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2 00:26: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舍生取義的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舉例論證是議論文中的一種方法,是指運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方法。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增強了說服力。
關鍵詞:運用;舉例論證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7-294-01
舉例論證是議論文中的一種方法,是指運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方法。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增強了說服力。
通過平時學生的寫作和教師分析議論文來看,這種看是最簡單的論證方法,在運用時,學生還是存在著種種問題,如事例不夠典型,缺乏代表性和真實性。事例有雷同,重復率高,多數學生喜歡舉愛迪生、司馬遷、屈原等事例。還有事例敘述拖沓冗長。部分教師對舉例論證分析不到位,不透徹,缺乏論證分析。如上《懶惰的智慧》一文,某位教師的公開課就提出“請同學們找出在本文中作者舉了哪些例?”說實話,本篇文章舉例的地方很多很多,學生很容易找出來,課堂上教師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回答體現在哪些地方。而沒有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舉例有什么作用,沒有對這些大量的例子進行歸納分析。沒有讓學生舉出其他例子。本文舉家務勞動和職業勞動中的例子,是為了論證沒有懶漢的思想,人們將因面對單調的勞作而疲憊不堪;用社會發展中的例子證明沒有懶漢的思想,人們將面對單調乏味的勞作。以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及數字規則論證了精神懶惰也同樣促進了人類的進步。這些事例有一定的廣度,代表性。按照一定的時間,社會的發展來舉的。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我們所提倡的懶惰,是在腦力勞動中尋找捷徑的懶漢,促進人類進步。如果就是純粹的找找例子,不做深入分析。那么對指導學生寫議論文就很難了。
所以我們要注意運用好舉例論證。首先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應選用能夠在單個事例中體現普遍規律的事例,而不宜使用只具有偶然性、私有性、傳奇色彩的事例。曾有位學生論證“人要講誠信”,就舉《期行》中的元方,其實文中的元方是批評那個友人不講誠信,沒有禮貌,不是元方正面所具有的誠信事例,這是不具有典型性的,沒有說服力的。如換成《蔡勉旃堅還亡友財》中的蔡勉旃就好了。還有相當多的學生舉例喜歡舉身邊的人、物。寢室里、教室里、村里面呀,像這些事例沒有代表性的,不典型。平時學生的積累素材很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學生積累要加強。其次要注意事例是真實的、準確的。不可依賴于旁門左道,如《吳漢何嘗殺妻》一文,作者為了論明吳漢沒有殺妻,讓人們清楚的認識到:歷史的真實和舞臺藝術的真實,有時距離很大。舉出在漢代的歷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謂“吳漢殺妻”的事實根據;在《后漢書》中關于吳漢的生平記載,《后漢書》中關于吳漢的家庭關系的記載,以及吳漢的為人記載都沒有吳漢殺妻的事實。作者所舉的《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記載了從王莽(6年)起至漢獻帝(189年)的183年歷史。其具有很強的真實性,說服力,與其他史料比較,準確性要強得多。
所舉的事例要新穎而豐富。避開重復使用率高的事例,注意新近發生的事情,事例的時代、地域分布范圍愈廣,愈能體現事例的豐富性。另外注意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不把議論文記敘文化和散文化,平時練就較強的文體感,學會規范地寫議論文。平時對優秀的議論文進行仔細閱讀剖析,牢記寫作目的,找出其中敘述和議論的語言,體會敘述的簡明和議論精到。《談語言》一文中,作者舉“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 作品更受讀者歡迎,我自己就愛看他晚年的作品。這是什么原因呢?......”這一段簡明的敘述,讓我們懂得寫文章的書面語,要樸素、自然、平易近人,就不能脫離口語,正如朱自清先生晚年作品那樣“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其實就是講究口語化。
特別強調的是對事例要注重闡釋。事例作為議論的基礎,是難以取代議論成分的。大多數學生存在舉例之后議論薄弱,根本原因是理性思維能力不足,缺乏邏輯推理意思。還以《談語言》的作者舉朱自清先生晚年作品好的例子。其實這一段是有闡釋的,邏輯性很強的。首先就道出朱自清晚年作品好,因為受讀者歡迎,再進一步論述為什么受歡迎呢?因為“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再把他早年與晚年的作品比較,得出他晚年的作品樸素、自然、平易近人,其實就是做到“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樸素、自然、平易近人”和“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說白了就是口語化,所以受讀者歡迎,受歡迎的東西自然就應該提倡噻。有力的論證了“書面語離不開口語”。舉完例子,在后面的論述要注重全面性。
論述問題時,應注意全面分析主客觀因素、主次要原因,在全面觀照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而且學會完善地表達度問題的剖析。如《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并對中心論點進行全面論述。先用設喻的方法來對比魚和熊掌的關系,用前面的設喻提出文章的 中心論點:舍生取義。然后將生命與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對比,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引出下文。再將死亡與比死亡更讓人厭惡的事對比,這時我們應該“不避患”。通過對比從反面得出了本文另一觀點:“為義而不避死”,其實這和舍生取義的意義完全一樣。再用假設論證的方法,進一步從反面強調為了“義”,可以不用“生”,為了“義”,可以“不避患”。最后進行總結,從反面進一步闡釋自己的觀點,強調義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每個人都應當向道德高尚的人學習,任何時候都不要喪失義。說白了,就要我們講“義”。這一段,說理透辟,論證雄辯,氣勢恢宏,語言流暢。論述非常全面、透徹。
綜上所述,我們要對舉例論證引起足夠的重視,改變存在的種種問題。運用好它,才算真正的掌握好這種論證方法。
如何使學生在高考語文復習時改變“大運動量”的被動狀態,關鍵在教師如何領路。
一
高考命題遵循《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教學當然要嚴格遵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逐項逐條熟悉和掌握《考試說明》,認真研究和領會其精神實質,把《考試說明》做為復習的依據。這無須贅述。
為了保證測試更公正、更合理,堅持考查能力為主,試題取材于課外是必然的。“高考”不再考慮直接從課文中出題所占的比例,但絕不等于扔掉課本,而是很重視“課本依據”。命題更靈活地以課外材料檢查課內學習質量,所考查的知識有的在課文中學過,或間接涉及過,有課文依據。一九九四年全國高考出現了判斷“令尊、令堂、令郎、令媛”幾個傳統禮貌稱謂正確與否的題目。大多數考生找不到它們的出處,這是因為他們不熟悉課文。熟悉課文的學生會想到《守財奴》中的兩段:
“小姐,令尊既不愿意把產業分開,也不愿意出賣,更不愿意因為變賣財產,有了現款而付大筆的捐稅,所以你跟令尊共有的財產,你得放棄登記。”
“哦,你得在這張文書上簽個字,表示你拋棄對令堂的承繼權,把你跟令尊共有的財產,全部交給令尊管理,收入歸他,光給你保留虛有權……”
兩段話,五次出現這類傳統禮貌用語,只要熟悉課文,誰稱謂誰,具體含義是什么,都弄清楚了,解答此題難度不大。
命題的難度要求,能力要求,與課本的要求“相當”。1990年全國高考題中有“閱讀文天祥《念奴嬌》,完成××題”,文天祥的《念奴嬌》學生沒學過,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規定的基本篇目。學生背熟蘇軾的《念奴嬌》就不難推斷出此題答案。
我們應當盡力改進課堂教學,科學有效地使用課本,在復習中充分重視課本的作用。教師對課本要講深,講透,講全面。高考中反映出來的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不強的問題,關鍵在于課內的學習不扎實,不得法。應多從實際操作的角度,思想的深度及文字表現特點方面去發掘教材。
二
高考語文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題成了全卷的難點,這是師生公認的。教師當然要認真研究近幾年所出的現代文閱讀試題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對策。但有一條最根本的作法必須牢牢抓住不放,即指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逐漸養成精讀的良好習慣。教師只是一般性地、籠統要求學生仔細、認真、反復讀,不行;必須指導學生具體地掌握精讀的基本方法,抓住規律性的東西,使學生的精讀能力在訓練中不斷強化。因為精讀乃是掌握各種閱讀方法的基礎。
在閱讀訓練中,要使學生學會運用工具書準確地解釋詞義,選擇恰當的義項,對陌生的詞語進行恰如其分的解釋。使用工具書不解決問題時,教師應培養學生借助語境推斷詞義的能力,根據構成該詞語的各個語素推斷詞義的能力。還應該使學生熟悉詞語的適用范圍,要理解某些特殊詞語的特定含義和作用。
在閱讀訓練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句子的確切含義,要讓學生練習抓住并突破關鍵詞語。因為有些句子意思的表達和句中某些詞語關系至為密切,抓住了關鍵詞語,句子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確切了。有些句子要讓學生結合句子表達上的特點來理解它的確切含義,或讓學生通觀上下文,以辨別句子含義,對含義抽象的句子可舉例說明。還應該讓學生具有對句子的含義進行提要式或評析式概括的能力。
不同體裁的文章,運用的表達方式不同,所以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對依靠邏輯思維進行寫作的文章,要訓練學生采用提取中心語句的方法來抓住文章的內容要點;對小說、戲劇和一部分散文,要讓學生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抓住人物的特點,來概括作品的主旨;有些文章應訓練學生善于借助背景材料,即作家的思想、經歷和時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內容。
文章的內容要點,需借助材料來表現,不能對文章中材料作出確切分析,就難以準確抓住內容要點。因此,平時要訓練學生對材料進行量的分析,即明確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哪幾件事例,哪些方面的情況;不同邏輯層次上的材料,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不可混為一談,要訓練學生分清材料的隸屬關系,同一類屬的材料,在文章中處于不同部分,也應恰當歸納;主要材料是觀點的直接支撐物,而陪從材料則從反面或側面起到對比烘托的作用。要讓學生理解各種材料的作用。
要訓練學生理清文章層次及作者思路,熟悉常見的層次關系,如縱向遞接的關系、橫向并列的關系、逆向轉折的關系、闡釋解說的關系、因果推論的關系、比照烘托的關系等。這樣,可全面了解作者意圖,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此外,運用圖解法分析文章層次關系較好,因為圖解過程就是使分解和綜合的思考活動進一步明晰化的過程。
學生具有以上所說的“精讀訓練”作為現代文閱讀的扎實基礎,教師再注意到近幾年高考試題選文多樣化的特點,適當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選文精當,不拘一格,讓學生在閱讀訓練中把握各類文體的不同要求。同時,根據題型綜合性的特點,對學生加強解題技能的訓練。突破現代文閱讀這一難點是有可能見效的。
三
高考作文命題方式幾乎年年不同,或采用傳統的一卷一文命題方式,或給文字材料作文,或給圖畫材料作文,或一卷兩題一大一小,或兩文兩體(或兩種表達方式)。怎樣才能使學生以不變應萬變呢?
首先,在思想方面,要使學生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健康的思想感情,一定的政治理論常識。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觀察研究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寫出思想正確,感情健康,有積極意義的文章。的基本哲學觀點近些年好像不大流行了,其實還有許多現實意義,諸如“存在和意識”,“實踐和認識”,“外因和內因”,“現象和本質”,“主流和支流”,“壞事和好事”,“偶然和必然”等等,不僅政治課上要向學生灌輸,而且作文課上也應以此武裝學生頭腦。使學生面對不同題目或所給的不同材料,能用正確的觀點做出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分析,這的確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而這方面恰恰是終日忙于應考的眾多學生作文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
其次,切不可讓學生的思想終日禁閉在備考的象牙塔里,應引導他們隨時注意觀察、體檢、研究、分析自己所接觸到的人和事,從而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們和社會有很多接觸和聯系,日常總會耳聞目睹一些社會現象,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他們聽到或見到過堅持實事求是好作風的干部,也聽到或見到過某些人身上欺上瞞下、弄虛作假,言過其實的壞作風。教師要引導他們分析研究。他們也聽到或見到過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時代中能充分發揮自己優勢與特長的強者。教師要引導他們謳歌與贊頌。他們還聽到或見到過能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舍生取義”的英雄模范人物。教師應引導他們學習與效仿。他們還聽到或見到過禍國殃民的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的種種丑態。教師應引導他們斥責與批判。總之,要引導學生平日準備寫作材料,就像為了做飯準備柴米油鹽一樣,這樣學生才能寫出既有骨頭,又有血肉的好文章。
再次,要克服偏重議論文訓練,忽視記敘文訓練,偏重給材料作文訓練,忽視命題作文訓練的錯誤傾向。注意“敘議并重”的試題走向,從強化實踐操作角度兼顧說明文與應用文練習,使學生真正掌握各種文件,各種方式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