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8 17:48: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字化車間申報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重金獎創造”:價值引領創新花開
作為推動技術創新工作的“重頭戲”,2014年,成飛全面啟動了技術成果創新創效的評價與激勵工作。
據成飛“健全技術創新機制”深化改革專項工作組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積極實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創新動力和活力,成飛于去年出臺了《技術創新成果創效評價與激勵辦法》。“對技術成果按照經濟貢獻進行評價與獎勵是這一新《辦法》的最大特色,”這位負責人表示:“我們所說的經濟貢獻不光包括技術創新成果帶來的直接超額收益,也包括間接的、潛在的經濟效益,以及為公司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在去年評選出的44項優秀項目中,17項成果按照其綜合效益和技術價值被給予創新激勵;另外27項成果則因其直接經濟貢獻被給予創效激勵。
“這次能夠獲獎,一是因為我們項目成果的技術創新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二是我們的研究立足生產實際,成果的應用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肖海介紹:“這一成果產生實際效益600多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對我們團隊來說,這次獎勵是對我們過去工作的肯定,更提高了我們立足崗位推進技術創新的動力和信心。”
據了解,這一新的評價與激勵機制為技術創新制定了更為合理的準入門檻,簡化了申請程序和申請材料,量化了評價方法,使項目評價更加科學、高效,促進了科技人員申報成果的積極性。科技發展部門負責人告訴筆者,2015年是技術創新創效首次評獎,申報通知一經發出,短時間內收到了114項申報材料,其中絕大多數都與實際問題緊密掛鉤。
在創新獎勵方面,燕繼明負責的 “數字化車間”研究項目在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他介紹道,這次能夠獲獎,“主要是因為該項目實現了數控加工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測,對解決生產過程精確控制、設備利用率及加工工藝等方面出現的實際問題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一成果更擴大了成飛公司的國際知名度和行業影響力,有效帶動了航空制造業、國防軍工制造業及相關裝備制造業該類制造技術的發展。
據悉,這樣的技術創新成果評價和激勵表彰活動,今后成飛公司每年都將實施一次。從今年開始,管理創新成果也將納入成飛的創新獎勵范圍。同時,成飛每年都將拿出數百萬元獎金對創新創效項目成果進行獎勵。
事實上,成飛早已開展技術創新多元激勵,除了“技術創新創效獎勵”外,成飛每年都以近500萬元的力度對各類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小改小革等各類技術創新成果進行獎勵。
“軟硬件配套”:打造創新人才先鋒隊
創新一直是成飛轉型升級的主動力。成飛公司十分注重技術創新發展戰略的中長期規劃,制定了6個主要技術領域、48個專業類別和200多個技術發展方向的重點計劃。同時,通過打造完善的制度體系和創新平臺,為創新工作提供“高性能”硬件保障。
科技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成飛出臺了《技術創新推進工作管理制度》、《科研課題管理辦法》和《科技成果管理辦法》等相關管理辦法,對全公司各領域的創新工作進行規范;另一方面,成飛持續保持較高的創新平臺建設投入,打造了多個專業化中心:在基礎科研領域構建了5個中心和6個實驗室,在工藝研究中創立了工藝研究中心和5個工藝研究實驗室,從各個方面為技術與工藝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平臺支持。
除了“硬件”保障,成飛十分重視員工的關鍵作用,全力打造創新人才隊伍。2011年進入成飛的小王,在入職后不久就參加了所在單位某復合材料項目的研究工作。她說:“我感覺自己特別幸運。項目工作讓我從‘書本理論’一下子走進了‘科研一線’,在對實際問題的研究中,我的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有了快速地提升。”而在這次的技術創新創效評選中,她所參與的項目同樣也獲得了獎勵。
在員工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成飛了兩個“三年計劃”――“新員工三年培養計劃”和“全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培訓計劃”,并劃撥專項資金開展具有崗位特色的個性化培訓。此外,對員工結合本專業和重點專業領域的自主學習進行補貼,鼓勵員工終身學習,不斷開拓視野。為打造高水準培訓平臺,成飛公司還于2015年成立了“中航工業成飛工程技術學院”,依托六大技術領域專業委員會,積極發揮學院和專業委員會在培訓需求、課程開發、師資支持等方面的平臺作用,針對技術和技能人員開展創新培訓工作。此外,成飛公司建立院士創新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過引入外部智力合作,來帶隊自身技術創新和技術隊伍的成長;大力選派優秀技術人員留學深造、出國訪問,拓寬創新視野、提高創新能力。
在創新激勵方面,除了直接獎勵,成飛公司通過實驗室平臺給項目、壓擔子等方式,吸引中青年科技骨干開展科技攻關,推動新技術新工藝研究和技術成果轉化應用;通過動態調整“專業樹”,合理設置技術領域、系統和專業,確保“專業樹”與時俱進,發揮好技術的引領性、專業的適應性和項目研制的針對性;根據專業設置及時調整增加主任師級及以上專家崗位設置,選拔使用了一批在科研生產中鍛煉成長的優秀人才,拓寬了專業技術人才成長渠道;還積極推動崗位公開競聘、專項選拔等多渠道人才選拔與鼓勵政策。另一方面,成飛公司構建了兩級“大眾創新”激勵模式,發揮工團組織和基層單位的能動性,開展了“小改小革與合理化建議”,設立“青年創新工作”獎,舉行講座和交流會、各類技能比武等創新活動,多渠道激發員工創新熱情,提升員工創新能力。
通過多樣化培訓和創新獎勵機制的實施,成飛打造出一支強有力的人才隊伍。目前,成飛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5人,國家和省級各類優秀人才近百人以及玉海龍、劉時勇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技能人才,從而形成了結構合理、專業齊備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隊伍。
“耕耘結碩果”:創新發展只爭朝夕
全方位保障與強力推進帶來的是成飛在技術創新與改革上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成飛的技術部門和生產一線涌現出一大批圍繞科研生產開展的自研課題,課題數量從2012年的46項增長到了2015年的250多項,年均增長率達到了50%。同時,在“小改小革與合理化建議”活動中,員工針對生產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各類改進建議2230項,創造經濟效益1900余萬元。
“‘十二五’期間,成飛還與國內外多個高校、研究院和企業共同合作項目190項,承擔上級機關主管的科研專項31項;制訂集團標準111項、國家軍用及行業標準32項;知識產權獲權數量也超過了歷史總和,獲得了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技成果獎70多項。”成飛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在技術創新上,成飛的標準化、數字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2015年5月,成飛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美國發明專利。被納入國際標準附加測試件的成飛五軸聯動數控機床S形試件,在第78次國際標準化會議上正式進入“委員會草案階段”。自2000年開始,許多國內外機床企業,特別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機床強國的眾多名企,已實際上將S形試件作為標準進行推廣應用。S形試件的國際標準化進程,標志著中國人掌控了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加工精度檢測技術的世界發言權,打破了西方制造業強國在國際標準化制定上的壟斷。
在工業4.0的挑戰面前,成飛提出“數字成飛”理念,打造了多樣化信息綜合管理體系,全面開展數字化設計制造管理的一體化工作,完成了企業核心系統從單項應用到集成應用的跨越。通過構建基于三維綜合化模型的設計制造體系,成飛公司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為推動生產制造的智能化發展,成飛集中優勢資源組建“航空智能技術裝備研發團隊”,并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接了多項國家和集團的研發生產項目,大大提高了產品生產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并掌握了部分技術裝備柔性化、自動化、集成化等核心技術。其中的部分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建立國內先進航空技術裝備研究制造基地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