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業生態學論文

農業生態學論文

時間:2022-07-08 13:17: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生態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業生態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 農業生態學 研究性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teaching Model of Agroecology

HUANG Lifen, ZHUANG Hengyang, SHEN Xinping, LIU Shiping, LU Jianf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Agroecology" is for agriculture-related under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based courses, offered to develop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agro-ecosystems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capabilit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agroecology"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research-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model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problems in thinking.

Key words agroecology; research-teaching; teaching model

1 農業生態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時代背景

1.1 農業生態學的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定位

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引起全球生態環境發生急劇變化,了解和掌握生態學知識有助于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人類對未來全球變化的預測能力,為全球范圍的資源管理和環境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社會的“生態熱”推動了生態學的發展,農業生態學是生態學發展中的一個應用性分支,它的出現從生態系統的層次彌補了傳統農業學科的不足。目前,農業生態學是面向農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生而開設的學科基礎課。該課程針對當今農業的發展所面臨的種種生態環境問題,從宏觀的、系統的、整體的角度出發來組織和管理農業,為使農業的發展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這一基本狀況而設置。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從農業生態系統的角度宏觀管理農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生態意識,使學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農業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關系及調控機制;(2)農業生態學的基本分析方法;(3)國內外宏觀農業的發展與我國生態農業的實踐。

1.2 研究性教學模式在農業生態學教學中推行的必要行與可行性

長期以來,高校教學方法偏死、偏舊,基本上采取教師傳授的方式,很少師生互動,影響了人才的培養和成長。為了全面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研究性教學作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正被逐步推進。研究性教學的特點有: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學生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實踐性、獨立性和探索性。它強調科學原理的認知和探索過程,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動機,其關鍵是通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調動學生自身參與知識構建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社會競爭力的目的。

為適應21世紀高等教育對創新人才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基于以往農業生態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根據十多年本課程主講教師的教學經歷,以先進的研究性教學理念為引導,初步探索了農業生態學研究性教學模式。

2 農業生態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踐

2.1 教學內容前沿化

研究性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傳授現有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本身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研究性教學方法得以有效實施的基礎。生態學知識領域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快。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生態學的研究熱點集中在生物多樣性、全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且學科最突出的科研成果都發表在外文期刊上。為了及時更新本課程的知識體系,作為主講教師必須站在知識的前沿,用自身的發現和科研成果不斷豐富和補充教學內容。為了緊跟學科的前沿,同時由于教學和科研的雙重需要,筆者圍繞教學大綱這個主線,不斷更新教學體系,將教學內容前沿化,養成了隨時關注農業生態學領域最新發展動向的習慣,將權威雜志中與本學科相關的新概念、新發現、新知識和新方法的文獻與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已成為教學慣例。這些在農業生態學學科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教學內容不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學習的良好習慣。

2.2 教學方法多樣化

傳統教學過程中往往教師主動灌輸地“教”,學生被動灌輸地“學”,而本課程在推進研究性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并輔以多媒體教學、教學錄相觀看、生態案例講解等多種教學形式,使學生喜愛本門課程的學習。在農業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每堂課都會設立一些與教學知識點相關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問題式、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對本門課程學習興趣的同時,師生互動頻繁,學生逐步成為課堂的主體。

2.3 考核方式多元化

在農業生態學課程考核中,我們引入研究性教學理念,在考核方式上實行了多元化方式。第一種考核方式是增加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由原來的20%提高到30%,對課堂上分析問題、回答問題較好的學生進行加分獎勵。第二種考核方式是增加課程論文考核方式。在2010年1月學期末,要求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點,遞交生態農業調研報告,選擇代表性地區的生態農業模式并提出進一步的建設設想。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很多同學寫得非常精彩,對自己感興趣的區域充分調研,因地制宜地設計特色生態農業模式。第三種考核方式是在閉卷考試中加大論述題和綜合運用題的比重,這兩類試題重點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概念。

3 農業生態學研究性教學的成效與思考

3.1 農業生態學研究性教學的成效

在農業生態學課程中運用研究性教學模式后,從各方面反饋的情況看,獲得了良好的成效。首先是營造主動學習、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對于本課程的教學評分一直處于學校同類課程前列,教學督導老師也對課程教學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學生到課率一直保持在100%,即使在課間休息時間,仍有學生主動復習知識點,主動提出問題。其次是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產生了深厚的興趣,農業生態學已成為本專業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另外,研究性教學模式也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科研素質與教學素質。針對學生課堂的提問與感興趣的熱點問題,教師必須要更充分地緊跟學科的前沿,用實際的案例和充分的數據來佐證一些學術觀點,才能夠實現教學相長。

3.2 農業生態學研究性教學的思考

在農業生態學研究性教學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在增強實踐教學環節方面,應增加教學經費的投入,在相應章節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講解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章節時,應帶學生到田間參觀農田生態系統的物種結構、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在生態農業章節,可考慮帶領學生參觀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使學生對現代生態農業模式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理論上,而是有一個實體輪廓的印象。農業生態學需要學生較為寬泛的知識背景,因此,必須將研究性教學模式延伸至相關課程知識體系,如增強學生的土壤學、作物栽培學、氣象學、地理學等知識背景,才能在相應章節的教學中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揚州大學教學改革課題基金;2008年度江蘇省高?!扒嗨{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項目

參考文獻

[1] 李衍達.對推行研究性教學的實踐與思索[J].中國高等教育,2008.10:19-20.

[2] 劉偉.以“問題”為著眼點積極推行研究性教學[J].中國高等教育,2010.1:48-49.

[3] 駱世明.中美《農業生態學》教材的比較分析[J].生態學雜志,2010.29(7):1458-1462.

第2篇

關鍵詞: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生培養;存在問題;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212-02

一、引言

隨著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降低、自然資源短缺、人地關系矛盾突出等問題的日益涌現,人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當前,“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產業”等已經上升為國家的發展戰略,生態學這一學科也愈加受到公眾的關注與重視。生態學原本作為生物學的分支學科,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由于生態學專業的多學科性與跨學科性,現實生產生活中所出現的諸多環境與生物方面的問題多能從生態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尋找到解決辦法,生態學專業也逐漸成為熱門專業,特別是碩士研究生的報考過程中,生態學經常是學生選擇報考的熱門研究方向。然而,在這欣欣向榮的熱鬧局面下,卻隱藏著許多問題并逐漸暴露出來,著重反映在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培養方面。而這些問題也是作者在近年來進行生態學研究生教學培養過程中所發現的,雖然不能說具有完全的普遍性,但是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希望通過提出并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及過程,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并為將來生態學專業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培養提供可供參考的方法。

二、存在的問題

(一)片面地理解生態學的學科任務

許多報考生態學專業的學生多存在對該學科認識不足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都將生態學專業與環境學專業等同,認為生態學就是治理污染、整治環境的一門學科。作者曾經就“為什么報考生態學專業”這個問題詢問過多位剛剛考上生態學專業研究生的學生,半數以上的學生回答是“因為現在環境污染問題很嚴重,學習生態學能夠治理環境”,或是“有關生態環境的問題現在都是熱門問題,學好生態學以后好找工作”,等等。這樣的答案充分體現出學生對生態學這門學科的錯誤認識,這種錯誤認知必然會影響該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后續的學習水平,甚至是學習態度。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生物的生存、繁衍、演化都離不開環境,可以說生態學的核心研究任務是探索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以及生物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和影響。然而,由于受到當前整個世界范圍內所出現的環境問題的影響,促使我們對生態環境產生了超乎以往的關注,長此以往就導致了社會大眾普遍認為“生態學是治理環境的一門科學”或是“生態學就是環境學”。因此,幫助學生糾正這一錯誤理解,為他們講解完整的生態學學科體系和正確的生態學研究任務,應該成為新生入學后的第一課。

(二)忽略或不重視生態學的基礎學習及研究

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學習是每一門學科的必要學習環節,也是生態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需要進行重點理解和掌握的方面。生態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盡管具有門類眾多的分支學科,但生態學兼具理論和應用、基礎與創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針對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開設的相關課程中,需要設定符合這門學科以及社會發展需要的培養方案,開設多門有關生態學的相關課程,如理論生態學、應用生態學、基礎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另外也可以根據區域發展的特色,開設諸如流域生態學、植被生態學、農業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等方面的科目。以上的學科是每位生態學方向的研究生在一年級階段展開全面學習的主要內容,都需要基于對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夠進入到對特定科學問題進行提煉并展開深入研究的階段。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者發現大部分學生通常忽略了對基礎知識的有效累積,部分學生往往只注重應用研究,或者寧愿花費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相關的統計分析軟件,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再深入理解生態學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重要理論。這也導致了有相當比例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生態學方面的相關軟件,并能夠通過操作這些軟件對一些問題進行統計分析,但是卻不能針對研究結果展開合理解釋,出現了只會做圖而不會分析的尷尬局面,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學生都不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儲備。另外,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表現出比較浮躁的學習態度,并且缺少主動思考的能力以及對科研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精神,等等。這些問題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大大降低了學習和教學效果,因此這迫切地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尋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解決。

(三)缺乏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

生態學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大部分的分支學科(如植被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等)都需要進行野外的實踐調查研究。因此,進入生態學專業學習的研究生,一般均被要求進行室內或室外的調查和實驗。例如在一年之中,研究生需要針對所要研究的不同生物類別,分春、夏、秋等不同季節依次展開野外調查。野外實驗是生態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獲取第一手數據的有效手段,也是將課堂和書本中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運用于實際,接受現實檢驗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野外實驗能夠幫助我們發現現實世界中所實際存在的科學問題,另一方面通過野外調查和實驗所獲取的數據能夠有利于研究者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這也一直是生態學這門學科進行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

然而,目前在針對生態學方向研究生的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情況是,大部分的學生缺乏主動參與到野外實踐調查的積極性,不能獨立制訂野外調查計劃和具體實施事宜,甚至部分學生在野外調查工作中消極應付,這些都是造成學生無法主動發現科學問題,展開實際調查研究的本質原因。此外,許多學生通常還會將理論與實際問題相分離,只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處理數據、繪制圖表,卻無法解釋清楚隱藏在數據背后的真實規律。這其實是缺乏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同時也是造成目前很多學生無法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的主要原因。

三、解決方案

(一)加強基礎理論課的教學,并出臺相應的考核機制

基于對當前生態學專業研究生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本研究認為應該首先加強對研究生的基礎理論課的教學,通過對生態學及其主要分支學科中的基礎理論的講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為之后實踐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

目前我國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大多缺少嚴格的考核機制,加之社會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原因,導致了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一年不如一年,這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費了教學資源,也并不能成功實現科研人才的培養。因此,本研究認為,針對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教學,需要制定嚴格的考核機制,如可以開展不定期的隨堂考,課堂上加強提問以及討論環節,老師在課堂上隨即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最終按照一定的評分標準,將這部分的成績納入到學科成績中。這樣的考核機制一方面能夠隨時檢驗學生的課堂聽課效果,同時也能督促學生的學習以及提高學習積極性。

(二)在實踐教學中設置考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相互學習的積極性

社會的發展需要能夠將專業知識和客觀規律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培養生態學專業方向研究生的過程中,需要著重提高學生們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并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研究方法或制訂實驗方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開展野外或室內的實驗工作,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生態學方向的科研人才的培養。

由于受到時間、人力和物力的影響,在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進行野外實踐調查或室內實驗的過程中,很少會專門針對學生的調查和實驗過程設置考核環節,這就易于導致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缺少積極性、怕苦怕累的消極思想。因此,在實踐教學的環節中,就需要教師主動參與進來,不僅僅是充當“指揮者”,而是要善于成為一名“旁觀者”,觀察學生的調查以及操作過程,真正的讓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每天實驗結束后,學生都要撰寫當天的調查或實驗日志,需要向老師匯報每天的野外調查或室內實驗的進展情況,并就調查和實驗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與教師展開討論,與此同時制訂好第二天的研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每位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評分。這樣能夠為切實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們的工作積極性提供有力的條件。另外,教師可以在野外實驗過程中,特意安排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在一起共同完成工作,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了解其他研究方向的機會,擴展知識面,提高學生們相互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曉漫,王宗萍.研究生培養條件影響研究生質量的實證分析[J].教育科學,2008,24(2).

[2]鐵錚.研究生質量“再思量”[J].北京教育(高教),2015,(3).

[3]宋克慧,田圣會,彭慶文.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及其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

[4]王守林,劉起展,張正東,李忠,周建偉,王心如.構建學術交流平臺,提升研究生創新思維能力[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第3篇

關鍵詞: 專業授課 研討課 知識更新 能力培養

知識更新周期是指知識更新一次所用的時間,是衡量世界總體發展速度的重要指標。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在十八世紀時,知識更新周期為八十至九十年;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縮短為三十年;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般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為五至十年;而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為五年;進入新世紀,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二至三年。這意味著當前乃至以后是一個知識含量極高的世界,要適應這樣的環境,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使知識結構不斷地更新和優化。這些能力歸納為:自學能力、查閱文獻綜合運用文獻的能力、寫作能力等基本能力。這些基本能力的培養與獲得,大學階段尤為重要,關乎學生的未來發展及對社會的貢獻。

縱觀國內普通大學(非研究型大學)四年的學習,在培養和提高學生基本能力方面的環節非常有限,其中主要體現在大學四年級下半年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上;而在其他學年相對較少,或許有些專業開設課程論文,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為此,在專業課程的授課中,通過精心設計研討課達到培養和訓練學生基本能力的目的,可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徑。

一、研討課

為了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各國研究型大學都在創建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新模式。其中,重視研討課是國外研究型大學教學模式改革中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研討課最早是柏林大學為了引導和訓練學術創造而設計的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研討課是指在教授的指導下,將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定期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討學術問題的一種教學范式[1]。它是一種圍繞學生共同感興趣的問題組織教學,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開展研究,運用實驗、調查和文獻資料的分析與綜合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將研究結果寫成書面報告,并在研討課上做主題發言,教授就所研究的問題組織全班學生參與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運用文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等的教學組織形式。現在,研討課在各國研究型大學的課堂教學中非常盛行。在德國,研討課仍然是大學主要的教學形式之一;美國的研究型大學一般從本科一年級開始就開設了研討課,近年來為低年級開設了更多的研討課;在英國研討課也是研究型大學課堂上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導師制教學是英國著名大學教學模式的特色,師生間的討論和交流是導師教學的基本形式[2]。在我國,一些研究型大學亦相繼在大學本科生中開設研討課[3],而在非研究型的普通大學,由于條件所限,很少在大學本科階段開設真正意義上的研討課。鑒于研討課能夠培養和訓練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我嘗試將這種教學模式運用于專業課的授課過程中,培養和訓練學生更新和優化知識的能力。

二、授課案例

我以自己講授的《應用生態學》這門課程為例,設計研討課。

《應用生態學》為內蒙古工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48學時,大學三年級下半學期開設;第2―9周上課,周6學時,每周3次,分別為周一、周三和周五;授課人數30―40人。

《應用生態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涉及農業生態學、森林生態學、草地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清潔生產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根據課程的特點,設計8個討論主題;每個主題涉及三方面內容: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研究內容和方法、當前研究的熱點及存在的問題。將學生分為8組,每組3-5人,每組負責一個主題,每周討論一個主題,討論安排在每周五進行(2學時)。開學第1周周一將8個主題發給同學,要求8組同學依次準備8個主題;主題負責組同學擔任講解任務,其余7組負責提出問題,這樣,講解完之后,同學之間圍繞主題展開討論。討論課結束一周后,負責組同學將講授內容及討論內容整理成文或報告,要求文筆流暢、結構嚴謹、思路清晰、邏輯性強。

三、教學效果及注意問題

在《應用生態學》授課過程中合理安排研討課,實踐證明這種授課方式對于《應用生態學》而言,其教學效果明顯優越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更新和優化知識的能力。首先,學生在拿到研討主題后通過查閱文獻,分析文獻,歸納總結文獻完成與研討主題相關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是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分析后的結果。這樣的過程,不僅訓練了學生查閱文獻運用文獻的能力,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接下來,學生要將自己精心準備好的內容在課堂上講授給其他同學,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知識反復錘煉的過程,是知識的輸出過程,這要比知識的學習或輸入費神,知識的學習或輸入只要自己學會明白就好,而講授過程是要別人明白,這需要對知識反復梳理,這個過程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因為這是一個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如何清晰明了地講解給別人的過程。再次,同學之間進行一問一答的討論,這樣的過程需要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提煉、分析、判斷,最終給出一個令對方滿意的答案,這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最后,同學將自己精心準備的講授內容和討論內容整理成文,這集中訓練了學生撰寫文章的能力。

可見,在專業授課過程中合理地安排研討課,能夠很好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運用文獻的能力,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及寫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故期望廣大高校教師在專業授課過程中適當安排研討課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但是,在研討課設計的過程中,以問題需要加以注意。

首先,在專業課的授課過程中適當安排研討課,這里的專業課應該有前期的相應課程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學生在研討課的準備階段就需要首先學完相應的基礎課程,這使得學生在準備階段(一周、兩周或一個月)無法完成,也就無法參與研討。

其次,研討課的主題選擇非常重要,這關乎研討課的成功與否。任課教師需要經過精心設計,選擇那些屬于該課程、該學科的關鍵性問題,或是有爭議的課題,抑或是理論研究的熱點,給學生留下發掘的空間。

再次,由于近年高校擴招,班級數量增加,合班上課,上課人數過多,給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安排研討課帶來一定的困難,這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慎重安排,否則,研討課的效果不會很理想。

最后,研討課對于任課教師本人也有更高的要求。研討課的主題是教師精心設計的,這需要教師對這些主題有充分的文獻閱讀、準備及更深的思考,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導學生。教師在研討課中貴在誘導、啟發而非說教,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主動探究、積極思維、挖掘自身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上文是我為培養和訓練學生基本能力以適應知識含量極豐富的世界而在專業授課過程中合理安排研討課的實踐與心得,粗淺之見,期望方家教正。

參考文獻:

[1]劉芳.新生研討課的教學實踐與課程政策:以中美若干所研究型大學的比較為視角.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4.

第4篇

關鍵詞:蠶沙;甜葉菊渣;蚯蚓糞;育苗基質;西瓜

隨著現代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各種瓜果、蔬菜育苗工廠大量出現,對育苗基質的需求量也明顯增加[1-5]。目前大部分育苗基質多采用泥炭或巖棉等材料配制而成,成本相對較高,加上泥炭和巖棉均為不可再生資源,目前已限制開采。如何利用地方各種廢棄物資源生產育苗基質技術與產品的開發研究,已成為現代高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相關產品及生產、使用技術研究與開發已經取得不少進展[6-12]。近年來,推薦使用蚯蚓糞替代泥炭等自然資源來配制作物育苗基質的研究報道已有不少[13-16]。初步試驗研究表明,本地養蠶業廢棄物蠶沙具有養分齊全、有效性高、活性物質豐富等優點;制糖業廢棄物甜葉菊渣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和少量木質素等有機物質,質地疏松,通透性良好;各種養殖場廢棄物經蚯蚓轉化產生的蚯蚓糞為多孔團粒結構,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狀優良。將以上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再添加少量蛭石,可配制成通氣持水、養分平衡、理化性狀優良的復合育苗基質。該技術由東臺市富春園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揚州瑞華環境與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與揚州大學聯合研發,揚州瑞華環境與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試制生產。為檢驗其在西瓜育苗中的應用效果,筆者于2012年1~2月,設2個配方的復合基質與2種市售基質共4個處理進行大棚西瓜育苗試驗,以期為西瓜工廠化育苗提供育苗基質產品及其相關育苗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西瓜品種為蘇蜜西瓜,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提供。播種前先曬種,剔除不飽滿的種子后,用潔凈的紗布包裹好,放在0.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4小時,取出用清水沖洗,瀝干水,備用。ESEV復合基質,由東臺市富春園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與揚州大學聯合研制,揚州瑞華環境與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配制,蠶沙-甜葉菊渣-蚯蚓糞-蛭石配比包括ESEV1和ESEV2 2種(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作對照用的2種市售基質分別為江蘇省淮安生產的“淮農”基質(CK1)和山東省壽光生產的“盛禾”基質(CK2)。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2年1月12日~2012年2月15日在揚州大學實驗農場盆栽試驗場塑料大棚中進行。試驗設2種復合基質與2種市售基質共4個處理,各處理6次重復。采用50孔標準穴盤直播,每穴播1粒,播種深度0.5cm,播后覆蓋蛭石,澆透水,擺放在大棚中水泥苗床上。

1.3 測定項目

調查出苗時間、齊苗時間、出苗率、成苗率;播后35d(定植前)調查株高、莖粗、地上部干重和鮮重、地下部干重和鮮重。按下面公式計算壯苗指數:壯苗指數=莖粗(cm)/株高(cm)×全株干重(g)。

2 結果與分析

2.1 ESEV基質對西瓜出苗、成苗的影響

西瓜在播種4d后出苗,齊苗時間為6~9d。播種于ESEV基質中的西瓜齊苗時間為7~9d,播種于CK1基質中的西瓜齊苗時間為6~7d,播種于CK2基質中的西瓜齊苗時間為6~8d。西瓜在ESEV1和ESEV2基質中的出苗率分別為89.6%、88.2%,在CK1和CK2基質中的出苗率分別為87.7%、88.2%。西瓜在ESEV1和ESEV2基質中的成苗率分別為88.7%、87.9%,在CK1和CK2基質中的成苗率分別為87.1%、87.3%。4 個處理的出苗率、成苗率均無顯著差異(表1)。

2.2 ESEV基質對西瓜苗生長的影響

2.2.1 西瓜苗的株高與莖粗。對各處理西瓜苗的株高和莖粗進行了測定,由表2可以看出,試驗中ESEV基質育出的西瓜苗,株高、莖粗與CK1基本接近,都高于CK2,株高高出5.1%~8.1%,莖粗均高出10%以上。

2.2.2 西瓜苗的生物學產量。各處理西瓜苗的生物學產量的測定結果見表3,ESEV基質育出的西瓜苗的地上部鮮重和干重、地下部鮮重和干重,以及全株鮮重和干重均顯著高于CK2,而與CK1差異不大。

2.2.3 ESEV基質對西瓜苗壯苗指數的影響。對各處理西瓜苗的壯苗指數進行計算,從表4可以看出,ESEV基質所育瓜苗的壯苗指數同樣與CK1差異不顯著,但都高于CK2在20%以上。

3 小結

( 1) 將養蠶業廢棄物蠶沙和制糖業廢棄物甜葉菊渣經發酵可獲得富含養分與有機質的腐熟物料;利用蚯蚓對各種養殖場廢棄物進行轉化產生多孔團粒結構,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狀優良的蚯蚓糞。將以上物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再添加少量蛭石,可配制成通氣持水、養分平衡、理化性狀優良的西瓜育苗基質。

( 2) 從西瓜幼苗的生長來看,由于ESEV1基質不僅含有豐富的養分,而且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較好地滿足西瓜幼苗30~35d苗期生長對水、氣、養分的需要,因此在西瓜育苗期間不需追肥。CK2基質可能由于養分不足或不夠平衡,在生長到2周時幼苗出現黃化、生長緩慢現象。從對西瓜苗期生長的影響來看,ESEV1基質培育的西瓜幼苗表現為長相均勻、葉色濃綠、植株健壯、易于培育西瓜壯苗。

( 3) 綜合西瓜出苗、成苗、壯苗等情況,試驗所用ESEV1、ESEV2、CK1和CK2 4種基質均適于西瓜穴盤育苗,易于培育壯苗。鑒于ESEV生產成本低廉,又有利于當地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建議在進一步驗證其效果的基礎上,予以大面積推廣使用。

(收稿:2012-12-02)

參考文獻

[1]崔秀敏,王秀峰. 蔬菜育苗營養基質及其研究進展[J]. 天津農業科學,2001,7(1):39-42

[2]劉偉,余宏軍,蔣衛杰. 我國蔬菜無土栽培營養基質研究與應用進展[J].中國農業生態學報,2006,14(3):4-7

[3]白云,李新江. 番茄無土育苗營養基質應用研究[J].北方園藝,2011(15):78-80

[4]田吉林,汪寅虎. 設施無土栽培營養基質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與展望[J]. 上海農業學報,2000,16(4):87-92

[5]徐桂磊,山,李鳳玉. 我國無土栽培中有機型復合基質的應用研究[J].福建農業科技,2004,31(6):37-38

[6]陳偉,明.春提早大棚番茄穴盤基質育苗技術[J].吉林蔬菜,2012(1):14

[7]董瓊,何禎,徐云鵬,等.不同基質對樹番茄穴盤育苗效果的影響[J].種子,2012,31(5):50-53

[8]楊紅麗.番茄無土育苗復合基質的優選及配套技術研究.河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9

[9]祁連弟,管建慧,吳玉峰,等.番茄穴盤育苗基質的篩選試驗[J].北方園藝,2010(23):30-31

[10]薛書浩,孟煥文,程智慧,等.復合基質在大棚番茄無土栽培上的應用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7(11):107-112,119

[11]崔秀敏,王秀峰,孫春華,等.番茄育苗基質特性及其育苗效果[J].上海農業學報,2001,17(3):68-71

[12]康勝樂.劉建玲.李志偉,等.有機基質對番茄生長影響的研究[J].北方園藝,2010(16):7-11

[13]王耀晶,王步宇,劉鳴達.藥渣蚯蚓糞對番茄幼苗生長發育的影響[J]. 北方園藝,2010( 10) : 48-49

[14]宋麗芬,李海清.蚯蚓糞營養基質在番茄穴盤育苗中的應用研究[J].北方園藝,2011(3):24-25

第5篇

2.夏玉米殘茬覆蓋與耕作方式的研究張夏雷,郭社峰,付國占,劉素云,焦念元

3.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影響因子及其效應黃進勇,李春霞

4.細菌表面表達載體的構建與鑒定徐建生,成大榮,孫懷昌,崔治中

5.新城疫病毒地方分離株不同基因型滅活油乳苗的研制程相朝,吳志明,吳庭才,張春杰,李銀聚,李慧琴,王冰潔

6.雞新城疫病毒地方野毒株的分離鑒定與致病性試驗吳志明,王婷,程相朝,吳庭才,李清利,馬淑蕾

7.雞新城疫病毒地方株F基因的擴增克隆與鑒定趙淑娟,吳志明,程相朝,李銀聚,王婷,朱文文,趙海未

8.雞卵清溶菌酶5′端激素受體結合位點的克隆與序列分析吳庭才,李銀聚,張春杰,程相朝

9.硫酸鹽對小白鼠鉬代謝的影響楊自軍,龍塔,冉林武,王婷,溫文彥,白東英,林霖,李玉法

10.豚鼠支氣管哮喘氣道重塑動物模型復制的研究陳寶生,莫耀南,范光耀,安志遠

11.我國斗雞的飼養概況與開發利用前景徐廷生,郭黛健,雷雪芹,王冰潔

12.不同套種作物對朝天椒產量的影響郭晉太,韓建明,李逸,王中岳,楊愛國,張煥麗,張俊平

13.油葵田雜草的發生狀況及除草劑應用研究段愛菊,張自啟,彭浩,郭黨,韓瑞華

14.美洲斑潛蠅在棉花上的發生與防治研究郭社峰,張夏雷,鄭貴仙

15.牡丹干花的護形研究鐘莉娟,朱文學

16.苦瓜涼果的研制李穎,李慶典,朱英蓮

17.海帶膳食纖維的制備條件與營養評價謝苗,王斌,鄧海燕,甘純璣

18.毒鼠強氣相色譜法快速檢測與分析杜利敏,劉建華,杜瑞玲,武敏

19.杉木、厚樸混交林鄰體干擾效應研究伍澤文

20.莆田市古樹資源及其保護措施探討張煌,江瑞天

21.洛陽市奶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杜耀輝,劉洪濤

22.畜牧業應發展成為洛陽市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劉洪濤,杜耀輝

23.從農學版學報英文編輯談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譯寫岳中生

1.用非參數度量玉米雜交種區試資料的高產穩定性袁愛梅,呂靜霞,岳佐華,陳惠敏,李雪英

2.水稻耐冷性生理遺傳機制研究進展季彪俊

3.不同播期對鄭麥9023生育性狀及籽粒產量的影響王宏周,孫廣建,王秀存,王惠鈴,朱素紅,王小霞

4.高產脂馬尾松扦插枝條年齡和生根粉對生根效果的影響劉月蓉,葉功富,鄭元英,鄒軍,鄭文錚,高建華,陳碧華

5.湖北蘭科植物的分布及其生態適應性研究費永俊,吳廣宇,王燕,郭永兵

6.馬尾松采脂量的相關因子分析王長新

7.天目山野生觀賞木本藤本植物開發與應用馬進,王小德,林夏珍

8.福建中亞熱帶東部山地引種柳桉種源的評價與選擇蘭明忠

9.金釵石斛的組織培養和快繁技術孫廷,楊玉珍,胡如善

10.山地綠竹低產林施肥效果研究劉旭光

11.蘋果園生草利弊淺析及應對策略研究高九思,陳瑋,李衛東,韓立新,李云昭,張粉亭

12.噠螨靈與柴油或四螨嗪對山楂葉螨的室內毒力測定陳根強,胡梅,李文亮,謝巧霞

13.流行性牛白血病腫瘤組織P53表達和分布研究龍塔,余銳萍,潘耀謙,楊自軍,董發明,楊玉榮,王天奇,溫文彥,曹平華

14.羊源鏈球菌的分離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李道敏,張春杰,李銀聚,吳庭才,鄭祥海,陳俊

15.仔豬水腫病的診斷和防制劉一塵,張謙,王淑芳,李宏偉,武曉紅

16.銀翹散在炎癥模型中的抑制作用劉玉梅,張自強,鄧雯,薛幫群,烏仁套迪,司麗芳

17.魔芋精粉的應用及研究進展謝建華,林常青,龐杰

18.不同添加劑對交聯-羧甲基淀粉透光率的影響劉澤民,王雅麗,黃新輝,姚大虎

19.微波真空冷凍干燥中的典型問題研究李素云,賀藝,董鐵有,張建龍,朱文學

20.現代農業生態學研究進展及其應用李春霞,呂靜霞,王小霞,李雪桃,李友軍,謝巧霞

21.用統籌的理念破解"三農"問題師曉麗

1.夏玉米不同基因型水分適應性研究付國占,王俊忠,李潮海,徐艷珍

2.小麥淀粉合成相關酶的研究現狀熊瑛,李友軍,郭天財

3.旱塬地膜玉米播期密度施肥量試驗何高社

4.優勢雜交棉育種經驗與技術理論探究縱瑞收

5.南方紅豆杉冠層光輻射分布及其對單枝結實量的影響費永俊,王燕,左雪枝,李慧芳

6.閩南山地肉桂人工林合理種群密度的研究李躍生

7.紅錐人工幼林施肥試驗研究朱煒

8.杉木人工林采伐跡地造林效果調查分析吳遠彬

9.犬冷凍實驗研究禹學禮,栗穎華,龐有志,鄧雯,李曉霞

10.中藥"囊復康"對雞IBD病理組織學影響的研究董發明,龍塔,王天奇,楊自軍,董淑麗,劉一塵

11.鉬的生物學功能及其在動物生產中的作用楊自軍,龍塔,冉林武,王婷,白東英,溫文彥

12.蛋氨酸鋅對仔豬生產性能的影響方俊,王繼承,盧向陽,蔣紅梅,葛冰,邱業先

13.紫蘇籽油的成分與生理功能的研究趙德義,徐愛遐,張博勇,薛三勛,張康健

14.石榴桃蛀螟的發生與綜合防治研究陳文進

15.熱處理技術在果蔬貯藏中的應用郭時印,譚興和,李清明,王峰

16.梨果實性狀遺傳研究進展李秀珍,馬慧麗,劉保國,張益民,藺合華,郭利靜

17.云南生產優質白肋煙的生態條件分析楊志新,葉佳偉,劉志兵,李春喬

18.提神功能食品的研制賀家亮,秦翠麗,張敏

19.分子標記技術在植物遺傳育種中的應用進展李雪林,梁華,張澤民,鄭躍進,張富厚

20.洛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研究鄧國取,張朝暉

21.多媒體CAI課件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應用孫士保,張治國,羅明亮

1.小麥品種間不同穗粒位籽粒蛋白質及其組分積累規律的研究吳金芝,李友軍,郭天財

2.RNA干涉的研究進展過七根,陳付學,宋紅生,文鐵橋

3.豬鏈球菌病流行情況調查龍塔,白喜婷,董發明,王天奇,朱文豪

4.斷奶仔豬多系統消耗綜合征的流行及控制王天奇,董發明,龍塔,楊自軍,董淑麗,王李輝

5.中西藥合用防治雞球蟲病試驗白喜婷,董發明,王天奇,龍塔

6.新城疫病毒的基因組與結構蛋白特征程相朝

7.不同的鹵蟲放養密度對其生長的影響呂光俊,趙文,賈沁賢

8.茄子褐紋病菌粗毒素的提取及含量測定成玉梅,李自娟,康業斌

9.濃縮蘋果汁酶促褐變及其控制李佩艷,仇農學

10.早熟葡萄新品種選育(Ⅰ)張國海,郭香鳳,李學強,林芳立,張益民,范殿鋒

11.套袋時間對梨果皮色素和果實品質的影響李學強,李秀珍,李作軒

12.果樹設施栽培研究進展胡新喜,熊興耀,肖海霞

13.茶樹、果樹幼林中以五節芒為主的雜草防除試驗李彩云

14.毒死蜱與氯氰菊酯不同配比對棉鈴蟲的室內毒力測定陳根強,胡梅,李文亮

15.玉米雜交種醇溶蛋白RP-HPLC指紋圖譜建立方法孫鮮明,袁愛梅,成玉梅

16.玉米種子分級精選效果初探齊文超,張念輝,董根忠,劉汝振,袁寶玉

17.茶黃素類抗腫瘤作用研究進展丁陽平,劉仲華,黃建安

18.膨潤土作載體制作飼料防霉劑及防霉效果觀察何萬領,齊德生,趙芙蓉

19.微波腌制糖蒜工藝研究宗留香,毛微

20.轉基因植物潛在的生物入侵問題張秀娟,楊晨利

21.豫西地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模式及存在問題羅明亮,李儉,孫士保

1.廣陵香粳不同產量水平的群體數量和質量特征研究張亞潔,何麗華,沙愛紅,高海霞,蘇祖芳

2.火炬松生理、生化指標及其與生長性狀的關系孫小霞,蘇時萍,阮少寧

3.毛竹主要經營技術措施及其經濟效果分析吳遠彬

4.我國茶麗紋象甲的研究進展曾明森,吳光遠,王慶森

5.生物反應器在動植物基因工程中的應用鐘軍,易自力,蔣建雄,戴林建,董偉,周小云,熊興華

6.外源DNA導入技術及其RAPD分析的研究進展胡家金,肖浪濤,洪亞輝,彭志紅

7.鹽脅迫下大豆葉片有機物質及熒光參數的變化王征宏,孔祥生,呂淑芳,武曉紅

8.節瓜強雌系R89-3-7-5的誘雄試驗魏秉培,魏佑營,溫文彥,劉保國

9.氮素對番茄葉片生理活性的作用研究吳正景,高文,魏秉培,蘇維

10.煙草漂浮育苗培養基質及營養液對煙苗生長發育的影響岑怡紅,聶榮邦

11.粗纖維飼糧對妊娠母豬與采食有關的行為規癖的影響武曉紅,包軍,崔衛國,徐廷生,趙芙蓉,王生濱,朱晶

12.大豆黃酮對仔豬生產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程忠剛,林映才,周桂蓮,余德謙,蔣守群,蔣宗勇

13.廣州市城市森林生態網絡體系規劃研究張貴,肖化順

14.垂直綠化在城市綠化中的現狀及應用策略李東升,張妙霞,魏素玲

第6篇

關鍵詞生物統計學;理論與實踐整合;中外合作辦學;雙語課程

中圖分類號S-01;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7)30-0249-02

生物統計學(Biostatistics)是運用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生命科學研究數據資料的一門科學,包含試驗方案設計、試驗數據收集、整理及分析。生物統計學是全國許多高等院校生命科學類本科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由于該課程涉及的原理、概念及數學公式多且抽象難懂,系統性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也高,常使學生在學習中倍感頭疼,是一門難度大的課程。而生物統計學屬于應用統計學的范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是一門重要的工具課,它能培養學生統計學思想,使其學會如何科學地設計研究方案及分析數據,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相關課程及完成畢業實習論文。因此掌握好生物統計學知識對學生今后從事本行業相關工作有重要意義[1]。

在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下,中外合作辦學日益興起,福建農林大學自2003年以來成功開辦了與加拿大新斯科舍農學院的“2+2”本科教學合作項目(中加合作班)[2],為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等人才,包括生物統計學在內的許多課程被設定為雙語課程[3]。生物統計學雙語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生物統計學的基本理論與應用的同時,也掌握一定的生物統計學專業英語,具備與國際同行進行專業交流的能力。本科學生的專業英語基礎都相對薄弱,在學習難懂的生物統計學原理的同時,一并學習難記的生物統計學專業英語術語,可以說是難上加難。為了在有限的學時中讓學生達到這兩重學習目標,對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完善進行了初步探索。關于優化生物統計學教學改革,各教學同行已有不少研究,案例法、引入各種計算機軟件輔助教學、考核方式的改革、圖示法、課程整合、項目導向等,均取得了成果[4-6]。其中課程整合模式和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啟發很大,都在很大程度上強調了實踐在生物統計學課程中的重要性,提倡“教、學、做”融為一體的教學理念,培養“知識+能力”的雙強人才。世界著名教育學家杜威(JohnDewey)也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整合,提出了綜合課程的思想。在借鑒他人經驗的同時,結合生物統計學的特點,即概念理論難和實踐應用性強,從理論與實踐相整合的角度出發,設計新的教學模式,利用理論講授課、上機實踐課、網絡教學平臺等多方面教學整合滲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培養統計思想和實際應用的能力。

1修訂教學內容及教學大綱

筆者所進行的教學改革面向對象為福建農林大學中加合作班的學生,他們本科學習的后2年即將赴加拿大繼續學習。為了提前適應國外的學習環境,他們的課程皆為雙語課程,大多為全英文授課。針對各不同專業及各不同課程的雙語課程,英文教學部分所占不等,都旨在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能進行該專業學術問題國際交流的能力。而在英文滲透度不同階段的雙語教學中,以全英文教學對提高學生英語交流能力效果最好[7]??紤]到學生的實際需求,加上所面向的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好,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相應提高了英語教學所占的比重。起初計劃實行全英文教學,但在與學生的初步交流后,發現他們的生物統計學專業英語基礎十分薄弱,如果一味用全英文教學,恐怕本就難懂的生物統計學知識再加上不甚明了的專業英語使學生對該課的感覺更加云山霧罩,可能連掌握相應生物統計學原理的這個最基本教學要求都完成不了。因此修訂了原初的教學計劃,適當增加了中文教學的分量,在教學參考書、課件及教學情景設置上都做了相應的調整。教學用書選定了2本,中英文各1本,分別為杜榮騫著的《生物統計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和ThomasGlover、KevinMitchell著的AnintroductiontoBiostatistics(WavelandPrInc),同時也列出一些適合本科生閱讀的英文教學參考書,方便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自學。采用全英文課件,旨在更好地給學生一個英語教學環境,而教學過程中,針對關鍵的專業知識和難懂的統計原理,用中英文詳細解釋,反復舉例,力爭使學生在掌握生物統計學知識的基礎上同時增強他們的生物統計專業英語交流能力。

在確定該雙語課程的教學語言模式后,根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及學時數,考慮到增加的生物統計學專業英語方面的學習內容,修訂完善了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調整。相較于學校其他專業及他校該課程的40~50個學時安排,安排了60個學時,從時間上說比較充裕。其中51個學時為課堂理論課,9個學時為上機實踐課。教學的主要內容與以往保持一致,包含生物統計學的基本原理概念、試驗設計、描述統計(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和推斷統計,每章增加相應的專業英語和統計軟件操作的學習內容,并在課堂講解后及時進行上機實踐課的練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會靈活應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一些公式的數理推算過程簡略介紹,不再重點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做到學以致用,另一方面打消學生因害怕艱澀難懂的數學演算而對該課程產生厭學情緒。在教學模式中,將理論與實踐相整合,以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的目標。

2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生物統計學雖然系統性、理論性強,但它更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工具課。在教學中,若僅教授理論,學生很可能難以在今后的實際實踐工作和研究中將其真正變成有利工具利用起來?;谶@些特點,筆者試著從多角度進行理論和實踐相整合的教學模式改革,以提高教學效果。具體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試驗設計原則理論與實踐案例數據分析的教學整合;二是實踐案例統計分析理論與計算機統計軟件操作的教學整合;三是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課堂及課后的互動、中英文參考書的導讀,將生物統計專業英語的教授與交流整合。

試驗設計原則是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貫穿整個課程體系,它集中體現了統計思想的精髓所在。而對學生統計思想的培訓,可以說是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的核心部分[8]。在教學過程中,這部分相對容易,沒有復雜的數學公式,內容邏輯性強,學生能很快認同,但這也是最難教的一部分,學生可以很輕易地快速記住這些概念,但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卻往往表現得不知所措。同時,正因為沒有真正學會如何去用,學生在一段時間后,可能不再記得這些概念原則。考慮到系統關聯性,不少生物統計學書將試驗設計的內容放在了全書的后半部分。若課堂教學也參照該順序,那么試驗設計原則教授的內容并沒有反復解說和演練,很可能會導致試驗設計的原則與實踐案例分析相割裂,難于找到內在的密切聯系,也使學生對試驗設計的原則學習缺乏實踐應用,從而導致易學易忘。所以筆者選擇了從課程教學的初期就開始結合案例講授統計思想,推出試驗設計原則的內容,在后期的各推斷統計模型的教學中,先給出案例,讓學生自我實踐,做出試驗設計,進一步講解試驗設計原則與統計思想。一方面使普遍懼怕書中繁雜數學公式的學生了解到統計其實是很有趣的一門課,并非是一味地進行數學計算,打破學生恐懼的心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學下去的動力。另一方面,讓試驗設計原則與統計思想的講解和實踐貫穿課程始終,原理、原則思想都是從實踐中高度抽象濃縮的概念,也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使學生在識記的基礎上做到靈活應用,提高統計學能力。

計算機統計軟件的操作技能在當今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愈顯重要,尤其是當今大數據時代,對于海量數據的處理,單靠紙筆顯然是不夠的。因此計算機統計軟件教學的重要性也被提到日程上來,成為當今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的重要部分[9]。關于計算機統計軟件的教學,筆者在不同班級中分別嘗試過Excel、SPSS和R教學,它們各有優缺點,

哪個軟件更適合本科教學,很難一概而論。軟件的操作屬于課程實踐環節的內容,它們都可幫助學生省去用復雜公式計算的工作,更高效地分析處理數據。無論是哪種軟件,單一的操作教授并不是難點,如何選擇正確的程序命令,如何解讀計算結果,得出科學結論才是統計軟件學習的關鍵,而這些則依賴其背后統計原理的掌握。正是由于這樣環環相扣的關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統計軟件的教學和相對應的生物統計理論的講解通過實踐案例相整合,在課堂中講完統計理論后,隨即教授如何用軟件操作相關案例,通過軟件操作的講解和結果的解讀,進一步鞏固相關統計理論。同時,特意調整上機實踐課的時間,讓學生得以及時實踐,將實踐與理論教學整合。

該課程是雙語課程,培養學生的生物統計專業英語能力也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而任何英語的學習,更多實踐的練習是學好的不二法門。為了達到這個教學目標,筆者也采取了理論與實踐整合的策略,除了全英文課件及課堂英文教學外,也利用各種課堂課后互動的機會及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加大對學生生物統計專業英語的實踐訓練。推薦課程參考書有英文書也有中文書,推薦中文書的目的是幫助沒有生物統計學基礎的本科生更好地系統掌握該學科的理論知識,而英文參考書的閱讀則進一步訓練學生生物統計的專業英語閱讀能力。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上傳該課程的學習資料,布置部分課程作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上機實踐課和課后習題也大部分采用英文形式,讓學生在實踐練習中熟記生物統計的專業英文詞匯。

3教學效果及其展望

經過這樣的教學改革,取得一定教學成果,但仍有不少缺憾的地方。通過理論與實踐相整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抽象的統計學概念原理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可能對方差分析、線性回歸模型中相對復雜的計算公式不一定完全記牢,但對

其試驗設計的原理都有所掌握,對于不同的案例,學生基本都能判斷出其試驗設計的類型,據此選擇正確的軟件程序命令,并對數據輸入結果做出正確的解讀,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反饋顯示,學生普遍覺得案例偏少,自己實踐練習的環節不夠。從學生的表現看,他們也普遍熱衷于自我實踐的學習,激發了學習的熱情,筆者也鼓勵啟發他們嘗試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引導他們在課堂外自學,在實踐中相互討論,讓他們更深刻、直觀地理解生物統計學原理。而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生物統計學為應用統計學一個分支的特點,需要在實踐中學習,才能幫助學生活學活用。為了檢驗學生對生物統計專業英語的掌握情況,在課程考核(上機考試和期末閉卷筆試)中也采用部分英文考核方式。雖然大多學生最初被題目中描述的生物試驗的專業英語所難住而顯得無從下手,也有少數學生還是抓住了題目中統計常用的詞匯,對題目做出了應有的解題判斷,在筆者的一點提示后,近一大半的學生還是有了解題的正確思路,這有很大可能是得益于英文教學與平時大量英文習題的練習。

總之,作為應用統計學分支的生物統計學是實踐性強的一門工具課,又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理論與實踐相整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中做,做中學”,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也能幫助學生通過實踐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統計原理概念,并真正做到活學活用。結合教學效果及學生的教學反饋,將對該教學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優化,進一步增加軟件實踐環節,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出適應當今科技發展潮流的人才。

作者:賈琪等

參考文獻 

[1] 郝嘉琪.試論生物統計在農業科學試驗中的應用[J].經濟師,2017(6):224-225. 

[2] 王松良,CALDWELL C D,KILYANEK S,等.中加合作農業生態學“雙語+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3(1):90-95. 

[3] 賈琪,賈坤志.農林院校留學生生物統計課程全英語教學實踐與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6(35):136-1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文区| 浦北县| 新和县| 龙陵县| 天峻县| 鹰潭市| 台湾省| 兰溪市| 炎陵县| 昌宁县| 元江| 穆棱市| 绥滨县| 巫溪县| 伊宁市| 绥化市| 红安县| 宁乡县| 台前县| 封开县| 东莞市| 营山县| 比如县| 巧家县| 渭源县| 车险| 阿合奇县| 蓝田县| 仪陇县| 松江区| 前郭尔| 深泽县| 赫章县| 南江县| 四会市| 隆化县| 都安| 墨玉县| 博白县| 海林市|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