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3 18:13: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孫子兵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天者,陰陽、寒暑、時制”的自然天論
順應這種天命因于人事的進步潮流,孫子對“天”給予了獨樹一幟的界定。孫子之天不是天命之天,不是道德之天,不是感嘆之天,而是實實在在的自然之天。在《孫子兵法》中,“天”字凡19見,主要有以下幾類義項:(1)天時。如“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天地孰得”“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非天地之災”。(2)天空。如“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3)天然。如“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4)天地。如“無窮如天地”。(5)天氣。如“時者,天之燥也”。(6)天下。如“戰勝而天下曰善”。在所有這些用法中,天主要指稱天時、天空、天氣、天地、天下,郭化若先生稱其“是自然的‘天’,不是神化的‘天’”[2]161,是可以發生變化的天時,而非不可改易的天命。也就是說,孫子主要是將“天”與“地”作為影響戰爭勝負的自然條件與客觀因素來對待,視其為戰爭中必須考慮的天時地利,沒有絲毫形上色彩與神秘意味。他曾明確指出,軍隊作戰出現“走”“馳”“陷”“崩”“亂”“北”等失敗情形,完全是由將帥人為過錯所致,而決非天神帶來的災難,“非天之災,將之過也”。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天神鬼神在戰爭中的主宰地位。[3]孫子對“天”的理解是以“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為基礎的,因此,如何理解“陰陽、寒暑、時制”,就成為探討孫子天論的突破口。“寒暑”“時制”是指天氣冷暖、四時變換,純粹是自然概念,無須多辨。在此著重探討一下容易引起爭議和產生歧義的“陰陽”概念。通觀《孫子兵法》,孫子主要是在自然條件與地理因素意義上使用“陰陽”概念的。孫子說:“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焙伪ο壬J為,孫子所講的陰陽,“指的是晝夜、晦明、風雨等自然現象,毫無戰國中晚期陰陽說的神秘色彩?!逼洹胺曹娤哺叨鴲合拢F陽而賤陰”的說法,與《周易•系辭》及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的“陽貴陰賤”意指形上、宗法關系完全不同,“《孫子》是從純行軍原理判斷自然條件優劣而言的。地勢高亢總比卑濕優越,朝南向陽的方位總比蔭翳背光的地點空氣清新,‘軍無百疾’。《孫子》陰陽之純屬理性,不待多言?!保?]應該說,這一理解符合孫子本意。的確,這里的“陰陽”乃是指地理位置上的陽面與陰面,是客觀的地利因素,無神秘意味可言。結合孫子“不可取于鬼神”“禁祥去疑”等說法及孫子的整體思想取向來看,孫子的陰陽概念不應是迷信而應是理性的反映。征諸歷史,“陰陽”概念出現很早,甲骨文中即已存在陰陽二字[5]71。徐復觀先生對《詩經•邶風•終風》中的“噎噎其陰”與《詩經•豳風•七月》中的“春日載陽”詩句加以認真考辨之后,認為《詩經》中的“陰陽”,都沒有后來作形成萬物原素的陰陽二氣的意義,“陰陽”最初主要是與日光有無以及氣候冷暖相聯系的[6]453-454。到了春秋時代,陰陽觀念有了新的發展,其最大的發展是以陰陽為天所生的六氣中之二氣,陰陽已成為實物性的存在?!蹲髠?#8226;昭公元年》載有醫和語:“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這里醫和即是用具有實物性質的陰陽之氣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現象。人們還用陰陽二氣的存在狀況來解釋地震這類特殊的自然現象?!秶Z•周語上》載:“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之亂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而民乏財用,不亡何待?”由日光有無、氣候冷暖,發展為實物性的存在,雖然顯示了人們抽象思維的進步,但此時陰陽概念的主要內涵還是自然性質的,并無神秘之處。視陰陽為天之所生二氣,是自然天論崛起的明顯標志。而自然天論的崛起,是西周以來主宰之天失落的必然結果,是對主宰之天的直接反叛。誠如楊澤波先生所言:“由于主宰之天失落而形成的淡化神論,注重人文的思潮,對于先秦天的思想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一個最直接的反應便是自然之天的崛起?!薄爸苋说奶焓且粋€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之天是周人思想的核心,正是依靠這一核心內容,周人才完成了由自然宗教向倫理宗教的進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周政治走向衰敗,在這種情況下,一場怨天、罵天、疑天的思潮席卷而起?!霸谥髟字鞚u漸失落的大背景下,淡化神論,注重人文成為中國軸心時代的主基調,便有了相當大的歷史合理性。”[7]104-109孫子的自然天論,就是在此主宰之天漸漸失落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以此疑天思潮為大背景,孫子提出和強調了其自然天道思想,并以此作為其立論的基點和前提。其自然天論,沒有感嘆之天的情緒宣泄,沒有道德之天的形上意味,更沒有天命之天的神秘色彩,有的是自然之天的客觀性與務實性。
二、“不可取于鬼神”而“必取于人”的人本說
正由于孫子是一個自然天論者,更由于其基于“勝敵而益強”之冷酷現實的理性思考,所以他堅決反對迷信鬼神星占,反對任意的比附和類推,而強調要取信于人,重視人本身的作用,重視人為因素的影響。其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通覽《孫子兵法》,不難發現,孫子無時無刻不重視人的作用,無時無刻不強調人為因素的影響。其清醒地察識到,戰爭是有著“日費千金”之損耗,“鈍兵挫銳,屈力殫貨,諸侯乘其弊而起”之隱患,“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之危險,關乎社稷興衰、國家存亡、百姓禍福、士卒生死的“大事”。然而,戰爭雖然消耗多,影響大,但在其所處的春秋時代,畢竟是一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危機四伏的時代。故此,君主將帥們力求“自保而全勝”、“安國全軍”,乃理所當然;同時,力圖“威加于敵”、“勝敵而益強”乃至爭霸稱強,亦為大勢所趨。因此,孫子雖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頓而利可全”以及“全國為上”的理想目標,但其也清楚,一定范圍內與一定程度上的實戰很難避免,關鍵是要爭取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即要盡力做到速勝、巧勝、易勝與全勝。而速勝、巧勝、易勝與全勝,又不能靠僥幸得來,也不能靠鬼神星占得來,而是要靠君主將帥“經之以五事而校之以計”,尤其是要“修道而保法”,即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上進行全面周密的考量與部署,做到與民“同意”、“上下同欲”,知彼知己,有謀有備,方可實現。一句話,要靠人之德、人之智與人之力,方可得來。孫子所重視的“人”,主要包括君主和將帥。孫子要求君主成為“有道”之“明君(主)”,將帥成為“知兵”之“賢(良、智)將”。而“有道”之君,“有能”之將,關鍵是要懂得“五事七計”?!队嬈吩疲骸皩O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睂O子開宗明義,強調指出,戰爭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國家大事。戰爭的決策者、謀劃者與指揮者們必須以高度審慎而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對待戰爭,從“五事七計”方面來謀劃和準備戰爭。顯然,其沒有將戰爭勝負歸因于外在的天命神意,而是將其歸因于可以認識和把握的人為因素。其判斷勝負的“五事七計”,絕大部分都與人有關,即使是談“天”說“地”,也是將其納入“人”的視野來分析。孫子所言“五事七計”,包括政治、天時、地理、將領、法制等綜合因素,涉及戰略、戰術、管理、心理等諸多方面,主要是從人的角度來探討戰爭勝負問題。具體而言,這種對人為因素的重視,表現為政治上重“德”、戰略上重“知”、戰術上重“權”、管理上重“法”、心理上重“治”。政治上重“德”,由此而標舉了治國理政能力。在其看來,戰爭是一個人為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領域,是綜合實力的較量,不僅要進行謀略上的博弈和經濟上的比拼,更要進行道義德能上的對決。換句話說,要贏得戰爭,不僅要有高超的軍事謀略與堅實的物質基礎,還要有雄厚的“道德資本”。故而,君主是否“有道”,將帥是否“有能”,即是否施德政、是否有德能,是軍事戰略能否成功實施的政治保障,是關乎人心向背進而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其中,君主之德能主要表現為恤民安民、慎戰重戰、“將能不御”等方面,而將帥之德能主要表現為“智、信、仁、勇、嚴”等方面。戰略上重“知”,由此而強調了全面認知能力。恰如陳學凱先生所言:“知彼知己,避實擊虛的戰爭知行觀,就是孫子整個軍事哲學和戰爭理論體系的核心和精華”,“孫子的戰爭知行觀是一切韜略的源頭,是制訂必勝軍事計謀的一條必由之路?!保?]1-2在孫子看來,戰爭領域雖然紛繁復雜,但人們能夠認識和把握戰爭,“勝可知”進而“勝可為”,即在全面深入掌握信息的基礎上,控制敵人,應對變化。[9]一方面,其對君主將帥求“知”與能“知”的主觀能動性作了充分肯定[10]7。君主要知與民“同意”之道,將帥要“知勝之道”。“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边@是說,君主將帥要想取勝,首先必須知曉審時度勢把握戰機、合理進行力量配置、上下同心同德、重戰而備戰、加強協調配合,這些有關天時、地利、人和的“大道理”。而且,要“先知”敵我,“盡知”利害,“先知”與“盡知”,知常與知變,相互補充,有機統一。另一方面,孫子對有所“不知”者發出嚴正告誡。其直言不諱地指出,君主如果對軍事“不知”而盲目干預軍事,就會“亂軍引勝”。“故君之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睂浫绻安恢薄皯鹬亍迸c“戰之日”,也容易陷于“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的被動局面??傊?,君主將帥,應該深謀遠慮,高人一籌,努力做到盡知、深知與先知,而盡量避免半知、淺知與不知。戰術上重“權”,由此而突出了靈活應變能力。孫子戰術思想主要包括“兵者詭道”“兵以詐立”“分合為變”“奇正之變”“因利而制權”,其核心是一個“權”字,“權”即詭詐權變。按其所論,在瞬息萬變的戰爭領域,不能拘于“君命”,而要根據變化著的情況采取靈活應變措施。具體來說,其一,在戰斗部署方面,要“先處戰地”,以逸待勞,因“地”制宜,懂得“九地之變”。其二,在戰斗指揮方面,要“懸權而動”,不牽強,不固執,不拘泥,以保存實力而擊敗敵人為準,“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戰之,少則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要善于出奇制勝,“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但孫子也特別指出,“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通“釋”)人而任勢。”褚良才先生解釋為,“善于作戰的人,力求造成有利態勢,而不強求于人。所以就能放棄有限的人力而造成有利的態勢?!保?1]53這表明,僅靠有限兵力難以制勝,關鍵是將帥要開創性地制造和利用有利的態勢,這樣就可以勝得“巧”“易”。其三,在戰斗實施方面,要“兵以詐立”,示形動敵,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敵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探敵虛實,以便策應,“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侯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計,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管理上重“法”,由此而凸顯了組織管理能力。孫子很重視運用“法令”教導民眾、管理軍隊。其所謂的“法令”,主要包括軍隊的組織編制、官吏的委任與職責劃分、軍用財物的供求管理等幾個方面。有了法令,又如何保證法令法規行之有效呢?孫子認為,首先要做到“令素行”。也就是說,在平素就要遵照法令法規教導民眾、管理軍隊,使廣大民眾與吏卒遵章守法,習以為常。其次,要信賞信罰。也就是說,要按照法令法規及時而合理地賞罰,絕不能食言失信。再次,要恩威并用,使得三軍自覺自愿地守法護法。一味嚴厲而不“親附”,則“不服而難用”,過于寬松而不嚴格,又容易導致“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同樣也“不可用”。而所謂的“六過”,即“走者”“弛者”“陷者”“崩者”“亂者”“北者”,也主要是由于將帥不能嚴明法紀造成的,“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陳暤在注解“六過”時說:“一曰不量寡眾,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于訓練,四曰非理興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擇驍果,此名六敗也?!睆堫A也說:“將弱不嚴,謂將帥無威德也。教道不明,謂教閱無古法也。吏卒無常,謂將臣無久任也。陳兵縱橫,謂士卒無節制也。為將若此,自亂之道?!边@兩家都著重從將不行令而乏威、卒不守法而致亂的角度來注解孫子,可謂深得其意。心理上重“治”,由此而彰顯了心理調適能力。在孫子看來,戰爭既是實力與智謀的博弈,也是心理與膽識的較量。故而,君主將帥的心理狀態與士氣對于戰爭勝負也具有重要影響。首先,君主將帥要保持冷靜,善于克制,不可“怒而興師”,“慍而致戰”。尤其是將帥,要“靜以幽,正以治”,防止“五?!?,保持心態平穩,端莊持重,有條不紊,否則就有“奪心”之憂。正如老子所言:“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老子•第六十八章》),這是說,善做將帥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戰的,不輕易激怒,善于戰勝敵人的,不用對斗。在將帥治心上,孫子與老子的主張可謂不謀而合。其次,將帥在實戰過程中要善于“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示“形”造“勢”,善打“心理戰”。孫子特別強調將帥在使軍隊取得心理優勢,克服心理弱點中的主導作用。他提出,將帥通過“愚士卒之耳目”,“易其事,革其謀,使民(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人)不得慮”,“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以及“投之于險”,“示之以不活”等手段,就可達到“若驅群羊”,“若使一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神奇效果。質言之,君主將帥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養,優化心理狀態,而且也要盡力使用多種手段,使部下排除心理障礙與克服外界干擾,以求眾志成城、同仇敵愾之效,這就為戰勝攻取提供了可靠的心理保障。
三、“因敵變化而取勝”的因變觀
進而言之,孫子重視人之作用與地位的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其提出了“因敵變化而取勝”、“因敵而制勝”的因變觀。在孫子看來,置身于充滿變數與偶然性的戰爭領域,須采取靈活機動的因應策略,通權達變,以牢牢掌握主動權,“致人而不致于人”。這一因變思想是“必以全爭于天下”即對天下形勢整體把握的必然表現,是對“兵形象水”即復雜多變的戰爭領域的深刻洞察,是對當時流行的鬼神星占觀的堅決否定,更是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肯定,體現了積極能動的辯證思維。[12]孫子從五聲、五色、五味入手,著重闡明“五行”自身的變化,并由此導出其核心概念“奇正”,以說明“戰勢”的變化無窮。其曰:“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鼻∪缢{永蔚所言,孫子“對五行的闡述偏重于五聲、五色、五味,和《左傳》的有關記載是一致的;而且其著眼點在于五行自身的變化,并由此導出了‘奇’、‘正’的概念?!保?3]而孫子之所以強調五聲、五色、五味之變,并明確提出“五行無常(恒)勝”,主要目的是為了論證軍事領域中敵我、奇正、虛實、動靜、迂直、勇怯、進退、攻守、眾寡、強弱、治亂、利害、全破、勝負、生死等矛盾對立因素也是相互制約、相互轉化與相反相成的,以此告誡人們不能用“五行”定向生克的固定模式來看待戰爭,而要認識到如同“水無常形”,“兵無常(成)勢”,故而“戰勝不復”,從而強調戰爭領域的變化莫測,強調要積極主動地適應變化、掌控變化,“應形于無窮”,“因敵變化而取勝”,即利用矛盾相互轉化的原理,根據形勢變化而調整、變更戰略戰術,以求出奇制勝。[14]按孫子說論,從因應對象來看,要“知”敵而“備”敵、“隨”敵而“動”敵。首先,要“知”敵。即采取“策之”“候之”“形之”“角之”等多種手段以探敵虛實,以“知諸侯之謀”。其次,要“備”敵。在“知”敵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備敵,做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以虞待不虞”,就可有備無患,以逸待勞。倘若不知敵且不善于備敵,就可能由“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之主動,而變為“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與“必擒于人”之被動。第三,要“隨”敵。在對敵手透徹了解與有效防備的基礎上,還要隨時尋找戰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最后,還要“動”敵。即善于通過示形造勢迷惑敵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善于刺激,“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善于誘騙欺蒙,“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利而誘之”;善于通過情報間諜活動牽制擺布對手,使得戰由我出??傊挥小爸睌扯皞洹睌?、“隨”敵而“動”敵,才能“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才能“為敵之司命”。從因應內涵來看,主要是“因形”與“任勢”。先看“因形”。孫子所說的“形”,主要是指戰爭中客觀、有常、易見的因素,是一個實力與優勢概念。“形”有靜態、動態之分,動態之“形”與“勢”相近。其所謂的“因形”,包括示形、探形、造形與制形。我方通過主動示形可以調動敵手,“形之,敵必從之”;通過陳師部列加以試探而知死生之形,“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在“度”“量”“數”“稱”“勝”環環相扣的實力基礎上,制造“以鎰稱銖”“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之形,就可造成一瀉千里、不可阻擋之勢;而能做到“形人而我無形”,達到“無形”而“形圓”,使得“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勝之形”,就可“應形于無窮”,而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再看“任勢”。孫子所說的“勢”,主要是指戰爭中能動、易變、潛在的因素,如指揮的靈活、兵力的使用、士氣的勇怯等[15]56-62,“勢”與“形”密不可分。孫子主張儲備實力,利用優勢,制造機變,所謂“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在其看來,“任勢”者,并不求全責備,而是善于捕捉玄機,根據需要而靈活利用奇正、強弱、分合之變,營造“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的險峻之勢,使得“齊(怯)勇若一”,以收“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之效,從而巧妙地“運用力量,因勢施謀,借勢成事”[16]225。從因應原則來看,孫子強調要“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也就是要權衡利弊而采取靈活適宜的行動。具體而言,首先要“雜于利害”。在其看來,明智的將帥,一方面能“盡知”利害而兼顧利害;另一方面又能做到“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即變迂為直,轉害為利。其清醒地認識到,“利”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使我方“勝敵而益強”,也可使我方雖然“戰勝攻取”卻因“不修其功”而置于難以收拾的兇險之境。故而,要通盤考量利害得失情況,采取周全的因應措施,不可顧此而失彼,更不能因小而失大。其次,出于長遠考慮,為追求“安國全軍”之大利,“兵不頓而利可全”之全利,“唯民是保,而利于主”之重利,而非短淺之利、微薄之利、破損之利,孫子強調要貴勝主速。因為,春秋時代的諸侯國比較小,人力、物力、財力很有限,一般都經不起曠日持久的戰爭,“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長期用兵作戰,必然消耗巨大,挫傷銳氣,導致國力虧空,軍民疲敝,讓人有機可乘,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取勝即可,不宜拖延,更不能窮兵黷武。
概言之,孫子以自然天論為前提,提出“不可取于鬼神”而“必取于人”的人本說,政治上重“德”,戰略上重“知”,戰術上重“權”,管理上重“法”,心理上重“治”,強調了治國理政能力、全面認知能力、靈活應變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心理調適能力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這種疑天而取人、重德而尚變的價值理念,是對殷周之際疑天而惟人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是其整個哲學思想的重要基礎與根本前提。
作者:陳二林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學院
一、哲學理念――均一切皆不勝事實驗證、實事求是
直接的實踐乃認識之母;“……奪其所愛(要害),則聽矣.”(孫子兵法?九地)
數源于物而歸于物,物乃數之本質.若無相應的客觀存在,驗證哥德巴赫猜想的實例就不可能出現不勝枚舉的現象.不唯物,無科學;不唯物,即唯心.
數乃物之度(量),將某物確定為數的“客觀參照”,然后得到“計量標準”,通過“實際計量”(推算),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與否就能得到“直觀”的驗證了.
二、物乃數之本質,通過“實際計量”,驗證哥德巴赫猜想
解讀哥德巴赫猜想的理念:物乃數之本質,將哥德巴赫猜想“數歸于物”,那就是:一個被表為大偶數(2N)的物,可被分割為被表為S(素數)及S′(素數)的這樣的兩個部分.由此可知,該被分割物就是數(2N)的“客觀參照”,由此而得到的“計量標準”是(該被分割物/2N)=1.【該被分割物被2N等分】
如同研究運動,確定數的“具體的客觀參照物”,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必要的前提和充分的條件.否則,研究就因為“沒有客觀標準”而“說不清”了.
具體操作――“順詳敵意,巧能成事.”(孫子兵法?九地):
“數歸于物”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實實在在”了,因此就一目了然了.
奪數之所愛,謎底就被“看破”了.“奪其所愛,則聽矣.”(孫子兵法?九地)
永動機為何造不出來?因為無視摩擦力這一“客觀存在”.敢問:沒有任何“物質內涵”的數是什么?無視“客觀存在”,從根子上錯了,一切努力皆徒勞.
什么也不勝事實驗證,什么也不勝實事求是.此基本道理是無須論證的大智慧.
論文摘要:《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因其豐富的人物個性、詩詞歌賦和戰爭所運用的戰略戰術,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學價值,和軍事價值。在其中的人物塑造中,諸葛亮杰出的軍事和辯論才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不滅的印象。本文從傳統修辭學的角度分析了在他江東之行勸說孫權聯合抗曹,與江東的眾謀士舌辨的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為當今的修辭辯論技巧提供一些借鑒和方法。
一、引言
《三國演義》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文學著作取材于歷史,但又不為歷史所限制。 它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畫,驚心動魄的戰爭描寫深深打動著中外的讀者。在許多廣為流傳的故事中,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片段向讀者展示了諸葛亮非凡的才華和氣度,他運用其清醒的辯論策略和技巧一一駁斥了以張昭為代表的江東眾謀士的降曹思想,為孫劉聯合掃清了道路。在傳統的西方修辭學中,修辭的概念始于演講與辯論,被伊索克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認為是“勸說的技巧”(the artificer of persuasion),本文以傳統修辭理論分析了諸葛亮在其辯論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修辭策略,意在開拓些以邏輯為基礎的巧妙有力而又行之有效的辯論技巧,為現在的演講與辯論提供些方法和策略。
二、西方傳統修辭學理論概述
傳統修辭學起源與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主要以論辯和演講的方式用來影響法庭、集會上的聽眾,或者稱贊、頌揚某些人或事。修辭被當作一種勸說的特別技巧。著名的修辭學家柏拉圖—蘇格拉底、伊索克拉底和亞里士多德所創建的修辭理論對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理論依據。
柏拉圖(Plato)在其書中列出有關篇章結構的文章:以引言開頭,進入說明,直接或間接的論據、或然性、證明和補充說明、駁斥指控和辯護。他對修辭學的主張在演說者須知曉真理;基本勇于應該界定;詞類應恰當安排等等。
伊索克拉底 (Isocrates )則堅持修辭的生成性(Genesis)和分析性(Analysis),這種特性后來成為現代修辭學的重要內容.他和亞里士多德認為修辭是“勸說的技巧”,在辯論中,為了說服別人,要采取一定的戰術策略,并且這些戰術策略要隨聽眾和場合的變化而變化。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修辭最著名的一位修辭學家,他的著作《修辭學》(Rhetorique, rhetoric)是最古老和最有影響的修辭學專著,為西方古典修辭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世界修辭學提供了經典著作。
亞里士多德對修辭提出一系列三分法描述:演講者,主題,和聽眾。演說要想打動聽眾,需要三個因素:一是內容,二是文辭;三是演說技巧。他認為勸說的成功取決于演說者的人格,和是否將聽眾置于一種合適的心態,以及由演說詞所提供的表面證據。勸說的風格特征包括:清晰(clarity),適體(Propriety),和正確(correctness).他還將演講的過程同辯證法結合在一起,認為修辭學是一種反詰的方法,是一種工具,人們借助這種工具來面對或然性和可能性(problematicity)的問題。
三、諸葛亮舌戰群儒之修辭策略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統兵百萬來討伐江東,在此生死存亡的關頭,諸葛亮隨魯肅來到江東勸說吳主孫權聯合抗曹,吳主孫權并不了解諸葛亮的雄韜武略,對他的才能持有懷疑的態度,因此才想出用江東的謀士試探諸葛亮。而且江東的眾謀士對諸葛亮是只聽到傳聞但未見其人,對他也是半信半疑,有些人認為他更是徒有虛名。相反,諸葛亮卻心懷坦然,他十分了解江東吳主和他屬下的心理,對他來說,來江東有兩個任務:一是要說服孫權不能降曹的利害關系,二是要自下而上使江東所有人的意見保持一致,也就是不能讓孫權的謀臣產生任何動搖孫權意志的舉動,所以他已經想到了對策,可謂胸有成竹,對全局已有了成熟的判斷和掌握。在與吳主孫權和眾謀士的辯論中, 他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修辭策略:
(一)先徐后速法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說:“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入脫兔,敵不及拒”。意思是知己知彼而后動,欲速則不達。在與眾謀士的辯論中,諸葛亮沒有急于求成,主動向眾謀士講明降與戰厲害關系,而是蓄勢待發,等待他們來發問,然后一一駁斥他們的偏見和錯誤思想從而證明自己的才能,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遠見卓識。這樣,循序漸進地從心理上使眾謀士消除對曹操的恐懼,了解抗曹生降曹滅的道理,加深對聯合抗曹的認識。
(二)擒賊擒王法
在江東謀士中,張昭是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在當年孫策臨終時,曾對弟弟孫權說過:“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在主戰主降的立場上,他主張降曹。因此,使他心服口服地主戰就相當于說服了大多數的謀士,對孫權的決定其到關鍵性的作用。諸葛亮深知這一點,因此與其的辯論也最激烈和最尖銳。他闡述了劉備兵敗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戰術的錯誤,而是因為劉備的賢德貽誤了戰機才導致現在的窘境,一方面駁斥了張昭對劉備的不公正的指責和對諸葛亮才能的懷疑;另一方面又指出劉備的境況只不過是一時,一旦養精蓄銳,一定會重整旗鼓,前途無量;也從側面指出張昭的鼠目寸光的局限性和力求自保的降曹思想的錯誤。
(三)旁敲側擊法
在駁斥薛綜和程德樞時,諸葛亮沒有從正面指出他們的錯誤,而是以儒家思想為道德準則,“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和“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后世,名留后世。若小人之儒,惟物雕蟲,專工漢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绷x正詞嚴得指出他們不為國家和社稷著想而膽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唯諾性格,使他們理屈詞窮,無話可說。諸葛亮以其豐神飄灑,氣宇軒昂的氣度和豪邁自信、愛恨鮮明、才華出眾的人格魅力的贏得了這場舌辨的勝利;并將眾謀士的心態調整到正確的狀態,用充分的論據喚起了眾謀士的憂國憂民的意識和必勝的信心。亞里士多德認為勸說的成功取決于演講者的人格力量,是否將聽眾置于一種合適的心態,及由演說詞所提供的表面證據這一修辭理論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四)機智激將法
在舌戰群儒后,吳主孫權為諸葛亮的口才所折服,但他仍舊對孫劉聯合抗曹的可能性和成功性持有懷疑的態度,使他舉棋不定,煩躁不安。諸葛亮洞悉他的心理,借助《孫子兵法·始計篇》中的“怒而撓之,卑而驕之”的激將法,故意夸大曹操的勢力,讓孫權對曹操俯首稱臣的方法來激怒他,從而推動事態向抗曹的方向發展,使吳主孫權明白唯有下定決心與劉備聯合抗曹才能挽救江東。諸葛亮為孫權分析了抗曹的必要性以及曹操失敗的必然性,堅定了孫權抗曹的信心。
諸葛亮的江東之行無疑是成功的,這都歸結于諸葛亮非凡的才華,他縱觀寰宇的全局意識使他能夠站在更高處去審時度勢,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結論
諸葛亮所運用的戰略戰術和辯論技巧無論從軍事上還是實際生活中,多為讀者提供了廣博的學習資料,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看,為現代社會待人接物,辯論演講提供了諸多的技巧和方法。只有巧妙的運用這些技巧,才能打動聽眾,使人信服,達到演講及勸說的目的。
參考書目:
[1]從萊庭 西方修辭學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經典”,毫無疑問,指的就是各類經典著作或文章,不分時代,不分國籍。而初看“精點”一詞,一個“精”字就足以讓你理解為是個褒義詞,你就在想何以“經典”不能成“精點”呢?不,我這里所說的“精點”可是一個十足的貶義詞。
“精”字,我解釋為“精要、簡要”,“點”字意思是“點心”。何以如此呢?欲知詳情,且聽我慢慢道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似乎日益煩瑣,時間不充裕。多數人忙著奔馳于電子產品帶來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而往往忽略了閱讀經典。偶有空閑也就是翻翻一些所謂的“精要”的薄薄的本子。這樣看來,這些經典似乎就是茶余飯后的點心,可有可無。這可取嗎?
有這樣一句話:讀書使人豁達,讀史使人明智。經典閱讀可以使我們享受到文化的滋養。當然,閱讀經典,首先便應回歸原著。
許多人讀《紅樓夢》,只知道寶黛的愛情故事,殊不知“紅樓”一書蘊涵著豐富的知識。“紅樓”一書涉及文學、史學、醫藥學、建筑學等多方面的內容,書中描寫的人物性格也是豐富多樣,各具特色,這樣一部具有極高文學價值的名著就這樣成為“精點”了,何等可惜!
想想《三國演義》,看看《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讀讀《史記》,品品《論語》,這一部部經典可謂彌足珍貴,一條條做人的道理可謂值得每個人都好好琢磨和學習,而一個個計謀難道真的只有在戰場才能派上用場嗎?看看它們在現在的商戰中占據著何等的地位――誰精通善用,誰就是成功者。
閱讀經典,總應回歸原著。“精點”中的“精要”只不過是概述了原文大意、故事情節,你無法從中享受到文化的滋養。要想豁達,要變得明智,回歸經典,回歸原著才是最好的選擇。
在當今社會里,就連書店琳瑯滿目的書架上,一本本縮略讀本也占據著很大的空間,難道“經典”當真要被縮微而成“精點”嗎?
葉圣陶說:“若干經典,培育過我們的祖先,培育過社會的精英,培育著咱們的國民,年輕人更應享受到經典文化的滋養?!苯浀溟喿x,閱讀經典,莫讓“經典”成“精點”!
點評
這篇議論文一事一議,頗有力度。揭示了中學生閱讀名著經典中存在的問題。說理通暢,議論得當。文章結尾揭示中心句,實屬點睛之筆,概括之語,短促而有力。
【作者系福建省龍巖二中虎嶺文學社社員,指導并置評:張曉云】
近年,海外漢學界對中國出土簡帛的研究已日漸與國內同步。簡帛的發現在中國,但簡帛的研究已屬于世界。綜觀海外學者的簡帛研究,可有如下基本認識。
一、積極推進郭店楚墓竹簡研究,確立中國簡帛學在古代中國研究領域的熱點地位。
郭店楚墓竹簡1993年出土,目前已全部發表,這一方面要歸功于整理、出版者的辛勤勞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國的艾蘭、韓祿伯等學者的積極促成。竹簡發表當月即在美國舉行了郭店《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使海內外學者看到了郭店竹簡的重要學術價值。此后,每年都有以郭店楚墓竹簡為主題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召開得到海外研究基金的資助,美國重要的學術出版機構一年之內相繼推出兩部郭店竹簡的研究專著,《中國哲學》的郭店楚簡研究專號暢銷世界并再版重印,這一系列活動已經確立了中國簡帛學在古代中國研究領域的熱點地位。
海外的郭店楚墓竹簡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老子》與《太一生水》的研究。艾蘭與魏克彬編著的《郭店老子》已由美國古代中國學會出版,從中可以看到韓祿伯、夏德安(美國)、瓦格納(德國)、譚樸森與汪濤(英國)、戴卡琳(比利時)等對《老子》簡文的細致研究。韓祿伯的郭店《老子》校箋已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是目前西方郭店《老子》譯注最重要的成果。鮑則岳(美國)新近發表了關于郭店《老子》文獻學構成的重要分析。劉笑敢(新加坡)、谷中信一(日本)等對《老子》的成書特征也作了探討。艾蘭所著《水之道與德之端》一書,提出中國古代哲學中許多最基本的概念都源于水的形象,與《太一生水》所論相合。她還討論了《太一生水》與《老子》的關系及其對于解讀《老子》的意義。施舟入(荷蘭)、賀碧來(法國)對于《太一生水》與道家哲學的關系亦有探討。第二,郭店儒家文獻的研究。艾蘭早年專著《世襲與禪讓》研究堯、舜傳說,使她對《唐虞之道》學派的屬性能有獨到的認識。杜維明(美國)則強調郭店竹簡對于先秦學派橫向研究的意義,并積極關注其與子思、子游學派的關系。池田知久(日本)對《五行》所見不同學派的影響也有廣泛研究。金安平(美國)比照《尚書》對《成之聞之》的縝密分析,羅鳳鳴(美國)對郭店儒家典籍所見法學要素的探討,葉山(加拿大)對于郭店楚墓竹簡與子思學派關系的懷疑,顧史考(美國)對于儒家諸簡分篇的意見,王安國(美國)對《緇衣》的研究,等等,都值得學界關注。第三,簡帛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鮑則岳與羅浩(美國)對于出土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原則與方法有詳細的討論,譚樸森以郭店《老子》為例,設計了一套簡帛材料文獻學??钡男问椒治龇椒?,皆于國內簡帛學者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馬王堆漢墓簡帛研究得以充分展開,成為海外簡帛研究的重要成果。
近幾十年海外學者對于中國出土簡帛的熱情,當始于1973年馬王堆3號漢墓簡帛的出土。 美國白蘭汀公司聘請韓祿伯主編《古代中國經典》叢書,將馬王堆、銀雀山等地所出的簡帛經典譯注出版。最早公布的馬王堆帛書材料包括《老子》、黃帝書和《周易》等,均被收入叢書。韓祿伯在美、英、法、德、中國大陸與臺灣等多種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帛書《老子》的研究論文十余篇,他譯注的帛書《老子》,自1989至1993年間在美國、歐洲連出7種版本。 劉殿爵譯注的帛書《老子》顯示出深厚的國學修養,所論《老子》有可與晚后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對看之處,不容忽視。鮑則岳對帛書《老子》的文獻學研究,及其與想爾注本、王弼本與河上公本的比較分析,厚積薄發,亦多卓見。池田知久、島邦男(日本)等也多帛書《老子》研究成果。
帛書黃帝書是在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附抄的一組經典,通常被認為具有黃老思想傾向。葉山的《古佚書五種:漢代的道、黃老與陰陽》則認為它們是陰陽家的作品,可與杜維明、皮瑞姆、卡潤·特訥(美國)的學說相對比。淺野裕一的黃老道研究與今枝二郎、內山俊彥等家之說,都是日本學者的相關成果。帛書《老子》甲本卷后附抄佚書的研究,以池田知久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研究》最為重要。
帛書《周易》已由夏含夷(美國)譯成英文、多米妮·赫澤(德國)譯成德文。后者的工作更為細致,并出版有研究專著。池田知久重點研究了帛書《周易》的《要》篇,近藤浩之(日本)則完成了全面扎實的資料工作,并在帛書《易傳》“龍”的問題上有所突破。此外,日本學者并對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與《春秋事語》作有研究,如工藤元男、吉本道雅等。布蘭夫·烏米科(美國)也完成了《戰國縱橫家書》的博士論文。
日本學者赤堀昭的《陰陽十一脈灸經》研究,村上嘉寶、大西克也的《五十二病方》研究,山田慶兒對醫術與咒術的探討,坂出祥伸對導引術的考證,等等,都是海外馬王堆醫書的研究成果。西方學者這方面研究甚少,除夏德安《五十二病方》的著名論著之外,只有若干翻譯與討論房中術的作品。
馬克(法國)關于帛書《刑德》的研究已是有口皆碑。他與夏德安、汪濤等對新近公布的馬王堆帛書《式法》也有討論。藪內清(日本)對《五星占》,安居香山(日本)及魯惟一(英國)對《天文氣象雜占》的研究,皆屬海外馬王堆術數類文獻研究的重要成果。
就馬王堆、郭店以外的材料而言,曾譯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安哲樂(美國),并與小亨利·羅斯曼(美國)結合河北定州八角廊漢簡譯注的《論語》,內容精益求精,是當代西方中國簡帛研究的優秀代表之作。此外,葛瑞漢(英國)對銀雀山漢簡、傅敏怡(德國)對不同墓葬所出簡帛的關系、馬克與夏德安對睡虎地秦簡與九店楚簡日書、葉翰(德國)對尹灣漢簡《神烏賦》、韓祿伯及柯鶴立(美國)對王家臺秦簡《歸藏》、大庭脩(日本)對西北漢簡與法制史的研究,等等,內容遍及古代中國研究的各個方面,中國簡帛學已日益成為國際漢學的顯學。當然,海外簡帛研究也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有待于國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
在馮小剛當選新一屆春晚總導演之際,我們有意無意地回頭看了看往年的段子,它們來自有名的和無名的觀眾,雖然所選的不足網上的萬分之一,但也在這里曬一曬,供大家溫故而知新。許多段子因為流傳太廣、版本太多,已經無法找到原作者,壹讀在這里向那些默默為吐槽春晚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1 第一步,向主持人開炮
春晚如果找華少做主持人的話,兩個小時就結束了。
央視春晚主持人的選擇是很用心的:董卿迎合了青年男性觀眾,撒貝寧迎合了青年女性觀眾,畢福劍迎合了中年觀眾,朱軍迎合了老年觀眾,李思思迎合了兒童觀眾,而李詠,迎合了愛看《神探夏洛克》的英劇觀眾。
蔡明對朱軍、畢福劍、李詠說的話,也是我想對三人說的。一個假煽情,一個滿臉褶,一個臉太長,整個一個《央囧》。
譚飛 2 接下來,是那些讓人心疼的演員們,其中還包括躺中的
王力宏在早年唱了《十二星座》之后,現在又開始唱《十二生肖》,感覺他會慢慢唱遍《二十四節氣》、《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四十八式太極拳》、《六十四卦》、《七十二賢人》、《九九八十一難》、《一百零八將》、《三百六十行》、《五百羅漢》、《一千零一夜》、《百萬雄師過大江》……
我覺得這個魔術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導播!
劉謙的魔術《找力宏》完爆所有語言類節目。
換一個燈泡需要幾個春晚歌舞演員?10000000000個。換一個燈泡需要幾個春晚相聲演員?換什么燈泡!趕緊換臺吧!
馬伯庸
據說春晚共在32家電視臺直播,楊坤終于在2012年12點前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記者:請問本山老師,您為什么退出央視春晚?趙本山:聽說央視搬進大褲衩里了。記者:那這有什么關系嗎?趙本山:有多大的屁股穿多大的褲衩,所以,我不想在全國觀眾面前暴露我的臀圍……作業本 3 接下來讓我們聊聊舞美、主旋律和作風問題
一英國人看著春晚,一臉震驚地對旁邊的人說:“天??!中國每年都會自己舉辦一次奧運會開幕式!”
過去的老版央視春晚,原來跑到北京臺去了。今年地方臺春晚比央視還保守,政治性更濃。看來地方臺領會中央精神的敏感度不夠,太遲鈍。
北村
零分作文好比小品王,娛樂大眾;滿分作文好比某某們,弘揚主旋律;議論文好比軍政歌舞,無聊但保險;小說好比蔡明小品,多半是抄的;詩歌好比佩斯德綱,禁止上春晚了。 不要拍馬屁歌功頌德的、不要庸俗低級下流的、不要遞條子開后門的,實在不行,把遞條子的捆在一起,盡量少占茅坑。 4 以及愛情價值觀問題
以前的春晚歧視殘疾人、農民工、保姆……今年已經發展到瞧不起異性戀了。
本屆春晚18歲以上父母請在孩子陪同下觀看。
想想愛你一萬年這種誓言就覺得可怕,一萬年啊,兩個人要在一起看一萬次春晚,兩千五百次國足沖擊世界杯……
如果評選春晚最受歡迎節目的話,這小品做到了前兩個字。
八卦_我實在是太CJ了 5 當然,關于說話,還是最多人有話要說
春晚不是不可以用互聯網的語言,而要用得巧,用到位,重要的是你得是那種氣場的人,每當看他們故作親民故作幽默故作接地氣—深深想呼吁一下:還不如用新聞聯播體呢?;ヂ摼W首先不是語言,是一種精神。
李承鵬 “李云迪王力宏的速度與激情,讓我澎湃了一小下??劉謙成精了?!薄T小剛
群口相聲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這相聲的名字叫《郭德綱能播的包袱合集》……
跪求語言類節目的演員們都小點聲說話,別都跟吵架似的。
截至目前為止,2011年春晚的語言類節目創造了一個特別?!恋钠孥E,那就是一個笑點都沒有。
賴寶
春晚大把錢都燒在舞美上了,如果能拿出十分之一招募編劇,一個本子給個十萬、八萬的,大部分語言類節目包括主持人串場,也就不至于那么水了。 董路伴舞最好不要超過20人……眼暈。
發現近幾年的春晚相對好點的節目都是需要真功夫的雜技或舞蹈方面的,失敗的大多數是一些無聊的小品和相聲。為毛?
伍仕賢
看完春晚小品,心里還是有些感觸。網絡語言是雙刃劍,過度使用,反效果自不待言。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一個包袱都會在半秒鐘之內傳遍天下,沒有包袱能保鮮—除非有一個好靶子,只要被諷刺的對象足夠討厭,包袱舊點大家也認了,只是……對作品質量有追求的,還是回劇場玩吧,赤條條直面觀眾才是王道。
寧財神
春晚能出一個南方人聽得懂的小品么?我給紅會捐十塊錢。接下來,我們將為廣大南方觀眾在微博上提供所有春晚語言類節目的字幕服務。
和菜頭 6 而且,就連馮小剛導演自己—也是吐過槽的
關鍵詞:劉勰 執正以馭奇 奇正觀
劉勰的《文心雕龍》并沒有專章論述“奇正”觀,但這一組概念的應用卻貫穿全書,是劉勰文學理論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作為“文之樞紐”的《正緯》《辯騷》篇,到文體論的《明詩》《史記》《章表》等篇,再到創作論的《體性》篇、《定勢》篇、《練字》篇等,直至批評論的《知音》《序志》篇等,每一部分都貫穿著劉勰的“奇正”觀。在各篇章中,“奇正”具有豐富的內涵,但其最終結論和意旨是“執正以馭奇”,反對“逐奇而失正”。
許多學者稱,劉勰的奇正觀借用了兵家的思想,又受到了儒家詩學原則的影響。“執正以馭奇”的主張更是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體現。誠然,劉勰曾在《序志》篇中寫道:“齒在逾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因此,可以說劉勰是孔子與儒學的追隨者和傳承者。他的《文心雕龍》體現的儒家思想比較突出,其“原道”“宗經”“征圣”的思想,無疑體現出對儒家學說的尊崇。但劉勰本人對于儒家思想的態度并不保守、狹隘,也從未將其看做文學創作與批評的唯一標準。即使他提出的“執正馭奇”的文學觀與儒家的中庸之道不謀而合,也絕不是刻意將儒家思想強立為文學創作與批評的規范與標桿,實乃“勢自不可異也”。這在《文心雕龍》的“奇正”觀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古代文論思想是歷史性,總是處在發展變化之中。劉勰將原屬于先秦哲學概念與兵家思想的“奇正”觀引入文學理論并不是先例,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
一、劉勰何以提出“執正以馭奇”
劉勰在《序志》中篇說:“而去圣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Q,離本彌甚,將遂訛濫。周書論辭,貴乎體要;尼父陳訓,惡乎異端;辭訓之異,宜體于要。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又在《定勢》篇中說:“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為乏,辭反正為奇。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笨梢?,劉勰是由于當時文風不正,對于當時文人片面追求文辭艷麗而形成的奇詭文風,深感不滿,因而企圖寫作《文心雕龍》一書來闡明寫作正道,革除時弊。劉勰創作《文心雕龍》之本意應該是“反奇”,樹立儒家傳統的“雅正”觀,所謂“勤而不怨”“憂而不困”“樂而不”“怨而不言”。而劉勰若想讓自己的觀點振聾發聵、擲地有聲,將“逐奇失正”的文風驅除文壇,那么在創作過程中就很難避免文辭之激烈、觀點之激進及對待時弊“嫉惡如仇”的態度。就像時期,為徹底驅除舊文化,避免其死灰復燃,文學家們就不得不采取激進的做法,將其全盤否定。但是在寫作過程中,劉勰最終卻沒有把儒家經典奉為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唯一標準,沒有將儒家的“雅正”觀固定化、狹隘化,并未將“奇”全盤否定,最終提出“執正以馭奇”。何以如此?劉勰創作《文心雕龍》一書的目的本來是為了糾正當時“逐奇而失正”的不良文風,主張“正末歸本”。作為一個儒家思想的追隨者和守護者,在方法上提出了“宗經”和“征圣”,那么在文章的思想內容上就該遵循儒家的雅正觀,在語言修辭上的要求就是“辭達而已”。但劉勰為什么會認同了像緯書、《離騷》那樣的文學作品,接受文學作品中藝術形式和語言風格上的“奇”呢?
我們可以找到兩個原因。一是劉勰雖痛心于當時文壇上徒尚矯飾、逐奇失正、文風日漓的狀況,但仍能夠清醒地分析文學的新變,看到當下文學的可取之處。劉勰清楚地看到了“蔚映十代,辭采九變”的文學發展過程中,“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律運周,日新其業”的文學發展規律。楚漢之后的文學發展中,“奇”已經成為文壇的主流,尚奇促進了文學的發展和繁榮。劉勰在《練字》篇云“固知愛奇之心,古今一也”,在《辯騷》中云“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他意識到尚奇已成為文學發展的趨勢。劉勰的“奇正”觀中,“正”的全部內涵是褒義的,而“奇”則在不同的篇章中包含了褒義和貶義兩種內涵。正因如此,劉勰才未將時人追逐的“奇”一棒打死,如此才有了《正緯》《辯騷》,提出了“執正以馭奇”的文學觀。
另一方面,“執正以馭奇”是一種理性、公正的文學觀,除了受到儒家、佛家思想的影響,還受到當時歷史語境的影響。劉勰提出“執正以馭奇”的文學觀是要介入當時的話語體系,是一種為實現話語影響而實施的文學策略。如上文所言,“尚奇”已經成為當時文學發展的一個趨勢,詩文從質樸走向華美,是文學發展的一個規律。而齊梁時期的文人已經逐奇成風。在那樣的歷史語境下,要想介入當時的話語體系、打破已經建立的話語體系,從而重新樹立起儒家正統思想的雅正文學觀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因此,劉勰也不得不吸收當下文壇的思想,懂得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介入當時的話語體系,才有可能更容易讓時人接受自己的文學思想,從而實施話語影響。
二、劉勰《文心雕龍》中“奇正”的內涵
“奇正”觀是劉勰《文心雕龍》一書的重要文學思想,它貫穿全書,有豐富的文學內涵。
從字面意思看,“正”者,常也,指正常、一般、正宗、正確、正面。在《文心雕龍》中,“正”字大多數情況下表現出褒義的特征,劉勰對“正”的堅守有著傳道般的虔誠。他在《征圣》篇中說:“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辯立有斷辭之義。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見也?!闭泽w要可以看成是劉勰守正文學觀的一個基本綱領,以此為標尺,《文心雕龍》第四篇就名為“正緯”。通觀全書,劉勰的守正思想貫穿《文心雕龍》的每一個章節,比如《辯騷》篇云:“是以楚艷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歟!”《樂府》云:“故知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體在聲,瞽師務調其器;樂心在詩,君子宜正其文。”《哀吊》篇云:“固宜正義以繩理,昭德而塞違,剖析褒貶,哀而有正,則無奪倫矣?!?/p>
所謂“正”,應該包含這樣一些意思:
1.文章思想內容純正,符合正統的儒家正統思想?!蹲诮洝菲f,儒家經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主張“文必宗經”。《章表》篇云“表體多包,情偽累遷,必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這里的“雅”也是指文章的思想內容典雅純正。
2.用“事”翔實可靠,也就是說文章敘述中運用的史實、傳說、神話、典故等應該“信而不誕”。如在《史傳》中,劉勰說:“遷固通矣,而歷詆后世。若任情失正,其文殆哉!”這里的“正”就是指翔實可信的歷史事件。
3.語言平直、樸實。劉勰認為不同的文體的語言應該根據其作用、性質有所區別。議對要“標以顯義,約以正辭”,章表則“言畢貞明”,頌贊“辭必清鑠”。
4.文章風格的典雅端莊。“凡以儒家經典為模式,以儒家思想為圭臬的,就形成典雅的風格(典雅者,熔鑄經誥,方軌儒門者也。”
以上四點寇效信先生已經在《釋“奇正”――札記之一》中做過非常詳細的闡述和說明。另外,劉勰雖然從儒家正統的觀點出發,主張文學作品應該符合儒家“雅正”的思想要求,但是并不以儒家經典為全部規矩,束縛文學的發展和創新。在劉勰看來,圣賢的經書中寫的是“信而不誕”之事,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而緯書記載的則是“詭誕”之事,“乖道謬典”之理,顯然不符合儒家正統的觀點。然而在《正緯》篇中,劉勰卻說:“若乃羲農軒啤之源,山讀鐘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辭富膏膚,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劉勰雖然宗經,卻并不將儒家思想神圣化,對于緯書也只是站在古文經學的立場上證明緯書非圣人所作,并沒有指斥它講天明神道的虛妄,而是以包容的態度看到了它對于文學創作的益處,認為它“事豐奇偉”,文辭華美,有益于文學寫作。
此外,劉勰又將《辯騷》放在文之樞紐的位置,對《離騷》進行分析,指出《離騷》有四點是符合經典的,如“典誥之體”“規諷之旨”“比興之義”“忠怨之辭”。實際上,這四點都是從文學作品的內容、主旨和表現手法上符合“風雅”“經義”的標準,它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是純正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騷》是對《詩經》的繼承,是對儒家經典文化的傳承。然而劉勰又說《離騷》有四點是不合經典的:想象夸張,是“詭異之辭”;用事奇詭,是“譎怪之談”;學習彭咸、子胥是“狷狹之志”;男女雜坐、日夜飲酒,是“荒之意”。因此,劉勰說《離騷》是“雅頌之博徒”。雖是“博徒”,比不上《詩經》的純正,但劉勰終究是將其歸為“雅頌”。這說明,實際上劉勰還是將《離騷》歸到了合乎儒家經典的“正”的范圍。
劉勰對《離騷》符合經典的部分進行了肯定,對不符合的部分也給予了評價,將其劃歸“雅頌”之列,又說它是“詞賦之英杰也”,“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F經意,亦自鑄偉辭”??梢姡趧③目磥?,《離騷》繼承了詩經純正的思想感情,又創造了大量艷麗奇特的文學語言,開創了文學發展的新局面,它是對詩經的創新,是辭賦的鼻祖。劉勰并沒有把儒家經典神圣化、固定化,當做文學創作中神圣不可侵犯、不能逾越的規矩,而是肯定了文學發展的新變。凡是在繼承傳統的文化思想,在吸收先賢們精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變,仍然是偉大而值得肯定和學習的?!峨x騷》是在《詩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奇”,卻又成為辭賦的“正”。對于后世的文學創作而言,它亦可歸于經典,稱為“不刊之鴻教”吧?那么在這個意義上說,劉勰所謂的“正”,應該也包含從儒家經典上發展而來的、未失其正的文學新變。
與“正”相對,“奇”者,不同尋常也,有新奇、奇異、奇特的意思。而劉勰的“奇”,也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如思想內容上異乎經典、用“事”奇怪荒誕、辭采奇崛詭麗以及文章風格的不拘格套。這些內涵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感彩,一種是褒義的,一種是貶義的。因而劉勰對“奇”的態度也可分為兩種。劉勰在《練字》篇云“固知愛奇之心,古今一也”,在《辯騷》中云“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他意識到尚奇已成為文學發展的趨勢。對于文學藝術形式和文辭華美上的“奇”,劉勰是肯定、贊賞的。他稱緯書“事豐奇偉,辭富膏膚,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又說楚辭“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艷艷,難與并能矣”??梢妱③膶τ谖膶W創作中豐富的藝術想象和優美華麗的語言是肯定、褒揚的態度。但同時,“齊梁時代的文學已呈現傾倒于“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隋書?李諤傳》),“文貴形似”,“逐奇而失正”,“麗而煩濫”的不良傾向?!眲③囊裁鞔_意識到,正是尚奇導致了文風的墮落,所以他對文壇的好奇之風又持激烈的批評態度。劉勰在《序志》篇云:“去圣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Q,離本彌甚,將遂訛濫?!庇衷凇抖▌荨菲f“文反正為乏,辭反正為奇。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色新耳”。這種破壞語言習慣、違背邏輯、一味追求語言形式的新奇的不良文風,劉勰是堅決反對的?!段男牡颀垺分羞€有許多表達,諸如“詭異”“譎怪”“夸誕”“巧而失信”“好奇反經”等,都是奇的同義語,為劉勰所貶斥。
參考文獻:
[1]王英志.也釋《文心雕龍》之“奇正”[A].甫之,涂光社.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下冊)[C].濟南:齊魯書社,1988:1009,1014.
[2]蒲友俊.孫子兵法[M].成都:巴蜀書社,2008:48,48,48.
[3]傅振論.孫臏兵法[M].成都:巴蜀書社,1986:193,194.
[4]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8.
[5]寇效信.“通變”釋譯[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4):9.
[6]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61.
[7]童慶炳.《文心雕龍》“奇正華實”說[J].文藝理論研究,1999,(1).
[8]裴得烈.劉勰“奇正”論新探[J].遼寧大學學報,1998,(6).
[9]陳少松.古代文論中“奇正”說初探[J].學術月刊,1981,(6).
關鍵詞:就業難 研究生學習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0-204-02
毋庸諱言,這幾年我國地方高等學校研究生培養不論在學科建設上,還是招生數量的增加上,都是歷年來發展較快、取得成績最為顯著的時期。我們已有目共睹、達成共識,不必贅述。為了使研究生培養質量穩步提高,針對自己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應對策略。
一、在就業難情況下研究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應該肯定的是我們的研究生都是積極向上的,否則他們不會通過應考的方式讀研究生,因為考試會給人帶來壓力與痛苦、承受這樣的壓力與痛苦是為了將來有一個較好發展與獲得較高收益。所以對我們研究生的基本判斷是:他們都是積極向上的、而且絕大多數都應該是本科生中的佼佼者。但他們由于受到社會大環境影響與面臨的就業壓力,往往急于求成。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歷史上的龐涓與孫臏都拜鬼谷子為老師,龐涓就還沒有學到與學好鬼谷子的真經――《孫子兵法》,就急于下山,最后結果被孫臏所滅。我們的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急于求成。主要表現在:
1.入學后,沒有規劃或說沒有戰略。對自己每個學期、每個學年應該做什么、應在哪個學年、哪個學期完成什么任務,心中無數。表現在:在低年級應該學好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而他卻在忙于了解專業課;到高年級應該學習專業課而他由于基礎課如英語達不到要求而補學英語,專業基礎課沒學好到學專業課時他又忙于學習專業基礎課。
2.急于積累工作經驗。在上研究生期間沒有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學業上,而是急于到社會上打工。有的在上課之余打工、有的打工占用了上課時間。結果考試時自己什么也沒學下,致使考試作弊的事時有發生。研究生參加一個平時的課程考試都還作弊真是新事件。
3.不是用心去學、去研究。即不是真學、真會、真正掌握某門課程、某個專業最為本質的東西,而是學習為了考試、考試為了文憑。學上完了、自己也忘完了。最后給人的說法是啥也沒學下。
4.沒有帶著我們改革實踐中的問題去學習、去研究、即學會了但不會學。表現在理論不聯系實際、或不會聯系實際、聯系不上實際。讀書死、死讀書,成為了書呆子,好比看完紅樓夢就覺得自己心口痛。
5.對于碩士論文草率從事。一些同學由于上課期間打工,導致專業基礎不好,難以完成碩士學位論文;一些同學的認識還停留在上學就是上課、不上課了好像就不上學了,自己不會學、不會捕捉或捕捉不到好的問題去研究。在研究生的一年半課程結束后,無所適從;一些同學做論文期間靜不下心來去做,功夫下的不夠,到時候匆匆忙忙東湊西拼,用最拿手的復制與粘貼完成論文。
6.社科類研究生中,女同學占有很大比例。許多女同學受不正確的“女博士是第三類人”及“有個好工作不如有個好丈夫”的影響,在學業與事業上缺乏遠大抱負。
二、在就業難情況下研究生學習中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1.管理權限下移。研究生學院不再進行具體事務管理而主要是把好入口與出口及平時進行宏觀調控與監督的管理方式。這有利于各學院據自己實際情況在信息較為對稱情況下進行科學管理。
2.在學院對研究生的管理上,如何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的有機統一是篇大文章。在各個高校,對學生的管理通常主要都是由學生工作處與校團委來進行,學生工作處與校團委通常是直接召集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來安排任務、布置工作。如何使學生管理者、教書育人者、教輔人員與后勤服務者協調配合?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而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呢?在學院來說除私下多溝通外,就是通過每周的黨政聯席會統一思想,再在周二的教職工會議上將有關情況通報與匯報給教職員工了。所以在學生管理、教學、科研管理、學科建設上,后勤服務,安全穩定問題上如何能夠協調配合、分工合作?這既要求領導能夠知人善任,又要求在知人善任后有明確崗位職責,同時又要求學院領導在強迫性選擇下要主動協調。
3.在對研究生的日程管理基礎上,作為研究生來說主要任務是學習、研究與創新。學習、研究與創新主要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導師的指導,我們通常有句話叫做“一套師傅一套法”,就是說不同的師傅教法不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法。這是矛盾的特殊性,但矛盾除特殊性外都有其普遍性。你比如:針對上述研究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作為導師應該充分了解自己所指導研究生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擅長與愛好、興趣與特長。在準確了解自己指導的研究生的這些情況后,讓每位研究生為自己制定出三年的學習規劃,導師根據每位研究生的情況認真修改。因我們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時考的是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有的學生是跨專業考試且跨的很大。你比如有的學生本科學數學、上碩士學經濟學,這樣的學生與本科就是學經濟管理類的考生三年的學習規劃肯定不同,跨專業過來的學生應修什么課,有的需自修,自修什么課?導師都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給出相應修的課程。同時自修與上課時應做好讀書筆記,導師應定期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F在學生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電子網絡時代了,網上什么都有還做什么讀書筆記呢?需知道:讀書筆記記的是你自己的學習收獲與體會,自己在某一時刻有所體會,若不很快記下來,過兩天會忘得一干二凈。到寫論文時,啥也想不起來了。馬克思是法學博士,在做律師時遇到了經濟問題而使案件沒法辯護,由此在圖書館邊學習經濟學的著作、邊記讀書筆記,《資本論》就是根據馬克思的讀書筆記整理而成。
4.針對學生急于打工積累工作經驗的問題。我們應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讀研究生與你本科畢業就參加工作的同學相比,三年后你的優勢是什么?是你的工作經驗比你沒有上研究生同學的工作經驗多嗎?非也。那你的優勢只能是:我能夠從實際中提出問題,并上升到理論上進行分析,找出產生問題原因;根據產生問題原因,設計出符合實際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你大學同學或多年從事某一組織管理的領導只知道那樣做,不知道為什么那樣做?而你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是你進行創新的基礎與前提。你讀書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在你畢業的時候能夠針對某一組織或社會中存在的某一方面制約其發展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能夠給其組織或社會帶來效益,還發愁這一組織或社會不愿要你就業嗎?是金子遲早都會發光的。
5.處理好理論學習與實踐的關系。上研究生期間主要任務是學習研究,學習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創新。上學期間的實踐:一方面是為了解社會,從實踐中提出問題帶到學校去分析、去思考即帶著問題去學、去研究;另一方面可到實際部門看看具體如何去做,他們的設備、流程、產品、管理與我們學的東西是否一樣,是我們學習研究的東西落后實踐,我們學習研究的知識在實踐中還未使用,還是我們在課堂上、書本里學的東西太抽象到實踐中一看就很明白了。總之,上學期間的主要矛盾是學習研究與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們一般的學生來說:上學期間的實踐是為了更好地學會、會學、學好與創新理論;而將來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后主要是要用上學期間所學理論知識或所創新的理論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6.關于女研究生受不正確思想影響的問題。社會已發展到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家政服務越來越規范化、三口或四口之家會成為你一生中相處最長的時間,女同志已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女同志事業的成功應該與男同志不存在差異。至于說“女博士是第三類人”那是一些人吃不上葡萄說葡萄酸,至于女博士不好找對象那是一般男人不敢去找,女博士主動去找你的如意郎君,成功的可能性應該是較高的。至于說“女同志有個好工作,不如有個好對象”,那還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的一種說法。為什么好工作與好丈夫不能同時擁有與兼得呢?所以應該教育我們的女研究生放下這些包袱、解放思想、努力學習,在學業與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同時,一定能夠獲得事業愛情雙豐收。
7.關于畢業時的考博、考公務員、到企業、事業單位應聘、子承父業與自己創業的關系。筆者認為:這五者是相輔相成的,在畢業時要抓住每個機會:既要考博、又要考公務員,考試應該是我們研究生的優勢。博士與公務員哪個考上都挺好,兩個都考上了再權衡與取舍;都沒有考上也沒關系,由于在考博與考公務員中積累了深厚知識基礎,到企業或事業單位應聘時,主考官很可能被你豐富的知識所征服,被錄取的可能性更大。若應聘再不成,也沒關系,由于你較高的學識對你不論自己創業還是子承父業都會有較大益處。
總之,我們的研究生應該是社會的棟梁、應該有遠大理想、長遠規劃,要帶著我國改革開放中的現實問題去學習、去研究,、去創新,正確處理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事業成功與戀愛、婚姻的關系,相信我們一定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與文明做出較大貢獻。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怎樣思考、幫助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勇于探究的進取精神。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思想政治教學
隨著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的實施,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性學習,已正式列入課程計劃。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顯而易見,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別是教師如何適應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將影響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收效。
首先,導入妙趣橫生,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潑的導入不僅能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使學生明白本課的學習要求,集中W生的思維方向,而且能啟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情緒,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煉之以志,導之以行"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深刻鉆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識之間的框架和邏輯層次,邏輯關系,創造出一個有特色的別出新致的導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如高二哲學部份,其理論有一定的深度,對高二學生來說要理解有困難。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化難為易呢?導入,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哲學蘊含的人生哲理比較廣泛,名人名言、古訓、漫畫、幽默、笑話、故事無不隱含著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實例導入法,直觀導入法,引用名言導入法等,吸引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狀態,在講"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可用笑話《雙方都是挨餓》導入:一家小飯店門口掛著這樣的招牌,請到這里來用餐吧,否則,你我都要挨餓!".這樣的導入,一方面,能使學生的思維大門打開,使枯燥的哲理生動起來;另一方面,使學生明確了主題,我們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注意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反對無視事物聯系的孤立的觀點。在講發揮主觀能動性時,可引用《孫子兵法》里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性。""攻其無備,擊其不意".從而使學生明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傊?,通過以上導入,能使沉悶的課堂活躍起來,激發學生學習靈感,增強了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種形式導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啟發性,情感性,針對性,簡明性原則,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做到精和趣,從而由教師"情"的設計,引導學生"景"的誘入,達到主客觀體的第一次碰撞和統一。
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走出對研究性學的認識誤區,不少教師認為,中學屬于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最佳時期,其主要任務是學好各門文化課,搞研究性學習應放在課外,不應作為必修課;搞研究性學習,農村中這的教學條件還不足、執行有困難,很難搞出名堂來;搞研究性學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成績,降低升學率……顯然,這是受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所產生的顧慮,教師應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意義和實施方法的認識,消除上述顧慮,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這不僅使學生看到了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價值,提高學習積極性,還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充分認識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和重要意義。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與教師一樣能通過互聯網,各種媒體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對習慣于純學科課程教學的廣大教師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教師必須加強學習,要重視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要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具體方法,懂得如何做課題,研究性學習中課題實施的一般過程是:選題立題─成立小組、制訂方案─課題實施─課題結題─成果展示。選題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1)從學科學習的疑難中找課題,如“濃硫酸氧化性的實驗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測定”;(2)從學生身邊找課題,如“對人體無害的修正液”、“空調滴水問題的解決”;(3)從各種媒體上找課題,如“長江三角洲7000年來岸線演變和未來預測”等。成立小組、制訂方案,主要是選聘好指導教師,確定課題組長、寫好課題開題報告,開課報告應包括課題背景、研究的目的意義、人員分工、研究步驟、所需條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課題實施主要為文獻閱讀─網上查找─實地考察─專家走訪─資料整理─實驗論證,課題成果可以是課題報告、論文、作品、產品或設計方案、建議等,課題報告主要有課題名稱、指導教師、課題組成員、執筆人,正文包括引言、論點、論據、結果等。要學習本學科甚至跨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發展動態,掌握信息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重視相關資料的積累、逐步豐富適合本地本校實際、受歡迎的研究課題的綜合性資料儲備。
再后要做好對學生的指導工作。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面對學生提出來的一連串問題,教師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點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通過哪些途徑去尋找答案。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檢索查閱書刊雜志、上網、談訪、問卷等形式獲取資料的方法,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研究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資料間的關聯和趨勢,得出相應的結論;指導學生運用各種通訊手段──信、電話、email等向專家請教,使他們學會學習。教師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使他們學會思考。教師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并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怎樣思考、幫助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勇于探究的進取精神。
[論文摘 要] 文章對高職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了分析和研究,進而論證了大學語文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的積極意義。
一、引言
目前,高職教育環境下的大學語文學科定位模糊,教學模式陳舊,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感,備受歧視,橫遭冷落,課時縮減,甚至被某些專業視為多余的課程而取締,大學語文雞肋化日趨嚴重;要擺脫這種尷尬的境地,大學語文必須要改革創新,才能在高職教育環境下擁有一席之地。
二、高職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的文件中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做了這樣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能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庇纱丝梢?,大學語文課程重點強調的是人文性。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與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掌握較寬厚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從事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應用人才。在此環境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教學目標應圍繞大學語文作為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定位,遵循課程本身的規律,結合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把發展“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把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和學生的個性發展與人格完善有機統一,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人才。
三、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創新
教學內容的創新,是指在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的設計與講授中,要跳出文學本身的框架,不以把文學自身的魅力展現給學生做為最終目的,采取尊重經典、面對現代的立場,在貼近學生的當下審美趣味的同時,引導學生既欣賞傳統文學經典,又從中獲得多方面的教益,取其精華,應用到與其專業相關的現實生活中。
(一)體現時代精神和時代特色。這是大學語文課程創新的需要。大學語文課本中的經典文本都是幾千年前前人智慧的結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與情感,而這些與當代學生的生活語境相差甚遠。要使學生能讀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師就必須要挖掘文本的時代性主題。通過對作品進行閱讀、思考、討論,以當代人的眼光和思維重新審視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深刻領會其精髓。盡管象《論語》、《老子》、《孟子》、《孫子兵法》、《管子》等經典作品,都出自于兩千多年前的祖先筆下,但這些文明的積淀并沒有死亡,它仍然還是生生不息的,它們仍然能給人以啟發和智慧。如學習《孔孟語錄》時,在分析文字意義的基礎上,著重領悟其間蘊含的閃光的民族精神:“舍生取義”、“不為富貴違仁”、“與民同憂樂”的思想,“身正令行”的人格力量,“不恥下問”的謙虛品德等,并結合時代賦予以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轉化為一種示范,一種教化,一種熏陶,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并使學生通過實踐內化為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從而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培養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等,從而培養一種符合中國國情并具強烈時代氣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大學語文的綜合任務,即在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提高他們審美的能力。人文素質教育是生命的對話,是心靈感情的流露與交流,是學生與人文教材中的前人和今人在精神上的對話與交流。
屈原在汨羅江畔的風采,“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的氣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岳飛“精忠報國”的情懷,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高尚情操,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它告訴學生的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向學生說明人的理念與思想、人的抱負、希望和理想。這些給學生從客觀世界中對照自己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學生擴大對人生感悟的視野,受到情感的震撼,意志的磨煉,逐步達到人格的完善。
人文素養不僅能增加學生就業的軟實力,而且給與學生強大的發展后勁。健全人格的養成是學生轉換職業或崗位、升人高一級學校學習以及創業所必需的。
四、教學模式的創新
目前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手段單一、陳舊,大多采用“滿堂灌”式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得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其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并不大。實踐證明,“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必須創新。
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指改變“滿堂灌”式的傳統教學方法,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榮格語)的被動教學方式,構建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即突出專業性和研討性,注重方法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搞活語文課堂,構建多向互動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
(一)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而人的培養過程不僅需要優秀的教師隊伍、先進的教學設施,更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多爾在《后現代課程觀》中指出:“教師不要求學生接受教師的權威。相反,他要求學生延緩對那一權威的不信任,與教師共同參與探究。”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在學生心靈深處無一不存在著使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站在講臺上一人講到底,要采取互動式、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多提問,注重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型學習和研究活動。”教師在授課中要從求異思維出發,從多角度入手,精心設計問題,創設學生各抒己見的情境。如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大多認為它是屬于凄美的的愛情詩,反映了李隆基和揚玉環的愛情悲劇。教師在教學中可啟發學生,發表的自己觀點,并且顧及作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讓學生獨立思考后,自由闡述觀點。通過討論,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歸納出另外兩個主題:諷喻說和愛情諷喻說。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從定論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讓課堂成為個性飛揚的場所,把學生培養成為獨立思考的閱讀者,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輻射課外自學一體化的開放式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語文課程要實現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目標,單憑36課時是無法完成的,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教學環境,將課堂教學輻射到課外,把教學內容和空間從課堂延伸到圖書館、互聯網和社會之中,把學生的課外自學納入課堂之中,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生活、關注社會,以提高對各種社會與生活現象的敏銳洞察力。
1、課外自學。通過閱讀古今中外飽含人文意蘊的課外經典文章,并進行摘抄和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修養;通過寫作實踐,開展課本劇創作競賽、實地采訪和調查、對學習和實訓內容進行小結等活動,訓練學生掌握必要的寫作格式和要求,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開辟第二課堂。通過配樂詩歌朗誦大賽、主題演講大賽、即興口頭作文競賽、應聘模擬競賽等,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形象性、情感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增強學生的靈活應變力、心理承受力以及協作協調力等社會適應能力;通過開展辯論大賽、歌詠比賽、課本劇、校園劇表演訓練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3、實現大學語文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指導學生文學社團活動,舉辦大型校園文化節,引進高雅藝術、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創辦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質與藝術教育的刊物和網站,開設文學資料中心、原創天地、作品交流中心、百家論壇等版塊,達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最終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
五、結語
大學語文在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教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高職教育環境下的大學語文,需要創新改革,大學語文課程中播撒的“精神食糧”,為學生學習專業提供了必需的語文知識,能提高專業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Z],2004。
[2]張雨金,再談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人文知識教育[J],高等農業教育,2000(11)。
[3]陳洪,大學語文“編寫說明”[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4]孫新,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體制探析[J],高教研究,2004(1)。
【關鍵詞】社會誠信 信息作用 因素分析
信息時代,是指信息產業得到極大發展,信息產品日益豐富,人們被淹沒在各種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在社會經濟運行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越來越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在信息缺失的情況下,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信息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豐富和方便著人們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亂也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損害,尤其是它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對社會誠信和道德體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視認真解決,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復危害可能要花費數十倍的時間和精力。 收集。
一、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
人們曾經以生產工具為標志來劃分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場手工業時代、機器大工業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如果說信息首先是一種基于技術的生產工具的話,顯然信息時代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發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態,它不僅是生產工具,而且是軟化了的生產工具,會滲透在各種生產工具中發揮作用,滲透在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發揮作用,其作用和功能遠遠超出了人類社會截至目前創造出的所有的“生產工具”。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創新,人類社會才從農業經濟時展到工業化經濟時代(前期、中期、后期),進而發展到知識經濟時代。
關于經濟發展階段,羅斯托在他的《經濟增長階段》(1960年)一書中,吸收了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發展階段劃分法、熊彼特的“創新”學說、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分析、哈羅德—多馬模型等理論和方法,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大規模高消費階段,1971年又補充了第六個階段,即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階段是社會發展的兩次突變,是最有意義的階段。從主導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演進規律角度,人們將其分成七個階段,其中第七個階段就是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階段。
知識經濟的觀念和理論形成與經濟發展階段理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早在1959年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就從勞動力的角度分析了“知識勞動者”將取代“體力勞動者”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后來又提出了“知識社會”的概念;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費里茨·馬克盧普在《美國知識的生產與分配》一書中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對信息在經濟中的巨大價值進行了深人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波拉特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向美國商業部提交了題為《信息經濟》的報告,奠定了信息經濟的理論基礎。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在《兩個時代之間—美國在電子技術時代的任務》一文中提出“電子時代”;其后隨著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經濟學》、美國霍肯的《下一代經濟》等論著的相繼問世,一場“信息經濟”、“信息社會”、“信息時代”、“信息革命”的熱潮在世界興起;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 1980年、奈斯比特1984年在他們風靡一時的《第三次浪潮》和《大趨勢》一書中分別提出了“超工業社會”、“后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并認為信息社會里知識是最主要的因素;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了“知識經濟”概念,其后研究日多,提出了很多相關的新概念,尤其是19%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報告中正式使用“知識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詞,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1998年版《發展的知識》(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更是提出了一連串的新名詞,強調知識和信息的經濟作用,為世界廣泛認同和使用。
我們認為知識經濟時代與信息時代是對同一時代特征的不同表述,“知識經濟”更多的是從社會層面研究信息的生產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知識信息傳播的政策和社會制約及對策,更注重社會層面;而信息時代強調的是信息特征的變化和信息傳輸方式的革命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更注重技術層面。從內容和形式上,知識是信息的內涵,而信息是知識的表現。從發展階段上當知識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時,整個經濟特征表現為“服務經濟”,是知識經濟的初級形態;當知識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信息產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成為主體時,整個經濟特征就表現為信息經濟,是知識經濟的高級形態。
信息時代突出地表現為信息要素的革命性變革—信息量的急劇擴張和質(信息存在方式、傳輸方式、使用方式等)的根本轉變。從信息的生產看是信息量、信息種類的劇增;從信息通道看是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從信息受眾看是范圍的極大擴散和信息的感應能力、應用能力的提高。它不僅是硬件的生產或軟件的開發,而且是整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它將全方位的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演進。編輯整理
二、信息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極端重要性
(一)人與信息的關系
信息交流及其演變是人類及其社會進步發展的階梯—信息的生產和交流刺激人的大腦皮層的發育;促進人類與外界及相互之間的交流,推進人們之間的相互學習,進而幫助生產能力的提高和人類社會的形成。
社會的發展又反過來產生了更多更高的信息需求,促使信息的生產、信息交流以及信息傳輸方式的革命,為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進而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張。這種相互促進的作用使人類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革命中加速發展。 收集。
(二)我國的信息論及信息對人類活動的重要性
對信息重要性的全面認識和理論總結,莫過于《孫子兵法》,《孫子》十三篇的內容都圍繞一個中心,即“知”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孫子的知行觀既包括宏觀上的總體認識,也包括中觀上的層次認識,還包括微觀上的戰術認識;既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抽象認識方法,又包括特殊條件下的具體認識;既包括對贏得戰爭的基礎條件的認識,也包括對戰爭過程中局部條件的認識。而這些都處于動態過程中,不僅要認識一般規律而且要認識動態過程中各種條件的變化及促成其變化的因素。他的“知”集中體現于知彼知己、知常知變、盡知先知。三者相互包容、相互補充,以知彼知己為核心,知常知變、盡知先知貫穿與知彼知己中,知彼知己直接導致“行”,它的全面系統與否、精確及時與否關系到戰爭的成敗。從信息的搜集、整理、處理、分析、判斷到使用各個層面都涉及到了,而且在“用間篇”中還詳細分析了如何利用間諜獲取情報(用間),可以說《孫子》是我國最早的信息學教科書。我國古代管理思想多集中于戰書上,如《六韜》、《孫子》、《管子》等,國外多用其指導現代管理,非常有效,可見
收集。三、信息失真及其表現
(一)信道的暢通與阻塞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信道越來越暢通、越來越快捷、越來越方便。從人體—形體、表情、眼色、語言,到原始通訊工具—馬拉松跑步、飛馬、鳴摘、火箭、舉火為號、狼煙、旗語、燈光,再到現代通訊工具—電話、電報、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通訊衛星、功能強大的手機與因特網……。信息革命以最能看得見、體會到的成效幫助人們步人信息時代。
然而信道也是“信息角力”直接攻擊的目標,不可避免的發生阻塞。一是基于自然的原因—如自然災害、對電的依賴(電子通訊時代)等;二是不自覺的人為因素—如故障、維護與檢修;三是有意識的人為因素—包括破壞(黑客);打擊(戰爭,商戰);封閉(自身的保密);干擾‘制造虛假信息)等。這些都必然造成信道阻塞與信息失真,進而危害到整個經濟發展、社會運行和人民生活。
(二)社會誠信體系與“誠信對外規律”
社會誠信體系涉及到社會意識形態和道德規范體系;體制、政策、法律規則體系;經濟運行體系;社會生活體系等。是一個各要素相互影響的矛盾統一體,是一個信息互動、知行互動的有機整體。信息互通的程度、知行統一的程度可以用作衡量一個社會誠信度的標準。
然而在“信息角力”條件下有一個“誠信對外規律”—即要求別人對自己誠信,而自己又不愿誠信或只能有條件的誠信;要求團體內相互誠信而否定團體間的誠信;要求下級對上級的誠信而忽略上級對下級的誠信。
在“知行”上則產生“知行分離”,教導別人要做的自己卻不去認真做,阻止別人做的自己卻去做。這就必然產生社會心理、社會道德準則的傾斜與社會行為的控制與反控制的“角斗”,產生了所謂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博弈過程。其實質是人們在信息的公開透明與封閉黑箱中、在竭力獲取他人信息情報與竭力保護自己信息中、在構建誠信社會規范和破壞誠信規則中矛盾運動,在兩難中尋求均衡。當失衡危及到社會的正常運行時就要進行社會規制并將其理性化、意識化形成最高的社會法律和倫理道德體系。這就是社會的規范與校正,包括道德體系、教育體系、制度體系、法規體系的構建,文化、信仰、宗教與鄉規民約。然而這只是約束,這是通過祛碼增加“誠信”方面的重量(因為失信是一個自然過程)以求得相對均衡,而不能消除“失信”。
信息失真是失信的一種反映,主要表現在:社會信息—一部分人控制和利用信息權而阻塞另一部分人的知情權;生活信息—買賣雙方在不同市場結構下的信息互通與封閉;經濟信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一個非常廣泛的信息領域,在經濟信息中}o%以上是財務會計及其相關信息。
四、關于信息失真的原因探析
近幾年財會信息失真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美國的“安達信”到收集。
1.《公司法》的注冊資本金規定較高,對大眾是一個高門檻,因而許多“中介辦照”機構應運而生。它們都與銀行、工商、驗資、稅務等機構有著“利益”關聯,可以“幫助”企業在資金缺位的情況下通過驗資和工商注冊,大大支持了企業的生長和經濟的發展,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遺癥。不論企業好壞都有一定時期要靠做假賬來完成運行,從源頭上產生了信息失真。
2.中介機構本身的行為是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或社會公證機關的行為。幫助顧客虛假信息,影響社會評價,為其創造獲益條件就成為必然的行為選擇和“正?!钡男袨闇蕜t。而且做假的成本遠遠低于收益,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做假的普遍性和廣泛性。
3.企業稅負過重,加上各部門經常性的亂攤派、亂罰款。如果“嚴格守信”可能很多企業在現有利潤率水平下就沒有盈余,生存都會受到威脅。
4.由于“政績”考核指標單一,一些政府官員為了政績輝慫恿企業做假來制造業績。
5.雇傭關系的制約。財會人員是雇員,飯碗由雇主掌握,在道德、法規與生存、利益的兩難選擇中只能首選生存。
6.制度上的缺陷、不完備與靈活性。如委托關系與雇主控制的矛盾、股份制與一股獨大和內部人控制的矛盾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失真。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活動的傾向。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獵奇和消遣為目的的閱讀心理,導致中學生的閱讀熱點為武俠、言情、警匪之類的小說,而對其他書則趣味索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從多方面著手。
1.曉之以理,明確學習意義。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廣泛、健康的課外閱讀在語文學科及其他學科中的地位,語文能力在中考、高考及將來工作和生活諸方面的作用。
2.榜樣激勵,用生動而有說服力的例子點燃學生閱讀的熱情。例如,同志青年時代博覽群書,從《四書》《五經》到《史記》《紅樓夢》,從《孫子兵法》到《資本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讀。即使在戰爭年代,在政務纏身的情況下,他仍然手不釋卷,在他居住的菊香書屋里,堆滿了各類書籍,真可謂是汗牛充棟。還有魯迅、郭沫若等,舉凡中外名人,比比皆是,都與閱讀結下不解之緣。同時,也給學生推舉身邊的榜樣。班中有位叫李雪的女同學,平時特別喜歡讀課外書,語文成績在歷次考試中名列前茅,讓她現身說法給同學介紹讀書的經驗和意義。
3.導之以行,在閱讀課外書籍的同時,組織他們參加豐富多彩且帶有觀摩性、解惑性、競賽性的活動,如作品賞析、小說講座、讀書故事賽、知識競賽等。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讀多練,在實踐中培養興趣,積極而持久地投身閱讀活動中。
二、推薦讀物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睍辛驾畡e,開卷未必有益。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判別能力,教師要培養他們的精品意識,幫助他們擇真而讀(真,真知灼見),擇善而讀(善,思想健康),擇美而讀(美,審美情趣)。除《自讀課本》和大綱上推薦的中外名著之外,可以向學生推薦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古詩文精讀》一書,它把大綱上要求閱讀的古詩文編輯起來,每篇都有作者簡介,又有譯文,還有賞析,很適合學生。這些詩文形神俱備,教師應規定學生每天熟讀成誦1~2篇,讓他們品品詞句意蘊,學學鑒賞角度,既賞心悅目,又拓寬思路,也提高了古文修養。同時,讀一些文質兼美的散文名篇。如《朝花夕拾》《朱自清散文集》《賈平凹散文集》。另外,教師應推薦學生訂閱一些既貼近當代生活,又有學習指導意義的報紙、雜志。如《語文報》《中學生閱讀》《智慧背囊》《時文選粹》等等。它們都是很優秀的讀物,這對語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喜好自己來推薦,以便達收到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良好效果。同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教育學生在閱讀時不能好高鶩遠,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三、介紹方法
閱讀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它包括感知、聯想想象、思維、記憶、遷移的心理活動過程和認讀、理解、評價、積累、運用的行為活動過程。它們相對獨立而又相互滲透。科學的課外的閱讀方法是優化閱讀過程的重要保證。反之,會使學生在閱讀中產生心理障礙,以為自己駑鈍、低能,視課外閱讀難于上青天,空耗了時間和精力,不利于閱讀活動的深入展開。
1.感知理解
閱讀的發生從感知書面語言符號系統開始,經歷由字而詞、而句、而段、而篇的連續擴展過程。最好的讀物也不是處處精華,字字珠璣。要求學生不能像海綿,什么都吸收,也不能像慮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而要善于思考,取精攝要,盡可能尋找語段中的關鍵詞、中心句,對不理解的字詞,要勤查字典,還要注意語境。理清段落、章節間的思路與意脈,從局部到整體進行解讀,由語表層深入到意蘊層。尤其對自己受益匪淺的文章或書目要反復閱讀,深入鉆研,抓住主旨。清人袁枚說:“熊掌豹膽,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
如詩歌《一碗油鹽飯》:
前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有一碗油鹽飯/昨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沒有一碗油鹽飯/今天,我放學回家/炒了一碗油鹽飯/放在媽媽的墳前
這首小詩平實、通俗,如果不反復朗讀,就很難領悟其間“看似尋常最奇崛”的深意:母子情深,望子成才的厚愛,兒子求學上進的決心,讀來催人淚下。課外閱讀一開始就要打好這種精讀的基礎。
2.鑒賞評價
鑒賞并非一般的閱讀,它是指在閱讀作品時,通過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過程而形成的認識、體味、玩賞的審美活動。目光徜徉于字里行間,神思飛越于文字之外,獲得美的享受。評價是指評論讀物觀點的正誤、材料的真偽、道德的臧否、形象的精粗、結構的優劣、語言的高下、價值的大小等。評點中國二十四史,金圣嘆評點《水滸》,脂硯齋評點《紅樓夢》……我們雖不要求學生達到那樣的理論高度,但可以讓他們對詞、句、段、章、主題思想、藝術特點作些簡單的評價,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作些具體評價。但有一點要提醒學生,那就是要知人論世,評價時要考慮到作品的作者、時代、寫作背景等。如朱自清和賈平凹同寫關于秦淮河的散文,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感情不同,風格也有異。賞析評價時可以采用圈、點、增、刪的批注方法,或寫閱讀筆記,如寫心理感受等。
3.積累運用
“積學以儲寶?!币阎R真正地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就必須對閱讀中某些重要信息作強化記憶―積累。前面講到的每天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句名篇是一種積累,但這還是不夠,還要讓學生用筆記的方式來積累。俗話說:好記性不及爛筆頭。一個優美的詞語,一段動情的話,一個敏銳的觀點,一個名人的事例都可以成為摘錄的對象。摘錄時要做到勤、實、廣??梢苑珠T別類,如描寫類、抒情類、議論類等,再可以分小類,如寫風類、寫雨類等。教師要定期檢查督促。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累多了,寫作時,就能厚積薄發,旁征博引。這是學以致用的“學習消費觀”的體現。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在廣泛閱讀中已經獲得的態度、知識、技能、方法等運用于新的語文情境中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學生在自讀《馬黎的橋》一文時讀到這樣一段話:“巍峨的埃菲爾鐵塔,雄偉的凱旋門,莊嚴肅穆的巴黎圣母院,瑰麗多彩的盧浮宮,還有美輪美奐的楓丹白露,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于是在作文中仿寫道:“我們偉大的祖國,有淵源流長的文化歷史,勤勞勇敢的人民,逶迤豪邁的萬里長城,栩栩如生的秦兵馬俑,雄偉壯麗的人民大會堂,還有如詩如畫的杭州西湖,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p>
4.開源節流
開源,盡量開發時間潛能,像釘子那樣發揮擠勁和鉆勁。在學校自由支配的課余時間中,適當向閱讀活動“傾斜”,并善于抓緊零星時間。東漢學者董遇用“三余”時間(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讀書,終成飽學之士。學生可利用“晨余、晌余、夜余”,起早點,抓緊點,睡晚點。節流,指節省時間。著名學者肖爾斯說:“每天你若能不逃避15分鐘的閱讀,那么一星期就可以讀半本書,一個月就可讀兩本書,一年就是20多部,那么一生就可讀1000冊以上,這真是一個成為博學多聞的簡易方法!”諾貝爾獎獲得者雷曼,在總結自己治學的體會時說:“每天不浪費或不空拋剩余的那一點點時間,即使只有五六分鐘,也一樣可以有很大成就?!睍r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一天24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一天24小時。教師教育學生能不浪費時間,又會運用零碎時間,就能給時間增值,贏得更多的閱讀時間。這是增加閱讀數量、提高閱讀質量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