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15:14: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碩士,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厚硬頂板高壓預注水弱化機理研究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學科專業: 巖土工程
1 課題來源、選題依據背景情況、課題研究目的、國內外的研究動態、水平、存在問題,并附主要參考文獻:
1.1 課題來源
淮南礦區已進入深部開采,厚硬頂板難冒問題突出,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為此,淮南礦業集團高度重視,XX年組織集團公司工程技術人員到山西等多個礦業集團考察,并邀請相關科研單位論證分析淮南礦區綜采面壓架機理,并決定聯合有關科研單位開展“煤與瓦斯突出煤層綜采工作面頂板深孔預裂爆破技術”研究。
1.2 選題依據背景情況
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構成中煤炭約占70%左右。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國家對煤炭等能源需求量越來越大。XX年我國原煤產量為28億噸,XX年原煤產量29.6億噸,XX年原煤產量超過30.0億噸,XX年原煤產量為35.2億噸,預計XX年原煤產量將達到37.9億噸。我國煤炭淺部資或賦存條件相對簡單資源日益減少,煤礦相繼進入深部開采期,隨之而來就面臨著厚硬頂板控制問題。厚硬頂板由于整體性好、強度高,難于冒落,如不及時采取強制處理,將形成采空區大面積懸頂。大面積懸頂一旦垮落,一方面由于巖層折斷時產生的強烈動載荷會損壞或推倒大量工作面支架,從而頂板常沿煤壁切斷造成工作面垮冒事故;另一方面,采空區積存的大量高濃度瓦斯氣體,沿風巷、機巷涌出,造成瓦斯超限,并形成破壞力很風,在風暴所經過之處,其強烈的沖擊作用,摧毀結構。采工作面及其鄰近巷道中的支架、風門和磚墻密閉,甚至使礦車翻倒,軌道彎曲,對井下人員及設備造成嚴重的危害。例如,潘一礦1402(3)(壓架2套)、潘一礦1602(3)、潘三礦17110(3)(壓架2套)等多個工作面壓架和出水現象,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為此,淮南礦業集團XX年組織集團公司工程技術人員到山西等多個礦業集團考察,并邀請相關科研單位論證分析淮南礦區綜采面壓架機理,并決定聯合有關科研單位開展“煤與瓦斯突出煤層綜采工作面頂板深孔預裂爆破技術”研究。
1.3 課題研究目的
以往煤層強制放頂爆破采用的是常規炸藥,炸藥爆破過程的重要特性是炸藥通過高速的化學反應,在裝藥孔壁上產生巨大的氣體壓力,使周圍的介質破壞和破碎。但它存在著施工量大;炸藥消耗大、污染井下空氣,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稍微不慎可能會造成瓦斯爆炸、煤層坍塌等重大問題。壓力注水弱化頂板法就是在工作面預先向頂板鉆孔注壓力水,利用水對巖體的壓裂和軟化作用,破壞頂板的完整性和降低頂板巖石強度,當工作面采過后,頂板可正??迓洌瑴p小來壓對工作面的威脅。壓力注水法具有改變頂板力學特性,變難冒為易冒,實現長壁綜合機械化采煤,提高資源回收率;同時可降低工作面粉塵含量,改善勞動環境;注水與回采作業平行,預先釋放部分瓦斯等優點等優點。
1.4 國內外的研究動態、水平、存在問題
我國厚硬頂板控制的研究始于60年代,已有近50年歷史,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靳鐘銘、徐林生、錢鳴高等通過對厚硬頂板的研究,較全面地分析了厚硬頂板采場礦山壓力及其顯現規律、采場來壓預測預報、厚硬頂板采場支架受力分析、厚硬頂板的處理方法等;
王開,康天合等對堅硬頂板控制放頂方式及合理懸頂長度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厚硬頂板合理的冒落步距計算方法;
靳鐘銘[2]根據大同礦務局的現場試驗結果,在總結其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頂板注水弱化的方法做了系統的闡述和分析。
陳榮華等[34][35]采用repa2d軟件對注水軟化厚硬頂板(關鍵層)做了數值模擬。模擬結果表明:隨軟化系數的減小和軟化厚度的增加,上覆巖層初始冒落步距及來壓顯著減小:若厚硬巖層巖樣本身能被注水軟化,而實際采場由于地質構造及開采工藝的影響未必適宜單獨采用注水軟化法,可選用其他弱化厚巖層的方法,或注水軟化法與其他弱化方法共同使用,從而有效控制采場礦山壓力。
寧宇[36]等采用了有限元計算和模型試驗對堅硬頂板注水工作面礦壓顯現特征進行研究。強調頂板注水后,頂板巖體發生塑化,改變了頂板巖層中的應力分布和頂板變形位移特征。頂板巖層中的拉、壓力峰值轉移到了采區上方的懸頂中,從而有利于頂板在采空區上方斷裂并分層次垮落,減小巖層折斷時對支架的沖擊載荷和傳力系數,減小頂板來壓強度,從理論上進一步說明了向頂板高壓注水是控制堅硬難冒頂板的有效技術途徑。
以上研究從模擬或實驗上對注水后巖體發生的變化進行了分析,或從宏觀上對注水軟化上的機理進行了闡述,而從微觀上對高壓水注水的機理研究分析的較少。
1.5 主要參考文獻
[1]宋永津,控制煤層堅硬難冒頂板技術[m],煤炭工業出版社,XX,9.
[2]靳鐘銘,徐林生,煤礦堅硬頂板控制[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4.
[3]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XX,11.
[4]王桂堯,孫宗順,徐紀成,巖石壓剪斷裂機理及強度準則的探討,巖土工程學報,1996,18(4):68~74.
[5]rebinder p a,sehreiner l a,zhigach k f.h,aridness reducers in
drilling:a physico—chemical method of facilitating mechanical destruction
of rocks during[m].moscow:akad naunk,tansl.by melboune:csiro,1994.
[6]湯連生,張鵬程,王思敬,水——巖化學作用之巖石斷裂力學效應的試驗研究.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XX,21(6):22~27.
[7]鄭少河,朱維中,裂隙巖體滲流損傷耦合模型的理論分析,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XX,20(2):156~159.
[8]周維垣,高等巖石力學[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90.
[9]y.p chugh,effects of moisture on strata control in coal mines,engineering geology,1981(17):241~255.
[10]康紅普,水對巖石的損傷,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1994,(2):39~40.
[11]朱珍德,胡定,裂隙水壓力對巖體強度的影響,巖土力學,XX,21(1):6l~67.
[12]閆少宏,寧宇,康立軍等,用水力壓裂處理堅硬頂板的機理及實驗研究,煤炭學報,XX,25(1):32~35.
[13]a.巴內基等,a.k.雷,g.辛格,高壓注水控制堅硬頂板,中國煤炭,XX,30(12):73~74.
[14]陳榮華,張連英,厚硬頂板采場注水軟化的數值模擬,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XX,3:85~86.
[15]陳榮華,錢鳴高,繆協興,注水軟化法控制厚硬關鍵層采場來壓數值模擬,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XX,z4(13):2266~2271.
[16]寧宇,陳暉,堅硬頂板注水工作面礦壓顯現特征的有限元計算和模型試驗研究,煤炭學報,1990,15(1):83~92.
[17]劉東燕,嚴春風,陳彥峰,壓剪應力作用下巖體裂紋擴展概率模型研究,巖土工程學報,1999,21(1):56~59.
[18]孫廣忠,巖體結構力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 課題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理論和應用方面的意義,完成課題的條件(包括個人業務水平、所在系或學科組的技術、設備條件)和擬采取的技術措施和辦法:
2.1 課題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理論和應用方面的意義
本項目擬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采用理論分析、計算機數值模擬、現場試驗的綜合研究方法,開展對淮南礦區煤與瓦斯突出煤層厚硬頂板綜采面高壓預注水弱化砂巖頂板技術研究,使堅硬頂板弱化,使難冒頂板轉化為可冒落頂板,改善堅硬頂板的冒落性,減少采空區的懸頂面積,從而減輕周期來壓對工作面支架的影響,保證本工作面的安全順利回采。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水對裂隙巖體強度的影響,重點討論水對巖石的化學損傷機理和壓力水作用下巖體的斷裂強度。
(2)研究水在巖體中的滲流問題,建立流固耦合的滲流方程,并用有限元法對建立的流固耦合模型進行求解。
(3)研究定向水壓致裂的機理,為在堅硬頂板中采用高壓水定向分層提供理論依據。
2.2 主要技術路線
2.3 完成課題的條件(包括個人業務水平、所在系或學科組的技術、設備條件)和擬采取的技術措施和辦法:
本人在本科階段主修土木工程,在理論分析上對地上、地下結構,以及煤礦等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研究生階段,在導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專門學習了煤礦巖巷、煤巷掘進理論知識和親自到掘進工作面松動爆破實踐,并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另外,國內關于堅硬頂板控制資料相對較多,基于目前國內外對高壓注水的研究成果、我國煤礦掘進爆破工程實例以及我國能源政策的大力支持,給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足夠的理論和實踐資料。
在課題準備階段,在導師徐穎教授的指導下,以上各項條件均為本課題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 課題工作量及進展計劃(包括各階段計劃完成的內容和所需的時間等)。
(1)XX年2月~4月:資料收集、查閱文獻資料等;
(2)XX年5月~8月:厚硬頂板高壓預注水機理研究分析
(3)XX年8月~10月:對高壓注水破壞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分析,并得出結論
(4)XX年6月~XX年1月:論文編寫;
關鍵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從2009年開始招生,根據國家規劃,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每年逐漸增大,到2015年專碩和學碩比例基本達到1:1。教育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的《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強調,重點支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擴大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2015年碩士生招生總規模為574,300人,其中專業學位252,272人,專碩占比近44%。隨著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各高校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進行了各種探索和研究。2015年廣州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為1038人,其中專業學位630人,專碩占比近61%。隨著我校專業學位研究生規模的擴大,有必要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認可度不高
我國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從2009年開始招生,由于是新生事物,大家不知道與傳統的學術型研究生有什么區別。經過六年的實踐,高校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認識已經比較清晰,但社會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認可度仍然不高。經過近幾年的宣傳,校外企業導師逐漸對專業學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企業的大多數人并不了解。另外,專業學位的研究生在求職的過程中發現,在一些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報名系統里,只有學術型研究生的學科專業名稱,而找不到專業學位的專業名稱,這也反映了當前社會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認可度不高。
(二)未能充分發揮校外導師的作用
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雙導師”制,經過幾年的發展,很多高校在形式上基本實現了“雙導師”制,即每一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都有兩位導師,一名校內導師,一名校外企業導師。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事實上,校外導師真正能做到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指導工作的很少,更多的是以下兩種情形:一種是校外導師只是掛名,學生實際上都是跟著校內導師做,就和學術型研究生一樣;另一種是僅僅在專業實踐期間到校外導師所在的企業,其余都是在校內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由此可見,校外導師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專業實踐環節落實不到位
根據教育部的文件,“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在實際培養中,真正能按要求完成的不多,“有調查顯示,部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到校外進行專業實踐時間遠遠低于培養方案要求或沒有實際參與到校外專業實踐中”。事實上,很多專業學位研究生被當成學術型研究生來培養。由于缺乏實踐,這部分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脫離現實,未能結合現實存在的問題進行選題和研究,從而沒有達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二、廣州大學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
自2009年開始培養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來,不管是學校層面還是學院層面,都在為完善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進行探索與實踐,在此,以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為例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不斷完善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
2009年,我院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基本上是參照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制定的。不同之處是學位課學分比學術型少了四學分,專業基礎課的學時比學術型少8-16學時,選修課程的數量比學術型少。
2014年,學位課學分增加到1分,和學術型一樣,學分具體變化如表1。因此,學院增加了兩門數學基礎課作為學位課。同時,對選修課做了較大的修改,開始呈現專業學位的特色,課程體現出了應用性、實用性和時代性,如“建筑節能技術”“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現代給水處理理論與工程技術”“現代土木工程施工技g”“現代高層建筑結構”等課程。
2015年,適逢學校開展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課程建設試點工作,學院抓住這一機遇,結合研究生課程建設試點的要求,再次對培養方案進行完善,首先把學制由原來的兩年改為三年,學制變化如表1。其次增加了數學基礎課和力學基礎課的學時,詳見表2。
最后,結合研究生課程建設試點的要求,嘗試開設企業專家任教的課程,如“水污染防控技術與工程應用”“屋宇設備工程實踐”和“土木工程案例分析”等。
經過六年的探索實踐,我院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從學術型色彩逐漸過渡到專業型特色。
(二)重視專業實踐環節
首先,不斷擴大校外導師隊伍,逐步落實“雙導師”制度。2009年,有正式資格的校外導師不存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院采取“先上車后補票”的做法,要求校內導師利用自己的資源找具備條件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企業專家作為校外導師,然后再補辦手續。2012年,我院校外導師有35人,到了2013年,增加到96人,2015年達到125人。隨著校外導師隊伍的擴大,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得到落實,專業實踐學習也得到落實。
其次,建立聯合培養研究生實踐基地。2012年建立廣州市屬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三個: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廣州優比建筑咨詢有限公司和廣州市穩固房屋鑒定有限公司;2014年建立一個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廣州兢業建筑結構技術有限公司;2015年建立一個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廣州市凈水有限公司。這些基地的建成進一步保障了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實踐。
(三)全方位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
首先是學位論文。根據學校規定,學位論文送審前先交學校統一進行。學院為了避免學生出現“陰陽稿”,即送去的是一份經過刪減的論文稿,實際送審的是未經刪減但重復率高的論文稿。學院把研究生交來的論文稿電子版轉發給他們的導師,讓導師把關,從而避免研究生作弊,有效發揮的功能。即使學生的通過了,如果導師覺得還沒達到要求,可以上報學院,學院尊重導師的意見不予送審。
其次是學位論文盲審比例循序漸進,逐漸過渡到全部盲審。2011年,第一屆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抽取20%的畢業研究生學位論文參加盲審。2012年,鑒于第一屆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畢業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水平參差不齊,為了進一步保障學位論文質量,學院決定抽取50%的學位論文參加盲審。經過前兩年的實踐,發現盲審對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很有幫助。到了2013年,學院決定全部學位論文參加盲審,盲審的論文一份送省內高校,一份送省外高校。實踐證明,100%盲審制度對提高學位論文的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再次,學院實行“雙盲”答辯制度。為了做好此項工作,學院專門請一位博士對“雙盲”答辯進行研究。所謂“雙盲”答辯是指在正式答辯前,答辯委員名單對學生和所有導師保密;在整個答辯過程中,答辯學生的導師姓名對答辯委員保密。全部答辯工作由學院主管副院長、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和答辯秘書組織和完成,研究生導師除了提交答辯工作所必需的對學生的評價(匿名)外,不參與答辯委員的聘請,不參加答辯組織工作,答辯會場不允許導師列席和發言。通過這種制度,可以切實保障學位論文質量,一方面,由于學生了解“雙盲”答辯的含義,知道導師不可能在答辯的時候幫到自己,因此做學位論文的時候非常認真,盡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學位論文,使論文質量有了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導師不參加答辯,答辯委員又不知道學生的導師是誰,因此,答辯委員不用考慮導師情面問題,只需針對論文的質量進行評價,根據論文質量是否達到碩士學位要求來做出判斷,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
實踐證明,全方位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的做法卓有成效,參與答辯的校外專家普遍覺得2015年畢業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認可度
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經過六年的發展,首先在相關高校得到普及,但社會對此的認可度不夠,正如前文所說,一些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報名系統里,只有學術型研究生的學科專業名稱,而找不到專業學位的專業名稱,因此,仍需加大宣傳力度,讓全社會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為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實踐提供方便。只有提高社會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認可度,才有助于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和發展,才有助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
(二)鼓勵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研究生教育,充分發揮校外導師的作用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的前半部分即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高校有能力做到,而后面的目標單純靠高校恐怕很難實現,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鼓勵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研究生教育,提高行業企業專家參與研究生教育的積極性,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質量。江蘇省的做法值得借鑒,“江蘇省通過加強省級統籌,鼓勵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研究生教育,促進高校自主進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通過政產學研協同,構建區域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監督體系,全方位促進和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另一方面,學校(院)邀請企業專家(校外導師)參與培養方案的修訂,發揮企業專家(校外導師)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以及在職業素養的要求方面的優勢??梢愿鶕髽I專家(校外導師)的建議,開設更適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發展的選修課,并邀請企業專家(校外導師)為研究生授課。
(三)專業實踐環節的形式應多樣化
專業實踐學習,一般都理解為把研究生放在企業工作,讓研究生在實際工作中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職業素養,這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經過多年實踐,已有不同的認識,在第八屆全國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工作研討會上,全國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教育協作組在大會報告中指出專業實踐形式可多樣化,實踐時間不少于半年,實踐環節包括課程實驗、企業實踐、課題研究等形式,實踐內容可根據不同的實踐形式由校內導師決定或校內及企業導師協商決定。事實表明,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后的就業也是多方位的,除了去一線企業外,有些去當老師,有些在高校當實驗員,因此,對專業實踐學習環節的形式不宜過于單一,應多樣化。在給專業學位研究生安排實踐學習的時候,學院和導師可以根據研究生的就業意向有所側重,打算去一線企業就業的,可以安排其到企業去實習或者跟隨校內導師做橫向課題;準備將來去做實驗員的,可以在學校實驗室實習;而對于想在高校當老師的,可以跟著校內導師做科研,等等。
(四)建立合理的導師評價機制,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導師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偫碇赋?,希望廣大教師增強責任感,努力提高師德修養和教學水平,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授業解惑。為了進一步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應當建立合理的導師評價機制,“改變單一以科研為導向的導師評價機制,把對學生的學業指導、學術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學術道德和學術訓練等納入導師評價,鼓勵研究生參與對導師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對導師在培養研究生的整個過程進行合理的監督和評價,取消導師終身制,經評價不合格的導師,應取消其導師資格。通過導師評價機制保證導師隊伍的質量,從而保障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一、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
工程學院前身為1952年創辦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和1954年創辦的探礦工程系,有著深厚的辦學歷史和積淀,已發展成為以地質工程、巖土工程、土木工程及安全工程學科為特色的重要的工程人才培養基地。學院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實驗設備和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多年來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高質量人才,為我國城市建設、水利水電工程、交通工程、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地質災害治理、安全管理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工程學院下設工程地質與巖土工程系、勘察與基礎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力學教學部及院實驗中心(湖北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設有教育部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巖土鉆掘與防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專業科研機構12個。現有教職工150余人,包括教授40人(博士生導師21人),副教授4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兼職),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教學團隊1個,湖北省教學團隊1個。工程學院設有本科專業(方向)8個,碩士學位學科點9個,博士學位學科點6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學院正形成以地質工程學科群與巖土工程學科群為龍頭的,集教學、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學科綜合優勢。學院的建設目標是在本世紀初,辦成在國內、國際上有影響的,集教學、科研、開發于一體的重要工程技術人才與學術研究基地。學院不僅擁有學士學位授予權,而且擁有其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授予權,建有相應的博士后流動站。
土木工程為湖北省在建品牌專業,所依托的“土木工程”學科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注重夯實基礎,強調能力培養,突出專業特色,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培養的學生能夠掌握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巖土力學的基本理論,工程規劃與選型、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工程地質勘察、地基處理方面的基本知識,有關建筑機械、電工、工程勘測與試驗、施工技術與組織等方面的基本技術;具有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主要測試和試驗儀器使用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見的地質工程問題的分析方法,具有解決土木工程建設中各種地質問題、對環境地質做出評價和規劃的初步能力。能為部隊培養具備從事土木工程的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開發、施工及管理的能力,在房屋建筑、工程勘察、地基基礎、地下建筑、道路、橋梁等的設計、研究施工、管理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為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巖體力學、工程地質學、基礎工程學、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房屋建筑學、地下建筑工程結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標與概預算、道路工程學、橋梁工程學等。主要專業實驗為材料力學實驗、建筑材料實驗、結構試驗、巖土測試試驗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測量實習、地質基礎實習、工程地質實習、專業教學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與設計等。
二、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現共有教職工143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45人,在校本科生2150人,研究生283人。學院設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和工業設計6個本科專業,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6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點。在人才培養上強調基礎寬厚,專業精深,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著力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挑戰杯”、全國“機械創新與設計”等科技競賽中多次獲獎。學院堅持開放式辦學,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貝爾實驗室、美國國家儀器公司、美國休斯頓大學、挪威大學和澳大利亞南澳大學等單位建立了合作培養研究生及共建實驗室等關系。
1.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是跨機械、材料、控制、電子、計算機信息、管理多學科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本專業的特色是以以現代機械設計、制造技術為主,并兼顧電子技術在機械行業應用的工科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具備機電系統設計制造的基本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電系統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復合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設計與制造的基本理論、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控制理論及方法的基本知識,接受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機電產品設計、制造及設備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掌握機、電、計算機結合的機電系統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的能力;具有從事現代柔性加工系統的應用、運行管理和維護的能力;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學生在全國“機械創新與設計”等科技競賽中多次獲獎。
2.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擁有一級學科碩士點。參與國家“863”項目,承擔多項省部級重點項目。以現代物理學、電子學和信息科學為主要手段,研究現代電子信息系統設計的基本理論、分析與測試的基本方法和實現的新技術,研究電子信息的獲取、檢測、控制、處理和應用的理論及新技術,培養具有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基礎知識,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應用和開發,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學校設有信息實驗中心、大學生電子大賽實驗室、大學生電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校外設有電信工程產、學、研教學基地。培養的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挑戰杯”等科技競賽中多次獲獎。多名國防生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發明新型專利。
【關鍵詞】建筑結構實驗工程技術應用型多層次開放式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改課題,課題名稱:開放式實踐教學在《工程結構》課程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JXJG―12―75―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210-01
一、引言
教育要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突出實踐是工程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作為一所辦學實力較強的獨立學院,所設土木工程專業,主要是面向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檢測單位、少數設計單位和科研單位,輸送能吃苦耐勞、高素質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工程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
工程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特點:一是院校以培養本科生為主,側重“教學型”,不以研究生培養為主;二是側重“技術”,通過工程教育培養成熟的生產設計、指揮和組織管理的“技術型”人才,而非以設計、科研為主的“學術性”人才;三是強調“實踐能力”,工程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以實踐能力為本位,理論基礎扎實即可,運用知識的智慧,通過實踐轉化為能力。
混凝土結構作為一門具有工程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驗教學是它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本文就《建筑結構》課程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三、《建筑結構》實驗教學現狀
目前《建筑結構》實驗教學內容為鋼筋混凝土梁的破壞性試驗,試件尺寸大數量多,使得實驗量大、資金投入多;試件的制作、養護成型、加載設備和測試裝置的準備和安裝,使得試驗周期長,再者試驗課時有限,時間安排緊張等。由于這些困難的存在,我院《建筑結構》課程實驗內容主要包括鋼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彎和斜截面受剪性能試驗,集中時間,以演示為主。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導致出現嚴重的“圍觀”、抄襲等現象。
四、《建筑結構》實驗教學改革措施
(一)調整教學計劃,開設結構綜合性技術實驗
目前我院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計劃中,《建筑結構》和《結構試驗》分別開設在第五和第六學期,依附于它們的試驗與理論課同步,教學實驗項目和內容分散。為此,教研組試將兩個教學試驗重新整合、設計,設置一門跨學期、跨課程、與理論教學有機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綜合技術實驗,構建一個以培養技術應用人才為主線、多層次、多項目,相互獨立又相互銜接的實驗教學體系,該實驗體系包括基礎型、提高型和創新型實驗項目,采用開放式網絡教學方式和科學的考核標準,重在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實驗項目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結構綜合技術實驗項目表
(二)采用開放式教學方法,完善實驗室的管理
高校實驗室開放是實施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加強職業能力訓練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學生自覺地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并得以加深鞏固。制定開放實驗室的管理辦法,充分開發和利用現有資源,增加開放指導教師的投入,先以學生預約方式進入實驗室做指定項目,積累經驗,逐步將實驗項目、實驗內容、方法及時間等方面逐步開放,最終實現全面開放實驗室。學生由現在的“我們規定的實驗教學”轉變成“學生們感興趣、自覺地走入實驗室,實施并完成實驗技能訓練”。
(三)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實現教學手段多元化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教材、儀器、實驗過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鑒于此,開發《建筑結構綜合技術實驗》網絡教學平臺,該教學平臺包括在線學習、在線交流和相關資源三大板塊。在線交流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無時空限制的交流通道,在論壇里教師或學生都可以對一些常見問題發起討論,在討論中尋求答案,教師可以方便的完成輔導和答疑工作。相關資源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供學生學習參考,如工程實例、規范規程(建筑施工、結構檢測)、建筑施工工藝及建筑工程施工現場視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通過生動的圖像、動畫,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實驗技術和方法,順利完成試驗項目,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解決了教學時數少、試驗項目多的矛盾,促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
五、結語
結合我院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探索構建了多層次、開放式建筑結構實驗教學體系。通過教學實踐,學生的試驗積極性、主動性有了極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韓玉文,申穎.突出實踐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
[2]曹小華,喻國貞.科研成果轉化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教學探索與實[J],化學教育,2009,11.
[3]李春香.高?;瘜W實驗指導教師應具有的素質及職能[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4).
[4]柴振玲.建筑結構實驗教學體系改革探索[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1(1).
[5]一體化、多層次、開放式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J].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07.
[6]曾祥蓉.土木工程專業網絡課程推廣應用研究與實踐――以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網絡課程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
[7]王永良.加大實驗室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實驗室管理,2008.
[8]張海義.基于Wb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研究工程碩士論文[D].浙江大學,2010.9.
摘要:在分析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的重要性,專業課程教學在引導研究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及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的基
>> 研究生課程“專業―學術―工程”三維教學探索 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實踐教學培養模式探索 材料工程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地下結構工程》研究生課程創新能力培養 依托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培養食品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新模式 機械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設計與探索 工科學術型研究生工程能力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電氣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全日制制藥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 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結構風工程》教學方法探索 現代制造工程技術研究生實踐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研究生《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 基于Seminar模式的研究生納米表面工程教學改革研究 電氣工程研究生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 淺析專業知識復合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機械工程研究生“有限單元法”課程教學探討 提高研究生課程“高等工程熱力學”教學質量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胡樂. 建構主義:革新高等教育教學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2):99-101.
[4] 韓壯志,尚朝軒,何強. 研究生專業課教學設計模式研究[J]. 中國電力教育,2010(1):90-92.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l for Knowledge Engineering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TANG Su-qin1, LIU Li-hao2
(1.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China;
2. Guangxi Training Center for Tea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computer-majored postgraduates’ course design is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guiding postgraduates’ self-determination learning, active exploration and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course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Knowledge Engineering;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odel; self-determination learning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 2名、巖土工程 2名、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2名、礦產普查與勘探 2名、建筑與土木工程 2名。
3S與數字礦山研究所 :部分專業
理學院:有機化學 1名、系統理論 1名、系統分析與集成 2名、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2名、材料物理與化學 8名、化學工程 5名(專業型)。
體育部:體育人文社會學2名、體育教學2名(專業型)。
人文學院:外國哲學3名、倫理學 3名、政治經濟學2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1名、基本原理4名、科學技術史1名。
中南大學
航空航天學院:報考專業為工學門類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含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力學、機械工程、信息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隆平分院:作物學雜交水稻方向 2名。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 (專業型)。
深圳研究院:MBA。
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
中國海洋大學
學術型:
海洋環境學院: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物理海洋學、應用海洋學、海洋資源與權益綜合管理。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凝聚態物理、光學、自然地理學、海洋信息探測與處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攝影測量與遙感、軟件工程、光學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計算機技術、測繪工程。
化學化工學院: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海洋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化工、化學工程。
海洋地球科學學院:海洋地球化學、海洋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
水產學院:動物學、增殖養殖工程、漁業。
海洋生命學院:細胞生物學、生態學、生物工程。
醫藥學院:制藥工程。
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及理論、工程熱物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機械工程、動力工程、控制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項目管理。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巖土工程、環境工程。
數學科學學院: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應用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
管理學院:企業管理、旅游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農業經濟管理、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
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財政學。
外國語學院:法語語言文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藝學。
法政學院:法學理論、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國際法學、國際關系、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
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材料工程。
社會科學部:中國化研究。
專業學位:
法律碩士教育中心:法律碩士(非法學)、法律碩士(法學)。
旅游管理碩士教育中心:旅游管理碩士。
金融碩士教育中心:金融碩士。
保險碩士教育中心:保險碩士。
國際商務碩士教育中心:國際商務碩士。
湖南大學
數學與計量經濟學院:數學。
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教育碩士、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均為專業學位),電子科學與技術。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技術。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
岳麓書院:哲學、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專業學位)。
華東師范大學
生命醫學研究所:生物信息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物理系:凝聚態物理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學、光學,14名。
化學系:無機化學 7名。
深圳研究生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工學碩士 4名。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醫學工程4名(工學、理學各2名) 、生物學11名(含威海校區4名)。
食品學院:食品科學 2名。
威海校區:船舶與海洋工程 4名、海洋科學 3名、微生物學 2名、車輛工程3名(專業型)。
人文學院:世界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科學技術哲學、理論。
科技史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科學技術史1名。
航天學院:人機與環境工程學科。
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 3名。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23名(專業學位)、 北京教學中心管理軟件應用顧問方向(單證)。
廈門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不少于11名。
物理學院: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無線電物理、物理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飛行器設計、電子與通信工程。
電子工程系: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光學工程。
航空系: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系統、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法學院:法律碩士(法學)。
知識產權研究院:法律碩士(非法學)。
能源研究院:共9人 ,核科學與工程、光伏工程、能源化學。
藥學院:化學生物學、藥物化學、藥理學。
材料學院:固體力學專業 2名,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 8名。
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
智能科學與技術系: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技術。
軟件學院: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和軟件工程專業共8名、移動云計算。
中山大學
深圳研究院:計算機技術專業 32名。
重慶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學術型、專業型。
數學統計學院:學術型和應用統計專業碩士。
農學及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學。
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工業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力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光電工程學院:各專業。
通信工程學院:電路與系統、信息與通信工程(含通信與信息系統 信號與信息處理)。
蘭州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 3名、衛生毒理學2名、公共衛生 2名(專業型)。
生命學院:植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動物學、生物物理、生態學。
中國農業大學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移動互聯技術方向。
工學院: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機械工程類碩士。
應用力學系:力學。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設計藝術學。
環境學院:學術型3名。
藥學院:部分專業。
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韓國語)、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醫學院:臨床醫學。
國際教育學院:對外漢語。
西北工業大學
生命學院:生物醫學工程 7名、細胞生物學 4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人文學院: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軟件學院:移動云計算、RIA交互設計、互聯網營銷與管理。
四川大學
旅游學院:旅游管理碩士(MTA)。
電子信息學院:光學工程、物理電子學、無線電物理、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信息安全。
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專業。
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型)。
數學學院:部分專業。
華南理工大學
材料學院: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開大學
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物流工程專業學位。
吉林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環境科學專業、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學術型), 水利工程(專業型)。
哲學社會學院:哲學(2名)、外國哲學(6名)、宗教學(2名)、倫理學(3名)、名類學(3名)、應用心理碩士(1名專碩)、 社會保障(4名)。
東南大學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術型
農學院: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6名、作物遺傳育種8名、植物資源學5名、種子工程5名。
植保學院: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22名、農藥學2名、植保資源利用2名、有害生物治理生態工程2名。
資環學院:環境科學4名、土壤學15名、植物營養學2名、農業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11名、土地資源與空間信息技術7名、肥料學4名、資源環境生物學5名。
園藝學院:果樹學2名、設施園藝工程2名、茶學3名、園藝植物種質資源學14名。
動物科技學院:動物學4名、特種經濟動物飼養5名、水產養殖1名、漁業資源2名、草學11名。
經管學院:區域經濟學5名、會計學4名、企業管理7名、農業經濟管理1名、林業經濟管理4名、農業技術經濟與項目管理4名、農村金融2名、土地資源管理4名。
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哲學4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5名、社會學18名、職業技術教育學 2名、中國史5名、科學技術史4名。
機電學院:機械工程3名、農業機械化工程10名、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2名、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10名、木材科學與技術4名。
水建學院:巖土工程7名、結構工程3名、水文學及水資源19名、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7名、水工結構工程7名、水利水電工程9名、農業水土工程3名。
生命學院:植物學16名、遺傳學15名、微生物學2名、生物信息學2名、細胞生物學1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3名、藥用植物學2名、中藥學3名。
林學院:生態學10名、林產化學加工工程4名、林木遺傳育種7名、森林培育5名、森林保護學17名、森林經理學5名、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8名。
信息學院:計算機系統結構3名、計算機應用技術9名。
理學院:應用數學13名、生物物理學6名、化學生物學13名、應用化學26名。
外語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3名。
動物醫學學院:生理學5名、神經生物學3名、發育生物學7名、基礎獸醫學6名、預防獸醫學2名、臨床獸醫學2名、動物生物技術2名。
思政部:基本原理2名、中國化研究2名、思想政治教育5名。
專業學位
農學院:作物9名。
植物保護學院:植物保護13名。
資源環境學院:環境工程15名。
園藝學院:園藝16名。
動物科技學院:養殖 18名。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工程21名。
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碩士19名、工商管理碩士83名。
人文學院:社會工作碩士19名、公共管理碩士 94名。
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水利工程13名、農業工程12名。
生命學院:生物工程19名、中藥學19名。
林學院:林學碩士14名。
信息工程學院:農業信息化23名。
動物醫學學院:獸醫碩士18名。
北京師范大學
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計算機應用技術。
數學科學學院:應用統計碩士(專業學位)。
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
珠海分院: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語文)、學科教學(數學)、學科教學(英語)、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軟件工程碩士 (專業學位)。
數學科學學院:教育碩士學科教學(數學)。
歷史學院:教育碩士學科教學(歷史)。
信息科學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術型)、軟件工程(專業型)。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公共管理碩士 (只接收報考清華北大MPA生源)。
電子科技大學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MBA。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MPA。
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
神經信息教育部: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數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化學系:部分專業。
信息學院:工程碩士軟件工程專業。
物理系:17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
浙江大學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單證,專業學位)。
摘要: 目前我國許多院校都在其管理類碩士專業中設置了項目管理培養方向。首先分析了管理類碩士專業三個學科中項目管理方向的開設情況,接著以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數據分析了該方向實際培養情況。結果顯示,該方向開設的院校多為理工類院校,實際產出的論文數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數量; 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側重于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側重于項目風險管理和項目評價管理。結論是,項目管理作為管理類專業其中的子方向,對于特定院校來說存在著師資有限,生源較少等特點,不利于學科的全面展開。
關鍵詞: 項目管理; 學科建設; 碩士教育。
0 引言。
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復雜多變、競爭激烈和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促進了項目管理的迅速發展,項目管理已成為比較成熟的專業學科和專門職業,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展,并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學科。以專業學位為例,2003 年我國率先在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內設立項目管理領域,該年國務院學位辦和全國工程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批準由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試辦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工作,該學位也成為國內最早的以 “項目管理”為專業名稱的研究生學位教育[1]。自 2005 年以來,項目管理領域實考和錄取人數連續多年位列所有 40 個工程碩士專業領域第一,目前已成為招生人數僅次于 MBA的專業碩士。截止到 2010 年,全國共有 161 所院校獲批成為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每年的報考人數不斷上升[2]。然而項目管理專業碩士的辦學勢頭雖然良好,項目管理作為普通二級學科的教育卻還沒有在高校中普及起來,一些學校雖早已開設了項目管理的碩士培養方向,但并沒有單獨開設該專業,而是在其他管理類的專業中進行培養。本文分析的即是全日制科學碩士項目管理方向的現狀。
1 管理類專業中項目管理方向的開設情況。
1. 1 項目管理方向開設概況。
為了解目前我國項目管理方向的開設情況,對 2011 年全國管理學中三個學科 ( 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和企業管理) 碩士生招生簡章進行了檢索分析。結果顯示共有 116 所院校至少在上述三個學科之一中設立了項目管理及相關培養方向。相關方向包括工程項目管理、投資項目管理等。其中設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下的有 71 所,設在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下的有 68所,設在企業管理專業下的有 8 所。這 116 所學校包含 211 院校 49 所 ( 其中 985 院校 20 所) ,211 院校所占比例為 42. 2% 。在學校分類上,理工類 57 所、綜合類 34 所、財經類 13 所、農林類 7 所、民族類 2 所、師范類 1 所,可見目前我國已經有很多高校在管理學科內設置了項目管理相關培養方向。
根據數據統計,理工科院校是擁有項目管理方向最多的院校,其次是綜合類院校,財經類和其他類型院校加總只占 20%左右。由于理工科類院校在理工科上的天然優勢,具有強大的理工類基礎學科作為技術支撐,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項目管理中的技術層面; 加之理工類院校多和工程類企業有較為緊密的聯系,能為教育中的實踐部分提供較多的機會,在培養項目管理人才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此類院校也同樣存在著一些局限,項目管理人才既需要掌握計劃、決策的分析方法,也要掌握一定的經濟管理的知識和原理,理工科院校由于其側重點在于具體的技術方法,可能對經濟管理類學科的重視程度不足,這將不利于培養高層次的項目管理人員。
進一步分析開設項目管理方向院校的地域特征,項目管理方向在我國各個地域的高校都有分布,但分布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數量最多的是華東 ( 30 所) 以及華北 ( 29 所) ,首先這兩個地區本身擁有較為龐大的高校數量,除此之外,華東的上海和華北的北京、天津等地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且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勢頭日益高漲,基本建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社會對項目管理人才具有較大的需求。接下來是華中( 15 所) 、西南 ( 14 所) 、西北 ( 13 所) 和東北( 10 所) 等地,分布最少的是華南 ( 5 所) 。
1. 2 項目管理方向開設詳情。
從設置項目管理類方向的學科專業分析,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下設項目管理方向的院校共有 71 所,其中 211 院校 24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從該專業設置的學院類型來看,共有 45 所院校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是設在經濟管理學院( 或稱商學院) 中的,占總數的 63. 4%,其余專業則分布在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等。從院校所在的地域來看,有 16 所位于華東,14 所位于華北,12 所位于華中,12 所位于西南,10所位于西北,5 所位于東北以及 2 所位于華南。
在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下設項目管理的院校共有 68 所,其中 211 院校 28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除 1 所學校的該專業位于統計與數學學院以外,其余全部位于經濟管理學院 ( 或稱商學院) 。從院校所在的地域來看,華東有 21 所,華北有 17 所,華中有 9 所,東北有 8 所,西北有 5所,西南和華南各有 4 所。
企業管理專業下的項目管理類方向因為只有8 所學校,本文不作重點分析。
從所在學校的類型分析,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中開設項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理工類院校 40 所,綜合類院校 20 所,軍事類院校 3所,財經類院校 2 所,農林類院校 2 所,師范類和民族類院校各 1 所; 在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中開設項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 33 所理工類院校,20 所綜合類院校,10 所財經類院校,農林類院校 4 所和民族類院校 1 所。
可見開設項目管理方向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和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在地域分布和院校類型分布上趨同,首先該專業在華東和華北的院校當中分布最多,另外理工類院校是開設該專業最多的院校,但在財經類院校開設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的院校在數量上和比例上都較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更大。
為進一步分析該方向所具體涵蓋和涉及的領域,筆者依據國際公認的項目管理學科九大知識體系的劃分來分析該問題。在 《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 ( 第4 版) 》中,將項目管理劃分為 9 個知識領域,即: 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采購管理、風險管理和整體管理[1]。隨著近年來信息化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不斷滲透,項目信息化管理也成為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模塊; 同時工程項目管理作為項目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將其作為一大類別; 另外將技術經濟中的評價管理和研發管理也納入該分類,通過考察各個院校項目管理相關方向的名稱,將各個方向在 13 個主要模塊中進行歸類,從而得出該方向在 13 個領域的覆蓋情況。其中由于名為 “項目管理”的方向范圍過大,難以判斷具體所屬領域,因此在統計中將其剔除,只考慮其他具體方向。統計結果如表 1 所示。
從統計到的數據來看,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下設的項目管理方向在項目管理的大部分領域都有覆蓋,工程項目管理領域開設的院校最多,占到了全部的 30%,并且其中三分之一的工程項目管理方向位于土木工程等工科類學院; 而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中項目管理方向研究的側重點主要偏向項目風險管理和項目評價管理,這和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的學科特點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
2 項目管理方向研究生培養情況。
2. 1 項目管理方向碩士論文數量分析。
由上文可知,我國有很多高校都在管理學的三個學科專業中開設了項目管理相關方向。但是關于這些項目管理相關方向在高校中的實際培養情況,還需要進行進一步考察。本文通過檢索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統計各學校具體專業在近年實際產出關于項目管理領域的碩士畢業論文情況。由于 2011 年的論文尚未完全被數據庫收錄,因此主要對 2008 ~ 2010 年的論文進行考察和分析。
首先分別對 71 所高校和 68 所高校 2008 ~2010 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及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關于項目管理的碩士論文進行了搜集,主要做法是查詢 2008 ~ 2010 年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 ( 或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 所撰寫且關鍵詞中含有 “項目”的論文。結果總共搜集到相關論文 104 篇,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產出 77 篇,共來自 14所學校,其中最多的是重慶大學產出論文 21 篇;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共產出 27 篇,來自 10 所學校,其中最多的是北京化工大學產出 8 篇。其分布如表 2 所示。
可見在管理類專業中設有項目管理方向的學校里,實際產出相關領域論文的學校還相對較少,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只占到 18. 2%,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占到 14. 7%。從每所學校產出論文的數量上來看,絕大多數的學校在三年內產出論文的數量小于等于 5 篇,只有極個別的學校在 6 篇以上。首先在數據收集的過程中有個別研招單位的碩士論文可能未納入中國碩士論文庫,另外可能有一些相關的論文沒能通過該種查詢方式搜尋出來。但依然可以由此看出,雖然有許多學校開設了項目管理方向,卻并沒有嚴格地在該方向上進行培養,導致擁有碩士論文的學校數量遠少于開設了該方向的學校數量。
2. 2 項目管理方向碩士論文方向分析。
為考察各個學校所產出的論文方向和培養方向的相符合程度,對 104 篇文章所在學校的培養方向進行了分析,首先剔除了方向名為 “項目管理”的學校所產出的論文,只考察剩余 60 篇文章的情況。通過觀察每篇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和摘要,對其和方向名稱的相符程度進行評估,將每篇文章的方向切合度分為五檔,分別為完全相符、基本相符、部分相符、基本不相符以及不相符。統計結果如表 3 所示??梢娊^大多數的文章都和方向相符,只有極少數的文章偏離了開設的方向??傮w來說,項目管理方向開設的切合度還比較高,在所調查的學校中大部分能按照其培養方向進行培養,實際培養方向偏離初始方向的情況不多見。
為更好地考察管理類專業下項目管理方向在項目管理各個領域的實際分布情況,依據前面的統計方式,對 60 篇論文在各個領域的分布同樣進行統計,如表 4 所示。可見在兩大管理類專業中項目管理方向的碩士論文覆蓋了約 50%的項目管理領域,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整體管理和工程項目管理等領域都有涉及,且側重于風險管理、整體管理和工程項目管理等領域研究的論文數量最多,所覆蓋的領域和所開設的方向基本一致,說明各院校在培養項目管理方向人才的過程中基本遵循了初始的方向; 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的項目管理方向在領域上的分布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類似,且各領域的分布較為均勻,但在該方向的設置上項目風險管理和項目評價管理占了幾乎全部的比例,然而實際產出論文的研究方向卻沒有體現出這一點。
3 結語。
基于以上統計分析,可以總結得出我國科學碩士項目管理方向的開設詳情。第一,全國共有116 所院校至少在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和企業管理三個學科之一設立了項目管理及其相關培養方向,其中有 57%的項目管理方向位于理工類院校,34%位于綜合類院校,剩下的則位于其他類型院校,可見項目管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高校理工科背景而開設; 在地域分布上,華東和華北的院校占了絕大多數,具有50. 8% 的比例。第二,從具體研究的項目管理領域上看,在項目管理的幾大領域中都有涉及,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側重于工程項目管理,而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則側重于項目風險管理和項目評價管理。第三,從碩士論文的產出情況可以看出,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 2008 ~ 2010 年產出關于項目管理專業的論文 77 篇,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 27 篇,論文的數量遠低于應有的數量,可見該方向的實際培養情況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水平,可能某些院校存在著有關生源不足或者是方向虛設的情況。第四,在各校項目管理領域的碩士論文中,論文的主題和方向的切合度總體上還比較高,大多數論文沒有偏離原先的培養方向,說明實際開設了項目管理方向的院校能較好地沿著該方向進行培養。第五,從碩士論文研究的領域來看,該方向的研究領域覆蓋了約 50%的項目管理領域,但還有一些領域鮮有涉及。
可見,我國科學碩士項目管理領域在實際開設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該方向開設的院校多為理工類院校,該類院校雖具備較好的工科背景和技術支撐,但是經濟管理的理念可能難以滲透,在培養全球化背景下的項目管理人才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 其次,該方向實際產出的論文數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數量,實際培養情況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說明該方向的建設力度還不夠大,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投入和加強; 再次,項目管理作為管理類專業其中的子方向,對于特定院校來說存在著師資有限、生源較少等特點,不利于研究的全面展開; 最后,該方向的建設在項目管理領域的覆蓋面上還有待提高,在某些特定領域上的涉及較少,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 魏法杰,鄧修權,王際坤 . 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模式 研 究 [J]。 管 理 工 程 學 報,2005,19 ( Z1 ) :182-187.
自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李嘉誠已連續15年穩居這一寶座,2012年其身家已超過220億美元。
現在,耄耋之年的李嘉誠儼然已經變成了財富的代言人,象征著一個時代的財富印記與符號。如今李氏帝國已經確立了接班人,就接班結果來看,李嘉誠的接班人選擇符合中國傳統的接班人文化――傳長不傳次。
李嘉誠的財產分配問題一直是華人商界關注的事情,許多人猜測李嘉誠會不會一碗水端平,分配的結果是否會讓兩個兒子都滿意?2012年5月26日,李嘉誠就其財產分配結果給出了答案。
李嘉誠將旗下超過40%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股份、超過35%的赫斯基能源權益全部交與李澤鉅管理。對于李澤楷,李嘉誠笑著說:“我會全力幫助他收購心儀的公司、拓展新業務,資助金額會是他所擁有的資產的數倍?!边@一金額,目前看起來并無上限,但也不可能等同于分給李澤鉅的資產規模。
實業部分交給李澤鉅,資金部分交給李澤楷,李澤鉅得股票,李澤楷得現金。這表明李澤鉅成為李嘉誠的實際接班人,而李澤楷將繼續自己的創業之路。如不出意外,若干年后李澤鉅將會成為新一任的亞洲首富。
李嘉誠的“分家”模式體現出一代巨賈的無窮智慧。李嘉誠的智慧之處,就在于承認第二代家族成員的個體差異。這也正是一代亞洲富豪的最難之處,他們白手起家創下龐大家業,往往希望后代也要擰成一股繩繼續經營。
李澤鉅、李澤楷兄弟二人從事不同領域的業務,沒有業務上的交叉點,就沒有利益的沖突,自然也不會因為利益上的競爭傷害兄弟之間的感情。
被外界稱為“小超人” 的李澤楷,個性張揚,早早就自立門戶。若按照李嘉誠安排,李澤楷應該攻讀法律等綜合科目,以便和哥哥李澤鉅形成互補。但是李澤楷卻沒有按照李嘉誠的安排行事,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電腦工程系。
李澤楷是個特立獨行的商業天才,2012福布斯中國香港40富豪榜上,擁有電訊盈科的李澤楷,以12億美元( 約93億港元) 的身家排名第33。
與生性叛逆的弟弟過于強調個人獨立相比,李澤鉅從小就遵從父親的意愿:7歲旁聽家族董事會,一板一眼;15歲就前往美國讀書,并一舉拿下斯坦福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結構工程碩士、建筑管理碩士3個學位;22歲回到長江實業集團工作,謹慎寡言、凡事請教……
與弟弟李澤楷“小超人”神話相比,李澤鉅用了10年時間將家族資產放大數倍。2003年,李澤鉅被《時代》雜志評為“年度全球商界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李嘉誠對李澤鉅的表現十分滿意,并公開表示,“李澤鉅現在的表現能拿90分,但如果他不是我兒子的話,我會給他100分”。
李嘉誠將李氏財富帝國的傳國玉璽傳給長子李澤鉅,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的抉擇。李澤鉅為人穩重,自小就受李嘉誠的喜愛。而具有“小超人”之稱的李澤楷看似傳承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自己的事業也做得有聲有色,但性格決定命運,個性張揚不是不好,只是守住李氏帝國的輝煌更需要一個家庭穩定美滿、性格沉穩可靠之人。李澤楷出局也是人們意料之中的事情。
慶祝祖國60華誕征文:地質隊員禮贊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泵慨斅牭竭@首雄渾高亢的《地質隊員之歌》,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地質隊員爬高山、穿密林、涉江河的身影。這首歌我很喜歡,因為它是一代又一代地質隊員“三光榮”精神奉獻的寫照,也是地質隊員表達心聲的最好方式。
應該說我是從唱這首歌開始了解地質隊,了解地質隊員。
86年師范畢業我很榮幸,分配到了地質隊,成了一名光榮的地質隊員。從此,與地質隊有了更深的感情。我經常會看到學生在日記里寫道:爸爸媽媽去分隊很久了,我很想念他們、、、、、、坦率純真的話語傾訴了孩子的思念,也使我明白了地質隊員要遠離親人,孩子只能讓老人照顧,他們過著牛郎織女的生活。多么崇高的精神??!那時我唯一能做的是給孩子以父母般的關愛,以解地質隊員的后顧之憂。
近來由于工作關系我調到了野外第一線,成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地質隊員。短暫的幾個月,我為同事們的熱情所感染,也為他們的執著而動容,更為他們的精神而鼓舞。他們走千山,涉萬水,在茫?;臒o人煙的深山里一呆就是幾個月,體會著“山高人為峰”的大千世界。
有一天,雷雨交加,出野外多日的同事們回來了,全身濕淋淋的,手里拎著一袋袋砂樣。我很納悶,同事告訴我是采集到的礦石標本,明天要趕赴省城做化驗分析。有位同事放下行李急忙用辦公室的電話給家里報平安,他愧疚地說:“不好意思,山里手機信號不好,好多天沒給家里打電話了、、、、、、”誰說地質隊員鐵石心腸,不懂感情?!有誰不想一家人團團圓圓?有誰不想親自輔導孩子的功課?又有誰不想孝敬老人?可是為了祖國的地質事業,他們只能舍“小家”顧“大家”??粗麄冦俱驳拿嫒?,沾滿泥巴的鞋褲,有誰能不為之感動?
來到第一線,我有幸結識并了解了一位工程處的經理,他就是我隊高級工程師,土木工程碩士研究生,“勞動模范”程有祥。大學畢業扎根基層一干就是21年。他經常對同事說:搞地質一定要做到腿要勤,腦要靈,廣交朋友講真情。自己做表率,無論大小工程他都要親自研究施工方案,精心組織設備和人員上馬。“如何帶兵愛兵,把職工視為兄弟”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去年7、8月份,浮梁縣葫蘆尖礦區,驕陽似火。在那荒無人煙灌木叢生的高山頂上,中午氣溫高達40多度,為了確保職工的身體健康,他親自送去防暑降溫用品,配置清涼茶,熬煮綠豆湯。有人問他:地質又苦又累,后悔過嗎?他憨憨地笑笑說:“有什么后悔的呢?做一行就該愛一行!”多么樸實無華啊,為了熱愛的地質事業,甘當“孺子牛”。
是啊!正是有了他們的甘愿寂寞,無私奉獻,追求卓越,915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礦源,如今已有20多個礦區正和國內多家企業進行合作勘察。915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向改革開放30周年,祖國60歲華誕的最好獻禮!
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起!展望未來,我堅信有915大隊及黨委的正確領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眾多地質隊員的無私奉獻,我們前進的步伐一定會邁得更快,915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祖國的地質事業一定會更加輝煌!
關鍵詞:混凝土工程;模板拆除;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TV331 文獻標識碼: A
模板工程和混凝土工程是前后兩道關系密切的工序,模板的制作安裝的質量將直接影響混凝土工程的質量,同樣,模板拆除也會對混凝土工程產生很大的影響,混凝土澆注與模板拆除時也應注意許多問題,否則也容易引起工程安全事故和工程質量問題。
1 模板拆除的規定
隨著混凝土工程在現代建筑工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量的模板已經運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一般來說,澆注混凝土模板后,一段時間后, 混凝土會逐漸凝結固化,并實現相應的強度,此時, 對模板進行拆除,以方便混凝土更好的硬化,最終達到建筑需求的強度。同時,及時拆除模板將幫助增加模板的轉動頻率,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
如今,大多數的混凝土工程是使用鋼模板,甚至大模板工具,模板主要的特點是難以移動。因此模板的周轉率相對頻繁,必須要進行大量重復的安裝工作。不能合理的進行模板拆除,極可能造成模板掉落、傾斜等現象,在施工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安全的隱患。在模板拆除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規定拆除和原則,確保拆遷工作順利安全的模板。一般來說,一個具體的模板拆除需要遵守下列規定:
1.1側模在混凝土凝結硬化后側壓力小時,就可以拆除。拆除應保證結構松件表面的不因模板移除時使棱角受損
1.2底模必須在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方可拆除。若拆除時間早可造成混凝土裂縫,嚴重者在造成構件倒塌損壞。一般不受力的模板如側模,當混凝土硬化后,側壓力小時,就可以拆除。而底模,如梁底、板底用來支托梁、板混凝土重力的模板級支架,在混凝土沒有達到一定強度時,是不能拆除的?,F澆結構的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1.3混凝土結構在澆筑完畢,自然養護之后,到一定強度時,就應拆除支撐的模板,達到周轉使用的目的。
1.4模板拆除時,應先拆除連接件,在逐塊拆除模板。拆下的模板及零件應隨拆隨運。不可隨意拋擲,避免丟失。模板運至堆放場地應排放整齊,并派專人負責清理維修,以增加模板使用壽命,提高經濟效益和重復利用性。
2 違規拆除模板的危害
2.1 混凝土強度尚未達到規范要求的強度即拆除模板,混凝土結構會因過早受荷和拆模擾動而受損,輕者會造成混凝土外形的損傷,重者會破壞其內在結構產生裂縫,給工程帶來隱患,成為混凝土的終身缺陷,影響混凝土的使用壽命,特別是違規拆除底模的,嚴重的會造成垮塌,釀成惡性責任事故。
2.2 過早拆除模板,不但會給混凝土外形造成損壞,還會影響到混凝土強度的正常增長。特別是對一些表面系數較大的壁結構,模板就不僅是支撐的作用。還起著對混凝土結構保水養生的作用。在風大干燥的季節里,一旦模板被拆除,會使混凝土結構迅速失水,如不能及時覆蓋養護,給混凝土帶來的強度損失將是永久的。
2.3 模板對混凝土結構有變形約束作用。特別是對一些薄壁及墻板類結構,如水池、墻板及欄板類等構件,當混凝土結構尚未達到拉裂應力強度前,這時模板對結構的拉裂起到決定性的約束作用。模板的過早拆除,等于解除了對混凝土結構的約束,使新澆筑的混凝土結構在無約束狀態下,低抗混凝土自身收縮和失水干縮同時進行產生的應力變形,給結構帶來開裂的嚴重后果。
2.4 冬期施工。模板還起到對新澆混凝土的保溫御寒的作用。如果混凝土尚未達到臨界強度前即拆除模板,又不能及時保溫覆蓋,會給混凝土結構帶來凍害,特別是對那些保溫難度較大的豎向結構如柱、墻等和表面系數較大的板類結構,模板對結構的保溫作用更尤顯重要了。因此冬季施工時,如無可靠的保溫措施,混凝土的側模的拆除時間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規定的臨界強度后拆模。
2.5 拆模方法不當造成的危害。拆模方法不當造成的危害也是相當明顯的。因此拆模時,應當有明確的拆模方法。正確的拆模方法應循序漸進是,穩妥可靠。對模板的拆除,且不可用圖省事的全部拆掉支撐系統后,再撬動模板使其整體下落的方法。因為模板的整體下落會產生很大的沖擊荷載,而使受荷面受損。用這種方法拆模對外懸挑結構(特別是屋面外挑沿板)更應杜絕。因為當拆除掉支撐系統后,由一端撬剝模板,會使模板瞬間由撬剝的一端剝向另一端,模板剝墜時的墜力產生的集中荷載會拉墜懸挑板造成事故。另外這種拆模方法還地嚴重的損壞模板,減少模板的周轉次數。
2.6 現場施工中,我們常見到對施工的梁、板類結構的混凝土在強度尚未達到要求的情況下,即拆除底模后再加支撐加固的錯誤的做法。此法看似安全合理,但實際上在拆除頂撐及底模時,構件已可能產生下撓或產生裂縫,以后再加頂撐只是部分阻止了下撓損害的繼續,是實際上則不可能消除對結構的損害。 這種拆模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拆模方法,所以此類方法在現場施工操作時也應杜絕使用。
3 模板拆除技術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實際的施工現場,由于建筑工程涉及到的施工技術較廣,施工人員也較多,現場堆筑的施工材料等也較為復雜,因此,在進行模板拆除作業時,要結合具體的施工現場狀況,確保拆除工作的順利進行。文章總結出以下幾點模板拆除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3.1任何部位模板的拆除必須經過施工員、技術員審批許可,并有拆除審批手續。其砼達到規定強度時方可拆除。作業人員切不可私自做主張拆除模板,以防發生重大損失。
3.2高處、復雜結構模板的拆除,應有專人指揮和切實的安全措施,并在下面標出工作區,嚴禁非操作人員進入作業區。
3.3模板拆除工作前,作業人員要事先檢查所使用的工具是否完好牢固,搬手等工具必須用繩鏈系掛在身上,工作時思想要集中,防止釘子扎腳和從空中滑落。
3.4作業人員在拆除模板過程中,如發現砼有影響結構安全的質量問題時,應暫停拆除,報告施工員經過處理后方可繼續拆除。
3.5拆除模板一般應采用撬杠,嚴禁作業人員站在正拆除的模板上。拆模時不要用力過猛,拆下來的模板要及時運走、整理、堆放以利再用。
3.6拆除模板必須嚴格按照工藝程序進行,一般是后安裝的先拆,先安裝的后拆,最好是作業人員誰安裝的誰拆除。嚴禁作業人員在同一垂直面上拆除模板。
3.7已拆除的模板、拉桿、支撐等應及時運走或是妥善堆放,嚴防操作人員因扶空、踏空而墜落。模板拆除后其臨時堆放處距離樓層邊沿不小于1m,且堆放高度不得超過1m。樓層邊口、通道口、腳手架邊緣處,嚴禁堆放任何拆下的物件。
3.8模板拆除間隙應將已活動的模板、拉桿、支撐等固定牢固,嚴防模板突然全部掉落傷人,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隱患和事故。
3.9拆除基礎及地下工程模板時,應先檢查基槽(坑)土壁的狀況,發現有松軟、龜裂等不安全因素時,必須在采取防范措施后方可下人作業,拆下的模板和支承桿件不得在離槽(坑)上口1m以內堆放,并隨拆隨運。
4 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混凝土工程中越來越多的用到模板施工技術,而模板技術的應用也極大的提高了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是未來現代建筑工程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施工技術。而模板的拆除是模板技術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對其進行足夠的重視與關注,不斷提高和完善模板拆除技術水平,加強模板拆除管理工作,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保證模板拆除工作順利安全進行。
參考文獻:
[1] 馬虎臣.建筑工程質量監督與控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 劉宗仁.土木工程施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作者簡介:
扎根科研,為航空筑夢
據明萬歷十九年《武陟志》記載:“武陟縣,周武王牧野之師,興茲土,故名?!?977年,蔣建軍出生于河南武陟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然而,貧窮落后的鄉村卻沒有消磨掉他對知識的渴望。從鄉村小學到縣重點高中,再到本科、碩士、博士,蔣建軍一步步向著更高的階梯邁進。
1996年,蔣建軍考入了西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因為表現優異,大學畢業后蔣建軍得以留校工作。“2000年畢業之后,我開始擔任學生輔導員的工作,后來發現自己還是比較喜歡搞研究,所以就繼續讀研究生了?!笔Y建軍說道。2002年,他被保送到西工大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碩士專業。細心的人也許會發現,蔣建軍的本科所學專業是土木工程,但兩年之后報考的碩士方向卻是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拔覀儑业暮娇帐窃?000年前后開始蓬勃發展,建筑技術要比航空技術成熟一些,從國家戰略需求來講的話,航空技術更需要研究型人才,所以我就選擇航空領域了。”蔣建軍淡淡地說道。盡管他說得簡單,但讀研初期,他不僅要克服管理和研究之間身份轉換的困難,更重要的是還要面臨專業方面零基礎帶來的挑戰,其間所要付出的努力即使不言也足以想見。
航空是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涉及制造、材料、管理、控制等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在軍事和經濟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代表一個國家的技術能力和水平。在系統研究了航空制造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之后,蔣建軍將研究重點集中在先進復合材料的應用和制造工藝上。“一代材料、一代飛機,材料的變革推動了飛機制造技術的變革,在輕質高強材料蓬勃發展的今天,高性能復合材料的應用必須得到重視,尤其是結構性復合材料的深度應用,勢必會推動航空飛行器的結構輕量化。”蔣建軍說得輕松,但從冷工藝轉向熱工藝,從金屬成形轉向高分子成形,從金屬塑性轉向樹脂流變固化,其中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和付出的艱辛恐怕只有他自己體會最深刻。
從立志攻克結構性復合材料制造機理以來,蔣建軍系統地學習了高分子流變控制理論、熱變形分析與控制理論、微結構流控及控制理論、界面分析與改性理論等,系統提出了考慮壓剪綜合作用下的纖維結構形變控制模型、雙尺度競流關系下的樹脂流動分析模型、非勻質結構熱變形控制模型、多場耦合作用下的流變控制模型等,從西工大基礎研究基金、陜西省科技攻關計劃、航空基金、航天基金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蔣建軍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地攀巖著結構型復材液態成型技術的科學研究高峰。
“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全額資助下,我到美國的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學,俄亥俄州是美國的航空基地,擁有美國國家的航空博物館和美國國家復合材料研究中心,系統地分析了美國復合材料在軍民機上的應用情況后發現,國外的結構型復合材料可以做到軍機重量比超過60%,民機也可以達到50%了。而到目前為止,我國航空飛機的復合用料用量很難突破10%,目前在研的新型飛機如C919仍在向20%的重量比努力,這仍是個不小的差距,需要航空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更何況汽車、船舶、風力發電、建筑等民用領域對結構型復合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升?!笔Y建軍說道。他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在簡單的談話中一覽無余,對專業的熱愛和執著的追求也盡在言表。
結構性復材的應用是推進航空復材深度應用的根本。但由于結構復材的纖維結構集成度高、構型復雜、體積含量大、厚度大,同時較高的模腔壓力和樹脂沖刷效應會加劇纖維中架構宏微觀變形,使得樹脂在纖維架構中的滲流行為復雜,缺陷控制困難,制成品不合格率居高不下(超過30%),成為了制約復材構件深度應用的瓶頸。“先進樹脂基的復合材料成型的一些具體特點跟傳統的金屬不一樣,每一道環節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對工藝、性能方面的控制及樹脂和纖維結合的機理等都有很多問題需要攻關?!笔Y建軍說道。
“執著、堅韌、熱情和自信”是談話中蔣建軍傳遞給記者的最直觀感覺,科研的艱辛和連日的加班在他看來是那樣的輕松和愜意,“也許這就是信念的力量吧,興趣使然、無怨無悔”。說這話的時候,青年學者的學術成就感自然流露出來。選擇研究結構性復合材料制造機理以來,從零基礎到20余篇高水平學術論文,8篇高影響因子的SCI文章,8項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基礎研究項目,見證了他的付出和努力。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為地方經濟做出貢獻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蔣建軍在鉆研自身業務的同時,承擔了陜西省“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制造業信息化科技示范工作,作為陜西省制造業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以及制造業信息化專家組秘書,為陜西省成為全國制造業信息化科技示范的先進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花香自苦寒來。多年來辛勤的付出終換來回報:2008年和2009年兩度獲陜西省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0年陜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2年被評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2年獲得航空科學基金優秀項目獎……這些獎項和榮譽不僅是對蔣建軍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他不斷進步的階梯。
以人為本,為學生筑夢
“作為高校的教師來講,我覺得研究和教學應該是兩不誤的。研究方面要不斷深入、不斷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國家分擔,同時還要聯合我們服務的行業和企業進行重大技術攻關。”蔣建軍說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這是我們高校教師的重要職責,甚至是高于科學研究的?!?/p>
2012年起,蔣建軍擔任了西工大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的負責人?!罢J識到先進復合材料對飛機制造工藝的變革作用后,我組織了飛制專業的教師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重點補充了先進復合材料制造技術方面的內容,并親自負責先進復合材料制造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笔Y建軍談到。從選教材到編講義,從制定培養大綱到課程教案,從課內教學到課外實踐,從授課模式到授課效果,他系統研究,事必躬親,一點一點突破,一點一點建設。在他的努力下,先進復合材料制造技術已經成為了專業課之一,初步擁有了自己的實驗教學環境、自主教材、實踐教學基地?!安荒茏岋w制專業的學生不了解飛機制造的重要工藝――復合材料制造”,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他的責任心和擔當可見一斑。
作為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學科的研究生導師,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是他終極目標?!芭囵B研究生,最重要的一點是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包括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協作能力、表達能力、為人處世等,塑造人格方面的品質也是導師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樣才能為我們國家培養出真正的人才。”蔣建軍說道。在他看來,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研究環境非常重要,同時還要樹立一個非常好的研究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再用嚴謹的研究手段去踐行,研究過程不斷提示和修正,并以學生為主,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寬松的環境是因為,作為學生來講他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但如果束縛他們的思想的話,創造力肯定會打折扣。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引導,比如對大方向的引導,再跟他們討論,而不是提出讓他們執行,我們很多研究成果就是這樣出來的?!闭劦綄W生的話題時,蔣建軍的語氣中流露出一絲自豪?!昂芏嗑唧w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實驗方案都是我們的學生自己研究出來的,我還是覺得很欣慰的?!彼f道。
1. 2010年6月13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與全國61所高校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2. 2011年7月1日,為貫徹落實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推動“卓越計劃”的進一步實施。
為了對接國家培養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精英型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聯合行業協會和國內61所著名高校在天津召開會議,正式啟動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
“卓越計劃”作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并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 國家工科人才培養現狀
所謂工科是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學科。代表性的學科有土建類、水利類、電工類、電子信息類、熱能核能類、儀器儀表類、化工制藥類等等。其培養目標是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勘探、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實際應用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除上述所說的傳統工科外,現在的工科還包括新型工科,即為適應高技術發展的需要而在有關理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清華、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高校皆以工科見長。
1. 工科涉及學科及專業
根據現在教育部公布的一級學科名單,工科包括化工、材料、環境、機械、儀器、光工、動力、力學、土木、水利、建筑、電工、電子、通信、控制、計算機。核科學等學科。
1) 實用技術類:包括計算機網絡工程與管理、建筑裝飾設計與工程、信息與多媒體技術等;
2) 數學類:包括信息與計算科學、信息科學、醫學信息學等;
3) 化學類:包括化學、應用化學、化學教育等;
4) 大氣科學類:包括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氣象預報等;
5) 電子信息科學類:包括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光電技術應用等;
6) 材料科學學類: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學;
7) 環境科學類:包括環境科學、生態學;
8) 統計學類:包括統計科學、電算化會計與統計、統計與會計等;
9) 地礦類:包括采礦工程、石油工程資源勘查工程、黃金地質勘察與管理等;
10) 材料類:包括冶金工程、化學裝潢材料及應用、寶石學等;
11) 機械類:包括工業設計、化工設備與機械、飛機及發動機維修等;
12) 儀器儀表類:包括自動化儀表及應用、醫用電子儀器、測繪儀器等;
13) 能源動力類:熱能與動力工程、制冷低溫技術、采暖與通風等;
14) 電氣信息類:包括自動化、計算機軟件、移動通信等;
15) 土建類: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等;
16) 水利類:包括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水電站動力設備等;
17) 測繪類:測繪工程、測量工程、環境治理工程等;
18) 環境與安全類:環境工程、室內環境控制工程、安全技術等;
19) 化工與制藥類:制藥工程、化學工程、精細化工等;
20) 交通運輸類:交通工程、飛行技術、鐵道運輸等;
21) 海洋工程類: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
22) 輕工紡織食品類: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電子出版等;
23) 武器類: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彈藥工程、軍械儲存與管理等。
2. 中國大學工科前10名
在我國高?,F有的培養格局中,工科在校生已超700萬,占全國高??側藬到?/3,位列“世界第一”。然而,與國外更強調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相比,我國工科更注重科研能力,這讓大部分工科生喪失了最基本的工程能力,也使中國高校這個“世界第一”缺乏相應的國際競爭力。而“卓越計劃”的實施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它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此次首批試點實施的61所高校(后又增23所高校作為第二批試點院校),共涉及283個專業點, 3萬余名在校學生,預計到2020年,該計劃將最終覆蓋10%的工科專業本科生,約10萬人,以及50%工科研究生,約6萬人。
(二) “卓越計劃”推進措施
為進一步推進“卓越計劃”的實施,教育部采取了五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單位,高校和企業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
二是以強化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為重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企業設立一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學生在企業學習一年,“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師職務聘任、考核制度。高校對工程類學科專業教師的職務聘任與考核要以評價工程項目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為主,優先聘任有在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教師晉升時要有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歷;
四是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國家留學基金優先支持師生開展國際交流和海外企業實習;
五是教育界與工業界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標準。教育部與中國工程院聯合制訂通用標準,與行業部門聯合制訂行業專業標準,高校按標準培養人才。參照國際通行標準,評價“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質量。
在此措施的引導下,學校對工科人才的培養開始更看重學生的實踐經驗。因為與以前大學生被安排到企業實習的 “行政指令”相比,隨著企業轉型、行業脫離辦學主體后,大學要么沒辦法開展實習,要么大幅度刪減實習時間,讓學生的實習“有名無實”,不能在真正進入社會前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對此,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李茂國表示:無論是哪一類型的高校,都要把‘下企業’排到工科生必修課的課表中。
(三) 教育部批準試點的“高校名單”
1. 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名單 :
(四) 試點院校“卓越計劃”實施進程
“卓越計劃”正式啟動以來,各試點學校都積極推進,紛紛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專業培養計劃,以保證該計劃的實施。
1. 上海交通大學:
據上海交大教務處處長江志斌介紹,該校2010年在6個優勢工科專業(電氣工程與自動化、信息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啟動試點“卓越工程師計劃”,從大二學生中選擇首批200名本科生參與,并從大四學生中選拔170名直升工程碩士。
值得關注的是,在交大的培養方案中,要求學生在本科階段的4年中要有累計不少于半年的時間在企業中學習和實踐,碩士階段學生必須有1年以上的時間“下企業”。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有了更多的實踐機會,真正把課本里面的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大大提高了工科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2. 北京理工大學: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重點大學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學也在“卓越計劃”的推動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方案。
該校教務處處長仲順安2010年12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的由教育部主辦“‘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進展交流會”時談到,北理工的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專業、探測制導與控制專業、飛行器設計工程專業、地面武器機動工程專業以及生物工程專業已被批準為實施“卓越計劃”的首批專業,且為進一步推進“卓越計劃”的實施,創建高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加強工程實踐教育,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工程人才,該校還向教育部申報了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13個“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教育中心”。
2010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八校合作并簽署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展“卓越人才培養合作高校2011年聯合自主選拔錄取學業能力測試”,以推動“卓越計劃”的進一步實施。
(五) “中歐工程教育平臺”的建設
另外,2010年9月4日至5日,由教育部和歐洲工程教育科研聯盟聯合主辦的中歐工程教育研討會在上海舉行,討論實施作為我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重要行動之一的“中歐工程教育平臺”。 這是我國與歐洲在工程教育領域深化和拓展務實合作的一次新嘗試,對中歐雙方加深相互了解、推進雙邊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此次項目共涉及國內外30多所著名高校:
1. (歐洲)“中歐工程教育平臺”13所高校:
瑞典皇家工學院、芬蘭阿爾托大學、瑞士洛桑高工、 德國卡爾斯魯爾大學、德國達姆斯達特理工大學、荷蘭愛英特霍芬理工學院、比利時魯汶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圣三一大學、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學、法國格勒諾布爾理工學院、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西班牙埃塞得商學院;
2. (中國)“中歐工程教育平臺”18所高校:
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育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林蕙青曾指出:“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目標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并通過實施這一計劃,促進中國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故在人才建設和培養上加強多方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六)“卓越計劃”實施的意義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首先是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正如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所說:“大學校長心中有學生,這所大學才有希望;教師心中有學生,這所大學才能辦好?!贝髮W要重視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才能避免出現“改革上粗放,教育上粗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