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8 06:21: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空間結構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鄭州;星級酒店;空間分布
一、引言
隨著城市旅游業的日益發展,星級飯店的空間分布成為城市空間變化的一大特征。20世紀60—70年代,國外游憩地理學家就開始注意到游憩設施的空間布局問題,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已有學者開始注意到旅游供應(包括服務設施)的地理結構問題。但是從相關文獻來看,目前從空間的角度研究旅游賓館酒店的論著大都著眼于國內外旅游較發達的城市,如倫敦、多倫多、北京、上海、南京等,至今沒有學者對河南旅游飯店的空間結構特征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對旅游業高度重視,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放在更加優先發展的位置,河南省的旅游飯店必將迎來新一輪發展。
二、鄭州市星級酒店發展背景
鄭州市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業發展條件:①區位條件優越。鄭州是河南省省會,京廣、隴海鐵路在此交會,京廣、徐蘭兩大客運專線高速鐵路在此交會,京珠、連霍兩大高速公路也在此交會,是中國交通的重要樞紐之一,是中西部地區通向海外的一個主要通道和出口,也是東部和中部地區連接歐亞大陸橋的一個主要連接點。②旅游資源豐富。鄭州是我國第一座有城垣和規劃的城市,早在3600多年前,商湯就在這里建都,成為我國現已考證的最早的都城,,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旅游區點100多處。鄭州是中國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衛生城市、優秀旅游城市、對外開放城市和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已躋身中國綜合實力50強和投資硬環境40優行列。③城市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鄭州素有“綠城”的美譽,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5.1%,人均公共綠地8.7平方米,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近年來,旅游業已經成為鄭州市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動力產業,見表1,州市旅游業發展條件優越且發展勢頭良好,在此背景下分析研究鄭州市星級酒店的空間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鄭州市星級酒店的空間特征
截至2009年底,鄭州市域范圍內共有旅游星級酒店125座,其中五星級5座、四星級21座、三星級64座、二星級35座、沒有一星級飯店。從酒店星級為標準進行劃分,鄭州市區內旅游星級酒店具有明顯的梭形結構,兩頭小,中間大;從空間形態來看,鄭州市的星級酒店主要呈現出如下的特征:
1.市區集中指數較高,分布異常不均衡
這里筆者采用集中指數對鄭州市星級酒店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度量。集中指數是衡量一種經濟活動空間集中程度的指標,用以對比兩種地理要素的分布,其意義在于:數值越高表明該項要素的地理空間分布越集中,數值越低說明該項要素的地理空間分布越分散。對于任何一種經濟活動而言,集中指數都介于50一100之間,當地理要素或一種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達到均勻極限時,其集中指數為50,反之為100。此處計算公式可描述為:C=(1一h/H)×100%……………(h=hl+h2+……+hn)
式中c為集中指數,H為鄭州星級酒店數目總數,hi為各區縣地區的星級酒店數,n按下述原則確定:將星級酒店數量在各個區縣地域上的分布,按多寡順序排列,設為h1、h2……hn,星級酒店在鄭州市的總數量為H,當hl+h2+……+hn=l/2H時,n即為所求。此時1/2H的意義為:占鄭州地區半數星級酒店時的總區縣數目。H值較大時,C值較小,表示星級酒店的地域集中程度較低,區域分布較為均衡;H值較小時,C值較大,表示星級酒店集中程度較高,地區差異比較明顯。一般來說,集中指數50以下為布局相當分散,50~60為相對分散,61~69為相對集中,70~80為相當集中,80以上為高度集中。
將表帶入公式C=(1一h/H)×100%……………(h=hl+h2+……+hn)得到,2009年鄭州市星級酒店的集中指數C=98.4%,布局非常集中,各區縣星級酒店的分布差異較為明顯。(圖)金水區成為星級酒店的集聚城區,占全市星級酒店總數的49%。
2.與各區的商業級別高度關聯
飯店作為商業用地的一部分,發展好壞直接與商業的繁榮程度息息相關。鄭州市最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區坐落在金水區內,這里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大型百貨商場和大量的娛樂設施、金融機構等,酒店星級普遍較高;二七區是鄭州市的老商業區,是次中心之一,但商業集聚程度遠低于金水區,酒店星級以中低級為主;中原區是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集中了大量的政府機關和少數商業設施,區內有1座五星級酒店,1座四星級酒店。可見,城市內部商業中心區的等級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酒店的等級結構。
3.與地價級別成正相關,向地價級別較高區域集中
對城市游憩設施而言,墨菲等研究證明了飯店、旅館和娛樂業等具備在地價峰值區(thePeakLandValueIntersection,簡稱PLVI)布局的經濟能力。這個結論對星級酒店整體是實用的。但具體而言,酒店等級、接待服務能力和效益水平不同,對地價高低的敏感程度不一。一般情況下,服務等級高的酒店更愿意布局在地價高的地段。
鄭州市星級酒店隨著星級的提高,分布在高地價區的酒店數目逐漸增多。在鄭州市的一級地價區,集中了五星級酒店的80%,四星級酒店的38%,三星級酒店的59%,二星級酒店的37%,酒店總數的50%。這反映出高地價區對星級酒店的集聚效應。
4.向城市主要干道集中,隨環線圈層向外遞減
交通便利程度是決定星級飯店選址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失去交通線路的依托,飯店便不會得到長足的發展。鄭州市125座星級酒店分布在66條街道,金水路、花園路、中原路、紅專路、經三路、豐產路等均為鄭州市區主干道,道路兩側的星級飯店相對集中,占鄭州市區星級酒店總數的42%,而次干道則成了低星級飯店分布的主要地帶。
2009年底,鄭州市區內環線以內擁有星級飯店60座,占鄭州市星級飯店總數的48%;二環線以內擁有飯店26座,占總數的21%,三環線則只有11座,占總數的9%,四環線僅有4座,其余零星的分布在四環線以外。
5.景區對星級酒店的輻射效應和集聚效應明顯
當暫住地附近的旅游點到住地距離可以保證旅游者能在一天內完成到該點的旅游時,旅游者也會采用節點狀旅游路線,若一天內完不成游覽時,旅游者傾向于住在風景區內。受大尺度的旅游空間行為的影響,旅游者到達目的地后,往往選擇該旅游區的中心城市或較高級別的風景區或附近暫住。登封是鄭州市旅游資源的主要集聚地,有全國首批5A級風景區嵩山少林景區,中岳廟、嵩陽書院、法王寺等云集在此,當地的佛禪文化、武術民俗、素齋飲食等有機融合,已逐步形成了一個大型的城市游憩商業區。旅游設施在空間上的集聚同時間一樣可以提升城市的旅游效應。這種集聚不僅表現為旅游者人數的絕對增加,而且通常表現為旅游吸引物的分布、星級賓館和餐飲業的分布、旅游者行為模式的分布。為了最大化的吸引游客投宿,滿足各種消費需求,四星、三星、兩星級酒店在登封均有分布,并呈現出貼近旅游吸引物的趨勢。
四、結論
鄭州市星級酒店的空間分布很不均衡,集中指數高達98.4%。城市內部商業中心區的等級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酒店的等級結構,商業中心區越繁華,星級酒店的數量越多、級別越高。星級較高的酒店具備在地價峰值區布局的經濟能力,向地價級別較高區域集中。并且呈現出向城市主干道集中,隨環線圈層向外遞減的現狀。在城市旅游資源富集的區域,景區對星級酒店產生的影響,使星級酒店向景區集聚,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縣級市登封就是典型。而金水區是鄭州市商業最發達、一級地價最多的區域,完全符合上述特征,已成為鄭州市星級酒店的集聚區。
隨著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服務設施區位研究意義也愈來愈顯得重要。根據鄭州市委、市政府下發的《關于實施旅游強市戰略,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意見》,到2011年,鄭州市年接待海內外游客將突破50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450億元。這個目標考量了鄭州市的接待能力。就鄭州市星級賓館的現狀,是遠遠不能達到的。因此,要把鄭州打造成為中部地區旅游目的地和客源集散地,在投資建設星級酒店時,不但要結合鄭州市的總體規劃,還要充分考慮分布特征,仔細衡量利弊,否則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張捷周寅康等:旅游地理結構與旅游地持續發展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地學專輯),1996(5):45-49
[2]鐘玉鋒張明舉孫鈺霞:宜賓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對策探討[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8—62
[3]寧越敏:上海市區商業中心區位的探討[J]地理學報,1984(2):163—172
[4]R.E.Murphy.Thecentralbusinessdistrict:astudyinurbangeography[M].ongman,1972
[5]胡志毅,張兆干.城市飯店的空間布局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2(1):107
[6]保繼剛:旅游者空間行為規律在賓館選址中的意義初探[J]人文地理,1991(9):37
論文關鍵詞: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商業活動載體商業活動主體
論文摘要: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是商業地理學的核心。文章從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兩方面深入分析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的歷程,回顧國內城市商業結構研究的進程,并進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處與發展方向。
1引言
城市商業隨城市的建立而出現,是城市的主要職能。城市商業空間結構是由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載體即商業中心,是商業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主體即消費者和商業企業經營者,是城市商業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設商業企業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故只重視消費者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一直以來是國內外城市商業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研究歷史已有幾百年,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較成熟。其研究領域廣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圍內各商業活動載體——商業中心的空間形態、等級體系、布局規律,以及商業活動主體——消費者空間行為、消費者空間分布狀況。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包括城市內部與城市體系空間結構,文章特指城市內部商業空間結構。
2國外研究理論和方法概述
地理大發現之后,世界各國商貿往來加強,各國各地物產資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場的簡單描述日益增多,給商業空間結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計量地理、行為地理、時間地理、運籌學等一系列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引入,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真正科學化,研究水平不斷提升,逐漸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作者將從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兩個方面綜述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進展。
2.1城市商業載體的空間結構研究
商業中心作為商業活動的載體,是人們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早期的研究注重從商品供給的角度考察商業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業中心的等級體系和不同商業職能的空間布局規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3種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論。杜能提出位置級差地租理論最早解釋了商業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葦斯(Getis)揭示了總零售量隨離開地價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帶的距離增加而減少的規律,證實了土地地租變動及其與商業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的規律。20世紀60年代,加納研究了商業中心的內部結構,在投標地租曲線上建立了不同商業中心的簡明空間。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圖表表示出租金梯度與商店類型的關系,認為通過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城市內部經濟活動的生態位,可以確定商業中心的區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論的研究。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論是現代商業空間理論的基礎,為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德國經濟學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區位經濟學》中提出“經濟地景模型”,創立了服從最大限度利潤、以市場為中心的區位論和作為市場體系的經濟景觀,對城市市場經濟區進行系統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論,構造了邊界的無差別線模型。后來,墨蘇(R.E.Murphy)和萬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業職能為依據,界定了中央商業區的地域范圍。
2,1.3空間分析學派。二戰后,地理學界掀起了“數量革命”,復雜的計量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運用數學模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成為可能,空間分析學派隨之產生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統計學中的回歸方法,得出P=ABn。為中心地職能的設施數,P為中心地的人口數。參數A和B用回歸的方法取得,當=I時的P值是門檻人口數。1965年,美國學者貝里(Berry)對芝加哥大都市區商業形態區位分布進行實證研究,提出“都市區商業問結構模型”。1981年,英國學者波特(Potter)引入多變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和圖表,分析商業區功能性質、區位、易達性、形態、發展規模及其與社會經濟的密切關系一。
空間分析學派通過大量假設來簡化問題,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轉為定量數據處理,借鑒統計學、數學分析及數量地理方法解釋問題,促進了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方法科學化。但過分追求技術、邏輯理論系統完美和空間分析的抽象化,使他們的研究脫離了實際的城市商業空間結構。
2.2城市商業主體空間分析
2.2.1消費者行為空間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學者們逐漸認識到空間學派將人地關系物化、忽視人的作用不切合實際,發現消費者行為對商業空間結構有重要影響。相關研究也開始注重從消費者行為方式和社會經濟屬性的角度來理解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強調消費者行為差異對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
貝里和蓋瑞遜(1958年)第一次將消費者行為納入理論架構,首次對消費者前往最近的商業中心購物的假設提出挑戰。美國的學者賴斯頓(Rushton)最先從消費者行為觀點去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問題,提出行為一空間模型,認為任何一級的中心地的消費者行為均有多樣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業設施認知結構的程序,從商業設施潛在顧客的角度出發來判斷大量的有關屬性、看法、傾向性、評估變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衛(Davis)提出了“購物中心層次性系統發展模型”,將消費者行為及其社會經濟屬性納入購物中心的層次結構的形成和變化中;1982年,英國學者波特(Potter)完全從消費者的知覺和行為的角度來探討零售區位的分布問題,提出信息場與利用場的區別。
2.2.2消費者空間結構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業中心吸引顧客的地理區域,也稱商勢圈,側重從商業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費者空間分布狀況。1929年,美國學者威廉·萊利(WilliamJ.Reilly)首先創立了商圈測定法則——萊利法則,即:兩個商業供給地,對于中間一個消費地消費者的吸引力與兩個供給地人口成正比,與兩個供給地距離平方成反比。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探討消費者空間分布法則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則、阿普波姆法則、加薩法則。
隨著汽車普及,實際距離已不再有很強影響力,萊利法則及其派生法則在商業網點布置中常與現實不符。美國學者哈夫考慮了更多因素,構建如下的數學模型
式中:P,為居住在i地區的消費者選擇商店聚集區購物的概率,S,為商店聚集區面積,,為從i地區到商店集聚區所需時間,為消費者從居住區到商店聚集區路程中購物障礙要素指標。
哈佛商學院(20世紀80年代)在實踐中創立了飽和理論,通過計算零售商業市場飽和系數測定特定商圈內某類商品銷售的飽和程度。一般來說,位于飽和程度低地區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飽和地區。零售商業市場飽和系數(IRS)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IRS為某地區某類商品零售飽和系數,C為某地區購買某類商品的潛在顧客人數,RE為某地區每一顧客用于購買某類商品的費用支出,RF為某地區經營同類商品商店的營業面積總數。
上述各種模型對于有效選擇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顧客來源與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應用簡單明了、省時省力。但是,影響消費者空間分布的因素眾多,除模型中已經考慮的人口、距離等因素外,還受商店本身的競爭實力、所處商業中心的繁華程度、交通流量、競爭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規劃等因素影響。新設商店要做出正確決策,在進行定量分析的同時,還必須與商圈實地調查結合起來,進行定性分析。
3國內研究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逐漸興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論的實證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楊吾揚教授把中心地理論引入商業空間結構研究中。以北京市為例,把城市商業網點分成3級序列:市級、區級、街區級,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分析了北京商業服務業空間結構現狀,用范力農定理求“銅心”,成功地對中心地理論進行了試驗性研究。高松凡論述了北京城市場的歷史發展變遷,從歷史地理學視角,運用中心地理論分析了自元大都以來歷代北京城市場空間結構特點、演變過程及影響因素。
寧越敏教授實地調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區商業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業中心的一套指標。他選取了商業中心內商店數、商業中心的職能數等5個指標,對上海市61個商業中心進行了聚類分析,劃分為3個級別5種類型,分析了影響上海市商業中心區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建議。吳郁文、謝彬等在研究廣州市城區零售商業企業區位布局時應用了這種方法,增加大型綜合商場、大飯店、賓館職能單位數占商業中心職能單位總數的百分比這一指標,用6個指標對廣州市30個商業中心類型及等級體系進行聚類分析。
20世紀90年代初,安成謀以蘭州市為例,構建消費者購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區的一個商業中心,銷售范圍與消費者總開支成正比,與該商業中心規模成正比,與消費者花在購物途中的時間成反比,與這一中心與其他中心的競爭成反比。他劃分蘭州市3級商業中心區位格局,引入加權平均模型和希爾伯脫模式,分析蘭州各市級商業中心的區位優勢度,據此評價商業中心發展潛力。
暖等以商業行業為切入點,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采用因子生態分析技術,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研究昆明市商業地域結構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今后調整方向_1。閻小培、許學強等以廣州市為例分別對其商業中心的區位格局及發展趨勢、中心商業區進行了分析。仵宗卿開始深入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內部,探討其形成機制和發展演變歷程。
4國內研究評析
4.1消費者行為定量研究相對薄弱
整體上,國內學者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論為基礎,分析商業網點的規模等級與空間分布。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調撥,加上基礎數據庫缺失,導致關于消費者行為空間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層面上,定量分析較少,制約了國內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國商業的宏觀經濟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內“買方市場”的出現使得傳統業態的商業企業經營步履維艱,而加入WTO后外國資本大量涌人中國,必將對零售業市場帶來極大的沖擊,必然要求研究視角與指導思想作相應調整。
4.2新方法新手段的應用較少
從發表的論文看:朱楓,宋小冬,馬才學等人分析了商業地理定位的構成要素,論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商業選址的技術路線。但總體上國內研究與新方法新手段的結合較少,GIS,GPS,RS等技術引入不足,缺乏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科學模擬。
在研究方法上以靜態均衡分析為主。國外相關研究為了構筑模型的需要,簡化商業布局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學者的研究視角。事實上,商業受眾多因素交叉影響。隨著商業的進一步復雜化,靜態均衡分析將顯得越來越不合理。我們必須注重從動態、綜合的角度去看問題,更好地把握商業布局眾多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業空間結構規律。
4.3新型商業業態的影響提出了新課題
隨著個性化、柔性化、多樣化消費理念的滲透,廠商在迎合消費者喜好的驅動力之下,生產方式已由批量生產、內部資源整合、單獨的市場競爭逐漸轉向定制化生產、外部資源整合、供應鏈協同式競爭。這一系列的轉變已促成流通企業質的轉變。商業業態大致遵循著百貨商店一雜貨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專賣店一購物中心一倉儲式商場一電子商業的軌跡演進,間接影響著我國城市商業的空間結構。
20世紀60年代,ShoppingMall隨著轎車的普及率先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興起。70年代,ShoppingMall逐漸被引入亞洲的日本、新加坡、臺灣等發達地區。近年來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專業知識指導國內商業地產投資機構和商鋪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選址經營決策,促進商業地產知識的普及。
近年新興的虛擬商廈與電子商業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通過電子網絡方式進行商品交換與行政作業全過程。因為它第一次實現了無店鋪經營,造就了三維的空間市場(marketspace),企業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擺脫空間距離的束縛,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易,真正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與零庫存,因而虛擬商廈與電子商業對城市的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將是深遠而復雜的。這被視為商業業態的又一次革命。研究網絡虛擬購物對傳統的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機制、發展過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將有重大意義。
4.4商業分布離心化研究有待加深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開始有條件逃離城市的擁擠、喧嘩與繁雜。近年來,我國部分大城市已出現人口郊區化現象,一些工廠、商業企業也開始向郊區遷移發展,尤其是占地面積較大的批發商業。某些大城市郊區尤其是近郊區商業銷售額總量、銷售額增長速度均有超過市區同類指標的趨勢;商業數量、從業人員、營業額等比重在郊區有增加趨勢,在市區有減少趨勢;同時市中心的商業區并沒有衰落,這種情況有別于郊區化,我們稱之為離心化。但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城市商業離心化的程度及趨向、與國外對比、發展中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等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 多中心結構:我國特大城市的未來形態 我國特大城市的消費結構研究 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精細化管理的思路與舉措 特大城市的產業結構轉型分析 生態文明視野下特大城市空間結構的轉型優化 未來的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產業升級與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理論探討 “兩規”協調下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范圍劃定研究 我國特大城市金融業發展路徑研究 特大城市的門檻 新階段我國特大城市提升金融輻射力路徑選擇研究 我國特大城市CBD建設投融資方式及存在問題研究 中國特大城市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芻議 美國特大城市交通治理的啟示 “減量發展”:中國特大城市的新信號 建設重慶特大城市的幾個重點 寶雞建設特大城市的戰略構想 特大城市風險治理的國際經驗 特大城市人口的國際比較 烏爾帝國阿馬爾辛王的貢牲中心結構和總管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5年7月2日。
Garreau J., Edge city: Life on the new frontier, New York: Doubleday, 1991.
[美]愛德華?索亞:《后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王文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張莉:《爾灣:解讀美國后大都市時代城市發展》,《國際城市規劃》,2012年第3期,第80~84頁。
[英]彼得?霍爾、凱西?佩恩著:《多中心大都市――來自歐洲巨型城市區域的經驗》,羅震東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年。
孫斌棟、魏旭紅、王婷:《洛杉磯學派及其對人文地理學的影響》,《地理科學》,2015年第4期,第402~409頁。
[美]藤田昌久、保羅?克魯格曼、安東尼?J?維納布爾斯:《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梁琦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Fujita M, Ogawa H., "Multiple equilibria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nonmonocentric urban configuration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82(2), pp.161-196.
Lee B, Gordon P.,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6th Annual Meetings of the Wester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at Newport Beach, CA. 2007.
Meijers E J, Burger M J., "Spatial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0(6), pp.1383-1402.
孫斌棟、張婷麟:《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的經濟績效――基于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市區尺度的實證研究》,中山大學“中國城市轉型與重構”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13年。
孫斌棟、李琬:《城市規模分布的經濟績效――基于中國市域數據的實證研究》,《地理科學》,待發表。
孫斌棟、潘鑫:《城市空間結構對交通出行影響研究的進展――單中心與多中心的論爭》,《城市問題》,2008年第1期,第35~37頁。
孫斌棟、涂婷、石巍等:《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間結構的交通績效檢驗――上海案例研究》,《城市規劃學刊》,2013年第2期,第63~69頁。
Bindong Sun, Zhou He, Tinglin Zhang, et. al. "Urban Commuting Duration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ation, forthcoming.
關鍵詞: 滿堂紅腳手架 ;高空散裝方式 ;主、副桁架 ;水平剪力撐安裝
中圖分類號: TU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言
由于鋼結構具有:良好的結構,空間結構的優勢,還可以回收利用,成本低,易于預制和安裝,施工周期短等等優點,且隨著預應力混凝土梁板、鋼網架、鋼屋架等大跨度空間結構技術的出現,過去露天的體育場地逐步被室內體育場館所代替,從而使人們的體育活動免受天氣的影響。當前,越來越多的室內體育場館也出現在了學校的基礎設施中,本文主要介紹天津某中學體育館工程練習場上空鋼結構采光屋面鋼屋架安裝。
2工程概況
下面我們以某中學體育館工程為例,深度解析跨度鋼結構屋架安裝技術,對大跨度鋼結構屋架安裝的特點和施工技術展開分析討論。此工程為地上兩層建筑形式,首層層高 4.5m,檐口高度 21.8m,是一個集健身廳、網球館、羽毛球館及綜合比賽大廳為一體的綜合體育場館,首層為健身廳,二層包括網球館、羽毛球館及綜合比賽大廳。其中練習場綜合比賽大廳為該體育館最大場館,建筑平面尺寸為 42×52 m,屋面采用鋼屋架保溫彩鋼板采光屋面,屋面兩側沿 42 m跨度方向設置兩條主排水天溝,屋面頂部沿 52m 跨度方向設置10條次排水天溝。鋼屋架由6道主桁架、15 道副桁架和 28 個水平剪力撐三部分組成,主桁架采用 Q235-B 無縫鋼管焊接而成,鋼管截面規格主要為φ325×10、φ89~305×10,結構形式為兩坡,副桁架采用 Q235-B 高頻焊接鋼管,截面規格主要為φ89×4、φ60×4,副桁架與主桁架采用高強螺栓成垂直方向連接,水平剪力撐采用φ20 圓鋼制作,整個鋼屋架支撐于比賽大廳周邊框柱上,框柱柱頂預設鋼埋件,鋼屋架支座位于主桁架兩端。屋面板采用 100mm 厚巖棉夾芯彩鋼板材,屋面上設置全隱框采光天窗。
3施工方案的確定
根據施工現場的情況制定施工方案。由于施工現場無整體或滑移吊裝條件,屋架采用高空散裝方式安裝,安裝操作平臺采用滿堂紅腳手架,整個屋面系統的安裝程序如下:體育館練習場比賽大廳屋架支撐框柱施工、柱頂預設鋼埋件―鋼構件預制―主、副桁架安裝―水平剪力撐安裝―鋼檁條安裝―二次涂漆―屋面彩鋼板安裝―屋面采光玻璃窗安裝―包角、披水、打膠施工。
4施工過程、注意事項
4.1. 滿堂紅腳手架搭設
根據鋼屋架的結構形式,和鋼結構的特點――鋼結構具有良好的結構性能,空間結構的優勢,還可以回收利用,成本低,易于預制和安裝等等,施工采用滿堂紅腳手架安裝平臺。滿堂紅腳手架既是施工人員的操作平臺,同時在主桁架安裝過程中也起到臨時支撐主桁架作用,腳手架的搭設形式必須通過設計計算。
考慮運動館,體育場二層,滿堂腳手架搭設滿堂腳手架一樓平板混凝土強度已經達到了100%,下部鋼管模板支撐已拆除,因此首層梁板是否能夠支撐上部滿堂紅腳手架體需進行計算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通過計算分析鋼屋架安裝滿堂紅腳手架立桿對首層樓面產生的荷載為 2.65 KN/m2,而體育館比賽大廳樓面的均布活荷載設計標準值為4 KN/m2,因此體育館首層梁板能夠承受上部腳手架產生的荷載。腳手架搭設施工中嚴格遵守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規定,腳手板按照支撐架體的平面尺寸滿鋪。
4.2主、副桁架安裝
主、副桁架安裝是整個施工過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鋼結構屋架安裝的成功與否也體現在這個環節上。整個屋架安裝過程中被視為相鄰的兩個主桁架副桁架,主桁架安裝啟動安裝程序從一個側面進入安裝順序。安裝前,應復校框柱柱頂埋件軸線、標高各項數據,并標注在框柱柱頂表面上。柱頂埋件標高誤差較大的采用墊平鋼板找平。主桁架長 52 m,施工采用高空拼裝法進行安裝。相鄰主桁架間副桁架采取加工廠預制,運至施工現場后吊裝運至相鄰主桁架間采用高強螺栓與主桁架固定方式進行安裝。
主、副桁架安裝應充分分析鋼結構本身它具有良好的結構性能,空間結構的優勢,還可以回收利用,成本低,易于預制和安裝等特點,安裝步驟如下:(1)采用塔吊將預制的主桁架組成鋼管吊裝至腳手架安裝平臺上;(2)安裝主桁架支座:(3)將桁架下弦組成鋼管點焊對接定位;(4)點焊安裝連接桁架上、下弦且與下弦垂直的鋼管;(5)點焊安裝桁架上弦鋼管;(6)點焊安裝桁架斜撐鋼管;(7)按照上述步驟點焊安裝相鄰主桁架;(8)在主桁架上焊接主、副桁架連接板;(9)吊裝相鄰主桁架間副桁架;(10)滿焊主桁架各組成鋼管接點;(11)點焊安裝下一個相鄰主桁架。整個安裝過程按照上述步驟從屋面一端沿 42m 跨度方向順序推進。施工中采用千斤頂調整桁架的水平、垂直度及同心度。在桁架的拼裝過程中應經常觀察桁架支撐點的位移情況,保證網架的拼裝精度。為消除桁架整體向下撓度,桁架拼裝時每道鋼管對接焊縫向上提 5-10%,以補償桁架整體向下撓度。
4.3水平剪力撐安裝
水平剪力撐采用φ20 圓鋼制作,長度為 10 m 左右,安裝采用分段加工現場對接焊接,焊接后進行糾直并對焊縫進行打磨。拉索結構預應力的控制對安裝位置的精度影響很大,張拉過程中,整體的控制尤為重要,需用應力控制和應變控制兩種交叉進行,從而保證安裝位置的正確。同方向的拉索,張拉應力應保持一致,張拉時使用扭力扳手按計算值逐級施力。
5結束語
經過現場的精心組織體育館練習場比賽大廳鋼屋架安裝達到了設計及規范要求,為屋面板的安裝奠定了良好基礎,該屋面最終安裝完畢后很好的實現了設計使用功能,屋面防水、排水無滲漏現象。
參考文獻
[1]劉佳坤,肖建春,馬克儉.太陽輻射對大跨度空間結構影響的研究現狀.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4).
[2]張其林,陳魯,朱丙虎,李大林.大跨度空間結構健康監測應用研究[J].施工技術,2011(04).
[3]沈欣欣,周滿意.大跨度空間結構的主要形式及特點簡析[J]..科技資訊,2011(16).
[4]閆翔宇,陳志華.柱間支撐對大跨度空間結構靜力性能的影響[J].空間結構,2010(03).
[5]王帆,楊叔庸,肖德寶,等.索結構施工監控中的索力測試方法研究[J].空間結構,2010(03).
[6]趙基達,錢基宏,宋濤,等.我國空間結構技術進展與關鍵技術研究[J].建筑結構,2011(11).
關鍵詞:沈陽都市區;新城鎮建設;都市區空間結構;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 A
一.新城鎮建設的發展及其空間結構優化
1.1新城鎮建設的發展
為滿足城市空間的外溢拓展,新城鎮的開發建設行為逐漸在城市化地區展開。城市在形成發展的初始階段,主要表現出人口、經濟活動聚集地,但在城市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后,由于人口過度擁擠、用地緊張。開始出現城市聚集不經濟的現象,進而伴隨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如居住生活環境差、道路交通擁堵、城市地價飛漲、城市內部的勞動力成本過高等問題,這些將會使城市的競爭力急劇下降。隨后,城市核心區的部分生產性經濟活動和產業人口便開始向中心城區的遷移,在區域中呈現出空間景觀的大范圍集聚,在城市空間結構中呈現出小范圍的擴散現象,從而形成了大城市的擴展區。在大城市的擴展區內部,功能產業與空間結構將不斷的進行磨合性的調整,并逐漸的走向專業化、特色化,最為顯著的特征是:高端服務業向城市核心區集聚,城市周邊形成以工業、居住、科研生產等為主導功能的城市節點,這些節點與城市核心區之間常以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相連,逐漸形成在功能互相補充、地域特色分工明確的有機整體。
新城鎮開發建設是依托城市空間擴展演化而形成,主要是以集聚新的或城市核心區外溢的功能形成的城市節點,它能疏散城市核心區過度的人口和經濟活動,能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的途徑,使都市區的城市化區域空間布局更為均衡。
1.2新城鎮建設對都市區空間結構的優化
新城鎮建設對都市區空間結構的優化
都市區的支撐結構是整個都市區的框架體系,利用新城鎮建設方式調整或改進都市區的支撐結構,促進都市區的健康持續發展,并對都市區的整體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充分的協調,這些一直是國外都市區建設新城鎮的根本思想。新城鎮建設對都市區支撐結構的優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城鎮建設立足區域角度,構建都市區發展的整體框架,有利于都市區支撐結構的形成,通過不同區位的新城鎮建設,促使交通條件不發達的區域開發區域性的交通,構建整體性的都市區交通網絡,達到對都市區支撐結構的優化;二是新城鎮建設的需要重大基礎設施或公共設施進行相關的匹配和布局,能促使原來過度集中在城市公共設施在形成新的聚集,促使新的發展極核的形成,從而對都市區內的重大基礎設施或公共設施在區域內的空間布局更加均衡,提升區域整體基礎設施配套格局。
二.沈陽市新城鎮建設及對都市區空間結構的影響
2.1沈陽市新城鎮建設的階段劃分
(1)第一階段:依托城市空間結構的轉變興起
這個階段建設的新城鎮作為城市空間結構的一部分,多發展成為中心城市的擴充區,與老城區相比有一定的吸引力,基礎配套設施較為完善,但它們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控制,與老城區較近且缺乏綠化等的分隔,各個組團隨著城市空間的外擴出現用地膨脹現象,城市與組團間或組團之間出現相互連接成片的蔓延發展,造成比較混亂的多中心和“攤大餅”的局面。
(2)第二階段:依托城市郊區化興起
這個階段的新城建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但由于建設時間較短,配套設施未完全構建完成,新城的人氣尚不足,新城鎮還沒有達到理想的實施效果,城市原有的內外二元化問題和建設低效蔓延的問題依然存在,新城鎮也沒有明顯的起到積聚核心的作用,高素質人群和戶籍人口仍然在城市內集中。
(3)第三階段:依托都市區空間結構的塑造、傳統城鎮基礎和大型項目的入駐興起
該階段提出的新城鎮目前正由規劃進入全面建設階段,由于整個都市區正經歷了全面發展提升,所以這個階段的新城鎮是在前兩個階段新城發展的基礎上,選擇經濟發展勢頭較好、具有傳統城鎮基礎的“點”,且土地存量較充足的地區,作為重點建設的對象,旨在通過高標準建設,通過重點提升這些區域來實現消除城鄉內外二元化的戰略目標、滿足城市新的發展需求以及優化都市區空間結構。后文將根據其發展目標進行全面分析。
2.2沈陽市新城鎮建設對都市區空間結構的影響
通過各條城鎮發展帶上的新城鎮建設,規劃布局合理的產業結構、高效的配套設施標準和合理的居住空間模式,達到能夠輻射影響都市區的其他區域,建設成為都市區中心城市的次級服務中心,形成都市區范圍的四級城鎮體系的三級中心集聚點,成為完善都市區空間結構的重要極核點,最終形成“核心城市-中心城市-新城-新鎮”的四級城鎮中心體系。核心城市是整個都市區大區域范圍的金融保險、商務商貿、信息產業、文化中心和行政辦公等綜合型的區域中心,并依托其巨大的規模效應,最終成為東北區域的綜合服務中心地、極具中國北方特色都市區城鎮群的全球城;中心城市是次級的區域中心,承擔核心城市的次級的金融、商貿、信息、商業、文化和行政等職能,都市區的次級區域集聚中心;新城承擔中心城市區域的綜合服務職能,并發展部分市級和區域性的專項服務職能,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成為中心城市的功能中心;新鎮是小區域范圍的綜合服務中心,是組團型的服務中心,作為組織小范圍內的社區生活與服務的重要單元,個別的鎮級組團中心還可以承擔更大范圍內的專業服務功能。
通過在都市區核心城市沈陽的布局建設新城鎮,使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區擴大了三倍,在核心城市空間增長的同時,也在整個都市區中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職能,使核心城市成為都市區的極核,更加強調了在空間結構中核心作用。
三.基于沈陽都市區空間結構優化的新城鎮建設策略
策略一:通過布局綜合化、多樣化的新城鎮,提升總體職能,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開展,分別為新城鎮的建設注重發展生產關聯性不同的產業,促進都市區產業發展調控;提高城鎮獨立性,吸納外遷產業,為核心城市產業升級提供空間;發展多樣化新城鎮,提高都市區整體的功能綜合化。
策略二:通過強調各條軸線的職能差異性,避免趨同化導致的無序競爭,主要從沈遼鞍營軸線強調產業改造升級,保證城市化的健康持續發展;沈阜發展軸注重新能源發展,強調發展初期的新型嘗試;沈本發展軸優先生態型產業,保持軸線優越的生態環境;沈撫、沈鐵注重同城化建設五條軸帶進行實施。
策略三:通過提高交通效率,構筑城際交通骨架,豐富交通結構層次,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為:整體結構升級,加強要素流動,突出現代經濟與都市區密切聯系的高效交通;弱化城際內交通與對外交通的區別,構筑都市區空間層次內的城際交通骨架;通過多樣化的交通方式,豐富交通結構層次。
四.小節
本論文在分析都市區空間結構優化與新城鎮開發建設的文獻和相關案例的基礎上,對基于沈陽都市區空間結構優化為目標下新城鎮建設整體進行了相對系統的研究,重點從物質空間的相關要素進行剖析,提出物質空間結構的優化建議和地區發展策略,而在現實都市區空間的不斷演變和不斷變化的地區發展中,還需要全面研究知識經濟、信息時代、人口老齡化、物聯網絡等等各種影響因素,才能獲得更加全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基于都市區空間結構優化指導新城鎮規劃建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需要加強和整合,應該注重更多的定量研究,但由于所學尚淺,該研究所集合的相關學科和方法不盡全。
參考文獻
[1]楊波.迎接城市區域化的春天.中國城市經濟,2004,01:6-10.
畢業論文結論的寫作,往往會受到很多作者的忽視,但不得不說,畢業論文結論的寫作卻是很多評審老師的必看部分,建議,畢業論文寫作,結論問題以下三點需注意:
第一,畢業論文結論的寫作,注意不要超越常識或者專業知識,否則,容易讓讀者聯想到研究結果是根據直覺創造出來的。
第二,畢業論文結論的寫作注意不要簡單的重復結果,或者從結論內容中提煉沒有意義的文字。
第三,畢業論文結論的寫作,注意提出的建議不要不痛不癢,這樣缺乏針對性、操作性的文字,會降低整篇論文的說服力。
這三個問題也是畢業論文寫作中普遍的現象,展示部分結果的寫作范圍,具體如下:
結語
歷史街區是社會的、公共的、居民共享的空間,是具有著特殊歷史資源與背景的現代城市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各種元素和涵義,面臨著持續發展的要求。通過對空間形態的分析,可以看到三坊七巷歷史街區作為展現福州市歷史文化傳統的窗口,在空間形態的處理上不但要符合形式美原則,滿足新的城市功能需求,還應注意與人文生活相融合,反映出地域特色。空間形態的優化設計是歷史街區古為今用成敗的關鍵,三坊七巷在此過程中確實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進:
(1)南后街路面較寬,沿街兩側出檐較淺,圍合感稍弱;沿街商鋪高度基本一致缺少高低變化;現代商業元素偏重,傳統業態稍弱;街道與店面連接的無障礙設施有待完善。
(2)坊巷內以會堂館所為主要業態,部分私人經營的會所和辦公場所的開放性偏弱,部分留守原居民的私宅目前尚未對外開放,使參觀的流線出現斷點,人們被拒之門外,不免掃興。公共休閑空間多沿墻布置較為局促,綠化面積不足。
(3)與安泰河銜接的吉庇路現為快車道,人們行進中經常被車流打斷,建議改為慢行道或步行道,為人們提供安全便捷的游覽線路。
綜上所述,只有在歷史街區保護更新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極采用適宜的優化設計方法才能其空間形態得以延續和創新,從而完善城市風貌特色和城市肌理,為未來該地區的空間結構與布局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提高該地區的空間品質和生活品質。
關鍵詞:區域空間結構;演變過程;理論體系形成
所謂區域空間結構理論就是研究區域內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及其要素分布在空間上的組合特征及演變規律的理論,它是關于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城鎮居民點區位的綜合區位理論。其研究問題的目標和著眼點不是要求得出各種單個社會經濟事物和現象的最佳區位,而是各種客體在空間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關系,以及反映這種關系的客體和現象的空間集聚規模和集聚程度。在強調區域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聯性的同時,區域空間結構理論也強調各組成部分或現象之同的聯結變化過程,亦即各種動態序列的瞬間反映。通過對區域內各組成部分在空間中的位置及其各組成部分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聯性研究,組建合理的區域空間結構,以獲得社會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帕累托最優。從1826年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創立到20世紀90年代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的形成,我們對區域空間結構的研究大約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以前的區位論研究階段、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到20 世紀90年代的區域經濟的空間集聚和分異理論研究階段和20 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的空間經濟學階段。
一、區位理論研究
區位論又稱標準化理論或立地論(Location Theory或Stan
dortlehre),主要包括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中心地理論和市場區位論等,是一些德國學者在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期間提出的。1826年,杜能(J.H.VoThünen)依據資本主義農業生產與市場的關系,探索因地價不同而引起的農業生產布局在地域上的分帶現象,創立了農業區位論,揭示了區域農業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提出了一般區域農業布局法則與模式。1909年和1914年,德國經濟學家韋伯(A Weber)系統地研究工業企業區位問題,認為決定工業場所的三個區位因子是:運費、勞動力費用和聚集力,并基于區位因子體系,創立了工業區位理論。后來又經美國經濟學家胡佛(Edgar Hover)等人在考慮了更復雜的運輸費用結構、生產投入替代物和規模經濟后對工業區位論進行了完善。在此基礎上,通過引進勞動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計算,進一步推導出區域工業活動空間分布模式,從而揭示了工業經濟空間活動的基本規律,把區位理論由農業擴展到了工業。這種以產業的空間布局為核心,采取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對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和空間聯系進行考察,不僅為其他區位論研究奠定了基礎,也成為考察現代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基礎性理論和模式。
伴隨著古典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過渡,市場問題成為一些學者研究區位理論考慮的重要問題。在考慮成本和運費的同時,人們開始關注市場區劃分和市場網結構的合理性,區位理論也得到迅速發展。1933年,德國地理學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通過對德國南部地區的城鎮規模、職能間的關系及其空間分布的特性分析,提出了中心地理論,揭示了區域城市分布是具有等級序列的,在空間上是呈蜂窩狀的空間結構,城市的輻射影響范圍是一個正六邊形,而每一個頂點又是次一級的中心,形成區域城鎮體系的正六邊形空間結構模式。這種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符合生產成本最低和利潤最大化原則,對產業配置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廖什(A .Losch)于1940年發表代表作《區位經濟學》一書中以在壟斷資本條件下資本家追求最大利潤為背景來建立自己的區位理論的。他創立需求圓錐體學說,把價格與消費量的比例關系與市場區聯系起來,求出某種商品的需求曲線。在繼承工業區位論和中心地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市場規模與市場需求結構對區位選擇和產業配置的影響,并擴展了區位理論的范圍,將貿易流量與運輸網絡中“中心地區”的服務區位問題也納入其中進行研究,揭示了在市場區位空間達到均衡時,最佳的空間結構模式也是正六邊形的空間結構形態,進一步發展了工業區位理論和中心地理論,建立了市場區位理論。與此同時,美國學者費特(Frank A.Fetter)從市場空間視角對市場競爭力的分析形成貿易區邊界區位理論;英國學者羅斯特朗(E.M..Rawstron)和美國學者史密斯(David Smith)提出和完善了贏利邊際區位理論;俄林(Ohlin,B.G.)在資源稟賦的視野中對工業區位形成作探討,建立了關于地域分工和區際貿易的一般區位理論等。區位理論在美國區域經濟學界的大為風行,不僅成為50年代后計量運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系統論思想和運籌學方法的復雜和運用,使區位理論向縱深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區域空間結構研究的基礎性理論區位理論。
這一階段,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的研究特點是:(1)提出并建立了影響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的區位因子體系,其中運費是投入-產出關系特點與生產要素空間流動的決定性要素。(2)研究問題的目標和著眼點是尋求得出各種單個社會經濟事物和現象的最佳區位,如農業、工業或城市某一個體的區位理論,以闡述產業、企業和城鎮居民點等的區位選擇為特點,探尋區域經濟的空間行為和組織結構規律性。(3)運用地租學說和比較成本學說的基本理論和區位幾何學等方法,建立起靜態分析的區域空間結構模型。
二、區域經濟的空間集聚和分異理論
二次世界大戰后到20 世紀90年代,一些學者在古典區位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發展研究,艾薩德(Isard)1956年開始嘗試將空間因素納入主流經濟學中,他把古典區位論動態化、綜合化,根據區域經濟和社會綜合發展的要求,把研究重點由部門的區位決策轉向區域綜合分析。阿隆索(Alonso1964)、米爾斯(Mills1967)和漢德森(Henderson1974)為代表的“新城市經濟學”吸納了杜能的思想,建立了連續性空間和一維空間假設下的單中心城市模型,分析租金和運運輸費用的平衡和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然而,面對戰后各國經濟發展面臨著眾多的區域問題,區域經濟學研究重點開始轉向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和區域政策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區域經濟的空間集聚和分異方面的理論,對區域總體空間結構與形態的進行研究,從總體出發尋求各經濟主體在空間中的最優組合與分異等思路,為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區域經濟空間集聚和分異理論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針對均衡發展理論存在的眾多問題而提出的一種理論,它以佩魯的增長極理論為基礎,后經布代維爾、弗里德曼、繆爾達爾、赫希曼和威廉姆遜等進一步豐富和發展。1955年,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Perroux,F)首次提出的增長極理論,他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各部門,而是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部門,然后通過不同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終極影響。顯然,他主要強調規模大、創新能力高、增長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進其他部門發展的推進型主導產業部門,著重強調產業間的關聯推動效應。隨后,布代維爾(j.b.
boudeville)將區域增長極定義為:“位于城市區域的一組擴張型產業,它通過區域影響誘發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從理論上將增長極概念的經濟空間推廣到地理空間(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含了經濟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也包括了經濟現象的區位關系或地域結構關系。艾爾伯特?赫希曼(Hirschman,A.O,1958)的著作《經濟發展戰略》中提出不平衡增長理論認為,經濟進步并不同時出現在每一處,經濟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將使經濟增長圍繞最初的出發點集中,發展過程應當理解為“一連串的不平衡過程”,“在發展過程中,集中出現的必要性意味著增長在國家和區域間的不平衡是增長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條件”。他提出了“極化效應”(Polarzation Ef
fects)和“涓滴效應”(Trickling Down Effects)概念,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極化效應占主導地位,因此區域差異會逐漸擴大;但從長期看,涓滴效應將縮小區域差異。繆爾達爾(Myrdal,C)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則提出“回流效應”(back
wash effects)和“擴散效應”(spread effects)概念來分析區域經濟的空間演變,并提出“回流效應”總是大于“擴散效應”的基本思路。認為經濟發展過程在空間上是從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這些區域由于初始優勢而比其他區域超前發展,并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繼續超前發展,從而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形成“循環累積因果”(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過程。“在這種情形下,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是以另一個地區的經濟衰退和蕭條為代價的”,市場力量作用的結果是“趨向于擴大而不是縮小區域間的差異”。繆爾達爾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主張,認為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積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來刺激落后地區的發展,以縮小經濟差異。
1966年,弗里德曼(Friedman,J.R)將中心――理論的概念引入區域經濟空間演變的分析中,提出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的階段模型。他在1966年出版的《區域發展政策》一書中把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劃分為四個階段,即(1)前工業階段的區域空間結構。區域空間結構的基本特征是區域空間均質無序,其中有若干個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們之間沒有等級結構分異。(2)過渡階段的區域空間結構。這個階段區域空間結構由單個相對強大的經濟中心與落后的地區所組成。該中心以其經濟發展的優勢吸引地區的要素不斷向它集聚,越來越強大,而地區則更趨向落后,從而致使區域空間結構日趨不平衡。(3)工業化階段的區域空間結構。隨著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展,在區域的其它地方產生了新的經濟中心。這些新經濟中心與原來的經濟中心在發展上和空間上相互聯系、組合,就形成了區域的經濟中心體系,區域空間結構趨向復雜化和有序化,形成了若干規模不等的中心――結構。 (4)后工業化階段的區域空間結構。經濟發展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區域內各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日趨緊密和廣泛,不同層次和規模的經濟中心與其地區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它們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在縮小,區域內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體化的空間結構體系。隨著中心與地區界線的逐漸消失,區域將最終走向空間一體化。并認為,區域經濟逐漸向空間一體化方向發展,和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所導致的空間二元結構的改變,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機制來實現。1965年,威廉姆遜(J?G?Williamsonl)把庫茲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說應用到區域經濟領域,提出了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型理論,通過實證分析也將時序問題引入了區域空間結構變動分析,進一步反映了區域空間結構形成和演變的主要原因、機制和發展趨勢。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針對以前片面強調區域經濟平衡布局的做法進行反思,開始將效率放到突出地位,借鑒西方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提出了一系列區域經濟非平衡發展理論和法平衡協調發展理論,如增長極理論、點軸漸進發展模式、梯度理論、網絡發展模式等,為我國經濟規劃和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區域空間結構的改變起到重要作用。
綜合上述西方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理論和模式,其理論核心均集中于區域經濟是如何集聚和分異問題,而眾多學者建立和發展的區域經濟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機制又是我們分析區域經濟集聚和分異的理論基礎。通過探討區域經濟集聚和分異對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的機制和過程的影響,在考慮區域經濟發展在體現效率和公平的雙重目標的基礎上,達到實現區域經濟空間發展的逐步均衡化的目的。顯然,這一階段,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研究特點是(1)從綜合的、整體性的角度來研究和發展區位理論,根據大量的實證研究對區域經濟空間發展規律進行探討,提出和建立了區域空間結構演變機制即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機制。(2)建立了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的階段理論和空間相互作用理論,探討區域各類經濟主體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機制和過程,為不同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制定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奠定了基礎。(3)提出和完善了眾多區域經濟空間組織模式,如增長極模式、點軸模式、城市圈層發展模式、梯度理論等,廣泛運用于各種區域經濟規劃中。(4)計算機科學的迅速發展以及系統論及運籌學思想與方法的應用,區域空間結構研究的分析方法由以往的基于幾何學和微積分的數學分析,進入到數學模型與計算機模擬研究相結合階段。
三、空間經濟學的形成與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的完善
空間經濟學的形成,是以1991年克魯格曼(Krugman,)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的論文《經濟地理與收益遞增》建立的CP模型(Core-PeripheryModel)為標志。所謂CP模型即“中心――”模型的基本內容是,假設世界經濟中僅存在兩個區域和兩個部門――報酬不變的農業部門和報酬遞增的制造業部門。農業是完全競爭的、生產單一的同質產品,而制造業部門是壟斷競爭的、供給大量的差異化產品,具有收益遞增的特征;兩個部門分別使用一種資源:勞動力;農業雇傭勞動力要素不可流動,而制造業工人可以自由流動;農產品無運輸成本,而制造品則存在“冰山成本(icebergcost)”。 中心―模型揭示了產業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征:在初始均衡的兩個地區,隨著貿易成本的逐漸降低,當聚集力大于離心力時,勞動力的移動最終會導致產業的不對稱地理分布。在這一過程中,最初貿易成本的削減對廠商生產區位并沒有任何影響,當貿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點”, 即當一個區域的制造業份額越大,制造業的差異產品種類越多,價格指數越低,廠商能夠支付的工資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制造業工人,聚集力將起主導作用,所有的產業則會移到一個地區,而此時勞動力和產業區位的轉移并不是逐漸發生的,而會發生突變。原先兩個互相對稱的地區發生轉變,起初某個地區的微弱優勢不斷積累,最終使該地區變成產業集聚中心,另一個地區變成非產業化的。中心―模型的意義在于它可以猜測一個經濟體中經濟地理模式的漸進化過程,初始狀態時,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可能有某種優勢,它對另一地區的特定廠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導致這些廠商生產區位的改變,一旦某個區位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該地區的聚集經濟就會迅速發展并獲得地區壟斷競爭優勢。
在核心―模型中,三種基本效應組成了該模型的基本機制:一是“本地市場效應”(home market effect),即需求效應(demand effect)或稱市場進入效應(market access effect),其含義是指壟斷競爭廠商傾向于選擇市場規模較大的地區進行生產并向市場規模較小的地區出售其產品。二是“價格指數效應”,即實際收入效應(real income effect)或稱生活成本效應(cost of living effect),其含義是指廠商的區位選擇對于當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響。在產業集聚的地區,商品(這里指制造品)一般來說比其它地區要便宜一些。這是因為本地生產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較多,從外地輸入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較少,因而本地居民支付較少的運輸成本。三是市場擁擠效應(market crowding effect), 即競爭效應(competition effect),其含義是指隨著企業在中心城市的不斷集聚,企業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減少了利潤,由此可能會有企業重新選擇區位,使得該地區的一些廠商喜歡在競爭者較少的區位進行生產,搬遷到腹地。前兩種效應形成了集聚力,它有利于廠商和消費者在空間上的集聚,并且相互促進;而后一種效應形成了分散力,促使廠商的空間擴散。宏觀的經濟活動空間模式是微觀層次上的市場接近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追逐市場接近性優勢的微觀經濟的主體的行為產生了聚集力,即價格指數效應和本地市場放大效應,這種前后聯系具有循環累積因果特征,它們可以使對經濟系統的初始沖擊進一步放大,從而強化初始的沖擊。聚集力的市場擁擠效應所產生的擴散力決定了最終經濟活動的空間模式。
顯然,空間經濟學的形成,不僅有效地揭示了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和演變機制,而且通過建立模型,模擬區域經濟空間現象的產生過程,解釋區域經濟空間現象的結構,如克魯格曼建立了一個動態的多區域模型來解釋當空間結構均衡時,動態的力量確實趨于形成沿地形大概等距離分布的聚集點(城市)。他通過區域跑道模型演繹了區域運行的幾何結構。區域跑道模型反映了區域經濟體系中各個構成部分呈環狀分布,認為運輸費用僅僅受環形周長的影響,制造業的同一布局總是處于均衡分布狀態。藤田(Fujita.M)通過研究多制造業經濟體系中的運費與規模經濟差異,引入了人口增長變量,構建了基礎模型進行預測分析,認為經濟體系會自動發展為一個變形中心地體系,隨著人口增加會引起新城市在一定時期內在一個長而狹窄的經濟體系產生,并沿著一條軸線逐漸向外擴展,形成“點-軸”型多城市空間結構等。空間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無疑為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同時,伴隨1990年邁克爾?波特(Michacle Porter)的《論國家的競爭優勢》和1991年保羅?史魯格曼(Krugman)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兩篇文獻問世,產業集群的研究才發生根本性改變,產業集群理論也才回歸主流經濟學之中。波特從競爭優勢出發來分析集群式的產業集聚現象,在競爭優勢理論的分析框架下,重構了有關產業集聚的新競爭經濟理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菱形構架”理論來分析國家競爭優勢。認為地理集聚的發生是由于地理接近性可以使集聚的生產率和創新利益進一步放大,它有助于交易費用的降低、信息的創造和傳播、地方機構的發展以滿足集聚的特殊要求,并感知、承受來自同行的競爭壓力。克魯格曼建立了產業集群模型,假設工業生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農業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在此前提假設下,區域工業生產活動的空間格局演化的最終結果將會是產業空間聚集。這從理論上證明了制造業(工業)活動傾向于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并闡明由于外在環境的限制,如貿易保護、地理分割等原因,產業區集聚的空間格局可以是多樣的,特殊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區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現實中的產業區的形成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而且產業空間集聚一旦建立起來,就傾向于自我延續下去。在我國,王緝慈教授2001年系統地概括了產業集群理論和新產業區理論,并探討了高技術產業的集群機理,提出了我國發展企業集群,營造區域創新環境,走多樣化的、具有特色的區域發展道路的政策建議。產業集群理論的形成,又為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的內容完善和演變機制的充實奠定了基礎。
這一階段,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研究特點是(1)通過建立模型,模擬區域經濟空間現象的產生過程,揭示了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和演變機制,完善了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機制,使空間視角研究經濟納入主流經濟學范疇。(2)在對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的階段理論和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同時,發展了區域城鎮空間擴展理論,建立了區域產業集聚和擴展理論,使區域空間結構理論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3)新方法與技術手段在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研究中已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復雜性科學方法和GIS 與RS 技術的結合展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方法,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的研究也向動態過程的空間演化模擬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飛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從分化到整合的空間經濟學分析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9.3.33-71
[2] 李金滟等 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中的城市集聚理論述評 《經濟學動態》2008.11.
[3]蔣伏心等 空間經濟學學科的創立與發展 《經濟學動態》2009.9
[4] 陳秀山等 新經濟地理學研究新進展 《經濟學動態》2008.11
[5] 殷廣衛等 空間經濟學概念及其前沿――新經濟地理學發展脈絡綜述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成都)2010.1.
[6] 茶洪旺 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三種理論:非均衡協調發展《學術月刊》2008.10.
[7] 梁琦、劉厚俊:《空間經濟學的淵源與發展》《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8] 楊盛標等 經濟活動經聚集與擴散分析――新經濟地理分析構架的邏輯基礎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長沙)2009.6.
[9] 鮑伶俐 空間經濟學聚集機制的現實主義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10] 楊竹莘 區域經濟差異理論與演變評析《工業技術經濟》(長春)2009.8.
[11] 趙超.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形成和演變機制的研究綜述
[12] 郭騰云等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的回顧《地理科學進展》 2009 年第1 期
[13]耿明齋 現代空間結構理論回顧及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規律 《企業活力》2005.11
關鍵詞:地鐵 北大街站 換乘標識 現狀分析 改進意見
一、北大街站換乘空間結構
西安地鐵現已開通1號線和2號線兩條線路,北大街站是目前西安地鐵網絡中唯一的換乘站。該站采用十字型換乘方式,換乘形式為島式與側式混合。1號線側式站臺在上,設于地下二層;2號線島式站臺在下,設于地下三層;1號線與2號線的公用站廳設于地下一層。1號線與2號線的客流通過樓梯或自動扶梯連接。如圖所示。
二、北大街站現有換乘標識使用狀況分析
根據人們出行路線及目的地的不同,兩線路之間的換乘行為包括從1號線換到2號線,從2號線換到1號線。換乘尋路的關鍵在于:使用者合理認知地鐵的換乘空間,以實現換乘行為。
為此,筆者按照換乘行走路徑,采用實地調研和隨機訪談的方法分析了北大街站乘客的換乘行為與導向標識的關系。
筆者以2號線站臺為起點,進行1號線往后衛寨方向的換乘尋路。如下圖所示。
實際上,根據人們出行目的不同,換乘行為分為4種。從1號線站臺層,乘扶梯或樓梯下一層進入2號線站臺層,根據標識信息,選擇乘坐方向完成1號線到2號線的切換。從2號線站臺層,根據標識信息,選擇乘坐方向,乘扶梯或樓梯上一層,進入1號線站臺層,完成2號線到1號線的切換。
三、北大街站換乘標識設計現狀優缺點總結
(一)優點
1.北大街站換乘標識自身設計做得比較成功。如標識形式的設計,包括版面設計、顏色對比、標識色彩等方面都找到了合適的參數設計方法。通過與乘客的隨機訪談,筆者也了解到多數乘客對這些標識的可視性都比較滿意。
2.換乘標識信息提供及時。標識信息主要集中在發生空間轉換的位置,比如站臺下客處、樓梯口處,而通過觀察發現,本站每一個發生空間轉換的地方基本都設有標識信息。
3.人性化設計。包括簡單無裝飾字體“鐵路體”的應用、針對視覺障礙者的盲文設計及電子顯示屏上的動態信息等。
(二)缺點
1.換乘標識上英文字體較小,不易識別,不利于國外友人方便換乘,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2.換乘標識設計在細節設計方面考慮不充分,設計形式不夠規范統一。比如地鐵車輛上的換乘線路圖,其上的北大街站換乘符號,雖然在圖形上有別于其他,但是視覺沖擊力不夠;字號比較小,對于視力有礙的乘客造成一定的困擾;且此處的換乘符號與其他位置的換乘符號不統一,不易識別。
3.設置不必要的標識信息,不能為乘客提供最優路徑。下圖是從2號線換乘1號線(往紡織城方向)的標識,圖中標識顯示的路線信息有左右兩個方向,而筆者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發現從左側方向乘車需要繞行很長一段的距離,且與乘坐二號線的乘客形成了沖突,換乘行為不便。由此看來,這一標識的設計不夠簡單明了,看似給出的路線充分,實則畫蛇添足,甚至會給不熟悉本站空間的乘客帶來恐慌感。
4.站廳內標識信息缺乏層次性,在同一視野下回看到多條不同的信息,有極大的干擾性,需要改善。
5.懸掛導向標識牌密度過大。在本站中,大大小小的懸掛導向標識牌錯綜復雜,密度過大,不免會增加乘客緊張、不安的情緒。
四、北大街站換乘標識改進意見
(一)換乘標識字體設計應簡單明了,容易辨別
在換乘標識系統中,字體規范首先確保了導向信息內容的瞬間識別。標識選用的文字,不僅要美觀醒目,更要符合規范,切忌過大或過小。宋體是使用最廣的一種文字字體,表現力強,具有特有的中國藝術字體風格,筆者建議將宋體作為地鐵標識的規范字體。
此外要注意漢字與數字的緊密結合。這會給乘客帶來準確的數量信息。可以借鑒香港地鐵標識,以數字對站臺進行編號,使傳達的信息更加完善,方便乘客換乘。
近年來,隨著西安朝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趨勢,更要注意標識中漢字與英文的緊密結合。英文字體的設置不宜過小,要保證乘客能方便快捷地捕捉英文信息,切忌使英文標識信息形同虛設。
(二)設置標識信息要以提供最佳路徑為原則
如果到達同一目的地有多條路線可行,那么不用把每條路線都為乘客指示出來,只需為乘客指示一條最短、最合理的路線。要切實乘客考慮,既要避免乘客繞路、走彎路等,還要能夠減少導向標識系統的信息量,使其更加簡單明了。
(三)注重標識導向的設置數量和設置位置
由于換乘站特殊的空間結構,其換乘標識的數量設置要考慮許多因素。過少少則系統不完整,給乘客的出行帶來極大不便,數量多則信息重復,影響功能發揮,且增加運營成本造成浪費。
標識位置(特別是懸掛標識)的設置還應具有層次感,要能帶給乘客輕松愉快的感覺。除外,也應考慮到其他設施的設置位置,避免與其他設施設置沖突,造成過猶不及的后果。
參考文獻:
[1]張倩.地鐵換乘空間人性化標識信息設計研究――以西安地鐵北大街換乘站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論文,2015.
[2]呂露.地鐵車站導向標識系統設計理論與研究[D].東華大學碩士學論文,2014.
【關鍵詞】鋼結構;廠房設計;技術問題
1 引言
本文主要對鋼結構廠房進行設計分析和研究,以期從中能夠找到可靠有效合理的結構優化設計方法,并以此和廣大同行分享。
2 鋼結構廠房空間結構解析
為了使本論文的鋼結構廠房分析設計更具有針對性和信服力,這里以實際的煉鋼廠房鋼結構廠房為具體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討論。由于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煉鋼廠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生產場所,屬于抗震規范中的乙類設防建筑。由于工藝布置的特殊性和生產設備的需要,煉鋼廠主廠房往往具有質量、剛度分布嚴重不均勻的特點。又基于建設周期及抗震性能等的綜合考慮,這類廠房大都采用全鋼結構建造。本文中以某設計生產能力為50噸的轉爐煉鋼廠為研究對象。
由于工藝要求的復雜性,該廠房由爐渣跨、加料跨、爐子跨、鋼水接收跨、連鑄澆鑄跨、連鑄出坯跨共六跨組成,核心設備布置在爐子跨中部的塔樓內。該轉爐煉鋼廠房主要由塔樓、散狀料上料系統、柱子系統、屋蓋系統和吊車梁系統幾大部分組成,各部分的結構大都是由型鋼和鋼板焊接或螺栓連接而成。
2.1 塔樓部分
塔樓是整個廠房的核心部分,高50米左右,其周圍單層廠房高低不平,依靠屋面系統與其相連。塔樓中設有若干平臺,煉鋼的主要設備就分布在塔樓的各層平臺上。設備按用途不同,重量由不足一噸到幾百噸不等并且位置不均衡,其中的相當部分還會引起動載荷。塔樓中不但布置了吊車,還與前部的通廊相連接。因而塔樓部分是三維空間結構中質量、剛度最大的部分,結構也就最復雜,其構件眾多且外形尺寸相差很大。
2.2 散狀料上料系統
散狀料上料系統屬于轉爐上料系統中重要的環節,包括通廊、轉運站、地下料倉等部分,其作用是通過通廊中的皮帶輸送,使散狀礦石進入轉爐。因為這一系統位于第4及第5跨間的屋面上,與屋面大梁鉸接,并且與塔樓相連,受地震影響較大,所以按實際結構建立模型。
2.3 屋面系統
屋面系統是廠房中構造最復雜的部分,包括屋架、托架、柃條、屋面支撐及天窗等部分,正是通過它將各跨單個的柱和塔樓部分聯系在一起。由于煉鋼廠生產工藝的原,屋面灰載荷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另外,上料系統中的通廊和轉運站部分也放置在屋面上。為了在滿足結構穩定要求的同時減輕自重,屋面系統大量采用了空間桁架結構,因而不同位置的構件尺寸相差很大。
2.4 柱子系統
柱子系統是整個廠房的豎向承重部件,大量的采用了格構式柱和牛腿等構造來滿足設計要求。
2.5 吊車梁系統
工業建筑的特點之一就是廠房內布置有大量的吊車,這座轉爐廠房也不例外,廠房內除布置有單層吊車外,還布置有雙層吊車甚至三層吊車,而且吊車的噸位由幾噸到上百噸不等。吊車梁系統主要由吊車梁、走道板、水平桁架和豎直桁架構成,它們構成了一個空間整體。
總的說來,該鋼結構廠房屬于質量、剛度分布嚴重不均勻的不規則建筑,而且規模大、結構復雜、構件多,所涉及的型鋼型號多,尺寸差別懸殊。此外,由于工藝布置的特殊性,使得塔樓與其余廠房難以脫開,或者難以完全脫開;由于受場地限制,該廠房并沒有設置伸縮縫、沉降縫或者抗震縫。這就給抗震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達到真實地反映廠房空間地震效應的目的,因此完整的建立了廠房的空間模型,只在局部作了簡化,從而在模型中最大限度的把握了原結構三維空間的真實性。
3 鋼結構廠房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分析
3.1 結構布置中應注意的問題
鋼剛架的跨度和柱距主要根據工藝和建筑要求確定。結構布置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溫度區間的確定和支撐體系的布置。
考慮到溫度效應,輕型鋼結構建筑的縱向溫度區段長度不應大于300m,橫向溫度區段不應大于150m。當建筑尺寸超過時,應設置溫度伸縮縫。溫度伸縮縫可通過設置雙柱,或設置次結構及擦條的可調節構造來實現。
支撐布置的目的是使每個溫度區段或分期建設的區段建筑能構成穩定的空間結構骨架。布置的主要原則如下:
3.1.1 柱間支撐和屋面支撐必須布置在同一開間內形成抵抗縱向荷載的支撐析架。支撐析架的直桿和單斜桿應采用剛性系桿,交叉斜桿可采用柔性構件。剛性系桿是指圓管、H型截面、Z或C型冷彎薄壁截面等,柔性構件是指圓鋼、拉索等只受拉截面。柔性拉桿必須施加預緊力以抵消其自重作用引起的下垂;
3.1.2 支撐的間距一般為30m-40m,不應大于60m;
3.1.3 支撐可布置在溫度區間的第一個或第二個開間,當布置在第二個開間時,第一開間的相應位置應設置剛性系桿;
3.1.4 45°的支撐斜桿能最有效地傳遞水平荷載,當柱子較高導致單層支撐構件角度過大時應考慮設置雙層柱間支撐;
3.1.5 剛架柱頂、屋脊等轉折處應設置剛性系桿。結構縱向于支撐析架節點處應設置通長的剛性系桿;
3.1.6 輕鋼結構的剛性系桿可由相應位置處的擦條兼作,剛度或承載力不足時設置附加系桿。
除了結構設計中必須正確設置支撐體系以確保其整體穩定性之外,還必須注意結構安裝過程中的整體穩定性。安裝時應該首先構建穩定的區格單元,然后逐榻將平面剛架連接于穩定單元上直至完成全部結構。在穩定的區格單元形成前,必須施加臨時支撐固定已安裝的剛架部分。
3.2 鋼結構廠房的加固技術應用
對于鋼結構的廠房,其鋼結構加固技術必須要再設計中加以重視,否則就容易成為豆腐渣工程。從設計的角度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鋼結構的加固技術應用:
3.2.1 減輕荷載:改用輕質材料或其它減少荷載的方法。如工業廠房的屋架可在下弦增設臨時支柱,或組成撐桿式結構的方法來卸荷;托架的卸荷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也可以利用吊車梁作為支點使托架卸荷;柱子一般采用設置臨時支柱卸去屋架和吊車梁的荷載;平臺結構因其高度不高,一般采用臨時支柱進行卸荷。
3.2.2 改變結構的靜力計算圖形:采取措施使結構發生符合設計意圖的內力重分布,以調整原有結構中的應力,改善被加固構件的受力情況。如增加支撐或輔助構件以增加結構或構件的剛度,使結構可以按空間結構進行驗算,挖掘結構潛力,也可以改善結構的抗振性能;變更荷載的分布情況,或變更構件的支座情況,或施加預應力等來改變構件的彎矩圖形;增設撐桿、加設拉桿或將靜定結構變為超靜定結構來改變精架的內力;將被加固構件與其它結構共同工作形成混合結構,以改善受力情況。
3.2.3 原結構的構件截面和連接進行補強。此方法在鋼結構加固中是常用的方法,因其涉及面窄,施工較為簡便,尤其是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可在負荷狀態下加固,這對廠房內的生產影響較小。采用此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加固時凈空的限制,要使桿件不與其它桿件或零件相碰;
(2)能適應原有構件的幾何尺寸或己發生的變形清況,以利于施工;
(3)應盡量減少加固施工的工作量;
(4)盡可能使補強構件的重心位置不變,減少偏心所產生的彎矩;
(5)當采用焊接補強時,應采用合理的焊接順序,減小焊接變形和焊接應力;
(6)補強后構件應便于維護和油漆。
4 結語
由于鋼結構已經廣泛應用于現代化工程建設中,從廠房到住宅到商場,對于鋼結構建筑的設計應用已經成為當前建筑領域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魏明鐘.鋼結構設計新規范應用講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2]李春祥,黃金枝,金兢.高層鋼結構抗風抗震控制若干問題探討[J].振動與沖擊,2000, 19(2): 57-58.
關鍵詞:剪紙藝術;室內空間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5-0155-01
一、民間剪紙概述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線是剪紙造型的基本語言,將紙上不需要的部分剪掉或刻掉,實線留下,即剪紙。剪紙是在平面上進行雕、鏤、刻、剔、剪的藝術,各種造型要素必須連接在一起才能構成畫面。剪紙分陽刻剪紙與陰刻剪紙。陽刻是剪去線條實塊以外的部分,不保留紙的四邊,即正形為實,負形為虛;陰刻則是保持紙的大面積或四個邊線作為背景,剪去代表形的塊面和線。剪紙正是利用這些塑造出了極具變化和藝術性的物象造型。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于一體,深深根植于民族土壤,廣泛表現在民間信仰和生活習俗中。剪紙的紋樣大致可以分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剪紙寓意可分為:納吉祝福、怯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剪紙色彩簡中求繁,色彩單純、明快,多以紅、黃、黑、白為主。
二、剪紙藝術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一)剪紙的鏤空技法在室內空間結構中的應用
剪紙藝術也被稱為“鏤花藝術”,民間剪紙最顯著的特色即鏤空。大多數民間剪紙運用的手法是陰、陽刻結合運用。剪紙的鏤空技法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富有節奏且渾厚質樸,將鏤空技法應用在現代的室內空間設計中,既順應了現代室內設計潮流,滿足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同時也發揚、創新了中國傳統藝術。如英國百年時尚品牌Ted Baker在北京設立的第一家門店,門店外墻借剪紙的鏤空陽剪形式,利用激光切割將鋼網連接在一起組成玫瑰花園的圖案,與門店整體設計形成賞心悅目之感,同時也達到一定的遮陽效果,給途經此門店的消費者帶來神秘感,從而吸引消費者前來購物消費。
值得一提的是,立體剪紙的復合鏤空造型在室內空間結構中的復合應用。立體剪紙是由梅山剪紙傳承人向亮晶在多年的剪紙生涯中創新的一門剪紙藝術形式,立體剪紙是在傳統平面剪紙的基礎上的發展和延伸,從多個方向去表達對象的造型完整性,在強調視覺審美的同時,更注重“真實形狀”的存在,是視覺與觸覺的綜合統一。立體剪紙分立體剪紙與半立體剪紙,立體剪紙是三維立體創作,半立體則是以平面為根基,介于平面和立體之間的造型形式。將立體剪紙的復合鏤空造型利用現代建筑材料應用于室內空間結構,這不僅滿足人們對于室內設計的視覺審美,同時更具裝飾立體真實感。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市的巴中友誼中心的報告廳內部利用建筑材料材質、功能,采用了復合吊頂、復合側墻的創造性設計手法,內層為硬質聲學反射面,外層采用玻纖增強石膏板作為面層裝飾材料,做出鏤空的建筑母題圖案,實現觀眾席區域聲場的均勻擴散并帶來與眾不同的視覺感受,同時也為內部創造了神奇夢幻的感受。
將剪紙元素運用于室內空間結構設計中的復合結構,還可通過對某一剪紙圖案進行立體或半立體創新達到二維平面創新于三維空間的立體效果,同時將這一復合結構應用于報告廳、音樂廳、KTV等對聲音有較高要求的場所通過材料特質結合立體剪紙的鏤空復合結構創造出環繞立體聲效果。鏤空藝術在室內空間結構設計中的運用,還可利用某一剪紙圖案或是某個有意義的故事通過鏤空造型用于整個墻面設計,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室內設計的文化性,同時擴大人們視野,也可在視覺上擴大空間面積。
(二)剪紙的造型特點在室內陳設及裝飾中的應用
剪紙藝術以影像造型為基礎,注意動勢情態的整體表現,突出外部特征,黑白分明。剪紙的剪影造型重在整體表現,得勢為主。剪紙中對動態的夸張及動態線的變化而形成動勢情態,運用夸張的意象造型手法造成強烈的形式張力,具有特殊的審美特征。室內陳設是室內空間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目的是表達一定的思想內涵和精神文化,同時也是美化環境、渲染氣氛、陶冶情操的一種手段。如圖1,意大利的工業設計師 karman italia設計的穿孔燈,該設計利用燈光投射的原理,在燈罩上雕刻美麗的紋飾,可以裝飾整個房間的墻壁,營造浪漫華麗的氛圍,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將剪紙的夸張造型通過光影表現出來,還原剪紙的影像造型無不成為創新剪紙運用的又一成就,且民間剪紙利用對稱、均齊、平衡、重復等多種造型元素組合來豐富剪紙圖案,使得圖案多樣化,更具裝飾性。如圖2,通過運用剪紙造型的長凳,通過剪紙的樓空造型豐富了本身的內容,使原本簡單的長凳賦予了文化寓意。在今天人們更加追求精神文化,造型形式的簡潔明快、文化意蘊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將剪紙藝術的夸張、幽默、簡潔的意象造型運用于室內陳設及裝飾中不僅滿足了室內陳設的實用,更使室內空間裝飾更具趣味性,同時通過現代材料將立體剪紙進行材料創新,可將立體剪紙的造型直接運用于現代室內陳設,彩燈的立體剪紙,可直接應用于中式風格,新古典風格的室內陳設品及裝飾品中。
(三)剪紙的色彩及自身寓意在室內裝修中的結合運用
色彩是營造室內環境氣氛最生動活躍的因素,在室內環境設計中色彩是能造成特殊心理效應的有效的裝飾手段。在現代,人們對于室內裝修色彩的豐富、統一、節奏感有了進一步要求。剪紙的明快、單純的色彩在近現代的室內裝修設計中得到了設計師們的廣泛運用。坤寧宮,皇帝大婚時的洞房,整個房間以紅色為主要色調,并在墻壁上裝飾金漆雙喜大字,頂上懸掛雙喜宮燈,再飾以書法對聯,頂上龍鳳團花剪紙,整個房間色調和諧統一,給人以喜慶、華貴、莊重之感。
在民間剪紙中,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愿望或信仰,往往托物抒情,或借助自然物像的諧音來表達。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中,中國民間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藝術意象符號,如“龍鳳呈祥”“福壽雙全”“鯉魚跳龍門”等一系列的剪紙紋樣。將這些剪紙元素運用于室內設計中就契合了人們對于吉祥、美好的向往的心理。
三、結語
剪紙藝術在室內外設計中的應用得到了認可,我們不僅可以根據現代設計流行趨勢通過對剪紙藝術的再創新,將剪紙的獨特的藝術語言轉換為符號藝術或具體的藝術形式,將平面的剪紙通過現代建筑材料展現出立體或半立體的三維視覺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將剪紙元素在保留其固有特點的前提下創新運用于現代諸多設計和新技術中。既實現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承,又實現中國文化與世界設計藝術的交流與融合。魯迅先生曾說過:“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將民間剪紙的藝術特色運用于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不僅展示了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更展示了“中國風”設計文化。
本論文為2012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民間剪紙藝術融入現代居室空間設計中創新性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201211527013。
參考文獻:
【關鍵詞】景觀;園林設計;空間藝術;軟硬景
1引言
園林景觀空間藝術,是以空間環境為載體的藝術形式之一,是從園林的尺度空間比例、平面布局、功能結構等方面,展現景觀的美學藝術,以此達到對景觀空間的藝術追求。景觀空間藝術不僅能突出景觀空間層次,還能豐富園林空間,對于加強景觀園林設計中的空間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2景觀園林設計中空間藝術應用意義
景觀園林設計中的空間藝術應用,具有以下意義:①提升了觀賞游玩的娛樂性。這是景觀園林的基本用處,巧妙的空間設計可以增添觀賞者的趣味性,合理的空間布局能給人以舒適的空間感受。②給人立體化的感受。景觀園林屬于空間設計,通過色彩和圖案,提升園林立體層次感和藝術感染力。③增添了園林景觀類型。在注重空間藝術使用下,園林的景觀類型更加豐富,植被、巖石、河流等自然景觀,以及亭臺樓閣等人為景觀充分融合,提升了園林景致效果。
3景觀園林設計中空間藝術設計原則
3.1景觀豐富原則
景觀園林中的空間藝術,主要體現在對景觀與空間結構的統籌,在不同空間位置上融入最適合的原色,提升景觀園林的豐富性和協調性,提升景觀園林的觀賞趣味。在景觀園林設計中,空間藝術應用主要包括水文景觀、人性化道路、綠色植被等,這些元素具有不同特征,將其協調組合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景觀園林設計中,不僅要將自然與人文景觀元素相融合,還要充分考慮到人們的視覺感,調整各元素空間順序,提升景觀園林豐富性和美感。
3.2綠色生態原則
綠化環保是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核心。綠色生態原則就是通過景觀園林中的綠化工作,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改善空氣質量,降低周邊城市的灰塵、噪聲等污染,提升美化城市效果。因此,景觀園林的空間藝術設計中,不僅要注重景觀園林的實用性,還要注重其綠色生態價值。在硬景設計中,要選擇具有綠色標志的建筑材料,實現景觀材料充分利用。軟景設計部分選用生態效益較高的植被,將園林景觀設計成為小型的生態系統[1]。
3.3功能多樣化原則
除了實現景觀園林的觀賞以外,還應當注重其實用性。一般的景觀園林中會設置有座椅、解說牌、假山、園區燈等設施。在空間藝術設計中,必須以功能多樣化為原理,合理安排這些設施,充分發揮設施功能,提升設施的利用率。比如,景觀園林中的座椅,可以將其設置到景色密集且陰涼的地段,保證游客在休息的同時,同樣能夠舒服的觀賞景觀。
3.4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在進行景觀設計中,以人的需求為目標,使游客能夠充分享受園林中的資源。首先,景觀園林在規模設計,要充分考慮到人的行走能力,避免游客感到疲憊。其次,要充分考慮游客的年齡。比如,對老年人來說,路標、解說牌的字跡不可太小,景觀中路面要保持平整。在特定的距離之內,要設置廁所和休息區,以保證老年游客的基本需求。對兒童來說,園林中可以設置秋千等娛樂設施,增加趣味性。
4空間藝術在景觀園林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4.1硬景部分設計
①空間設計。構筑物的空間構成與比例,是影響景觀園林空間藝術的重要因素。在古代,我國對園林的藝術處理,就是處理空間的藝術。西方的古典園林布局開敞、一覽無余、景區呈幾何形分割。而中國的古典園林的空間布局特征是曲徑通幽,看似無序,實則有序,擴展了有限的空間,更賦予詩性韻律,給人含蓄的審美感受。古典園林的空間布局,講究不同空間結構的交織組合,即理性的、曲線空間序列,空間的曲面結構,具有拓撲關系的復雜的空間建筑布局,虛實結合的空間結構等。而現代的園林設計也傳承了這種空間排布特性,賦予多樣節奏、虛實結合、又高度和諧,使觀賞者不斷產生審美期待[2]。②材質設計。景觀園林中的空間藝術設計,必定會涉及到材質的選用,比如,假山、桌椅、油漆等。這些材料大部分具有化工成分,選擇不恰當會對景觀園林中的空氣造成污染。因此,在材質設計方面,要選擇和使用具有低碳環保功能的材料,以此避免材料的污染。在設備選擇上,也要選用具有節能功能的設施,如節能型路燈、太陽能型噴水設施等。這樣的低碳材料和節能設備,可以實現材料的充分利用,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和浪費。同時,為景觀園林中的植株與觀賞的游客提供安全健康的觀賞環境。③地形設計。由于景觀園林的規模有限,因此游客的游覽以步行為主,這就對景觀園林的地形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間藝術在景觀園林地形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應主要考慮到兩個方面。首先,要在不影響景觀園林原有地形的基礎上,進行空間藝術設計。將游客活動的生活習性和審美意識考慮在內,保證園林建筑與地形的和諧。其次,要以園林原有地形地貌為基礎,選取恰當的位置營造景觀。比如,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資源和主流元素,實現因地制宜,提升游客對景觀園林的親切感受。另外,按照風水園林學的角度看,園林景觀的地形設計應當滿足整體系統、觀形察勢、地質檢驗、適中居中等原則。
4.2軟景部分設計
①木本設計。木本是景觀園林設計中必不可少的軟景。園林中最常見的木本為喬木,喬木根據其生長高度的不同又分為特大喬、大喬、中喬、小喬四個等級。具體的景觀園林設計中,可根據園林的規模和空間排布,選擇不同等級喬木。而且,要選擇存活率高、生命力強的喬木種類,同時具有美觀性和綠色功能。另外,苗木的選擇要屬地化,本土化,外來苗木必須得經過本土馴化后方可栽植。風水園林學中對木本的選擇十分講究,有“中門有槐,富貴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之說。比如,蘇州園林的造院者以槐陰當庭、插柳沿堤、栽梅繞屋、前竹后水,使人領略到江湖野趣,同時達到趨吉化煞的目的。②籬笆設計。我國自古就有“曲徑繞籬”的說法。可見,籬笆在景觀園林空間藝術設計中,具有營造園林意境、支配園林空間的作用。景觀園林中的籬笆設計,主要包括園林空間結構綠墻、綠籬迷宮、具象模紋綠籬等,籬笆一般以滿鋪、兩側、圖案、自然等形態存在,是園林景觀空間設計中的重要點綴[3]。③地被設計。地被植物是指低矮、爬蔓的植物,高度不超過30cm。在類型上主要包括護坡地被、林隙地被、巖石地被等。而在景觀園林設計中,地被的選擇要適地適種、因地制宜。在種植地點上,要選擇園林景觀中來往行人較少,但視線能所及的地段。然后,根據園林空間排布,確定好地被植物的顏色和種植面積,使地被設計與景觀園林相映襯,也可按照風水園林學,使建筑山水掩映于草木地被蔥蘢之間,組成獨立的景觀。
5結論
景觀空間藝術,是景觀環境打造實用性較強的藝術。本文對景觀園林設計中的空間藝術探索和研究,從景觀園林設計中空間藝術應用入手,結合園林空間藝術設計中景觀豐富、綠色生態、功能多樣化、以人為本等原則,對空間藝術在景觀園林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展開了論述。其中,硬景設計部分包括空間設計、材質設計、地形設計。軟景部分包括木本設計、籬笆設計、地被設計。希望論文的研究能夠提升我國景觀園林設計水平,以此為人們創造出舒適和諧的生態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劉青,陳漢杰.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蘇州私家園林角落空間形態營造[J].創意設計源,2017,35(03):30-34.
【2】張玲.關于新中式景觀應用于高職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探索[J].大眾文藝,2015,14(12):200.
關鍵詞:不等跨門式剛架結構;粘滯阻尼器;減震控制
中圖分類號:U463.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3(C)-0180-01
引言:傳統結構在大地震作用下,主要依靠某些結構構件吸收大量地震能量,而使整個結構進入彈塑性狀態甚至屈服、破壞,從而導致整個結構震后無法修復甚至直接倒塌。阻尼器是結構中專門用來消耗地震能量的構件。把地震能量耗散在附加的耗能裝置上,以避免主體結構的損傷,甚至使結構處于彈性狀態,這不僅可以減少地震中的人員傷亡,而且對于本身造價頗高或內部裝有重要儀器設施的建筑更具有重大意義。
一、抗震分析方法[1]
本文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抗震設計。時程分析法又稱直接動力法,是根據選定的地震波和結構的恢復力特定曲線,采用逐步積分的方法對動力方程進行直接積分,從而求得結構在地震過程中每一瞬時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應,以便觀察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從彈性到非彈性階段的內力變化及構件破環的全過程。地震波作用下,網架結構體系的地震反應方程為:
式中:[M]為體系的質量矩陣,[C]為體系的阻尼矩陣,[K]為體系的剛度矩陣,{x(t)}為網架結構節點位移向量,{x&(t)}為相應的速度向量,{&&(t)}為相應的加速度向量,{&&g(t)}為地震加速度向量。
采用消能減震技術設置了粘滯阻尼器后,網架結構體系的運動微分方程為:
式中:[H]為控制力作用位置矩陣,{F(t)}為粘滯阻尼器提供的控制力向量。
比較兩個方程可以看出,由于附加阻尼矩陣的存在使得結構總的阻尼增加,達到了減震目的。
二、減震算例[2]
本文選用不等跨門式剛架為工作模型,平面尺寸為78m×66m,剛架低柱高度為9m,每榀間距6米。梁采用H型鋼H400×300×10×16,柱采用H型鋼HN500×300×12×20,抗風柱采用H型鋼HN400×300×12×20,柱間支撐和屋面支撐均采用直徑為3×8的圓鋼管。材料為Q235鋼,,重度為78500N/m3,密度為7850kg/m3,彈性模量206GPa,泊松比0.3,屈服強度取用235N/mm2,材料阻尼比0.02。取粘滯阻尼器阻尼系數為Cd=400kN•s/m,阻尼指數為a=0.5。屋面恒荷0.3kN/m2,吊車荷載2.12kN/m,活荷載0.5kN/m2。
三、剛架結構的模態分析
要對結構進行減震控制研究,首先要掌握門式剛架結構的動力響應特性,主要是對周期和振型分析,才能根據其特點實施有效的減震方法,達到預期的減震效果。表1給出SAP2000分析得到的剛架結構在靜力狀態下前12階振型的振動周期。
表1結構前12階自振周期單位:s
四、減震效果分析
為考慮不同頻率特征地震波下對結構的減震效果,輸入另外三種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均為0.4g,對合適工況情況進行時程分析。取277號節點和89號桿件為研究對象。分析結果見表3。
分析圖表的數據可知,在輸入三種地震波的情況下,剛架布置阻尼器后結構反應均小于無阻尼的工況。分析時程曲線可知,布置阻尼后對整體結構彎矩的減震效果不顯著。
對于不同頻譜特性的地震波,減震效果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地震波激勵,結構的響應可能相差較大,為了得到較準確的結果,需要采用多條地震波進行計算取其平均值[3]。
結論:在控制粘滯阻尼器數量的基礎上,本文在單層不等跨門式剛架不同位置布置阻尼器,并進行減震效果分析,采用粘滯阻尼器后,結構的節點位移和構件內力都得到了較好的減震效果。通過對不等高門式剛架的減震分析表明,粘滯阻尼器對不等跨門式剛架的減震效果比較理想。是種合適的不等跨門式剛架的減震系統。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
參考文獻:
[1]朱禮敏,張維,錢基宏.大跨空間結構采用粘滯阻尼器的減震分析和優化設計.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
[2]朱禮敏,張維,錢基宏.大跨空間結構采用粘滯阻尼器的減震分析和優化設計.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