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5 21:13: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土壤檢測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土壤,菠菜,鉛的含量,自然對數,正態分布,相關性
1.實驗部分1.1儀器與試劑WFX-1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北京瑞利分析儀器公司)
AE240型電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
光纖壓力密閉微波消解器MK-Ⅲ型(上海新拓微波溶樣技術有限公司)
MILII-Q超純水凈水系統(Miillipore.Lit.Co.)
鉛標:500mg/L 國家標準物質GBW(E)080362
所使用的試劑均為優級純試劑,實驗用水為超純水。
1.2實驗部分1.2.1試樣材料①土樣來源:源自漳州市蔬菜傳統供應基地詩埔村菜地,約12畝地,常年種植當季蔬菜,土壤類型是水稻土,種植期5年以上。
②采集方法:以20m×20m將菜地劃分19個網格。詳見圖1.2-1.。采集每個網格內的土壤樣品(樣本甲)以及相應位置的菠菜樣品(樣本乙)。
土樣采集耕作層的深度為離地面15-20cm,采集量為2~3kg/份;蔬菜采集當季生長期的菠菜,除去根系取可食用部分的莖和葉,采集量為1kg。
論文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在水文領域中的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特別是在最近幾年之中,ANN技術、3S技術與水文模型的整合研究的發展,有助于開創水文研究的新領域。本文主要通過對RS、ANN、GIS、GPS等技術的研究,從防汛抗旱、水文預報、保護水環境生態、水土保持這四個方面,闡述了現代信息技術在水文領域的應用
RS技術在水文領域中的應用分析
遙感技術,即RS技術廣泛應用于對旱情的檢測與評估、檢測水質、監測和評價土壤侵蝕和洪澇災害等水文領域之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在洪澇災害之中經常會使用遙感技術。緊急救災、災后重建和快速反應是遙感技術應用集中的主要方面。例如,我國早在80年代就利用了MSS數據檢測到了三江平原的洪澇災害。之后民政局、中科院和水利部門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工作,在實踐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遙感技術可以大幅度的減少洪澇災害的損失,尤其是在災后重建等當面,與其他普通手段相比具有全面性、客觀性和快捷性的優勢。遙感技術評估在災害的監測評估方面也有了顯著的發展。通過對土壤表面發射的電磁能量來測量估計土壤的濕度,再加上實測數據的支持,可以實現對旱情的遙感監測。同時還可以通過對作物的長勢、地表溫度的監測來監測旱情。通過了解不同地域的具體情況,建立針對它們的具體模型。我國目前建立在遙感技術基礎之上的監測模型包括熱慣量模型、作物缺水指數模型、植被指數模型和植被地表溫度空間模型、氣象模型、水文模型和微波模型等。使用遙感技術可以更快速和更低廉的獲取大面積土壤的水分信息。因為監測模型的簡繁程度有很大差異,所以遙感技術的使用范圍和使用精度也有不同。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初步的旱情遙感技術監測體系,在一些試點地區獲得了顯著的成效。遙感技術在水質監測之中也有很大的作用。運用遙感監測技術,可以動態的監測地表水質在時間和空間上參數的變化情況,具體表現在對濕地的評價、和測定水質參數等方面。遙感技術在水質監測方面的應用已經開始在實踐生產之中使用,隨著它在水質監測領域的地位更加重要,它的發展也不斷完善。
GPS技術在水文領域中的應用分析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即GPS技術,具有自動化、高效率、精確度高、全天候的優點,成功應用于工程測量、航空攝影、資源勘測、地球動力學、大地測量、水文領域之中,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水利信息與空間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GPS可以更準確的獲取水利信息的空間位置,可以運用在減災防汛和水下地形測量等方面。使用全球衛星定位技術,可以及時準確的定位災害的發生地點,尤其是在使用了無線通話功能之后,實現了雙向的通話功能,使指揮中心和災害現場能夠自由及時的對象,方便二者進行溝通,對緊急情況做出應急反應。以往在汛期來臨時,在大堤上排查險情,在發現了險情隱患之后,通過對講機向指揮部門匯報,耽誤了搶險時間,而且無法準確的描述出險情發生的位置。一旦報警系統上運用了GPS技術,能夠在第一時間將災害的發生地點和災害類別傳送到指揮中心,可以對險情做出有效的反應。在運送搶險物資的車輛中,安裝GPS監控系統,編碼后的汽車可以將其定位信息傳送到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在接受到定位信號之后,可以將移動的船只和車輛的位置在地圖上動態的顯示出來。再配合電子地圖,例如公路交通圖、水系分配圖、居民區分布圖、物資倉庫分布圖等,利用網絡的分析功能,可以將搶險物資以更快捷的方式送入受災群眾手中。而水下地形的測量在水庫、港口、碼頭和橋梁的建設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減災防洪的過程之中,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
3 GIS技術在水文領域中的應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即GIS,是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系統的支持下的特定的空間信息系統,可以采集地球表層的相關地理分布數據,同時對數據進行儲存、運算、分析、管理、描述和顯示。我國目前的地理信息系統已經廣泛的使用在減災防汛、水土保持、水環境等水文領域。在減災防汛的領域之中,GIS技術可以預測預報城市的積水和退水狀況、管理更新現有的排水設施情況、對排水設施進行設計和規劃。規劃城市綠地的面積和位置。分析暴雨的空間特征、對積水街道和暴雨的分布進行可視化的顯示、儲存具有分辨率高、層次多、更新頻率快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維護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在再請評估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例如管理基礎背景數據、查詢空間和屬性數據、對數據進行統計、顯示和檢索。GIS技術在水土保持之中的應用十分全面。主要包括判斷是否發生土壤侵蝕、土壤侵蝕的程度劃分、計算土壤侵蝕量、評價水土保持的效益、泥沙輸移的狀況、預測和模擬土壤的侵蝕過程等。在水土保持之中往往直接使用GIS作為建立模型的平臺,這是與GIS在其他領域的使用中最大的區別。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即3S技術的集成使用為空間信息的管理、分析、應用、更新、獲取和存儲等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撐。使用RS技術采集圖像信息,使用GPS技術提供主要的位置信息,最后使用GIS使用一些技術手段,例如分析應用和圖像處理等。將這三個技術緊密的結合起來,可以提供精確的數據資料的文本資料,可以通過動態電子地圖的使用查看不同水文領域的信息,同時可以借助人工神經網絡的實施,對洪峰流量、降水等水文要素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為減災防汛提供科學的依據。
4 ANN技術在水文領域中的應用分析
ANN技術,即人工神經網絡技術,是使用數學方法對自然神經或人腦進行模擬和抽象,是一種模仿人腦結構的信息處理系統。在水文領域,ANN技術主要可以進行洪水的預報和降雨流量預報等。人工神經網絡技術具有適應能力強、計算速度快和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功能。首先對輸入條件和輸出條件進行分析。輸入條件包括降雨歷時、降雨量、降雨過程、河道基流等。輸出條件包括出口段面的流量信息。輸入層、輸出層和隱層這三個部分一起構成了降雨徑流的預報模型。防洪的非工程性措施是洪水預報,做出及時的洪水預報可以幫助相關部門制定準確可行的防洪決策。ANN技術在水文預報方面的作用主要通過實測資料,使用神經元的模擬關系,模擬影響洪水的其他因素和洪水之間的關系。
5 結語
總之,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支持可以促進水文信息化建設,本文講述的RS技術、GIS技術、GPS技術和ANN技術都在水文領域之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家過度重視信息的基礎設施建設,使水文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共同發展。
參考資料:
[1] 陳潔.遙感和水問題 [M].北京:人民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40,47.
關鍵詞:表土;表土剝離;技術;復墾
中圖分類號:U41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1-0238-1
土地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資源,耕地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1]。我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這一歷史時期,占用耕地數量繼續加大,已不可避免。在新增建設用地中占用耕地數量較多,表土浪費問題嚴重。如何從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通過表土剝離使寶貴的土壤資源得以循環利用,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改進耕地保護方式、提高耕地保護水平的重大課題。我國又是農業大國和綠色食品大國,對優質農業資源的依賴性更強。因此要改變過去建設占用耕地的表土處理辦法,率先在糧食主產區,特別是東北黑土區開展表土剝離技術研究和試點,實行表土剝離。
1 表土剝離的定義
表土剝離(Topsoil stripping)是指將建設占用地或露天開采用地(包括臨時性或永久性用地)所涉及到的適合耕種的表層土壤進行剝離,并用于原地或異地土地復墾、土壤改良、造地及其他用途的剝離、存放、搬運、耕層構造與檢測等一系列相關技術的總稱。
這種技術具有諸多優點。表土剝離技術能減少土地資源浪費,有效保護地表熟土資源不被流失;減少復墾造地時外調土產生的額外資金投入,額外費用和時間;保證剝離表土的土壤肥力;保證了作物產量和建設使用土地面積,增效顯著。
2 項目工程表土剝離技術要點
本論文以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山鎮繁榮村高速公路取土場表土剝離工程為背景,項目工程包括7個臨時取土場,總用地面積71.49hm2,其中占用耕地面積27.07hm2,經勘查均為優質耕地,全部實行表土剝離。工程中表土臨時堆放,取土完成后回填恢復耕地。前郭取土場工程實質就是將項目區高程較高的耕地的表層沃土剝離,就近按層次堆放儲存。待取土作業完成之后,將存放的沃土層回填復墾,恢復耕種。
大規模土地復墾是一項系統工程,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每一個取土場的復墾要求又千差萬別。要求首先對每個取土場做出復墾設計,對每個取土場進行地質勘查、地形測量。因此,在有關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水文資源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地點選擇,并依據保留場地施工前的土壤和景觀資料,確定表土剝離的厚度,設計排水系統,堆放和回填剝離的表土與土壤,以及對耕種前土體和土壤進行檢測,從而最終完成取土場復墾設計。
其中,地點選擇時,根據10年一遇的防洪防澇標準,結合取土場地形情況,盡量選擇地形較高的取土場以保證取土量,又能較易恢復復墾后的農業生產條件,平均挖深6.5m。平地取土場,平均挖深3.5m。表土剝離時,為確保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地恢復耕種條件,必須確保表土剝離在50cm以上。取土樣時需經過一定階段的土壤沉實期,取土深度均為0-20cm和20-40cm。剝離的土層堆放時應覆蓋土工編織物,防止產生揚塵;土體揚撒部分草籽以防水土流失和土壤風化;土體坡腳用沙袋碼放堆置,防止土體滑坡。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藤則藤,適物種植,美化環境,防止水土流失[2]。取土工程完畢后,按原來層次順序進行剝離土壤的回填,可先粗略平整,再精平,應考慮到土壤的沉降,復墾的土層坡度不應大于2°。
3 耕地質量
分別于2010年9月11日和10月22日在前郭縣長山鎮繁榮村取樣,就不同深度(5、6、8是0-20cm,9是在坑內400cm處)、不同植被覆蓋情況(5是綠豆,8是玉米,6和9無植被)、不同表土剝離土壤(5、8是原耕地土壤和6、9待處理土壤),在項目區現場選擇了土壤容重、入滲率、pH值、有機質、全氮、速效磷、速效鉀、毛管持水量、總孔隙度、團粒結構等10項指標進行測試,評價耕地質量。土壤化驗結果如下:
表1 土壤化驗結果
編號 地點 有機質(g/kg) 速效磷(mg/kg) 堿解氮(mg/kg) 全氮
(g/kg) 速效鉀(mg/kg) pH 電導(ms/cm)
緯度(N) 經度(E)
5 45°16′36″ 124°32′41″ 21.50 30.89 108.51 1.828 161.54 7.98 0.31
6 45°16′41″ 124°32′19″ 16.15 25.05 75.06 1.435 173.65 8.18 0.54
8 45°16′28″ 124°32′37″ 20.50 29.22 100.12 1.687 152.40 7.36 0.13
9 45°16′31″ 124°32′36″ 11.15 25.05 75.06 1.330 173.65 7.90 0.23
根據土壤化驗結果,前郭取土場表土符合復墾用土要求,并且有毒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物檢測合格,只要保證有效土層厚度、結構,就可以達到耕種要求。
參考文獻
[1] 孫宏斌,馬云龍.公路建設表土利用的幾點措施[J].黑龍江科技,2007,(12):162.
[2] 冉秀炳.礦山剝離、堆浸廢渣場綠化植被的研究[J].黃金,2000,(10):41-44.
關鍵詞:雷電防護,高層建筑,防護手段。
中圖分類號:TU97文獻標識碼: A
正文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多,高層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遭受雷擊的案例也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1世界以來的十幾年間,全國因雷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百萬元以上的事故就有近400多起,每年因雷電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數千人。高層建筑在社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許多商業寫字樓往往將銀行、公司、酒店等多種功能的場所集中在一起,人員密集,電子通訊設備繁多,電力系統復雜,一旦遭受雷擊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雷電防護是一種保護建筑物及人身安全、電力系統及其他一些裝置和設施免遭雷電損害的技術措施,也是近年來愈發重要的一門學科,其保護內容涉及建筑物、發射塔、輸電線路、加油站、航空、軍事等重要領域及工作生活場所。
一、雷擊對高層建筑的常見侵襲途徑
1、 直接雷擊
對一般高層建筑外部來說,所屬建筑物、建筑物天面設備和電力線及傳輸線都有可能遭受直接雷擊,即使在避雷針保護范圍之內的設備也有被雷電繞擊的可能。直擊雷的特點是能量大,電力線發生直接雷擊,容易發生火花放電,引起火災,同時,雷電流通過電力線進入機房,也可能擊中電源及設備。傳輸線發生直接雷擊,可能導致線路焦化、短路、致使傳輸中斷。
2、側擊雷
對于高層建筑來說,不僅屋頂容易遭受直擊雷的雷擊,在滾球半徑以上的側面,外墻的電線、金屬門窗、外掛空調機、節日彩燈和輪廓燈都容易遭受側擊雷的侵襲,損壞設備、燒毀線路甚至危害人身安全。因此高層建筑要做好相應的側擊雷防護措施。
3、電磁感應
當雷擊發生時,將在雷擊點附近產生電磁場。當雷電流沿著高層建筑的引下線和內部鋼筋向下泄放時,由于電磁感應原理,整個建筑物會處在一個強大且變化的電磁場中,這個電磁場很容易使正在工作的電子設備產生過電壓或浪涌故障,即使是一些與外界沒有聯系的系統,也可能在雷響過后發生癱瘓。研究建筑物內部的
雷擊電磁脈沖是非常必要的。
4、雷電波侵入
架空高壓輸電線路和金屬管道在進入高層建筑物時,線路管道附近有可能被雷電擊中而產生過電壓和靜電感應,通過供電線路進入設備使設備造成損壞。
5、地電位反擊
地電位反擊是雷電流入地瞬間,由于地電位不同而產生的電位差,沿接地線到達設備的外殼、電力線的中性線以及直流地的基準電位點。
二、防雷設計原則、依據、標準及規范
設計原則 :
(1)保障高層建筑內的人身安全;
(2)保護高層建筑主體以及各處電子設備不受直擊雷影響和破壞;
( 3)保護高層設備不受側擊雷的破壞;
(4)盡可能保護建筑內設備和電力系統不受雷擊各項效應破壞;
設計依據:
根據高層的建筑結構、防雷等級、當地年平均雷暴日、樓高、建筑材料、土壤電阻率、以及測量的數據等資料,結合相關技術指標以及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以及其他相關行業規范標準等綜合考慮制定。
設計標準、規范:
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 02D502-2 《等電位連接圖集》
GB/T 21431-2008 《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 03D501-4 《接地裝置安裝圖集》
99D562(原99D501-1)《建筑物防雷設施安裝圖集》 JGJ/T16-92《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
IEC61643-12 《低壓配電系統的電涌保護器選擇和使用導則》
IECI312《雷電電磁脈沖的防護 》
DL/T 620―1997 《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配合》
三、 防雷檢測
對高層建筑的防雷設計比較科學的方法是首先進行雷電風險評估。雷電風險評估綜合了建筑物所處的地理、土壤、氣象以及建筑物使用、設備等情況,進行高層建筑防雷設計時,不能單純的從建筑物使用性質來確定防雷類別。全面執行防雷管理辦法,提高產品和工程質量。
四、防雷措施
1、 接地網
當發生雷電時,雷電流通過引下線向自然接地體周圍大地泄流外散,土壤呈現的電阻稱為接地電阻,接地電阻公式:Rd=p*ε/c,我們從公式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增大接地網的面積,接地電阻將減小。接地網是指水平方向由鋼筋綁扎或焊接成的網格,水平鋼筋組成的接地網可以近似看成一塊獨立的平板,它的電容主要由它的面積決定的。在設計利用底板接地網做自然接地體時,不應認為自然接地體埋得越深,接地電阻就越小,應通過地質勘探報告了解周圍的土質情況。
2、引下線
引下線的作用是將避雷帶與自然接地體連接在一起,使雷電流構成通路。在高層建筑中利用其柱或剪力墻中的主筋做為引下線,隨主體結構逐層串聯焊接至屋頂與避雷線連接。為了安全起見每條引下線不應少于兩根主筋,主筋的截面不應小于Φ16mm。 在高層建筑的設計、施工中,利用其結構主筋做引下線,這樣做具有經濟、實用、易于操作的特點,由于現澆混凝土內的引下線不易氧化,所以具有使用壽命長的特點。按建筑物的防雷類別適當減小引下線的間距,這樣做可以迅速分流,降低反擊電壓。
3、避雷帶
避雷帶由避雷線和支持卡子組成,避雷帶應設置在建筑物易受雷擊的層檐、女兒墻等處,其作用是引雷效應,雷電流通過引下線向大地泄流,避免高層建筑物雷擊。
4、均壓環
在高層建筑的設計和施工中,除了防止雷電的直擊外,還應防止側向雷擊,超過30米高的建筑物,應在30米及其以下每隔三層圍繞建筑物外廓的墻內做均壓環,并與引下線連接。保證建筑物接構圈梁的各點電位相同,防止出現電位差。
5、內部防雷接地裝置
高層建筑除了采用外部防雷措施外,還應采用內部防雷措施。
籠式避雷網利用建筑物柱、剪力墻內的豎向鋼筋迅速分流并疏導雷電流,與板內水平鋼筋形成籠網狀,在一定程度上屏蔽雷電流產生的電磁感應,還可以達到良好的均壓環及等電位作用。現代高層建筑物內重要的強、弱電機房多采用籠式避雷網,因此建議在高層建筑的防雷接地系統的設計和施工中,將內部防雷接地裝置與外部防雷接地裝置結合起來,構成統一的防雷接地系統,防雷效果將是最理想、安全和可靠的。
四、總結
目前隨著計算機、通訊、控制(3C)技術的發展,對防雷接地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證建筑物內的各種設備的正常工作。高層建筑的雷電災害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必須加強對防雷設計進行研究、審核、檢測和驗收等一系列規范化管理,從而達到高層建筑防雷的真正安全。
參考文獻:
[1] 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S].
[2] 孫景梅.高層建筑的防雷[J].設計建筑電氣,2001
[3] 夏光文.高層住宅接地與設備接地系統[J].建筑電氣,2001.
關鍵詞:烯效唑;多克隆抗體;時間分辨免疫分析
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Uniconazole
HONG Xia1,2*,XING Hai-long2,WANG Chenchen2
(1.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afety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Jiangsu,China;2.Jiangsu w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Zhenjiang 212009,Jiangsu,China)
Abstract:A sensitive 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based on polyclonal antibody for detection of uniconazole was developed. A hapten was synthesized and conjugated with ovalbumin(OVA)as the coating antigen. The coating antigen was coated by physical adsorption onto a 96 well microtitre plate,which was then competed with uniconazole in the sample for limited quantity of anti-uniconazole antibody labeled by Eu3 +.Uniconazole in the samples could be determined by direct competition method. At spiked different levels (0.05~0.5 mg/kg in water and soil) recoveries of uniconazole were from 80.4%~116.8%, with CV of 2.6%~8.7%. The TRFIA could be a convenient tool for monitoring uniconazole residues in environment and food samples.
Key words:uniconazole;polyclonal antibody;TRFIA
烯效唑,屬三唑類化合物,是80年代日本住友化學公司推出的高活性的植物生長延緩劑和殺菌劑。烯效唑延緩作物生長的作用機制在于它能有效的抑制植物體內赤霉素(GA)的生物合成,減少體內乙烯含量,增加細胞分裂素(CTK)含量,提高體內CTK/IAA的比例,從而使這些內源激素調控的生理效應發生相應的變化[1]。烯效唑常用于大田作物、果樹、蔬菜、煙草、花卉等眾多植物,活性高于多效唑,同時毒性較低,被廣泛用于農業、園藝植物生產中[2]。
隨著人們對環境與食品安全關注程度逐漸加大,迫切需要建立快速靈敏的檢測烯效唑殘留的分析方法。烯效唑殘留測定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譜(HPLC)[3]和氣相色譜(GC)[4],這些方法前處理比較繁瑣,檢測結果受樣品凈化、濃縮等步驟的影響,不適合進行批量樣品的快速檢測,而免疫學技術在農藥殘留分析和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越來越深入,已成為農藥殘留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抗烯效唑農藥的多克隆抗體的酶聯免疫分析技術(ELISA)也有報道[5],但是檢測靈敏度不高。時間分辨免疫分析技術具有高靈敏性、高選擇性、快速等優點,可以彌補普通ELISA免疫分析技術靈敏度的不足。本研究制備了烯效唑半抗原和多克隆抗體,建立了烯效唑的TRFIA殘留檢測方法,為環境與食品中痕量烯效唑殘留高靈敏檢測提供技術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2包被原的合成
1.3固相包被板的制備
1.5添加樣品的處理 河水經過濾,添加0.05~0.5mg/L的烯效唑標樣,用甲醇的PBS稀釋,進行測定。稱取10g土壤,添加0.05~0.5mg/kg的烯效唑標樣,混勻,放置過夜,加入40ml二氯甲烷,超聲10min,4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20ml于圓底燒瓶中減壓濃縮,用含甲醇的PBS定容到10ml。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各設一個空白對照,用建立的TRFIA法對樣品進行分析。
1.6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包被原的鑒定 對半抗原、載體蛋白及偶聯物進行全波長掃描見圖1,偶聯物的紫外吸收光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有載體蛋白和半抗原的紫外吸收特征。根據它們在280nm波長下的摩爾吸光系數估算得到包被原的結合比為7:1。
圖1 半抗原、卵清蛋白及偶聯物的紫外吸收光譜
圖2 烯效唑TRFIA標準曲線
2.4抗體的特異性 用TRFIA在相同的條件下測定與烯效唑結構相似化合物對抗體的交叉反應,計算各自的抑制中濃度IC50和交叉反應率CR(表1),結果表明得到的抗體對烯效唑有較好的選擇性,對大部分三唑類殺菌劑沒有明顯的交叉反應。
2.5回收率測定 添加不同濃度的的烯效唑標樣在河水和土壤中,按照TRFIA進行測定,檢測結果見表2。在水和土壤中分別添加烯效唑標準溶液,平均回收率為80.4%~116.8%,變異系數為2.6%~8.7%,符合農藥殘留檢測要求,符合農藥殘留檢測要求。
3 討論
本文采用TRFIA技術進行烯效唑檢測。其靈敏度(IC50)較ELISA[5]成倍增加,分析靈敏度可達到0.2mg/L,靈敏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可見TRFIA法檢測烯效唑比ELISA法靈敏度上具有明顯優勢。TRFIA具有獨特的熒光特性,特異性熒光的衰變時間極長,為傳統熒光的103~106倍,激發光與發射光之間的Stokes位移可達290 nm,而普通熒光素的Stokes位移僅為28nm[6-9],使得試劑標準曲線飄移小,更提高了試劑的穩定性和準確性。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還發現,標記抗體和Eu3 +的標記量的控制非常重要,它們的量直接影響靈敏度和本底值。研究發現:低濃度標記抗體,標記效率高,但本底高;高濃度標記抗體,有助于提高靈敏度和降低本底,但其標記效率有所下降。
綜上所述,本文建立的烯效唑-TRFIA法,具有靈敏度高和重復性好等優點,能夠滿足環境與食品中痕量烯效唑的檢測需求,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余世銘,韓慶嶺.烯效唑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J].現代化農業,1995,193(8):4.
[2]徐新娟,黃中文,孫海燕.烯效唑在現代植物生產中的應用[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35(4):47-49.
[3]廖強,楊文鈺,陳興福,等.澤瀉塊莖中烯效唑殘留的測定[J].農藥,2008,47(4):284-285.
[4]陶龍興,王熹,俞美玉,等.烯效唑和多效唑在土壤中的殘留的比較研究[J].農藥,1995,34(3):19-20.
[5]江小雪.烯唑醇和烯效唑酶聯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
[6]SHEN Jianzhong,ZHANG Zhen,YAO Yao,et al.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 for ractopamine in swine tissue[J].Anal Bioanal Chem,2007,387(4):1564-1564.
[7]武學成,何林,周克元.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技術及臨床應用[J]醫學綜述,2006,12(7):434-436.
關鍵詞:安丘模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年來,安丘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全面提高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這一做法得到了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論文參考。去年4月份,山東省政府在安丘召開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現場會議,把安丘的做法確定為“安丘模式”,在全省推廣。
1.主要做法
實施區域化建設,就是從源頭控制和基礎工作抓起,從出口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入手,通過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全過程監控,逐步在全市形成符合國際質量標準要求的出口農產品種植養殖區域,把住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道關口,從根本上確保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主要抓了“五個體系”建設:
1.1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加快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
在嚴格實施已有國家級、省級標準的同時,研究制訂了與農產品質量標準相配套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33個,參照出口國食品衛生標準制定了200多個生產標準,形成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按照“基地規模化、形式多樣化、生產標準化”的要求,已建成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30萬畝、果品基地10萬畝、標準化養殖基地400個。對所有基地,實行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組織生產、統一質量檢測、統一收購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保證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全部按標準化要求實施。
1.2健全控制管理體系,搞好農業化學投入品的源頭控制和規范使用
堅持把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作為實施區域化建設的關鍵措施來抓,制定出臺了《安丘市農藥管理辦法》和《安丘市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專供管理辦法》。積極探索農業化學投入品供應管理體制,一方面,強化對標準化基地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供應管理,建設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店。論文參考。在專營店配備專職技術人員,在基地配備植保員,指導規范使用農業化學投入品。目前,已建成市級農藥獸藥專營總店1處,鎮和農村社區直供店67家;設立市級化肥專營總店1處,鎮和農村社區專營店60家。另一方面,加強對全社會化學投入品市場規范管理,確定15家化肥、農獸藥批發企業,負責全市化學投入品的網絡建設和批發供應,凈化規范社會化學投入品使用的大環境。
1.3健全科技服務體系,為區域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一是健全區域化管理科技服務組織。整合農業、畜牧、林業等職能部門的科技人員,落實區域化管理科研課題,積極開展良種的引進選育和試驗示范,以及新農獸藥的測試和推廣應用。二是加強區域化管理的宣傳培訓。目前,已聘請檢驗檢疫、農業、外經、畜牧等方面的專家進行骨干培訓20次,培訓人員2萬多人次。通過電視臺開辟專欄、編發科技宣傳冊、開展科技下鄉等形式,培訓農民10萬多人次。三是開展區域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成立農業專家顧問組,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110免費服務熱線,建立“安丘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110”網站,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321個,在全市形成了以農業、畜牧、林業等職能部門為龍頭,以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依托,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協會和生產合作社為紐帶,上下貫通,左右相連,點面互動的科技服務網絡。
1.4健全檢驗檢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對已有的農業、畜牧、質監等檢測資源進行整合,建設了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在重點蔬菜生產區和批發市場建立了快速檢測點;在外貿食品公司成立了山東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檢測中心;在凌河鎮、新安街道分別建設了高標準的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為依托,以農產品加工企業檢測資源為主體,農業、畜牧、質監、環保等部門檢測機構共同參與、分工協作的檢驗檢測體系。基本實現了出口農產品從農資、土壤到生產、加工各個環節全過程、無縫隙的監控和檢驗檢測。
1.5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形成區域化管理整體推進機制
在國家出口檢驗檢疫部門的指導下,建立了政府主導、龍頭帶動、部門聯動、全民行動“一導三動”的區域化管理推進機制。政府主導,發揮好政府統籌協調、行政推動作用,制定實施規劃,加強政策扶持,搞好組織協調,實施聯合執法和監管。論文參考。龍頭帶動,以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為支撐,擴大基地規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國際國內市場,示范帶動區域化管理的開展。部門聯動,根據區域化管理的總體規劃和重點工作,明確相關部門在區域化管理中的職責,做到既各負其責、分工把關,又協作配合、執法聯動,強力推進區域化工作開展。全民行動,通過宣傳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農產品安全意識,真正調動全體農民群眾參與和支持區域化管理的積極性,形成了區域化管理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合力。
2.初步成效
2.1創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
通過組建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協調組織和機構,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政府部門的人力、技術和執法管理資源,形成了長期穩定、聯合協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機制。
2.2擴大了標準化基地規模,降低了基地建設管理成本
全市標準化基地由原來的6.5萬畝擴大到30萬畝,有效解決了企業基地過于分散、管理費用過高等問題,降低了基地建設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建設一個300畝的標準化基地,可節約7.8%的用地,每年節約管理成本10萬元,農業化學投入品使用成本降低15%。
2.3提高了安丘出口農產品質量和知名度,擴大了農產品出口創匯
安丘區域內各類蔬菜的藥殘檢出率(含藥殘達標蔬菜)由實施區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目前的2.4%。供港蔬菜從未發生投訴問題。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今日關注》、《東方時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大公報》、山東電視臺等欄目對安丘市實施區域化建設的做法進行了宣傳報道。
2.4減少了污染,保護了環境
規范使用農業化學投入品,有效地控制了農業污染,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
2.5培育了新型農民,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通過開展區域化建設,對農民進行大規模教育培訓,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培養了大批新型農民,壯大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關鍵詞:壓路機,技術,發展
2003年我國壓路機行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國內產銷量達1.3萬臺,同比增長達35%以上。并已形成以靜碾壓路機、輪胎壓路機和振動壓路機為主的多系列產品。
現代壓路機的結構更趨先進、技術性能更趨完善,可靠性進一步提高,附加功能增加,零部件制造和裝配工藝得到進一步改善,操作控制系統向全電液操縱和電子監控方面發展,駕駛向舒適性、方便性方向發展,整機給人以爽心悅目的感覺。現代壓路機發展有如下趨勢:
1全液壓驅動,液壓傳動過程平穩,操縱靈活省力,并且為自動控制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壓路機的行走靜液壓驅動,可以大大提高壓路機的壓實效果。全輪驅動壓路機的滾輪既是行走裝置又是作業裝置。全輪驅動可以克服對壓實材料的擁推,產生弓坡與裂紋的缺點,提高了壓路機的驅動能力。
2壓路機的智能化。如德國寶馬公司采用的密實度檢測管理系統,由自動變幅壓實系統(BVM)、變幅控制壓實系統(BVC)、全球定位系統和壓實管理系統(BCM)等部分組成。在對壓路機控制和機器工作狀態實施監測的基礎上,壓路機將實現全面自動化,達到壓實作業的最優控制。機器可以按照土質的變化情況不斷調整自身各項參數(振動頻率、振幅、碾壓速度、遍數)的組合,自動適應外部工作狀態的變化,使壓實作業始終在最優條件下進行。論文格式,壓路機。。論文格式,壓路機。。并可應用機載計算機,進行工作過程的監測、機器技術狀態的診斷、報警及故障分析。瑞典戴納派克公司開發的CompBase(土石方壓實)和PaveComp(瀝青攤鋪與壓實)施工方案軟件具有壓實過程預測及智能機型和施工工藝選擇功能。CompBase軟件中包括了戴納派克壓路機在7種土方材料上工作的壓實性能。確定土方類型后,選擇需要的設備型號,就能獲得在一定鋪層厚度下達到規定密實度(標準或修正普氏值)所需碾壓的遍數。這樣施工單位就能算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壓實所需要的設備數量。PaveComp能根據施工條件提供熨平板、攤鋪機和壓路機的選型。該軟件包含還能提供碾壓速度、頻率和振幅,以及碾壓遍數的選擇。根據材料溫度、氣溫、時間條件,從而有效地指導壓實。CompBase和PaveComp都建立在IHCC豐富的“經驗數據庫”的基礎上,與實際施工有極高的吻合性。這些振動壓路機過程計算機仿真軟件可模擬滾輪與土壤相互作用的動力學特性,根據給定的土壤條件,選擇不同的機型和施工工藝,并對方案進行比較和優化。
3防滑轉控制系統。如德國維特根集團的悍馬3625HT型壓路機配置的防滑轉控制系統,可防止鋼輪或輪胎在上下坡或惡劣工況下打滑。該機采用先進的自動滑移控制(ASC)差速系統,通過監視所有輪胎和鋼輪的轉動狀況,平衡各行走驅動扭矩,來提供最佳牽引力分配,提高爬坡性能,確保壓實效果。使壓路機的爬坡能力超過50%。論文格式,壓路機。。Bomag公司稱,其裝備有防滑轉控制系統的BW213、BW225高爬坡性能機型可在68%的坡道上安全行駛。
4無人駕駛振動壓路機。如國防科技大學與湖南江麓機械廠研制的無人駕駛振動壓路機,該壓路機包括振動式壓路機本體、自動控制測控單元、無線遙控裝置和自動示警報警安全保護裝置等組成部分。在機械結構上除繼承和保持了現有壓路機W1102D上引進的德國先進技術外,還新增了自動駕駛作業系統,系統按模塊化設計。采用了智能移動機器人高科技和國際上振動式壓路機的先進技術,提供了遠距離遙控、自動編程控制和人工駕駛三種操作方式。它能根據施工的要求,自主完成點火、起步、變速、轉向、倒車、停車等基本操作,并能根據施工地面的軟硬程度調整振動等級,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壓實質量。該壓路機由于不需要人工操作,所以不用考慮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可最大限度地增大振動幅度,達到提高施工質量的效果,因此非常適合水利大壩、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大型工程施工,尤其適合在危險環境和極限條件下作業。
5新型瀝青壓路機。如美國英格索蘭公司生產的PT240R壓路機,采用11.00*20型16層輪胎。論文格式,壓路機。。平滑的輪胎表面保證輪胎的良好搓揉作用。前后輪胎側向交疊50毫米保證壓實所有壓實面。有重負荷加強的加熱裙,碾壓熱混合瀝青時,輪胎保持溫度保證不粘。中心控制輪胎氣壓和可變壓載重量,使輪胎接觸面積和接觸氣壓適應不同壓實材料的需求。大容量的壓載艙可以加載濕砂、鋼板或混合物,以實現可變壓實。論文格式,壓路機。。
6振蕩式振動壓路機。如德國HAMM公司的DV06、2410-SD0、2315-SD0振蕩壓路機,振動輪內的兩根偏心軸作同向同步旋轉,其偏心塊的相位角為180度,激振力的合力沿滾輪徑向為零,滾輪在圓周方向產生一個交互扭力矩,激勵土體產生水平振動。振動輪不會跳離地面,振動波不會向兩側傳播,從而改善了機器本身的工作條件和減輕了對環境的振動污染。振蕩壓實實際上是一種振動與揉搓相結合的壓實方法,在壓實瀝青路面和RCC路面時已顯示了良好效果。
7垂直式振動壓路機。日本酒井重工開發研究的SD450型振動壓路機,其振動機構為兩根振動軸在水平方向對稱配置,兩軸作反向同步旋轉,激振力在水平方向的合力為0,產生理論上純粹的垂直振動。
8沖擊式壓路機。沖擊式壓路機最顯著的特點是壓實輪形狀為非圓柱形,即三邊、四邊、五邊和六邊形,這種壓實輪有一系列交替排列的凸點和平整的沖擊面。沖擊壓實同時具有靜力、搓揉、振夯、沖擊的作用和靜壓振動壓(低幅高頻)沖擊壓(高幅低頻)的沖擊壓實原理。壓實輪凸點與沖擊平面產生交替抬升與落下,使壓實輪產生勢能和動能,對地面產生集中的沖擊能量,連續快速地對填料或地面產生夯擊作用,對填料或地面進行碾壓與壓實并具有地震波的傳播特性。這種沖擊式壓路機在重型壓實領域有很大的潛在優勢,有可能成為高填方、塌陷性土壤和干沙壓實方面的一種主要機型。
9特殊壓路機。如用于工程兵道路、機場、大壩以及其它建筑施工項目的高速壓路機;有適合于路面磨耗層壓實的薄層路面振動壓路機,瑞典戴納派克公司研制的CC232型串聯壓路機,其主要目標是碾壓厚度40mm以下的,含碎石多的薄層路面。該機高頻低幅,有70HZ10.22mm與54HZ10.5mm兩組振動參數。具有較低頻率和較大的碾壓力,同時又不會把薄層中的石塊碾碎。英格索蘭公司生產的溝槽壓路機,還有路肩壓路機、斜坡壓路機、水下壓路機等都屬于此類。
另外壓路機設計還考慮了以下幾方面因素:
環保應用。采用電噴柴油發動機,降低污染排放;采用可循環再利用材料的零件;如戴納派克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雙鋼輪壓路機CC722,采用具有最新環保技術的柴油發動機,備有167kW的強勁動力,配有電子噴射及空氣后冷裝置,使得發動機具有非常低的排放。電子控制裝置可以有效地解決發動機在不同工況時出現的各種問題。
人性化設計。論文格式,壓路機。。如凱斯200系列的壓路機采用流線型、大傾角的外形設計;寬敞的操作平臺單獨安裝在設備之上,減少噪音和振動,駕駛環境舒適。消聲器隱藏安置在后部發動機罩蓋下,有效減少來自機器后部的噪音和熱量。
10結束語
由于壓路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新型壓路機的性能進一步完善,作業性能與作業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徐曉光,喻道遠,饒運清等工程機械的智能化趨勢與發展對策《工程機械》2002(6)
[2]壓路機技術發展趨勢《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2004年
[3]壓路機機載壓實度檢測儀技術發展趨勢《中國公路.建設市場專刊》2004年第十期
[4]李冰,焦生杰編《振動壓路機與振動壓實技術》人民交通出版社
【論文關鍵詞】食品;安全認證;問題;策略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食品長期短缺歷史的結束,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也由數量安全向質量安全轉變。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全球貿易和公眾健康的主要問題。安全認證食品是我國今后食品生產大力發展的方向,對安全認證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點。
1食品安全認證概述
安全認證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在特定的環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產、加工,達到一定安全衛生標準,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相應產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產品。
安全認證食品的顯著特征有:一是產地環境無污染。要求產地環境和周邊環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確保產地環境中大氣、水和土壤的潔凈;二是生產過程達到無公害化。生產過程中應用無公害的生產技術,控制、減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農藥等人工合成化學物質,有效防止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污染;三是產品質量確保安全。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實行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確保產品無污染;四是通過專門機構的認證。安全認證食品是通過專門機構認證,并獲得相應產品使用標志的產品。無公害食品是安全認證食品的初級層次,綠色食品是安全認證食品的中級層次,有機食品是安全認證食品的高級層次[1-2]。
國內安全認證食品發展經歷了無公害食品發展階段、綠色食品發展階段。其中綠色食品發展階段經歷了從農墾系統啟動基礎建設,向全社會推進、加速發展,向社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全面推進3個階段。
2我國食品安全認證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央一級的安全認證食品管理工作由3個部門分別負責,其中,無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負責,綠色食品的管理由隸屬于農業部的
2.3市場準入管理存在問題
我國食品市場準入管理制度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檢驗對象有限、檢驗項目單一;二是檢測機構不健全、檢測手段落后,對食品檢測的專門機構很少,而且食品市場準入的檢測手段簡單;三是市場準入缺少有效的懲罰措施,問題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懲罰處理措施,問題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較困難。
2.4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存在問題
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缺乏完善的標準,還沒有形成全面科學的標準體系。質量安全監測檢驗體系建設方面,對安全認證食品的各項質量指標難以全面、快速地檢測。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建設方面,目前的安全認證食品認證體系是源頭控制和末端控制,過程控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質量安全執法監督體系方面,對違反食品安全質量的行為沒有徹底、堅決地懲處。質量安全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方面,安全認證食品生產的關鍵技術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3完善食品安全認證的策略
我國安全認證食品管理,僅依靠政府來解決安全認證食品管理上的問題困難非常大。需要從多個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認證。
3.1優化管理體制
在管理機構的設置上,我國應該實現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在政府管理層面上的協調統一,實施安全認證食品管理機構設置的三位一體,能夠明確管理者的職能和相應的責任,減少沖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認證管理
建立統一、協調的認證認可體系,積極組建和完善認證咨詢機構和培訓機構。積極推進認證機構社會化改革,將認證機構改造成真正獨立的第三方機構[4]。進一步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監督管理,加強對認證機構從事認證業務的審核與認可,對其進行全面考察和審核。加強認證的國際合作和互認,爭取認證結果相互承認,提高我國安全認證食品認證的國際化水平。
3.3完善市場準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場準入的法規、標準體系,建立統一權威的安全認證食品標準體系,加強食品質量管理和食品質量的控制。提高市場準入檢測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檢測專業機構,并引進高技術檢測手段,提高檢測的精確度。
3.4加強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健全法規體系,加強執法力度,同時必須有嚴格的執法保障。科學制訂全程質量安全控制標準,減少標準執行時的交叉與重疊。加強貫標力度、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同時建立統一、協調和權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機制。
近日,超標鎘大米風波持續發酵,引來輿論嘩然。鎘大米事件不僅導致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的大米銷路遇阻,更讓公眾對農田污染給百姓餐桌帶來的威脅有了新的擔憂。作為問題大米的風暴核心,廣東省已經開始了全面清查。面對鎘污染,還有地方至今未對事件原因和影響作出說明。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人們心中不禁要問,污染大米的鎘從何而來?從地頭到廠家,再從市場到餐桌,這幾道防線,我們守得怎么樣?保證人們吃飯的安全,農田污染該如何治理?
謎團:大米緣何會含鎘
近期,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網站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飲食品抽驗結果,其中一項結果為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檢產品發現鎘超標。廣州市食藥監局共抽檢18個批次,有8個批次不合格。
在廣東省食安辦公布的抽檢31個批次的不合格大米中,有14個批次來自于湖南,鎘含量從每公斤0.26毫克到0.93毫克不等。
5月21日,鎘大米來源地湖南攸縣官方通報了不合格大米的鎘含量范圍,披露原稻主要收自當地農戶,涉事米廠手續齊全,周邊也無重金屬企業。
既然生產環節無污染、原稻來源也沒有問題,那么,污染大米的鎘又源自哪里?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教授潘根興說,這些重金屬的確不應該存在于農田,因為它們原本來自礦山。
早在2007年,潘根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全國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北六個地區的縣級以上市場中,隨機采購大米樣品91個,結果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鎘超標。研究還表明,中國稻米重金屬污染以南方秈米為主,尤以湖南、江西等省份最為嚴重。潘根興表示,大米鎘超標的關鍵在環境污染,“這取決于兩個因素:土壤和品種。”
“鎘污染大部分來自開礦。工廠排放廢氣中含有鎘,可能會通過大氣沉降影響較遠的地方。”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表示,此外,一些肥料中也含有重金屬鎘。即使冶煉廠距離遠,其排放的廢氣擴散后也可能隨降雨落到農田中。
專家表示,要尋找稻米鎘超標的原因,需對當地大氣、水和土壤都進行檢測。
現狀:農業污染狀況觸目驚心
當前,鎘大米事件已經引起了社會對于農產品特別是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安全及農田污染問題的關注。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呈日趨加劇的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多年來,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張維理長期關注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我國土壤污染呈現一種十分復雜的特點,呈現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污染混合的局面”。
農藥化肥污染同樣嚴重。據張維理分析,我國年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據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機污染。
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研究員侯彥林指出,一項針對30多年來近5000篇中文論文的統計數據表明,礦山周邊、工廠周邊、城鎮周邊、高速路兩側、公園等經濟活動和人活動密集的區域,土壤幾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經濟越發達,污染越嚴重,南方比北方嚴重。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羅錫文也曾公開指出,有調查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
專家指出,污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凈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
環保部門一項統計顯示,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治理:法規和技術亟待完善
專家指出,控制鎘污染,保障消費者安全食用大米的根本辦法,是查清污染源,有針對性地治理環境。
“這是一項長期策略,需投入大量資源,短期很難見效。”侯彥林指出,切斷污染源無疑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治理農田的重金屬污染,不能破壞土壤原有使用功能。比方說有些化學藥劑能析出重金屬但會破壞土壤功能。要采取生態治理的方法。”侯彥林說。
侯彥林呼吁,建立國家級的長期運行的預警和預測系統,對農田污染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及時監控。
“技術層面上也依然落后,沒有有效的監測體系,就無法及時發現耕地質量變化的最新情況,不能制訂準確的修復方案。”張維理認為,目前我國耕地質量測試指標和方法陳舊,我國對地力的評價通常采用土壤有機質含量,但實際測定的卻是有機物質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機質,這樣的測試結果根本無法準確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變。“更為深層的問題是,我國耕地質量保護法規不完善,作為耕地使用主體的農民缺乏保護耕地質量的主動性。目前,對土壤污染,國家層面缺乏法規和技術標準,地方標準更是空白,立法刻不容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從整個食物的安全鏈角度看,在源頭加強檢測是重中之重。工業污染造成的損失不能由農民承擔,而應該由工業排放企業承擔。找到責任主體,問題解決起來就比較容易。
關鍵詞:城市道路,路基,施工技術
公路路基施工是整個公路施工工程的關鍵所在,稍有偏差,將給整個工程埋下質量隱患。例如遇到軟基、井、墓穴等,如果不進行特殊處理,會引起施工后沉降或不均勻沉陷,路面縱橫斷裂,平整度下降,導致行車顛簸等,嚴重影響公路的正常使用,大大縮短道路的使用年限,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因此,路基施工應根據施工當地地形、地質狀況、公路等級、所在地區的氣候、結合施工填挖方平衡等來選擇施工方法。
一、路基填筑施工
⒈施工前的準備
首先,先全面熟悉設計圖紙并做好圖紙會審,進行現場情況核對和施工場地調查,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及施工方案。
其次,確保施工所用測量儀器的精度,然后進行現場放線,復測場地的水準點。
最后,結合現場永久排水設施修建臨時排水溝,保持路基施工場地處于良好的排水狀態。
2 路基填壓
公路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很大程度取決于路基填料的材質及其壓實的程度。從現有條件出發,改進填料材質和碾壓密實度是路基施工中的重中之重。論文參考。
2.1 路基填料
就填料而言,最合適的土是砂礫土、礫土及亞砂土。這些土的內摩阻力小,粘結力小,透水性強,容易壓實,又有足夠的強度,穩定性。用這些土作填料不易引起路基沉陷。在施工前還要嚴格控制這些填料的含水率。以確定其能滿足路基填筑的要求。
2.2 路基壓實
當前路基施工,普遍采用了大噸位的壓路機,碾壓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對于提高路基土的壓實度起了很好的作用。根據規范規定,路面底面以下0cm-80cm的部分,其壓實度必須≥95%,隨著我國公路的飛速發展,路基施工技術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對于特殊路基的處理技術也日漸成熟和完善。
(1)軟基的處理及碾壓;軟基的填筑比較簡單,一般采用挖除、填筑砂礫墊層的方法,該方法簡單易行,處理效果較好。但路基的壓實是相當困難的,規范對此作出了一些調整:一是壓實度標準可根據試驗資料確定適當降低一到兩個百分點,如果軟基是受地下水影響時,應在挖除后填水穩性優良、不易風化的砂石材料或用無機混合料(石灰、水泥等固化材料)進行加固處理,使基底形成水穩性好的厚20 cm~30 cm的穩定層。
(2)黃土的回填及碾壓;
黃土含水量過小,應均勻加水再行碾壓;如含水量過大,可翻松晾曬至需要含水量再進行碾壓,也可摻入適量石灰處理,降低含水量。摻灰后應將土、灰拌勻,其最大干密度應通過擊實試驗確定。
(3)石灰土的回填及碾壓;對于天然含水量較大,低液限粘性土,對原土進行翻曬后,采用磨細生石灰處理,以降低過濕路基土的含水量,從而保證路基的壓實度。另外灰土拌和均勻后,可以改變土的塑性,提高土路基強度、剛度特性和水穩定性。。在石灰土施工中,主要控制石灰材料的檢測試驗,氧化鈣+氧化鎂含量不符要求的一律不準使用,雨天不允許施工;按灰土比例摻加石灰,確保混合料拌和均勻;拌和過程中重點控制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控制碾壓質量,養生期不得小于7d。
二、路基壓實工藝及質量檢測
⒈影響路基壓實的因素分析
(1)回填路基的材料,由于不同填料的性質存在較大的差異,須根據要求因地制宜地選擇。論文參考。
(2)回填材料的含水量是影響路基壓實的重要因素。在回填材料中,除回填級配砂石外,其它各種材料均與含水量有密切的關系,只有在最佳含水量時壓實,方可得到最大密實度。
(3)對于壓路機不易壓到的位置,如各個施工段的交界處及構筑物邊角等壓路機機無法達到的環節。在施工中一定要引起重視,在回填時,要選擇適宜填料。一般采用小型設備進行壓實,如平板振動夯實機、蛙式打夯機等,這些部位的回填厚度、填料含水率及壓實系數一定要嚴格控制。
(4)碾壓設備的選擇及碾壓方法是保證壓實質量的重要因素。必須根據填料性質和要求達到的密實度,選用適當的碾壓設備。然后根據要求選擇適宜的松鋪厚度。
2. 土方路堤的壓實和質量控制
施工時每層填料做一次土壤擊實試驗,準確控制最佳含水量。對于較干的填料事先進行灑水處理,如果原土較濕務必進行翻曬處理。
土的松鋪厚度,在碾壓前用平地機進行整平,并將填料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重型擊實實驗確定),先靜壓一遍,然后振動碾壓。采用灌砂法檢測壓實度,當壓實度檢測合格,并經監理工程師驗收后,方可進行下一層的填筑。
3. 石方及土石混填路堤的壓實和質量控制
石料及土方混合料填筑時,必須嚴格控制石料的最大粒徑及松鋪厚度。混合料要用推土機和平地機混合均勻。石子之間空隙要用碎石及石屑回填嚴實,填料不得離析。論文參考。壓路機碾壓過程中,繼續用小石料、石屑、土填補空隙,直至壓路機壓過后,石料不出現松動,表面均勻平整為止,視情況碾壓相應便數。
4.加強碾壓質量控制
碾壓質量控制包括選擇合適壓路機型號及噸位、壓實便數及壓實方法,城市道路采用重型擊實標準和較高的壓實系數,這就要求相應噸位的壓路機與之相匹配,因為不同種類的壓路機對不同土質的壓實有不同的效果,振動壓實對級配砂礫石碾壓效果良好,而對粘性土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同一型號的壓路機對不同土質的壓實效果也不一樣,所以同一壓路機對不同土質也要選擇不同的壓實便數,此外,碾壓一定要均勻,不能或密或稠,從邊上向中間碾壓。
四、結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各種路基的施工技術,壓實控制手段以及壓實機具的選擇及控制等方面,對路基施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由于經驗的欠缺,還是有些不足之處,本人會在今后工作中不斷進步,不斷改進。
【關鍵詞】 高壓旋噴樁 既有建筑 地基加固 方案優化
[Abstract] since the 70's of last century in China from Japan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pressure jet grouting technology, this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he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s, easily damaged parts of Canada and so on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great. To make this technology more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s in our country, and more extensive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building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in-depth study of the scheme of high pressure jet grouting pile in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and a simple method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scheme.
[keyword] high pressure jet grouting pile is strengthening building foundation scheme optimization
中圖分類號:TU47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0 前言
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建筑物,對于某些既有建筑,由于人類各種活動的進行可能導致建筑物地基出現問題,高壓噴射是地基加固的處理方法之一,通過鉆機將帶有特制噴嘴的注漿管帶入到預先計算好的土層深度以相對較高的壓力把漿液噴射到土層之中。在噴射過程中,高壓漿液會破壞土層結構、土壤結構。通過漿液中的混合性,將被破壞的土體與漿液重新結合固化成新的地基基礎。形成有良好土的基本參數的地基。對建筑的加固效果明顯,施工較為便宜。
1 高壓旋噴樁簡介
高壓旋噴樁,是以高壓旋轉的噴嘴將水泥漿噴入土層與土體混合,形成連續搭接的水泥加固體。施工占地少、振動小、噪音較低,但容易污染環境,成本較高,對于特殊的不能使噴出漿液凝固的土質不宜采用。
適用范圍:
(1)高壓噴射注漿法適用于處理淤泥、淤泥質土、流塑、軟塑或可塑黏性土、粉土、砂土、黃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2) 當土中含有較多的大粒徑塊石、堅硬黏性土、含大量植物根莖或有過多的有機質時,對淤泥和泥炭土以及已有建筑物的濕陷性黃土地基的加固,應根據現場試驗結果確定其適用程度。應通過高壓噴射注漿試驗確定其適用性和技術參數。
(3) 高壓噴射注漿法,對基巖和碎石土中的卵石、塊石、漂石呈骨架結構的地層,地下水流速過大和已涌水的地基工程,地下水具有侵蝕性,應慎重使用。
(4) 高壓噴射注漿法可用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地基加固處理、深基坑止水帷幕、邊坡擋土或擋水、基坑底部加固、防止管涌與隆起、地下大口徑管道圍封與加固、地鐵工程的土層加固或防水、水庫大壩、海堤、江河堤防、壩體壩基防滲加固、構筑地下水庫截滲壩等工程。
2 高壓旋噴樁對既有建筑地基加固方案設計
既有建筑的地基加固方案,首先要做好資料收集工作。對既有建筑樁基布置、現場地質狀況、既有建筑變形測量等數據要進行系統的采集。在方案設計過程中,尤其對先有土質要進行詳細系統的探查。了解現在土的塑性狀態、抗剪強度等基本指標,進一步判斷土是否處于軟塑狀態。對于軟塑狀態土,滿足高壓旋噴樁的施工條件和要求,就要盡量擬定采用高壓旋噴樁加固地基的方法。
已選定高壓旋噴樁加固法,要著重根據現場環境、建筑物設計要求、設計荷載、土質狀況,通過計算設計高壓旋噴樁布設圖、漿液水灰比、樁長、樁身直徑、水泥型號、噴射壓力、旋轉速度、提升速度等指標。
對于地基承載力不夠導致建筑物不均勻沉降的地基,建筑物會產生開裂問題。在加固之后要對開裂建筑進行修復。對建筑物地下管線進行測量,排除損壞管線等加固后期修復工作也應在方案中體現。
2 高壓旋噴樁加固方案優化及相關施工注意事項
高壓旋噴樁在當今的既有建筑加固工程中占有較大比例。然而在方案設計完成之后,施工單位往往在結合現場對方案優化部分做的不夠好,導致施工工期長、浪費人力物力、材料浪費等一系列問題。
高壓旋噴樁的加固原理決定了在設計完成后結合現場該如何修正方案。高壓旋噴樁的加固機理:土體在高壓水泥漿的作用下被破壞,高壓水泥漿充滿唄破壞的土體之中。根據力學原理,漿液破壞力:
式中F-------破壞力()------密度()
Q------流量()
流量的計算公式:式中------噴射流平均速度(m/ S)
A------噴嘴截面積()
上述公式可以說明:對于某種液體而言,破壞來在相同的噴嘴截面面積下,與流速平方成正比。所以要取得較強的土的力學特性,在控制好噴嘴截面情況下加大流速可達到較好效果。在噴射過程中,高壓水泥漿會將土壤原本的結構破壞,重新形成水泥砂漿-土壤漿液一體的新漿液。新漿液在水泥膠體作用下重新固結,經過標準養護期28天之后可形成新的地基基礎。較以前的土體,土的承載力、抗剪強度、抗壓強度等土的基本指標會有較大增長。
所以在對方案優化過程中,對于軟塑地基較嚴重的地段。在方案后期應加大噴射壓力,進而會使得新形成的地基有較高強度。結合現場,如若現場施工面積較大或者距離較長時,高壓輸送管的距離要得到保證,超過50m時,對高壓泵輸出壓力要相應提高1-5kpa,以保證噴嘴處的輸出壓力。
方案實施過程中,鉆孔嚴禁用水鉆孔,水鉆孔會造成土壤液化嚴重含水量上升等問題,加劇土壤地基的軟化。必要時候采用空壓機風動成孔,此項措施能有效減少在高壓旋噴樁灌注時對建筑物產生的附加沉降,降低對既有建筑的破壞。
方案優化過程中要保證,分段灌注高壓旋噴樁的每段搭接長度應該小于100mm。并且為了保證槳面不再下降,應該由專業施工人員進行二次灌注。
對于高壓旋噴樁所用水泥,在施工期間要加大檢查力度。嚴禁使用過期、失效的水泥。并且旋噴樁一定要按設計方案的水灰比嚴格執行。
對于已經施工完畢的高壓旋噴樁,應該選擇有代表性的樁位和樁點,進行長效檢測,同時選擇樁的數量不應少于百分之十。在水泥標準養護期內應達到3-5天一檢測,對于后期應達到一月一檢測,為期6-10個月,形成相應的檢查記錄,方便日后取用。
4 結語
高壓旋噴樁對既有建筑地基加固,此項技術在國內發展30余年,通過結合不同土質、不同施工要點、不同建筑風格等已經具備了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施工方法。在對于高壓旋噴樁加固地基方案設計過程中,相應施工人員除了通過測量數據和相關部門提供圖紙外,還應親自去現場觀察、檢測。利用專業儀器對施工現場土質勘查、目標建筑物的變形勘查等得出詳細的結論,進而結合有關材料進行加固方案的制定。
高壓旋噴樁具有施工周期短、加固效果好、施工噪音小、經濟環保等特點,所以在現代對于既有建筑的地基加固被廣泛采用。然而在土質雜石多的地區,高壓旋噴樁的技術還是不太成熟,很多技術手段還應該加強。
此項技術的廣泛采用,也是我國建筑行業高速發展的一個體現,對于方案設計和施工人員,在嚴格要求技術的同時,可以運用相關知識對高壓旋噴樁技術進行改進,為我國建筑事業的騰飛添磚添瓦。
【參考文獻】
[1] 韓琨.高壓旋噴技術在加固既有建筑物中的應用[J].西部探礦工程,2012, (5):61-63.
關鍵詞:農藥殘留 快速檢測 基層推廣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使農產品的生產越來越依賴于農藥、抗生素和激素等外源物質。近幾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及其有關事件不斷發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和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引起了政府、市民和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一、造成農藥污染的原因
(一)、農民質量安全法律意識淡薄[2]
由于許多農民缺乏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知識,誤用農藥和濫用農藥時有發生。部分農民不合理的使用農藥,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在安全間隔期內也使用農藥,特別是瓜果及豆類蔬菜采收期長,即使在采收期內,也要噴灑農藥,造成農藥殘留超標的現象發生。
(二)、菜田環境發生變化
由于農藥的長期使用,造成菜田環境發生顯著變化。有益生物消失,菜田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導致病蟲害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加大農藥使用次數及用量[3]。
(三)、病蟲害抗藥性增強[4]
由于長期使用農藥,導致病蟲害抗性的普遍產生。如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的多年連續使用,使許多害蟲產生了抗藥性,以致于靠用量增加才能達到防治效果。
(四)、農藥殘留對環境污染[5]
過去大量使用的有機氯殺蟲劑,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殘效性長的農藥,在某些類型的土壤中還保留一定程度的殘留量。這些積累與土壤中的農藥及其降解產物也是導致蔬菜農殘的原因之一。
(五)、食物鏈與生物富集[6]
農藥殘留被一些生物攝入或通過其他方式吸入后積累在體內,造成農藥的高濃度貯存,再通過食物鏈轉移至另一生物體內,通過食物鏈的逐級富集,人食用此種生物后,可使進入人體的殘留農藥增加,從而嚴重影響人體健康。
二、農藥殘留控制措施
按照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監測全覆蓋[7]的思路和分級建設、分層次監管監測的原則,形成行政管理一條線、檢驗監測一條線的現代農業監管體系。突出政府責任,強化源頭管理,嚴格過程控制。
(一)、監管監測機構
1、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管理體系
區上有產調科,鄉鎮有監管站,村上有監管員。
2、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區上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鄉鎮有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站,農產品生產基地設立檢測室。
(二)、農藥殘留常用的檢測方法
區縣常用的農藥檢測方法有速測卡法(紙片法)、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氣相色譜法和液相色譜法。
按照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茄果類蔬菜等55類無公害農產品檢測目錄,隨機抽取本區銷售的不同種類蔬菜、水果13種,先后使用速測卡法(紙片法)、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氣相色譜法和液相色譜法進行農藥殘留檢測,檢測結果及分析見表1-表4。
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液相色譜法檢測范圍太小不適合推廣;速測卡法(紙片法)雖然靈敏度高,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但對含有色素及刺激性氣味的蔬菜、水果檢測時易出現假陽性,如本實驗中的草莓、韭菜;氣相色譜法靈敏度最好,能定性定量檢測農藥,但其使用成本過高,必須有專業的檢測人員和固定的檢測條件,不適合基層推廣。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不僅靈敏度高,假陽性率低,而且使用方便,操作簡單,最適合農村基層推廣。
三、結論:
通過對四種檢測方法的比較,得出結論: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是最適合農村基層推廣的檢測方法。
四、結束語:
為了更有效地控制農藥殘留量,保障該地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還應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②完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及農戶使用酶抑制率法進行自檢,并定期組織專業人員對農產品生產基地及農戶開展農殘快速檢測方法培訓。③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8]。
注釋:
①費用指的是根據茄果類蔬菜等55類無公害農產品檢測目錄,本中心實驗室條件下同批檢測所需費用!
②:不檢是指本中心實驗室條件下無法進行檢測。
參考文獻
[1]GB 2763―2012.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S].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2?:
[2]馮忠澤,李慶江.農戶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28(4):22-26.
[3]鐘秀明,武雪萍.我國農田污染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28(5):27-32
[4]張春胄,劉化宇.淺析蔬菜病蟲害的抗藥性及其治理對策[J].上海農業技 ,2007,04:97-98
[5]邱黎敏.農田土壤中含氯有機物殘留調查及其生態風險[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6] 王芳,林少彬等.氯酚在鯽魚體內的分布、存在形式與生物富集研究[J].衛生研究,199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