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事務所審計論文

事務所審計論文

時間:2022-10-15 20:28: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事務所審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事務所審計論文

第1篇

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獨立性缺失分析

(一)我國審計市場現狀分析在一個公平、有效的市場中,交易雙方均有自由選擇交易對象的主動權,交易的價格取決于賣方的產品質量與買方對產品質量的滿意度。如果買賣雙方的力量不對等,就可能造成不公平交易的出現。我國的審計市場正是處于買方市場的環境下,管理當局選擇注冊會計師和決定審計收費的力量強大。由于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較小且數量較多,執業范圍又相對集中在審計、資產評估等傳統領域,而委托人對事務所服務的需求并未同步有效擴大,必然造成審計市場中供需失衡的局面。在這種買方市場的審計環境下,管理當局掌握著決定審計收費的主動權。即使會計師事務所按照業務約定書完成了服務,審計費往往也難按照有關部門制定的相關收費標準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承受的來自管理當局的壓力大,會有注冊會計師屈從壓力而未發表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的情況發生。

(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獨立性缺失分析很多研究者提出通過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準來保證審計獨立性,但在現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筆者認為,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加以理解。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通常應用于研究組織激勵問題,該理論將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由此可將會計師事務所作人格化的理解。作為企業會計師事務所有生命周期,也是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在會計師事務所的成長過程中,必然要滿足各種需要,首先應該是生存的需要,然后才是發展壯大的需要。由于我國的審計市場是買方市場,造成目前我國很多會計師事務所面臨著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會計師事務所首先考慮的問題當然是如何獲得維持生存所必需的資金。會計師事務所會面對要么受客戶牽制、要么放棄業務從而影響事務所生存的兩難選擇。根據需求層次理論,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動行為。即會計師事務所只有獲取了足夠維持正常運作的資金后,才有更大的動機去追求諸如聲譽等高層次的需求。而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壯大最終是離不開聲譽等長效因素的。目前我國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都停留在滿足生存需要的階段,因而表現出審計獨立性缺失的弊端。

(三)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獨立性缺失的原因分析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特殊的中介機構,其收入來源于向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蹲詴嫀煼ā穼⒆詴嫀煹臉I務規定為兩大部分,即審計業務和會計咨詢、會計服務業務。審計業務包括就被審計單位年度會計報表進行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的一般目的的審計業務,以及就被審計單位年度會計報表以外的其他特定事項進行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的特殊目的的審計業務。會計咨詢、會計服務業務包括資產評估、記賬、稅務、投資咨詢、管理咨詢、設計財務制度、制定會計政策、培訓會計人員等。從法律角度看,允許會計師事務所可以從事的業務范圍相當廣泛,給事務所的業務發展留出了足夠的空間。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范圍主要局限于年度會計報表審計、驗資和資產評估。這種業務范圍狹窄是造成審計獨立性缺失的根本原因。首先,業務范圍狹窄容易造成無序競爭,導致事務所受制于被審計客戶。在審計市場上,所有會計師事務所都可以提供會計報表審計業務,這必然造成審計市場的激烈競爭。為了獲得客戶,部分事務所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采取諸如低價競爭等不正當的競爭手段,這些做法既損害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整體利益,也給被審計客戶對審計活動施加更多的影響提供了可乘之機。其次,業務范圍狹窄造成收入來源單一,導致事務所在經濟上對客戶過分依賴。如果來自委托人的審計報酬構成會計師事務所或其合伙人總收入,注冊會計師有可能屈從管理當局的壓力而不會保持獨立性。

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獨立性的途徑

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業務主要局限于審計業務,咨詢業務雖有所發展但業務范圍狹窄,收入規模偏小,平均僅占事務所收入的30%左右,而國外會計師事務所的非審計業務收入達到其總收入的70%。據統計,我國2000年咨詢業營業額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11%,其中會計師事務所的咨詢業務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大力發展咨詢業務有助于增強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獨立性。會計師事務所收入分為生存所需收益和發展所需收益兩部分。生存需要的收益是用于保證會計師事務所正常運行的收益,是會計師事務所存在的必要物質條件之一。發展需要的收益是會計師事務所在滿足了生存需要之后用于擴大規模、培訓員工、拓展業務等的收益。會計師事務所要不受被審計客戶的鉗制,非常重要的是在經濟上不受對方的制約,即某項審計業務或某個客戶所支付的費用均只占該會計師事務所總收入的比例很小,不足以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經濟收入狀況產生較大影響,至少不會影響到會計師事務所的正常經營。根據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實際情況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趨勢,要達到上述要求其重要的途徑就是拓寬業務范圍,大力發展咨詢業務,逐步形成以咨詢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收入結構形式。實現這種轉變的意義在于使得會計師事務所生存需要收益的絕大部分,來源于咨詢服務而非傳統的審計服務。這樣在滿足了這部分收入需求后,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時,受制于被審計客戶的可能性就會相對小很多。因為,此時會計師事務所考慮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維持生存,而是如何謀求持續發展,因此會更加重視自身的聲譽等影響會計師事務所長期發展的因素。三、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咨詢業務的現實可行性

(一)咨詢業務的發展前景從咨詢業務本身的特點看,能成為會計師事務所收入的主要來源。因為咨詢業務是為其他個人或組織提供信息使用建議的專業服務,以信息的使用為主要目標,并不涉及信息質量,也不賦予咨詢業務所使用的信息任何保證。咨詢業務一般是咨詢人與客戶之間的契約,咨詢人即咨詢服務的提供者,針對客戶需求給予其決策有關建議,包括建議客戶決策時應考慮哪些信息、如何使用信息,甚至可以為客戶實施該項建議。本質上咨詢服務的對象僅限于客戶,而不涉及第三人。因此,咨詢服務不須具有獨立性。與審計業務相比,企業選擇購買咨詢服務的動機要比選擇購買審計服務的動機更強。因為這種購買行為能給企業管理當局帶來有效的建議,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而購買審計服務對于那些想粉飾自身的經營業績,所以即使購買審計服務也是別有用心,肯定會迫使注冊會計師無法堅持審計獨立性。

(二)規避審計風險的需要傳統審計鑒證業務是高風險業務,面臨訴訟的可能性極大。近年來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訴訟爆炸”就是例證。如果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范圍僅局限于審計業務,無論對擴大事務所規模還是對分散經營風險都是不利的。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業務承擔的風險較大、發展較慢,需要借助審計與非審計業務的互動關系來推進會計師事務所的持續發展。

(三)企業降低費用的需要隨著企業競爭的日趨激烈,許多規模較大的企業業務重心發生了轉移,企業著重發展諸如研究與開發、企業戰略設計等核心業務,而將其他部分業務分包給專業公司,以便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從企業的角度看,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管理咨詢及其他服務也是企業重要的外部資源。許多企業甚至政府部門將內部審計、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甚至資本運作等業務委托會計師事務所辦理,以削減企業的經營費用。

四、會計師事務所發展非審計業務應注意的問題及對策

第2篇

一、事務所輪換的不利方面

(一)增加審計成本,降低效率基于成本與效率的視角進行分析,事務所輪換制無論是對輪換到的下一家事務所還是對審計客戶,都會導致成本的增加,在審計的前一兩年也會降低審計的效率。從事務所的角度,根據美國審計總署(GAO)關于強制輪換會計師事務所潛在影響的研究報告,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財務報表審計成本包括營銷成本和審計成本。所謂營銷成本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努力獲取或保留審計客戶的成本,如通過招投標方式競價獲取審計客戶的事務所,其承擔的招標費用就構成了營銷成本。審計成本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實施客戶財務報表審計的成本,比如在審計的第一個年度對客戶行業領域、基本情況、信息系統的了解而發生的必要成本,初始年度相較以后年度增加的審計程序以及對審計年度期初實施的必要程序如收入、費用的期初截止測試也會增加審計成本。事務所輪換會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例如審計客戶的管理信息系統用的是SAP,而事務所如果在以前的審計中沒有涉及過該系統,就會增加對審計人員的教育培訓成本;如果審計客戶是跨區域的大型企業集團,在全國各地擁有很多地區分公司和子公司,就會增加審計人員的遷置成本。GAO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會計師事務所在初始年度發生的審計成本可能比隨后年度的審計成本高出20%以上。意大利學者Bocconi研究發現,審計一個新客戶成本比之前增加了15%,在新的行業審計一個新客戶成本比之前增加了25%。此外,在初始審計的第一年,審計師需要投入比之前多40%的時間來熟悉客戶業務、經營過程和財務流程,大大降低了審計效率。而會計師事務所由于輪換增加的成本會反映在審計定價上,通過審計收費或多或少地轉給客戶。從審計客戶角度考慮,事務所輪換會使審計客戶在初始年度發生選擇成本和支持成本。選擇成本與事務所的營銷成本相對應,是審計客戶發生的、用于選擇新的事務所的成本;支持成本是指用于支持事務所的工作,比如為第一年度事務所了解公司狀況、企業管理系統、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情況提供支持發生的成本。GAO的研究報告表明,會計師事務所的輪換會使被審計客戶在第一年度與審計相關的可能增加的成本比未變更事務所情況下的連續審計成本高出43%到128%。審計定價是供需雙方確定的對審計服務的一個合理價格,要考慮雙方的成本效率因素來合理定價。

(二)掩蓋不良動機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曾經指出,資本市場中存在個別上市公司涉嫌通過變更審計機構換取有利的審計意見的現象。事務所輪換可能成為上市公司掩蓋不良動機、“購買審計意見”的一種手段。如果對一家上市公司執行審計業務的事務所出具了不滿足該公司期望的非標準審計報告,那么上市公司為了股票更有市場等就想要更換事務所。在沒有實行事務所輪換制前,公司解聘會計師事務所及事務所辭聘,公司與事務所雙方都應當報告并將原因披露給中國證監會,并對其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性負責,上市公司如果為了規避不利審計意見而更換事務所,就要面對投資者拋售公司股票、股價下跌等風險;實行事務所輪換制以后,上市公司可能會打著制度安排的幌子掩飾不良動機,投資者不能對更換事務所的真實意圖進行有效區分,不易做出正確的投資判斷。

(三)增加審計風險對于輪換到的后一家事務所,輪換可能增加其審計風險。由于執行審計業務很大程度上依賴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判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經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性質和商業模式不斷了解逐漸積累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越來越復雜的審計環境下,審計人員具有對被審計單位業務的熟練經驗才能保證審計人員高效地安排審計工作,提高審計質量。而事務所的輪換使得首次接受審計委托的下一家事務所在初始年度對審計客戶的了解極其有限,審計人員缺乏對被審計單位業務的處理經驗會影響其職業判斷能力,從而加大了審計風險。

二、對事務所輪換的建議

(一)事務所輪換要考慮事務所規模事務所輪換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影響,既要看到它能夠提高審計獨立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大幅增加審計成本、加大審計風險的一面,對于事務所輪換的范圍不應一概而論,要秉著公平、合理、有效的態度設置參與輪換的事務所的范圍,并且要加強對事務所輪換的監管。要綜合考慮事務所的規模、收益、投入資本、審計專長等因素,因為這些因素與可能發生的錯報相關。事務所規模越大、收益對個別審計客戶的依賴程度越小、審計專長越廣,其審計報告發生錯報的可能性就越小,這些因素也與審計成本增加的比例相關,小型事務所內部結構特征可能不適合實施輪換制。同時應當嚴格區分執行審計與非審計業務的事務所,對于事務所執行非審計業務可能沒有必要進行輪換。

(二)事務所輪換要考慮審計客戶的性質和規模目前,我國已對國有金融企業輪換會計師事務所做出了具體規定,對會計師事務所承擔中央企業財務決算審計的年限也做出了明確規定。被審計單位的性質,包括所有權結構、治理結構、組織結構、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和財務報告不同,對其輪換執行審計業務的事務所的要求應當不同,所以在設置輪換事務所的被審計單位范圍時要考慮其性質以及監管要求等。對不同規模的被審計單位,輪換事務所的要求也應當區別對待。就大規模的資產主體來說,一家事務所從接受審計委托,了解其商業模式、行業狀況、資產規模,到熟悉其業務流程、經營決策,一般都需要兩到三年。

(三)對事務所任期要進行合理安排事務所定期輪換,要權衡考慮各方面因素,合理安排審計任期,即一家事務所連續審計同一家審計客戶的輪換周期不一定一成不變,在監督活動范圍內公平合理的,就可以多一些彈性。一般來說,規模大的、審計質量好的、綜合排名靠前的事務所任期應當長一些,對于資產規模大、性質特殊的審計客戶執行其審計業務的事務所任期應當長些,以便充分利用審計資源,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等。而一些規模小、審計質量不穩定的事務所審計的規模較小、審計要求不太高的審計客戶,事務所的任期可以適當短一些。

作者:張磊單位:天津財經大學

第3篇

【關鍵詞】 非審計服務; 現狀; 原因

在注冊會計師行業誕生與發展過程中,審計一直是其傳統主導業務,審計業務是其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來源。同時,由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半政府性質決定了會計師事務所不僅能提供公共產品性質的審計業務,而且能提供運用和加工可供決策的會計信息的增值服務,如管理咨詢、稅務等。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市場的不斷壯大,決策對會計信息的依賴也越來越重,審計對于審計委托人也不再是其唯一的需求了。在需求方有需求和供求方也有能力提供滿足需求方要求服務的情況下,會計師事務所的非審計服務業務應運而生并且不斷擴大。

一、非審計服務發展現狀

通過表1給出的1999-2005年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收入構成,可以看出: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收入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從1999-2005年期間,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收入呈現穩步發展態勢,從1999年的52.3億元到2005年的183億元,其中審計收入也一直是穩步上升趨勢,都在總收入的70%左右。非審計服務收入發展所占較絕對數與比重較小,如咨詢服務從1999年的3.1億元上升到了2005年的9.1億元,相對比重大致徘徊在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

二、我國注冊會計師非審計服務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國會計師事務所非審計業務發展單一、滯后的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冊會計師行業成立的特殊背景

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由原來的掛靠單位到后來的獨立運作與經營,其成立時的特殊決定了會計師事務所早期業務主要由主管部門指定。在一定的行業、一定的行政區域有穩定的市場份額甚至居于壟斷地位,如驗資主要集中于工商部門的事務所,國有企業審計、國有企業基建預決算審計主要集中于審計部門的事務所,稅務主要集中于稅務部門的事務所,這足以保持或維持事務所基本的生存,事務所缺乏拓展其業務的動力。市場化運作以后,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不能隨便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成本不低。因此即使市場化后,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也是有一定保障的,對于會計師事務所來說,非審計服務的收入高低影響不大。

(二)現有專業復合型人才的缺乏

政府主導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主要專長于某些領域,如稅務部門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擅長對稅務咨詢與,對內部控制制度設計以及其他管理咨詢服務則不一定能勝任。同時我國政出多門,各方要求、標準不一,要做到各方滿意是很艱難的,對相關職能部門的影響力有時候顯得非常的重要。在我國目前的環境中,沒有哪個企業,哪家會計師事務所對每個行業都是專家。這種人為的市場格局很不利于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也不利于吸引其留在注冊會計師行業。復合型人才的缺乏使會計師事務所缺乏提供非審計服務的技術支撐。

(三)會計師事務所的變革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成立的時候具有強烈的政府色彩,其成立后的發展變遷也同樣有著“無形的手”的強大影響。從掛靠到脫鉤,從從業資格的認定到業務的劃分,一系列的強勢改革使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是也使會計師事務所陷入劇烈的動蕩變革期,業務拓展能力與精力都受到極大的限制。顯然,事務所本身的動蕩也不利于非審計服務的發展。

(四)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積淀有限

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歷史較短,會計師事務所正處于發展上升期。不可忽略的現實是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恢復發展只有短短的20多年,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大部分力量都用在拓展現有審計市場,缺乏足夠的市場意識與營銷能力和多元化服務人才,積累的人才與技術有限。因此,作為注冊會計師行業存在基本條件的審計業務發展都十分有限,更何況非審計服務!

(五)缺少行業管理組織對注冊會計師非審計服務市場的推動和促進

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是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管理組織,其主要職責是審批和管理本會會員,指導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辦理注冊會計師注冊;擬訂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規則,監督、檢查實施情況;組織對注冊會計師的任職資格、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情況進行年度檢查;制定行業自律管理規范,對違反行業自律管理規范的行為予以懲戒;組織實施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組織和推動會員培訓工作;組織業務交流,開展理論研究,提供技術支持;開展注冊會計師行業宣傳;協調行業內、外部關系,支持會員依法執業,維護會員合法權益;代表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開展國際交往活動;指導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工作;辦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家機關委托或授權的其他有關工作??梢?,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協會主要是管理機構,較少涉及業務與注冊會計師行業服務市場的推動。

可見,無論是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本身的發展變化歷程還是行業管理組織的職責范圍,都是我國注冊會計師非審計服務發展有限的重要原因。

【主要參考文獻】

[1] 白華,吳春.論提供非審計服務對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的影響[J].上海會計,2002,(3).

[2] 陳麗蓉,李紅.基于委托視角的非審計服務與審計獨立性――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8,(06).

[3] 鮑童,劉錚.提高審計獨立性――關于禁止注冊會計師從事非審計服務的利弊觀.現代企業,2004,(08).

[4] 程小琴.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J].市場經濟研究,2002,(5).

[5] 李海燕.理性看待我國非審計服務的發展[J].企業家天地,2008,(02).

[6] 林啟云.注冊會計師非審計服務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7] 路遠志,郭彥斌.非審計服務在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J].財會研究,2007,(04).

[8] 桑笑.對是否將審計業務剝離的探討[J]. 技術經濟,2003,(11).

[9] 湯敬.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影響的實證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07.

第4篇

【關鍵詞】 會計師事務所;規?;簧鲜泄?/p>

一、 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歷史回顧及現狀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發展,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國際上一些著名的巨型會計公司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因素有很多,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國內外事務所的發展歷程不同。

(一)國外事務所發展歷史概述

西方的國際性會計師事務所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龐大的規模,主要歸功于其發展史上的數次合并。通過考察“四大”的形成過程不難發現,“四大”都是通過不斷吞并小規模事務所或與規模相當的事務所合并才最終形成的,因此,通過合并,走規?;l展道路是形成大規模事務所、滿足市場對高質量審計服務需求的重要途徑。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經過多次合并整合之后,“”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變成了“四大”。其規?;瘹v史存在以下幾點重要的特征:

1. 主要通過合并實現規?;l展。

時至今日,重組或合并已經成為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無論是西方事務所的發展還是我國本土事務所的壯大都反映出了這種現象。合并重組之所以能成為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是因為合并雙方可以通過合并迅速提高市場份額,從而縮短了單純的價值增值過程;另一方面是因為合并雙方可以通過合并重組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 這些合并大多是市場化行為。

和我國某些事務所合并過程當中鮮明的行政色彩不同,西方事務所的合并大多是市場化行為。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多樣化已經成為了企業發展的主要趨勢,為了能夠為規模不斷擴大的客戶提供完善的會計服務,眾多會計師事務所便會自覺地通過一定的途徑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二)我國本土事務所發展歷史概述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會計服務行業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 起步階段(1981-1993年),也是注冊會計師審計在整個社會意識上的啟蒙階段。2. 以《注冊會計師法》頒布為標志的規范發展階段(1994一1999年),這一期間,行業歷經了注冊會計師與注冊審計師協會合并、清理整頓、脫鉤改制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行業終于擺脫了傳統計劃體制的束縛,開始向市場化邁進。3. 即為市場化發展階段(2000年至今),市場開始在資源配置上發揮基礎性作用。

(三)我國本土事務所發展的現狀

眾所周知,經過上述三個階段的發展,雖然本土事務所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國際會計公司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國內事務所審計質量令人擔憂。

2006年,國家審計署組織了對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2005年完成的審計業務質量進行的檢查,結果表明,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質量令人擔憂。在檢查中,有關部門共抽查了上述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32份審計報告,并對21份審計報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進行了審計調查,檢查發現有14 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23份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造成財務會計信息虛假71. 43億元,涉及41名注冊會計師。

2. 本土所規模較小,市場份額低。

根據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雜志公布的資料,國際排名前四位的會計師事務所詳情如表1所示: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注冊管理系統截至2007年5月23日的數據,2007年中國主要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排名情況如表2所示。

*注: 1. 總收入是指會計師事務所2006年度會計報表所反映的總收入。

2. 注冊會計師人數是指2006年12月31日,會計師事務所擁有的注冊會計師人數。

3. 領軍人才后備人選數是指截至2007年4月20日,會計師事務所已通過中注協測試選拔的領軍人才后備人選人數。

4. 處罰和懲戒應減分值是根據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在2004-2006年這三年中受到行政處罰和行業懲戒的情況(包括2004年前因執業原因而在2004-2006年間受到的處罰)計算的應減分值。

通過兩組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到,本土事務所在規模化經營上與國際著名會計公司的差距較大,小規模、重包袱成為阻礙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發展的重要障礙。

3.人力資源水平差別明顯。

通過表3可以看出,國內外資所在CPA 人員構成上差距較大,國內所的從業人員存在人員老化上的弱勢,其隱含的知識老化將成為中國會計行業發展的死結。除此之外,還存在學歷上的巨大差異,高層次會計人才缺乏,勢必影響執業能力和從業水平。

4. 文化的缺失。

會計師事務所是典型的人合型企業,企業文化作為組織的核心價值觀,在組織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縱觀國際“四大”的發展歷程,“四大”的發展得益于其卓越的審計質量,而在審計質量的保障體系中,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是功不可沒的。優秀的企業文化保障了高質量的審計,而高質量的審計在一定程度上又保障了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例如,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卓越、團隊精神和領導能力”、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對員工以人為本、對客戶視為上帝、對工作團隊精神”、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以人為本”等企業文化在其國際化發展歷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本土所對企業文化隱性作用的認識乏善可陳,多數事務所忽略企業文化這一因素;更多事務所則將企業使命和企業文化混為一談;不少事務所將誠信這一職業操守也作為企業文化。文化的缺失直接導致會計師事務所成為國內人才流動性最大的行業之一,人才流動過大使得事務所的發展缺少核心的穩定力量,大大阻礙了事務所的進一步發展。

二、本土會計師事務所規?;l展對策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審計質量不高、規模普遍較小、市場份額低、人力資源水平參差不齊、缺少組織文化體系等等。因此,要應對國外會計公司的挑戰,我國本土事務所只有找出相應的改正措施才能突出重圍,從而取得更長遠的發展。

(一)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審計質量

聲譽品牌作為一種信號傳播機制,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化發展至關重要,品牌建設需經過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筆者認為,作為一種典型的“人合”機構,會計師事務所要想創造自己的品牌,就必須將工作的重點放到注冊會計師上來。注冊會計師是會計師事務所經營的主體,公眾對會計師事務所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注冊會計師的對外形象。要樹立起員工良好的對外形象,需要強調員工的職業道德、專業勝任能力和日常行為規范。

1.強化職業道德建設。堅持以誠信建設為中心的職業道德建設,應從三個方面著手。(1)對客戶應客觀公正,堅持原則。在客戶作出有意違背事實的暗示或要求時,應堅持獨立審計準則的尊嚴,即便對方給予高額報酬也應嚴詞拒絕。(2)當同行在業務承接過程中惡性壓價、肆意詆毀時,應向監管部門大膽舉報,弘揚正氣,讓不誠信的行為暴露在陽光之下。(3)對員工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道德教育,如宣傳正面形象、職業道德獎懲評比、廉政執行情況反饋、誠信檔案跟蹤等。

2.提高專業勝任能力。主要途徑有:組織員工參加行業協會組織的培訓;接受事務所內部專業指導;實現審計經驗共享。這對實踐經驗缺乏的執業者尤為重要,可使其通過吸取經驗,提高專業判斷能力,更快地適應崗位要求。

3. 重視日常行為規范。會計師事務所是一個高素質人才的集合,但由于人的經歷、性格、興趣、教育各不相同,需要事務所制定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在著裝儀表、言談舉止等方面有所要求。

(二)實現業務多元化,搶占市場份額

經濟全球一體化、企業國際化、投資多元化及管理復雜化,要求會計師事務所能為其提供更加復雜與完善的服務。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就應積極開拓新業務,實現業務多樣化經營戰略。

隨著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信息市場的發展,決策者對所需的信息可從其他信息來源獲得,使得其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服務的依賴程度相對減少。在美國,咨詢業務收入已從1990年的不到200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突破1 500億美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使會計師事務所的職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再也不能滿足于僅僅充當經濟警察的角色,而應努力把業務范圍從鑒證服務、會計服務拓展到管理和財務咨詢、公司理財、稅務、人力資源咨詢、軟件設計等方面。由此可見,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要想在競爭激烈的會計市場上有所作為,必須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開拓新業務,向咨詢服務和服務領域拓展,實行業務多樣化經營戰略。這不僅是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也是符合我國國情、完善市場機制、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需要。

(三)加強事務所的人力資源管理

1.完善人員培養制度。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 定期的知識更新對每一個崗位、每一個員工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要求事務所員工掌握計算機這一工具, 通過網絡來掌握世界經濟、企業組織的最新發展和變化發展趨勢。知識的更新也包括觀念的更新, 要定期組織專家對所有員工進行培訓,啟發新思維,開拓新觀念。要開展對業務拓展的主題培訓, 隨著經濟的變化和發展,審計市場的空間也將發生很大變化, 人們預測注冊會計師在未來將主要提供五項核心服務: 鑒證服務、 管理咨詢和績效管理服務、 技術服務、財務規劃服務以及國際化服務。因此,從發展的眼光來看, 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關鍵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不斷推出新的服務品種, 給顧客提供增值服務。因此, 培訓必須適應業務拓展的要求,顧客要求什么樣的服務,事務所必須迅速組織相關主題的培訓,給顧客提供相應的服務。

2.完善人才獎勵制度及激勵制度。

同其他企業相比,事務所是一種人合組織,財務資本的核心資源就是人力資本,對人力資本的管理成為事務所內部治理的關鍵。因此,每個事務所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激勵(包括晉升) 和約束機制。一般認為,獎勵和懲罰是最有力的激勵因素。具體而言,獎勵的措施主要包括薪酬、福利與職位升遷。薪酬由基本工資、季度或年終獎金和長期激勵構成?;竟べY按職位而定,各級之間要適當拉開檔次, 季度或年終獎主要與員工的目標完成情況掛鉤。長期激勵是一種剩余分享的方式。為了激勵員工的長期行為,員工的收益應當由“支薪制”向“分享制”轉變,讓員工持股或使其變成企業的合伙人而分享事務所剩余收益;職位的升遷也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方式。只有這些福利措施真正得到落實,很好地解除員工的后顧之憂, 才能使其全身心地為事務所服務。

(四)和諧的文化構建戰略。

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事務所必須注重文化建設,積極構建全心全意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以便為事務所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當前,和諧化的文化構建必須以能提高事務所的凝聚力、釋放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為目標。要寓文化建設于日常團隊工作和節日活動中,注意合伙人、普通員工之間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適當性。上海立信長江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功經驗就是積極開展事務所的企業文化建設,全力塑造立信長江的品牌文化,搭建承載文化的平臺,以文化建設促進品牌建設。此外,在文化建設中,要把以“誠信”為核心的職業道德建設融入其中,執業水平和職業道德建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造就了良好文化的事務所才會長久不衰 。

綜上所述,盡管走規模化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理論界眾多專家學者的共識,但是因為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A相對薄弱,因此在規?;^程中應認真對待。會計師事務所規?;且粋€市場化的過程,而且需要經過長期的磨合、演變,不能用行政手段強行撮合,否則會使會計師事務所市場化進程缺乏市場根基。另外,事務所需要理性地對待規模經濟效益問題。在一定的技術水平條件下,生產規模的擴大有一個客觀存在的邊界。在達到該規模邊界之前,規模擴大會帶來產量遞增,即規模經濟;但在超過這一邊界后若繼續擴大生產,便會出現組織管理效率下降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會計師事務所規?;l展不能搞“一刀切”,并不是要求將所有會計師事務所都合并成為大型的會計師事務所。如,國外既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也有大量的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兩者并行不悖,能夠適應市場多元化的要求。

【主要參考文獻】

[1] 仲秋節. “后天健”時代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戰略探討. 廣西社會科學,2007,(1).

[2] 李秀萍. 從中外會計師事務所的現狀比較談我國CPA行業的發展.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

[3] 張艷,鐘文勝. 會計師事務所規?;c品牌建設.會計之友,2007,(2).

[4] 趙婧,王玲.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l展的必要性. 財會月刊(綜合版),2006,(1).

[5] 林少征. 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的現狀與未來. 注冊會計師,2006,(4).

[6] 張艷 . 論事務所規?;c審計質量保證. 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5).

[7] 李志剛,鄧亦農. 論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化經營對審計質量控制的影響.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8] 賀宇. 論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的選擇.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9] 李娟.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瘜嵤┻^程中整合問題的研究. 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6).

[10] 李鐵群. 我國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發展理論與實踐. 財會研究,2007,(1).

[11]關瑞蘭,郭穎. 提升會計師事務所核心競爭力的路徑選擇. 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5).

[12李志剛.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化經營中的審計質量控制問題研究. 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0).

[13] 魏先鋒. 做大做強,事務所缺什么?中國注冊會計師,2006,(11).

[14] 陳娟. 營銷理念在會計師事務所的若干應用.會計之友, 2005,(9).

第5篇

1.1以盈余管理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指標

董普等(2007)認為會計盈余是審計質量的有效替代變量。審計限制盈余管理的作用是隨審計質量的變動而變動,審計質量高低具體反映在已審財務信息中盈余管理的程度上。由于我國經濟轉軌時期的特殊制度安排,大多數上市公司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增配股和扭虧時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審計發揮的作用更多與所限制的盈余管理空間聯系在一起,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現得更為明顯。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既能反映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即發表被審計客戶某一特定違約行為的概率),又體現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即報告該違約行為的概率)。他們認為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相對其他模型來說,截面Jones模型能夠較好地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夏立軍(2003)在對多個盈余管理計量模型及其調整模型在中國證券市場的使用效果進行實證檢驗后,提出了相同觀點。劉力、馬賢明(2008)也采用截面Jones模型估計出的公司操縱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審計質量的衡量指標,考察審計委員會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指出審計委員會能夠顯著的提高審計質量。

羅黨論、黃腸楊(2007)在控制審計意見類型的情況下,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衡量審計質量的優劣,發現隨著事務所任期的增加,審計師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力減弱了,審計質量下降。而陳信元、夏立軍(2006)、劉啟亮(2006)以經調整后的截面Jones模型估計出的公司操縱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審計質量的衡量指標,發現在控制了其他變量后,審計任期與公司操縱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呈正u型關系,當審計任期小于一定年份時,審計任期的增加對審計質量具有正面影響,而當審計任期超過一定年份時,審計任期的增加對審計質量具有負面影響。

1.2以審計意見作為替代指標衡量審計質量

劉勤、顏志元(2006)運用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過程中暴露出的失當會計估計數據,觀察注冊會計師對失當會計估計的監督作用。通過觀察在會計估計變更當年和前一年,注冊會計師是否發現了這些失當行為并通過審計報告揭示出來衡量審計質量。他們認為以審計意見是否對這些失當會計估計行為作出反應來代表獨立審計質量在邏輯上是適當的。王霞、張為國(2005)以發生財務重述的樣本來檢驗注冊會計師的獨立審計質量,發現對于財務重述公司之前年度蓄意錯報的行為,注冊會計師有所察覺并反映在審計意見中。劉明輝等(2003)以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審計報告的頻率作為衡量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替代指標,采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在某年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占當年所有審計意見的比率作為審計質量指標,表明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與審計市場集中度之間存在一種倒u型函數關系,并證明平均來說當一個會計師事務所市場份額(按客戶數)達到7.4%時,其審計質量達到最高。

1.3以審計收費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指標

宋衍蘅、殷德全(2005)從會計師事務所更換以后審計收費變化的角度,來考察繼任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質量問題。他們發現,繼任注冊會計師對于不同類型公司的審計收費確定標準是不一樣的,對于盈余管理動機強烈的公司,繼任注冊會計師傾向于以公司的盈余管理幅度來衡量審計風險,并為此要求了較高的回報;對于財務狀況惡化的公司,繼任注冊會計師則會根據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支付能力,降低審計收費。因而認為,會計師事務所更換以后審計收費的變化形式將會影響繼任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

1.4以資本市場的反應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指標

王詠梅、王鵬(2006)采用代表市場認同度的ERC(超額累積收益率與意外收益率之比)和事件研究法,根據每年上市公司年報公布前后一段時間內市場的反應研究A股市場對“四大”和“非四大”的審計質量認同度。當市場對某一類型事務所的信息更加認同時,市場就會體現出意外收益率,表現為超額累積收益率(CAR)的波動,如果市場越相信這個意外收益率,則超額累積收益率波動就越大,ERC就越高。他們發現:“四大”與“非四大”審計質量市場認同度確實存在差異,市場更認同“四大”的審計質量,并且表現出認同的一致性。而且這種市場認同度差異受不同時問段會計制度和市場格局變化因素的影響。

1.5以事務所規模和聲譽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指標

伍利娜、束曉暉(2006)認為規模較大的事務所審計的財務報表審計質量較高,經研究發現,更換審計師的時機直接影響到年報及時性和審計質量,倉促更換審計師會使得年報的及時性和審計質量較差。陳海明、李東(2004)、蔡春等(2005),王艷艷、陳漢文(2006)也采用事務所規模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指標,取得了較為一致的結果。李連軍、薛云奎(2007)認為由于證券市場上的利益相關備方無從直接識別審計報告的質量,因而審計市場便具有了“檸檬市場”的特征。當交易雙方處在高度的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時,聲譽作為一種信號傳遞機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應用信號傳遞理論,發現國際合作所、國內大、小會計師事務所之間在審計收費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存在審計師聲譽溢價現象。說明審計師聲譽作為審計質量的顯示信號,已經得到市場的認同。

2

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審計質量的高低,決定了審計的生存和發展,也直接決定審計職能的發揮。審計質量是指審計工作業務的優劣程度。目前,國內外很多學者對審計質量展開研究,這些研究不可避免的都會涉及審計質量的量化問題?;谀壳皩徲嬞|量眾多、分散的量化方式,本文對我國已有文獻的量化方式進行分類匯總,最后得出結論和啟示。

3結論和啟示

以上研究表明,我國學者在借鑒國外文獻的基礎上,對我國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有力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者們根據各自的研究目的,采取相應的審計質量替代指標,得出了與國外同行較為一致的結果。然而,由于審計質量的評定涉及過程和結果的綜合考量,而目前絕大多數研究僅從單個要素加以衡量,難免有失偏頗,且對各指標間相關關系的理論研究也寥寥無幾。此外,由于我國審計市場尚未規范,國外文獻所采用的指標可能無法真實反應我國審計質量,導致有些研究在選取同一替代指標進行相同研究肘卻得出相反的結論。因此,我們在對國外成果進行總結、轉化的同時,應在研究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設計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審計質量替代指標。由于審計質量與其影響因索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審計質量的實現是各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從審計質量影響因素人手,尋求能準確反映審計質量的替代指標。

第6篇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1

一、引言

近年來,人們對各行各業的財務審計報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有效的帶動了審計行業的迅猛發展,促使全國各地會計師事務所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出。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2015年,全國共有會計師事務所8374家,其中總所7373家,還有1001家分所;2016年上半會計師事務所數量有7196家。會計師事務所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鑒證會計信息服務等業務,但也不排除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中最主要的是審計風險,鑒于此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風險控制管理勢在必行。

二、關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的概述

2014年萬福生科的中磊造假案到2015年的神開股份連續三年財務造假案件的爆出,其中所牽連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會計師都受到了嚴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財務信息的公信力,大大影響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和形象。審計的失敗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防控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審計風險成為會計師事務所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審計風險屬于風險的一種,在進行定義時需要滿足風險的內涵特點,同時使從審計過程中認識形成的一種風險。從廣義角度定義審計風險,指的是審計主體存在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可能是因為審計過程存在問題與不足導致結果與客觀事實不相符,從而出現損失或責任的風險,也涵蓋了經營失敗審計公司自身倒閉而損害到審計人員或組織利益的一種經營風險。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審計風險具有獨特的特點:

首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工作與市場經濟息息相關,因此也折射出市場經濟的客觀性。在開展審計工作時,抽樣審計是使用較為廣泛的額方法之一,通過抽取少數樣本進行審計分析來表現整體的結果,能有效的提升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人員的審計效率。同時審計風險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貫穿于審計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造成審計風險的因素眾多,因此在開展審計工作時,必須時刻嚴謹小心,避免因一個環節的失誤而導致審計結果出錯,從而增加審計風險的概率。

其次,審計風險是會計師事務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也是常出現的問題,可見審計風險具有潛在性特點,往往會因為審計人員責任的缺失而出現,給廣大群眾帶來一定的損失。當然也不排除審計風險的偶然性,它也可能因為某些客觀原因,或是主觀原因等引起,因此需要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在相關的法律政策指導下,循序漸進的開展審計工作,杜絕審計風險的出現,減少審計失敗的可能。

最后,審計風險雖然看似無處不在,客觀存在,對審計工作影響較大,但它也是可控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擁有敏銳的風險嗅覺,就能第一時間辨識風險,并采取一定措施來預防審計風險的發生,提升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和水平。

三、加強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控制管理具體措施

為了推動會計師事務所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確保審計報告的真實可靠,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會計師事賬審計風險的防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一)結合會計師事務所自身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合理的審計風險控制體系

這里的審計風險控制體系主要涵蓋6部分,即:接受委托風險評估審計策略設置審計程序實施完成審計工作出具審計報告。在各個階段都嚴格的按照相關制度規范開展工作,對行業環境、運營情況、負債情況、股東情況等信息數據進行調查核對,并將審計工作明確劃分到事務所不同的人身上,實行責任追究制,才能真正有效的降低審計風險。還需要建立健全會計師事務所質量防控體系,由下至上的逐步開展審計工作,最終制定出全面真實可靠的審計報告。同時要進一步規范審計收費,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合伙人風險保障金制度,創新行之有效的審計方法。

(二)優化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環境

外部環境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水平影響較大,因此需要加大我不環境監管力度,實時關注國家最新的政策法律法規,在對企業進行審計時熟悉當地的政策法律環境,結合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因地制宜的開展審計工作。還可以成立獨立的監管模式,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所有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管,預防審計風險的發生。在審計工作中,注冊會計師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為了保障審計工作人員的專業性,提升數據信息的準確性,要不斷完善會計師執業環境并建立一定的保障事務所的法律體系,對事務所的審計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導。

(三)加強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防控能力的培訓

在為會計師事務所中的注冊會計師提供了良好的執業環境外,還需要強化審計風險防控能力的培訓學習。強調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敏銳性,能第一時間嗅出風險并對其進行辨識,確保將審計工作的風險降到最低。同時在整個審計工作中,注冊會計師都需要保持審計風險意識,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預防。審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獨立性,才能公正、客觀、理性的進行審計,同時因為審計需要涉及的內容眾多,注冊會計師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才能在實際實踐中更好的應對,因此需要定期組織培訓學習,才能不斷的提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在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控制中發揮積極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審計行業的高速發展,會計師事務所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更好的推動事務所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加強風險控制成為新的課題。尤其是近年審計失敗案例的不斷出現,無不表明會計師事務所存在潛藏風險,其中尤以審計風險明顯。針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采取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進行防控,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實踐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第7篇

摘 要 本文首先對審計風險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了會計師事務所防范審計風險的幾點建議,使會計師事務所在執業過程中加強對審計風險的控制,從而使整個社會的審計業務更加規范和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 審計風險 風險控制 會計師事務所

隨著現代審計業務的日益復雜,審計項目的風險水平越來越高。審計風險的存在必然會使會計師事務所發生風險損失,因此,實施審計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審計風險的管理和控制,對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責任,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審計風險的概念

審計風險是指當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誤或漏報,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對于盈虧自負、風險自擔的會計師事務所來說,既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招攬業務,又要防范審計業務可能帶來的審計風險,這就使對審計風險的防范和控制成為會計師事務所的核心問題。

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的產生由很多因素造成,以下從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個方面來探討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我國的法制體系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在審計立法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并形成了一套審計法制體系,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審計執法過程中某些方面仍無法可依,另外,一些舊的審計法律法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而需做出修改。這種情況加大了相關部門審計監督的難度,也加大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

2.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原因

企業在經營管理時必須遵守成本收益原則,無論做出什么決策都必須考慮成本與收益的關系。企業實行內部控制固然能夠減少會計處理過程中錯弊的發生,降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率,但如果內部控制的成本超過了發生錯弊時造成的損失,企業管理人員便會想盡一切辦法減少控制程序,這就使內部控制總會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內部原因

1.審計收費比較低

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普遍較低。如果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過低,就會迫使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采用一些方法來降低審計成本,比如簡化審計程序、減少業務人員、縮短審計時間等。這種做法勢必會導致審計質量的降低和審計風險的增大。審計費用太低,會計師事務所就不可能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去審計某一項目,審計質量就不可能提高。

2.缺乏獨立性

實際中,事務所的聘用、續聘和費用支付等相關事項多是由企業管理層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公司管理層可按其意愿來選擇事務所,這也決定了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時可能不得不考慮管理層的意見,審計的獨立性得不到保障。會計師事務所喪失了獨立性,到處受到四周環境的限制,當然就不能出具公正客觀的審計意見。

3.審計方法的落后

《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提出了運用風險基礎審計方法的要求。然而在實踐中審計方法仍停留在賬項基礎審計向制度基礎審計過渡的階段,許多審計項目的大小都是由注冊會計師依靠主觀來判斷的。同時,審計中廣泛采用的抽樣技術只限于抽樣審計,并不能發現財務報表中的全部錯誤,這會導致某些隱蔽較好的欺詐極難偵破。由于審計成本的限制,又迫使注冊會計師不得不放棄部分審計程序,會喪失應有的職業謹慎,難以做到全面的審計工作,風險自然由此而生。

三、審計風險的防范對策

為了防范審計風險,會計師事務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控制,盡最大努力拒審計風險于門外。

(一)保持獨立性

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或其他鑒定業務時,應當保持形式上和實質上的獨立。只有保持了獨立性后,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具體的審計業務時才不會受到被審計單位的影響,才能更好地出具客觀公正的審計影響。審計獨立性是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必須遵守的最重要的原則。只有保證了審計獨立性后,才能降低審計風險的產生。

(二)改革審計方法

現時國內的審計方法,主要是采用賬項基礎審計或制度基礎審計的模式,審計的整個過程主要集中在期末余額的細節測試,進行抽樣測試時,審計人員沒有什么可以依據的科學方法,往往只憑自己的經驗任意抽樣而缺乏客觀性。這種習慣性做法,往往會讓有意舞弊者有機可乘。面對這種狀況,會計師事務所要學會轉換思考角度,改變傳統的審計理念和方法,樹立現代的審計意識、技術和方法,降低審計風險。

(三)謹慎選擇客戶

謹慎地選擇客戶也是會計師事務所防范審計風險的一個重要措施。對于那些可能存在重大經營風險或公司管理層舞弊風險等高審計風險的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要慎重考慮是否接受其委托。在接受一個新客戶時,應先做一個風險評估報告,當風險較高時就要多加留意,有時寧愿放棄該項審計收入。但也不能因為風險的存在就不敢承接客戶,會計師事務所可以通過客戶風險評估報告,識別風險領域,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降低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1]呂繼英.王竹南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Economic and Trade Update.2008(6).

第8篇

【關鍵詞】 審計原則;獨立性;資本規律;企業性質;制度安排

一、引言

假如有這樣一種機制,可以約束、保障審計人在執行審計業務的過程中,恪守客觀、不偏不倚的職業精神,剔除審計技術與能力因素的影響,在社會認同的水平上保證達到審計結果的公正性要求,你還會抓住審計獨立性問題不放嗎?長期以來,審計獨立性一直被奉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基石和核心價值,是審計質量的根本保證。但大多審計失敗的案例又告訴我們,審計獨立性是一個非常難以琢磨的概念,在應用中也很難找到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而且,審計獨立性并沒有必然地保證審計結果的公正性。近年來發生的重大審計失敗案例和我國有關學者實證研究的結果都證明: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雖然有一定改善,但總體上不能讓利益相關者滿意。我國現有的研究成果,盡管探求了很多如何保持審計獨立性的對策,卻很少研究審計獨立性的社會環境,沒有深刻分析審計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進而導致審計結果的可靠性難以令人滿意的因果關系,因此,也就很難找到改善審計獨立性狀態、有效提高審計結果可靠性的制度安排與對策。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重新審視了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三個審計原則的關系,正視注冊會計師審計生存、發展的社會環境,試圖分析: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與規律對會計市場的影響、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本質同審計獨立性的關系、公司治理結構及審計雇傭制度與保持審計原則的關系、公司管理當局與注冊會計師利益聯盟的生成基礎。在此基礎上,尋求解決治理會計市場,保證落實審計三原則的基本對策。

二、審計三原則的關注度和逆向討論

(一)審計三原則被關注程度的數據分析

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問題受到社會各界極大關注。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分別以“審計獨立性”、“審計客觀性”和“審計公正性”為關鍵詞進行模糊與精確的跨庫檢索,1979年至今,對審計三原則的討論、研究論文情況如表1。

近三十年來,討論“審計獨立性”問題的論文之多令人驚訝,同樣作為審計原則的“客觀性”、“公正性”卻很少被研究。以精確的跨庫檢索為例,研究審計獨立性的論文是研究審計客觀性論文的近73倍,是研究審計公正性論文的79倍,可見審計獨立性在審計理論與實務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進一步折射出審計獨立性問題受到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頻度,以及審計三項基本原則被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關注程度的差異。

2006年新會計、審計準則以后,對審計三原則研究討論的基本構架不但沒有改變,還有繼續加劇的趨勢,研究并發表的審計獨立性的論文比例繼續上升,而研究審計客觀性、公正性的論文比例在降低。具體情況如表2。

在所有關于審計獨立性研究的論文中,絕大多數將審計獨立性視為審計理論和審計實踐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是審計的靈魂和本質特征,這是理論界與實務界比較認同的觀點。同時認為審計獨立性的重要性體現在企業內部的契約監督活動和企業外部投資公眾的投資決策依賴方面,沒有獨立性,審計就失去社會價值;甚至有人認為,審計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生存根本和靈魂。

(二)審計獨立性逆向思考的研究成果

在上述諸多研究審計獨立性的論文中,很少有作者提出對“審計獨立性”地位與作用的逆向研究,主要是強調審計獨立性的正面效應、具體表現、影響因素、保證措施等內容,但也有少數作者對此提出了質疑,盡管他們仍然堅持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靈魂。其中,孔凡軍、崔宏等的觀點具有代表性。

孔凡軍認為,“作為信息利用者的社會公眾,其真正關注的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呢,抑或是審計的可靠性?顯然是后者。因為后者才對社會公眾的決策有參考價值。現實中,公眾之所以對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大加指責,究其深層次的目的,還是期望借助獨立性,保證審計的可靠性”??追曹姷倪@種判斷和分析,應該引起整個審計界的高度重視。他強調四個方面:一是比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社會公眾更加關注審計結果的可靠性,關注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是期待借助獨立性保證審計的可靠性;二是獨立性未必一定能夠保證審計的可靠性,審計的可靠性受包括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在內的諸多因素的影響;三是審計獨立性存在難以克服的內在局限性;四是審計獨立性缺乏切實可靠的衡量標準。

崔宏、劉爾奎兩博士等認為,從獨立性的經濟性質來看,獨立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一種概率(審計獨立性是一種注冊會計師頂住客戶壓力、不為任何利益相關方意見所左右而調整或披露重要的錯報或漏報的概率,實質上也就意味著這個概率不可能永遠等于1,而是經常地表現為小于1,在[0,1]之間取值的一種客觀事實)、是一種風險。他們認為,由于審計獨立性的上述特征,應當淡化甚至取消“超然獨立”的提法,堅持審計只能提供合理保證、合理確信的理念。

上述研究提出的“審計獨立性”的不確定性,相對于長期以來人們研究審計獨立性問題的方向,選擇了一種具有逆向性的思維方式,而這些逆向思考,又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現實與理論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實證研究結果的證明

盡管人們期待注冊會計師保持足夠的獨立性,但事實上,審計獨立性始終處在一種博弈狀態中。在過去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還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注冊會計師審計盡管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獨立性程度始終成為利益關系者批判的對象,社會經濟生活中也不斷地提供著足以批判審計獨立性不足的證據(國內外上市公司會計、審計舞弊事件)。

國內研究者中,較早對審計獨立性提出質疑的是張麗云翻譯的文章,文中指出,這種要求(注冊會計師保持獨立性)無形中采用了一種幼稚的、不合實際的心理學模式;文中還提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觀點,審計師出具失實的審計報告,受害者是一個統計意義上的概念,正因為如此,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未保持審計獨立性原則而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所占比例并不高。

耿建新教授等通過對2000年以前上市公司變更事務所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如果上一年度執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對所審計公司出具非規范的標準審計報告時,被更換的可能性比出具規范的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要大得多;與所審計公司不在同一區域比同在一個區域被更換比例也很高。另得出結論: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我國注冊會計師保持審計獨立性的難度。

陳曉博士等以1998―2002會計年度滬深兩地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在1998―2002年間,我國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展現,對于一些易發生利潤操縱的問題上敢于說“不”,但更多的是風險回避型的“兩難取其輕”的選擇結果,出于多種因素考慮,還不敢該說“不”時就說“不”,獨立性十分有限。

由此可見,我國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處在一種不合理的狀態,并且缺乏合理的保障,這也正是有眾多研究者對其進行研究、尋找解決途徑和辦法的原因所在。然而,筆者認為,孔凡軍提出的“社會公眾更關心審計的獨立性還是審計的公正性”、“審計獨立性不能嚴格保證審計公正性”的觀點是一種客觀存在,具有理論與現實的合理性;崔宏、劉爾奎兩博士總結、歸納的“獨立性是一個相對概念、是一種概率、是一種風險”的觀點,也是客觀存在的。這些逆向研究及成果告訴我們,應當對審計獨立性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與評價。因此,如何定位審計的獨立性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上述學者從實證研究出發得出的結論還需要一定的理論給予解釋和支持。

三、路徑、路標與目的地――審計三原則與審計目標的關系

從邏輯關系上看,研究者普遍認為,通過獨立性保證審計過程的客觀性,進而實現審計結果的公正性,這樣的設想是非常正確的思維定式。問題是,僅僅有獨立性能否實現我們預期的美好目標呢?又如何保持獨立性呢?

從筆者的疑問假設中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注冊會計師審計“三原則”的關系,獨立性是保證審計人員審計判斷客觀、公正的重要保證(是不是充要條件需要研究);審計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是實現審計結果可靠性(審計結果客觀、公正)必須保持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模式,審計結果的可靠性才是審計追求的目標。在注冊會計師審計活動中,目標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審計結果公正、公平。從這一關系來看,審計結果的可靠性才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價值核心。沒有審計過程的客觀性、公正性,即使注冊會計師或事務所保持了多么令人信服的獨立狀態,也可能因為注冊會計師不能保持客觀的精神狀態和實事求是的審計觀念,或由于專業判斷失準、沒有盡到職業上應有的謹慎等原因導致審計失敗,獨立性也就沒有實現其現有研究者追求的目標。審計質量控制與審計三原則之間的關系大致可以形象化為圖1。

從圖1中可以看出,設計、研究和保障審計獨立性的初衷,就是要通過獨立性控制,實現審計過程的客觀性、公正性和結果的可靠性,但是并不排除繞過獨立性對審計過程和結果的質量控制程序和措施。事實上,現行很多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審計過程的客觀性、公正性和結果的可靠性。

如果將獨立性比作通往目的地的路徑,將審計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比作通往目的地的路標,那么,審計結果的可靠性就是目的地。合理的獨立性程度可能是實現審計結果可靠性的捷徑,但是,通往目的地的路徑可以有很多條,未必就是“自古華山一條路”。按照這樣的解釋,保證審計結果可靠性的方式、方法也不可能僅限于保持獨立性,或者說僅有獨立性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獨立性本身也需要通過法律、制度、道德的社會規范予以保證)。盡管我們制定了很多規范(注冊會計師法、審計準則、職業道德規范、質量控制標準等),強調保持審計的獨立性,但在現實審計活動中還是無法保障合理的審計獨立程度,尤其是過去幾年幾個著名的審計失敗事件的影響,社會公眾對審計獨立性的判斷取向更為不滿,認為審計獨立性越來越讓人們看不清楚。

客觀性、公正性是實現審計結果可靠性的“路標”。無論通往某個目的地的道路有多少條,正確的路標都會指引想要到達目的地的人們以正確的方向,引導路人到達該目的地。審計客觀性和公正性原則正是走向審計結果可靠性的“路標”,它向執行審計業務的任何組織和人員,指明實現審計結果可靠性的方向和要求:以不偏不倚的精神態度、以國家法律和職業標準為行為依據,將審計對象的財務報告的生成過程與結果同其應遵循的規范、標準進行對照、比較,尋找偏差,將所審計財務會計報告的可信賴程度以審計意見的形式向各方利益關系者報告??陀^性、公正性既是一種要求,也是一種警示,它時刻提醒注冊會計師必須在執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實事求是、不偏不倚的精神狀態。只有以這樣的精神狀態,處理、判斷審計事項,才有可能實現審計結果的可靠性。如果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有違客觀性、公正性要求,即使有嚴格的獨立性作為保障,也極有可能導致審計結果失去可靠性,致使審計失敗,承擔審計風險。審計獨立性直接與審計客觀性、公正性相關,決定客觀性、公正性或者是決定客觀性、公正性的程度;而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的能力、客觀性、公正性及其保持程度,也是影響審計結果可靠性和可信賴程度的關鍵因素。

也許有人認為上述比喻不成立。那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只有獨立性才能促使注冊會計師保持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審計態度和不偏不倚的職業精神,進而保證實質性獨立方面明確列出應注意的各種情況,如直接經濟利益關系、間接利益關系和與經濟利益相關的情形。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很多審計案例告訴我們,盡管大部分審計合約在表面上看符合審計法規規定的獨立性要求,但未必能夠保持足夠的精神獨立。由于精神獨立性的喪失和利益驅動的影響,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沒有合理保證審計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也沒有給審計報告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他們決策程序中希望得到的可信賴信息。我們可以再作一下反向思考:盡管在制度上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必須具備獨立性,在確定審計合約時,也沒有研究者提出的“直接經濟利益、間接經濟利益及其與經濟利益相似的情形”的事項存在,那么就一定可以保證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堅持審計原則,客觀、公正地實施審計過程,保證審計工作質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沒有相應的審計責任的法律規定和可能承受的巨額經濟賠償,情形會怎樣呢?注冊會計師獨立地濫用審計準則和專業判斷也可以導致審計失敗。可以斷言:沒有這些法律規范和巨大賠償責任承擔的威脅,注冊會計師事業或許會消亡。因為會計師事務所公司化、資本人格化和注冊會計師作為理性經濟人的特征與本質,都將決定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會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方式,最終使注冊會計師沒有市場而消亡。所以,可以直言不諱地說,不是獨立性從根本上保證審計過程的客觀性和結果的公正性,而是那些法律、規范和違反法律、規范的審計責任承擔等因素在維護著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和審計質量。那么,如果制定的注冊會計師違背客觀、公正原則、操縱審計結果的審計責任承擔(處罰標準)足以抵消或超過注冊會計師放棄客觀公正審計原則而可能獲得的綜合(短期與長期、個人與組織)利益,情況又如何呢?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之所以選擇放棄獨立性、或與客戶共同舞弊、或接受客戶的主張而放棄應有的審計原則,主要還是出于獲得自身利益、穩定客戶、保持長期合作與長期收益的考慮。從經濟利益角度出發,建立一種可以制約注冊會計師肆意放棄客觀性、公正性的法律規范,才是保證審計人員精神獨立、審計過程客觀與公正、審計結果可靠的可選擇路線。

對于社會和信息使用者來說,審計結果的可靠才是注冊會計師審計在市場經濟中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也應該是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社會價值所在,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目標。在這里應當分清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的目標同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目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概念,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目標是以獲得個人或組織利益最大化為行為目標的,正是這種目標追求的存在,才會導致部分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放棄審計原則,作出逆向選擇行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目標則是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應當共同努力爭取達到的狀態和境界,它的標準確定不是來自注冊會計師或事務所,而是來自于社會、市場和公眾的合理期待。

如果上述解釋和考慮成立,在致力于確保審計質量的工作當中,就不應當僅僅過于關注審計的獨立性問題,因為它只是個道路選擇問題。獨立性可能是一條捷徑,但在目前的我國社會環境當中,未必是一條唯一可以選擇的合理路徑。

上述比喻也許并不恰當,但是對于說明問題卻具有直接的解釋意義。如果將獨立性視為托起注冊會計師審計事業這座大廈的支柱之一,那么它或許是非常關鍵的支柱之一;但是無論如何關鍵,它也絕對不是唯一支柱,這是必須明確的。

四、正視會計師事務所的社會屬性和社會環境

會計師事務所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它以市場經濟為發展基礎,也生存于市場經濟環境之中。其本來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它同其它企業具有相同的本質特征和環境適應性。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學者在其研究中總是把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放在一個技術、道德等方面高于一般社會組織和與社會成員水準的層次上進行討論,很少考慮會計師事務所本身就是一個企業,其投資也是資本性投資,注冊會計師也有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的欲望和追求,這是以往研究特別是實證研究中最大的缺陷。

(一)“資本”及“資本規律”的影響

市場經濟說穿了就是“資本經濟”。無論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環境下,還是在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制度環境下,拋開具體的政治制度,兩種社會經濟運行與發展的核心都是“資本”,或者說社會經濟運行的內核就是“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在“資本規律”構成社會經濟、甚至決定或影響政治等主要活動的驅動機制的社會中,一切經濟行為的驅動力量,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資本”的作用。盡管經歷長期的發展歷程,“資本”原始性的、非理性的掠奪、逐利理念和本性已經在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面前有所退縮和修正,但是,“資本”的本質特征還是沒有改變,變化的只是追逐利潤的方式,以及融入社會理性發展要求的程度,否則就不是“資本”。當我們選擇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時候,也就必須承認“資本規律”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會計師事務所或注冊會計師為自身利益放棄獨立性和客觀性,導致審計結果的不公正,或者說他們的逆向選擇行為,也正是由于“資本”的本質功能發揮作用的結果。

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基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發展的。市場經濟、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分離、兩權分離等社會環境,為會計專業人士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尋找到了滿足社會需求、社會地位高雅的資本介入點。在該領域,一方面是專業會計人士找到了謀生的途徑;另一方面還使其持有的資本和自身的人力資本價值得到了完美體現。可以說,是資本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為一部分資本找到了新的追逐利潤的領域和機會。西方會計師事務所經過了多次優勝劣汰和兼并過程,使得事務所不斷分化,僅有少數在競爭中運作得當、信譽相對良好的會計師事務所成長起來。這種競爭、兼并,絕對是以會計師事務所自身利益為基本目的的。從以前形成的“”,到現在的“四大”,要么因為競爭、市場占有等因素合并;要么因為違反審計原則、嚴重審計舞弊,失去市場信用而被其他事務所兼并。存在競爭本是一個好的環境,建立競爭機制的初衷就是設想利用競爭,優勝劣汰,提高整個審計界的執業水平和質量。這一目標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現,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和注冊會計師隊伍的整體技術能力與素質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應該認識到:這種審計領域的資本積聚和組織變更,是以整個行業競爭、資本逐利為動因的。

會計師事務所吸納合伙人的投資,在會計上直接記錄為“實收資本”,會計師事務所投資人也一樣是資本投資者。試問,如果會計師事務所不是一個預期贏利的企業類型,還有那么多人想成為合伙人嗎?還有資本會積極注入嗎?同樣,如果注冊會計師行業不是一個預期高收入、有社會地位的職業,每年還會有人蜂擁考試,試圖進入該領域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毋庸贅述。

(二)會計師事務所行為的企業性質決定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資本積聚體,沒有營利性的誘導,也就沒有企業的建立與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會計師事務所完全具備企業的所有性質和特征。

前文已經說過,會計師事務所為部分游動資本和具有專業技能的注冊會計師人力資本找到了投資和追求投資回報的較為理想的領域。在我國恢復注冊會計師審計事業初期,還把會計師事務所定義為“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實際上是將注冊會計師審計納入了政府監管的延伸體系之中。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改變了這種與時代和會計師事務所自身本質特征相矛盾的觀念,承認會計師事務所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獨立的公司法人,會計師事務所的原始投資、新資金加入、經營積累等,均納入事務所的實收資本和資本積累,這也就是完全承認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性質,承認會計師事務所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資本積聚體。

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性質與一般經營性企業確實存在差異。第一,它屬于基本社會服務性企業,企業服務能力和信譽是企業發展的主要依靠;第二,受國家法律和世界性行規的約束,會計師事務所間的競爭規則具有與其他企業不同的特征。一是不能采取不正當競爭和公開競爭手段,比如拉取其它會計師事務所的客戶、上門拉取客戶、支付傭金拉取客戶等等。二是不可以通過廣告的方式宣傳自己和爭取客戶,這同一般企業努力通過多種渠道和高水平廣告,宣傳和推銷自己及其產品、服務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三是行業管理比一般企業嚴格、規范,制度規范更具直接約束性,行業執業標準可以深及各成員單位及其執業人員的行為細節。四是,同其他管理咨詢、中介業企業一樣,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成果最終表現為提交的審計報告的質量和社會認可程度,而這種工作成果的業績評價同上市公司或一般企業不同:其它企業業績評價中,各方面利益關系人大多關注企業合法收益的高低。在這方面,會計師事務所的投資人、管理當局也具有同樣的利益追求,作為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的投資人和管理當局,他們也關注企業的服務質量,但是這種關心是以趨利性為前提的,即為了保證事務所獲取滿意的客戶群,進而獲得滿意的審計服務收入,這同一般生產企業關心自己的產品質量具有相同的目的性――贏得客戶、贏得市場,保持穩定、長期的利益追求。沒有這樣的前提,事務所就不會關注自身的服務質量。相對于此,作為會計師事務所服務結果的使用方――所審計公司投資人、債權人及其他使用審計報告并與該公司存在或即將發生經濟交易的利益群體,他們評價事務所的好壞,則更注重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審計服務是否能夠滿足他們決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方面。

無論有什么不同,也只是行業特征不同,事務所的企業性質不會改變,事務所投資及盈余積累的資本性質亦不會改變,所以,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選擇必然以考慮經濟利益為主要標準,這也是不會改變的。

如果承認會計師事務所是企業,其經營也是資本經營,符合社會發展邏輯,那么,就應該承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追逐利潤的客觀現實,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保證審計質量問題;也就應該在這樣的前提下,研究審計三原則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在研究審計獨立性時,絕對不可以忽視這些具有根本性影響的現實環境因素。

(三)理性經濟人原理與行為選擇

從社會現實來看,在有正常行為能力的人群中,人們都是有欲望的,都有試圖滿足個人欲望的渴望和行動選擇;而社會又是制度化的,人們的行為選擇一旦超越法律、制度的邊界,就會受到法律、制度的強行修正或處罰。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下,大多數人會選擇既符合社會制度規范、又可以獲取自身可以接受的滿意報酬的行為方式獲取經濟利益,但是,利益追求也會誘惑人們超越法律、制度界限,選擇更加利己的利益實現方式和途徑。會計師事務所是由注冊會計師及其輔助人員等社會經濟人組成的、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企業組織,資本觀念及資本經濟的價值規律仍然是現實的客觀存在,不可以因為注冊會計師從事所謂的“高尚”職業,就可以不去探求他們社會的、個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就認為他們的品格超凡脫俗,沒有自身經濟利益的追求,這是絕對錯誤的。

經濟學研究中經常探討“理性經濟人”的行為選擇問題,理論假設和研究過程很深奧,在此筆者也借用“理性經濟人”這個名稱來說明注冊會計師的行為選擇,但使用的相關概念未必完全同“理性經濟人”理論一致。假設:“純經濟人”――任何行為的取舍僅以獲取或可能獲取的經濟利益為唯一選擇標準的組織或個人;“理性人”

――任何行為的取舍僅以所在社會制度(法律規范的規定)框架為選擇標準的組織或個人;“理性經濟人”――權衡經濟利益獲取與法律規范要求對自身行為進行選擇的組織或個人。我們應該將注冊會計師定位在上述概念中的“理性經濟人”范疇之內進行研究,承認沒有高尚的職業,只有與某種職業相匹配的高尚職業品格和道德,正視并承認注冊會計師的行為選擇同樣遵從價值規律,會計師事務所行為遵從資本規律的現實。只有這樣,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行為研究才具有意義,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結論。

(四)雇傭關系和審計客戶的可選擇性影響

從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歷史和現實來看,會計師事務所與審計客戶之間完全是一種雇傭關系,對外編報財務會計報告的組織可以自由選擇會計師事務所為其做審計服務。盡管審計職業界有避免不正當競爭的諸多限制,但來自于審計客戶的自由選擇權并沒有明確限制,從而使審計客戶可以隨意選擇為之服務的審計機構。還有,雖然有關法規規定公司不可以隨意無正當理由更換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但是審計客戶可以找出很多理由為自己辯護,耿建新教授等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種雇傭關系和審計客戶選擇權的現實存在,使注冊會計師及其組織不得不酌情考慮審計客戶提出的一些不當要求,甚至屈從客戶的壓力,違背審計原則,出具不當審計意見。

(五)審計制度安排易發生注冊會計師與管理當局的茍合

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了現行審計委托方式的缺陷,指出了委托主體由管理當局替代可能產生的危害。雷光勇研究了審計合謀及其治理問題,吳聯生研究了審計意見購買問題,在此不做更多討論。但現行審計委托制度和操作程序,容易導致注冊會計師同客戶管理當局形成利益聯盟,共同欺騙會計信息使用者。首先雇傭關系的存在使會計師事務所處于被選擇的地位,作為盈利經濟組織,會計師事務所必須考慮如何獲取和保持更多客戶,增加盈利的機會。受資本經營理念的影響,不可能不考慮客戶的要求。其次,注冊會計師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客戶的會計顧問,指導和參與客戶的會計工作,且要求對審計報告所附的財務會計報告共同承擔責任,盡管要區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但在現行制度框架下,這種責任的區分很困難。再次,只要對外披露的、經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能夠通過監管機構的檢查,注冊會計師和管理當局就算完成了各自的責任;即使出現問題,只要能夠證明注冊會計師審計程序無差錯,審計證據充分就可以免除審計責任,這給注冊會計師規避責任提供了機會和可能。上述制度安排和現行審計制度安排為管理當局和注冊會計師結成聯盟創造了條件。

五、管理對策:目標與道路選擇

(一)獨立性仍然非常重要,但評估或保證獨立性同樣艱難

盡管筆者認為獨立性不是保證審計過程客觀、公正和結果可靠的唯一關鍵性前提,但是,獨立性對于注冊會計師審計來說仍然是重要的。正如吳聯生博士等所說“注冊會計師能否保持應有的職業關注,首先與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相關,特別是財務利益的獨立”。這是因為,一旦有存在某種直接或間接的利益關系,特別是經濟利益關系,行為選擇發生的利己偏差可能性會極大地增加。所以,筆者的宗旨不是不要審計的獨立性,而是正確認識獨立性與審計目標的關系,從獨立性和其他能夠保證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實現的方面,共同構筑實現注冊會計師審計過程客觀、公正和結果可靠的基石與管理對策。

如何證實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比起注冊會計師證實所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的可信賴程度同樣艱難。在審計實務中,注冊會計師一般要索取客戶管理當局聲明書和律師聲明書,有時還包括存貨等項目的聲明書,以表明管理當局對整體財務會計報告、重要項目、或有事項、存貨狀態的真實性、合規性,或者說對與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的符合程度負責。這些盡管不能減輕、免除和替代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但注冊會計師仍然在每一次審計中要求客戶作出這樣的承諾,試圖以此來區分管理當局的會計責任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也以此告知財務會計報告及審計報告使用者:審計業務的目標并不是保證客戶的財務會計報告完全真實、完整、合法,而是在于證實客戶財務會計報告的可信賴程度。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對其組織和執行本次審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是否具備有關規范所要求的獨立性做任何形式的陳述或聲明。換句話說,盡管審計規范中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必須嚴格遵守獨立性規定,但是,審計報告的使用者卻沒有任何途徑和方式獲取這種獨立性信息,只能無條件地相信注冊會計師審計組織及其執行具體審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是獨立的,審計過程也會是客觀、公正的,能夠實現審計結果的可靠性。這樣的狀況,是不是有些“王婆賣瓜”與“掩耳盜鈴”的嫌疑?也許還有人說,注冊會計師審計組織的獨立性除了審計法規的約束外,還有職業團體和政府管理機構予以審核、監督,可是,我們卻很少看到這些機構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做具體審核或出具正式的評價報告。也就是說,這些管理機構實際上并沒有真正介入到各審計組織獨立性的具體檢查活動當中。

可以肯定,一般利益關系人對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獨立性是無法判斷的。除了個別規模較大或利益攸關的信息使用者可能有能力關注審計人的獨立性問題,其它財務信息使用者不可能有能力、時間和途徑判斷審計人的獨立性,那么,審計人的獨立與否,對他們還有什么意義?如果為了鑒證審計人的獨立性,再建立一個審計人獨立性的評價機構,是否有必要呢?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誰又能保證審計人獨立性鑒定機構的獨立性呢?循環往復,沒有停止,顯然,這種方式是行不通的。也許有人說注冊會計師管理機構――注冊會計師協會可以監督、檢查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但這種行業管理機構的監管歷來不被社會公眾認可,因為他們同屬于一個利益集團;還有人認為可以由政府監管機關來負責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的監督、監察工作,那么又會形成審批與監督職能的重置,也缺乏得到信任的根據。

如果上述描述和立論結果成立,就必然會提出一個新的課題:如何進行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獨立性檢驗?從一定角度來說,這同注冊會計師鑒定客戶財務會計報告同樣艱難。

(二)風險、利益與責任

在美國,很多商學院畢業的學生希望通過考試成為注冊會計師當中的一員,每年參加注冊會計師考試的人數居高不下,可見尋求進入該領域的人數眾多。因為人們一致認為,在他人看來,注冊會計師是一個品格高尚、有道德、有社會地位并且收入很高的職業,特別是能夠加入世界著名的會計公司,已經成為人們獲取榮耀的象征。在我國,即使是國內有影響的會計師事務所,其每年希望加入的人數也很多。但是,如果沒有“收入高”這一特征,品格高尚、道德、社會地位等美妙的詞匯都會顯得蒼白無力。筆者作為一個會計教育工作者,非常理解和熟悉年輕會計工作者和大學畢業生加入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愿望和積極性。同時,筆者也充分認識到,已經進入和準備進入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大多數人,看到的主要是注冊會計師的社會地位、榮耀與利益,很少、甚至沒有考慮該職業可能或應該面對的風險與責任,這是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發展并不理想和不那么健康的主要意識因素之一。持有這樣思想的人進入執業界,其社會價值判斷、行為選擇、道德觀念等方面很難滿足注冊會計師審計職業的需求,也很難保證審計質量。

很多學者已經討論了注冊會計師和該行業的風險、利益與責任,在此不再贅述。筆者要說明的是,不能正確認識注冊會計師及其事務所的逐利特征,對注冊會計師行業沒有一個全面、完整、客觀的認識,是不利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這也是提高注冊會計師執業水平對策中應當給予重要關注的問題。

(三)保證審計質量的客觀性和可靠性的根本出路

注冊會計師的產生與發展是迎合市場經濟發展,特別是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社會環境而產生、發展的,所以,尋求解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的具體措施,也應該在市場規則與對策中尋找答案。市場經濟既是資本經濟也是法制經濟,在以市場和法律手段調節經濟運行的社會環境下,完善的法律體系、有效的司法程序和高效率的監督體系是確保經濟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措施。

1.嚴格保障注冊會計師的經濟利益、社會地位

物質決定意識,經濟決定或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筆者認為,應當保持注冊會計師行業具有一定程度的高收入性,這是保持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的經濟基礎??梢韵胂?如果注冊會計師職業成為一般的白領甚至是藍領階層,又要求他們承擔那么大的審計風險,那么必然會導致無人進入該領域,使注冊會計職業后繼無人;或者迫使他們違背職業道德,作出逆向選擇?!耙率匙愣異u”,我們提出高薪養廉,作為政府官員廉政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的時候,在解決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的問題上,這樣的法則同樣是必需的。試想,如果讓一名注冊會計師為養家糊口而奔波,他如何能抵擋住其他利害關系人對其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的收買呢?

比較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收費與國際業務的情況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在我們雙重審計試驗階段,首先聘請國內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審計收費幾十萬或上百萬;之后聘請國際會計公司的注冊會計師進行再審,審計收費則是幾百萬、上千萬,甚至幾千萬,同樣的審計對象、同樣的審計業務,甚至還可能利用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成果,審計的價值卻有如此大的差異,又如何能夠建立起保證我國注冊會計師驕傲的社會地位和足以保持其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的經濟基礎呢?我們也看到了我國民眾總體的收入水平與國際發達國家民眾收入的差距,但是,保證注冊會計師合理的高收入,本身就是造就提升執業質量合理環境的重要基礎。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吸引優秀人才進入審計職業界。

要提高注冊會計師收入水平,必須使注冊會計師成為一個像目前國際會計公司那樣具有相對國內一般行業的高收入、高社會地位、高信用、高品質的團體和職業。如何解決注冊會計師“高收入職業收入不高”的問題呢?筆者認為,不可以向國際會計公司看齊,要根據我國國情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的成本及相應的保障機制綜合確定。高收入應當有高門檻,應當適當增加注冊會計師職業的準入難度和要求,在提高事務所業務收入水平同時,建立健全適合于注冊會計師發展規律、符合國情實際、有助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管理機制和市場氛圍。

可以選擇的現實行動包括:一是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最低注冊資本金門檻?,F行承接證券資格業務的事務所注冊資本金的最低金額為200萬元,可以想象,這點微薄的資本金如何承擔得起任何一次證券審計服務失敗可能給利益相關者帶來的損失呢?深圳會計師事務所采取了寬松的有限責任形式,合伙人基本上以向事務所的投資為承擔責任上限,他們審計“銀廣夏”收取6 000萬元的審計費用,而因為審計失敗給“銀廣夏”的投資者、特別是中小股東造成的經濟損失,比他們收取的審計費用要多得多,那么,他們拿什么來賠償審計報告利害關系人因為誤信審計報告而造成的投資損失呢?遭受損失的投資者即使訴諸法律且勝訴,又能得到什么樣的補償呢?這也是為什么我國因審計師審計失敗而遭受巨大損失的審計報告使用者,輕易不將會計師事務所或注冊會計師訴諸法律的關鍵因素之一。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本金可能僅能補償審計案件的訴訟費用,遭受損失的審計報告使用者即使勝訴也不會得到什么滿意的賠償。這種僅可能彌補訴訟費用,卻不能挽回損失的訴訟程序,是審計報告使用者不愿意接受的。二是提高證券業務審計費用最低標準。我國沒有明確的最低收費標準,特別是上市公司年度報表審計業務,個別公司僅支付6萬元的審計費用,這樣的收費,無法體現注冊會計師真正的社會地位與價值,也不可能提高事務所的實際收入。筆者建議,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可以由證券監管機構設定上市公司年度報表審計的最低收費標準,強制性地提高審計收入。其實,如果第一條能夠很好地實施的話,具有證券職業資格的事務所會大幅度減少,很可能提高事務所與客戶的談判能力和收費水平,改變我國注冊會計師收入和風險承擔能力的現狀。

2.建立嚴格的注冊會計師法律規范和監管體系,嚴肅處罰違規注冊會計師

如何促使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業務中保持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以確保審計結果的可靠性,盡可能地減少審計舞弊(杜絕舞弊在市場環境下很困難),這是專業管理機構和社會各界利害關系者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執行審計服務的審計機構及注冊會計師感到迷惑的問題。目前的主要解決辦法是:行政保障――主管部門和專業團體機構的監管;法律保障――以注冊會計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規范;司法保障,也可以稱為風險責任保障――通過事后的訴訟程序解決由于獨立性偏差帶來的問題,即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由于獨立性偏差引起的糾紛。但事實上缺乏實際的事前合理的獨立性評價,審計過程的客觀性、公正性和審計結果的可靠性評價基本處于真空狀態,而且,即使建立和實施有關監管程序和措施,也很難真正發揮作用。

在不斷強調和優化人們社會公德的今天,具有強制性和威懾力的約束手段仍然是健全、嚴格的法律規范,而不是缺乏約束力的思想說教和道德條款,這不是說道德規范和思想教育不重要,而是要說明在市場經濟(資本經濟)環境下,人們還是主要以經濟利益作為行為選擇的基本參考,在社會法律規范允許的范圍內,人們的價值取向主要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而約束人們經濟利益欲望的手段就是經濟政策、行政控制和法律手段。在經濟政策既定、可用行政控制受到限制、明確會計師事務所企業性質的環境下,起關鍵性約束作用的、最常用的和最有效的約束手段就應當是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一般情況下,這兩種控制手段同時運用更為有效。在給予注冊會計師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同時,對于違規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也必須建立嚴格的懲罰機制,使高收入、高地位與高風險嚴格對等,創造社會公平機制。

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對違規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處罰,都在相關法律、制度和準則中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如行業管理機構作出的警告、罰款、停止執業、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停止證券資格、取締會計師事務所等等。但是,在國外大多數審計案件中,不少案件可以使事務所破產或被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而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庭外收買(庭外和解)的方式,避免了會計師事務所遭受處罰。這樣的結果雖然可以觸動會計師事務所的經濟利益,起到警示和制裁作用,但是卻使那些違規行為和違規人員得到了庇護,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那些控制不健全、管理不善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執業狀況不理想的注冊會計師,使那些違規會計師事務所得以生存,違規注冊會計師繼續執業,為他們繼續占據會計市場和繼續尋租資本市場監督權利提供了可能,對規范的會計師事務所發展以及整個會計市場的發展是不利的。

必須注意:在我國證券市場發生過的重大舞弊案件中,應當承擔責任的會計師事務所和相應的注冊會計師所受到的處罰,包括行政處罰、經濟責任承擔等是相當輕松的,根本無法觸動違規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的根本利益,不要說“殺一儆百”,連“敲山震虎”的效應都沒有。在我國,負責審計“瓊民源”的中華會計師事務所、負責審計“紅光實業”的成都蜀都會計師事務所、負責審計“東方鍋爐”的四川會計師事務所等僅僅被停止證券執業資格6個月,而被處罰的時期,也可能正是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審計的間歇期間,不會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證券業務構成較大影響。與此相對比,國際著名會計公司“安達信”卻因類似的審計舞弊事件解體。雖然在事件的絕對金額上國內事件與安然事件相差懸殊,但相對比率方面(作假金額與發生事件公司營業額或注冊資本的比率)并不落后,但承受的處罰和命運卻截然不同。事實上,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因為自身利益為上市公司掩飾財務會計報告中虛假信息的行為,比明火執仗地搶劫更為卑鄙和可恨,因為他們假借高尚職業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采取欺騙手法謀取個人利益。因此,對于保障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健康運營的注冊會計師職業,更應該以市場規則與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并用的方式,嚴格規范,加大懲處。比如說在經濟制裁上,要保證使放棄審計原則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從其逆向選擇中所得到的經濟利益,遠遠不能補償被查處后的經濟懲罰。這樣,即使沒有實質上的獨立,也會促使注冊會計師作出經濟利益權衡,也有可能保障審計結果符合審計準則等規范的要求,保證審計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實現審計結果的可靠性。產生審計舞弊的根源在于利益追求,控制與約束的對策也應該針對利益追求,在制度安排上,不應給予注冊會計師可以肆意投機的經濟選擇機會。也許有人認為這樣過于苛刻,甚至認為不符合社會與人的正常規范,但是,對于關乎市場經濟穩定運行和資本市場秩序的重要環節,不加大規范和懲處不足以保障注冊會計師隊伍與業務的相對純潔性。筆者也無意不讓那些違規注冊會計師繼續生存,但卻一定不允許他們重回注冊會計師職業界,他們只能在其他行業中尋找安身立命之所。

3.適當解決注冊會計師與管理當局可能形成的利益聯盟問題

在經濟利益驅使和資本市場競爭壓力的雙重推動下,管理當局與注冊會計師及其事務所很可能達成審計合謀,形成審計利益聯盟。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在此不作一一介紹,筆者也提出了一個解決利益聯盟的基本對策,就是在信息上嚴格區分審計責任和會計責任,并大幅度地縮短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限期。這種對策思路與方法已經體現在筆者發表于《中國會計理論與實務前沿》(第六卷)“企業財務信息編報與審計責任明晰性研究”一文之中,在此不作贅述。

六、結論

通過上述研究與分析,筆者認為:第一,獨立性不是保證審計過程客觀和審計結果公正的唯一重要途徑,在治理會計市場時,也不能過于單一地關注對獨立性的考慮,還要更加直接地關注保證審計過程客觀性、公正性和審計結果可靠性的有效保障措施上來;第二,承認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地位和注冊會計師的利益追求,沒有高尚的職業,只有高尚的人的品格和道德,正視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行為選擇同樣遵從價值規律、資本規律的現實;第三,市場、資本的問題,主要用經濟、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來解決才可能有效,經濟制裁應該保證對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的違規處罰和訴訟賠償高于其違規所得,同時配以職業違規禁入制度,不給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在會計市場上再次尋租監督、鑒定權利的機會;第四,加速上市公司自行年度報告的時間,不僅有助于提高財務信息的時效性,而且可以恰當劃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可以有效發揮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督作用,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抑制注冊會計師同公司管理當局建立利益同盟。

【主要參考文獻】

[1] 秦永河,楊利明.審計獨立性――行為約束[J].財務與會計,2001(2).

[2] 孔凡軍.審計獨立性質疑[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4(12).

[3] 崔宏,劉爾奎.獨立性的含義與經濟性[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2).

[4] 張麗云,譯.審計獨立性質疑[J].廣東審計,1998(11).

[5] 耿建新,楊鶴.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情況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1(4).

[6] 陳曉,陳武朝.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的再審視[J].會計研究,2005(10).

[7] 雷光勇.審計合謀與財務報告舞弊:共生與治理[J].管理世界,2004(2).

[8] 吳聯生.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特征與監管策略[J].經濟研究,2005(7).

[9] 李明輝.注冊會計師聘任機制:困境與改革[J].管理科學,2005(2).

[10] 李永臣.審計獨立性的逆向思考[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1).

李永臣教授簡介

第9篇

關鍵詞:審計收費 影響因素 實證文獻

縱觀國內外對于審計費用的實證研究,主要圍繞審計定價理論展開并逐漸深入的,也有少量研究關注特定因素對于審計費用的影響,如新的法律法規頒布、事務所變更對于審計費用的影響。從審計定價理論出發,審計費用包含審計成本、風險溢價和正常利潤,可從不同角度出發研究審計費用。從審計成本角度出發,考察被審計單位以及事務所特征對于審計成本的影響,這些特征包括資產規模、資產結構(存貨、應收賬款占總資產比重)、經濟業務復雜程度、控制子公司數量、行業類型、事務所規模、品牌溢價等。從風險溢價角度出發,考察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對于審計費用的影響,包括被審計單位資產負債率、盈虧狀況、盈余管理強度、前年度審計意見、違規處罰事項、公司治理質量、內部控制質量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對審計費用產生影響,如公司所處位置、前年度審計意見、內審情況、非審計業務往來等。

一、審計成本影響因素研究

(一)被審計單位特征對審計成本的影響 (1)被審計單位資產規模關于被審計單位資產規模與審計成本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都進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認為被審計單位資產規模與審計成本正相關,資產規模越大,審計成本越高。劉斌、葉建中和廖瑩毅(2003)通過對我國2001年披露的590家上市公式的審計費用數據,利用Simunic修正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總資產是影響審計費用的主要因素。伍利娜(2003)、漆江娜(2004)、張繼勛(2005)、王洪春(2002)等國內學者的研究結論都反映被審計單位資產規模與審計成本正相關。Simunic(1980)最早考察了可能影響審計費用的十大因素,發現資產規模是決定審計費用最關鍵的因素。Francis(1984)用修正Simunic模型考察了澳大利亞審計市場,同樣發現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與審計費用顯著相關。Firth(1985)、Taylor&Baker(1981)、Anderson&Zeghal(1994)、Krishnagopal& David(2001)等國外學者的研究都反映被審計單位資產規模與審計成本正相關。(2)控制子公司數量子公司數量關系業務復雜程度,有關審計費用的實證文章中,子公司數量常作為解釋變量被研究,得到較為一致的研究結論,普遍認為被審計單位控制的子公司數量與審計成本正相關,控制的子公司數量越多,業務越復雜,關聯方交易和舞弊可能性加大,增加了審計資源的投入。劉斌、葉建中和廖瑩毅(2003)的研究發現控股子公司數量與審計費用在顯著相關。韓厚生和周生春(2003)等國內學者研究都得到控制子公司數量與審計成本正相關的結論。Simunic(1980)對美國審計市場的研究表明子公司數對審計費用具有顯著影響。Francis(1984)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業務復雜程度(控股子公司數量)與審計費用顯著相關。Krishnagopal& David(2001)也在其研究中得到類似結論。但Firth(1985)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審計費用與子公司數量并不顯著相關。(3)應收賬款水平應收賬款是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應收賬款的虛構、壞賬的計提與轉回等方式進行盈余管理。因而,應收賬款的核查是審計的重要工作之一,需投入較多的審計資源,應收賬款水平越高,審計成本越大。國內外大量研究結論顯示應收賬款水平與審計成本正相關。劉斌、葉建中和廖瑩毅(2003)的研究顯示度量經濟業務復雜程度的應收賬款占總資產比在0.01水平上與審計費用相關。張繼勛、陳穎和吳璇(2005)在其研究中得到上述結論。Firth(1985)研究顯示應收賬款占總資產比重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Simunic(1980)等國外學者在其實證研究中也得到上述結論。(4)盈余管理水平盈余管理水平與業務復雜程度相關,還與審計風險相關,故盈余管理水平既影響審計成本,也影響審計風險溢價。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審計所需投入的資源越多,審計成本也就越高;另外,盈余管理水平越高,訴訟風險越大,也會通過風險溢價影響審計費用,本文將在審計溢價部分提及盈余管理水平對審計費用的影響,此處只闡述對于審計成本的影響。由于盈余管理水平本身不容易衡量,已有研究尚未得到確切的研究結論。劉運國、麥劍青和魏哲妍(2006)借鑒Simunic的修正模型對審計費用和盈余管理進行實證分析,認為一定程度上,審計收費與盈余管理正相關,注冊會計師對調減收益的盈余管理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審計費用與調減收益的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與調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水平正相關,但并不顯著。而伍利娜(2003)在其論文中得到不同的結論,認為處于“保牌”區間的盈余管理與審計費用負相關,并從審計雙方議價、協商角度加以解釋。事實上,在審計費用研究領域里面,被審計單位特征對審計費用的影響是最熱門的研究,眾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研究,本文難以詳盡地加以歸整,不可避免地會遺漏一些研究成果。另外,可能是研究方法、樣本選取、模型構建方面的差異,某些方面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不同研究得到的結果可能相反,尚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事務所特征對審計成本的影響 (1)事務所規模事務所規模差異往往代表了審計質量差異,不同的審計質量要求投入不同的審計資源。因而,事務所的規模會對審計成本產生影響。實際研究中,往往將事務所劃分為兩組——大所和非大所。伍利娜(2003)借鑒Simunic等1994年研究所運用的模型進行研究,發現事務所規模對審計費用有明顯的影響,“五大”比“非五大”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漆江娜、陳慧霖和張陽(2004)用2002年滬深股市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四大”所收取的審計費用比“非四大”高。其他國內學者在進行實證研究中,也考察了事務所規模對于審計費用的影響,與上述結論基本一致,認為事務所規模越大,所收取的審計費用往往也越高。國外學者對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費用關系的研究結論也基本一致,Francis(1984)用修正過的Simunic模型考察澳大利亞審計市場,發現事務所規模和審計費用呈顯著正相關關系。Johnson , Walker 和Westergard(1995)在Firth的基礎上研究新西蘭審計市場,發現規模最大的五個事務所較其他事務所多收取24.1%的審計費用,即事務所的規模越大審計費用越高。Rubin(1988)、Mark DeFond(2000)等學者研究也得到類似結論。但是,也有學者在其研究中未發現事務所規模對審計費用的系統性影響,并從事務所規模報酬、審計行業競爭程度的時期差異等角度加以解釋,例如Simunic(1980)、劉斌、葉建中和廖瑩毅(2003)等的研究。(2)事務所行業專門化行業專門化是事務所基于對行業知識和行業審計程度的高度重視而采取的一種經營戰略和市場競爭策略。行業專門化戰略可能為事務所提供總成本領先優勢(Ratna,2005),也有可能為事務所帶來產品差異化優勢(Simunic& Stein,1987),這兩種優勢會對通過事務所行業規模經濟與行業專長溢價對審計定價產生影響。行業專門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與經驗曲線效應(Taylor,2000)等會導致審計成本的下降,進而影響審計定價,在不考慮審計雙方議價能力的情況下會導致審計費用的下降。另一方面,行業專門化所導致的產品差異化優勢,這種優勢往往意味著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有可能產生審計溢價,導致審計費用的上升。國內外大量文獻對行業專門化和審計費用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但是所得到的結論并不一致,多數研究表明行業專門化與審計費用只看存在正相關關系。Craswell(1995)以1982~1987年澳大利亞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審計師中的專長審計師比非專長審計師要多收取34%的審計費用溢價,并推斷行業專長是提供差異化審計服務的基礎,是高質量審計需求的體現。Defond、Francis和Wong(2000)對香港審計市場進行研究,發現“六大”事務所中的專長審計師比非專長審計師多收取29%的審計費用。相對于被審計單位特征,事務所特征對審計費用的影響研究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事務所特征方面的數據、資料難以獲取,進行實證研究比較困難。已有關于事務所特征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關注事務所規模,因為事務所的規模數據比較容易獲得,學者往往利用虛擬變量對事務所按照規模大小進行分類研究。但是,也有少量學者關注到事務所的其他特征進行實證研究,例如審計師特征、審計師行業專長等等。這些方面的研究數據收集較為困難,研究成果較少,本文不對此類影響因素做系統的歸整。

二、風險溢價及其他影響因素研究

(一)風險溢價影響因素研究 (1)公司治理水平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因能夠降低公司的固有風險或控制風險而最終會減少會計師事務所收取的審計費用。公司治理結構效率越高,其對管理層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動機約束越強,因而公司的固有風險或控制風險也越低,因此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助于降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潘克勤(2008)以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公司治理指數作為公司治理質量的替代變量,研究公式治理質量對于審計費用的影響,發現公司治理質量與審計費用負相關。高水平的公司治理能有效降低審計風險,減少審計費用的發生。蔡吉甫(2007)也在其研究中得到同樣的結論。(2)違規公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及深證和上海兩個證券交易所(簡稱“一會兩所”)對上市公司違規事件處罰公告會產生明顯的市場反應。被處罰公司再次發生舞弊行為的可能性較大,公眾關注度較高,且這類公司再度被監管部門審查的可能性也較大,這些處罰公告的后續反應會增加事務所的審計風險。事務所對這些公司審計過程中,往往收取較高的風險溢價,導致審計費用的增加。朱春艷和伍利娜(2009)通過研究2001年至2007年被“一會兩所”處罰過的上市公司的審計市場反應,發現處罰當年及以后年度被收取更高審計費用的可能性更大。(3)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企業經營過程中,未能按約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而導致的經濟糾紛和訴訟仲裁。上市公司所面臨的法律風險與事務所審計失敗風險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關系,上市公司所面臨的法律風險越大,事務所的審計風險也隨之增加。審計風險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事務所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進行補償。因而,從理論上講,上市公司法律風險與審計費用正相關。馮延超和梁萊歆(2010)以A股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經驗數據,考察訴訟仲裁、違規處分等法律事件對審計市場的影響,發現上市公司法律風險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陳小林(2007)認為我國不同省份之間的法律環境存在差異,法律制度完善、執行力度較大的省市,企業所面臨的法律風險更大,審計定價相對更高。(4)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往往作為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度量,反映了企業對于負債的保證程度,體現企業的償債能力。從理論上講,資產負債率越高,財務風險越大,審計市場所要求的風險溢價越多,審計費用自然越高。但是,實證研究中,對于資產負債率和審計費用之間的關系并沒有一致的結論。劉斌、葉建中和廖瑩毅(2003)利用Simunic模型實證研究了審計費用的影響因素,認為資產負債率對于審計費用沒有明顯的影響。但是,Simunic(1980)最早在對美國審計市場的研究中發現資產負債率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5)盈虧狀況盈虧狀況也是度量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指標,反映企業盈利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虧損企業的財務風險大于盈利企業的財務風險,對于事務所而言,審計虧損企業的風險相對而言更大,因而可能會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帶動審計費用的上漲。但是,實際研究中,并沒有印合理論解釋。劉斌、葉建中和廖瑩毅(2003)借鑒Simunic模型對590家樣本公司進行實證分析,并沒有發現盈虧狀況對于審計費用的顯著影響。

(二)其他影響因素研究 (1)SOA404條款對審計費用的影響。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s,以下簡稱SOA)404條款實施初年,美國審計市場審計價格上升。黃京菁、王祿河(2005)對此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審計費用上升的首要原因是執行SOA404條款的審計成本、風險溢價上升,次要原因是審計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審計成本上升是因為SOA404條款要求對企業內部控制發表審計意見、要求對審計人員進行新條款培訓;SOA404條款要求審計人員作出更多主觀判斷,增加了事務所的風險(將會產生更高的風險溢價);新條款的實施也增加了事務所的訴訟風險,增加了事務所的風險溢價要求。另外,SOA404條款對審計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審計服務供求關系產生了影響,無形之中增加了高質量審計服務的需求。SOA404條款的實施,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了審計定價,導致了審計費用的上漲。(2)事務所變更對審計費用的影響。事務所變更具有明顯的信號效應,外部觀察者對于事務所變更比較敏感,會猜測各種可能導致上市公司變更事務所的原因。國內外學者曾研究事務所變更原因,認為事務所變更的原因之一是前任審計師與被審計單位未能就審計收費達成一致意見。但是,事務所變更具有系統性的原因嗎?變更前后審計費用會發生變化嗎?宋衍蘅和殷德全(2005)研究了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對于審計費用的影響,發現繼任注冊會計師對于不同類型公司的審計收費確定標準是不一樣的,對于盈余管理動機強烈的公司,繼任會計師傾向于以盈余管理幅度來衡量審計風險,并為此要求較高審計費用;對于財務狀況惡化的公司,繼任會計師會考慮公司財務狀況和支付能力,降低審計費用。李爽、吳溪(2004)發現自愿性審計師變更和誘導性審計師變更后的審計定價有所不同,誘導性審計師變更的審計費用高于自發性審計師變更的審計費用。Lennox(2000)發現購買審計意見是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主要原因,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和審計收費增加正相關。(3)地區經濟狀況對審計費用的影響。被審計單位所處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也不同,審計市場可能有所區別,這些差異可能對審計費用產生影響,導致被審計單位處于不同經濟水平的地區,審計費用方面產生區別。實際研究中,有學者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對不同地區進行分類,探討地區經濟差異對于審計市場、審計定價的影響。劉斌、葉建中和廖瑩毅(2003)按照經濟發展程度將中國劃分成四個區域,探究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對于審計費用的影響,發現不同經濟狀況的區域之間審計費用存在區別,經濟發達地區相對而言審計費用更高。漆江娜、陳慧霖和張陽(2004)在其研究中,根據經濟狀況劃分區域,將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為一類,其余地區為一類,實證檢驗發現經濟發達地區的審計收費高于相對不發達地區的審計收費。(4)審計意見對審計費用的影響。非標準審計意見說明財務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相對標準意見的財務報告來講,前者審計風險更大。審計意見的區別,反映出財務報告質量差異,這種差異經過傳遞會在審計定價過程中得到體現,不同審計意見的審計業務可能收取不同的審計費用。國內外實證研究中,有學者利用虛擬變量探究審計意見與審計費用之間的關系。漆江娜、陳慧霖和張陽(2004)利用虛擬變量將審計意見分為非標準審計意見和標準審計意見,研究審計意見對審計費用的影響。發現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審計收費高于被出具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并認為事務所處于審計風險考慮調高審計收費。但是,伍利娜(2003)利用2001年上市公司數據進行研究,未發現審計意見對于審計收費的系統性影響,被出具非標準意見的上市公司審計收費與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并沒有系統性差異。Simunic(1980)在其研究中發現審計費用與保留意見呈正相關關系。

三、結語

經過國內外大量有關審計費用大量實證研究,積累了眾多成果,理論界對于影響審計費用的因素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審計費用領域已成為最重要、最成熟的審計研究領域。但是,結合我國審計市場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審計市場審計收費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審計定價。理論是對現實的歸納與提升,但理論最終仍需回歸現實。如何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結合我國審計市場實際情況,為監管者提供切實有效的決策支持,是當下審計費用研究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蔡吉甫:《公司治理、審計風險與審計費用關系研究》,《審計研究》2007年第3期。

[2]韓洪靈、陳漢文:《中國上市公司初始審計的定價折扣考察——來自審計師變更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7年第9期。

[3]黃京菁、王祿河:《SOA404條款引發審計價格上升對職業界的影響分析》,《審計研究》2005年第4期。

[4]李補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審計費用率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南開管理評論》2005年第2期。

[5]李爽、吳溪:《監管信號、風險評價與審計定價:來自審計師變更的證據》,《審計研究》2004年第1期。

[6]劉斌、葉建中、廖瑩毅:《我國上市公司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審計研究》2003年第1期。

[7]劉運國、麥劍青、魏哲妍:《審計費用與盈余管理實證分析——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證據》,《審計研究》2006年第2期。

[8]潘克勤:《公司治理、審計風險與審計定價——基于CCGINK的經驗證據》,《南開管理評論》2008年第1期。

[9]漆江娜、陳慧霖、張陽:《事務所規模、品牌、價格與審計質量》,《審計研究》2004年第3期。

[10]宋衍蘅、殷德全:《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審計收費與審計質量》,《審計研究》2005年第2期。

[11]王守海、楊亞軍:《內部審計質量與審計費用研究》,《審計研究》2009年第5期。

[12]吳應宇等:《客戶規模與審計費用溢價的研究:來自2001~2004年滬市的初步證據》,《會計研究》2008年第5期。

[13]伍利娜:《盈余管理對審計費用影響分析——來自上市公司首次審計費用披露的證據》,《會計研究》2003年第12期。

[14]余玉苗、劉穎斐:《注冊會計師審計定價模型中的風險溢價及其內在化研究》,《會計研究》2005年第3期。

[15]張繼勛、陳穎、吳璇:《風險因素對我國上市公司審計收費影響的分析》,《審計研究》2005年第4期。

[16]張奇峰、張鳴、戴佳君:《中國審計定價實證研究述評》,《會計研究》2006年第6期。

[17]張旺峰、張兆國、楊清香:《內部控制與審計定價研究》,《審計研究》2011年第5期。

[18]趙敏:《審計師行業專長與審計費用研究述評》,《商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13期。

[19]朱春艷、伍利娜:《上市公司違規問題的審計后果研究》,《審計研究》2009年第4期。

[20]Craswell, A. T., J. R. Francis, and S. L. Taylor. Audit Brand Name Reputation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1]DeFond, M. L., J. R. Francis, and T. J. Wong.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2000.

[22]Francis, J. R. The Effect of Audit Firm Size on Audit Pric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4..

[23]Johnson, E. N., K. B. Walker, and E. Westergaard. Supplie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in New Zealand.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5.

[24]KrishnagopalMenon and David D. Williams. Long-Term Trend in Audit Fees.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1.

[25]Mark L. Defond, K. Raghunandan and K. R. Subramanyam. Do Non-Audit Service Fees Impair Auditor Independence? Evidence from Going Concern Audit Opinions. Jou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第10篇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 聲譽 形成機制 市場份額 市場反應

2006年證監會宣布對科龍行政處罰的第二天,滬深兩名律師率先向廣州中院提出科龍和德勤,作為第二被告的德勤華永成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首家在國內因涉嫌虛假陳述而涉及訴訟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通過專業、獨立的鑒證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性,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對于作為注冊會計師業務承載體的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公信度是其最重要的品質。在我國證券市場中,是否存在著有效的聲譽形成機制,有利于會計師事務所建立聲譽從而維持高公信度。本文選取2005年的“科龍一德勤事件”為切入點,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該事件發生之日及發生之后,德勤是否受到來自社會公眾的懲罰,從而檢驗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形成機制的有效性。

一、會計師事務所聲譽機制

根據聲譽形成機制(KMRW聲譽模型)的基本原理,在重復博弈中,博弈一方對另一方非合作行為采取觸發策略進行懲罰,聲譽才能得以形成和維持。在會計師事務所與社會公眾的重復博弈中,如果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損害了社會公眾的利益,社會公眾將采取觸發策略對其進行懲罰,使會計師事務所失去未來收益,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才能得以形成。來自于客戶的直接懲罰是客戶不再聘任該會計師事務所,從而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市場份額下降;來自于投資者的間接懲罰是投資者對該事務所審計的上市公司盈余質量的信任度下降,從而導致市場上拋售這些公司股票引致公司股票價格下跌。這種社會公眾在與會計師事務所的重復博弈中,采取觸發策略制約會計師事務所有損社會公眾利益行為的機制,就是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形成機制。

Wilsonand Grimlund的研究表明,在會計師事務所受到監管懲戒的年份之后市場份額出現下降,并在獲取新客戶方面存在困難,而且受懲戒的次數與市場份額的下降存在較大的相關性。Firth研究了受英國商業部批評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發現與未受批評的會計師事務所相比,受批評會計師事務所經受了客戶流失和新客戶收費下降。同時發現,受批評會計師事務所的客戶股價在批評之后的很短時間內有顯著下降。而Chaney and Philipich以安達信為例,研究了由其所審計的除安然之外的其他284家公司在安然事件之后的市場反應,結果表明其累積市場回報(CAR)顯著為負,(-1,3)的CAR平均為-1.32%,其中負責安然公司審計的休斯頓分部審計的上市公司的負市場異?;貓蠓雀?,高達-5.95%。Cahan,Emanuel and Sun檢驗了521個安達信的非美國客戶在安達信宣告其存在審計過失的5個相互關聯事件日后的市場表現。發現在三天內這521家公司總體累計市場異?;貓?CAR)顯著為負,(-1,3)的CAR平均為-1.92%。上述研究表明在成熟市場上,投資者與客戶能夠有效運用觸發策略,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形成機制具備有效性。查道林、費娟英認為獨立審計聲譽是指社會公眾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服務質量予以信任和贊美的程度,審計聲譽作為社會隱性契約是一種能夠自我執行的特殊協議。國內其他研究集中于聲譽功能的有效性上。胡旭陽;陳海明、李東;李常青、林榮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并不能降低IPO的折價幅度。杜俊濤發現,承銷風險與會計師聲譽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聲譽越高的會計師事務所反而增加承銷風險。王振林發現聲譽較高的國內“十大”/“五大”相比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獲得更高的收費溢價。朱、夏立軍、陳信元揭示出IPO市場中規模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市場份額相對較高。上述研究表明在我國對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功能有效性的檢驗尚未得出統一結論。

國內有關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形成機制有效性檢驗的相關研究文獻較少。朱、夏立軍、陳信元發現,受過監管部門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在IPO市場中獲得的市場份額顯著低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但是研究僅關注了IPO市場和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直接懲罰。本文將研究在年報審計市場,社會公眾是否會對會計師事務所有損其利益的行為運用觸發策略進行懲罰,使會計師事務所受到直接與間接懲罰,即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形成機制是否有效。 (10)窗口期內的超額收益率不具備統計上的顯著意義,異常交易量也未有強烈的反應。本文進一步檢驗了由科龍簽字會計師主審的上市公司的市場反應,發現這類公司在整個窗口期內的市場反應并沒有與其他簽字會計師主審的上市公司有所區別。為了加強上述檢驗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在窗口期內是否存在年報效應,結果發現德勤主審上市公司的業績指標與其他上市公司業績指標并未存在顯著差異,排除了年報效應。這些檢驗結果說明,當會計師事務所有損社會公眾利益行為曝光之后,社會公眾并未采取觸發策略對其進行有效懲罰,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形成機制可能失效。

聲譽是一種比法律成本更低的維持交易秩序的機制,特別是在我國法律制度與監管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聲譽將發揮重要作用。聲譽形成機制失效將導致會計師事務所有損社會公眾利益的行為無法得到有效抑制,聲譽無法有效形成,公信度無法有效建立,這將導致整個會計師事務所行業處于惡性循環之中。

作者簡介:

尹蘅(1976-),女,四川綿陽人,廣東商學院會計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版。

[2]Kreps D,Milgrom P,Roberts J and Wilson R..“R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nitely Repeated Prisoners’Dilemma”.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

[3]Wilson,Jr.,T.E.,and.Grimlund.R.A.“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an auditor's reputation”.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0.

[4]Firth,M.“Auditor reputation:The impact of critical reports issued by overnment inspectors,”RAND Joumal of Economics,1990.

[5]Chaney,P.K.,and K.L.Philipich.“Shredded reputation:the cost of audit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

[6]Cahan,S.,Emanuekl,D.,and Sun,J.2005.Shredded reputation:Did Andersen's non-US clients suffer and why?Paper presented atthe Joum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London Business School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2005.

[7]DeAngelo,L.“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

[8]Balvers,R.and J.B.MeDonald.“Underpficing of New Issues and the Choice of Auditor as a Signal of Investment Reputation”.TheAccounting Review,1988.

[9]Beatty,R.P.“Auditor Reputation and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The Accounting Review,1989.

[10]Crawell, A.,Francis,J.and Taylor,s.”Auditor brined name reputations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Accounting and BusinessResearch,1995.

[11]Francis,J.“The Effect of Audit Finn Size on Audit Prices:A Stady of the Australian Market,”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4.

[12]Pahnrose,Z.“Audit Fees and Auditor Size:Further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6.

[13]查道林、費娟英:《獨立審計聲譽機制研究》,《審計研究》2004年第5期。

[14]胡旭陽:《中介機構的聲譽與股票市場信息質量》,《證券市場導報》2003年第2期。

[15]陳海明、李東:《我國新股短期發行抑價的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假說實證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2004年第1期。

[16]李常青、林文榮:《會計師事務所聲譽與IPO折價關系的實證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17]杜俊濤:《新股承銷風險與審計機構聲譽的相關分析》,《統計與決策》2005年第10期。

[18]王振林:《審計收費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第11篇

關鍵詞:上市公司 外部審計 獨立性

外部審計是指獨立于政府管理當局的國家審計機構以及執行獨立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托進行的審計,其主體主要包括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兩個方面,其中社會審計是由管理當局批準設立的社會中介主要是指注冊會計師所進行的獨立第三方審計,應當指出本文所指的外部審計主要是指社會審計。相對于傳統的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審計由于獨立于當事企業不會受到企業管理當局的制約,只需要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以及相關利益主體負責,因而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公正性與科學性。

一、我國上市公司外部審計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和金融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國的外部審計尤其是社會審計得到了快速發展,以注冊會計師為代表的獨立第三方審計市場初步形成。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外部審計還存在諸多問題,上市公司出現了較多的財務報告造假以及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以2013年為例,2013年共有10家上市公司及IPO企業因財務造假被證監會或當地證監局處罰,9家上市公司及IPO企業因財務造假正接受證監會調查,其中包括萬福生科、綠大地、新大地,天豐節能等。

二、我國上市公司外部審計獨立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審計法律制度體系不健全

盡管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管理當局先后在《公司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以及《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范意見》等多部法律法規中提出了外部審計對上市公司和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作用,并從外部審計的提名、選任、解聘、續聘及申訴程序等方面進行了界定。但是,仔細研究現有的有關法律法規,我們發現無論是《公司法》第169 條以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59條大都是原則性的規定,缺乏實踐操作性,從而給外部審計機構和上市公司的實踐帶來諸多影響和限制。

(二)外部審計市場發育不完善

西方發達國家外部審計的成功實踐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外部審計市場發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影響和制約外部審計的獨立性,很顯然目前我國的外部審計市場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當局對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價格的干預,導致會計師事務所的外部審計不是真正面對市場,而是往往面對政府和相應的監管機構,由此可能會導致誠實守信的會計事務所遭受“劣幣驅除良幣”的風險。二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由于常常實際上集公司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于一身,導致內部治理機制不科學。上市公司治理機制影響外部審計的獨立性主要體現在外部審計委托人權的歸屬上,即上市公司外部審計委托人制度的具體實施和操作由誰說了算。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上市公司外部審計市場發育存在缺陷。

(三)上市公司外部審計收費不規范

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外部審計報告的質量應該與審計收費之間存在很強的線性關系,即高質量的外部審計報告需要過硬的審計技術和良好的職業能力,自然其收費也比較貴??墒?,這種情況在我國似乎不太顯靈,在實踐操作中我國許多上市企業都會將期末資產總額、合并會計報表單位數等指標作為收費計量標準并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協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國的CPA行業正處于發展的戰國時期,缺乏有效的規范管理,從而使得許多事務所為了攬取客戶,不惜血本相互壓價,壓低收費。

三、提高我國上市公司外部審計獨立性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健全外部審計法律法規

整體來看,增強我國外部審計尤其是社會審計的獨立性,歸根到底離不開強有力的法制建設,只有進一步加強外部審計法律法規建設,才會推動和促進我國外部審計獨立性的提高。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管理當局在外部審計法律法規建設方面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修訂和完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有關法律法規,重點從外部審計提名、選任、解聘、續聘、辭聘以及申訴、強制輪換制度和強制拆分等多個方面切實增強法律條文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進一步修訂完善《注冊會計師法》,并重點在行業監管體制、監管部門的責權范圍及其協調機制、行業協會性質職能以及自律管理機制、市場準入條件及限制及民事賠償責任等方面作出具體可行的操作規程。

(二)構建科學注冊會計師監管體系

在構建科學注冊會計師監管體系方面,我國管理當局可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文章。一是根據“法律規范、政府監督、行業自律”的基本思路,科學規制財政部門、審計部門、證監會與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關系,著力構建以政府監管為主導,以行業自律管理為補充的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體系。二是進一步改進事務所聘任制度,著力強化上市公司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職能,切實規避上市公司在外部審計機構選擇方面由總經理或董事長一人說了算的情況出現。三是進一步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大力推行合伙制事務所組織架構模式,并通過實施稅收優惠、完善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和共有財產分割制度來提高事務所外部審計的獨立性和審計報告的質量。

(三)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引領和培育

提高我國上市公司外部審計的獨立性需要高素質的注冊會計師作為基礎,尤其是良好的職業操守顯得的十分重要,為此要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引領和培育。一是加強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加大培訓投入,提升教育手段,改進培訓方法,注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培訓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二是加強會計事務所內部的自律和運行機制,促進行業執業質量和職業道德的提高,引導和培育事務所建立自我約束機制,健全股份管理、收入分配、重大事項決策、風險基金管理、內部風險控制、人力資源管理等制度。三是加強監管力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職業道德建設方面的主體作用,成立職業道德懲戒委員會,執行嚴格的行業道德懲戒機制。

參考文獻:

[1]王文欽.公司治理結構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第12篇

1、非審計服務。

非審計服務是相對于審計服務而言的,是會計師事務所向客戶提供除審計服務以外的多種服務的總稱。非審計服務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會計、薄記服務,稅務服務等內容。筆者認為非審計服務對我國民間審計獨立性產生負面影響。首先,提供審計服務是CPA的主要業務,但是近年該服務的邊際利潤卻不斷下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會計師事務所非審計服務邊際利潤的卻不斷提高,致使會計師事務所更樂于接受和提供非審計服務。

當非審計服務所取得的收入超過一定界限后,人們就會認為注冊會計師更注重非審計服務,外界的利益相關者會擔心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獲得提供非審計服務的機會,忽略甚至是縱容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的錯誤與舞弊,審計的獨立性受到了損害。其次,隨著越來越大比例非審計服務的提供,越來越多審計訴訟案的曝光,使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產生了信任危機,注冊會計師行業已形成的職業準則和法律責任體系受到公眾的質疑。第三,由于非審計服務的多樣性,很難在該領域內建立職業準則和責任體系,從而使注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的聲譽受到損害,而良好的聲譽恰恰是注冊會計師能夠更好發展有利保證。

2、內部人控制制度。

內部人控制制度會對我國民間審計產生負面影響。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公司股權高度集中“一股獨大”,控制股權的主體是國家或法人,有效持有主體缺位且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監控機制有名無實。這種情況導致我國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現象十分嚴重,來自于發起人或控股股東的經營管理者往往集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于一身,在這種模式下,傳統的上市公司審計中存在的股東、經營管理者、CPA三者之間的委托關系實質上已簡化為經營管理者與CPA二者之間的關系,經營管理者由被審計人變成了審計委托人,并決定著審計者的聘用、審計費用的多少等事項,從根本上破壞了傳統委托理論下委托人與CPA之間的平衡關系,而注冊會計師又明顯處于被動地位,甚至遷就管理當局,從而破壞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

3、監管機制和法律法規。

監管機制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會對我國民間審計獨立性產生負面影響。首先,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是財政部下屬的行政部門,由于其行政事務繁多且專職人員不足,很難對眾多家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進行全面檢查和控制。其次,雖然我國已經頒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和《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準則》,但是,從目前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構成及總體的執業環境來看,僅僅通過行業自律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二、增強CPA審計獨立性的對策建議

1、鼓勵會計師事務所發展非審計服務并對其充分披露。

非審計服務有利于會計師事務所拓展業務和擴大規模,論文格式增強經濟獨立性,提高財務安全保障系數,從而加強注冊會計師獨立判斷能力,以獨立、客觀、公正的心態發表審計意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拓展非審計服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審計獨立性,因此要求我們在加大CPA非審計服務力度的同時也要對其實施監控,最好的做法就是對非審計服務進行充分的披露。

當會計師事務所對同一家企業即提供審計服務又非審計服務時,被審計企業應該在其財務報告中披露該事務所提供非審計服務的類型、程度及支付的相關費用,同時會計師事務所也應公開披露因提供非審計服務而增加的收入及審計師輪換的情況,只有這樣,投資者才能判斷CPA提供的非審計服務是否恰當,是否保持了應有的職業道德和獨立性,才能確保注冊會計師沒有提供會引起社會公眾懷疑其獨立性的非審計服務項目。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鑒于上市公司多存在“內部人控制”的現象,要求公司中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必須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嚴格執行《公司法》中所規定的由審計委員會提議或者決定聘用、解聘會計師事務所的職權。

同時會計師事務所的聘用或者解聘由獨立董事來決定,如果發現事務所出具的財務報告存在弄虛作假應立即向中國證監會報告。這樣,既可以在較大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通過獨立聘用或者解聘會計師事務所來達到造假的目的,又有效地改善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環境。

3、建立健全民事賠償法律制度。

CPA頻頻違背審計獨立性原則參與上市公司會計造假事件,盡管原因有很多,但最終的驅動原因還是利益。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加大法律懲罰力度,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民事賠償法律制度。雖然現行我國有《證券法》、《公司法》、《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規范,但其內容均是側重行政和刑事處罰,而對如何處理虛假會計信息中的民事賠償問題幾乎沒有涉及,事實說明,只有民事賠償才具有救濟受害人和維系投資大眾對證券市場的信心功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汉市| 凤山市| 禄劝| 甘洛县| 九江市| 玛多县| 长乐市| 梧州市| 柳州市| 自治县| 河东区| 昌黎县| 廉江市| 泸溪县| 莒南县| 通许县| 海门市| 运城市| 思茅市| 淄博市| 进贤县| 阿克| 和田县| 白银市| 马关县| 柘城县| 溧阳市| 社会| 谢通门县| 东兰县| 泌阳县| 冀州市| 永仁县| 霍州市| 尼玛县| 宝丰县| 哈密市| 菏泽市| 临泽县| 连江县|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