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8 03:51: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言轉換,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西方語言哲學發展由于起源于哲學的流變,其根基是哲學的可知論。從這個理論出發,在對待語言上有某種依賴感,用語言認知世界,是言說的工具。這種研究的目的傾向于哲學領域的問題,屬于哲學范疇的論題。如上世紀末期西方學者通過語言學中的語用思維和理論構建了認知哲學,使哲學研究有了突破,形成了新的研究范疇。如果長期致力于語言哲學經典論題的探討,不利于語言學在語言哲學中的地位提升,也不利于真正實現語言學和哲學的共融共生,語言學研究從語言哲學這個土壤里生出別樣的新苗就會化為泡影,使語言學真正變成了純粹的哲學嫁衣。所以說,無論對于西方還是中國學者,轉變舊的傳統理念,重新思考研究目標,對于語言學在語言哲學中的發展至關重要。語言具有先在性,語言使世界出場。按照錢冠連先生的觀點,從語言下手,對新思想進行哲學思考。應該說,這個思路在國內的外語研究中還未形成主流。以語言學切入哲學有別于國外的從哲學切入語言學,這是兩種路徑,但并不排斥,實際上是彼此相通的,只是不同的思考和研究范式而已,不拘泥于舊有模式,各有千秋。從英語語言學本身來說,也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語言問題。離開哲學視角,也很難做其他學理性的解釋,或者很難搞清楚。“邏輯學家的主要任務就在于從語言中解放出來,哲學家工作的主要部分在于與語言的戰斗”。按照的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語言作為一個學科來講,也不是獨立的存在,也必須關注人及這個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關涉哲學問題是順理成章的。西方學者洪堡特認為語言世界觀是探討語言和思維之間關系的論點之一。他認為,“語言的差異不是聲音和符號的差異,而是世界觀本身的差異”;而個人的世界觀更多地是通過語言形成的,……也就是說,“學會一種外語就意味著在業已形成的世界觀的領域里贏得一個新的立足點”。雖然斯塔博斯(Stubbs.M.)認為:語言主要是人們在自然狀態下發出的比較連貫的口語或者是書面語,不過在這種不自主狀態下產生的語言卻實在地傳遞了某種信息。這就說明了研究語言哲學,通過深入研究語言,形成一種世界觀,并通過科學的世界觀傳遞正能量,發揮語言的社會作用,從而也達到了研究的預期目的。
二、后語言哲學研究內容的轉換
從已有的成果來看,外語界相關學者在語言哲學方面對西方主流思想研究比較清晰,闡述也足夠詳盡,應該說對語言哲學問題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把握。但由于研究目的等范式的轉換,要求后語言哲學的研究內容應開拓視野,逐步豐富,并且應該體現我們本國的研究特色,使我們更加深刻理解語言哲學的特有魅力。從我國的語言哲學研究來看,語言哲學既重視語言形式,又比較看重語言的功能,注重語言中內含的哲學思想表達。春秋時期墨子就十分強調并重視言語的成事作用,主張“取實予名”,即把名稱這樣的概念推及現實的思考,注意事物變化及其他因素的邏輯關系。另外,儒家的孟子就十分重視語言的倫理意義,注重語言表達的道德哲學功能。孟子曾經指出: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說明語言不詳實、沒有好的內容,沒有達到內容充實飽滿,是語言表達的不當。這里就傳遞了語言哲學中的倫理問題。如果語言缺乏道德標準,所以表達的涵義不會深遠。我們總是倡導學以致用的理念和為我所用的方法論,這與西方的語言哲學觀有所不同。這也必然在語言哲學研究方面要與西方的發展方向分道揚鑣。從研究內容方面來看,后語言哲學應該體現語言哲學功能和中國特色,體現中國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后語言哲學研究的內容應該是開放和多元的,既要立足語言學的本身,又要關注語用學發展;既要關注語法邏輯,又要分析推論反映出的哲學問題,并且要繼承和借鑒已有的優秀研究成果。如對于語用研究中語言的倫理研究,就是語言哲學研究的一個具體問題。有學者用語言哲學視角分析了禮貌用語表達方式,既以后現代視角指出禮貌的動態性和兩面性。語用語言禮貌(pragmalinguisticpoliteness)獨立于語境(context-free),主要包括句法、詞匯、語義、音系特征等語言選擇,禮貌表達就是如何使用它們,這屬于語用學與語言學之間的問題;依賴語境(context-sen-sitive),這是在社會文化語境下因人際距離、受益與受損、權力與義務等因素影響下語言選擇的恰當性,涉及一定的社會規約,這屬于語用學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問題。
以上研究說明作為哲學倫理學層面的禮貌問題的語言現象具有多維性,存在與我國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的契合問題。另外,要注重古代語哲思想的探究,把英語語言現象與中國的哲學很好地結合。如英語字母本身就隱含中國傳統的五行八卦原理。英語中元音字母A、E、I、O、U代表組成世界的五種物質模式;中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分類組成世界的物質,正與英語元音字母相對應。這種研究緊貼哲學源頭,有內涵、接地氣,意義深遠。
三、后語言哲學研究方式的轉換
語言具有共融性的特征,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是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尤其現代是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語言成為了重要的信息載體為人們廣泛使用,那么語言哲學涉足的范圍會不斷擴大。相應地,語言哲學研究也會隨著這種發展趨勢,運用多學科理論、方法和成果對某一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即跨學科研究。這種跨學科研究就是語言哲學與其他學科的合璧與貫通。如從語言哲學及翻譯的契合點尋找新課題的跨學科研究方面,朱志方教授從語言進化論視角重新審視了蒯因的翻譯不確定理論,提出了異族語言不可能沒有指稱個體的語言手段的論斷,證明了蒯因翻譯的不確定理論存在缺陷。進化理論為此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佐證,這也表明了多學科參與語言哲學研究可以使問題的解決更有說服力。一般認為,語言哲學研究就是涉及語言學和哲學理論,沒有機會運用其他方面的學科理論。但哲學作為解決人類一般問題的學科,給我們以整個世界及人生之解釋,仍然可以有機會與其他學科結合,提高語言哲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因為各個學科有各個不同的視角,可以提供語言哲學開放的理論基礎和知識準備。其實學科劃分以人的認識對象為依據,事物存在的本身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一定的事物需要多學科的解釋。我國以往的各級各類教育在人文精神方面有所欠缺,缺乏開闊的視野。也就是說,研究語言哲學必須掌握其他跨學科理論,打破學科封閉,這可以為語言哲學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和根基。
四、后語言哲學研究思維的轉換
(一)堅持唯物主義思維方式我們知道,語言哲學興起和發展于西方,大量已有研究成果含有西方的思想基因,其中,涉及哲學的基本問題,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對于語言哲學研究本身的影響不可忽視。這也提醒我們,在后語言哲學研究中必須堅持唯物主義思維方式,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堅持指導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用科學的邏輯方法解決問題。費爾克勞福(Fairclough.N.)認為:“話語是以口頭或書面形式的使用的語言,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話語即社會實踐”。在堅持理論指導下,還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因為是發展的,是與時俱進的,語言同樣也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變化發展的。這樣,我們就必須緊跟實踐的發展,深刻認識和辨別的話語體系,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好語言的哲學基礎。
(二)注重以人為本的思維取向語言是人存在的家園。語言哲學首先關注的是語言,這是從語言哲學的本體論地位來說的。但語言的主體是人,人運用語言這個符號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所以語言哲學研究中的內容必須關注人的問題。語言哲學思想對于人來講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它以揭示人及人生活的世界為目的,探究人類生活過程中起重要溝通功能的語言在人及其生活世界中的獨特存在方式。通過解釋、分析語言現象及其邏輯關系等,使語言擺脫工具論的范疇,而進入本體論研究的維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應該是語言哲學研究的最大受益者。
關鍵詞:導游口譯 語言文化 轉換策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旅游經濟也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并在政府鼓勵政策指導下蓬勃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走出國門來實現對異國文化最直觀的了解,而旅游也隨之變成了最便捷的文化體驗形式,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但在旅游過程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必然會在交際過程中產生語言及文化差異。導游口譯員作為語言文化傳遞的使者,則需要直面這類語言文化障礙,并在講解的過程中去減少甚至消除這些障礙,以達到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作用。一名合格的旅游口譯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還要在工作中時刻具備跨文化意識.以便真正實現導游口譯過程中語言及文化的雙重轉換。
一、導游口譯中的語言及文化特點
按照工作方式分。我們一般將口譯分為即席翻譯和同聲傳譯。導游口譯中的翻譯大部分屬于即席翻譯。多數情況下,正式帶團之前會有搜集資料、準備講稿的時間,以便使其講解更生動易懂。無論途中導游(on-the-way interpreter)或是景點導游(on-the-spot interpreter),在為游客進行講解服務時。其交際過程中都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特點。
1.語言的準確性
語言的準確性是口譯活動最基本的要求。在導游口譯中對于數字、年份、人名、地名等翻譯,更要注重其準確性。雖然導游口譯是在旅游娛樂過程中進行的較為輕松的交流翻譯方式。氣氛上沒有會場口譯緊張。用詞上沒有談判口譯精確,但導游作為文化的傳遞者,肩負著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互相了解、融合的使命,在口譯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名合格的導游口譯員,不僅可以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還能夠在保證準確性的前提下流利地用英文表達自己的解說內容。這就要求英語導游口譯員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加強和鞏固英語的基礎能力。只有培養了過硬的語言能力,保證專業詞匯量的豐富儲備,才能在導游口譯過程中用準確的語言向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
2.風格的靈活性
導游口譯發生的場所靈活多變。繼而使導游口譯的譯員需要根據不同場合、不同氛圍選擇恰當的交流風格。比如機場車站的迎來送往、乘坐旅游巴士途中的互動、紀念碑及墓地的講解等等,都應根據講解場合、內容的不同而轉換風格。一般來說,旅游的目的是以休閑娛樂為主,譯員的主體風格應趨近于生活化、親近化,必要時恰當的幽默也會給整個游覽過程增色不少,使得游客與導游可以和諧、愉快地相處。導游口譯員能否在短時間內被游客所接納及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游的交流風格。由此可見,導游的交流風格在輔助導游口譯過程中也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正常交流中譯員也要注意自己的音量和語調,在保持自身風格的同時兼顧禮貌原則,以免引起外國游客的不適。
3.文化的差異性
導游口譯中的文化差異可細分為客觀差異及主觀差異兩個方面。客觀差異指兩種語言在文字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一般會導致導游口譯員在工作中將漢語的用詞直接同英語的譯文對接。使得譯文在詞匯及語法上顯得生硬、牽強、難以理解。這就導致了語言轉換過程難度的增大。例如“月亮上的玉兔”如果翻譯成“a jade rabbit on the moon”外國游客就很有可能理解成月亮上的玉制雕塑了。其實我國文化中玉兔的概念可以直接翻譯成“moon rabbit”。文化的主觀差異性一般表現為由于思維模式、價值觀、宗教、歷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傳播障礙。在導游口譯的過程中,導游與游客之間,游客與游客之間都極有可能存在這種差異。如果導游口譯員不具備較廣的知識面和較敏銳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就很有可能在交流過程中產生文化障礙。甚至發生不必要的誤會。例如在翻譯“日本人的走狗”時,就要考慮到西方文化中對“狗”的習慣性解讀。如果直接翻譯成“dog”,外國游客不僅了解不到導游想傳達的真正含義,反而會主觀地產生忠誠、勇敢、機智等印象,這就跟原來想要表達的意思大相徑庭了。
二、導游口譯中的語言及文化轉換策略
導游口譯就是實現語言及文化轉換的交際過程。但由于導游口譯中存在著方方面面的跨語言、跨文化障礙,要真正實現信息的正確傳遞,還需要譯員對翻譯理論及策略有進一步學習和了解。1995年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譯者的隱身》一書中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的概念。異化突出原文的文化色彩,歸化則采取了文化補償策略。使目的語的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歸化異化概念的提出,解決了導游口譯中的很多交際障礙,也為導游口譯的策略提供了廣泛認可的理論依據。根據歸化理論,導游譯員可以用到對等替換、恰當省略等策略;根據異化理論,導游譯員可以用到直譯、直譯+增補等策略。
語碼是不同種類的語言或者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變體的總稱。語碼轉換,又叫語碼選擇,是在雙語體制中,為了適應不同交際對象轉換使用不同語碼的現象。[1]在社會語言學文獻里,語碼或代碼(code)一般作為一個中性詞語,指稱語言或語言變體。它強調的是語言系統作為一個抽象的代碼由負載意義的成分組成。這些成分在不同的文體、語域甚至不同的社會群組中有不同的體現。[2]用社會語言學方法進行語碼轉換研究揭示了社會因素(如種族、性別、年齡、社會經濟地位等)和語碼轉換之間的內在關系,而且總結出一些語碼轉換背后的社會動機。[3]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交際手段層出不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限于面對面的交流。網絡技術的協助和驅動使得處于“身體缺場”境況下的人們同樣可以在“虛擬世界”進行會話。網絡語言是傳播網絡的重要載體,正越來越強烈地沖擊著傳統語言文化,影響著社會。網絡語言作為新生事物,記錄和折射出網絡文化發展的軌跡。因此,網絡語言中的語碼轉換也呈現了新的特點。目前,有關語碼轉換各種功能體現模式,即語碼轉換的在哪些方面體現哪些功能的系統論述還屈指可數。作為一種獨特的、非傳統的語言形式,研究網絡聊天中的語碼轉換現象將會為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提供很好的材料。
二、理論依據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外許多學者已經從社會、句法、會話分析、心理以及語用的角度對雙語者的語碼轉換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RonaldWardhaugh將語碼解釋為“一種語言或語言的變體”。[4]既可用來指某一種語言,又可以指某種方言、文體語言,甚至可以指洋涇浜語和人們為了保密起見私下里設置的密碼語言。他指出交際的參與者、場景、話題是制約“語碼轉換”的基本因素。在具體的語境及具體的語碼轉換中,通常影響它的主要因素只有一個,其他的為次要因素。
(一)情景型語碼轉換和隱喻型語碼轉換理論
Blom&Gumperz發現,人們在語言選擇上有時并不一定符合當時語境的常規要求,這種偏聽偏離引起聽話者對另一種語境的聯想,是一種隱喻式(Metaphorical)語碼轉換。[5]Gumperz和Blom于1972年探討過語碼轉換的社會意義,將其區分為兩種類型:情景型語碼轉換(Situationalcode-switching)和隱喻型語碼轉換(Metaphoricalcode-swiching)。[6]情景型語碼轉換指那些由于改變場合、時間、話題、參與者等因素而引發的語碼轉換。這類語碼轉換只能是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在某個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講話人需要改變自己的語言來適應情景因素的改變從而最終維持講話的合適性。如中國學生與外籍教師在英語口語練習課上的交談。隱喻型語碼轉換則是指在情景不變的情況下,交際者為了表達一定的交際意圖而實施的語碼轉換,如表示強調、引人注意,表示某種情感,傳達某種信息等。本文研究基于漢語為母語聊天者在日常聊天中的記錄,因此筆者只對網絡聊天中隱喻型語碼轉換做了統計分析。
(二)標記理論
MyersScotton提出的“標記理論”(MarkednessModel)對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她把決定混合成分語法結構的語言稱為“主體語言”(MatrixLanguage),參與語碼轉換的其它語言稱為“嵌入語言”(EmbeddedLanguage)。她的“標記理論”認為語碼選擇有“無標記”(Un-marked)和“有標記的”(Marked)的區別。[7]她認為語碼代表著一組權利和義務,語碼轉換主要有兩個目的:進行無標記選擇和有標記選擇。標記性模式從語碼的社會價值角度對語碼轉換進行解釋。[8]Myers-Scotton詳盡闡述了有標記(marked)語碼轉換的模式。她認為所有的交談者都有一套標記準則,這些準則有助于他們辨別有標記(marked)語碼和無標記(unmarked)語碼。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學者們側重研究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并且把語碼轉換看成是一種“語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cue)。[9]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也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語碼轉換。如祝畹瑾的《語碼轉換功能及其體現模式》、杜輝的《語碼轉換與社會規則》等,都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出發,對語碼轉換進行了研究和闡述。無標記語碼被定義為“就現有的特定情景和因素而言,在社會標準既定的情況下的一種特殊語言變體的選擇,它是一種可預料的話語交流媒介”,而有標記語碼則是不可預料的。[10]一般情況下,網絡聊天的語碼轉換屬于無標記的語碼轉換(unmarkedchoice),雙方在特定的情況下選擇心理感覺趨同的言語表達思維,維持二人正常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并由此得到預期的談話結果。在另外一些時候,有標記的語碼轉換(markedchoice)則提示著話題的轉變,說話人有意偏離目前對話雙方現有的權力或義務關系,以及改變對話的語氣目的。[11]
三、網絡聊天中“語碼轉換”的特點
與日常會話一樣,在虛擬的空間中,這種網絡聊天中的“語碼轉換”同樣可以精確、形象,逼真地傳遞信息,聽話人也能準確理解和把握話語交流的意義。然而,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網絡聊天中施話者和受話者雙方采取的話語交流方式與口頭傳遞信息又有所區別,具有新的特點。首先,網絡交際的雙方是不見面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或只識其文),參與者的身份比較隱蔽,說什么和怎樣說都沒有限制,這就導致了語言的隨意性。加之,網上交際主要是利用鍵盤操作來實現,受打字速度和上網時間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施話人總要盡量縮短受話人的等待時間,所以往往要按口語的特點來表達思想。其次,交際者從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轉換另外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時,是以一種語碼為主,其他語碼為輔,有主有次。隨著社會經濟及語言教學的發展,在會話過程中,人們已不僅限于母語交流,外語也參入其中。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采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過選取一些原用語為漢語,英語為嵌入語的實例,比較基于母語為漢語的網絡用戶在日常聊天中的現象,來描述和分析其社會功能與動機。
四、語料的選取
鑒于網絡聊天工具眾多,本文國內最為流行的QQ即時通訊工具為語料選取的工具并對所收集的其中50篇聊天記錄(除語音、視頻聊天)進行語料分析。這是因為:首先,QQ聊天不同于日常口頭交際,聊天者是通過操縱鍵盤來輸入文字等信息,可以完全保存聊天記錄,有利于進行統計分析。其次QQ受眾群體廣,具有代表性。據統 計,截止2007年底,QQ即時通信注冊賬戶總數達77.417億,即時通信活躍帳戶數3.002億,最高在線賬戶數達到3.610萬(信息來源于騰訊官方網站)。再次,QQ提供了文字轉換,圖片傳輸,QQ表情等服務,為紛繁多樣的語碼轉換提供了便捷的條件。
五、網絡聊天中“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
語碼轉換的基本功能,如表明社會地位,拉近心理距離等在網絡聊天中同樣存在。本文通過對所選取的50篇語料分析統計得知,在句內、句際或語篇層次轉換共發生112次語碼轉換。由上表可知,居前三位的社會功能分別是表強調功能的語碼轉換共38次,占總數的33.93%,起到委婉語功能的語碼轉換共27次,占總數的24.11%,起到拉近或拉開心理距離功能的語碼轉換共23次,占總比例的20.54%。除此之外,其他的社會功能,諸如引用、炫耀等社會功能的其它語碼轉換共發生24次,占總數的21.43%。因此,可以認為,在所起的社會功能的作用中,主要以前三項為重心。現舉例就這三種功能進行分析:
(一)強調功能
例1:快樂飛羊15:01:19你在哪個University?Merry15:03:08在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Merry15:06:02你聽說過嗎?快樂飛羊15:08:28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西北師范大學是嗎?快樂飛羊15:11:14是不是蘭州的西北師大Merry15:12:31Youareright,Whichschoolareyoufrom?快樂飛羊15:14:47SuzhouUniversityMerry15:16:11蘇州大學,Iknow,thankyou!為了方便、快捷和有效的交流,網絡聊天的形式遠不同于面對面的A-B-A-B的話論轉換模式。網絡聊天幾乎只是在計算機媒介語篇的背景中。在本段聊天記錄中,“快樂飛羊”用英文和中文開始對話,英語的關鍵詞是University,而Merry則選擇用英語回答了學校名,“快樂飛羊”為了能與Merry繼續進行交談,將語碼轉換為漢語。接下來“快樂飛羊”用中、英兩種語言說出學校名稱,起到了強調和重復的作用。在Merry無反應時“,快樂飛羊”再次給Merry發信息。這時Merry選擇用英語與對方交談,而“快樂飛羊”則順應對方,采用英語,以此使話題繼續下去。Merry為表示她知道“快樂飛羊”所說的學校,將語碼轉換為漢語,起到了強調學校名稱的作用。
(二)委婉語功能
例2:隨風10:41:05最近在忙什么?天使10:44:17正在忙論文的事隨風10:46:09哦!我以為你有bf了,所以就不跟我們聊系了。(bf即英文boyfriend簡寫)天使10:48:20哪有?Iamstillsingle.隨風10:49:24明天有空嗎?出來坐坐天使10:50:02Iamsobusy,我要工作了,改天聊隨風10:52:32OK,noproblem在網絡聊天中為達到淡化語言中貶義或消極的語義特征,避免交際中的唐突和尷尬,同時為了縮短打字時間,縮略語被廣泛使用。在本例中,施話人“隨風”用bf代替了男朋友,起到了較為含蓄的表達自己說話意圖的社會功能。而受話人“天使”,用插入語形式將語碼轉換為英語,委婉的回答了自己仍是單身的現狀。“隨風”盡力抓住機會,邀請對方出去。然而,“天使”將語碼轉換為英語,委婉推辭了。緊接著她又進行了有標記性的語碼轉換,并且轉換了話題,用警示性的言語直截了當的回拒了對方繼續聊天的愿望。因而此時的受話人“隨風”用英文輕松的答應了對方的要求,擺脫了自己被拒絕的尷尬。因此,語碼轉換起到了委婉語的社會功能,使交際雙方會于心、愜于意,從而達到了理想的交際效果。
(三)拉近或拉開心理距離
例3:天空16:30:15Hello!碎發16:30:38你好!天空16:31:17想你了,過得咋樣?碎發16:32:34I'OK.Thankyou!天空16:35:29干嘛這么客氣碎發16:37:34Iamdoingmyhomework天空16:40:45好吧,你忙吧!在例3中,施話人用輕松隨意的“Hello”來向對方打招呼。而受話人轉換語碼用相對比較正式的語體回應。這種有標記的語碼轉換體現了接話人有偏離施話人的權力,拉開與施話人的距離。當施話人用口語化的語言輕松,親切的問話時,受話人“碎發”又用英文回答以拉開與施話人的距離,“天空”感覺到對方故意在保持與自己的距離,但仍堅持用漢語口語與施話人交談,向對方靠攏,以期拉近距離。然而“,碎發”進行了有標記的語碼轉換,再一次有意偏離現有的會話權利,改變語氣以此起到拉大心理距離的功能。從本例中可以看出天空三次想拉近與“碎發”的心理距離,卻被“碎發”拒絕,故意疏遠。由此可見,語碼轉換可作為一種交際策略,在特定關系狀態下選擇語碼,可以有意偏離交際習慣,進而改變施話人與受話人的社會關系。
關鍵詞:多語言 數據抽取 對應關系
中圖分類號:TP30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153-02
目前,數據庫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但數據庫的使用和顯示語言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統一。在日常工作中,一個國家的公司可能與另一個國家的公司合作做項目。但是兩個不同語言國家的公司合作,語言的轉換就成了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該軟件無論是登錄界面還是數據抽出的界面都是由日語的字段組成。其中包含了如:ロット番號、得意先コ`ド等字段。因此,如果兩個不同國家的人合作,若都用自己本國語言來進行一些數據操作,則對項目后期的合成帶來不便;若只用一國的語言,那么對另一個國家的工作人員來說有極大的語言障礙。文章將提出基于SQL 的數據語言轉換方法,以便讓不同母語的人在應用的時候,能夠克服語言障礙。
1 相關工作
目前,實現數據庫的多語言轉換的方法主要是兩種:(1)使用配置文件;(2)使用第三方語言控件。但是使用這類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使用配置文件很容易使用戶的資料和設置破損;而用第三方語言控件則需輸入大量數據,載入速度大大變慢,編譯效率降低。
因此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基礎上,借鑒多語言切換方案,轉換方案思路如圖3所示。
如圖2可知,該方案是將多語言數據輸入數據庫,縮短對可執行文件的長度,大大提高系統啟動速度,并且保證數據不丟失,從而實現軟件界面的多語言轉換。
運用該思路,也可將所需要用的軟件的語言進行切換:初始是日語,切換成功后,則接下來可用中文進行操作。若是操作完成后,如有需要,可按原方法再重新切換回來。
2 數據語言的轉換
2.1 不同語言的數據間對應
對于原先保存在數據庫中的數據,其語言已經固定。比如原來的數據是日語,那么抽出來的也是日語。那么現在在前臺調用的人員想看到中文的數據,則需要事先對數據進行轉換。
首先查找出原日語數據庫中的主要數據項目名(可根據一些列名或者標題名來查找)。
再創建語言之間的對應關系表,如表1所示。根據數據中的字段制定上述關系對應列表,并給予編號1、2、3......一個編號(key)對應一組關系。在調用的時候,即可根據編號將日文對應的中文字段抽調出來。
2.2 含相同字段間不同語言切換
在一些主要字段中,可直接采用關系對應表的方式進行轉換。但是考慮到一些字段會反復出現,或是許多字段有重復的部分,則可建立不同和相同字段間的映射關系,如圖4所示。
如圖3可知,用戶要查找有關“商品コ`ド”(日文)的數據,但“商品”(日文)這個字段在其他字段中反復出現,因此可以通過該字段同時抽取其他含有該字段的項目名。
3 數據多語言的抽取
3.1 數據抽取思路
在抽取前首先要增加兩個語言控件,分別為日文、中文。當用戶在前臺選擇“中文”控件的時候,中文稻菹允境隼矗選擇“日文”的時候,日文數據顯示出來。
下面是數據抽取整體思路:(以“商品コ`ド”為例)
TextBox
String
商品コ`ド
商品コ`ド 3 INNER JOIN 商品中文 JBT ON
3.商品コ`ド=JBT.商品代碼
3.2 數據抽取結果
利用上述思路,先從數據庫中抽取日文數據,然后再從相應的中文表中抽取中文數據,抽取結果如圖4所示。
由圖4可得,左側原數據是日文版的,經轉換后可得右側中的中文數據,“ロット番號、ステントI部”等字段,均已經顯示為中文的“批號、支架營業部”等,這樣就方便了不同語言的用戶查看數據。
4 結語
文章提出了一種基于SQL Server的數據語言轉換方法。該方法首先查找出原日語數據庫中的主要數據項目名,根據這些項目名建立相應的對應關系表,再找出含有相同字段的項目名,建立多個對應關系表。然后,建立兩個語言的控件,并通過選擇相應的編號(key)來抽出相應的數據,從而顯示不同語言下的數據,方便了不同語言的用戶查看數據。
參考文獻
[1] 楊永國.基于SQL Sever數據庫技術的多語言轉換[J].硅谷,2013(1):31-32.
[2] 李興原,丁剛.基于SQL Sever數據庫技術的多語言轉換[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12):46-47.
[3] 王芳.SQL Server的數據轉換[J].現代企業教育,2014(12):489-489.
[4] 易國洪.對象和對象-關系DBMS[J].科技廣場,2007(1):85-88.
[5] 劉曉娟.關系數據庫運用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4):60-60.
[6] 黃銳.SQL Server對XML文檔的數據抽取方法的分析與實現[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6,11(2):24-25.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49-02
“數學語言是一種以符號表達為主的特殊語言,具體可分為符號語言、文字語言和圖表語言三類。”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數學語言不斷內化、不斷形成、不斷運用的過程。學生準確靈活地掌握了數學語言,就等于掌握了進行數學思維、數學表達和交流的工具。因此,引導學生構建確定位置模型的過程就是把圖表語言、符號語言和文字語言相互轉換的過程。現以蘇教版四下《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在語言轉換中構建數對模型。
一、圖表語言轉換為另一種圖表語言,準備構建模型
圖表語言是指包含一定數學信息的各種圖或表,把一種圖表語言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圖表語言,能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意,從而迅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學生順利構建數學模型打開方法之門。
教學時,教師先用課件出示學生座位圖(如圖1),引導學生觀察座位圖并說出小軍的位置。經過
(圖1)
仔細觀察后,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小軍在第3排第4個,有的認為小軍在第4組第3個,有的認為小軍在第3排第3個……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惑:為什么同樣是小軍,他的位置卻不同?怎樣才能用一種統一的方法正確、簡明地表示小軍的位置呢?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認識從左往右數的第1豎排、第2豎排……以及從前往后數的第1橫排、第2橫排……再借助多媒體把每個同學的位置用圓圈圖表示(為了突出小軍所在的位置,把他所在的位置用黑色圓圈表示出來,如圖2)。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認識行和列。
(圖2)
接著,教師借助多媒體依次出示第1列到第6列,以及第1行到第5行,這樣情境圖變成圓圈圖(如圖3)。
(圖3)
構建數對模型,首先要讓學生認識數對的基本要素――列和行。情境圖中的座位容易引起學生認知的混淆,教師借助多媒體把情境圖變成了圓圈圖,這個轉換過程把實際問題抽象成了數學問題,也是一種圖表語言轉換成另一種圖表語言的過程,學生在語言轉換過程中理解了列和行的含義,掌握了確定第幾列和第幾行的規則,為后續構建數對模型做好了準備。
二、圖表語言轉換為符號語言,確立數對模型
符號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外顯形式,反映了數學思維的特征,簡化了數學思維過程,是數學思維的有效載體,符號語言不僅能簡明、直觀地表示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且非常準確、清晰和深刻,并且具有簡約思維和便于交流的功能。把圖表語言轉換為符號語言,能把圖表語言的直觀性、整體性和符號語言的抽象性、簡潔性有效融合,對學生自主構建數對模型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用數對確定位置的興趣,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小軍的位置,此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表示方法,于是教師自然地引入數對的表示方法,要先表示列數,再表示行數,它們的前后順序不能顛倒,兩個數中間用“,”隔開,并且要帶上“( )”。這樣,學生就形成了一致共識――小軍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用數對表示是(4,3)。學生先學會用第幾列第幾行表示位置,再學會用數對表示位置,學生用這種簡便方法表示小軍位置的過程就是他們把圖表語言轉換為符號語言的過程。
三、圖表語言轉換為文字語言,應用數對模型
數學學科中的文字語言常常具有本學科所特有的確定語義,經常以數學概念或數學術語的形式出現。有些文字語言本身可能還有比喻或象形意義,學生更容易領會和理解。教師引導學生把圖表語言轉換為文字語言,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很多抽象或枯燥的數學知識的問題解決過程往往是圖表語言和文字語言轉換的過程。
練習時,教師先出示圖4,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思考圖中瓷磚的位置并用數對表示。
(圖4)
學生在觀察四塊花色瓷磚的位置以及所表示的數對時,還要思考能否發現其中隱藏的規律。這時學生發現表示同一列瓷磚位置時,數對的列數相同行數不同;表示同一行瓷磚位置時,數對行數相同列數不同。接著,教師出示某校傳達室各班級信箱示意圖(如圖5),要求學生思考:(1)如果傳達室把寄給王潔
(圖5)
的信件放在(,4)信箱里,王潔是幾年級的學生?(2)如果(4,)表示某班信箱位置,可能是哪個班?(3)如果(,)表示某班信箱位置,可能是哪個班?學生解決問題時,需要根據圖中信息一一回答:(,4)表示第四行的信箱,這一行都是四年級的,因此,王潔是四年級的學生;(4,)表示第4列的信箱,這一列都是四班的信箱,(4,)可能是四班的信箱位置;(,)表示任何一個班級的位置,因此,這個信箱可能是全校任何一個班的。最后,教師出示圖6,
(圖6)
引導學生分別找出(3,2)、(1,1)、(1,3)、(1,1)、(5,4)、(5,1)、(1,4)、(3,3)、(1,3)和(5,1)所在的字母,最后把所有字母按順序拼在一起,組成的句子就是“I am awesome”,轉換成漢語就是“我真棒”。
結合數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有助于學生充分體驗數對模型的廣泛應用;把數對模型和英語知識有機融合,是對數學學習“寓教于樂”的嘗試,有助于增進學生喜歡數學的感情,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從而更有效地鞏固“用數對確定位置”這一新知識。
關鍵詞: 本土文化 油畫藝術語言 洪凌 意象山水
“保羅?克勒認為,藝術創作要考慮到四個環節:‘我’(Ich)、‘你’(Du)、‘大地’(ERDE)、‘世界’(WELT),‘我’指藝術家,‘你’指對象。‘我’和‘你’都是站在大地上的,大地是中心。整個世界是一個宇宙的共同體,它以一個大圓的方式把‘我’、‘你’、‘大地’包容進去。‘大地’象征著我們的生活世界,象征著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創作活動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世界和文化傳統,要在我們的生活世界和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和獲得力量”。[1]因此,在這里我借用保羅?克勒的“四個環節”來引出本土文化下中國當代油畫創作如何實現藝術語言的轉換這一論題。
如今身處全球化與信息化時代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無不受西方的沖擊,作為“舶來品”的代表西方視覺藝術形式的油畫,更是在進入20世紀以來,受中國這片熱土的傳統文化的沖擊和抵制,經歷了翻云覆雨般的變革。在這一過程中,建立屬于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價值體系是油畫藝術語言轉換的關鍵所在。本文通過對畫家洪凌意象山水風格特征的分析與研究,論述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當代藝術如何把“我”“你”“大地”“世界”四者的關系恰到好處地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如何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實現“油畫本土化”,成功實現藝術語言的轉換。
畫家洪凌是油畫“本土化”領域內的佼佼者,他的意象山水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而且引領人們不自覺地轉向本土傳統文化的思考。洪凌意象山水是畫家洪凌融中國山水美學和筆墨意識于油畫風景的創造性風格,是對西方油畫的吸收與改造,在現代風景油畫史上的文化現象中頗具一定意義。
一、從“山水”與“風景”時空觀念差異的角度分析
以古希臘文化和基督教為依據的美學思想和西方藝術,為油畫風景的起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成為西方藝術家忠實、客觀地描繪大自然的源頭。“模仿說”與“透視原理”被普遍運用在西方繪畫藝術中。而中國受儒、道思想的影響,繪畫的時空觀念與西方大相徑庭。“三遠法”所構的空間不是幾何學的科學性透視空間,而是詩意的創造性的藝術空間。[2]不是“真”的情景的再現,而是“道”的觀念的體現。“西方人是以人為主體,采取以內向外的關照方式。中國古人則是由對自然大化的內省而導致的以外向內的觀道體驗”[3]。
“洪凌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意象山水的創作中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了山水畫創作‘天人合一,心有萬象,天馬行空’、‘肇自然之靈性,成造化之功能,于咫尺之圖,寫畫里之景’、‘東西南北,宛爾目下,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生于筆下’的藝術理念、藝術思維和創作方法”。[4]拋棄了西方風景畫慣有的“焦點透視”法則,采用了“散點透視”,畫面平面展開,沒有了中心式的定點取景,而形成了極具東方式的構圖上的連綿感;撇棄了藝術“模仿論”,而是在自然中尋找自我,尋找自我精神與自然的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和心物相應,像中國古代卜居山林的山水畫家那樣“飽游繞看”、“走遍山川讀自然”,在體靜心閑的狀態中觀察體味、靜思冥想。他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靈魂,他在創作中“搜盡奇峰打草稿”。
二、從“山水”與“風景”色彩觀念差異的角度分析
“西方的油畫風景是以客觀再現自然風景為目的,因而追求色彩結構本身的表現力,以反映視覺印象為宗旨。而‘油畫山水’則是繼承中國傳統山水畫精神,將自然風光作為一種人的意象來表達,它不是對自然色彩的摹仿,而是自然色彩的再創造”。[5]可見,西方油畫是以色彩見長,油畫對色彩的研究是其他任何畫種不可比擬的。這是“油畫山水”與油畫風景在色彩運用上的本質的區別。
洪凌意象山水體現了他把中國傳統繪畫對色彩的理解,恰到好處地運用到他意象山水的創作中,是意念的色彩、主觀的色彩。打破了傳統西畫所謂“固有色”的先入之見,不再拘泥于嚴密的色彩推論,更注重于整體的色彩把握和對色彩的感性體悟。再加上引入了中國山水畫的意念,運用了中國山水畫的筆法,洪凌畫面中色彩符號的意義得到了新的發展。在單一的色彩中尋求豐富的層次美,在含蓄中尋求變幻的色彩韻味,達到了“以虛寫實,含蓄蘊藉,而無畫處皆成妙境”的境界。這也充分說明了洪凌在意象山水的創作中對色彩的獨特理解和創新表達。
三、從“山水”與“風景”形式語言差異的角度分析
“題材是不同文化心理作用下形成的圖式的投射結果,而材料與媒介只是這種投射所依附的物化形式。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和西方人眼中的對象,如山水和風景、花鳥和靜物,都呈現出不同的視覺形式,此導源于‘意境圖式’和‘實境圖式’的差異和分野,而在各自相應的投射過程中,積累了一系列趨于完整的材料使用和操作系統。中國繪畫以筆墨為材料核心,并附以紙、水、硯、印等為配套的材料,通過心理結構的虛實關系,集中體現于提、按、勾、描、緩、急、收、放等多種技巧,與‘意境圖式’相呼應;而西方繪畫則以油彩為材料的典型,通過物態結構的縱深關系,集中反映在明暗、透視和解剖等造型手段之中,講究色彩的立體化和層次感以及構圖的整體和均衡等要素――這就相應造成了‘點線結構’和‘塊面結構’的兩種心理投射”。[6]因此,便形成了中國的“山水”和西方的“風景”兩個有著本質區別的畫種。
洪凌意象山水在圖式、取材、造型、用色、筆意到最終畫面意境的表達,都與中國水墨山水畫有諸多親緣關系,構成了油畫材料語言自身的精神傳達。圖式上,他漸漸撇棄了西方固有的焦點透視,物象在二維畫布上平面展開,似有迎面撲來之氣勢;天空大面積的色彩平涂,似有中國畫家“惜墨如金”之喜好。造型上,不是西方慣有的如實描繪,而是寫“胸中丘壑”,使畫面景致在“似與不似之間”穿插交匯、或隱或現、或有或無。色彩上,在深刻理解了中國畫中的“積墨法”之后,色彩的處理上,發揮了油畫色彩可以厚涂可以覆蓋的特性,色層之間相互掩映、相互疊壓,呈現出色彩斑斕的畫面效果。其中有“潑墨”似的大面積的底色,也有最后“點彩”似的點睛之筆。“中國書法式的用筆,‘高遠’、‘深遠’、‘平遠’的布局與透視效果,仿佛是西方表現主義的力作,又仿佛是古趣盎然的宋元山水。中國式的筆情墨趣間充分表現出華夏大地的山魂水魄。他將現代化的油畫語言、中國傳統文化的素養和對九州山水的體悟,水融般的糅合到了一起”。[7]洪凌在油畫材料語言與造型語言、色彩語言之間尋找到了適合自己藝術發展需要的切合點――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的結合與創造。
通過對洪凌意象山水風格特征的分析與研究,我們不難看出,在油畫“本土化”的領域中,畫家在創作中要使得這些本土文化資源成為當代藝術的可視圖像,需要付出艱辛的語言轉換工作,并以此來完成建立中國當代藝術價值體系。只有如此,中國當代藝術才有可能重構西方主流現代性,才能切身地參與到全球性的歷史變動中,成為新文化形態的生產者,最終將會在國際性展覽上與全球當代藝術進行真正平等的對話。
參考文獻:
[1]孫周興,高士明.順其自然[G].視覺的思想:“現象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50.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1.
[3]趙興紅.山水畫 風景畫――略論概念的文化差異[J].書畫藝術,2005,(6):19.
[4]劉利霞,白曉劍.民族文化精神與中國油畫的融合[J].美術大觀,2007,(12):201.
[5]譚天.論油畫山水[J].美術學報,1999,(1):66-67.
[6]李超.中國油畫和山水意境[C].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219-220.
關鍵詞:青綠色彩 繼承 轉換
山水畫形成伊始,就以青綠色彩為主形成表現自然的裝飾性的審美情感,其中并不帶有強烈的哲學色彩。而自五代、宋以降,水墨山水畫以其文人審美觀念與理想的介入,成為后世近千年中國山水畫發展的主流。我們繞過傳統文人色彩的表現狀態,回到青綠表現時期,以青綠色彩改造文人色彩,使色彩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對傳統進行主觀性的重新建構,把傳統之中的筆墨與色彩的精華加以提煉、結合,形成既有水墨的寫意表現又有色彩自由情感抒發的具有現代觀念的山水新樣式。因此,要通過繼承傳統青綠山水的色彩表現來促進當代山水畫的發展。
一、青綠山水畫色彩的表現特征
1.青綠色彩的裝飾性
青綠山水常運用石青、石綠、朱砂、金等礦物色彩。這些石質粉末顏色具有很強的覆蓋性,色彩艷麗明快、濃烈奔放,產生出富麗輝煌的視覺效果。唐宋之際青綠山水在勾線之后以色平涂為主,熟絹的材質性能和紙相比,無法實現色彩的迅速暈染,更適于色的平涂,這也增強了畫面的份量感。材料的性質與施色方法等使青綠山水畫具有了非常強烈的裝飾效果。
2.青綠色彩的寫意性
元以來,大青綠的表現減少,由于文人水墨的興盛,青綠式微,雖各朝也有做青綠山水者,但多與水墨相依存,以水墨為主。在水墨渲染的基礎之上,施以青綠色彩,多數山水畫家為求筆墨的保留,用青綠色彩時適可而止。宣紙的運用讓青綠色彩失去了平涂的條件,它對色彩同樣產生了暈染滲化的效果。色彩的表現融入到水墨的表達之中,色彩隨水墨滲化達到了畫面的統一,因此色彩也產生了與筆墨相同的寫意性。
二、青綠色彩的裝飾性與水墨相結合的當代畫家作品分析
傳統青綠色彩因色彩的性質、材料的特點,使其在山水的表現中具有裝飾性的視覺效果。裝飾性的效果使色彩呈現平面厚重的狀態。當代畫家在繼承這種青綠色彩裝飾性的同時,把它與筆墨相結合,實現了色彩的當代轉換,創新了山水畫的表現。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卓鶴君:把傳統筆墨線條的曲折游動變為直線的錯落交織而成山川圖像,縮減線條曲度帶來的縱深感,增強直線線條筆墨組合而成的黑白灰大的墨塊。這種表現將山川形象更加整體化、概括化,并趨向一種視覺圖式的裝飾平面感。借用傳統大青綠、石綠、金等色彩的濃烈厚重來填充平面化的線型筆墨空間,形成水墨氣韻的流a動舒展與色彩的聚集。畫家通過色彩的平面幾何型表現增強畫面的現代感,色彩要想從水墨中突出出來,與水墨形成對比,必須采用厚涂色的方式,厚涂青綠色彩使色彩不會發生濃淡變化,進而形成色彩的平面化狀態。色的平面依靠水墨為底使色彩不艷俗浮躁,色彩達到飽和、沉穩、潤澤的狀態。水墨的氣韻流動與濃郁的青綠色彩塊面最終在畫面中達到和諧統一,把傳統文人水墨引向了新的高度。
畫家許俊:許俊的青綠山水繼承了傳統大青綠的設色方法,并結合筆墨語言形成具有現代特點的新青綠表現。畫家采用有色宣紙為底,山川樓閣以濃墨勾勒其型,改變早期大青綠空勾無皴方式,增加皴、擦、點、染的筆墨技巧,以粗放厚重、方直勁挺的線條和飽滿潤澤的皴染為主,表現空間與質感,使山石層次豐富、線條靈動。在此基礎上施青綠重色,做平面涂染,這改變了傳統水墨山水的淡著色產生的色彩空間從屬地位,色彩從局部走向整個畫面,這樣必然產生色的平面狀態,形成色彩的裝飾性。在色彩平面化的同時,筆墨語言加強,山石結構層次的強調讓景物的空間感加深,近處山石通過涂色前的筆墨造型和涂色后的筆墨層次表現,使山川產生空間感。同時,近處山石的石綠重色與遠山的稍淡的藍色,形成遠近、厚薄的對比,這樣運用平面色塊的對比就產生了空間變化,由此,新的山水圖式產生了。畫家從傳統青綠山水中提取色彩的平面表現,從傳統水墨中借鑒筆墨的形式語言,讓兩者相結合,這樣筆墨在色彩的范圍內有了豐富的層次表現,色彩在筆墨的造型空間中被充分放大。畫家采取了筆墨與色彩并行發展的創作理念,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
三、青綠色彩的寫意性與水墨相結合的當代畫家作品分析
當代山水畫家盧禹舜等一批藝術家運用傳統青綠色彩寫意性融合水墨,創造了山水畫表現的新形式。
盧禹舜在傳統筆墨與色彩表現方式上都是非常獨到的。畫家從傳統大青綠的重彩施色中得到啟示,他的作品充分做到了色彩的寫意性與水墨的結合,既繼承了傳統的筆墨情趣又提升了色彩的精神內涵,使色彩融于水墨氤氳的意境中,并幻化為視覺的主體。在山水畫的表現上改變筆墨與造型的對立狀態,使筆墨造型融合在一起,增強水墨形象的整體感。采用勾和染的方式減少對山石空間深度的表現,讓色彩進入畫面的主體空間中,與筆墨造型形成對比統一的視覺關系。畫面中山石的空間深度的表現被弱化,服從于筆墨的整體表達,通過近處山石的勾畫與遠處濃重水墨的暈染,形成山水空間的關系與強烈的對比,只勾出山體輪廓,不在山石的細節上做空間表現,由此,色彩就進入山石的結構中,形成色彩的平面表現。一幅畫不僅要有對比,更要有統一,畫家把青綠色彩的寫意性表現加強,讓色彩走出山石結構的范圍,主動與墨相連接、相滲透,形成色彩的氣韻流動,青綠色彩產生了與水墨一樣的渲染效果,也形成了色的濃淡干濕的變化,因此色彩就獲得了表現的主動性。色彩對形體的超越產生的色彩寫意性與裝飾性,最終與水墨實現完美的融合,既體現了傳統文人的高尚文雅,又表達了現代色彩的精神情感與意蘊。
四、對青綠色彩的繼承與轉換實現了當代山水畫色彩表現的拓展
當代山水畫家在借用青綠表現創新時,實現了青綠色彩的寫意性改變,色彩的表現上升到與水墨同等的理論層次。新時代的畫家們從傳統中尋找開拓創新的基點,尋找到色彩的優勢與不足,以色的優勢補墨的不足,同時把水墨的精神情感賦予色彩,讓色彩實現自身的超越,繼承色彩的裝飾性與寫意性表達,并實現與水墨的融合轉換。這樣,色彩就超越了本身的物理屬性,達到了情感的宣泄,最終使山水精神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許俊.新編青綠山水畫[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語碼轉換,語碼混用,雙言制,借用,臨時借用。
引言:
語碼轉換雖然是很早就有的現象,可是學術界真正對它產生濃厚興趣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學者們大致研究了三個問題(劉紹忠、韋娟,2001年10月):第一,關于語碼轉換的定義(Gumperz,1971;Hudson,1981;Verschueren,1999);第二,對語碼轉換進行分類描寫(Gumperz,1971;Gumperz&Hymes,1972;Hudson,1981;Auer,1990);第三,關于語碼轉換的交際效果(祝畹瑾,1992;許朝陽,1999;陽志清,1992)。本文將重點闡述第一個問題--語碼轉換的定義以及容易與之混淆的幾個概念。
一、語碼轉換的定義
對語碼轉換的定義,不同的語言學家各有側重(何自然、于國棟,2001年)。Fraomkin(1998)的定義是將一個單詞或詞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話中,或在兩種語言變體或語碼間來換使用的現象。Scotton(1993)認為語碼轉換是在同一次談話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變體。McKay&Hornberger(1996)認為當言語社團中存在兩種或更多的語言時,講話人經常從一種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的現象是語碼轉換。Poplack(1993)描述的語碼轉換是在連續的話語中出現不同語言的句子或句子片段的現象。她認為新插入成分的內部結構必須符合原有語言的句法和詞法規則。
總的說來,對語碼轉換的定義有三方面的內容(王瑾、黃國文,2004年):第一,操雙語或多語者在同一次會話中從一種語言轉向使用另一種語言的現象(Herman1968,Rubin1968,Greenfield1972,Laosa1975,Sankoff1980)。第二,在主要使用一種語言的過程中穿插使用另一種語言組塊(詞、詞組、句子或更大的語言單位),對于這種現象,有的社會語言學家認為是語碼轉換(ValdesFallis1978);有的則認為它僅是一種語碼混合(Gumperz1977,Graser1980,etal)。第三,指某一語言系統內各種語言變體之間的轉換(Blom&Gumperz1972,Coapland1980,etal)。
進行語碼轉換的兩種語言中通常有一種是基礎語,另一種是輔助語。前者是會話中使用的主要語言,后者則是轉換中出現頻率相對小一些的語言。
二、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與語碼混用(code-mixing)
研究語碼轉換,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語碼混用,關于二者的關系,大致有三種看法(王瑾、黃國文,2004年):(1)認為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與語碼混用(code-mixing)之間存在區別;(2)認為語碼轉換與語碼混用沒有什么區別;(3)對于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區別不置可否。
將句間語碼轉換和句內語碼混用區分開來的確有利于研究語法限制,但是在研究句間語碼轉換和句內語碼混用的交際功能時就沒有必要了。所以是否要做出區分取決于具體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通常情況下,講到語碼轉換,即包括句間語碼轉換,又包括句內語碼混用,這樣既可以省卻了術語煩瑣,也避免了"語碼混用"這個術語帶有的消極意義。
三、語碼轉換與雙言制(diglossia)
語碼轉換與Ferguson(1959)說的雙言制之間共同的地方是它們涉及到同一語言社團或個人對兩種語言或語碼的使用。但是語碼轉換與雙言制在許多方面是不同的。
在典型的雙言制情景下,語言的功能是由制約雙語語境的社會因素決定的,而且這種決定是永久性的(何自然、于國棟,2001年)。雙言制下的兩種語言共存于一個語言社團,而且兩種語言各司其職、各有專能。所以,在雙言制的語言社團內語言與功能之間存在著一對一的關系。盡管交際者掌握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但是他們在交際的時刻只使用其中的一種語言。雙言制所涉及的兩種語言,其中一個往往是高變體,另外一個是低變體,這種不同取決于語言的使用場合。
然而,語碼轉換的使用卻要涉及到眾多的因素,不僅僅是情景或使用場合。比如交際者之間的關系、交際者的交際目的、交際者的語言水平等等。如果將語碼轉換與雙言制相比較而言,前者是一個更加動態、更加復雜的概念。
三、語碼轉換與雙言制(diglossia)
語碼轉換與Ferguson(1959)說的雙言制之間共同的地方是它們涉及到同一語言社團或個人對兩種語言或語碼的使用。但是語碼轉換與雙言制在許多方面是不同的。
在典型的雙言制情景下,語言的功能是由制約雙語語境的社會因素決定的,而且這種決定是永久性的(何自然、于國棟,2001年)。雙言制下的兩種語言共存于一個語言社團,而且兩種語言各司其職、各有專能。所以,在雙言制的語言社團內語言與功能之間存在著一對一的關系。盡管交際者掌握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但是他們在交際的時刻只使用其中的一種語言。雙言制所涉及的兩種語言,其中一個往往是高變體,另外一個是低變體,這種不同取決于語言的使用場合。
然而,語碼轉換的使用卻要涉及到眾多的因素,不僅僅是情景或使用場合。比如交際者之間的關系、交際者的交際目的、交際者的語言水平等等。如果將語碼轉換與雙言制相比較而言,前者是一個更加動態、更加復雜的概念。
4、語碼轉換、借用(borrowing)和臨時借用(nonceborrowing)
許多研究者(Backus1995,Haugen1956,Poplack1990,Romaine1989,Treffer-Daller1991)都探討過語碼轉換和詞語借用的區別,但是卻未就兩者的區別達成一致的見解。關于單個詞匯的轉換是屬于語碼轉換還是屬于借用就有兩派不同的觀點:其中的一派(比如,Poplack)認為語碼轉換和借用是完全不同的現象,它們有著不同的表層結構和受不同條件的制約;另一派(比如,Treffers-Daller)則認為語碼轉換和借用處在一個連續體的兩端,它們受同樣的條件制約。
盡管區分語碼轉換和借用并不容易,但是這種努力仍然是必要的。我們可以說語碼轉換發生在言語層次上,而借用則發生在語言層次上。正如DavidS.Li(1996)所講大多數學者們都認為語碼轉換與借用不同,如果我們把某種外域來源的詞語表達稱作借用的話,這就意味著(a)它已經成為該單語社團(monolingualspeechcommunity)的語庫的一部分,(b)它已經完全被主導語言(hostlanguage)的音位和形位融合。
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術語是臨時借用。臨時借用與借用的不同在于使用頻率、接受程度和音位融合程度等方面。所以說臨時借用處在借用和語碼轉換之間,是語碼轉換和借用的中間區域。也許這正是研究者難以準確區分語碼轉換、借用和臨時借用的原因。
結束語:
本文主要對語碼轉換的定義及容易與它混淆的幾個概念進行了比較分析,希望讀者對語碼轉換這一現象有所了解。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是做了個簡要介紹。語碼轉換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目前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有很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Backus,Ad.Twoinone:bilingualspeechofTurkishimmigrantsintheNetherlands.DoctoralDissertation,KatholiekeUniversiteitBrabant.[PublishedinPfsff,C.ed.Contactsandconflicts:perspectivesfromcode-switchingresearch.(1997).]1995.
[2]Haugen.E.BilingualisminAmerica:Abibliographyandresearchguide.Alabama:UniversityofAlabamaPress/AmericanDialectSociety.1956.
[3]Li,C.S.Issuesinbilingualismandbiculturalism:aHongKongcasestudy.NewYork;Washington,D.C./Baltimore;Bern;FrankfurtamMain;Berlin;Vienna;Paris:PeterLangPublishingInc.1996.
[4]Poplack,S.Variationtheoryandlanguagecontact:Concepts,methodsanddata.InPapersfromtheWorkshoponConcepts,MethodsandData,33-65.Strasbourg:EuropeanScienceFoundation.1990.
[5]Romaine,S.Bilingualism.Oxford:BasilBlackwell.1989.
[6]Treffers-Daller,J.Towardsauniformapproachtocode-switchingandborrowing.InPapersfortheWorkshoponConstraints,Conditions,andModels,259-279.Strasbourg:EuropeanScienceFoundation.1991.
[8]何自然、于國棟:語碼轉換研究述評[J],《現代外語(季刊)》,第24卷2001年第1期(總第91期):85-95。
關鍵詞: 轉換生成語法 逆轉換 動態對等
一、引言
近代以來,西方翻譯理論的一大特點是把翻譯問題納入語言學的研究領域[1]。翻譯理論研究迎來語言學轉向――每一種翻譯理論都是以某種語言學思想為理論基礎。1957年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在《句法結構》中提出轉換生成語法,標志著西方語言學理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此同時,尤金?奈達在總結自身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借鑒了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成功地將其和翻譯理論實踐結合起來,創建了“逆轉換”、“動態對等”一系列重要概念。由此可見,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對奈達的影響深刻地反映出語言學和翻譯理論的緊密結合。下面將從喬姆斯基的理論出發,討論二者的緊密聯系,揭示語言學理論對翻譯理論的重大影響。
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
在喬姆斯基以前,西方語言學家將研究視角集中于語言的共時結構,側重于對語言現象的描寫,特別是對語言系統的精密描寫。轉換成語法改變了以描寫為主、側重語言共時結構的傳統研究觀念,將視角放在闡釋人類的語言能力上。在某種程度上,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是一場語言學領域的“哥白尼革命”。喬姆斯基在《句法結構》一書中詳細地闡釋了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內涵。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體系雖然龐雜,但核心思想很簡單:語言不是人腦以外的東西,而是人生來就有的思維行為[2]。在《語言理論的若干問題》一書中,喬姆斯基提出了“深層結構”概念。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應用語言知識的天賦。語言學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語言能力,研究人腦中的語言知識[3]。
具體來說,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框架由三個部分構成。首先是句法部分,這其中可以進一步分為基礎部分和轉化部分。基礎部分主要描寫語言的基本結構、基本結構,進而構成語言的深層結構。轉換部分則由轉換規則組成,句法部分的深層結構通過轉換規則構成表層結構。第二是語義部分,即解釋句子深層結構中所包含的語義。第三是語音部分,即句子憑借語音最后達到句子的表層結構。所以,在喬姆斯基看來,任何一個句子都是由深層結構、轉換規則和表層結構三部分組成。將語言分成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是西方語言學發展史上的一次有益嘗試。撥開千變萬化的表層結構,人們可以看到隱藏在語言深處的深層結構。轉換規則的運用則使人們原本在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之間的“非理性”的位移變得有章可循。
三、奈達的翻譯理論
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不僅給語言學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而且直接推動了奈達翻譯理論的構建。“奈達在闡釋自己的理論時借用了喬姆斯基的理論模式,其中包括人腦的固有結構的概念、轉換生成規則以及將表層符號將表層符號認做一種次要的表象的觀點等的觀點等”[4]。受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的啟發,奈達認為在語言的深層結構中蘊含語言的普遍規律。從深層結構的維度觀察人類語言,會發現形形的人類語言背后實則埋藏具有普遍意義的語義規則。人類語言在語義層面的共通性和相似性正是翻譯得以進行的基礎。
基于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結合自身的理論實踐,奈達提出“逆轉換”和“動態對等”兩個重要概念。轉換生成語法認為,語言的深層結構通過轉換機制可以得到其表層結構,然而,在翻譯時,譯者可以對源語言進行解構,逆向運用轉換機制,即從源語言的表層結構追溯到深層結構,進而得出源語言的核心語義。由于人類語言在深層結構層面具有相似性,譯者可以在目的語中找到和源語言語義對應的深層結構,再通過轉換規則得出目的語的表層結構。逆轉換得以實現的關鍵之處在于人類語言在深層結構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從源語言到目的語的轉換過程中要始終牢牢抓住雙方的深層結構,進而實現雙方在深層結構上的對等,由此推導出符合目的語語法規則和語境要求的表層結構。
奈達的另一重要概念――動態對等則借鑒了“讀者反應”理論。如果說逆轉換強調的是翻譯過程的話,那么動態對等注重的則是翻譯結果,即讀者對譯文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動態對等是指基于源語言和目的語雙方深層結構所具有的相似性,由逆轉換機制得出的譯文,可以使目的語讀者獲得和源語言讀者一樣的閱讀體驗和審美感受。動態對等的獨特之處在于,翻譯行為最后應以讀者對譯文的接受程度作為歸依。以讀者為中心,強調讀者的接受程度,從讀者的角度觀照翻譯,這是動態對等在理論上的一次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動態對等在翻譯過程中實現與否及其實現程度的強弱直接決定了翻譯質量的高低。因此,動態對等是衡量逆轉換是否正確、翻譯是否成功的一把標尺。譯者在翻譯中不僅要在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取得表層結構上的形式對等,更要實現雙方在深層結構上的動態對等。
四、結語
轉換生成語法作為語言學理論,不僅推動了語言學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對翻譯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奈達在結合自身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轉換生成語法融入自身翻譯理論構建,他的逆轉換和動態對等成功地將語言學概念融入到翻譯實踐中,為翻譯理論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譚裁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2]謝媛媛.轉換生成語法和奈達的翻譯思想.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12(6).
[關鍵詞] 語碼轉換;外企語碼轉換;轉換類型;轉換原因
語碼轉換最早由Fishman在1971年提出來,其界定為人們在一次對話或交談中用了兩種或更多的語言變體。語碼轉換涵蓋了語碼混合和借用,是現代語言交際中的常見語言現象之一。[1]隨著我國英語教育的普及,西方文化的深入影響,國際交往的頻繁,語碼轉換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增多,尤其在外企,語碼轉換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語言現象。
近期在中國上映的電影《杜拉拉升職記》深刻地反應了外企生活,電影對白中體現了語碼轉換。本文從電影對話實例分析外企中語碼轉換現象。
一、語碼轉換的定義
在會話交際中隨著語境、說話人的角色、談話的主題、場所等的變化需要使用相應的語體,社會語言學將這些語言或語言的任何一種變體統稱為語碼。[2]一般認為,語碼轉換指的是說話者在對話或談話中,從使用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轉換到另外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
根據標記理論,Scotton把語碼轉換分為有標記的語碼轉換和無標記的語碼轉換。無標記的語碼轉換指在規約化語境下做出符合社會規范的語言選擇,有標記的語碼轉換與此相反。選擇有標記的語碼轉換說明說話者意欲擴大或縮小與聽者的社會距離,體現權勢關系或事物關系。[1]
在本研究中,《杜拉拉升職記》中的語碼轉換被視為有標記的選擇,因為在中國,普遍的交際用語為普通話。外企日常會話交談以普通話為主,夾雜少許的語碼轉換。
二、語碼轉換的原因
《杜拉拉升職記》中存在大量的語碼轉換。經搜集資料,研究發現發生語碼轉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直接使用英語使表達更準確,如姓名,地址等
外企中,員工都有機會與外國人接觸,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如Helen、John、David、Rose。因此在杜拉拉剛入職那天,就被問及英文名字,她還開玩笑地說自己的英文名字就是Lala。《杜拉拉升職記》中DB在中國區的總裁Howard,如果大家不稱呼他的英文名字,改用中文名字,將會對他的名字翻譯有不同的意見,可以譯為何好德,亦可譯為何厚德,那將失去準確性。直接稱呼其Howard,可避免歧義產生。
(二)身份協商
DB公司老板是外國人,其母語是英語,日常交談中偶爾使用英語是對身份的一種表達。作為外國人,漢語水平顯然不如英語高,其交際語主要為英語,用母語表達自身情感更為貼切,而作為一名合格的公司職員,有義務配合老板的言語,在交談中語碼轉換就產生了。
例1 杜拉拉陪同老板李斯特見一客戶經理,李斯特記不起對方名字,便向拉拉低聲道:“Whos this guy?”
拉拉連忙低聲說:“Jack Qiu,Key Account South RSM.”[3]
對李斯特這一西方人而言,盡管在中國任職,其母語終歸是英語。情急之下,第一個出現在他頭腦中的語言是英語,而不是對他而言有些生疏的漢語。拉拉作為他的下屬,應全力配合老板用英語回答老板的問題。在此種環境下,語碼轉換就發生了。
例 2 李斯特決定給杜拉拉升職時,他滿面春風地說:“Hi,Lala! I have good news for you! You get promotion.”[3]
這句英語是無需再三思考,李斯特脫口而出的。作為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李斯特在通知拉拉獲得升職時,內心十分高興,在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時,即使在以漢語作為第一語言的中國這一大環境,第一個進入他腦海的還他的母語――英語。這就是一種身份協商。
(三)媒介影響
電視、網絡等媒介對人們的影響極為深遠,其使用的語言也受到人們的模仿。一些在媒介中廣泛使用的英語單詞已被人們所熟識,與漢語相比較,英語更顯得得體。
例3 拉拉極其生氣地對Helen說:“把不同意見寫成E-mail發給我,要快!”[3]
對人們而言,把郵件說成E-mail已不是新鮮事。隨著中外交流的擴大,很多英語詞匯融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對這些英語詞的出現不覺得任何驚異。
電影中EQ、IQ、BLOG等詞也頻繁出現,無需多解釋,都能被人們理解。
(四)語言修辭功能
講話者在使用漢語過程中為了委婉、強調、回避,用語碼轉換來達到這一目的。基于此出現的語碼轉換在《杜拉拉升職記》中也廣泛體現。
例4 拉拉剛進DB時,看到所有經理的辦公室都用大塊的玻璃來做間隔墻。
拉拉問Helen:“這么設計是為了美觀嗎?”
Helen說:“不是,是為了預防sexual harassment。”[3]
Sexual harassment是性騷擾的意思。為了體現外企員工的素質、教養,Helen不是直白地說出,而采取語碼轉換委婉表達。
例 5 電影中,拉拉問及王偉與Daisy的私生活時,用condom委婉地表達。
當拉拉與王偉鬧別扭時,王偉往往會用come on來逗拉拉開心,以期拉近二人之間的距離,強調兩人處于戀愛關系中,可以相互間用撒嬌的形式來回避某些對二者關系造成負面影響的言辭。
(五)語言表現能力
英語是全球通用語言,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世界500強外企DB公司的職員,會一口流利的英語是一種能力的象征。電影中幾乎所有的員工都能聽懂英語,并能適當地用英語表達觀點。
例 6 拉拉對新上任的周亮講解公司與個人的關系時,說道:“威望與權力是相結合的,沒有power哪里去找admiration。”[3]
很明顯,拉拉此處的語碼轉換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自己的地位,明確表明了自己是周的上級。
(六)專業化、現代化、職業化的要求
外企中大部分的管理理念都來自國外,日常管理中不可避免地會用到一些專業的管理術語。
如《杜拉拉升職記》中,多次在對話中提到SWOT分析,即指對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分析。SOP表示辦事處管理標準操作流程。又如SMART原則,代表明確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接受性(attainable)、實際性(relevant)、時限性(time-based)。
這種語碼轉換現象表明,一方面,采用相對省時省力而又簡約的英語縮略詞形式,符合語言使用者的經濟原則和語言簡化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社會國際化與信息化在語言運用上的折射,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人文化素質和英語水平的普遍提高。[4]
(七)拉近或疏遠人際關系
用同一種語言交流時,雙方的距離會被拉近。這正是處于異鄉見到老鄉分外親切的原因。
例7 Daisy知道自己的戰友Isabella懷孕時,問道:“儂啥辰光有小寧啦?(你啥時候懷孕的呀?)[3]
Daisy想收買Isabella,使用語碼轉換,一改往日的普通話,用上海話交談,借以老鄉的身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但使用與日常語言不一樣的變體時,還有另一種可能,即疏遠人際關系。
電影中,平日拉拉與人交談都十分尊重他人,符合自己HR的身份,顯示個人水平,但當Maggie一再對拉拉提出質疑時,拉拉一轉平日之態,說話毫不客氣,不耐煩道:“怎么你也想當十萬嗎?這么多為什么?”在離開前,拉拉又陰著臉吩咐道:“記住不要出去多嘴。”[3]
三、語碼轉換的形式
根據轉換發生的語言結構層次,Poplack把語碼轉換分為句間轉換、句內轉換和附加型轉換。[1]《杜拉拉升職記》囊括了所有的語碼轉換形式。
(一)句間轉換
句間轉換發生在兩個句子或分句的交界處。[1]
電影中,在李斯特對拉拉宣布升職消息時,說道:“通告已經批準了,我今天就向全體員工宣布。You deserve it! 希望你和你的團隊繼續努力。”[3]
這里李斯特本來是用漢語跟杜拉拉交談的,但在兩個句子中間他插入了You deserve it,這是很顯著的句間轉換。句間轉換有一定的難度,要求使用者對兩種語言有較好的駕馭能力,其使用頻率較之句內轉換和附加型轉換低。
(二)句內轉換
句內轉換涉及句子或分句內部的轉換,最常見。[1]因為英漢兩種語言都重視虛詞和詞序且詞序基本相同,相互間轉換很容易實現。
例 8 拉拉對李斯特解釋說:“Howard的意思,這樣HR能更好地understand business,以便更好地support business。”[3]
話語中,understand business,support business與漢語了解核心業務、支持核心業務的詞序一樣,可以對等翻譯過來,是句內轉換的一個典型事例。
同時,話語以英語為主,插入漢語成分的情況也在電影中出現。
如:拉拉對王偉說道:“Rose is somewhat 恐怖。”[3]
(三)附加語轉換
附加語轉換指的是句子的附加成分用一種不同的語言變現出來。[1]附加語轉換常見于一些句末問句。如:
拉拉對Helen談及新招聘的周亮時說:“HR最重要的是要有團隊精神,isnt it?”
“我們所要求的人才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利益的人,OK?” 拉拉氣惱不已。[3]
四、結 語
外企中的語碼轉換是當代中國社會語言使用的重要方面。本文以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的語碼轉換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語碼轉換的原因和語碼轉換的形式。相對于完全用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表達意義,語碼轉換在語言形式和情感渲染上發揮重要作用。在外企日常生活中,語碼轉換現象將長期存在下去,并隨著英語在國內的普及而更加頻繁地出現。
[參考文獻]
[1] 何自然,于國釩.語碼轉換研究述評[J].現代外語,2001(01).
[2] 徐大明.語言變異與變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71.
[3] 李可.杜拉拉升職記[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 教師語碼轉換 英語課堂教學 作用
自從20世紀50年代“語碼轉換”這一術語首次被使用以來,語碼轉換日益成為各個學術領域的熱門話題。研究者們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或評述。其中,社會學把語碼轉換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企圖在宏觀的層次上探討語碼轉換與社會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人類學則把語碼轉換看做是某個具體社團或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是該文化在語言層面的具體體現;語言學卻認為語碼轉換是交際者的語言能力在語言使用中的表現。語碼轉換可以幫助交際者實現更多種類的心理動機,比如趨吉避諱、間接回答、縮短心理距離和排除其他交際者等。這充分說明了語碼轉換的誘因很多,且相當復雜,而英語課堂語碼轉換正是由于處于特殊的語言環境中而進行的轉換。
1968年美國國會頒布了《雙語教育法》。該教育法的頒布促使了對語碼轉換的研究開始涉足語言課堂,而且關于外語課堂使用多少母語為宜的爭論逐漸激烈起來。很多語言學家都認為,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進行母語的輸入會干擾學生,由于詞匯空缺、教師語言能力有限及學生在接收全英語輸入時難度較大等原因,在我國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英語和漢語之間的轉換還是極其普遍的。多數教師承認:在課堂上運用適量的母語可以產生積極作用,并且應謹慎地、有目的性地進行語碼轉換。多數學生則認為教師使用漢語是為了促進理解,有助于理解課堂講授內容,進行情感交流,調節課堂氣氛等,因而他們希望教師在講解語法、語言技巧及文化背景時更多地使用母語。
從某種意義上講,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語碼轉換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對課堂語碼轉換研究的回顧
對課堂語碼轉換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美國雙語教育研究,隨后各國語言學家開始對語碼轉換給予極大關注,從會話分析、社會語言學、語用學、人種學等各個角度研究課堂語碼轉換。其研究趨勢大致可分為兩類:早期的研究重點在于雙語環境下的課堂話語分析,尤其是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中語碼轉換的交際功能,以及運用兩種語言實施不同功能的頻率;近期研究以課堂話語序列為主,從人種學角度運用會話分析方法研究語碼轉換在師生互動交際模式中的作用。
milk(1981)研究了加利福尼亞一位墨西哥裔美國中學教師的雙語課堂教學語碼轉換模式。他的研究發現,在啟發、闡釋等話語行為中,教師講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幾率是相等的,而在表達指令、概述等話語行為時教師更多的是使用英語,這就向學生傳遞了一種信息,其母語——英語是代表權勢和權威的語言。
guthrie(1984)比較和研究了加利福尼亞一所小學里教漢語的兩位教師(一位使用雙語、一位使用單語教學)的語碼轉換模式。其研究發現,單語教師使用了很多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等的話語,與雙語教師相比,單語教師在師生交際互動中不占優勢。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利用語碼轉換是教師的一種有效交際策略。
lin(1990)調查了香港幾所中學的英語課的語碼轉換情況。它們都是大班授課,由于學生理解和運用英語的水平有限,教師不斷在英語和粵語之間進行轉換,尤其在涉及英語詞匯和語法時,更是在遵循l2—l1—l2規律的基礎上,大量使用粵語。教師首先用英語講解語法要點,然后用粵語加以解釋,用英語重復重點。lin認為,教師的語碼轉換一方面是為了教學需要,即教授英語,另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學生充分理解所學內容。
bergman(1993)的研究指出,瑞典一些學校教師教授芬蘭語時,有意識、有計劃地在瑞典語和芬蘭語之間轉換,對第二語言學習產生了積極作用。
二、課堂語碼轉換的理論基礎
行為主義理論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十分盛行。該理論認為,舊習慣會阻礙新習慣的形成。語言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通過不斷接受l2的“刺激—反應”來學習l2并形成l2的語言習慣。但是,“學習者頭腦中關于母語的語法結構知識干擾了第二語言語法知識的獲得”(bright and mcgr
egor,1970:236)。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的差異會產生干擾(interference)或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從而造成學生的學習困難和錯誤的出現。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可以通過對比分析等方法預見或解釋錯誤,并有意識地把對比分析結果講授給學生,另一方面要為學生創造二語習得環境,讓學生大量接受目的語輸入,反復接受、模仿并強化語言“刺激—反應”行為,增強學習效果。
一些學者,如ellis(1984)等還認為,使用母語組織課堂教學或講授語言知識,剝奪了學生接受目的語的輸入機會,而且學生有可能更專注于教師用母語表達的內容,從而忽略目的語的輸入。語法—翻譯教學法的減少使用更是削弱了母語在教學中的作用。后來的聽說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等都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使用母語。這樣,母語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就被忽視了。
20世紀70年代,隨著chomsky對行為主義理論的抨擊,對比分析假設遭到置疑,認知心理學的發展逐步取代了行為主義理論,成為外語教學研究的主動思想。但是,語言學界在強調認知在外語習得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并未排斥模仿與習慣的作用,開始重新評價母語尤其是學生自身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corder(1978)將“干擾”重新定義為“調解”(intercession),即學生由于還未掌握足夠的第二語言知識而采用的一種交際策略。同時,心理主義者認為,第一語言習得是“習得機制”在起作用;二語習得是一個發展過程,隨著二語習得者熟練程度的提高,第一語言的作用會相應減弱。這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適時、適量使用母語或者進行語碼轉換提供了理論基礎。cook(1991)認為,教師先運用第一語言開始講課,然后轉換到第二語言,最后再轉回到第一語言。這樣的語碼轉換可以有效促進第二語言教學,使課堂交際功能達到最大化。auerbach(1993)和atkinson(1993)指出,適時、適當地使用母語會讓學生更加愿意嘗試用l2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三、英語課堂語碼轉換的順應理論
1.順應理論的涵義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的新解》一書中提出一個完整的語用學研究理論,其中包括綜觀說和順應論。順應性(adaptability)指“語言使用者能從可供選擇的不同的語言項目中做出靈活的選擇,以盡量滿際的需要”。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利用語言充分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他人進行交際,正是利用了語言的這一特性。語碼轉換不是一個隨便的語言現象,其背后實際上隱藏著語言使用者的目的和動機。也就是說,語碼轉換是語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作出的一種語言運用策略。
2.英語課堂語碼轉換的順應性體現
語碼轉換的誘因涉及語言和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
第一,語言現實的順應。語言現實指的是參與語碼轉換的語言或語言變體的語言成分和語言結構及它們各自的特征。如果某個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種語言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種語言中,當這兩種語言相互接觸時,就會出現語碼轉換或相互借用的現象,如術語、專有名詞、電影名、歌名、uncle(叔叔、舅舅、伯父、姑丈、姨夫)、aunt(大姨媽、小姨媽、伯母、叔母)等。這個時候概念和語言形式脫節,教師難以找到相互對應的英漢語名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教師干脆用母語表達,既避免了翻譯的中轉過程,省去一個步驟,又避免了因翻譯失誤帶來的理解錯誤。
第二,社會規約的順應。指交際者由于對某個特定社會的文化、習俗和規約等的考慮和尊重,因而出現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或語言變體的使用,如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等。交際者都是生活在具體社會環境和文化中的活生生的人,其言談舉止無不受到社會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因此適時適宜地使用語碼轉換更容易和對方溝通,達到自己的交際意圖。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外語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母語、發揮母語的作用,但必須注意的是母語只可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熟練掌握所學外語并用以交際。外語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濫用母語而產生反作用。近年來,由于我國英語教育的廣泛普及和發展,我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普遍得到了極大提高,這些變化要求我們在今后的英語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地利用母語來促進教學。教師應在保證學生最大量的目的語輸入的前提下,適時、適量地使用母語,進行必要的且具有教學功能的語碼轉換,從而增強英語教學效果,提高質量。
參考文獻:
[1]cook,v.second languag
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edward arnold/hodder headline group:melbourne,1991.
[2]ellis,r.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pergamon,1984.
[3]lin,a.teaching in two tongues:language altern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r].city polytechnic of hong kong,1990.
[4]milk,r.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al allocation of spanish and english in a bilingual classroom[j].california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research journal 1981,2(2):11-26.
[5]范曉迪.語言順應論與英語課堂中教師的語碼轉換[j].教學與管理,2007:82-83.
[6]高軍,戴煒華.語言教學中的語碼轉換研究和實驗分析[j].外語教學,2007,28(1):51-55.
[7]郭林花.大學校園英漢語碼轉換的形態句法特征[j].現代外語,2006,29(1):20-28.
[8]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堂 語碼 語碼轉換
一、 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語言學家都致力于語碼轉換的研究工作,并在該領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此后,一部分學者將研究重點轉向英語課堂中的教師語碼轉換現象。教師語碼轉換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主要由二語習得研究者們在吸收社會語言學領域語碼轉換研究的基礎上陸續展開,通過大量實例從不同角度來研究教師的語碼轉換。
(1)語碼(code) 是社會語言學家用來指語言或語言的任何一種變體(language variety)。Verschuere (1999) 把語碼定義為“一種語言的任何可以區分出來的變體”。語碼是一個中性術語, 不像方言(dialect)、語言(language)、標準語(standard language)、語域(register)①等術語帶有某種感彩。
(2)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 的定義,不同的語言學家側重點也不盡相同。美國語言學家佐伊基(Zwicky) 將語碼現象闡述為:“在同一會話中,說雙語或多語的人可能時而使用這種語言或變體,時而使用另一種語言或變體,不斷地換來換去……這種現象就是語碼轉換。”蓋爾(Gal,1988:247) 則將語碼轉換看做一種會話策略,人們運用這一策略建立、跨越或者摧毀群體邊界;用他們的權利和義務去創造和改變人際關系。Oxford②(1990) 將語碼轉換定義為,在學習一種新語言時,學習者用自身語言,亦即母語(native language),和新語言之間進行的有意識的,快速的,熟練的語言信號轉換和互用。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語碼轉換:“語碼轉換是指在同一次對話或交談中使用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語言或語言變體的現象。”
二、關于教師語碼轉換的研究
(一)國外研究
國外研究者Guthrie(1984), Lin(1988;1990), Polio&Duff(1994), Bergman(1993)等學者認為,在保證學生目的語量化輸入的前提下,英語教師適時、適量地使用母語,進行必要的語碼轉換,有利于提高對目的語的輸入和吸收。美國著名的語言教育專家Lynch③(2005;2006) 提議,“課堂環境中教師的語碼轉換不可濫用,母語使用率最好不要超過5%”。Jacobson④(1990) 提議:教師應該在講解重要知識點時進行語碼轉換。Brice(2000) 指出課堂上的語碼轉換應該遵循以下兩點規則:(1)課堂上只允許進行句間語碼轉換;(2)所有的語碼轉換都應該是由學校專業人員尤其是教師發起的。
(二)國內研究
國內研究者龔耀⑤(2006) 提出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使用日常語,增加陌生語碼的再現頻率,強化雙語語碼轉換訓練。曲晶、孫芙蓉⑥(2007) 提出了英語教學中的教師語碼轉換原則:(1)最大量的目標語輸入;(2)有意識、有標記地使用母語;(3)適時、適量地使用母語;(4)順應性地使用母語。常玲玲⑦(2007) 則指出,教師在進行英漢語碼轉換時,要遵循一定的語言現實、語境、心理動機和文化規約;在講解語言難點時要用必要的漢語加以解釋,以幫助學生準確掌握知識點。
三、英語課堂中語碼轉換的利與弊
教師語碼轉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語碼轉換作為一種教學策略,適時適量的使用有助于學習者對重點難點的消化、吸收,提高學習效率。其次, 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對陌生的知識會有好奇心和恐懼感,語碼轉換有助于學習者理解新知識和新思想,減少對目的語的恐慌,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和學習者的交際活動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適當的語碼轉換能夠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被學生理解和吸收。
當然,英語課堂語碼轉換也有其相對的弊端與缺陷。有些詞語由于各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和認知等因素的影響,母語與目的語的意義存在一定偏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意識到這一點,在進行語碼轉換過程中要對目標語國家的相關背景給予一定的說明。例如,中國學習者在初次接觸“the milk way”時, 大都習慣性地理解成“牛奶路”。但學者普遍接受的解釋是 “銀河”或“神奶路”。對于后一種理解,教師應該給予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只進行簡單的語碼轉換而不闡述意義背后的文化,也就無法讓學習者對知識有正確的理解與吸收。
四、結論
本文就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語碼轉換現象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外學者對語碼轉換進行了大量研究,對于課堂語碼轉換現象給予充分認可。因此,對于摘要中老師應不應該進行語碼轉換,我們應該得出肯定的回答。大學英語課堂中語碼轉換現象確實有助于教師授課以及學習者的理解,但同時我們也要重視語碼轉換過程中的弊病。只有教師充分認識到語碼轉換的利弊,才能在教學中發揮主動性,讓學習者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涵。
注釋
① 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8:48.
② 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85.
③ Lynch L. M.English only in the EFL classroom:worth the hassle?[EB/OL].2005-10-31,2006-09-10.
④ Jacobson,R.(ed.).Code-switching as a worldwide phenomenon[M].New York:Peter Lang,1990:289-292.
⑤ 龔耀.語碼轉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研究[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83.
⑥ 曲晶,孫芙蓉.英語教學中的語碼轉換[J].現代教育科學,2007(3).
⑦ 常玲玲.語碼轉換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J].語文學刊(高教?外文版),2007(10).
參考文獻
[1] 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游汝杰.社會語言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 龔耀.語碼轉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研究[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