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1 10:35: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環保知識學習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指導思想
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動力,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落實“安全生產年”各項措施為主線,結合實際,集中開展一次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推進公司安全文化建設,努力提高全體員工安全文化素質,促進安全生產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為安全生產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推動公司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穩定好轉。
二、活動主題
關愛生命,安全發展
三、活動時間
09年6月1日至6月30日。
四、組織機構
公司安全環境與治安消防委員會為“安全生產月”活動的領導組織,安委會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和公司工會辦公室為本次“安全生產月”活動具體辦事和協調機構。
五、活動內容及組織形式
組織召開“安全生產月”動員大會
5月27日上午,公司安委會辦公室組織召開全公司09年“安全生產月”動員大會,安排活動期間各項工作。
結合實際情況,深入開展“五個一”活動,確保各項活動有實際效果。
(1)讀一本安全生產知識的書。結合全國職工安全健康知識競賽,本次學習以《全國職工安全健康知識普及教材》為主要學習材料。由公司統一提供教材,各單位自行組織本單位員工學習。
(2)觀看一部安全生產警示教育片。各單位結合自身情況選用安全環保部提供的安全音像資料,也可以選用其它片源,有計劃地組織員工集中觀看。
時間安排:從6月初開始,到20日前全部結束。
(3)組織一次全員安全培訓活動。各單位要在安全生產月期間,結合基層班組安全學習活動安排崗位安全生產操作規程和有關規章制度學習討論。各單位6月上旬開始組織員工學習《全國職工安全健康知識普及教材》,6月中旬開始組織考試、答題。7月上旬各廠(部)統一將答題卡報公司安委辦。
公司組織一次主要負責人及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安全管理資格培訓和考試。從5月下旬開始組織培訓,擬定于6月中旬邀請自治區安監局有關領導來考核(具體考核時間與自治區安監局聯系后確定)。
(4)出版一期安全生產專欄。
6月上旬,各單位組織車間、科室開展一期以“關愛生命,安全發展”為主題的安全健康知識板報比賽。6月10日,各單位選送優勝作品(一份)參加公司匯展,公司黨委辦公室、工會辦公室、安全環保部聯合組織評比,并給予適當獎勵。
內容要求和評比標準:內容豐富,緊扣活動主題,形式多樣,堅持節約的原則。
(5)組織一次事故隱患治理活動。結合二季度開展的安全專項排查“回頭看”活動,各單位以車間(科室)為單位組織安全隱患清理整治工作,全面清理本車間(科室)區域內各類隱患和遺留問題,按“三定四不推”原則落實負責主體,進行整改,要求有具體整改結果。對不能整改的問題,由廠(部)統一匯總后報公司安委會辦公室。
六、工作要求
各單位要將“安全生產月”活動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確任務分工,安排具體負責人員,分頭抓好落實工作。
各單位應根據公司文件要求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或實施細則,確保各項活動得到具體落實,及時、保質、保量完成。
7月6日前,各單位要將競賽活動答題卡、隱患整治情況和本次活動總結報送公司安委辦。
其它未盡事宜,在5月底公司安全環保例會上進行討論和解釋。
09年是全國安全生產年。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國務院的各項部署,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宣傳工作,有序組織開展第八次全國“安全生產月”活動,教育員工關注健康、關愛生命,切實將“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落到實處,推動公司安全生產形勢更加穩定好轉,根據國家安監總局、自治區安監局、市和縣安監局有關文件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動力,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落實“安全生產年”各項措施為主線,結合實際,集中開展一次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推進公司安全文化建設,努力提高全體員工安全文化素質,促進安全生產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為安全生產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推動公司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穩定好轉。
二、活動主題
關愛生命,安全發展
三、活動時間
09年6月1日至6月30日。
四、組織機構
公司安全環境與治安消防委員會為“安全生產月”活動的領導組織,安委會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和公司工會辦公室為本次“安全生產月”活動具體辦事和協調機構。
五、活動內容及組織形式
組織召開“安全生產月”動員大會
5月27日上午,公司安委會辦公室組織召開全公司09年“安全生產月”動員大會,安排活動期間各項工作。
結合實際情況,深入開展“五個一”活動,確保各項活動有實際效果。
(1)讀一本安全生產知識的書。結合全國職工安全健康知識競賽,本次學習以《全國職工安全健康知識普及教材》為主要學習材料。由公司統一提供教材,各單位自行組織本單位員工學習。
(2)觀看一部安全生產警示教育片。各單位結合自身情況選用安全環保部提供的安全音像資料,也可以選用其它片源,有計劃地組織員工集中觀看。
時間安排:從6月初開始,到20日前全部結束。
(3)組織一次全員安全培訓活動。各單位要在安全生產月期間,結合基層班組安全學習活動安排崗位安全生產操作規程和有關規章制度學習討論。各單位6月上旬開始組織員工學習《全國職工安全健康知識普及教材》,6月中旬開始組織考試、答題。7月上旬各廠(部)統一將答題卡報公司安委辦。
公司組織一次主要負責人及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安全管理資格培訓和考試。從5月下旬開始組織培訓,擬定于6月中旬邀請自治區安監局有關領導來考核(具體考核時間與自治區安監局聯系后確定)。
(4)出版一期安全生產專欄。
6月上旬,各單位組織車間、科室開展一期以“關愛生命,安全發展”為主題的安全健康知識板報比賽。6月10日,各單位選送優勝作品(一份)參加公司匯展,公司黨委辦公室、工會辦公室、安全環保部聯合組織評比,并給予適當獎勵。
內容要求和評比標準:內容豐富,緊扣活動主題,形式多樣,堅持節約的原則。
(5)組織一次事故隱患治理活動。結合二季度開展的安全專項排查“回頭看”活動,各單位以車間(科室)為單位組織安全隱患清理整治工作,全面清理本車間(科室)區域內各類隱患和遺留問題,按“三定四不推”原則落實負責主體,進行整改,要求有具體整改結果。對不能整改的問題,由廠(部)統一匯總后報公司安委會辦公室。
六、工作要求
各單位要將“安全生產月”活動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確任務分工,安排具體負責人員,分頭抓好落實工作。
各單位應根據公司文件要求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或實施細則,確保各項活動得到具體落實,及時、保質、保量完成。
<<我們周圍的水>>的研究報告
一現狀
綠色教育是提高全民族四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措施之一。小學科學課作為小學生獲得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并形成一定的科學態度的重要學科,在幫助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同時,也擔負著對小學生進行綠色教育職責。盡管過去的自然教學中包含一定意義上的綠色教育,但這種教育只是注重書本上的環保知識的學習,或包含著環保意識的滲透,并沒有從根本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環境問題的欲望。也沒有能夠使學生的實際問題情景中運用所學的環保知識,將之轉化為實際從事環保問題調查探究的能力。<<綠色教育與科學探究>>的課題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引導學生充分關注本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認清環境保護的迫切性,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獲取有關的環保知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內容及主要思路
《我們身邊的水》是海門市級課題《綠色教育與科學探究》的一個子課題,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提出關于家鄉水資源的問題,然后進行歸納篩選,確定要研究的問題,進行研究匯報交流,增強學生對周圍水資源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自主的(教師、家長協助)考察家鄉的水資源,發現周圍水資源的現狀,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綠色教育與科學探索的系列活動,使大家帶著責任感積極的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保護大自然的自覺性,以適應知識經濟和高科技發展的要求。
三、理論意義
1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一種全心的人學觀??茖W發展觀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人既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是實踐的主體,是發展的原動力,又是社會發展的客體,實踐的對象,發展的收益者??茖W發展觀把人的主客體地位在實踐的基礎上同意起來。在人類經濟發展到比較富裕的時候,必然會產生一些環境的破壞,如何使經濟發展的同時有能力保護環境就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科學教學中的“做中學”理論
所謂的“做中學”就是通過集體的問題進行學習。在這種學習的方式中,提供的學習材料是一系列的問題,學習者的任務是利用已有的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學會解決其他類似問題。在“做中學”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老師的知道下動手做實驗、學科學、增見識。也就是說,讓學生防開束縛,充分發揮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積極的參與到科學實驗活動中,讓學生有機會親歷探索自然界奧秘的過程,使他們在觀察、體溫、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索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為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成長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礎。“做中學”科學教育目標是:讓兒童有機會親歷探究自然的奧秘的過程,使他們在觀察、體溫、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學科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痰厥能力,為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成長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礎。
四應用價值:
通過活動使大家了解“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歷史由來與基本內容,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行動要求和發展目標,幫助大家學習和綜合應用科學基礎知識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增強大家的科學知識,培養大家的科學創新精神,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搜集:通過查閱有關的圖書、報刊,或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搜集有關水資源的資料加以分析、比較、綜合,進行判斷推理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見解,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
2、實地考察:就是圍繞小課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題,深入實地進行調查研究,收集有關水資源現實情況和歷史狀況的材料,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性的分析,然后寫出調查報告。
3、觀察實驗:就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獲取處在自然界中的一些動植物,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一些反映,并對這些反映借助一些資料作出準確的推理解釋
4、合理假想:假設這些環境有所改變(或一成不變)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活環境在10年、20年后將會是什么樣。
一、分析教材,挖掘環保素材
初中語文課文多是編者從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篩選出來的文質兼備的上乘佳作,即使現在新增的科普類文章中也確有直接或者間接可以用來進行環保教育的好素材。綜合現在教材,其選文與環保教育密切相關的課文有這樣三類:一是具有顯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說明及科學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看云識天氣》、《你一定會聽見的》、《月亮上的足跡》、《化石吟》等,重在介紹科學知識、闡釋科學道理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在了解大自然秘密的過程中體會到人類過度活動而造成環境污染的嚴峻現實,從而增強他們的環保潛意識。二是具有隱性特征的環保教材,如《春》、《濟南的冬天》、《從百草圓到三味書屋》、《小石潭記》、《紫藤蘿瀑布》等。教師在把握文章的文學性的同時,可通過探討式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美麗,感受自然賦予人類的豐富多彩,使他們產生對大自然母親的敬仰之情,激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環保事業貢獻力量的決心。教師只要認真把握教材的時代脈搏,積極將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教育有機的與語文教學結合,我們的語文課堂、教材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價值觀的良好載體。
二、利用教材輔助系統,進行環保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除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進行環保教育的時機外,教材的助讀系統也是教學中應該重點把握和運用的環保教育好載體。在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編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現自然風光和動植物的圖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在學生直觀的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的同時將環保的主題滲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跡》一課后面的月球表面圖片,從那一圈圈班駁的痕跡中,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更能讓他們體會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課后的一些綜合性學習材料中也有對環保教育很有價值的內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據提供的材料讓學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說出自己的感受等。
課后練習可以說是教材輔助系統中最能體現環保教育的素材。如《斑羚飛渡》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試給狩獵隊寫封信,談談你的看法。”練習與課文內容互相呼應,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導學生從感情上接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當然,還有一些像《春》、《濟南的冬天》、《秋天》等純人文風光的文章,其課后練習也無一不是緊緊圍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這一主題展開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正確把握教材知識性挖掘的同時認真尋找人文環境教育素材,對學生適時進行環保意識教育。
三、抓住課堂教學,滲透環保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載體,特別是初中生更顯得極其重要,在他們正確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引導他們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思考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歷史的使命。
閱讀課。根據閱讀課的特點,我們語文教師在潛心提煉教材的同時要將環境教育有機的與語文教學相結合,避免機械的說教和與課堂教學脫離。如《大自然的語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春天草木萌發,萬物蘇醒;夏天燕子翩然歸來,果實孕育;秋天果實成熟,落葉紛飛;冬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教學時,就應該抓住描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人們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樹木,亂扔垃圾,會是一幅什么景象?這就很容易將學生的思維帶到環保主題上來;這樣無形之中就使學生走近了環保,提高了環保意識。
朗讀課。教師應指導學生動情地朗讀教材中一些優美的詩歌、散文,通過學生反復有表情地朗讀,與文章產生共鳴,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激發他們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我們完全可以集審美教育與環境教育一體,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美麗的畫面,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躍然紙上,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感受春帶給我們美,感受文中的“我”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收到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
一、挖掘教材內涵,滲透環保教育
1.立足科學教材資源
科學教材中蘊含了較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以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為例:第一章《植物》,第二章《動物》,第三章《我們周圍的環境》,第四章《水和空氣》中可進行環保教育滲透的內容很多,需要我們一線教師進行深入挖掘。例如,在《植物》單元中我結合《校園的大樹》一課教學,教育學生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們不能傷害它,在觀察時不要隨便采摘新鮮的樹葉、樹枝、不要用力搖晃樹干,不要在樹皮上刻畫等,進而引導學生愛護花草樹木。在《動物》一單元中引導學生觀察時盡量不傷害小動物,觀察完動物要把小動物放回家,不破壞動物的生活環境。在《材料》單元中重點教育學生節約能源,做到可回收利用的絕不隨便扔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還應用多媒體技術把身邊一些觸目驚心的水污染照片和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帶來的潛在危險。
2.開發校本教材資源
為了更好地落實科學課的環保教育,2012年夏我們依托《科學》教材,《綜合實踐活動》教材融合兒童身邊的一些資源開發一套集趣味性、活動性、創新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校本教材《創新與實踐》。本著讓學生通過調查與探索、觀察與實驗、設計與制作、創新與發明等一系列活動,了解身邊的環境問題、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并用自己的行動來實現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如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校園的噪音防范》,了解噪音也是現在社會很嚴重的環境污染源,它會對人類的生活工作甚至身心健康帶來很嚴重的危害,進而提倡孩子在校園等公共場合要做個文明的小公民,盡量遠離噪音的污染,健康成長。通過《礦泉水瓶的利用》《變廢為寶》《自制手提袋》《自制編鐘》等設計制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廢物再利用意識。通過開展《茶葉的妙用》《身邊的小鳥與環境》《飼養蚯蚓》等觀察研究活動了解身邊的環境問題,提高環保意識。
二、借力科學探究,提高環保意識
1.開展綠色探究
實驗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不但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等,同時也包含著環境教育的重要情感目標,其效果較課堂教學更具有直觀性和實效性。因此,不論是教師在自己做或指導學生做實驗時,都可以腳 踏實地地進行環境教育。例如,在做觀察植物的葉時,收集的葉子是植物的落葉,觀察比較水的多少時盡量用較少的水,比較完的水收集起來其他班做實驗時再用,觀察油菜花時到植株上觀察,不隨意采摘。實驗結束后,對實驗廢液、廢物不能亂倒、亂扔,應倒入廢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點。這樣做既保護了環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一點一滴做起,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2.自制環保教具
科學學習活動需要有足夠的、效果良好和安全的學習材料及儀器設備,這就要求我們創造必要的條件滿足教學需求,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自制教具,師生共同準備材料。教學時我們學校的科學老師在儀器設備緊缺的情況下,留心周圍有用的生活“垃圾” 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用具、家庭物品、廢舊材料等滿足學生的探究活動欲望。如易拉罐、泡沫塊、飲料瓶、滴流瓶、薄鐵片……把這些“垃圾”分類存放起來,使用時隨時可得。我們不僅自己搜集“垃圾”,還鼓勵學生搜集,并指導學生制作教具。我還經常和孩子們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廢棄的材料制作教具,如看到有位老師制作了“骨膜模擬實驗裝置”后,發現這位老師為了讓學生看到“骨膜”的振動,在鐵筒前放一面鏡子。受這篇文章的啟發,我做了一個支架把鐵筒支起來,并從支架上支出一面鏡子,在“骨膜”正中安裝一個小燈泡,利用鐵筒安裝一個簡單的電路,把廢棄賀卡上的音樂芯片連接在電路中。當“骨膜”振動時,音樂響起,小燈泡亮起來,從鏡子上也能看見“骨膜”的振動。這樣,不僅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清晰地看到“骨膜”的振動,而且激發了學生廢物再利用的欲望。
3.引領科技實踐,體驗綠色生活
Abstract: Tak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as teaching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the core ideology of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eaching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for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關鍵詞: 環境保持與可持續發展;教學改革;科學發展觀
Key word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aching reform;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1-0225-02
――――――――――――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寧學院科研項目(南寧市大氣醛酮污染物的特征及研究,項目號2012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梅(1972-),女,廣西南寧人,南寧學院,工學學士,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實驗方法與實驗技術。
0 引言
在環境問題刻不容緩的今天,《環境保持與可持續發展》作為討論人類、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的一門現代新興學科,對于提升國民環保意識與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應該成為國民教育中重要的一課。大學生作為人類中對環境變化影響力最大,也是環境權益受益最大及受危害最大的人群,應該主動負擔起維護環境健康的責任。因此,高校在教學課程中,開設《環境保持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是當務之急。在當今提倡“科學發展觀”的新形勢下,本文試以“科學發展觀”核心內容――“以人為本”作為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提出在教學內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為該門學科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教學工作的發展方向進行探索。[1]
1 教學現狀
在追求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的發展成績讓世界矚目。但在過快的發展速度面前,受到利益的驅動,全社會忽視了環境為過快的發展付出的代價,生長在這個氛圍中的受教育者難免受到觀念上的影響,做出不利于甚至支持“不環保”的行為。如:學生對于“摘花折樹”、“踐踏草坪”等行為大多不以為然;為圖方便大量使用不環保的一次性餐具及包裝物等生活用品;生活垃圾習慣隨意丟棄;對于易獲得的、價值低廉的生活物資如水、電等存在較嚴重的浪費現象等情況不勝枚舉。
2 改革思路:“以生為本”,興趣引導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所需要的興趣?!杯h保學科的課程因其與個體的緊密相關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引導得法,學生基本上都能保持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隨著課程的深入,理論教學內容的增多,需要教學人員進行以興趣為導向的項目式教學法,才能幫助學生在理解理論的同時,主動地掌握和運用學到的知識。因此,教學的方式方法與教學內容應呈現一定的趣味性,并隨著課程的深入得到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思想。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教育要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各方面改革?!耙陨鸀楸尽保ê喎Q“生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思想在教學改革中的具體指導思想。它明確地指示了新時期教學改革的方向。在本課程中,學生主體是??贫昙壍膶W生。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并迫切思考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以及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在適應本學科發展的需要的前提下,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之能夠對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和嚴肅的思考,通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喚起和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
3 具體措施
3.1 教學原則:“以生為本”,興趣引導,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本課程為公共選修課程,盡管信息量較大,總課時偏少,且需要對國家與社會宏觀政策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因此學生沒有掌握好學習要領,情緒較容易出現因學習動力不強造成的挫折感。教學的選擇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采取靈活的課程安排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安排上,根據教學進度合理安排互動環節內容,安排好學生的預習與復習,讓學生對學習目的清楚,有備而來,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②理順教學內容,降低學習負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在學習材料的選擇上下比較多的功夫。宏觀材料的選擇應當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宜選擇過深、過舊的內容,上課過程中只進行提示相關的信息,不詳細講述,相關的知識點需要在授課時進行提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③要注重本課程與其它課程在內容與教學形式上的融合以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有知識點在高中的生物學、生理衛生課中已有涉及,可在應用層面做介紹,在講授過程中,需要教學人員有針對性地提示相關知識點后才能順利地進行和完成教學過程。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對于環保形勢與自身的關系主動地進行深入的思考。④進行“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創造性?!皢l式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用多種靈活的方式,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因為本課程的特殊性,比較適合進行“互動”、“互教”方式進行學習,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興趣小組,自選課題開展教學活動。[2]
3.2 教學方式:多媒體、板書、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講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相互補益,做到重點突出、形式活潑,內容新穎。多媒體教學的信息量比較大,可以減少課堂上板書所花費的大量時間,可以比較直觀地通過圖像、視頻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優越性不言而喻。這種形式的缺點是不夠靈活,因為課件的結構設計是教師基于既定的教學思路于課前準備的,當學生的理解與教師的設想不一致時,容易出現脫節問題。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當適當留空,讓學生的視野能夠離開多媒體,更多地關注知識本身。而板書的應用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教師身上,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記憶知識,從而使得交互性更強的教學環節,比如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講座等得以順利展開。[3]
3.3 教學考核的改革 本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呈現較多的互動的特點,而傳統的考核方法往往是將期末考試成績評為學生的最終的課程總評成績,這類考核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客觀地反映出本課程的實際教學情況,極易造成學生考前突擊現象,因此,有必要對該門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一定的調整和改良。經過研究,筆者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側重平時成績的方式給出學生期末的課程總評成績是比較合理的考核方式。平時成績包括學生考勤、作業和課堂表現等,對整個教學過程中表現出高度學習熱情的學生會適當地通過提升成績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該門課程今后考核的改進措施等,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教學實踐探索和總結教學規律,使教學考核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促進手段,更好地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服務。
4 結論
以上措施的實施目的是圍繞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客體進行的教學改革措施,措施的實施均有利于學生自發地構建更為合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體系,體現了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是新形勢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思想在實踐應用中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張寶珍,李元玉,宋志剛.《中國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綜述 環境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問題》[Z].世界經濟年鑒,
2001年1月1日.
任何教育改革最終都是教育教學內容的改革,而教育教學內容的實施又都將通過課程得以實現。因此,課改要改變語言和數理課程占統治地位,藝體、勞動等操作類課程可有可無的局面,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協調發展。
一、課程的編排要合理
藝術、運動、操作類課程學生是用右腦學習的,可以作為左腦的“休息期”,這樣就需要把形象性學科與語言性學科交叉排列,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協調發展。
在小學中,可將語文、數學、外語等偏重于左腦訓練的學科與音、體、美等偏重于右腦訓練的學科交叉排列,使左右腦的興奮和抑制交替進行,都能得到訓練,同時又都能交替得到休息,這樣就會很好地促進左右腦的協調發展??梢圆扇祵W課(40分)后設置一節音樂課(20分)等的做法授課,使學生左右腦協調發展。
二、課程的教法要靈活
教師要用言語和非言語兩種方式進行教學,并使之得到協調統一。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夠用言語和非言語兩種方式呈現學習材料,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左右腦功能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能使每個學生都以自己所喜歡的思考方式學習,其學習最為便利且效果最好。它要求教師在用言語教學時,配以直觀教具教學,例如采用多媒體、幻燈、圖表、地圖以及手勢動作和角色扮演等。同時,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在運用語言形式進行探索的基礎上,再用言語描繪其發現,改變現行教育中忽視以視空間形象等非言語為媒介的直覺思維能力的發展的現象,重視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課程的設置要科學
在課程的設置和完善上,要大力開發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協調發展。經過科學論證表明,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更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對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大有益處。因我校地處茫茫林海,位于風景綺麗的長白山下,所以地方課程主要是以森林資源的開發、環保知識等為內容。而校本課程則是以左右腦協調發展為原則,并體現出它的靈活性、實踐性,使學校所開設的課程結構更加合理、更加全面,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
關鍵詞:汽車維護項目課程;實施;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11-0040-04
一、以項目課程實施為
引領的汽車維護課程評價
根據職業教育課程整體性特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課程實施,必將影響課程評價。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構建以汽車維護項目課程實施為引領的課程評價機制。項目課程實施引領指在汽車維護教學中融入項目教學法,在學習―工作過程中,學生在工作頁引導和教師指導下,收集信息―制訂計劃―做出決策―實施任務―檢查質量―評價反思,培養學生關鍵性職業能力。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評價包括學生的學習評價,課程內容的分析、組織、實施和結果評價,以學生為主體輔以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和家長,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技能評價和素質評價相結合、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相結合。以下著重闡述對課程實施進程和結果的評價。
二、學生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就是采用評價工具對學生能力發展過程的狀態和行為變化以及學習結果進行質性或量化的描述,并根據教學目標對描述給予價值上的判斷。本課程評價采用“實踐知識評價+理論知識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每種評價都合格了,學生才真正完成本課程學習任務。
(一)實踐知識評價
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每個任務完成后,參照職業資格標準和崗位職業要求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方法、實踐技能和相關知識。學生在實訓區,展示學習成果,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點評,評判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是否合格,并及時反饋給學生。考慮到評價方式的開放性,實踐知識在工作過程中的重要性,認定90%及以上合格,可以評定為合格,但學生還要在組內成員的監督下學習彌補;不合格者,應適時安排學習活動,以達到學習目標。這種質性評價在不打擊學生積極性的情境中,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樂趣,更好地促進實踐能力的遷移。此處以舉升機操作學習評價為例,舉升機操作學習任務評價如表1所示。
(二)理論知識評價
理論知識用于解釋汽車維護工作過程中為什么要這樣操作的問題,包含各系統結構、原理和可能故障,維護目的、周期和方法,油液類型和更換,工量具使用,安全環保等知識。評價方式包括筆試和口試,全面考核學生對項目教學過程中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知識的掌握情況,量化評分,考慮到行業企業對機動車維修從業資格考核要求,認定80分及以上為合格,否則為不合格。不合格者通過教師輔導、小組學習和個人自主學習,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成績。筆試和口試地點分別設在理實一體化教學區和實訓區,在職業情境中鍛煉學生靈活應變的能力,與環境和人共處的社會能力。
課程學習綜合評價如圖1所示。
三、實施效果評價
為了使研究工作更具有針對性,提高教學成效,課題組在課程標準指導下,對照課題方案,邀請相關行業專家、企業骨干和學生家長對參與實驗的學生進行了開放式評價,即對汽車維護項目課程開發和實施效果展開評價。
(一)學生對課程評價
1.研究方法。課題組在本校2010級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汽車維護課程中進行了連續性跟蹤實驗研究,向參與實驗的100名學生發放了汽車維護項目課程實施調查問卷,由非研究成員負責,當場完成收回。調查問卷包括6方面內容:基本情況、常見作業項目的難易度、學習材料的特點和學習要求的影響度、能力和素養的重要性、實施效果、收獲和建議。最后一個內容以主觀題形式提問,其他內容都以選擇題形式提問。
2.數據收集及分析。
(1)學生對汽車維護的學習興趣。34%的學生非常有興趣,49%的有興趣,16%的一般,也有1%的無興趣。當問及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汽車維護這個作業項目時,63%的學生回答是通過學習本課程才了解的,24%的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了解,1%的通過參加技能大賽了解,12%的是其他途徑。這個問題主要是考察學生學習的興趣度。結果是,83%的學生對汽車維護感興趣;通過訪談得知,那個1%的學生參加了省技能大賽汽車維修基本技能項目,對此賽項情有獨鐘,立志要進入國賽,為此出現了1%的情況。
(2)學生對汽車維護崗位的適應性。63%的學生完全勝任,33%的基本勝任,4%的不太勝任。學生對9個常見作業項目學習的難易度:16%―31%的學生認為非常容易,23%―50%的認為容易和一般,也有13%以下的認為困難和比較困難。由此可知,學生對汽車維護項目課程有很好的學習積極性,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表現出學習效果差異較大。
(3)學生對課題組開發的教科書和工作頁的評價。62%―72%的學生認為任務分配合理,具有指導性,有自由發揮空間,對就業有幫助。沒有學生認為不需要學習材料,說明學習材料能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要求對學習的影響度。69%―100%的學生認為教師的理論水平、實操水平和執教能力很重要,74%―91%的認為實訓的組織形式、場地、設備和工位很重要,沒有學生認為兩者不重要,說明教師和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性。
(4)能力和素養對汽車維護崗位的重要性。47%、48%和56%的學生分別認為查閱資料、分析維修案例和獨立完成維修任務的能力很重要,85%、81%和69%的學生認為企業忠誠度、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很重要,沒有不重要和完全不重要的結果。學生的調查與課程開發時企業的調查完全吻合,說明職業崗位的從業者必須具備職業能力,而且特別要重視關鍵能力,課程研究要圍繞職業能力進行。
計算機應用能力。23%的學生認為很重要,31%的認為重要,4%的認為不重要,沒有完全不重要的。查閱英文技術資料的能力:28%的認為很重要,還有9%的認為不重要,甚至1%的認為完全不重要。在基本情況方面有這樣的問題:你的計算機常用軟件操作水平屬于下列哪個層次(A.很熟練;B.比較熟練;C.生疏;D.不會)?50%的學生選A,15%的選B,1%的選D。同樣,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容樂觀。說明學生對計算機在汽車維護中的應用能力、查閱英文資料能力的認識度與其原有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有關,要打破這種固化理念,必須向學生強調現代汽車中廣泛應用了電子控制技術,汽車技術是無國界的,這些都離不開計算機和英語應用能力,為了適應不斷變化和高速發展的汽車技術,必須學會學習和學會工作,既要培養基本職業能力,又要重視關鍵能力的培養。
(5)汽車維護項目課程教學效果。課程開發方面: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認可度如圖2所示;課程實施方面:學習興趣、合作精神和操作技能等成長度如圖3所示。
結果表明,學生都喜歡開發的學習資源,與以上問卷調查的學習材料特點結果吻合;教學錄像是技能大賽參賽選手在真實職業情境中的示范內容,學生有親切感而且有躍躍欲試的沖動,為此學生最喜歡教學錄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工作任務,設置教學情境,組織學習,學生認同這種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因此,采用項目教學法實施項目課程,學生的職業能力都大幅度提高了,特別快的有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學習興趣,這也是本研究所希望的。但是,學生查閱資料和自主學習能力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一方面與上述分析的計算機和英語應用能力有很大關系,現代信息社會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形式多種多樣,最重要的與這兩種應用能力分不開;另一方面與長期以來學生的被動學習習慣有關,一部分學生還沒有轉變成“我要學”的觀念,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研究者要高度重視。
(6)學生的收獲。增加了同學間凝聚力,提高了實踐技能,口頭表達能力顯著改善了,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學生建議。希望學校圖書館增加汽車維護方面的書籍,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實車實訓工位偏少,希望能夠2人一工位(設計4人一工位),增加實訓練習機會;授課時,增加更多的案例。這說明自主學習受阻的原因,上面分析是可靠的,增加工位和案例的建議解釋了學習效果中學習興趣、操作技能和師生互動三個調查問題為什么會出現1%和2%的降低概率,實訓設備、場地和企業維修案例相對不足是職業院校存在的不爭事實,作為研究者要積極向主管部門獻計獻策,加強校企合作。
(二)專家對課程的評價
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專家曾來筆者所在學校視察,并觀摩了汽車維護課程教學。專家對汽車維護項目課程開發與實施感到驚嘆,評價如是:貼近行業企業實際,科學規范,職業素養優秀。
我校開發的教材《汽車維護――理實一體化教材》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被教育部評為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教材(2013年公布)。
(三)企業、家長對課程的評價
我校先后兩次由教務處、招生辦和就業辦聯合舉辦的學校教學公開日暨第三方教學督導活動,邀請了汽車維修企業和學生家長代表參與聽課、評課和會談。他們對汽車維護項目課程的模式和教學情況一致認可。汽車維護項目課程開發與實踐符合企業職業需要,滿足學生就業需要,發展了學生個性品質。
學習汽車維護項目課程的優秀學生,參加了由教育部、交通部等組織的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汽車技能大賽二級維護項目,分別獲一等獎(亞軍)和二等獎,項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成效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汽車維護項目課程評價雖然還有一些評價指標需要進一步研究,課程需要不斷改革,但是實驗驗證、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表明,汽車維護項目課程評價機制符合職業工作過程完整性,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本,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能夠有效激勵學生的全面發展。
On Evaluation System within Project Curriculum:A Case Study
JIANG Hong-feng
(Jiangsu Wuxi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Wuxi 214153, Jiangsu Province)
的實踐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一直是高中英語教學中最受重視的項目,做好閱讀理解題是直接影響高考獲得高分的關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依靠中學英語課本中有限的閱讀材料,其可利用的資源十分貧乏,且內容陳舊乏味,跟不上時代和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文章詞語數量和內容也很有限,學生不能達到大量輸入語言的目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此外,過多地把學生禁錮在現有的課本知識中,使他們常常處于一個整體的被動環境中,學生對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多采取被動接受的態度,影響其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校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學生生源素質比較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自主性較弱,學習基礎較不扎實,相當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額外招收的學生,多來自偏僻農村貧困的家庭,其知識面極其狹窄,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課本知識上,多方位知識的欠缺較為嚴重,基于這種情況,與重點中學使用同樣一套教材,勢必達不到提高效果。能不能有一套相關材料,既能調動本校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擴大知識面,來進行輔助教學,是我們一直苦苦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國家教委2000年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畢業生,其英語運用的水平應達到七級要求,其中談到能閱讀適合高中生的英文報刊和雜志,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達到23萬字以上。劉慶思教授也指出英文報刊的閱讀有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報刊閱讀又是當今全球第二語言習得教學中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一大趨勢。
基于多方面的研究,我們認為,以英文報刊閱讀作為新開發的課程資源,利用其豐富的內容,以激發和培養本校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開拓學生視野,幫助學生了解外部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聽說能力,發展其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理論依據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在EFL/ESL領域的興起主要歸因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的問世。學習者被認為是具有各自獨特興趣風格、需求和目標的獨立個體。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和編寫學習材料時應基于所教班級的具體需求,并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具體特點。Krashen提出的“最佳語言輸入”的條件中有一條,是語言輸入要與學習者的需求密切相關,他的輸入假說認為,決定第二語言習得能力的關鍵因素是接觸大量有意義的,有趣的,或是相關的第二語言輸入材料。Brindley所強調的,使教學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是在課堂上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而使他們對課堂教學感到滿意的一項基本原則。Cunnings worth將是否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評判一本教材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可見,學習者對閱讀材料的需求特點是選擇適當閱讀材料的基礎,是引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強學習動機、調動最佳情感狀態的根本途徑之一。
三、英文報刊輔助閱讀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1.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閱讀材料的選擇
如何為學習者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許多國外的研究人員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Clarke &Silberstein指出應選擇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興趣相適合的閱讀材料。其中興趣是一個比語言難易度更重要的標準。有不少學者建議選擇近期英文報刊文章,不進行任何加工直接提供給學生,陳琳提出了真實材料興趣自讀法SARP(Self-access Authentic Reading for Pleasure approach),認為應讓學生以個人興趣為導向,自己選擇適合的真實材料,以便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而教師則應盡量創造時間和空間,提供正常的閱讀環境和真實的閱讀材料。針對這些理論,我們又對學生關于閱讀材料的選擇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最能影響閱讀興趣的因素是閱讀材料本身,最不堪忍受的是閱讀材料的枯燥無味,他們認為最能吸引他們的閱讀材料應該是有時效性、趣味性、知識性,篇幅適合,難度適中,生詞較少,能增長知識,擴大視野,能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而且可以是多種題材,標題本身要有吸引力,生動有趣。
2.以知識形成為取向的報刊閱讀材料的選擇
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我們把視線轉向了英文報刊閱讀進行輔助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報刊教學有其顯著的優勢:
(1)時效性。報刊雜志的內容時效性強,學生可以通過英語閱讀了解當今國內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新聞時事;及當前世界的現狀、世界形勢的發展等。
(2)知識性。報刊雜志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報刊所體現出的內容涉及文化、科技、歷史、地理、人文、娛樂、體育、環保及跨文化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識。
(3)趣味性。報刊文章內容豐富多彩,人與人之間的愛好差異決定了他們對不同類型的文章的閱讀興趣,報刊也提供了許多“消遣性”的閱讀材料可供選擇。如娛樂新聞、明星佚事、體育快訊、時尚熱點等,閱讀者根據興趣選擇閱讀,符合需求理論的內涵。
(4)語言鮮活。在當今信息激增的時代,報刊英語反映著日新月異的語言變化,具有強烈的時代感,通過閱讀,可以接觸大量地道的、鮮活的、生動的語言。
(5)詞匯豐富。報刊還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新鮮詞匯和層出不窮的新生詞語,包括舊詞新義、流行語、外來新詞語等。如:雙休日(the two-day offs);物質文明(material progress);跳槽(job-hop);縮略語的使用也是報刊語言的一大特點,像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SARS等等,這些在近年的報刊上幾乎每日可見的新詞及新縮略語還未來得及收入詞典。
《學英語》報是我國較早的面向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輔導周報。該報具有英文報刊的許多顯著優點,并以其獨特的視角,為中學生提供了一個充滿生機、妙趣橫生、富有感染力的閱讀空間。該報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難易程度適中,題材廣泛,信息量大。文章涉及熱點新聞、時事之窗、校園生活、娛樂天地、明星聚焦等高中學生喜愛的欄目,豐富了學生生活,讓他們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通過閱讀英文材料達到獲得信息的目的?!秾W英語》報分層的版面設計,時尚的亮點,更能吸引學生閱讀的興趣,文章難易度的分級標示,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進行選擇閱讀。
1 實施情感教育的背景和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領域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課程標準,不難發現“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p>
2 充分挖掘英語閱讀文本,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
文本一:
在必修1 Unit 1 Friendship這一單元的閱讀材料Ann’s Best Friend 一文中,第一段提到了景物描寫:a deep bule sky;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接著,筆者讓全班同學閉上雙眼,舒緩心情地聆聽筆者富有情感地讀完此段。此時,筆者問學生“我們剛才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去感受這一段景物描寫的呢?為什么安妮對這些美景用crazy一詞,而不用enjoy。學生很快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以舒緩和愉悅的心情去感受的。但第二個問題一下子難以回答。比如說,假設在你身邊的一下子沒有了父愛和母愛,你將會是什么感受呢?“當然是向往和渴望了”,有學生這樣回答到。對啊,安妮失去了人生自由,因而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東西,昔日美景也是如此。enjoy一詞只是用在人處在一種較舒適或安逸的情況下,而crazy一詞突出的是安妮身陷囹圄的困境,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向往,進而讓學生領會到對和平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本二:
在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閱讀材料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一文中有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3種動物---藏羚羊、大象和猴子與Daisy的對話。①There Daisy saw an antelope looking sad. It said, “We’re being used to make sweaters for people like you.As a result, we are now an endangered species.”②“Don’t laugh,”said the elephant,“we used to be an endangered species. Farmers hunted us without mercy.”③“What are you doing?”asked Daisy. “I’m protecting myself from mosqitoes,… You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ainforest where I live and appreciate how the animals live together.No rainforest,no animals,no drugs.”從前面的藏羚羊、大象所說的話中不難看出,他們處境十分危險,都是瀕臨滅絕的物種,如sad、endengered、hunt、without mercy詞的使用。此外,也透露出對人類的憎惡,如like you、Don’t laugh詞的使用。從猴子的話語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呼吁人類要保護他們環境,從You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ainforest可看出。rainforest又是nature的代名詞,推而廣之,猴子是在呼吁人類要保護大自然。(2)期盼人類與動物要和平相處,共生存,從appreciate how the animals live together可看出。(3)只有人類與動物和平相處,雙方才能同受益,No rainforest, no animals,no drugs.的意思是Bing rainforest,bing animals,being drugs.否則,彼此會共同走向滅亡。
綜上所述,這篇閱讀材料是很好教育學生:要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大自然,人和動物要和諧相處。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保護人類自己。
3 結語
關鍵詞:資源整合;自主空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8-154-01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在這種大環境下,數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一、通過整合,數學更貼近生活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
比如我在小學數學冀教版第三冊《生活中的大數》的教學時,事先拍下一段反映校門附近一個十字路口的交通狀況的錄像,輸入電腦并通過大屏幕放影2分鐘,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數出在這時間內大概有幾輛車通過,然后引導學生算出一小時大約有幾輛車通過,再算出一天有幾輛車通過,從這生活實例中來學習從幾十到較大數幾百、幾千、幾萬的知識。同時,在課堂上滲透安全教育,教育學生走路或過公路時要注意遵守交通規則。我又在網上下載了一段有關“國慶五十年慶典”的閱兵方陣(近似),強化了十個百是一千,十個千是一萬的概念。同時,在課堂上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共和國的成立得來不易,要從小刻苦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我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
二、通過整合,數學學習的形式會多樣化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整合是新的教學形式。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帶著目的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并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我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時,為了探究百分數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課前安排學生自己通過上網,搜集有關數據。學生通過網絡瀏覽,收集到各種材料:有祖國各地區占地面積的百分比,有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有銀行存取款的利率等生動的、有說服力的數據、材料。課后我又讓學生登蕪湖市的各有關網站,搜尋反映蕪湖市經濟發展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運用百分數的有關知識進行處理、分析。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關的網站收集資料完成家庭作業,有的選擇蕪湖市近年來的人口、人均年收入,有的選擇蕪湖的綠化面積、小車數量、手機用戶等,并能運用所學的百分數的知識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做出了調查報告、環保的公益廣告、科技小論文、警世圖等較為成功的作業。
我們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強等特性,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絡信息領域,建立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促進教育制度的革新,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
三、通過整合,使數學課堂更精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之后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教學《圓面積計算公式》時,掌握面積公式是重點,面積公式的推導是難點。而學生對于推導過程,特別是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的道理是很難理解的。我們用多媒體演示就形象多了,動態演示把一個圓先平均分成四份,用不同顏色表示,拼起來不象圓;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閃爍顯示;然后,再依次進行平均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讓學生通過對比,直觀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越接近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動態演示,使學生知道半徑和圓周長的一半與所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之間的聯系,從而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化靜為動的顯示,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把圓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深刻印象,實現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轉化過程,學得輕松自如。
四、整合――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與小學數學拓展型課題的整合,使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把握起點,用好教材資源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也就是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用好教材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意義建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考慮到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元的、廣泛的,學生在沒有學習以前就有很豐厚的生活經驗了,教學時,我充分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因為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現實生活已經將這些知識融入學生的視野了,所以他們很自然地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年、月、日”的知識。這種引入新知的方式把握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使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究“年、月、日”有關知識的熱情,更好地促進了他們自主建構知識。
二、改變方式,善用教材資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今天,任何一種單一的學習方式,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窒息學生思維的創造性?;谶@種理念,教師必須重新建構教材,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滿足他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做到善用教材資源。
1、引導探索,活用教材
自主探索是對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把數學教科書中以符號為主要載體的現成知識按其被人們發現和認識的過程進行還原,努力使學生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例如:《3的倍數的特征》一課,我是這樣處理的:先是復習2和5的倍數的特征;①提出問題,猜想特征:猜一猜3的倍數可能有什么特征?(大多數學生認為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②合作探究,舉例驗證(3的倍數到底有什么特征?)從0到9這十個數字中選3個,組成一個3的倍數的三位數,然后伺機將學生所猜想的問題與教師所預設的問題加以整合,引導他們思考討論:A.與個位上的數有關系嗎?B.與數字排列的順序有無關系?C.與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差、積、商”有無關系呢?③初步結論,推廣驗證。④小結歸納,體驗成功。這樣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活用教材,讓他們經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實現數學知識的“再創造”。
2、重視實踐,巧用教材
希臘有句諺語:你聽你忘記了,你看你記住了,你做你學會了。
如果讓學生平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經歷感受教材,將更有助于他們深刻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例如:在學生學完《簡單的統計》之后,我特別增設了一節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的課,課前先要求學生收集統計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材料,課堂教學時再請他們匯報:(1)你收集了什么內容?(2)你是通過什么途徑收集的?(3)對于收集的結果,你想告訴人們什么?匯報時,有的說:“我從報紙上收集了很多有關環保的內容,從圖中看出我國的綠化面積正不斷地減少,我想如果人類再不重視保護環境,地球將會給我們以報復的。我呼吁:‘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還有的說:“我找了學校圖書管理員,了解到我校的各類書籍正在逐年增加,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也懂得了查閱知識的方法。正因為學生親自實踐收集調查,所以他們的感受很深。 轉貼于
三、重組充實,豐富教材資源
教材雖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教師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時,也可針對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靈活地進行一些大膽的改進和刪補,實現重組充實,以豐富教材資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如教學第七冊教材數學廣角——《合理安排時間》時,我本著以活動為中心、以活動促發展的宗旨,在教學中創設了許多生活化場景以及有趣的實踐活動,對教材中的例2進行了重組充實,將靜態的知識還原成動態的過程,以小明為對象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貫穿課的始終:
第一個情境:早餐問題——小明早晨起床后要做的事:刷牙、洗臉,煮早飯,吃早飯,洗碗。
第二個情境:沏茶問題——小明請客人喝茶要做的事:洗水壺,接水,燒水,洗茶杯,找茶葉,沏茶。
第三個情境:做飯問題——小明請客人吃飯要做的事:洗米,煮飯,洗菜,切菜,炒菜(涉及單火眼煤氣灶和雙火眼煤氣灶的問題)。
通過設計這樣一個個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實際問題,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層層深入,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發展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真正獲得充滿生命力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體驗到了數學應用的無窮樂趣,實現了在活動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關鍵詞:多媒體 英語 呈現時機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開辟了教學的新天地,給英語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它通過圖象、動畫、文本、聲音等元素,創設情境,激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展中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受到廣大老師的普遍歡迎。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多媒體運用中也存在著濫用、形式化的傾向。有些老師制作的課件中畫面設計精美絕倫,文字顏色豐富多彩,動聽的音樂從頭貫穿到尾,整個教學在一問一答一顯示中展開,課堂非常熱鬧,信息容量也很大。但是,在這種“熱鬧”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究竟接受了多少,知識技能掌握了多少,誰也不知道。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闭f的就是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時機,多媒體的呈現也要善于把握最佳的時機,要使多媒體的呈現成為整個英語教學流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輔助作用。那么,如何把握多媒體呈現的最佳時機呢?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入手。
一、 創設情境時呈現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減少母語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印象。多媒體可以在下面三個情境創設時運用。
1. 單詞學習時使用
人類的思想活動和思維交流首先是依靠詞匯進行的。詞匯是語言的血肉,就像蓋房子的鋼筋和水泥,沒有鋼筋和水泥,怎么可能有高樓大廈?英國語言學家Bahrick認為,人們對某一事物記憶的好壞取決于對事物認知層次的深淺,初中英語教師應力求使學生牢記第一次出現的詞匯。因此當學生在詞匯和事物之間建立聯系時借助多媒體,利用圖片等直觀手段呈現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學習詞匯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單詞新授碰到jump, run,dance等動作類詞匯時,我讓jump以跳躍的方式出現,dance以旋轉模擬舞蹈的動畫方式出現,學生的目光一下被屏幕上的單詞吸引住了。單詞跟從其意義呈現,能夠將單詞和其意義在不知不覺中被學生接受。在新授顏色類單詞時,我引入了迪士尼英語中red, blue, green, yellow的動畫剪輯,同時配合范讀教學,學生掌握很快。多媒體不僅在幫助中學生學習新單詞方面有很好的成效,在幫助學生記憶單詞時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比如復習課時我經常利用多媒體為媒介開展單詞記憶競賽,將本模塊的單詞以先呈現后淡出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比一比誰在有限的時間內記憶的單詞最多。學生對于這個游戲很喜歡,常年下來他們發現記憶單詞也不像想象中那么艱難。
2. 新課導入時運用
情境是英語教學的一個“小天地”,英語教學需要一定的情境,我們以往的英語學習往往缺乏一定的語言環境,缺乏語言實踐的機會。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設置相關的情景,對學生的理解將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初中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能創設好一定的情景,使學生進入角色,就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并能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在以往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時候,我一般通過口頭描述或實物展現的形式導入新課,但由于有的情境無法在課堂里用實物來呈現,而學生對語言描述的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學生對新課的導入興趣不大,也沒有覺得和課文有多大聯系。而利用多媒體巧妙地將教學內容置于一個情境中,就是英語教師將課文活化成話語,呈現圖片、錄像等聲像,使語言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感知相應的真實情景,引發學生的語言交流,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比如新標準九年級上Module3unit2內容是關于劉翔的事跡。我在新課設計時先播放了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冠時的錄像,讓學生對劉翔奪冠有所印象,然后根據錄像內容設計了問題:How do you think can LiuXiang win the golen medal?What will Liu Xiang do after winning the medal?來引入課文內容,學生的回答非常活躍。我再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從自由思考進入到閱讀理解環節,教學環節銜接十分自然。多媒體從視覺、聽覺入手,幫助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加深他們對本課的印象。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教師應重視在一堂課的開頭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關系到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多媒體教學以其豐富、形象、鮮明的色彩,活潑、可愛的動畫形象吸引了初中學生,激發學生熱情,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多媒體的使用能夠活躍初中學生的思維,增進他們的理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英語學習中,有效地達到目標,激發他們的思維、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從而優化導入環節。
3. 背景知識介紹時展示
英語做為一種外語與其國家的文化內涵密不可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英語中折射出來的文化意識和內涵在英語教學中是不容忽視的。英語課程標準文化意識五級目標第九條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英語國家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歷史等??梢姵踔杏⒄Z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充分重視背景知識的介紹。傳統的做法是口頭介紹,卻過于抽象,無法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借助圖片、視頻等音像資料的輔助,能夠形象生動地展示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了解西方文化,開闊視野。比如新標準初二上module 6是介紹英國著名的童話故事《愛麗絲漫游仙境》。這個童話故事在英國是家喻戶曉,每一個英國兒童都讀過這個故事。但在我的調查中,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讀過這個故事,那么讓學生對這個故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于課文的理解和學習十分必要的。于是我在新課設計時加入了背景知識的介紹。我找來了故事人物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展示,使學生對這個故事中的人物有所了解。同時下載了這個故事的視頻,利用軟件剪輯整合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片段,在介紹了《愛麗絲漫游仙境》這個故事的作者、故事人物和故事大概之后播放了整合后的視頻片段。學生在多媒體的輔助下能很好地熟悉課文內容,更快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去。又如新標準初三上第一模塊介紹科羅拉多大峽谷的美景。大部分學生聽說過這個地名,其具體的情況不太清楚,口頭描述或圖片展示也無法讓學生有深刻印象,我在備課時從央視的記錄頻道上下載了相關視頻,剪輯整理后播放給學生看,通過動態的畫面展示介紹了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地貌,切合了課文內容的學習。由于學生對視頻有了直觀的印象,面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容易多了。這樣的背景知識介紹形象生動,調動學生多方面的感官感受,又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容易讓學生接受。
二、激發學生興趣時呈現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它能激發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贊可夫認為,學生有了愉悅的情感,歡快的情緒,可以使大腦皮層區于興奮狀態,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反之,厭煩的情緒能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尋求和設計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點。電教媒體以其特有的聲、光、形、色的特點,能創造豐富多彩的語境,使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情景化、交際化,引導中學生在接近真實的語境中開展聽、說、讀、寫的練習,使學生的各方面綜合能力得到訓練。同時,由于電教媒體傳播教學信息時有生動形象性、直觀趣味性等特點,適應了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滿足了他們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獵奇心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生日、看病、就餐等特殊情景,要想創設真實情景就得準備大量的實物、道具,費時又費力。但是如果運用電教媒體來展示情景對話,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如描述生日時,先播放“Happy birthday”這首歌,呈現色彩鮮明的人物畫面,然后配以對話性的文字(從外部飛入),再配以適合的音樂,同時對重要文字進行加亮、加粗、閃爍、放大等,這樣就形成了栩栩如生、鮮明靈活的教學情景,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句型的操練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往往在操練時機械地模仿而沒有轉化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識,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找到了多媒體這一好助手。如句型操練時可以展示圖片,再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句型操練。也可播放跟某話題相關的圖片,學生根據一系列圖片操練句型或模仿課文進行情境對話。由于為學生創設了情境,學生能在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變機械操練為情境對話,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想學,才會樂學,才會主動去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喚起他們的求知欲。當初中學生置身于多媒體教學環境中,他們會對即將開始的學習活動充滿渴望和自信,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地學習材料和學習通道,完全沒有焦慮感,這完全是多媒體的合理呈現在英語教學起的重要作用。多媒體容聲,色,文為一體對學生的感官和視覺產生強烈沖擊,學生在課堂上會很活躍,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會爭先恐后的回答問題,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 突破學習難點時呈現
眾所周知,我國初中學生學習英語往往缺乏一定的語言環境,缺乏語言實踐的機會。而實際教學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和詞匯的學習,忽視句型的具體應用。因而,不少學生能從原型例子和教材練習中獲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識點,但將這些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較差,當他們遇到不同場合下的現實問題時就束手無策。這時,初中英語教師就需利用多媒體課件具有較強的表現時間、空間、運動和靜止狀態的技術特征,將不易觀察到的事實、現象、知識發生的過程展現到學生面前,幫助學生通過感知學習、掌握和運用知識。多媒體的運用可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啟迪學生思維,節省教學時間。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抽象概念的講解是比較枯燥的,它往往使學生難以接受。一堂課下來,教師教得精疲力竭,學生接受得不夠完全,總是有些不清楚的問題留在腦中,學習負擔較重,而且學習效率也比較低,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而通過生動的演示,把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用多媒體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學生自己觀察,總結知識的用法,突破學習的重點、難點。比如在新標準初一上現在進行時的教學中,通過幻燈片呈現一些圖片,如:一個小男正在游泳;一些學生正在打籃球;兩個女孩正在畫畫等,利用圖片邊展示邊讓學生思考、訓練,先呈現現在進行時的結構be+doing,學生模仿練習。這樣,既達到訓練的目的,還可以節省時間,再回到書本中回答What are they doing?時,學生們就迎刃而解了,做到重點、難點當堂訓練、當堂消化。又如初三上被動語態與主動語態的互換是學生深感頭疼的事,通過多媒體的介入,將兩種語態互換的步驟利用箭頭、下劃線、符號等方式逐一展示,先讓學生自己總結方法,然后全班補充討論得出結論,然后通過兩三道題進行練習鞏固,這個知識點的難點問題就輕易地讓學生解決了。教師在課堂上只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學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讓老師講—我來學的模式改變為老師引—我來學的模式,引導學生展開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增強,為英語的創造和發現學習提供了條件。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知識的難點和重點,讓初中學生去解決問題,達到鞏固、遷移的目的,能有效地避免傳統的、單調的練習,能使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從而鞏固新知識,靈活應用,快速遷移,使學生輕松地突破難點和重點。
四、知識延伸拓展時使用
英語作為培養初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門重要學科,它不單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設計發散性、開放性、實踐性的練習,為學生的創新活動創造條件,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正是多媒體為我們的初中英語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活化了英語教學,提高了課堂效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超越時空,多維感受,啟發思維。不僅學到了課文的內容,還領略到了外面更廣闊的課外世界,把課內和課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且情感上得到了滿足,精神上得到了熏陶,創新能力得到不斷開發,創新思維也得到了無限的拓展。新標準初二上第4模塊是介紹失學兒童上學難的事情。學習了課文后我布置學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并教會學生如何利用ppt制作課件,在英語課上讓學生分小組逐個展示他們制作的課件,同時和同學一起分享他們在查找制作過程中內心的感受。再有新標準初三上第6模塊講的是環保問題。課后我布置學生收集了環保知識,在班會課上召開了一節“我環保,我自豪”的主題班會。班會中學生們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以小組競賽等形式宣傳環保知識。整節班會課氣氛活躍,學生發言踴躍,積極性高漲。這樣,借助多媒體的使用,立足課本,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擴大的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不斷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總之,為實現初中英語教學過程的優化,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初中英語教師要根據初中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多媒體的特點、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抓住多媒體運用的最佳教學時機,真正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吳素紅 李金英《英語多媒體教學的現狀與分析》 《教育與職業》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