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6 09:26: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環球網記者譚利婭報道,據英國路透社6月23日報道,全球知名金融資訊提供商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近十年來日本出產科研論文數量基本持平,而中國的論文數量增長了三倍。
報告指出,日本、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在全球所占比例下降,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所占比例上升。報告寫道,“現在日本必須利用好家門口的優勢。亞太地區將成為下階段全球科研領域的強有力中心……中國和印度在此領域正飛速上升。”
據湯森路透數據,日本在2009年發表了7.85萬篇論文,比2000年的7.2萬篇僅有小幅增長;而中國在2009年發表了12.5萬篇論文,是 2000年的將近四倍。報告表示,雖然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實驗室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但2009年,日本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只有6.75%,低于2000年的 9.45%。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主管單位:湖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湖北民族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恩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4-941X
國內刊號:42-1328/C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學術論文寫作的目的
1、貯存科研信息
在科學研究完成之后,需對其研究結果立即加以總結,并以論文或報告的形式闡明其發現及發明。否則,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明與發現逐漸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復前人所做的工作,發生不必要的人力與物力的浪費。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貯存這些科研信息,使它成為以后新的發明、發現的基礎(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學技術事業的延續和發展,不斷的豐富人類科技寶庫。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發展,正是憑借著這種連續性不斷地積累、創造、再積累、再創造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學術論文是貯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 而寫作論文則是總結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
2、傳播科研結果
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對于科研工作,必須"開始它,完成它,發 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為,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明,都是社會成員的個體勞動或局部承擔的科研活動的結晶。對于全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將少數人的成果變成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科學技術沒有國界),才能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進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論文付諸實施 的。
這種傳播方式可以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也可以傳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首次報道了利用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綿羊,它無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因此學術論文也是傳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而且按照公認慣例,科學成果的首創權,必須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刊登在學術期刊 上,方能得到承認,而新聞媒體傳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認的。
3、交流實踐經驗
從事臨床及醫療工作一線的其他人員,通過不斷地實踐,積累出較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 教訓。而這些經驗與教訓是十分寶貴的。將它們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并以論文形式發表 交流,就能發揮巨大的指導與借鑒作用,造福于人民。
4、啟迪學術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各種學術思想,這些學術思想通過論文 的形式不斷地探索與交流,并相互啟迪,形成新的學術思想,以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論文寫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它凝聚著巨大的艱辛。在寫作的過程中,隨著思維 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科研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SCI論文要求;公管本科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
1背景
近年來,大學生畢業論文對于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不重視,都以過關為目的,因此,抄襲、剽竊、拼裝、組接之風盛行[1-5]。要改變這種風氣,需要改變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對學生的道德修養的要求[6-8]。筆者讀博士期間曾發表過幾篇SCI論文,在畢業后的幾年本科教學中開始把其原則應用到本科生的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上來,收到良好效果,故此想探討如何提高本科生論文的寫作能力問題。
SCI論文是學術界公認的論文,其特點一在于規范化,如其論文格式包括摘要、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政策建議、參考文獻等;特點二在于科學性,如:其數據采集需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數據分析需要采用合理的的統計學分析方法等;特點三還包括創新性,強調不重復他人研究,研究新問題,使用新方法,或采用新視角等。
2問題現狀及成因
我院公管本科生寫論文普遍存在質量不高,抄襲嚴重,缺乏創新。這些問題與我們本科論文教學的過程存在直接聯系。首先是我們的論文教學目標不明確,究竟本科生寫的論文達到什么標準,在每一門課上都未直接講明,并有針對性地訓練過,也許我們老師自己也不清楚應該達到什么要求;其次我們的教材,注重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對學生實踐性能力的培養要求,因此,老師照教材講,照教材考試,學生記背應付考試已成定式,造成了學生寫論文時也抄襲組裝他人論文成為一種習慣;最后,本科生課程設置太多,而且不是按模塊進行,所有的科目都是一上一個學期,期末考試。由于每門課程都是兩節連排,一周分散為幾次上,老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直接后果是在醫學院大家都認為公管理專業是務虛不務實的一個專業。
公共管理專業果真是務虛不務實的專業嗎?其實并非如此。公共管理專業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雖不像醫學專業關注個體,以把單個病人的病治好為目的,但是本專業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其重要程度也不亞于醫學其他專業。如,社會保障關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貧困救助、法律援助等密切與社會民生相關的問題;而衛生事業管理關注醫療領域的問題,比如衛生政策的制定的評估與實施的評價,衛生資源管理中的經濟資源的配置與使用、人力資源管理、衛生信息管理,衛生系統管理中的醫療服務管理、公共衛生管理、婦幼衛生管理、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等等,這些方面中又有很多值得關注和急待探索和解決的實際問題,了解其在本地區的現狀還需要做實地調查;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依據理論,形成假設,并進行調查,如調查群眾的對該問題的知曉程度,滿意程度以及改進意見等;而且很多實際問題的解決沒有最好的標準答案,這需要問計于民,然后根據現有的人財物的資源情況,拿出自已的解決辦法,因此,學會對本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必然要有創新性。
3論文寫作能力的培訓建議及常見的問題
3.1論文寫作能力的培訓建議
公管專業的這些特點其實完全可以滿足SCI論文寫作的要求。那么,我們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論文的規范性、科學性以及創新性進行培訓呢?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認為對學生論文寫作的培訓應該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加要求難度:
(1)在低年級,如一、二年級,可以著手培養學生寫文獻綜述。此項訓練可以養成學生在搞研究前先去查閱文獻的能力,學會了解該問題的研究現狀,學會在文中引用他人文獻,找到不雷同他人研究的新問題、新視角和新方法;
(2)在高年級,如三年級,應該開始培養培養學生設計調查問卷以及實地展開小范圍調查的能力。首先,培養學生掌握論文的內容取決于問卷設計的內容。培養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對研究問題,了解別人的研究,建立指標條目庫,并根據自已的研究問題篩選、設計指標,從而學會問卷設計的一些技能,如設計多少指標條目合適,對指標條目進行歸類;其次,需要培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采集數據并建立數據庫的相關技能,以及進行質量監控的能力;最后,需要培養學生根據自己調查數據的特征,進行正確的統計學分析方法的選擇的能力。
(3)在四年級上學期就應該培訓學生撰寫規范完整的論文的能力。通常學生寫的論文會像中學生的論文,夾敘夾議,但是科學論文有自已嚴格的格式要求,不允許混在一起寫,而且這些格式全世界的學者都共同遵守,因此我們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并達到科學論文的格式要求。嚴格按照摘要、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政策建議、參考文獻這幾部分來寫。
3.2論文寫作的常見的問題
通過幾年指導學生寫畢業論文,發現學生按這種規范寫論文的各部分,常會遇見以下這些問題:
3.2.1前言部分容易與文獻綜述混淆。前言中含有濃縮的文獻綜述,但是還需要指明的不僅有研究背景與現狀,還有研究目的,研究意義,以及研究需要填補的空白,即使很簡練但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3.2.2材料與方法部分最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寫的太簡單。此部分需要學生具體介紹其調查與分析的每一步,如:調查的時間是什么?在哪里調查,調查地有什么特點?研究內容是什么?指標是如何選擇的?問卷內容包括什么?如何選擇的調查樣本,為什么只選這些樣本?樣本的代表性如何,是否符合統計學原理?做數據分析的統計學的方法選擇哪些?為什么選擇這種統計學方法等。
3.2.3結果部分最常見的問題是和討論部分混在一起,夾敘夾議。結果部分內容要求單純報告調查指標獲得的數據是什么,不需要解釋說明其意義,而且也不是把圖或表中所有的數據都做匯報,只匯報那些具有趨勢性的數據,如增大或減少某趨勢的數據,即那些可以幫助你說明得出后面結論的有意義的數據。而討論部分是解釋或說明在結果部分匯報的那些數據的意義,以及解釋得出這樣結果的原因,該部分可以引用文獻去說明解釋原因。
3.2.4結論部分最常見的問題是太長,常會出現一些沒有前文數據支持的結論。此部分只需要對討論的內容進行簡單總結,不需要長篇大論;對前文未提及的或沒有數據支持的內容不能在此部分做專題討論。
3.2.5政策建議最常見的問題是跟自已的調查數據結果毫不相關的建議。此部分所提的建議是跟討論和結論部分的內容一致的,很多同學脫離了前面的內容,不著邊際的建議了一番,而很多建議在前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據。
因此,SCI論文講究文章各部分之間的前后邏輯的嚴密性,環環相扣,不能天馬行空,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這對于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大有裨益。
3.2.6參考文獻部分最大的問題是格式不統一。尤其是卷、期、頁碼,或下載的網站及日期沒有明確標明,使讀者無法追溯文中所引用的文獻。
以上這些問題經過老師3-5次的修改都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4結論
通過以上探討可以看出,高質量的大學生畢業論文論文需要我們在本科各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制定明確論文教學目標和計劃,并逐年級展開對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的訓練,這樣才可以打好寫出合格的高質量畢業論文的基礎。
雖然這樣做可能對學校和老師要求有些高,比如,首先教師自己要會寫科學論文才會對科研論文的撰寫有深刻認識;其次比上常規課費勁大;并且改變學生在中學養成的“填鴨式”學習習慣可能不被很多學生理解,但是這樣做確實可以改變學生對本專業的錯誤觀點,并且關注并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起到改變學生不良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能夠關注學以致用,解決社會問題,認識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對改變社會和群眾生活所起肩負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何曉柯,大學生畢業論文抄襲現象透析級遏制對策,行業探討,2011,10(11):33-35
[2] 陳雁鳴,高校館視角下的大學生畢業論文抄襲現象,瓊州學院學報,2011,18(4):85-86
[3] 王廣印,劉用生。關于大學生畢業論文的問題與對策。中國校外教育,2009,11:39、63
[4] 藺萬煌、王華、魏寶陽、蘇益。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8(2):138-150.
[5] 蔣芝蕓,也談大學生畢業論文的教學與寫作-以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畢業生為中心,咸寧學院學報,2010,30(4):162-163.
[6] 張荷群,施榮連,大學生畢業論文創新內涵的層次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8:112-113.
[7] 張旭,王小梅,任麗,楊永芳。大學生畢業論文階段科研能力培養的探討,2012,40(15):244-245.
[8]徐學甫,張晶,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與創新實踐探究,教育教學,2010,1:67.
本文受河南省第第八批重點學科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經費支持;河南省第二批特色專業衛生事業管理學科建設經費支持;以及河南中醫學院博士基金支持
關鍵詞:思想品德 科技活動 教學教育 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
筆者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應始終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不斷去解決思想品德方面的問題,提高思想品德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多年的學校科技教育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開展科技活動,在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應該高度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并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融入到科技活動之中,使之成為學生科技活動的精神和靈魂,把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和不同形式的科技活動用這個“神”統領和串聯起來,實現科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將科技活動推升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更高境界。
一、在科技活動中培養愛國情懷和愛鄉情感
在科普活動中,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今科學家的成就和事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校每年都要開展一系列的科普活動,包括以往的“愛科學月”,如今的“科技周”、“科技節”等等。在這些科技活動期間,我們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科技場館、組織開展科技知識展會、請專家到學校作不同領域的科技專題報告、召開主體校會、主題團隊會、主題班會、開展各種比賽和征集活動,等等。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們了解我國科學家的相關信息,了解他們取得的科學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給他們講我國古代的科學家張衡、沈括、郭守敬、宋應星的故事;告訴他們當代的科學家的卓越成就:航天路上的架橋人徐克俊,被譽為“極地第一人”的袁紹宏,和火箭一起成長的吳燕生等等。這些活動讓同學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了解了歷史,更為重要的是,使他們從小就在自己心靈深處樹立起了一個個偉大的科學家形象,從而逐漸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在科技創新活動中,鼓勵學生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為國家和民族爭光,激發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在長期的科技活動中,我們以校內科技種植實驗園和科技實驗室為平臺和依托,深入開展小種植科學創新活動,引導和輔導學生實施課題研究,撰寫科學論文。我們引導和激勵學生多觀察、勤思考、勤動筆、善比較、善總結,用科學的方法和操作實施試驗,進行記錄、統計和數據應用,然后歸納結論并結合實際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形成研究成果。幾年來,我們輔導學生200多人次,開展了50多項科學探究課題,撰寫的科學論文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英特爾國際氣象獎3人次,北京市一等獎3人次,北京市二等獎15人次,北京市三等獎45人次。獲獎后,同學們捧著獎狀和獎牌品嘗到了辛勤耕耘的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獲得英特爾國際氣象獎的那一刻,一種民族榮譽感,瞬間得到了親身的體驗。當獲獎的喜訊帶回學校后,這種體驗又迅速傳遞給學校的所有老師和同學。這些都在不斷激勵同學,激勵他們更加刻苦學習,努力探索和鉆研,以期將來能獲得更多、更高的科技成果,為國家和民族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引導和帶領學生作實地考察,了解所在地區的地形地貌、環境狀況和鄉土鄉情,結合本地區實際,開展科技活動,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樸素情感。如,帶領同學考察地區農業,同學們在活動中對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后采摘業的興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考察和走訪,了解到本地區如今已逐漸形成系列的采摘格局:六月的鮮杏、七月的瓜菜、八月的大桃、九月的精品梨、十月的磨盤柿……這些信息的了解使同學們對家鄉有了更多、更深的認識,對家鄉的發展前景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憧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對家鄉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二、在科技活動中培養獨立意識與合作精神
科學探究活動需要每個參與者各自承擔一部分工作和職責,盡自己所能,完成自己份內的事,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我們在輔導學生時強調,要始終把培養獨立意識作為一個重點來加以落實。教師在輔導和講評過程中,對這一觀點要想在心里,掛在嘴邊,落實到每個活動環節。實施實驗操作,對學生不遷就,不馬虎,不包辦代替,對操作規程、實驗數據的采集等環節要嚴格要求,嚴格把關。要求學生,首先要在思想上不依賴別人,有一股自強自信的勁頭。其次,是要進行自主思考,做到有頭腦,用頭腦,“我行我素”,躬身實踐,還要不辭勞苦,不怕困難,敢于面對挑戰和失敗。長期的嚴格要求造就了學生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很多同學現在都能獨立的完成一項比較復雜的研究任務,從制定計劃,到逐項操作,再到數據的記載和分析,直至最后完成,能夠做到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措施有力,顯示出了一定的科學素質。
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不但需要學生的獨立意識,同時也需要合作精神。與人為善、友好相處、相互取長補短、同舟共濟,這是當今社會做任何一項工作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所以,我們在強調獨立自主意識的同時,我們更強調,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要善于與同伴溝通、交流和研討,在相互合作中遇到摩擦和碰撞時,同伴之間要能夠相互理解,互諒互讓,顧全大局,服從大局,培養同伴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友愛,雙贏共贏的思想和胸懷。
三、在科技活動中培養責任心
所謂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我們在科技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堅持采取一個策略,實施三個措施,即,采取“滲透”策略,實施“分工負責、評比監督和表彰獎勵”的措施,來引導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形成自覺主動的生活和工作態度。滲透策略,就是在科技活動中努力讓學生從參與的點點滴滴中去慢慢感受和體會責任的存在,讓他們在每一個活動環節、每一個要求、每一項任務的完成中去感悟和領會,通過一個較長時間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和思想,再通過學生自己的表達方式體現到每一處活動行為上。采取三個措施,分工負責,指的是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安排2—3個同學負責一個課題,實行課題負責人制。讓學生每個人的肩上都有一副沉甸甸的擔子,給他們思想壓力,給他們一定的期限要求,甚至提出一個比較高的標準,鞭策他們不斷地努力,朝著奮斗目標前進。評比監督,是指在開展活動過程中,重視過程性評價,多個課題組之間要相互監督、相互評比,監督完成責任的情況,監督實事求是的態度,評比階段性質量的優劣,重過程、重細節、重學生體驗的獲得。表彰獎勵,則是在每學期期末或在課題結題階段要組織終結性的評比,對課題成果以及相關的負責同學要評出好中差,并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以此來激發他們的成功感,也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
四、在科技活動中培養吃苦耐勞精神
如今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么?不用說,就是吃苦耐勞的精神了。吃苦耐勞,對一個人來說,是立身之本,是成功之道。因此,在科技活動中我們沒有忘記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開展科技活動,長期堅持通過兩個渠道來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即,通過讓孩子參加體力勞動來培養,通過讓孩子參與徒步遠行來培養。我們開展科技活動,特色是小種植,圍繞小種植來進行課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撰寫科學論文。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創建了校內的科技種植實驗基地,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要組織學生開展大面積的農業種植活動。我們種過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還種植過很多種的蔬菜,特別是近幾年,我們引進了一些轉基因的蔬菜品種,用來搞科學實驗,引起了同學們的廣泛興趣,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生產勞動量。我們將這些勞動量全部分擔到參與科技活動的每一個學生身上,指導學生挖地松土、開溝施肥、播種澆水、打藥管理、收割晾曬……這些活動讓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勞動體驗和鍛煉。另一個渠道,就是在開展環保調查科技活動中,組織帶領學生進行徒步遠行。我們曾開展過順義區小中河水質污染的調查活動;開展過京密引水渠水華現象的調查活動;開展過當地野生動物種群現狀的調查活動等多項調查研究。這些調查活動,同學們徒步行走累計上百公里,每一次活動外出對同學們來說,都是一次挑戰和考驗,都是一次很好的鍛煉,磨礪了同學們的意志品質,鍛煉增強了孩子們的體魄。看著他們燦爛的笑臉,我們深信,學會吃苦耐勞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五、在科技活動中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科技活動是科學技術與學生生活之間的一座橋梁,也是科學技術與學生思想之間的一條紐帶。普及正確的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和科學理論,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擺脫愚昧,走向文明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一個人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社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生活?這些問題都涉及到價值觀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地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實現自身的價值,對每個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在當今科技全球化時代,我們關心國際科技的進展,國際也隨時注視著我國科技的動向。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同我國科技進展相關的兩項指標在國外引起注意,最先是《自然》發表文章強調“中國研發強度超越歐洲”,隨后美國兩年一度的《科學與工程學指標――2014》報告在“學術性科學與工程學研究的產出”一節中重點指出,“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論文創作在全球的份額下降,中國的份額在迅速上升”。
由于兩文的數據分別來自位于歐洲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美國的“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該組織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密切相關)這樣的權威機構,因此引起國際上有關專家的關注,認為這是“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時刻感受到最近十多年來我國科技發展對國家繁榮和強盛所帶來的影響并備受鼓舞,同時也思考著怎樣才能促進我國科技事業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和進步。
提高科研質量水平
2012年我國研發強度達1.98%,從而高于歐盟各國平均研發強度1.96%,引起《自然》雜志關注。但歐盟中瑞典、德、法、荷、瑞士的研發強度介于2.04%~3.37%之間,僅英國為1.77%,這些是歐盟中的科技強國。2011年美國是2.85%,日本為3.39%。
研發強度代表國家推動科技的優先程度。上世紀后半期起,各發達國家強調科技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而紛紛加大研發投入。美國1953年為1.4%,1964年就接近2.9%,近年2.7%~2.9%。我國1991~2001年研發強度由0.6%逐步增至0.95%,2002年突破1%,一路上升到2012年的1.98%。
我國1991年研發經費是150.8億元,2011年研發經費總量達到美國的一半,是歐洲的2/3,應該說已具有相當的實力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但要同這些科技強國在科研水平上平起平坐還有待 時日。
另一個指標是我國發表的國際論文數已在歐盟、美國之后居世界第三,如把歐盟各國分別計算,SCI數據庫2012年收錄的我國論文為19.01萬篇,居世界第2位,是美國論文數的43.6%。比較2000年SCI論文30499篇,我國這十多年的提高理所當然地為國際矚目。
但論文僅是研發產出的指標之一,且論文創作不是數數量(包括SCI論文數量),主要看論文的質量。論文的科學價值及其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是質量評價的根本要素。
據《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13)》,我國論文平均每篇被引用6.92次,而世界平均值為10.69次/篇。這反映了我國科學論文同國際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總體影響力還有待大大提高。又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3年的研究資料,我國各學科內高于被引次數世界均值的論文占我國際論文的1/4左右。每篇均被引次數17.21~11.35間的有瑞士、荷、美、英、加、德、法、澳、意等國,西、日在國際平均值附近 波動。
按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估計,還得用8~10年時間才能使我國論文篇均被引次數達到世界均值強國的水準,走得更前還要更長時間。我們希望前進步伐更快,面臨的挑戰是提高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而歸根結底是提高研究工作的質量與水平。
繼續加強基礎研究
一百多年來先輩們為在我國發展科學開始了堅苦卓絕的努力,1949年和改革開放后的大力發展奠定了當前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空前規模。早年我國對基礎研究給予的重視不夠,擔心理論脫離實際,強調“以任務帶學科”。
理所當然,當國家經濟、國防和社會發展有某種需求時,科技人員義不容辭要首先滿足這些方面的需要,以國家需求為己任。但說到底,為了發展科學技術,基礎研究也是國家的需求,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開發具有關鍵作用,必須給予應有的重視。有的科學家說,一定規模的基礎研究在我國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我對此深表贊同。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1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推動了科技事業的發展,科技經費快速增長,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我國研發總投入1991年為150.8億元,到2012年已達10298.4億元,這確是很了不起的快速增長。研發強度上世紀90年代在0.6%~0.7%左右波動,1997~1999年基礎研究投入在研發總投入中占5%~5.7%;研發強度在2000年達1%,這是一個重要轉折,從此一路增長至2012年的1.98%超過歐盟,而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總投入卻在2004年一度達到6%后一路下滑,2007~2012年在4.7%~4.8%間徘徊成為歷史的新低。
研發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類比例的安排是科技工作同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相互關系的綜合平衡,并考慮本國國情以及國際間的借鑒。研發投入中的基礎研究占比,美國1979~1999年期間14.1%~15.9%,2009~2011年19%;2011年法國25.3%,英國10.8%,日本12.3%。
據維基百科資料,日本上世紀70年代和上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成熟,逐漸擺脫對外國研究的依賴,1986年開始研發強度高于美國,1989年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總投入13%。
我國基礎研究在研發中的比例顯然遠遠低于科技強國,數十年來長期如此,不能不考慮這種狀況對我國科技創新的長遠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必須強調加強基礎研究。
加強應用研究 注重企業研發
我國研發經費來源主要是兩大塊,一塊是政府財政,另一塊是企業。從歷史上看,1997年我國企業的研發開支占全國研發總支出的42.9%,由此估計當時企業投入占全國總投入的比例大致同此數值接近,而政府財政的投入約占60%。2007年起企業投入占全國投入70%以上直至2011年的73.9%,而同時期政府財政占比降至25%以下直至2011年的21.7%。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近年來在研發投入和研發規模上均稱得上表現不俗,這在總趨勢上是好的,說明我國研發工作主體已具有市場導向特色。
但我國的研發工作結構卻出現了兩個新問題。據《201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我國研發活動中試驗發展占83.9%,應用研究占11.3%,基礎研究占4.8%。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占比顯著偏低,總和只占16%,大大低于2000~2005年期間的22%~23%。因此,需要提出加強應用研究,這是第一個問題。
根據政府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我國企業研發活動中的試驗發展部分,自2005年以來超過90%,近年來基本保持97%~98%,基礎研究只占0.1%,應用研究占2.2%~2.9%。企業應用研究占比低到如此地步是否有利于技術創新,這是第二個問題。
列舉這一系列數字是一件很乏味的事。前面已經提到,我國企業近年來對研發的投入大增顯然同政府確立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的政策有關,這是很好的現象,是科技發展的正能量,而正是這一部分活動同經濟的結合最為緊密。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些講話或文件不時指出“科技與經濟脫節”,“科技與經濟兩張皮”,語焉不詳,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我國企業研發活動中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僅占2%~3%,我國全國研發活動中的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總和已低達16%~17%,這對我國科技發展,特別是創新,是一種最好的研發結構嗎?全國研發人員(2011年)中,試驗發展人員占81.1%,應用研究人員占12.2%,基礎研究人員占6.7%。全國科技人員80%以上從事試驗發展工作,因此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僅是增加經費,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組織和培育人才 隊伍。
對研發活動分類指導、管理和評價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是三類性質不同的研發工作,是國際普遍采用的分類。我國有時強調分出應用基礎研究一類,并逐漸歸入基礎研究而合稱基礎性研究;歐洲也有過類似的意見,將其稱為“戰略研究(strategic research)”并歸入應用研究,這種“戰略”一詞的用法常常受到質疑。
不同性質的研發工作,在管理方針和評價方法上應有所不同,有時由于混淆了其中的差別而引發了一些矛盾和爭論,產生了不理想的導向。
對科技成果或研發成果的評價,在早年國內多是請幾位專家開個成果鑒定會,并給出國內或國際某種水平的結論,這就是專家評議。大致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了被稱為同行評議的成果鑒定會,這是從基金項目的同行評議發展過來的,強調同行是保證評議人對項目或成果有更專門的學問從而確保評議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在這里我順便提一下,早年美國科學基金會項目申請書的同行評議曾因外界的質疑(至少有過兩回)而組織專門委員會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分析和評估,結論認為同行評議有其不足,例如有時會忽視某些萌芽的創新思想,但同時指出沒有比同行評議更好的方法。當今各國普遍采用同行評議,學術刊物審稿也許是最早采取這種評審方式的。
上世紀80年代后期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在評價成果中開始關注SCI收錄狀況,隨后又重視SCI引用狀況甚至在SCI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某些其他定量評價指標。在使用SCI這一指標過程中,逐漸引發了不少爭論。SCI這個外國指標有沒有意義?SCI既可正面引用也可負面引用,SCI引用能說明什么?某某諾貝爾獎得主說他的文章就不投《自然》《科學》,更不知道什么SCI等等。據我所知,國外學者愿意把論文投向本專業的優秀刊物,對SCI并非一無所知。小同行洞察本領域的發展水平,評價某文章、某項目可以不用查問SCI;對于非同行來說,SCI以及期刊影響因子的使用是有適度幫助的。
對不同性質研發活動成果的評價,應該說評價標準的基本核心是一樣的,就是看成果的“價值”,評價過程是“價值評議”或“同行價值評議”。要同行評議是因為非同行無法評判,甚至大同行都難勝任某一具體領域成果的評判。國內同行不夠時就得借助國際同行,近年來一些重大問題的評估已邀請國際專家來進行。“價值評議”就是看成果的價值、意義,而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創新度及其意義的大小。
不同性質的研發活動在價值評判上有很不相同的取向,基礎研究重視的是學術理論上的創新,其價值評議就是學術價值評議;應用研究重視的是研究所獲原理在學術上的價值以及對既定目標的應用潛力,二者兼而有之或側重其一;而發展工作重視的是其市場化前景。
動漫迷是世界上最可憐的愛好者。
喜歡網絡游戲的,人們說他們叛逆;喜歡言情小說的,人們說她們溫婉;喜歡歌星影星的,人們說他們個性;喜歡足球籃球的,人們說他們狂熱……可假如你不幸喜歡上了動漫,得,膚淺、幼稚、崇洋媚外……什么詞不好來什么。只不過是萬千愛好之一,既不妨礙祖國統一,又不影響社會安定,卻偏偏得到了最多的罵聲。作為一名動漫迷,我不禁要站出來說點什么與動漫有關的想法。
首先要消除“崇洋媚外”的世俗偏見。因為當前動漫事業最發達的是日本,這使得許多愛國分子堅決抵制日貨。日本的動漫是日本經濟第三大支柱。他們成熟的商業運作,輕小說、漫畫、動畫、劇場版、OVA、周邊一體化的發展套路,值得我們學習。在日本,各種類型的動漫:偵探類、科幻類、少年類、少女類、校園類、運動類……無所不有。我們虛心學習別國的長處,有什么不好?誰規定中國的球迷一定要支持中國隊,這不明擺著欠抽嗎?誰規定中國的影迷一定要支持國產電影,好萊塢的電影就不能看嗎?那么,又是誰規定中國的動漫迷不能看日本的漫畫呢?我們說:“動漫無國界,與政治無關,我們看動漫,并不意味著我們哈日、親日。”可是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其次,我們要徹底改變動漫是給小孩看的這種觀念。所有童心未泯的人,所有心懷夢想的人,所有喜愛微笑的人,都是動漫迷。青山剛昌筆下足智多謀的名偵探柯南,井上雄彥筆下熱血拼搏的湘北籃球隊員,岸本齊史筆下追逐夢想的木葉村忍者們……他們是多少人心目中的支柱?渚的父母為了照顧女兒,舍棄了觸手可及的夢想;鳴人在一次次激戰面前毫不畏懼,沖著天空高喊:“我要成為火影”;柯南為了保護市民的安全,不惜使自己身受重傷;魯路修為了使世界踏上正軌,以自己的犧牲唱響了序曲;三代火影為了保護村子里的每一個人,拼了性命與大蛇丸血戰;琴美的父母在飛機墜機前的那一刻,丟棄了重要的科學論文,卻把給女兒買的玩具熊放進了旅行箱,還附上了一張紙條“如果你撿到這個箱子,請把它交給我的女兒”,最終跨越了千山萬水,經過無數人的傳遞,通過十幾種語言的交流,來到了琴美的身邊……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勇敢。他們的奉獻,他們的真情,怎么能說幼稚、膚淺呢?看看電視上那些所謂的青春偶像劇,愛來愛去的,有什么營養?不如重拾動漫,重拾那份久違了的感動。
最后,我們要立下雄心壯志,畫出不輸日本的漫畫。這不是個夢想,只是還未成真的現實。我們堅信,當我們開始愛上動漫的時候,就是中國動漫真正騰飛的時候。
姚佳韻原本是沈陽女孩,從小對科學有好奇心。一次在課堂上,老師在醋里放了一個雞蛋,并讓同學們觀察實驗過程。隨著時間推移,蛋殼不斷產生氣泡,最終竟然軟化了!這是因為醋酸和蛋殼的主要成分碳酸鈣發生反應的緣故,原理不深奧,不過對當時的姚佳韻來說特別有吸引力,她喜歡上這種動手又動腦的課程。
然而,姚佳韻剛讀完四年級,父母就帶著她移民加拿大了。剛到國外,一切都那么陌生,姚佳韻很不習慣,不過幸好她喜歡科學,科學成了她最好的伙伴。一次,學校組織環保野營活動,主題是關于垃圾分類處理的。姚佳韻來到垃圾中轉站,只見成堆的塑料垃圾山映入眼簾,觸目驚心。她問工作人員:“這些塑料垃圾是如何銷毀的?”工作人員嘆息道:“無法銷毀,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污染非常嚴重。這些塑料垃圾只能填埋,不過這樣可能5000年都不會消解。”
現在科學如此發達,竟然還處理不了這些塑料垃圾,姚佳韻震驚了。“一物克一物,一定會有東西能對付塑料垃圾的!”源于對科學的熱愛與信心,姚佳韻心中升騰起了堅定的信念,決心研究降解塑料垃圾的方法。
很多人對姚佳韻說:“大科學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一個小女孩能做什么呢?”對于這些冷言冷語,她毫不理會。在以后的日子里,她每天都在電腦上閱讀科學論文,尋找每一個可能突破的點,并用塑料垃圾進行一次又一次試驗。最終,她將目標鎖定在細菌上,利用細菌善于分解的特點,培養能分解垃圾的細菌。研究需要設備和不菲的資金投入,這不是姚佳韻所能解決的,無奈之下,她向哥倫比亞大學的林賽博士求助。出乎意料的是,林賽博士被她敢于挑戰的精神打動了,罕見地讓她加入了他的實驗室。雖然有了林賽博士的幫助,但依然困難重重。她進行無休止的實驗,針對所有可能情況進行篩選分析,她課余時間全是在實驗室度過的。
就這樣,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后,姚佳韻最終從土壤和廢水中收集了幾種細菌,把它們培養成為塑料垃圾的完美吞噬者,不會留下任何污染物,而最關鍵的是這些細菌完全降解一斤塑料垃圾僅僅需要幾周時間!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成果,實驗結果一經公布,她便被所在地區的環保機構重視起來。其后,這項研究順利幫她拿到“加拿大生化科技挑戰賽冠軍”,接著她更是收到了全球最大的演講舞臺TED的邀約,她的研究成果估值高達五千萬加元。
因為用細菌“吃”掉塑料垃圾,19歲剛上大學的華裔女孩姚佳韻火了,還被評為“加拿大20歲以下的20名頂尖青少年”,連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都向她伸出了橄欖枝,想分享她的研究成果。出名的姚佳韻相當理性,鑒于實驗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差異,細菌對不同塑料有不同的效力等等,這需要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也需要更多知識,于是她選擇回歸校園,繼續研究此課題。
少年缺少經驗,不過他們敢于嘗試,勇于挑戰,能夠迸發出無窮的力量,足以影響這個世界。
關鍵詞:微處理器;作者合著;信息可視化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353.1
Research on Coauthoring Visualization
of the Patent on Chinese Microprocessor Field
LIU Yu-qin,ZHANG Li-wei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Promotion Center,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To discover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authoring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subject on?Chinese microprocessor patent, 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home and abroad,a visualization approach for coauthoring was proposed. The approach applie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to extract the inherent,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hiding in patent database, and showed mining result with chart. Coauthoring rate of bibliometrics was used to analyze cooperation intensity. The empirical illustration results show microprocessor patent applied by Chinese concentrated after 2000 mostly, inventor cooperation strength was high, assignee and region cooperation strength was low,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ventor in home was lower than those at abroad.
Key words:microprocessor; coauthor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1序言
當今世界科學科技迅猛發展,科技領域已進入“大科技”時代,學科間滲透交叉,科研難度日趨加大。科技攻關不僅需要巨額資金投入,還需要研究者群體功能的發揮。合著研究則是聚個人創造力為群體智慧的有效途徑[1]。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促進了合著研究的加強與改善,采用科學合著的方式來研究結構復雜的大科學系統已是科學研究的主要趨勢。
合著研究者不是結構松散的共同體,他們要分享信任與責任,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他們共同署名發表成果,并共同承擔責任。合著研究者具有認識論上的平等地位,并構成一個新的認知主體。這個新的認知主體通過他們的認知成果獲得了認識論地位,并使合著研究成為一種認知方式[2]。與科學的專業化和團體化相適應,合著研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日益盛行。改善科學勞動組織,增加科研成果數量,提高科學勞動效率,都與科學論文作者分布狀況不無關系。可以說,科學論文作者分布的規律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出口。因此,對他的評價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專利信息憑借其巨大的技術、情報、經濟和法律價值, 一向被科技情報界稱為“ 科技金礦”。專利制度在鼓勵發明創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統計,90~95%的研發成果包含在專利文獻中,專利文獻公開的技術有80%以上未出現在其它技術文獻中,全世界90%以上的發明創造信息都是首先通過專利文獻反映出來;有效運用專利信息,可縮短研發時間60%,節省研發費用40%,專利的重要性可見一斑[3]。
本文采用科學計量學與信息可視化技術,分別從宏觀與微觀角度對微處理器領域中國專利的發明主體間的合著關系進行深入分析,發現該領域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合著特點與規律等。
2合著分析方法現狀
國外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科技合著進行了分析:Gl?nzel W[4]、Newman M [5] 、Miquel J F[6] 等科學家采用文獻計量學及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以科學家個體合著、機構合著及國家合著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科研合著網絡的結構及屬性。近年來國內對科技合著研究也漸漸興起:如陳悅[7] 、姜春林[8] 等對管理科學領域作者合著率、合著作者年齡、合著地域分布等進行了計量研究;李亮[9]、劉則淵[10]介紹目前國際復雜網絡分析方法及其在合著研究中的應用;趙煥芳[2]、侯海燕[11]、劉盛博[12]等采用信息可視化方法對科學文獻合著網絡進行可視化研究,從微觀角度對科研個體及合著網絡進行計量分析。
以上針對作者合著現象的研究方法,多以學術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專利的合著研究較少;分析方法更多強調于合著者之間的整體關系、合著規律,忽略了個體的研究能力、在群體中的貢獻力等。本文構建的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對專利合著現象、發明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個體的研發能力進行微觀的、深入的分析。
3可視化模型構建
可視化模型是指將抽象出來的數據信息轉換成圖形元的過程。可視化模型一般由點、線、面、體等基本圖形元構成,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對這些基本圖形元進行涵義映射,使得數據的不同特征直觀的體現出來,然后再利用計算機圖形圖像學的各種處理算法繪制出相應的圖形元[13]。為了直觀、清晰的發現合著主體的個體研發能力、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合著特點與規律,改進以往合著關系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構建以下可視化模型(表1)。
4布點算法選擇
構建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后,如何在可視化圖形中清晰的表示圖形元,使圖形結構更加易于理解、美觀,本文采用P.Eades[14],[15]提出的“彈性模型(Spring-Embedded Model)” 布點算法,由于此模型以物理學中的“彈力”作為關注點,因此也稱為力導引模型(Force-Directed Model),此模型在作圖領域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并一直被沿用發展至今。其基本思想是:將圖看成一個頂點為鋼環、邊為彈簧的物理系統,系統被賦予某個初始狀態以后,彈簧彈力的作用會導致鋼環的移動,這種運動直到系統總能量減少到最小值時停止。但是, P.Eades 在實現算法中并沒有遵守彈性力學中的胡克定律,而是采用了自己建立的彈簧受力公式。此外,為了降低算法復雜度, P.Eades假設引力作用只存在于相鄰兩個節點間。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5實證分析
5.1數據選擇
微處理器已經無處不在,它不僅是微型計算機的核心部件,也是各種數字化智能設備的關鍵部件。本文對微處理器技術領域1985年~2008年間的中國專利進行檢索,并以人工對檢索數據進行篩選,挑選出與微處理器技術高度相關的專利3262件,采用文獻計量學與信息可視化技術進行專利合著率、發明人合著關系、申請機構合著關系、區域合著關系分析,用以發現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合著特點與規律。
5.2合著率趨勢分析
科學計量學中的合著率是指合著的論文數量與全部論文總數的比值,它反映了某一學科領域的科學合著程度,是科學計量學中常用的指標。本文所選取的微處理器技術領域1985年-2008年的中國專利,盡管專利總量、合著量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在2000年后增勢迅猛,如表2所示,但從發明人合著率來看,除1986年、1991年以外,合著率變化平穩,并且保持在60%以上,如圖1所示,說明該領域的科學合著強度較強,也反映了微處理器技術的研發具有較高難度。
5.3合著關系可視化分析
選擇專利申請量在3件以上的前50位發明人,建立其合著可視化模型,如圖2所示:紅色節點(標記“R”的區域)大小表示該發明人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數量多少,藍色節點(標記“B”的區域)環形大小表示該發明人作為第二發明人的專利數量多少,黃色節點(標記“Y”的區域)環形大小表示該發明人作為第三及以后的發明人的專利數量多少,連線的粗細表示合著的強弱,數字表示對應發明人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的具體數量。
從圖2可以看出:在微處理器技術領域中,形成以G?葛蘭?亨利(智慧第一公司)、T?科特克(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K?阿里米利(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羅德尼?韋恩?史密斯(高通股份有限公司)、高山秀一(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張民選(中國人民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為技術核心的六個主力研發團隊,對應節點以紅色R區域為主,他們在各自的團隊中處于技術領導地位,而且這些團隊多為三人以上團隊,可視為微處理器領域中國專利的核心團隊,是微處理器技術研究的重要貢獻者;G?葛蘭?亨利的個人技術能力最為突出,并有較強的合著者羅德尼?E?胡克;張民選所在技術團隊人數最多,合著力度最大,但團隊成員發明次序都比較靠后,節點以黃色Y區域為主,其發明人在整體發明創造過程中的貢獻力有待進一步明確;拉維?K?阿里米利(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陳天洲(浙江大學)、G?沃爾里奇(英特爾公司)個人技術能力突出,合著專利數量很少,節點一紅色R區域為主;胡偉武(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個人技術能力強,合著數量也較高,但其合著者均未進入前50名,節點以藍色B區域為主,因此,缺乏有力的合著者,個人顯得力單勢薄,導致其團隊在整個技術領域中缺乏競爭力。
圖3~圖6為微處理器中國專利發明人合著可視化模型歷史演化,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微處理器專利大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特別是國內發明人的專利申請,2000年以前,我國的微處理器專利多為國外的發明人所擁有。
圖7、圖8為微處理器中國專利申請機構、區域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從申請機構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來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英特爾公司、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皇家飛利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該領域處于絕對的領先優勢,節點以紅色R區域為主,節點連線線少,合著力度非常小;從區域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來看,美國、中國、日本占據了該領域的絕大多數專利,節點以紅色R區域為主,除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有少量合著外,區域間的合著力度較小。
綜合微處理器中國專利的發明人、專利申請機構、區域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盡管發明人合著強度較大,但合著更多的存在于機構內部研發人員之間,機構間的合著與區域間的合著非常少,國外大公司處于技術壟斷地位,研發缺少國際性的交流。
6結論
合著分析一直是情報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應用信息可視化技術構建了專利發明主體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挖掘隱含于專利數據庫中的內在的、客觀的、定量的信息,以圖形直觀地呈現挖掘結果,從微觀角度揭示專利發明主體的創新能力、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合著特點與規律,并對微處理器中國專利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微處理器專利技術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發明人合著強度大,申請機構與區域合著強度小,國內發明人創新能力低于國外發明人。
參考文獻
[1] 韓秀蘭.我國自然科學期刊論文合著現象進展研究[J].情報科學,1998,16(6):555-570
[2] 趙煥芳.基于多數據源的科技文獻信息可視化技術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29
[3] 劉玉琴,汪雪鋒,雷孝平.基于文本挖掘技術的專利質量評價與實證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43(33):12-14
[4] Gl?nzel W. Coauthorship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he Sciences (1980-1998): A Bibliometric Study with Implications for Database Indexing and Search Strategies. Library Trends,2002 ,50(3):461-473
[5] Newman M.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PNAS,2001,98(2):404-409
[6] Miquel J F,Y. Okubo.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Part II: Comparisons of Profiles in Countries using a Link Indicator.Scientometrics,1994,29 (2) :271-297
[7] 陳悅,劉則淵.中國管理科學合著現象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6,23(6):758-764
[8] 姜春林,丁.關于我國高水平管理科學研究合作現象的統計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4,16(1):72-78
[9] 李亮,朱慶華.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08,26(4):549-555
[10] 劉則淵,尹麗春,徐大偉.試論復雜網絡分析方法在合作研究中的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267-273
[11] 侯海燕.基于知識圖譜的科學計量學進展研究[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06
[12] 劉盛博,丁,楊瑩等.中國科技管理領域論文合著現象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網刊,
2009,(1):1-6
[13]劉玉琴.基于專利檢索與專利分析的技術創新管理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08:78
[14] Eades P. A heuristic for graph drawing.Congressus Nutnerantiunt,1984, 42 :149-160
[15] 王柏,吳巍,徐超群.復雜網絡可視化研究綜述[J].計算機科學,2007,34(4):17-22
作者簡介
講臺上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醫學知識,又要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政治思想教育;既是學生接受醫學知識的啟蒙者,又應成為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智慧,同時還要逐步地培養他們的人生觀和良好的品德修養。無論在課堂內外主動地與學生聯系、接觸,談人生、理想、學習,不要造成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的現象。教師本身須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氣質風度、品德修養,這是因為教師無時不在學生的嚴格監督之下。
2知識性要素
高等醫學院校有三寶:人才、圖書和儀器。其中人才至關重要。當今社會知識信息倍增,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500萬篇科學,有30萬項發明創造專利申請,科學知識每年的增長率已由60年代的9.5%增至90年代的12.5%。因此,醫學院校教師應充分利用圖書的優勢,無止境的向專業知識縱深發展。只有具備寬厚的專業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素養,才能精通業務,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
3開拓性要素
現代醫學院校的教學改革目標之一,就是要建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教學體系。創新性學習與其說是醫學生創造性勞動和創新能力的發揮,不如說是教師創造性勞動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勞動絕非是單純性傳播前人的勞動成果,它是一種科學的發展的具有創新性腦力勞動。創新性思維便是開拓性要素中的法寶。思維要具有敏捷性,要在傳遞迅速和大量的反饋科學技術、信息中經常地進行科學論文的交流,參加必要的會議,從中迅速捕捉最新信息。善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教學和科學實踐中潛藏的科學知識。只有開拓性教師,才可能造出銳意創新、有所作為的人才。
4組織性要素
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組織能力和教學水平的發揮,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全部思想的誘人性、豐富性展示給學生。只有堅持思考,在思考中表現自己,用思考主宰,才能成為學生的教育者和指導者。現代醫學的整體性滲透越來越強,知識的結合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學科之間出現了交叉,已無明顯的界限。掌握相關學科知識,按學生認識規律,合理組織教材,創造性組織教學,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因材施教,運用新的教學手段,緊跟科學發展步伐,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德才兼備,能把復雜的醫學理論知識轉變為鮮明的、活生生的形象,使學生能順理成章的理解掌握。否則,教師即便是滿腹經綸也無法得以傳授。醫學生要及時、準確、高效地解決在校學習和未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絕非死讀書能達到,至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思維和行動方法。而任何一種有效的思維方法和處事技巧的根基都離不開教師的組織性要素。其本質的東西還是熟知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和辯證法。
5總結
(新鄉醫學院外國語言學系,河南 新鄉 453003)
【摘 要】學術界一致認為,科技文體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科技翻譯以準確傳遞原文信息、再現原文信息功能為最終目標。然而,很多學者認為科技文體及科技翻譯毫無美感可言,專門從事科技翻譯的譯者亦較少關注如何挖掘原文的美并在譯文中再現這種美。醫學英語及醫學翻譯情況亦是如此。鑒于此,本文首先探討醫學英語在句法層面的美,即簡潔美、邏輯美和修辭美,然后,結合翻譯美學理論,通過實例分析在醫學英語翻譯實踐中譯者應如何再現原文的這些美。
關鍵詞 醫學英語;簡潔美;邏輯美;修辭美;翻譯美學
基金項目:此文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歷時英漢平行語料庫的醫學文獻翻譯研究”(14YJC740084);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醫學漢英平行語料庫的研制及其在翻譯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4-gh-717);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醫學文獻英漢平行語料庫的創建與應用研究”(2013-QN-51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志全(1983—),男,河南南樂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翻譯學、醫學英語。
王連柱(1981—),男,山東鄆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料庫語言學,英語詞匯學。
0 引言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間科技交流日益頻繁,科技翻譯已成為科技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文體主要包括科學專著、科學論文、科技文獻及科普讀物等,涉及自然科學各個專業的題材。學術界一致認為,科技文體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科技翻譯以準確傳遞原文信息、再現原文信息功能為最終目標,而文學文體的主要功能是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科技文體及科技翻譯無美感可言,美感功能是文學文體的專屬。很多專門從事科技翻譯的譯者亦較少關注如何挖掘原文的美并在譯文中再現這種美。作為科技翻譯的一種,醫學翻譯情況亦是如此。部分研究已開始關注醫學論文摘要翻譯中的美[1],對醫學英語的美及在譯文中如何再現這種美的研究遠遠不夠。
1 翻譯美學理論
作為譯學的邊緣學科,翻譯美學是運用美學和語言學、文化學的基本原理來探討翻譯中的語際轉換的美學問題[2]。翻譯美學認為,翻譯是審美主體通過審美中介將審美客體轉換為另一審美客體的一種審美活動,其中審美主體是譯者,審美中介是譯者的審美意識,審美客體是原文和譯文。翻譯正是譯者對原文的美感體驗產生一種美感凝結,然后用另一種語言再現出來的美學思維活動。翻譯美學指導下的醫學英語翻譯實質是使譯文與原文達到同等的美學效果,其過程實為美學取向的過程。從事醫學翻譯實踐時,譯者須具備敏銳的審美意識,在準確理解原文、分析原文美學特征的基礎上,在譯文中既要忠實再現原文信息,也要再現原文的美學特征,同時還要使譯文在審美價值、審美體驗等方面符合譯入語的規范。
2 醫學英語的美及其翻譯
科技英語語言簡練,邏輯嚴密,行文規范,文體正式,醫學英語屬于科技英語之范疇,其美學特征在句法上主要表現為:簡潔美、邏輯美和修辭美,其中簡潔美主要體現在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上。下面將分別探討醫學英語的這些美,并分析譯者應如何再現原文的美,所有實例均出自筆者所授醫學英語課程教材《醫學英語新教程》[3],譯文均為筆者提供。
2.1 簡潔美
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是醫學英語的一大特點,因為醫學文體要求“行文簡潔、表達客觀、內容確切、信息量大、強調存在的事實,而非某一行為”[4]。醫學英語中,名詞化結構可使表達客觀、句型簡潔。翻譯時,一般要按照漢語表達習慣譯成動詞結構,以符合譯入語的語言審美規范。
(1)Clearly, greater activity results in greater energy expenditure.
譯文:很顯然,活動量越大,消耗能量越多。
例句中“greater activity”和“greater energy expenditure”是由動詞“act”和“expend”形成的名詞化結構。若不將之譯為對應的動詞結構,譯文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和審美規范。
(2)The effectiveness of corticosteroids as treatment for many inflammatory diseases has been approved.
譯文:已證實,皮質類固醇可有效治療多種炎癥性疾病。
例句中“The effectiveness of…”是由形容詞“effective”所形成的名詞化結構。若按字面意思翻譯,譯文看似忠實原文,實則拗口,不如將之與后面的動詞構成動詞結構,這樣才符合漢語的語言審美規范。
2.2 邏輯美
科技英語最具特色的美就是邏輯美[5]。科技英語在表述科技事實和概念時,常用邏輯嚴密、結構嚴謹的句式闡釋因果、條件等邏輯關系。譯者應仔細分析原文的句式結構,理清其中的邏輯關系,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準確傳達原文的推理關系,再現原文的邏輯美。
(1)Physiological stress represents a wide range of physical responses that occur as a direct effect of a stressor causing an upset in the homeostasis of the body.
譯文:生理性應激是指一系列由某種可導致機體內環境穩態紊亂的應激原直接誘發的身體反應。
例句中“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介詞短語“as a direct effect of”和非謂語動詞“causing”共同構成原文嚴密的邏輯關系,其中“causing”邏輯主語是“a stressor”。翻譯時,應理清這些邏輯關系,以漢語“的”字結構再現原文的邏輯美。
(2)The success of physiology in explaining how organisms perform their daily tasks is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they are intricate and exquisite machines whose operation is governed by the laws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譯文:生理學可成功解釋生物體是如何進行日常活動的,這是由于生物體就好比是結構復雜且靈巧的機器,其操作過程受物理和化學規律的調控。
例句是個復合句,主語中包含一個how引導的賓語從句,謂語中包含一個that引導的同位語從句,其中還包含一個whose引導的定語從句。翻譯時,應首先分析原文中復雜的句式,理清三個從句與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原文中代詞“they”在漢語中需明示出所指,并用“其”翻譯原文中引導詞“whose”,以再現原文的邏輯美。
2.3 修辭美
修辭手法并非文學文體的專利,在科技英語中的應用日益增多。優秀的英語科技文章及其譯文也是富有美感的[5]。科技英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排比、暗喻、借代等。翻譯時,應竭力保留原文的修辭色彩,再現原文的修辭美。
(1)Our heart beat increases to the point of pounding, blood pressure rises, respiration quickens, and perspiration increases.
譯文:我們的心臟砰砰直跳,血壓升高,呼吸加速,出汗增加。
例句有兩種修飾手法,一是由“pounding”構成的擬聲法,一是由三個分句構成的排比或平行結構,句式相同,以加強語氣。翻譯時,應再現原文的修辭色彩。
(2)In fact, the seeds of disease often lie within the adaptive mechanisms of the body itself, mechanisms that constitute a potential two-edged sword.
譯文:事實上,疾病的種子往往存在于機體自身的適應機制中,而這種機制本身可能就是一把雙刃劍。
例句有兩處暗喻的修辭手法,一處是“the seeds of disease”,將疾病比喻成植物,一處是“mechanisms that constitute a potential two-edged sword”,將機體的適應機制比喻成一把雙刃劍。翻譯時,應保留原文的比喻色彩,再現原文藝術化的語言和修辭美。
3 結語
作為科技英語的一個分支,醫學英語在句法上具有簡潔美、邏輯美和修辭美等美學特征。醫學翻譯和文學翻譯一樣,不僅要求譯者忠實再現原文的內容,語言表達通順流暢,而且要求譯者具備敏銳的審美意識,能清楚認識漢英兩種語言審美的異同,竭力再現原文的美學價值,即所謂“雅”,給譯文讀者以美的享受,也有利于譯文整體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亮,范武邱.醫學論文摘要英譯的美學視角[J].中國科技翻譯,2014(2):12-15.
[2]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3]王蘭英,王玉安.醫學英語新教程(上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4]李清華.醫學英語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35.
2006年6月19日上午,斯蒂芬?霍金等三位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登上北京人民大會堂萬人禮堂主席臺,在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開幕式上向中國的科學家、高校師生及科學愛好者們講述他們的深奧理論,這是國際物理學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聽眾人數最多的學術演講會,斯蒂芬?霍金被人們稱為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霍金1942年1月8日生于英格蘭的牛津,其父母都在牛津城接受過高等教育,霍金的父母非常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霍金從小非常富有想象力,他曾想出進入自己屋子的11種辦法,但是,他的語言不能同他的思維同步,有時講話還結巴,他在五年級的時候,與幾個同學一起,找了許多零件,制造了一臺電腦,這電腦還真的能回答問題,許多人到學校參觀,引起了一場不小的轟動。
1959年,霍金中學畢業并考入了牛津大學,這時他才17歲,在牛津大學,霍金選學他所喜歡的物理學,當時他們班上有四名學生學習物理,有一次,教師布置了13道題,其他同學做了一星期,只解出一二道題,而他只用一個上午,便做了10道,他的同學們說:“與他同行并進是不可能的,我們就像來自不同的星球。”
然而在大學的第三年,他的身體出現了麻煩,他的手已不像過去那樣靈活了,腿腳也不便利,并且幾次從樓梯上跌下去,但他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征兆的嚴重性,當年秋天,霍金申請到劍橋大學做研究生,攻讀宇宙學博士,在他進入劍橋大學后不久,21歲生日剛剛過完,他就住進了醫院,經過專家的多次會診,被診斷為患了肌肉萎縮性側面硬化癥(帕金森氏癥),無方可醫,出院后不久的一個晚上,他做了一個被處死的惡夢,夢醒后,他忽然意識到:“如果被緩刑的話,還有事情值得做。”他重新振作起來,開始了天文學研究生涯,隨著時間的流逝,霍金的病情緩和下來,但只能依靠輪椅活動。1965年,霍金開始有關黑洞問題的研究,1974年,32歲的霍金發現,“只進不出”的黑洞具有一種完全出乎意料的特性,即由于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它會穩定地向外發射粒子,考慮了這種“蒸發”,黑洞就不再是絕對“黑”的了,他的這個驚人的創見發表幾星期后,英國皇家學會就宣布他當選為該會會員,霍金成了這個世界聞名的學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會員之一。
霍金提出“黑洞蒸發理論”的同時,他又把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結合在一起,創造了“量子宇宙論”。他說,根據量子力學,空間中充滿了粒子和反粒子,黑洞存在時,一個粒子可以掉到黑洞里面去,留下它的伴侶就是黑洞發射的輻射,這就是霍金提出的被人們稱為“霍金輻射”的黑洞輻射論,霍金的名字也因此在科學史上不朽。
由于其不同尋常的遭遇及在天文學上的杰出成就,霍金獲得了許多榮譽,1975年,梵蒂岡授予霍金“有杰出成就的年輕科學家”稱號;1978年,獲理論物理學領域的最高榮譽“愛因斯坦獎”;1980年霍金被選為盧卡斯教授,這是一個十分崇高的職位,歷史上只有牛頓、拉摩、愛丁頓、狄拉克等幾位大科學家擔任過這一教席。1982年,霍金接受了圣母大學、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大學的榮譽學位,伊麗莎白女王封他為英國的榮譽騎士,自他的《時間簡史》出版后,他被廣泛尊崇為繼愛因斯坦后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
霍金以重病之身軀克服人們無法體會的病痛折磨,奮力拼搏,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禍不單行,1984年他在一次訪問日內瓦時得了肺炎,進行了氣管切除手術,使他完全失去了講話能力。在這一段時間里,他唯一的與人溝通的方法,是由別人指著拼寫板上的一個字母,當指的是他要的字母時,他就揚起眉毛,如此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把詞拼出來,交談十分困難,更不用說寫科學論文了,美國一位電腦專家(據說是蓋茨)得知霍金的不幸遭遇后,給他寄來了一套電腦軟件,他用手或眼睛的運動來控制可選擇所需要的字母拼成詞,然后由語言合成器說出來。
霍金面對隨時可能死亡的威脅,絲毫沒有退縮,相反地,他意識到,對他來說,時間可能是短促的,他必須非常快速和專心致志地從事研究工作。從70年代到今天,他先是被禁錮到輪椅上,后來又失去說話的能力,但他那枯槁的軀體里卻有一個出類拔萃的頭腦和一顆不屈不撓的心,他每活一天都是在創造一個新的醫學記錄。直到今天,他還在艱難地活著、戰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