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財政分權論文

財政分權論文

時間:2022-10-17 16:58: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財政分權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財政分權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發揮地方政府在協調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借鑒西方國家財政分權理論中的合理成分,并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我國目前在財政體制上應采取適度分權的地方分級財政體制。

一、西方財政分權理論

(一)喬治·施蒂格勒的最優分權論。

為了回答地方政府分權的必要性問題,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首先從公眾需要和更好發揮政府職能的角度進行了論證。施蒂格勒在1957年發表的《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圍》一文中,對于為什么需要地方政府這一基本問題作了公理性的解釋,提出了兩條基本原則:第一,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選民,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他所管轄的公民的效用與需求;第二,不同地區的居民有權對自己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種類和數量進行選擇。按照施蒂格勒的兩條原則,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 事關滿足居民公共需要的決策,應當在最低行政層次的政府部門進行,有利于實現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分配的公平性。

(二)埃克斯坦的“按受益原則分權”的理論。

美國學者埃克斯坦(Echesten)認為,應當根據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來有效地劃分各級政府的職能,并依此作為分配財權的依據。因此,那些有益于全體國民的公共產品應當由中央政府來提供。另有一些公共產品雖然只惠及某一階層或某些人,但因對全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也要由中央政府提供,如對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對特困地區和受災地區的專項補助等。但是,為了維護局部利益,地方政府也應具有一定的職權和財力。從倫理的角度講,為了保護個人的充分自由,政府的權力應當最大限度地分散,而且,因為管轄范圍越小的政府單位,其決策結果與合理的市場決策越接近。因此,小規模的政府單位所作出的決策比大規模的政府單位所作出的決策往往更有效率。

(三)奧茨的財政分權理論。

奧茨(Wallace·E·Oates)在1972年出版的《財政聯邦主義》(《Fiscal Federalism》)一書中,為地方財政的存在提出了一個分權理論。奧茨所運用的是福利經濟學的方法,根據福利經濟學的觀點,一種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應使社會福利達到極大,即帕累托最優。在達到帕累托最優之前,資源配置的方式是可以改進的。根據帕累托最優理論論證,奧茨提出了財政分權定理:“對于某種公共物品來說———關于這種公共品的消費被定義為是遍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的,并且,關于該物品的每一個產出量的提供成本無論對中央政府還是對地方政府來說都是相同的———那么,讓地方政府將一個帕累托有效的產出量提供給它們各自的選民,則總是要比由中央政府向全體選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產出量有效得多”。據此,可以引申出的結論是:中央政府只應提供具有廣泛的偏好相同的公共產品。

(四)蒂博的分權模型與“用腳投票”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蒂博(Charles Tiebout)在一系列嚴格的假設條件下提出了財政分權模型。蒂博認為,在人口流動不受限制、存在大量轄區政府、各轄區政府稅收體制相同、轄區間無利益外溢、信息完備等假設條件下,由于各轄區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稅負組合不盡相同,所以各地居民可以根據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稅負的組合,來自由選擇那些最能滿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居民們可以從不能滿足其偏好的地區遷出,而遷入可以滿足其偏好的地區居住。形象地說,居民們通過“用腳投票”,在選擇能滿足其偏好的公共產品與稅負的組合時,展現了其偏好并作出了選擇哪個政府的決定。蒂博模型說明由地方政府分散提供公共產品不僅可行而且有效,該模型為財政分權和財政競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此后,大量關于財政分權和財政競爭的文獻涌現出來。

上述的幾種西方財政分權理論對政府間分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政府間財政職能和財政工具的分配、政府維護市場的激勵機制設計等問題給出了一定的解釋和說明,表明財政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分權有利于減少信息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遏制政府規模的擴大、引入競爭和創新機制,完全否定行政性分權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不僅如此,各級地方政府之間也存在著財政分權的必要性,應將地方性公共產品的供應職責分配和指定給某級合適的地方政府,而該級地方政府則僅代表該地方性公共產品影響所及的那些民眾。因此,全國性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提供,范圍大小不同的地方性公共產品由不同層次的地方政府提供。

二、我國實行適度分權地方分級財政體制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和財政管理體制,中央集權過多,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發揮地方政府在協調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了解和借鑒西方國家財政分權理論中的合理成分,是有一定啟示作用和積極意義的。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看,在財政體制上采取適度分權的地方分級財政體制是有益的。

第一,適度分權有利于公共產品的有效供應。從公共產品的有效提供看,由于大部分公共產品屬于地方性公共產品,與中央政府比較,地方政府更貼近企業和居民,更了解居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偏好及其數量、質量、結構等信息,且獲取信息的成本低。從公共產品的有效需求看,由于各地居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偏好和結構不同,若公共產品均由中央政府提供,全國統一的公共產品的種類和水平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地居民的需求。

第二,適度分權有利于使公共產品提供的成(下轉第282頁)(上接第208頁)本費用分攤與受益直接掛鉤,可以提高地方居民對政府事務的參與程度,同時也有利于加強當地政府的責任感。反之,如果實行高度集權的體制,公共產品提供的資金均由中央政府撥款,而非本地居民納稅,由于缺乏本地納稅人的直接或間接監督,執行公共項目的地方官員往往不關心項目的成本與收益,地方政府花錢也沒有像花“自己的錢”那樣精打細算。

第三,適度分權有利于創新。高度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沒有或很少有決策自主權,地方官員是中央政府行政命令的執行者,各地的支出、稅收、工業政策及執政目標等均由中央決定,地方政府無法利用政策創新來與其他地方競爭,體制和政策僵化使得政府缺乏應變能力,管理效率低。而適度分權則有利于地方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第四,適度分權有利于稅收征管。從組織財政收入的角度看,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接近納稅人,更了解稅源和征稅對象的情況,從而在稅收征管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在防止分散、零星稅款流失方面的優勢則更加明顯。

第五,適度分權有利于社會公眾對地方政府的監督。高度集權體制下的地方政府長官往往由上級政府任命,這種體制使得地方政府長官只關心如何迎合上級的意圖,而忽視地方居民的呼聲。而分權體制下,公民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參與度,政府花的錢也主要來自當地的納稅人,地方政府往往比較注重順乎民意,有助于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形成政府與民眾相互信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三、我國地方分級財政體制的改革方向

省級政府適當集中財權和財力,提高中觀的宏觀調控能力,主要負責本省內資源配置的職能、具有宏觀性的與收入再分配有關的事權和主要的經濟服務性事權。與此相適應,將營業稅、社會保障稅、環保稅等涉及社會結構調整和環境改善方面的稅種劃為省級稅收。

市(縣)級政府主要負責本地居民的生活服務性事權和一部分經濟服務性事權。市政府的經濟服務性職能主要是對跨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公路建設、農業等基礎產業設施的管理。縣政府主要負責縣內的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如農田水利設施)以及配合省、市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市(縣)財政的固定收入包括:不動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遺產及贈與稅、教育稅和契稅等流動性較低、信息要求較細、適宜由基層掌握的稅種。

另外,可將基礎教育、衛生防疫等涉及國民素質、國計民生方面的支出作為省和市(縣)政府的共同職責,以便省級財政能在全省范圍內統一規劃、統一調控、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恒龍,陳憲. 當代西方財政分權理論述要. 國外社會科學,2007(3)

[2]甘行瓊,湯鳳林·美國財政分權的效率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 2004.

[3]王傳綸,高培勇.當代西方財政經濟理論.商務印書館,1995.

[4]平新喬.財政原理與比較財政制度.上海三聯書店, 1992.

第2篇

1.政府支出結構。

在研究地方政府支出結構的文獻中,普遍的結論是地區間標尺競爭和官員晉升激勵競賽成為產生地方政府支出偏向的主要原因。尹恒和朱虹(2011)通過比較縣級財政可支配轉移支付作“增量收入”和“既有收入”的用途,分析了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官員獲得提高經濟增長率的激勵,證明了縣級財政存在生產性支出偏向。喬寶云等(2005)利用1979年~2001年的省級數據,發現地區間財政競爭導致政府存在對資本投資的偏好,義務教育財政支出不足,地方居民的經濟福利被忽視了。平新喬和白潔(2006)運用1999年~2002年省級數據研究發現,預算內支出主要用于教育等公共品,而預算外支出則主要用于滿足本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傅勇、張晏(2007)運用1994年~2004年的省級數據同樣發現政府支出結構存在“重建設、輕人力資本投資和公共服務”的傾向。

2.政府教育支出結構。

Su(2004)認為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教育資源配置政策對經濟增長以及收入分配的效果,文章利用兩階段人力資本積累模型,證明基礎教育的支出偏向會有利于貧困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公平,實證部分探討了公共教育支出的經濟效應。廖楚輝(2003)利用Logistic模型驗證了政府在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出偏向以及帶來的效益增長之間的關系,強調政府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期的重要作用。李貞(2012)從教育支出的地域結構角度,借鑒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的經濟收斂概念,提出政府應該縮小教育投入的地區差距,向貧困地區、農村地區以及人口大省有所傾斜。王蓉、楊建芳(2008)認為財政分權對省級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具有顯著影響。鄭磊(2008)研究認為地方政府之間的標尺競爭、財政分權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政府規模等對地方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產生顯著的負影響,而財政自給度具有正效應。上述研究有助于澄清政府教育支出在三個層級教育以及區域之間分配偏向的原因,但很明顯,目前國內學術界在對于本科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這兩類高等教育類型的撥款劃分比例研究上尚存在空白。2014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已經將職業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工作來推進,但從基層實踐的情況來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要迎合我國經濟發展、產業轉型以及勞動力市場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3.職業教育投資回報。

DanielaGlocker、JohannaStorck(2014)利用夏普指數(Sharpe-ratio)研究了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與風險,發現應用學科和職業教育的收益/風險比值要高于大學教育。JonathanMeer(2005)研究發現,職業教育不僅有助于降低輟學率,而且提高了弱勢群體的收入。綜上,目前勞動力市場上的結構性矛盾使得高等教育需要被重新審視和定位,高等職業教育在調節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中應該發揮作用,但是我國高職高專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因此本文試圖對地方政府職業教育支出的影響因素以及進行分析。

二、實證分析

1.計量模型、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31省、自治區、直轄市2005年~2012年的面板數據,探討地區經濟特征,勞動力市場特征,教育發展水平以及政府因素等與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偏向的關系。以地方政府對其所屬普通本科學校和高職高專的撥款比值作為度量衡量高等教育支出結構的指標,建立以下回歸模型:Yit=β0+βTXitT+ai+uit其中,Yit為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偏向變量,本文使用高等職業教育地方財政支出與高等本科教育地方財政支出比作為衡量;XitT為各影響因素向量;β0為截距項;βT為各影響因素的系數;ai不隨時間變化的其他因素;uit為因時而變的其他影響因素。我們將可能影響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結構的因素分為以下四類:具體描述如下:(1)地區經濟特征。地區生產總值,來描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由于地區生產總值不平穩,進行回歸時會出現偽回歸現象,本文對其取自然對數然后進行差分;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衡量地區的產業結構;城鎮人口(或非農業人口)比例,來度量地區的城市化程度。(2)勞動力市場特征。由于部分用人單位招聘設有學歷門檻,為了反映本科學歷和高職高專學歷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擇業差異,我們采用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占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來反映畢業生就業靈活度;分別用就業人員中大專、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學歷來表示地區的勞動力素質或地區對技能型以及理論型人才的需求程度。(3)政府行為。由于考慮到目前我國本科高校具有層次劃分,其經費來源的主要渠道也不同。在本科大學中,國家重點建設的中央部委直屬重點本科的經費由中央直接劃撥,而普通本科和高職高專由省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撥款籌建。因此,為了研究地方政府在普通本科和高職高專間的支出偏差,需要剔除中央政府直接劃撥給重點本科的經費,表示為各地區本科院校中中央政府給重點本科的撥款比例,但由于我國有11省(自治區)沒有中央直屬本科學校,因此采用地方屬本科學校政府經費與所有本科學校政府經費比值來代替;其次,用地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例衡量地方政府對教育重視程度;分別用央地財政收入比值(收入分權度)、財政支出比值(支出分權度)、地方財政收入支出比值(財政自給率)作為衡量財政分權的指標。(4)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偏向也會受到該地區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供給能力,或者學生對該地區高等職業教育需求的影響,我們用各地區本科和專科的學生規模作為指標。但考慮到本科學生規模的統計口徑并未區分重點本科和普通本科,這樣國家直屬重點本科的人數未能剔除,因此以各地區本科院校中中央政府給重點本科的撥款比值作為普通本科學生規模的權重。各變量度量指標的數據來源如下:地方屬普通高等本科學校、高職高專學校、中央屬普通高等本科學校、普通本科學校經費收入的數據來源于《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各地區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教育經費收入情況”;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央及地方財政收入、支出、地方教育支出均來自于《中國財政年鑒》;各地區本專科在校來源于《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大專學歷占就業人數的比重、城鎮化程度(城鎮戶口人數比例),數據來源于《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

2.實證結果。

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為了避免偽回歸出現,要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分別采用基于同根假設的LLC檢驗方法和基于不同跟假設的ADF檢驗方法,結果顯示,地方支付教育支出結構(y)、地區生產總值對數差分值(ggdp)、城鎮化水平(city)、人才需求度(xl)、教育資源差異(dedu)、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hedu)、地方支出偏好(dexp)、財政分權各指標(czzj、srfq、zcfq)為平穩數據,國有企業從業人員比例(gyrs)一階差分后平穩,故后續分析中采用國有企業從業人員比例(gyrs)的一階差分(dgy)作為回歸分析變量。在進行面板數據回歸時,采用Huasman檢驗來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模型,根據結果,論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對回歸方程進行估計。模型1中加入了國有單位員工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重這一指標,結果顯示其并不顯著,同時與模型2進行比較發現,出去這個變量對回歸結果影響很小,進一步更換財政分權變量發現,國有單位員工人數指標始終不顯著,且去除后對回歸結果影響較小,因此,本文認為國有單位員工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重對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結果影響不顯著。模型2、模型3、模型4選取了不同的財政分權變量,回歸結果顯示,各回歸變量都顯著,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化水平、地區學歷需求、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財政分權等指標的系數為正,而教育資源差異和地方支出差異兩個指標的系數為負,各變量的系數變化不大,與預期結果相似,因此認為本文的回歸分析具有可信性。

三、主要結論

分別來看各項因素對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結構的影響:

1.財力充沛的省份有職業教育支出偏向。

從回歸結果來看,地區GDP、城鎮化水平、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財政分權指標的回歸系數都為正,且地區GDP、財政分權和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三個指標的系數較大,對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結構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初步結論:財力充沛的省份有職業教育支出偏向,經濟發展水平越強、財政收入越高的省份更傾向于縮小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差距。

2.高等教育資源差距大的省份傾向于縮小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支出差距。

從教育資源差距這個指標的回歸系數來看,各模型回歸系數都顯著,且為負數,系數較大,影響顯著。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和地方本科教育在校學生數反應了當地高等教育固有的發展狀態和規模,這個指標的意義在于,地方政府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資源差距越大,地方政府越傾向于在財政支出方面進行彌補,縮小這種差距。

3.地區勞動力市場的學歷需求結構對財政支出結構有引導作用。

第3篇

【論文摘要】財政聯邦制與政治單一制的關系,是我國改革中一個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我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具有不可動搖性,是財政聯邦制改革的前提框架;而財政聯邦制改革,則是完善和規范我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的必然路徑,其目標是在中央政府和市場力量的作用下,推動能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各自優勢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的建立。

1 財政聯邦制與政治單一制的關系: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是中央集權型的政治單一制國家,不能否認,我國經濟改革以財政體制改革為突破口,而財政體制的改革,無論是最初的“分灶吃飯”,還是后來的各種大包干,或者是現行的分稅制,一直走的是財政聯邦制的道路。盡管財政聯邦制與政治單一制不在一個層面上,但同為我國處理央地關系的兩種不同的重大制度。因此,必須理清楚二者的相互關系,才能做出恰當的安排,避免相互掣肘,促進和諧的央地關系的形成。但是,在我國的改革中,財政聯邦制與政治單一制的關系,實際一直被有意地回避了。可能的原因是,直覺似乎告訴人們,“分灶吃飯”、大包干和分稅制等財政聯邦制的各種形式,都是與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相沖突的制度,而中央集權制又是敏感的“政治問題”,只能少說為佳;或者認為弄清楚財政聯邦制的各種形式與中央集權制的關系,只會阻礙改革,自然是不清楚更好。在這種氛圍中,就是有一些人明知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在我國不能動搖,因怕被人誤解,或怕扯改革的后腿,也會三緘其口。正是因為這種似是而非的認識及對財政聯邦制與政治單一制關系問題的有意回避,我國的財政體制改革出現了不少問題:前期各種形式的大包干忘記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嚴重削弱了中央的財政能力,將整個國家推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現行的分稅制又因為提高了財政權力的中央集權程度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評;在不推動政治單一制改革的前提下,分稅制不可能規范運行,也不能在省以下推行,更重要的是,迷失了改革方向,變成了“分錢制”, 不僅未能解決“放亂收死”的循環問題,而且還導致了嚴重的“諸侯經濟”問題;近年來,更有一種因財政聯邦制與政治單一制“不匹配”而干脆否定分稅制改革的觀點逐漸流行起來,[1,2]財政體制改革面臨著誤入歧途的嚴重危險。

由此可見,無論是理論,還是事實,都充分說明,在我國,理清財政聯邦制與政治單一制的相互關系,實在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

2 政治單一制:財政聯邦制的前提框架

在我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具有不可動搖性。我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是由我國悠久的中央集權政治傳統、大一統的儒家文化基礎、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構成、遼闊復雜的地理超級大國和極不平衡的經濟發展等國情決定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是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因而是不能動搖的。這是已被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反復證明了的結論。這些國情不僅從未有逆向改變,而且經濟不平衡、新的國際環境等要求中央集權的因素正在強化,尤其是作為后現代化國家,我國正面臨著迫切而艱巨的實現現代化的任務,歷史和現實經驗表明,這一任務的完成只能以政府為主導,必然要求完善和加強中央集權制,以保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指揮和領導。因此,在今天,我國的中央集權制更是不能動搖的根本制度,其他一切處理央地關系的制度安排必須以中央集權制為基本框架和根本前提。顯而易見,這純粹是國情使然,而不存在什么敏感的“政治問題”。

財政聯邦制是西方學者借鑒政治學中的聯邦制概念而提出的一個經濟學概念,只是對財政分權理論的一種形象概括。同聯邦制概念一樣,財政聯邦制的概念只能是特征描述性的,而不能對其進行準確的內涵界定。一般認為,只要在明確中央和地方財政職能分工的基礎上,強調地方財政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就是財政聯邦制,而任何國家的央地間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財政職能分工,任何國家的地方財政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因而財政聯邦制這一概念本身具有較大的模糊性。這使所謂的財政聯邦制具有了普適性,由此容易得出的結論是,財政聯邦制與國家結構并無必然聯系,無論是聯邦制國家,還是單一制國家,都可以存在財政聯邦制。問題是,這種理論嚴重忽視了具體的國家結構模式對所謂的財政聯邦制的決定作用,很容易導致對他國制度設計的盲目照搬,其后果不僅僅是南橘北枳,而且可能是災難性的,可能動搖我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斷送我國的現代化大業。事實上,具體的國家結構模式對一國地方財政自主性和獨立性的決定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聯邦制國家,聯邦中央和地方的分權明確而徹底,地方的公共支出決策能完全獨立于中央,地方的公共支出能完全反映出轄區內居民的需求偏好。因此,地方財政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但在我國目前的中央集權的單一制下,中央和地方之間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權力劃分,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收支不僅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而且還常常通過立法、行政、人事、司法和政策等控制手段的運用,施加間接而重大的影響。因此,地方財政不可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這些事實說明的一個道理是,任何國家的財政聯邦制只能以本國的國家結構為前提框架,在我國,只可能存在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基本框架內的財政聯邦制。究其實,我國幾十年的財政體制改革,實質是以財政聯邦制的方式,不斷規范和完善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的過程。財政聯邦制改革,正是我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改革的一條穩妥的道路。

3 財政聯邦制改革:政治單一制的改革道路

盡管政治單一制和是政治聯邦制是兩種不同的國家結構,但二者追求的目標卻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各自優勢。政治單一制和政治聯邦制也無所謂優劣,能實現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各自優勢的目標,就是優的,否則就是劣的,而這一目標,只有在國家結構適合本國國情的條件下,才可能實現。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家結構,這使我國中央和地方各自優勢的充分發揮具備了必要條件,但并不具備充分條件。這一充分條件是否具備,還要看我國的中央集權制的具體形式。改革之前,我國的政治單一制類型是極端的中央集權制。這種體制將市場和地方應有的權力都集中到了中央,成為一種包辦一切但又僵化無能的官僚體制,不僅扼殺了市場的活力和效率,而且還使地方弄虛作假,中央盲目指揮成為必然,不僅中央和地方各自的優勢無從發揮,而且在中央極端集權的另一端,呈現的是無法根治的地方濫權,整個經濟社會在央地間權力爭奪中動蕩不安。在30年前,這種體制將我國推到了經濟崩潰和政治危機的邊緣,因而不得不對其進行改革。

很容易理解,我國的改革是沿著兩條線——還權于市場和分權給地方——進行的,第一條線是市場化改革之路,第二條線是財政聯邦制改革之路。能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各自優勢的中央集權制,只能是這兩路改革的不斷深入、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國的財政聯邦制改革,是完善和規范中央集權制的必然路徑,其實質是在極端的中央集權政治單一制中,加進聯邦制的因素,去除其極端性,給地方應有的地位,使其成為更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以實現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各自優勢的目標,而決不是要將其改造成聯邦制。明確了這一性質和方向,我國的財政聯邦制改革便既不應該存在因動搖中央集權制而成為“敏感的政治問題”的問題,也不應該存在與中央集權制“不匹配”的問題。財政聯邦制改革也正是我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改革的一條穩妥的道路。因為財政體制是央地關系的核心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對其改革能從經濟問題入手,抓住關鍵,推動央地關系這一政治問題的解決,阻力最小,又能取得較大成果。同時,財政體制改革可以在原體制其他制度不動的條件下率先進行,可以保障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和中央的權威等良好的改革環境,而財政體制的改革又必將平穩地推動其他所有制度的改革。正因如此,我國的改革以財政體制的改革為突破口。

4 市場化改革:推動財政聯邦制與政治單一制改革的最主要的動力

到今為至,我國的財政聯邦制改革一直是由中央政府推動的,但是,我國的市場化改革必將成為推動財政聯邦制改革的最主要的動力。我國的市場化改革必然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由日益強大的市場力量,根據市場干得了、能干好的事,政府不得插手的原則,明確劃分市場和政府的權力,將政府從自己的領地上驅除出去,并時時嚴防政府的再次侵犯,迫使其成為“有限政府”和“有用的政府”。這一階段可稱之為市場和政府權力劃分階段。第二個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由強大而理性的市場力量,根據低一級政府干得了、能干好的事,高一級政府不得插手,地方政府干得了、能干好的事,中央政府不得插手的原則,將有限的政府權力在各級政府之間明確劃分。這種權力劃分,實質是對公共產品的不同提供主體的選擇,是從下到上的權力授予,能充分發揮“離納稅人最近的政府最能反映納稅人的需求偏好”和“分散決策”的優勢,能使各級政府的產出適合當地偏好,鼓勵政府間競爭和地方提供物品和服務的實驗和創新,[3]也便于納稅人對政府的有效監督,能使各級政府都成為“離納稅人最近的政府”和“最好的政府”。這一階段可稱之為各級政府權力劃分階段。這一階段實質就是由市場力量推動的財政聯邦制改革。我國的市場化改革至今還基本處于第一個階段,市場的力量基本上還無暇顧及各級政府權力的劃分,但是隨著力量的日益強大和第一階段改革任務的基本完成,必然會將重點轉移到各級政府權力的劃分上,大力推進財政聯邦制的改革。為了大力推進兩個階段的改革,市場力量必將逐步掌握和充分運用我國各級人大以實現自己的目標,而這又必將推動我國中央和地方關系,即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的全面改革。

市場化改革的結果應該是,我國的各級人大將真正成為納稅人(市場力量)的代表機構,能真正代表全體納稅人的根本利益,能從根本上控制各級政府的行為,使其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各級地方政府將真正同時受到上下兩方面的有效監控,既不可能欺下,也不可能瞞上,財政聯邦制從下到上的權力授予使其能提供充分滿足地方需求偏好的公共產品,中央集權制從上到下的領導又使其無法進行地方主義保護;中央政府將真正成為整個社會調控的核心,獨一無二的位置使其能高瞻遠矚,數量不多的任務使其能集中精力,絕對大比例的財政資金使其有能力引導和控制地方的行為,抓關鍵和利益誘導的方式使其調控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這將極大地提高其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領導現代化建設的能力。這樣的制度能同時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各自的優勢。這就是我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一制改革的目標模式。

參考文獻

[1] 姚洋.諸侯經濟:中國財政聯邦制[J].南風窗, 2003(3)

第4篇

論文關鍵詞:新疆,轉移支付,財政支出,灰色關聯分析

1 引言

國外關于轉移支付與財政支出關系的研究并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唐尼索恩(Donnithorne,1973)[1]認為20 世紀50 年代以來的財政分權擴大了省際間人均財政收入的差異,原因在于當各個省份獲得更大財政自主權的同時,富裕省份的上解減少直接降低了對貧窮省份的轉移支付規模;拉迪(Lardy,1975)[2]則認為依賴于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省份會比其他省份更傾向于增加在社會服務和投資方面的支出;瑪(Ma,1997)[3]研究發現,1983~1991 年間由于省級政府的稅收流失削弱了財政制度的再分配功能,同樣也導致地區間轉移支付數量的下降;雷塞(Raiser,1998)[4]認為轉移支付加劇了地區間的差異,主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對轉移支付的分配是基于政治目的而非出于公平性考慮;奈特和李(Knight and Li,1999)[5]通過檢驗1983~1991 年間的省級預算,得出凈轉移支付會加劇地方財政支出波動的結論;拜赫勒(Bahl,1999)[6]的研究結論也顯示轉移支付支出的均等化效應在1990~1995 年間下降了。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更少,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朱云歡(2008) [7],她利用面板數據對轉移支付對各省份財政支出波動的平滑效應進行檢驗,研究表明,我國凈轉移支付能夠減少各省份80 %左右的財政收入沖擊,各省份對預算的緊控有利于轉移支付平滑機制的發揮,市場化改革和財政分權均弱化了轉移支付的平滑功能,同時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東部省份比中西部省份的收入沖擊更容易受到凈轉移支付的影響,尤其是在分稅制改革以后,考慮到財政支出平滑的地區差異,中央政府應盡可能采取與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相匹配的均等化的轉移支付形式。這些研究多將全國各省級地方視為一個集合進行研究,而針對單個地方財政支出受中央轉移支付影響的研究尚不多見。

從本文的研究內容及研究對象考慮,把轉移支付僅定義為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補助或者撥款,主要是分析改革開放后中央轉移支付與新疆財政支出的相互關系,其目的在于:一是通過對中央轉移支付與新疆財政支出兩者關系的研究,深化對相關問題的認識;二是總結和評價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轉移支付在支持新疆地方財力、協助新疆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三是對將要實施的對口援疆工作有一定的啟發性。全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描述改革開放后中央轉移支付與新疆財政支出的數量關系;第三部分對中央轉移支付與新疆財政支出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第四部分給出本文的結論。

2 中央轉移支付與新疆財政支出的數量關系

為了研究的更加深入,本文根據已有研究的規范性(Devarajan,Swaroop,andZou,1996[8]; Kneller,Bleaney,and Gemmell,1998[9]),將各項財政支出劃分為生產性財政支出和非生產性財政支出兩大類。[②]基礎數據來源于《新疆五十年》、2008年和2009年的新疆財政年鑒以及2006~2009年新疆統計年鑒,包含了改革開放以來生產性財政支出、非生產性財政支出和中央轉移支付的歷年數據。[③]

首先,從總量角度來考察我們會發現下面幾個特點。一是從歷年數據對比上來看,1978年中央轉移支付的量要大于非生產性財政支出,但是小于生產性財政支出;從1979年到1987年,中央轉移支付的數額即大于生產性財政支出又大于非生產性財政支出的量;而從1988年往后一直到2008年,非生產性財政支出的數額是最大的,其次是中央轉移支付,最后是生產性財政支出。如果我們用E0代表中央轉移支付序列,用E1代表生產性財政支出序列,再用E2代表非生產性財政支出序列,我們會發現下面一個規律:E1>E0>E2(1978);E0>E1>E2(1979,1980);E0>E2>E1(1981~1987);E2>E0>E1(1988~2008),可見三者在數量上經歷了一個交替上升的過程,從中能夠折射出新疆的發展歷程以及人們對三者認識的改變中國學術期刊網。1955年新疆自治區正式成立伊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非常薄弱的,最急需的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兩個方面都屬于生產性財政支出的范疇。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國家的重視以及新疆在資源等方面先天的條件,新疆經濟進入加速發展階段。但是由于工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收稅體系也很不健全,所以收稅得不到保障,財政虧空非常大。出于對新疆地區發展的關注以及財政均等化的考慮,中央逐漸加大了對新疆轉移支付的力度,使其發展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撐。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新疆先后經歷了1994年分稅制改革和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兩項重大決策的實施,新疆無論是在經濟基礎方面還是在收稅體制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新疆的財政不需要完全依仗于中央轉移支付的幫助,同時,新疆財政支出也慢慢向非生產性財政支出方面傾斜,尤其是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政府職能悄然發生著改變,向服務性政府靠攏,減少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從中反應出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改變。其次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考察一下中央轉移支付占新疆財政支出比例變化情況。中央財政補助占新疆財政支出的比例波動是比較頻繁的,但比例一直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平均比例達到了61.7%。可見,如果中央轉移支付最終全部轉化為支出的話,新疆財政支出有一半以上的比例來自中央轉移支付。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后,兩者的比例有一個直線上升期,說明在這個階段中央轉移支付的力度明顯加強。從歷年的情況來看,變化趨勢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上升,最高達到84.3%,最低也有41.5%。隨著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和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將有一系列的利疆政策出臺,可以預見今后幾年甚至十幾年新疆將會迎來中央轉移支付的另一個高峰期。中央轉移支付和新疆財政支出的歷年數值和比例關系見圖1。

圖1 中央轉移支付與新疆財政支出

3 中央轉移支付與新疆財政支出的灰色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的研究方法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的緊密性,曲線越近,相應序列間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越小,對樣本量的多少和樣本規律性沒有特殊要求[10]。因此,本文決定運用灰色關聯的方法對中央轉移支付與新疆財政支出的關系進行研究。具體數值見表1。

表1 新疆財政支出及中央轉移支付量 (單位:億元)

年份

中央轉移支付(E0)

生產性財政支出(E1)

非生產財政支出(E2)

年份

中央轉移支付(E0)

生產性財政支出(E1)

非生產財政支出(E2)

1978

9.655

10.449

6.568

1994

29.530

17.218

53.878

1979

10.456

9.734

7.260

1995

52.257

22.437

73.965

1980

11.490

9.131

7.085

1996

59.069

26.740

88.149

1981

12.499

6.302

8.519

1997

68.378

27.410

99.412

1982

12.519

5.776

9.163

1998

80.118

32.345

115.034

1983

13.632

7.561

11.051

1999

95.770

39.563

129.552

1984

15.595

9.458

13.870

2000

119.347

45.479

159.974

1985

20.739

10.260

18.343

2001

189.071

71.329

210.485

1986

24.109

11.161

23.954

2002

217.946

116.684

268.043

1987

25.749

11.383

22.305

2003

237.780

99.631

295.170

1988

23.924

11.774

27.136

2004

282.713

112.664

346.683

1989

23.909

12.397

29.305

2005

343.510

138.480

380.538

1990

24.364

13.026

34.595

2006

470.143

157.643

520.829

1991

24.495

14.096

36.244

2007

509.430

246.372

548.782

1992

29.891

15.293

40.800

2008

685.690

326.269

733.095

1993

29.816

16.729

47.982

得灰色絕對關聯度: ;

根據灰色絕對關聯度的計算結果分析可知:中央轉移支付與非生產性財政支出的變化趨勢是非常接近,灰色絕對關聯度達到了0.91,意味著隨著非生產性財政支出規模的擴大,中央轉移支付的強大也在明顯的加大。相比較而言,生產性財政支出序列與中央轉移支付序列的灰色絕對關聯度只有0.6883,變化趨勢相近沒有那么明顯,但仍然可以說生產性財政支出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央轉移支付量的增加。

3.2 灰色相對關聯度

灰色相對關聯度考察的是序列E0與Ei相對于始點的變化速率之間的聯系,E0與Ei的變化速率越接近,灰色相對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中國學術期刊網。

先求出各序列的初像值,由

得:

則的始點零化像為:

計算得:

得:;;

又由:

得: ;

再由:

得灰色相對關聯度: ;

從灰色相對關聯度的計算結果來看,非生產性財政支出和生產性財政支出與中央轉移支付相對于始點的變化速率都是相近的,其中非生產性財政支出與中央轉移支付的變化速率更接近一些,這說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財政支出規模的加速擴張,中央為了更好的支持新疆地區的發展和為了實現財力均等化的目標,中央轉移支付的力度也隨之不斷加強,再次證明了新疆財政支出和中央轉移支付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3.3 灰色綜合關聯度

灰色綜合關聯度既可以體現序列E0與Ei的相似程度,又可以反映出序列列E0與Ei相對于始點的變化速率的相似程度,是較為全面的表征序列間聯系是否緊密的衡量指標。

得灰色綜合關聯度:;

通過觀察灰色綜合關聯度發現:δ2>δ1,這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非生產性財政支出需要而引發的中央轉移支付增加的量大于生產性財政支出所引發的量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換句話說,新疆更傾向于將每年增加的中央轉移支付更多的用于增加非生產性財政支出上,用在生產性財政支出上的相對較少。

4 結論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央轉移支付和新疆財政支出無論是總量還是支出結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折射出時代的進步和人們意識形態的改變。在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基礎設施非常匱乏的年代,生產性財政支出成為新疆財政工作的首選。但是隨著稅收體制以及經濟結構等問題越發突出,新疆財政缺口越來越大,阻礙了新疆地區的發展,基于此中央審時度勢加大對新疆轉移支付力度,努力確保財政均衡,全力保障新疆地區平穩健康發展。進入九十年代以后,改革開放越加深化,分稅制改革完善了新疆的稅收體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則大力推動過了新疆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新疆的財力大為改善,財政支出也傾向于教育科技等非生產性財政支出,減小對經濟的直接干預。通過灰色關聯分析發現,無論是生產性財政支出還是非生產性財政支出都可以有效的誘發中央轉移支付的增加,但是兩者相比較而言由于非生產性財政支出所引起的中央轉移支付增加的量大于生產性財政支出所引發的量,也可以這樣理解,現階段中央轉移支付主要是滿足新疆非生產性財政支出的需要。既然現行中央轉移支付主要用于新疆非生產性財政支出,我們可以通過加大其中專項轉移支付的比重從而加強中央對新疆的直接干預力度,實現中央對新疆的一系列目標。當然,中央轉移支付與新疆財政支出的關系遠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很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參考文獻:

[1]Donnithorne, A. The budget and the planin China: Central - local economic relations [M].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Univer2sity Press, 1973.

[2]Landy, N. R. Centralization and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s fiscal management [J]. The China Quarterly, 1975, (61), 25 - 60.

[3]Ma, J.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economic management in China [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4]Raiser, M. Subsidizing inequality:economic reforms, fiscal transfers and convergence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J]. Journal of De2velopment Studies, 1998, (34), 1 - 26.

[5]Knight, J., &Li, S. Fiscaldecentralization: incentives, redistribution and reform in China [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1999, (27), 5 - 32.

[6]Bahl, R. Fiscal policy in China [M]. San Francisco: The 1990 Institute, 1999.

[7]朱云歡.轉移支付對財政支出波動的平滑效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5):107-112.

[8]劉思峰,郭天榜,黨耀國.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9]Devarajan S., Swaroop V., Heng-fu Z.,1996, “The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 Vol.37, No.2, PP 313-344.

第5篇

關鍵詞:地勘集團 財務管理 多層次管理

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正在全國地質勘探單位緊邏密鼓地進行,中發[2011]5號文第五條要求:推進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要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化內部改革,轉變管理機制。各省都在根據本省地勘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意見和辦法。為適應市場經濟的新體制、新形勢,目前,組建地勘企業集團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地勘企業集團是以資產為紐帶,以專業化經營為基礎的聯合經濟體。集團公司不是法人,代位行使管理職能的是具有法人資格的母公司(某某有限責任公司),母公司作為投資人按照各專業類別出資設立全資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等,母公司或子公司將根據業務需要組建若干個孫公司或分公司。各省煤田地質局屬于公益一類單位,直接出資設立母公司。母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逐步將現在的事業管理體制轉變為企業管理體制。整合資源,轉機建制,做強地勘主業及延伸業,做大地勘其他行業,對地勘單位深化改革和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隨著地勘單位的改革深化,產權經營思想的導入,多元財務關系的出現,多層次財務主體的建立,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顯得力不從心。地勘集團公司要想保證集團整體財務戰略、財務政策和財務目標的實現,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財務管理模式,本文是在長期從事地勘財務工作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建立改革后地勘企業集團財務管理模式――多層次財務管理模式。

一、集團公司財務管理現狀

我國集團公司財務管理模式一般采取集權式、分權式、混合式財務管理模式。集權式模式是指財權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母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采取嚴格控制和統一管理,其特點是財務管理決策權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受少部分的財務決策權;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是子公司擁有充分的財務管理決策權,而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管理以間接管理為主,其特點是在管理上,母公司不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預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在業務上鼓勵子公司直接參與市場競爭;混合式財務管理模式是一種集資金籌集、運用與分配一體,參與市場競爭的自上而下的多層次決策的集權模式,混合式財務管理模式集中了集權式和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的優點,既能發揮母公司的財務調控功能,又能激發子公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集團公司財務管理整體目標的實現。

二、多層次財務管理模式在地勘企業集團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多層次財務管理模式是根據地勘企業集團架構的特點及各子公司與分公司的實際情況,集集權式、分權式、混合式財務管理模式的優點于一身的上下聯動的財務管理模式。這種財務管理模式既發揮了母公司的財務調控功能,又能激發子公司、分公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拓展了普通財務管理模式的外延,符合地勘企業集團管理的要求。

地勘企業集團內部組織機構大致可分為四個結構層次,即母公司、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參股子公司。其中母公司或子公司又跨省、跨地區各自設立若干個子公司或分公司,組織機構較為復雜,單一的財務管理模式,事企不分,監管乏力,不能適應地勘集團公司整體的發展。

(一)母公司與全資子公司

全資子公司是以省煤田地質局下屬二級單位――勘探隊為單元,設立的法人公司,其特點是主業突出,技術成熟,離省局較遠,人員較多,部門設置較為齊全,內部控制基礎較好,財務基礎工作比較規范,是本次事業單位改革的重頭戲,也涉及到地勘單位的穩定和發展。母公司適合采用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全部由子公司獨立完成,子公司自主性強,有利于對市場迅速作出反映,捕捉戰機,占領市場。

(二)母公司與控股子公司

控股子公司是母公司與社會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如房地產公司、改制后由職工參股的其他子公司等,其特點是人員投入少,資金投入大,占有股份超過50%,在管理上雙方共同參與,母公司起控制作用,適合采用混合式財務管理模式。母公司派出管理、技術、財務人員對控股子公司實行有效管控,隨時掌握子公司的經營、財務動態情況。這種模式控股子公司有獨立的財權,減少母公司直接干預帶來的負面效應。

(三)母公司與參股子公司

參股子公司是母公司與礦業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如:同大型礦務局合作投資設立的煤業公司,地勘企業集團以探礦權出資,被投資企業煤業公司資金投入大,項目回收期長,投資和經營都以礦業公司為主,合作方一般是大型國有企業甚至是上市公司,財務管理工作較為規范。作為地勘企業集團只是派人參與和輔助,財務管理是以了解參股公司的財務信息為主,沒有必要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精力。

(四)子公司與分公司

很多地勘企業集團涉足建筑和基礎工程等領域,這些行業有資質準入要求,各分公司共用建設總公司(對母公司而言是建設子公司)資質,工程分布區域廣,施工地點分散,即點多、線長、面廣,分公司的特點是人員少、部門設置不健全、無內控制度,內部財務人員既執行總公司的財務規章制度,又執行分公司經理的意圖,財務隨意性大,會計基礎工作薄弱,適合采取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建設總公司成立財務結算中心,對所有分公司財務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分別建賬,分體運行,分灶吃飯,執行建設總公司統一的財務政策,資金統一審批,統一調度,有償調劑余缺,這種財務管理模式信息上報及時,減少中間環節,財務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安全性都有很大的提高,便于高層領導快速作出反映,管控風險。

(五)子公司與孫公司

以隊為單元的地勘子公司多年來為開展多種經營,設立一些有限責任公司,即孫公司,如:電腦公司、機械制造加工等,規模小、人員少,以解決就業為主,彌補事業經費的不足,子公司適合采用財務集中管理模式。財務集中管理與集權管理不同,子公司給予孫公司一定的財權,有利于發揮孫公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經營情況和財務情況時時處于子公司的監督之中,達到控制效果。在組織架構上可以與上述第(四)條成立財務結算中心組合一起,由結算中心統一管理,但對分公司和孫公司在審批權限上要有區別。

三、多層次財務管理模式的延伸

地勘集團公司要保證集團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強對子公司及分支機構的有效監督和控制,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必須各負其職,各盡其責,要樹立“大財務”觀念。

(一)充分發揮財務部門財務管理的職能

在實際工作中,地勘單位一部分財務管理職能由財務部門行使,一部分財務管理職能被支解了,由主管財務工作的領導及相關部門行使,財務部門財務管理的職能沒能得到有效地發揮,如工程招投標,在簽訂分包合同時漏洞百出,有的合同名稱與發票性質不一致,導致稅收風險;有的只有單價,沒有數量,沒有金額,導致付款風險;有的合同條款訂得不嚴謹,導致合同糾紛等等。在簽訂承包合同時,有的沒有進行可行性論證,導致虧損;有的對甲供料等復雜經濟業務認識不清,大額甲供料無材料發票,導致應收賬款發生壞賬損失,企業所得稅重復繳納風險;有的只考慮工程的承攬,未考慮現金流的不足,導致工程被迫停工風險等等。因此,財務部門首先必須樹立“大財務”觀,深入項目前期管理、合同參與,做好財務風險的防范。只有領導重視,各部門聯動,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發揮公司的整體優勢。

(二)發揮監管層的財務管理作用

集團公司的監管層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行使監督職能,保障集團財務戰略目標的實現,地勘單位目前不少有限責任公司,也有監督機構,但一部分職能因為認識所限沒有被利用,由于體制及機制的不順暢、約束機制不健全、管理者的業務素質不高等原因,財務管理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財務觀念就是要使財務管理的職能還原、回歸、發展并被有效利用,大財務是指站在企業層面,以實時反映風險預警機制為控制手段的財務管理。改制后的集團公司各監管機構應能發揮各自的職能,而不是形同虛設。如股東會、董事會對子公司財務目標的設定應符合子公司的實際情況;為保證財務目標的實現,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并督促執行層認真執行;制定有效的考核辦法,采取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相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監事會應起到審計監督的作用,對重大投資和重大項目要跟蹤監督,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評價,而不是等到木已成舟才事后評價,損失不可挽回。

(三)發揮執行層的財務管理作用

集團公司的執行層為各公司經理層,對公司的資產和經營負責,提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財務經理,組織制訂和健全公司財務規章制度,具有重大經營事項的審批權。經理層應充分聽取財務經理的意見,應認識到審批、決策也是財務管理的一部分,要按財務規章制度辦事,帶頭遵守制度,起表率作用。

地勘單位走向市場已有多年,雖然進入的行業不同,規模大小不一,但企業體制機制、財務管理模式大同小異,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財務管理無疑是重要環節,傳統的單一財務管理模式已不適應地勘企業集團公司的發展要求,多層次財務管理模式必將取而代之。十八屆三中全會再一次吹響了事業單位改革的號角,作為地勘人沒有退路,只有提前謀劃,上下齊心,形成共識,才能在改革的大潮中奮力前行。

參考文獻:

[1]余霞.集團公司財務管理的模式優化[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5).

第6篇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中美會計準則制定機制的比較分析,明確了兩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制定程序、制定方法以及準則內容等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為制定我國的具體會計準則提供權衡和決策的依據。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資本市場發展最成熟的國家,其會計準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最高水平,在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制定機構、制定程序和制定方法等方面對其他國家會計準則的制定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國于2007年開始實施的新會計準則,在整體框架、內涵和實質上實現了國際趨同,但在制定方法、制定程序等方面與美國還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通過中美會計準則制定機制的比較分析,明確了兩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制定程序、制定方法以及準則內容等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為制定我國的具體會計準則提供權衡和決策的依據。

一、中美會計準則制定機制有關方面的比較

(一)制定目標方面

會計準則的目標是指會計準則的服務對象的界定。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環境、集團力量對比都能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而不同的會計準則目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政治程序規則。

美國會計準則以目標為導向:

1.會計報告內容應反映交易或事項的潛在經濟實質,提高會計信息對投資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用性;

2.提供關于企業資本、資本上的權利及其變動情況的信息;

3.提供對估計現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

(二)制定機構方面

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方式是獨立模式的典型代表,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是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由財務會計基金會(FAF)提供資助。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制定的這種分權處理方式,可以保證準則制定的及時性和政策的權威性。這種效果與中國政府"職能轉換"的改革目標是一致的。由獨立的民間會計團體機構制定準則更大的好處是:他們比較注重會計準則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性,通常依靠獨立性、公允性、權威性以及技術能力來獲得社會公眾的信賴,保證了準則的質量和有效地推動準則的實施。

財務會計基金會是民間機構,責任是任命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成員,履行監督職能并提供經費。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由七名成員組成,任期五年,各成員在任期內必須完全獨立。財務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為財務準則委員會提供咨詢。FASB的權威性來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SEC)的支持,SEC擁有對所有會計文告的最終否決權。在安然事件后進行的會計改革過程中,美國證監會(SEC)與財務會計準則委員(FASB)之間維系著一種微妙的關系。SEC代表政府,對FASB進行實時監控。FASB的設立并不意味著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AICPA)完全退出公認會計原則的研究和制定,AICPA同時設立了會計準則執行委員會(ACSEC)作為其財務會計報告的政策制定機構。

在我國,政府是會計準則的制定主體,它既可以資產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又可以社會監督者的身份對制定會計準則施加影響。由于政府這種身份的雙重性,決定了我國政府比美國政府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利益協調關系,由此也決定了中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會有其自身的特點。

(三)制定方法方面

中美兩國都采用概念框架法來制定會計準則。美國財務概念框架公告制定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它首先確定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其次確定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再次,確定由什么樣的會計確認和計量來提供這種質量信息,最后確定財務呈報應如何有效地傳遞這些會計信息給信息使用者,來滿足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

我國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采用的是概念框架法,以基本會計準則為導,在實際中更多地表現為偏好集合法。因為從制定會計準則的程序上看,我國具體會計準則的起草是以德勤專家組提供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會計準則及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報告為基礎,再由起草人對需要的準則進行分析并下結論,在涉及到具體會計準則的修改問題上也過多地依賴制定小組成員和各方面的反饋意見,而不是以具有概念框架性質的《基本會計準則》為基礎,《基本會計準則》似有架空之嫌。

(四)制定程序方面

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計劃、研究準備、擬訂、。

計劃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確定的會計準則項目,社會各界和財務會計準則咨詢組的成員就需解決的會計問題提出意見,然后由FASB評價該準則出臺后的普遍適用性和改進實務的可能性,從而提出初步方案。

研究準備階段:這一階段是就已確定的會計準則項目,收集資料,由代表不同學術觀點的專家工作組就問題的任務、項目的范圍等向委員會提供咨詢,在此基礎上以中間人的立場,為各利益集團的分析評價提供依據---“討論備忘錄”。而后FASB就該備忘錄向社會民眾廣泛征詢書目意見,供委員會和其成員研究分析。

擬訂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草擬準則草案,FASB以公眾反饋意見為參考,以財務呈報概念框架為基礎,草擬準則條文。待委員會多數成員通過后,“揭布草案”。

階段:的“揭示草案”再次以書面和聽證會的形式,公開向公眾征詢書面和口頭意見。最后由FASB以七位成員的最后投票表決為最終依據,會計準則定稿后,由財政部以部長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定程序大致上也是分為四個階段,即立項、起草、征求意見、。

立項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由財政部會計司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擬訂的具體會計準則項目。

起草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草擬準則草案,起草人廣泛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同時由徳勤專家組提供各國會計準則比較的研究報告供參考,起草人根據掌握的資料起草研究報告,作出初步的結論并形成討論稿,并報財政部會計司領導審閱。新晨

征求意見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完成準則草案的基礎上,經部領導批準,在國內專家組以及省級財政廳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的范圍內對討論稿征求意見。起草人根據這些意見進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具體準則的草案。

階段:會計準則定稿后,由財政部以部長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二、比較結論對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幾點啟示

第一,我國會計準則側重于“政府利益導向”,這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會計準則要向投資者、債權人,管理者等相關利益人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我國的會計準則目標也要以“公眾利益”為導向。

第二,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主體不夠廣泛。我國的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只限于財政部和一些專家,基層會計人員難以參與其中,這與美國的FASB吸收各行各業的人員參與其中有很大的差別,為了加強會計準則的實用效果,應吸收各行業的基層財務人員參與到制定過程中,來加強準則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第7篇

一、財政預算支出的監管問題

一般認為,財政預算支出的有效監管基于“四個支柱”:責任感、透明度、預測性和參與性。其中,責任感要求有關政府官員應明確其對內部上級領導和外部社會公眾所負的責任;透明度意味著財政和財務信息的透明對行政部門、立法機關和大多數公眾部門而言都是必需的;預測性要求法律和規章制度必須事前清晰地為人們所知,而且能統一地、有效地貫徹實施;參與性則需要提供可靠的信息并對政府的行為予以檢查。財政預算支出有效監控的“四個支柱”具體體現在財政預算支出管理過程的諸環節之中,如財政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現金和國庫管理、公共支出等。

在以上諸環節中,最關鍵的就是預算執行。這是一個利用現有資源來貫徹執行預算編制中的政策和充分體現財政預算支出管理目標的過程。對此,就必須要有一整套用來確保預算完好執行的程序和機制。否則,決策就可能會建立在錯誤的信息基礎上,資源也往往會失去有效的管理,即使是良好的預算制度,也會失去意義。

二、財政預算支出內部控制的具體內容及要求

根據財政預算支出管理的特點和具體要求,結合內部控制的相關理論,可把財政預算支出管理中的內部控制問題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程控制

過程控制旨在確保只有經過正確授權的指令才予以執行,要求對預算支出的每一過程都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監督。預算執行過程中最基本的控制環節有:

1、在承諾階段,需要核實:(1)支出計劃是否由法定批準人批準;(2)資金是否按照預算規定的用途撥付,且在適當的支出類型中保留足夠的資金;(3)撥付的資金是否列入正確的科目。

2、當提供了商品和服務后,必須核實:是否已收到有關商品和已提供某項服務的有關單據證明。

3、在支付之前,需確認:(1)是否存在有效的支出義務;(2)有關專業人員證明所提供的商品和所收到的服務是否滿足預期標準;(3)發票和其他有關支付票據是否是正確的或適合支付的;(4)驗明收款人。

4、在最終支付之后,需對所有相關支出進行檢查和復審,對不規范之處應予匯報。

總體上,在任何機構之內,在授權支出、批準合同和發出購買的指令、確認收到的商品和服務、履行支付等方面都必須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其中,一些職責可以由同一人或同一部門擔負。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同一人或同一部門不應既負責支付,又負責其他活動或控制支出。這種安排實際就是內部牽制原則的體現。

政府部門之間這些職責的分工支配著支出單位和核心部門(財政部門、財務控制部門)之間的職權分配。在不同的國家,這種控制可以是相關各部門的內部控制,也可以由綜合管理部門如財政部門、財務控制辦公室來完成。

(二)會計控制

許多國家的預算體系都是通過會計控制來確保遵照執行的。有效的會計控制,應保證清晰地記錄預算支出和撥款或預算項目間的變化(如,分攤、調查、預算追加等)。無論會計基礎如何,會計控制都應做到:(1)會計記錄必須要有足夠而合理的程序,包括對收付事項進行系統的登記、足夠的安全系統以及與銀行賬目的核對系統等;(2)所有的支出與收入事項都應該按照相同的方法登記到相應的賬戶中;(3)按照經濟種類和職能作用對支出進行一般劃分;(4)會計記錄必須明晰,文件程序必須完備;(5)會計報表的編制必須規范;(6)跟蹤支出周期(立項、審批和支付)每個階段的撥款使用(預算會計)系統,等。此外,會計控制還包括與單位組織結構相適應的會計控制權(會計體制)的集中和分權制度。在許多國家,中心機構,如財政部設有專門辦公室負責會計控制和辦理支付,這個辦公室通常也負責現金的管理,構成國庫部門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國家,支付由各個部委來負責,但現金和銀行賬戶由負責現金管理的國庫部門控制。因此,有關會計控制是否集權或分權的問題應與現金管理有關的問題相區別。一般認為,當支付過程和會計控制運行過于分散時,就需要對現金進行適當的集中控制或對會計控制體制進行改進,以使當前的分權系統能更好地適應監督會計記賬和現金管理的需要;而當支付過程和會計控制過于集中時,就需要一個系統,以確保資金按照預算和現金支付計劃及時支付,并使支出單位能更好地參與和獲得更多的靈活性。由于各國信息技術的迅猛進步,使為效率因素而進行的分散控制與確保支出的集中控制之間趨于協調,即現代技術有可能做到使二者兼顧:既分散控制,提高效率,又集中信息,便于預算執行。

(三)現金控制

現金控制屬于內部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廣義的內部控制是包括內部管理制度的,在此專門將現金控制羅列出來,主要是強調這一環節在整個內部控制中的獨特性和重要性。現金控制的主要原則在于:

1、現金余額的集中化。這種集中應通過“國庫專門賬戶”來實現。國庫專門賬戶是一種賬戶也可以說是一整套與所有政府支付交易相關的賬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每日的現金余額集中化;(2)財政部門負責開設賬戶;(3)收付事項應按相同的分類標準計入這些賬戶。

2、編制周密的現金計劃。在編制現金計劃時,要兼顧預算的權威性和考慮即將發生的支出所體現出來的靈活性。主要包括:(1)每年應按季度滾動編寫預算執行計劃;(2)在每年預算執行計劃內,編寫每月現金和借款計劃;(3)月現金計劃執行要每周總結。為編寫每月現金計劃,避免欠款和延遲支付的發生,必須對各項相關事項進行監控。

3、借款政策需要提前制定,借款計劃應該公開。各級政府的借款必須規范而且應與總體財政目標一致。

4、借外債應該與預算或長期支出計劃相一致,并嚴格監管。

(四)采購控制

政府作為購買者,其主要目標是能夠在競爭性的價格上獲得優質商品和服務。采購控制應有助于投標者的公平競爭,及獲得貨幣的最佳價值,將腐敗和特權風險降至最低。一些國家的政府購買功能是通過某個采購中心的采購任務體現出來的。理論上,集團購買可以獲得低價位,但由于存在采購中心對客戶的拖拉、官僚習氣、存貨過多、中間損失、偷盜以及對市場和技術變化反應不夠靈敏等問題,實際效果并不盡人意。為有效杜絕此類現象,筆者建議政府應成立監督和幫助下級采購部門的中央公共采購辦公室,其職責主要是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確保采購部門雇用和培訓合格的員工,完善培訓體系和監督政府采購。

除此之外,良好的采購控制應包括以下基本內容:(1)采購的標準及相關制度應規定清楚,并公布于眾;(2)采購過程應接受公眾監督,采購結果應公布于眾,競爭方的名稱、投標價格、中標者的價格也應該公開;(3)契約簽定和整個采購程序應接受立法機關和審計部門監督;(4)應保存書面(計算機化)記錄,便于公眾查詢;(5)工作人員的公務職責和個人利益不應有牽涉;(6)應進行財務委派和恰當的崗位分離及崗位輪換。

第8篇

關鍵詞:房地產業發展;級差地租;土地供給行為;土地制度;長效機制

一、 引言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既關系到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實現,也關系到經濟增長的健康可持續,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1998年城鎮住房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房價一直處于上漲態勢,尤其是2006年以來商品住宅價格逐漸偏離了城鎮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國家統計局的《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按月)顯示,2006年1月全國城市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5%。2007年1月~11月,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漲幅均超過5%。房價歷經2008年的短暫回落后,繼續一路上揚。截止到2013年11月,70個大中城市中,同比價格上漲的城市有69個,下降的城市僅有1個;同比最高漲幅高達21.9%,最低下降僅為1.2%。全國房價的普遍上漲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

城市住房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原因何在?一些民眾將責任歸咎于開發商,認為開發商追求暴利的行為推高了商品住宅價格。然而,深入思考后就可以發現,彼此進行激烈競爭的開發商并不具備在全國范圍內將房價持續推高的能力和條件。也有部分學者將房價上漲的原因歸于住房需求過量。誠然,住房價格上漲部分地源于旺盛的住房需求,但是住宅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除了需求方面的因素外,房價的普遍持續上漲也與住房供給成本的持續增加密不可分。而住房建設所用土地成本是住房供給總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成本。地方政府追逐級差地租的沖動推動住房建設用地價格的上漲,進而推高了房價。因此,從級差地租角度思考房價上漲的原因及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顯得尤為必要。

二、 兩種社會體制下級差地租的比較

首次提出級差地租概念的是威廉?配第,而級差地租理論的真正創始人則是詹姆斯?安德森。大衛?李嘉圖則將級差地租理論與勞動價值理相融合,進一步地研究地租問題。其后,馬克思在既有級差地租理論的基礎上,擯棄級差地租理論的不合理成分,吸納級差地租理論的科學成分,結合西歐各國尤其是英國級差地租的經濟現實背景,創造性地構建了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的理論體系。

在馬克思關于級差地租理論的論述中,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借以實現增殖價值的形式,級差地租I和級差地租II是級差地租的兩種存在形式。級差地租I的產生源于兩個原因,一是土地肥力,二是土地位置。無論土地肥力,還是土地位置均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改變而改變,因而土地產生的級差地租也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改變而相應改變。資產階級的土地所有權壟斷、商品經濟、土地肥力不同,以及土地位置不同均是級差地租I產生的條件。與此相比,級差地租II產生的原因則是對同一地塊土地的連續投資。在馬克思的論述中,級差地租II的產生是在實行集約經營的條件下,在同一地塊上投入較多的資本,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手段以提高總的生產效率,從而產生超額利潤。

社會主義中國級差地租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的產生有相似之處,也有特殊之處。其一,社會主義中國級差地租與資本主義級差地租存在相似之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土地所有權的實現、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土地肥力和土地位置的差異等均與資本主義級差地租并無實質性的差異,只是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級差地租現實地表現為土地的溢價。諸多因素均會引致土地溢價(級差地租)的產生,比如說,土地資源的稀缺和土地二級市場供應的壟斷均會引致級差地租I的產生及增加,商品經濟的存在以及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均會引致級差地租II的產生及增加。其二,與資本主義下級差地租的產生相比,社會主義中國級差地租的產生有其獨特之處。中國級差地租是在中國土地所有制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共同作用下產生的。(1)社會主義中國的土地所有制與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截然不同。資本主義社會的土地一般是由私人壟斷性占用。社會主義中國的城鎮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所有權執行人不同,其權利行使的方式不同,級差地租也相應不同。(2)我國法律規定,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不能進入土地交易市場,不能直接用于商品房建設。只有地方政府經過土地征收將集體土地轉化為國有土地,才能用于商品住宅的開發建設。因此,征地是獲得商品房建設用地的唯一途徑,地方政府對土地建設用地供應具有壟斷性。(3)資本主義條件下,市場化程度較高,土地市場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而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脫胎于計劃經濟,市場化程度不高,土地市場、城市化過程中的土地增值程度受到的政府行政干預較多,或者說主要受地方政府控制。

三、 級差地租對房地產業發展的影響機制

我國地方政府控制著土地要素的流向與價格,影響著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與配置方式,影響著商品住宅價格的形成與走勢,對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具體而言,地方政府對級差地租的追求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影響著房地產業的發展:

(1)土地出讓金提高了住房的供給成本。由于我國城鎮土地歸國家所有,土地出讓由地方政府完全壟斷,房地產開發企業需要通過“招拍掛”方式向地方政府交納一定金額的土地出讓金才能獲取土地使用權。《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數據顯示,1998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為67億元,2010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躥升至29 109.94億元。同時,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在十幾年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98年~2000年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均在10%以下,而2001年~2013年平均占比超過了50%。由此可見,土地出讓收入日益成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級差地租)大幅度提高了住房供給成本,抬高了住房銷售價格。

(2)房地產稅費提高了住房的供給成本。地方政府可以從房地產開發經營中獲取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附加費、企業所得稅、固定資產調節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契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等大量稅收。通常情況下,上述12項賦稅占到房價的30%~40%,上述12項賦稅加上土地出讓收入占到房價的50%~80%。相比而言,歐美國家的房地產相關稅費與地價的總和僅占到房價的20%左右。橫向對比后可以看出,我國地方政府獲取的房地產稅費占比更高,由此取得的級差地租更高,由此增加了我國商品住房的供給成本,抬高了商品住房的銷售價格。

(3)囤積土地等操縱土地的行為影響到了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房地產業的產業關聯性強,產業帶動性廣,房地產業的發展能夠快速推動經濟增長。目前,經濟增長程度是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因而,地方政府非常熱衷于房地產業。土地供給數量基本保持不變,而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多,所以土地資源會變得越來越稀缺。大型國有房地產企業通過囤積土地等操縱土地供給,壟斷土地二級市場,增加級差地租收入,從而在房地產開發中獲取暴利。由此可見,地方政府對級差地租的控制提高了住房供給成本,抬高了住房銷售價格。

四、 現行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給行為及其根源

在中國現行土地管理體制下,城鎮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我國城鎮國有土地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但是,土地所有權并不是由國務院實際行使,而一般是由地方政府行使,其現實表現為: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或劃撥由地方政府具體負責執行。由此可見,城市土地的一級市場實際上被地方政府所壟斷。在我國現行土地管理制度下,用于我國商品房開發的土地一般只能是國有土地,集體土地不能直接用于商品房的開發使用。具體而言,地方政府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后,再將其通過“招拍掛”的出讓方式出讓給房地產開發企業。因而,地方政府可以影響土地二級市場交易,控制土地出讓的數量、土地出讓方式,以及土地出讓價格。

我國進行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責任與之前相比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唯一改變的僅僅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收入權限和范疇的變化。地方絕大多數的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給仍然需要地方政府來負責,所以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非常之大。為了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分稅制改革默認了地方政府的預算外收入的存在。在分稅制改革之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成城鎮土地出讓收入;但是在分稅制改革之后,城鎮土地出讓收入幾乎全部歸地方政府所有。自從2002年“招拍掛”土地出讓制度實施以來,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預算外收入來自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城鎮土地而獲得的巨額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過程中往往采取非飽和的土地供應方式,按照一般壟斷廠商確定產量時的原則來確定土地出讓數量,以維持土地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況,以獲得最大化的預算外收入。

轉型期地方政府官員除了追求財政收入的最大化,其另一個效用目標是取得政治上的晉升。因而,地方政府會在任職期限內盡力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經濟發展指標,盡可能地促進經濟增長。分稅制改革后,與房地產相關的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契稅,以及與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相關的營業稅,均屬于地方財政收入范疇,地方政府逐步擁有相對獨立的利益結構和目標函數,地方政府發展房地產業的激勵和沖動被進一步強化。在此現實背景下,大力發展房地產市場以增加地方官員取得政績的砝碼成為地方政府的“理性選擇”。因而,如若地方政府以經濟增長為最大目標,則可能增加土地出讓數量,加大房地產開發投資,造成房地產開發土地供應過度的狀況。

五、 房地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的構建

在中國現行土地制度下,土地一級市場被地方政府實際壟斷。地方政府通過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直接抬高土地價格,以及通過增加房地產相關稅費間接抬高土地價格,以及國有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囤積土地等方式抬高了土地價格,獲取到盡可能多的級差地租,提高了商品住房供給成本,從而推高了住房銷售價格,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發展。由此可見,地方政府的土地供給行為對于土地市場以及商品住房市場的健康發展影響巨大。科學定位房地產市場中地方政府的角色與職能,理順地方政府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對于構建房地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十分必要。

1. 建立統一的土地交易市場,打破地方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壟斷。

(1)實現城鄉土地征用、流轉、開發使用的統一管理,確保不同所有權類型土地在土地市場上都能夠進行公開、公平交易,確保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交易價格與交易制度的形成與進一步完善;(2)合并地方土地一級與二級交易市場,建立省級土地交易中心,建立統一的、競爭性的土地市場體系,打破地方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壟斷;(3)加大對地方政府土地交易行為的監管,限制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級市場的圈地行為和在土地二級市場的賣地融資行為,消除地方政府自征自賣、私下轉讓、暗地劃撥土地的動機與行為;(4)保障土地市場上交易雙方權利與地位的平等,保障交易雙方責權利的統一,嚴厲打擊任何擾亂土地市場交易的違法違規行為。

2. 改革存量土地再開發模式,以市場機制決定土地資源配置。改革現行城鎮存量土地再開發的運作模式,引入市場機制替代原來政府作為主體統一收購統一出讓的模式。在符合城市規劃的前提條件下,城市存量土地可以由市場機制自行解決,由市場機制對土地資源配置起到基礎性作用。而政府不再直接干預土地資源的配置,而是具體負責制定每年度城市再開發實施的計劃、劃定城市舊危房改造范圍、掌控存量土地再開發建設的總體數量、確定土地用途改變后的級差地租地價,以及確定土地使用條件改變后的級差地租地價,并且定期將政府負責內容以及執行情況向全社會公布。

3. 規范土地征用制度,劃清土地征用的邊界與范圍。規范土地征用制度,劃清土地征用的邊界與范圍,明確政府以公共利益為目的進行征地和以商品住房開發為目的的邊界與范圍。將地方政府土地征用行為與土地交易市場進行有效銜接起來,同時實現地方政府的土地規劃行為與中央政府的土地監察行動進行有效互動起來。規范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的土地征用行為,規范土地的征用、上市、交易、開發、監管等相關流程,完善“規劃權、決策權、執行權、使用權與監督權”相分離的制約機制,消除土地征用過程中的違法行為。

4. 完善土地儲備制度,消除土地謀利動機與效率損失

嚴格規定土地用途,規范土地使用、保護、回收機制,保障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城市發展規劃相一致,防止土地市場失靈引起的土地資源錯配與效率損失。盡快出臺土地儲備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禁止土地購買方囤地行為、操縱土地價格等違規違法行為,嚴格約束地方政府土地儲備行為,在源頭上消除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利用土地謀利的動機與空間。

5. 完善土地供應制度,確保土地出讓的“三公”。

(1)確保土地出讓的公開。為了確保市場進行理性選擇,政府應當及時真實地披露土地出讓信息,比如,政府應當制訂并公開每年度的用于房地產開發的土地供應計劃;(2)確保土地出讓的公正。制定規范的土地使用權出讓規則,約束房地產開發企業獲取土地的行為,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之間進行合理競爭,扭轉房地產開發企業之間的合謀行為,消除寡占型市場結構中的壟斷行為;(3)確保土地出讓的公平。為了維護土地市場的公平競爭,政府應當根據房地產市場的實際情況制定規范的土地使用權出讓程序與土地使用權出讓規則。

6. 完善政府管理體制,理順各方利益分配機制。完善政府管理體制,改變現有各政府部門自求平衡的資金運作狀況。完善現行財政分權體制(優化分稅制),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統籌安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土地資源營運資本收入的分配比例,將土地收儲供應環節的利益鏈條與各部門建設資金籌集鏈條相隔離,。消除地方官員的設租行為,抑制地方政府供給土地的沖動,改變地方政府行為影響房地產一級市場的土地供應現狀。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蘭宜生,郭利平.我國東中西部大城市土地出讓金體現的級差地租問題研究――以上海、鄭州、西安為例.中國經濟問題,2012,(1):59-64.

3.唐令芳.級差地租對城市房地產開發的啟示――以蘭州房地產市場為例.學術探討,2010,(11):384-385.

4.王國躍,李海海.級差地租、制度缺陷與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當代經濟研究,2009,(5):62-65.

5.歐陽安餃.中國城市土地收購儲備制度理論與實踐.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6.王洪春,王媛.評中國住房保障研究領域的理論誤區.現代經濟探討,2013,(10).

7.杜超.財政分權、政府行為與經濟增長.山東大學學位論文,2009.

8.朱媛玲.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區域差異的計量研究.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2.

9.肖淼.區域產業競爭力生成機制研究.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5.

10.石正方.城市功能轉型的結構優化分析.南開大學學位論文,2002.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號:2012M511707);江蘇省博士后科研基金(項目號:1101073C);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項目號:13CJY038);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項目號:2013SJD790014);江蘇省博士后科研基金(項目號:1301008C)。

第9篇

關鍵詞:責任會計;水泥制造企業;財務管理

一、責任會計理論概述

(一)責任會計的概念

現代管理會計包括預測決策會計、規劃控制會計和責任會計3項基本內容。責任會計是指在組織企業經營時,按照分權管理的思想劃分各個內部管理層次的相應職責、權限及所承擔義務的范圍和內容,通過考核評價各有關方面履行責任的情況,反映其真實業績,從而調動企業全體職工積極性的管理會計子系統。《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第35條規定“績效考評控制要求企業建立和實施績效考評制度,科學設置考核指標體系,對企業內部各責任單位和全體員工的業績進行定期考核和客觀評價,將考評結果作為確定員工薪酬以及職務晉升、評優、降級、調崗、辭退等的依據”,體現了責任會計在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具體要求。

(二)責任會計理論的發展

責任會計是在20世紀中葉產生并逐步發展起來的,它的產生與分權管理模式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國際經濟的迅速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規模逐步擴大,出現了大型跨國公司等各種集團型企業。這些企業規模龐大,管理層次繁多,組織機構復雜,其分支機構遍布世界各地,而以往的集中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現代分權管理模式應運而生。所謂分權管理,就是將日常經營管理決策權在不同層次的管理人員之間進行適當劃分,并通過相應授權,使不同層次的管理人員能對各該權責范圍內的經營管理活動做出及時有效的決策,最大限度激發基層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減輕高層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與決策負荷,使它們將工作重點放在企業的長遠戰略規劃上。分權管理的結果,一方面使分權單位之間具有了一定的相互依賴性,主要表現是它們之間相互提品或勞務;另一方面各分權單位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必須大力協調各分權單位之間的關系,防止出現各部門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使企業整體利益受損的行為發生,為了充分發揮分權管理的優越性,并盡量減少這種管理模式的缺陷,就必須加強內部控制,責任會計正是適應這種管理要求而建立起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二、水泥制造企業的成本核算分析

(一)成本核算分析

水泥企業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產品生產成本(也稱制造成本)和生產經營管理費用(期間費用)兩部分。產品生產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輔助生產費用等構成。水泥企業按逐步結轉分步法進行成本核算,制造工藝按車間步驟為:原料烘干車間成本計算生料車間成本計算燒成車間成本計算成品車間成本計算水泥熟料,散裝水泥,包裝水泥。期間費用分為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按成本管理的要求分類,成本分為預算成本、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水泥制造企業預算成本反映企業的平均生產水平,是確定水泥銷售出廠價的基礎,是編制計劃成本的依據和評價實際成本的依據;計劃成本是水泥生產各車間根據計劃期的有關資料,在實際成本發生前預先計算的成本,是考慮降低成本措施后成本計劃數,反映在計劃期內應達到的水平。

(二)影響水泥企業成本的因素分析

要做好水泥企業成本控制,必須對影響成本的諸因素有一個系統的了解。一般而言,影響水泥企業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直接材料是水泥產品成本構成的第一要素,比重占水泥成本的80%以上,主要包括石灰石、黏土、砂巖、鐵粉、石膏、水渣等;燃料及動力的核算與分配,燃料及動力主要包括煤和電。因此,加強原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水泥企業降低企業成本最重要的手段。

2、水泥產品是能源消耗型的低附加值產品,水泥生產技術水平(包括生產設備技術工藝水平、生產人員技術水平、生產管理人員管理水平等)決定了產品質量,同時也是水泥成本控制的關鍵因素。

3、水泥企業是否建在原材料周邊市場,也是影響水泥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原材料的采購成本直接決定了水泥生產成本的高低,水泥企業建在原材料周邊市場,采購費用包括運費就能得到極大節約,并能及時供應生產所需的原材料。

4、生產設備狀況,生產設備狀況主要考慮其設備運轉率情況,以及能否達產達標。生產安全問題等一些突發事件所產生的應急處理成本也是影響企業成本、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5、水泥企業生產所需流動資金占用較大,加強流動資金管理,控制應收賬款規模、及時回收應收款項,提高應收賬款回款率,才能有效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6、企業管理層的整體經營管理水平也決定著水泥產品成本能否降低,管理出效益,管理層的經營管理水平弱就會對產品成本有重大影響。

7、水泥銷售市場半徑的大小決定了水泥銷售費用的高低,決定了企業水泥產品是否具備價格競爭優勢,從而決定企業利潤的高低。從云南省水泥銷售市場分析,水泥銷售市場半徑對企業比較有利的一般在應在距離水泥生產企業的100公里范圍內,云南山高路遠,水泥銷售主要依靠汽車運輸,汽車運費相對火車要高很多。

8、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經濟周期是影響水泥企業生存的外部重要因素。2008年9月份以來,隨著國際金融風暴影響加深和整個國民經濟增速減緩,水泥生產也出現增速放緩、價格下降、效益下滑的新情況。但隨著國家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一系列措施的逐步實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對水泥制造企業是重大利好,也是企業的良好發展機遇。

三、責任會計在水泥制造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一)劃分責任中心

構建合理的責任成本管理體系的首要問題就是科學地劃分責任中心,以分清各部門的責任,克服各責任中心之間權責劃分不清的弊端,避免推責爭權的現象,責任中心的設置應按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可控性原則和單位現有機構編制及內部管理層次、勞動組織來確定。根據水泥制造工藝及特點,結合云南水泥企業的具體情況,水泥制造企業責任中心可劃分為管理機構責任中心、原材料采購責任中心、生產責任中心和營銷責任中心。企業管理機構既是本級的責任中心,又是采供、產、銷責任中心的匯總部門和管理部門,該中心實際是以董事長或總經理為最高領導者、組織者和責任人經營管理班子協同進行管理,負責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采供、產、銷責任中心實際上是采供、產、銷部門經理負責的中心,由企業分管采供、生產、銷售的副總經理負責,同樣體現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其中心是責任,以責定權,以盡責定利;采供、產、銷責任中心可以根據各中心業務活動的特點以及所負責任、管理權限再細分為多個業務部門責任中心,明確經濟責任,層層進行業績考核,以充分調動各責任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二)責任成本的預算和分解

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之間雖有許多區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構成它們內容的同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耗費。就一個企業而言,一定時期發生的廣義產品成本總額應等于同期發生的責任成本總額。責任成本預算是保證水泥原材料供應、生產安全、產品質量、銷量等正常的情況下,核定給各責任中心的成本限額(主要依據同地區、同行業的水泥單位平均成本、單位能耗、單位電耗、單位煤耗等指標),它既是各成本中心的努力目標和控制依據,又是考核責任中心業績的依據。對企業管理機構責任成本預算主要是根據水泥生產、銷售市場情況來核定企業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的責任控制成本,促進企業管理成本降低,提高管理效益;對原材料采購責任成本預算對水泥制造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因為直接材料是水泥產品成本構成的第一要素,比重占水泥成本的80%以上,原材料采購要“貨比三家”,力求質高價廉而不是質次價高,對于大宗原材料采購實行公開市場招投標制,減少采購中間環節,降低采購成本;生產責任成本預算要從水泥生產步驟:原料烘干車間生料車間燒成車間成品車間等環節,依據同行業水泥單位能耗、單位煤耗、單位電耗、安全事故率等指標進行責任成本預算落實,確保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提高設備運轉率;營銷責任成本預算應根據水泥市場銷售價格、銷售半徑、同行業單位銷售費用以及應收賬款回收率等指標進行成本控制,建立“誰銷售,誰負責收款”的營銷終身考核機制,既要確保銷售量上升和銷售價格有成本優勢,又要確保應收賬款及時回收,提高應收賬款周轉率,緩解企業流動資金周轉壓力。

(三)建立以市場價格為主的內部轉移價格

內部轉移價格是責任中心之間轉移中間產品時計價結算的依據,也是責任會計核算的基礎。內部轉移價格制定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責任中心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積極性。不合理的轉讓價格將會使責任會計無法反映責任中心的實際績效,造成責任中心之間分配不均,反而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近年來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為企業采用市場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公允價值的會計原則是2006年財政部制定的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最大亮點。由于水泥行業處于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市場價格可以及時取得,市場價格能客觀公允地反映責任中心產品或勞務的獲利能力和競爭能力,因而可以促使責任中心改善經營管理,降低成本費用以獲取更多利潤;另外,采用市場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也能使責任中心更加貼近市場,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從而提高水泥制造企業對市場反應的靈敏度。

(四)責任控制與考核

責任控制與考核,是在事先編制的責任成本預算的基礎上,通過提交責任報告將責任中心實際發生的責任成本與其責任成本預算進行比較而實現的。責任指標下達后,要想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較好地執行目標責任成本,不能光靠指標約束責任主體,還必須配以切實可靠的管理措施,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責任成本進行控制,這些措施應當是配合責任成本的完成而進行的。即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制度。評價與考核責任中心的工作成績,是責任會計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責任會計實施激勵的重要環節。水泥制造企業在進行績效考評時,必須考慮到其科學性、合理性、綜合性。具體來說,要遵循以下4條原則:

一是要有利于企業的長遠利益。對責任中心不能僅僅以其短期內的經營成果作為判斷其優劣的標準,還要看它的行為是否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是絕對指標要與相對指標考核相結合。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強調其中一種,往往會產生不良效果。

三是價值指標要與非價值指標考核相結合。能用貨幣表示的績效固然重要,但是對不能或很難用貨幣表示的績效也要加以考核,這樣才能做到公平、全面。

四是要遵循可控性原則,即企業進行考核時要把責任中心無法控制的因素排除在考核指標之外,責任中心只對其可控制部分承擔責任。

參考文獻:

1、吳大軍,王秉選.管理會計[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

2、孟欣.淺談責任會計制度在公路施工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J].大眾科技,2006(5).

3、陳戈.論責任會計的激勵職能及其實現[EB/OL].論文天下,2007-11-21.

第10篇

農村公共服務是指以政府為主要供給主體,為滿足農民需要、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面向農村提供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服務。針對農村的社會結構、發展理念、生活方式、現代化程度低等特殊因素的存在,使得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及其運作有很大的特殊性。當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存在地域不均等、城鄉不均等、群體不均等等問題,如何實現公平正義,改進和保障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一、農村公共服務公平存在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公共服務的公平問題包含分配問題、排他問題和消費選擇問題。這三類問題是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由于農村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的存在,在面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會產生公平性方面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政府公共投入分配的不公。從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到公共交通、公共水利和生活設施的建設,都需要政府的投入。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無論是供給項目還是供給量方面都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在不同地區、不同的鄉村之間如何分配,以及分配的主次和先后順序都是很難解決好的問題,導致了村村之間發展和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均衡。

其二,公共服務項目收費不公平。在一些公共服務項目諸如教育、醫療等實施收費中存在著不公平問題。對于一些政府提供的有償公共服務項目,如果沒有一個完備公平的收費標準,這樣的情況任何人都不會理解的。政府對于城市的公共服務投入多,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優越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環境。而在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主要是由農民自己負擔,政府的投入很少,很多諸如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都是由農民自行集資建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公共服務項目亂收費問題越發嚴重,這是公共服務項目收費不公平的突出表現。

其三,二次分配惠顧偏失。作為政府二次分配的重要內容,按照羅爾斯提出的“差異原則”,公共服務的提供理應要照顧和補償最少受惠者的需要和利益。然而,在現行的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安排上,最少受惠者所得到的二次分配不盡人意。這一方面體現在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優先性上,例如許多普通農戶得不到貸款支持,從而被排除在政府的公共服務之外,政府公共服務往往優先惠顧到那些處于有利地位的人。另一方面體現在實施同等收費的公共服務項目中,沒有設置必要的補償機制,忽略了農村人口購買力差異的同等收費制度,使得最少受惠人獲得的利益更少。

其四,消費選擇待遇不公。公共服務消費者在消費選擇方面會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當前的中國,政府面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內容有限,在服務內容的選擇上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由于這些缺乏消費選擇力的消費者處于被動,即使某些公共服務項目即使他們不需要,也無力退出,只能和那些處于有利地位的人共同付費,導致其生活繼續貧困。這種在消費選擇的不公正待遇,是農村公共服務存在的突出困境。

二、農村公共服務公平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

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是政府,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村公共服務的不公平問題,很大原因在于政府方面。由于政府制度缺失、管理不善以及公共組織自身結構的缺陷,致使農村公共服務的提供偏離其“公共性”的一面。從政府治理方略和制度安排來看,造成上述公平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供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由于我國在建國初期一直比較注重發展工業,而且往往是以效率為優先的發展理念,而我國是農業大國,致使農村公共服務在供給量方面出現嚴重的不足。據統計,發展中國家對于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一般為10%左右,而我國只有3%左右。由此可見分配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導致了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因此供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供給質量缺失的深層次原因。

(二)供給責任劃分的不合理根據財政分權理論,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全國性公共服務的提供,地方政府則負責地方性公共服務的提供。但實踐中,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劃分上不盡合理,鄉鎮政府的事權大于財權,承擔了許多應該由上級政府承擔的支出,無形中將一部分本應由國家負擔的支出轉嫁給了農村居民。

(三)政府自身治理結構的缺陷政府自身的治理結構,決定了從公共投入的分配到各項公共服務的具體安排,再到各類有償服務的監管和惠顧對象的確定,因此決定了公平與否。長期以來,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幾乎壟斷了公共服務的提供,由于缺少競爭,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差、效率低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對于這些問題,還需從改善公共服務的提供的機制入手,花大力氣加以解決。

(四)相關配套制度的缺失公共服務收費的管理制度和補償制度的不完善和缺失。目前面向農村的公共服務收費的收費體系包括政府服務機構,公共事業單位收費和市場供給主體,在收費項目確定、收費權限、收費標準和收費方式等方面卻缺乏權威的制度規范,致使不少購買力嚴重不足的農村人口享受不到起碼的公共服務。

三、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公平問題的主要對策

農村公共服務的公平問題有多種表現,也有其復雜多樣的具體原因。與此相關,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也應當是多方面的。各級政府必須圍繞著解決政府和社會、市場、企業的關系的基礎上,重新確定政府的角色和職能,在政府體制改革中選擇服務型政府的取向已成為一種共識,各級政府都更加重視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各級領導干部的精力也更多地放在推進社會發展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

(一)建立多樣化供給的制度,實行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市場化改革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有序供給,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需求,這是解決公平問題的根本出路所在。改變行政專斷化的服務決策模式,建立民主化的服務決策機制是這一制度變革的實質。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公共服務的性質,建立相應的產權制度。二是公共服務的類型,建立分類供給的制度,其中包括確定服務類型的供給主體,是政府或者市場還是二者皆有。四是根據社會需要和公共服務,建立政府支持市場供給的相關制度,確定支持范圍、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二)加大用于農村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總量通常的觀念認為,在城市中修路、建校、通水、通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理所應當由政府“買單”,而農村的這些事情很大程度要由農民自己解決。公共財政的職能就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政府要向城市和市民提供基礎設施和公益,也要向農村和農民提供相同的公共服務,讓農民享受到與市民一樣的待遇。因此,應當調整公共財政資源的分配格局,因此,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公平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加大用于農村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逐步擴大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量(三)建立完善的廉潔服務制度,強化基層政府服務職能提升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水平。嚴格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確保政府工作高效運轉,確保重大決策貫徹落實。深入開展績效考評和行政效能建設。建立健全城區政務服務體系,完善城區便民服務功能。提高政務服務效率。進行公共服務廉潔性評估制度創新,力促廉政風險防范管理工作科學化,推進懲防體系建設,提高了源頭預腐能力。

第11篇

為幫助大家書寫植物保護相關論文,求學網為大家帶來了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探討,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

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管理是單位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 通過編制預算、內部控制、考核業績所進行的一系列財務管理活動, 預算管理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單位總體目標的實現。作為主要或完全依靠經費開支的各級行政事業單位, 如何把撥繳的有限經費管理好, 使其發揮出最大的使用效益, 成為當前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急待解答的重要課題。本文針對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問題進行一定探討。

一、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內容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是指行政事業單位根據事業發展計劃和任務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由收入預算和支出預算組成, 包括短期的現金收支預算,以及長期的資本支出和長期的資金籌措, 是單位內部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講, 行政事業單位由于其特殊性質, 預算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收入預算, 包括財政補助收入、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和其它收入; 支出預算, 包括事業支出、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和上繳上級支出, 支出預算按其性質可以細分為: (1) 維持單位管理和服務工作正常進行所需的日常經費, 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 即經費預算; (2)單位專項業務活動所需的業務事業費, 包括各部門的部門業務費和單位總體業務工作活動費, 即業務預算; (3)對下屬單位的專項補助; (4)上繳上級的支出。行政事業單位的整個預算體系均應有相應完善的預算管理組織機構,相應的授權、分權、資金監控, 預算調整審批制度和程序,財務預算管理應定期對照預算指標及時總結預算執行情況、計劃差異、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協調各方關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單位的長期戰略規劃、短期策略和發展方向進行有機的結合并予以具體化。從實際情況來看,隨著國家預算制度的改革, 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還存在不少問題。

二、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1、事前的支出預算編制缺乏科學性。目前有些單位在編制預算時, 不根據自己計劃進行系統論證, 科學預算, 而是根據估算的經費收繳數額進行“倒剝皮”, 以經費收繳數作為下年度預算支出計劃額, 個別業務部門為本部門“小集體”花費方便, 隨意編制計劃項目, 以達到多騙取經費的目的。此外, 目前編制財務預算幾乎成為財務一個部門的工作, 由于財務人員較少參與單位業務項目的討論、規劃和決策, 因此只能依據上年數據編制預算, 這樣的預算不可能與單位的實際業務緊密結合, 也不可能得到用款單位的配合執行, 預算編制缺乏科學性。

2、事中的支出預算約束軟化, 預算變動及追加預算較多, 影響了預算執行的剛性。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著預算管理意識不強, 只重形式預算, 而輕管理, 無法保證預算方案的嚴肅性, 致使預算執行失去剛性, 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為調整和追加預算, 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湊預算的盤子, 而對于預算的執行情況的關注卻較少, 為預算而預算, 預算應有的作用被削弱。還存在缺乏控制機制,預算約束力偏弱的問題。由于預算制定后沒有層層分解、層層控制, 因此在預算的執行過程中支出很少受到預算的約束。開支前不計劃, 開支后審批不嚴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時費用開支標準遇到某些“具體情況”時, 強行突破, 亂增項目, 使預算失去了嚴肅性和控制性。

3、事后的支出監管程度弱化, 財政監督并不深入, 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預算執行缺乏分析與考核, 由于單位性質決定以社會整體效益為重, 較少關注經營效益, 因此行政事業單位一般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預算執行的分析考核制度以及預算執行評價制度。考核意識不強, 考核指標不明確, 預算執行結果未與單位相關責任人的經濟責任掛鉤, 未與職工的激勵機制掛鉤, 預算執行沒有約束力, 資源利用效益差。

第12篇

關鍵詞:土地非農化,影響因素,經濟發展

 

1.1國外學者對土地非農化影響因素的研究

1.1.1人口增加、城市因素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

Muth是最早提出農地流轉模型的經濟學家,他構建了一個理論模型來分析農地的城市流轉,他的模型假設在一個類似屠能區位論模型的平原中有兩個產業(農業和住宅業)進行用地競爭,在這個平原中,城市圍繞著一個同心圓擴張或縮小。Muth模型表明農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對決定土地在農地和城市用地間的轉移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Kuminoff基于Muth的假設,構建了一個線性計量模型來研究土地非農化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城市的因素,如農地與城市邊緣接壤長度的大小,城市人口的增長等是土地非農化的主要推動力,而農業收入低的原因并不是土地非農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政府的規劃管制對于土地非農化的影響在統計上不顯著。

Tweeten使用1949—1992年的美國州級人口普查數據來模擬農地數量的變化,農地數量的變化是農戶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農業人口密度以及城市人口密度的函數。實證結果表明美國土地非農化74%的原因是農業因素導致的(農業人口和人均農戶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農業經濟缺乏活力是農地流失的主要原因,而城市的擴張倒是其次。

1.1.2土地產權、政府管制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

Skolow研究了美國加州首府薩克拉曼多地區城市化、農地流轉以及農業發展的關系,研究認為土地非農化的數量與農地保護政策緊密相關,大城市的擴張更能集約地利用土地,而各個地方政府在財政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稅收政策等方面的競爭使得從全州的角度來合理調控土地非農化的措施復雜化。

Diane Hite認為財產稅的提高雖然減少了農地轉用的總量,但卻提高了高質量農地非農轉用的概率。經濟轉型中土地產權以及地方政府自治權利擴大對于土地非農化具有重要的影響。Wasilewski 和Krukowski以波蘭華沙和奧爾什丁周邊地區土地轉為住宅用地的情況為例研究了土地非農化的影響因素。

Kline和Alig構建了一個probit模型研究人口增長、收入水平變化、農用地價格、農用地所有權結構、土地利用法、農用地保護區、城市增長界限等因素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研究發現設置城市增長界限對于土地非農化有明顯的限制作用;建立農用地保護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土地非農化;土地利用法和農用地保護區的交互效應對土地非農化有抑制作用,但統計上不顯著;土地利用法和城市增長界限的交互效應對于土地非農化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農用地的價格對土地非農化影響很小。

1.2國內學者對土地非農化影響因素研究

由于處于經濟轉型期,中國土地非農化的驅動因素顯得更為復雜。學者們認為土地非農化的基本驅動因素是人口增加、城市化、經濟發展、農業用地的比較利益低等,但政府行為對于土地非農化規模和速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2.1人口增加、城市因素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

我國耕地非農化與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高度相關,隨著大量勞動力的非農化,對城市容量、交通運輸及各種生產服務設施帶來了巨大壓力。魯明中的計量研究表明每增加1億元的國民生產總值,需占用耕地29.33公頃,每吸納1萬人的非農勞力需占用耕地74.27公頃。

葉嘉安利用遙感數據對東莞市城鎮用地的實證研究表明,城鎮用地的擴張與人口及工業產值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其中人口的因素對用地量需求所起的作用比工業產值的作用大。

龍花樓根據GTR模型研究了長江沿線樣帶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研究認為該地區的耕地和建設用地都有增加的趨勢,模型結果表明建設用地的擴張與最近的中心城市人口、當地的城市化水平、人均農業總產值呈正相關關系,與坡度和海拔呈負相關關系。

1.2.2土地產權、政府管制對土地非農化的影響

土地產權主體缺位、土地征用權濫用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土地資源配置上的非合作博弈為特征的政府治理缺陷是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成因。

由于農地產權不明晰已經各利益主體的政治地位不同造成土地收益分配關系不盡合理(市、鎮獲得35%--45%的土地收益,農村集體獲得20%--25%的土地收益),即市(鎮)各級政府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剝奪了農民的收益權利,總體的利益分配格局對于地方政府有利,使地方政府具有通過土地非農化的手段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激勵,從而促進了農地的過度非農化。科技論文。分權化改革后,地方政府具有追求本地工業化、城市化的強烈愿望。求這個目標首先必須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賈生華、張宏斌的研究認為土地非農化過程中的利益分配主體主要有地方政府、村干部和農民。目前孤傲及征用農地價格過低,在同等區位情況下,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價格相差平均10倍以上,地方政府在土地非農化過程中有比較可觀的財政收入。農用地非農化過程中收入分配不透明,村干部在其中可能有灰色收入,成為推動土地征用、促進土地非農化的重要力量。農業比較利益低,在土地非農化過程中農民有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地方政府、村干部和農民都有動力促進土地非農化進程。

曲福田等的研究認為,由于農地征用價格、出讓價格以及市場價格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1:10:50),各級政府可以通過低價征用、高價出讓而獲取巨額收益。蔡運龍認為由于耕地非農化采用的是國家征用制度,耕地征用價格、出讓價格之間的差異形成了耕地非農化中的巨大經濟利益,政府憑借對土地市場的壟斷獲得了耕地非農化中的耕地收益的大部分,是耕地非農化供給的經濟驅動;在發展地方經濟名義下,以耕地換項目,通過積累政績,進而獲得“行政升級”,是耕地非農化供給的權力驅動。

1.2.3經濟發展與土地非農化

楊國良認為,農業發展是土地非農化的前提,農業發展為非農產業提供了農業剩余。土地非農化實際上是農業實物剩余的一種轉移,經濟的增長速度決定了土地非農化的速度。魯明中的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建設用地和交通用地之間存在較為密切且都正相關的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鎮建設和交通建設占地也越多。

1992—1995年,以省級數據計算的固定資產投資與非農建設占用耕地之間的相關關系數高達0.85.在區域尺度上,Zhou依據Konagaya的GTR模型研究了中國東部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他認為城市化水平、農村經濟的發展、自然地理條件對于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特別是耕地數量的變化有重要影響;在東部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更大,東部地區的耕地數量將會持續快速地減少,到2025年東部地區的人均耕地數量為0.0727公頃,2025年以后東部地區的耕地減少速率將會降低。科技論文。

王萬茂從理論上提出了一個解決糧食安全與經濟建設所需用的土地資源最優利用方案,即MRSAXY=MRTXY=MRSXYB,其中MRS是邊際替代率,MRT是邊際轉換率。陳奉瑤認為,在土地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不同用途的編輯收益相等時,土地資源達到了最佳配置。科技論文。

諸培新、曲福田根據可耗竭性資源理論,構建了耕地資源在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配置的最優決策模型,并通過模型的分析,提出更多資源在農業和非農業部門之間最優配置的兩個條件,即1、只有當耕地非農化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才能確定社會最優耕地非農化的量;2、耕地資源保有量的編輯福利等于邊際成本時,才能確定相應的最優耕地資源保有量。

在實證研究方面,尚啟軍提出若以耕地面積減少遲于農業勞動力減少作為判斷標準,那么我國耕地面積減少嚴重超前,土地非農化嚴重過度。以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判斷標準,既有的研究認為我國的城市用地擴張具有過速的傾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黔西县| 平泉县| 尖扎县| 韩城市| 鄯善县| 蒲江县| 宿州市| 遵化市| 同德县| 资源县| 长白| 象山县| 萝北县| 光山县| 达孜县| 普洱| 大洼县| 石台县| 阳信县| 修武县| 峨眉山市| 精河县| 永年县| 突泉县| 正阳县| 长沙市| 延寿县| 嘉定区| 阿巴嘎旗| 永康市| 鸡东县| 永仁县| 阿坝县| 安陆市| 蒙阴县| 泗洪县| 灵寿县| 高州市| 息烽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