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9 21:46: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出資證明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公司名稱:____________
公司成立日期:____________
公司注冊資本:____________
股東名稱:____________
營業執照注冊號(或身份證號):____________
出資金額:____________
出資日期:____________
公司名稱: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核發日期:____________ 年 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 日
說明:
1.本出資證明書僅證明股東已繳納出資,不得轉讓或作其他用途;
在這里需說明的是,股權轉讓程序中的通知其他股東并征詢意見的程序是法律出于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的考慮而設置的前置性強制程序,當事人在轉讓過程中必須遵守,但其明顯屬于股權轉讓有效的前提條件,不會成為受讓人股東資格確立的標志。另外,股東資格的確立,主要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疇,所以以下的程序討論主要以當事人與公司的行為為討論對象,而把通知程序作為公司承認股權轉移的一個附帶程序。
股權轉讓協議對股權轉讓的效力
首先,股權轉讓協議是轉讓人與受讓人就股權轉讓的有關事宜經協商達成的協議。股權轉讓合同的簽訂是一種債權行為,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債權債務法律關系。依照轉讓合同,轉讓方有交付出資證明書并協助受讓方向公司要求辦理股東名冊變更登記的義務,受讓方有交付股價款的義務。股權轉讓雙方有請求對方履行約定的義務的權利,是一種請求權。股權轉讓合同的簽訂,只是啟動了股權轉讓的程序,其目標是股權的轉移。實踐中,有人經常認為合同生效后,股權即轉讓,受讓人即獲得股權。其實,股權轉讓合同生生效并不意味著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更不意味著股權的轉移。當事人雙方可能違反合同拒不履行,股權合同處于生效而不履行的狀態。從二者的邏輯關系看,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是股權轉讓的原因和條件,而股權的轉移是股權轉讓合同履行的結果。其次,股權轉讓合同具有相對性,權利義務僅限于當事人雙方之間,并不指向第三人,轉讓雙方不能依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向公司主張權利。而股東資格是股東與公司的關系,只有公司承認股權的轉移并通過法定的程序登記變更,才具有股東資格變動的效果。
因此,股權轉讓合同生效未必能使受讓人取得股東資格。只有股權轉讓合同生效,然后才有交付股權的義務,如果轉讓雙方無股權轉讓的義務,股東資格變動無從談起。從證據角度看,可稱其為股權轉讓的“源泉證據”。。
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對股權轉讓的效力
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是受讓人按照合同約定交付價款,轉讓人交付出資證明書并協助受讓人進行股權的變更登記。由于這一過程存在著轉讓人交付出資證明書和公司進行變更登記兩方面,二者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且這個過程涉及到股權轉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公司的加入,公司是股權轉讓的核心,是轉讓雙方的身份和權利變動的聯接點,因此,需要將其進行進一步分解以便于詳細探討。
·交付出資證明書
出資證明書是股東出資證明,是股權的憑證之一,公司向出資人辦理出資證明書,并在股東名冊上予以登記,出資人便取得股東地位。同樣,股權轉讓過程中,轉讓人交付出資證明書,并協助受讓人申請公司股權變更登記,轉讓方便完成了合同義務。出資證明書是股權憑證,轉讓人交付出資證明書,也就完成了主合同義務。由于還沒有股權變更登記,轉讓人還是公司股東,但此時轉讓人依照合同轉讓出資證明書后,受讓方就取得了股權的部分權能——請求變更股東名冊權,至此,受讓人可以請求公司變更股東名冊,轉讓人應依轉讓合同協助受讓人完成公司的股權變更登記,這是轉讓方的后合同義務。
·受讓人申請變更股東名冊
受讓人取得交付的出資證書從而獲得股權的部分權能——申請變更股東名冊權,此時,轉讓人還是名義上的股東,其有義務協助受讓人請求變更股東名冊。公司股東名冊變更后,受讓人的股東地位便得到確立。變更后的股東名冊便成了受讓人取得股東地位的證據。
公司進行工商登記變更
在公司進行股東名冊變更后,公司便承認了受讓人的股東地位,受讓人具有了股東資格,享有股東的各項權利。但公司作為盈利性的社團法人,股權轉讓必然對第三人利益產生影響,要保障第三人與公司的交易安全,公司法只有對這一法律關系予以確認和公示,才能保證交易的安全。工商登記變更便是對股權變動的對外公示。股權變動經登記對外公示后,便產生了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第三人不能以不知股權變動而向轉讓人主張相應的權利。公司與受讓方的法律關系,任何一方均不得提出異議,這就是工商登記的對抗效力。
股權轉讓,是公司股東依法將自己的股東權益有償轉讓給他人,使他人取得股權的民事法律行為。
股權轉讓需要更改原始合同。
《公司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轉讓股權后,公司應當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并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海峽兩岸;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轉讓
由于歷史原因,國大陸與臺灣處分治的狀態,本世紀以來,兩岸先后對各自的《公司法》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訂,比較兩岸有限責任公司出資轉讓有關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轉讓的限制
所謂“出資轉讓”是指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將其對公司的出資轉讓給公司股東以外的第三人。關于股東出資對外轉讓,海峽兩岸各自的《公司法》均有“自愿轉讓”和“強制轉讓”之分。臺灣《公司法》還將“自愿轉讓”區分為“非董事股東”的轉讓和“董事股東”的轉讓。由于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人合公司與資合公司的合并性質,所以股東出資的轉讓,無論是何種形式,兩岸都對其設定有一定的限制條件。
(一)自愿轉讓
股東自愿轉讓股權,包括有償與無償地將其對公司享有的因出資產生的權利轉移給他人的行為,包括股東請求收回投資的退股行為。對其限制通常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過半數同意”,其二為“優先受讓權”。
1、“過半數同意”是指有限公司股東欲對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轉讓其股權時,必須征得轉讓股權的股東以外的公司全體股東的過半數同意。倘若遭到否決,該第三人則無法實現受讓的目的。臺灣《公司法》第111條第1款規定“股東非得其他全體股東過半數之同意,不得以其出資之全部或一部轉讓于他人”。此表明,立法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沒有給予如同股份有限公司股東那樣的出資對外轉讓自由權。不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額占公司資本的比例多寡,如果其欲轉讓出資給股東以外的“他人”,必須征求其他股東的意見,并以其他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方能轉讓。然而,“他人”是否包括其他股東較為費解。大陸《公司法》第72條“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這里“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比起臺灣公司法的上述規定更為清晰,且不易產生歧義。兩岸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對內轉讓均給予充分的自由,而規定對外轉讓必須受到其他股東過半數(不是持有出資額占公司注冊總資本的過半數)同意的條件限制,此處,體現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不論出資額的多寡,每一股東具有同等的表決權。如此規定,其目的顯然在于有利維持有限公司的“人合”性,進而維護公司的穩定性。自愿轉讓是如此,那么退股和繼承是否也可以適用該規定?由于兩岸都沒有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股的相關規定,對那些在公司存續期間有收回投資需求的個別股東,又無法適用減資的條款達到退股的目的,如果同樣不允許股東依據轉讓出資的相關規定達到退股目的,如此規定顯然過于呆板,應當準許股東參照自愿轉讓出資的有關規定退股。至于因股東死亡而導致的遺贈、繼承,所發生出資轉移的需求,此與股東出資轉讓有所不同,大陸現行《公司法》第76條規定“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如果設定股東出資轉讓限制機制的目的是出于維持公司股東間和諧信賴關系,那么由于原股東的繼承人或遺贈相對人未必被其他股東所信賴,所以在這種情形下,仍然要受“全體股東過半數的同意”的限制,不宜規定可直接繼殍般東資格,因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資格是與人身不可分離的,不屬于遺產范圍,在未征得其他股東同意的情況下,由法律直接規定由他人繼承明顯不妥。
2、“優先受讓權”也稱“先買條款”。臺灣《公司法》第111條第2款規定“前項轉讓,不同意之股東有優先受讓權;如不承受,視為同意轉讓,并同意修改章程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事項”。如此規定,是為解決出資轉讓中的“股東同意”,與章程中的“股東同意”的矛盾設置的,因為股東姓名及其出資額是有限公司章程的絕對必要記載的事項,股東轉讓其出資時,必然導致公司章程的變更。而公司章程的變更,必須經全體股東同意,如果沒有本款后段之規定,可能發生股東出資轉讓雖經其他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但在轉讓生效后,那些不同意轉讓的股東,又以不同意變更章程為由,從而造成有關此等事項的章程記載與實際狀況不符的尷尬局面。大陸《公司法》第72條第2款規定,“股東就其出資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30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第3款規定“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第4款規定“公司章程對出資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較之臺灣立法,大陸首先給股東以較多的自治權,不僅允許章程的規定不同于法律,而且在章程與法律不一致時,優先適用章程規定,這意味著對出資轉讓的限制出資者約定可以嚴于法律。其次,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公平性,大陸規定出讓出資的股東履行了書面通知的義務后,其他股東未在法定期限內答復,就視為同意,這可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與尷尬,對實踐中可能出現兩個以上股東同時主張優先受讓權的情況,本著公平、平等的原則設置解決方案。而臺灣《公司法》即便有第111條第2款后半段的規定加以補充,但如果不召開股東會或不對轉讓出資之請求做出決議,要求轉讓出資的股東也永遠無法實現轉讓的目的。此外,臺灣《公司法》未對如何解決股東間優先認購權爭執做出規定。
3、董事之出資轉讓。在臺灣,董事是有限公司的法定必備業務執行機關,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的地位比大陸公司中的董事地位要重要得多,為了規范董事的行為,讓其承擔與其權力相應的義務,所以該法將股東區分為董事股東和非董事股東,并分別就二者出資轉讓的情形規定了不同的條件,使董事的出資轉讓比非董事的出資轉讓的條件更加嚴苛。因此,臺灣《公司法》第111條第3款規定“公司董事非得其他全體股東同意,不得以其出資之全部或一部,轉讓于他人”。故只要有一股東反對該項轉讓,則該董事就無法轉讓其出資。
(二)強制轉讓
所謂“強制轉讓”指因法院依強制執行程序,將股東的出資轉讓與他人。對此,臺灣《公司法》第111條第4款規定“法院依強制執行程序,將股東之出資轉讓于他人時,應通知公司及其他全體股東,于20日內,依第一項或第三項之方式,指定受讓人;逾期未指定或者指定之受讓人不依同一條件受讓時,視為同意轉讓。并同
意修改章程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事項”。這里“應通知公司及全體股東,于20日內,依第一項或第三項之方式,指定受讓人”是對強制轉讓的必要限制,對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尊重。
大陸在2005年10月修訂新《公司法》時,借鑒臺灣《公司法》的上述規定,增加了現行《公司法》的第73條內容,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強制執行程序轉讓股東的股權時,應當通知公司及全體股東,其他股東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權,其他股東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滿20日不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視為放棄優先購買權”。
上述規定可看出,兩岸對法院強制轉讓都設定受其他股東優先受讓權限制的條件,從而將債權保護與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尊重給予了充分的兼顧。
二、轉讓的手續
出資轉讓實質上是股東資格和股東權利義務的轉讓,而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人合性的特征,因此在轉讓協議達成后,必然涉及到出資證明、股東名簿和公司章程的變更問題。
(一)出資證明的注銷與簽發
出資證明書是指有限公司在設立登記后,由公司簽發給股東的出資證明。它是一種記名的,不能以背書轉讓的,能夠證明股東出資數額的憑證。不過與大陸不同,臺灣地區稱出資證明書為“股單”。
臺灣《公司法》第163條第1款規定,“股單”非于公司設立登記后不得轉讓。同理,股東轉讓出資后,公司應當及時將出讓人的出資證明予以注銷,并向受讓^、簽發新的出資證明,否則,在股東身份將產生混亂,該轉讓也無法對抗公司和第三人。因此,臺灣《公司法》第104條第1款規定,公司設立登記后應發給股單,載明下列各款事項:公司名稱;設立登記之年月日;股東姓名或名稱及其出資額;發給股單之年月日。該條第2款又規定,“股單”之轉讓準用第165條規定,即非將受讓人之姓名或名稱及住所或居所,記載于公司股東名簿,不得以其轉讓對抗司。
大陸《公司法》第74條更明確規定,轉讓股權后,公司應當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對公司章程的該項修改不需再由股東會表決。該法第32條規定,向股東簽發的出資證明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公司名稱;公司成立日期;公司注冊資本;股東姓名或名稱、繳納的出資額陽出資日期;出資證明書的編號和核發日期。出資證明書由公司蓋章。
可見,海峽兩岸的《公司法》均將注銷與另行簽發出資證明(或股單)作為出資轉讓必須履行的法律手續。
(二)股東名簿的變更
股東名簿是記載有關股東及其擁有股份的法定事項的公司賬簿。它是記載有關股東及其股份情況的初步的和表面的證據,具有證明股東身份和股票有效轉讓的作用。股東名簿一般保存在經注冊的公司辦事處內,以備查閱。由于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所以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因此,兩岸都十分重視股東名簿的記載問題。
臺灣《公司法》第103條規定,公司應在本公司備置股東名簿,記載以下內容:各股東出資額及股單號數;各股東姓名或名稱住所或居所;繳納股款之年月日。
大陸《公司法》第33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下列事項: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股東的出資額;出資證明書的編號。該法第74條指出,轉讓股權后,由公司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對公司章程的該項修改不需再由股東會表決。
兩岸規定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在于臺灣將繳款日期也作為股東名簿記載法定內容,大陸規定在此轉讓中公司章程修改無需股東會再表決。
(三)章程之變更
公司章程,是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的股東共同一致的意思表示,是公司組織和活動的基本準則,是公司的。海峽兩岸都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作為公司章程絕對必要記載的事項。規定公司章程必須由全體股東簽名或蓋章。隨著出資轉讓。存在原股東與新股東的變更及新股東對公司章程簽字確認,接受約束的問題。因此,臺灣《公司法》第113條、第41條及第47條,2005年10月修正后的大陸《公司法》第25條均對章程相應變更予以規定。
兩岸都認為股東會同意轉讓出資,本身就意味著同意變更章程,所以變更章程中股東姓名或者名稱記載就無須另行通過股東會的決議,在修改公司章程并經有關部門變更登記之前,股東出資的轉讓不足以對抗公司及第三人。只有在履行了上述變更登記手續,出資受讓人才可以對公司享有股東權利并承擔股東義務。
關鍵詞:股權對外轉讓合同;效力;影響;前置性程序;后置性程序
股權轉讓合同作為民事合同的一種,對其效力的認定自然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下稱《合同法》)關于合同效力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下稱《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股權作出了特殊的要求。該法第72條規定了兩種情形的股權轉讓,一種是股東之間相互轉讓股權,一種是股東對外轉讓股權。本文論及的是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時,法律規定的轉讓程序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產生的影響。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程序性規定
《公司法》有關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程序性規定主要有兩條,即第72條和第74條。《公司法》第72條的規定為:“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司法》第74條的規定為:“依照本法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轉讓股權后,公司應當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并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對公司章程的該項修改不需再由股東會表決。”
根據以上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程序主要有:取得本公司過半數股東的同意;尊重本公司其他股東同等條件下的優先購買權;遵守公司章程;依法履行法定的批準、登記手續;修改股東名冊;修改公司章程;變更工商登記;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新的出資證明書。其中,前四個程序可以界定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前置性程序,后四個程序可以界定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后置性程序;兩種程序的性質不一樣,對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的影響也不一樣。
二、前置性程序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
(一)前置性程序之一:取得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
關于此前置性程序對有限責任公司對外轉讓股權合同效力的影響,理論界主要有五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股權對外轉讓合同一般從成立時生效,不受其他股東是否同意的影響。第二種觀點認為是否取得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是股權對外轉讓合同的生效要件。第三種觀點認為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若未經過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應當無效。第四種觀點認為未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的股權轉讓合同應當為相對無效;而非當然無效,類似于效力待定合同。第五種觀點認為股東對外轉讓股權,如果沒有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并不影響股東轉讓股權的權利,屬于可撤銷的合同。本文認為,對于該問題應當適用《民法通則》、《合同法》、《公司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綜合判斷。合同存在多種效力, 股權對外轉讓合同也存在多種效力,包括:有效、無效、可變更或可撤銷、效力待定。
《公司法》第72條使用了“應當”二字,說明該條屬于義務性規范,“義務性規范具有強制性,社會關系主體必須遵守義務性規范,人們的行為必須和法律的要求相一致,否則就須承擔否定性法律后果。”表面看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未取得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對外轉讓股權符合《合同法》第52條之“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當屬無效的合同,其實不然。《合同法》第52條所稱的“強制性規定”指的是“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是指訂立的合同,其形式、內容、目的中任何一項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禁止性規定。”《公司法》第72條規定的“應當取得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是程序性規定,不是合同的形式、內容、目的的規定,因此,一般情況下,未取得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對外轉讓股權合同不屬無效的合同。當然也不符合合同法之效力待定合同、可變更或可撤銷合同的原理和規定。因此,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合同只要符合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行為人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當屬有效的合同。本文贊同第一種觀點,股權轉讓合同原則上從成立時生效,不受其他股東是否同意的影響。
但是,有限責任公司兼有資合和人合的特點,特別強調股東之間的相互信任,對股東往往有特別的要求。外人加入公司可能動搖股東之間的相互信任,引起原有股東和新加入股東的磨合和沖突,對公司的運營造成不利的影響。考慮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質,為維護公司原有股東的利益和保持公司的正常運營,“《公司法》應明確確立類似于合同保全制度的公司人合性保全制度,賦予公司和其他股東對這類合同的撤銷權。”
(二)前置性程序之二:尊重本公司其他股東同等條件下的優先購買權
此程序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理論界素有不受影響說、合同無效說、可變更或可撤銷說等觀點。眾多學說觀點在此不在贅述。
實踐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對外轉讓股權時,不尊重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情形比較普遍,也是產生股權轉讓糾紛的重要原因。不尊重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表現主要有:在對外轉讓股權時,未告知其他股東股權轉讓事宜;在對外轉讓股權時,未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在對外轉讓股權時,未向其他股東如實告知有關轉讓事宜等。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對外轉讓股權,取得本公司其他股東的過半數同意,是必須履行的法定程序。股東在對外轉讓股權時未告知或未如實告知其他股東股權轉讓的事項,造成了對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的侵害。但鑒于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事實已定, 其他股東是否有意向購買該股權并不確定,優先購買權受到侵害的股東是否真正的行使該權利也不確定,為維護交易秩序,將此類股權轉讓合同界定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較為妥當。
享有優先購買權的股東可以自己的優先購買權受到侵害為由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合同。股權對外轉讓合同被人民法院依法撤銷后,將產生無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如返還已經交付的購買股權的資金等。為公司的穩定運行起見,,須將該撤銷權的行使期限進行限定,可參照《合同法》的規定,將此期間界定為1 年, 自受讓方的名字或名稱被記載于公司股東名冊之日起算。其他股東在提起撤銷權訴訟時,能否一并提起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訴訟請求,學者們也有不同的觀點,本文認為,其他股東提起撤銷之訴時, 可一并提出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訴訟請求。
(三)前置性程序之三:遵守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股東共同制定的有關公司組織與活動的基本規則。對于公司章程的性質,理論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等大陸法系將其視為公司內部的自治法規,而英國、美國等英美法系國家則多的將其視為股東之間的合同。但無論將其定位為自治法規還是商事合同,有一點是共同的:公司章程具有很強的自治性色彩。
有限責任公司允許公司章程對股東對外轉讓其股權作出另外規定。公司章程的另外規定主要有兩種:一是公司章程規定的轉讓程序較《公司法》第72條寬松,比如,有的公司章程規定:本公司的股東對外轉讓股權時,其他股東不得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等;此種規定可以視為其他股東權利的預先放棄,該規定有效,擬轉讓股權的受讓方可直接通過股權轉讓合同取得股權;二是公司章程規定的轉讓程序較《公司法》第72條更為嚴格,比如,有的公司章程規定:未經全體股東一致同意不得轉讓股權;股權轉讓必須經過某大股東同意;或經董事長、董事會的同意,或經公司股東會三分之二以上有表決權的股東同意等等,應認定該公司章程的規定有效。如果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違反章程的限制性規定與他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的,該合同無效。
(四)前置性程序之四: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批準、登記手續
批準登記手續與合同的效力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有的合同需要履行規定的批準登記后方可成立;有的合同需要履行規定的批準登記手續后方可生效;有的合同需要履行規定的批準登記手續后方可有效;有的合同需要履行規定的批準登記手續,但批準登記手續跟合同的成立、生效、有效沒有關系。縱觀《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并未有規定股權轉讓合同需要經國家批準登記方可有效或生效。因此,對于不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股權轉讓合同,無需履行批準登記手續,但對于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股權轉讓合同,應履行此程序。
三、后置性行程序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
(一)后置性程序之一:變更工商登記
按工商登記的效能為標準,可以將工商登記分為設權性登記與宣示性登記。設權性登記的效能是創設權利,未經工商登記,權利不得生成;宣示性登記的效能在于宣示已經存在的權利,這種登記產生對抗效能,不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按公司法的理論,股權的工商變更登記應屬宣示性登記。公司的股東信息屬于法定的登記信息,能否向公司以外的人主張股東身份,取決于在公司登記機關能否查詢到該股東的相應信息;因此,只要符合法定轉讓條件,受讓方即可取得轉讓股東的既有股權,成為公司實質意義上的股東,至于受讓股東的股權能否行使,能否向公司以外的人主張,則取決于是否對該次股權轉讓事項進行了變更登記。
(二)后置性程序之二、之三、之四:修改股東名冊;修改公司章程;注銷原出資證明書、簽發新出資證明書
《公司法》第74條規定:“公司應當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并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對公司章程的該項修改不需再由股東會表決。”因此,此三項后置性程序是《公司法》賦予公司的義務。公司是否履行此三項義務對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沒有影響。
參考文獻:
[1]奚曉明.中國民商審判(第1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鄒海林.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行為辨析[N].人民法院報,2003-06-20(理論專版).
[3]虞政平.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審查[J].法律適用,2003(09).
[4]王欣新,趙芬萍.三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中的法律問題[N].人民法院報,2003-05-09.
[5]盧運輝,彭志剛.經濟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01).
[6]戚慶余.企業合同管理法律實務應用全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06).
個體工商戶是個體工商業經濟在法律上的表現,其具有以下特征:1.個體工商戶是從事工商業經營的自然人或家庭。自然人或以個人為單位,或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工商業經營,均為個體工商戶。根據法律有關政策,可以申請個體工商戶經營的主要是城鎮待業青年、社會閑散人員和農村村民。國家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職工,不能申請從事個體工商業經營。2.自然人從事個體工商業經營必須依法核準登記。個體工商戶的登記機關是縣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個體工商戶經核準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后,才可以開始經營。個體工商戶轉業、合并、變更登記事項或歇業,也應辦理登記手續。3.個體工商戶只能經營法律、政策允許個體經營的行業。
在依法核準登記的范圍內,個體工商戶享有從事個體工商業經營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個體工商戶的正當經營活動受法律保護,對其經營的資產和合法收益,個體工商戶享有所有權。個體工商戶可以在銀行開設帳戶,向銀行申請貸款,有權申請商標專用權,有權簽訂勞動合同及請幫工、帶學徒,還享有起字號、刻印章的權利,出資證明書《個體工商戶出資證明》。
個體工商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應照章納稅,服從工商行政管理。個體工商戶從事違法經營的,必須承擔民事責任和其他法律責任。
設立個體工商戶,一般要經過以下步驟:
第一步:個體座商或需要名稱的個體攤商,應先辦理名稱預先登記。
1.咨詢后領取并填寫《名稱(變更)預先核準申請書》,同時準備相關材料;香港、澳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設立個體工商戶的,應提交身份證件及身份核證文件。其中,香港居民應當提交:(1)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復印件;(2)港澳同胞回鄉證或者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復印件;(3)由香港律師(中國委托公證人)出具的,并由司-法-部派駐的“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加蓋專用章確認的身份證明書(身份核證文件)。澳門居民應當提交:(1)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或者澳門居民身份證復印件;(2)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復印件或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身份證明局出具的身份證明書。
2.遞交《名稱(變更)預先核準申請書》,等待名稱核準結果
3.領榷企業名稱預先核準通知書》,同時領榷個體工商戶開業登記申請書》;經營范圍涉及前置許可的(具體項目參見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制的《北京市企業登記前置許可項目目錄》),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第二步:遞交申請材料,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等候領榷準予設立登記通知書》;
第三步:領榷準予設立登記通知書》后,按照《準予設立登記通知書》確定的日期到工商局交費并領取營業執照。
提請注意:
石金星 郎元鵬
有限責任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往往因股份制改造、資產重組、公司購并、原有股東的退出等活動引起原有股東結構的變化,使原有股東轉讓資成為可能。股東出資,即通常所說的股權;對股東出資轉讓的條件和程序,我國《公司法》和相關的法律、法規都作了規定,原有股東和新股東是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理有關手續,直接關系到出資轉讓行為的合法有效。筆者現結合我國法律規定和公司運作實務,就有限責任公司出資轉讓的條件和程序及其中的律師業務做一論述。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轉讓的條件
1.股東之間轉讓出資的條件
我國《公司法》第35條第一款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出資,即我國法律不禁止股東之間轉讓出資,也不需股東會表決通過。但是,我國法律和國家有關政策從其它方面又對股東之間轉讓出資作出限制:第一,股東之間不可因轉讓其全部出資而使股東少于二人,因為我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最少為二人,兩個股東的有限公司的股東之間就不能轉讓其全部出資,否則會成為我國法律所不允許的“一人公司”(國有獨資公司除外)。第二,根據我國的產業政策,像國有股必須控股或相對控股的交通、通信、大中型航運、能源工業、重要原材料、城市公用事業、外經貿等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之間轉讓出資不能使國有股喪失必須控股或相對控股地位,如果根據公司的情況確需非國有股控股,必須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方可。
2.向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轉讓出資的條件
向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轉讓出資會直接引起股東結構的變化,增加新股東,對此,我國《公司法》第 35條第二款明確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涉及到股東表決權問題,對“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如何理解,一種理解認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原則上海出資一份,不論出資多寡,就有一表決權;另一種理解認為,股東以其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即一般采取資本多數決議制。對此,筆者認為,第二種理解妥當一些,因為我國《公司法》第41條規定,“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當然,我國法律也授權股東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可以在公司章程中規定股東行使表決權的方式和計算表決權的方法,這樣更有利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防止大股東利用其優勢地位侵害小股東的權益。第二,我國《公司法》的規定使股東可以強制轉讓其出資,因為其他股東要么同意這一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要么自己購買該轉讓的出資,但不能絕對否決該股東的轉讓其出資的申請。
3.保護股東的優先受讓權(購買權)
《公司法》第35條第三款規定,“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先購買權。”這里的同等條件是股東相對股東以外的人而言,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主要是防止低價向第三人轉讓出資,損害公司和其他股東的權益。
二、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出資的程序
股東轉讓出資作為公司運營中的重大事項,直接關系到大多數股東、公司本身和市場交易相對人 (即其他市場主體,如其他公司、團體、個人)的利益,因此,各國法律對股東出資轉讓程序都做了嚴格的規定。根據我國《公司法》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出資一般要經過以下程序:
1.欲轉讓出資的股東向公司董事會提出轉讓出資的中請,由董事會提交股東會討論表決。這主要是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的規定,因為,股東之間轉讓出資無須經過股東會表決。另外,股東在向公司董事會提出轉讓出資的申請之前,往往已同其他股東或股東以外的人達成轉讓出資的
意向。
2.轉讓出資中對涉及的國有資產和土地使用權、工業產權、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進行資產評估。國家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國務院1991年11月了《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該《辦法》第3條規定,“國家資產占有單位(以下簡稱古有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進行資產評估:(一)資產拍賣、轉讓;(二)企業兼并、出售、聯營、股份經營…”所似,股東轉讓的出資如果是國有股部分或因公司:購并使國有股發生轉讓,那么對這部分國有股《資產》在轉讓前要委托資產評估部門進行資產評估;對土地使用權工業產權,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其價值的被動牲此較大,另外,欲受讓出:資的新股東若以上述無形資產投入公司,根據《公司法)第24條之規定,必須進行萍估作價。對新投;人的土地使用權、工業產權等;還皮辦理有關財產權轉移手續。
3、簽訂轉讓出資的協議。轉讓出資的股東與受讓出資;的股東或股東以外酌人按法律的規定并以般東會的表決結果為依據雙方簽訂轉讓出資的協議;其中對雙方轉讓出資的數額、轉讓的程序、雙方,的權利義務等事項作出規定,使其作為有效的法律文書來約束雙方,規范雙方的行為。
4.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出資,根據(中外合資企業法》或《中外合作企業法》的規定,要經過中文股東的上級政府部門審敏;并報送。國斗院外經貿部門或其授權的地方政府審批同意方可有效辦理轉讓手續。
5.收回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給受讓人發新的出資證明書;并記載于股東名冊。(公司法》第30、 31、36條對股東的出資證明書、股東名冊及其變更記載都作了規定;股東轉讓出資后,由公司將受讓人的姓名或名稱;住所以及受讓的出資額記載于股東名冊,具有法律上的公示效力。
6、召開股東會議,表決修改公司章程;根據股東的提議,必要時變更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公司章程對股東的名稱及其出資額都有記載,股東轉讓出資必然引起股東結構及出資發生變化,所以,按(公司法)第38條對股東會職權的規定,必須召開股東會議,修改公司章程。對原股東出任或委派的董事或監事,受讓人作為新股東可提議要求股東會予以更換,可由其出任或委振新的董事或監事。
7.就公司章程修改、股東及其出資變更、董事會和監事會的變更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工商注冊登記事項變更。
至此,完成了股東轉讓出資的全部法定程序。
8、必要時進行轉讓出資公告。這并不是法律規定的必頓程序;但是對較大規模的公司來說,股東轉讓出資后進行公告,增加公司管理層的透明度,便于增加社會公眾,特別是市場交易相對人對公司的信任。
三、律師在股東出資轉讓中的法律事務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轉讓作為典型的公司法上的非訴訟法律事務,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需要協調股東之間;股東與公司、公司與政府部門、中介機構之何大量的關系和活動并需要起草大量的法律文書{整個過程需要法律專家來指導和監督,這為律師提供了次量的服務事項。
1、提供法律和政策信息,提出出資轉讓的總體安排,協助股東和公司選擇當的受讓人和中介機構:律師作為出資轉讓業務的法律顧問,應向股東和公司提供國家現行的有關公司出資轉讓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以及國家有關產業政策信息,對出資轉讓的全部過程提.出總體安排,主持各方參加的協調會,并協助轉讓出資的股東和公司選擇適當的出資受讓人和選聘合法的會計師事務所、評估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規避經營風險。
2、起草和審核出資轉讓過程中的法律文件,指導雙方簽訂各項法律文書。該項業務中涉及的法律文件主要有:出資轉讓申請書;股東會決議、轉讓出資協議、出資證明書、股東名冊、公司章程、變更登記注冊事項申請書、轉讓出資公告等。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
【中圖分類號】DF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7-0034-1.5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可以分為內部的股權轉讓與外部轉讓,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主要在于外部股權轉讓,也就是將股權轉讓給新成員的一種方式。基于有限責任公司資合兼人合的特征,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也具有相應的特殊性。資合性主要是可以讓股東有權自由轉讓股權,這樣有利于對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股權的自由轉讓是指公司股東自由轉讓股權,不受他人的干涉與影響。股權的自由轉讓有效地尊重了公司股東自主意識,也是公司制度的基本原則之一。人合性主要表現為在有限責任公司中的股東較少、公司股份缺乏有效的流通市場、公司內存在著很多的相互信任與內部契約等信賴關系,對于外部的干預較少。在股權轉讓中資合性追求效率,人合性追求轉讓利益最大或對公司影響最小,如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是處理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問題所應著重解決的。
一、股權轉讓合同的成立生效主義原則及例外
股權轉讓合同同其他合同一樣,也存在著有效、無效、可變更或可撤銷、效力待定的情形。股權轉讓合同何時生效,《公司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四十四條關于“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的規定,并且基于《公司法》與《合同法》在合同規制方面是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因此認定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應堅持成立生效主義為原則,批準生效主義或登記生效主義為例外的法律評價原則。故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合同訂立后,未實際支付股權轉讓款、未實際股權辦理變更手續等均不能作為否定合同效力的理由。
二、股權轉讓合同與股權變動之間的關系
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后股權的變動時間究應界定為股權轉讓合同生效之時,還是公司將買方名稱載入股東名冊之時,亦或是工商機關辦理股東變更登記之時,實踐中看法不一。
《公司法》第七十四條規定:“轉讓股權后,公司應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并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該條規定了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后,公司應當簽發出資證明書、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的公司內部股權登記變動行為。而《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第三款則規定了公司外部股權登記變動行為,即“公司應將股東的姓名或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結合這兩條規定的立法原意,兼顧買方的合同目的與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應對股權變動采取公司內部登記生效主義與公司外部登記對抗主義相結合的態度,即就公司內部關系而言,公司股東名冊的變更登記之時視為股權交付、股東身份(股東投資權利、義務、風險和收益)開始轉移之時。就公司外部關系而言,公司登記機關的股權變更登記行為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這種解釋既有利于方便買方取得和行使股權,也有利于保護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
三、侵害老股東同意權與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股東轉讓股權時未尊重老股東的同意權與優先購買權而與第三人訂立股權轉讓合同,此種股權轉讓行為違反了公司法有關出讓股東行使處分權的法定限制條款,侵害了其他股東的法定優先購買權,又基于其他股東是否有意、是否具有經濟能力行使優先購買權并不確定,因此此類股權轉讓合同應界定為可撤銷合同,享有法定優先購買權的股東可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該合同。股權轉讓合同被撤銷后,股權歸屬將恢復原狀。方取得的股權應返還賣方。行使的期限可參照《合同法》第五十五條有關撤銷權除斥期間的規定,股東行使撤銷權的除斥期間應為一年,自買方名稱記載于公司股東名冊之日起算。
基于原告老股東訴請撤銷的目的在于行使優先購買權,因此原告老股東提起撤銷股權轉讓合同之訴時,可一并提出由自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訴訟請求。除非原、被告另有相反約定,應以被撤銷的股權轉讓合同約定的價格為準。這樣既可預防出讓股東向其余股東虛報轉讓款的道德風險,也可提高股權轉讓效率。
四、股東出資瑕疵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
出資的瑕疵必然導致股東權的瑕疵,但瑕疵出資股東仍然有權轉讓其帶有瑕疵的股東資格,只是賣方股東資格由于出資存在瑕疵必然導致買方股東資格也存在瑕疵。如果賣方在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時已將瑕疵出資的事實如實告知買方,買方卻仍然受讓股權,則股權轉讓合同有效,買賣雙方應就瑕疵出資導致的民事責任對公司和債權人負連帶責任。如果賣方在簽約時隱瞞了出資瑕疵的事實,則買方有權以被欺詐為由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或變更股權轉讓合同。
五、瑕疵出資股權轉讓后的責任承擔
商貿有限公司章程范本如下第一章 公司名稱和住所
第一條 公司名稱:xx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
第二條 公司住所:層一單元08室
第二章 公司經營范圍
第三條 公司經營范圍:許可經營項目:無。。
第三章 公司注冊資本
第四條 公司注冊資本萬元人民幣;
第四章 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
第五條 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如下:
身份證號:
第五章股東的出資方式和出資額
第六條 股東名稱、出資方式和出資額及出資時間如下:
出資方式:貨幣。貨幣出資額占出資額的100%,股東出資額為 100 萬元,占注冊資本的100%.其中貨幣出資額 100 萬元,占注冊資本的100%,出資時間:從公司注冊起五年內分次認繳全部注冊資金。
第七條 公司成立后,應向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出資證明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公司名稱;
(二)公司成立日期;
(三)公司注冊資本:
(四)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已經繳納的出資額和出資日期;
(五)出資證明書的編號和核發日期。出資證明書由公司蓋章。
第八條 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下列事項:
(一)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
(二)股東的出資額;
(三)出資證明書編號。
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
第六章 公司的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職權、議事規則
第九條 公司不設股東會。股東行使下列職權:
(一)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二)任命和更換執行董事、監事,決定有關執行董事,監事的報酬事項;
(三)審議批準執行董事的報告;
(四)審議批準監事的報告;
(五)審議批準公司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六)審議批準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七)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作出決議;
(八)對發行公司債券作出決議;
(九)對公司合并、分立、變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 項作出決議;
(十)修改公司章程;
(十一)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股東作出上述所列決定時,應當采用書面形式并由股東簽字后置備于公司。
第十條 公司不設立董事會,設執行董事一名、由股東任命產生。執行董事任期3年,任期屆滿,可連選連任。執行董事任期屆滿未及時改任,在改任出的執行董事就任前,原執行董事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執行董事職務。執行董事向股東負責,行使下列職權:
(一)執行股東的決定
(二)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三)制訂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四)制訂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五)制訂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以及發行公司債券的方案;
(六)制公司合并、分立、變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七)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
(八)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及其報酬事項,并根據經理的提名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及其報酬事項;
(九)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十)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十一條 公司設經理一名,由執行董事決定聘任或者解聘。
經理對執行董事負責,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組織實施執行董事的決定:
(二)組織實施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三)擬訂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
(四)擬訂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
(六)提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
(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除應由執行董事決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負責管理人員;
(八)執行董事授予的其他職權。
第十二條 公司不設立監事會,設監事1名,由股東任命產生。
第十三條 監事任期三年,任期屆滿可連任。監事任期屆滿
未及時改任,或者監事在任期內辭職的,在改任的監事就任前,愿監事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監事職務。
第十四條 監事行使下列職權:
(一)檢查公司財務;
(二)對執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
(三)當執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時,要求執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
(四)依照《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對執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
訟;
(五)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十五條 監事發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費用由公司承擔。監事行使職權所需的費用,由公司承擔。
第七章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六條執行董事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簽署有關文件。
第八章 股東認為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十七條 股東的權利和義務
股東享有如下權利:
(1)了解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
(2)依照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轉讓股份;
(3)取得紅利。但是,股東決定不取紅利的除外。
(四)公司終止后,依法分得公司的剩余財產。
股東承擔以下義務:
(1)遵守公司章程;
(2)按期繳納出資;
(3)依其出資額承擔公司的債務;
(4)公司成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
第十八條 公司執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和義務: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公司的執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股東任職除外):
1.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2.因貪污、賄賂、侵占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五年,或因犯罪搜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五年;
3.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執行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來逾三年;
4.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的公司、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并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5.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公司違反前款規定任令,委派執行董事、監事或者聘任高級管理人員的,該任命、委派或者聘任無效.
執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出現上述所歹列情形的,公司應當解除其職務。
(二)執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
執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財產。
(三)執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1.挪用公司資金;
2.將公司資金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
3.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同意,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或者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
4.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未經股東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
5.未經股東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于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
6.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為已有;
7.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8.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執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前款規定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
(四)執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五)股東要求執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出席會議的,執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列席并接受股東的質詢。執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如實向監事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妨礙監事行使職權。
(六)執行董事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有上述第四款規定的情形的,公司的股東可以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七)執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對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十九條 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
第二十條 公司的財務、會計、利潤分配及勞動用工制度
(一)公司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財政部門的規定建立本公司的財務、會計制度。
(二)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并依法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財務會計報告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財政部門的規定制作,并于第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前送交各股東。
(三)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定公積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公司的法定公積金不足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在依照前款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之前,應當先用當年利潤彌補虧損。
公司從稅后利潤中提取法定公積金后,經固定決定,還可以從稅后利潤中提取任意公積金。
股東或者執行董事違反前款規定,在公司彌補虧損和提取法定公積金之前向股東分配利潤的,股東必須將違反規定分配的利潤退還公司。
(四)公司的公積企用予彌補公司的虧損,擴大公司生產經營或者轉為增加公司資本。但是,資本公積金不得用于彌補公司的虧損。法定公積金轉為資本時,所留存的該項公積金不得少于轉增前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五)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由股東決定。公司股東就解聘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表決時,應當允許會計師事務所陳述意見。
(六)公司應當向聘用的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及其他會計資料,不得拒絕、隱匿、瞞報。
(七)公司除法定的會計賬簿外,不得另立會計賬簿。對公司資產,不得以任何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
(八)公司勞動用工制度按國家法律、法規及國務院勞動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 公司的解散事由與清算辦法
(一)公司的營業期限為十年,從公司營韭執照簽發之日起計算。
(二)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散:
1.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
2.股東決定解散;
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4.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或者被撤銷。
(三)公司自上述第1、2、4項解散事由出現之日起十五日內成立清算組開始清算。清算組由股東組成。
(四)清算組在清算期間行使下列職權:
1.清理公司財產,分別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
2.通知、公告債權人;
3.處理與清算有關的公司未了結的業務;
4.清繳所欠稅款以及清算過程中產生的稅款:
5.清理債權、債務;
6.處理公司清償債務后的剩余財產:
7.代表公司參與民事訴訟活動。
(五)清算組應當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并于六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
(六)債權人申報債權,應當說明債權的有關事項,并提供證明材料。清算組應當對債權進行登記,在申報債權期間,清算組不得對債權人進行清償。
(七)清算組在清理公司財產、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后,應當制定清算方案,并報股東確認。
公司財產在分別支付清算費用、職工的工資、社會保險費用和法定補償金,繳納所欠稅款,清償公司債務后的剩余財產,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分配。清算期間,公司存續,但不得開展與清算無關的經營活動。公司財產在未按前歉規定清償前,不得分配給股東。
(八)清算組在清理公司財產、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后,發現公司財產不足清償債務的,應當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
公司經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產后,清算組應將清算事務移交給人民法院。
(九)公司清算結束后,清算組應當制作清算報告,報股東確認,并報送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注銷公司登記,公告公司終止。
(十)清算組成員應當忠于職守,依法履行清算義務。
清算組成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財產。
清算組成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公司或者債權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十一)公司被依法宣告破產的,依照有關企業破產的法律實施破產清算。
第二十二條 公司根據需要或涉及公司登記事項變更的可修改公司章程,修改后的公司章程不得與法律、法規相抵觸,修改公司章程必須經股東通過。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應送原公司登記機關備案,涉及變更登記事項的,同時應向公司登記機關做變更登記。
第二十三條 公司章程的解釋權屬于股東。
第二十四條 公司登記事項以公司登記機關核定的為準。
第二十五條 本章程經出資人訂立, 自公司設立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六條 本章程一式叁份,股東留存一份,公司留存一份并報公司登記機關備案一份。
股權內部轉讓協議范文1甲方(轉讓方): 身份證號: 住所: 乙方(受讓方): 身份證號: 住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和某某某公司(以下簡稱“XXX”)章程的規定,甲、乙雙方本著自愿、平等互利、誠實信用的原則,經友好協商,簽訂本股權轉讓協議,以資雙方共同遵守。
第一條 股權的轉讓:
1、 甲方自愿將其持有的某某公司%的股權轉讓給乙方;
2、 乙方同意接受上述甲方轉讓的某某公司股權;
3、 甲、乙雙方確定的轉讓價格為人民幣萬元;
4、甲方向乙方保證其是所轉讓股權的真實持有人,并擁有完全的處分權。
5、 甲方保證向乙方轉讓的股權不存在任何第三人的請求權,沒有在股權上設置任何的抵押、質押,也未涉及任何爭議及訴訟。
6、 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乙方即享受某某公司的股東權利并承擔義務。甲方不再享受相應的股東權利和承擔義務。
7、 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甲方應協助乙方就某某公司股東名冊上的股東名稱或份額進行變更。
8、甲、乙雙方的股權轉讓須征得公司其他全部股東的同意。
第二條 轉讓款的支付:
1、在本協議簽訂后的三個工作日內,乙方應將人民幣給甲方(或者是乙方先向甲方支付人民幣 萬元,余下的 萬元,乙方于某某公司完成股權變動登記后一個月內一次性全部支付給甲方,或者把付款的日子寫具體)。
2、本合同價款的支付方式為:。
第三條 違約責任:
1、 本協議正式簽訂后,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本協議約定條款的,即構成違約。違約方應向守約方支付合同總金額的20%的違約金。
2、違約方在支付了違約金后,守約方仍然有權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本協議中規定的義務。
第四條 適用法律及爭議解決:
1、 本協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
2、 凡因履行本協議所發生的或與本協議有關的一切爭議雙方應當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如協商不成,則應向 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解決。
第五條 協議的生效及其他:
1、本協議一式三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某某公司存檔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協議生效之日即為股權轉讓之日,某某公司據此更改股東名冊、股東持股份額,并換發出資證明書。
3、本協議經甲、乙雙方簽字并蓋章后生效。
4、甲、乙雙方的身份證復印件、甲方的持股證明書等資料作為本合同的附件。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簽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簽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股權內部轉讓協議范文2甲乙雙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和 公司(以下簡稱該公司)章程的規定,經友好協商,本著平等互利、誠實信用的原則,簽訂本股權轉讓協議,以資雙方共同遵守。
甲方(轉讓方): 乙方(受讓方):
住所: 住所:
第一條 股權的轉讓
1、甲方將其持有該公司 %的股權轉讓給乙方;
2、乙方同意接受上述轉讓的股權;
3、甲乙雙方確定的轉讓價格為人民幣 萬元;
4、甲方保證向乙方轉讓的股權不存在第三人的請求權,沒有設置任何質押,未涉及任何爭議及訴訟;
5、甲方向乙方轉讓的股權中尚未實際繳納出資的部分,轉讓后,由乙方繼續履行這部分股權的出資義務。(注:若本次轉讓的股權系已繳納出資的部份,則第5款無效)
6、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乙方即享有相應的股東權利并承擔義務,甲方不再享有相應的股東權利和承擔義務。
7、甲方應對該公司及乙方辦理相關審批、變更登記等法律手續提供必要協作與配合。
第二條 轉讓款的支付
1、轉讓款人民幣 萬元的支付時間為 年 月 日;
2、支付方式:
第三條 違約責任
1、本協議正式簽訂后,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本協議約定條款的,即構成違約,違約方應當負責賠償其違約行為給守約方造成的損失。
2、任何一方違約時,守約方有權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本協議。
第四條 協議的生效、變更和終止
1、本協議自雙方簽字蓋章之日起生效。
2、本協議自生效之日起,非經雙方書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在不符合本協議約定的情況下解除協議。
3、本協議生效之日即為股權轉讓之日,該公司據此更改股東名冊、換發出資證明書,并向登記機關申請相關變更登記。
4、本協議一式三份,甲乙雙方各持一份,該公司存檔一份。
第五條 爭議解決:
1、本協議的訂立、效力、解釋、履行和爭議的解決均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
2、因履行本協議所發生的或與本協議有關的一切爭議,雙方應通過友好協商解決;若協商不成,雙方約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法律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簽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簽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股權內部轉讓協議范文3轉讓方: *** (以下簡稱甲方)身份證號:
受讓方: *** (以下簡稱乙方)身份證號:
現甲乙雙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經協商一致,就轉讓股權事宜,達成如下協議:
一、股權轉讓的價格及轉讓款的支付期限和方式:
1、甲方占有合營公司 %的股權,根據原合營公司合同書規定,甲方應出資人民幣 萬元,現甲方將其占合營公司 %的股權以人民幣 萬元轉讓給乙方。甲方剩余 %股份。
2、(甲方 %-乙方 %= %股份)
3、乙方應于本協議書生效之日起 天內按前款規定的幣種和金額將股權轉讓款以銀行轉帳方式分一次支付給甲方。
二、有關合營公司盈虧的分擔:
1、本協議書生效后,乙方按受讓股權的比例分享合營公司的利潤,分擔相應的風險及虧損。
2、如因甲方在簽訂本協議書時,未如實告知乙方有關合營公司在股權轉讓前所負債務,致使乙方在成為合營公司的股東后遭受損失的,乙方有權向甲方追償。
三、 違約責任:
本協議書一經生效,雙方必須自覺履行,任何一方未按協議書的規定全面履行義務,應當依照法律和本協議書的規定承擔責任。
四、爭議解決方式:
因本合同引起的或與本合同有關的任何爭議,甲乙雙方應友好協商解決,如協商不成,按照下列方式解決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或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生效條件:
本協議書經甲乙雙方簽字后生效。
六、本協議書一式 貳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股東退股協議書范文【1】
*****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協議
由于*****公司股東*****在2009年4月29日離開公司,提出退本股權,特申請辦理股權轉讓協議。
甲乙雙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和*****公司(以下簡稱該公司)章程的規定,經友好協商,本著平等互利、誠實信用的原則,簽訂本股權轉讓協議,以資雙方共同遵守。
甲方姓名(轉讓方): 乙方姓名(受讓方):
住所: 住所:
身份證號碼: 身份證號碼:
聯系方式: 聯系方式:
第一條 股權的轉讓
1、 甲方將其持有該公司 %的股權轉讓給乙方;
2、 乙方同意接受上述轉讓的股權;
3、 甲乙雙方確定的轉讓價格為人民幣 萬元;
4、 甲方保證向乙方轉讓的股權不存在第三人的請求權,沒有設置任何質押,未涉及任何爭議及訴訟。
5、甲方向乙方轉讓的股權中尚未實際繳納出資的部分,轉讓后,由乙方繼續履行這部分股權的出資義務。
(注:若本次轉讓的股權系已繳納出資的部分,則刪去第5款)
6、 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乙方即享受 %的股東權利并承擔義務。甲方不再享受相應的股東權利和承擔義務。
7、 甲方應對該公司及乙方辦理相關審批、變更登記等法律手續提供必要協作與配合。
第二條 轉讓款的支付
(注:轉讓款的支付時間、支付方式由轉讓雙方自行約定并載明于此)
第三條 違約責任
1、 本協議正式簽訂后,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本協議約定條款的,即構成違約。違約方應當負責賠償其違約行為給守約方造成的損失。
2、 任何一方違約時,守約方有權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本協議。
第四條 適用法律及爭議解決
1、 本協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
2、 凡因履行本協議所發生的或與本協議有關的一切爭議雙方應當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如協商不成,則通過訴訟解決。
第五條 協議的生效及其他
1、本協議經雙方簽字蓋章后生效。
2、本協議生效之日即為股權轉讓之日,該公司據此更改股東名冊、換發出資證明書,并向登記機關申請相關變更登記。
3、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雙方各持一份,該公司存檔一份,申請變更登記一份。
甲方(簽字或蓋章):
乙方(簽字或蓋章):
簽訂日期: 年 月 日 簽訂日期: 年 月 日
股東退股協議書范文【2】
甲方(轉讓方):________ 身份證號:_______
乙方(受讓方):_______ 身份證號:_______
甲乙雙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和湖北宜新建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該公司)章程的規定,經友好協商,本著平等互利、誠實信用的原則,簽訂本股權轉讓協議,以資雙方共同遵守。
第一條 股權的轉讓
1、甲方將其持有該公司_______%的股權轉讓給乙方;
2、乙方同意接受上述轉讓的股權;
3、甲乙雙方確定的轉讓價格為人民幣_______元;
4、甲方保證向乙方轉讓的股權不存在第三人的請求權,沒有設置任何質押,未涉及任何爭議及訴訟。
5、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乙方即享受100%的股東權利并承擔義務。甲方不再享受相應的股東權利和承擔義務。
6、甲方應對該公司及乙方辦理相關審批、變更登記等法律手續提供必要協作與配合。
第二條 轉讓款的支付
自本協議簽訂生效時起計算,乙方于___年___月___日前付清全部轉讓款。
第三條 違約責任
1、本協議正式簽訂后,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本協議約定條款的,即構成違約。違約方應當負責賠償其違約行為給守約方造成的損失。
2、任何一方違約時,守約方有權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本協議,違約方依法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第四條 適用法律及爭議解決
1、本協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
2、凡因履行本協議所發生的或與本協議有關的一切爭議雙方應當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如協商不成,則通過訴訟解決。
第五條 協議的生效及其他
1、本協議經雙方簽字蓋章后生效。
2、本協議生效之日即為股權轉讓之日,該公司據此更改股東名冊、換發出資證明書,并向登記機關申請相關變更登記。
3、本合同一式五份,甲乙雙方各持一份,公司存檔一份,申請變更登記一份,殷祖政府備案一份。
甲方(簽字或蓋章):___ 乙方(簽字或蓋章):___
【關鍵詞】隱名出資 法律問題 公司法
一、隱名出資人的概念及表現形式
隱名出資,是指出資人因自身或者客觀的原因,與他人達成合意,由出資人實際出資,以他人名義出資或者借用他人名義設立公司、合伙企業或個人獨資企業。其中實際出資人為隱名出資人,而記載于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公司商事登記薄的出資人則為名義股東。在司法實踐中,隱名出資人的表現形式趨于多樣化,在此從其主觀目的出發,筆者在此分為以下兩類:
(一)規避法律型隱名出資人
1.為了享有中外合資企業或者外商獨資企業的某些稅收優惠政策或者為了規避中外合資企業的投資比例,一部分國內出資人借用國外投資者的名義設立中外合資企業或者外商獨資企業。
2.我國《公司法》對公司的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規定了競業禁止的義務,而一部分企業的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利用“隱名出資人”的外衣經營公司同類業務,或者進行關聯交易,獲取非法利益。
3.我國《公務員法》對公務員投資做了相關禁止性規定,部分公務員利用“隱名出資人”這一身份的庇護,公然地參與投資,享受其所帶來的收益。
4.為了規避中外合資企業的審批程序和限制,外商投資者與國內投資者以代持股協議方式設立內資企業,作為隱名出資人享受股東權利。
(二)善意型隱名出資人
1.每個公民都有自由處分其合法財產的權利,實踐中一部分出資人不是為了規避法律的強行性或禁止性規定而隱名,而是或者不愿意公布自身財產狀況,或者怕泄露身份,或者出于商業上的原因等,才選擇作為[名出資人對企業進行投資。
2.公司股東之間存在高度的信任關系,且一定程度上也缺乏法律意識,出資人在認繳股份或者增加出資后未及時記載在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也未及時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股權登記,非基于本意而成為隱名出資人。
3. 出資人將其合法所有的資金交給信托受托人從而使投資財產轉變為信托財產,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按照出資人的意愿將該資金投資于公司以獲得股權,這也算是變相的隱名出資行為,出資人順理成章成為隱名出資人。
二、針對目前存在的隱名出資人問題應如何處理
在隱名出資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司股東之前,隱名出資人要行使股東權里受到重重阻礙。實踐中應做到既要充分維護交易制度,又要充分維護公司制度,使兩種制度的功能都得到實現。據此,根據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試探析隱名出資人的相關問題。
(一)隱名出資人和顯名股東之間的法律關系認定問題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四條第1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并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從上述法條可知,實際出資人即為隱名出資人,隱名出資人與名義股東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從合同法角度予以規制。
(二)隱名出資人股東資格認定問題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四條第3款規定: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于股東名冊、記載于公司章程并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從上述法條可知,就法律上而言,名義股東仍然是合法的股東,隱名出資人如果想要取代名義股東的法律地位,必須符合兩大要件,一是隱名出資人必須依法出資或者認繳或者依法繼受股權;二隱名出資人向公司作出欲成為公司股東的意思表示,經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以上同意且辦理相關的股權轉讓手續,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將其記載于股東名冊、公司章程并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
(三)隱名出資人和善意第三人的法律關系認定問題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五條規定:“名義股東將登記于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于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上述法條即目前公司法實踐和理論上頗受關注的股權的善意取得問題。依據該司法解釋可知,符合善意取得條件時,受讓人可以取得股權。
三、結語
實踐中,圍繞隱名出資人的相關問題遠不止上述所及,可以看出隱名出資人在公司中出資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但對于隱名出資人所涉及的法律關系性質,還需法律予以明確、系統的規定,使之成為一項獨立的公司法制度。
參考文獻:
[1]施天濤,《公司法學》,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頁。
[2]葉欣,《隱名股東權利保護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