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計算機工作總結

計算機工作總結

時間:2022-10-26 01:00: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工作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預算編制人員應加強學習并作好準備工作

工程預算編制人員想要對一項工程進行預算首先要做好預算準備工作,要精通工程設計圖紙,要懂得圖紙中所標注的信息,要嚴格規范圖紙設計細節上的問題,能夠對工程預算軟件操作自如,同時還要注意不能出現計算錯誤或漏記的事情出現,要掌握一定的地質勘測技術,不能光一味的聽取他人的勘查結果,要對設計人員做好的設計圖、施工圖等各項資料嚴格審查,從而擬定最合適的施工方案,然后還要不斷學習成功的施工案例,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2、預算編制人員應在預算編制前熟悉施工圖紙

預算人員要認真審閱圖紙,要針對工程項目施工的每個環節進行全面考慮,要做到了然于心,能夠快速地將每個環節中所需的費用計算出來,要深入施工現場,跟隨工程施工進度,做好新技術的學習和傳播,要對市場動態仔細關注,預算編制人員要與設計者多溝通,要互相監督,盡早找出問題,確保項目施工的快速進行,要有較強的責任心,務必事事親為,確保工程項目每個環節萬無一失。

3、預算編制人員要保證項目直接費的準確性

在很多失敗的項目案例中不難發現,項目的直接費直接影響著工程項目預算,尤其是施工設備的采購費用上,盡量減少購買環節,要直接聯系廠家,避免設備實際費用不相符,出現回扣問題,同時還要對工程項目內容進行嚴格審查,要確保工程項目內容與定額內容盡量一致,這樣就可以方便今后工程預算審查的便利,在施工過程中盡量按照施工圖紙進行施工,如果出現改動要及早說明,避免出現大的經濟損失。

4、預算編制人員確保其他各項費用和利稅準確計算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已經十分普及,在工程預算編制工作中也開始融入計算機工作,可以用計算機軟件代替傳統數據統計方式,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同時計算機也使得預算效率大大提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預算人員要確保對原始數據輸入的準確性。在預算收費時,各個地方由于收費標準的不同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預算編制人員不僅要確保國家利益還要想辦法維護企業的利益,要盡可能選取最合理、最公正的收費標準。

5、預算編制人員要注重工作總結和經驗的積累

預算人員不僅需要專業的預算知識,往往很多時候預算人員的經驗更為重要,所以在完成一個工程項目后,預算人員都要進行工作總結,要將預算編制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今后相似的項目中便于參考。在工程量計算上要尤其注意,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技巧,要多向有經驗的預算人員請教,在每個環節中都要找到解決方案,從而確保工程預算編制的準確性。

作者:黃寶翠 單位:廣東機場白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第2篇

關鍵詞:協同辦公管理平臺; 人性化服務; 信息共享; 信息孤島

中圖分類號:TN919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73X(2012)060036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office platform based on B/S architecture

LI Xurong

(Shaanxi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college office efficiency, save costs and provide the humanized servi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working platform with a threelayer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Microsoft .Net platform was designed with the object oriented method. The platform eliminates information islands of the previous systems, mak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of an university cooperate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 and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duces the cost, and improves the service quality.

Keywords: collaborative office platform; humanized service; information sharing; information island

收稿日期:201109170引言

協同是一種思想、觀念和哲理,是一種指導信息系統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方法和策略[1]。協同辦公系統是根據企業信息化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復雜性推出的集文檔管理、工作管理、溝通管理、網絡辦公、信息等應用為一體的企業級協同工作平臺[2]。從功能來看協同辦公系統的核心在于搭建了一個信息及時傳遞交互的平臺,并通過引入工作流(即電子流程)來規范企業的協同辦公[3]。

高校在信息化的過程中,往往會采購不同軟件廠商的系統,例如針對學生成績管理的成績系統、針對學生日常管理的考勤和德育素質考評系統,針對學生收費的收費系統。這些系統往往自成體系,但隨著信息化的深入,信息孤島問題突現出來。 另外高校在日常辦公中除了存儲在數據庫中的結構化的數據,還有很多非結構化的數據,這類數據在學校的數據中占有很大的分量,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當這些數據越來越多時,卻造成“物極必反”的現象,數據越多,數據越是“匱乏”。 基于B/S的高校協同工作平臺利用計算機的速度快,資源多的特點,實現了信息、工作流程自動化、知識管理、輔助辦公、即時通信等功能,解決了上述瓶頸問題。系統服務器端運行在Windows 2003 Server環境下,采用,運用面向對象編程技術開發而成,該系統適用于高校辦公和管理。

1系統簡介

1.1系統運行環境

1.1.1軟件環境

協同工作平臺的系統要求為:Windows 2003 Server;I2S 5/6,需支持 ;MDAC 2.6 或更高版本;.Net Framework 1.1 或更高版本;SQL Server 2000。

1.1.2硬件環境

為保證協同工作平臺運行穩定,單獨設置一臺服務器,服務器配置為:P4 1.6 GHz,1 GB內存,100 GB硬盤,100 MB網卡和USB端口,Windows 2000 Server。

1.2系統運行流程圖

該系統軟件運行流程圖如圖1所示。

2系統各模塊功能

該系統主要由授權系統、即時通信、信息、文檔管理系統、工作管理系統、系統管理等部分組成。

2.1即時通信

即時通信系統(IM)是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而興起的新型通信手段[4]。該模塊依據學院機構劃分,確定每個用戶所處的部門,實現功能為:

通信功能實現用戶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信息傳輸功能,用戶可以傳送文本或RTF格式的消息,消息可以中轉至服務器,用戶可以從服務器獲取中轉的好友消息。用戶可以傳輸多個文件或文件夾。用戶和用戶之間可以實現語音和圖像的多媒體通信。

查詢功能用戶能方便快捷查找到好友。

管理功能用戶能方便對自己接收到的文件進行管理,能將接收到的文件從服務器下載到本地硬盤的文件夾中,能對文件進行刪除等操作,還可以完成對相互之間發送的即時通信記錄查找、刪除、導出。

圖1系統運行流程2.2信息

信息主要完成 新聞通知、文件簡報、內部資料的應用,實現功能如下:

手機短信此模塊為內部用戶和外部用戶之間的聯系起到很方便的作用,能及時傳遞工作信息等。該部分分為發送短信、已發短信和短信統計3部分。手機短信模塊還可以實現群發短信。避免了重復輸入的麻煩,用電腦硬盤的海量存儲,克服了SIM卡只能存儲少量信息的缺點[5]。

個人助理此模塊能夠很方便地為用戶提供臨時信息提醒。該部分分為便箋記事和定時提醒2部分,前者可以記錄各種臨時信息,后者可以建立個人日程安排或臨時信息進行定時提醒。

通信錄通訊錄是系統為用戶提供的一個用于記錄各種人員通訊信息的有效工具。 該部分分為個人通訊錄、內部通訊錄、外部通訊錄和通訊錄查詢4部分。

信息信息是協同工作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即時通的信息傳遞即時性,信息系統主要維護相對靜態的信息內容。如規章制度、通知公告等。同時它與即時通信有效的結合,使得信息交流更加順暢。信息包括通知公告、新聞匯總、文件簡報和交流園地等。其流程主要是系統管理員為各部門管理員分配權限,信息管理員根據自己的用戶名和口令登錄到管理界面,進行新聞的錄入和[6]。

2.3文檔管理

公文處理該模塊是用戶進行電子辦公的主要模塊,用于處理收發電子文檔以及非電子文檔。 此模塊主要包含收、發文流程的若干操作,主要有任務建立,任務流轉,數據修改,文件操作和任務督辦。

文檔瀏覽用戶可以通過此模塊進行文檔的上傳、下載、借閱。

2.4工作管理

請示匯報此模塊包括請示匯報、批復請示等,完成建立、修改、刪除、撤銷請示,可完成請示的批復、批示、審核、撤銷、轉發等功能。

工作總結該部分分為我的工作總結、部門工作總結、工作總結查詢和總結綜合統計。前者用于個人進行工作總結,第二部分是用于部門領導進行部門工作總結和批注、審核員工的個人工作總結,第3部分是用來查詢已寫的工作總結,最后一部分是進行所有工作總結的綜合統計。

日程安排該部分分為我的日程安排、部門日程安排和查詢匯總3部分。第一部分用于個人進行日程安排;第二部分用于部門領導進行部門日程安排和查看員工的個人日程安排;最后一部分用于所有日程安排的查詢以及匯總。協同日程安排解決方案通過建立組織級的統一信息視圖,實現對各部門各人的日程安排統一訪問,提供報表、圖形等多種方式展現,實時、直觀地反映部門每個人的工作行程[7]。

2.5系統管理

參數配置可以設置系統平臺中的多級欄目,配置出來的模塊將自動添加到默認界面中作為基準欄目結構。根據所屬的用戶群的工作重要的不同,隨意組合系統給定的有權限的模塊。

內容管理對系統平臺風格、欄目進行管理,來對信息系統中分類存儲的知識分類進行維護。

文檔設置主要包括對文檔類型、密級、流程文檔,簽名等項的維護與管理。

3系統平臺的體系結構

協同平臺采用了基于.Net的3層體系結構,用戶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的展示如圖2所示。

.Net是為簡化在第3代因特網的分布式環境下的應用開發,基于開放互聯網標準和協議之上,實現異質語言和平臺交互性而構建的新一代計算和通信平臺[8]。協同辦公管理平臺采用先進的基于.Net的B/S三層體系結構。這種模型使系統結構更加清楚,分工更加明確,有利于后期的維護和升級。

業務邏輯層完成系統業務邏輯的處理,如用戶登錄權限的驗證,手機短信服務中的短信的時效性的驗證等。

圖2系統體系結構數據庫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SQL Sever是高性能的客戶/服務器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有許多重要的新特性,如透明分布式處理、簡明管理、基于對象嵌入與鏈接技術(OLE)的程序設計接口,以及與Internet的集成等[9].采用SQL Sever存儲系統的原始數據記錄為應用服務器提供數據服務,支持應用服務器創建、修改和查詢數據記錄。

數據庫訪問技術采用,它是Microsoft為解決Web和分布式應用程序而設計的,使采用不同程序語言創建的應用程序能互相通信,并考慮了伸縮性、無狀態性和XML的問題[10]。

4結語

針對目前高校辦公自動化系統應用中存在在的信息孤島、難以擴展、缺乏靈活性等問題,設計并實現了基于B/S的高校協同辦公管理平臺,給出了系統結構和主要功能等。借助該技術的高校辦公管理平臺已在某學院投入使用,試運行效果良好,說明該設計思路是合理可行的。

參考文獻

[1]田廣,唐寧,張巖.基于SoA體系的企業系統協同平臺的研究和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0,31(21):5861.

[2]丁彥英.淺析協同辦公系統的實施與運行[J].現代企業教育,2010(2):9394.

[3]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協同辦公系統[J].辦公自動化:綜合版,2010(9):912.

[4]IBM. CISC demonstrates scalability of WebSphere MQSeries integrator[R].USA: IBM, 2001.

[5]劉伯紅,蔡麗.短信群發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微型電腦應用,2004(20):2223.

[6]周曉娟.基于.Net的B/S架構下新聞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商貿工業,2010(1):2934.

[7]韋寶峰,萬生瑤,威廷偉.部門協同日程安排解決方案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8(17):79.

[8]劉曉華.精通.Net核心技術:原理與構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第3篇

[實習任務]

對計算機在人事管理方面的應用進行歸納總結,并查閱資料為畢業設計作準備.

[實習內容]

計算機在人事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作為信息載體的計算機日益顯露出其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今社會已步入了信息社會,知識經濟將成為新世紀的主導產業。伴隨計算機的逐步推廣和使用,計算機已在科研、生產、商業、服務等許多方面創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徑,與此同時,單位技術成本也逐年有了明顯的下降,然而辦公室里的人事費用卻不斷增加。在國外,花費在專業、管理和行政人員上的成本占了辦公室總成本的2/3—4/5,這一現象使人們對辦公室自動化的要求與日俱增。我們必須在進行機構改革的同時,盡快使用現代化管理設備、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計算機在人事部門的廣泛使用,改進了統計手段,改革了統計方法,提高了統計工計算機在人事部門的廣泛應用,將為我國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并將為開創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創造條件。

目前,計算機在我國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來進行報表處理,檔案管理,文書編輯,信息查詢,綜合分析。干部統計作為人事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對干部情況的調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隊伍的發展趨勢,為各級領導機關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針,政策,加強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準確數字的依據。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況統計之外,還包括干部的工資統計,干部編制情況統計,干部獎懲情況統計,干部安置情況統計,老干部情況統計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廣,數據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進行干部的統計工作,大致要經過干部統計調查,干部統計資料的整理,干部統計分析三個過程,但這種手工統計過程,存在著幾個明顯的問題,比如說統計資料缺乏準確性,及時性,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劣勢,使人們慢慢意識到管理現代化已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現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現代化也勢在必行。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的科技手段。科學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數學方法、系統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論方法、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等科學方法,而先進的科技手段主要是運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之一的電子計算機來為人事管理現代化服務。

電子計算機作為數據處理系統,已逐漸成為人事管理現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已經開始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人員工資管理、人事統計和查詢、干部考評和人事檔案管理以及人才預測和規劃等。

管理現代化是漢代社會發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幾十年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綜合性越來越強,生產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行業有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組織管理日趨復雜;而現代化科學技術也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不斷分化,不斷綜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體的微觀、宏觀方向進軍。這些,要求管理工作對實際問題的反映和決策必須迅速及時,對信息系統的完善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手工業式的管理理論、方法、體制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和四化建設的需要。改革、創新,實現管理現代化勢在必行。

現代化管理的內容很多,關系很復雜,它包括人、資金、物質、信息和時間等諸要素,其中起關鍵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處于雙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動性。可見人是現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個復雜的管理大系統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牽一發而動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為其他管理的優化得到根本的保證。

管理改革必須配套進行,現代化管理的實施也需要協調發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統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現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現代化也需同步進行,才能使現代化管理在社會化大生產和當代科學技術發展中起到放大和增產的作用。總而言之,人事管理現代化是管理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它是把現代化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手段運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達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適應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使從事管理工作由原來憑個人或少數人的經驗作決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內在規律的科學高度辦事,做到物質與精神相結合,抽象與具體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現狀和未來相結合,個體與群體相結合。至于先進的科技手段,除科學地運用原有的生物、化學、物理、機械等手段外主要是運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之一的電子計算機來為人事管理現代化服務。概括地說,人事管理現代化的內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現代化、人事管理、組織的現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現代化。通過這四個方面的現代化來實現人事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的現代化和從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現代化。

人事來之不易系統化,是人事管理現代化的一個重點。研究人事管理,必須研究這個系統所處的環境,即研究政治系統,經濟系統,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統,人物系統和大管理系統對人事管理系統的影響以及人事管理系統的反影響。離開周圍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現代化,是注定要失敗的。

所謂系統,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寫功能的有機整體。從一般意義上講,系統由輸入、處理、輸出、控制與反饋的四個基本部分組成。

在系統理論中,系統分析是指對系統性能的理解。系統最佳化是系統設計成綜合的內容。系統工程即用教學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或優化,把傳統的組織管理工作總結成技術并使之數值化。用系統工程來分析系統問題是比較科學的,利用系統工程這門學科的概念和原則,來進行人事組織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統內有多種元素,如:管理人員、管理機構、辦公設備、規章制度、各業務環節,各種管理技術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間的聯系是否有序,聯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優,直接影響著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條件下,起主導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統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圍繞著責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進”、“管”、“出”制度。實現系統化,除了要解決制度問題外,還有一個掌握系統方法的問題,即學會應用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法,這對搞好人事管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事管理系統的基本功能,目前尚無統一的說法。根據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現有材料和工作特點分析來說,人事管理系統的基本功能,我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

1.確定人事管理的方針政策

2.確定人事管理體制、編制人事規劃

3.編制人事計劃,設置人事管理機構和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條例辦法;

5.教職員工的業務培訓;

6.人才選拔、使用、交流(流動);

7.考核、獎懲、任免;

8.工資、福利與保險

9.離休、退休、退職。

作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員),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員的才能?這是人事管理學研究的根本任務。對這個問題進行個體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夠的。因為個體寓于群體之中,群體對人員才能發揮之影響作用,可利用系統原理去指示。通過群體研究來尋求合理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專業結構、來取得令人滿意的配合效果等。

過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滯后,傳遞慢、“馬后炮”,人事管理數據加工不及時。比如:干部考核、人員的工資計算、人事的統計、人事檔案的填寫,貯存等等。這些人事工作繁瑣、耗時費力,準確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的要求。為此,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有關人事管理現代化的有關理論資料,提高對管理現代化重要性的認識,嘗試去利用計算機來實現人事管理的現代化。比如現在有些學校和單位在人事管理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從事計算機工作人員的技術指導和從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幫助,他們:

首先,開發了“中華職專職工檔案管理”軟件系統。

其次,將學校或單位人員的檔案內容的所需數據,存儲在計算機的磁盤里,需要時可以通過計算機方便地進行查詢、檢索、維護,還可以將有關數據打印出來。

第三,還用計算機進行了日常辦公現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時收集、加工、整理、存貯、檢索新的變化數據。

使其單位人事管理初步實行計算機化,讓計算機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應用。使人事管理者總是根據準確、及時的人事信息來進行決策,實現管理。只有計算機才能將現代化社會中,成倍增長的人事信息量,進行及時收集、加工、整理、貯存、檢索、傳遞、反饋給決策者。發揮其特有的功能。

即:(1)對輸入的人事數據,進行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求解各種問題。

(2)對人事信息進行加工來解決各種數據處理問題,為人事決策者在決策時提供依據。

(3)對人事管理的各種資料數據和計算機順序,具有記憶存貯的能力。

實踐證明,當管理的信息量和復雜程度達到某一限度時,即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超過其承受能力時,就必須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計算機技術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和存貯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礎信息,高效、合理、恰當地管理。這樣,人事信息系統隨著計算機的應用、發展而不斷完善,計算機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為如此,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要有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現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保密性越來越強,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斷提高,靠傳統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經無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計算機作為數據處理系統,已逐漸成為人事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計算機在人事信息系統中的作用有:

(1)計算機能夠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價值的人事數據;

(2)計算機能夠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數據;

(3)計算機能夠比人提供更加準確的人事數據;

(4)計算機能夠比人處理更多的人事數據等等。

正因為如此,我們利用計算機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統,即計算機人事信息系統,其主要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處理、存貯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統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時掌握整個人事管理系統的全面情況,提供系統的準確的人事信息,可以促進人事工作的規范化及各項管理制度與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健全,從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種加工處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滿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適應新形勢對教職工隊伍提出的新要求,幫助選擇方案,實現優化決策。

當前,不少單位的人事部門對于計算機的應用還僅限于簡單的單機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任務的復雜、用戶的需求,其應用還會

總之,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計算機人事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適應了社會經濟發的客觀要求,是人事管理現代化的一大進步。今天我們運用計算機進行了學校人事檔案管理的初步現代化的開發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從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脫出來,用更多精力從事創造性的管理活動和其它教育教學的活動中去;它能使決策、計劃和其它管理活動更加科學、精確、靈活。因此,建立計算機人事管理信息系統是一種客觀發展必然趨勢。盡管在人事管理方面還不可能普遍使用計算機,但從長遠來說,人事管理現代化和計算機是不分割的。輕視或者拒絕利用計算機技術,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發的,人才開發管理的加強,我們一定要努力創造條件,促進使用計算機的人事管理現代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

第4篇

[實習目的]

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設計專題的主要內容,為畢業設計的順利進行做好充分的準備,并為自己能順利與社會環境接軌做準備。

[實習任務]

對計算機在人事管理方面的應用進行歸納總結,并查閱資料為畢業設計作準備.

[實習內容]

計算機在人事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作為信息載體的計算機日益顯露出其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今社會已步入了信息社會,知識經濟將成為新世紀的主導產業。伴隨計算機的逐步推廣和使用,計算機已在科研、生產、商業、服務等許多方面創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徑,與此同時,單位技術成本也逐年有了明顯的下降,然而辦公室里的人事費用卻不斷增加。在國外,花費在專業、管理和行政人員上的成本占了辦公室總成本的2/3—4/5,這一現象使人們對辦公室自動化的要求與日俱增。我們必須在進行機構改革的同時,盡快使用現代化管理設備、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計算機在人事部門的廣泛使用,改進了統計手段,改革了統計方法,提高了統計工計算機在人事部門的廣泛應用,將為我國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并將為開創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創造條件。

目前,計算機在我國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來進行報表處理,檔案管理,文書編輯,信息查詢,綜合分析。干部統計作為人事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對干部情況的調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隊伍的發展趨勢,為各級領導機關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針,政策,加強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準確數字的依據。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況統計之外,還包括干部的工資統計,干部編制情況統計,干部獎懲情況統計,干部安置情況統計,老干部情況統計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廣,數據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進行干部的統計工作,大致要經過干部統計調查,干部統計資料的整理,干部統計分析三個過程,但這種手工統計過程,存在著幾個明顯的問題,比如說統計資料缺乏準確性,及時性,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劣勢,使人們慢慢意識到管理現代化已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現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現代化也勢在必行。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的科技手段。科學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數學方法、系統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論方法、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等科學方法,而先進的科技手段主要是運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之一的電子計算機來為人事管理現代化服務。

電子計算機作為數據處理系統,已逐漸成為人事管理現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已經開始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人員工資管理、人事統計和查詢、干部考評和人事檔案管理以及人才預測和規劃等。

管理現代化是漢代社會發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幾十年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綜合性越來越強,生產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行業有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組織管理日趨復雜;而現代化科學技術也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不斷分化,不斷綜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體的微觀、宏觀方向進軍。這些,要求管理工作對實際問題的反映和決策必須迅速及時,對信息系統的完善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手工業式的管理理論、方法、體制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和四化建設的需要。改革、創新,實現管理現代化勢在必行。

現代化管理的內容很多,關系很復雜,它包括人、資金、物質、信息和時間等諸要素,其中起關鍵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處于雙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動性。可見人是現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個復雜的管理大系統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牽一發而動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為其他管理的優化得到根本的保證。

管理改革必須配套進行,現代化管理的實施也需要協調發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統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現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現代化也需同步進行,才能使現代化管理在社會化大生產和當代科學技術發展中起到放大和增產的作用。總而言之,人事管理現代化是管理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它是把現代化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手段運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達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適應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使從事管理工作由原來憑個人或少數人的經驗作決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內在規律的科學高度辦事,做到物質與精神相結合,抽象與具體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現狀和未來相結合,個體與群體相結合。至于先進的科技手段,除科學地運用原有的生物、化學、物理、機械等手段外主要是運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之一的電子計算機來為人事管理現代化服務。概括地說,人事管理現代化的內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現代化、人事管理、組織的現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現代化。通過這四個方面的現代化來實現人事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的現代化和從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現代化。

人事來之不易系統化,是人事管理現代化的一個重點。研究人事管理,必須研究這個系統所處的環境,即研究政治系統,經濟系統,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統,人物系統和大管理系統對人事管理系統的影響以及人事管理系統的反影響。離開周圍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現代化,是注定要失敗的。

所謂系統,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寫功能的有機整體。從一般意義上講,系統由輸入、處理、輸出、控制與反饋的四個基本部分組成。

在系統理論中,系統分析是指對系統性能的理解。系統最佳化是系統設計成綜合的內容。系統工程即用教學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或優化,把傳統的組織管理工作總結成技術并使之數值化。用系統工程來分析系統問題是比較科學的,利用系統工程這門學科的概念和原則,來進行人事組織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統內有多種元素,如:管理人員、管理機構、辦公設備、規章制度、各業務環節,各種管理技術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間的聯系是否有序,聯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優,直接影響著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條件下,起主導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統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圍繞著責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進”、“管”、“出”制度。實現系統化,除了要解決制度問題外,還有一個掌握系統方法的問題,即學會應用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法,這對搞好人事管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事管理系統的基本功能,目前尚無統一的說法。根據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現有材料和工作特點分析來說,人事管理系統的基本功能,我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

1.確定人事管理的方針政策

2.確定人事管理體制、編制人事規劃

3.編制人事計劃,設置人事管理機構和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條例辦法;

5.教職員工的業務培訓;

6.人才選拔、使用、交流(流動);

7.考核、獎懲、任免;

8.工資、福利與保險

9.離休、退休、退職。

作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員),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員的才能?這是人事管理學研究的根本任務。對這個問題進行個體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夠的。因為個體寓于群體之中,群體對人員才能發揮之影響作用,可利用系統原理去指示。通過群體研究來尋求合理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專業結構、來取得令人滿意的配合效果等。

過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滯后,傳遞慢、“馬后炮”,人事管理數據加工不及時。比如:干部考核、人員的工資計算、人事的統計、人事檔案的填寫,貯存等等。這些人事工作繁瑣、耗時費力,準確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的要求。為此,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有關人事管理現代化的有關理論資料,提高對管理現代化重要性的認識,嘗試去利用計算機來實現人事管理的現代化。比如現在有些學校和單位在人事管理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從事計算機工作人員的技術指導和從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幫助,他們:

首先,開發了“中華職專職工檔案管理”軟件系統。

其次,將學校或單位人員的檔案內容的所需數據,存儲在計算機的磁盤里,需要時可以通過計算機方便地進行查詢、檢索、維護,還可以將有關數據打印出來。

第三,還用計算機進行了日常辦公現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時收集、加工、整理、存貯、檢索新的變化數據。

使其單位人事管理初步實行計算機化,讓計算機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應用。使人事管理者總是根據準確、及時的人事信息來進行決策,實現管理。只有計算機才能將現代化社會中,成倍增長的人事信息量,進行及時收集、加工、整理、貯存、檢索、傳遞、反饋給決策者。發揮其特有的功能。

即:(1)對輸入的人事數據,進行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求解各種問題。

(2)對人事信息進行加工來解決各種數據處理問題,為人事決策者在決策時提供依據。

(3)對人事管理的各種資料數據和計算機順序,具有記憶存貯的能力。

實踐證明,當管理的信息量和復雜程度達到某一限度時,即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超過其承受能力時,就必須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計算機技術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和存貯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礎信息,高效、合理、恰當地管理。這樣,人事信息系統隨著計算機的應用、發展而不斷完善,計算機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為如此,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要有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現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保密性越來越強,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斷提高,靠傳統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經無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計算機作為數據處理系統,已逐漸成為人事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計算機在人事信息系統中的作用有:

(1)計算機能夠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價值的人事數據;

(2)計算機能夠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數據;

(3)計算機能夠比人提供更加準確的人事數據;

(4)計算機能夠比人處理更多的人事數據等等。

正因為如此,我們利用計算機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統,即計算機人事信息系統,其主要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處理、存貯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統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時掌握整個人事管理系統的全面情況,提供系統的準確的人事信息,可以促進人事工作的規范化及各項管理制度與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健全,從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種加工處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滿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適應新形勢對教職工隊伍提出的新要求,幫助選擇方案,實現優化決策。當前,不少單位的人事部門對于計算機的應用還僅限于簡單的單機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任務的復雜、用戶的需求,其應用還會

總之,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計算機人事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適應了社會經濟發的客觀要求,是人事管理現代化的一大進步。今天我們運用計算機進行了學校人事檔案管理的初步現代化的開發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從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脫出來,用更多精力從事創造性的管理活動和其它教育教學的活動中去;它能使決策、計劃和其它管理活動更加科學、精確、靈活。因此,建立計算機人事管理信息系統是一種客觀發展必然趨勢。盡管在人事管理方面還不可能普遍使用計算機,但從長遠來說,人事管理現代化和計算機是不分割的。輕視或者拒絕利用計算機技術,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實現人事管理現代化。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發的,人才開發管理的加強,我們一定要努力創造條件,促進使用計算機的人事管理現代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

[實習體會]

四年的大學生活,讓我對計算機理論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實踐出真知,唯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期兩周的上機實習,我上網查閱了一些計算應用知識并對畢業論文所需的資料進行了粗淺的了解,為接下來的六周畢業設計作準備,提高了我的動手能力,同時也讓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會繼續努力,完善自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對于學校的精心安排和指導老師的用心輔導非常感謝.

第5篇

我市2007年度農業(含畜牧獸醫)、水電農機工程、普通工程、大中專職中教師(含黨校)、中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新聞、文化體育(含檔案)、交通建筑工程等九個系列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工作擬于今年12月份進行,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評審范圍和對象

凡上述九個系列的企事業單位(含民營、私營、外資企業)的在崗專業技術人員(含在專業技術崗位上的工人和離退休人員),符合晉升相應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條件的(教育機構須在當地職改部門下達的結構比例限額內)均可申報。尚未組建初評委的市級有關部門及各區(市、縣),其初級職稱的評審工作可委托市相應中級評審委員會評審,材料報送及收費標準與中級相同。

二、申報程序

*市直屬各單位經主管部門審查后向市職改辦申報;各區(市、縣)屬企、事業單位經主管部門向當地職改辦申報,由當地職改辦初審合格后統一送市職改辦;在非公有制經濟實體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符合條件的由其檔案托管單位(如人才交流中心等)并向當地職改部門申報。

三、評審材料及要求

1、《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表》一式三份。所有申報材料字跡要工整、業績要真實、內容要詳盡,表格填寫不留空白,無內容的項目應填寫“無”;“最高學歷”填寫畢業時間及取得的具體有效學歷(中專、大專、本科等),學歷須是國家承認并與所從事專業相同或相近(無學歷或未達到規定學歷的建筑施工人員參加專業理論考試合格的,在此欄填明);“學習培訓經歷”欄,若是在職參加學習的,其學習形式是脫產、自考或函授,必須注明;“工作經歷”欄,從參加工作至今要連續填寫,起止時間連貫,不得間斷;“考試成績及答辯情況”欄由所在單位將其參加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及基礎、專業考試等情況逐一填寫清楚,區(市、縣)職改辦審查后須加蓋公章;“年度及任職期滿考核結果”欄只須寫明任現職以來的每年度及屆滿考核結果(優秀、稱職、不稱職)即可。《評審表》經本單位和當地職改辦認真對照原件且審核無誤后,方可簽字蓋章,推薦單位和當地職改部門對所填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如弄虛作假,一經發現,取消其評審資格。

2、本人擔任現職以來的政治思想和業務工作總結(合寫)一份。

3、單位綜合推薦材料一份(破格推薦的須有單位破格推薦綜合材料,并在《評審表》的“單位推薦意見”欄明確填寫“同意破格推薦”)。

4、職稱資格證書、聘任證書和聘約(均須原件)。

5、有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含替代外語的古漢語)的,須提供外語(古漢語)和職稱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合格證(原件);屬免試范圍的,須提供身份證復印件或翻譯材料等有關證明,并填寫免試登記表(附二);非國有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建筑施工系列職稱,外語、計算機可不作要求,但必須提供建筑施工理論考試合格證(原件)。

6、與所從事專業相同或相近的最高學歷證書(原件)。

7、有關獲獎證書、專利證書、成果鑒定證書、已發表的代表作及本人專業實踐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等其它主要業績證明材料(均為原件)各一份。

8、近四年的年度考核表及屆滿考核表(原件)各一份。

9、《繼續教育登記手冊》。

10、各區(市、縣)職改辦和市級主管部門報送材料時,統一使用我辦印制的《專業技術職務評審申報花名冊》,分評委會、分專業(教師須按學科分類,專業分類見附三),分別造冊(一式二份)。

11、屬委托評審的,應報送具有管理權限機關出具的委托書。

12、申報材料統一使用A4、50克以上厚度的紙張,統一用標準牛皮紙檔案袋包裝,一人一袋,檔案袋須粘貼《材料目錄》(見附件1),并注明專業組和檔案袋編號。

13、所報材料中,凡復印件均須由主管部門和當地職改辦對照原件審查無誤后,簽署“復印屬實”字樣,并加蓋公章。

四、破格申報晉升職稱人員的有關要求

破格申報晉升職稱的人員,除符合《四川省五系列破格評審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推薦條件(試行)》(川職改[1992]9號)和《關于轉發四川省教委<四川省中小學破格評審教師職務任職資格破格推薦條件的試行意見>的通知》(川職改辦[1996]6號)文件規定的破格晉升條件外,還須具備下列條件:

1、必須是自2004年以來任現職期內連續兩年考核優秀和其余年度考核為稱職,事業單位人員的考核結果必須是經當地人事部門審批的。

2、發表的論文論著必須與所從事的專業相同或相近,屬合著者,作者排位須是前二位。

3、所發表的論文必須是省級及以上有統一刊號CN的學術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論文數量在兩篇以上。

4、注重工作業績和實際專業技術水平,在學術技術實踐中取得較大成績,是本單位的技術骨干。

5、堅持實事求是和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原則,對在本地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課題中做出顯著貢獻的,可重點推薦。

各區(市、縣)職改辦、各主管部門要嚴格審查申報人員工作單位性質,不得弄虛作假。

五、評審材料報送

評審材料請于二00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一月十六日報送至*市職改辦,逾期不予受理。

六、收費標準

第6篇

【關鍵詞】工學結合;船舶輔機;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 (2012)02-0035-02

《船舶輔機》課程屬于高職航海教育體系,是輪機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是《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修正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員船員適任考試、評估和發證規則》規定的船員適任考試與實操評估科目之一,主要培養學生船舶輔機操作、故障排除和維護保養等職業能力。

1 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船舶輔機》主要講述各種船舶輔助機械設備與系統,包括船用泵、液壓裝置、甲板機械、制冷裝置、空調系統、船舶輔助鍋爐、海水淡化裝置、空氣壓縮機等。一方面,輔機種類繁多,結構與原理差異大;課程內容龐雜,前后沒有關聯性;另一方面,此課程是國家海事局適任考試與評估科目,理論考試題目難,實操評估要求高。這些因素導致該課程學習和教學難度相當大。

在傳統的《船舶輔機》課程教學中,為了適應國家海事局適任考試的需要,采用了應試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分離,使教學與工作脫節。教師的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的學習以被動接受為主。因此,《船舶輔機》課程改革迫在眉睫,這對于提升學生職業素質,提高適任考試通過率,促進專業建設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 課程改革思路

概括地講,即:以甲類船舶輪機員職業活動為主線,突出職業能力目標;以輪機員工作情境為載體,用輪機管理工作任務訓練職業崗位能力;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出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內容,培養學生適應輪機員崗位的能力。

遵循上述設計理念,課程設計的思路是“六步”,“七基于”。

“六步”是指課程設計遵循上述設計理念,按照以下六個步驟進行:職業崗位分析、學習領域確定、學習情境開發、工作任務轉化、教學過程組織、課程考核設計。

“七基于”是指:基于職業分析,確定學習領域;基于崗位職責,確定學習情境;基于工作過程,設計工作任務;基于適任要求,確定能力目標;基于工學結合,組織培養過程;基于學生主體,實施課程教學;基于過程評價,進行課程考核。

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

3.1 注重理實結合,重構課程內容。 課題組基于上述課程改革理念與思路,結合海事局關于《船舶輔機》的考試大綱,根據輪機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輪機管理工作過程,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開發,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解構與重構。以某5萬噸級散貨船為對象,打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離的局面,將課程內容設計為六個學習模塊,每個模塊下又設若干工作任務(共33個)。

3.2 基于工作任務,組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以“工作任務”為核心,通過結構化、系統化、網絡化設計的工作過程,逐步使學生獲得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這樣完整的思維過程訓練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①學生分組——按船分組、扮演角色;②問題引入——典型案例、提出問題;③任務提出——針對問題、交待任務;④方案制定——小組討論、制定方案;⑤方案評估——分組展示、點評示范;⑥方案實施——實施方案、監督指導;⑦總結評價——工作總結、評價考核。

下圖展示了“學習情境一船用泵的應用”中“工作任務三齒輪泵拆裝與檢修”的教學過程。

3.3 強調過程評價,改革考核模式。 本課程建立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評價與考核體系,其原則是: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職業崗位為標準、評價指標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

評價內容包括知識掌握程度、技能水平、任務完成情況、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工作過程評價、考試與評估。其中考試與評估,采用國家海事局統考題庫,并實行計算機考試,實現考試過程規范化、嚴格化、標準化。

學生總評成績=學生自評*15%+教師評價*15%+工作過程評價*40%+考試與評估*30%。

4 課程改革的成效與意義

本課程改革成效顯著,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完善了教學資源:課題組根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修訂了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了課程標準,編寫了配套教材,開發了多媒體課件,建立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庫。

4.2 建立了課程網站:課題組將改革成果及教學資源上傳到學院網站,并申報成為學院精品課程,并被評為優質核心課程。大大方便了學生的課外自學,提高了學習效果。

4.3 促進了專業建設:本課程的改革,為同類課程的教學改革積累了經驗,樹立了榜樣。有利于推動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更好地促進課程建設。通過改革,還帶動了實訓室的建設和專業教師的成長,從而促進了專業的全面發展。

更為難得的是,這些學生參加國家海事局高級船員適任考試與評估的通過率比以往上升了20%,較改革前有了明顯的提高,這是在課程改革的情況下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績,相信經過進一步的努力,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 陳元招,戴壽超.“電力電子設備的安裝與維護”課程設計思路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1,(3):167-168.

[2] 黃永蘭,姜獻東.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環境監測》課程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10,(35):28-29.

第7篇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裝配規劃;綜述;虛擬現實;軟計算;協同裝配

裝配是產品生命周期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產品功能的主要過程。寫作畢業論文裝配成本占產品制造成本40%~50%,裝配自動化一直是制造自動化中的瓶頸問題。裝配規劃是在給定產品與相關制造資源的完整描述前提下,得到產品詳細的裝配方案的過程,對指導產品可裝配性設計、提高產品裝配質量和降低裝配成本具有重要意義。產品的裝配規劃通常需要得到零部件的裝配序列、裝配路徑、使用的工裝夾具和裝配時間等內容[1]~[3]。

較早的傳統裝配規劃采用人工方式,工藝人員根據設計圖紙和技術文檔,通過分析產品裝配圖中零件的幾何形狀和位置關系,必要時再和設計人員進行討論,進一步明確設計者的真正意圖,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規劃出產品的裝配方案。這種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且難于保證裝配方案的經濟性。

隨著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和并行工程CE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一方面對裝配相關的設計技術提出了計算機化的要求,以提高和產品開發過程中其他環節的集成化程度。另一方面要求裝配方案的優化以降低成本和縮短規劃時間以加快產品開發進程。受“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兩方面的影響,80年代初,出現了對計算機輔助裝配規劃(ComputerAidedAssemblyPlanning,CAAP)技術的研究。到目前為止,CAAP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出現了4種代表性的方法,按照出現的時間順序及方法的特點,筆者將其歸結為經典裝配規劃方法、虛擬裝配規劃方法、裝配規劃軟計算方法和協同裝配規劃方法。

1經典裝配規劃方法

早期CAAP的研究側重于裝配序列的規劃,以產品CAD裝配模型為基礎,寫作碩士論文一般采用幾何推理的方法,通過產品裝配建模、裝配序列推理和表達以及裝配序列評價和選擇為產品面向裝配的設計和裝配工藝規劃提供指導和支持,其過程通常如圖1所示。

1.1產品裝配建模

產品裝配模型是裝配規劃的基礎,為裝配規劃提供裝配體和零部件的相關信息。常用的裝配信息表達模型可分為圖模型和矩陣模型。法國學者Bourjauct提出了聯系圖模型[4],將零件之間的物理接觸關系定義為聯系即裝配關系,圖中的節點對應零件,邊表示所連接的零件間至少有一種裝配關系。關系模型[5]進一步區分了零件之間的接觸關系和聯接關系,圖中包含3種實體類型:零件、接觸和聯接,邊表達了實體間的關系。產品等級裝配模型[6]將裝配體看成具有層次結構性,即裝配體可以分解為子裝配體,子裝配體又可分解為下級子裝配體和零件的集合,以此表達產品的裝配組成。

矩陣比圖易于計算機表達和實現。Dini和Santochi[7]利用干涉矩陣、接觸矩陣和連接矩陣表達產品,干涉矩陣描述了零部件間沿坐標軸方向裝配時相互間的干涉情況,接觸矩陣描述了零部件間的物理接觸狀態,連接矩陣描述了零部件間的連接類型。為減少矩陣的數量,Huang[8]等把6個干涉矩陣合并為一個拆卸矩陣,集成的表達零部件間沿坐標軸方向的干涉情況。

1.2裝配序列推理和表達

基于聯系圖模型,Bourjauct采用人機交互“問答式”方法獲取裝配優先約束關系[4],寫作醫學論文隨后DeFazio和Whitney[9],Baldwin[10]等人的工作進一步較少了需要由用戶回答問題的數量,然后通過對裝配優約束關系進行推理得到聯絡建立優先關系的層次模型表達產品的裝配序列。

“割集”法是基于拆卸策略的裝配規劃中通常采用的圖論算法。HomemdeMell和Sanderson[5]通過對產品聯接圖進行縮并,利用“割集”算法對聯接圖進行循環分解,生成所有可能的子裝配體,直到不可再分。并提出了裝配序列的AND/OR圖表達方法,圖中的節點對應裝配過程中的子裝配體或零件,超弧表達將子裝配體或零件聯接在一起形成更大子裝配體的裝配操作。因為“割集”算法的計算復雜性為O(3N)(N為零件個數),因此,對于復雜產品的裝配順序規劃存在指數爆炸問題,這是難以讓人接受的。

1.3裝配序列評價和選擇

裝配序列的選擇對裝配線設計、裝配成本、裝配設備選擇有很大影響,寫作職稱論文而評價是選擇的基礎。裝配序列的評價可分為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因素[11]~[13],定性因素主要考慮的有裝配方向換向的頻度、子裝配體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裝配操作任務間的并行性、子裝配體的結合性和模塊性、緊固件的裝配、零件的聚合等。定量因素主要考慮的有整個裝配時間(包括子裝配體的操作時間、運輸時間等)、整個裝配成本(包括勞動成本、夾緊和加工成本)、產品在裝配中再定位的次數、夾具的數目、操作者的數目、機器人手爪的數目、工作臺的數目等。

更多的經典裝配規劃方法研究文獻可以參見TexasA&M大學Wolter教授的“AssemblyPlanningBibliography”[14],其中收集了自1980年起近15年經典裝配規劃方法的相關研究。經典方法一般表達出全部的序列解空間,這使它可能從中找出最優的裝配序列,但隨著產品中零件數量的增加,解空間的組合爆炸給序列的存儲、選優帶來極大困難;且序列的幾何推理方法不易融入人類的裝配知識,難免產生眾多幾何可行但工藝不可行的序列結果。

2虛擬裝配規劃方法

虛擬現實技術為裝配規劃的“人-機”協同工作提供了契機。虛擬裝配是指由操作者通過數據手套和三維立體顯示設備直接三維操作虛擬零部件來模擬裝配/拆卸過程,無需產品或支撐過程的物理實現,通過分析、先驗模型、可視化和數據表達等手段,利用計算機工具來安排或輔助與裝配有關的工程決策[15]。虛擬裝配過程中,人機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即人通過直覺/裝配經驗和知識決定產品的裝配過程,但不能精確地判斷當前所有可能裝配的零件,也不太可能準確判定裝配某一零件后裝配體的穩定性等因素,而通過一定算法和規則實現的機器智能剛好彌補人的不足。虛擬裝配方法得到的不僅僅是零件的順序,還可以包括零件路徑、裝配工具、夾具和工作臺等信息。圖2為虛擬裝配規劃的工作步驟。

國外虛擬裝配規劃的研究以沉浸式虛擬裝配環境VADE[16],[17](VirtualAssemblyDesignEnvironment)為代表,寫作英語論文通過建立一個裝配規劃和評價的虛擬環境來探索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設計、制造的潛在技術可能性,為機械系統裝配體的規劃、評價和驗證提供支持。在虛擬環境中,利用提取并導入的CAD系統產生的裝配約束信息引導裝配過程;通過引入了質量、慣性和加速度等物理屬性,基于物理特性進行裝配建模,逼真地模擬真實裝配環境;支持雙手的靈活裝配和操作;記錄虛擬裝配過程中產生的掃體積和路徑信息并可進行編輯;建立了工具/零件/人相互作用模型,支持裝配工具在虛擬裝配環境中的運用。

國內管強等[18]將虛擬現實技術與面向裝配設計的理論相結合,建立了一個虛擬環境下的面

向裝配設計系統(VirDFA)。萬華根等[19]建立了一個具有多通道界面的虛擬設計與虛擬裝配系統(VDVAS),通過直接三維操作和語音命令方便地對零件進行交互拆裝以建立零件的裝配順序和裝配路徑等裝配信息。在面向過程與歷史的虛擬設計與裝配環境(VIRDAS)中,張樹有等[20]通過識別裝配關系進行裝配運動的導航,實現虛擬拆卸/裝配順序規劃、虛擬裝配分析。從集成的觀點出發,姚珺等[21]提出面向產品設計全過程的虛擬裝配體系結構,從方案設計、結構設計和裝配工藝設計3個層次上分階段地對產品可裝配性進行分析與評價。田豐等[22]提出一個面向虛擬裝配的三維交互平臺(VAT),簡化了虛擬裝配應用系統的構造,便于應用的快速生成。

應用虛擬現實環境開展裝配規劃,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工具。但是,虛擬環境的構建需要較大資金的軟硬件投入,另外,虛擬現實技術本身(如圖形的高速刷新)及其相關硬件技術(如力觸覺設備)的不成熟使得虛擬裝配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

3裝配規劃軟計算方法

1994年,Zadeh教授將模糊邏輯與智能技術結合起來,提出了軟計算方法(softcomputing)[23]。軟計算以模糊邏輯、神經網絡和概率推理為基礎,不追求問題的精確解,以近似性和不確定性為主要特征,所得到的是精確或不精確問題的近似解。為避免組合爆炸同時又能得到較優的裝配規劃方案,近來,基于建模、表達和尋優一體化的裝配規劃軟計算方法得到廣泛關注。

3.1裝配規劃神經網絡方法

神經網絡是模擬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人工智能方法,它是由大量神經元廣泛互連而成的復雜網絡系統,寫作留學生論文單一神經元可以有許多輸入、輸出,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連接的權值體現,神經元的輸出是其輸入的函數。若將優化計算問題的目標函數與網絡某種狀態函數(通常稱網絡能量函數)對應起來,網絡動態向能量函數極小值方向移動的過程就可視作優化問題的求解過程,穩態點則是優化問題的局部或全局最優解。

Hong和Cho[24]用于機器人裝配順序優化的Hopfiled神經網絡中,考慮裝配約束、子裝配體穩定性和裝配方向改變等因素建立網絡的能量方程,基于優先約束推理和專家系統提供的裝配成本驅動網絡的進化方程得到優化的序列。但由于神經網絡缺乏全局搜索能力,計算結果顯示,該方法容易產生不優化的裝配順序,且常常只能得到一個局部最優的裝配序列。另外,參數選擇和初始條件對網絡的靈敏度影響大;神經網絡在應用前須進行訓練,而訓練時要由專家提供較多可行的順序作為樣本。而樣本可能是針對某種類型的產品,對其它類型的產品則不一定適用,該方法的應用范圍窄。

3.2裝配規劃模擬退火算法

模擬退火算法源于固體退火思想,將一個優化問題比擬成一個熱力學系統,將目標函數比擬為系統的能量,將優化求解過程比擬成系統逐步降溫以達到最低能量狀態的退火過程,通過模擬固體的退火過程獲得優化問題的全局最優解。

Saeid等[25]利用模擬退火算法進行裝配序列規劃時,根據產品裝配模型獲得裝配優先關系,將裝配過程總裝配時間和重定向次數運用多屬性應用理論組合成單一目標函數,作為裝配序列優化的評價函數。Hong和Cho[26]將裝配約束和裝配過程的成本映射為裝配序列能量函數,利用模擬退火算法使裝配序列能量函數擾動地逐步減小,經過多次迭代,直到能量函數不再變化為止,最后得到具有最小裝配成本的裝配序列。作者將該方法應用到一個電子繼電器裝配體上,并將其性能與利用神經網絡[24]的裝配規劃方法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基于模擬退火的裝配序列優化方法可以產生較好的裝配序列并且在運算時間上優于人工神經網絡方法。

模擬退火算法具有較強的局部搜索能力,并能使搜索過程避免陷入局部最優,但模擬退火算法對整個搜索空間的狀況了解不多,不能使搜索過程進入最有希望的搜索區域,從而使得算法的運算效率不高。

3.3裝配規劃遺傳算法

在眾多軟計算方法中,遺傳算法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重視。寫作工作總結遺傳算法是模仿生物自然選擇和遺傳機制的隨機搜索算法,它將問題的可能解組成種群,將每一個可能的解看作種群的個體,從一組隨機給定的初始種群開始,持續在整個種群空間內隨機搜索,按照一定的評估策略即適應度函數對每一個體進行評價,不斷通過復制、交叉、變異等遺傳算子的作用,使種群在適應度函數的約束下不斷進化,算法終止時得到最優/次最優的問題解。圖3為裝配規劃遺傳算法的一般流程。

裝配規劃遺傳算法的研究重點集中于設計裝配序列的基因編碼方式以包含更多的裝配過程信息、設計基因操作的形式和改進遺傳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上。Lazzerini等[27]的分段編碼遺傳算法中,將染色體分為3段編碼,第1段表示參與裝配的零件編號,第2段表示零件的可行裝配方向,第3段表示裝配工具,從而使染色體包含了部分工藝信息。為了提高算法的性能,文中將裝配體分解為子裝配體進行裝配,減少了參加裝配序列規劃的零件數目;Guan等[28]采用基因團編碼方式,一個基因團表達一個零件的裝配操作,由被裝配零件號裝配元、裝配工具裝配元、裝配方向裝配元和裝配類型裝配元組成。在擴大采樣空間選擇下一代種群的基礎上,通過交叉和多層次變異實現裝配序列并行優化。廖小云和陳湘鳳[29]在裝配序列規劃遺傳算法中設計了復制、交叉、變異、剪貼和斷連5種遺傳算子尋找裝配序列優化解。在Smith等[30]的增強型遺傳算法中,選擇下一代個體并不完全依靠適應度,而是先把一定數量較優的個體復制到下一代,將適應度低但幾何可行的序列用于繼續產生序列,直到滿足下一代種群中序列個數的需求,從而使算法能跳出局部最優點,在全局范圍內搜索最優解。

理論上,找到全局最優裝配序列要求參加演化計算的種群規模要足夠大,迭代次數要無限

多,但在計算資源和時間限制下是達不到要求的。因此,遺傳算法求解裝配規劃問題的效率和結果依賴于初始種群規模及其質量、遺傳算子及其操作概率等因素。

4協同裝配規劃方法

裝配體作為實現產品功能的載體,零部件可能由不同的企業設計,零部件和產品可能在不同的裝配工廠完成裝配過程,因此需要設計團隊的協同工作和決策以保證裝配質量和降低裝配成本。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縮短了異地人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為實時的“人-機-人”協同裝配工作提供了可能。

Wisconsin-Madison大學[31]提出網絡環境下的電子化裝配(e-Assembly),探討在Internet/Intranet上利用3D模型進行協同虛擬裝配和拆卸的方法論和工具,擬實現的關鍵技術包括3D交互可視化、協同裝配/拆卸/維護/回收等。目前已開發了Motive3D系統,利用Synthesizer模塊可以交互/自動進行產品的裝配建模和規劃,Visualizer模塊為用戶在Web平臺上提供裝配序列規劃結果的可視化仿真,但缺少交互修改、調整功能。在ATS項目[32]實施中,為了向異地的開發人員展示裝配設計和裝配規劃結果,嘗試利用VRML作為可視化工具,一方面供設計團隊瀏覽零部件設計,另外將裝配模型用文本編輯軟件進行編輯,生成裝配序列的VRML仿真文件,供異地的設計團隊實時進行評價和提出修改意見。但手工編輯文件不但花費的時間長達一周,而且每次設計修改后都必須重新編輯;同時,仿真文件僅具有瀏覽功能,不能進行交互修改。

Web環境下的協同裝配規劃方法[33]采用協同工作環境下的裝配建模、裝配規劃任務分配和裝配序列合成等技術,通過對復雜產品裝配規劃問題的分解,即降低了單機規劃工作模式的復雜度,又便于集中不同地域多專家的裝配知識和經驗進行裝配規劃方案的協同決策。面向協同廣義裝配[34]通過確定裝配子任務編碼方法、裝配人員評價指數和制定協同裝配協議,以VRML為產品模型載體實現協同裝配系統。在裝配知識和規則的支撐下,支持局域網內多用戶實施產品預裝配、驗證零部件可裝配性,相關的裝配人員能夠協同討論裝配方案。Web環境下3D交互裝配可視化仿真結構是一個符合開放技術標準的可視化裝配系統[35],它基于VRML-Java實現裝配場景的動態生成、裝配控制、碰撞檢測以及裝配過程的動畫回放等功能,目前完成了基于“堆疊”思路的裝配驗證方式。但該系統屬于單用戶系統,不能支持多用戶的實時協同裝配工作。

5結論與展望

CAAP的研究在理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工業界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相對而言還很少,這說明該技術距離工業實用還存在較大差距。裝配規劃是一個經驗和知識密集型的工作,同時又與具體行業和產品有緊密的關系。經典裝配規劃方法的精確推理在保證序列的幾何可行性方面具有優勢,而軟計算技術能夠將人的模糊知識融入規劃過程中,使得結果具有更好的工藝可行性,兩者的適當結合將有利于模仿人類裝配專家的實際裝配規劃過程,從而得到合理的裝配方案。

跨地域、跨國家的網絡化、協同化產品設計和制造新模式的形成使產品裝配成為一個需要協同工作和決策的問題。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建立基于網絡的協同裝配決策平臺和虛擬環境,支持異地多人員協同裝配方案決策將是新形勢下裝配規劃研究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蘇強,林志航.計算機輔助裝配順序規劃研究綜述[J].機械科學與技術,1999,18(6):1006~1012.

[2]石淼,唐朔飛,李明樹.裝配序列規劃研究綜述[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1994,31(6):30~34.

[3]牛新文,丁漢,熊有倫.計算機輔助裝配順序規劃研究綜述[J].中國機械工程,2001,12(12):1440~1443.

第8篇

一、資金籌措、內外協調方面

反映,是財務工作的基本職能之一。財務工作人員必須對學校發生的每一筆經費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規范記錄,反映在憑證、帳簿和報表中,以備隨時查閱。我校財務室已經對日常工作流程熟練掌握,能做到條理清晰、帳實相符。從原始發票的取得到填制記帳憑證、從會計報表編制到憑證的裝訂和保存都達到正規化、標準化。做到全面、及時、準確的反映。

資金是學校正常教學活動和學校發展的血液,我們開源節流,較大的綏解了學校的資金壓力,保證了學校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

在對外聯系的過程中,我們堅持始終把學校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維護學校的整體形象。以年初計劃安排的經費為限,盡力使所花費的每一分錢都有回報為基本準繩,時時不忘宣傳學校,為學校整體發展盡本部門的最大努力。

二、財務會計核算方面

核算,也是財務工作的基本職能。核算包括成本核算、工資核算、費用核算等等。在費用核算上采取分處室核算,隨時都可以查出每各處室每個月實際發生的費用。

(一)精心設計會計核算體系,全面、真實、及時的提供財務會計信息,為領導決策等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得到領導的肯定和贊揚

“凡事預則立”,學校全體財務人員在學校領導和有關專家的指導、幫助下,總結以前年度會計核算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年度財務工作目標,通過會議研討、日常交流、向專家請教、向兄弟單位學習和再實踐再總結等多種形式,事先根據學校發展目標對會計核算資料的要求,利用現代化的會計核算手段,精心組織、設計學校的會計核算體系和會計信息報告系統。在符合國家正常財務核算對財務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利用電化手段設置了財務核算體系,為領導的決策,上級主管部門、財政、稅務監督,內部各部門控制使用資金等多方面及時提供了大量真實、完整、有用的財務信息。

(二)堅持會計創新,克服工作中的種種壓力與困難,在會計人員較少的情況下辦理了大量事項,取得了階段性的工作成績。

由于近年來由于學校擴大辦學規模,學校財務工作壓力日易顯現。為適應財政、物價、工商、稅務體系的要求,全面維護學校的整體利益,確保學校的利益最大化,在進行賬務處理的過程中,一項資產的購置支出不得兩次進入成本。總務處在相關領導與有關專家的指導、幫助下,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將原來學校統一按照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核算模式進行分事業支出和經營支出分別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即將學校經營支出的資產購置采用經營核算的模式,分次計提折舊的方式進入成本,為學校節省大量的資金流出,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財務基礎。

三、財務會計監督方面

監督,是財務工作的另一項基本職能。首先是每個處室每筆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監督,不能無意的為一些工作人員創造犯錯誤的氛圍。在這方面,嚴格按有關制度執行,鐵面無私從不放過任何不合理事情;其次是對學校整體資產進行監督,定期進行固定資產盤點,以保證學校財產不受侵害。

總務處全體人員堅持從細微處入手,按國家財務規定對每一筆收支票據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認真審核,嚴格控制現金的支出,對超過現金限額的支出按國家相關規定嚴格控制現金的使用。加強財務印章的管理和使用,定期進行資金核對。確保學校資金的安全、完整。進一步加強資產和財務票據的管理,采取專人負責,日常工作中做好各種財政、稅務票據的領用、核銷、庫存等的臺賬登記工作,每次都向領用人書面交待清楚各種票據的使用規定、注意事項等相關的事宜,及時核銷各種票據以確保學校的所有收入及時進行賬務處理,堅持財務“收支兩條線”,嚴格實物資產的入庫手續,從源頭做好學校的財務監督工作。

財務“收支兩條線”是學校所有財務工作都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的財務紀律,就是所有的財務收入都必須入學校統一的財務賬務,所有的支出都必須按學校事先規定的用款手續辦理用款,涉及到財政性資金收支內容的還必須按國家財政性資金收支的規定辦理預算外資金的財政專戶交存、返還和資產購置、日常大宗消耗的政府采購。做好學校的財務票據管理工作就是做好了財務“收支兩條線”的源頭控制工作,總務處正是從這一關鍵的源頭控制入手,嚴格區分學校的收支,做到全年財務收支無差錯。受到學校領導和有關上級主管部門領導的好評。

四、經費管理

管理,是財務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首先是為領導管理和決策提供準確可靠的財務數據,學校財務室能夠隨時完成學校領導和各處室要求提供的數據資料;其次是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對學校存在的不合理現象,財務室已經提出合理化建議,大部分已被采納。

科學合理編制學校收支計劃,并對計劃過程進行控制和管理,合理配置學校資源,努力節約資金,加強資產管理,防止學校資產流失,對學校財務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積極開展財務分析工作,確保學校財務活動的效益性,開展了預算內經費管理、預算外經費管理和往來款項管理和其他工作。

㈠預算內經費管理工作

預算內經費全部由財政撥款,主要用于職工工資、獎金、離退休費、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和公業務費等開支。主通過以下工作來實現經費管理。

1、及時足額發放職工工資、獎金、離退休費等。

2、按期上交職工醫療保險金、住房公積金。

3、公業務費開支嚴格執行校長一支筆審批,報銷時必須憑原始憑證據實列報,不能以領代報或以借代報,手續不完善、票據不正規和非正常開支的費用,一律不予報銷。

4、采購、維修大額開支實行集體研究決定,并簽訂采購、維修合同,上報相關部門,完善控購手續后方可執行。

㈡預算外經費管理

預算外經費主要來源于學校對學生的雜費收取,主要用于學校的辦公室費開支。

㈢往來款管理

往來款主要有書款、免費教科書款、特困生減免款、學生傷亡補助、計算機工程款、住房公積金個人部分、醫保個人部分、個別所得稅、代課金、教學獎懲、單位及個人借款,往來款一律執行專款專用,絕不挪作他用。

㈣其他工作

1、按時完成審批年終獎金審批、兩年考核晉檔和職稱變動晉檔工作。

2、認真進行校產清理上報,防止學校資產流失。

3、錄入人事工資管理系統,完善單位人員人事工資檔案,為高效管理奠定基礎。

4、高質量、高要求完善預算工作。

五、XX年工作設想及需要改進方面

去年學校總務處盡管在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報告、內外聯系等多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工作成績,受到學校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領導的充分肯定。但不足之處也有很多,現將今年學校總務處工作設想

第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強學校財務計劃執行情況的控制分析,進一步加強學校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將學校的財務基礎工作進一步做實。

第二、增強財務計劃的管理,加強計劃執行情況的分析與控制,加強財務事先參與決策工作,從源頭做好財務管理工作,為領導決策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

第三、進一步加強財務日常監督工作,從學校的每筆收支入手,進一步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的財經政策,保證學校財務工作的真實、完整,維護學校的整體利益。

第四、進一步加強與財政、稅務、物價等相關主管部門的溝通、聯系,為學校爭取的優惠政策,為學校的發展爭取的資金。

第五、堅持“財務收支兩條線”,力爭做到財務票據計算機管理,從源頭加強收入的管理,進一步加強財務支出的審核工作并嚴格執行年度財務收支計劃。按以收定支,先收后支,收支略有節余的原則控制、使用好學校有限的資金,使學校的每一分資金都發揮最大的財務效益。

第六、進一步加強內部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工作,嚴格按部門職責做好本部門的工作,發揮財務部門應有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各部門人員既當家又理財的財務意識,推動學校整體財務工作再上新臺階,為領導分憂、解難。

第七、做好日常的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報告和其他相關財務管理信息的核算、監督、報告工作,做好與稅務、財政、物價等有關部門的聯系、溝通工作。

六、幾點感想

1、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是搞好工作的關鍵。領導的重視程度越高,工作就越有依靠,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我們在認真做好工作的同時,注重同上級領導的交流,不定期匯報工作情況,爭取領導的信任,取得了領導對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校領導對財務工作倍加關注,對重大問題的定性與處理親自過問,對財務報告認真批閱,及時提出了整改意見和具體要求,為財務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證。

2、財務工作要樹立服務意識。財務工作的性質決定了財務工作必須堅持監督與服務并重,寓監督于服務之中。

3、工作方法及工作效率至關重要,充分體驗到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差距;

4、凡事都要付諸熱心,相信耐力無所不能;

第9篇

一學期的電教教研工作即將接近尾聲。本學期中,全體電教組成員樹立服務意識,真情奉獻,密切合作,發揮集體智慧,團隊精神,積極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優質服務。我們微機工會小組緊密圍繞學校總的工作計劃和學期初的電教工作計劃,緊張有序地開展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就將我校本學期的電教工作匯報如下:

在工作中,各位領導、老師給了我們有力的支持、配合和幫助,在此我們微機組全體成員表示衷心的感謝!我們有信心在后繼的電教工作中,不辜負老師和領導對微機組的關愛,出色地完成了學校分配的各項任務,再創佳績!

一、 政治思想方面

牢固樹立為學生服務、為教師服務、為學校服務的思想。真誠、熱情、公正的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平時能嚴格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平時從不遲到、早退、不中途離校。嚴格遵守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做到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不拖堂,嚴于律己,盡心盡責,以較高的要求來約束自己。

學校電教工作其核心就是服務--就是要竭盡所能為學生們服務,為老師們服務,為領導們服務。我們學校這塊人手很少,只要接到任務,總是第一時間出色完成,不計個人得失,加班加點完成,干活時都勤勤懇懇,工作態度絕對一流。用6個字概括:熱心、齊心、用心。

二、 軟硬件建設方面

1、 軟件建設

制度完善,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責任到人,團隊合作,打造品牌

(1)力求做到教育現代化設備配、管、用、研(教育技術、模式的研究)、訓(師

資培訓)一體,加強設備的監督、維護,用好現有設備,向設備要效率。

(2)加強網絡管理,用好寬帶資源,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繼續規范網絡信息的收發,做好學校與上級領導部門的聯系和交流。

(3)健全學校電教管理的網絡,建立了電教工會小組、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爭得各

學科教研組通力合作,做到電教工作無小事,人人都參與,事事有人管。

(3)有健全的電教考核制度與監督機制,以管促用,分管領導會同電教組定期開展專

項自檢自查會議,自查內容包括電教器材的維護和掌握情況,教學課的內容和質量,有線電視、廣播的暢通狀況,全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技能的培訓和掌握情況等等,以掌握最新動態,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快速解決存在的問題。

(4)在電教教材資料建設上,我們總結以往管理工作的經驗和教訓,規范化管理,做到及時收集,及時整理,及時裝訂,建立了借還制度,資料管理有條不紊,如有損壞照價賠償,電教軟件專柜專儲,硬、軟件有防塵、防火、防霉、防高溫保護措施,設備完好率達90%以上。

2、 硬件建設

只有舍得投入的學校,才能加快電教工作的發展,校領導高瞻遠矚,把電化教育作為實

現現代化工程的一個起點,不斷加大投入,在完善辦學條件的同時,突出電教裝備的建設。這學期學校領導籌措資金購買了農遠教育設備,新建60臺電腦的微機室;各辦公室配備辦公電腦,布線,安裝,調試,維護;微機公辦室添置激光打印機;實現網絡政務,無紙化辦公,與世界接軌。

三、 教育教學工作方面

微機組全體教學人員牢固樹立以課為本的思想,一起研究,討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平時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的探究,注重課堂教學效果,注重減輕學生負擔,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高。

1、 每周每班一節微機課,盡可能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數學各學科進行整合,讓學生更

全面有效地學習相關知識。

2、 平時組織教師經常開展經驗總結、反思交流活動,這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定期在

組內交流、探討,養成從科研的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通過實踐、總結、多次循環,不僅把所學理論滲透、融化到了教學過程中,提高了教學質量,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而且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能力。

3、 積極配合區主管部門,做好現代教育技術的各類評比、競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教

學活動—正常教學,備課活動落到實處,克服機房條件,提高學生技能;區信息技術教師基本功;市小學信息技術首屆論壇;區優秀教學案例、論文評選;區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工程,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研討課(曹波徐雷);區六一希望杯小學生操作競賽競賽(優秀組織獎)

4、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案例評比,特等獎,曹敏,一等獎:梁晶波,朱可,

溫玉瑩。

5、 名師培訓工程,啟動儀式,微機組曹波—6個徒弟,市綜合部名師拜師儀式;校名 《1》

師啟動工程儀式;區省市骨干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會

6、 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及時反饋。省信息技術教學研討會;市公安局網站信息安全培

訓;省英特爾未來求知計劃教育;省英特爾未來教育—基礎課程主講教師培訓;省中小學教師課件及學生作品指導教師培訓會

7、 組織學生繪制六一“露一手”電腦作品,繪畫作品,100多幅作品。

四、 電教工作方面

1、 有線電視,全校排查,順利完成全校大型活動直播;全校廣播系統,檢查,維修。

2、 十一五電教課題,省、市、區檢查,國家中期評估。

3、 五樓電教室,使用率高,設備完好,保證正常使用,衛生。

4、 錄像課錄制,編輯工作,國家級錄像課上報。

5、 一年來學校大小活動有幾十個,每個活動都離不開電教技術保障。大型活動,學

校名師啟動儀式活動;區運動會,六一金色童年晚會,六小齡童,美國友人來訪,等校內外活動照攝像,做好電教后勤保障工作。實時拍攝學校少先隊、工會、課題研究、運動會等大型活動,為學校宣傳與教育工作提供真實素材。

6、 區電教部;中央教館第13屆全國多媒體軟件大獎賽吉林賽區選拔賽;區裝備辦:

第九屆全國多媒體軟件大獎賽吉林賽區選拔賽。

7、 每學期初認真組織電腦教師對學校所有電教設備(電視,錄音機,投影,dvd等)

進行檢查,有問題及時解決,特別是學校計算機都重新做系統,安裝殺毒軟件等一系列要用到的程序。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提高設備的使用率,使設備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協助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出現了問題就及時的處理,壞了就盡量自己修。為學校節約不必要的開支。

8、 每學期開學初,制定多媒體教室和微機教室的使用登記表,并擺放在各室,學期

結束收回留作檔案保存。

9、 每學期開學初,認真做好教師的電教儀器和電子電教教材借閱登記工作,學期結

束做到有規律的歸還。

五、 其它工作方面

1、打材料;一體機;復印機;負責指導教師打印材料。

2、機房機器維護,各辦公室。

3、課件制作,做好綠葉,組織、指導學校教師參加課件競賽。

4、學校網站規劃,籌備。

5、校報編輯工作,做好相關輔助工作。

6、各級各類通知(區教育信息網,網絡聯系員qq群,各郵箱)下載分發,協調—各口打印下發《各項通知在線瀏覽操作簡述》,在線辦公,在線觀看通知。

7、區督導檢查中完成相關電教工作材料整理,裝訂,歸檔。

8、全校微機培訓操作指導,網聯博客(校博客群,校骨干教師博客群,豐滿區骨干教師博客群),郵件收發等。區網聯博客管理員。

9、區全天侯評比,做好相關電教工作。

10、 五樓文件共享和照片文件共享維護工作,保證全校校內網暢通,無紙化辦工。

11、 裝備監控設備調試,維護。

12、聽從領導安排,隨叫隨到,在學校的各項活動(勞動實踐總校、報送材料、兒童游園)中,盡職盡責,發揮應有作用。

六、 獲得成績

區第二屆希望杯中小學電腦操作技能優秀組織獎;2人優秀指導教師;3人基本功競賽獲獎;2人市優質課獲獎;3人獲省級英特爾主講教師稱號;1人國家級錄像競賽課。1人參加全國課件競賽;4人參加區市省級業務培訓。

七、 主要存在問題

1、設備陳舊,更新緩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工作還需要細化,專人專項管理,避免交叉。

第10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manual laboratory assessment and the tedious client-side record, to achieve more effici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and to furtherly improv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quality, this paper aims to build an online laboratory personnel assessment system and achieve assessment system intelligent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assessment standard.

關鍵詞: 實驗人員考核;實驗室管理;考核智能化

Key words: experimental personnel evaluation;laboratory management;intelligent assessment

中圖分類號:TP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0-0205-03

0 引言

學校在制定發展規劃、戰略目標時,為了更好的完成這個目標需要把目標分階段分解到各部門,最終落實到每一位員工身上,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任務。績效考核就是對學校人員完成目標情況的一個跟蹤、記錄、考評。注意績效考核的時效關系,績效考核是對被考核主體過去進行評價并對其將來產生影響。

按照校院兩級管理思路的要求,學校制定統一的考核標準作政策引導,對實驗團隊的聘期目標進行考核,重點考察基本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標志性成果;學院負責考核工作的具體實施,全權負責考核的組織、材料審核、考核結果評定;執行可量化考核。工作量以課時為計量單位,按年度計算;考核的目的是檢查聘期內實驗系列崗位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考核標準的目標是為了更加明確實驗室工作的定位和崗位職責,故按實驗教學和科研輔助的不同崗位職責定位,設置了不同的基本工作量要求,旨在引導從事教學實驗工作的教學實驗人員精力投入到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工作中,引導從事科研輔助、技術服務的實驗技術人員精力投入到發揮實驗室資源效益、提供科研輔助服務和技術支持工作當中。基于此,本系統具有鑒定實驗人員的資格、評判實驗人員的工作業績、有助于實驗人員素質的提高和實驗教學工作的改善、有助于實現實驗人員隊伍的科學管理的實現的意義[1]。

1 考核系統的分析研究

1.1 考核制度與方法 績效考核,一般是指對員工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業績、能力、態度以及個人品德等方面進行評價,并用之判斷員工與崗位的要求是否相稱的方法[2,5]。根據不同的環境和需求,又可以歸類為相對評價法、絕對評價法、描述法、目標績效考核法等等,而細分下去又有不同的考核方法。如圖1所示;通過查閱本校《實驗系列崗位人員考核標準(修訂)》文檔[6],對此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學校的實驗室人員考核是融合了不同做法:既采用了量化考核制度,和評優掛鉤,也貫徹了不同大學的“發現性教師評價制度”的思想,在約束實驗室人員的同時也鼓勵他們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而從該文檔的考核標準來看,應該是屬于“絕對考核法”中的“目標管理法”,所以本系統也遵循該考核方法來設計。

1.2 考核系統目標 本系統的目的是完全依據學校的考核標準來實現考核系統的智能化,構建一個在線的實驗室人員考核系統。該系統盡量簡化了被考核人員和考核人員的操作,只需要輸入實驗數據或者簽名,大部分考核邏輯由系統自動完成。因此,對用戶可見的功能來說,本系統具有注冊、修改資料、輸入實驗數據、查看被考核人員資料、簽名通過等功能。系統采用三層架構,將傳統的績效考核模式與先進的網絡應用相結合;操作簡單方便、界面簡潔美觀。完全控件式的頁面布局,使得錄入工作更簡便;具有實時性,被授權的當期考評成員用戶不管身處何地,通過網絡瀏覽器,即可登陸網絡績效考核系統。

考核分為兩個層面:實驗人員考核和實驗評價管理,學院及實驗中心根據學校對個人考核的指引標準對個人進行考核;對實驗人員的聘期目標進行考核,重點考察基本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標志性成果;學院負責考核工作的具體實施,全權負責考核的組織、材料審核、考核結果評定;執行可量化考核。工作量以標準學時為計量單位,按年度計算,便于和教師系列的教學、科研崗位考核工作量相互折算;系統自動計算個人績效成績并記錄到數據庫,保證成績真實準確;在結構上應具有很好的可擴展性,便于將來的功能擴展和維護;系統運行應該快速、穩定、高效和可靠。

1.3 考核系統工作任務 為了實現系統開發目標,這次開發需要做的工作具體有兩大部分:

①實驗人員部分。作為系統的主要使用者,實驗人員擁有大部分的功能使用。在注冊了賬號之后,最先擁有的登錄權限。登錄系統后,實驗人員默認應該可以看到自己的個人資料信息,并且可以對這些個人資料信息進行修改。然后大部分頁面都是對學校實驗的考核數據錄入,對這些實驗數據擁有添加、編輯、刪除的功能,系統應該自動給出相應的考核評分。此外,還可以輸入個人工作總結,查看實驗中心意見,下載實驗室文檔等額外功能。

②管理員(實驗中心)部分。可以查看所有實驗人員的資料,按照已審核、未審核、已評分、未評分分類,同時對未審核和未評分的實驗數據進行審核和評分。實驗中心還可以上傳實驗資料和各種文檔提供給實驗人員下載。

實驗中心和實驗人員的權重嚴格分開,同時不允許外來人員訪問。

1.4 考核系統采用.NET平臺開發 在開發技術上,.NET提供了全新的數據庫訪問技術,以及網絡應用開發技術和Windows編程技術WinForm。在開發語言上,.NET提供了VB、VC++、C#、Jscript等多種語言支持;而Visual Studio則是全面支持.NET的開發工具[7,9]。

簡單地說,.NET Framework是一個與硬件無關的程序執行平臺。我們開發的.NET應用程序經過編譯后是.NET Framework識別的中間語言代碼(MSIL),而這些代碼是與操作系統無關的。當程序運行時,Just-In-Time(JIT)編譯器將其二次編譯成專用于當前操作系統和目標機器的本機代碼,通過托管的CLR環境和基類庫在計算機上執行。所以,基于.NET開發的應用必須得到.NET Framework的支持,也因為此,.NET應用程序是通過.NET Framework框架來訪問硬件,而非直接訪問,保證了安全性[10,11]。所以實驗室人員考核系統只采用了更為成熟的.NET 3.5平臺開發。

2 考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2.1 考核系統功能需求 通過對實驗室考核文檔的初步分析,發現用戶的主要兩個身份:實驗室人員和管理人員。分別闡述這兩個權限的操作,以確定系統的用例分析:

實驗室人員的需求:實驗室人員對系統最主要的操作是輸入數據,而非查看數據。所以按照一份完整的實驗流程下來,每一個步驟都提供輸入的頁面給該用戶輸入自己的實驗數據,而系統能根據用戶輸入的數據自動計算考核結果,并且輸入到數據庫,以提供給管理員查看。另外提供注冊功能和修改資料功能,方便新人員使用系統或者原有員工更新自己資料。

管理員的需求:管理員可以查看所有實驗人員的數據,但是沒有修改數據的權限,以保證數據的客觀性和完整性,除非某些考核需要管理員自身參與評分。在管理頁面上,管理員能看到所有提交實驗數據的審閱情況,并且對通過考核的實驗人員進行確認簽名。同時管理員擁有提升權限的功能,可以把普通權限的人員加入成為新的管理員,但是不能降低權限,只能在經過學校同意之后,通過后臺操作取消管理員的權限。

二者共有的需求:下載實驗室文檔的功能,文檔由管理員上傳,而所有人都可以下載已經被上傳的文檔。此外還有安全退出功能,系統默認是以瀏覽器為生命周期,只要不關閉瀏覽器,就不需要重復登錄,在“安全退出”模式下, 可以立即清除歷史記錄,保證賬戶安全。

因為實驗室人員考核系統的開發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考核效率,所以對該系統的性能有一定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即時性:對數據的更新必須是即時生效和重新顯示的。

安全性:管理員和普通實驗人員的權限必須嚴格分開,同時對賬號安全給予一定保護功能,還能防范一般的網絡攻擊。

精確性:對考核的數據要保證學校的精確度要求。

本系統主要分為兩個子系統:一個實驗考核子系統,一個實驗審核子系統。其中實驗考核子系統分為實驗數據和考核意見兩大部分,實驗審核子系統分為查看數據和后臺管理兩大部分。

2.2考核系統的系統架構 實驗室人員考核的架構是基本固定的,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如圖2所示;但同時學校對實驗室的考核標準卻不是固定的,每一年都可能產生新的變化,因此對邏輯處理部分可能有經常性的變化。鑒于這種情況,本系統采取web開發的三層架構模式,三層架構把混亂的結構分離開來,讓開發人員可以在某個時間段只關注其中一層。同時維護性也得到了增強,替換任意一層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減低了維護成本。同時部分借鑒MVC設計模式的經驗,盡量降低了邏輯層和表現層的耦合度。由于.NET開發環境的天然條件,幾乎不需要特別設置就可以達到三層架構的需要。

用戶輸入:用戶登錄的輸入,實現在Defult.aspx頁面;以及后面實驗數據的輸入。

實驗人員視圖:根據控制器對用戶登陸的驗證,而進入的實驗人員的相關頁面。控制器的角色由Defult.aspx.cs頁面來承擔,而實驗人員視圖包括了個人信息和所有實驗人員權限的實驗數據頁面。

管理員視圖:和實驗人員視圖一樣,通過驗證而進入的管理員相關頁面。而管理員視圖比較簡潔,只有審核查看的首頁和提升權限的頁面,但是因為管理員還擁有進入實驗人員視圖的權限,所以同時可以進入實驗人員視圖所指向的頁面。

實驗數據輸入模塊:得到實驗人員輸入的實驗數據后,能對數據進行必要的驗證和檢查,經過邏輯運算和算術運算后,把數據交給底層;同時也負責把底層提供的數據經過處理后,上交給上層顯示。本系統最重要的實驗考核功能大部分在這里實現。

實驗審核和查看模塊:得到底層提供的數據后,經過處理分類后,選擇性地上交給上層顯示;如果管理員進行某些和數據有關的操作,得到改變數據后,進行相應的處理后再把數據交給底層。

存儲過程:直接操作數據庫的語句,負責在數據庫增加、刪除、查找、更新數據。為了保證安全性,除了少數查詢功能用SQL語句實現外,大部分操作用帶參數的存儲過程的形式封裝,這樣能一定程度上防范SQL注入攻擊,同時也提高了系統執行效率[12,13]。

2.3 考核系統的模塊設計 .NET開發的一個最大的特色是模塊化設計,自身帶有龐大的控件庫可以直接使用,能節省大量自定義代碼,高效方便[14,15]。由于不同類型的實驗頁面功能相似,按照功能劃分九大模塊:注冊模塊,提供新用戶注冊功能;登錄模塊,提供用戶登錄功能,確定用戶是否合法;個人信息模塊,顯示被考核的實驗人員自己個人資料;實驗輸入模塊,實驗人員輸入各種等待考核的實驗數據;修改資料模塊,用于修改實驗人員變動的個人考核資料;安全退出模塊,可以刪除用戶登錄的cookies;下載文檔模塊,提供實驗室考核標準文檔等下載;考核審閱模塊,給管理員查看實驗的考核和評分情況;提升權限模塊,可以任命新的管理員。如圖3所示。

2.4 考核系統運行與測試考 本系統是基于web2.0的在線考核系統,只需要瀏覽器的支持,和具體環境無關,但是為了讓系統正常運行,還是需要做一次性的部署和設置。系統的登錄界面如圖4所示。

背景圖片清晰明了地說明本系統的主要用途是實驗、考核、記錄。登錄需要三個數據,分別是用戶名、密碼、和驗證碼。只要其中有一項輸入為空或者錯誤,都會提示錯誤,登錄失敗;失敗后建議重新刷新頁面后再登錄。如果沒有賬戶,則需要點擊“注冊”,跳轉到新用戶的注冊頁面,必填的有用戶名、密碼、確認密碼、驗證碼和注冊郵箱;還有部分個人信息因為需要在系統中顯示,建議此時填寫,但是也可以登錄系統后再補填資料。需要注意的是,注冊時系統會對比數據庫里的數據,用戶名不能重復,否則會有提示,注冊失敗,此時請更改用戶名,以確保注冊成功。注冊成功后的默認權限是實驗人員權限。

3 系統特色

①系統開發最大的特色是“一頁雙面”。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實驗人員的頁面和管理員的頁面完全獨立分開,雖然能保證權限的控制不會越界,但是雙倍的代碼量和數據同步只會增加系統的負擔。所以本系統采用的方法是,管理員和實驗人員共享大多數數據頁面,他們之間的權限控制由系統根據情況來進行判斷,顯示共有權限的部分,而隱藏彼此不具有權限的部分來實現權限分離,大大降低了代碼工作量。

②考核系統高效、透明、智能和可靠。系統最大限度使實驗人員考核透明化、高效化及合理化,促進實驗人員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推動實驗人員改進教學、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建立計算機化的考核系統來提高工作效率,對實驗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評價和反饋,為實驗管理、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正確錄入量化考核資料后,系統根據設計公式自動準確計算出考評分數和考評結果,系統自動計算個人績效成績并記錄到數據庫,保證成績真實準確。

③考核系統實施效果顯著。應用考核系統進一步加強了實驗室的內部管理,促進各項工作合理化、規范化、制度化,實現目標任務的細化、量化,考核管理科學、公正,體現績效掛鉤,提高工作效率,適合實驗室未來發展需求。

④考核系統操作方便,具有實時性。系統操作簡單方便、界面簡潔美觀,完全控件式的頁面布局,使得錄入工作更簡便;系統還將傳統的績效考核模式與先進的網絡應用相結合,徹底擺脫傳統的束縛,把實驗室考核網絡化,以在線系統的形式進行考核,具有實時性,被授權的當期考評成員用戶不管身處何地,通過網絡瀏覽器,即可登陸網絡績效考核系統。

4 結束語

基于.NET技術的實驗室人員考核系統設計合理、功能齊全、界面友好,易于考核人員操作使用。通過測試表明,本系統完全能夠替代傳統手工考核方式,只要少量時間,就能記錄下實驗人員真實的情況,由系統自動計算量化分數,自動提交給管理員審核,大大優化了實驗人員考核流程。提高實驗室管理的工作效率、為實驗室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對外展示學校實驗教學的面貌和進程都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修平.績效考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吉林大學,2010.

[2]姚珅,明,張斌斌.基于.NET的管理人員績效考核系統[J].信息技術,2011(03):162-165.

[3]蔣建峰,陳芝榮,征慧.基于.NET的員工績效考核系統[J].軟件導刊,2010(07).

[4]王康寧.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J].經營管理者,2009.

[5]李曙冬.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績效考核現狀分析[EB/OL].http: ///new/287_294_201012/02yi540081828.shtml.

[6]華南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實驗系列崗位人員考核標準(修訂)[Z].2006.

[7]胡迎松,彭利文,池楚兵.基于. NET 的Web 應用三層結構設計技術[J].計算機工程,2003,29( 8):173-175.

[8]李友蘭,楊曉光.Visual C# .NET 程序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4.

[9]李天平.NET深入體驗與實戰精要[M].北京:電子工藝出版社,2009.

[10]考夫曼,馬奇克,張哲峰等數據庫入門經典C#編程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1]王玉蘭.基于和SQL的實驗室管理系統設計[J].微計算信息,2010(26):42-43.

[12]文家焱,施平安.數據庫系統原理與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2.

[13]王能斌.數據庫系統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第11篇

隨著各行各業對板帶材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軋輥偏心成為影響產品質量的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厚度控制過程中的軋輥偏心控制技術的開發和研究仍然是板帶材軋制所面臨的共同課題。我國對軋輥偏心控制問題的研究還不深入,本論文的工作就是試圖在這方面做些努力。

本文的研究內容是厚度控制過程的軋輥偏心控制技術,著重探索應用重復控制抑制軋輥偏心的控制方法,從頻域和離散域兩個方面提出厚度控制系統的重復控制器的設計方案,并對方案在穩定性、穩態特性、過渡過程特性和魯棒性方面進行理論分析,同時對系統進行仿真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⑴ 給出了冷軋厚度控制的數學模型和軋件硬度波動前饋補償的控制模型;對軋輥偏心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給出獲得偏心信號模型的改進快速傅立葉變換的方法;

⑵ 針對單輸入單輸出PID厚度控制系統,首先提出了單軋輥偏心擾動重復控制頻域設計方案,在重復控制環節中引入一種補償器,有效提高了系統穩態精度。其次提出了多軋輥偏心擾動重復控制頻域設計方案,提出了軋輥偏心的并行重復控制器結構。

⑶ 針對多輸入多輸出厚度、張力控制系統,首先給出了系統控制對象模型,其次提出了單軋輥偏心重復控制頻域設計方案,然后擴展到多軋輥偏心控制系統,并給出了單軋輥偏心擾動和多軋輥偏心擾動時重復控制補償器的設計方法。

⑷ 針對重復控制對偏心擾動的基波及其諧波抑制效果較好,而對基波和諧波附近頻率擾動的抑制較差問題,提出了一種魯棒重復控制結構,這種結構對軋輥偏心擾動信號的周期不確定性有較強的魯棒性。

⑸ 因工程中普遍采用數字化設計,對于流量AGC、反饋AGC控制結構及流量AGC、反饋AGC、軋件硬度前饋的控制結構分別提出了單軋輥偏心、雙軋輥偏心及多軋輥偏心魯棒數字重復控制器設計方案。這些設計方案能有效地降低補償器階次。

理論分析和仿真結果證明上述提出的系統設計方案的有效性。

Application study on roll eccentricity control on cold rolling AGC system based on repetitive control

Abstract

As the tolerance requirement for the thickness of steel plate and strip products getting tighter and tighter, the roll eccentric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roduct quality. To precisely control the flat rolled products in cold rolling, an investigation on roll eccentricity becomes essential and such research is lacked in our country so far. In this thesis,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control of gauge of steel plate and strip in the presence of periodic disturbances such as the eccentricity.

Repetitive control system, known to be effective for periodic disturbance, seems to fit naturally with the eccentricity compensation problem. The roll eccentricity control technologies in cold rolling of flat rolled strip based on repetitive control theory are mainly studi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key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⑴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steel plate and strip gauge control are presented. A control scheme of feed forward compensation for material rigidity is put forwar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ll eccentricity are summarized. An modified Fast Fourier Transform algorithm of acquiring roll eccentricity signal is proposed.

⑵ For SISO PID gauge control system, design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based on repetitive controller rejecting single roll eccentricity disturbance is introduced. A compensator is includ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ontrol scheme. In addition, a control structure of repetitive controllers resisting multi roll eccentricity disturbance is proposed. All the design schemes have been analyzed. Simulations show that proposed schemes are effective.

⑶ For MIMO gauge and tension control system, repetitive control for a single roll eccentricity compensation is first presented.The structure is then extended to the case of multiple roll eccentricity. The design method of compensator of repetitive controllers is introduce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petitive control structure proposed.

⑷ Repetitive control is useful if periodic disturbances act on a control system. Perfect (asymptotic) disturbance rejection can be achieved if the period is known exactly. For those cases where the roll eccentricity period changes, a robust repetitive controller structure is proposed. It uses a robust repetitive control structure in the feedback configuration, so that small changes of period do not degrade the disturbance rejection properties. The robust repetitive controller shows good result for rejecting eccentricity.

⑸ The digital robust repetitive control schemes compensating single and multiple roll eccentricity are proposed. The design framework can reduce the order of compensator effectively. The gauge adopt the structure of constant volume flow AGC and feedback AGC , avoiding system instability caused by control delay of measurement of height instrument. The material rigidity feedforward is added to the gauge control structur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on the two gauge control structure show a good performance on the rejection of disturbances such as eccentricity.

目 錄

摘 要 1

Abstract 2

1 緒論 1

1.1 問題的提出 1 1.3 重復控制理論研究現狀 12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各部分內容安排 14

1.4.1 主要研究內容 14 2 軋輥偏心問題的理論分析和冷軋板板帶厚度控制模型 17

2.1 軋輥偏心問題的理論分析 17

2.1.1 輥身和輥徑不同軸的情況 17 2.1.3 偏心信號的采集和處理 20

2.1.4 應用MMFFT方法的偏心控制方案 31

2.2 帶鋼厚度控制模型 35

2.2.1 帶鋼冷軋過程的基本方程 35

2.2.2 厚度反饋控制模型 38

2.2.3 前饋控制模型 41

2.3 本章小結 44

3 冷軋SISO板厚控制過程中軋輥偏心的重復控制 45

3.1 單軋輥偏心擾動重復控制系統 45

3.1.1 厚度控制系統結構及組成 45 3.1.3 重復控制環節的設計 54

3.1.4 重復控制和魯棒PID控制混合設計 58

3.2 雙軋輥偏心重復控制系統 61

3.2.1 雙軋輥偏心重復控制系統的結構及仿真 61

3.2.2 系統穩定性分析 62

3.3 多軋輥偏心重復控制系統 65

3.3.1 多軋輥偏心重復控制系統的結構及仿真 65

3.3.2 系統穩定性分析 66

3.4 本章小結 67

4 MIMO厚度、張力控制系統的軋輥偏心重復控制 69

4.1 厚度和張力控制系統結構和對象模型 69

4.1.1 過程控制模型 69 4.1.3 厚度、張力及速度控制系統的解耦 75

4.1.4 閉環控制系統仿真 78

4.2 單軋輥偏心擾動重復控制系統 80

4.2.1 系統結構 80

4.2.2 系統穩定性分析 80

4.2.3 系統品質分析 83

4.2.4 系統魯棒性能分析 84

4.2.5 重復控制器設計 84

4.2.6 系統仿真 85

4.3 多軋輥偏心擾動重復控制系統 86

4.3.1 系統結構 86

4.3.2 系統穩定性分析 87

4.3.3 系統性能分析 88

4.3.4 系統魯棒性分析 89

4.3.5 系統設計及仿真 90

4.4 本章小結 96

5 周期不確定的軋輥偏心魯棒重復控制系統 97

5.1 周期不確定軋輥偏心擾動的重復控制原理和結構 97

5.1.1 常規重復器的結構及其對周期不確定擾動抑制分析 97 5.2 周期不確定單軋輥偏心擾動的魯棒重復控制系統 106

5.2.1 系統穩定性分析 107

5.2.2 系統動態性能 108

5.2.3 系統魯棒性分析 108

5.2.4 系統仿真 109

5.3 多周期偏心擾動的魯棒重復控制系統 110

5.3.1 系統的結構及穩定性 110

5.3.2 雙軋輥偏心擾動的魯棒重復控制系統仿真 112

5.4 本章小結 113

6 厚度控制過程的軋輥偏心擾動數字魯棒重復控制 114

6.1 數字重復控制器抑制擾動信號的原理 115

6.2 單周期(基波)擾動的魯棒數字重復控制系統 116

6.2.1 系統結構 116

6.2.2 單周期擾動魯棒重復控制系統的穩定性 119

6.2.3 單周期擾動魯棒重復控制系統約束條件分析 121

6.2.4 單軋輥偏心(基波)擾動數字魯棒重復控制系統 124

6.3 基波及二次諧波擾動魯棒數字重復控制系統 126 6.3.2 數字重復控制器的設計 129

6.3.3 單軋輥偏心擾動(基波及二次諧波)魯棒數字重復控制系統 129

6.4 多周期擾動魯棒數字控制系統 131

6.4.1 系統的結構及魯棒穩定性 131

6.4.2 雙軋輥偏心擾動魯棒數字重復控制系統 134

6.5 本章小結 135

7 總結與展望 136

7.1 本文的工作總結 136

7.2 今后研究展望 136

參 考 文 獻 138

在學研究成果 145

致 謝 146

緒論

問題的提出 冷軋過程中,影響產品厚度精度的因素很多,但大體可分為兩大類[3~5],即軋件工藝參數的變化和軋機狀態的變化。軋件工藝參數的變化,主要包括材料的變形抗力和坯料尺寸以及張力、工藝等軋制工作條件的變化。板帶材的化學成分和組織的不均勻、焊接時的焊縫等都會造成材料變形抗力的變化,在冷軋時引起出口厚度的波動。熱軋鋼卷(來料)帶來的擾動主要有熱軋帶厚不勻,這是由于熱軋設定模型及AGC控制不良造成的,來料厚度不均勻將使實際壓下量產生波動,導致軋制壓力和彈跳的變化,進而影響產品厚度精度;熱軋卷硬度不勻(變形阻力),這是由于熱軋終軋及卷取溫度控制不良造成的。來料厚差將隨著冷軋厚度控制逐架減少。但來料硬度確具有重發性,即硬度較大或較小的該段帶鋼進入每一機架都將產生厚差。冷軋時帶鋼前后張力的變化、軋制速度的變化及摩擦系數波動等也是造成軋出厚度波動的原因。帶鋼軋制過程中的張力變化會改變變形區應力狀態,從而造成軋制壓力的波動和軋出厚度的不均。軋制速度變化主要是通過摩擦系數、軸承油膜厚度來影響軋制壓力和實際輥縫,導致軋出厚度的變化。軋機本身的擾動主要包括不同速度和壓力條件下油膜軸承的油膜厚度將不同(特別是加減速時油膜厚度的變化)、軋輥偏心、軋機各部分熱膨脹、軋輥磨損等。軋輥偏心是高頻擾動,會引起板厚周期性波動,影響產品質量。

此外還有工藝等其它原因造成的厚差,屬于這類的有:不同軋制乳液以及不同速度條件下軋輥-軋件間軋制摩擦系數的不同(包括加減速時的摩擦系數的波動);全連續冷連軋或酸洗-冷連軋聯合機組在工藝上需要的動態變規格將產生一個楔形過渡段;酸洗焊縫或軋制焊縫通過軋機時造成的厚差。這一類屬于非正常狀態厚差,不是冷軋AGC所能解決的,是不可避免的。

根據產生帶鋼厚度偏差的不同原因,可采取相應的厚度調節方式和措施來消除或減少它。目前,按其調節方式概括為[6,7]:

⑴ 調節壓下量即改變輥縫;

⑵ 改變帶鋼在機架前、后張力或一側的張力,即改變軋件塑性曲線的陡度;

⑶ 改變軋制速度;

⑷ 同時改變軋輥輥縫與帶鋼張力。

在上述調節方式中,最常用的是調節壓下的厚度控制方法[8~10]。調節壓下量即調節輥縫有兩種不同方式,即:

① 電動桿渦輪帶動壓下螺絲轉動使工作輥之間的相對輥縫產生變化來實現帶鋼厚度控制的。由于電機、減速機的慣性很大,電機及傳動系統的啟動、制動時間長,因此,從厚度控制指令發出到軋出預定的帶鋼厚度其控制時間更長。另外,因需大的電機、減速壓下 它是通過電機、減速機、蝸機等機電設備,故軋機成本高,而且維修也不方便; 為了克服諸多因素對板帶材厚度的影響,提高產品的厚度精度,已經開發了和發展了多種厚度控制系統[15~17],如測厚儀反饋AGC、壓力AGC、流量AGC、監控AGC和前饋AGC等。傳統AGC在控制精度方面各有其獨特的特點,在軋機上得到廣泛的應用[18~20]。

⑴ 測厚儀反饋AGC

測厚儀反饋AGC系統是在帶鋼從軋機軋出后,通過軋機出口測厚儀測出實際軋出厚度值,并將其與給定厚度值比較,得出厚度偏差:

(1.1)

再通過厚度自動控制裝置將變換為輥縫調節量的控制信號,輸出給壓下或推上機構,以消除厚度偏差。用測厚儀信號進行厚度反饋控制時,由于考慮到軋機機構的限制、測厚儀的維護以及為了防止帶鋼斷裂而損壞測厚儀,測厚儀一般裝設在離直接產生厚度變化的輥縫有一定距離的地方,這就使檢測出的厚度變化量和輥縫控制量不在同一時間發生,所以實際軋出厚度的波動不能得到及時反映。結果整個厚度控制系統的操作都有一定的時間滯后,用下式表示: 式中為滯后時間,為軋制速度,是軋輥中心線到測厚儀的距離。由于存在時間滯后,所以這種測厚儀反饋式厚度自動控制系統很難進行穩定控制。因此目前普遍采用利用彈跳方程對變形區出口厚度進行檢測,然后進行反饋控制。這將大大減少滯后,但由于彈跳方程精度不高,雖然加上油膜厚度補償等措施仍不能保證精度。這正是當前推出流量AGC的原因。安裝了激光測速儀后可精確實測前滑,因而流量方程精度大為提高,用變形區入口及變形區出口流量相等法,根據入口測厚儀及機架前后激光測厚儀可準確確定變形區出口處的實際厚度,因而提高反饋控制的精度。根據流量變形區入出口流量相等:

(1.3)

式中: 分為入出口帶鋼寬度; 分為入出口的速度, 分為入出口帶鋼的厚度。一般情況下,入出口寬度變化不大,因而有:

(1.4)

從而得到出口厚度:

(1.5)

⑵ 間接測厚反饋AGC

為了避免直接測厚儀產生的時間滯后,常采用壓力間接測厚反饋AGC系統。即借助于測量某一時刻的軋制壓力和空載輥縫,通過彈跳方程計算出此時刻的軋出厚度,亦即:

(1.6)

式中:為軋出厚度,為軋制壓力,為預壓靠值,為空載輥縫,為軋機剛度系數。利用此測得的厚差進行厚度自動控制就可以克服前述的傳遞時間滯后,實現穩定的反饋控制,提高產品厚度精度。然而,在計算帶鋼出口厚度的算式中,是在軋輥軸承處測出的輥縫值,軋輥偏心對實際輥縫的影響在此反映不出來,這就給控制系統帶來了誤差。假定在某一時刻,偏心對輥縫的實際影響為,那么此時的實際輥縫值為,實際造成的厚度厚度波動值應為(假設該時刻沒有其它因素使變化)

(1.7)

但由于此時輥縫仍為,所以由計算得出的厚度波動為:

(1.8)

因和符號相反,顯然。這樣,就給以作為反饋量的間接測厚AGC系統引入了誤差,造成了間接測厚AGC系統調節質量的降低甚至惡化。即當有偏心存在時,實際板厚減少了,但由于這時軋制力增大,間接測厚AGC系統反而認為板厚增加了,因此控制器就越朝著使板厚減少的方向動作,結果使得比沒有壓力的AGC系統時的板厚精度更為低劣。

由此可見,間接測厚AGC系統克服了時間延遲,是一種實用、有效的厚度自動控制系統。但是,如前所述,間接測厚AGC系統不但不能對偏心有所抑制,而且還會由于軋輥偏心的存在而導致其控制質量的進一步變差。當產品精度要求較高或軋輥偏心較嚴重時,間接測厚AGC就不可能達到滿意的控制效果。所以,在配置有間接測厚AGC系統的軋機上,常常附加一些抑制偏心影響的措施,如設置死區、帶通濾波等。這些措施避免了軋輥偏心對間接測厚AGC系統的惡劣影響,卻不能消除軋輥偏心對軋出厚度所產生的直接不良影響。

⑶ 前饋AGC

考慮到來料厚差是冷軋帶鋼產生厚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冷連軋機一般在第一機架前設有測厚儀,可直接量測來料厚差用于前饋控制,機架間亦設有測厚儀用于下一機架的前饋控制。前饋AGC的原理是根據來料厚度波動信號,再根據軋制速度作適當延時,在波動部分進入機架的同時調節輥縫,以消除厚度偏差。輥縫調節量為:

(1.9)

式中:為軋件塑性系數。

⑷ 張力AGC

冷軋帶鋼,特別是后面的機架,帶鋼愈來愈硬,越來越薄,因此塑性變形越來越困難,亦即其值越來越大,因而使壓下效率越來越小。

(1.10)

式中:為壓下效率,當遠遠大于時,為了消除一個很小的厚差需移動一個很大的。

采用液壓壓下后由于其動作快使這一點得到補償,但對于較硬的鋼種,軋制較薄的產品時精調AGC還是借助于張力AGC。當然張力AGC有一定的限制,當張力過大時需移動液壓壓下使張力回到極限范圍內以免拉窄甚至拉斷帶鋼。

⑸ 監控AGC

機架后測厚儀雖存在大滯后但其根本優點是高精度測出成品厚度,因此一般作為監控。監控是通過對測厚儀信號的積分,以實測帶鋼厚度與設定值比較求得厚差總的趨勢(偏厚還是偏薄)。有正有負的偶然性厚差是通過積分(或累加)將相互抵消而得不到反映。如總的趨勢偏厚應對機架液壓壓下給出一個監控值,對其“系統厚差”進行糾正,使帶鋼出口厚度平均值更接近設定值。為了克服大滯后,一般調整控制回路的增益以免系統不穩定,或者放慢系統的過渡過程時間使其遠遠大于純滯后時間,為此在積分環節的增益中引入出口速度。其后果是控制效果減弱,厚度精度降低。克服大滯后的另一種辦法是加大監控控制周期,并使控制周期等于純滯后時間,亦即每次控制后,等到被控的該段帶鋼來到測厚儀下測出上一次控制效果后再對剩余厚差繼續監控,以免控制過頭。這樣做的后果亦將減弱監控的效果。為此,有些系統設計了“預測器”,通過模型預測出每一次監控效果,繼續監控時首先減去“預測”到的效果,使監控系統控制周期可以加快,并且不必擔心控制過頭而減少控制增益。

即此偏心將使帶鋼出口厚度產生的波動,這一嚴重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不僅如此,如前所述,軋輥偏心還會對壓力AGC系統產生不良的影響,使其調節質量惡化。所以,要想軋出高精度帶鋼,必須考慮補償軋輥偏心影響的措施。采用厚度外環和壓力內環的目的亦是為了抑制偏心的影響。軋輥偏心將明顯反映在軋制壓力信號和測厚儀信號中。對軋制力來說,實測的軋制力信號實際是由給定軋制力(其中包括來料厚度和來料硬度帶來的影響)和偏心信號綜合組成[1],考慮到這兩部分信號在控制策略上是相反的,因此在未投入偏心補償時必須通過信號處理將軋制力信號分解成兩個部分。從軋制力信號提取出的偏心信息可以用下式表示:

(1.11)

式中:分是幅值、頻率和初相角。頻率與轉速有關,幅值決定偏心大小,而初相角則決定于信號的初始坐標點,為此需在軋輥上設有單脈沖編碼器(多脈沖等于將軋輥轉角分成多個等分,并以其中一個坐標點作為初始坐標點)。從正弦特性可知,只有兩個幅值相等但反相,頻率相等并且初始角相同的兩個信號相加才能完全互相抵消。否則,頻率不同的正弦信號無法相加;幅值不同則無法完全消除偏心影響;初始角對不準則無法抵消,如果差還可能加劇而不是抵消。由于在實施控制時還要考慮液壓執行機構慣性問題,采用這種兩個完全相反的正弦波抵消的辦法實施起來難度較大。

軋輥偏心控制技術的研究情況

軋輥偏心,一般可歸納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輥身和輥頸不同軸度誤差所引起的偏差,另一種是由輥身橢圓度(不圓度)引起的偏差,由于軋輥偏心的干擾,輥縫偏差一般可達0.025~0.05mm。軋輥轉一周,其干擾變化一次,故軋輥偏心的干擾發生高頻周期變化,從而造成成品帶鋼厚度的波動。軋輥偏心,主要是指支撐輥偏心,因為工作輥直徑小,其偏心量只有幾個;而支撐輥直徑一般為1500mm左右,軋輥磨床加工精度能保證軋輥橢圓度約為,上下輥疊加。隨著用戶對產品質量要求日益嚴格,這種軋輥偏心的干擾越來越不能忽視。為了有效抑制偏心干擾,對系統各個部分的快速性和準確性都要求很高,任何部分的誤差和時滯都會影響補償效果,甚至可能使偏心的不良影響加劇。計算機在工業過程控制中的普遍應用和液壓壓下(推上)裝置在軋機上的應用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硬件上的可能性。由于電動機壓下裝置慣性大,傳輸效率低(一般),對周期性高頻變化無能為力,一般只能在控制系統中設置“死區”,以避免壓下螺絲周期性頻繁動作。而液壓壓下系統慣性小,壓下速度和加速度都顯著提高(一般,同時具有設備重量輕、有過負荷保護能力等優點。對于消除由軋輥偏心所造成的這種高頻變化的周期波動,必須采用這種液壓壓下(推上)系統。 第一類解決辦法按其信號檢測和模型辨識的在線和離線方式,可分為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按其信號處理手段可分為簡單處理法、各種濾波器法和傅立葉級數法。早期的簡單處理方法包括用千分尺直接測定支持輥的移動或間接測定軋輥軸承座的移動,并根據這個測定值調整安裝在軋輥上的自整角機輸出的正弦波的相位和振幅,按照與支撐輥移動相反的方向實施補償。濾波器方法是一種常用的偏心信號檢測方法。各種濾波器方法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些問題,不可避免地混進偏心以外的頻率成分,而又毫無辦法地漏掉了偏心信號中的諧波分量。除了濾波器以外,還有解決偏心控制問題的傅立葉分析法。這一方法一般來說要比濾波器方法的信號處理精度高,補償效果顯著。北京科技大學孫一康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劉淑貞在20世紀90年代初以上海第三冷軋帶鋼廠的高精度四輥可逆冷軋機為試驗背景,配以必要的測量儀表和計算機系統,并利用快速傅立葉變換的偏心控制方案,利用相干時間平均方法的偏心控制方案和復合建模偏心控制方案進行大量的現場實驗,取得了滿意的實驗效果[35~37]。

澳大利亞的E.K.Tech等提出的用于冷軋機的改進的帶鋼厚度控制器和我國原冶金部自動化院陳振宇教授等提出的冷軋機軋輥偏心自校正調節器則應屬于第二類。在消除軋輥偏心影響的同時,也抑制了其它干擾因素對帶鋼厚度均勻性的影響。Tech方案是根據軋制原理,建立一套包括支持軋輥偏心效應、軋機部件的塑性變形過程和彈性變形形變在內的控制設計模型并估計偏心信號周期。反饋控制器對軋制力、滯回、與軋機有關參數和軋制力調整機構的非線形響應進行補償。此方法在把偏心分量從厚度計法厚度誤差估計中分離出來,通過前饋方法補償偏心干擾效應的同時,也實現了準確的厚度估計,通過反饋回路完成了綜合厚度控制。這一方法在澳大利亞公司的冷軋機的初步現場實現表明,它可使軋輥偏心對軋制力和帶鋼出口厚度的影響減少30%,使總的厚度精度提高40%。但此方法要求對軋機系統各部分的機理和參數都了解得很清楚,而且對測厚儀的安裝位置等也有限制,這對有些軋機而言是難以實現的。

國外對偏心診斷、智能和最優控制的研究較深入和富有成果,主要有:Kugi等提出基于穩定傳遞函數的因數分解逼近和最小均方算法;Aistleitner K等提出采用神經網絡進行偏心辨識的方法;Garcia等提出了采用多處理器實時偏心診斷方法和實時模糊偏心診斷方法;Fechner等提出了神經偏心濾波器,該濾波器用于在線偏心控制時對于變化的偏心周期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該方法還用到了遞歸最小二乘學習算法;Choi 等提出了偏心最優控制方法等。

除此之外,歐美日各大公司的工程專家也提出了多種軋輥偏心的補償方法,這些方法又可以分為下面三類:

⑴ 被動軋輥偏心控制方法。這類方法不是試圖補償軋輥偏心對軋件厚度的影響,其主要目的是使輥縫控制系統對軋輥偏心引起的厚度干擾影響不敏感,而不需要輥縫按照輥縫偏心函數進行校正,這就排除了厚度變化增大的可能;

⑵ 主動軋輥偏心補償法。這類方法一般包括軋輥偏心分量檢測和隨后得出的補償信號送到輥縫調節器中以補償軋輥偏心,軋輥偏心分量是從反映主要軋制參數(如軋制力、輥縫、軋件出口厚度以及帶鋼張力等)的信號中測得的,根據檢測信號的不同處理方法,這類方法可分為下面兩種:

① 分析法 軋輥偏心分量是通過應用數學分析法(例如傅立葉分析法)從檢測信號中提取出來;

② 綜合法 軋輥偏心分量是通過復制軋輥偏心分量得到,信號復制可采用機械法和電量法;

⑶ 預防軋輥偏心控制法。這類方法是在軋制前創造一些條件以便能減小偏心對厚度的影響,而在軋制中不采用任何校正措施。

國外公司典型的偏心補償方法有:

⑴ 死區法 死區法是一種被動偏心控制法,此法通常可消除控制信號中的周期分量;

⑵ 軋制力法 軋制力法是一種主動式軋輥偏心方法,把出口厚度的誤差信號轉換成附加軋制力基準信號;

⑶ 輥縫厚度控制法 輥縫厚度控制法是利用安裝在軋機工作輥之間的傳感器測出軋制過程中的輥縫偏差,由德國Krupp提出的輥縫控制(IGC)系統就由輥縫傳感器組成的,它們被裝在機架每側的工作輥輥頸之間,這樣,它們不會受到帶鋼的損壞;

⑷ 前饋控制法 已經在軋機輥縫控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它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① 在上游機架的前幾機架的軋制道次中,分段測出帶鋼厚度波動;

② 當帶鋼每一段即將進入末尾即機架軋制輥縫中時,確定所需的厚度修正量;

③ 在末尾幾機架中對帶鋼每一段實施厚度修正。應用這種方法能夠補償包括軋輥偏心在內的各種因素在內的厚度偏差。一般在中間使用張力控制系統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通過調節上游機架的速度進行帶鋼張力控制,第二是調節下游機架的輥縫進行帶鋼張力控制。成功采用前饋控制系統控制軋輥偏心的關鍵在于軋機電機能否使速度調節器獲得適當的速度響應特性;

⑸ Newmann法 這種方法是由德國穆勒-紐曼公司的Newmann等人提出的,它是利用隨支承輥同時旋轉的凸輪來模擬軋輥偏心,位移傳感器測出凸輪偏心,然后發出電子信號,傳送給輥縫調節器。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原因是:

① 在機架中安裝支承輥之前,顯然要仔細測定每一個支承輥偏心幅度和相移;

② 在軋輥偏心測定結束后,每個凸輪和支承輥偏心相移必須一致。由于支承輥偏心明顯非正弦變化,所以要把它和凸輪正弦變化對應起來相當困難;

③ 支承輥與凸輪外形的不協調性也是造成軋輥偏心不能得到補償重要原因;

④ 不能補償工作輥橢圓度造成的輥縫變化;

⑹ Alsop法 以測厚儀原理為基礎進行輥縫控制。假設帶鋼厚度發生波動,使軋制載荷產生低頻波動,而軋輥偏心使載荷產生相當高的頻率波動,載荷信號的低頻分量在任何通道都不會衰減,它將產生正反饋,正反饋大小為: 式中:為軋機縱向剛度,另一方面載荷信號的高頻分量僅能通過一個通道,就這部分來說,載荷回路中產生負反饋信號,增益大小為,這樣回路會產生信號,它被送到輥縫調節器以補償軋輥偏心;

⑺ Smith 法 英國戴維聯合儀器公司的Smith提出以測厚儀原理為基礎的輥縫控制系統中軋輥偏心補償法,它的缺點是使用了金屬構件類型的整流器,它會產生于控制信號的波幅差不多的噪聲信號;

⑻ Howard法 英國戴維聯合工程公司的Howard提出利用在軋制過程中兩個所測定的參數來測定軋輥偏心,第一個參數是安裝在軋機每側的載荷傳感器測出軋制力的波動量,第二個參數為即將進入軋機的軋件厚度波動量;

⑼ Shiozaki(鹽崎)、Takahashi(高橋)法 也稱為軋輥偏心傅立葉分析法(FARE),它是日本的石川島播磨公司(IHI)Shiozaki、Takahashi提出的,該方法應用了軋輥偏心量ec和軋制力變化量之間的關系:

(1.13)

式中:Q為軋件塑性系數,為軋機縱向剛度。因為軋輥波動量與支承輥旋轉一周周期一致,于是可得:

(1.14)

式中:A為偏心量幅值,為支承輥角位置與軋輥零偏心位置之間的相位角。由于軋制力波動包含有許多不同頻率的分量,對于一級諧波來說,根據簡單傅立葉級數,其變化量表達式為:

(1.15)

式中:B、C為常數。在支承輥旋轉一周的時間內,通過測量軋制力的變化量就可以獲得A、B、C和,按照預設定的時間間隔對測定的軋制力進行采樣,其中T是支承輥旋轉一周所需時間,為旋轉一周的采樣個數。可得:

,,, (1.16)

通過FARE法測出偏心信號通過壓力控制回路可以調節輥縫,以便減小或增大偏心補償載荷,偏心補償載荷信號將持續累積到軋輥偏心載荷分量在軋制載荷信號中完全消失為止。然后,當再也測不出偏心載荷分量時,FARE輸出信號就被存儲在存貯器中。隨著軋制持續運行,FARE信號不斷存儲于存儲器中,并且持續計算;

⑽ Cook法 西屋電氣公司的Cook提出的方法是建立在假設軋輥偏心所起的軋制力變化為正弦變化,變化周期等于支承輥旋轉周期基礎上。假設,軋制力為

(1.17)

式中:為支承輥旋轉一周對應的平均軋制力,為軋制力變化的振幅,為支承輥選定零位與平均軋制力對應的支承輥位置之間的夾角,為軋輥角位置。于是得到:

(1.18)

式中:分為上下支承輥對應的補償信號波幅:

, (1.19)

式中:為軋機縱向剛度。

⑾ Fox法 Cook法的應用局限于雙驅動布置的電機,而檢測軋輥偏心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西屋電氣公司的Fox利用上下支承輥之間的差異產生的搖擺現象控制偏心。根據Fox法,在壓靠時將軋輥轉動但不咬入軋件時測定軋制力,假定軋輥偏心變化量呈正弦變化,此時在一個偏擺周期內,兩軋輥軋制力信號分別等于: 式中:分為上下支承輥角位置,分為偏心引起的軋制力波動幅度。

⑿ Ichiryu等人的方法 日本日立公司的Ichiryu等人提出提出連續測定入口帶鋼厚度和軋制力,然后使用這些測量值獲得出口厚度,根據相關函數,利用統計方法就可以測出軋輥偏心造成的干擾量,然后從控制系統中消除;

⒀ Hayama(葉山)方法 該方法已應用在三菱重工研制的自動軋輥偏心控制系統中,這種方法的原理是使用在線和離線方法檢測軋輥偏心,然后加權求和。離線法是在壓靠條件下利用搖擺現象測定軋輥偏心,在線法是在軋制條件下,通過使一個支承輥相連的脈沖發生器信號和所測的軋制力信號聯系起來,進行軋輥偏心檢測;

⒁ Yamagui(山口)法 日本日立和新日鐵公司的山口提出的軋輥偏心方法是通過出口厚度偏差采樣測得的從頭前轉期間的數據計算出軋輥偏心補償信號;

⒂ Weihrich和Wohld法 德國西門子公司的Weihrich和Wohld提出的軋輥偏心的方法是基于測厚儀原理,通過求和放大器用輥縫的輸出信號和載荷傳感器輸出信號來計算板帶出口厚度,而求和放大器的輸出信號也包含有軋輥偏心成分。利用輥縫值和成正比的信號就可以通過信號混合器產生軋輥偏心總的信號,同時也改變入口處板帶厚度變化成分和入口處板帶穩定成分,利用高通濾波器,從混合器輸出信號中去掉穩定成分;

⒃ Gerber法 伯里斯(bliss)公司的Gerber開發了一套自適應數字化偏心補償(ADEC)系統,該系統利用了聲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即具有復制信號中的任意選定交變成分的技術;

⒄ Ooi(大井)法 日本住友公司的Ooi利用支承輥平衡液壓缸的這些機構來控制偏心。這種方法是使帶有電動壓下結構的軋機無須進行任何顯著的的改進就可以實現系統高精度的快速效應。支承輥偏心通過傅立葉分析就可以確定出上下輥操作及驅動側位置相關的軋輥偏心成分;

⒅ Ginzburg法 國際軋鋼咨詢公司及聯合工程公司的Ginzburg提出兩種軋輥偏心補償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利用差拍現象,尤其是利用上下支承輥向同一方向發生偏心時軋輥偏心最小的事實;第二種方法是在軋制過程中對軋輥偏心進行連續補償。

總之,隨著對該高質量板帶材需求的日益提高,軋輥偏心控制問題得到各國軋鋼控制界的普遍重視,各種檢測和控制方法相繼出現。國外大公司一般在這個領域獲得專利,我國在這個領域尚有差距,需要促進對軋輥偏心控制技術問題的理論分析和研究,不斷使其走向深入和完善。

重復控制理論研究現狀 針對周期信號發生器正反饋帶來的非平凡問題在如何保證系統穩定問題,Hara等證明,如果對象是正則的且不是嚴格正則的,系統就能保證穩定[48]。為了克服這種重復控制系統不易穩定的局限性,Hara等1988年提出在重復控制環節中引用低通濾波器來濾掉高頻部分,以高頻部分犧牲一些特性來實現系統的魯棒性。因此低通濾波器的選擇對于重復控制非常重要,它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系統穩定,另一方面,卻帶來系統的穩態誤差,它反映了閉環系統特性和系統魯棒穩定性間一種折中考慮。1985年和1988年Hara等提出了基于狀態空間的設計方法。近來,魯棒優化控制和結構奇異值方法也用來設計和分析重復控制[49,50]。Peery 和 Ozbay(1993)利用無窮維優化控制原理提出了一種2步法設計優化重復控制器。他們同時提出通過優化重復控制器的濾波器進一步改善系統主要特性的方法。Guvcac(1996)對于連續時間的重復控制系統結構奇異值提出魯棒穩定和動態特性分析方法,即分別用-1和1代替系統內模的延遲部分估計結構奇異值的下確界和上確界,這樣就把原來的無窮維問題化作有窮維問題。可以利用這種結構估計連續時間重復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和魯棒特性。但是,得出結構奇異值的下確界比用1代替時小,上確界又比用-1代替時大。直到延遲足夠大這種估計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另外,這種估計還需滿足相位要求,因此這種結構不能用來綜合。

重復控制器不斷被改進,且被數字化[51~54]。為了減小控制器離散化造成的誤差,很多研究者關注于用離散化方法直接設計重復控制器。Tomizuka等提出一種針對穩定開環對象的零相位偏差跟蹤的重復控制器(Zero Phase Error Tracking Controller),這種方法特點是濾波器的結構和對象同階并滿足時延。基于相同的補償器結構,Tsao和Tomizuka(1988,1994)進一步獲得使系統魯棒穩定的內模零相位低通濾波器的方法,給出了和非模型動態的關系,確定了魯棒穩定的充分條件。這種方法可以用于最小相位和非最小相位系統。Alter 和Tsao推導出基于二維模型匹配算法的重復控制算法,并它應用到線性馬達的控制過程。Kim和Tsao(1997)綜合前饋、重復和反饋控制方法,實現電液執行器的魯棒特性控制。Tsao 等把重復控制利用到凸輪機械的非圓旋轉。在極點配置方法中,Ledwich 和Bolton提出了LQ(Linear Quadratic)設計方法。Hillerstrom和Sternby(1994)提出了基于標準Bezout辨識的極點配置方法。Bamich 和 Pearson(1991)提出了采樣數據提升技術(lifting technology)并將其用于設計最優采樣數據重復控制系統。Langari 和Francis(1996)提出基于結構奇異值的采樣數據魯棒控制系統的魯棒分析方法。

Srinivasan和Shaw提出了頻域設計方法[55,56],并提出了被稱作重構譜的頻率函數[57,58],利用它來判定重復控制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如果在沒有重復控制環節時閉環系統穩定,則對于頻率,是系統穩定的充分條件。設計重復控制的離散時間重構譜的改進方法由Srinivasan和Shaw于1993年提出。基于諧波頻率處對象頻率響應的系統穩定改進方法在1995年由Sadegh提出。 Hanson(1996年)提出一種序貫重復控制系統。首先利用最優控制設計能增加閉環動態硬度的內環控制器,然后基于零相位偏差跟蹤控制設計外環重復控制器以保證跟蹤或抑制周期輸入。由于這是兩步設計(兩個控制器分別設計),所設計的控制器階次必然高。內環最優控制器的特性將在最大峰值2處被外環重復器降低。Guo提出利用替代基于重復控制零相位跟蹤控制中的。選擇和做為靈敏度函數進行頻率調整,以抑制磁盤驅動伺服控制的二次諧波干擾的抑制。眾所周知,基于重復控制的零相位偏差跟蹤控制需要是低通濾波器,且頻帶盡可能寬。因為的選擇必須兼顧重復控制特性和穩定魯棒性,因此靈敏度函數的頻率調整受這種因素限制。Li和Tsao成功應用魯棒重復控制于磁盤伺服控制。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各部分內容安排

主要研究內容

由于重復控制對周期性信號具有很好的自學習能力,因此對周期性擾動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重復控制只需知道擾動信號的周期,對信號的初始狀態,如初相角和幅值等沒有要求,這樣大大簡化信號的檢測,同時降低了控制難度。重復控制的難點在于對系統穩定性要求較高。國內外將重復控制應用于軋輥偏心控制的文獻不多。圍繞研究帶鋼高精度厚度控制的目的,本文以獲得厚度精度控制為目標,重點研究厚度控制過程中應用重復控制抑制軋輥偏心擾動。本文主要做兩方面的工作。首先針對厚度控制過程中軋輥偏心補償問題的特點,將先進的的重復控制理論和自動控制理論有機結合應用到這個問題中來,提出控制方案;其次從穩態精度、穩定性和魯棒性三個方面進行理論分析,對控制方案進行計算機仿真研究。

⑴ 首先提出了單軋輥偏心擾動重復控制抑制的單輸入單輸出(SISO)厚度控制系統頻域設計方案,方案中為了彌補重復控制延遲環節前引入濾波器帶來的控制精度問題,提出一種補償器,給出了補償器的設計方法。厚度控制采用測厚儀測厚的反饋AGC控制方案,用Smith預估器補償被控對象滯后,補償后的廣義對象采用常規PID控制。同時還給出了一種將魯棒PID控制器和重復控制設計結合在一起的混合設計方法。其次提出了多軋輥偏心擾動重復控制補償的SISO厚度控制系統頻域設計方案。對系統的穩定性、魯棒性和系統動態品質進行了分析,同時對控制方案進行了仿真研究;

⑵ 針對多輸入多輸出厚度、張力控制系統,首先提出了單軋輥偏心重復控制頻域設計方案,然后擴展到多軋輥偏心控制系統。采用逆奈奎斯特方法對被控對象進行解耦。對控制方案進行了理論分析和仿真研究,證明重復控制抑制單周期和多周期偏心擾動的有效性;

⑶ 針對重復控制對偏心擾動的基波及其諧波抑制效果較好,而對基波和諧波附近頻率信號擾動的抑制較差,同時軋制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造成軋輥偏心信號的周期可能波動或者偏心擾動信號不能準確測量或辨識情況,提出了一種魯棒重復控制結構,從理論上證明了這種魯棒重復控制較常規重復控制性能優越,對擾動信號的周期波動不敏感,具有很強的魯棒性。將這種結構用于厚度控制系統,仿真結果證明了這種結構對周期不確定軋輥偏心信號具有很強的抑制能力。

⑷ 因工程中普遍采用數字化設計,分別提出了單軋輥偏心、雙軋輥偏心及多軋輥偏心魯棒數字重復控制器設計方案.這種設計能有效地降低補償器階次。厚度控制采用流量AGC和反饋AGC結合的控制結構,避開因測厚儀測厚滯后造成的系統不易穩定的弊端。所有方案都進行了理論分析,同時對所提出的硬度前饋和厚度反饋的控制結構在偏心擾動和硬度擾動下進行了仿真,結果證明這些方案的有效性。

各部分內容安排

全文共分7個部分,每部分的具體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闡述了冷軋板帶厚度控制方法和研究現狀,指出了抑制軋輥偏心擾動在高精度厚度控制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綜述了國內外軋輥偏心的研究成果及現狀。

接著全面介紹了重復控制概念的基本內涵、應用的對象和重復控制理論的研究成果;最后給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首先全面而系統的歸納了軋輥偏心的的特點和性質,在此基礎上,給出了獲取偏心信號的改進傅立葉方法;其次給出了幾種厚度控制模型,提出了硬度波動前饋控制模型。

第三章首先給出了單軋輥偏心擾動重復控制抑制的單輸入單輸出(SISO)厚度控制系統頻域設計方案;其次提出了多軋輥偏心擾動重復控制補償的SISO厚度控制系統頻域設計方案。對系統的穩定性、魯棒性和系統動態品質進行了分析,同時對控制方案進行了仿真研究。

第四章針對多輸入多輸出厚度、張力控制系統,首先提出了單軋輥偏心重復控制頻域設計方案,然后擴展到多軋輥偏心控制系統。對控制方案進行了理論分析和仿真研究。

第五章針對周期不確定軋輥偏心信號,提出了一種魯棒重復控制結構,從理論上證明了這種魯棒重復控制較常規重復控制性能優越,并對其抑制周期不確定軋輥偏心信號進行了仿真。

第六章分別提出了單軋輥偏心、雙軋輥偏心及多軋輥偏心魯棒數字重復控制器設計方案,給出降低補償器階次的方法。對所有方案都進行了理論分析和計算機仿真。

第七章對全文工作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設想。

軋輥偏心問題的理論分析和冷軋板板帶厚度控制模型

軋輥偏心問題的理論分析

廣義上說,軋輥和軋輥軸承形狀的不規則引起輥縫周期性變化稱為軋輥偏心。軋輥偏心會導致軋件厚度周期變化,軋輥的偏心可以歸納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由輥身和輥徑的不同軸度引起的偏差所引起的;另一種是由軋輥本身所具有的橢圓度所產生的。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輥身和輥徑不同軸的情況

圖2.1 輥身和輥徑不同軸的情況

如圖2.1所示,為輥徑的軸心,為輥身的軸心,為輥身的半徑,X為與之間的距離。偏心運動軌跡相當于輥身表面可移動點A繞輥徑軸線轉動,即偏心波形為的軌跡。設支承輥轉動的角速度為,,在三角形中, 由余弦定理可知:

(2.1)

設t=0時,=0,=,。由正弦定理得:

(2.2)

從而有:

(2.3)

因而有軋輥偏心運動軌跡的參數方程為:

(2.4)

根據以上參數方程,得軋輥偏心波形如圖2.2所示。

圖2.2 軋輥偏心波形

圖2.3 輥身為橢圓時的示意圖

軋輥具有橢圓度的情況

如圖2.3 所示,o是軋輥的軸心,是理想輥身的半徑,a 和b 分別是實際橢圓截面的長軸和短軸。實際情況可能不是橢圓。偏心波形為橢圓周上可移動點A與理想圓周的徑向距離的軌跡,r為A到軋輥軸心線的距離。設輥身轉動的角速度為,t=0時,,則有:

(2.5)

又由橢圓方程 得 :

從而

因此有

(2.6)

因而得到軋輥偏心曲線方程為

(2.7)

得到的偏心波形類似于圖2.2。

如果兩個輥的角速度相同,那么合成的偏心信號仍然是同頻率的周波。這是因為周期信號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的正弦波之和。而兩個同頻率的正弦波之和仍是正弦波。設和為兩個角頻率為的正弦波,其中

(2.8)

則合成的波形為

(2.9)

式中:

(2.10)

(2.11)

合成波形的振幅發生變化,相位發生偏移,頻率保持不變。軋輥偏心波形一般不是純粹的正弦曲線,而是包括多次諧波的復雜的周期波。它有以下特點:⑴ 周期性 軋輥每轉動一周,偏心信號重復出現一次;⑵ 頻率和幅值不是固定不變的。當軋制速度變化時,其頻率也隨之成比例變化。在軋制過程中,由于軋輥的熱膨脹和磨損,偏心信號的幅值也會發生緩慢變化;⑶ 偏心信號不僅含有多次諧波,而且還含有各種各樣的隨機干擾。

偏心信號的采集和處理

軋輥偏心對厚度的影響可以用出口厚度變化的頻譜分析來評估,斯太爾克利用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從出口厚度數字化信號中分離所有周期分量,并依據所有軋輥轉速和尺寸,能夠辨別出大部分頻譜峰值,通過對頻譜選擇過濾同時結合反變換FFT技術,每個軋輥對出口厚度變化的影響都能測量出來。從上面分析中,我們知道軋輥偏心信號是包括多次諧波的高頻周期波,偏心信號的頻率與軋制速度成正比。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隨機噪聲、緩慢變化量等的存在,采集的偏心信號會出現突變、漂移等無規則變化,但總的偏心信息不會突變。軋輥更換以后,它的偏心量就基本上確定了。,并在短時間內不會突變。根據這一特點,在每次換輥以后,在正常軋制狀態下,對軋制壓力信號進行采集,從中提取偏心成分,建立偏心模型。進而對軋輥的偏心進行補償。

將采集到的軋制力信號進行A/D轉換,然后進行去均值(去掉直流分量)和相干時間平均處理,使噪聲干擾得以減弱或消除,提高信噪比;對預處理后的信號進行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建立軋輥偏心參數模型。在軋輥上安裝一個光碼盤,以產生兩列脈沖。一列相對軋輥某一固定點,每轉一周發出一個脈沖,此脈沖作為采樣和控制的初始定位信號;另一列是軋輥每轉一周,光碼盤發出128個脈沖數列以進行FFT,建立模型。相干時間平均方法適應于周期信號或重復信號,它將各個周期信號和噪聲信號同時疊加后加以平均,如果噪聲是隨機的,則在疊加過程中會相互抵消,而信號是有規律的,疊加平均后幅值不變。必要條件是噪聲應具有一定隨機性,而信號則具有重復性,且兩者互不相干。

設混有噪聲的信號為,信號反映系統的某種基本特征。在相同的條件下,具有重復性。噪聲為均值為零,方差為的平穩隨機信號,且、互不相關。對第i個樣本采樣M次,然后做相干平均得:

(2.12)

傅立葉變換是在以時間為自變量的信號與以頻率為自變量的頻譜函數之間的變換關系。傅立葉變換可以辨別出或區分出組成任意波形的一些不同頻率的正弦波。快速付立葉變換是建立在離散時間概念上的,它不單純是對離散時間付立葉變換的近似,而是從離散付立葉變換出發,有一整套自成體系的、 離散時間域中的嚴格的基本定理和數學關系。離散付立葉變換能把一個有限長度序列映射成另一個有限長度序列,因而很適合于數字計算機計算。利用離散付立葉變換的一些代數結構,可以實現高速算法,快速付立葉變換能使離散付立葉變換的計算時間成數量級的縮短。快速付立葉變換的出現使付立葉變換已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概念,而且成為一種技術手段。

⑴ 離散付立葉變換[65 ,66]

當用數字計算機對信號進行頻譜分析時,要求信號必須以離散值作為輸入,而計算機輸出所得的頻譜值,自然也是離散的。因此,必須針對各種不同形式信號的具體情況,或者在時域和頻域上同時取樣,或者在時域上取樣,或者在頻域上取樣。信號在時域上取樣導致頻域的周期函數,而在頻域上取樣導致時域的周期函數,最后將使原時間函數和頻率函數都成為周期離散的函數。

從嚴格的數學意義上講,離散周期序列的付立葉變換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利用周期函數可能展開為付立葉級數的指數形式并使用沖激序列,則可以把付立葉級數逐項作積分變換,從而在形式上得到付立葉變換對。

設為一周期連續信號,如果以抽樣間隔為的抽樣率進行抽樣,抽樣結果為,則可表示為:

(2.13)

設一個周期內的抽樣點數為,即到,則

可寫成:

于是有:

(2.14)

對進行抽樣等于先將它的一個周期抽樣成,然后把這一個周期進行延拓。所以有:

(2.15)

式中上的符號表示周期重復,它是離散時間周期沖激序列,是的一個周期內抽樣所得的數值;為抽樣序號,;為抽樣間隔;為的周期;為任意整數。

令,并將展開成付立葉級數

(2.16)

式中:,的單位為,系數可表示為:

(2.17) (2.18)

對式(2.18)進行付立葉變換得:

(2.19)

定義

(2.20)

由于

所以。這里是的個周期,。也就是說的周期為,在每個周期內,。于是,式(2.20)可寫成:

(2.21)

上式說明,周期離散時間序列經付立葉變換后在頻域中是離散頻率的周期序列,這種形式的變換也稱為離散付立葉級數變換。在數學上,離散周期序列的付立葉級數變換可簡明表示為:

(2.22)

(2.23)

為了方便,令,則式(2.22)和式(2.23)可表示為:

(2.24)

(2.25)

離散付立葉級數變換是周期序列,仍不便于計算機計算,但離散付立葉級數每個周期序列卻只有(一個周期內取點個數)個獨立的復值,只要知道它的一個周期的內容,其它的內容也就知道了。同時限制式(2.24)中的和式(2.25)中的都只在區間內取值,就得到了一個周期的和一個周期的之間的對應的關系:

(2.26)

(2.27)

這就是有限長序的離散付立葉變換對。

上兩式所示的離散付立葉變換對可以看成是連續函數在時域、頻域取樣所構成的變換,可以看作是連續付立葉變換的近似,是一種很有用的變換方法。然而,當數據有較長的長度時,這種變換的計算量是很大的。分析式(2.26) 和式(2.27)可知,當用直接方法計算DFT時,總運算量及總運算時間近似地比例于,這在很大時,所需的運算量及總算時間近似地比例于,這在很大時,所需的運算量非常可觀,要想用DFT方法對信號作實量處理一般是有困難的。

⑵ 快速付立葉變換(FFT)

快速付立葉變換是為減少DFT計算次數的一種快速有效的算法。它使DFT的運算大為簡化,運算時間一般可縮短一至二個數量級,其突出的優點在于能夠快速高效地和比較精確地完成DFT的計算。

FFT改善DFT運算效率的基本途徑是利用DFT中的權函數所固有的兩個特性,一個是的對稱性,即,另一個是的周期性,即。利用的對稱性,可根據正弦和余弦函數的對稱性來歸并DFT中的某些項,結果可使乘法次數約減少一半。假定是一個高復合數,可利用權系數的周期性,把點DFT進行一系列分解和組合,使整個DFT的計算過程變成一個系列迭代運算過程。因為迭代運算的計算量要比直接計算的計算量少很多,尤其是當很大時,可能成百位甚至成千倍地減少。快速付立葉變換算法正是基于這一基本思想而發展起來的。權系數的周期性是導出FFT算法的一個關鍵因素,高復合性則是實現FFT算法的一個重要條件。根據不同的分解方法,可以導出多種FFT算法,如按時間抽取的FFT算法,按頻率抽取的FFT算法,的高復合性則是實現FFT算法的一個重要條件。根據不同的分解方法,可以導出多種FFT算法,如按時間抽取的FFT算法,按頻率抽取的FFT算法,為復合數的FFT算法等。時域抽點算法的迭代過程是基本在每級把輸入時間序列分解為兩個更短的子序列,頻域抽點算法的迭代過程則基于在每級把輸出頻率序列分解成兩個更短的子序列。

以2為基時域抽點FFT算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算法,基2算法要求采樣點數為2的整數次冪。設有一個點序列,而,首先將按序號之奇偶分解為兩個點的子序列,因而得:

(2.28)

如采用下列變量替換:(當為偶數時),(當為奇數時),則上式可變為:

(2.29)

又因

所以上式又可改寫為:

(2.30)

由于對于均有定義,而及只對有定義,因此,有必要就情況下對2.30作出說明。根據DFT的周期性可得:

(2.31)

考慮到:

則上式可改寫為:

(2.32)

經整理后得:

(2.33)

式中:和可分別寫成序列和的點DFT。

式(2.33)表明,一個點DFT可分解成兩個點DFT,而這兩個點DFT又可組合成為一個點DFT,效果是相同的,但是運算量卻大不相同。很明顯,如果以一次復乘和一次復加稱為一次運算,那么,計算兩個點DFT約共需運算,此外再加上按式(2.33)組合需要次運算,所以按先分解后組合的方式計算一個點DFT總共約需次運算。當較大(即)時,它的運算量比直接運算點的DFT約可減少一半。

因為是2的冪,所以可進一步將每個點子序列按奇偶號分解為兩個點子序列,再令每兩個點子序列組合成一個點DFT……。上述分解過程還可繼續進行,直到第次分解,每個子序列都只有兩點。這樣,就把點DFT的運算轉化為級組合運算,M級組合就是M級迭代過程。每次迭代要求N/2次復乘和N次復加,M級迭代約需次復乘和次復加。每次迭代要求次復乘和點DFT的迭代運算過程是基于在每級把輸入時間序列分解成兩個更短的子序列,因此稱為時域抽點算法。圖2.4 說明了此迭代運算過程。

圖 2.4 N點基2 FFT的M級迭代過程

經過FFT變換結果,就可以計算出各次諧波的振幅和相角,從而建立軋輥的偏心模型,其振幅A=,相角,頻率隨軋輥速度變化而變化。

偏心模型還必須轉換為與采集脈沖對應的離散點的模型,即將帶有三個參數的正弦波偏心模型轉換成128個脈沖對應的離散點模型。軋輥偏心控制對檢測和控制系統的準確性和快速性要求很高,定位定點采樣保證了通過數據處理獲得的偏心模型的唯一性和準確性。把正弦波的一個周期分成N段,列成表格,用步長DELTA掃過這個表,用序號作為角度參數,查表求出序列的值。假設每兩個采樣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維t,則正弦頻率為。當步長不是整數時,采用點可能落在兩表值之間,可以采用線性內插法加以修正。

⑶ 基2時域FFT算法的改進(MMFFT)

針對軋輥偏心信號本身及其控制問題的特點,對傳統的基2時域FFT算法進行改進(MMFFT)。改進分兩部,第一步改進的是取消傳統FFT方法對采樣持續時間的限制,使快速付立葉變換算法適用于處理軋輥偏心波動這類周期未知或變動的周期信號,同時又能抑制FFT固有的泄漏效應。第二步改進是就偏心控制問題而言,將周期信號中各次正弦波的絕對頻率轉換為相對頻率,從而提高算法在偏心控制中應用的可靠性和實用性。

① 第一步改進(Modlified FFT)

人們對DFT感興趣主要是因為它是連續付立葉變換的一個近似。近似的準確程度嚴格說來是被分析波形的一個函數,兩個變換之間的差異是因DFT需要對連續時間信號取樣和截斷而產生的。因而在應用DFT解決實際問題時,常常遇到混疊效應、柵欄效應和泄漏效應等問題。

對一個連續信號x(t)進行數字處理時,要在計算機上進行計算,而計算機的輸入只允許是數字信號,所以必須對連續信號x(t)進行抽樣,即

(2.34)

式中:為對x(t)抽樣所形成的序列。T為抽樣間隔,為抽樣率,。如果抽樣率選得過高,即抽樣間隔過小,則一定的時間里抽樣點數過多,造成對計算機存貯量的需要過大和計算時間太長。但如果抽樣率過低,則在DFT運算中將在頻域出現混疊現象,形成頻譜失真,使之不能反映原理的信號。這樣將使進一步的數字處理失去依據,而且也不能從這個失真的頻譜中恢復出信號來。因此,對連續信號的抽樣率需大于奈奎斯特頻率,即抽樣率至少應等于或大于信號所含有的最高頻率的兩倍,即。

如果x(t)是一個周期信號,它只具有離散頻譜,那么,x(t)抽樣后進行FFT運算得出的頻譜就是它的離散頻譜。但是如果x(t)是個非周期函數,它的頻譜是連續的,把x(t)的抽樣進行DFT運算得到的結果就只能是連續頻譜上的若干點。因為這就好象是從柵欄的一邊通過縫隙觀看另一邊的景象一樣,所以稱這種效應為柵欄效應。如果不附加任何特殊處理,則在兩個離散的變換線之間若有一特別大的頻譜分量,將無法檢測出來。減少柵欄效應的一個方法就是在原記錄末端填加一些零值變動時間周期內的點數,并保持記錄不變。這實質上是人為地改變了周期,從而在保持原有線連續形式不變的情況下,變更了譜線的位置。這樣,原來看不到的頻譜分量就能夠移動到可見的位置上。

泄漏效應是由于在時域中對信號進行截斷而引起的。實際問題中,所遇到的離散時間序列x(nT)可能是非時限的,而處理這個序時時,需要將其限制為有限的N點,即將它截斷。這就相當于將序列乘以一個矩形窗口,如果對有限帶寬的周期函數抽樣后的截斷長度并不正好是其周期的整數倍,就會導致離散付立葉變換和連續付立葉變換之間出現顯著的差異。這是因為,根據頻域卷積定理,時域中的,則頻域中與進行卷積。這里,和分別是的付立葉變換,這樣將使截斷后的頻譜不同于它加窗以前的頻譜。泄漏效應的產生是由于矩形窗函數的付立葉變換中具有旁瓣亦有一定帶寬而引起的。如圖2.5所示。為了減少泄漏,應盡量尋找頻譜中窗函數,即旁瓣小、主瓣窄的窗函數。或者通過限制采樣的持續時間來抑制泄漏效應。

圖2.5 矩形窗口的時域與頻域圖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山市| 综艺| 社旗县| 庆城县| 洱源县| 神农架林区| 广宗县| 阳西县| 庆安县| 崇阳县| 济阳县| 延长县| 珲春市| 共和县| 桃源县| 益阳市| 大城县| 海伦市| 淄博市| 乳山市| 长宁区| 名山县| 合作市| 桃园市| 武功县| 汕头市| 嵊泗县| 石林| 陆川县| 铜陵市| 东乡族自治县| 新宾| 恩施市| 宁陕县| 武夷山市| 河曲县| 阿尔山市| 吐鲁番市| 鲁山县| 时尚| 清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