師。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學生,而您卻是我最尊敬的老師。您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思想深邃,視野雄闊,為我營造了一種良好的精神氛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置身其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我不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觀念,樹立了宏偉的學術目標,領會了基本的思考方式,從論文題目的選定到論文寫作的指導,經由您悉心的點撥,再經思考后的領悟,常常讓我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養育之恩,無以回報,你們永遠健康快樂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謝意!同時也感謝學院為我提供良好的做畢業設計的環境。
最后再一次感謝所有在畢業設計中曾經幫助過我的良師益友和同學,以及在設計中被我引用或參考的論著的作者。
隨著這篇本科畢業論文的最后落筆,我四年的大學生活也即將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回憶這四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入學時對大學生活的無限憧憬到課堂上對各位老師學術學識的深沉沉湎,從奔波于教室圖書館的來去匆匆到業余生活的五彩繽紛,一切中的一切都是歷歷在目,讓人倍感留戀,倍感珍惜。
專升本論文致謝范文三:
經過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畢業設計已經接近尾聲,作為一個本科生的畢業設計,由于經驗的匱乏,難免有許多考慮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沒有導師的督促指導,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學們的支持,想要完成這個設計是難以想象的。
在這里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xx老師。xx老師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畢業設計的每個階段,從外出實習到查閱資料,設計草案的確定和修改,中期檢查,后期詳細設計,裝配草圖等整個過程中都給予了我悉心的指導。我的設計較為復雜煩瑣,但是俞老師仍然細心地糾正圖紙中的錯誤。除了敬佩俞老師的專業水平外,他的治學嚴謹和科學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并將積極影響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
其次要感謝和我一起作畢業設計的玉樹臨風的xx同學,她在本次設計中勤奮工作,克服了許多困難來完成此次畢業設計,并承擔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沒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設計的完成將變得非常困難。
然后還要感謝大學四年來所有的老師,為我們打下機械專業知識的基礎;同時還要感謝所有的同學們,正是因為有了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此次畢業設計才會順利完成。最后感謝工學院和我的母校—xxxx學四年來對我的大力栽培。
專升本論文致謝范文四:
在我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標志著我的大學生活也即將結束。回想起五年的大學生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求學生涯在家人、師長、同學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走的艱辛卻也收獲滿囊,在這里我有太多的人要感謝。
首先,我要感謝的是我的論文指導老師王老師,感謝王老師對我論文的悉心指導,從論文選題到論文的寫作過程給予我真誠的鼓勵、中肯的建議和悉心的指導。他嚴謹的治學作風以及耐心的工作態度給予我深深的影響,促使我在論文寫作中精益求精。師恩偉大,無以回報,對王老師的辛勤指導,呈上我最誠摯的謝意!
其次,感謝在我大學五年的學習生活中,中文系給予我淳淳教誨的所有的老師們,謝謝你們曾經給予我的一切,真誠的感謝商洛學院對我的大力栽培,希望我的大學明天更美好。同時也感謝學院為我提供良好的做畢業設計的環境。再一次感謝所有在畢業論文中曾經幫助過我的良師益友和同學,以及在設計中被我引用或參考的論著的作者。
最后,我要感謝在我成長道路上扶持過我,指點過我的人,感謝你們,使我在人生道路越走越順。感謝所有在我論文寫作過程中幫助過我的人,謝謝你們,是你們的幫助,才使我順利完成論文。
本人學識有限,論文中的不足和疏漏之處,本人愿對此承擔責任,誠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會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完善。
專升本論文致謝范文五:
在論文的撰寫和資料搜集期間,前人的資料對我提供了莫大的幫助,這里再次感謝。值此即將完成學業之際,我要衷心地感謝導師唐任仲教授兩年來在學習和生活中給予的諄諄教誨和悉心的關懷。在論文的選題、研究以及撰寫過程中,自始至終得到了導師的精心指導和熱情幫助,其中無不凝聚著導師的心血和汗水。導師嚴謹求實和一絲不茍的學風、扎實勤勉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時刻激勵著我努力學習,并將鞭策我在未來的工作中銳意進取、奮發努力。導師的指導將使我終生受益。
衷心感謝浙江大學先進制造技術教研室的各位領導和老師,感謝潘曉弘教授、祁國寧教授、顧新建教授、方水良副教授、王正肖副教授、陳芨熙副教授等,謝謝他們對我在學習和科研中的指導、幫助和支持。
感謝賈東澆博士、余志偉博士、葉范波博士、黃喜博士、王志國博士、盛文露博士、王國棟博士、何正為博士、陳祥舒碩士、廖文輝碩士、丁進碩士、盧劉杰碩士、楊玉靜碩士、張俊碩士、王慧碩士和余式汪學士,在我的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給予我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
衷心感謝我的父母和我的女朋友以及她的家人,他們無私的關懷是我努力進取的動力,使我永遠不會感覺孤單和疲倦。
從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教育至今,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規模逐年擴大,在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人才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09年,為進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步伐,增強研究生教育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教育部決定自2009年起,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碩士范圍,大力推行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轉變政策,擬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研究生教育結構的歷史性轉型和戰略性調整,將專業碩士和學術性碩士的數量控制在1:1的比例[1]。
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必要性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作為我國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迎合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復合型應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緩解了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化與社會人才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矛盾,加強了人才培養院校與社會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對于完善我國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加快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剛實施了兩年,全國各高校均無成熟的培養模式和經驗可借鑒,如何積極發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使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掌握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成為滿足培養質量標準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創新型培養模式,已成為相關培養院校的一個亟需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培養具有石油特色機械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世界能源供應形勢的日趨緊張,我國石油石化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在全球范圍內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石油企業近年來迅速擴張,大量引進人才,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不僅反映了石油石化行業和石油科技高度綜合和高度分化對人才復合型的要求,也體現了石油石化行業對人才適應性和服務能力的期望。因此,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必須迅速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復合式、創新型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主動適應并積極引導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趨勢,在新的能源經濟形式下制定出一套科學的石油人才培養機制,為國家“十二五”和中長期石油規劃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2.機械工程專業的特點要求高等教育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各類機械裝備和生產制造技術。對機械工程學科來說,它既是與工業發展相適應的傳統學科,又是與高新技術同步發展的新興學科,具有學科交叉性強、行業覆蓋面廣、人才需求量大、專業適應能力強的特點[2]。為了滿足國家制造業和裝備制造行業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各類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都應以全面素質良好、專業基礎扎實的技能型、復合型、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注重工程實踐能力、技術研發能力和團隊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其能較快地適應機械裝備制造行業不同崗位的需求,能在實際工作中靈活地、富有創造性地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有效地解決現場實際工程問題。
三、當前石油機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不科學。為拓寬知識結構,石油院校大批增設課程門數,但由于師資力量有限,無形中縮減了課程本身的學時和內容,使教學知識面過窄,課程內容淺顯。同時,大多數選修課較為傳統,不能及時反映學科前沿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學術信息匱乏。機械學科是同高新技術同步發展的新興學科,受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的影響顯著。目前,機械工程研究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普遍較低,多數學生不能及時了解所研究領域的戰略目標和科研動態,難以掌握學科的最前沿信息,嚴重阻礙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創新與突破[3]。
3.師資力量薄弱。近年來,雖然各石油院校都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師資隊伍建設遠遠趕不上研究生的發展速度。另外,從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情況來看,新增的導師大多具有較高的學歷,但缺乏實踐經驗,難以培養出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不能滿足機械類碩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會、面向經濟主戰場的要求[4]。
四、石油石化背景下機械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多年來,中國石油大學機械工程專業作為國家制造業和石油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培養了大批掌握機械專業理論和技術的優秀人才。與此同時,也逐漸暴露出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不足的問題。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給我校研究生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機遇。為了適應國家中長期人才需求,立足于學校“強特色、求卓越,加快建設石油石化學科領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科學發展主題,在現有條件下,應積極地依托校內基地,聯合行業共建,尋求企業支撐,從培養計劃、課程體系、學位論文、實踐環節等培養過程上,對原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方式進行了改革,構建符合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的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確定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總原則和總方向,設置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培養從事非學術研究的、知識和技術應用部門的從業人才,以滿足社會對特定社會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石油高校的行業背景和石油機械裝備產業對復合式、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我國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必須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在分析石油工業面臨挑戰、發展趨勢和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創新培養理念,改革培養方式。培養過程應注重基礎、增強能力、提高素質,使學生掌握專業領域堅實的理論基礎,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管理工作和專業技術,成為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人才,從而適應現代石油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和石油機械裝備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的總體設計要求。
轉貼于
2.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培養方案是對一種專業學位的界定,體現其性質和特點,一般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論文標準等內容[5]。石油機械類專業學位碩士培養在組織形式上應著眼于“實用、創新、復合”的培養目標,積極擺脫學術型學位碩士突出理論學習的影響,深化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理論學習主要在校內完成,夯實專業基礎,實習、實踐主要在現場或實習單位完成,提高實踐能力,在學位論文內容要求和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實施改革創新,以提升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的整體質量。
3.以實際應用為主線,構建科學的課程培養體系。課程設置是研究生掌握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科學研究和實踐工作所需要的知識結構的主要環節,只有擁有一個新穎的適用面寬廣的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具有新時代知識結構特征的研究生。機械工程專業具有學科交叉性強、行業覆蓋面廣、專業適應能力強的特點。因此,機械工程碩士研究生課程既要有一定的專業性和基礎性,又要有一定的綜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其課程體系應以實際應用為主線,以職業需求為目標,從增強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出發,加強基礎課的寬廣性、綜合性和專業課的先進性、實用性,突出研究方向。同時,增加選修課門數,尤其是設置邊緣學科、新興學科的相關課程和反映石油機械專業領域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最新成果的前沿性課程,以此體現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
4.以協作培養為突破,構建高素質復合型師資隊伍。研究生受教育的過程最主要依靠導師知識的傳授,科研活動的指導、學術問題的探討等。因此,導師的自身素質、導師的言傳身教不僅影響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而且影響研究生的世界觀和科學學風[6]。目前,針對高校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等人才培養理念,“雙導師制”為多方協作培養、構建高素質復合型師資隊伍提供了一種思路。這種研究生培養模式是在充分利用校內導師學術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大力引進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專家、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為學生配備兩個導師,共同承擔課程實踐過程、項目技術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7]。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校內導師側重在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上的指導,校外導師則側重于職業道德、專業技能等實踐工作能力的培養。“雙導師制”充分利用學校、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解決“雙師型”教師力量不足的同時,體現出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構建了學校與社會協作培養人才的一系列載體,切實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畢業論文 .NET技術 JQuery技術
1 背景及來源
在高校學習生涯中,畢業論文是學生申請畢業的必備材料,它表明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怎樣的理解與認識。畢業論文通常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在獲取學位時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畢業論文在高校中作為一種文獻被長期保存,也可以看成是高校的一項重要成果與項目。通過畢業論文,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學水平以及科研水平,作為教育界評價高校的重要依據,對高校的未來發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2 關鍵技術
2.1 .NET多層應用技術
.NET平臺是微軟為下一代應用程序開發所打造的一項綜合性系統開發平臺。該平臺集成了微軟旗下眾多的開發技術。通過對.NET的運用,可以使得.NET用戶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的獲取和使用提供的服務。同時該平臺也簡化了在分布式環境中系統開發的過程,為用戶提供了更加的可選擇的方案。目標系統就是利用.NET平臺中的多層應用構建技術進行開發。
2.2 JQUERY技術
JQuery技術是基于JavaScript腳本交互技術上一種優秀的WEB客戶端交互技術。它在JavaScript的基礎上進行簡化的封裝,將一些復雜功能的實現都封裝起來,然后只對外提供方法調用的接口,開發人員在引用了JQuery類庫之后,在JQuery規范的語言前提下可以像進行JavaScript編程一樣來使用JQuery技術,在很大程序上得到使用并受到廣泛的歡迎。
3 系統需求分析
3.1 業務分析
通過對高校學位論文管理工作進行深入調研,得知高校目前所實時的管理方式通常是校方指導與監督,由各學院進行具體執行。學位論文的完成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涉及到的環節有論文的選題、開題報告的提交、期中檢查、預審、評審、答辯、歸檔等,這些工作要想順利完成,少不了用戶之間的交流,包括學生與導師之間、學生與教務處之間、導師與評審專家之間等,在這些用戶的交流過程中,會有大量的文檔產生,包括各類交流記錄與評審結果,必須確保這些文檔的完整保存,在論文最終答辯結束后,這些文檔還需要提交至論文管理系統。
3.2 系統主要功能分析
系統設計與開發過程中,關鍵性的一步工作是系統建模,合理的系統建模對于提高系統開發效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3.2.1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模塊針對的用戶主要是系統管理員,包含的功能模塊有設定單位名稱、設定系統LOGO、管理員管理、緩存管理等。
3.2.2 論文選題
論文選題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論文題目,可以在導師給定的選題中進行題目的選擇,也可以自行選題。
3.2.3 論文開題
在論文開題階段中,導師負責的工作是督促學生進行開題報告的寫作與指導,學生則主要完成開題的寫作,只有通過開題報告審核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入下一階段的論文寫作,在沒有通過開題以前,學生需要不斷進行開題的修改,和導師進行交流,直到開題通過。
3.2.4 論文評審
論文評審通常包含兩種方式,即導師評審與專家盲審,該功能模塊涉及到的用戶主要有指導老師、評審專家、教務管理員,包含的主要功能模塊有確定論文評審方式、評審論文、填寫意見和成績。
3.2.5 歸檔處理
歸檔處理即針對高校的畢業論文管理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歸檔保存,方便處理。
4 系統主要功能的實現
4.1 系統開發環境
系統的開發主要基于.NET框架之上,利用VS 2010集成開發工作來進行系統的業務邏輯和界面的實現。系統所采用的這一整套框架都是由微軟公司推出,提高了系統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從而為系統的升級和維護打下基礎。
4.2 學生與教師模塊實現
學生與教師信息管理是批次管理模塊中的一項基礎功能,因為在維護批次信息要選擇批次對應的學生以及相應的導師信息。
4.3 批次管理模塊實現
批次管理即針對每個批次的學位論文相關工作進行管理,批次管理包含的子功能有批次的建立、批次的刪除、批次時間與進度的安排等。
4.4 在線選題模塊實現
論文選題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論文題目。
4.5 開題管理模塊實現
在論文開題階段,只有通過開題報告審核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入下一階段的論文寫作,在沒有通過開題以前,學生需要不斷進行開題的修改,和導師進行交流,直到開題通過。
5 結束語
本文深入各高校進行實地調研,對高校當前的畢業設計管理狀態進行了解,通過對高校畢業設計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結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詳細分析了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的業務流程和功能需求,并提出了目標系統的建設方案。該方案旨在利用.NET Framework平臺,通過UML建模以及三層架構的方式,建立一個符合高校畢業設計過程管理需要的信息化系統。
參考文獻
[1]郭勝偉.加強學位論文評估 提高學位論文質量[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7,12(03):12-13.
[2]董燕萍.學位論文提交系統的構建[J].中原工學院學報,2007,15(01):21-23.
[3]王坤俠,夏銘,張媛.基于B/S結構的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系統的設計[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09,9(12):15-18.
[4]司津錦.高校學位論文管理系統開發與應用[D].山西師范大學,2010:9-11.
[5]苑潔.軟件學院工程碩士論文過程管理系統的分析與測試[D].北京郵電大學,2010:7-9.
[6]蔣萍,繆紅梅,陳萬寅.學位論文提交與系統比較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7,20(03):22-24.
關鍵詞 控制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4-0007-03
WANG Biao, ZHU Zhiyu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ssimilation with aca-
demic 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lack of application ability for profe-
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 new training mode has been con-ducted to improve their vocation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industry features of the school, we explore the
new training mode of both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occupation skill development by establishing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an innovative practice platform, an innovation tutor team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reform will improve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contro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practical ability; professionalism
1 引言
隨著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重心已向博士研究生轉移,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更多地偏向于應用型、專業型人才的培養。與學術型研究生相比,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要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并突出實踐性[1]。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升級換代需要高新知識和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行業、企業需要高校培養出多樣性、職業性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培育出具有創新能力和職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需具有職業性和實踐性特質已逐漸被高校及社會各界認同。但總體來看,與國外相比,一些高校提出的“實用型專家”“職業型人才”等目標,抽象程度和標準過高,很難實施[2]。很多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與學術型學位研究生趨同,未凸顯其應用型和實踐性的特色,專業學位與職業任職資格關聯度弱,使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同化、弱化、矮化的弊端[3-4]。
針對以上問題,江蘇科技大學圍繞專業定位,在人才培養體系中,以國家對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的發展戰略為指引,以行業對控制工程人才的實際需求為牽引,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培育創新型科研平臺、組建創新導師團隊和建立多元化考核機制等,探索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形成“面向船海,校企協同,工學結合,強化實踐”的人才培養理念,建立了船舶與海洋工程特色鮮明的“創新應用型、知能復合型”工程人才培養體系。
2 提高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課程體系
與學術型研究生不同,專業型研究生偏重于應用和實踐,所以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應體現特定的行業特點,突出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目標[5]。在課程階段應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職業技能的訓練,課程內容和各項實踐環節能充分反映行業對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在論文階段應側重于工程應用并兼顧學術價值,著力培養研究生在工程背景下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對新技術的應用。
1)在課程設置上,控制學科所在學院圍繞研究生的就業方向和社會需求,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基于船舶自動化、智能電氣與系統和集成控制系統等研究方向,增設船舶機艙自動化、船舶電力系統、船舶先進控制和船舶伺服系統等課程,以彌補培養體系中工程技術領域課程不足的問題。
2)合理布局R悼緯蹋堅持課程的實用化取向,增加實踐教學的分量。開設先進控制理論應用、智能信息處理等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3)為了反映行業發展的最新水平、拓寬研究生專業知識面和開闊學術視野,增設控制科學與工程前沿課程、水下機器人控制和船舶機艙自動化等跨學科課程。
4)部分課程設置及考核與相關職業資格考試進行有機銜接,引導學生參與企業實訓及全國工業自動化人才認證培訓(IAAT)和工信部全國信息化工程師崗位技能(NCIE)項目,推動專業學位研究生與自動化從業資格認證相銜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
3 產學研協同,打造創新型實踐平臺
實踐能力與職業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目標的關鍵因素,它們必須在實際應用中形成和發展[6]。通過與企業合作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為載體,實現企業與高校優勢互補,促進產學研合作,有利于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為學生提供接觸學科前沿的職業型實踐機會[7];依托學科實踐平臺,可以縮小教學實驗與社會實際應用的差距,促進教學和科研相互轉化,帶動多學科多專業的協同發展。
學院通過建立和完善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等多種形式,多方位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提煉課堂案例和實驗案例,逐步形成“研究生―教師―綜合實驗中心―研究生工作站―船舶企業”的教育生態體系,如圖1所示。學院與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滬東中華造船有限公司和鎮江賽爾尼柯電器有限公司等多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共建有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研究生科研的孵化器和推進器。中心圍繞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自動化、軌道交通車輛裝備研發和智能家居等方向開展工程化技術研究,實現學科鏈和產業鏈的對接,為培養高質量、專業面寬、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創造了條件。
學院除了與Rockwell、Cypress、西門子和浙大中控等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還擁有為探索船舶與海洋工程綜合自動化和數字化構建的教學、科研與科技開發三位一體的綜合型實驗室,如江蘇省船舶與海工裝備自動化工程實驗室、船舶綜合電力系統實驗室和江蘇船舶電氣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這些特色實驗室凝練了控制學科的研究方向,在船舶綜合控制、船舶與海洋平臺綜合監控系統、船舶自動化系統集成等方面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裝置和產品,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在船舶自動化技術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水平,推動教學與科研的共同發展。
4 組建創新導師團隊
作為研究生教育的主導者,研究生導師的水平直接影響著研究生的培養質量[8]。由于單一導師在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學術視野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滿足一些學科交叉、跨專業的研究課題要求,因此建立導師組,實現導師之間的強強聯手和團隊式培養,將有助于研究生拓展學術視野和擴大知識面,提高其綜合素質的培養。
本專業建立了有效的工程實踐教育基地機制、企業兼職教師聘用機制、青年教師企業研修機制、學位論文多導師制等一系列“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協同育人機制。學院制定并實施了《青年教師工程實訓管理暫行辦法》《校外兼職教師聘任與考核管理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同時鼓勵校內導師到企事業、職業部門的科研和生產等實踐領域進行培訓和鍛煉。這些措施豐富了師資隊伍的工程背景,改善了導師隊伍的結構,形成師資隊伍的開放式動態協作。
依托具有行業特色的科研創新項目,如“海洋工程船動力定位控制系統研究”和“面向海洋水下結構檢測與清污的水下機器人導航與控制研究”等,多個學科導師和工程企業專家組成項目驅動型創新團隊。根據創新項目的研究目標和技術路線,導師團隊從中抽取和派生出課題,作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驅動課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團隊導師的共同管理,激發研究生自身的學術潛質和科研意愿,不斷孕育出階段性的創新成果,強化團隊的整體協同創新能力,從而最終實現高校、企業和研究生多方共贏。
5 建立綜合評價機制
考慮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應用性和職業性的特點,研究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職業素質指標需要被重視[9]。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機制,采取畢業論文、課程成績、實踐成績和科研獎勵相結合的形式,對研究生學習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課題項目完成情況、科技競賽獲獎情況、學術情況、國家專利申報情況和成果轉化情況等因素進行評價。
學院對專業碩士按照年度目標考核指標體系進行考核,以確保專業碩士培養目標和質量。第一學年的課程成績和實踐成績是主要的評價指標,其中課程成績的考查側重于考試和小論文的形式,實踐成績的考查側重于實踐報告和企業導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第二、第三學年的主要考核是學位論文、創新實踐活動以及衍生的科研成果,其中論文的工程技術背景和應用價值會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學生參加創新活動要結合導師科研項目或企業的研發需求,其學術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通過科研成果進行綜合評價。一方面通過學術論文和專利評價其理論水平、科研水平,另一方面通過科研工作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評價其應用價值。
6 Y語
近4年來,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綜合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從學術方面,獲得江蘇省及校優秀碩士論文共4篇,發表國內外學術論文120 多篇,獲得國家專利30多項。從應用方面,參與了船舶標準化和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化發展規劃的制定,參與研制的工程船監控系統關鍵裝備和船舶綜合后勤保障等系統,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水平,并已成功應用于多艘海洋工程船;研發的無人機艙自動化系統在多家造船企業產業化,并在國內外多艘船舶上裝備。實踐證明,新的培養模式在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等方面取得較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劉園園,居占杰.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能力培養機制研究述評[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5(2):
65-68.
[2]楊震.國內外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比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2(2):93-97.
[3]李娟,孫雪,王守清.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以職業資格認證為導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57-59.
[4]陳立章,楊旭東,宋招權.需求導向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16,33(1):1-4.
[5]孫若紅,孫妍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3(4):60-63.
[6]張樂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的獨立性與實踐性問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6.
[7]黃衛華,劉斌,章政.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調查研究:以就業需求為導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5):63-67.
關鍵詞:數字出版 商業模式 對策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0-0083-01
近年來,我國的數字出版業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些獨特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否成熟決定了一個行業的興衰成敗,了解與認識數字出版的商業模式對推動數字出版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字出版商業模式的分類
1.專業出版模式。一些傳統出版社,利用自身的專業化資源優勢,如科技、醫藥的專業機構的專業出版社,與同方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合作,將專業內容進行開發,建立了大型專門數據庫平臺,為專業需求用戶提供服務。
2.教育增值模式。教育出版集團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為代表的教育類出版社,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優勢和壟斷性,在積極推動紙質教科書銷售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內容的深度挖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務,并把這種服務與網絡銷售相結合,逐步探索出符合行業特點的數字出版商業模式。
3.大眾出版模式。除了以上兩種常見專業化模式,依托網絡傳播和信息技術的數字大眾化的數字出版模式,日益成為新媒體時代新的發行渠道和途徑。大眾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大眾出版模式下的選擇類型也十分豐富,如網絡小說、由小說延伸的電視劇、游戲內容版權等,該模式立足日常的生活,娛樂化趨勢明顯。
二、當前數字出版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
1.行業的巨大慣性。傳媒出版行業既有格局還未徹底打破,他們握有雄厚的積累資金、占有豐富的優質出版資源,但是傳統格局下各自為戰、死守自身現有資源、對支持信息時代轉型心存疑慮等問題,不利于數字出版模式完整產業鏈的形成和規模化經濟效益的取得。如果傳統的格局不能被改變,傳統出版行業繼續只依靠政策支持、不以市場為導向,在網絡信息化浪潮之下,繼續為固有利益按兵不動或被動地接受新模式,不做長遠打算,想要盡快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趕上世界出版行業的步伐將會舉步維艱。
2.盈利模式單一。從傳統出版行業脫身而來的數字出版商業模式,沒有融入當前多元化的盈利方式,但是單純通過簡單交易的思路來實現電子商品的直接獲利。顯然,這種單一的交易方式不能滿足當前活躍的網絡消費方式。從改變的角度來看,一是要強化數字出版內容的價值含量,這是基本保證,在此基礎上,注重出版內容的再加工、組織、融合,變普通內容產品為多元化的文化消費品,在這過程中要關注對新信息技術的結合運用。二是從整個行業來說,要整合整合數字出版產業鏈并積極運營數字內容版權,大力開發目標讀者群。運營內容版權的方式包括將數字內容的版權授權給影視、話劇、網游等制作商,將內容產業鏈延伸至游戲、電影、電視等其他領域,展全方位的版權操作,挖掘更多的利潤點。
3.利潤分配不合理。中國數字出版利潤分配的主導權控制在運營商和終端設備制造商手中,利益分配模式也基本上是由這些機構制定。這種沒有各方參與充分協商形成的利益分配體系,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形成了當前明顯不合理的分配體系,是壟斷帶來的結果。過低的價格和過低的利潤分配比例,使作者無法從創作中獲得最基本的收益保障,出版商也無法利用內容增值獲得發展空間。
三、數字出版商業模式發展的對策
1.打破傳統發展格局,先要網絡意識。傳統出版行業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積累,在國家的支持下,早已成為龐然大物,這是向未來數字出版模式轉變的巨大優勢,也是最大的劣勢。物大則體拙,在長期習慣了體制因素影響,當面對當前市場化、信息化競爭中,缺少快速反應能力,握有優勢資源得不到充分釋放,數字出版日益高漲的需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關于這點,還需要國家政府加快出臺政策進行深化改革,從政策上引導、鼓勵和支持數字出版行業的發展壯大,為實現數字出版的產業化提供政策保障,為傳統出版行業重新武裝起最新的武器,最終形成行業規模經濟效益。此外,政府還要加大對數字出版轉型的產業軟環境建設,積極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創新監管模式,設立數字出版革新統籌推進部門,出臺鼓勵數字出版轉型的政策措施,完善著作權、版權保護等法律法規,加大數字出版人才的培養,完善數字出版人才的引進等。
2.整合行業發展,形成規模發展。相對于互聯網而言,出版行業如同宇宙中的星辰,顯得十分渺小。因此,作為新興的數字出版行業,最佳的商業模式便是組成一支強大的產業鏈,讓數字出版的上下游價值鏈真正實現貫通。產業鏈的企業只有通過緊密協作才能形成整體優勢,各個企業只有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各自發揮出最大的能量,整個產業鏈才能達到最佳的運作狀態。單目前數字出版產業的產業鏈初步形狀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按照價值順序來看,上游的內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參與電子出版行業行動晚,具體技術優勢少,因此,在盈利和產業鏈分配上,不占優勢,導致傳統出版業對參與整個產業鏈熱情不高,進而致使數字出版產業上游的內容資源供應不足,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數字內容制造能力。中間對內容進行在加工、分類的企業,由于上游優質資源提供的缺乏,無法充分挖掘數字出版的最大價值,下游的銷售行業,目前正處于激烈競爭格局,特別是終端商、移動運營商都想搶占壟斷地位,致使惡性競爭情況時有發生,以上這些都對數字出版形成統一產業鏈帶來諸多不良影響。我們的數字出版企業必須通力合作,形成聯合體,群策群力,從內容、渠道、產品、人才、資本、技術等角度探索橫向、縱向以及網狀一體化整合的可能性,建立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
3.嘗試第三方監管機構,合理分配行業利潤。產業鏈形成困難,最根本上看還是對利益的爭相追逐,因此,要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產業鏈分工鏈條,需保證各個環節參與者的利益,產業鏈才能真正暢通。可以嘗試建立第三方的監管機構,只負責掌握行業的交易數據,不涉及具體的產品、服務、技術等問題,主要來平衡各方的利益,建立符合各方利益分配和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新價值分配格局。
參考文獻
[1]黃立雄.數字出版產業鏈整合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0.
[2]尚瑩瑩.數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