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2 01:40: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三學生年度個人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本科生 導師制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016-02
1.引言
進入新世紀,我們國家提出了“強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戰略性教育方針,如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成為當前教育理論研究熱點。借鑒國外高等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經驗,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一種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培養機制在我國部分高校得到了實踐。所謂本科生導師制是指高等學校聘請那些學術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及綜合素質較為全面的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生的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專業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給予學生在學習、思想、心理、生活乃至人生發展等各個方面的關心和指導,既指導學生“做學問”,也指導學生“做人”。本科生導師制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近年來本科生數量的大幅增加,高校師生比的下降,本科生導師制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本文旨在結合我國高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嘗試尋找解決的方法,提出一種以研究生導師、青年老師和博士生為主體的導師團隊指導制度,以推動我國高校導師制的進一步發展。
2.本科生導師制發展現狀
2.1本科生導師制的起源
導師制最早起源于1379年,由英國溫切斯特主教威廉?維克姆首倡,牛津大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將其推廣用于本科生的培養。當時導師制的主要做法是大學與學院分工合作,共同培養學生。大學實施課堂講授制,學院實施導師制,實現課堂教學和學院教學的結合。學院給學生指定導師,導師協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學生特點形成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包括為學生確定研究方向,布置研究論文,提供閱讀書目;與學生定期進行個別輔導談話,就學生的品行表現予以訓導;與學生進行學術討論,自由地交流思想。20世紀70年代,牛津大學導師的職業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雖然在其后漫長的歲月中,牛津大學經歷了無數次變革,但導師制都被作為一種最值得信賴的教學制度保留了下來。時至今日,仍為牛津大學引以為傲,牛津大學歷史上產生的4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常被認為得益于此。
中國導師制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曾于1929~1931年留學牛津大學的費鞏教授把大學生導師制帶到了中國,他于1939年執教浙江大學時,寫了《實施導師制之商榷》一文,認為“此種教法,重博覽群書,不是重捧住一本課本或幾篇講義;重思想見解,不得強記呆誦,足以進啟迪誘掖之功,養成有器識抱負之學者。因材施教,尤足使聰明才智不為愚劣庸陋所牽累。導師與二、三學子,時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對論學,或集諸子共處茶點小飲于導師之家,剖析疑難而外,并得指示學生修養之法,解答學生個人問題。導師視門人如弟子,門人視導師如良師益友,從學之期雖短,而締交則終身,受其潛移默化,不覺品德與學問俱進也。”
2.2本科生導師制的發展
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的不斷深化,一方面高校擴招致使師生比居高不下,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新形勢下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需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導師制逐步成為高等院校本科生管理制度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自2002 年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全面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我國其他學校則處于不同程度的試點探索階段。
2010年秋季,國防科大率先開辦“錢學森創新拓展班”,目的是借鑒國內外一流大學先進做法,選拔一批優秀學員,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配備一流師資力量,提供一流教學條件,實施特殊配套政策,發現和解決本科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錢學森班”為每名學員配備1名導師,導師須有高級職稱,教學科研經驗豐富,教書育人工作成績顯著。導師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幫助學員制定個性化教學計劃,并對學員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全方位指導。信息工程大學在此方面也已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3.軍隊院校現行導師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最初確立大學生導師制的核心思想是:在教育教學方式上注重個別指導,強調導師對學生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在教育教學內容上注重德智并重,導師不僅指導學生的學業,而且關注學生的品行,同時關心學生的生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營造密切的師生關系和寬松和諧的氛圍,強調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自由平等的交流。它蘊含的教育理念一是教育從根本上說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過程。二是教育是根據“人”的特點培養“人”的活動,而不是按照統一標準制造“產品”,必須因材施教。三是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傳授給學生系統化、理論化的書本知識即明晰知識,又要傳授一些默會知識,即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逐步獲得、積累和形成的經驗知識。這些年以來,雖然很多軍地院校在導師制的研究實踐中已經有很多的嘗試,但一直存在以下六個問題:
(1)沒有教學任務要求約束,導致導師制成為教員個人的自覺行為。導師的職責定位既是對其工作范圍的準確界定,也是正確實施導師制的關鍵所在。但在現階段實行的本科生導師制中,并沒有給導師以明確的教學任務要求,而且由于本科生培養的多方面需要和人們對導師制內涵功能的多重理解,造成一些高校對導師職責定位得比較籠統,導師的工作職責不清晰,使導師制成為教員個人的自覺行為,往往導師時間多時多輔導一些,而時間緊時就少輔導或不輔導,從而難以保證導師制的教學質量,也使得導師的核心培養目標不明確。
(2)一對一的指導方式加上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使得導師力量嚴重不足,指導時間難以得到保證。我國高校導師起初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選課和制訂學業規劃,但隨著高校擴招和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渴求,本科生傳統的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的多方面需要,而本科生導師制適應了這種需求,因而成為一種被賦予了寬泛內涵與功能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但高校的擴招也使得師生比例嚴重不平衡,一個導師往往需要指導十幾名甚至數十名學生,再加上導師本身承擔著較為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不但導師制時間和效果難以得到保證,而且學生的多樣性也使得導師的知識結構和精力嚴重不足。
(3)導師制中的導師職稱結構參差不齊,師生交流的內容和平臺不確定,難以保證效果。導師指導學生主要是通過交流的方式,而交流必須要有實質內容,同時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臺環境。牛津大學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各種潛質和才能都能自由發揮的平臺,為各種可能轉變為現實提供了條件。雖然我國現階段有些高校實行導師制,但由于交流的內容不確定,導致導師指導的內容存在隨意性;由于指導場所不確定,限制了導師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影響了導師指導活動的質量。同時,學生的人數眾多使得所任命的導師年齡各異,職稱結構和閱歷、經驗各不相同,導致指導效果難以得到保障。
(4)年齡原因使導師不了解學員,學員不理解導師,存在溝通困難。在現有導師制實施的過程中,因為導師都是由學校直接指定任命,學員沒有太多的選擇權,這就形成了學生必須適應導師的特點和指導方式,而由于部分導師與所帶學生年齡、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差異過大,從而導致在實際教學指導過程中效果不理想,學生不認可的情況。
(5)部分教師對導師制的認識不到位。有些教師對導師制不甚了解,誤認為是學校把本不屬于自己的工作壓在身上,對導師工作重視不夠,繼續把工作重心放在授課和學術研究上;有些教師認為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經有了專兼職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做,自己再去管理和指導可能顯得多余,于是只限于幫助學生選課,較少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
(6)導師制的配套措施不夠完善,影響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完整的導師制度的內容包括聘任制度、評價制度、激勵制度、導師職責及工作規范等。由于目我國導師制的實行還處于起步階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學校在導師的任職條件和聘任方式上還存在一定差異,加上導師職責范圍寬泛,導師工作不易量化,考核評價標準尚未確定,激勵和配套措施不夠得力,影響了導師工作的積極性。
4.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新思路和主要做法
4.1形成以教學小組為主體的導師梯隊
導師主要依托系管理干部、教員、研究生構成(部分教員可外聘),改變以往導師制的運行模式,每名學員不僅僅是由單一導師進行指導,而是把學員和導師都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導師小組對應指導一個學員小組,導師小組由高職、中職、初職教員、管理干部及博士研究生搭配組成形成導師梯隊,全方位對學員小組進行教育指導。這樣既可以改變因導師與學員性格特點不同而造成的教學指導困難,又能夠形成多元化知識層次,培養學員發散型思維模式,提高綜合素質。同時,建立導師工作制度和總結制度,成立導師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導師導學工作的計劃制定、協調管理等工作,還負責檢查、監督、評估、考核各導師工作小組工作開展和導師的導學工作。每學期開學以教學任務的形式下達學期指導計劃,然后按照計劃嚴格執行,最后進行工作情況考評。確保導師小組每周開展教學指導、每月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每學期開展導師工作情況總結。
4.2采取課外全程導師制,全面培養學員
導師小組教學內容包括學員的課程學習、動手能力、科學素養、組織管理能力、事業心、責任感、品質意識、興趣愛好以及實踐應用等方面。導師小組不僅在課堂上對學員進行教學指導,同時創造各種條件在課外對學員進行培養,并在適當時機配合管理干部做好學員在管理、訓練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形成教管統一的育人機制,做到日常管理、組織訓練、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和課外指導于一體。導師組在教學指導學員的同時,要注重學員興趣愛好的培養。廣泛開展軍事、科技的興趣小組活動,引導學員的軍事素質愛好和寬闊的軍事視野,提高學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3實行突出實踐環節的教學指導模式
學員在導師小組的指導下,積極參加各種科技創新等活動,從而培養學員的科技素質;創造條件讓學員到試訓隊或武器生產廠家見習跟蹤,或參加部隊的試驗任務,使學員盡可能多地在任務現場感受氛圍,親身體驗。每學年結束時,各導師小組要對學員一年的工作學習情況進行總結,重點分析學員的思想狀況、學習情況、指導效果并提出相關建議,不斷完善指導過程,確保最終教學指導效果。
4.4開展以研促學的新型輔導模式
改變以往本科學員只是最后半年才進行畢業設計,而大三時只是進行專業基礎課學習,沒有導師輔導的情況。在第五學期提前下達畢業設計課題,在第七學期確定,中間允許學員對內容和方向進行改變,使學員盡早在導師小組指導下,開始準備理論基礎知識,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豐富視野。同時也可將畢業設計研究內容與實踐教學環節融為一體,提高畢業設計質量。此外,讓學員直接參與導師組的科研項目,通過參加活動和項目,感受科研學術氛圍,培養學員的科研素質及創新精神。
4.5建立分組考評的機制開展考核
按照科學文化水平、創新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專業興趣、身體素質等條件分組,并結合平時成績、綜合作業、課程設計、實驗報告、小論文、期末考試等環節,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進行考評。考核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且采取全程淘汰機制。利用好學校的末位警示、中期考核等淘汰機制,使優秀的學員脫穎而出,末位的學員有強烈的危機感、緊迫感,推動全體學員共同進步。導師小組及每名導師的考核由導師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根據學員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綜合素質以及導師指導評估情況、工作能力等方面確定對導師工作的考核等級,并記入教員業務檔案。考核等級為優秀的,給予一定獎勵,并作為教員年終考核的依據之一,考核不合格的導師,取消下一年度導師資格。
5.小結
本科生導師制是本科生教學管理制度中的一種重要制度,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在各大高校中得到廣泛采用。隨著本世紀初本科生規模的大幅擴大,本科生導師制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困難。本文從高校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當前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以導師團隊為核心的新型導師制,為本科生導師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3冊)[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2]何莉.本科優秀生導師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