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4 07:36: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級地理知識點小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理課程改革是時展的必然產物,是推動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它以原課程體系為依托去粗取精,并逐步與國際先進教學方略接軌。然而,對于長期沿用原教材的教師在新課改實驗中,正經歷著一個“困惑――反思――超越”的過程。隨著新課改實驗的不斷推進,我們將會不斷遇到新的困難與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本身就是新課程實驗中的一項任務,思考并解決了一項任務的時候,意味著我們的教學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困惑一:新課程地理教材在內容表述上將正文分為敘述性課文和活動性課文兩部分,內容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為止,留給教師自由發(fā)揮的余地較大,變相的加重了教師的負擔。同時,活動課內容的增加,使大量的知識點分散到活動性課外中,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這些知識點,就需要將它們挖掘出來。可是新課程標準中要求不具體,講多少,講多深,教師很難把握這個“度”。
應對策略:針對正文篇幅小,彈性大的特點,就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并加強集體備課,,統(tǒng)一要求,集體討論講哪些,講多深,怎樣講。同時應緊密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如在教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自然資源---水資源》時,就讓學生去調查:自己學校附近河流水質怎樣?有否被污染?是被什么污染的?體會水資源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困惑二:新教材設計的探索活動新穎靈活,但內容有點過多,又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而答案開放性過大,這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同時,一些活動需花費很長時間,往往按要求把活動做了,后面的內容難以進行完。
應對策略:針對這一點,在業(yè)務上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強化教育理論和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的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升,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改的落實。同時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運用證據(jù)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和不同組之間的進行答辯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教師在其中主要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困惑三:新課程地理教材的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生很活躍,但由于活動過多,每周只有兩節(jié)課,教學內容很難講完,出現(xiàn)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xiàn)象。
應對策略:教師在教學中不要泛泛而談,針對課時不足的現(xiàn)狀,要求教師備課時,把握重點,以點帶面。特別是活動題可采取分組分題或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全力攻破,余下的學生相互交流。教學時一定要統(tǒng)籌安排好。同時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拓展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和空間,把獲取地理知識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課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興趣。
困惑四:由于在小學開設的《自然》和《社會》等有關地理方面的課程從來沒有認真上過,,學生地理方面的起點太低,所以,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新教材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比較零散,許多教師說: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
應對策略:地理教學教師一定要把直觀性和趣味性有機的運用到教學中去,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針對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零散的情況,教師每上完一節(jié)課要進行課堂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歸納梳理,把一些陳述性的知識變成生成性的知識,讓知識開花結果,曾記得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盡可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盡可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如地理成績可能差一點的學生,地圖繪得較好,給予鼓勵和表揚,并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意義。在教學中,把課程標準分解,要求放低,讓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喜悅,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另外初一的學生年齡較小,所以要注意語言的表達方式要能以引起學生的共鳴。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通過以上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yǎng),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就不難了。
總之,改革決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有困惑,努力尋找對策。緊跟時代的步伐,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
[關鍵詞]目標教學;復習課;地理學科
地理學科是一門具體學科,它具有空間性、整體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地理學科中的每一單元有相對的獨立性,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但在實際授課時,都分成課時教學,使知識體系支離破碎。如何恢復單元知識的整體面貌呢?地理復習課就成了必不可缺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單元復習,可以歸納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結構,進而實現(xiàn)高層次目標的落實,實現(xiàn)智能遷移,達到提高地理學習能力的目的。地理復習課是地理目私萄е幸桓黽其重要的課型,是整個地理教學中必不可缺的環(huán)節(jié)。如何實施地理復習課的目標教學呢?
一、明確目標
一般而言,復習課時間短、容量大,不可能和新授課一樣娓娓道來,必須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知識復習到位,復習目標的優(yōu)劣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huán)。要想制定出正確恰當?shù)膹土暷繕?,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在復習每個板塊的每節(jié)課時,應讓學生明確記住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還要知道應綜合運用哪些知識,建立起合理的、循序漸進的導學體系。在復習時,應將各部分知識歸納整理,精心設疑。教師在確定復習目標時應符合以下三個要求:第一,充分揭示本單元的基本知識;第二,突出本單元知識體系的層次及重點;第三,目標語言盡可能言簡意賅,便于學生記憶,切忌知識點繁瑣羅列而失去目標的意義。
比如,在教學中國地理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時,可確定如下復習目標:第一,根據(jù)不同情況,熟練地選擇恰當?shù)倪\輸方式;第二,掌握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及重要樞紐;第三,我國農業(yè)在地區(qū)分布上的差異;第四,掌握主要的工業(yè)區(qū)、工業(yè)城市的分布。復習目標確定后,如何實施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呢?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課堂操作:教師先讓學生思考本單元的主要知識點,進而歸納復習目標,指定學生回答后再向全體學生出示復習目標,學生與之對照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可以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上好本節(jié)課營造良好的開端。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確定目標,教師進一步強調復習重點,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例如,在前面列舉的四個復習目標中,可把目標一運輸方式的選擇和目標三我國農業(yè)在地區(qū)分布上的差異作為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的重點復習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總領,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用兩到三分鐘完成,之后進入地理復習課的主體,即深化結構和復習提升階段。
二、深化結構,復習提升
地理學科整體性的特點要求地理知識不能存在離散性,應通過結構把零散的知識點網絡化,最大程度地恢復地理原貌。通過深化結構,使學生對整個單元知識體系進行總體把握,達到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和駕馭整體的目的,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這就需要教師構架一個優(yōu)質的知識骨架,便于學生學習。
我認為應抓住以下幾點:第一,找出本單元知識體系中的主線,找到各知識點,構建單元知識的總框架,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應地圖,引導學生形成綜合認識。第二,重建知識網絡體系,編制成新的單元,也就是不按教材順序復習,而是按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來復習,對重要知識進行橫向對比,打破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部分地理、區(qū)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的界線,通過對知識內容的整合和重組,使學生能夠從龐雜的知識中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與線索,使知識內容條理化,并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比如,我們可以把中國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土地資源》、第四章第二節(jié)《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與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一節(jié)《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整合在一起,從土地資源按用途及利用狀況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等類型,引出每種土地類型具體的分布地區(qū),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出不同地區(qū)因土地利用類型的不同而發(fā)展的農業(yè)部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西部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天然草場廣布,以畜牧業(yè)為主,種植業(yè)、林業(yè)、漁業(yè)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其中東部濕潤和半濕潤的平原地區(qū)以種植業(yè)為主,而東部地區(qū)的種植業(yè)又因為耕地類型、耕作制度、作物熟制、主要農作物的不同出現(xiàn)了南北方農業(yè)的差異,經過這樣重新組合,可以使知識條理化,線索分明,因果分明,便于學生掌握記憶。
深化結構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實際上就是板書的過程。結構是內容,板書是形式,板書的設計要簡明扼要、邏輯清晰、重點突出,地理板書設計可分為四個類型,綱目式、結構式、表格式和聯(lián)系式。在地理復習過程中,幾種類型常?;鞛橐惑w。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一邊板書結構,一邊引導學生看圖或回答,活動結束后,讓學生對照板書結合個人情況(存在的缺漏)進行自我彌補,教師進行個別輔導,釋疑答難。在時間分配上,深化結構階段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鐘,再給學生留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用于自我彌補和加深記憶。
三、檢測達標
檢測評價是復習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檢查復習質量的手段。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精心組織習題,習題的組織一定要針對復習內容,擬定的訓練題目要有針對性和梯度,突出重點和難點,結合考試說明,讓學生通過練習達成對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同時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除事先準備的題目外,也可根據(jù)課堂中反饋的信息追加題目進行練習,要注意題型齊全,地理復習題主要有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和填圖題。
在課堂操作中,教師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題目,在做題的過程中兩三名同學可以就近交流,少數(shù)不確定的題目可以擴大到小組討論,然后用多種形式檢查。在地理學習中,學生寫錯別字是常見現(xiàn)象,教師應邊檢查邊點評,評易錯的字,評易弄錯的地理位置,評學生的審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同時,對學生存在的知識缺漏或能力不足及時進行處理,對于難度大的題目可反復訓練。為了避免學生在長時間做題過程中出現(xiàn)學習疲勞的現(xiàn)象,可以引入對抗環(huán)節(jié)?,F(xiàn)在的課堂教學多采用小組合作的模式,教師可提前布置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自己出題形成題庫,然后抽簽、對抗,由學生評選出最優(yōu)試題。這種方式既發(fā)揮了小組的作用,又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的思維偏差,便于教師找出補救的措施。
在這一過程中還應注意做好學生對檢測結果的分析和教師對測評試卷的分析、講評工作,在試卷測評過程中,學生要自己分析并找出自己在知識和能力上的不足,然后進行補充復習。教師在試卷講評過程中,既要明確學生在知識掌握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又要找出學生在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還有哪些不足,特別要進行解題技巧的指導和點撥,培養(yǎng)學生科學分析題目意向、靈活運用知識點、巧妙突破問題難點的能力。此環(huán)節(jié)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鐘。
四、課堂小結
最后剩一到兩分鐘時間進行總結,這是對整節(jié)復習課的概括和總結,是教學活動的落腳點,是畫龍點睛之筆,可以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這一環(huán)節(jié)可完成以下兩方面內容:第一,回扣目標,重述本節(jié)課的重點;第二,對復習中暴露出的問題再次加以強調。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小結方式就是歸納總結法,可由教師口頭把本節(jié)的知識點重新簡要梳理一遍,也可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或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或采用畫“知識樹”的方式,利用圖示或表格揭示知識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變零為整、化繁為簡,使知識之間的脈絡清晰,一目了然。例如,在復習中國地理下冊《青藏地區(qū)》時,最后總結時可以在黑板上梳理出知識框架圖,通過框架圖引導學生對青藏地區(qū)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特殊的氣候對當?shù)鼐用裆a和生活的影響更加了解。
總之,地理復習課是地理目標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它使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完整的認識,符合地理學科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目標教學的教學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過程,而復習是鞏固知識、提高智能和拓寬思維的有效手段。目標教學如同復習課的一把鑰匙,若運用正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更好地發(fā)揮目標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忠霞.目標教學在我國中小學實施的回顧與反思[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