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評價指標論文

評價指標論文

時間:2022-10-08 11:26: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評價指標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評價指標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從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定義出發,介紹了當前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我國的發展概況。并在分析各種模型構建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綜合指標評價法的改進方案,包括進一步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和改進蛛網模型。

論文關鍵詞: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綜合指標評價法;蛛網模型

1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概念

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和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在推進項目管理的同時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給自己進行定位,因此需要有一個測定和改進能力的標尺。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運用正是要建立這樣一個標準,來指導企業培育和提高項目管理能力。

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一種項目管理評價方法,用以衡量組織按照預定目標和現有的條件成功地、可靠地實施項目的能力。它不是一個數學解析式或一個圖標,而是一整套科學的體系和方法,也是表征一個組織項目管理能力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項目實施的成功率不斷提高的過程——“它是評估組織通過管理單個項目和組合項目來實施自己戰略目標的能力的一種方法,它還是幫助組織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工具?!?/p>

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通過建立不同級別的成熟度等級來表征項目管理的成熟度水平,一般分為五個等級,由低到高依次是:混亂級,簡單級,規范級,精益級和戰略級。

2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國內發展概況

2.1關鍵過程域法

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中的每個等級都由幾個關鍵過程域組成,關鍵過程域是指為達到該成熟度級別,企業應該完成的一些關鍵活動,關鍵過程域具體表現為一組目標,這幾個關鍵過程域共同形成一種項目管理等級水平。通過測定關鍵過程域的完成水平來判別成熟度的等級。

該方法的關鍵是恰當地選取關鍵過程域。這種方法簡潔明了,操作簡便。但定性的描述多而缺乏定量分析,主觀判斷多而客觀分析少。因此關鍵過程域是一種比較模糊和籠統的項目管理成熟度的測定方法,精確性比較差,往往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

2.2層次分析法

針對項目管理中的每一個等級,通過專家問答的方式獲得評估值,再根據砰估值的大小來判斷是否達到本等級;如果達到了這一等級的要求,再進行下一等級的測定;當評估值不能達到下一等級的要求時,則本等級就是該項目管理的成熟度等級。其中,每一個等級提問的問題都有所不同,而且評估的重點涉及項目管理不同的知識領域。測定評估值時按照高級管理者、中級管理者和內部員工代表三個層次設立不同的權重以期做到真實性、操作性和普遍性三者的結合。

評估值的測定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項目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的定量化。但是評估體系的建立是通過對一系列的選擇題的提問完成的,因此測定的準確性對選擇題的數量以及質量具有較高的依賴性。而且每一個等級都要設立一定數量的選擇題,既使得測定工作十分繁瑣,又很難保證評估的質量。

評估時需要由低到高地逐級測定才能最終確定成熟度的等級,因此評估過程不得不在多個等級中進行.測定工作重復并且效率不高。

2.3綜合指標評價法

該方法的顯著特點是它將評估體系建立在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上。參照項目管理的過程能力指標,建立起兩個層級的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相應一級和二級指標的評估得出該項目管理的成熟度等級。并通過繪制蛛網模型將成熟度等級中各能力指標的情況表示出來。

該評價方法具有很多優點:

(1)系統性強。該模型的評價指標體系按照項目管理的過程能力指標建立,包括了項目管理的五個基本的管理過程:啟動過程、計劃過程、執行過程、控制過程和收尾過程。該指標體系為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系統和恰當的理論基礎。

(2)定量化在確定了二級指標的評價標準的基礎上,用專家評分的方法具體測量每一個二級指標,并進而計算一級指標的評價指標值,得出該指標所處的等級。通過對二級指標值的測量和一級指標值的計算實現了對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定量計算。

(3)直觀性強。該方法通過蛛網模型將整個項目管理成熟度狀況比較直觀地呈現出來,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級指標的成熟度等級狀況。

(4)通用性好。項目管理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結合中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按照項目管理的五大過程來進行。適用于不同行業以及不同規模的各種企業,具有較好的通用性。

3對綜合指標評價法(蛛網模型)的改進

3.1現有模型存在的不足之處

從上述分析可知,用綜合指標定量分析的方法是一種通用性較好,應用較為廣泛的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測量方法,但現有的模型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評價指標中側重于項目管理的過程能力指標,而缺乏像項目團隊文化和項目管理人員這樣的軟指標。項目管理過程的成熟度并不完全等同于項目管理的成熟度。由于沒有任何過程是孤立存在的,組織方式、支持該過程的系統、組織的主流文化等都會對每一個過程的推進情況產生影響。可見。過程能力并不能代表項目管理能力的全部。項目團隊文化反映了管理成熟度“軟”的方面,項目要求有所倡導的團隊文化、現代項目管理核心理念以及價值觀與行為準則;項目管理人員反映了項目管理成熟度“人”的能力方面,須符合專業資質要求。這些軟指標在表征項目管理成熟度時是必不可少的,隨著成熟度等級的提高,項目團隊文化等軟指標必然會相應提高,同時項目團隊文化的改善必然促進企業成熟度的提高。

(2)重疊性問題。①蛛網模型雖然可以表征成熟度的等級,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項目的過程能力處在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之中,企業在到達過程的某一等級后還會繼續往前發展。因此,它們中的許多指標可能已經超越了本等級,而有的指標則還未達到本等級,人們只能加權平均估算出成熟度狀況。②這樣一種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只是模糊地表達了項目管理成熟度,對于項目管理能力中的不足和優勢卻視而不見,不利于發現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不足,不利于確定進一步改進的重點和突破口。③項目管理成熟度從一個等級到更高等級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過渡,實際上大部分情況下企業不是處在某一個等級上而是處在過渡過程中,因此,僅以某一個等級來反映成熟度指標往往不能反映其真實的情況。

3.2對模型的改進

第2篇

一、對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進行調查分析

(一)調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獻資料法、綜合分析法、層次結構分析法、文獻計量法、個別訪談法和專家評審等方法。理論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圖書資料和網絡文獻數據庫,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相關資料,深入理解和綜合分析文獻內容,一方面詳盡地了解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特點,另一方面明確國內外人文科學成果評價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實證研究部分,主要運用層次結構分析法、個別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確立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形成相應的論文類成果和應用對策類成果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獲取實證研究樣本相關數據,對數據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以驗證指標體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確該評價指標體系的改進方向。另外,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加強與論文指導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和解決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創新,將理論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以彌補認識上的不足。

(二)樣本收集

確定研究對象:具備研究生培養的石油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國內頂級院校、地域差異的院校、省內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數據方法:通過電話訪談,相關大學網站收集相關資料以及通過相關的期刊或研究報告等資料獲取相關數據。除此之外,我們重點選取了二十余位學術評價領域的理論學者和科研管理部門的實踐專家,以面訪、郵件、電話方式進行了訪談和書面反饋。

(三)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統計分析

通過選取,最終有21所高校被列為研究的對象。一方面研究這些高校研究生學位評價體系的細化分類,另一方面探析各類高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內部的權重分配,各個指標之間相互關系,從而發現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分配的規律。

以中國石油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三所石油院校的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為藍本,結合其他18所高校的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的分類方法,將21所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統計結果:一級評價指標的論文選題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的學校統計數量21個;要求選題前沿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3個;要求選題新穎性的學校統計數量3個。一級指標論文水平主要包括七個二級指標:要求研究方法的學校統計數量19個;要求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水平的學校統計數量16個,要求文獻綜述的客觀性與全面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5個,要求寫作的邏輯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2個,要求論文研究難度與工作量的學校統計數量8個,要求材料的充分性與可靠性的學校統計數量7個,要求觀點鮮明、立論正確的學校統計數量2個。一級指標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新觀點與新見解的學校統計數量19個;要求潛在的社會效益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獲獎或的學校統計數量4個。一級指標寫作能力主要包括五個二級指標:要求文字表達能力的學校統計數量16個;要求書寫的規范化的學校統計數量10個;要求設計圖形、圖表的規范化與標準化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學風嚴謹性的學校統計數量5個;要求摘要表述簡潔規范反應核心內容的學校統計數量2個。一級指標答辯情況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回答問題水平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報告重點及闡述情的學校統計數量7個,要求著裝及態度情況的學校統計數量3個。

(四)制定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的原則

從評價需求、評價過程、評價結果和評價持續等維度看,應關注以下六項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即分類方案在評價過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類不能過于復雜,分類顆粒度切分要恰當,以保證分類框架清晰簡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夠與評價主體的常識判斷保持基本一致,使評價主體較容易把握,從而提高評價操作的效率和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杀刃栽瓌t,即分類方案的評價結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類比較才可以實現同一指標下的度量,評價結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這就要求分類標準明確和界線清晰??蓴U展性原則,即分類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擴展張力。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進,專業學科也隨之細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評價分類體系具有較廣的范圍適應性和較強的功能擴展性,有利于評價結果的持續性比較和評價工作的一致性開展。可靠性原則。評價指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評估對象的特征,同時也要考慮指標的實際可操作性,指標的內容應明確,數量需適當,同時,同一參評項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項指標間應具有一定的內在一致性,相互之間不會產生矛盾。客觀性原則。保證評價指標的客觀性,使評價指標及其評價結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實際質量和水平,所設計的評價指標才具有現實意義。獨立性原則。當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某一指標被修改或調整時,其他指標應具有適當的獨立性,不會因某一指標的修改和調整而使評價指標或評價結果之間相互矛盾。

二、確立人文社會科學(法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

著重選取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開展問卷調查,共形成有效問卷200份。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學科領域的實際情況,發放問卷時還對受訪對象進行了學科比例控制。

重新選取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開展問卷調查,共形成有效問卷200份。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學科領域的實際情況,發放問卷時還對受訪對象進行了學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會科學(法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答辯用)

三、評價體系的應用及結果分析

該評價體系針對科研管理者、專家和2013年畢業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進行了實際應用,該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一經使用即得到了學生、相關科研管理人員及指導教師的一致好評,一致認為該評價體系的主要優勢表現在三個方面:客觀科學: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基礎上,能夠客觀科學地反映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實際水平。嚴密可靠:該評價體系所采用的評價項目和權重比例之間的關系是嚴密的,選擇的應用對象具有代表性,評價結論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夠對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進行可靠評價。操作簡單:與其他評價體系相比,該操作步驟簡單明確。答辯之前學生可以通過該體系判斷是否符合答辯標準,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該評價體系衡量學生對畢業設計的完成情況并督促學生。答辯時各答辯評委可以準確科學的評定學生學位論文的綜合水平。

第3篇

【摘要】經營者業績評價是現代公司制企業中一項重要的管理會計活動,是企業對經營者激勵和約束機制中的基礎環節和重要內容。本文從我國企業的客觀狀況出發,對經營者業績評價系統中最為關鍵的要素——評價指標的選擇做出探討,得出應采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如何構建綜合指標體系進行了闡述。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企業中的建立,經營者業績評價日益成為企業管理中一項重要的管理會計活動。經營者業績評價是企業對經營者進行激勵和約束的基礎環節和重要內容,有效的業績評價將有助于協調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然而在整個業績評價系統中最為關鍵的構成要素則是評價指標,指標選擇的是否合適將直接關系到評價系統的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經營者進行的激勵和約束是否有效。業績評價的備選指標可以說是多如浩瀚大海,西方國家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也經歷了很長的發展階段,因此本文擬就我國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的現實選擇做出探討。

一、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的質量要求

我們在選擇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前,首先要明確什么樣的指標才是合適的,即合格的業績評價指標應具備怎樣的質量要求。通常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的作用包括兩方面,其一是作為企業經營目標的具體化,為經營者的決策優化提供標桿;其二是反映經營者的努力對于企業目標實現的貢獻并據以決定獎懲,以溝通經營者利益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激發經營者為企業目標而努力的積極性。要發揮這樣的作用,選擇的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必須具備以下的質量要求:

1、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要反映企業戰略關注點。當今,我國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使得企業僅靠原本簡單的推斷式的管理難以保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必須在對新的環境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做出新的響應,因此推行戰略管理是我國企業的一種必然選擇。在戰略管理中,作為企業的經營者首先需要確立企業的長期目標,在綜合分析所有內外部相關因素的基礎上,制定達到目標的戰略,并且執行和控制整個戰略的實施過程。經營者在戰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企業對于經營者的業績評價理應與戰略管理緊密結合,作為經營者業績評價重要要素的評價指標理應反映企業戰略關注點,這樣才能將滿足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企業戰略傳達給經營者,并且使經營者和利益相關者以戰略目標的實現來獲取各自所期望的利益。

2、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要能客觀公正地反映經營者業績。業績評價指標是否客觀公正地反映經營者業績問題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業績評價指標是否存在“噪音”問題,如果指標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業績,則稱這些指標存在“噪音”。一般情況下,指標的噪音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上的不對稱,評價指標完成值的高低易受經營者主觀操縱,不能如實反映經營者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業經營成果往往受企業內外因素影響,評價指標完成值的高低可能也會受到一些經營者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并不能如實反映經營者的努力對于企業目標實現的貢獻。這兩方面的噪音來源存在著此消彼長的趨勢,如選擇經營者可控能力強的指標,相應克服了第二種“噪音”,但與此同時被經營者操縱的可能性會增大,即第一種“噪音”增大,反之亦然。因此,想要絕對消除指標的噪音是很難做到的,現實的選擇應是根據經營者對企業的控制程度、經營者的風險嗜好,考慮企業內外環境約束的力度來權衡盡可能地消除噪音、優化指標系統。

3、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求評價指標要具有可理解性,即只有當指標能被執行者恰當地解釋時才是有用的,難以理解的指標會導致錯誤的評價結論。另一方面要求指標項目有關數據的收集以及指標體系本身具有可行性,如過于詳細則會導致繁瑣等??刹僮餍詰沁x擇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時必須考慮的一項重要因素,離開了可操作性,再科學、合理、系統、全面的業績評價指標也是枉然。

二、我國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是選擇單一指標還是綜合指標

對經營者的業績評價可以采用單一指標,由于經營者具有較大的經營管理權,對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可控程度較高,其責任往往是企業的整體生產經營活動,因此可以采用具有綜合性的關鍵的單一指標來衡量經營者業績,如利潤、股價、經濟增加值等指標都具有這樣的綜合性。采用單一指標作為評價經營者業績評價的指標優點在于簡單明了、易于操作,但由于無論何種指標本身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缺陷,這使得采用單一指標的缺點也不言而喻,即在消除指標的“噪音”以及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溝通方面不能利用指標間的相互補充作用。因此,采用單一評價指標對于應用環境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它需要企業所處的外部市場較完善和健全以及企業內部對經營者的約束也較為有效。而從我國企業的客觀狀況來看,企業并不適宜采用單一指標來評價經營者業績。

首先從股價這一市場指標來看,股價作為業績評價指標所具有的一切優勢都是以資本市場的有效為前提的,因為只有資本市場有效,一個企業的股價才能基本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而在我國,資本市場仍是一個弱效市場,股票市場上投機炒作風盛,股票價格往往會受到很多企業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與企業實際經營業績的關系甚弱,因此很難客觀公正地評價經營者業績和引導經營者行為,即加大了由經營者不可控所帶來的“噪音”。

其次從利潤這一會計指標來看,它作為單一業績評價指標必須建立在企業外部市場完善和內部約束有力的基礎上,原因在于:(1)只有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才能使企業的利潤指標能夠真正反映經營者的業績,這時以企業的經營成果來衡量經營者的業績才是客觀公正的;(2)只有企業內部約束有力,才能相對降低經營者人為操縱利潤指標的影響,減少由于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指標“噪音”。而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產品市場的競爭并不完備,企業內部約束機制以及外部審計在保證利潤指標客觀公正方面的作用也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因而采用利潤這一單一指標對經營者進行評價易導致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加大由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指標“噪音”。

最后從近些年來得到普遍重視的經濟增加值即EVA指標來看,它是以企業市場價值的增值為衡量標準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EVAt=Pt-KAt-1,其中Pt是經過調整后的凈利潤,At-1是公司期初投入資本總額,K為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引進財務經濟學所開發出來的資產定價模型,K的計算公式又為:K=[DM/(DM+EM)]×KD×(1-T)+EM/(DM+EM)×KE,其中DM為公司負債總額的市場價值,EM為公司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KD為負債的稅前成本,T為公司的邊際稅率,KE為所有者權益的成本。盡管EVA指標綜合了會計指標和市場指標的一些優點,但它的計算依賴于對公司所有者權益市場價值及其權益成本的計算,而在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往往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者的價值和成本均是不同的,且流通股中的一級市場原始股和二級市場流通股的回報要求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得難于計算真正的權益資本成本及其市場價值,此外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健全也使得依據其市場價值計算出來的EVA指標的準確性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從我國企業目前所處的實際環境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筆者認為無論采用何種單一指標均不能滿足經營者業績評價的要求,相反,采用綜合指標即通過一系列指標的組合采用,利用指標間的相互影響來減弱指標“噪音”應是我國企業的現實選擇。

三、我國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綜合指標體系的構建

綜合指標體系是一種突破了單一財務指標、采用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多元化指標體系,近年來引進的平衡計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正是這樣一種系統考慮業績驅動因素、多維度平衡評價的業績評價系統。筆者以為我國企業在構建經營者業績評價綜合指標體系時應積極借鑒平衡計分卡法,關鍵解決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和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間相互配合的問題。

1、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

在采用多個財務指標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時,企業往往會選擇某個指標作為核心指標,其它財務指標相配合。最常用的核心財務指標有凈收益類指標和股價類指標兩種。不同的企業,其戰略目標、對風險的規避程度、成長發展的階段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做出自己的決策。為了使得差異比較明顯且易理解筆者在下文中只是將企業簡單地劃分為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按企業的生命周期對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問題進行討論。

(1)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反映企業凈收益的指標通常屬于會計指標,采用會計指標的缺陷是帶來企業經營者對短期凈利潤的過分關注,使得經營者更傾向于進行對企業短期凈利潤有直接影響的活動,不喜歡采取對企業發展有長期影響的活動,如研究開發活動、廣告及資本性支出等,因為這些活動都會減少當期凈收益,但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卻是有利的。而這些對企業有長期影響的活動常常能夠從市場指標——股價中得到體現。對于高新技術產業來講,其最大的特點便是高成長性及大量的研究開發費用的支出,若采用凈收益類會計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勢必會造成對經營者業績評價的不公正性、不準確性,相反應選擇股價類市場指標為核心的財務指標。而對于傳統產業來講,若采用股價作為核心指標,除了存在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經營者不可控而帶來的“噪音”外還可能產生新的道德風險,如操縱股價或經營者選擇風險過高的經營活動,以期獲得個人的高收益,結果極有可能損害股東利益,因此筆者認為傳統產業對經營者的業績評價宜采用凈收益類會計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

(2)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分為創業、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大階段,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其盈利能力、股價水平、對現金的需求及產生現金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差別。其中創業階段和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性,因此筆者只想對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進行分析。對于處于成長階段的企業來說,企業經營者對于長短期目標的選擇及對企業發展戰略的定位都非常關鍵。如果經營者的決策視野過于狹窄,選擇的經營活動過于注重短期效益,或者規避風險較高的項目,都將影響企業的成長速度,而且企業在成長階段更多的支出是用于諸如研究開發、擴大生產能力及市場占有率等各種形式的資本性支出,企業價值的增長在短期內不能從凈收益類會計指標中得到反映,因此處于發展階段的企業對經營者進行評價時應選擇股價類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對于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而言,經營活動相對穩定,戰略目標及競爭優勢已呈現出來,在行業中的地位也基本確定,這時凈收益類指標的優勢可以得到體現,并且成熟階段企業的股價與經營者的努力程度間的相關性也越來越弱,因此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對經營者業績評價適合將凈收益類會計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

因此,處于成熟階段的傳統企業,應選擇凈收益類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處于發展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則應采用股價類指標作為核心財務指標。但處于發展階段的傳統企業或者處于成熟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若按上述原則進行核心財務指標的選擇便會出現一定的矛盾,筆者以為應采用生命周期優先考慮原則,前者宜采用股價作為核心財務指標,后者宜采用凈收益類指標為核心財務指標。

2、非財務指標的配合使用

目前我國企業在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時仍然普遍以財務指標作為主要手段,財務指標所具有的種種局限性導致對經營者的業績評價往往只重視結果而輕視過程,只重視短期而輕視長期業績評價,只重視過去財務成果而輕視未來價值創造。長期受到這種業績評價指標指導的企業經營者易產生短視行為,這對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形成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我國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綜合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非財務指標的配合。企業在選擇非財務指標時,應從平衡計分卡系統的客戶、內部經營過程以及學習和增長三個非財務層面中尋找真正對實現企業戰略與實現企業最終財務成果起到關鍵作用的、能為經營者所控制的非財務指標,并且使這些指標盡可能量化,因為指標只有可計量,才能保證評價標準、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的客觀性。不同類型的企業、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時同樣應對非財務指標的采用作出自己的選擇。比如:高新技術產業以及處于發展階段的企業對經營者業績評價時應較多地將內部經營過程層面中的創新指標作為核心非財務指標,而傳統企業或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則應根據自身情況從其他層面中或內部經營過程層面的生產經營和售后服務兩過程中選取需要的非財務指標與財務指標配合使用。

參考文獻:

[1]李蘋莉:《經營者業績評價——利益相關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張蕊:《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第4篇

【關鍵詞】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模糊綜合評判;指標體系

0.引言

教育碩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主要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高層次人才。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評價不僅反映了學位申請者本人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也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集中體現。學位論文標準論文質量的評定是個復雜性的評價與決策問題。模糊綜合評判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判方法。該方法不同于經典的綜合評判;而是模糊技術同經典的綜合評判理論相結合。使用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本文采用模糊評判方法進行評價。首先采用文獻調研法確定評價的指標體系,其次通過模糊數學的方法建立評判模型,然后設計開發設計網上論文評價系統,來解決論文評價問題。

1.建立評價體系

1.1確定指標體系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不是學術型學位,也不同于其他專業學位,它是專門為從事基礎教育職業的人設置的一種專業性學位,其授予對象主要是在基礎教育戰線工作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因而,在評價標準上,區別于學術性碩士,通過使用文獻調研法,查閱大量教育碩士及相關專業的專業碩士的培養文件、論文評價標準和學科論文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內容,并綜合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導師和學生的意見,初擬指標項:一級指標4項,二級指標10項(見表1)。

表1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標準

1.2模糊綜合評判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對一個事物的評價常常涉及多個因素或多個指標,這時要求根據多個因素對事物做出綜合評價。模糊綜合評判是對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事物做出全面評價的一種有效的多因素、多指標的決策方法。它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是模糊數學中應用的比較廣泛的一種方法,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非確定性、模糊性問題的解決。具體原理如下:

(1)確定與評估有關的各參數集:評價因素集U=

,...,r 表示因素ui的評判結果,rij=1 。結合表1,可得U={論文選題,知識能力,論文水平,答辯表現},V={好,較好,一般,較差,差}。

(2)因素集中諸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各有不同,所以需對每個因素設置相應的權重,表示成U上的模糊集A=(a.a,...a) ,其中a=μ (u)表示因素 u對評判對象的重要程度。一級權重A=(0.2,0.3,0.3,0.2)。

(3)評判結果為:=。=(b,b,...b),其中b=μ(v)表示評語uj 在評判結果中占的權重。

(4)歸一化 ,使bj=1 。

最終結果的處理根據上述算法,可按照最大隸屬度原則,取中最大隸屬度對應的評價結果作為最終評價結果也可以根據評價集中各一級影響因素的標準值及其權重,計算其加權平均值。

2.教育碩士學位上評價系統的設計

2.1設計思想

本系統的總體目標是運用模糊綜合評判理論,構建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的動態評價體系,提高論文評價決策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設立通用的數據處理功能,并允許用戶根據需要對評價指標體系作及時調整,實現層次變化、評價指標重定義、權重重新分配等功能。針對用戶使用的特點及分布情況,在網絡結構和應用軟件功能設計過程中,計算機處理透明化,處理過程自動化,具有較強的通用性。

2.2系統結構

教育碩士學位上評價系統采用層次結構,包含系統管理、指標管理、網上評價、評價對象管理幾個部分,可進行用戶、評價對象、指標數據的維護和管理,數據的采集和報表打印等操作,系統有較好的完善性維護功能。當發現數據處理方法不夠理想時能按用戶的某些要求進行處理直到較理想為止。

(1)系統管理模塊。該模塊分為密碼與權限管理、用戶管理、登錄管理等幾個部分。用戶管理主要用于密碼修改、學生基本信息錄入;登錄管理對不同用戶劃分不同的權限,用戶分為系統管理員、評審專家、一般用戶幾種角色,系統管理員負責指標數據的維護,評審專家針對評價對象按照指標進行論文評價。

(2)指標管理模塊。維護評價體系的各類指標及權重,包括了增加、修改、刪除指標及權重,并允許用戶根據需要對評價指標體系作及時調整,評價指標重定義、權重重新分配等功能,保證(下轉第31頁)(上接第14頁)指標體系的導向性、科學性、合理性。

(3)網上評價模塊。網上評價是該系統的主要功能。模塊完成模糊綜合評價的過程包括數據的采集、處理、統計查看結果及打印報表等功能。采集專家對某論文的評判,通過對系統自動采集到得模糊評判記過的量化,可得到評判結果集{U1,U2,……Un},模糊變換后得到模糊集{R1,R2,R3,……Rn},從而得出模糊評判矩陣R,最后按照模糊評判算法計算。評價的最終結果可存儲在數據庫中,也可進行報表打印輸出。

(4)評價對象管理模塊,主要完成對被評價對象即學位論文的管理,包括對評價對象的增加、刪除、查看管理,對已評價對象進行數據輸出和評價結果分析功能。

3.結束語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是一個復雜性評價問題,網上論文評價系統采用模糊數學模型綜合評價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的質量水平,針對各評價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和評價系統的模糊性,利用模糊數學方法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進行建模,所得到的量化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論文水平的實際情況,可根據系統需求,調整指標內容和權重,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龔艷麗,梁純生,周珊珊,孫娜.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科技成果縱橫,2007,(1).

[2]歐陽明,饒欽煥,楊維.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評價系統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

第5篇

目前還未有較為完善的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評價體系,《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的推出對于定量評估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有開創意義,在此基礎上遴選出的《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對學術期刊走向國際有促進作用。本文分析探討了該評價體系的意義及完善方向,并從辦好中文期刊、重視計量評價工作、客觀對待評價指標、提高學術論文質量、重視編輯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討了如何辦好學術期刊,使其走向國際。

關鍵詞:

國際影響力 學術期刊 CAJ-IJCR 定量評估 引文數據 編輯力

一、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意義

我國學術論文的產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論文數量僅排第9位,國際影響力較低。如何提升中國學術論文的國際影響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學術論文的載體,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對學術論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如何衡量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如何使我國學術期刊走向世界,進而走國際化發展路線?這些問題隨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開啟帶給我們新的思考。我國學術期刊從關注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已走過十余年歷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關注點,還停留在定性評估,或者是個別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沒有上升到對整個中國學術期刊界進行定量評估。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以及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聯合編制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簡稱2012年CAJ-IJCR),通過定量的方式讓期刊界清晰地認識到各自期刊在國際上的傳播情況,有利于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國際化辦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強國之路。在其基礎上又評選出了《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本次CAJ-IJCR對5000余種學術期刊的國家影響力進行了定量評價,這一工作具有開創意義和實際價值,對我國整個學術期刊界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大事、實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的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展方向和出版定位,進一步加快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體系進一步完善方向

1. 擴大引文數據庫來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統計源僅采用SCI(科技類)、SSCI和A&H(人文社科類)收錄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檢索系統收錄期刊則未被納入統計源,而這些檢索系統收錄論文的狀況是評價國家、單位和科研人員的成績、水平以及進行獎勵的重要依據之一。顯然,目前CAJ-IJCR 引文統計源僅采用SCI影響了統計結果的真實性。因此,其他幾家重要檢索系統收錄期刊應當列入引文數據庫來源。

2. 增加計量評價指標

2012年CAJ-IJCR以載文量、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作為計量評價指標,而北大圖書館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評價指標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則采用了多達22項評價指標。[3]盡管評價指標的多少不能說明評價體系的客觀及科學,但在分析研究影響力的時候,選擇的評價指標盡可能囊括對影響力有關的指標進行考量則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評價體系對“引文”過于偏重,如5個計量評價指標中的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4項內容直接關聯“引文”,顯然這種情況很難客觀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其他計量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web下載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3. 合理劃分學科

2012年CAJ-IJCR總共設置了50個學科分類,而《要目總覽》(2011版)則設置了74個,[4]《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2版)為61個,[5]可見三者之間對學科分類的劃分標準尚存在爭議,而2012年CAJ-IJCR設置50個學科類別確實不能準確描述個別學科交叉期刊的類別,如《體育學報》《管理工程學報》等。而學科劃分不明確,直接影響該學科領域內的學術期刊的定量評價工作,畢竟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的評選是按照學科分類來分別遴選的。

三、提升影響力辦刊思考

1. 辦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國際影響力

2012年CAJ-IJCR評選出的 “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說明中文期刊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國際影響力。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國際影響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語種決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國際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線,關鍵還是要看期刊論文內涵。好的論文反映了所在領域的研究水平、技術水平。只有整個行業的科學技術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參考引用價值,影響力才會得到提升。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內容英文的處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標題、摘要、參考文獻的英文處理等等,這些是一個窗口,是提升影響力的便捷途徑之一。

2. 重視計量評價工作

2012年CAJ-IJCR給出了5025家中國學術期刊國家影響力引證報告,而我國學術期刊數量遠不止這些,如此龐大數量的學術期刊要想全部獲得高影響力是不現實的。根據“二八”定律,20%的學術期刊將占80%的影響力份額,而這次CAJ-IJCR給出的影響力評價數據也基本驗證了這一認識。顯然,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不會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對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響力,計量評價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國際影響力應先穩固國內市場地位,再進軍國際市場,其中,計量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選取非常重要。立足國內應從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計量指標入手,提升內涵質量;面向國際應從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指標入手,提升影響擴散力。評價方法最好采用歸一化方法,并且能夠根據各項指標影響力的大小賦予不一樣的權重,盡量做到客觀、準確、合理。

3. 客觀對待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是期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它是一個相對統計量,可以評價各種期刊,同一學科下,影響因子越大該刊的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評選的主要評價指標就是影響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選,這也導致了目前各數據文獻情報系統、讀者,以及期刊本身過于強調影響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響因子的提高上,濫引、錯引、自引現象日益嚴重。如某石油天然氣工業類老牌雜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圖書館評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入選,但該刊把提高影響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教訓深刻。中國知網的研發者對影響因子指標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響因子指標體系,分別從復合類、綜合類、基礎研究類、技術研究類等方面計算影響因子,客觀上促進了業內對影響因子的認識。其他計量評價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也應辯證對待。學術期刊應當正視各評價指標不同帶來的差距,認真分析總結,尋求解決辦法,把論文質量放到第一位。

4. 提高學術論文質量

計量指標都是外界對學術期刊的評價,而真正影響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內在因素是學術論文質量。當然,二者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論文質量高,會促進計量指標的提升;而計量指標的提升,會吸引高質量論文。如何提高學術論文質量?首先吸引、培養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吸引優秀稿源。一方面加強與研究院所的教授專家溝通聯系,保持約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養有潛力的年輕人,在論文寫作上給予指導,并提供適合成長的平臺。其次,完善論文評議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證期刊的正常運轉。通過同行評議,借助同行外腦作用,可以加強對論文質量的監督,并能夠提高論文質量。在同行評議過程中,注意回避原則、匿名原則。第三,借助網絡信息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已為業內人士所認同,在學術不端檢索方面也出現了很多資源,期刊雜志社應用好這些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一方面凈化學術論文環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傳播過程中占據主動。

目前業內對編輯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討較多,取得了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贅述。需要強調的是,編輯力的提升對影響力的加強起到正相關作用。排版精美、策劃精細的期刊更利于傳播。

在2012年“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的名單中,《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再次入選,這是其繼2008年來連續3年與“百杰”無緣后的首次入選,與該學報一貫堅持的辦刊理念密不可分。該學報強調編輯力對期刊質量提升所發揮的舉足輕重作用,具體做法是:[9]從初級產品的編輯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論文的層次;通過組織同行評議和編輯的編修指導,將一般性的文章提升為較高水平的論文;努力提高編輯人員的專業素質,借助編輯出版特長來幫助青年學生和教師,將比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為嚴謹的學術論文??梢姡庉嬙诳茖W技術傳播過程中起著樞紐作用,編輯的勞動創造對技術論文的傳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編輯處理能力的編輯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視專家作者群的同時,不能忽視編輯隊伍的培養,在“內外兼修”的情況下期刊才會有長足發展。

結 語

事實上,期刊的發展與否取決于期刊本身的質量,期刊的影響力也取決于期刊本身質量,做精品論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責任。在立足國內影響力提升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還有一段較為漫長的路走。當然,我們也希望有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發展環境,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徐曄.提高我國醫學科技期刊質量,努力增強國際影響力[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2,12(5):109-111.

[2] [4] 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5]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6] 李軍領.編輯力“五力模型”試探[J].編輯之友,2011(4):71-73.

[7] 糜倩,萬山.編文與做人――對提高編輯力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0(7):82-84.

[8] 賀圣遂.編輯的信仰、能力與服務精神――從《編輯力》看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現代編輯[J].編輯之友,2007(5):13-16.

第6篇

關鍵詞:學位論文;問題導向;定量化;評審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0-0143-02

近幾年,我校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為了加強和完善大學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標準體系,在綜合分析所在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評審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結合一系列學位論文指導和評審的實踐經驗,依次從明確論文評審目的、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論文質量評審內容分類與評價指標定量化以及明確評審教師的資格與職責等方面,探索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可執行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標準體系,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大學生的學位論文質量水平和畢業論文教學質量水平。

一、學位論文質量評審目的

學位論文是我國高等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中占用學時最長、層次最高、綜合性最強、最能衡量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水平的一項科研學術型實踐教學環節[1]。根據國家學位條例實施辦法的規定,學生要提交畢業論文并通過答辯后,才能取得相應的專業學位。然而,近些年來的大學生學位論文質量在受到因大眾化教育擴招帶來的學生文化素質和教育需求的層次化和多樣化、不斷變化的就業形勢以及學校在畢業論文教學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影響,普遍存在研究水平低、選題陳舊不當、內容抄襲拼湊、寫作表達水平低、文本格式不規范等各種問題[2,3]。

論文質量評審標準對于教學管理者、指導教師、評審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導和約束作用。因此,制定大學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標準目的,應從與論文質量相關的各責任主體進行統一規定和規范,實現全面論文質量教學管理目的和目標。(1)教學管理者:評價檢驗高等院校教學管理者在學位論文質量監控體系的系統性、有效性、執行性和滿意度等方面的教學管理能力水平。(2)指導教師:評價檢驗導師的論文教學能力水平和責任心,確保嚴格按照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標準要求進行正確、準確地教授和指導,調動和激勵導師的工作熱情和高度責任心。(3)評審教師:評價檢驗論文評審教師在執行論文質量評審標準的能力水平和責任心,確保評審教師嚴格依照論文質量評審標準及其指標要求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打分,杜絕評審過程中的因人主觀偏向性、學術能力偏差、評審流于形式等問題而在學生及其導師中帶來不良影響和消極作用。(4)學生:評價檢驗學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綜合素質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基本科研程序和方法的學術科研能力水平,這應該通過紙質版的學位論文質量和學生答辯質量兩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

二、基于問題導向的論文質量評審指標體系

當前我國大學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標準仍普遍存在著評審目的不清、定位不明、指標分類不當、評價指標過于籠統單一、指標權重分配不當、評審過于主觀化和簡單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學位論文質量不斷下滑問題的根源性因素。

基于問題導向的論文質量評審指標體系在改善解決當前大學生學位論文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其影響因素上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更好的實踐效果。在本科生學位論文質量的指導評審過程中,本文總結本校學位論文中存在的各種不同類型特點質量問題,并結合我國國內教育工作者已發表闡述的相關論文質量問題,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指標體系及其重要性排序,其中非常重要的評價指標是論文關鍵內容解答、論文仿真實驗解答、論文方案技術路線解答、論文內容率、論文寫作表達質量、論文文本格式規范共6項。

論文質量評審指標權重的確定應該以大學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審目的為導向,尤其應重點關注學生的論文答辯質量和書面論文質量兩個層面的教育教學目標。其中,論文答辯質量可以通過“論文關鍵內容解答、論文仿真實驗解答和論文方案技術路線解答”三個評價指標來體現學生在論文研究深度、技術難度、內容理解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基本科研素質能力,而書面論文質量則可以通過“論文內容率、論文寫作表達質量、論文文本格式規范性、文獻格式規范性、答辯報告完備度”等6項評價指標來體現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水平和對待論文的認真態度。因此,表1列出的12項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是在綜合了本校學位論文教學管理目標和論文質量評審目的的基礎上,采用主觀賦權法而確定,其具體的指標體系權重確定的運算過程就不在此詳細介紹了,因為主觀賦權法已是廣泛普及的一種通用性方法。

三、論文評審教師的資格與職責

評審教師是大學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標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標準能否得以正確和準確地進行論文評價的關鍵環節。在現實中,學位論文評審結果有時會引起學生和指導教師的質疑和不認同問題,甚至還會發生學生申訴的特殊情況。究其根源,評審教師在學術水平和責任態度等方面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這種不良的論文評審行為和結果會在學校師生中造成非常不好的消極影響和不健康的教學氛圍。為了徹底解決和避免此類不公正的論文評審問題,應明確制定以下有效措施:(1)論文評審組的人數原則上為5人,人數過少不利于評審結果的全面性和客觀性。(2)論文評審教師應具有思想態度端正、責任心強、良好的科研教學水平或博士學歷以上等基本資格條件,但評審組長的資格應在具備基本資格條件的基礎上,還應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職稱,且近3年內在學位論文評審中無重大過錯等問題的關鍵條件。(3)評審教師職責要求應正確、準確的理解和掌握大學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標準要求與評價指標,做到有理有據、客觀公正地給出學生及其導師都能接受或滿意的論文評審結果。一旦出現論文評審結果有爭議的情況,評審組長擔負相應的解答或解釋工作,且對錯誤評審結果應該負較大的教學事故責任。

四、結語

學位論文質量評審標準是有效評價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水平的重要技術依據。針對當前學位論文質量評審中常見的評審內容分類簡單、評價指標定性化和主觀化等問題,文中在結合重慶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的本科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審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明確論文評審目的和評審教師資格與職責,改革建立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論文質量評審體系分類內容和評價指標定量化,為指導教師和評審教師的教學評審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導,并切實有效地改善了大學生學位論文的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廳12004214號.

第7篇

【摘要】 本研究采用專家咨詢、層次分析等多種方法,在參照發達國家常用的科技評估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套自然科學基金生命科學重點項目結題評價指標體系,旨在對重點項目完成質量做出較為科學、全面的客觀評價。

【關鍵詞】 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 指標體系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the means of Delphi method,AHP method,and so on were applied.Considering the native practical circumstances, based on the main index of evaluation of subject generally us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study builds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mmarized key subjects in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aim is bringing out a kind of scientific and larg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quality of the key subjects.

【Key words】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key subject index system

隨著國家對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項目資助的數量和強度也將隨之增加。如何加強對項目的管理就顯得特別重要。要解決好這一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科學的項目完成質量評價方法,但是迄今為止,國外對科研項目的定量評價研究尚未見報道,我國對科研項目完成質量的評估研究還較為零散,缺少一個公認的、系統權威的評估方法。本研究采用專家咨詢、層次分析等多種方法,在參照發達國家常用的主要項目評估指標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命科學重點項目結題評價指標體系,旨在對重點項目完成質量做出較為科學的、全面的客觀評價[1]。 實證結果表明,本評價指標體系在結題質量評價中具有客觀可靠、簡單明了、科學性強、可行性大等特點。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來源 本研究材料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命科學部“八五”、“九五”資助的重點項目,共評估已結題項目68個。

1.2 擬建基礎評價指標體系 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結題評價是對已結題項目完成質量進行評價與分析。根據評價的性質和目的,圍繞構成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結題評價課題的各級要素,結合我國生命科學科研課題的規律和特點,構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結題評價初步指標體系框架,見圖1。

圖1 指標體系初步框架的構建

1.3 確立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采用Delphi 法[2]對上述基礎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專家咨詢。按照專家的專業分布、單位分布確定專家(見表1),選邀40名軍內外專家、教授,共組織兩輪專家咨詢,經過兩輪咨詢,專家們的意見趨于一致。根據專家們的咨詢結果,對基礎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修改,確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結題評價指標體系框架,見圖2。

表1 專家的人數、單位分部

圖2 指標體系框架的確定

1.4 確定指標權重 根據指標體系特點,選用兩種方法確定指標權重。對只有2個指標構成的一組指標,其各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Delphi法;對3個或3個以上指標構成的一組指標,其指標權重的分配采用AHP法[3]。通過采取以上方法,各指標的權重就確定了。至此,一個完整的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結題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就基本建立,見圖3。

圖3 確定指標權重

1.5 終末指標的分值確定 各終末指標分值的確定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是關系到評價結果準確、可靠、合理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有不同的賦分方法,如:“1”分制、“5”分制、“10”分制和“100”分制等。本指標體系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指標的層次參差不齊,有的指標只有一個層次,如:“論文”、“專利”、“效益”;有的指標有兩個層次,如一級指標“專著”、“學術交流”、“人才培養”下設二級指標;有的指標有三個層次,如一級指標“成果獎”下設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下設三級指標。根據以上特點,為使評價結果客觀可靠、公正合理,在終末指標賦分時做了以下考慮:(1)“論文”的賦分與所在期刊的影響因子掛鉤,即:把期刊的影響因子之和作為“論文”指標的分值;(2)“論文”以外的一、二級終末指標賦10分;(3)三級終末指標賦100分;并將上述賦分的幾點考慮制成專家咨詢表,向專家進行咨詢。經過兩輪專家咨詢意見達成一致,專家對上述的終末指標賦分的幾點考慮表示贊同。

轉貼于

專家的權威性對咨詢結果的可靠性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在對某一問題進行咨詢時,應考慮專家對該問題的權威程度。專家的權威程度一般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專家對問題做出判斷的依據,用Ci表示;二是專家對問題的熟悉程度,用Cs表示。權威程度為判斷系數和熟悉程度系數的算術平均值,用Ca表示,即:Ca=(Ci+Cs)/2 。Ca越大,專家意見越有價值,結果越可靠。

本研究在向專家咨詢的同時,要求專家依據項目做出自我評價,見表2、表3,按等級分值及公式計算專家權威系數,結果見表4。

表2 專家對各類指標的熟悉程度

表3 判斷依據對專家判斷的影響程度

表4 專家權威系數的頻數分布

由表4可見,80%以上專家的權威系數均集中在0.80分以上,說明咨詢專家的權威程度高,能有效地保證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2 指標體系的應用與驗證

根據已確立的指標體系,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八五”、“九五”資助的部分重點項目進行評估。本次共評估68個項目,分別算出每個項目的綜合得分,見圖4。

圖4 68個重點項目綜合得分

根據被評項目綜合得分的分布情況,將綜合評分劃分為4個等級:>8分為優,8~5分為良,5~2分為中,

表5 兩種方法對68個項目的評價結果比較

兩種方法評估為優的符合率為81.2%,良的符合率為55.56%,總符合率為67.6%,結果表明,用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項目進行評價結果與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的專家驗收評議有較高的一致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整個課題的設計是嚴密的,采用的方法是正確的,建立的項目結題評價指標體系是科學合理的,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具有較好的評價功能,因此評價項目的完成質量能得到較為客觀可靠的結果。當然,本研究只是對項目結題的定量評估做了初步探索,更深入細致的工作還有待在今后工作中不斷完善。

3 討論與建議

3.1 評價指標體系思路的創新 (1)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結題評價指標體系;(2)對結題項目完成質量進行完全定量性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定性評價的不足;(3)如對本評價指標體系中部分指標和權重進行修改適用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課題的中期評價的結題驗收。

3.2 指標體系、權重及終末指標分值設置的特色 (1)對3個或3個以上指標構成的一組指標權重的設置采用層次分析法;(2)對只含2個指標構成的一級指標的權重采用特爾斐法;(3)終末指標的分值設定采用專家咨詢法,這樣使量化結果更為準確、合理、可靠。

3.3 評價指標體系的功能 (1)導向功能:本評價指標體系中設立的指標皆為科技產出的主要指標,引導人們評價基金項目的完成質量,主要是評價項目的科研產出情況。從本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和賦分來看,充分體現了基礎研究項目發表高水平論文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科技人員積極外投學術論文;(2)督促、激勵與自律功能:應用本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中期評審,可以在課題進展過程中期,對課題的各項指標予以評定,以肯定現有成績,及時發現問題,督促進展較差的單位和個人盡快調整計劃、采取措施、改進不足;并依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課題,對水平較差的課題停止經費資助,滾動并加入一批水平較高的項目,提高科研課題整體水平。

3.4 評價指標體系的可靠性 在評價指標及評價內容的選擇以及權重的確定上,注重體現評價主體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反映評價主題的要求。對數據、資料及統計結果用正態分析等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處理,保證結論的科學性與可靠性。本研究為保證所得數據的真實性,制定與本指標體系相匹配的課題情況調查表,組織專家進行認真咨詢,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取得課題相關資料和數據,因此認為,調查所獲得的數據、資料及研究結果是真實、可靠的。

3.5 評價結果的分析 (1)本指標體系的評價結果與通常采用的專家驗收結果相比,兩者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2)在指標體系評價的68個項目中,分析各指標的得分情況以及對綜合評分的貢獻率,不少項目的論文、成果獎、專利等指標得分及對綜合評分的貢獻率均不高,說明項目在結題時產出的高等級成果少。

4 建議

(1)建議運用評價指標體系對項目完成質量進行評價,以便客觀評價項目完成質量;(2)建議成立專門項目評價機構,以確保評價的規范和公平、公正、合理;(3)建議加強課題結題后的跟蹤管理。

【參考文獻】

1 趙履芳.人事管理學概要.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1988,12-18.

第8篇

關鍵詞: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測量指標:對比研究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和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要素。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科研生產活動的主體,高校教師的科研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整體的科研產出水平和創新能力。

因為科研產出具有不確定性(即較多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夠獲得相應的產出結果,在自然科學研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多樣性、連續性(即本期的研究成果可能會影響下一期的項目申請)、直接傳播性、社會影響深遠性等,所以,教育界對于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的測量指標莫衷一是。

一、概念界定

科學研究是科學工作者生產知識、應用知識的活動,這種活動屬于高度社會化的一般勞動,使人類擁有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歸屬于生產力的范疇。學者趙紅州認為,社會的科學能力應該屬于特殊的生產力,也就是科學領域的生產力或科研生產力。謝彩霞等人指出,科研生產力由科研生產要素構成,整個科學研究過程離不開科研生產要素。姚東瑞進一步指出,科研生產力作為科學研究活動的一種產出能力,既包括通過發現、創造而實現創新理論、生產知識與發展科學的能力,又包括通過整合和應用而實現技術創新、知識運用和轉化的能力。葉鐘靈就美國對科研生產力的評價指標進行了綜述,按研究開發工作的成果進行統計,常見的指標有專利發明數、論文出版數、成果得獎數、論文引述數等??蒲猩a力是科學勞動社會化的必然結果,結合已有研究,本文中的科研生產力是指科學研究活動的產出能力,具體表現在產出的數量和質量上。

二、文獻綜述

(一)數量測量

從國家層面上看,國外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的評價非常重視,尤其是美國和英國。美國主要是從教學、科研以及服務三個方面對高校教師進行評價,其中科研評價包括學術研究和科研項目。學術研究包括舉行學術報告、展覽,發表學術論文、專著,申請專利等;科研項目包括開展各級政府部門的縱向基金項目研究,為社會上的公司、企業進行人員培訓,提供技術服務等。英國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也比較系統,設有英國大學科研評價體系,由專家組按照統一的標準,依據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數量,將評價結果分為七個等級同。澳大利亞科研評價體系則包括文獻計量指標和非文獻計量指標。文獻計量指標包括出版物(賦有權重)、引用、展現科研特色的結構指標(包括出版物的領域分布、合作級別、科研類別)。非文獻計量指標包括常用非文獻計量指標(科研人員數量、科研時間、外部資金、研究生數據、榮譽和獎勵、演講、國際訪問),適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非文獻計量指標(與校外機構的研究合作產生的方案以及合作發表的出版物、參與大學管理、為社會提供學術服務等),以及適用于創造性藝術學科的非文獻計量指標(舞蹈家、演員、音樂家、劇作家在公開場合的表演,建筑師和設計師的建筑或者創造等)三個方面。

國外研究者認為,雖然用出版物的數量來衡量高校教師的科研產出有諸多局限性,但是從數據的可得性以及可靠性出發,出版物的數量是一個很好的評價高校教師科研產出的指標。出版物主要指發表的論文和所著專著兩個方面。

國內學者在測量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時,也傾向于采用出版物的數量作為重要指標,但是,考慮到學科性質的不同以及科研產出的多樣性,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國內學者對高校教師科研產出的測量指標做了進一步整理,主要從指標分類、指標篩選兩個方面進行。他們認為,科研產出主要表現為學術專著、、專利授權、成果鑒定、技術轉讓等方面。

1.指標分類

有學者根據科技績效評價產出指標性質,將指標分為源生指標、追加指標和派生指標三類。源生指標包括論文、專著、專利授權、成果鑒定、技術轉讓、人才培養等;追加指標建立在源生指標的基礎之上,包括科技獎勵、論著引證、文章被索引及摘錄情況等;派生指標是建立在優秀的源生指標和優秀的追加指標基礎之上的,包括學會、研究會、專業期刊的兼職、獲得榮譽稱號等。學者劉丹平、周建方等人采用層次分析法將高校教師科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即高校教師科研能力評價,準則層包括科研項目、科技成果、論文、論著、專利與著作權、科研綜合能力6個方面,指標層包括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科研成果、三大檢索論文、學術專著、發明專利、專業創新能力、學科建設和團隊合作精神等24項。

2.指標篩選

在各類指標中可能存在一些次要的評價指標,因此,需要對這些指標進行篩選,分清主次。通常使用的篩選方法主要有系統分析法、文獻資料分析優選法以及應用數理統計法等。靳希、張火春和姚力等人在總結國內外有關業績考核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專業技術人員業績考核的目的,高校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特點以及模型設計的基本原則,建立了教師業績考核的指標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研究任務、科研專著、科技論文、鑒定科技成果、獲獎科技成果、專利成果以及研究效益7項指標。在這7項指標的基礎上,根據科研績效定量評價體系的設計原則,賀天偉和張景林增加了培養人才這一指標。鄭秀才從承擔的科研任務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兩個方面綜合設定了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指標:科研項目及經費、科研論著(期刊和專著)、科技成果(專利等)、科技成果應用、科技成果獲獎。胡金秀、周國強等人從縱向科研立項、科研經費、成果鑒定、科技獎勵、學術論文、專利及計算機軟件、著作、對合作完成科研業績的分配這幾個方面來考察科研績效。胡俊在分析了國內外教師科研業績以及高校教師科研特點的基礎上,建構了包括學術論文、著作、鑒定成果、技術轉讓等在內的新的指標體系。

為使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的評價科學、合理、全面、有效,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進一步完善了科研生產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劉仁義選定以下指標作為科研產出指標:學術論文,學術著作,專利申請與授權,科技成果鑒定,研發成果應用和其他科技服務,人才培養,科技獎勵,論著被引、被索及被摘,學術兼職,縱向項目,縱向科技經費,排名與貢獻率,這些指標下又分二級指標,以計算教師的科研產出。吳小妹通過專家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高校教師科研能力指標框架進行了修正,其中,科研產出指標又分為、發表專著、獲取專利、獲得獎項、研究報告、項目資助6個二級指標,這6個二級指標下又分論文級別、作者排名、出版社等級、專著字數等15個三級指標。張宏琴在對當前國內許多高校正在使用的評價體系進行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研究指標、成果指標、學術論文指標、人才培養情況、社會工作情況(指學術講座、黨政職務)等適用于教學研究型大學的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二)質量測量

國外學者考慮到出版物之間存在著質量差異,高校教師在一本引用率很高的期刊上發表文章和在一本幾乎沒有人引用的期刊上發表文章所付出的努力和時間是不同的,因此,僅以出版物的數量來衡量高校教師的科研產出是片面的。于是,不少學者在計算出版物數量的基礎上增加了期刊質量權重以及文章引用率,英國學者杰蘭特·瓊斯和吉爾·瓊斯為了區分文章的質量,將出版物分為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學術期刊上的書信、專業期刊上的文章、流行雜志上的文章、專著、書籍、官方報告、對編輯工作的貢獻8類。還有學者認為,不同的學科面臨著不同的文章發表的競爭壓力,因此,不同學科學者的發表文章數量應該用競爭壓力進行修正。而競爭壓力可以用與該學科相關的期刊提供的空間和教師的發表需求之間的比值計算。

國內學者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力測量的指標進行層層篩選后,國內學者考慮到各個指標對科研生產力評價結果的貢獻大小不同,設計了各個指標的權重。確定權重系數的方法通常有三種:主觀賦權法,如德爾菲法、同行評議法、強制打分法等;客觀賦權法,如熵值法、層次分析法等;主客觀結合賦權法,如高太光、陳培友采用的群決策特征根法(專家評后進行量化評價)計算教師科研產出評價指標權重。

第9篇

大學排名是對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和質量進行的重要測量和評價,大學排名的使命是讓大學或者利益相關者了解學校存在優勢與不足,從而改進教育教學,產生與其辦學宗旨相對應的社會影響和價值。而教育評價機構就是對教育進行估價的機構,所謂的第三方高等教育評價機構則是能滿足“公正”、“公平”、“公信”的要求,擔負著“裁判員”角色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應該是與高等教育的主辦者和承辦者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方,避免既是“教練員”、又是“裁判員”、還是“運動員”的現象發生,這是確保大學排名“公正”、“公平”、“公信”的基本前提[1]。顯然,政府的科研部門、高等院校不宜進行大學排名,而應該由如民間機構、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等擔負著“裁判員”角色的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來承擔[2]。

一、第三方評價機構下的大學排名

對高校辦學水平、效益和質量的評估,歷來是一個難題。要搞好高校評估,一方面需要專業化的人士進行專業化評估,另一方面需要一個專業化的機構來實施。而當前我國在這方面還嚴重缺乏專業化的第三方評估機構,而且他們的重要工作還是放在大學排行榜上[3]。

1987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蔣國華教授等在《科技日報》發表了中國第1個大學排行榜。1987年至今的近30年來,大學排名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也是高教領域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傮w來看,目前國內近20個曾經進行過大學排名研究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中,有穩定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連續發表大學排名的評價機構只有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網大(中國)有限公司、中國校友會網、武漢大學的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教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7家,其中擔負著“裁判員”角色的所謂第三方高等教育評價機構,只有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校友會網、網大(中國)有限公司3家。作為從理論上所謂能滿足“公正”、“公平”、“公信”的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以上三大排名雖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但也經常受到各方面的質疑,無論是其指標體系的選擇、權重的確定,還是其評價的原則和傾向性等,都無法滿足人們的各類需要。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如何把握各項信息,以更客觀地對大學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是我們在未來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4]。

二、三大大學排名評估體系的特色分析

(一)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的大學排名傾向于評價大學近期的數值總量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的大學排行榜重點強調評價大學數值總量,強調外延發展和數量取勝。因此,這種大學排名對合并成功、持續擴招的大學的名次提升很有益處,變相地支持了政府的合并、擴招政策;鼓勵迎合了創辦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需要,是與高教政策互相呼應的(蔡言厚,2013)。該排行榜自誕生以來,獲得了社會較大的關注,也得到了不少肯定和支持。在評價過程中,該排行榜發現目前國內所有的數據庫都不能滿足評價的需要,因此,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研制出了專門用于評價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引文數據庫(SCD),這是很有特色和優勢的一個方面[5]。

(二)中國校友會網的大學排名傾向于評價大學近期的數值質量

中國校友會網的大學評價指標體系有三個特點:一是在科學研究的三級評價指標中,不采用一般論文指標,而是采用國家級獎勵成果,特別是“國家重大獎勵成果”指標;二是在人才培養的三級評價指標中采用了“畢業生質量”這一指標;三是為了改變目前重理輕文的現象,平衡自然科學中的兩院院士,在社會科學的評價指標中引入了“中國杰出社會科學家”。該排行榜的三級指標與時俱進,凡是能夠反映高等教育質量水平的新信息都可以隨時納入三級評價指標參數中,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是,該排行榜的三級指標數據受到政府信息公開程度的限制,很多好的設想由于政府信息不公開而無法實現[5,6]。

(三)網大(中國)有限公司的大學排名傾向于評價榜單前一年大學的數值均量

網大(中國)有限公司的評價思想很重要的一點是強調評價大學數值均量,鼓勵大學走內涵發展的道路。這種評價思想得到了不少沒有進行過大規模合并的高校的支持,也為廣大高考學生提供了另一個選擇大學的參考角度,使該排行榜具有相當的市場。網大排名堅持精英教育思想,在論文等評價指標上,理工學科選擇兩個國際數據庫的數據,而人文學科選擇一個國際數據庫和一個國內數據庫的數據(蔡言厚,2013)。由于國內外數據的差異,有關指標有利于以人文學科為主體的學校,不利于以理工學科為主體的學校,因此,評價的公正性受到挑戰[5]。

三、趨勢與展望

(一)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我國第三方高等教育評價機構的大學排名指標體系中,2010年以前中國校友會網和網大(中國)有限公司都采用各類投入指標,相互交叉的數量較多。在產出指標中,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和網大(中國)有限公司都采用科研論文指標,反映學生變化的產出指標僅在中國校友會網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出現。從2010年起,中??管理科學研究院開始使用投入指標,引入全國百篇博士學位優秀論文、各類國際性全國性競賽獲獎數等。中國校友會網從2008年開始,為了平衡以工學為主的學校與以理學為主學校的評價指標,增加《自然》、《科學》等頂級論文指標,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增加ESI的論文指標。這些都是三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體現[5]。

(二)多樣性發展,既排綜合,也列單項

第三方高等教育評估機構的評價內容,正在從綜合排名向學科門類、學科、專業和核心競爭力單項指標排名發展。比如,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的學科、專業排名,中國校友會網的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和高??茖W貢獻力排行榜,網大(中國)有限公司的錄取新生質量排名。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和中國校友會網對高等教育的評價內容和評價產品是與時俱進的,而網大(中國)有限公司的評價內容和評價產品基本是不變的。這種變與不變各有利弊。評價內容和評價產品與時俱進的好處是使評價更符合實際和有利于大學的特色發展,但一所大學在排行榜中名次升降的真實原因不容易辨別;而評價內容和評價產品不變,則容易搞清一所大學在排行榜中名次升降的真實原因,但評價很難符合實際,不利于一所大學的特色發展[5]。

(三)各有特色,與時俱進,突出重點方向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綜合排名的特點是以數量取勝,其實質是畢業生和論文排名,而國內論文是靠自己研制的數據庫。因此,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評價的最佳前景是學科、專業的評價。而中國校友會網由于其指導思想的開放性,指標體系彈性很大,這種評價是動態的,是與時俱進的,是能夠客觀反映一個大學發展狀況的,特別是中國校友會網的杰出校友榜和科學貢獻力榜是有生命力的。這兩個排行榜無論是為國家進行教育資源配置,還是為大、中學生選擇專業、報考大學,亦或是為各個學校選擇發展特色方向,都可以提供依據[5]。對于網大(中國)有限公司來講,由于其指導思想是“拿來主義”,其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式完全是按照《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設計的,忽視中國的國情,而且由于其評價指標體系從2000年起基本不變,在實施過程中,聲譽調查樣本太少,信譽度不高,因而,網大排名將會遇到不少挑戰,其重點會在錄取新生質量排名、有關內涵發展指標排名上具有發展前景(蔡言厚,2013)。

根據蔡言厚教授的預測,未來國內第三方高等教育評價機構有可能產生一個綜合上述3家評價指標的中國大學排行榜。這個評價機構可能是一個新的評價機構,也可能是現有3家評價機構的聯合體[5]。

第10篇

通過對WRWU的由來及評價理念,特別是其評價指標體系構成及發展演變等的全面考察,分析基于網絡計量的世界大學評價及排名活動的研究進展,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說明和論述。

【關鍵詞】

WRWU 網絡計量 大學排名 評價指標

引言

20世紀末21世紀初,網絡化浪潮席卷全球,并日益深刻地影響、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領域也不例外。隨著e-Science和e-Learning時代的來臨,作為高等教育主陣地的大學,正不斷經歷著從自身職能、組織結構到管理方式、教學方式等的全方位變革,并進而影響到大學評價及排名工作的開展。大學評價及基于不同評價理念和指標體系的大學排行榜的,歷來廣受關注,且爭議不斷。在這其中,2004年由西班牙“網絡計量實驗室”(Cybermetrics Lab)率先研制、的基于網絡計量的世界大學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下文統一簡稱為WRWU)可謂獨樹一幟,成功開辟了網絡化時代大學排名研究的一片新天地[1]。

WRWU最初名為“World Universities’ Ranking on the Web”,現又改稱為“Ranking Web of Universities”。自2004年至今,這項活動已持續近10年時間, 2006年以來每年1月和7月兩次WRWU最新排名結果的公布,使得它在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及學術領域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本文旨在通過對WRWU的評價理念、評價指標體系構成及發展演變的深入考察和分析,探討基于網絡計量方法的世界大學排名活動的研究進展及存在的問題,以期為網絡化時代大學排名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啟迪。

WRWU的由來及其評價理念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西班牙“網絡計量實驗室”即在既有科學計量學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開始從事網絡學術活動的定量評價研究;1997年,它們創辦了一本與實驗室同名的純電子期刊――Cybermetrics(經同行評議,可開放獲?。?,致力于發表網絡計量方面的學術論文[2];1999年,在歐盟資助項目EICSTES中,它們完成了對歐洲大學的網絡數據的收集工作;2003年,受到國內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的影響,它們啟動了對WRWU的研制;2004年,第一個WRWU排名榜單公布;2006年以后,WRWU逐漸固定在每年1月和7月兩次;自2008年以來,WRWU的排名對象除世界各大洲的大學外,還進一步擴充至研究中心、醫院、知識庫和商學院等,排名規模已從最初的2 000多所大學發展到超過21 000多家的各類高等教育機構(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HEIs)[3]。

作為西班牙“網絡計量實驗室”歷經多年潛心研究而形成的一項應用性成果,WRWU準確捕捉到了當今世界的網絡化發展大勢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全面滲透和影響,對眾多傳統的、非網絡計量視角下的大學評價和排名工作,起到了非常有益的補充和拓展作用。

基于對網絡環境下學術研究活動的全面考察和分析,WRWU認為,網絡的開放性,不僅能全面地反映研究人員的活動和成果,也提供了更多非正式學術交流的可能性,且這種可能性在傳統紙質出版物中是無法獲得的;學術論文的網絡出版,不僅保持了同行評議的高質量標準,而且成本更低,潛在的讀者群也更大;新興的“開放獲取運動”(Open Access Initiatives,簡稱OAI)更是加快了學術研究成果向全社會及廣大發展中國家擴散、傳播及利用的速度和效率;[4]……有鑒于此,WRWU將其大學評價及排名工作進行了明確定位,強調它們的排名目標及研究初衷主要是以大學網站域名為分析對象,致力于對大學的網絡學術表現進行評價,以促進學術研究成果在網絡環境中的公開、分享和自由獲取。一旦大學的網絡表現評價低于其學術成就的期望水平,大學當局應當重新考慮自身的網絡政策,并增加、提高學校網絡出版物的數量和質量。

因此,在具體排名實踐中,WRWU并不關心大學網站自身的各種物理設計、可用性或者在訪問者中的流行度等,而是主要側重于其在網絡學術活動中的表現和影響力。WRWU這一簡明、單純的評價理念,決定了目前它既不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學排行榜,也不是一個供學生和家長對大學進行比較和挑選的排行榜,甚至也不是一個能夠全面衡量大學各種網絡表現的排行榜。

WRWU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及其演變

任何評價活動的開展都需要設計一套評價指標,而指標(體系)的設計則通常會嚴格秉承并遵循其評價理念,并確保為實現評價目標而服務。WRWU的評價指標體系非常簡單實用,一直由3-4個具體的評價指標構成,與其評價理念的簡明風格保持了非常良好的一致性。

具體來說,WRWU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來自于對1998年丹麥學者P. Ingwersen提出的網絡影響因子(Web Impact Factor ,簡稱WIF)[5]的“Links/Webpages(L/W)ratio”計算模式的一種轉換處理,即由“(L/W)”調整為“aL+bW”[6]。這里,“L”表示網絡的鏈接數量(質量因素),“W”表示網頁數量(數量因素),兩者在指標計算前需進行必要的歸一化處理(考慮到指標數據的冪律分布特性,主要實施“log-normalized”處理);而“a”和“b”表示“L”和“W”各自分配得到的權重值,且a+b=1。

自2004年以來,WRWU一直使用“aL+bW”這種指標綜合加權評價模式,其在不同時間段具體使用的評價指標的構成情況及各指標含義說明如表1所示:

通過對表1的分析解讀,不難形成以下幾點基本判斷(或結論):①WRWU使用的評價指標均是客觀的定量指標,并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適時作出了少量的修改和優化,試圖更準確地描繪出全球高等教育機構的網絡學術表現;②在指標權重分配上,多年來也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并基本維持著“質量”和“數量”并重(各占約50%)的平衡局面;③一些新指標的創設,例如“Google Scholar”和“Excellence”等,進一步突出并強化了大學的學術活動及研究成果在網絡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④在評價指標數據的獲取方面,逐漸減少了對搜索引擎的依賴性。

相關問題分析及討論

WRWU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及近10年來的發展演變通過表1得到了較為清晰的展示和說明。目前,WRWU已成為繼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和英國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的“World Universities Ranking”之后的第三個有較大影響的全球性大學排行榜[7]。綜合分析表1內容及WRWU在當前大學評價領域所產生的影響力,本文認為,WRWU還存在著以下問題值得關注和思考:

WRWU的評價理念是否需要調整。目前,WRWU主要致力于對大學學術活動(成果)的網絡發表及出版進行評價和排名,但隨著網絡化進程的日益加快,Web平臺對于未來大學肩負的全部使命的重要性無疑將更加凸顯。不難預見,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里,(大學)網站會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實體)大學的鏡像(trustworthy mirror of the university)[6],它除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之外,還會成為網絡教育(off-campus distance learning)的重要渠道以及吸引各類研究人才、科研資金和信息資源的集成化展示窗口。如此情形之下,WRWU的評價理念如果不進行調整或擴展的話,評價工作的局限性將越來越大。因此,如何突破當前的網絡學術表現評價,將評價活動拓展到包括網絡教育、網絡課程、大學數字圖書館及研究成果的社會化利用等在內的更廣闊的評價對象上,已成為WRWU面臨的一個無法回避且極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

如何平衡評價指標數據獲取的質量與效率。2010年以前,WRWU對搜索引擎的依賴性非常強,幾乎所有的指標數據的獲取都來自于搜索引擎。雖然搜索引擎可以自由使用,數據獲取簡便公開,透明度高,但搜索引擎收錄范圍的不全面及存在的地域傾向性,以及各種搜索作弊及商業化行為的泛濫,導致數據獲取的質量始終難以保證。

近年來,WRWU在指標數據獲取上逐步減少了對搜索引擎的依賴,通過和Majestic SEO、ahrefs 和Scimago Group等商業公司的合作,數據質量可以得到基本保證,不過這可能又導致了評價工作對商業公司的依賴,并相應地影響到數據獲取的效率及成本付出。另外,由Scimago Group提供的“Excellence”指標數據目前還只覆蓋5 200多所大學,只占全部排名機構的約1/4,這對WRWU排名數據的完整性也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隨著評價工作的持續進行,如何平衡、兼顧好指標數據獲取質量與效率之間的關系,也是未來值得WRWU慎重對待的問題之一。

非網絡評價指標的引入意圖及效果值得關注。在新版WRWU評價指標體系中,我們注意到新增的“Excellence”是一項與網絡表現無關的學術研究評價指標,其指標數據主要由Scimago Group公司基于世界頂級學術期刊出版商Elsevier提供的Scopus全文數據庫派生而來[8]?!癊xcellence”的引入與WRWU所倡導的基于網絡計量的大學排名策略似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名不副實”。在傳統的各類中外大學排名活動中,與“Excellence”用途相似的科研評價指標曾被大量使用,例如“高被引論文數”、“ESI論文數”、“ESI引文數”、“被SCI-E和SSCI收錄的論文數”、“Science和Nature論文數”等[9]。因此,“Excellence”的引入是否意味著未來WRWU的大學評價將不再單純局限于網絡計量分析?或者,它是否會引起WRWU排名理念的進一步變化,并與傳統大學排名理念實現某種程度上的融合?對此也需要予以密切跟蹤和觀察。

此外,作為一項主要基于網絡計量的大學排名活動,WRWU還面臨著一系列頗具網絡特色的困擾。例如,網絡鏈接中的大量噪音數據、“Size”和“Rich files”等指標數據的學術品質含量以及常見的域名問題(包括一個大學多個域名、與其他機構共享一個域名、大學合并或更名引起的域名變化、對國際性內容(英文)使用替代域名等),所有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到WRWU的排名結果。這里不再贅述。

結語

作為一個新興的規模最大的全球性大學排行榜,WRWU至今已走過近10年的發展歷程。WRWU首創的基于網絡計量的大學排名策略,緊密契合了網絡化時代對世界高等教育變革產生的現實需求,為大學評價及排名工作的深入開展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當今社會剛剛踏上網絡化征程的漫漫長路,未來WRWU如何不斷修正、完善其評價理念及評價指標體系,并將排名結果持續下去,值得學界關注。

[參考文獻]

[1] Webometrics s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EB/OL]. [2010-05-20].http://webometrics.info/en.

[2] Cybermetrics[EB/OL]. [2013-06-10]. http://cybermetrics.cindoc.csic.es/.

[3] Ranking web of universities [EB/OL].[2013-06-10]. http://webometrics.info/en.

[4] Aguillo I F, Granadino B, Ortega J L, et 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measured with cybermetric indicato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10):1296-1302.

[5] Ingwersen P. Web impact factors [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8,54(2):236-243.

[6] Ranking web of universities[EB/OL]. [2013-06-10].http://webometrics.info/en/Methodology.

[7] 周源. 全球大學網絡計量排名實證分析[J].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09,38(23):53-57.

第11篇

關鍵詞:差異度;TOPSIS法;城鄉統籌;指標系統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統籌城鄉發展是推進城鄉一體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趨勢,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議中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以來,對于城鄉統籌的研究已經成為國內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大量專家學者在理論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但是針對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城鄉之間差異度的研究還比較少見,并且在評價指標復權上要么采取主觀復權,要么采用AHP法,致使評價結果很容易受到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本文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充分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評價方法上采用改進的TOPSIS法規避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希望能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城鄉差異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客觀真實地反映城鄉之間在城鄉經濟發展、城鄉居民、城鄉社會發展水平方面的差距,通過差距的計算以求真實、客觀、準確地反映城鄉發展中的差異性。

2、系統性原則。城鄉統籌發展中城鄉差異度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各個指標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本指標體系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總目標層,即城鄉發展差異度;第二層為子目標層,即城鄉經濟發展差異、城鄉社會發展差異、城鄉居民之間的差異;第三層是在第二層基礎上的進一步細化;第四層是具體指標層。(表1)

3、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充分考慮相關資料數據的可獲得性及便捷程度,使所有數據具有方便可靠的數據來源,對于難以獲取的用相關的指標代替或者盡量舍棄。

(二)評價指標的量化方法。城鄉統籌發展城鄉差異度評價指標體系中具體指標層指標值的確定:首先計算城鄉之間相應指標的差異系數,然后轉化為具體指標層的相對應指標的指標數值。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代表城鄉之間i指標的發展差異值,ai代表農村的i指標值,bi代表城市的i指標值,ai/bi(或者bi/ai)代表城鄉之間的差異系數,所以Xi值越大代表針對i指標的城鄉之間的差異越小,反之,則城鄉之間的差距越大。

二、TOPSIS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驟

(一)TOPSIS法的基本原理。TOPSIS法是一種距離綜合評價法,通過測度各指標評價值向量與評價的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相對距離對評價對象進行評價排序。它的的優點在于利用標準化后的原始數據矩陣,找出評價對象的理想解和負理想解,并且測度與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相對距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要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們可以假定這個理想解,即以2020年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作為理想解,通過測度各年份指標值與理想解的距離,從而確定與完全意義上的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距離。

(二)TOPSIS法的基本步驟。假設有N個評價對象,每個評價對象有P個評價指標,P個評價指標對應的權重向量W=(w1,w2,…,wp),Xij表示第i個評價對象的第j個評價指標值。

STEP1:列出對N個評價對象的P個指標的數據矩陣A:

STEP2:指標數據的規范化處理。本文涉及的指標都屬于效益化指標,即指標的數值越大,越靠近理想解,城鄉差異越小。對A矩陣中數據進行規范化:

三、改進的TOPSIS法在重慶市城鄉差異度評價中的應用

(一)子系統差異度的計算。城鄉統籌發展的最理想的狀況不是消滅農村,而是實現城鄉一體化,本文以重慶市1999~2007年的數據資料為研究對象,以2020年城鄉發展需要達到的目標為理想目標值,即引入指標評價的最理想解Z+=(0.9,0.995,0.95,…,0.99)。應用TOPSIS分別求取城鄉經濟差異、居民差異、社會差異三個子系統的各年份差異度,(各子系統的指標權重見表1)。

Di+(經濟)=(0.681,0.691,0.699,

0.742,0.722,0.557,0.655,0.676,0.619)

Di+(社會)=(0.417,0.428,0.568,

0.531,0.483,0.489,0.574,0.633,0.673)

Di+(居民)=(0.768,0.782,0.789,

0.815,0.842,0.848,0.845,0.859,0.878)

(二)城鄉總體差異度計算。在城鄉經濟差異、居民差異、社會差異三個子系統的差異度基礎上,差異度的最理想解為:(0,0,0),應用TOPSIS法計算城鄉總體差異度:

Di+=(0.591,0.602,0.660,0.666,

0.600,0.648,0.663,0.698,0.705)

(三)數據結果分析

1、重慶城鄉總體差異度比較大,并且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在重慶市確立為城鄉改革試驗區之后,上升的趨勢明顯減緩,這與重慶市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的背景條件下進行改革是相吻合。在2004年差異度出現了一個低谷,主要原因是由圖1所示的經濟差異度和社會發展差異度的降低造成的。同時,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恩格爾系數以及收入差距的減小也驗證了這一點。(圖1)

2、重慶市城鄉居民的差異度總體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并且處于上升趨勢。重慶市城鎮居民尤其是主城區居民與農村居民在生活水平、貧富差距、人口素質等發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城鄉居民之間的綜合差異度會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進而促使城鄉綜合差異度處于較高水平。

3、重慶市城鄉經濟差異度處于較高水平,但是總體上處于下降趨勢。隨著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以及城鄉三次產業之間的合理轉化,這種較高的差距水平將會逐漸減小。

4、城鄉的社會發展水平在波動中上升,總體差異度仍然較高。雖然社會保障、養老、醫療等保險向農村發展,但是相對于城市的發展速度還是相當緩慢。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秦壽康.TOPSIS價值函數模型[J].系統工程學報,2003.

[2]張穎超,盧艷.基于改進的AHP―TOPSIS法的和諧社會綜合評價研究[J].商業現代化,2008.

[3]陳鴻彬.城鄉統籌發展定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

[4]李岳云,陳勇,孫林.城鄉統籌及其評價方法[J].農業技術經濟,2004.1.

[5]顧益康,許勇軍.城鄉一體化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4.6.

[6]Hwang C L.Yoon K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1981.

[7]郭翔宇,顏華.城鄉統籌發展―理論、機制、對策[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8]楊建濤.河南省城鄉統籌發展測度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9]王麗娟.城鄉統籌發展的系統思考[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第12篇

基金項目: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山東省農業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及對科研創新提升作用研究”(2013RKC02006)

作者簡介:王麗麗(1978-),女,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E-mail:;

郭鳳丹(1987-),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E-mail:。*王麗麗、郭鳳丹同為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趙文祥(1966-),男,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E-mail:

摘要:依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的統計數據,對《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影響因子、年載文量、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及其它引用指標的變化動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2008~2012年,《山東農業科學》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上升明顯,分別由2008年的0.480和938上升至2012年的0.796和2231;引用刊數、學科擴散指標、機構分布數、地區分布數和H指數總體也呈增長趨勢,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變化幅度較小,年載文量保持在452~487篇;學科影響指標和基金論文比分別為0.42~0.52和0.504~0.711,平均引文數8.26~10.79,均相對偏低。

關鍵詞:《山東農業科學》;期刊評價指標;動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Q250.25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2-0095-04

《山東農業科學》創刊于1963年,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學會、山東農業大學共同主辦,創刊初期為季刊,16開本,56頁,國內外公開發行。1966年由于歷史原因改為內部發行,1979年正式復刊并公開發行。隨著形勢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信息量不斷擴大,1986年改為雙月刊,2000年改為大16開本,2008年改為月刊,至2013年,已發展成為辦刊質量較高、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

創刊50年來,《山東農業科學》始終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提高為主”的辦刊方針,及時報道農業科研的新成果、新進展、新方法、新技術,期刊質量及影響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最新數據顯示,其影響因子達到0.796,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并在國家和省期刊主管部門組織的期刊質量評比中多次獲獎,為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全國農業優秀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山東省優秀期刊。

為了揭示《山東農業科學》各種期刊評價指標的變化動態,選用《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1~5]2008~2012年的統計數據,對《山東農業科學》的主要被引指標和來源指標進行動態分析。

1數據來源及評價指標

以2009~2013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1~5]統計數據為依據,對《山東農業科學》主要被引指標和來源指標2008~2012年的變化動態進行分析。

選用的指標包括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年載文量、基金論文比、引用刊數、學科影響指標、學科擴散指標、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即年指標、H指數、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平均引文數。

2結果與分析

2.1影響因子的年際變化動態

某種期刊的影響因子為該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之比。通常,期刊的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5]。 《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影響因子逐年增加,由0.480增加到0.796(見圖1),說明《山東農業科學》的學術影響力正逐年提升。

2.2年載文量與基金論文比的年際變化動態

年載文量是指來源期刊統計當年發表的全部論文數,常被用作學術期刊吸收和傳遞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標[5]。2008年下半年,《山東農業科學》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全年僅出版9期,雖頁碼有所增加,但年載文量仍明顯少于其余4年; 2009~2011年,年載文量逐年減少,2012年又明顯上升,明顯多于前3年(見圖2)。在全年期數相同、頁碼相同的情況下,年載文量的多少受作者來稿篇幅的影響較大,篇幅長的來稿較多,則載文量相對較少。

基金論文比是指來源期刊中,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5]?;鹳Y助課題立足科學發展的前沿,瞄準科學發展過程中有待解決的重大理論難題,具有理論創新性和深度推進的特點,這類論文的學術水平多比較高[6]。由圖3可見,《山東農業科學》2008年的基金論文比最低,僅0.504;2011年的最高,達0.711;其余3年變化較小,圍繞0.650上下浮動,相對偏低。

2.3總被引頻次、引用刊數的年際變化動態

總被引頻次是指某種期刊自創刊以來所刊登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可以顯示所評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5]。由圖4可以看出,《山東農業科學》的總被引頻次逐年大幅上升,由2008年的938躍升至2012年的2231。

引用刊數是指引用被評價期刊的期刊數,反映被評期刊被使用的范圍[5]。2008~2012年,《山東農業科學》的引用刊數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295上升至2012年的439(見圖4)。

上述結果表明,近年來《山東農業科學》越來越受到作者的重視,被使用范圍越來越廣。

2.4學科影響指標和學科擴散指標的年際變化動態

學科影響指標是指期刊所在學科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占全部期刊數量的比例;學科擴散指標是指在統計源期刊范圍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量與其所在學科全部期刊數量之比[5]。由圖5可以看出,《山東農業科學》近5年的學科影響指標呈波動變化,2009和2012年較高,為0.52,其余年份均低于0.50;學科擴散指標則持續增長。表明,《山東農業科學》在本學科內的影響基本處于中等水平,而在學科間的影響范圍正逐漸擴大。

2.5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的年際變化動態

地區分布數是指來源期刊發表的論文所涉及的地區數,按全國31個省市計數(不包括港、澳、臺),是衡量期刊論文覆蓋面和全國影響力大小的指標。機構分布數是指來源期刊論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機構數[5]。由圖6可以看出,《山東農業科學》的地區分布數呈增加趨勢,2008年僅為16,2011、2012年則達到23;機構分布數呈先增后減的趨勢,以2010年最高,達186,2011、2012年分別為162和159,2008和2009年較低。表明,《山東農業科學》在地區間及從事不同工作人員間的影響正逐漸擴大。

2.6其他被引和引用指標的年際變化動態

即年指標為某期刊當年在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期刊當年總數之比,表征的是期刊的即時反應速率,主要描述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情況[5]?!渡綎|農業科學》的即年指標除2008年明顯較低外,2009~2012年的即年指標基本都在0.100左右波動(見表1),說明《山東農業科學》能夠較快地被作者利用。

H指數是指被評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的論文中,至少有h篇論文的被引頻次不低于h次?!渡綎|農業科學》的H指數呈緩慢增長趨勢,由6逐漸增加至8,表明其高頻被引論文數正在增多(見表1)。

被引半衰期是指被評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數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反映的是期刊的老化速度。由表1可見,《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被引半衰期變化范圍為3.78~4.70,說明《山東農業科學》被引的文獻較新一半多是在3~5年內發表的,時效性比較高。

引用半衰期是指被評期刊引用的全部參考文獻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反映的是作者利用文獻的新穎度[5]?!渡綎|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集中在7~8之間,說明來稿中引用的參考文獻較新部分均在最近七八年內發表。

平均引文數是指被評期刊每篇論文平均引用的參考文獻數,可用來衡量該期刊的科學交流和吸收外部信息的能力[5]?!渡綎|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平均引文數在8.26~10.79之間(見表1),與同類其他期刊相比偏少。

3討論與結論

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是兩個最常用的國際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是由E·加菲爾德于1972年提出的[5],是期刊評估、核心期刊評定及SCI、EI等檢索工具選刊的重要參數[7]?!渡綎|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影響因子逐年提升,2012年達到0.796,與其他省的同級別農業科學期刊相比,僅低于《河南農業科學》(0.947)和《山西農業科學》(0.845),位居第三。

總被引頻次是一個非??陀^實際的評價指標,期刊被引用的頻次高,說明該刊的利用價值高,同時體現出該刊的學術水平也較高[7]。2008年以來,《山東農業科學》的總被引頻次大幅增長,另外,引用刊數和地區分布數也逐年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山東農業科學》越來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視,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年載文量也是鑒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能夠顯示專題文獻的發文密集程度,載文量大,說明期刊的信息量大[8]。因2008年涉及到《山東農業科學》改為月刊,年載文量無法與其他年份進行比較,所以僅對2009~2012年的年載文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山東農業科學》的年載文量有一定的波動,2011年最少,為452,2012年最多,為487。說明2011年發表的大篇幅論文較多,而2012年相對較少。

基金論文比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鹫撐氖鞘車艺块T或各級基金組織提供科研經費開展科學研究的項目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以科研論文形式表達出來的論文,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所代表領域的科研進展情況[9]?!渡綎|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基金論文比為0.504~0.711,相對偏低。

另外,《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學科擴散指標、H指數、平均引文數也基本呈增長趨勢,而學科影響指標、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則變幅較小。

綜合分析表明,《山東農業科學》通過改月刊、適度增加頁數、去除廣告、選用學術水平較高的論文等措施使得自身的學術水平逐步提升,在科研人員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高,影響范圍越來越廣。但同時也看出,《山東農業科學》的基金論文比仍不高,還需加大改進力度,通過與課題組經常聯系并定期約稿,加快期刊的數字化建設等措施,更好地打造刊物的學術氛圍,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才能受到更多科研人員的青睞,吸引更多的優秀基金論文。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09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09.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0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09.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1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09.

[4]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2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12.

[5]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3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09.

[6]陳新平,王志強,王珂,等. 《果樹學報》2001-2006年主要文獻評價指標分析[J]. 果樹學報,2008,25(1):89-92.

[7]李曉萍,姜瑾秋,邢寶山,等.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在期刊評價中的作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4):270-2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任丘市| 江永县| 增城市| 工布江达县| 虹口区| 高陵县| 栾城县| 同德县| 丰镇市| 繁昌县| 南郑县| 新竹市| 上犹县| 驻马店市| 日土县| 巴楚县| 航空| 徐水县| 辽阳市| 永嘉县| 舞钢市| 登封市| 开平市| 新津县| 景洪市| 石阡县| 江安县| 城口县| 贵定县| 荔浦县| 九江市| 溧水县| 棋牌| 临沧市| 邛崃市| 叙永县| 万安县| 图们市| 中方县| 大连市|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