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13:53: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分課堂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教學效果;對分課堂;標志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6-0082-02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多年來一直延續傳統,使用案例教學法較多,經過多年實踐,案例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的不足愈加明顯。這種不足導致很多一線教師開始思考如何從傳統的設計專業教學模式中找尋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一、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
藝術設計作為新興學科,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快速發展起來的。現有的教學方法大多采用的是20世紀才出現的“五段教學法”,充分重視教師對學生的管教和控制,這種傳統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雖然從某種程度上按照學生的認知程度來進行教學,有效的控制了教學過程,但是無疑對學生的創作力是一種打擊。這種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雖然便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但對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培養略顯不足。這種不足最為明顯的是學生缺乏創造能力,做出的作品過于追求形式而不能理論聯系實際,適應當代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
以標志設計課程為例,標志目前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在生產活動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標志在當今世界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案例教學方法中,教師往往習慣讓學生去嘗試從構成的角度設計,并且在設計完成的最后也大多只是強調標志的形式感和現代性。一方面教師的喜好壓抑了學生的創作;另外一方面,學生在創作中往往容易過于追求形式,而忽視了標志本身由文字信息到提取圖形再到圖形傳達信息的整個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在處理標志造型時只是狹隘地從簡化的字母、字體以及現代抽象性的角度來著手進行設計。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標志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2013年10月偷笱д叛新教授率先提出的一種具有原創意義的高校教學模式,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初步實踐表明,對分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授課教師制訂該計劃的過程,實際上是從整體上在對該課程進行對分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多方面思考的過程。例如,以標志設計課程為例,對分課堂的隔堂討論形式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對上次課程教師所設置的問題進行考察和閱讀,而且小組模式能夠形成學習團體和協作,形成資源共享。學生小組學習和小組討論輪流發言能夠使得學生有更強的帶入感。特別是在標志設計對分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學生發言階段要引導學生圍繞實際的設計任務結合設定的教學目標,開展一系列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得出結果,避免跑題、理論知識誤讀等影響教學效果的討論,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指導者的角色作用。這是對教師在最初設置問題和準備教學內容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的問題。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這種討論和發言,不但能夠全面鍛煉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明確學習目標,也能讓教師更好的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教學效果評價
對分課堂教學目標和效果的計量,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直接量化,這也導致控制容易出現偏差。而作為標志設計課程,由于其實踐性極強,最為明顯的對分教學效果的評價,能夠通過學生作品成績和學生問卷調查體現出來。其教學優勢不但在學生學習效果上,對教師的提高上也同樣有益。
從對象和方法上來看,以標志設計課程為例。2014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三個班,僅僅在142班實施對分課堂教學,另外兩個班采用傳統的案例教學方法。30個學生正好分為5組,其成績構成為上課時由任課教師給出的課上發言討論成績、學生之間不記名階段作品互評成績和最后大作業教研室教師集體批改的成績構成。這樣就保證了成績的公正性,讓學生明白要想拿到好的成績必須做出好的作品,避免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給出成績的片面性。
最后,從學生角度出發看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反映的情況是:30個學生里面除了2個學生棄權外,其余的28人中25人在滿意和非常滿意上投票。其中學生最喜歡的部分大多是任務布置和提問的設置。學生覺得在明確教學目的上,教師可以提前分享教學相關資料,而不是課后分享,而且學生對于小組互評的評分方式上覺得評分更加透明公正,同時教研室統一評分方式對學生而言也更加公平。在教研室教師全體教師共同點評作業時,也對本班對分方式所做出的作品有較好的評價。
問卷見下圖。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教學方法和對分教學課堂的實施各有優劣,但是就教學效果而言,在藝術設計專業上,以標志設計課程為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這一課堂教學中比傳統教學模式更有優勢,能夠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和激發學生的參與度與創造性。
參考文獻:
[1]肖永紅.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0):165-166.
[2]復旦大學對分課堂.共商改革[EB/OL].[2015-03-20].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in Teach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WU Ai-t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The PAD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class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malpractices in current college class teaching, which takes the both advantages from the conventional depiction teaching and 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Its novelty is to divide the class hours into two sections, where the former half is for the lecture by the teacher and the latter one is for the group discussions among the students. To fix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course, the PAD class method is applied. Results from the pilot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gains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and increases the learning initiatives and interests of the students. Therefore, the PAD teaching method is worthy for the further practice and promo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curriculum.
Key words: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PAD class; college class teaching; assimilation; self-reading; group discussion
電磁場與電磁波這門課程其物理概念較為抽象,并要求學生數學基礎較好,學生學習理解有難度。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較為薄弱,加上電磁場相關概念本來就較為抽象,自然學習起來就倍感吃力。另外收集到很多學生對于電磁場課程的評價是:基本概念多、各類公式多、理論推導多,不僅需要把大量的基本概念記牢,還需要熟悉各種理論推導過程,很難抓住重點。電磁場和電磁波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很多學生都反映這東西太抽象,無法建立起一個對其具體的認知,從而自然對課程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所以,對于電磁場與電磁波這門課來說,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應嘗試新的教學模式。
1 對分課堂的介紹
為了改變學生在傳統講授式教學過程中的完全被動地位,國內外教育領域的專家和各個大學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方式,比如討論式教學。國外比較早就認識到學生參與程度是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1-3]。討論式教學在很多發達國家的高等學府已經成為重要的輔助教學手段[4-5]。國內對于討論式教學的研究在近年來發展迅速,并且得到廣泛認可[6]。討論式教學一般包括教師講授、學生討論和教師總結三個部分,它更為側重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7]。與講授式教學相比,討論式教學仍然有講授環節,這是兩者的相同點。它們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討論環節。需要教師深度參與學生的小組討論中來進行引導。因此,討論式教學對于人數較多的大班課程,授課效率就成為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并不適合大班教學。其次,由于經驗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需要由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否則很容易出現無效討論,討論內容偏離教學預定目標,影響學習的效率。這實際上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教師按部就班完全按教材內容去引導,小組討論實際上還是跟著教??的思路走,那么也就淪為小組講授,討論式教學就成為表面現象。討論環節的這些特點使得討論式教學更適合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比如研究生。對于目前大部分低年級本科生來說,要求偏高。此外,為了在討論環節能夠展開有效討論,這需要學生課前進行充分預習。而目前國內大學本科課程量較大,必修課程較多,分配到各門課程上時間較為有限,課前參考資料的查找和閱讀就會構成較大負擔。與國內大學本科教育相比,國外學生每學期選課少,每門課都可以保證較為充裕的時間投入。
總體來說,講授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有各自的優缺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把這兩種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加以應用。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結合了講授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的優勢,在2014年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方式[8]。對分課堂將教學過程分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三個過程。教師進行知識內容的講授占50%的時間,老師引導下的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和討論占另外50%的時間。對分課堂與傳統講授教學相同的地方是仍然是教師先講授,然后學生再學習,先教再學,這一點沒有變化。與此同時,對分課堂借鑒討論式教學的地方在于同時鼓勵學生的自主性,提倡交互式學習。這里的交互既包括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也包括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分課堂強調要把老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在講授完畢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和對于內容的理解,并且這種知識的吸收是非常個性化的。這是對分課堂最為主要的創新點。此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級別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需求。對分課堂力求滿足這種差異性的需求,并且在考核上引入過程性評價。
2 對分課堂的實踐
對電磁場與電磁波專業基礎課,作者首次嘗試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該班學生70人,課時設置總共64學時,上課16周,每周上兩次課,每次課兩個學時,每個學時45分鐘。前14周進行教科書8個章節的講授與學習,接下來的1周時間進行分組式的學習和討論,最后1周分組進行總結、展示和演講。具體實施如下,第1周第一次課的課堂時間,分配給老師進行第1章內容的講授。下課后,學生需要進行自主閱讀,復習課堂上講授的章節內容,寫出學習心得和仍然有疑問的地方,作為課后作業內容的一部分。第1周的第二次課安排如下:第1節的前半節課主要安排為學生間的討論。將所有學生進行分組,每組4~5人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學習心得的分享,相互進行解答疑難,對于課后習題解法的討論。后半節課進行師生之間的討論,對于少數仍然存在的典型問題和難點,由老師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和講解,選取一部分優秀讀書筆記進行展示。第2節課,教師講授下一個新章節,課后要求與第1次課類似。以此類推,從第3到第14周的教學方式安排與第1周類似,2節課的時間,前面1節課,是對上周講授內容的討論,既包括學生間的討論,也包括老師和學生間的討論。后面1節課,教師開始新的章節內容。第15周開始,課堂學習內容從教科書轉到相關文獻資料,這些可由老師幫助選擇。
通過對分課堂的具體實施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每周的學習都包含了對分課堂所強調的三個過程:講授、吸收和討論。首先是老師對教科書里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然后是學生對于上次所學知識的討論,最后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課后,在兩次課程之間,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教材閱讀學習,進行內化吸收過程,配合課后習題完成對于所講授內容的全面理解,并為下次的課堂討論做好準備。
在課程結束后,我們進行了在線問卷調查,通過學生的反饋和評價對對分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向電磁場課程學生發放在線問卷,一共70份,完成的有效問卷68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對分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均處于較高水平。以上面所提到的8個問題為例。對于前4個問題,對于教學環節認同度打分的均值分別為4.3/5,4.3/5,4.2/5,4.5/5;學習目標完成度打分的均值分別為4.2/5,3.8/5,4.0/5,3.9/5。學生每周課外平均學習時間為50分鐘。52.3%的調查者認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更適合青年教師使用,11.2%的學生偏向資深教師,其余學生無偏好。學習壓力上,5.9%的人選擇“很輕”,14.7%的人選擇“較輕”,66.2%的學生選擇“合適”,10.3%的人選擇“較重”,2.9%的人選擇“過重”。總體評價上,23.5%的人選擇“很好”,55.9%的人選擇“較好”,16.1%的人選擇“一般”,3.0%的人選擇“不如傳統”,1.5%的人選擇“很差”??偨Y起來,從對分課堂所強調的講授、內化吸收、討論這三個核心教學環節來看,其目標認同度和教學效果獲得了同學們的較高評價。具體數據如下,學習效果受到了73.5%的人的認可,認為學習負擔合適、較輕或很輕的學生占86.8%,79.4%的調查者認為其好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趩柧碚{查結果的進一步數據分析表明,對分課堂能夠有效改善教學和學習效果,獲得了大多數同學的支持,其帶來的額外學習負擔在可接受范圍內。
3 結論
【關鍵詞】對分課堂 大學英語讀寫教學 可行性分析
一、大學英語的教學現狀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及多媒體、互聯網等各種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大學英語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已越來越多樣化。但就筆者觀察,大學英語的教學還是跳不出傳統模式的范疇,即在課堂上由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配合,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很難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而大形勢下對英語的輕視也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失去了興趣,選修大學英語也只是為了拿到學分或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并沒有把大學英語當作一個實用的交流工具。
二、對分課堂的提出
對分課堂教學法是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教學改革新模式,旨在通過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降低教師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對分課堂教學法推崇的是隔堂對分,即在一次課的最后一小節課對下節課要講的教學重點進行系統講解,中間沒有提問,學生沒有反思的時間。在這次課上,教師是絕對的主角,學生所要做的就是把教師所講的難重點聽進去。臨下課時,教師會根據講授內容設置不同的課下作業,并突出“亮(閃
閃)、考(考你)、幫(幫我)”環節,讓學生在對課堂內容進行消化和吸收時有所側重點,并在講授和內化吸收之外,突出課堂討論過程。實施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把講授和交互式學習在時間上分隔開來(相隔一周),讓學生在這兩個過程之間有充分的時間按自己的節奏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效率。
對分課堂教學法把教學過程分成了三個清晰的過程,即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過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每個過程的完成情況直接決定著下一個過程的實施效果,既發揮了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又突出了討論式教學所引發的積極效果。但對分課堂又不是講授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的簡單相加。
“對”是相對的,并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對半,“分”是絕對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對分課堂的實施
1. 大學英語課程介紹。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大學英語讀寫采用的教材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平均每周3個學時,即單周兩次讀寫課,計4個學時,雙周一次讀寫課,計2個學時,每單元的講解計劃用6個學時完成,符合對分課堂隔堂討論的時間設定。另外,我校的學生成績考核由平時表現(50%)和基本成績(50%)兩個部分組成,平時表現包括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單元測試等幾個方面,這與對分課堂所強調的過程性評價有異曲同工之處。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2. 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讀寫中的實施。通過課程組教師們的探討,決定對第四冊中Unit 2 Charlie Chaplin按對分課堂模式進行試驗教學。
(1)講授環節。講授環節放在了雙周的第2小節課,用45分鐘的時間主要講解課文的背景知識,并重點介紹卓別林的幾部代表作,利用代表作的先后順序讓學生理解卓別林的藝術成就。然后,又對課文的結構進行了分析,使學生對卓別林的個人經歷及成就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必要使用太多的教學形式,只需要把重難點講解清楚。(楊淑萍)但同時又不對課文內容進行詳盡的分析,應“有所講,有所不講”,為學生的作業完成和內化吸收預留空間。同時,教師也不應涉及到問題討論等方面,只是單純地講授。
(2)內化吸收。內化吸收環節主要是利用課下及周末時間來完成。在此期間,學生應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英語水平自行搜集資料,消化課文內容并加以延伸。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課下作業。作業圍繞著“亮、考、幫”三個部分布置?!傲灵W閃”要求學生對卓別林的人生經歷進行詳細了解,并寫下自己從卓別林的人生經歷中所得到的最大的收獲;在“考考你”部分,學生需自己找出課文中五句具有固定搭配或用法的例句進行翻譯,并查詢出可替代的單詞或詞組,即同義詞(組),或者找出此表達的反義詞(組),并在下次上課討論時檢查別的學生的掌握程度,此舉可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幫幫我”旨在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因榭撾鬧諧つ丫浣隙啵學生需找出兩到三處自己理解不了的復雜句式,放在下周上課時討論。
(3)討論。經過課下和周末的內化和吸收,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反思。新的一周上課時間,亦即大家的討論時間。對于“亮閃閃”部分的內容,由于大家提前有所準備,所以討論的時候都有話可說,非常熱烈。即使是英語水平較差的同學,也能借助作業本從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討論環節,學生是絕對的主角,教師只是充當紀律的維持者和討論活動的引導者,同時也是學生表現的評判者。教師不會回答學生的任何問題,只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打分并如實記錄。
討論完畢,抽取幾個小組的代表表達觀點。每個小組回答問題的同學不固定,由教師隨機抽取,這也杜絕了某些同學在討論時偷懶耍滑的心思。大家的想法非常豐富,從各個方面對卓別林的人生經歷進行了評價和總結。有的組認為他是悲哀的,因為即使他為全世界帶來了笑聲,也不能為自己國家的人民所接受;有的組說他從貧窮中掙扎并最終獲得勝利,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還有的組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卓別林前幾次失敗的婚姻,等等。這部分內容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考考你”和“幫幫我”環節是考察大家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大家討論積極,反響熱烈,光這兩部分的作業就寫了好幾頁,特別是英語較差的同學,由于準備充分,甚至能考倒英語水平較高的同學,這直接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教師會對全班都討論不出結果的問題進行答疑或對錯誤的答題方向進行引導,并對這節課進行總結。
四、對分課堂的可行性分析
此次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可在我校的大學英語讀寫的教學過程中實施。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講授環節側重于重難點的梳理,加上圖文并茂的PPT輔助,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放式作業和一周時間的預留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隔堂討論有效降低了學生的焦慮感,充分考慮到了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需求。討論環節的設置有利于學生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培養,亦有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維,并能用英語順利表達出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
另外,討論內容涉及到句型和詞組的掌握,能有效幫助學生加強記憶、練習用法。全班同學在第二單元的單元測試成績比第三單元的單元測試成績(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普遍要高,尤其表現在句子翻譯和理解部分。過程性評價的合理運用也能公正地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特別適用于英語水平不高的同學提高期末成績。
對分課堂教學法具有靈活、可調節性強等特點,其實施降低了教師的上課壓力。教師不用成節課地講解,但是學生的思維碰撞要求教師不僅對課文內容準備充分,還得多多擴展課外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解答學生的疑問?!傲?、考、幫”三個部分的作業設置各有側重點,所以在討論環節,哪一部分都不能舍棄,這樣的話,三個環節的討論和總結得用去將近兩個課時。如果縮短討論時間的話,又違背了對分課堂教學法的初衷。因為對分課堂教學法的本意就是在學生課下內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課堂討論,并分享討論結果,使學生對課文知識有個更全面的理解。所以要充分發揮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的積極作用,教師還需在討論和展示時間掌控、小組討論效率等方面多加改進。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趙濱寧.基于“對分課堂”的元學習能力培養研究―以“雅思閱讀”課程為例[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6(1):20-23.
[3]王霞.對分課堂:英語閱讀教學的新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36):250-251.
[4]曹,付慧.對分課堂: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新探索[J].語文學刊,2016(4):152-153.
關鍵詞: 對分課堂 中級財務會計學 教學模式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作為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都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聽,課下再做作業,學生的學習現狀總體不太樂觀。剛剛學過《基礎會計學》,也就是一些會計學原理方面的知識,馬上學習具體的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學生普遍感覺聽不懂。這樣就造成了老師是聲嘶力竭地講解知識,但學生真正聽懂的不多,真正聽懂且能舉一反三的更是鳳毛麟角。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觀點,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更別提把老師的講解轉換成自己的知識,課下的作業也是各做各的,漸漸流于形式。老師與學生沒有有效的溝通,學生與學生也沒有相應的互動,長此以往,老師與學生漸行漸遠,雙方都事倍功半,這樣下去,學生學習興趣不斷降低,我們培養的學生整體素質就會下降。
身為一線教師,我一直迫切尋找改變這個詬病的方式。“對分課堂”的出現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課堂改革新模式?!皩Ψ终n堂”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在教師講授的前提下,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和教學的互動性,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和“思”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皩Ψ终n堂”教學模式要求把課堂的時間一半分配給教師講授,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強調先教后學,一定是教師講授在先,而學生學習在后,注意隔堂討論,學生與學生互動、老師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自主性學習。
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內容很多,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基本涵蓋了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上可能遇到的所有經濟業務,各個學校安排課時比較多,有的學校安排兩個學期,每周4節,我們學校安排了一個學期,每周6節。本課程是按照企業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編排的,賬務處理程序繁多,法規條文比較艱澀難懂。這門課程的實踐性也很強,學生只掌握單純的會計準則對于今后的就業幫助不大,這就需要學生接觸大量的案例分析,而傳統教學模式顯然沒有時間實現此目標。運用“對分課堂”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要花費少量的時間精講知識系統的主干及學習內容的重難點,幫助學生了解知識整體框架,同時推薦課后案例分析的材料。這樣課下學生必須要發揮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去消化吸收課堂上的知識并且融會貫通到案例分析中,在下次上課時學生才能很好地完成課堂討論,從而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對分課堂”通過對分的形式克服了傳統講授式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現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上課聽課、下課自學、寫作業、下次課再討論作業等方式對知識進行主動性學習,增加教學中的師生與生生間的互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由此看出,“對分課堂”很適合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模式。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選取適合的案例分析教輔資料
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僅僅學完而不知怎么實踐到企業,顯然是不行的。要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該在教材外選取一至兩本教輔資料,以具體的案例分析教輔為主,以備學生課下討論學習。教師也可以深入企業基層,找尋第一手的實際案例資料,自行編寫一套適合“對分課堂”的案例分析教輔資料。
2.上課方式的改革
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通篇都是企業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學生不易理解。“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主張將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一半教師講授,另一半學生討論,強調先教后學。一半的教師講授中,教師必須要精簡、高效地完成教材知識的框架結構、重點難點的講授,然后下課前布置下次課的案例分析作業,是一次課的總體安排。因為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課下學習,所以學生至少要有一周的時間復習鞏固前一次課程的內容,也就是教師要提前告知學生下次課堂討論的案例實行生生討論。另一半學生討論,就是隔堂討論。隔堂討論的效果要比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課堂討論好得多,因為課堂討論時,學生還沒有消化掉知識,這樣的課堂討論往往流于形式,但是隔堂討論顯然可以規避這一弊端,經過至少一周的課下學習討論,學生課下消化、吸收了老師講的知R,將知識很好地應用到案例分析中,同時收集案例分析需要的其他相關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后,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學生隔堂討論時必然可以思路清晰,言之鑿鑿,同事先劃分的小組成員討論形成小組統一的意見,可能存在多種意見。小組討論要注意記錄過程,以便為平時成績做準備。也要注意時間的把握,小組意見由選舉的代表在班級上表達,全班同學集體討論,此時老師也要適當參與進來,幫助學生進行仔細講解直至最后解決問題。從而很好地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在課堂中的傳統主導地位轉化為輔助地位,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完美地達到了教學效果。
3.作業要求
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教材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要素。對分作業可以選取存貨、金融資產、固定資產、應付債券、借款費用、收入、所得稅、財務報告八個典型類型的案例分析提交一次作業,共計八次作業。每次作業評分包括個人作業分和小組作業分兩部分,最后都計入期末考核的平時成績。個人作業分是為了督促學生課下能夠認真消化課堂上教師教授知識,積極準備案例分析資料。小組作業分是為了讓學生經過一周的課下準備,在小組內實行討論,更好地體現隔堂討論的效果。
4.在教學中聘請企業會計人員
中級財務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離開企業就變成了太理論性的課程。由于時間和經驗的關系,任課老師遠遠不如企業第一線的會計人員更熟悉會計業務的具體操作,在上這門課中間如果聘請企業會計人員到課堂上講解實際的賬務處理,那么必然極受學生的歡迎。這樣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會計的實操性,更能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
5.全新的考核方式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時間一半分配給教師進行,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所以決定了中級財務會計學的考核方式不應只是單純的考試,而應該是平時成績加閉卷考試相結合比較全面的考核,而且平時成績所占比重不應過低。其中平時成績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即平時出勤、個人作業、小組作業、上臺做小組匯報等。我認為本課程應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平時成績中上課出勤占10%、個人作業或準備占40%、小組作業占10%,個人作業分的分值應當明顯高于小組作業分,才能真正體現學生自身的課下努力程度;閉卷考試主要考核作業中的8個案例分析,這樣才能與平時的作業掛鉤,起到鞏固的作業。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可以真正體現“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和重大意義,以此督促和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
三、結語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糅合了傳統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勢,創新性地把課堂時間一半分配給教師進行,另一半分配給學生進行討論。在運用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一定要在時間上錯開,也就是“隔堂討論”,讓學生在課下可以有一周左右的時間來消化吸收,之后進行有準備的討論。只有這樣這種教學模式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否則就和傳統教學模式那種課堂討論一樣了。另外還需注意考核方式,平時成績的比重一定要高些,才能促成學生平時的隔堂討論。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進入了瓶頸階段,“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勢必會強化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
[2]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5).
【關鍵詞】傳統課堂 翻轉課堂 慕課 對分課堂 內化吸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026-02
近年來,中國的課堂存在很多問題,學生上課抬頭率低不認真聽講,逃課現象屢見不鮮,老師教學任務繁重,效率差,壓力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網絡媒體的應用,傳統課堂顯得更加乏味枯燥。隨著教育理念的增強和教學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教學改革當中。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針對目前高校教育存在問題提出了“對分課堂”的新思路,對傳統的課堂模式進行了變革。本文對教學中常用的課堂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簡單講述對分課堂的操作和實踐中取得的成效。
一、目前各高校使用較多的課堂模式
(一)傳統課堂模式
傳統式課堂模式在我國教育界占據主導地位幾十年,是一種特別高效的,接受知識最系統最完整的模式。我國很多偏遠縣市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理念不能快速與教育一線城市接軌,傳統課堂模式相對應用較多。傳統課堂模式以老師、學生、教材、多媒體四個方面組成,強調老師的課堂主導作用,老師要專業知識過精,旁征博引,對知識內容講得越系統、越完整、越全面、越深刻、越透徹、越清楚、越詳細、越生動、越有趣、越精彩越好。這種授課模式以知識的傳遞為主要目標,可以快速有效的使知R接受者在很短時間內,系統、完整的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
(二)新型課堂模式
1.“翻轉課堂”(Flipping Classroom)是近幾年備受關注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由老師先將各課程知識點碎片化后,在課余時間利用錄屏軟件將切割好的微知識點錄制下來,供學生課后學習,課堂中由老師集中解答問題或者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作業和實驗的一種模式。它將過去的“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課后做練習作業”這種傳統模式做出了“翻轉”變成“課堂上做作業或者做實驗,課后利用視頻講解學習”。學生不用擔心因上課缺席而跟不上課程進度,對于不能一次聽懂的知識點也可以反復聽講,徹底將傳統式教學“以老師為中心”轉化成了 “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從被迫接受轉化為自主探究,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而且自己探索出來的知識點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記。
2.“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簡稱MOOCs)2012年起源于美國,是一種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全球各大高校都可以將優秀資源掛在互聯網上,只要有電腦,有互聯網,就不受區域限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這種授課模式曾一度時期在國際上引起很大轟動,被稱之為“教育界的海嘯”,它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知識汲取的壁壘,消除了各個學校之間資源共享的阻隔,這是一次偉大的變革,教育平等將不再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二、課堂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課堂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忽略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由于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長期以往學生容易形成依賴心理,對知識不求甚解,大而化之。并且大部分學生會逐漸喪失對科學知識的主動探索意識和思維發散的習慣。第二,不能因材施教,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各有不同,機械式的灌輸會造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另一部分學生“受不了”的情況。忽略了學生個體發展程度,會逐漸拉大學生之間的差異,“受不了”這個群體慢慢喪失學習熱情,進而壯大了“后進生”的隊伍。
(二)“翻轉課堂”和“慕課”對于經濟不夠發達、師資力量不夠強大的地區存在很嚴峻的挑戰
第一,優質資源的研發需要大量的師資力量,而并非每個老師都可以制作出優質資源。第二,“翻轉課堂”、“慕課”都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對電腦、手機等硬件設施要求較高。而很多偏遠地區經濟不如一線二線城市發達,只有老師可以用電腦、Ipad等設備備課、教學,但大部分學生,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學生沒有電腦,而且家庭條件的原因很可能短時間都無法滿足購買需求。第三,“翻轉課堂”、“慕課”的應用需要耗費大量的網絡流量,學生即使電腦、手機都很高端,但太過高昂的流量費用也是無力承擔的,往往也只能望“課”興嘆,進而他們更偏向于傳統式的教學模式,創新模式很難推進并大范圍使用。第四,新型教學模式需要老師轉變觀念,從主導轉變成引導,放手讓學生自由探索知識。部分老師一直沿用傳統式教學模式,很難在短時間內轉變思想。
三、基于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稱之為“對分課堂”,顧名思義“對分”就是把課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留給老師講授,一部分留給學生討論學習。而老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討論中間有一定時間的間隔,給學生留足時間內化吸收,而學生討論的內容就是在查看內化吸收的效果,學習到的新知識點分享給組員,進而分享給全班同學,自己沒有搞清楚的知識也可以通過討論獲取,大家集思廣益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就由老師解答。
(一)“對分課堂”具體操作模式
目前“對分課堂”有三種操作模式:當堂對分、隔堂對分、當堂+隔堂對分,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課程性質及授課內容具體選擇。
1.采用對分的形式上的課程,比如一周上兩節課,第一節課老師精講知識的框架和體系,重點及難點。老師只精講,要注意留白。下課前老師布置梯度型作業(作業的難易程度:難、適中、簡單)。
2.學生課后根據教材內化吸收,并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作業,完成討論支架“亮考幫”。“亮”即“亮閃閃”指學生在老師講授和做作業的過程中最有收獲的、感觸最深的知識點;“考”即“考考你”指學生在內化吸收過程中,把自己搞明白的知識點,覺得別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以問題的形式記錄下來,在討論時考考組內學員,以達到知識共享;“幫”即“幫幫我”指學生在內化吸收過程中遇見自己不懂、不會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內容,用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在討論時求助同學。
3.第二節課,老師組織學生針對上一節課講授的內容進行討論(剛開始采用對分模式可以以“亮考幫”為討論支架。學生適應對分模式后,可自由討論)。
4.討論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結束,并由老師抽查討論結果。
5.W生自由提問,老師解決學生提出的有共性的問題。
6.老師總結。
(二)“對分課堂”在應用中取得的成效
對分課堂的理念自2014年被提出后,國內很多高??焖偻度雽嵺`,各種資料表明同行業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們為此也作出很多探索,選擇一門專業課,一個教學班,從“三分鐘對分課堂”開始,由最簡單的做起。如,老師在正常講授時選擇一個適合的時間停下來,第一,要求學生獨立學習一分鐘;第二,同桌一起討論一分鐘,這一分鐘的討論時間,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吐槽、贊美、知識的分享都可暢所欲言;第三,老師抽查兩個學生,贊美他們思維發散很優秀,鼓勵學生放下羞澀,打開心房,踴躍發言,為下一次更長時間的討論打基礎。而老師的講課內容也在逐步調整,只講“干貨”,只講知識的脈絡、重點及難點。對分課堂開展的很順利,很多以前課堂上沉默寡言的學生都變得積極主動,學生的應變能力增強和思維方式逐漸活躍,提出的問題鋒芒畢露,批判性思維倒逼老師也要與時俱進。期末其他班級針對這門課的考試死記硬背、加班熬夜時,使用對分課堂的班級相對輕松,成績也比其他平行班高出許多。調查問卷顯示90%的學生喜歡對分課堂,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學習負擔減輕,不需要像以前要做大量的練習題,應付老師;第二,很多知識點由學生自己探討發現,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記;第三,同學之間關系相處融洽,不似以前一個學期都說不了幾句話;第四,對分課堂更自由更開放,符合學生對大學教育的期望(老師傳統的滿堂灌讓他們找不到讀大學的感覺);第五,對分作業設計、優秀作業的展示讓學生榮譽感增強;第六,不需要硬件支撐,沒有電腦、不用耗費手機流量同樣可以學到知識;第七,掌握了更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等隱性知識;第八,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突飛猛進;第九,老師更關注學生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第十,老師偶爾解答不了學生奇思妙想的提問,讓學生有成就感;第十一,對分課堂讓學生主動探索和領會知識,對學科的整體知識框架掌握更為透徹。
(三)對分課堂的優勢所在
1.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增加。傳統課堂模式以老師講解為主,課堂時間多半以老師為中心,輔助于少量討論,學位生之間溝通交流時間少,課后學生一般以寢室為單位活動,很少和其他同學探討學習。對分課堂要求學生內化吸收后需要將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共同交流,學生之間溝通增加,感情融洽。而且老師隨時可以參與學生之間的討論,解答學生的問題,總體來說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得到大幅度提升。
2.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傳統的課堂老師要像演員一樣,要講的精彩絕倫、幽默、風趣要吸引學生注意力,否則就會出現“老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的局面,而對分課堂將一半時間留給學生討論,學生要把自己的閃光點展示出來,要去考考別人,課后就要花很多功夫去消化知識,去提煉知識點。
3.減輕了老師負擔。對分課堂不需要老師像以往一樣仔仔細細的修改作業,學生作業中的問題會在討論環節被解決。老師講課只講框架體系,制作簡潔精煉的PPT。
4.對分課堂提升了教學效果。對分課堂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學生自由探索知識內容,記憶深刻。
5.對分課堂簡明、實用、門檻低、可操作性強,短時間內能看到顯著效果。
6.考核以過程為主,關注了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
(四)關于對分課堂的思考
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是完美無缺的。對分課堂的應用也需要思考以下幾點:第一,教學內容、課程性質各有不同;第二,學生知識水平層次、自學能力,表達方式各有不同;第三,教室的大小,座椅的擺放,學生人數的多少;第四,老師的教學水平,控制課堂的能力。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對分課堂的效果,操作不當會使課堂顯得很亂。但不管怎么說,對分課堂確實是教育領域的新鮮血液,是中國教育者根據國情研發,它操作快,易上手,效果明顯,確實受到眾多師生的喜愛。
中國經濟在飛速發展,互聯網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而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不同的學科知識將多種授課模式融合使用,真正做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參與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復旦教育論壇, 2014.05
[2]田青.對分課堂模式及其優勢分析,文理導航, 2016.07
[3]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未來的發展,電化教育研究,2014.07
[4]閆廣軍.傳統講授式教學的利弊及改進,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2.12
[5]李愛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在實訓教學中的實證研究,財專學報,2013.6
關鍵詞:汽車構造;對分課堂;教學改革;應用效果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27
1 汽車構造的課程特點和對分課堂的提出
1.1 汽車構造的課程特點和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汽車構造是汽車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多年的教學筆者總結了本門課程的特點和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1)汽車構造涉及的知識廣泛。要讓學生明白零部件和總成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會涉及機械、制造、制圖、力學、化學、電工、電子、計算機等知識。學生必須先接觸相關的專業知識,這就導致基礎不好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甚至放棄學習;(2)課程涉及內容太多,知識點很細。汽車上的零部件多達上萬個,每個零部件的結構都不同,導致不僅教師的工作量很大,學生也非常有壓力;(3)汽車上的新技術變化很快,課本上的知識跟不上市場的變化。汽車上新技術的使用日新月異,并且各大汽車公司所用技術都有差異,要讓學生跟上技術變化非常困難;(4)高校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課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學習能讓學生參與進來才是最有效的,僅僅通過對學生進行灌輸式講授教育,會導致學生上課聽完,下課就忘,不僅印象不深刻,而且由于自己沒有經過過多的思考,應用能力也不行。
1.2 對分課堂的提出
為了提高中國高校課堂教學的效率,結合中國校園的學習文化和師生的心理特點,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的張學新教授開創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關鍵是隔堂討論環節,討論是完全讓學生參與的。實施過程中要把講授和討論環節在時間上分隔開來,讓學生在這兩個過程之間有時間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這樣,對分課堂把教學刻畫為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也可簡稱為PAD 課堂?;谄嚇嬙斓恼n程特點和對分教學模式的特點,筆者把對分模式用到了教學上。
2 對分課堂在汽車構造教學中的應用
2.1 對分課堂在汽車構造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筆者采用了對分課堂的隔堂討論方式,給學生留有吸收理解的時間。每次上課的兩小節課程的安排是:第一節課,講下次需要學生討論和學習的內容框架,留內容給學生自己去理解和學習;第二節課,讓學生分組討論上次課留下的內容。在汽車構造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對分課堂的的具體步驟是:講授、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小組討論、全班交流。(1)講授。對于課本上的知識點,講授環節只講框架,不講難點,難點留著讓學生自學和討論過程中,自己發現,都解決不了的時候,老師來講透,效果就很好。比如在講電控懸架時,只講電控懸架的分類和實現方法,減振器阻尼的改變可以通過兩個方法,一是改變減振器內的油液粘度;二是改變減振器內油液流通孔的橫截面大小。具體的實現方法和車型就留給學生課下自學,學生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對于課外知識,比如課本上沒有的,而在售車型又在使用的新技術,只講解大概的技術和工作原理,以及與課本上的舊技術的區別,給新技術留一些神秘感,并指明是哪些車型在用,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去查找相關資料,學習具體的工作原理。例如:可變配氣正時技術,講明白可變配氣正時和升程的實現原理,但具體的實現方法每種車型是不一樣,這就留給學生有針對性地對自己喜歡的車型做深入的研究學習,輕松學會課本之外的汽車新技術。講完課程框架之后,給學生布置下一節課需要討論的內容。(2)獨立學習。要給學生留有吸收和獨立學習的時間,在獨立學習過程中,禁止同學間互相討論,把討論時間留在課堂的分組討論時間。每個人都要獨立學完老師布置的需要下一次課討論的內容和作業。(3)獨立做作業。學生作業可以采用“亮”、“考”、“幫”模式。1)作業中的“亮”是指“亮閃閃”。學生把自己學的最好的點展示給大家看,告訴討論組的其他成員自己的成果。例如,針對可變配氣正時和升程的實現方法,有些同學研究的是本田的VTEC技術,有些同學研究的是豐田的VVT-i技術等等,由于學生感興趣的車型不一樣,找到自己的亮點還是很簡單的,也讓學生非常有成就感。2)作業中的“考”是指“考考你”。學生可以通過獨立學習,自己總結出一些問題,用這些問題考考討論組內的其他成員。這一環節鼓勵學生找問題,通過這種集思廣益的方法讓學生能更全面的去搞懂一種技術的多種實現方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作業中的“幫”是指“幫幫我”。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教小組內的其他同學。這一環節是讓學生發現學習難點,每一個討論小組討論結束后都會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對于能夠組內解決的問題,教師不再過問,但對于大部分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著重講解,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效果就很好。有了“亮、考、幫”這三個環節,學生獨立做作業的過程中會目的性就很強,可以激勵學生完成作業。在課堂討論環節也有素材讓學生互相討論,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4)小組討論。分組時,4人一組,男女生搭配,每個小組中有1個優秀學生、2個中等學生、1個差一點的學生。人少了沒有氣氛,討論不起來,人太多,每個人都發言的間隔時間太長,會導致有些人懈怠,不去參與。(5)全班交流。課堂分組討論完之后,全班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組的討論結果,把本組的亮點告訴大家,也可以針對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向全班同學求助。教師可以把全班同學的難題在此給學生詳細講解。
2.2 對分課堂在汽車構造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汽車構造課程實踐性很強,因此每個學期都會安排2周的汽車拆裝實習,讓學生結合實物來理解零部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并以此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2周的實踐教學,筆者也采用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步驟是:
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實習小組一般是5―7人一組,并選出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進行工具認知,每天的工具清點和學習。
(1)指導學生正確拆解零部件。拆裝實習的第一步是讓學生正確拆解零部件,但是在此過程中對于各個零部件的結構、工作原理等,老師不做具體講解。(2)獨立學習零部件結構和工作原理。對照具體實物和課本學生獨立自學各個零部件的結構、工作原理等。(3)實習小組內討論遇到的問題。對照實物,實習小組內互相討論自己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4)教師解決學生不能理解的難點。在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束后,再由教師對難點進行詳細講解。
2.3 對分模式下汽車構造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法根據實際情況也作出了調整。由于對分模式中,學生作業很大,很多,因此作業要占很大的考核比重,分組討論中,學生也不能缺勤。因此考核分了3個模塊:考勤、作業、考試成績??记?、
(下轉第90頁)(上接第143頁)
作業占總成績的70%,卷面成績只占總成績的30%。這種考核方式能夠更公平地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小。
3 對分課堂在汽車構造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于讓學生參與學習,參與討論,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給了學生很大的群體壓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和思考。對于專業基礎好的學生,能夠充分在老師引導的自學模式下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對于專業基礎差的學生也能讓他們基本跟上,能夠掌握大部分簡單的汽車零部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而不是由于自己基礎差就完全放棄學習。
(2)減輕了教師的負擔。由于只講課程框架和學生討論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對于簡單的知識點,學生在課下獨立學習、小組討論過程中就可以解決掉。使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汽車新技術和結構復雜的難以理解工作原理的汽車零部件。
(3)學生對汽車新技術的理解更加簡單。由于增加了討論環節,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車型來研究,因此,學生更有興趣去研究汽車上的新技術,理解起來也就更加簡單了。
(4)課堂上學生不認真聽課的現象得到很大改善。一次課,兩小節,教師只講一節,大大縮短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時間,而且這一節課的講解關系到學生能不能獨立去完成下次課需要討論的作業和課題,因此學生都不敢懈怠。
(5)提升了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汽車構造是一門與實際聯系緊密,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對分方法注重讓學生參與學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使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緊張而又充滿樂趣,不再是純粹地被動接受老師的講解。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關鍵詞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驗;產出導向法;對分課堂
中圖分類號 G4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35-0047-04
一、應用技術型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
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問題,傳統的教學方式“重知識的傳授和獲取,輕知識的加工和問題的思考,學生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普遍欠缺,從而導致了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不足”[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課堂自主參與能力不足,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聽課跟著教師走,看書跟著教材走,考試跟著復習范圍走”[2]。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和學習狀態缺乏指導和激發,“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產出研究、重視和評價不夠”[3]。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其2015級二本普通理科招生258人,英語高考成績平均分67.80分,及格率12.40%,最高分110分,最低分21.3分。學生入學英語水平普遍不高,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較差,很多學生在中學就對英語不夠重視甚至失去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差,自律能力低,大學英語課堂上玩手機、睡覺的學生較多,認真聽講的學生反倒成了少數。這給大學英語課堂和授課教師帶來巨大壓力,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理論依托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發展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培養本科層次人才,突出強調實踐教學[4]?!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倡導大學英語教學應該貫徹“因材施教”的思想[5],制訂中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也提倡教學多樣性、差異性和靈活性[6]。地方應用技術本科院校的學生入學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如何加強實踐并做到“因材施教”是本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驗的關鍵。本實驗課堂主要以“產出導向法”和“對分課堂”為指導。
文秋芳教授研究多年,在“輸出驅動假設”[7]“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8]的基礎上最終確立了“產出導向法”[9],其教學理念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皩W習中心說”強調教學活動要服務于有效學習,教師在各種課堂活動形式中選擇哪種要取決于課堂教學目標,要關注學生學習效果?!皩W用一體說”提倡“輸入性學習”應該緊密結合“產出性運用”,力求“邊學邊用,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10]。“全人教育說”認為教師可以通過選擇有助于學生“正三觀”的話題及為其服務的輸入材料,加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形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此外,文教授的“選擇性學習假設”提出“根據產出需要,從輸入材料中挑選出有用的部分進行深度加工、聯系和記憶”[11]。
張學新教授基于自身教學實踐活動提出“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即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其教學理念是“把一半n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12]?!皩Ψ终n堂”順應心理學的“內化”過程,要求教師先講授,學生后交流討論,并刻意將兩個時間錯開,以便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消化吸收教師所講內容,為課堂討論做好充分準備。“在考核方法上,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其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課程的投入”[13]。
三、實施情況
“大學英語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14]。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就是知識的應用能力,就是面對不同的要求,能夠靈活地應用知識,通過動腦、動手、動嘴和策劃、組織、設計、制作、調試、運行、經營等相應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5]。據此,本大學英語實驗課堂針對聽、說、讀、寫、譯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環節。
2015-2016學年的兩個學期里,在任教的兩個教學班(共68人)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驗。所用教材為《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系列教材第一、二冊。每學期授16周,每周4課時,每兩周完成一個教學單元,每學期完成8個單元。教學操作流程如下:課文音頻材料課文講解課文復習與拓展圖片描述、單詞聽寫、作文仿寫作業講評。
在每個單元學習前,教師先將該單元的單詞和課文音頻材料上傳到QQ群供學生聽練,逐步掌握單詞發音和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在整個單元學習結束前根據自身聽練情況適時提交音頻作業(朗讀全部生詞和任意一段課文)。在第一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用3個課時講解本單元的兩篇課文,課后上傳課文參考譯文幫助學生利用兩周內的隔堂時間內化吸收課文內容。在第二周的課堂教學中,2課時供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復結課文中的生詞、短語和重要句式(要求學生從課文和課后練習中找出含有所列詞和短語的句子,以英譯漢形式加強理解,從而總結出用法),教師適時解答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并做簡短小結;1課時進行課文精彩段落背誦(要求學生在課文譯文的幫助下,以漢譯英的形式接力背誦課文,并逐步鼓勵英語能力較好的學生獨立挑戰內容較長的背誦)和課文拓展內容學習(以英譯漢形式進行);1課時完成本單元生詞聽寫、圖片描述(口語練習,與課文內容相關,鼓勵學生用課文中的內容對圖片進行英語描述)或作文仿寫(書面練習,要求學生借鑒課文寫作模式和課文復習內容在規定時間內寫出作文,并在組內相互修改評分,批注優缺點)。本單元學習結束后,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對本單元學習進行總結,不限格式,但必須包括單元所學內容和學習心得兩個部分。下一個教學周,師生用1個課時以分析討論的形式講評本單元的作業(教師在課前已將隱藏了學生信息的優秀作業和典型作業案例發到群里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賞析)。之后進行下一個單元教學,以此類推。
學生的成績評定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由平時成績(40%)和期末考試成績(60%)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包括出勤(10%)、音頻作業(5%)、單元總結(5%)、閱讀(5%)、單詞聽寫(5%)、作文(5%)和圖片描述(5%),每項作業的最終得分為該項作業的學期平均分。
四、實施效果和適應性分析
兩學期實驗課堂結束后,以調查問卷形式調查了教學實驗的效果及學生的態度。調查問卷主要采用李克特 5級計分形式來衡量學生對課堂教學目標的認可度、達成度和對教學整體效果的評價。問卷內容在張學新的“對分課堂教學效果調查問卷”基礎上,細化了各個教學環節。問卷用“問卷星”平臺發出和回收,共收回有效問卷66份。問卷數據使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具體見表1。
在教學環節,實驗課堂通過教師先講授,幫助學生熟悉單元內容,克服重點難點,為學生隨后的課后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學生對此高度認可(M=4.41,S=0.894),認為這個目標達成度較高(M=3.80,S=1.231)。在需要學生課前準備,課上積極參與的單元復習與拓展環節如單詞構詞歸類、課文句子段落英漢互譯、圖片描述、單詞聽寫、閱讀問答、作文仿寫、作業點評等操作步驟上,學生認可度很高(平均值介于4.30和4.48之間,標準差介于0.862和1.081之間)。 這些目標的達成度也比較高(M大于3.82,S介于1.123和1.262之間),尤其是優秀作業點評得到了非常高的達成度(M=4.08,S=1.127)。
在成績評定環節,實驗課堂把原來的期中成績和部分期末成績評定細化落實到平時成績,而不是將成績全部積壓到兩次考試上,這樣既有利于學生以多種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又減輕了學生的臨考壓力。參與實驗教學的學生高度認可這一目標(M=4.45, S=0.980),并且認為這一目標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M=4.06, S=1.108)。實驗課堂平時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是透明的,學生隨時可以知道自己的哪項作業得了多少分,和同學相比有多大差距,在哪方面需要努力。學生對自己的成績有較大的控制度還體現在實驗課堂對學生的優秀表現(如積極參與討論,積極探討回答問題,認真完成作業和學習不斷取得進步)和一些不良習慣(如缺勤、遲到、早退,上課不帶或帶錯課本或用手機做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抄襲作業或延后提交作業等)采取了獎懲措施,學生可以用優秀表現所得獎勵分彌補因自身的一些不良習慣導致的懲罰扣分,這有利于學生取長補短,以優勢彌補不足,從而逐步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對這一目標的認可度也非常高(M=4.30, S=1.136),這一目標達成度很高(M=4.03, S=1.202)。在閱讀考核中,教師課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通過多種方式理解閱讀材料,課上隨機抽取若干名學生接受考查,幾人所得分數的平均分為全班同學該單元該項作業的得分,從而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集體意識和個人擔當。學生對此目標高度認可(M=4.21,S=1.130),這一目標的達成度也很好(M=3.95,S=1.182)。 表2顯示,學生們高度認可實驗課程選用的教材,62.1%的學生認為就“非常m合”。外研社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對這些學生難度適中,課文值得反復學習。多數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學有所用。當被問到實驗課堂的學習負擔時,45.5%的學生選擇“比較適合”,28.8%的學生選擇“負擔很輕”,有15.1%的學生選擇“負擔太重”或“負擔比較重”,這說明實驗課堂在沒有降低學業要求的前提下,沒有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在課堂學習興趣方面,有不到14%的學生選擇“非??菰铩焙汀氨容^枯燥”,這表明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已被調動起來。在學習效果方面,高達47%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非常滿意,有16.7%的學生不滿意?!芭c傳統課堂相比,你對本門課采用實驗課堂的總體評價如何?”該問題學生們的意見分歧表較大,51%的學生傾向實驗課堂,而堅持傳統課堂的學生占到28.8%,保持中立的學生也占到21.2%。一半以上的學生喜歡實驗課堂,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負擔比較合適,學習興趣也被調動起來并對自己的學習效果滿意。有人喜歡傳統課堂,一方面,證明傳統課堂的精華依然有魅力;另一方面,也表明部分學生學習的確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結語
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實驗組教師堅守傳統教學的精華,注重通過單詞聽寫、英漢互譯、背誦和仿寫等形式學習詞、短語、句子、段落和篇章結構,逐步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做到學中用,用中學,輸入輸出相互促進。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的教學形式中擔當不同的角色,教師成了講授者、指導者、教學設計者、團隊協作者,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自覺的學習者和積極參與者。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對分課堂”理念,首先由教師講授單元內容,采用隔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有較長的時間內化吸收。作業設計在時間上靈活性大,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彈性完成作業,減少作業壓力導致的焦慮。同時,作業難度呈階梯結構,既可以讓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稍加努力就可參與,又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關鍵詞]信號處理;課程群;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講、讀、議、練
[中圖分類號] G64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8-0169-03
信號處理類課程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和碩士點建設發展的基礎支撐課程。其中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是學生考取信息處理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主要專業課程??梢哉f,沒有信號處理類課程的建設,便沒有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的建設。由于信號處理類課程之間關聯度較高,可采用信號處理課程群的模式對其進行建設。[1] [2] [3]
我校信號處理類課程包括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DSP原理與應用、數字圖像處理四門課程,組成信號處理課程群。上述四門課在教學時間安排上前后順接(后兩門課程可以安排在同一學期并行),且在內容上承上啟下,相互關聯。其中信號與系統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信號與系統分析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理解信號處理的數學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是信號分析的基礎課程,為后續的數字信號處理、DSP原理與應用、數字圖像處理等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主要針對離散時間信號,采用數值計算的方法完成對信號的分析和處理。DSP原理與應用是將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理論和算法付諸硬件實現,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硬件平臺。數字圖像處理則是將信號從一維分析上升到二維分析,是信號處理理論和實踐的具體應用。上述課程既相互交叉重復,互不相同,卻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一、目前信號處理課程群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各課程間相對獨立,融合度不夠
在上述信號處理類課程的講授過程中,為保證每門課程體系的完整性,知識點的重復性和不相關性問題比較嚴重,授課內容缺乏統籌安排,各課程主講人授課內容缺乏系統性,既浪費了學時,又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
(二)信號處理類課程理論性較強,較抽象難懂
由于信號處理類課程中數學公式和推導較多,僅僅通過課堂上的講授,學生無法較好地消化和理解課程中的概念與理論,從而也導致對課程的學習喪失興趣和信心。比如信號與系統容易被當成數學課來教學,體現不出課程在學科中的意義。
(三)課程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參與性較差
目前信號處理課程群課堂教學中,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以多媒體或板書等形式進行課堂講授,偏重于對概念與理論的講授。因而,學生參與性較差,很難能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影響了學生對課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四)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信號處理類課程群中每門課程的實踐環節只是針對本門課程,沒有形成循序漸進、前后有機銜接、系統貫穿的專業技能培養鏈條,沒有樹立工程意識,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環境不完善;實踐教學內容設計以驗證性實驗居多,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較少,學生多在模仿中被動接受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
二、信號處理課程群建設
針對上述問題,考慮到信號處理課程群的特點,以優化課程體系建設、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為目標,我們采用了如下的實施方案和方法,將“自主、協同、互動”的教學理念具體落實。
(一)信號處理課程群的課程體系建設
在深入研究信號處理課程群中課程的相互聯系及實踐環節的前提下,在確保課程群體系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從信號處理基本內容出發,對課程內容重新規劃、設計,刪除課程間內容的重復,實現課程內容的優化整合,從而達到節約課時、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如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兩門課程中都包含離散信號與系統的時域、Z域分析,可以把這部分內容歸到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中,避免重復授課。在課程群建設過程中,經過課程群內容重新定位與整合,整合后各課程的學時及基本內容如下:
信號與系統課程共48學時,本課程主要在時域、頻域、復頻域(三個域)針對連續時間信號和連續時間系統(兩個對象)進行分析,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信號與系統理論及分析方法。
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共64學時,本課程主要針對離散時間信號和系統,利用傅里葉變換、離散傅里葉變換、Z變換等方法進行分析,以及利用IIR和FIR數字濾波器等手段進行信號處理。課程安排中包括了16個學時的實驗,主要利用Matlab進一步深化課堂上學到的有關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信號處理操作及濾波器設計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理論和方法的理解。
DSP原理與應用課程共48課時,以美國TI公司的16位定點處理器TMS320C54x系列DSP為對象,講授DSP的原理、結構及開發應用,掌握DSP開發工具的使用及DSP匯編語言及C語言編程方法,熟悉TMS320C54x的硬件設計等。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共48課時,要求學生掌握數字圖像的概念、類型,掌握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圖像變換、圖像增強、圖像編碼、圖像的復原和重建,并利用Matlab實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原理。
(二)信號處理課程群的網絡教學平臺及虛擬實驗室建設
建設課程群網絡教學平臺,實現課程群資源共享,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平臺。網絡教學平臺中主要包含課程理論教學大綱、實驗教學大綱、電子課件、教學錄像、例題及習題解答等,同時設有自我檢測、自由討論等功能,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并通過這種互動、探究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效果。
同時針對信號處理課程群理論性較強,較抽象難懂的特點,利用Matlab和Labview等工具,構建可視化GUI演示系統,通過交互式演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信號處理課程群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目前,我們已初步完成基于Matlab的信號處理課程群GUI演示系統[4],包括信號的基本運算、連續信號的卷積積分運算、離散信號的卷積和運算、連續時間及離散時間線性時不變系統分析、采樣定理、周期信號的傅里葉級數展開、濾波器設計等內容。同時我們利用Labview實現了信號處理虛擬實驗系統,主要包括基本信號的產生、信號的運算、采樣定理、圖像處理、聲音采集以及濾波器設計等信號處理課程相關的實驗。[5]
(三)基于“講、讀、議、練”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建設
“講、讀、議、練”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在“讀、議、練”教學模式[6] [7]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改進,將“讀、議、練”放在教師的“講”之后,采取對分課堂的形式[8],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將課堂的一部分時間分給學生進行討論,構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把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有機結合,培養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投入時間。
在“講、讀、議、練”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首先教師按照課程大綱和課程進度的安排,采取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對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內容和重點進行講解,以理清知識體系為主,側重對重點難點的講解。教師完成講授以后,將與所講授課程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告知學生,并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讀”還包括借助現有的MOOC平臺,如Coursera、Udacity、EDX等平臺;以及5-10分鐘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音頻或視頻,即微課;另外還有一些微視頻,如TED、Khan、MITX等網站提供的微視頻等。這些新的教學平臺和手段,都可以讓學生在“讀”的階段去進一步接觸和消化教師所講的知識點。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將學生按一定的人數進行分組,開展課堂討論,通過抽簽的方式確定一組學生進行講解,其他各組學生進行提問,由學生相互討論解答一些問題,其他共同的問題則由教師給出解答,進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最后是“練”,包括課堂練習如口頭回答和書面練習,以及課后練習如實驗操作和綜合性作業,撰寫讀書報告等。
(四)信號處理課程群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根據為學生規劃的工程項目以及具體的工程技術要求,根據課程群內課程的特點,建立系統貫穿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有目的的設計各層次的實踐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力的培養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逐步達到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的鍛煉目標。
信號處理課程群包括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DSP原理及應用、數字圖像處理課程,除此之外,實踐體系還把學科競賽、學生開放實驗室項目、短學期的課程設計包括進來,根據課程特點,將整個體系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工程認知訓練層,第二層次為綜合技能訓練層,第三個層次為創新訓練層。對于工程認知訓練層,合理設計驗證性試驗項目,增大設計性試驗項目比例,如信號的基本運算、采樣定理等;綜合技能訓練層的實踐教學內容是整個工程項目的核心組成部分,在教學環節設計上充分利用好兩周時間的短學期做好課程設計,進行圖像處理、語音處理等綜合性的實驗,積極組織學生申請學生開放實驗項目,系統規劃信號處理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創新訓練層是學生個人能力、工程意識、人際團隊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最終體現,因此其重點落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利用所學過的信號處理課程群的知識,運用創新性思維,解決實際生產生活應用中所出現的問題。
三、信號處理課程群建設的特色之處
(一)課程體系優化
在確保課程群體系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同時,以培養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為目標,從信號處理基本內容出發,協調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重點,實現課程體系的優化,充分體現課程群的相關性和整合性。
(二)理論問題可視化
通過網絡教學平臺、GUI演示系統、虛擬實驗室建設,將信號處理類課程群學習中理論性較強、數學推導較多的問題可視化、形象化,提高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和掌握,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模式多樣化
通過“講、讀、議、練”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借助MOOC、微課、微視頻平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鉆研問題和探究創新的興趣和能力。
(四)實踐教學體系工程化
建立完善的、階梯式前進的、符合工程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規律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完整的實踐技能培養鏈條,規劃實踐教學內容,改變實踐教學內容,為學生工程素質、創新能力培養建立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
四、總結
本文通過信號處理課程群的建設與探索,完善了信號處理課程群的課程體系建設,解決了現有課程教學中各課程彼此割裂、部分內容相互重疊的問題;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虛擬實驗室建設,解決學生在信號處理類課程學習中因理論性較強、數學推導較多而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的問題;通過“講、讀、議、練”的教學模式,利用MOOC、微課、微視頻等平臺,解決目前課程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采用課堂講授這一單一教學組織方式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鉆研問題、探究創新的興趣和能力;通過建立完善的、階梯式前進的、符合工程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規律的實踐教學體系,解決課程之間實踐環節脫節、沒有形成完整的實踐技能培養鏈條、不利于培養工程意識的問題。
[ 注 釋 ]
[1] 歐陽繕,歐陽寧,劉慶華.信號處理課程群的建設與改革實踐[J].大眾科技,2008(11):185-186.
[2] 李素文,王鳳隨,邵芬,楊一軍.電氣信息類專業信號處理課程群的建設[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80-82.
[3] 周小微,金寧,胡建榮.信號處理課程群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1):86-87.
[4] 李秀梅,董文,賈中云.基于Matlab的信號與系統課程GUI演示系統[J].大學教育,2014(9):78-79.
[5] 吳湖青,李秀梅,孫晨林.基于Labview的信號處理虛擬實驗平臺[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3):669-672.
[6] 何菊芳,季誠鈞.“讀、議、練”教學模式: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財政學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1(9):59-60.
一、教學模式的特征及內在矛盾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指導下,抓住教育過程的主要特點,對教學的組織方式作簡要概括,是對教學程序的抽象描述。教學模式的突出特征有二,即概括性與操作性,這也是其難以調和的內在矛盾。教學模式的概括性對某一類課堂教學具有教學指導和參考價值,其概括性越強,普適性就越強,相應的針對性不強,對具體教學實踐的指導價值較弱,即操作性較差。教學模式分得越細,對教學的指導參照價值越大,然而其適用范圍隨之受到限制,即概括性較低。在設計教學模式時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度,如何找到這一矛盾兩端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是研究者和教學工作者共同面對的難題。
二、分課型教學模式:“概括性與操作性”的最佳平衡點
分課型教學模式本質上是依據學科知識特征及不同特征知識的不同教學目標要求來設計教學程序。我們在劃分課型時要考慮兩方面。一是文本的知識特征與表現形式。如英語學科劃分為單詞課、閱讀課等課型,語文學科劃分為詩歌、現代文、古文等課型。不同的文本知識有其內在的特點與聯系,依據此劃分課型,抽取其主要的、本質的、有特色的部分,構建的教學模式具有代表性、概括性。二是文本的教學要求。不同特征的知識對于不同年級學生,其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要求不同,如按教學目標的要求不同,閱讀課可以分為認知型、明理型、抒情型等,這樣構建的教學模式又具有具體性和操作性。分課型教學模式其實是兼容了教學模式的概括性與操作性特征,是解決教學模式內在矛盾的最佳平衡點。
三、分課型教學模式概念的提出與研究之路
1.博士引領自下而上的合作研究,確立研究主題
學校通過“博士進課堂”的方式,站在理論高地全方位觀察課堂,全面診斷課堂,找到適應學校實際的研究方向與研究主題,即分課型構建教學模式。構建模式的原則是“自主、合作、探究”,它是學校研究團隊“自下而上”研究的結果。博士團隊將課堂作為校本課題研究的主陣地,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幫助教師理性提升日常教學和科研工作,促進全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2.以學術標準與實踐標準推進分課型教學模式研究
一方面,中學進行校本研究本身屬于學術研究的一部分,因此,校本課題研究的首要標準是學術標準。博士團隊嚴格把關,確保教師的教學選題不偏離學術標準。另一方面,以學校實踐為標準是我校課題研究的最大特色,只要是能較好地解決我校的教學實際問題,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積極性的選題,學校都予以支持和鼓勵。
在研究中,學校堅持學術成果與實踐成果“兩手抓”。學校要求所有的課題結題驗收時,必須有文本材料,即關于教學模式的文字描述,還要按照課題組探索的教學模式進行課題教學設計,開展課例研討課、公開課、示范課等教學活動,以檢驗教學效果。整個課題結題過程研究團隊全程參與,所有課題管理行為的價值追求都指向課題教學和教學效果。
3.“校長工作室”、“博士工作室”等研究機構為分課型教學模式研究保駕護航
“校長工作室”是一個研究性場所,設有工作室成員開展學術沙龍活動的會談區,是校長實現由管理角色向研究角色轉換的平臺。“博士工作室”是“校長工作室”的重要組成部分。5位博士(專業涉及比較教育、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和課程論、教育社會學等)和包括研究生、學校眾多骨干教師等組成一個團隊,具體承擔校長工作室所確定的研究課題。團隊的所有成員既是研究者,又是實踐者?!安┦抗ぷ魇摇笔箍蒲欣碚摬辉俑吒咴谏?,而是努力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真正做到了讓教育科研回落到“課堂教學問題的解決”這一“粗糙的地面”。實際工作中,確保每天都有一位博士在校為課題組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方案提供指導與服務;走進課堂聽課,帶領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性的課堂觀察,甚至在聽課時也能提煉出新的研究課題;課后與課題組成員一起評課,及時指導教科研實踐。
除了有計劃地邀請各類專家對廣大教師進行科研理念的培訓,加大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和學習培訓的力度外,我校充分發揮博士團隊成員的理論優勢,開展常態性的專業培訓,加強校本培訓。根據博士們對一段時期內課堂教學的觀察,分析分課型教學模式研究在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定期舉行校本教科研報告會。博士們站在理論的高度分析本校典型的課堂案例,深入淺出地點撥教師們教科研工作進展中的疑問,總結并提升優秀教師的寶貴經驗,為教師接下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做出實踐性、針對性、具體性都較強的指導意見。
4.“名師工作室”使分課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完美結合
2011年,鄭州市教育局計劃首批組建50個名師工作室,學校獲批成立兩個名師工作室,分別以“自然科學”“人文創新”為重點?!懊麕煿ぷ魇摇钡幕韭毮芏ㄎ皇敲麕熞I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型、研究型、合作型專業組織;基本任務是名師團隊對青年教師進行專業支持。教師以“名師工作室”為重要平臺,每周開展分課型教學模式研究教科研活動。在名師的帶領下,教師互相交流教學經驗和研究思路,分享教學創新模式心得。這種交流活動的突出特征是教學主體與評價主體合二為一,教師們合作互助,真誠反思,在評價中檢查、驗證,促進自己對分課型教學模式的深入理解。在教學實踐中做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實踐,切實做到以研究之心做研究之事,收獲研究之實,逐步打磨出科學、成熟且具有特色的分課型教學模式。以“名師工作室”的輻射作用帶動校內教師的教學創新和研究激情,探索出一條教科研與教學實踐有機統一、完美結合之路。
5.以制度推動分課型教學模式研究,以學術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為了在學校管理中真正實現年級組和教研組兩條腿走路,調動教研組、備課組的積極性,學校出臺了《校本課題管理辦法》,一方面強化教研組在校本研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啟動教學模式創新機制,以制度更好地推動校本研究。
問題即課題,怎樣把問題變成課題,這一點很重要。教師樸素的想法與課題的標準有一段距離,所以學校相當重視開題報告的過程。開題報告包括諸多內容,其中文獻綜述要求教師說清該研究目前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這需要教師靜心思考教學,研究教學,查閱并整理資料,這一過程其實是教師自我學習和專業發展的過程。為了規范學術活動,提高教師開題的信心,開題報告環節舉行個別課題組的預開題,然后是有代表性的示范性開題,最后才是所有課題的正式開題。
總之,從課題的申報、立項、培訓到預開題、示范開題、正式開題,再到中期眾多匯報課的精彩展示,最后是驗收課題研究工作和圓滿結題,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場面,都科學規范、穩步扎實地向前推進。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化學;分課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320-01
課型一:新授課
化學新授課主要有概念理論新授課和元素化合物新授課兩類。
1、概念理論新授課。基本模式:“自主預習――問題探究――展示交流――精講歸納――鞏固訓練”。
高中化學知識中屬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內容很多,有的形成了獨立的單元,如物質的分類、物質的量、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等等;有的穿插在元素化合物知識中,如有機化學中的烴、苯的同系物、醇、酚、醛、羧酸、酯等概念。因此,概念理論新授課這種課型非常普遍。在進行概念理論新授課的教學時應主要采用“自主預習――問題探究――展示交流――精講歸納――鞏固訓練”的教學模式。
自主預習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導學案的學習目標、導學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或其它材料)、觀察(實物或圖片、模型)、實驗等多種方式進行自學,使學生親身體驗思考的過程,主動嘗試解決問題并獲取新知識。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活動固然是主要的,但絕不能淡化教師的作用。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恰當的方式;要控制合理的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要加強對學生的自學指導,要加強輔導,在巡視中留心學生的疑點,使后續的講解更有針對性。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問題探究的前提是創設高質量的問題情景,圍繞某一概念或理論精心創設問題或問題組,創設的問題要具體明確、貼近學生的實際,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要有啟發性、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調動學生全員參與,切忌“假、大、空”。問題探究的形式可靈活多樣:或問題組或圖片或投影或實驗或材料等等。關鍵是激活學生思維,真正讓學生大腦動起來。
精講歸納:所謂精講,就是講學生所需。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1、適時啟發點撥,釋疑解難;2、抓住要害,講深講透。做到“三講,三不講”,提高課堂效率。歸納是精講的延伸、鞏固與深化,通過歸納讓學生對每節課所學內容更加清晰明了,知識更系統化。
鞏固訓練:以小結、練習等形式檢查落實學生對概念理論的掌握情況。
2、元素化合物新授課?;灸J剑骸白灾黝A習――實驗探究――展示交流――精講歸納――鞏固訓練”
元素化合物部分描述性知識較多,適合學生自學,在此基礎上還要精心設計針對性強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進行討論以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深化、規納總結、遷移應用。
在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特別是化學性質的教學時,要特別突出以實驗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策略。既要重視教材中現有的實驗,也要根據教學內容補充一些針對性實驗,既要重視教師對實驗的演示,更要創造條件,盡量讓學生多做實驗。
課型二:習題課
1、展示習題:把習題中所涉及的知識點,目的展示給學生。2、分組討論:將學生根據班級情況進行分組,分析解題的關鍵、思路、方法和答案。3、學生分析:各個小組分派代表對所展示的題目進行解題思路分析,并由其他組成員對分析人在講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和補充。4、教師點評:教師對各小組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性的點評,對于好的地方進行及時表揚,講解不到位的地方給以相應的補充和糾正,對于重點和難點的內容進行強調、分析。5、師生總結:題目討論結束,教師指導學生對習題講解過程中所涉及的知識點、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進行相關的歸納總結。6、平行題練習:通過師生的共同總結,得出規律之后,然后再把這種規律應用到其他的相似的題目中去,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7、課堂小結: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它雖然所用的時間不多,但是能直接影響到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恰到好處的課堂小結能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梳理,使知識系統化和網絡化,使重、難點得到強化和升華,并且還能引導學生探討鉆研,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習題課課堂小結方式多種多樣,可以以學生自述、教師展示知識網絡的形式,也可以習題的形式,可以根據課堂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調整。8、作業布置:作業是教學反饋的形式之一,有效的作業布置能使教師和學生了解教與學的情況,從而調節教與學的進程和方法。
課型三:復習課
在進行單元復習或階段綜合復習時,常常需要進行知識梳理。在這種課型中應主要采用“自我梳理――展示交流――精講歸納――反饋提高”的教學模式。
自我梳理: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歸納總結。
方式:可采用設計知識梳理專用紙,主要體現如下欄目:
知識歸納:(主要包括基本知識點、知識點間內在聯系、重要規律等,可以用知識網絡、列表等形式)
知識疑點:(交流討論時需側重解決的問題)
經典摘要:(交流時認為精華的東西、或深受啟發的東西以及老師強調的東西)
展示交流:是知識梳理課的核心策略和主要環節,是在自我梳理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展示并交流。按照教師事先分配的任務,先進行組內交流,然后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全班整體交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闡釋自己的觀念和見解,進行生生、師生、組生、組組互動,主角是學生,教師是其中平等的一員。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性;策略
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意提高小學語文教堂教學的有效性,重視學生的差異,使教學能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
一、實行小班化課堂分層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行分層教學策略,就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只有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全面了解,才能保證小班化課堂分層教學的順利進行。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將學生分成優、良、中、差四個層次,再將學生分成A、B、C、D四組,這樣的分組分層,能讓學習能力相同的學生在同組,這不但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在分層之后,可以實施以下教學策略。
第一,制訂分層教學目標。教學的出發點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制訂相關的教學目標是十分必要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準備教學方案的時候,就要根據學生層次上的差異制訂相應的分層教學目標。
第二,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到分層備課。分層備課對分層教學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準備基礎的教材教具,還要對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仔細研究,全面考慮教學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從各個方面鼓勵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的互動中來,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真正地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真正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
第三,小學語文教師要掌握互動式教學方法。大多數教師能認識到分層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對相應的教學方式卻不是很了解。分層教學不單單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理念,但不論用任何教學方法都必須明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然后才能進行分層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能促進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實現學生間的取長補短,進而實現共同提高。
二、創立“單元模塊教學”體制
“單元模塊教學”是將一個單元作為一個“知識模塊”,從單元模塊結構整體銜接出發設計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整體把握,緊扣單元訓練項目,把課文相關知識聯為一條教學線索,融聽寫讀練為一體,使單元模塊整體運轉。例如:教師將單元通讀,整體感知之后進行分課時、分階段、分層次教授,以其中某篇課文作為“范文”進行詳細化、具體化教授,對其余幾篇則是通過引導式教學方法,發揮學生能動性,以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方式進行教授,這就是一次“單元模塊教學”體制的運用。
三、應用主題教學策略
主題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通過與具有共同主題的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復中生成學生自己的感悟,實現開放式語文教學。主題教學的操作框架一般為:話題切入―探究文本―比較拓展―鏈接生活―升華自我。這是個開放的框架,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不同主題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比如將四年級語文課本中《白鵝》和《白公鵝》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白鵝》一文中白鵝的特點,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再從行為結構描寫方法上進行總結,對比學習《白公鵝》一文,總結出它們的異同點,這就是主題教學模式的應用。
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實施策略是很有必要的,筆者通過長時間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方法策略:
第一,創設意境,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合理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識字,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比如新詞認知中,學生跟隨教師時而來到“駿馬”“秋風”的“塞北”,時而踏入“杏花”“春雨”的“江南”,時而感受“海島”的“椰樹”與“驕陽”,時而趕到“高原”看“牦?!?,賞“冰雪”……生動的場景加深了師生入情入境的朗讀,使想象、理解、體驗、感悟、積累等有機結合,較為全面地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第二,把有效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
總之,語文教學是互動性極強的課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文水平是所有小學語文教師的夙愿。提高語文教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掌握學生的身心狀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開放式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曾倩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關鍵詞:傳統的課堂教學;富媒體;大學教育;教學困境;出路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或坐于廟宇,或坐于高堂,或坐于庭院,既有正襟危坐,也有席地而坐,由此逐漸演變成今天的課堂授課方式。目前,這種方式在運行百年后似乎顯得“過時”了,新的教學范式如MOOCs(慕課)、翻轉課程等基于現代通訊技術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1—2],號召力極強,大有擠垮或顛覆“進化”數千年的傳統或常規課堂教學模式之勢[3—7]。從培養模式看,一些適應綜合性、應用性強的培養模式也逐漸被提出并嘗試,如CDIO(構思—設計—實現—運作)[8—9]、卓越工程師計劃、新工科、新醫科、STEM模式(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我國將其發展為STEAM[10],即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無不在影響甚至改變著傳統的育人方式。面對本次洶涌的教學范式改革浪潮,如何反思和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如何客觀認識MOOCs等新型教學方式并做到有效地消化與吸收?經過思考和研討,我們認為,目前以及以后的較長時間內,非實踐類的課堂教學仍是也應該是大學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下面對此進行分析,希望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歷史厚重感與新教育范式的興起
(一)傳統課堂教學歷史既歷久彌新又妥協于現實
課堂授課的歷史可簡單歸結為:官學+書院/私塾→課堂教學→小班上課→大班教學,一種迫于現狀的考慮,一種夾雜著無奈的平衡[11]。課堂和學校是相伴而生的,在我國,早期的學??缮纤莸脚`社會的老人群體對嬰幼兒的喂養、看護,既傳授了技能,同時又培養了“人才”[12]。隨后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諸子百家、云游四方的布道逐漸演變成了書院、私塾和官學相互補充的思想傳播模式。隨著社會制度的大變革,傳統的辦學模式被突變成現在的課堂教學模式,但在本質上并未改變思想的傳播模式,改變的只是受眾的人數和推舉制的破滅、所傳播思想的質變,所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目前,由于就讀人數的迅速增加,小班上課改為大班教學,這其實是教室、教師資源有限、受眾對象增速過快的現實反映,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這是任何國家在發展中必然遇到的問題,而且是一種歷史必然。實際上,中國傳統小工商業、中醫藥等行業的師徒制,以及國外牧師的布道等也無不是傳統學堂制的縮影或變態。
(二)新課堂教學范式的興起及局限性
近20年來,我國高招錄取人數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同時,新范式教學也層出不窮,如MOOCs、翻轉課程、啟發式(誘導式)、研究式或研究型、對分課堂、微課、雨課堂、OBE模式、PBL模式、可汗學院授課模式,而且相應的教研教改探索也開始在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學教學中進行一定的嘗試。但無論是MOOCs,還是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都沒有改變課堂教學的本質或核心,所改變的是教學的形式或知識/理論的呈現形式等,尤其是可汗學院的教學模式,其本質就是中國的“私塾”式教學模式,也有點像現在在大、中城市流行的、對升學起輔助作用的針對中、高考的一對一或一對多學生的輔導班。這種模式尤其突出了“學習”的重要性,也區別于多年來學校以“教”為主的認知。當前,高校推行的MOOCs教學實際上是富媒體時代以自學為主的在線學習方式。雖然具有開放、共享的優勢,也極大地革新了傳統的教學范式,但是對于一些交互性強、實踐性強的課程,或受眾規模較小的課程就不太適合進行MOOCs教學,可能更為關鍵的是,教學過程既體現了知識的傳承,也是心靈溝通的一種方式[11,13]。
二、富媒體視界下師生的困境與挑戰
在介紹高校師生所面臨的困境之前,先簡要梳理一下部分學生所處的一種狀態,由于網絡技術的便捷,部分學生或在絢麗的多媒體教學中盡情吮吸,或沉淪在選擇的困境和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其負面效果就是出現較為明顯的怠學現象,其中學生自身、家庭、高校及社會均有一定的責任。
(一)富媒體時代教師授課面臨挑戰
從目前的大學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包括任課教師專業水準、備課質量、課堂組織能力等。如今令學生油然而生崇拜之情甚至哪怕是站在教室后面也要“蹭課”的授課情形還是比較稀有的。正如張楚廷教授關于課堂的論述,即“能夠帶上滿口袋問題走進課堂的課,算好課……,能夠喚起學生提問,居然被學生的問題問倒了(教師一時答不出來了)的課,算是最好的課”[14]。國內諸多大學都在較長期、定期地設置一批批的教研教改課題,政府教育部門開展多項的旨在提高教學水平和授課質量的項目,協會及相關培訓部門召開數量不菲、有一定深度的教學改革研討會,從師資、多媒體技術、示范課程、精品課程建設及比賽等方面來提升教師技能、豐富課堂內容,以抓住學生的眼球,引發其學習、探索的興趣。整體上看,重改輕研的現象還是比較明顯的。如何從思想上、心靈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上進心才是首先應該深入探討的課題。教學質量涉及到多個環節,如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出題質量、評閱標準等,其中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最為關鍵。課堂教學是授課教師備課質量、組織藝術、對本課程及相關課程知識的掌握與熟練應用程度等的綜合展現。在教學似乎已成為教師個體行為的現狀下,這一點是諸多大學教學督導都在面對還將繼續面對、甚至擴大的一種狀態。
(二)網上資源的泛化使學生多了選擇更多了困惑
毫無疑問,網絡資源已經成為學生(也包括普通民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甚至是核心手段。網絡在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其副作用已初步顯現,“手機控”“電腦控”或“網絡控”等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便捷的拷貝技術、編輯手段所帶來的副作用已明顯顯現,如對論文抄襲現象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一般來講,一份成熟的教材在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傳授下,學生可得到相對系統的知識或理論,MOOCs等多是圍繞核心或難點進行,難免會給學生一種知識碎片化的印象,因此要求學生把相關素材有機串聯并形成系統性知識會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也不易扎實掌握。時間久或頻次高時,或引起其思維瑣碎甚至人格瑣碎。因此,完全的MOOCs等方式在激發學生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有學者擔心,目前大學入學后的新生相對于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習放松現象已經很明顯了,如過多采用類似于MOOCs等教學是否會使一些學生的學習更加“放松”?這種顧慮不無道理。
(三)“教”與“學”的對立統一
教與學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在傳統的描述或具體實踐過程中,充滿著“矛盾”。古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名/嚴師出高徒”之訓,也有聽君言如“醍醐灌頂”的說法。孔子有弟子三千,曾培養出了七十二賢人。這些都體現了教的作用。但也有強調學的重要性的提法。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被稱為治國寶典的《論語》中提及學習的次數是“教”的數倍;再有成語“面壁十年”“頭懸梁、錐刺股”等都與學有關;古人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提到的“天大寒,嚴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之”以示其當年求學之艱辛。其他諸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等提法,既充滿了矛盾,又蘊含著哲理。即便是現在,教與學也有一些相左的描述,不知從何時開始了一種說法,即“學生學不好是老師的責任”“只有不稱職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但近6屆的高校教學發展論壇(CHED)都在強調學生和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教學模式改革的緊迫性,此處僅簡要列出2015—2020年連續6年的CHED會議的主題:“教學范式變革———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目標導向的教育教學與教師發展”“促進深度學習的教育創新與合作”“研究性學習與創新人才培養”“創造的教育與個性化學習”“新時代的教與學:變革和回歸”。從中可略窺出,現代的教學理念與方法,雖然與傳統文化有相悖的一面,但整體上還是遵循知識的循序內化過程。受制于智力的啟蒙與開發,在幼兒、小學、中學教育中強調“教”的作用應該是比較重要的,但在大學以及研究生等準成人或成人階段就不宜過度解讀“教”的重要性[7]。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眾關于對“教”與“學”重要性的矛盾性描述是我們對傳統文化或習慣的進一步沿襲而已,因此單一性強調或推崇“教”與“學”都有一定的極端思想在作怪?!敖獭钡淖饔酶嗟氖屈c化和督促、考核。教學相長,教學互助,“教”是外因,“學”是內因,外因再強大也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
三、富媒體視界下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思考與探索
大學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等任務。因此,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培養要從專業、課程、課堂三個層次考慮。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專業是器官,課程是細胞,教師是重要的營養資源,課堂講授應該以加強內涵學習為目標。大學課堂是大學生成長的基點[15]。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是一場綜合性展演技術,為此,下面僅在前述的對“教”與“學”簡要分析的基礎上,借鑒MOOCs等流行教學范式的特點,介紹我們對提高大學專業課堂教學效果的理解,并以生物技術專業的核心實踐課程“生物技術綜合實驗”為例,簡要匯報我們的一些做法。
(一)從授課內容看,須精益求精
從教學內容看,要真正掌握課程內涵及與其他課程的傳承性、關聯性,真正理解“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做到旁征博引、觸類旁通。這一點在課程泛化、課程間缺少有機關聯泛化的背景下尤其要引起教師的關注。設法挖掘學生潛力,注重課程知識和課程內容與其所蘊含的思維邏輯并重。理解、貫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強調專業性強的綜合性實驗的設計與實踐,或強化能關聯多門課程的實踐環節,力求將學到的多門課程知識運用到一個具體問題中,使所學內容更真實,使所學知識更活潑。
(二)從授課方式看,須有限選擇,擇優而用
從現狀看,課堂教學仍是抓住學生內心、提供震撼式沖擊的主要方式,同時更要意識到單調、單一的課堂講授也需要不斷地注入一些新鮮血液。如何將板書、PPT、課堂討論、MOOCs等有機融合以避免學生處于“審美”疲勞狀態?須知“變化是永恒的”,盡力避免如“今日頭條”所說的“播種龍種,收獲跳蚤:一言難盡的大學在線課程”,如何恰到好處地借用豐富的媒體資源,這都是擺在授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三)從授課理念看,應激發熱情與統一認知并重
在授課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像學習游戲一樣地學習知識只是一種理想,并非每節課的內容都是如歷史演義般、影視作品般有趣的,有時有趣的是理論課呈現的形式而不是內容本身。在目前的大學教學中,完全逃避課堂和完全依賴課堂的情況都是少數,對課堂的借助既有中學學習習慣的慣性,也有集體學習的心因學需求[13]。盡管或許已厭煩于這種課堂教學方式,實際上,埋頭苦學、聚精會神的課堂也賦予他們許多知識、精神適應和競爭意識,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作為教師要設法使學生明白上述內容的同時,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只有亮度足夠大,才能照得遠、照得久。自學很重要,但引領更重要。(四)課堂教學是一場綜合性展演技術一是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教學是一場綜合性的展演技術,一堂課必須有使人感受到“思想沖擊”的。正如一場電影有、一首歌曲有那樣,每堂課都要設計有“”,以產生體現啟蒙思維、點化心智、交互感情等功效,要達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境界。因此,要備好課,設計好、安排好、展現好內容;新的教學模式一定要消化、借鑒而不是模仿,掌握其本質更重要。二是加大討論型教學的力度。中學課堂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是為選拔做準備的,而大學課堂教學則主要以資格認證或培訓為主,應逐步培養并使學生養成自學、研讀、深思的習慣,可以借助時間來真正消化,進而吸收教材內容。大學教材內容多且繁雜,更需要培養學生養成跳躍性思維的學習習慣。大學學習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展現個性思維魅力和創新性思維特點的重要時期,通過提前的預習和課堂討論平臺可以較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并有意識設計討論內容并做好積極引導[16—17]。三是加速“理論課”與“實驗課”的互通與交融。相較于高中階段的課程,大學的諸多理論課程都設置有相應的實驗課程或實踐環節。因此,在課堂上介紹或播放一定的實驗過程、實驗結果或視頻有助于更為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對理論本質的理解和掌握。受益于軟件技術發展,虛擬實驗在近幾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授課教師也可選擇性地、適量地引入課堂。(五)基于“生物技術綜合實驗”的實踐探索“生物技術綜合實驗”教學改革,重點是在內容上充分反映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要義,在操作上,以錄影資料為重要補充,使學生在實驗間隙觀摩,強調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科研素質的培養[18]。本課程內容體現了兩個特點:第一,實驗內容的三型性即研究型、綜合性、工程性。如前所述,本課程以醫用蛋白—人溶菌酶為例,設計了七個環環相扣的實驗內容:一是攜帶有溶菌酶的重組質粒的分離、純化及檢測;二是質粒的酶切及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三是細菌的大量培養及IPTG對目標蛋白的誘導表達;四是細菌的收集、破碎與目標蛋白的純化;五是SDS-PAGE法檢測定目標蛋白的純度;六是BCA法測定目標蛋白的含量、酶活性測定;七是蛋白結晶實驗。在具體開展實驗時,本課程采用研究工作常用到的實驗設計方式(即研究型),不同的實驗組,其實驗條件有一定區別,這些區別所導致的結果都會在課后的匯報中得到展示,體現探索性,而不是復制常規實驗教學模式(即全班按照相同的操作模式、相同實驗材料和步驟,開展驗證性實驗,給出常規性實驗報告)。本課程采用的研究型教學模式還要求學生仿照科研論文,寫出研究報告。另外,本次實驗涉及到生物技術的諸多課程(如“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對應的實驗課程)的核心內容,部分實驗內容在以前多門實驗課中也曾學習過,因此,內容具有顯著的綜合性。工程性體現在實驗內容的系統性,前面的實驗為后面的實驗準備材料等。第二,培養目標的多靶向性。本課程的培養目標除前述的實操能力、科研認知之外,還包括對科研素養和國際化視野的培養。如前所述,科研素養的培養是本課程特別強調的,包括從課程內容的設計、實驗內容的匯報、研究報告的撰寫、參加課題組的組會、課題組教師的專題報告以及最后的匯報等,無不是圍繞這一目標進行的。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