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8 12:45: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術語翻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政論文 翻譯策略
政論文是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文,形式多樣,范圍廣闊,具有一定的政治傾向。凡是對時政問題進行議論說理的文章,都可以屬于政論文的范疇。
一、政論文的特點
政論文講求確切,嚴謹,富有鼓動性;詞語多具宏觀性;繁使用政治術語;句型單一、連接成分少、句與句之間無明確的邏輯關系。而英語則在句式銜接上多“形合”,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詞、短語、分句或從句將句子銜接起來,注重顯性銜接,把句子形式和結構完整放在突出位置,并且盡量避免重復。
二、具體翻譯策略
中文政治文獻翻譯要高度忠實,但為了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中國政論文的英譯本總體詞匯特征應接近于本族語中同體裁的文本特征,被目的語者接受。
1.籠統詞匯具體化。《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不少詞意模糊的“宏觀性”詞匯和詞組高頻出現,用以表明某事物的特征或狀態等,但英語詞匯比較嚴謹、具體,因此翻譯時,根據不同的上下文和文體風格選擇用詞,說到實處。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We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走出去”戰略實質就是走向全球,翻譯成going global符合其實質相。又如:我們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持續推動結構性改革。Rather than adopting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that would have an economy-wide impact, we continued to move forward with structural reform.報告中并未直譯”大水漫灌”,而是著重于它對于經濟的影響譯為an economy-wide impact
2.詞義抽象化。詞義抽象化是把原文中某些意義比較具體和形象的詞在譯文中引申為一般的詞。譯者應把所有意象與譯文有機結合,幫助讀者了解中國特殊的政治文化內涵,來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如: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半壁江山”本是中文的四字成語,報告翻譯中確并未將其翻譯得具有文學色彩,只是根據全文譯為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我國經濟就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再創輝煌。we can, without question, reinvigorate the economy and ensure its dynamic growth.這里浴火重生、再創輝煌也是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將其理解為振興經濟、保證經濟的蓬勃發展。
3.解釋翻譯策略。《政府工作報告》中頻繁使用政治術語。簡單來說,就是“職業行話”。一般而言,行話只有“圈內人”懂得,對于外國讀者來說就晦澀難懂。英國翻譯學家紐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解釋翻譯策略對于政府報告中某些特定術語的翻譯頗為重要。它準確地再現出某些術語的內涵,能夠很好地解決漢語政論文英譯中的某些術語空白。例如,政府報告中“三嚴三實”譯為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三嚴三實其內容包括“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僅僅翻譯成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外國讀者很難理解,若是加以解釋譯成be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preventing abuse of power and disciplining oneself;be steady in planning matters,starting undertakings and conducting oneself則更具體。又如報告中出現的“五位一體”,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文中解釋性的譯為the overall plan for promoting all-roun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而不是five-in-one。
三、結語
政論文涉及到黨和國家事業的方方面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中國特色。在其英譯中,靈活地運用各種翻譯方法,既能合理準確地表達出帶有中國特色的政論文所含有的文化信息,又能全面考慮到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以及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模式,更好地促進中外交流,推動中國國際政治地位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秋榮.李新新.中國特色用語在政論文中的英譯策略探析――以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海外英語,2016.
[2]李曉君.淺談政論文體的特點及翻譯策略――以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為例[J].China’s,2011.
[3]楊敏.《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研究[D].山東大學,2012.
[4]張克燕.淺析政論文英譯的問題及策略――以《2011年政府報告》為例[D].蘇州大學,2012.
作者介:
陳娜(1991-),女,漢族,湖北咸寧人,碩士,研究方向:翻譯。
關鍵詞:技術翻譯技術交流翻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9(c)-0243-01
自古以來,科技知識始終被認為是最寶貴的財富。通過翻譯進行的信息交流,在人類文明發展及科技進步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毫無疑問,翻譯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特別是它讓我們感覺到正處身于“信息時代”。事實上,斯克特·蒙哥馬利(Scott Montgomery)始終堅持這一觀點:雖然英語在全球范圍內通用,而且不少人以英語作為商業與科技交流的通用語言,但我仍是確信技術翻譯將出現前所未有的需求。
一些人在習慣上曲解了技術翻譯的復雜性和重要性。這些人認為技術翻譯純粹是信息的轉換,而且只要“源”信息不變,人人都會滿意,譯者亦有所得。但是,貝特麗絲·門德斯-肯頓指出:僅以科技文本呈現信息遠遠不夠,文本中必須要有正確的語句和文本結構,從而使文本其成為連貫、易讀的目標文本。本文與其它文章引用的不同文獻闡明了技術翻譯的實際情況:技術翻譯受到一系列問題和因素的影響,對于在全球環境和多種語言環境中技術信息產品面臨的問題,這些簡單列出的情況僅屬于冰山一角。
我們從《專業翻譯雜志》關于技術翻譯特刊的文章中看到:大家從不同角度對技術翻譯進行研究,這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雖然一些方法看來很遙遠,甚至與多種方式背道而馳,但是它們仍從不同方面對技術翻譯研究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視角。這些視角通常很隱蔽,卻總是揭示出新的重疊領域,這些重疊領域由不同的專業相輔相成,或者以其它地方進行的工作作為基礎。結合其它地方在LSP領域進行的研究,這些文獻表明:在如何看待、教學和研究技術翻譯方面,技術翻譯領域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成熟水平。
克勞斯·舒伯特表明:技術翻譯作為一項專業的交流活動,不能完全在傳統翻譯研究的語境內進行描述和塑造。他描述了技術翻譯發生的復雜、高度跨學科環境,他指出其中有各種各樣的控制因素,這些因素不僅影響譯者的工作,而且影響他們使用的材料、資源和策略。正如蘇珊娜·格里希表達的觀點:對于包括在多語言環境下技術信息的設計、規劃、制作、翻譯、評估和管理的一個高級科目,在從技術翻譯的研究受益的同時,也需要在技術交流方面進行考慮。必須強調的是:這樣的多語言環境將不再是例外情況。事實上無論是法律原因或出于良好的商業意識,絕大多數技術信息的商業制造者發覺自己正在一個多語言環境下工作。在格里希提出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中,她指出我們需要一個更廣泛且跨學科更多的研究法,此研究法應勝過經常用來比較ST和TT以鑒定非等價各種型式的傳統TQA方法。
瑪麗貝爾·耳塞多爾·桑切斯和她格拉納達大學的同事們的論文中反映了技術翻譯的跨學科性和多樣性。作者在文中指出:技術文本經常采用非語言策略和方法,以便有效傳達它的信息。舒伯特的論文也顯示出對我們培訓技術譯者方法的有趣暗示。瑪麗貝爾·耳塞多爾·桑切斯也在技術翻譯和本地化之間做了有趣的連接,因為它們兩者都涉及對多峰多媒體信息的處理
如果僅翻譯研究不能解釋技術翻譯過程中涉及的所有種種因素和情形,那么僅僅基于翻譯研究的培訓計劃能真正的為學生們提供他們需要的知識、技術和技能使他們成為專業技術譯者嗎?彼得·卡斯特伯格提供了一個實際的例證,證明如何通過使用與傳統翻譯研究無關的學科補充和增強譯者的培訓。他還論述了個人知識管理(PKM)的使用。PKM提出以研究和信息管理技巧裝備學生以應對技術譯者所面臨的范圍浩淼的學科。
更多的觀念加強了這個觀點:技術翻譯不僅僅是保證內容的實際準確性。雷德噶蒂斯·斯托爾塞指出技術翻譯與它所涉及的語言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大家始終不認可這點,因為技術翻譯的焦點總是以某學科或術語為中心。實際上,斯托爾塞自己注釋說技術文本的翻譯“不只是對術語的處理”。格哈德·亨佩爾在他的意大利語和德語技術手冊研究中指出了文本中如何演繹不同文化,不同文化習慣之間的沖突如何能影響翻譯質量的。
斯托爾塞宣稱:除非術語標準化,否則它就可能出現問題。如果術語沒有標準化,各種各樣的文化因素意味著必須對術語進行仔細核對,因為不同文化間的不一致可能導致相同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示。盡管科學的事實是“術語以準確的定義為基準”、“各系統層次中的每個術語都具有準確定義”。同樣地,戴維·威爾姆森和拉赫曼·約瑟夫也注意到上述術語的問題甚至在同一語言內也存在。從阿拉伯語的例子中他們注意到技術術語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顯示出顯著的偏離,即使在理論上它本應被語言和它所應用的科學或技術領域標準化。
威爾姆森和約瑟夫的論文也強調了那些母語不是英語的科學家所面臨的挑戰。如果他們要成功,他們就不得不學習國際語言(英語)學科。這也反映在阿拉伯本土化科技政策中,它的作者們也主張這一點。蒙哥馬利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論述,然而他強調通用語(他確定就是英語)的普及并不排除科學家使用他們自己國家語言進行工作的需要,不管怎樣,使用英語工作的壓力很大。
鑒于舒伯特的主張,技術翻譯作為學科領域對發展機器翻譯(MT)系統興趣欠缺,而當麗貝卡·費德雷爾和莎倫·奧布萊恩說明在技術領域工作的譯者很有可能觸及MT系統時,我們注意到整個車輪象是要翻轉,這令人關注。他們的研究力圖確立MT系統是否能產生與傳統翻譯的質量相匹敵的翻譯用戶指南(為技術譯者許多主要部分提供參考)。根據透明度、準確性和文體對MT的翻譯作品進行了檢查,很明顯,如果技術翻譯的標準只是基于準確性,那么該標準比本來假定的標準要更為復雜。
從包含這個問題的這些論文中顯露出來的最突出和令人鼓舞的就是我們感受到大家忙于技術翻譯的活力和熱忱。論文證實了它的價值和復雜性并牢固確立了技術翻譯作為一門學科領域,它是令人興奮的、有活力的、可信的。遠離那些被誤解為純粹術語練習的日子,技術翻譯似乎最終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喬迪·伯恩.翻譯示警:認識專業翻譯錯誤所帶來的法律后果[J].專業翻譯雜志.7:2~24.
[2]珍·德萊索和朱迪思·伍茲沃.歷史上的翻譯家[M].阿姆斯特丹:本杰明出版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社.
【關鍵詞】學術論文 摘要 英譯
一、引言
學術論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題名和作者之后,是作者為而撰寫的、對論文進行簡明確切記述的短文。學術論文的摘要是關系到論文能否被錄用、發表及檢索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起著吸引讀者并為其提供主要研究內容的作用。摘要作為論文的高度濃縮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一批有影響的成果紛紛問世。有的研究是比較總括性的,它們歸納英譯后的摘要的常見錯誤對翻譯做出指導,還有的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分析,常提及的翻譯理論家有紐馬克(Newmark)、尤金?奈達(Nida)等,涉及的翻譯理論多為目的論、等值理論等,有著重體裁、人稱、時態、等文摘翻譯中某一具體的方面來研究的。
但是,這些對中文論文摘要的英譯的研究關注的重點多為科學技術類學術論文,只有少部分為人文社科類學術論文。同為摘要,人文社科類摘要和科學技術類要不同,沒有固定的結構和模板,更加靈活。故本文以教育類期刊《全球教育展望》為例,對摘要英譯中的問題進行剖析。
二、錯誤分析
1.詞匯層面。在詞匯方面,通過分析所選10篇摘要的英文版,歸納出以下五類主要錯誤。
第一,錯誤使用或漏用冠詞。如“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⑧)該部分作為摘要的第一句話,卻用定冠詞“the”而不是不定冠詞“an”。再如,“… shows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pattern can be …”(④)中就缺少了個不定冠詞“a”。
第二,忽略復數形式。“in primary school” (④)、“more opportunity” (④)等這樣的例子,都是本該用復數形式卻還是用了單數形式。
第三,錯誤使用介詞。如“In nowadays …”(⑧)多加了介詞“in”;“Under the field of …”(⑥) 中的“under”是誤用,應該是“in”。
第四,沒有使主語和謂語保持一致。如“While a task-driven approach to authentic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fidelity of assessment tasks...”(⑩)中的“emphasize”和單數的主語不協調。同理再如“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enters China..., which gain legitimacy...”(⑥)中的“gain”。
第五,錯誤翻譯或選擇錯誤對應詞。例子有如將“理念呼吁階段”(①)譯成“the stage of idea appealed”和將“吸取??????經驗和教訓”譯為“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③)等,其譯文因受直譯的影響而使譯文讓人無法理解、覺得生硬。還有將術語如“錯字和別字”(④)、“字形和音義”(④)和“反映式傾聽”(②)亂譯為“wrongly characters”、“font, phonetic, and semantic”和“reactively listening”等錯誤。實際應該是“wrongly-written and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orthography,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和“reactive listening”。術語的錯誤翻譯是影響準確的最大問題。
2.句子層面。摘要的英文譯文在句子層面的問題使得行文不夠通順流暢清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省略連接詞,其中“and”遺漏的錯誤尤為明顯。例如,“on changing …, constructing …, improving …”(①)、“due to the fragmental status, the lack of ” (③)、“… object, context, theory system.”(⑨)等句子中最后一個逗號后都缺少一個“and”。
第二,產出結構混亂的句子。特別是有從句的句子,如“Its main content is that to use the methods of... to establish...,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 to eliminate...”(②)、“It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that how to reduce the rate...”(④)等。其它包括語序混亂在內的結構極不符合英語規范的句子還有“An approach inquiring...shall be advocated that comes the possibility...”(⑦)和“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⑤)等。
第三,錯誤使用標點符號。如分號“;”的錯誤使用:“we should emphasize...; focus on...; strengthen...”(⑦)、“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⑦);再如逗號“,”的錯誤使用:“... are th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①)。這里,譯者很明顯混淆了逗號和句號的使用。
3.篇章層面。在篇章層面,即從摘要全篇的行文方面來看,英譯的摘要不符合“簡練”的原則。這和近年來在各國各界盛行的“簡明英語運動”所提倡的基本原則不符。
隨機選取的10篇英譯的摘要中,就有⑧和⑩兩篇在它們100-150字長度的段落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紹研究背景。更有甚者,⑤在中文摘要沒有背景知識介紹的情況,在英譯中增加了45字的背景。這樣的弊端不僅是使得譯文顯得冗贅,而且使其重點不夠突出。
三、原因分析
從以上錯誤我們可以看出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問題頗為嚴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較多。中英文摘要翻譯的難度首先源于中文和英文這兩種語言在詞法、語法和句法上的差異。英文中有冠詞“the”、“a”/“an”,中文中沒有這樣的冠詞體系;英文中名詞有單、復數形式的區別,動詞也需要遵守主謂一致的原則、還需要注意時態,但是中文中沒有這些曲折變化;英文的介詞和中文的介詞不一樣,比如中文中的一個介詞“在”就對應著英文中的“in”、“on”、“at”等多個介詞,這樣的一對多的介詞為翻譯時對應詞的選擇增加了難度;英文有簡單句和復合句,其中的復合句結構在構成上比較復雜,有著中文中沒有的關系從句(如定語從句、狀語從句、表語從句等)。中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則是通過邏輯而不是句型或標點來體現的:“漢語中句子的概念比較模糊,句號和逗號的使用有很大的隨意性”(李長栓, 2004)。
譯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譯者的翻譯能力決定了譯文的質量,譯文的質量決定了文本的接受程度,所以為了促進學術之間的對話,為了中國學術更好地走上世界舞臺,譯者需要平時要加強學習,提高中英文水平、增加翻譯知識,勤加練習,積累翻譯經驗。
參考文獻:
[1]陳吉榮,趙永青.論文摘要英譯的翻譯顯化[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0(1),122-125.
[2]方宗祥.理工類院校研究生英語寫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一、互文性理論與翻譯的國內研究進展
在國內,互文性理論在翻譯研究深度和廣度方面還有待于加強和拓寬,在313篇文獻中存在嚴重的“互文”現象,理論創新的少,模仿的多;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機結合,強行移植理論者有之;術語使用混亂,互文指涉、互文標記、互文標志等術語內涵含混不清;多數論文均采用譯本對比分析法來總結互文性翻譯策略,且互文性已經明晰。但事實上互文性具有一定隱蔽性,需要先識別,然后進入互文空間,形成互文鏈,完成意義指涉及生成。正是由于互文性未被成功識別而導致互文意義扭曲,乃至未被最佳傳遞;互文性生成機制及其特點探討得少,元理論探討得多;翻譯參考要素建構及其宏觀指導原則探討得少,具體翻譯方法探討得多;發揮譯者主體性探討得多,互文單位如何來體現作者意圖探討得少;以漢英翻譯為語料的論文多,反之或以其他語種翻譯為語料的論文少;用英語撰寫探討互文性與翻譯的碩、博論文多,用漢語撰寫探討的少;論文引文重復得多,國外引用、參考得少。[5]
二、互文性與互文性照射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后結構主義文藝批評家Julia Kristeva 在1969年出版的《符號學》一書中提出,指一種符號或幾種符號系統中的轉換。后來它被運用到文學批評等領域,并逐漸由了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互文性指任何文本與賦予該文本意義的知識、代碼和表意實踐之總和的關系,而狹義的互文性則是指一個文本與可以論證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間的關系。互文性理論后來被引入了翻譯研究領域。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認為,翻譯是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的轉移,一個文本和另一個文本的替換,其間不斷出現某種意義的補充、替換、撒播、增殖,甚至不同程度的誤讀,形成一種“增益”或稱“添補”的互文性轉換活動。這種互文性轉換活動的主體是譯者,他與原文本及其它文本的作者,尤其是其它翻譯文本的譯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沖突、妥協、模仿或逆反的關系,使翻譯活動在語言、文學、文化、政治等層面,成為一個學習與吸收、逆反與創新的互動過程。[1,2]
本文想引入“照射”這個術語形容互文性關系發生的過程。就像在舞臺上變換燈光,不同顏色的燈光照射在同一物體上,會給人不同的感受,豐富人們對于舞臺道具的認識,互文性照射就是主體對互文性文本進行識別,聯想與此文本有互文性關系的其他文本,進行一定程度的創造,明確、加深或豐富對文本的認識,讓互文性照射的主體達到互文性目的。
三、互文性照射的主體
互文性照射的主體是作者、讀者、譯者。
寫作時,對于作者來說,譯者和讀者是重合的,作者向讀者或譯者發出互文性照射。作者心懷讀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都要考慮讀者的認知水平,審美需求,心理感受,文化背景,要考慮自己的文本對讀者產生的影響。作者采用修辭手法如用典、仿擬、象征、隱喻等引導讀者進行聯想,使讀者獲得審美體驗,使自己達到寫作中的互文性目的。
翻譯時,對于讀者來說,譯者和作者是重合的,譯者接收來自作者的互文性照射,并對讀者發出互文性照射。譯者要同時考慮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感受,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翻譯決策。理想情況下,譯者是一面玻璃,讓照射光100%通過,而不是讓照射光發生反射或折射,產生漏譯和誤譯。大多數情況下,考慮到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譯者要做濾鏡,過濾掉某些波長的光,只讓特定顏色的光通過,達到翻譯中的互文性目的。
閱讀時,讀者接受來自作者的互文性照射。作者精心安排的詞語、句子、典故、比喻和情節等讓讀者進行聯想,讀者也可以自己進行互文性照射,聯系自己生活體驗,知識積累,得到作者意料之外的審美體驗,豐富拓展文本的內涵。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達到了閱讀中的互文性目的。
四、互文性照射的對象
互文性照射的對象就是互文性單位或者互文性文本,既是引起人聯想的對象也是人聯想到的對象。
按宏觀和微觀來分,宏觀互文性文本是心理活動,思想感情,個人經歷和歷史、文化、傳統、政治、意識形態等,微觀互文性文本是詞語、句子、段落、語篇、結構,修辭手段,節奏、風格,典故等。
按文本內和文本外來分,文本內互文性文本是詞語、句子、段落、語篇、結構,修辭手段,節奏、風格,思想感情等,文本外互文性文本是其他譯本,常識,習俗,文化,個人經歷、百科知識、電影、音樂、圖片等。
按語言和非語言分,語言類互文性單位是詞語、句子、段落、語篇,原文,譯文,不同的譯本,非語言類互文性單位是結構、節奏、風格、思想感情,歷史、文化、傳統、個人經歷、百科知識、電影、音樂、圖片等。
五、互文性照射與翻譯過程
本文把翻譯過程粗略劃分為閱讀理解,譯文初構,潤色修改三個步驟。
在閱讀理解步驟,譯者要感應到作者的互文性照射,也可以產生自己的互文性照射。
但是在譯文初構時,譯者要竭力避免把自己產生的互文性照射和作者發出的互文性照射混在一起傳達給讀者,或者用自己產生的互文性照射取代了作者發出的互文性照射,影響譯文的準確度。譯者還要把自己擺在目的語讀者的位置上,接收譯文的互文性照射,檢驗作為譯文讀者產生的互文性照射是否和閱讀原文產生的互文性照射重合。
在潤色修改步驟,譯者更要謹慎地把譯者和自己的互文性照射分離出來,再一次檢驗分別作為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產生的互文性照射是否一致,要根據具體情況過濾掉目的語讀者認為太強烈太微弱或者不能接受的互文性照射,或者放大加強某些互文性照射,讓讀者產生和閱讀原文相似的互文性照射。
六、翻譯中的互文性目的
翻譯中的互文性目的主要有兩個,提高譯文準確度和提高譯文表現力、感染力。
比如“Seraglio”這篇小說,有一些費解的句子,對于沒有去過伊斯坦布爾和不了解土耳其歷史的人來說,很難翻對也很難翻好。這時就要去查找和小說內容對應的圖片、歷史、風俗等資料,產生互文性照射,以達到對原文的準確理解和恰當表述。
比如“Araby”這篇小說中描寫小男孩暗戀小伙伴的姐姐的段落,節奏和《七里香》這首歌極其相似。若譯者產生了這樣的互文性照射,就可以把句子翻譯得更有美感。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
參考文獻:
[1] 邱秀英.互文性因素對文學翻譯策略的影響――以Gone with the wind 的復譯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一期,2010年1月
[2] 秦文華.在翻譯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間――從互文性角度談翻譯[J].外國語,2002(2):53―58
[3] 舒奇志.互文性理論與文學翻譯的風格[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1期,2000年2月
[4] 賈玉潔.淺談互文性對文學翻譯的影響及對應的翻譯技巧[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7年2月
關鍵詞:氣象科技 專業術語翻譯 案例分析
一、引言
隨著國際科技交流的發展,學術文本的翻譯已成為翻譯領域中十分常見的類型,科技類翻譯在翻譯實踐中更是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類文本的特點是翻譯量大、學術專業性較強,因此難度較大。由于其翻譯質量直接影響到信息的傳遞和讀者的理解,因此要求譯者要在具有堅實的中日翻譯能力的基礎上,還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素養和專業論文翻譯的能力。
氣象科技翻譯是科技翻譯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科技翻譯的一般特征。科技文本總體上不同于文學作品,要求邏輯嚴密、概念清楚準確;在語言運用上也不同于文學作品,很少使用帶感彩的詞句,各種修辭手法也使用得相對少,術語和書面語較多;詞義一般采用直接意義,而不用引申意或雙關意;句型變化少,長句較多。“日語科技文章還有個特點便是大量使用音譯外來語,這是因為日本在大量引進技術時,把技術名詞和術語直接音譯過來使用。”(韋太鴻,2000:24)因而氣象類科技文本的專業術語詞匯也是翻譯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是必須正視、無法回避的問題。
二、氣象專業術語常見譯例
氣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小到每天出行時的天氣信息,大至全球的氣候變化,都是氣象學研究的范疇。人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的“對流天氣”、“積雨云”、“臺風”等等都屬于氣象術語。那么,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十分重要而又經常被人們所忽視的問題:到底在氣象類科技文本中,哪些詞匯才是需要譯者重視的專業術語呢?筆者在這里想要強調的是,氣象是一門與其他基礎學科關聯十分緊密的學科,因此在氣象類科技文本中不乏數學、物理、化學、農學等等相關專業詞匯,這些也應包含在專業術語翻譯的考慮之列。
日本氣象科技學者也在多年的研究中形成了日本氣象相關術語獨特的表達方式,筆者在此對日語氣象類科技文本翻譯過程中見到的一些術語翻譯進行了總結。
三、文本理解與術語翻譯――以《技術連載13 雷》為例
例3.1k_する
辭書義:①k育して完全な形Bに_すること。
②Mik展すること。「D文明
③模が次第に大きくなること。「D低R(大辭林.2010)
(1)大荬巫Bが不安定なときには、上N萘鰥咸丐くなり、流性がk_する。
譯:大氣狀態不穩定時,上升氣流增強,對流云就會增大。
(2)この流性は、k_するほど雷を伴うようになる。
譯:這種對流云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就會伴有雷電的產生。
(3)垂直にk_するは、通常、高さが一定しない。
譯:垂直發展的云,其高度通常是不固定的。
(4)各Nのの中で、雷をk生するのは、流性ので、eがk_したe亂であるが、高與や高eがe亂とがっていたりした齪悉玀る。
譯:各種云中,會產生雷電的是對流云,也就是積云發展而成的積雨云。但有時高層云和高積云也會與積雨云相連。
詞典中k_する有三種義項,分別是發育至完全形態;進步發展;規模逐漸變大。其中第二種義項主要用于文化、事業等方面。本文中,k_する主要用于描述云的發展變化。根據不同的語境,筆者分別選用了第一種以及第三種義項進行翻譯。前三句譯為“發展”,發展有表示由小到大變化之意(現代漢語大詞典.2010),可以涵蓋第三種義項。第四句,由于此處為過去完成時態,eがk_した作e亂的定語,表示積云的規模逐漸變大,其結果是形成積雨云,應取第一種義項。因此譯為“發展而成”。
例3.2n突する
辭書義:①突き當たること。ぶつかること。「がD
②利害?意などの相反するものが爭うこと。「意がD(大辭林.2010)
(1)空葜肖扦嗓韋瑜Δ摔筏樸甑韋作られているのか、最も考えやすいのは、n突しながら愫悉工毪長趣扦る。
譯:空氣中雨滴是如何形成的呢?最容易想到的是在碰撞中合并。
(2)しかし、100萬の粒がn突愫悉筏啤1の雨滴を作るまでのrgを理的に算すると、rgが欷りすぎることが分った。
譯:然而,如果進行理論化計算就可以知道,100萬個云滴碰并(碰撞中合并)產生出1個雨滴需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
(3)ただし、上N萘鰥いでは、n突?愫獻饔盲LいrgAくので、雨滴まで成Lできると考えている。
譯:不過我們認為,上升氣流較強的云,其碰并作用可以長時間持續,因此也可以不斷增L至形成雨滴。
(4)流性のの中では、の內部の上N萘鰥_亂によってn突、愫悉蚶Rり返し、次第に雨粒の大きさに成Lして行く。
譯:由于對流云受到內部上升氣流及擾動的影響,碰撞合并不斷重復,就會逐漸增長成為雨滴的大小。
辭典中n突する主要有兩種義項,在氣象類科技文本中通常采用第一種義項,本文中譯為“碰撞”。這里主要和愫舷嘟岷獻槌梢桓銎象上的專用語。需要注意的是,愫弦淮仕淙揮牒悴煌,但本意也為合并義,此處不能將其譯為并合。漢語中的并合主要用于天文、生物化學領域(例如:星際并合、染色體并合等),在氣象領域不常用,因此,n突愫賢騁灰胛“碰撞合并”或“碰并”。
例3.3このためダウンバ`ストと呼ばれるい下降萘鰥生じることがある。このには、雷がkFする。
譯:因此會產生被稱為下爆氣流(downburst)的一種極強的下降氣流。此時就會產生雷。
由于日本在引進外來技術時,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外來詞匯,并且直接用片假名來表示,很多專業術語無法查到其對應的漢語,此時就必須先查其源語詞,再查源語詞所對應的漢語意思。但是例3.3是一個下定義或解釋說明性的句子,并且ダウンバ`スト一詞就是指下降氣流,那么此處就應當盡量避免重復用詞,使用downburst對應的下爆氣流一詞較為妥當。
例3.4このrには界雷を伴うことが多い。
譯:此時多會伴有鋒雷暴現象。
界雷指鋒雷暴,不是雷的種類,而是一種極端的強對流天氣現象。對相關氣象常識知之甚少的譯者而言,很容易產生“這是一種雷”的誤解。筆者在初譯時于此處添加了注釋,但修改后將其刪除。氣象類科技文本的讀者多為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因此,我們需要將原文本用專業術語表達即可。
例3.5寒冷前が通^すると、雷雨がhのいて行き、西の空に青空がえ始め、天荬匣亭筏皮い。そして、南よりのLが急に北よりの冷たいLに浹銫輟⑾嬰摔悉筏肖槨eが散される。
譯:冷鋒過境后,雷雨漸遠,西邊可見藍天,天氣轉好。偏南風轉變為寒冷的偏北風,不久后就可在下層各處看到積云。
這個句子中很容易將南よりのL譯為“南風”,將北よりの冷たいL譯為“冷北風”,但是南よりのL和南L是不同的,在氣象概念中,南風是從正南方向吹來的風,而原文沒有用南L,而是用了從南方來的風,應該是指偏南風。理論上所有的具有南向的風都可以算作偏南風,更為精確地說,具有南方向西向東格45度以內的90度區域內的風即為偏南風。所以此處譯為“偏南風”、“偏北風”更為嚴謹。整個句子結構比較散,但是有時也可不合并。科技文本中,短句更簡潔易懂,此處筆者主要按照原文文本的句子結構進行了較為直接的翻譯。
四、結語
綜上所述,日語氣象類科技文本中,專業術語詞匯的翻譯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專業術語詞匯的翻譯不可以“想當然”。日語氣象類科技文本中的專業詞匯主要分成兩種――漢字詞和外來語。
很多漢字詞類專業術語看起來好像漢語也是這樣使用的一樣,就直接使用了原詞。殊不知相當數量的表達方式是漢語氣象用語中沒有的。例如表1中的“]塞前”、“流”等,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但是,筆者并未否定有可以直接使用的詞。例如“和蒸R”、“甑恪鋇榷際強梢災苯臃譯為“飽和蒸氣壓”、“冰點”的。這里需要尤其注意的是,需要對原詞和譯詞進行詳細的釋義查找,使兩者在意義上相對應。
外來語看起來很容易翻譯,通常譯者的做法是查找源語詞,然后利用源語詞與漢語進行對應。這是最普遍的,也是比較合理的方法。但有時日語中一些專業術語,既有外來語的說法又有漢字詞的稱呼,這時就要注意譯文用語一致和非重復性原則。(如例3.3)
其次,專業術語詞匯的翻譯可以借助辭典等工具,但是不可濫用辭書義。日語氣象類科技文本不同于其他科技類文本的一個細微特征,就是文章中常常使用較為形象的擬人化說法。然而這類說法譯為漢語時需要注意其用語變化。例如“持ち上げる”要譯為“抬升”,“@い上がる”則應譯為“爬升”,等等。
最后,專業術語詞匯的翻譯要充分考慮上下文,兼顧段落、文章的整體性。科技類文本對非本專業的譯者而言,是否理解文意成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翻譯就是要表情達意,在科技文本翻譯中,“達意”就成為了最優先目標。無法理解文本,又何談“達意”。因此,理解文意也是日語氣象類科技文本中專業術語詞匯翻譯不容忽視的要素之一。
參考文獻
[1] 韋太鴻.淺談科技日語的翻譯[J].川化,2000(2):24-25.
[2] 辛獻云.從紐馬克的文本范疇理論看翻譯標準的相對性和多重性[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74-76.
[3] 李麗雪.學術譯著《日本學者元代杭州研究論文選譯》翻譯實踐報告[D].浙江工商大學,2013.
[4] (日)辭林[M].三省堂,|京都千代田區三崎町2-22-14,2010.
[5] 現代漢語大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2010.
[6] 張美芳,黃國文.篇語言學與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 2002(3):3-7.
[7] 宋志平. 翻譯:選擇與順應――語用順應論視角下的翻
譯研究[J].中國翻譯, 2004(2):19-23.
[8] 維基日文百科事典.http://weblio.jp/
[9] 中百科網.http:///
[10] 謝天振.國內翻譯界在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認識上的誤區[J].中國翻譯,2001(4):2-5.
[11] 陳大亮.翻譯研究:從主體性向主體間性轉向[J].中國翻譯,2005(2):3-9.
[12] 呂俊.結構?解構?建構――我國翻譯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翻譯, 2001(6):8-11.
【關鍵詞】科技英語;范疇;特點;翻譯
一、科技英語的范疇
科技英語是一個范疇很廣的概念,與其他多種問題相交。它可以是專業性很強的論文,可以是生動有趣的科幻小說,可以是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還可以是新穎簡潔的科技新聞等。總的來說,這一文體主要用于科技方面的理論探討,過程描述以及成果和應用方面的說明。一般來說,科技英語可以泛指一切論及或談及科學和技術的書面語和口語,其中包括:(1)科技著述,科技論文和報告,試驗報告和方案;(2)各類科技情報和文字資料;(3)科技實用手冊,包括儀器,儀表,機械,工具等等)的結構描述和操作規程;(4)有關科技問題的會談、會議、交談的用語;(5)有關科技的影片,錄像等有聲資料的解說詞,等等。
二、科技英語的特點
科技英語文體由其本身性質所決定,具有以下特點:嚴謹周密,概念準確,邏輯性強,
行文簡練,重點突出,句式嚴整,少有變化,常用前置性陳述,即在句中將主要信息盡量
前置,通過主語傳遞主要信息。
根據英國利茲大學John Swales的統計,科技英語中的謂語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動態。這是因為科技文章側重敘事推理,強調客觀準確。第一、二人稱使用過多,會造成主觀臆斷的印象。因此盡量使用第三人稱敘述,采用被動語態。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簡練,結構緊湊,為此,往往使用分詞短語代替定語從句或狀語從句;使用分詞獨立結構代替狀語從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語代替各種從句;介詞十動名詞短語代替定語從句或狀語從句。這樣可縮短句子,又比較醒目。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Nomi-nalization)是科技英語的特點之一。因為科技文體要求行文簡潔、表達客觀、內容確切、信息量大、強調存在的事實,而非某一行為。科技英語中名詞化句子可作主語、賓語、介詞賓語、表語、賓語補足語、定語、同位語和狀語等,換句話說,除了不能擔任謂語外,可以用作句子其它一切成分。為了表述一個復雜概念,使之邏輯嚴密,結構緊湊,科技文章中往往出現許多長句。根據長句的結構特點大致可以將它們分為兩類:由于從句多而構成的長句,和由于并列成分多或長而構成的長句。
三、科技英語的翻譯
首先,要熟練掌握英語語法規律及習慣用法。如:Some ofthecarbon dioxide formed iS disposed 0f through your lungs as you ex_hale,所形成的一部分二氧化碳在你呼氣時通過肺排出去。在時態上大多采用簡單的一般現在時。用來描述一般的客觀真理和現象。
如:The earth rotatesief fand aroundthe Sun。地球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另外,在科技英語中常用虛擬語氣和祈使語氣,因為科學工作者對客觀事物和自然現象的論證、推測和探討,常常涉及到各種條件,在許多情況下有必要使用虛擬語氣。
如:Ifalltheiceintheworldmelted,thelevelofthe seawouldrise about 25o ft,如果地球上所有的冰都融化了,海平面將上升25o英尺。有關實驗、實習指導、儀器用法及藥物說明書等文章中常用祈使句或動詞不定式。
如:Action:Tranquilize anxiefy and reinforce memory,nourishvigorandinvigoratestrength,功能:寧神益智,養心活血,滋補強身。
其次,要不斷提高翻譯者自身的漢語水平。翻譯過程中譯者往往在理解上并無差錯,但由于拙于表達,譯文可讀性很差。同時科技英語長句較多,層次復雜,從句盤結,這是因為科技文章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要求準確、完整、邏輯嚴密。因此翻譯時必須通過對句子結構的分析,弄清詞與句、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注意譯文的邏輯性與修辭方面的要求,力求做文理通順,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內容。其中詞匯意義、語法關系及主題關系三個層次往往是相互制約的,句子的意義必須深入到詞項的語法關系和句子的主題關系層中,錯誤的翻譯往往只是表層詞匯意義的拼綴。如果譯者在深入理解和領會原文涵義的基礎上,又能得心應手地駕馭漢語,那么翻譯就是一個很自然的駕輕就熟的過程。
最后,要熟悉企業專業詞匯準確翻譯科技術語。在科技英語翻譯中要熟悉企業所涉及的各個專業由于不同專業和行業都有其專業詞語和行話,即使同一個詞在不同專業中都會有不同的含義。應使用該專業已公認的專業語言。如:tundish中間包(連鑄專業術語),martensite
馬氏體(金相熱處理專業術語)等。又如:system在不同專業翻譯中選用不同的詞語:human ocular system視覺系統(醫學專業),phonovision system電視電話(通訊專業)等。另外,同一個詞在普通英語和專業英語中概念完全不同。如:lig}lt show(光顯示)而非‘輕松的演’;feedback(反饋)而在普通英語中引申為“反應’’等。
四、結束語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新文章層出不窮,而且經濟全球化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我們同國外接觸越來越多,國外先進科學技術,我們應該大膽引進,其中翻譯無疑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上筆者結合科技英語的特點,結合有關的翻譯理論和中英文化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拋磚引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科技英語漢譯事業必定會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
[1]郭坤,科技英語閱讀語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趙振才,王廷秀,等,科技英語翻譯常見錯誤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0.
論文摘要:科技翻譯是把國內外科技知識和研究成果經過查閱、收集、翻譯、整理后準確及時提供給需求者的信息轉換和傳遞工作。本文針對新經濟時代科技翻譯所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科技翻譯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專業能力、科學態度以及創新精神等
新經濟是指在全球化資源配置和市場開發基礎上,以信息和網絡技術為支撐,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驅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且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其主要特征是:知識化、創新化、全球化、網絡化、科技化及持續化。2l世紀,在經濟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已高達60—80%,“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即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當今世界各國在經濟領域的競爭實質上已演變為一場科技的競爭。
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對以科技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會生活進行更廣闊和更深層面的交流合作及信息共享。科技翻譯是把國內外科技知識和研究成果經過查閱、收集、翻譯、整理后準確及時提供給需求者的信息轉換和傳遞工作。科技翻譯作為各國科技工作者之間學習探討包容吸收他人先進技術的一座橋梁,在促進國際信息交流乃至提高全民科技素質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迅猛發展、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普遍應用的今天,我國面臨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科技翻譯也將融入國際市場。科技翻譯應如何適應新經濟時代的要求,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科技翻譯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本文將從新經濟時代下對科技翻譯工作者新挑戰的角度出發,對目前科技情報翻譯的大環境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并就如何提高科技翻譯工作者的素質提出幾點建議。
一、新經濟時代對科技翻譯工作的挑戰
科技翻譯就是把國內外高新科技知識和研究成果經過查閱、收集、翻譯、整理后準確、及時地提供給需求者的信息轉換和傳遞工作。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伴隨知識經濟發展和經濟科技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家的創新能力對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將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創新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也是新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在新經濟時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合作與交流更加廣泛,科技翻譯工作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其在科技進步和創新中的價值和作用越來越大。科技翻譯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水平。科技創新需要高水平的科技翻譯,機械工業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工作暫行管理辦法》中將圖紙技術資料的翻譯、轉換作為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關鍵環節,將翻譯工作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日本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們充分利用后發優勢,二戰后通過對引進技術的大量翻譯轉換、消化吸收,提高了本國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所以認真研究科技翻譯工作,提升科技翻譯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新經濟時代的需要。
因此,科技翻譯要向信息嘏務業延伸,科技翻譯人員必須樹立為科技服務的意識,將有應用前景的科技資料翻譯整理出來,供科技人員參考和領導決策。這就要求加強科技翻譯隊伍的組織領導,打破效率低、分散和個體操作的小作坊翻譯方式。加強橫向聯系,逐步形成翻譯網絡和群體優勢。與此同時,要加快提高科技翻譯人員的素質,利用網絡、計算機技術提高翻譯效率。科技翻譯作為科技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播全球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徑,對科技發展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要適應新經濟時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須有一支熟悉翻譯資料的背景知識和專門術語、具備廣博的科技知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科技翻譯隊伍,才能提高科技翻譯的質量。在新經濟時代,人們對翻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雖然目前在我國翻譯隊伍中,人數最多的是科技翻譯工作者,與目前市場經濟聯系最直接、最緊密的也是科技翻譯工作者。然而,當前科技譯文的質量仍然不令人滿意。特別是以科技創新為主體的新經濟時代,對科技翻譯工作者的科技專業知識更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二.新經濟時代科技翻譯工作者應具有的素質
1.科學素養
新經濟時代,科技翻譯人員應有科學意識,知識淵博,涉獵多門學科,了解所譯學科的專業知識。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知識、概念、術語不斷涌現,同一單詞在不同領域里表達不同的意思,專業不同,意思迥異。如:leader,(機械)導桿,(電力)引線,(電影)片頭。因此,如果沒有廣泛的科技知識,不掌握較多的科技詞匯和專業知識,從事科技翻譯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這是由科技翻譯的多學科性質決定的。如果不熟悉某一學科的專業知識,就不可能翻譯好有關該學科的資料。要譯好有關學科的文獻(如論文、技術資料、招投標文件、技術規范、產品說明書等)將是困難的。如commonlaw應譯為普通法,而不懂法律的譯者會譯為共同法。把“胃舒沖劑”譯成StomachComfortableLotion”,則大錯特錯,貽笑大方。造成這種誤譯的原因就是譯者對專業術語不熟悉,對專門術語信手亂譯、亂造詞,使譯文與原文相去甚遠。再如水利水電行業涉及水文學、氣象學、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測量學、水力學、巖土力學、電工學和土木建筑等基礎科學,及與水法、水利規劃、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水資源保護、水工建筑物、金屬結構、水利機械、機電與電氣設備、自動化控制、高壓輸電、電信、計算機、大壩監測等幾十門專業。要做好水利水電方面的科技翻譯,譯員應熟知上述專業知識,譯文讀起來才有專業味道;否則,不能充分體現技術文獻中的“科技語言”,影響譯文的表達和質量。
2.專業能力
摘要:論文標題是以最合理、最精煉的詞語反映論文主要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的邏輯組合,有其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及寫作規范。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教學經驗,以高校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為例,闡述了中文標題英譯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及方法,以此提高學生論文寫作水平。
一、引言
畢業論文(thesis)是每個大學生在畢業之前的一項重要學習任務。論文的撰寫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也需遵循科研論文規范的寫作方法及語言表達形式。學生在英譯中文標題時應本著一條總的原則:準確反映文章實質,遵循英語表達習慣,貴在簡潔,突出醒目,使之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具體原則及要求如下。
二、英譯畢業論文中文標題的基本原則
2.1準確一致(Accuracy)論文標題應能準確反映文章主要內容,恰當體現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既不能過于寬泛,也不宜過于繁瑣。中英文標題在內容上應保持一致,但不代表詞語的完全對應。將中文標題譯成英文時,要注意語序的調整,不能死套中文的詞序,以免造成英文意思模糊不清。在多數情況下,個別非實質性的詞可以省略或變動。如果有些標題過于籠統、抽象,難于按字面意思直譯,可以通過“意譯”原標題或另擬新標題加以整理,以使“名”符其“實”。2.2規范得體(Standardization)標題中單詞的大小寫。標題單詞字母的大小寫通常有以下三種寫作格式:全部字母大寫;每個詞的首字母大寫,但三個或四個字母以下的冠詞、連詞、介詞全部小寫;標題第一個詞的首字母大寫,其余字母均小寫。對于專有名詞首字母、首字母縮略詞、德語名詞首字母、句點(.)后任何單詞的首字母均應大寫。標點符號、斜體的使用。英漢論文標題中,標點符號的不對應是由兩種語言標點類別不同造成的。破折號、冒號、問號、引號、逗號、感嘆號、斜線均可使用,頓號、書名號僅用于中文學術論文標題;分號、省略號只用于英語學術論文標題。如,為使標題精煉,英文標題常用冒號或破折號代替標題中的介詞短語或判斷陳述句標題中的tobe。另外,標題中的概念與次要成分應用符號分隔,從而突出中心概念。英文書名用斜體表示,中文書名置于書名號內。縮寫詞。除各國通用的縮寫詞和特殊符號外,標題內不得使用縮寫詞和特殊符號。因此,論文標題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詞、字符、代號,盡量不要出現數學公式和化學式。標題中應慎重使用縮略語,尤其對于有多個解釋的縮略語應嚴加限制,必要時應在括號中注明全稱,只有那些全稱較長、縮寫后不易引起歧義且已得到本專業領域公認的縮略語才可使用。
2.3簡短精煉(Conciseness)字數。標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能準確反映論文特定內容的前提下,標題的用詞應力求簡短、精練,以最少的文字概括盡可能多的內容。標題字數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外語不超過10個實詞(國際標準為8個),若能用一行文字表達則盡量不用2行。如果某些論文中的內容層次復雜或科學術語結構復雜,難用8個英文詞概括全文的標題,建議采用主標題與副標題的相結合的辦法解決標題過長問題,以副標題來補充說明特定的方法及內容等信息。此時應注意國際標準和英文規范,并用冒號將主、副標題分開,切忌按中文方式用破折號將之分開。贅詞冗語。標題中盡量不用贅詞冗語(如冠詞a,an,the)及多余的說明性“廢詞”。另外,還要注意避免標題中詞意上的重疊。隨著期刊論文逐漸與國際接軌,學生需注意遵循英語表達習慣。許多論文作者在中文標題中常冠于“試論”、“初探”、“淺談”、“試論”等謙辭。如果此類標題直接翻譯成“Elementaryintroduc-tionof…”,“Simplestudyof…”等字樣,在形式上謙詞就成了中心詞,反而使反映論文主題的中心詞不夠突出醒目,使英美人士望文生義,產生不信任感。至于標題中慣用的“AStudyof…”,“Re-searchon…”等一類詞匯都屬無效信息,英譯時為做到言簡意賅,往往省略不譯。
2.4醒目突出(Prominence)科研論文的標題一般不刻意追求語言的生動或形象化。但是,為了使標題醒目或體現語言和諧動聽,有時作者也在標題中運用修辭手段,以明確表明研究工作的獨到之處,力求重點突出。為使表達直接、清楚以便引起讀者的注意,作者應盡可能地將表達核心內容的主題詞放在標題開頭。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撰寫英語專業畢業論文之際,學生應從論文標題的專指性入手,認真擬定畢業論文標題,以使其發揮出提綱挈領的作用。了解畢業論文中文標題英譯的原則、常見結構及翻譯方法有助于學生提高標題譯文的準確性和靈活性,甚至論文的學術含量。學生在實際應用這些方法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增刪以實現譯文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參考文獻:
[1]DayRA.HowtoWriteandPublishaScientificedi-tion)[M].Phoenix:TheOryxPress,1998.
[2]崔鯨濤.科技論文英文標題制作的技術規范[J].應用寫作,2003(7).
[3]劉向紅.科技論文標題和摘要的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1(1).
關鍵詞:中醫,術語,英譯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對外開放的深入,
中醫在國際上的影響與日俱增。而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中醫的翻譯問題也日益突出,影響了其對外傳播與交流。中醫術語作為中醫學理論及實踐體系的基石,可以分為基本理論術語和名稱術語兩類[1]。中醫術語具有中華文化色彩濃厚、內涵深奧抽象、規范性差等特點,并且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等現象較普遍,故翻譯難度較大,翻譯狀況比較混亂。鑒于目前中醫名詞英譯的混亂狀況,本文就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加以初步探討。
一歸化與異化
歸化和異化是兩種基本的翻譯方法。所謂歸
化翻譯是指以目標語文化為導向的翻譯。這種翻譯最大限度地使用目標語文化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與習慣,方便讀者了解和適應被翻譯的文本。換言之,就是把在譯語中找不到的對等外語詞改成目標語中常用的文化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或者套用譯語中類似的慣用表達法。而異化翻譯法則是故意使譯文沖破目標語常規,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具體來說,異化翻譯法常常不完全遵循目標語之語言與語篇規范,有意保留源語中的實觀材料或采用目標語中的古詞語等。
在中醫術語翻譯中也存在著歸化翻譯法和異
化翻譯法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中醫英譯的讀者對象不是中國人,而是外國人。中醫英譯的目的是為了擴大中醫學在世界上的影響,所以一切要以外國讀者接受程度為主要尺度來衡量,哪一種方式最容易被接受,就應采用哪一種。持這種觀點的人一般主張使用歸化法,也就是說,要讓生活在西方語境中的人能夠以自己的概念來理解古老東方的理論與學說。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醫英譯的主動權應掌握
在中國學者手中,要用我們的語言去教育他人,而不是用我們的語言去適應他人,這樣更有利于原汁原味地傳播中醫的理論與思想。至于西方人在學習新的中醫語言時,怎么去強化理解和方便記憶,這是他們的事。持這種觀點的人,一般多傾向于使用異化法。其中包括一些西方學者,如英國翻譯家魏迺杰( Nigel Wiseman) 就認為“只有翻譯者按照中醫在漢文化中被接受的傳統方式去看待中醫,并將中醫忠實地翻譯出來,才能為西方真正想學習中醫的人士開啟一條邁入中醫的大道”[2]。
筆者認為,將中醫術語英譯單純地歸于采用歸
化翻譯法或異化翻譯法,都不夠合理,也都是不現實的。就具體問題而言,歸化法和異化法各有其適用之處。例如: 有些詞語,用異化法很難翻譯,或很難被讀者理解,最好用歸化法。如“藏象”譯為visceraland their manifestations,“益火補土法”譯為the method for warming the heart to strengthen thespleen。“燒山火”譯為heat-producing needling manipulation[3]。歸化法,經常涉及譯文增補,需要補
充部分冠詞、代詞、連詞等,使之通暢,如“急則治標”譯為In emergency cases,it is critical to treat theacute symptoms[4]。一般而言,使用“歸化法”翻譯后的譯本使用原來語言中固有的術語,可以更好地融入西方的語境中,易于使中醫文化被西方本土文化讀者接受,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身份認同。
然而,為了使翻譯語能夠更好地體現源語言的
韻味,有時也要采用簡潔、美化的方式來翻譯,這就用到了“異化法”。例如“碧玉散”譯為Jasper Powder,“玉女煎”譯為Jade Maid Decoction[5],既避免了煩瑣的翻譯及解釋,又體現了美的意境。再如“提壺揭蓋”是指針對患者小便不利,出現點滴不爽、咽干、 煩渴欲飲等癥狀而采用的宣通上焦氣機以使下焦腑氣暢通,小便得以排出的治法。用歸化法很難找到一個能夠確切表達這些意思的翻譯方法,而用異化法譯為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the pot,就顯得生動形象[3]。可見,異化法譯本較歸化法譯本更能體現中醫英譯的簡潔性、民族性及回譯性原則,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
從整體上來看,筆者認為,中醫術語翻譯應以
歸化法為主,異化法為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當前及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懂英語的國人在數量上會遠遠超過懂漢語的外國人,所以出于傳播和推廣中醫文化之目的,中醫術語翻譯應以既懂中醫又精通翻譯之道的學者為主,當以如何使外國人更好地接受中醫文化為原則,充分考慮到外國人的閱讀習慣,結合中醫術語自身的特點,量體裁衣,爭取采用適當的翻譯方法來表達中醫的原意。
二音譯和意譯
中醫術語英譯常會遇到應以意譯為主,還是以
音譯為主的問題。從翻譯實踐看,歸化翻譯基本上采取意譯較多,異化翻譯則存在著較多的音譯。但二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歸化翻譯也會用到音譯,異化翻譯也會用到意譯。
一般而言,兩種不同語言的翻譯,應該以意譯
為主,而不是以音譯為主。因為音譯等于是為目標語言新造一個詞,并且這個新詞從外形上看還不能表達什么意思。這類詞匯的生命力往往很差。如中國近代引進的一些外來語“巴力門”( 議會) 、“版克”( 銀行) 、“德律風”( 電話) 等,很快就被淘汰了。當然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沙發”“阿斯匹林”等,這類例子較為少見。反之,隨著東方文化的西傳,也有一些中文的詞語直接音譯,補充和豐富了英語的詞匯,比如“功夫”“人參”等,都是不必再譯,可以憑發音便使外國人理解的東方詞匯。
單就中醫術語英譯而言,鑒于中醫名詞源于中
國傳統文化和理念,很多名詞蘊含了豐富的哲學和思想內涵,晦澀難懂,意譯則容易導致煩瑣復雜,音譯則易造成含混不清。筆者認為,就中醫英譯而言,應以意譯為主。由于外國人很少懂得漢語拼音,漢語的單音象形文字發音規則、拼寫規則與英語相差很大,漢語同音異義字較多等原因,如果英譯中存在較多的漢語拼音,會阻礙英語語境的外國人對中醫的理解和接受。
在中醫術語英譯時,如果能找到與西醫學無矛盾的、可以通用的詞匯,就應該盡量采用,如頭( head) 、頸( neck) 、心( heart) 、肝( liver) 等。有些學者認為,中醫的五臟同現代醫學相應的臟器名稱定義不同,提倡采取第一個字母大寫,隨后采用括弧加上漢語拼音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比較明確,但其實并不是十分必要。因為中外業內人士都會明白中醫和西醫在這一點上的區別。而中醫有些名詞術語自成體系,難以找到對等的翻譯詞語或者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可以解釋清楚,可以考慮將該概念體系全盤引入。例如“氣”,中醫概念里的“氣”
名目繁多,“氣”既不是air,也不是energy 或vitalenergy,只能用拼音qi 來表示。而至于其他的漢語拼音翻譯法能否成為音譯的英語,只能由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群約定俗成。
三釋譯和拉丁語翻譯
目前中醫術語英譯常用釋譯法,即一種解釋性
的翻譯方法,尤其常見于中成藥名稱的英譯。釋譯法行文冗長,一般只適用于對譯文作說明。因此,釋譯法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應盡量少用,而是采取簡單醒目,通俗易懂的翻譯方法。
至于中藥名詞的英譯,現階段常將植物藥名和
動物藥名的漢語翻譯成拉丁語。以植物為例,國際通行的植物命名法是“屬名+種加詞( 或稱種名) +定名人”。一般性地使用名稱的時候,多不加定名人。這種命名法有效地規范了生物學命名體系。用拉丁文給中藥定名,不容易造成混亂。但要是將種名、屬名,以及藥用部分的名稱也加上的話,一個中藥的拉丁文名稱至少由兩個以上的單詞所構成。如果一個方劑名稱中含有兩味中藥名,那么其譯名一定比較冗長,而且同科植物較易混淆。如可用作大黃入藥的就有“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和“藥用大黃”。在植物分類 中,它們是不同的物種,各有不同的拉丁語名稱,但對于中藥而言,這一點并不嚴格區分。事實上,拉丁語翻譯,本質上仍是一種注釋,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翻譯,鑒于精通拉丁文的中外醫務工作者不多,拉丁文的詞典又較少等原因,筆者認為采用拉丁文翻譯中藥名稱會給其使用和推廣帶來困難,以不用為宜。
筆者建議,有些藥物在英語中有名稱,如蒲公
英,英語為dandelion,忍冬,英語為honeysuckle,都可以直接應用。如果沒有,可模仿漢語造詞方法,用詞組來翻譯。在漢語的發展史上,近代漢語對元素的翻譯,就是采用了形旁加聲旁的方法,造了一大批新字,如氫、氧、氮、氯等。多數字,從字形上就能看出它是金屬元素還是非金屬元素。歷史證明是很成功的。筆者認為,中醫英譯,特別是對于藥名,也可以采取類似的方法。如紫草,可譯成purpleherb,黃芩,可譯成huangqin herb,以次類推。
四總結
中醫作為一門科學,從長遠來看,其英文譯名
最終要實現標準化。但從目前來看,遠不具備標準化的條件。無論是翻譯理論的缺乏,還是翻譯實踐的單薄,都制約著中醫術語翻譯標準化的進程。語言具有社會性,它隨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為社會全體所用。個人的意志很難改變全社會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中醫英譯也是這樣,哪一種譯法好,哪一種譯法能夠得到全社會接受,都需要時間來檢驗。在目前這個階段,各種嘗試都可以存在。同時,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研究總結,以期盡早實現中醫名詞英譯的標準化。
參考文獻
[1]吳剛. 中醫術語英譯研究. 2009 年度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關鍵詞:術語 發展 成果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2-0385-01
一、國外術語學的發展
術語和語言有同樣的歷史,但是把術語當作科學研究的對象的術語學是20世紀初的事情。首先是國際電工委員會在1906年發起組織,但直到三十多年后1938年《國際電工詞典》才問世。“這些活動自30年代以來,前蘇聯學派就以雙重發展趨勢而著稱。一方面使術語理論和實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從語言學角度來考察全部術語問題。”[1]至此,國際上的一些組織促進了術語研究工作,在此之后,許多前蘇聯研究人員,特別是語言形式方面的研究人員,都致力于術語理論的創立工作。“到了七十年代初,術語學在各個領域的活動迅速發展:召開了各種不同議題的國際性、地區性和全國性的討論會,成立了國際術語信息中心; 有系統的展開了術語的收集、分類、標準化和信息傳播的工作;在各種私立和公立組織內有系統地審定了術語;出現了術語學初級教程;建立了新的術語庫。自1972年以來加拿大在術語學的各個方面開始在國際、國內范圍擔任了重要角色,特別是駐保羅灣的魁北克法語管理局組織召開的第一次國際討論會,會上對處理術語資料中的大量基本概念下了定義。”[1]
二、國內術語學的發展
關于中國術語學的發展歷程,溫昌斌先生在其《近代以來的漢語術語學研究》中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論述。“中國術語學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清末,明清時期西方先進科技開始大規模的輸入中國,輸入的主要途徑是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術語翻譯成為了 一個很大的問題,那時譯名混亂問題嚴重。”“清末的術語學研究,由譯名統一問題引起,主要是關于術語翻譯方法和術語定名要求的討論。”“民國時期的術語學研究,關注的依然是譯名統一問題,主要表現為在術語翻譯方法,術語定名要求,術語規范工作要點,如何對待日譯科技名詞等方面的討論。”“建國初至改革開放前夕的術語學研究,主要是結合中國漢字改革工作進行的。”[2]改革開放以后的漢語術語學研究比之前的研究要豐富要多樣,溫先生總結了七個方面,這七個方面主要是:
(1)研究術語學基本問題。(2)引進和研究國外術語學。(3)研究術語的語言學問題。(4)研究術語規范實踐工作。(5)研究計算機輔助術語工作和術語研究。(6)研究術語的演變。(7)研究術語學教育與學科建設。
三、中國當代術語研究的成果與缺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術語學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幾乎對各個學科的術語都有所探討。關于術語研究的了很多,尤其是八十年代以來。縱觀我國當代術語學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術語的定義和特點。在這方面做出貢獻的專家和學者主要有鄭述譜,劉涌泉,陳原等。主要成果有鄭述譜的《術語的定義》,陳原的《當代術語學在科學技術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劉涌泉的《略論我國術語工作》,馮志偉的《現代術語學引論》等。
2.研究術語的規范工作。中國當代研究術語規范的文章特別多,研究術語的規范主要集中在術語規范的原則,術語規范的意義,術語規范的方法,還有術語不規范現象的討論。比如說,吳章玉的《規范學術術語的必要性,原則和方法》,沙宗元的《漢字學術語規范整理中的定名和定義》、《漢字研究中的一組術語》,劉青的《簡述科技術語規范化的基本環節》,曾劍平和彭菊鳳的《社會科學術語的規范性問題》等。
3.引進和研究國外術語學。比如,鄭述譜的《俄羅斯當代術語學》,劉健和劉鋼合譯的《術語學概論》,于欣麗和周長青合譯的《術語管理手冊》,張一德譯的《應用術語學》。我國當代術語學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這非常值得后來的研究者注意并且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問題主要是術語理論闡述多,術語規范研究實例少,這就造成理論豐富而實踐匱乏。術語研究,尤其是術語規范研究的主觀性強,客觀聯系少。還有就是研究術語的論文多專著少,零散研究多而系統研究少。
參考文獻
[1](加拿大)C.隆多.術語學概論[M],劉剛,劉健,譯.科學出版社.1985.
關鍵詞: 翻譯美學 綜述 發展
一、緣起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所承載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表現出來的活動,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點,其內涵和外延都受到不同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的影響。漢語的經史子集、詩詞書畫實際上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記敘、臨摹、演繹、探索和開發自然美、人生美、人倫美、人格美和精神氣質的永恒美。(劉宓慶,1994)基于漢語的語言特點和表達特點,中國的翻譯與美學有著天然的聯系。而翻譯和美學被正式作為翻譯研究的一個領域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翻譯界,最早比較系統地將翻譯和美學結合起來研究的人是奚永吉,《翻譯美學比較研究》是我國首部針對翻譯美學的研究。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譯論在中國翻譯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的理論術語、研究方法讓研究者眼花繚亂,西方式的邏輯思辨研究進入了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而中國傳統的經驗感悟的方法被認為是不科學,不成體系的。相當多的研究人員摒棄了中國傳統的研究方式,但奚永吉先生仍然冷靜地思考,不是用西方的邏輯思辨方式,而是借助中國文化自有的經驗感悟的方式,試圖從中國傳統的美學角度為翻譯研究開辟出一條新路子,使中國自成一體的傳統譯論可以用一個紐帶連接起來,這個紐帶就是翻譯美學。奚先生在著作中從語言美、想象美和風格美三個方面論述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因素。在翻譯研究方法上給后面的研究者帶來了啟示。
二、發展
1995年,劉宓慶先生的著作《翻譯美學導論》在臺灣出版。這部著作通過論證分析,揭示了譯學的美學淵源,分析了翻譯美學與中國語言文字的天然聯系,提出了構建翻譯美學的基本理論框架。毛榮貴教授的著作《翻譯美學》于2005年問世,這部著作主要分為四部分:主體篇,問美篇,朦朧篇,實踐篇。正如這部書頗具新意的謀篇布局,文章內容一掃研究型文字的晦澀難懂之風,語言時而雋永,時而詼諧,時而引人沉思,時而讓人忍俊不禁,讓人在了解學習翻譯理論的同時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語言美。這部著作提出語言的模糊性和翻譯美學可以結合起來研究,這在當時國內學者中鮮有提及,為翻譯研究打開了新思路。他認為,研究語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譯中如何補償,是翻譯研究繞不開的話題,就語言的模糊性而言,漢語較英語更甚。因此,中國譯論不能缺少語言模糊性及其在翻譯中的補償機制的研究。
以上三部著作是我國翻譯美學領域比較系統的開山之作。三部著作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翻譯美學的研究意義、研究任務、研究方法、研究范疇等。縱觀這三部作品,在其論述的過程中,所列舉的翻譯絕大部分集中于文學翻譯領域。有了翻譯美學理論的指導,大量的從翻譯美學視角研究翻譯的學術著作、論文應運而生。在中國知網輸入關鍵詞“翻譯美學”,可以搜出相關的期刊10125條,碩博論文4902條。可見,翻譯美學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研究領域。從時間上看,這些碩博論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在2007年以后發表的,這從側面反映出,翻譯美學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研究領域,其需進一步地發展、完善,有待反思和研究。目前比較顯著的特點是,翻譯美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學研究的領域。大多數從美學角度研究的文章仍然集中在對翻譯的分析、批評方面,評論孰優孰略,探討最佳譯法等方面,視角比較窄,還沒有脫離單純評價譯品優劣高下的模式,較少將各類譯品作為審美對象,不能從美學角度進行鑒賞、品味、對比、分析,導致文學作品及其譯品所蘊含的美學因素及其價值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揭示,使讀者在研讀文學翻譯作品的同時,不能充分領略原作與譯作的審美價值。(穆雷,2001)
三、新發展
美學不僅僅包括文學和藝術,在中國傳統的美學視角下,審美活動與非審美活動之間的界限十分模糊。中國當代美學家認為,對中國人來說,“談情放歌,登高作賦,書家寫字,畫家畫畫,與挑水砍柴,行住坐臥,品茶,養鳥,投壺,獵射,游山玩水一樣,統統不過是生活中的尋常事”,不過是“不離日用常行內”的“灑掃應對”,如此而已。這樣看來,美學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文學的領域,而應該有更廣闊的視角。可喜的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西交流日益密切,大到商業、工業、農業領域,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家用小件,均離不開翻譯活動。在這些翻譯活動中,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國美學對翻譯的影響。隨著應用翻譯的日益增多,翻譯中中國美學翻譯的指導思想也彰顯出來。劉宓慶先生就翻譯的本體論方面,強調“文化戰略觀”。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文化的多元性確實面臨威脅和挑戰,如今的人文社科領域確實存在西方學術霸權的現象,在翻譯活動中,中國文化應該而且能夠有自己的話語權。在眾多的應用翻譯領域,如旅游翻譯,飲食行業的翻譯,日用品的翻譯,商務翻譯,外宣翻譯等實用翻譯方面,都應該考慮到翻譯美學的指導作用。最近幾年,研究領域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作了如下研究:從翻譯美學看公示語的翻譯,翻譯美學與商標的翻譯,翻譯美學原則的實踐與拓展,翻譯美學視角下影視字幕的翻譯,翻譯美學視角下英漢金融術語的翻譯,從翻譯美學角度看英漢同聲傳譯的模糊性策略,淺析翻譯美學指導下的科技英語翻譯技巧,翻譯美學視角下經貿文本翻譯研究,等等。研究者們開始嘗試用翻譯美學理論進行非文學領域的翻譯研究。這樣翻譯美學就可以更廣泛地與其他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寬口徑、多角度、多層次地研究翻譯的基本問題,從而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
四、展望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東西,翻譯與文化交流息息相關,翻譯活動具有文化戰略的意義,我們在學習借鑒西方譯論的同時,應該將我國傳統的譯論發揚光大,使具有中國特色的譯論與西方譯論共存,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更有效全面地推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從目前的翻譯美學研究來看,以下幾個問題有待研究:第一,翻譯美學如何跳出文學翻譯的狹窄圈子,推廣到可行的應用型領域,如旅游、外宣的翻譯。第二,翻譯美學的理論構建還有待深入,并結合實踐進行完善。第三,翻譯美學和西方的接受美學理論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理清。第四,翻譯美學如何引領中國傳統譯論而形成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并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中國出版集團公司,2012.
關鍵詞:翻譯技巧;《豐乳肥臀》;生態翻譯論;文學作品翻譯
引 言
根據胡庚申2001年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翻譯的過程可以看作是譯員多層次、多維度的適應和選擇。翻譯者對于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過程主要是三個方面,語言維度、文化維度和交際維度。就翻譯的適應和選擇而言,葛浩文的成功翻譯促成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堪稱典范。因此,對于廣大翻譯工作者來說,葛浩文所采用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都是很有實際意義的參考。
一、理論基礎: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學首先是由胡庚申教授(中國清華大學)在2001年提出來的。這是翻譯研究的新模式,是從生態學角度來描述和解釋翻譯學的。生態翻譯學在新世紀之初應運而生, 既有全球因素, 又有中國因素; 既有客觀因素, 又有人為因素; 既有其偶然性, 更有其必然性。本文指出, “關聯序鏈”的認知路徑、 “類似同構” 的生態特征、 “適應”、“選擇” 的理論體系以及“論/ 學一體”的同源貫通, 是生態翻譯學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前提和條件。
(一)翻譯生態環境
“翻譯生態環境”更為明確地是指原文、源語和譯語所構成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翻譯生態環境”構成的要素包含了源語、原文和譯語系統,是譯者和譯文生存狀態的總體環境,它既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又是譯者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前提和依據。翻譯生態環境是影響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 胡庚申,2004: 128)
(二)三維轉換
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將翻譯方法簡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二、從生態翻譯學的角度來分析《豐乳肥臀》譯本
(一)《豐乳肥臀》譯本中使用的翻譯技巧
葛浩文在翻譯《豐乳肥臀》時,主要使用的翻譯技巧有增詞法、省譯法、合并法轉換法等,來實現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和選擇。
1.增詞法
Example 1:
【Original book title】: 豐乳肥臀
【Translation】: Big Breasts & Wide Hips: A Novel
《豐乳肥臀》講述了自1936年以來在上官家庭發生的風云變幻。“豐乳”和“肥臀”代表了貫穿整個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如果這個標題只是直譯不加任何解釋的話,西方讀者可能會對這本小說產生誤解,女權主義者也會提出反對的聲音。因此葛浩文加上了一個副標題――“a novel”來避免對這部小說的誤解。
2.省譯法
Example 2:
【Original】 【Translation】
飛躥起幾十丈高(莫言, 2003: 72) flew high into the sky (Goldblatt, 2004: 128)
冰層約有一寸厚(莫言, 2003: 72) as thick as a hand (Goldblatt, 2004: 129)
半斤重的大膏藥 (莫言, 2003:77) a heavy medicinal plaster (Goldblatt, 2004: 138)
在原文中,作者用中國的量詞“尺 ”, “寸”, “丈”, “斤”等來描述高度,厚度,或者是重量。事實上,沒有必要告訴目標語讀者真正的數字。因此譯者用符合目標語習慣的方法來主動適應了翻譯生態環境。
3.轉換法
Example 3:
【Original】但現在被上官魯氏擺成“大”字形的身體占據了。
(莫言,2003:130)
【Translation】…but it disappeared beneath her outstretched body.
(Goldblatt, 2004: 212)
Example 4:
【Original】 戴著高筒禮帽、留著兩撇尖兒上翹八字胡的車夫也不是個一般人物。(莫言,2003: 92)
【Translation】…in a top hat and sporting a handlebar mustache, was not your ordinary driver. (Goldblatt, 2004:160)
莫言分別用八字形、八字胡和大字形來表現胡子和身體的形狀。然而,要找到英語中對應的表達是不可能的。因為英語是字母語言而不是象形文字,因此譯者把“八字形” into “inverted V”,“八字胡” into “handlebar mustache” and “大字形” into “outstretched”,這實現了在讀者腦海中描繪出相似圖片的效果,西方的讀者也能夠很好地理解轉換翻譯過后的版本。
三、總結
此篇論文從生態翻譯學的角度,對葛浩文《豐乳肥臀》譯本中的翻譯方法和技巧進行了研究。總的來說,從譯者角度來看,為了實現信息傳達者的角色,也為了幫助實現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化和交際功能,生態翻譯學的核心就在于適應和選擇。通過研究了葛浩文譯作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希望這篇論文能夠為《豐乳肥臀》譯本提供深入而有見地的啟發。
參考文獻:
[1]Goldblatt, Howard. Big Breasts & Wide Hips: a Novel [M]. London: Methuen. Arcade Publishing, 2005.
[2]Hu, Gengshen.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3 (4): 283-291.
[3]方夢之. 從核心術語看生態翻譯學的建構[P].首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010,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