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2 21:49: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兒童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自私狹隘。除了自卑孤僻以外,留守兒童大多具有自私狹隘等不良心理。經調查分析發現,在為人處事方面,留守兒童大多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只關心個人利益,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耿耿于懷,并拒絕參與團隊活動。在言行舉止上,具有此類心理的留守兒童大多將自我作為中心,遇到任何不順心的事就會發火、沮喪。
2.厭學情緒嚴重。留守兒童大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厭學心理。對于學習,他們往往表現得厭煩、毫無興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心不在焉,學習成績也較差。更有甚者,擾亂課堂紀律,并與老師和同學發生矛盾。當然,除了留守兒童以外,其他學生也具有一定的厭學心理,但此種心理在留守兒童身上則表現得更為明顯。
3.逆反心理強烈。目前,大部分中小學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而這一問題在留守兒童身上則表現得更加突出。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處于青春期的留守兒童們也有著一系列需求,例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審美需要、理解需要等。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和其他孩子相比,在實現這些需求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面臨許多困難以及挫折,這樣一來,他們就會從中產生失敗感和失落感。倘若他們無法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調節,將內心深處的心理沖突鎮壓下來,那么他們就極易走上逆反的道路。
二、學校的教育
1.對留守兒童進行尊重和關愛。教育以愛作為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和教育是緊密相連的。對于所有學生而言,得到來自老師的尊重和關愛是其最為基本的心理要求。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呵護以及教導,留守學生對愛的需求則更為強烈,為了對親情方面的缺憾進行彌補,他們就迫切渴望老師的關愛。所以,在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時,教師就需從他們的心理狀態出發,對其進行呵護和關愛。
2.對良好的班集體進行創建。針對留守兒童自卑、孤僻以及壓抑的心理狀態,教師需采取措施為其營造出良好的班級環境,首先鼓勵他們多和同學進行交流溝通,讓他們體會到來自班級大家庭的關心和愛護;其次,需為其創建出一個較好的活動環境,即鼓勵留守兒童們多參加班集體活動以及校園活動,并將活動中心任務交給具有一定組織領導才能的留守兒童,旨在對其責任感進行有效培養。另外,針對能力較弱的留守兒童,教師需不斷進行鼓勵,并引導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同學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建立起深厚友誼。
3.對其信心進行樹立。由于處于青春期,留守兒童的自我評價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需給予肯定,并在此期間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所以,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積極采取措施指導他們對自我進行正確評價,即明確自己的優點、缺點,進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懂得揚長避短。
三、社會家庭管理
1.對留守兒童之家進行建立。需對“留守兒童之家”進行積極建設,即號召社會各界進行捐款,幫助“留守兒童之家”添置青少年書籍、桌椅、紙筆、運動設備等,旨在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相關熱搜: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專業
一、引言
我國現代學前教育始于陳鶴琴在南京創立的鼓樓幼兒園。學前教育主要指兒童從0歲直到小學入學前這一階段所接受的教育。這一階段,主要培養兒童的感官、言語、秩序、閱讀能力、心理發展和情感等。隨著心理學及兒童教育學科的不斷完善,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漸被認可。學者們大量的研究也顯示出了學前教育對一個人一生成長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目前在我國4個階段的教育中,唯獨缺少學前教育的立法,最早開始重視學前教育是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在黨代會上提出學前教育問題。隨后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中,學前教育被作為今后十年教育發展任務之一。教育部及地方政府越來越關注學前教育。然而,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擴大,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人口,而農業技術手段的改進,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這些農民工家庭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當前學前教育的研究熱點。
二、農民工家庭學前教育的現狀
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來了大量人口的遷徙。農村富余勞動力成批地涌入城市,他們的后代要么繼續留在家鄉,由祖輩或者叔輩代為照顧,成為留守兒童,要么隨父母進入城市,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借讀。現從這兩方面分別來分析農民工家庭學前教育的現狀。
(一)留守兒童
很多進入城市打工的農民,由于工作不穩定、工作時間長、工資低等多方面的原因,只能將他們的孩子留在家鄉,交給爺爺、奶奶或親戚看管。調查數據顯示,這一比例相當大。孩子的監管人多數只是保證了孩子的穿衣、吃飯,而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太關注。即使祖輩想輔導孩子的學習,很多農村的老人文化水平低,不知道該如何輔導,缺乏方法,多數是采取放任型的管理。
(二)隨父母在城市借讀兒童
還有一部分進城打工的農民,將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在城市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由于長期以來的戶籍制度的限制,他們的孩子無法進入公立幼兒園,很多私立幼兒園高昂的學費也讓他們望而卻步。他們只能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打工子弟學校,大多數隨父母進城的兒童都就讀于無辦學資質的幼兒園。
三、農民工家庭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大量人口的有目的的遷徙,使人口過于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勞動需求密集的大城市。使本就緊張的當地學前教育出現更大的競爭,入園難、入園貴成為不可避免的常態。雖然學前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這階段的教育在我國并未納入到義務教育范疇。這就使本就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工家庭兒童的學前教育的實現難上加難。
(一)相關立法、制度不健全
學前教育未被納入義務教育階段,各地學前教育的年限也受其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出很大不同。教育部又很少有關學前教育的立法來保障兒童接受學前教育。兒童能否接受學前教育全靠家長個人意志決定,農民工家庭的很多兒童,由于其父母的思想觀念、家庭經濟等因素被剝奪了入學的機會。
(二)教學質量不高
在查閱相關文獻及筆者的調查走訪中發現,不論是留守兒童還是隨打工父母進城的兒童,所能接受到的學前教育的質量都不高。留守的兒童由于農村教學條件差,無人監管等難以接受較高質量的學前教育。而隨父母到城市的兒童,由于其父母難以達到公辦園較高門檻的要求,多數進入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以下是這類幼兒園共同存在的問題:
1.配套設施不齊全。
學前教育與其他階段的教育一樣,表現出了較明顯的“馬太效應”。少量的公辦園獲得了政府大量的財政補貼,而為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子弟提供入園機會的大量的民辦園得到很少部分的財政支持,甚至是無照經營,隨時有被取締的危險。這些民辦園多數是私人經營的,教學條件簡陋,教學設施缺乏,有的甚至連兒童基本的活動場所都難以滿足。
2.師資隊伍水平不高。
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幼師專業畢業生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都愿意到大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當前留在農村任教的幼兒教師普遍學歷不高,并且多數年齡較大,主要是憑借自己的摸索獲得的教學經驗。他們很多長時間在偏遠的山區,不能接受較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加之長期得不到技能的培訓,往往將學前教育視為是對幼兒的看管,或極端地將其小學化,失去了學前教育的宗旨。而城市里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由于其辦學經費有限,請不起好的幼兒教師。具有較高素質的幼兒教師也不愿意到這類幼兒園任教。
3.教學方式、方法不科學。
在為農民工子弟提供教育的幼兒園中,教師本身的素質不高,導致教學方式、方法不科學。這類學校表現出兩個極端,要么是過于“放任型”,只是為幼兒提供了一個看護的場所,比較重視幼兒的人身安全,而忽視了知識的教授、性格的養成及個性的培養;要么是超前“小學化”的教育,為了爭取更多的生源,他們將幼兒大量的時間用來背誦古詩、學習算數,使這些幼兒在小學入學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為本園的招生增加籌碼,這就剝奪了幼兒玩的天性,這種教學方式使幼兒過早地接觸了應試教育的思想,難以在今后的學習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三)家長配合不到位
外出務工的農民為了改善他們的經濟條件,將更多的時間、精力用在了打工掙錢上,對孩子的學前教育重視不夠。認為小孩子還小,沒必要到幼兒園學習,將他們交給在家務農的長輩,保證他們的安全即可。因此,相當多的幼兒沒有接受正規的學前教育。
四、改善農民工家庭學前教育的對策
(一)完善學前教育法規、加大對農民工家庭學前兒童的關注
城市的建設離不開這些進城務工的人員,他們為流入地的城市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當地政府有責任為他們的后代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教育部應該盡快完善學前教育相關的法規,尤其是針對農民工家庭的兒童要更加關注。如加大學前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建立教育基金個人賬戶,使教育經費得到高效的利用,真正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向社會弱勢群體傾斜,減輕農民工家庭的教育費用負擔。
(二)規范學前教育機構、加大扶持力度
在外流人口較多的農村地區,政府要加大對學前教育機構的投入,建立一些條件較好的公辦園,并將高校招收的免費師范生分配到這些地區進行支教,實行寄宿制,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 在城市郊區及“城中村”,農民工聚居地區,鼓勵多種經營模式的幼兒教育機構的建立,對無資質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不能一刀切地取締,要對有穩定生源,并有一定發展規模的幼兒園給予扶持,使其達到辦園標準,為其提供各項優惠政策,引導民辦園走向正軌。取消公辦園戶籍制度的限制,取消公辦園成為某些特權階層的專有福利,讓納稅人出資舉辦的公辦園,真正為納稅人服務,建立公開、透明的招生規則,規范招生行為,解決“入園貴”“入園難”的頑疾。
(三)改善農民工家庭對學前教育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