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01:49: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三年學習經驗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課題的背景和依據
1.l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探究性學習為基礎重構基礎教育課程已成為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到20世紀90年代,各國將探究性學習作為變革學習方式的主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將變革學習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放在了突出地位,強調在學科領域,要為學生創設探究性學習的空間.
1.2 我國新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和新教材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實現新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就必須變革學習方式,探索新的學習方式.而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對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進行研究是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中學生數學素質的需要.
1.3 隨著中學數學課程的改革,高中數學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學習內容(研究性課題與實習作業)。如何變革學習方式,組織好這些內容的教學,同時在新教材的基礎上,選擇更多的內容,開展探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中學數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引起了我們對本課題的極大關注和濃厚興趣,決定對本課題進行研究。
二、課題界定
探究性學習即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索發現問題,并通過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猜想、證明,或通過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本課題研究內容是以國家課程規定的高中數學學科內容為主,其中包括新授課內容、研究性課題、實習作業等.
三、支撐性理論
本課題的支撐性理論主要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主體教育理論.
3.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其含意有兩個方面:其一,認為學習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巳有的知識和經驗;其二,認為學習者存在個體差異,這不僅是指主體已具有的知識,而且也包含了認知風格、學習態度、信心、觀念和學習動機等。主動建構不只是動手實踐,實物操作,向他人主動學習,特別是通過教師的教學進行主動學習是主動建構的主要形式。關于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涵義,在我國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學鄭毓信教授。
建構主義在數學教育中的應用形成數學教育建構觀。數學教育建構觀認為:
(1)學習數學是主體對數學知識的認識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練習等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應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
(2)這個建構過程依賴于認識主體巳有的認知結構,因此必須具有個體的特殊性,同時,數學知識的建構主要是一個“順應”的過程。
(3)主體的建構活動必然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從而它是一個社會建構。這里的外部環境是相對于認識主體而言的,包括學習的內容和條件,認識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師的活動.它們是與主體共存的一個動態的系統。
關于數學教育建構觀,在我國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師范大學涂榮豹教授。
3.2 主體教育理論
主體教育理論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我國興起的教育學理論,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師范大學燕國材教授等。該理論認為,人的主體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最本質的特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體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本體主體性,價值主體性,實踐主體性。主體性教育理論特別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理論:
(1)人是主體教育的出發點,主體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發展人。
(2)自由、自覺的活動是個體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3)主體性教育的近期目標是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發展和提高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從而成為社會活動的主體(即類主體),造就具有類主體性的社會成員。
主體教育理論,不僅強調了人的主體發展性,而且具體指出了人在發展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科學地說明了影響和促進人的主體性發展的因素與條件。為研究解決本課題的主要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4.1 文獻資料法
搜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4.2 問卷調查法
了解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認識、態度及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以便使課題研究更適合學生。
4.3 教育實驗法
對在新授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將通過比較實驗法,以便發現、驗證因果規律。
4.4 經驗總結法
對研究性課題和實習作業將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探求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客觀規律。
4.5 案例研究法
對新授課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研究性課題和實習作業要采取案例研究法,通過公開課、研究課,進行研討、相互交流,探求在新授課、研究性課題和實習作業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過程、步驟、評價方法等,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改進。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5.1 搜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
為了給課題研究提供充實可行的理論依據,我們到學校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我們還派專人到上海、南京購買相關書籍,供課題組成員自學,不斷提高課題組成員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
5.2 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學生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對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認識、態度,使我們的研究更加適合于學生,我們以新授課、單元復習課、研究性課題、實習作業等不同課型設計了6個問題,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學生對不同課型開展探究性學習中對老師教學方法的意向。又從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態度、認識出發設計了4個問題,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學生對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態度和認識。由這10個問題設計了“探究性學習調查問卷”。對2004屆高一5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對265份問卷進行了認真的統計分析.分析所得結論請參看文「2
5.3 相互聽課.研討交流
課題組成員之間堅持互相聽課,聽課后進行認真研討交流.除了平時的相互聽課交流外,課題組成員每學年在校內上公開課一次,課題組內上有關課題的研究課兩次,并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專題研討.三年來課題組成員在組內上研究課26節,無錫市公開課6節,外省、市公開課4節.
5.4 案例分析.總結提高
對在新授課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我們還采取了案例分析法,從教學的個案進行分析研究,專家會診,發現問題,及時矯正,總結提高。通過聽課交流、案例分析等實踐研究,得到了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5.5 積極探索,大膽實踐
對研究性課題和實習作業我們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探求在研究性課題和實習作業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客觀規律。對于研究性課題我們采取了小組討論式的學習方式,對實習作業我們堅持了走出課堂,深入生活,接觸社會,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親身實踐,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究性學習過程.經過兩年的實踐研究。得到了在研究性課題和實習作業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學的基本模式.
六、主要研究結論
6.1 關于探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和一般過程步驟(請參看文[1]一[4])
6.2 關于新授課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可總結為如下五個操作程序:(1)創設問題情境;(2)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出問題一假設、猜測結論一檢驗、推證結論);(3)小結探究成果(概念、定義、公式、法則、定理及解題的思想方法);(4)總結評價;(5)成果應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具體操作過程見文[3]、文[6.
6.3 關于研究性課題的教學模式
可總結為如下五個操作程序:(1)教師向學生介紹課題內容;(2)學生分組討論,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3)分小組實施方案;(4)小組討論,探究結論,形成成果;(5)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評價.具體操作過程見文[6.
6.4 實習作業的教學模式
可總結為如下五個操作程序:(1)確定作業內容;(2)成立學習小組;(3)制定實習方案;(4)實施方案(調查、實驗、測量、數據處理等);(5)小組交流;(6)形成成果(實習報告、小論文等).具體操作過程見文[4].
6.5 關于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關系的研究結論(請參看文[2])
6.6 關于探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的研究結論(請參看文[2]).
6.7 探究牲學習的課寞教學特征的研究結論(請參看文「3]、文[6).
七、研究成果
7.1 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專業的發展
課題研究促進了課題組成員教師專業的發展,課題組成員中三名被評為惠山區教學能手;三名被評為無錫市教學能手;三名被評為無錫市學科帶頭人,一名被評為江蘇省待級教師.
7.2 課題的研究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課題組成員用建構主義理論和主體教育理論指導課堂教學,積極探索適應學生的課堂教學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課題組成員所任班級的數學課深受
學生的歡迎,滿意率都在95%以上,平均成績名列年級前茅。特別是在2002年高考復習教學中,在課題組成員的帶動下,積極實踐“探索性學習,三步曲,復習法”教學模式(參看文[5),大大提高了復習課的教學效率,在高考中我校的數學平均成績名列無錫市第二,名列原錫山市第一.
7.3 課題的開展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隨著課題的開展,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改變。在課題組成員的帶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普遍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改善.
【摘 要】從目前的高中教學形勢來看,歷史的教學還是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的,特別是針對選擇文科學習的高中生們來說。就高中生而言,他們學習高中歷史主要是為了兩個重要關卡――會考和高考。當然,在教師看來,針對會考核與高考固然會有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要求。高中學習階段是重要而又關鍵的,為了學生們的夢想,也為了教師們的理想,我們需要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水平。針對目前高中生們的學習狀態,我建議教師們可以選擇預防教學。
【關鍵詞】歷史 教學 預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43
當中學生們進入了高中階段的學習,就意味著他們已經上了一個臺階。經過初中歷史的接觸與學習,相信學生們對歷史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與掌握。到了高中階段,歷史的學習不僅僅是要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還需要鍛煉學生們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能從歷史事件中提煉觀點,判斷觀點,分析與闡述觀點。這些看似是在試卷上的筆下功夫,實際上是要讓學生們展開思維,鍛煉獨立學習的能力的。高中學習階段是緊張而又充實的,高中歷史是多樣而又復雜的。針對高中歷史,預防教學能夠巧妙地化解教學難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水平。下面我就淺談關于高中歷史預防教學的三級預防。
一、一級預防
預防教學,就是教師們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恰當的教學措施,以保證學生們保持、維持、恢復學習歷史的平衡與穩定,獲得最佳的學習狀況。可見,要采取預防教學就需要教師們在平時工作中的仔細觀察與了解,從而才能獲悉學生們的變化,指導采取恰當的預防教學措施。一級預防指的是教師們在學生們還未出現不良學習狀況的時候,就采取了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學習與掌握高中歷史知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學習時間緊迫、學習任務繁重的高中學習階段。高中歷史學習包括中國古代史、近代史,還包括世界近代史。這些歷史知識固然會有類同與區別,這些知識的掌握與辨別必然會給學生們造成一定的壓力。如果學生們還是按照初中歷史的學習方法,或者是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高中歷史,那么,學生們可能會逐漸地落下功課,從而以失敗告終。考慮到這些情況,高中教師們要在歷史教學之初就采取一級預防措施,即控制或者減少影響學生們學習的不利因素,加強學生們的學習應變能力。三年的歷史學習任務的確有點沉重,因此在最初學習之時,教師們不能給學生們帶去太大的壓力。同時,由于進入高中學習階段的不適應,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反應能力和接受能力還沒有完善,教師們應當減慢教學步伐,帶領學生們慢慢適應我們的教學。這就恰當地減少了學生們的負擔。當然,學生們學習的壓力除了來自教師,還來自家長們。高中三年的努力是為了高考的背水一戰,許多家長在剛開始就不斷地提醒、教育學生們。作為教師,我們能夠理解家長們的殷切期望,但是也應記得提醒家長們不要讓關愛變成壓力,而是要采取適當的方式表達,為學生們創造寧靜的學習空間。當然,隨著成長與學習的深入,學生們也應加強自身的應變能力和承受能力。即使教師們教學的是歷史,但是教師們同樣有責任鍛煉學生們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呈多面體式地成長。一級預防措施提醒教師們善于觀察、思考,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二、二級預防
如果學生們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問題,教師們需要通過采取二級預防措施,將問題造成的影響最小化。根據經驗總結,造成學生們學習問題的出現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分別是教師和學生們本身。從中國的教育特點來看,來自教師方面的因素是主要的。因為在中國,教師們在教學工作中占據著主動位置。為了幫助學生們理解、掌握歷史知識點,教師們會從多個方面考慮教學方式,揣摩講解的方法。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盡量將知識最明了化,希望通過講解能讓學生們懂得知識,記住知識。并且,教師們會從自身的學習經驗出發,告訴學生們學習歷史的方法,讓學生們按照要求去學習。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們逐漸占領了主動權,從而也促使了學生們慵懶學習思維的形成。當要讓學生們獨立思考問題的時候,學習狀況就出現了。因此,教師們需要明白,教學中我們只是站在協助者的角度,學習的應該掌握在學生們自己的手里。況且,作為高中生的他們應當學會獨立面對問題,分析問題,他們需要在學習中找到個人的特色,建立屬于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針對教師們的因素,應當采取誘導教學的方式。通過歷史問題或者情境誘導學生們的思考,引導他們聯系其他歷史事件,從而幫助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來自學生方面的因素才是關鍵的,其又分為本質和外界的影響。個人質素不同造成學生們的個人學習能力不同,當接收難度稍大的知識時就會顯得更加吃力,從而造成學習滑坡的現象。至于外界影響因素,例如家庭、學生們相互之間、教師、朋友等等都可能影響學生們某段時間的學習情緒,可能就會造成學習不理想的效果。學生方面的問題,教師們只能是鼓勵和建議。鼓勵學生們努力,將知識琢磨透徹;建議學生們豁達,接納不能改變的事實,掌握自己的命運。二級預防措施是讓教師們早期發現學生們的問題,早點解決學生們的難處,從而降低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三、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是在問題出現之前采取措施,二級預防是在問題出現之后采取措施,三級預防是在問題已經造成影響后采取的應對措施。當然,作為教師,我們希望看到學生們茁壯成長、成才,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如果學習影響已經造成了,證明教師們在這段時間的教學中對學生們的觀察不夠仔細,對學生們的情況不夠了解。教師們應當進行自我檢討與批評,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案是否適合學生,從而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完善自己的教學措施。而在輔助學生們學習方面,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了。由于歷史知識的關聯性,學生們出現問題表面上是某一個知識環節掌握不牢,但實際上是學生們缺少聯系知識的能力。教師除了幫助學生們補充這個知識點的講解,還應不斷地向學生們強調聯系的重要性,帶領學生們體會怎樣有效地聯系知識點。學習的失敗肯定會打擊學生們學習的信心,又或者讓他們懷疑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們除了鼓勵學生們重整旗鼓以外,還應幫助學生們分析他們目前的學習方法,從而補充完善學習方法,又或者是另辟蹊徑。三級預防就是當影響產生后,教師們能夠帶領學生們重樹信心,重新適應新知識的學習與討論,并且保持學習的穩定性。
無論是歷史教學,還是其他學科的教學,教師們除了重視本身的知識教育,還應當重視的是學生們的發展。畢竟教學不僅僅是育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希望教師們能圍繞以學生們中心,開展積極應對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數學復習;基礎分析;復習步驟
中考數學復習工作是九年級學生的一項較為艱難而又非常重要的內容,做好中考復習工作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初中三年學的所有數學知識點都要初三下學期這個短暫的時間段里逐一溫習與鞏固,特別是對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來說,如何用適當的方法高效地完成中考數學復習工作,扎實推進九年級數學復習,對于知識點的鞏固與解題能力的提升及其成績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
一、忌用錯誤的“題海戰術”,回歸課本,夯實基礎
傳統的題海戰術可以訓練學生的解題技巧和速度,但是讓學生打疲勞戰,學生苦不堪言。為了能進入一所理想的高中,學生整天疲憊不堪,學習效率非常低下而又容易忘記,導致事倍功半。其實做題并非做得越多越好,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量地做,要善于總結規律、加強題后反思,切忌讓學生進入“題海戰術”的漩渦,或讓學生只顧做題而忽視對知識點的梳理和深入理解。尤其在最后復習階段,最忌諱的就是摳難題、怪題,以及盲目撒網搞“題海戰術”。即使這樣可能會提高學生的成績,但也提高不了學生的數學水平,同樣提高不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能力。所以在緊張的備考階段,學生應回歸課本,掌握最基本的知識,精練基本知識并能靈活變通,從而利用基礎知識解決經典題、吃透常考題、突破難考題,從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就會得心應手,避免了不知從何做起的問題。
二、加強課本與實際的聯系
只有將課本與實際相結合,把數學放在實際中應用,才能真正學活數學。例如:在復習圓的概念或函數圖像時,教師可引入人造衛星、行星、彗星等,由于運動速度和狀態不同,它們的運動軌跡可能是圓、橢圓、拋物線或雙曲線。教授概率時,可讓學生向上拋硬幣,猜向上的面是正面還是反面等。還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在課堂上欣賞海上日出的圖片,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現象。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可從直線與圓交點的個數考慮。教師也可讓學生動手實際操作,例如:在復習到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可讓學生設計一本書的封面。封面長7cm,寬21cm,正中央是一個與整個封面長寬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邊襯所占面積是封面面積的四分之一,上、下邊襯等寬,左右邊襯等寬,應如何設計四周邊襯的寬度(精確到0.1cm)?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設計過程,從中總結和歸納知識,同時理解了數學的價值所在,從而在實際問題感悟中對數學相關知識的認識上升一個層次。
三、牢固樹立課標意識,依據課標對教材進行科學處理
基于現在一標多本的特點,《中學數學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成為數學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中考復習中必須遵循的總精神,只有明確這些,復習才能有正確的指導方針。所以,教師不能只憑對教材的熟悉,而忽視對課標和考試說明的深入理解。解讀《中考考綱》變化,明確中考考點分布范圍,緊抓歷年“必考點”,揣摩考點適應題型,讓考生清楚了解考試方向。這就需要學生了解課標和考綱,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做到:(1)低起點,高要求。即課標中要求知道的內容,如整式的計算不必深究,但必須要懂。(2)適度挖掘教材知識內容之外的隱形知識。即課標要求理解的知識,教材沒有講到的,教師要補充。但對隱性知識的補充和挖掘重在對重點、熱點知識的深入理解,加強聯系,不能盲目擴大知識范圍。(3)概念必須理解性記憶。所以,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中考動態,將課標和教科書結合起來學習和反思,及時發現自己在理解教材、處理教材的偏差,再反思、再認識后加強備課,及時調整教學角度,做到周密設計,科學復習。學生在數學復習中既要注重概念、定理、法則等基礎知識的梳理,更要關注解題后的反思與總結歸類,領悟其中的思想方法,并通過不斷積累,逐漸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以便舉一反三,提高解題能力。
四、復習步驟
1.第一階段單元復習(主題統領教材)
目的:構建知識體系,夯實基礎。
主要任務:查漏補缺。
中考數學每年涉及到的知識點不會減少,因此,學生不能心存僥幸,忽略自己較弱的知識點,要通過復習,把不愛學的知識點也變成自己的強項。首先是對每一課的概念進行整理分析,進而理解性記憶;其次是整理單元線索,構建一個系統的知識網絡,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主題知識結構。因此,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而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提煉出每節課的主要內容,要邏輯性強、主題突出、板書條例清晰,如采用提綱法、圖示法等形式構建知識網絡。各單元之間不要間斷,要比較聯系、合縱連橫、拓展知識,適當補充完善知識。例如:前一課正比例函數為下一課的反比例函數奠定基礎。教師也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復習舊知識,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例如:復習完正比例的圖像及其性質,第二節課復習反比例時,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反比例來類比正比例的圖像與性質,并說出它們之間的異同。
2.第二階段專題復習
目的: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整體駕馭知識的能力。
主要任務:打破教材編寫體制的限制,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對教材知識進行重新整合,重新梳理所學知識,形成新的知識專題。
學生學的知識都是零零碎碎的,并沒有形成一個整體,所以教師必須有效引導學生整理知識,通過專題復習使學生形成不同的知識體系,加深他們對相同知識的理解。例如:應用題需要一個綜合的知識體系,而不是僅僅用到一個知識點。2012年中考數學熱點有代數式的變形與代數式的求值、分類討論(很容易漏掉)、圖形相似,分值大的題有綜合計算、概率(送分題)、一次函數、簡單的幾何證明以及較難的幾何證明和二次函數,簡單的全等三角形、圓中的切線證明以及圓中計算和證明,動手操作或者幾何變通思維能力題目,代數幾何綜合題目,幾何綜合壓軸題。這些數學題,都是由一些基礎知識點整合而成,尤其是后面的幾道綜合題。而這些題目做得好與壞直接關系到中考數學分數的高與低。所以,學生在復習過程中要重視每節課中的基礎知識的整合,把每一個基礎知識點弄清楚,把每一個定理和定理的證明方法弄明白,從而聯想到相關的知識點。學生在上課時要勤做筆記,記住每一個閃光的思路;注重歸納,把自己在課本輔導書上做到的相關的題型總結在一起;經常回顧,同時標記重要題型;并且確保熟練添加四邊形、三角形中的輔助線,特別是幾何三大變換、旋轉、平移、軸對稱要熟練于胸,對這類型的題目可進行適當的專題訓練。
五、綜合運用,觸類旁通
發明家查理,他從小就善于思考,勤奮聯想,綜合運用,觸類旁通。發明火柴時,他還是個中學生。當時老師正在課堂上做實驗,把氯酸鉀和硫酸合在一起,用小錘子敲打幾下,便響起了爆炸聲。于是查理由此產生聯想,假如在混合物種加點磷,敲打或摩擦時可能會發出火花。接著他偷偷做了一個實驗,只聽“哧”的一聲,一團火花竄了起來,把他的臉燒傷了,他不顧傷痛,接著把一片小木條在硫磺里浸透后,再在木條的一頭涂上氯酸鉀,然后往磷上一擦,又“哧”一聲出火了。他就這樣發明了火柴。其實學習數學更需要查理般的綜合運用,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