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污染治理論文

污染治理論文

時間:2023-01-28 19:42: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污染治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污染治理論文

第1篇

1.1微量成分

銅、鋅、鉛、鉻的特點是除銅外,其它檢出率皆超過50%,檢出率較高;但除11號點下邪村(參見圖1)鉛檢出超標(國家飲用水標準,下同)外,其它皆未超標(表l),整個市區所取樣點沒有檢出汞和鎬。

酚的檢出率較低,但超標率較高達24%。其檢出最高值為0.29mg/l(賴山新河紙廠),超標1朽倍。氰普遍檢出,但含量一般在標準的一、二個數量級以下。調查中發現,一些距工業區甚遠的地區水井中酚、氰含量較高(潘集西北部農村),表明其不完全來自工業污染,很可能是長期引用水灌溉日漸累積造成的。區內化學耗氧量最高達9.smg/1,超標近4倍,反映出局部有機污染較重。

1.2常蟹組分

(l)硬度和硫化度75個水樣點統計表明,礦化度最大值為1.859/1,超標率為6.6腸;硬度最大值為49.7H“,超標率為8%。兩者超標率相當,且分布規律一致,于區內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分布面積(圖1)。

(2)州值統計表明,1987年市區淺層地下水PH平均值為7.578,其中淮河以南為7.567,淮河以北為7.619;1990年PH平均值為7.171,其中淮河以南為7.129,淮河以北為7.340。可見,pH值變化呈下降趨勢,下降速率淮河以南大于淮河以北。由此可見市區地下水污染源大多屬酸性。1982年市區曾測得弱酸性酸雨說明地下水從補給源開始已遭到了酸的污染。

(3)三氮三氮含量較低。硝酸根含量最高為14.97mg/1,遠低于45mg/1.但NH+及NO3-離子普遍檢出,且局部超標,進一步說明了區內存在有機污染。

1.3地下水化學類型

市區地下水化學類型較為復雜。按舒氏分類法有11種類型,其中多數是以HCO3為主要陰離子類型(圖2).局部地帶如位于山前地帶的山王鎮工農村3號點,HCO3卻降為次要陰離子,而Cl一成了主要陰離子,顯然是污染所致。

上述可見,市區淺層地下水微量成分含量表明,個別點或局部地段已嚴重超標;常量組分大都具明顯的異常表現。淺層地下水污染已具一定規模,局部已相當嚴重。

2淺層地下水污染現狀評價

2.1評價方法及原理

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很多,在評價模式、評價標準和質量分級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認識。本文在認真分析了區域地下水污染特征的基礎上,采用了模糊集理論與綜合水質指數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1)模糊集理論法首先建立各評價參數相對于不同水質級別的隸屬函數關系,構成模糊矩陣,并對諸評價參數配以適當權重,通過復合運算,求出不同水質級別的隸屬度,然后根據隸屬度大小確定水質級別。

(2)綜合水質指數法該法是通過計算出每個監測點單個指標的污染指數和權重大小,考慮多個指標復合而得到綜合水質指數(PI),然后據水質分指數的檢出和超標情況確定PI的分級界線來進行評價的。

2.2參數及地下水分級

淮南市城市特點,決定了市區淺層地下水污染是以工業、煤礦生產影響為主,兼有農業生產、居民生活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考慮區內所取的分布較為均勻的97個水樣點所檢的37個水化學成分的檢出及超標情況,選取了酚、氰、氟、COD、三氮、氯、硬度、礦化度等8個評價參數。

分級考慮的基本原則是地下水飲用衛生標準和區域本底濃度。通常國家飲水標準考慮了各指標對人體健康危害的限量,是正常生理活動的衛生標準,只要參數含量接近或超過飲水準,便可認為地下水已明顯受到污染,并以此作為三級水。而把區域本底濃度作為地下水開始受到污染的起始濃度(據區域檢測數據計算)確定為一級水標準。據此限制條件并參照前人評價標準,把本區淺層地下水水質分為5個級別(見表2)。

2.3權重的選取

權重選取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本文采用國家飲水標準與主觀分析判斷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根據水質指數Ci/Si(Ci為實測值,Si為國家飲水標準)的大小確定權重。Ci/Si大權重亦大,反之就小。因為國家飲水標準已考慮了各參數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限量,含有一定的權重因素,另一方面,考慮各參數本身地球化學特性及對環境的危害程度,人為地對各參數賦予權重大小。考慮上述兩方面因素將所得的兩種權重(ai.bi)進行代數積并歸一化,得到修正后的權重Ai,即

2.4綜合評價

(l)模糊集法綜合評價是通過復合運算實現的。鑒于本次評價的8項參數主因素控制并非突出的特點,選用了一次型作為隸屬函數模型。用Q表示綜合評價結果(1x5)階行模糊矩陣,則Q=A·R。式中A為經歸一化得到的一個(lx8)階行權重模糊矩陣;R為由單個評價因子行矩陣組成的一個(8x5)階模糊關系矩陣。最后通過復合運算得出綜合評價結果.

(2)綜合水質指數法綜合水質法指數(月)是通過下式計算得到,即

式中俄為評價參數權重(同上),Ii為水質分指數,C為實測值,C0為評價標準值。評價的水質質量分級方法是將水樣點的計算值PI依大小順序排列,列出表格,并寫明各水樣點的水質分指數,據各樣點的乙檢出和超標情況確定PI分級界線。據上述原則將該區地下水水質分為5級(表3)并與表1的水質級別相對應。由此可得出每個水樣點的綜合評價結果

3評價結果分析

3.1兩種評價方法比較

(l)兩種評價方法所得結果進行比較發現,所得出的水質級別都具有中間多兩頭少的特點(見表4、表5)。說明評價結果是可信的。

(2)“模法”是一種主因素突出型的評價方法。“模法”評價的分辨率比綜合水質指數法高,能較準確地反映客觀實際。本次評價按水質指數法沒有劃出一級水質,不太合理,如69、70號樣點(圖5),其評價參數水質分指數沒有一個超過0.5,指數法定為I級水,顯然不合實際。此外水質指數法評價中往往掩蓋了較大值的存在,從而使地下水惡化程度降低,造成評價上的錯誤,如87、33號等樣點的評價參數中有兩項超標,水質指數法卻定為I級水,顯然有誤,而“模法”定為I級水較為有據。

由于“模法”能較好地處理這類不確定間題,因而本次評價主要采用該法的評價結果。只是在“模法”評價中出現了確定級別較為困難的4個樣點時,采用了指數法評價的結果。如80號點(0.45、0.45、0、0、0)、73號點(0.46、0.46、0、0、0)等,考慮到指數法評價出水質級別偏低而上述4個水樣均處于I、l級水準,故4個水樣點均取l級。

3.2評價結果分析

據綜合評價結果(圖6),淮南市區淺層地下水水質狀況具有如下特點。

(l)在92個評價水樣點中,從I至v級皆有分布,其中1級水最少(4個)。說明本區地下水大多出現了程度不同的污染。總體看,I、l級水點居多,占65.2%,W、v級水點較少,占30.4%;從分布面積看,l、,級水點占面積的72.74%,IV、v級水點約占24.5%。可見本地下水大都處輕污染狀態,重及嚴重污染的水分布較為局限,但已具一定比例(表4)。

(2)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的水質級別統計資料表明,兩區域I至v級水皆有分布,但污染程度和規模有明顯差別(表6)。淮河以北l、l級水質點27個,占71.79%;重及嚴重污染點9個,占23.08%。而淮河以南l、皿級水質點32個,占60.38%;N、v級水質點19個,占35.85%。明顯淮河南面較北面污染嚴重。這與南面廠礦企業集中(建有礦井九對,工業企業800多家)、北面廠礦企業少且分散(三對礦井,鄉鎮企業為主)以農村環境為主的城市功能分區有關。

(3)淮北南質變好該嚴與此區塊長期引用北面的茨淮新河劣質水灌溉有關。靠近淮河因受淮河污水(全市工業企業排放廢水的90%以上進入淮河)影響,水質漸差。特別于河道彎曲地帶,因地勢低洼,水質明顯變差。如段灣、祁集兩地(圖5)。泥河兩岸的地下水質受泥河污水影響不甚明顯,僅在下游有所反映,可能與該河上游切割不深,下游水位較低河道開闊有關。

(4)淮河以南總體看,受廠礦企業布局的控制,水質分布較北面復雜的多。西部地區為淮南市主要煤炭開采區,建有大小礦井七對,大量工礦企業廢水的排放使得該區塊淺層地下水不僅污染重而且水質分布復雜。其中西南面山前地帶和東南面李一、李二礦附近水質嚴重污染,前者與壽縣化肥廠及淮南礦務局化工廠排污有關,后者與附近礦區的礦井水排放有關。中部地區,從泉山至田家庵一線,主要為機關、學校及居民生活區,地勢較高,受污水影響小,水質較好。但在淮河的彎曲地段,如安成鎮陸塘村,地勢低洼,水質變差。東部地區,出現了水質嚴重下降的兩個區塊,一是窯河至大通一線,一是本區東南角。經調查,兩者都與長期引用窯河及高塘湖劣質污水灌溉有關,前者還與九龍崗、大通礦(已報廢)長期開。

第2篇

一、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原則

環境工程高等教育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為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原有的實踐教學己不能適應新時期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通過分析近幾年來環境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依據以下三個基本原則,對我院環境工程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改革和優化。

1.突出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并通過探索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切實發揮其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2.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養,建立集教與學、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3.將實驗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與現代教育技術有機結合,努力將現代教育技術和模式運用于實驗教學過程中。

(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一個完整與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需要以人才培養模式為依據,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從學科特點和社會發展需求出發,我們將實踐教學劃分為“基礎實驗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三個基本模塊。每一個基本模塊都是由若干具有自身特點的單元組成。整個體系是按照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從基本實驗能力的形成,專業知識的拓展,實踐能力的提高,逐步完成由理論到實踐到能力的過渡,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實踐

(一)基本實驗教學

基本實驗教學是促進學生深化理論知識、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和方法、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培養創新思維的基本模塊,主要包括基礎實驗、技術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課等實踐教學環節。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這一模塊的教學已有比較成熟的模式,但仍存在問題,為此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改革。

1.優化原有實驗教學內容,増設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針對傳統實驗教學大量開設驗證性實驗,缺乏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實驗的主要問題,我們組織教師對實驗教學體系進行了總體優化設計,更新、精簡傳統教學內容,増加設計性、綜業課程實驗中,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占87.5%。

2.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資源,提高實驗效果。近年來,隨著招生規模擴大,實驗教學用房日趨緊張,學院雖然加大了實驗設施的投資力度,但仍未從根本上改變資源緊張的局面。為此,我們根據實驗教學內容的相似性建設了“多功能實驗室”,女“環境監測”、“環境化學”等課程實驗安排在一個實驗室,既解決了實驗室總量緊張的問題,又克服了實驗室功能分割、閑置時間長等問題,提高了實驗室的利用率,解決了實驗室用房與教學要求不匹配的難題。

(二)校內實踐教學

1.加強課程設計份量,増強學生工程設計能力。以課堂教學為主線,提出課程設計任務和技能動手的機會。具體措施是:主要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均開設課程設計,使設計思想貫穿于教學環節的始終,如“化工原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課程安排了1至2周的課程設計,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演練有機結合。

2.畢業論文(設計)是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在校學習的總結和檢閱。為了真正發揮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方面的作用,重點實施了如下改革:

(1)嚴格審查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學院建立由教授和退休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對畢業論文的選題嚴格把關,要求論文選題要有一定研究或應用價值,并以科研或工程實際為主。

(2)探索“目標”培養模式。近年來,畢業生因去向不同對畢業環節提出了不同要求。為此,在加大畢業設計類論文比例的前提下,盡量安排考研同學結合教師的科研課題做論文類課題;準備就業的同學盡量安排設計類課題。

(3)探索“多途徑”培養方式。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増多,但師資總量變化不大,畢業論文期間出現了指導教師短缺、實驗室緊張等問題。為了保證畢業生培養質量,積極探索多途徑保障畢業論文順利開展的方式,如采取與有科研能力、工程設計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廠和環保企業聯合培養的方式,與相關單位的研究人員或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讓學生通過參與實際研究或工程項目得到更全面的鍛煉。通過采取上述方式,學生提前參與了實際工作,為就業或繼續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4)督促指導教師加強畢業環節過程監控,并進行前期、中期和期末階段檢查,嚴把答辯關,提高了畢業論文(設計)的規范化水平和質量。

3.充分利用校內外的科技平臺,積極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我院環境工程專業是河北省重點學科,依托學科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先后組建了“河北省污染防治生物技術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制藥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該技術中心可開設開放性實驗,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和開發;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實行導師負責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組織學生申報學校課外科技活動或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創建“教授論壇”,邀請校內外知名的學者、專家就專業最新熱點問題和進展作學術報告,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校外實踐教學

近年來,面對實習經費緊張,招生規模擴大的現實問題,我們在實習方式上動腦筋、想辦法,在組織上周密安排^保證了校外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

1.認識實習內容多樣化。綜合考慮實習時間、經費和條件等因素,安排2周的認識實習,并盡量保證實習內容多樣化,如參觀重點企業環保設施、實驗室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模擬裝置;觀看污染防治技術的光盤錄像、現場調研等。由于實習內容多樣化,且考慮到學生步入社會后需具備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2.生產實習與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結合。生產實習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驗能力、思考能力和設計能力的重要環節。按照學生技術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的學習進程,將生產實習安排在三年級。采取的具體措施是將生產實習和“產學研”三結合實踐教學基地有機結合,建立起學生、學校、實習基地之間的聯合培養方式。

3.畢業實習注重對學生綜合技能的訓練。例如針對污染治理設施實習中,要求學生通過實習掌握其工藝過程、設備(構筑物)的功能及設計、操作運行條件、工程的平(立)面布置,了解土建、配電及暖通等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要求學生通過實習找出污染治理設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改進方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和言傳身教,提高其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責任感和愛崗敬業精神。

4.社會實踐內容注重突出專業特點。社會實踐是學生以社會為課堂,利用假期和業余時間,以人民群眾為教師,主動參與進行人格塑造、角色轉換、專業學習、技能培訓的實踐活動。根據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從方式上采取組織社會實踐小分隊的形式,在實踐內容上主要包括了解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現狀,群眾的環境意識,環境污染防治技術發展及應用情況,環保產業發展,歷屆畢業生發展等等,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更深入地了解專業內容,并將所學內容運用于社會實踐中。

三、實踐教學質量保證措施

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建立完善的基礎條件,又要有科學的組織和管理體系,才能真正發揮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發揮科技平臺作用。學科專業的學術水平、科研水平是決定實踐教學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我院充分利用現有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為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和開放性實驗的設置創造了良好條件。

2.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基礎保障。我院堅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服務的原則,在省內積極與相關部門和企業合作進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開發的相關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為消除污染、保護環境、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我院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3.制定和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及考核體系。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總結修正,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及考核體系。主要包括編制實踐教學管理辦法、考核細則、獎懲辦法等,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制度保障。

四、實踐教學改革效果

實踐證明,我院從基本實驗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三個方位展開的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效果明顯。

1.基本實驗教學改革成效。自2004年我院開始設計性實驗的建設,多名教師積極編寫設計性實驗指導書,在實驗指導書中僅給出實驗目的、內容、要求和設備操作規范,要求學生根據指導書的要求,利用現有的實驗設備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和自己獨立完成實驗。三年來,每年有40余名同學參加開放性實驗,利用業余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實驗研究,在實驗過程中鍛煉了實踐和創新能力,并完成了多篇優秀實驗報告,有的學生還撰寫了學術論文,論文寫作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學生在自主參加設計性實驗的基礎上,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和挑戰杯競賽獲省級以上獎勵10余項。

2.校內實踐教學改革成效。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環節中,引入工程經濟的觀點、工程最優化技術和計算機輔助設計,強調學生綜合運用相關的原理和技術解決實際環境問題能力的鍛煉,改革成效顯著,每年都有一些學生被工程類單位接收并成為業務骨干,同時學生良好的綜合技能也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近三年環境工程專業畢業設計題目與科研項目、工程設計結合率達到100%。

3.校外實踐教學改革成效。其一,我院多年的產學研合作結出碩果,目前有12家企業與我院合作建立環境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每年有大批學生到實踐基地鍛煉和實習,通過深入現場了解生產工藝流程、污染處理效果等方面的情況,通過親身經歷讓學生將理論和工程實際有機結合,完成了理論到實際的跨越。其二,將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現狀和發展、社會對本專業人才要求的重要手段。學院利用寒暑假,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地點選擇上兼顧學生的專業和興趣,讓學生在看、做、體會中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増強社會責任感,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3篇

摘要:論文以西部礦業為例,結合資源型企業特點,嵌入生態影響因素,重新構建與客觀區位環境相適應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選取企業2011―2014年度數據為訓練樣本,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各項指標的優劣進行評價得出,論文構建的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關聯度較高。以企業2015年度數據為檢驗樣本,發現企業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環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了針對性的績效管控對策。

關鍵詞:灰色關聯度分析法 資源型企業 績效評價 管理控制

根據全國的主體功能區規劃,青海屬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兩屏三帶”生態地區,生態地位特殊。資源型企業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企業,其社會責任具有明顯異于其他類型企業的特征,但目前資源型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問題較為突出,由此引發的生態問題也給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論文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以西部礦業為例,嵌入環境因素來重新構建生態脆弱地區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企業綜合考慮企業發展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影響,自覺維護生態秩序,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形成資源型企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長效機制。

一、理論基礎

(一)生態經濟理論

傳統經濟學注重資源所能創造的價值而忽視了資源過度開發使用帶來的外部經濟性,對自然資源肆意消耗的成本費用由環境“買單”的后果是造成各種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企業自愿買單的結果就是污染治理支出,被動埋單的結果則是受到有關環保監管部門的處罰,最終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失的同時名譽受損。自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并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以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實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新部署。生態文明時代下,協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顯得尤為迫切。事實證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可以保證經濟的良性發展。生態經濟理論旨在協調生態、經濟兩者間的相互關系,主張堅持走生態發展的道路,明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對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鼻祖Freeman給利益相關者下了一個日后成為經典的定義:“一個組織里的利益相關者是可以影響到組織目標的實現或受其實現影響的群體或個人”。可見Freeman是從廣義的角度來定義利益相關者的概念。

當代企業具有經濟、生態、社會三重屬性,因此績效評價的價值導向應當是包含企業三重屬性的廣義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這里廣義利益相關者是包含了企業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后代利益相關者、社會利益相關者、生態利益相關者等,而對于后代、間接利益相關者,企業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創造直接影響著他們以及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二、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西部礦業為例

(一)資源型企業概念界定

資源是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有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之分,狹義的資源僅指自然資源。資源型企業是通過占有自然資源,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或以自然資源為主要投入,輔以后續加工,盡可能利用區域內存在的自然條件,依靠資源的消耗實現成長,最終以盈利為目的,具有法人資格,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盈利性經濟實體。

(二)西部礦業簡介

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部礦業)是青海省一家以礦產資源綜合開發為主業的大型礦業上市公司。主要從事銅、鉛、鋅、鋁、鐵等基本金屬、黑色金屬和非金屬磷礦的采選、冶煉、貿易等業務。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公司逐漸形成了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技術進步為動力,以發展民族經濟為己任的資源型大型礦業集團公司。

(三)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

現有績效評價體系沒有考慮資源型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因素,不能有效激勵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因此,本文以西部礦業為例,根據企業獨特環境特點及企業性質,嵌入環境因素,引入生態收益有關指標,結合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重新構建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全面考核企業的經營績效。具體指標體系設計如表1所示。

三、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在西部礦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本文選取青海省資源型上市公司――西部礦業為樣本,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通過計算各指標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之間的關聯度,進行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優劣的評價。

(一)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介紹

灰色系統理論是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分析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優劣水平,即對各績效評價指標進行排序,分析各評價指標與理想指標的接近程度,評價指標與理想指標越接近,其關聯度就越大。其中關聯度最大的評價指標為最優。

(二)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在西部礦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1.數據選取。本文選取西部礦業2011―2014年度的財務與非財務數據,財務信息來源于和訊網披露的年度報告,非財務信息主要依靠實地調研和閱讀企業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報告取得(見下頁表2)。

2.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見下頁表3)。

3.計算絕對差值OX0(k)-Xi(k)O。結果見下頁表4。

min minOX0(k)-Xi(k)O=min(0.0700,0.0300,0.3445,0.0400,14.8700,17.6400,0.0055,0.0375,0.4800,0.7500,0.3598,0.2856,6.2300,0.2356,0.4966,0.2441)=0.0055為兩級最小差;

max maxOX0(k)-Xi(k)O=max(0.9300,0.9700,0.8900,0.9600,15.2361,18.2666,0.1235,0.2000,0.8111,1.1100,0.3774,0.7300,7.3614,0.8200,1.0004,0.9819)=18.2666為兩級最大差。

4.計算關聯系數。利用公式ξ0i(k)=[min min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 [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ρ取0.5,求得共計4×16個關聯系數ξ0i(k)。

5.計算關聯系數均值。

利用公式roi=(1/n)ξ0i(k)計算每個指標的關聯系數均值,結果見表6。

6.結果評價。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除A21(存貨周轉率)、A22(應收賬款周轉率)兩個指標與企業績效的關聯度小于0.5外,其余指標與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均大于0.5,指標關聯度大于0.5的比重為87.5%(14/16=0.875),說明構建的指標體系能有效地評價企業的績效。

16項指標按其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A23>A31>A14>A34>A12>A11>A43>A41>B21>A13>A32>B11>A33>A42>A21。其中,指標A23(總資產周轉率)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最高(0.9942),A31(現金比率)次之(0.9888),A14(銷售生態收益率)排名第三(0.9645),指標A22(應收賬款周轉率)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最低(0.3365)。

突破傳統的企業績效財務指標評價體系,本文構建的4個財務指標――凈資產生態收益率(A11)、總資產生態收益率(A12)、銷售生態收益率(A14)、生態收益增長率(A42),2個非財務指標――排污成本率(B11)、環保投資率(B21)與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度分別為0.9565、0.9597、0.9645、0.56661、09234、0.9487,均大于0.5,且除了生態收益增長率外,其余指標與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度均高于0.9,因此,本文在傳統的企業績效財務指標評價體系基礎之上,根據西部礦業所處環境的特點,構建的6項績效評價指標與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較高,這6項指標的引入對于提高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有很強的效果性。

由表7可以看出,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最高的指標A23(總資產周轉率)高于參考值,說明西部礦業在2015年度總資產管理能力提升。除反映企業資產管理能力的三項指標:A21(存貨周轉率)、A23(總資產周轉率)、A22(應收賬款周轉率)外,其余各項財務指標比率均小于參考值,西部礦業應在日后的經營管理中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污染治理能力及環保力度等方面進一步加強。企業在績效考評方面除了對財務指標進行考量外,也應注重污染控制、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指標考量。

四、西部礦業績效管控對策

本文在傳統財務指標體系之上,嵌入環境影響因素,引入生態收益有關指標,重新構建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發現構建的4個財務指標(凈資產生態收益率、總資產生態收益率、銷售生態收益率、生態收益增長率)和2個非財務指標(排污成本率和環保投資率)在企業2015年度的比率均低于參考值,故針對西部礦業績效管控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強化環保力度

環保投資力度體現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與企業績效成果緊密相關,因此,對于容易對環境造成破壞的資源型企業而言,強有力的環保舉措不僅能為周圍環境的良好勢態做貢獻,而且也能為企業贏得正面的社會形象,這部分不可量化的收益作為一筆無形財富帶來企業績效的提升。

(二)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費是企業為污染排放量買單的結果,且污染控制能力與資源型企業績效高度相關,因此,企業首先應嚴格遵守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等,全面履行環境保護職責,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強化責任落實,嚴格監督管理,全面督進節能減排工作,深化隱患排查與治理,有效控制事故風險。其次,企業內部可以建立《環境保護獎懲制度》《環境保護責任制管理制度》《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來督促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和義務。再次,企業可廣泛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員工參加環保設施管理知識培訓、環境監測知識培訓、總量控制排污監督管理及污染控制新技術培訓等,以提高環保崗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管理水平及環保意識。最后,應鼓勵重度污染型企業持續推進污染治理工作,如企業可通過引進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設備、建立重點污染防治工程、持續加大環境治理投入等措施來減少污染排放。

(三)重視生態收益指標

在對資源型企業進行績效評價的過程中,財務指標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將財務指標中的傳統會計收益指標替換為更為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的生態收益指標,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資源型企業的經營成果,準確分析資源型企業的財務風險,全面考核經營管理者的業績。在損益表中計算經營成果時,只有將企業對環境影響的耗費作為收入的減項反映,才能客觀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只有在負債總額中加上企業因對環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環保負債額,才能得出真實可靠的資產負債率,準確分析資源型企業的財務風險。利用生態收益指標及時揭示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信息,從社會的角度而不是僅僅從企業的角度來全面考核經營管理者的業績。

五、結語

本文以西部礦業為例,以生態經濟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通過嵌入環境影響因素,在傳統財務指標的基礎上重新構建與客觀區位環境相適應的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以西部礦業2011―2014年度數據為訓練樣本,2015年度數據為檢驗樣本,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進行分析后發現,論文構建的4個財務指標和2個非財務指標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關聯度較高。在分析企業2015年度財務比率時發現,企業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環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故針對企業出現的情況提出相應的績效管控對策。

論文在構建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在修繕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只引入了兩個非財務指標,因此指標尚不夠全面,存在局限性,有待進一步補充完善。由于信息收集存在一定的難度,論文以西部礦業2011―2014年度數據為訓練樣本,2015年度數據為檢驗樣本,樣本數據量過小,以期在之后進一步的研究中通過實地調研獲取更多企業信息。且論文選擇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來衡量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優劣,在方法選擇上過于主觀,需進一步考證方法的科學性。X

參考文獻:

[1]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2]遲春潔,蔣景楠.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內容和構建思路[J].技術經濟,2006,(02):5-7.

第4篇

關鍵詞: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污染;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作者簡介:羅洎(1977-),四川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與災害經濟、經濟與金融計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03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7-06-03

歷史發展經驗表明,經濟發展與客觀環境存在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經濟發展必然會產生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和大量消耗物資能源,由此會導致環境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隨之環境惡化又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會促進科技進步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進而有利于改善環境。近年我國一直提倡發展綠色GDP,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可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是值得人們關注的探究議題。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是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污染水平進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它是由美國環境經濟學家Grossman 和Krueger等人于20世紀90年代初根據經驗數據研究而提出的。該理論假定,環境污染水平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增加而提高,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后,隨著國民收入增加,環境污染水平會下降。如果在二維坐標系中,橫軸表示經濟增長指標,縱軸表示環境污染指標,那么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的關系曲線呈“倒U”形,即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然而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并不是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都呈“倒U”形,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也會導致其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還可能存在U、N、W、水平、上升或下降等形狀特征。四川省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受益者,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加劇了環境污染問題,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備受社會關注,但目前對兩者關系的實證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將基于相關理論通過計量分析軟件進一步闡述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其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特征,同時結合研究結論提出一些宏觀政策建議。

一、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狀況

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從1999年到2011年,名義GDP增長5.76倍,年均增加36.63%,1999年人均GDP僅為4540元,到2011年已上升至26133元,年均增加36.5%。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三種產業產值比由1999年的25.4:41.9:32.7調整為2011年的14.1:52.5:33.4。依據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劃分理論,從城鎮化水平、人均GDP、三次產業產值比、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方面來綜合判斷,可以看出四川省產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功,已經步入工業化中級階段,但目前第三產業比重偏低,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中級階段主要依賴于制造業尤其是重型工業的高速增長。目前,四川省已形成礦產金屬開采洗選加工制造業、食品加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等幾大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2011年四川省共有工業企業單位13706個,其中重工業就有8942個,總產值為15613.9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7.45%。

產業結構重型化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發展前期,四川省工業廢水排放量上升趨勢明顯,直到2005年達到122590萬噸的排放量最高峰后才得到有效遏制。2011年工業廢水排放量雖然比2010年下降了0.9%,但仍有80428.6萬噸。從1999-2011年四川省環境統計數據來看,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隨著經濟發展而逐年增長,工業廢氣排放量由1999年的4671億標立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3171.85億標立方米,增長了4.96倍,比2010年增加了14.7%;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9年的4396萬噸上升至2011年的12684.47萬噸,增長了2.89倍。在工業化加速發展進程中,環境污染物排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對環境污染問題加以重視,加大對防污治污的投資力度,走環境友好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定量分析

(一)研究指標選擇

為了探析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選取四川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指標(X),工業廢水排放量(Y1)、工業廢氣排放量(Y2)、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Y3)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Y4)作為表達四川省環境污染狀況的指標。其中人均GDP的數據來源于《四川省統計年鑒2012》,2000-2002年、2011年的環境污染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1-2003)》和《2011年四川省環境統計公報》,1999、2003-2010年的環境污染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官方網上公布的環保統計專題數據。

(二)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曲線模型

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以四川省人均GDP人均(X)為自變量,環境污染指標(Y)為因變量,利用EVIEWS5.0軟件建立1999-2011年四川省的環境經濟計量模型。一般形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方程表達式為:,式中y為環境污染指標,x為經濟增長指標,模型參數,ε為隨機誤差項。但對上述變量分別進行二次和三次曲線方程擬合,結果表明三次曲線方程擬合效果更佳,所以在上述方程中加入一個三次項:,式中β3為三次項系數,其他參數含義不變。由表1可知,在1%顯著性水平下,各曲線方程均通過R2、F值檢驗,說明曲線模型擬合效果很好。

圖1-4分別是1999-2011年四川省人均GDP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關系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圖。由圖1可知,工業廢水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與理論上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一樣成“倒U”形,其中2005年是轉折點,此前的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成正相關,隨著經濟增長而增加,此后則與人均GDP成負相關,隨著經濟增長而下降。造成這種曲線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大開發前期四川省過分追求工業發展而忽視了環境環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道路。2003-2005年四川省加大了環境保護的治理投資力度,各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分別占當年GDP的1.09%、1.17%、1.06%,同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的顯著提高也促使了排放量的明顯下降。由圖2和圖3可知,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沒有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變化軌跡,反而是隨著經濟增長略有波動,這說明四川省曾一度在工業廢氣排放和固體廢物產生方面加大投資治理力度,措施較為得當有效,但就所研究年份來看兩者仍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隨著環保生產科技發展,2011年四川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已提高至57.5%,工業固體廢物的貯存量和處置量也明顯增加,因此,從圖4可以看出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隨著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三、結論與建議

綜合上述可知,在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只有工業廢水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呈“倒U”形特征,四川省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成顯著的負相關,與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成顯著的正相關。西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所以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川省應該從宏觀上采取以下措施來促進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的協調發展:

第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繼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不能延續過去“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社會經濟發展路徑,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思想,把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走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逐步淘汰和取締高耗能、高污染、工藝落后的企業,對污染源企業進行規劃選址布局,重點發揮區域優勢逐步建立以旅游服務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第二,發揮市場機制對環境污染治理的調節作用,推動環保科技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排污權交易及收費制度引入到環保工作來,強化排污申報和征費工作,堅持“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和破壞者恢復”的原則,讓社會經濟主體成為環保投資的主體。先進的生產技術不但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還可以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所以應繼續加大對環保人才的培養和技術設備的開發研究,走循環經濟工業化發展道路。(下轉第46頁)

第三,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完善環保監管體系,加強環境監管和執法力度。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環保投資要占到 GDP 的1%-1.5%,才能有效控制環境污染,達到3%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雖然近年四川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增加明顯,但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都在1%以下,且呈下降趨勢。政府是環保監管的主體,但也要發揮社會公眾與輿論的監督作用。應加強對礦產金屬、化工紡織、造紙印染等重點污染行業企業的排污監管,監管要做到公開透明、嚴格高效,防止出現監管真空。

參考文獻:

[1] 沈滿紅、許云華.一種新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浙江省工業化進程中經濟增長與環境變遷的關系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0,(04):53-57.

[2] 吳開亞、陳曉劍.安徽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的關系研究[J].重慶環境科學,2003,(06):9-11.

[3] 陳華文、劉康兵.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經驗分析[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87-94.

第5篇

論文摘要:介紹了超聲降解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機理。從超聲的系統因素包括頻率和聲強;化學因素包括溶解氣體、pH值、反應溫度等的多個方面介紹了影響降解效率的因素。

超聲波是一種高頻機械波,具有波長較短,能量集中的特點,它的應用主要是按照能量大,沿直線傳播這兩個特點展開的。20世紀90年代初,國外等一些學者開始研究超聲降解水中有機污染物。超聲波技術具有簡便、高效、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特點,是近年來發展的一項新型水處理技術。它集高級氧化、熱解、超臨界氧化等技術于一體,且降解速度快、能將水體中有害有機物轉變成CO2 、H2O、無機離子或比原有機物毒性小易降解的有機物,因而在處理難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方面具有顯著的優越性。

1. 基本理論和機理

在空化效應作用下,有機物的降解過程可以通過高溫分解或自由基反應兩種歷程進行。

1.1 空化理論

超聲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正負壓強的交變周期。在正壓相位時,超聲波對介質分子擠壓,增大了液體介質原來的密度;而在負壓相位時,介質的密度則減小。當用足夠大振幅的超聲波作用于液體介質時,在負壓區內介質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會超過使液體介質保持不變的臨界分子距離,液體介質就會發生斷裂,形成微泡,微泡進一步長大成為空化氣泡。在緊接著的壓縮過程中,這些空化氣泡被壓縮,其體積縮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當脫出共振相位時,空化氣泡就不再穩定了,這時空化氣泡內的壓強已不能支撐其自身的大小,即開始潰陷或消失,這一過程稱為空化作用,或孔蝕作用。

由于空化作用所引起的反應條件的變化,導致了化學反應的熱力學變化,使化學反應的速度和產率得以提高。

1.2 自由基理論

在超聲空化產生的局部高溫、高壓環境下,水被分解產生H和OH自由基:

H2O HO+ H

H+ HH2

HO + HOH2O2

H+HOH2O

另外溶解在溶液中的空氣(N2和O2)也可以發生自由基裂解反應產生N和O自由基:

N22N

N+HONO+ H

NO + HOHNO3

2. 影響超聲降解的主要因素

影響超聲降解的主要因素包括溶解氣體、pH值、反應溫度、超聲功率強度和超聲波頻率等。

2.1 溶解氣體

溶解氣體的存在可提供空化核、穩定空化效果、降低空化閾,對超聲降解速率和降解程度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溶解氣體對空化氣泡的性質和空化強度有重要的影響;(2) 溶解氣體如N2O2產生的自由基也參與降解反應過程,因此,影響反應機理和降解反應的熱力學和動力學行為。

2.2 pH值

對于有機酸堿性物質的超聲降解,溶液pH值具有較大影響。當溶液pH值較小時,有機物質在水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為主,容易接近空化泡的氣液界面,并可以蒸發進入空化泡內,在空化泡內直接熱解;同時又可以在空化泡的氣液界面上和本體溶液中同空化產生的自由基發生氧化反應,降解效率高。當溶液pH值較大時,有機物質發生電離以離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不能蒸發進入空化泡內,只能在空化泡的氣液界面上和本體溶液中同自由基發生氧化反應,降解效率較低超聲降解發生在空化核內或空化氣泡的氣-液界面處,離子不易接近氣-液界面,很難進入空化泡內,因此,溶液的pH值調節應盡量有利于有機物以中性分子的形態存在并易于揮發進入氣泡核內部。

2.3 溫度

溫度對超聲空化的強度和動力學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從而造成超聲降解的速率和程度的變化。不同溫度下,實驗表明溫度提高有利于加快反應速度,但超聲誘導降解主要是由于空化效應而引起的反應,溫度過高時,在聲波負壓半周期內會使水沸騰而減小空化產生的高壓,同時空化泡會立即充滿水汽而降低空化產生的高溫,因而降低降解效率。一般聲化學效率隨溫度的升高呈指數下降,因此,低溫(小于20℃)較為有利于超聲降解實驗,一般都在室溫下進行。多數研究也表明,溶液溫度低對超聲降解有利。

2.4 超聲波頻率

研究表明,并非頻率越高降解效果越好。超聲頻率與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機理有關,以自由基為主的降解反應存在一個最佳頻率;以熱解為主的降解反應,當超聲聲強大于空化閾值時,隨著頻率的增大,聲解效率增大。

2.5 超聲功率強度

超聲功率強度是指單位聲發射端面積在單位時間內輻射至反應系統中的總聲能,一般以單位輻照面積上的功率來衡量。一般來說,超聲功率強度越大越有利于降解反應,但過大時又會使空化氣泡產生屏蔽,可利用超聲功率強度能量減少,降解速度下降。

3. 結語

超聲處理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不同物化性質的有機污染物,因降解機理不同,超聲降解的效果也存在差異。利用超聲空化技術,只有針對具體的有機污染物,優化反應操作條件才能獲得最佳的超聲降解效果。今后有關超聲空化技術的研究方向是,針對實際多組分難降解物系在降解機理、物質平衡、反應動力學、反應器設計放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使其最終成為一種適用、高效和低成本的水處理技術。

參考文獻

[1] 李占雙,閆冰,李凱峰. 超聲降解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研究現狀[J].應用科技,2003,30(6):45-47.

[2] 沈壯志,程建政,吳勝舉. 五氯苯酚降解的超聲誘導[J]. 化學學報,2003,61(12):2016-2019.

[3] 趙彬斌,王麗. 超聲波技術對水中有機污染物的降解[J]. 化學工程師,2002,93(6):21-22.

[4] 肖小明, 李洪青, 鄒華生.超聲波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研究與發展[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3,26:84-86.

[5] 李春喜, 王京剛, 王子鎬, 等. 超聲波技術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J].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1,2(2):64-69.

[6] 方婷, 李滬萍, 羅康碧, 等. 聲化學技術處理有機廢水的研究進展[J]. 化工科技,2006,14(5):40-45.

[7] 馬軍, 趙雷. 超聲波降解水中有機物的影響因素[J]. 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2005,22(2):141-150.

[8] 王西奎, 國偉林, 姚忠燕, 等. 超聲化學法降解水中微量亞甲基藍的研究[J]. 環境化學,2004,23(1):105-108.

[9] 王金剛,郭培全,王西奎,等.空化效應在有機廢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J].化學進展,2005,17(3):549—553.

[10] 華彬, 陸永生, 唐春燕, 等. 含氯苯廢水的超聲降解研究[J]. 環境污染與防治,2001,23(3):45-47.

[11] 張穎, 林書玉, 房喻. 聲化學新發展—納米材料的超聲制備[J]. 物力,2002,31(2):45-47.

[12] 陳偉, 范瑾初. 超聲降解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效果及影響因素[J]. 給水排水,2000,26(5):19-21.

[13] 李占雙, 閆冰, 付澈. 超聲/H2O2工藝降解水溶液中甲醛的實驗研究[J]. 應用科技, 2004,31(9):59-61.

第6篇

1.1課程體系內容全面,但與其他課程內容存在重疊現象根據教學大綱,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內容主要討論大氣污染氣象學、大氣擴散模式、顆粒污染物和SO2、NOX及揮發性有機氣體等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基本理論、工藝與設備等.現行環境工程課程安排上存在部分知識體系重復現象,如該課程中氣態污染物凈化技術部分內容與《環境工程原理》中的凈化理論基礎知識包括除塵技術基礎理論、吸收法、吸附法的氣液傳質基本原理部分重復,其次與《環境工程設備》中的除塵裝置等內容也有交叉.此外,《環境影響評價學》中污染物擴散模型與本課程中的擴散模型原理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協調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尤為重要.

1.2教材的內容滯后于學科發展隨著城市機動車的快速增長,我國城市大氣污染已由煤煙型污染向煤煙—機動車復合型污染轉變,增加了控制與治理的難度.《國家“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將氮氧化物列入污染物減排的重要指標之一,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8小時濃度限值監測指標.實踐中,大氣污染控制的熱點在不斷轉換,應用技術更新更快,但相應教材卻未能及時反映一些新的環保技術,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3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是我國高校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受到實驗場所限制,部分實驗設備得不到及時更新,課程設計較多停留在理論上的計算,實際應用性有待加強.此外,我校環境工程在水污染控制、環境化學污染控制研究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優勢,大氣污染治理科研項目數量遠少于廢水、土壤和固體廢物污染治理項目,科研實力相對薄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科研教學實踐.為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中大氣污染防治問題的能力,迫切需要加強和改革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教學實踐環節.

2教學改革探索與方法創新

2.1整合教學內容,用活教材針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與化學、物理、流體力學等基礎課程聯系密切的特點,注重教學內容安排上與這些基礎課程相關內容進行協調、整合.比如對傳質系數、傳質單元等一些重要數學公式內容的講授,依據“弱化推導,強調應用”原則,與基礎理論課程融會貫通,在課堂講解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通過課后習題練習學會應用.為避免部分內容在原理上與《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影響評價學》等其他專業課程重復的現象,在充分理解這些課程的教學大綱基礎上,注重協調相關教學內容和重點.如環境影響評價學中涉及到的大氣污染擴散模式內容,略講解其原理和公式,著重其應用要點和范圍,詳略得當,充分發揮好課時短的教學效果.好的教材參考書能對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據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國內教材與國外教材(Noel•de•Nevers編著的《Ai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SecondEdition)》)比較,國外教材在內容闡述、新穎性與生動性方面,尤其是在思考性、具體例證的真實性和學術性方面表現優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引進了上述英語原版教材《Ai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的中譯本(2005年)作為主要教學參考書,制作教學課件,讓教材互通有無、揚長避短.

2.2優化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理清教學脈絡根據《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材特點,將教學內容結構體系分為原理性內容(基本知識)、應用性內容(技術原理)、工程性內容(工程工藝)和學科前沿四大部分,并將其優化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進行教學(圖1).時間順序上,按照“大氣的基本概況———全球與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特征與發展形勢———主要大氣污染問題的控制技術”循序漸進方式開展教學;技術內容上,按照“大氣污染物來源———凈化控制技術———最新前沿技術與設備、原理及應用”主線講授;結構層次上,按照“凈化原理———凈化設備選型與設計———凈化工藝流程與優化”進行描述;學習目標上,強調有色行業廢氣污染物的控制與資源化利用,完善環境污染末端治理技術的同時積極發展清潔生產工藝,實現大氣污染物排放最大減量化.該教學結構體系既銜接了基礎知識,又將清潔生產與發展循環經濟的新理念引入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大氣污染控制新原理、新知識及相關新工藝,使學生能夠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大氣污染問題,學以致用.通過梳理課程內容結構體系,讓學生理解和把握教學脈絡,學習知識思路更清晰.

2.3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實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較難講明白的污染凈化設備工作原理和設備組成部分,利用網絡資源、PPT軟件以及生產實習、企業調研的素材制作課程多媒體課件,并借助錄像和計算機仿真動畫演示,提高教學實效.積極開展交互式教學改革,嘗試采用指導———自學式教學法,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收集素材,讓他們自己在課堂上講解,通過展開討論及課堂提問檢查督促.在對各種控制技術進行講解時,以理論為基礎,鼓勵學生提出污染物控制的可能方法,教師加以評論,并指出這些方法的優缺點,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此外,還讓學生參與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培養學生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知識點的歸納和加工能力.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完善了教與學的互動體系,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模式是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對相關的應用實例,如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模型、除塵技術應用實例、脫硫技術應用實例、氮氧化物的控制實例、工業氣體凈化實例等加以陳述,圖文結合,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更容易理解.通過案例分析,也加強了各章節間的內在聯系和交叉滲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4創新實踐教學培養環節,學以致用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教學、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內容.針對教學實驗以驗證型和基本操作型實驗為主的現狀,我們將基本操作型實驗和驗證型實驗與綜合型實驗整合、優化,組成一個大的綜合型“三性實驗”(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探索性),具體包括給定試驗目的和內容,學生自己查閱文獻、制訂相應的試驗方案,提出解決方法,最終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和預期效果.如將原來開設的單純利用市售TiO2納米材料光催化凈化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試驗,結合教師的科研成果,改為自制納米TiO2材料光催化凈化VOCs的創新型實驗,要求學生在查找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實驗、制備材料,再對TiO2材料進行表征及其凈化VOCs等全過程開展工作.該綜合型實驗使學生既認識到納米技術在大氣保護領域的實際應用潛力,又深入了解納米材料組成結構特點及催化性質,以及大氣污染物催化凈化原理及其主要影響參數.同時引入光催化劑的表征分析,讓學生接觸常用納米材料表征技術和手段.通過“三性試驗”實踐,極大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對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好處不言而喻.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門工程技術課程,加強學生的工程訓練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通過工程范例圖像資料教學,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邀請校外工程技術專家參與教學,應用實踐案例對大氣污染控制工藝設計、運營等關鍵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另外,請有實踐經驗的工程師進行指導,帶領學生參觀相關企業脫硫、脫硝和除塵的相關工藝流程和設備,了解設備內部結構.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定點實習單位株洲有色冶煉集團既有較全面的電除塵、袋式除塵及旋風除塵系統,也具備二氧化硫制酸等工藝,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及設備全面,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實習機會,深入了解大氣污染控制工藝的工作原理和流程,深化理解與掌握理論知識.畢業設計時,以有色冶煉煙氣治理為主線,讓學生設計煙氣除塵脫硫系統.從理論到實踐,最后到工藝設計,構建一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輔相成的互動體系,為學生提供學習理論知識、鍛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機會,從而培養出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工程技術創新人才.

2.5加強學科熱點與控制技術前沿介紹,拓展視野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技術知識和信息,介紹當前學術和技術發展動向尤為重要.大氣污染控制技術已由末端控制為主發展為以清潔生產為中心的全過程控制,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在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上,收集學科發展的前沿技術知識和信息,及時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和報告,更新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收集國內外較新的、先進的大氣污染控制技術和設備信息等,及時補充最新出臺的燃煤、有色行業相關的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如《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03)、《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6-2010)及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內容.增加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拓展清潔發展機制的大氣污染熱點問題,及時跟蹤火電廠燃煤、冶煉煙氣脫硫,同時去除砷、鉛、汞等金屬廢氣治理先進技術以及煤炭洗選和轉化技術,強化其他污染物控制方面的內容,如垃圾焚燒、再生金屬冶煉產生的二惡英特性及其去除方法.針對我國“十二五”期間將對氮氧化物進行總量控制,加強建立細顆粒物(PM2.5)監測體系以及污染控制技術研究現狀,及時整理相關學科前沿內容融入到教學中,通過更新補充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大氣污染物控制的發展趨勢及前沿技術知識,在未來的學習研究和工作中更容易找準方向.通過上述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有了較大提高,教學效果明顯改善,學生知識系統性明顯增強.學生在試驗中能夠根據自己掌握的課堂知識參與實驗設計與思考,在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中能進行相關處理技術的開發、新工藝設計和改進,科研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都得到明顯提升.

3結語

第7篇

關鍵詞:環境會計;環境會計計量;環境會計報告

目前,我國企業的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已處于萌芽階段。在我國,無論是13益突出的環境問題,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發揮會計職能,抑或繁榮我國的會計理論并使之同國際會計同步,都需要我們對環境會計進行研究。

1 環境會計的對象

環境會計的對象是全部自然資源環境。畢業論文企業不僅是環境資源的受托者,同時也是委托者。所以,無論誰的環境行為,只要對環境產生影響,企業的環境會計系統作為委托——受托關系的中介,就應對之記錄并反映。所以,本文將環境會計的對象界定為:企業環境行為所涉及的自然環境空間、環境要素和環境因子,以及能夠對企業自身生產經營產生影響的那部分環境空間、環境要素、環境因子及由此產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本文提及的環境行為是指:企業通過這種行為提高、降低或控制環境質量,或者通過該行為取得、擴大、縮小、變更企業使用的環境空間、環境要素、環境因子,或者取得擴大、縮小、變更對這些使用作出規定的權利。環境行為包括直接環境行為和間接環境行為。

2 環境會計的計量

2.1 環境會計價值計量的理論基礎

環境會計是以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效益等會計要素為核算內容的一門專門會計。在核算各會計要素時,一般都采用一定的方法將其折算為貨幣量來進行計量。但是,環境會計貨幣計量單位的貨幣含義不完全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因為環境會計的對象大多是自然界千百萬年長期演變的結晶,依勞動價值理論,環境資源只有使用價值,沒有勞動創造的價值和交換中形成的、反映價值的價格,無法計量。從環境資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點來看,效用性構成了環境資源的價值源泉,稀缺性決定了必須引進邊際概念,替代性決定了環境資源的價格,非交易性決定了環境資源的價格必須借鑒數學方法。綜上所述,環境會計的計量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理論與邊際效用理論的綜合。對于包含勞動的環境諸要素按勞動價值理論建立的計量方法來計量;對于不是勞動結晶的環境諸要素按邊際價值理論建立的計量方法來計量。

2.2 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

環境經濟學的豐富理論與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場法和替代性市場法,此外,還有假想市場法。

1)直接市場法。度量被評價的環境質量到環境標準之間的變動,碩士論文然后直接運用市場價格對這一變動的條件或結果進行測算,具體包括:

(1)生產率法。這種方法把環境質量看作一個生產要素,其變化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從而導致產品價格和產量的變化,而價格和產量的變化是可以觀察到并可以測量的。如減少水土流失可以保持甚至增加山地農作物的產量。

(2)人力資本法或收入損失法。這種方法用收入的損失去估價由于污染引起的過早死亡的成本。根據米山的論文(Mishan1972),一個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活到t年,由于污染而于T年過早死亡的人所損失的勞動力的價值可描述為:

LT= ∞t= TLPtT(1+r)一(t—T)

式中:——為預期個人在第t年內扣除非人力資本收入的總收入;卜為個人在第71年活到第t年的概率;r——為預計到第t年有效的社會貼現率。

(3)機會成本法。在無市場價格的情況下,資源使用的成本可以用所犧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來估算。例如,保護國家公園,禁止砍伐樹木的價值,不是直接用保護資源的收益來測量,而是用為了保護資源而犧牲的最大的替代選擇的價值去測量。該方法是指人們由于環境危害而用損壞的生產性物質資產的重新購置費用來估算消除這一環境危害所帶來的效益。

(4)預防性支出法。該方法是指人們為了避免環境危害而作出的預防性支出作為環境危害的最小成本。如由于水環境被污染,醫學論文人們不得已購買純凈水作為飲用水,那么購買純凈水的支出就可以用來估計人們對水源污染危害的主觀評價。

(5)置換成本法。該方法是指人們由于環境危害而用損壞的生產性物質資產的重新購置費用來估算消除這一環境危害所帶來的效益。

2)替代市場法。所謂替代市場法就是找到某種有市場價格的替代物來間接衡量沒有市場價格的環境物品的價值,主要有后果阻止法和資產價值法。

(1)后果阻止法。在環境惡化程度較深且無法逆轉時,可通過增加的投入或支出額來減輕或抵消因環境惡化而導致的后果。這種投入或支出的金額,是企業因環境污染所支付的社會成本。

(2)資產價值法。把環境質量看作是影響資產價值的一個因素,當影響資產價值的其他因素不變時,以環境質量惡化引起資產價值的變化額來估計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方法,稱為資產價值法。

3)假想市場法。在環境狀況的變化甚至連通過問接地觀察市場行為都不能估價時,只好靠建立假想市場的方法來解決。意愿調查法就是這樣一種方法。

1)投標博弈法。該方法是通過模仿商品的拍賣過程,對被調查者的受償意愿進行調查,最后所有的被調查者愿意接受的金額匯總或平均,求出環境質量的貨幣價值。 2)比較博弈法。該方法是通過被調查者在不同的方案組合之間進行選擇,調查被調查者的受償意愿,最后確定環境質量的貨幣價值。

3)無費用選擇法。該方法是通過詢問被調查者在不同無費用的方案之間選擇;調查被調查者的方案選擇意愿,每一個方案都不用付錢,最后通過比較得出環境質量的貨幣價值。

4)專家調查法又稱特爾菲法,它是將各專家對環境質量發表的意見加以匯總整理,然后再發給各個專家作為參考資料,重新考慮,提出新的論證。經過以匿名方式多次反復,專家意見漸趨一致,得出環境質量的貨幣價值估量。

3 環境會計的報告

3.1 環境會計報告的內容

環境會計的具體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合乎質量要求的全方面信息,環境會計不僅要提供價值量基礎的報告,同時也要提供自然量的報告。根據環境報告使用者對信息的要求來看,環境會計報告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3.1.1 環境資產

環境資產是指符合資產確認的標準而被資本化的環境成本。工作總結其中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企業管理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業因執行環境目標或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開發更有利于環境的產品,進行環境審計等都屬于環境成本的范疇。

3.1.2 環境負債

環境負債是指企業發生的,符合負債確認標準,并與環境成本相關的義務。其含義為確認環境負債并不一定要有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可由企業管理部門作出有關環境成本的承諾,否則不能確認為環境負債。

3.1.3 環境收益

環境收益是指會計主體保護環境資源所得到的收益。因為企業積極參與治理污染極有可能會直接或間接產生某種收益。如利用三廢生產產品會享受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從而增加稅后凈收益。

3.1.4 環境成本

根據我國現行有關法律的精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需要以污染后的某種支出作為賠付或補償,勢必會產生某種支出。支出的形態多樣,如:環境管理費用、環境監測支出、排污收費等。這些支出會影響到企業當期或多期的損益。

3.1.5 環境績效

環境績效是塑造企業環境形象的關鍵,其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環境法規執行情況,包括執行的成績和未能執行的原因。

2)環境質量情況。如污染排放情況、主要質量環境指標達標情況等。

3)環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況。如污染治理情況、從事環境治理監測人員及開支情況等。

3.2 環境信息的披露

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有多種方式,通常看來主要是兩種,在現有的報表內披露或對現有報表稍加調整進行披露。

1)在現有的報表內披露。英語論文環境會計信息的有關財務影響可以直接列入現有報表的有關項目之中,不進行單獨揭示。例如,向政府交納的排污費視同一般的共同性費用計人管理費用,用于環境保護的設備列為一般的固定資產等。也可在現有的財務報表內增加項目,以某種合適的項目對環境有關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指標單獨揭示。例如,在損益表增設專門的項目,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環境支出,揭示控制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導致的收益。或在現有的財務報表正式項目之外設置補充資料,比如,在資產負債表中加注“環保資產”、“環境負債”等表外補充資料等。

2)對現有的財務報告稍加調整進行披露。除上述的在財務報表內披露的方式外,也可以將范圍略加擴大,但不調整現有的財務報表,凡與環境有關的財務問題在財務報表中依然采取傳統的處理方式,

只是在財務報表之外的財務報告中的其它部分進行披露。如增加附表或補充報表單獨反映環境問題的財務影響或在財務報表注釋中說明。

需要指出的是,這幾種披露方式并不是排它的,幾種披露方式的共同使用將更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孟凡利.環境會計研究[M].遼寧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第8篇

    論文關鍵詞:城市建設;城市污染;環境問題 

    一、城市環境和資源的壓力 

    城市規劃中的環境問題跟經濟活動和人口的密度成正比,因而,巨大的資源與環境壓力也接踵而來,加上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猛增的人口,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升級的消費,都帶給了緊張的城市環境和資源更重的壓力。 

    (一)大氣的污染和大氣污染物 

    大氣污染物目前已知的約有100多種。主要由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和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引發,后者更甚,特別是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死帶來的。城市中的空氣污染源大致來自于以下方面:1、工業:工業是導致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因為工業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性質復雜,種類繁多;2、交通運輸:尤其是城市汽車,數量多又集中性強,它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對人呼吸器官直接造成很大的危害,嚴重污染城市空氣,是城市空氣的重要污染源;3、各種噴霧劑,新增了空氣中的有害成分,造成空氣污染(如各種空氣清新劑、殺蟲劑等)。城市化日漸加快,相伴相生的工業、交通運輸業也發展迅速,這些發展就導致了更多空氣污染。當污染物:大量的廢氣、粉塵、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臭氧等被排入大氣中后,空氣的質量就受到了嚴重的破環。 

    (二)廢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涉及如下三點: 

    1、工業廢水;2、生活污水。生活排放污水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加,有資料顯示,有一半的廢水是生活排出的;3、農業中用的化肥、農藥,通過雨水進入到到河流中后,使地表水受到污染。據相關環境部門調查,我國城鎮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水中的污水每天至少有l億噸。全國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已受到污染,全國不適合魚類生存水占到1/3,不能用于灌溉的占到1/4,嚴重污染的已達到了90%,有一半的城鎮水源不符合飲用標準,40%的水已不適合飲用,甚至水體污染已經成為導致南方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的罪魁禍首。 

    (三)固體廢物污染 

    固體廢物主要涉及到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三種。另外,也包括農業固體廢棄物和建筑廢物。固體廢物一定要妥善處理后才能丟棄,否則就會對大氣、水體和土壤帶來嚴重污染,危害人體健康。固體污棄物具有兩重性,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對于不同的人而言,被廢棄的某物品有可能是廢物,但如果轉換一定條件,廢棄物也能變為資源。防治固體廢物污染就是利用廢物的這個雙重性,使固體廢物減量、無害化,并且變成資源。對于不能利用和一定會產生污染的固體廢物,一定要妥善處理。

    (四)噪聲污染 

    噪聲一般可分為高、低兩種。一般而言,低強度的噪聲對人體是無害的,而且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高強度的噪聲則會對人體有害,使人疲勞,情緒低落,甚至引發疾病。高強度噪聲,無論是對人的聽覺、視覺、智力還是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都有傷害。高強度噪聲主要來自工業機器、現代交通工具、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場、文體娛樂場所所帶來的喧鬧聲等。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噪音污染已發展為城市污染的嚴重災害之一。城市的噪聲污染主要來源于機動車數量的猛增。 

    二、防治污染的舉措 

    (一)大氣污染綜合整治規劃 

    大氣污染的治理應當在維持現有城市的能源與交通狀況的前提下,找出危害廣,影響大的最嚴重污染物,以便能有針對性的有效治理。城市規劃的大氣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1、合理工業布局;2、減少交通廢氣的污染;3、綠化造林 

    (二)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 

    生活污水主要是有機物的污染,工業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就沒那么簡單了。雖然每個城市水污染的程度各異,但仍可普遍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防治:1、提倡節約用水,對廢水進行循環再利用。實在不能用的廢水經過處理后再排入水管道中;2、劃分區域用水,在污染嚴重區域開辦廢水處理基地,嘗試多種處理方法,采用新的科學方法凈化水,嚴格杜絕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倒入江河湖海中。 

    (三)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計劃 

    處理城市生活垃圾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填埋,另一種就是焚燒。雖說目前,我國填埋生活垃圾已經發展到穩步推進的階段,但實施填埋時一定要妥善處理土地資源,確保最大限度的減少填埋場的污染和浪費,變填埋氣體為資源。焚燒垃圾主要適用于可燃垃圾,東部沿海城市因其土地資源的寶貴性,就決定了焚燒處理會慢慢演變為這一地區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 

    (四)綜合整治和規劃噪聲污染 

第9篇

[關鍵詞] 污染產業 投資 談判模型

一、問題的提出

按照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一個產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當該產業在整個產業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時,是形成期的表現。當該產業在整個產業系統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在促使產業結構變動中的作用日益擴大時,產業進入了成長期。該產業經過一段快速發展之后,其產出量趨于平穩,增速放緩,市場容量相對穩定,同時該產業在產業結構變動中所起的作用也基本得到了發揮。此時,表明該產業己由成長期進入到成熟期。衰退期則表現為該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續下降,產業轉移和技術創新成為主旋律。產業轉移通常是技術水平高的發達國家將在本國處于衰退期或達不到本國環境標準的產業轉移到技術水平相對低或環境標準相對低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的行為。

產業轉移對創新國和東道國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創新國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和資源最優配置;另一方面東道國吸收了資金和引進技術,提高就業率,帶來貿易創造效果,加速經濟增長。但是,轉移的產業一般是在創新國已處于衰退期,污染標準達不到本國標準的產業,轉移到東道國,將會給東道國帶來污染治理成本。因此,東道國是否接受污染產業轉移,怎樣接收,將是發展中國家值得關注的問題。

就中國而言,中國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技術水平落后,要發展經濟,可以通過接收在發達國家落后,但存在比發展中國家高的技術的產業來發展本國經濟,且中國目前正在大力吸收外資,引進技術。本文就中國在引進外資過程中,通過分析跨國公司的投資傾向變動,來相應的引進合適的外資更好的發展本國經濟。

二、博弈分析

一般來說,跨國公司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將產業轉移到中國:獨資、技術轉讓、合資,其差別在于跨國公司的占股程度,即獨資形式的占股比例是 100%,技術轉讓的形式的占股比例是0,而合資的占股比例處于前兩種之間。因此我們只要確定跨國公司的技術轉讓費和占股比例就能知道跨國公司的投資傾向。

在完全信息假設條件下,設α為跨國公司所占的股份(0≤α≤1),則中國參與合作的公司所占股份為(1-α);β表示產品生產過程中技術訣竅轉讓的單位技術轉讓費,如果合作企業不創新或跨國公司也不帶來新的技術,則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但是如果跨國公司不斷帶來新的技術,則β的值就會不變或增加;設定技術訣竅轉移系數為σ,則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所獲得的利益為(σ β);ψ表示污染治理成本,這依據跨國公司所帶來的產業的污染程度來決定;θ表示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成本;而ω為企業的總利潤。

假設中國政府對跨國公司的市場進入方式不設限制,而且永遠獲得專利保護,從而獲得對所轉讓的技術訣竅的控制權,則跨國公司的利潤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投資企業占股所獲得的利潤,設為 ;另一部分是跨國公司獲得的技術轉讓費,為,所以,跨國公司所獲得利潤的凈現值為;那么中國合作伙伴的利潤函數為:,其中為合作企業的凈收入,。

作為理性個體的經濟行為,是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因而收益分配實則為各理性主體利益爭奪的博弈過程,其間需要各成員相互協商或談判來解決。而且企業對合作收益的預期不同,導致各利益主體產生效用差異,而滿意度差異會極大地影響合作成功與否。基于效用最大的Nash談判模型分析了理性人的博弈過程,設為伙伴i 的效用函數,談判起點,表示各利益主體愿意接受的分配下限值( 即企業運用同樣資源單干時所獲取的收益)。談判模型的惟一理性解是下列規劃問題的最優解:

這里是談判者i談判達成所獲得的效用,是可能實現的效用集合, 是談判破裂時談判雙方的效用,Nash稱點為威脅點(threat point) 。

進一步 ,通過線性變換把威脅點作為原點,那么問題就簡化為:

,其中,

這種做法意味著,我們只要關注談判結果的凈收益就可以得到Nash談判解. Nash談判模型使各利益主體達到最大的滿意度,但是,只考慮了影響收益分配的單一因素,未能注意到合作伙伴關系的復雜性和具體差異。實際上,不同規模、實力的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是不同的,完全按照當時的投入資源進行收益分配,會逆向刺激跨國公司盡量規避風險,產生各種機會主義行為,從而使合作中各種創新活動受阻,合作效益逐漸低下。具有生命周期的產業轉移,隨著時間的推進,產業的投入要素是變化的。本文引入Jan Svejnar的推廣定理,即在談判定理的基礎上引入談判力概念,,且,,由談判雙方的專有性資產決定,即。比如跨國公司擁有技術,專利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中國合作企業具備政策優勢,熟悉中國環境和游戲規則,中國企業擁有的“關系”、“政策”成了跨國公司在華經營不可或缺的資源(李維安,2003)。參與者行為在的約束條件下,選擇以最大化。對該規劃問題構造Langrange函數:

取極值一階條件為,從而有。通過構建新的Langrange函數并求一階導數,我們可以得到

(1)

將和式分別代入(1)式,我們可以得到本文的基本模型:

(2)

令,則模型(2)變形得到α的函數:。 (3)

將(3)式對求偏導,得:

當時,即跨國公司相對于東道國企業的投入資產的專有性越強,則跨國公司在合資企業中越傾向于擁有更多的股權。

將(2)式對求偏導,得:

即跨國公司對中國合資伙伴收取的技術轉讓費越多,則其占股比例越少。

考慮中國政府的因素。中國在引進外資的時候,通常希望在彌補本國資本缺口的同時,獲得其他引資方式無法得到的外部效應,包括技術外溢效應、促進出口效應、競爭效應以及改善產業結構效應等。傳統的外國直接投資理論僅僅考慮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活動的成本。但是,對中國而言,引資同樣需要成本,而且相對于引資效果,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成本有時“過于高昂”,甚至“超過了外資帶來的收益”,從而導致本國福利的損失,這主要體現在一些污染產業中。因此在產業轉移中,政府的優惠政策或限制措施勢必影響跨國公司進行外國直接投資的收益,促使其做出新的調整。如上式,如果跨國公司利益中,政府征收外商高額的稅收,則產業轉移成本高于其收益,跨國公司將會選擇技術轉讓或到別的國家投資;如果政府采用優惠政策,則跨國公司選擇獨資形式其收益最大。

三、小結

吸收外商投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已成為全世界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連續16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3.5萬家,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7700億美元,對華投資的企業來自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世界500強企業有480多家在華投資,設立地區總部近40家。 一些跨國公司對我國的環境保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們的環境保護水平和意識高于國內企業,特別是通過利用FDI對一些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的老企業的改造,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減少了污染排放。但很大一部分外資企業對我國環境保護帶來負面影響,許多跨國公司將在母國己經被禁止或嚴格限制生產的高污染產品轉移到中國生產,從而轉嫁環境污染。我國近年吸收的FDI中,從事高污染的生產企業(如化工、造紙、石油煤炭、冶金等)占吸引外資企業總數的20%,成了一個巨大的污染源。因此,隨著跨國公司的增多,其對東道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從文中分析可看到,外商對污染產業的投資傾向主要由跨國公司、本國企業及政府的談判力決定。跨國企業與本國企業的專有性優勢強弱決定跨國公司的投資方向,而政府的政策措施影響著跨國公司的投資決策。

因此,在中國需要引進技術,增加就業的大環境下,在承接國外污染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政府可以根據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國內經濟條件的改變,制定靈活的引進措施。當外商投資的產業確實含有較高的技術,能給本國國民經濟帶來福利的產業,我們可以通過合資或技術轉讓的方式,引進資金和技術,同時減少環境治理成本,切實提高外資的有效性;如果跨國公司的產業污染成本太高,可以限制其污染產業的投資。

參考文獻:

[1]周 鵬 張宏志:利益相關者間的談判與企業治理結構.經濟研究,2002(6)

[2]戴育琴:污染產業跨國轉移分析及對策.湖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6

[3]盧 鴻: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投資方式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4

第10篇

 

一、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

 

目前世界各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采用的經濟手段主要有三種:排污收費環境稅和排污交易。其中環境稅和排污交易是環境經濟手段中的兩個最新手段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的實質在于,從成本和效益入手,使制定的價格真實反映其社會成本,引導企業對經濟活動進行選擇,從而達到減少污染和保護環境的目的

 

1.排污收費

 

排污收費是指國家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依法對造成一國境內環境污染的生產單位和個人收取費甩有兩種做法:一是超標收費,即只對超過國家規定排污標準的企業收費;具體的排污標準,可以按照污染物在環境中殘留時間的長短在生物體內積累的高低和對環境、人體的毒害程度等因素,分類確定收費的高低;也可以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數量和濃度,視排放污染物的超標倍數,確定收費等級。二是不論排污大小,采取排污即收費的辦法排污收費對于同一企業可以有不同的標準可供選擇排污收費,一方面從外部給企業以一定的壓力,促進企業積極治理污染,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實現資源和能量的綜合利用;另一方面,排污收費通常被用于污染治理,因此,也為企業治理污染開辟了一條資金渠道例如,荷蘭從70年代中期開始對企業征收排污費,以后逐步提高重金屬排放的收費標準,結果到1991年荷蘭工業廢物中的鉛、汞、鉻等有毒金屬排放量比1976年減少了83%~97%當然,排污收費不管是根據污染物濃度征收還是總量控制,都需要對有關指標逐一測定,因而征收成本相當高。另外,收費作為政府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卻基本上沒有相關法律作保障,容易使污染者產生承擔政府某種“攤派”的抵觸心理。因此,大多數稅收制度相對完善的工業化國家較少采用排污收費制度。

 

2環境稅

 

環境稅是指對開發、保護和使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按其對環境資源開發利用、污染、破壞和方面:一是對污染征稅,即按污染所造成的破壞程度對污染者征收污染稅,提高環境污染的成本,促使污染者減少污染;二是進行稅收支出,即給予保護環境和有利于防止污染的活動各種稅收優惠待遇,以激勵環境保護。征收環境稅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環境資源的定價,改變市場信號,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同時鼓勵有利于環境的生產和消費行為。

 

早在20世紀20年代庇古就針對企業生產的負外部性,提出對環境污染產品征稅,來解決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發生的偏離,重新恢復社會成本與收益的等邊際條件,即所謂的庇古稅盡管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設立獨立的環境稅稅種,但世界各國為防治污染和保護環境而開征的稅收己有近百種。這些稅收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對企業排放污染物征收的稅包括對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征稅主要稅種有:二氧化硫稅二氧化碳稅、水污染稅等二是對高耗費高耗料行為征收的稅征收這類稅的目的在于促進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料,以減輕環境保護的壓力。主要稅種有:油稅、舊輪胎稅、飲料容器稅等。三是對城市環境和居住環境造成污染的其它行為征收的稅主要稅種有對飛機汽車等產生的噪音的行為征收的噪音稅,有為減輕城市交通壓力和改善市區環境而征收的擁擠稅等。

 

課征環境稅,不僅提高有污染生產和有污染消費的成本,迫使污染者減少產量從而減少污染;而且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并増加稅收收入;甚至還會促使污染者選擇低廉且適合自己的生產技術與方法,鼓勵企業創新行為因其具有自愿、低成本、増加稅收、刺激技術創新等優點,環境稅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美國于1972年率先開征了二氧化硫稅,1985年法國也開征了此稅,90年代以后,瑞典、挪威、芬蘭、西班牙、丹麥、意大利等國相繼開征了該稅種。二氧化碳稅最早于1990年由芬蘭開征,此后,瑞典挪威荷蘭、丹麥等國也相繼開征許多工業化國家均對污染水質行為征稅,1981年德國開征的水污染稅,以廢水的“污染單位”(相當于一個居民1年的污染負荷)為基準,實行全國統1稅抵免.企業利用可再生資源發電每千瓦時可獲保護程度進行征收或減免的一種稅收包含了兩個率,目前該稅的年稅額在20億馬克以上,全部作為地方收入用于改善水質,社會和環境效益十分明顯。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從1992年開始對每袋垃圾征收1.2-2.1美元的稅,并鼓勵回收垃圾中有用的廢舊物資,使家庭垃圾產生量在一年內減少了18%1991年瑞典制定環境法,從法律上確定征收環境稅的合法性,以后開征了二氧化硫稅(每噸3050美元)和炭稅(每噸二氧化碳120美元)及其他環境稅種,環境稅開征一年后的1995年,硫化物的排放量比上年減少了1(%。目前丹麥稅收中的3%來自水資源、農藥二氧化碳、電池等與環境有關的稅收。與征稅對應的稅收支出,又稱稅收補貼或稅收減免,是政府對企業防止和治理環境污染的行為,如開展環境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廢棄物再利用,投資于污染的設備和設施等給予的一種正面的稅收鼓勵或間接的財政援助具體的實施辦法有:投資抵免、加速折舊、免除稅收、提取公積金等OECD成員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都有類似的稅收激勵,如,澳大利亞于1992年8月以后,對防止治理污染、廢物回收或以處理、凈化、搬運、埋存為目的的資本支出可以稅前抵扣;從1996年起對發生的礦區恢復支出可于當年全額抵扣;對用于水保持或環境研究的支出可于10年內抵扣,項目期限短于10年的按年限抵扣。

 

奧地利對于低噪音車輛給予20%的投資稅收抵免;對用于環保領域的投資可免資本稅加拿大對控制水、空氣污染的投資給予加速折舊或資本成本抵免,對節能設備可加速折舊芬蘭對控制水和空氣污染的投資,在四年內按每年購買價的25%加速折舊法國對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節能設備、空氣凈化器和電動車都給予加速折舊。日本對改進能源利用效率的設施,除一般折舊或稅收抵免外,還可按取得成本的30%提取特別折舊,對防止污染的設備,除一般折舊外,可按取得成本提取18%的特別初始折舊,對減少石棉排放物的設施,免固定資產稅,對控制水空氣污染、噪音污染的設施減所得稅、公司稅、固定資產稅美國對利用太陽能和地熱設備,設備的投資額的10%可獲得稅收美分稅收抵免,對污染控制、污水處理、固體廢物和有害物質處理設施,州或地方政府貸款的利息可從聯邦所得稅中免除。愛爾蘭、荷蘭、挪威葡萄牙、瑞士等國對防止污染、節約能源的設備投資也都給予加速折舊或稅收抵免等優惠。

 

稅收支出之所以被用作環境保護的手段,主要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可以扶持那些因采取污染控制措施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生產者;二是生產者進行污染控制技術的革新具有正外部性,即不僅自己受益,而且使公眾受益。但與征污染稅相比,稅收支出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即稅收支出只可能使個別企業減少產量及污染量,整個行業的污染量反而有可能増力卩。這是因為,在稅收支出政策下,個別企業因獲得稅收支出污染量減少時,其利潤可能比沒有稅收支出時高,從而會吸引新的企業進入該行業,由此導致整個行業的污染量不變或反而増加。

 

3.排污交易

 

排污交易,即污染物排放權交易,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Dales)于1968年在其著作〈〈污染財富和價格》中首次提出。1960年科斯(Coase)在其論文《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市場交易成本為零,無論初始產權如何界定,通過交易都可以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排污交易是科斯定理在環境問題上最典型的應用,其主要思想是:在滿足環境要求的條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簡稱排污權),并允許人們在市場上對這些權利象商品那樣進行交易,以此來進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達到有效使用稀缺性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通常人們擁有的排污權是以其持有的排污許可證來體現的,因而排污交易也稱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實際執行中,政府主管部門往往對企業每年的排污量或資源消費量規定一個上限,許可證的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政府對污染物排放定價,排污量則由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決定。

 

排污交易無需了解污染者防治污染的邊際成本函數,因而所需的信息成本和實施成本較少,但由于排污權可以轉讓,會刺激某些企業購買大量的排污權,形成壟斷市場,造成排污權即生產權現象另1方面,當被使用的排污權數量低于可交易的排實施排污收費制度197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污權數量時,還可能導致資源的錯誤配置。

 

美國早在1976年開始實施排污許可證交易制度,將排污交易用于大氣污染源和河流污染管理之后,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相繼進行了排污交易政策的實踐目前世界各國可交易的排污許可證有大氣污染許可證、汽油含鉛量許可證向水體排放污染物許可證等。

 

美國在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方面進行了詳細深入的研究,實施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系統,是目前世界上利用排污交易來控制酸雨、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做得最好的國家為實現1990年美國國會提出的“酸雨計劃”: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比1980年的排放水平減少1000萬噸美國制定了分兩個階段在電力行業實施的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政策第一階段,1995-1999年,規定110個嚴重污染電廠的263個重點污染源比1980年減少350萬噸二氧化硫;第二階段,20002010年,控制對象増加到2000多家,要求規模在25000KW以上的所有電廠都參與,最終使它們的二氧化硫年總排放量比1980年減少1000萬噸,同時減少200萬噸氮氧化物與此同時,美國二氧化硫排放交易政策通過參加單位的確定、初始分配許可、再分配許可(許可證交易)和審核調整許可四個部分工作來實現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標這項政策自1995年實施以來,目前己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環境效益;二氧化硫排放量顯著減少;許可證市場價格大大低于事先估計值,實施費用節省,交易逐漸活躍,交易數和交易量増長迅速,參與企業全部達標實踐證明,二氧化硫排放交易政策有利于控制企業的達標排放。

 

二、我國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應用現狀與前景

 

為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我國從80年代開始進行了環境經濟政策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己經在排污收費環境稅和投融資政策、排污許可證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改革的問題,需要逐步地加以完善。

 

(一)排污收費制度的實施與改革我國于1978年根據“污染者負擔原則”提出了環境保護法(執行)》,確定了排污收費制度的合法性1982年,國務院批準了《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同年7月1日起,排污收費制度正式在全國開始實施迄今為止,排污收費己經成為我國一種應用范圍最廣的保護環境的經濟手段。

 

應該說,排污收費對我國的環境污染控制和生態環境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從198^1999年,我國累計征收排污費450億元每年征收的排污費和被征收單位不斷増加,到1999年全國排污費征收額高達55億多元,被征收排污費的單位多達7224萬個,主要集中在冶金、化工、輕工、紡織、電力和煤炭等行業。

 

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排污收費制度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收費管理混亂、收費對象不全、收費標準過低、收費被非法使用及收費中的“計價還價”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環境污染治理的代價遠遠超過其繳納的收費,企業理所當然地選擇繳納排污費而不愿去治理污染因此,我國的排污收費制度需要進一步改革來加以完善。既要理順收費管理和收費運行機制,又要使收費對象更全面;既要逐步提高收費標準,又要明確排污收費用途,使其真正用于企業的污染治理。

 

(二)我國現行稅制與環境稅的開征

 

嚴格來說,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環境稅,我國目前存在的只是與環境有關的稅種,如資源稅、消費稅、耕地占用稅、車船使用稅、城市維護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等。雖然這些稅種的設置沒有或很少考慮環境因素,但它們本身己經為減少污染和保護環境提供了一定的刺激和資金。據有關研究,這些“綠色”稅收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到90年代中期,它們占我國總稅收的比例約在8%,相當于GDP的2%

 

在1994年進行的稅制改革中,我國還加大了對利用廢物企業的稅收減免、對節能治污等環保技術和投資的稅收優惠、對污染型產品和項目征收消費稅等的力度。隨著我國經濟増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必然要求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1984年到1995年我國煤炭行業的補貼率己從61%下降到1%。減少以煤炭為主的能源補貼,不僅提高了國有煤礦企業的生產效率,而且起到了減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包頭、開遠柳州、太原'平緩環境資源惡化速度的目的與此相反,我國對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投資卻是逐年増加的,特別是90年代以來投資増幅較大但相比于發達國家在環保方面的投資,我國目前的環保投資仍然不足發達國家的環保投資一般占GDP的1.5~%,而我國的環保投資,即使在投資加大的“九五”期間占GDP的比例仍然不足1%。

 

隨著我國“費改稅”的推進,在排污收費的基礎上可以考慮開設環境稅收將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納入產品價格,提高污染產品的市場價格。在環境稅的建設中,具體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做法:一是開征真正的環境稅其依據是:環境保護是全體居民的義務,環境保護的收益者也是全體居民,根據“收益者付費”原則,應該對全體居民征收環境稅二是開征污染產品稅目前我國對污染排放進行收費,但對污染產品卻沒有相應的收費或征稅由于污染產品的使用對環境具有污染作用,因此有必要對其征稅以進行控制。可以考慮開征的污染產品稅有包裝產品、含磷洗滌劑稅、散裝水泥特別稅等。三是費改稅即適應目前費改稅的需要,將現行排污收費中的某些項目改成征稅如排污水收費和二氧化硫收費可以選擇改成征稅四是稅收綠色化在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中,強化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稅種,増加一些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稅目。如在資源稅中増加水資源稅目、土地、森林和草原稅目,提高高硫煤的稅額;在消費稅中將煤炭納入征收范圍,對低標號汽油和含鉛汽油征收消費稅附加,對危害健康和污染環境的消費品(香煙、小轎車摩托車等)征收消費稅附加等。

 

(三)排污交易的試點與建議

 

我國從1987年首次進行水污染排放許可證試點以來,己經在包頭、太原、開遠平頂山、貴陽、柳州、天津上海本溪紹興等10多個城市開展過排污交易的試點,涉及的污染物包括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以及生產配額,建立了含有排污交易內容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基本原則是:明確污染者的排放權及其治理責任;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使污染治理與環境質量目標相結合;促進區域環境治理費用的最小化在頂山、貴陽六個城市進行的大氣污染物許可證試點過程中,這些城市通過地方立法,采用與總量控制相匹配的“總量收費”方法,解決了原來單一濃度收費標準偏低問題其中平頂山市試行的煙塵排放許可證制度,柳州市試行的二氧化硫排放許可證制度,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雖然我國至今尚未建立起正式的排污許可證制度,但是已經試點的排污申報登記制度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為進一步實施可交易的排污許可證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條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環境保護政策的改革,可以預見建立中國的排污許可證制度不僅可行,而且將會對中國的環境污染控制和環境保護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鑒于我國的國情和排污交易的現狀,要建立起真正的排污交易市場,還必須加緊做好以下三項工作:一要加強立法,使排污交易政策法制化因為美國實施排污交易政策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要建立規范化的排污交易市場就必須有法律保障然而中國目前還沒有一部明確規定可以進行排污交易的法律,試點過程中依據的也只是當地一些含有污染物控制和交易內容的地方法規二要加快排污交易的可行性研究,使排污交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盡管我國己經開展過一些排污交易的試點,也進行過控制污染方面的一些科學研究,但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排污交易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為了盡快做好建立中國排污交易市場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加強中美環保局的研究合作,選擇更大范圍進一步做好試點工作三要加強污染源的監測,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準確的排放計量是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污交易是否成功的關鍵但目前中國已安裝二氧化硫排放自動在線監測儀器的電廠不過20多家因而,需要加強污染源的監測建立以計算機網絡為平臺的排放跟蹤系統、審核調整系統和許可跟蹤系統,這樣能夠使控制企業、官員和公眾隨時了解控制企業的排污狀況和許可證交易狀況。

第11篇

關鍵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成本;市場有效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7-0074-05

根據科斯定理,只要對碳排放權進行完整界定,并允許碳排放權進行交易,就可以使得碳排放權的最終配置與初始分配無關,實現市場公平與市場效率的雙重目標,這就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成立的理論基礎。但Hahn(2011)認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以及市場勢力問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不能完全實現市場公平和市場效率。所以,關于交易成本的研究成為理論研究的焦點。本文就是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交易成本市場模型,分析交易成本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影響,以期為有關政策的實施提供理論指導。

一、交易成本定義

一直以來,關于交易成本的定義,學術上討論比較多。更多的研究從市場摩擦展開的,有許多論文文獻對市場摩擦進行了討論,認為交易成本阻礙了或者至少影響了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并且是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所不能解釋的。Hicks (1935)認為,需要給“市場摩擦”更精確的定義,并從交易成本角度對“市場摩擦”進行解釋。盡管Coase(1937)認為廠商的存在價值,就是由于廠商的組織形式使得交易更為有效率也更為經濟,但是他沒有提到“交易成本”這個概念。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在貨幣和金融市場中使用得比較多。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產業組織理論的興起,經濟領域開始討論交易成本問題,早期的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是研究市場失靈和“市場摩擦”問題。經濟學領域關注交易成本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交易成本會引起市場失靈,從而導致社會福利的損失;二是交易成本會影響產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形式(Solomon,1999)。

對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來說,由于遵約參與者相對較少、交易的品種比較專業,所以導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相對不夠活躍,總體交易成本比較高,對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交易成本的研究就非常有意義。對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來說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尋找對手和信息成本、討價還價和決策成本以及監管執行成本。第一部分,也就是尋找對手和信息成本是比較明顯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作為一個新的碳減排措施,其建立是基于一系列的法律文件,尤其是在《京都議定書》之后才正式確認為碳減排的主要措施之一,并且各個國家和地區由于經濟條件和地理資源稟賦的不同,采取的碳排放權交易規則差異也較大。作為新的減排措施,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各項制度還需要逐步完善,比如歐盟采取了三個階段來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工作,這些規則的修改直接影響碳排放權的供求關系,并且直接或者間接影響碳排放權交易價格,所以對于遵約參與廠商來說,對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信息搜集工作就非常重要,這些工作更多的是由中介咨詢機構來提供。由于碳排放權供給方和需求方往往是跨行業的,所以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更有利于尋找交易對手。第二部分,討價還價和決策成本也非常重要,為了使得交易能夠達成,雙方需要支付必要的管理費用以及支付給中介一定的費用。第三部分,監管和執行成本主要是監管機構來承擔的,為了維持正常的市場秩序,對于碳排放的額度確認以及后續的違規監管和處罰,形成準確而真實的碳排放權供給和需求,這一部分也非常重要。

二、交易成本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影響

關于交易成本對產業內部的組織結構的影響。Hanemann(2009)發現,交易成本的不同結構會對參與碳排放不同規模的經濟體影響是不同的,規模較大的廠商具有一定的規模效益。如果環境監管所帶來的交易成本是非線性的,那么邊界條件的改變會使得以成本最小化為目標的廠商面臨不同的最優決策,結果會使得規模較大的廠商更為有利,從而促進行業的兼并重組,市場的集中度得以提高,有可能減弱市場的競爭性。論文用計量方法分析了歐盟碳排放交易計劃(EU ETS)監管下的德國廠商的交易成本情況。通過最小二乘法和非線性估計方法對碳排放交易成本的估計,論文認為交易成本是碳排放量和碳排放交易量的非線性函數。這也就意味著,歐盟碳排放交易計劃存在碳交易的規模效益。對于二氧化碳年排放100萬噸以上的廠商交易成本是下降的,二氧化碳年排放100萬噸以下的廠商交易成本是上升的。基于數據的分析,德國受歐盟碳排放交易計劃監管的廠商,每年交易成本總額約為870萬歐元。實證進一步顯示對于年排放100萬噸以下的廠商更有動機去減少碳排放量。雖然這一扭曲結果會帶來社會福利的損失以及經濟效率的降低,但對于整個歐盟碳排放交易計劃的減排效果影響較小。

關于交易成本會引起市場失靈,從而導致社會福利的損失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極端情況下由于管理成本以及其他交易成本太高以至于抵消了交易所獲得的收益,從而使得Fox River水污染排放交易計劃失敗。Stavins(1995)首先給出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交易成本基本模型,首先,給出了交易成本曲線和邊際污染控制曲線,通過分析認為交易成本會減少可交易區間,也就是說當交易收益小于交易成本,那么遵約參與者就不會到市場上進行交易了;其次,論文給出了交易成本在碳排放權供給和需求方的分攤情況,認為無論哪方在名義上給付交易費用,實際上的交易成本的分攤主要受碳排放權供給方和需求方的污染控制成本函數的彈性所決定的,具體而言交易成本更多的是由邊際污染控制成本較高的一方承擔;最后,論文分析了不同的交易成本結構下,遵約參與者碳技術減排數量與初始碳排放權分配額度之間的關系,認為如果交易成本函數是線性的情況下,遵約參與者碳技術減排數量與初始碳排放權分配額度無關,如果交易成本函數是凸函數的情況下,遵約參與者碳技術減排數量與初始碳排放權分配額度負相關,如果交易成本函數是凹函數的情況下,遵約參與者碳技術減排數量與初始碳排放權分配額度正相關。但是,論文沒有考慮產品生產數量與初始碳排放權分配額度之間的關系。本文就是在Stavins(1995)的基礎上,把產品市場納入到模型中進行分析。Ofei-Mensah和Bennett(2013)研究了在澳大利亞交通運輸和能源部門中開展的三個碳交易計劃的交易成本估計問題。這三個碳交易計劃分別是:燃料強制標示計劃,自愿燃料效率提升計劃和假想的市場型計劃。資料主要通過調查訪談和其他二手數據等方法獲取。第一,本文發現市場型計劃碳減排交易成本要高于其他兩個計劃,交易成本約為7.2美元/噸。也就是說,交易成本成為碳減排的主要障礙。第二,各碳減排計劃交易成本組成部分比例的不同主要是由各計劃自身特征造成的。因為自愿燃料效率提升計劃是自愿加入的,所以其執法成本較低。較低執法成本增加了對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投入到這碳減排計劃實施的疑慮。也就是說,是否有足夠資源用來碳減排。對于市場型計劃而言,碳市場交易過程產生的費用是主要費用。第三,論文認為對于燃料強制標示計劃和市場型計劃而言,交易成本非常高以至于對碳減排計劃的實施效果具有實質性影響。總之,交易成本會影響政策市場失靈。在選擇碳減排政策時考慮交易成本,有助于對政策工具進行初步篩選,有助于提高政策設計和實施,以及政策的評價。盡管如此,但是對于交易成本的關注還是太少。一般研究認為,市場型碳減排計劃(碳交易和碳稅)比非市場型碳減排計劃效率要高,但是本文發現,考慮計劃實施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等因素,市場型的碳減排計劃未必優于非市場型的。所以,交易成本對于政策選擇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交易成本模型建立

這里我們首先假設存在N個廠商生產同質的產品,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并且,這N個廠商都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遵約參與者,這時這些廠商就需要考慮碳排放成本。于是這些廠商的利潤函數為:

π=r?z-C(z)-B(q)-p(θz-a-q)

其中,z表示產品產量,r表示產品價格,C(z)表示產品生產成本函數,并且Cz>0,Czz>0。假設u=θz為遵約廠商在不受排放約束情況下的碳排放量,θ為碳排放強度,也就是單位產品產量對應的碳排放量,q為通過技術手段減少排放的碳排放量(污染處理量),a為監管機構免費發放的碳排放權量,x=θz-a-q為在二級市場交易的碳排放權交易量,當x>0表示賣出碳排放權,當x0,Bqq>0。從這個利潤表達式可以看出,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并不會影響到產品產量z,產品產量實際上是產品價格、碳排放權交易價格以及碳排放強度的函數,也即z=z(r,p,θ)。

但是如果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的交易成本考慮進來,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就會影響到最優的產品產量。用t表示廠商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凈交易量,表示為廠商碳排放水平減去初始碳排放權額度的絕對值:

t=|υ-a|

其中,υ=θz-q表示廠商碳排放水平。那么在此基礎上,我們定義交易費用函數T(t)為,并且Tt>0。由于遵約廠商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需要繳納一定的固定費用,比如說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所需的管理費用、注冊費用等,所以T(t)應該是永遠大于零的。當這些固定費用太大時,會使得一些廠商沒有動力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所以此模型假設固定費用足夠小以至于只考慮變動費用則可。這時,遵約廠商的利潤函數可表達為:

π=r?z-C(z)-B(q)+p(a+q-θz)-T(t)

不失一般化,這里我們假設其中一個遵約廠商是碳排放權凈買入者(υ>a),以此我們分析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對遵約廠商利潤以及產品產量的影響。遵約廠商的目標函數就是最大化其利潤,那么目標函數的一階條件有:

πz=r-Cz-pθ-θTt=0

從這里可以看出,一階條件表示產品價格r等于邊際成本(Cz+pθ+θTt),也可以說是邊際收入(r-pθ-θTt)等于邊際產品成本(Cz)。對于交易所來說,不會把交易費用提高到遵約廠商虧損的程度,由于Cz>0,所以要求r-pθ-θTt>0。并且,我們假設遵約廠商技術碳減排量必須大于0。綜上,對技術碳減排量求偏導,我們有:

-Bq+p+Tt≤0

q(-Bq+p+Tt)=0

q≥0

如果遵約廠商技術碳減排量大于0,那么遵約廠商的產品產出量和技術碳減排量都是產品價格、碳排放權交易價格、碳排放強度以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額度的函數,z=z(r,p,θ,a)和a=a(r,p,θ,a)。為了進一步分析碳排放權初始分配額度對產品產量和技術碳減排量的影響,我們對一階條件進行全微分,整理可以得到:

=

=

|H|表示海塞矩陣

|H|=CzzBqq+Ttt(Czz+θ2Bqq)>0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產品產量的變動和技術碳減排量的變動依賴于Ttt的符號。當Ttt=0時,dz/da=0并且dq/da=0,這時碳排放權初始分配額度對產品產量和技術碳減排量沒有影響,這個與沒有交易成本的情形結果是一致的。當Ttt>0時,dz/da>0并且dq/da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12篇

關鍵詞: DEA;環保投入;效率分析

中圖分類號:X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4-0078-020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資源配置效率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環保投入效率,是指以污染治理的效果來衡量對環境投資的有效用情況。本文利用《中國統計年鑒2010》中全國各地區環保專題統計數據,對區域環保投入效率進行了分析,以期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1]。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是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學者在“相對效率評價”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DEA法采用數學規劃模型來比較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對決策單元做出評價。通過輸入和輸出數據的綜合比較后,將各DMU定級排隊,確定有效(即相對效率高)的DMU,并指出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給主管部門提供管理(決策)信息[2]。因此,本文嘗試應用DEA方法來分析中國區域環保投入效率,尤其是對廢水治理效率和廢氣治理效率的研究。

1DEA模型的建立

1.1 應用步驟DEA的使用步驟大致可劃分為如下四步:①問題定義與決策單元的選取;②投入產出項的選取;③DEA模型的選取;④評估結果的分析。

將DEA應用于多屬性評估問題時,必須先定義問題,理解問題的本質,分清相對績效評估的目的,然后通過目標的建立設定評估準則,決定評估的投入和產出屬性,產生具有同構型的決策單元,作為績效評估和比較的對象,并搜集實際數據。

雖然DEA方法在處理多項投入及產出的效率評估問題時具有優越性,但其所能處理的投入產出項個數并非毫無限制。一般而言,投入屬性與產出屬性相加的總個數不能超過受評決策單元個數的1/2。而Dyson等(2001)則提出更嚴格的標準,認為受評決策單元的個數不能低于投入屬性個數與產出屬性個數乘積的兩倍。

1.2 輸入輸出指標的建立通過已有研究可知,進行效率評價最為關鍵的步驟之一是確定合理的投入變量和產出變量[3]。

輸入輸出指標的選擇主要是反映評價目的和評價內容,通過對現有的統計指標進行篩選,擬選取如表1環境指標。

①輸入指標名稱:I1: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萬元);I2:廢水治理完成投資(萬元);I3:廢水治理設施數(套);I4:廢氣治理完成投資(萬元);I5:廢氣治理設施數(套);I6:固體廢棄物治理完成投資(萬元)[4]。②輸出指標名稱:Q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萬噸);Q2:二氧化硫(SO2)去除量(萬噸);Q3: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萬噸)。為了便于后面的計算,本文中的輸出指標都采用正向指標,即越大越好[5]。

1.3 模型的選擇CCR模型假設固定規模報酬(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CRS),即每一單位投入所得產出量是固定的,不會因規模大小而改變[2]。

DEA法的數學規劃模型是以一個決策單元DMUk的效率Ek最大化作為目標式,尋找對DMUk最有利的投入項權重組合v■■,v■■,…,v■■,以及產出項權重組合u■■,u■■,…,u■■,使得Ek達到最大值,但所有DMUr的效率Er必須小于等于1, 故CCR模型的數學規劃式為max E■=■

s.t. ■?燮1,r=1,2,…,R

u■■?叟ε>0,j=1,2,…,n

v■■?叟ε>0,i=1,2,…,m

其中,ε為一個非阿基米德數(non-Archimedean number),也就是一個極小正數。

根據這樣的權重組合計算DMUk的最佳效率E■■,若E■■=1,則表示DMUk為相對有效率;反之,若E■■

BCC模型(Banker-Charnes-Cooper Model)是在變動規模報酬(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VRS)的假設下衡量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由于此模型將決策單元是否達到有效的生產規模也納入評估,故可同時衡量規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SE)與技術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TE)[2]。投入導向的BCC模型如下:

max E■=■

s.t.■?燮1,r=1,2,…,R

u■■?叟ε>0,j=1,2,…,n

v■■?叟ε>0,i=1,2,…,m

根據u■■的正負可以判別決策單元的規模報酬,如果u■■<0(亦即-u■■>0),代表其規模報酬遞增,反之,則規模報酬遞減。

本文先以CCR模型分析總效率,再利用BCC模型分析技術效率,然后推導其規模效率。另一方面,本文探討的中國區域環保投入可對投入項加以控制,故采用投入導向模式作為評估基礎。

2實證分析

本論文使用的數據資料全部來自《2010中國統計年鑒》中2009年環保專題數據,選取全國28個省及直轄市作為決策單元,其中因為、海南和青海的數據缺失,暫不對其進行分析。根據前述步驟,通過DEAP2.0軟件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評價結果來看,28個省及直轄市廢水治理投入產出相對效率的平均值為0.663,說明我國區域廢水治理的整體水平并不高。在被評價的這28個省及直轄市中,只有北京市、安徽省以及廣西省的廢水治理投入產出相對效率值為1,即在投入的基礎上產出已經是相對最優的,說明這三個省市的廢水治理投資利用效率比較高。

由表2的評價結果來看,28個省及直轄市廢氣治理投入產出相對效率的平均值為0.350,說明我國區域廢氣治理的整體水平還很低。在被評價的這28個省及直轄市中,只有甘肅省和江西省的廢氣治理投入產出相對效率值為1,即在投入的基礎上產出已經是相對最優的,說明甘肅省和江西省的廢氣治理投資利用效率比較高。對于沒有達到相對有效的決策單元,由規模收益情況可知,只有江蘇省和廣東省為規模報酬遞減,其余省市都為規模報酬遞增,即仍需擴大對廢氣治理的投資。

由表2的評價結果來看,28個省及直轄市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投入產出相對效率的平均值為0.886,說明我國區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的整體水平比較高。在被評價的這28個省及直轄市中,有15個省及直轄市的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投入產出相對效率值為1,包括北京、河北、內蒙、遼寧、吉林、上海、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廣西、重慶、貴州以及甘肅和寧夏,說明這15個省及直轄市的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投資效率比較高。總體來看,相對效率值最低的只有0.421,這說明我國各省市的環保投資相對有效性的差值較大。

3結論

本文使用數據包括分析法對區域環保投入的效率進行了分析,得出各地區環保方面資金投入有效應用程度,以及相對于我國其他地區,本地區在哪些環保方面的效率需要加強,為更加合理高效地支配環境保護的每一分資金提供決策支持。

通過以上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①DEA方法用于評價環保投入效率具有實際意義,特別是對區域進行比較。

②我國區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的整體水平比較高。但是,無論是經濟發展較好還是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都存在效率較差的單元。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效率差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環境保護的有效監管,對環保問題重視不夠。而對于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較慢的地區,由于環保投入的有限和環保科技含量不夠,因此投入效率較低[6]。

③研究表明,看出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環保投入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廢氣處理的效率。江蘇、浙江的環保投入比較大,而且資金的使用效率綜合來看也是比較高的,但是在廢氣處理方面卻不盡如人意。廢氣的處理效率方面除了幾個效率較高的之外,其他地區效率都非常的低,可見廢氣治理效率仍然需要提上日程。因此,這些地區在關注廢水處理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廢氣處理方面的投入以及監管。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簡禎富.決策分析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周景博,陳妍.中國區域環境效率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14).

[4]于鵬飛,李悅等.基于DEA模型的山東省環保投入效率分析[J].科技信息,2009,(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龙| 通海县| 中超| 石阡县| 阜阳市| 武强县| 东明县| 漳州市| 中西区| 涿州市| 鞍山市| 青冈县| 玉山县| 铜陵市| 顺平县| 鹿邑县| 泗阳县| 称多县| 白城市| 交口县| 阿巴嘎旗| 济阳县| 瑞安市| 乳山市| 双桥区| 改则县| 通渭县| 昂仁县| 普宁市| 章丘市| 托里县| 宁津县| 巍山| 峨眉山市| 郧西县| 五常市| 湄潭县| 开封市| 墨脱县| 牡丹江市| 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