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22:01: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位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等中醫藥院校培養護理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要達到既定的培養目標,除了需要向有經驗的西醫院校學習經驗,取人之所長,還必須注意發揮自身優勢,將中醫特色體現到培養的各個環節。結合我校增列護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的整個準備過程及專家論證意見,筆者總結高等中醫藥院校發展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應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我校的教學團隊、導師團隊與臨床實踐基地的護理專家組成了一支應用型、復合型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不僅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知本領域的前沿進展,更具有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能夠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隊伍的復合型主要表現在來源的多元化,有來源于中醫和西醫護理教育工作崗位、中醫和西醫臨床護理工作崗位及中醫和西醫臨床醫學工作崗位的;有來源于中醫和西醫護理教育背景、中醫和西醫臨床醫學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學科專業學術背景的專家、學者。這種復合型的人才隊伍保證了護理碩士專業學位師資隊伍中既有理論造詣,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各取所長,相互補充,為建設成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供了保障。我校專職護理教師21名,17名有護士執業資格證書,4名有醫師執業資格證書;10名教師(47.6%)具有高級職稱;18名教師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學位,4名正在就讀博士,攻讀方向有護理學、臨床醫學、循證醫學、信息學、基礎醫學。專職教師中9名(49%)具有中醫教育背景,其中3名為中醫醫療背景,6名為中醫護理背景。為了解決教學與臨床脫節的現象,規定工作5年內的青年教師必須有2年的臨床工作時間,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臨床工作。除專職教師外,在我校3所附屬醫院及中日友好醫院聘請護理專家作為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兼職導師。為了保證專家的實踐能力和教學、科研能力,聘請的兼職導師均具有高級職稱,有10年以上的臨床工作經驗,且目前全部在臨床一線工作,涵蓋了內、外、婦、兒、急救、重癥監護、社區保健等各個領域,中醫、西醫兼具,以保證護理碩士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專科領域選擇合適的兼職導師。
2課程設置突出中醫特色,教學模式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特點
高等中醫藥院校培養的護理專業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區別于西醫院校培養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優勢的就是中醫特色。我校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均設置了中西醫結合課程,包括中西醫結合的護理實踐基礎和高級護理實踐能力培養的部分學時,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和中醫高級護理實踐技術。由于學時有限,對于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的教學模式,我校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在教學觀念上,將研究生課堂學習與臨床實際應用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相融合,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模式,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探索性學習;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采用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前沿的專題導向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授課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和靈活運用知識,既強調經典理論的知識繼承,又兼顧知識的獲取方法和創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傳統的考勤、作業以及書面考試成績3大部分之外,對學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學術交流報告和學術論文水平做適當的評價,鼓勵學生在交流報告時提出有創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
3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重,課程體系符合護理職業崗位需求
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區別于科學型碩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養臨床護理實踐能力為重點,因此在整個護理碩士專業學位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我校都推行“以專業知識為背景,以專科技術為重點,以實踐理論相結合為基本方法”的課程建設模式。根據護理職業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圍繞職業技能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開設了高級健康評估、高級護理實踐能力培養等與就業相關的培養實際運用能力的專業課程。同時,要求學生在與研究方向有關的科室輪轉,時間不少于24個月,每輪轉完一個科室要進行出科考核。此外,學校要組織階段性考核,對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進行全面衡量,考查學生獨立處理臨床專科領域中常見護理問題的能力。轉科考核成績不合格者適當延長轉科時間,并進行補考;階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學位論文答辯。力爭做到課程體系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注重學校與臨床實踐基地的配合,強化學生臨床能力的訓練,重點加強專業技能課程和護理實踐性教學環節,使之盡可能地符合護理職業崗位需求。
4引入循證思維,提高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循證護理強調以臨床實踐中的特定、具體化的問題為出發點,通過系統的文獻檢索來收集實證資料,尋找最佳的護理行為,再用評判性的眼光來評價它能否取得最佳成效,如此循環,不斷地上升,達到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的目的。目前中醫護理健康宣教的內容、教育形式及效果評價缺乏標準化;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不到位,存在很大隨意性,雖然有職能部門頒布的操作規范,但仍停留在經驗層面,缺乏系統、規范的經科學證明的護理常規和操作規程及科學的效果評價標準。這樣的局面不利于患者,也不利于人才培養。循證護理的理念與方法是中醫護理學科解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徑。護理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是今后專科化的臨床實踐者,也是中醫特色護理的推動者,在其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引入循證的思維,使之從學習時就養成循證的習慣,并將此轉化為一種工作習慣,改變護理人員以往按照習慣或憑借經驗從事護理實踐活動的方式,運用循證思維指導其去尋找和遵循最可靠的證據,以提高護理實踐的科學性。
作者:李小花郭海玲趙菁JeKanAdler-Collins郝玉芳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日友好醫院日本福岡縣立大學
關鍵詞:傅葆琛;教育思想
傅葆琛(1893――1984)是我國近代杰出的愛國民主教育家,畢生都在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而奮斗。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在學術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關注,有相關文集、著作、論文都對傅葆琛的教育思想進行了探討。然而學界對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重視不夠,研究成果不是太多,視角也比較單一,具體如下:
一、有關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文集
關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文集比較系統而權威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陳俠、付啟群主編的《傅葆琛教育論著選》和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學苑音像出版社出版,馮克誠主編的《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與教育論著選讀》。這兩本文集簡述了傅先生從事教育的經歷,選輯了傅葆琛各個歷史階段有代表性的教育論著,內容包括論文、演講、書信、日記、序跋、教育改革建議、教育調查報告等,為我們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提供了總體圖景。這兩本書均從6個方面介紹了傅葆琛的教育思想:一、關于對教育特別是鄉村教育的信念。二、關于對平民教育特別是鄉村平民教育的主張。三、關于對民眾教育特別是鄉村民眾教育的論述。四、關于掃除文盲的研究與論述。五、關于鄉村建設問題的主張。六、關于識字教育工具的研制。
以上兩本文集為我們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動提供了指南,但由于篇幅限制,許多有價值及深層次的論著沒有被編入其中,這就限制了我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在研究傅葆琛教育思想時,我們要以兩本文集為基礎,發掘更多的史料。
二、研究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期刊論文
學界有一些論文對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進行了論述,并試圖從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活動中總結出有益于當今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的啟示。
劉軍、楊志軍的《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論略》和李亞男的《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研究》,主要是從傅葆琛開辦鄉村教育的原因、鄉村教育的目的和范圍、鄉村教育的方法和使命等幾個方面構筑了傅葆琛的鄉村教育思想,但是在論述其思想對當今社會的借鑒作用時缺乏深入分析。張澎在《平民教育家傅葆琛》一文中,通過介紹傅葆琛一生的教育活動來闡述其鄉村教育思想,使我們可以一覽傅葆琛生平的教育概況。李浩的《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對農村體育生態環境構建的啟示》,通過解讀傅葆琛關于鄉村教育意義、鄉村教育歷史使命、鄉村教育環境的重要性等內容,認為傅葆琛的鄉村教育理念可以為我國現代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指導,并提出了具體措施。王有春,肖蓓的《傅葆琛與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創辦》,論述了抗戰期間傅葆琛在私立華西協合大學主持創辦教育研究所并主要從事鄉村教育及鄉村建設研究的情況。張改娜的《淺論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該文簡要論述了傅葆琛社會教育思想的重要性,鄉村教育的中心、弊端、使命以及其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以上這些論文篇幅都較小,多是就傅葆琛的教育思想進行簡要的介紹,缺乏系統而深入的論述,而且對傅葆琛思想的介紹也只局限在鄉村教育,主要是鄉村教育的原因、方法、目的、使命、意義等方面,對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民眾教育思想沒有涉及,難以全面展現傅葆琛的教育思想。上述論文的參考文獻多集中在張陳俠、傅啟群主編的《傅葆琛教育論著選》一書,還有傅葆琛大量的原著沒有發掘,因此論述較為單一淺顯,缺乏深度性學術性。
三、研究傅葆琛鄉村教育的學位論文
付衛華的《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研究》將傅葆琛的鄉村教育思想與我國新農村建設起來,主要從五個部分展開研究:一、緒論;二、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及進行的鄉村教育活動;三、從鄉村教育的原因、途徑與使命三個方面論述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四、從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兩方面對其思想進行評析;五、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付衛華的論文較為客觀、全面地論述了傅葆琛鄉村教育思想的內容,并將傅葆琛的鄉村教育思想與現今我國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總結出其思想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是一個創新,并且具有現實意義。但是,傅葆琛的“鄉村教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時期表現為鄉村平民教育、鄉村民眾教育,且在不同時期教育思想的內容也不一樣,作者在這里直接籠統的冠以“鄉村教育”,使得概念區分不清,而且參考史料較為單一。作者對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評價有一定的創見,但局限在具體的方面,缺乏宏觀與整體的考慮。
四、涉及傅葆琛教育思想的著作
有關傅葆琛教育思想的研究在一些民國時期的教育思想和鄉村建設運動的作品中也多有涉及。李帆主編的《民國思想文集?鄉村建設派》把傅葆琛的鄉村教育思想歸結為鄉村建設派,辟專章介紹了傅葆琛關于農村社會的改造與民眾教育的實驗。吳星云著的《鄉村建設思潮與民國社會改造》認為傅葆琛因參與“洋博士下鄉”運動引來中外世人贊嘆的目光,又以其十數年從事鄉村建設的堅韌毅力,贏得了后世的尊敬。該書對傅葆琛的教育活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天津出版社出版,宋恩榮主編的《晏陽初文集》第一卷和第二卷涉及傅葆琛留學期間從事華工教育的經歷以及晏陽初對傅葆琛從事平教會工作的肯定。中國人民四川省雙流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纂的《雙流縣文史資料選輯 》第5輯和第13輯分別記載了傅葆琛先生在華陽縣從事鄉村教育的實踐活動和追憶了傅葆琛畢生教育經歷。周慧梅著的《“新國民”的想象 民國時期民眾學校研究 》研究了傅葆琛的民眾教育思想和活動。朱煜著的《民眾教育館與基層社會現代改造 以江蘇為中心 1928-1937 》記敘了傅葆琛的民眾教育思想以及普及民眾識字教育的活動。以上這些著作為我們了解并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與研究視角。
當前世界范圍內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偵查教育模式,即偵查學歷教育模式與偵查業務培訓模式。這兩種不同的偵查教育模式有著不同的特征,同時也有著各自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在當前公安教育改革過程中,有些偵查學專家學者、偵查實務部門的領導對美國警察的業務培訓模式表示了關注。偵查教育模式的選擇關乎公安教育發展的路徑,因此,在選擇偵查教育模式時,不但要考慮到該種偵查教育模式的優點,也要看到其不足。
一、偵查學歷教育模式
(一)偵查學歷教育模式的概念
偵查學歷教育模式,是指學習者在該教育模式下,通過一個較長期限的接受偵查知識教育,最終能夠獲得某種學歷或學位的偵查教育模式。“學歷教育”是一種獲取與偵查相關的知識的過程,該學習能夠幫助接受教育的人員獲得某種層次學歷或學位(例如中等專業學歷、第二學歷、高等職業教育學歷、學士學歷、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等)。偵查學歷教育,通常是隸屬于國民教育體系之列,根據國民教育體系中學歷的層次,偵查學歷教育可以分為中等專業的偵查學歷教育、大學專科層次的偵查學歷教育、大學本科層次的偵查學歷教育、碩士研究生層次的偵查學歷教育與博士研究生層次的偵查學歷教育。
偵查學歷教育模式的實踐。應用偵查學歷教育模式的國家和地區非常廣泛,幾乎所有現代國家里有都存在偵查學歷教育模式。
(二)偵查學歷教育模式的種類與特征
1、偵查學歷教育的種類
(1)中等專業學歷(High school degree)。由較初級學校層次高些的教育機構所授予的學歷證書,通常其獲得者是在接受了12或13年教育后才能獲得的學歷證書。
(2)第二學歷證書(Associate degree),是一種由高等專科學校或大學為那些在該學校(或大學)接受了兩年教育的人所授予的學歷證書。
(3)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證書(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egree)。一種由大學或高等職業學院所頒發的學歷證書,通常頒發給那些接受了三年職業教育的人。(在德國稱為";Fachhochschule"; degree)
(4)學士學位(Bachelor‘s degree)。一種由學院或大學所頒發的學歷證書,其獲得者是接受了完整大學教育(通常學制為4—5年)的人。
(5)碩士學位。一種由大學授予的學位,其獲得者必須是指那些接受了繼續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其學制為二至三年(在學士學位教育的基礎上)。
(6)博士學位。一種只能由大學才能授予的、層次最高的學歷學位;其主要特色在于其較碩士學位的層次要高,其學制為三到四年,其獲得方式為學習或作研究。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偵查教育已經形成了以部屬與省屬警察院校為教育主體的,以大學(含專科、本科)學歷教育為主、也有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學歷的學歷教育體系。
2、偵查學歷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學習者接受教育期限、提供教育的主體、學習的后果等方面。
(1)偵查學歷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學歷教育的期限較長。學歷教育的學制通常需要幾年時間,如專科學歷教育三年、本科學歷教育四年,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都是三年。
(2)特征之二,是提供學歷教育的主體通常為那些被納入國民教育序列的院校或科研機構。我國偵查學歷教育就屬于我國的國民教育序列,各類部屬與省屬公安警察院校是開展偵查學歷教育的主體學歷;另外,在一些地方政法院校中的刑事司法學院、公安學院也提供本科層次的偵查學歷教育。
(3)特征之三,是學習者在通過接受教育后能夠獲得某種學歷(學位)。學習者在接受偵查學歷教育之后,通常能夠獲得國家教育部門認可的相應學歷或學位證書。
二、偵查業務培訓模式
(一)偵查業務培訓模式的概念
偵查業務培訓模式,也叫警察培訓模式,即以培養在職偵查人員業務能力的偵查教育模式。偵查業務培訓,是一種獲取偵查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與知識的過程,接受偵查業務培訓的人不能獲得某種學歷或學位證書,但是卻可能獲得(也可能不能獲得)某種形式的證明書。在偵查實踐中,偵查業務培訓主要有針對初任刑事警察的業務培訓、為解決偵查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而舉辦的專門業務培訓,以及以培訓高級偵查官員的業務培訓等。
偵查業務培訓模式的特征。存在偵查業務培訓模式的國家或地區的范圍也相當廣泛。
(二)偵查業務培訓模式的種類與特征
1、偵查業務培訓的種類
(1)基礎培訓(Basic training),是指那種為才進入偵查機構的人所提供的入門級培訓。該培訓內容主要是傳授給培訓者以基礎的偵查知識和偵查操作技能,如某些地區的公安機關所舉辦的刑事警察資格培訓班。
(2)特種培訓(SPECIALIZED TRAINING),主要是針對不同偵查業務或偵查工作崗位(經濟犯罪偵查、現場勘查、案件偵查、人質談判、警犬訓練與使用等)的特殊培訓。
(3)高級管理(指揮)培訓(MANAGEMENT TRAINING)。一種為那些擔任偵查指揮或管理工作(管理其他偵查人員)的高級警官提供的培訓。如刑警支隊長、刑警大隊長等業務培訓班等。 y=vtMBxQ+ez*!'4ZS.)8EE^B"\ "f&7N學前教育論文t 1OPV_NVHgF*Q]LB]u/SfH U-
2、特征:
(1)特征之一,是業務培訓的期限通常較短,短到一天或幾天、幾周,長的也不過一個月、或幾個月,通常不會達到一年、兩年的期限。
(2)提供培訓的主體,通常是偵查機關或偵查機關內部的人事訓練部門;擔任具體授課業務的,多為有豐富偵查實踐經驗的偵查專家。
(3)學習的后果。學習者接受偵查業務培訓后,并不能獲得學歷或學位,但可能獲得某種形式的結業證書或上崗資格證書。
與偵查學歷教育相比,偵查業務培訓的主要特點是期限通常較短。
三、兩種偵查教育模式的比較及應用情況
(一)兩種偵查教育模式的比較
偵查學歷教育模式與偵查業務培訓模式是偵查教育的兩種重要模式;但是,偵查學歷教育模式與偵查業務培訓模式卻也有著各自優點與不足之處。
論文兩種偵查教育模式之比較來自WWW.66WEN.COM
親身經歷
[日期:2010-02-04] 來源:職稱 作
者:
職稱 zhichenglw.com 整理
教育論文.經濟.管理.醫學.計算機.建筑.施工技術論文,工程技術,社科類,企業管理,經濟管理論文,農業論文,金融論文)核心期刊,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大學學報征稿,教師職稱,醫生職稱,護理職稱,經濟職稱,經濟師職稱,計算機工程職稱,政工職稱,會計職稱論文寫作指導,職稱論文寫作發表服務快速發表!
電子郵件:zhichenglw@vip.163.com
聯系QQ:714068774
咨詢熱線:021-50933851
昨天上午,我收到瑞安市教育局發來的短信,通知我于今天下午到溫州二十一中參加申報中學高級教師職稱論文答辯。我正想做準備呢。我提交答辯的論文是我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簡縮版。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答辯肯定比這次論文答辯要正式得多,而且向我提問的是四位大學教授和一位中學特級教師,那次我都順利通過了。雖然我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但是我的心里還是沒底,盡管我對論文的內容已經相當熟悉,我還是把論文從頭到尾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看了N遍。為了給向我提問的評委留下良好的印象,我把必答的五百多字的論文摘要背了下來。不過,還好,看了兩遍,基本上就記住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可是心里就是沒底。
今天下午13點30分,我和萍搭載安的轎車去溫州。今天的車開得不是很順,本來預計40多分鐘就可以到達目的地的,可是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還在路上。14點46分,離目的地還有幾分鐘車程時,堅給萍打來電話,已經輪到萍了。通知上說,不按時到者按自動放棄論處。這個緊急電話頓時使車內的空氣變得緊張起來,尤其是萍特別緊張。仔細一想,不對啊,通知上說,論文答辯時間不超過15分鐘。我和萍是同組,她是13號,我是14號。按每人答辯用時10分鐘來算,論文答辯從13點30分開始,輪到萍應該是15點30分左右。我安慰萍,也自我安慰,如果取消我們的資格,我們就投訴,我們絕對是有道理的。屋漏偏逢連天雨,緊急電話來的時候,汽車不幸遇上了紅燈。紅燈一過,向左拐100多米處就是溫州二十一中。我和萍不等安把車停好,就先跑著進二十一中了。剛進校門,我們迎頭碰上同事進、財等幾個,他們已經答辯結束要“打道回府”了。他們一句“你們怎么才來?”更加劇了我們心中的不安和緊張。跑不了幾步,我們又碰上我們的大學同學芳,她好像也知道已經輪到萍了,趕緊給我們指路。我們小跑著跑進階梯教室,萍小心翼翼地連聲向接待我們報到的老師陪不是,簽了名,領到了一張寫有序號的紙。我們連忙拿著號碼紙,又是一路小跑,碰到同事鑫,他好像也知道輪到萍了,急忙給我們指路。我們狂奔到五樓,卻發現我們A組才輪到8號。Oh,my god!嚇死我們了!走廊上已經聚集著十幾個人,都等待著輪到自己。雖然今天沒有太陽,但也沒有風,走廊上的氣氛讓我感到有點燥熱。我在答辯的教室外觀察了一下,參加A組答辯的有三位評委,一男兩女,我只認出男的是溫州市政治教研員林老師,兩位女評委我從來沒有見過。
今天的天氣夠悶熱的,我不想在五樓呆著,于是下去走走,散散心。下去走了一圈,害怕錯過了,又跑到五樓看看是不是快要輪到自己了。這樣反復了幾次,最終確定下來,答辯一般需要15分鐘,評委
在每人答辯結束后還要做一些記錄,中間還要休息一下。于是我放心地到操場上溜達。在操場上,我很無聊,于是決定背一背論文摘要。剛背了不久,我突然發現腦子一片空白,看來我是比較緊張的,雖然手和腿還沒發抖。幸好我還沒上場。我就在跑道上踱來踱去,反反復復地背了N次。OK!這時,萍打來電話說,快要輪到她了。我到洗手間放松了一下,鎮定自若地向五樓走去。
我到五樓后不久,萍就進答辯室了。這時我的心態已經調整得差不多了,一點兒也不緊張,也沒有了先前的焦躁不安。在等待萍出來的時間,感覺一下子就過去了。萍出來后,她跟我說:“剛才評委問了我一個問題:你這篇論文對同行要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個問題問得很意外!”
萍出來后,該輪到我了。我問了門外的工作人員,我是否可以進去了,他告訴我,還要等等。等了幾分鐘,他示意我可以進去了。我推開了答辯室的門,微笑著向評委們點了點頭,并向他們打招呼:“各位評委,你們好!”我還沒坐下,教研員林老師就叫我等等。那好吧!我就坐在我答辯的位置上等,趁這個空檔,適應適應環境,調節調節心理。我平心靜氣地打量著答辯室里的四周,只見兩位女評委還在紙上記著什么。
關鍵詞:土木工程;系統性和綜合性;論文和科研訓練;創新實踐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036-03
為進一步推進工程教育教學改革,借鑒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樹立“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選擇土木工程專業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改革與實踐研究勢在必行。為推進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建立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內容、知識學習方式、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加強實踐教學及能力培養方式等關鍵環節。實施“全過程、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穩定的大型企業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基本技能、表達能力和工程綜合能力,創建高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土木工程技術人才。
一、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
根據土木工程行業特征和土木工程教育特色以及企業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緊密結合,在工程設計的實踐過程中,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夠參與項目開發和工程設計,能夠進行項目立項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設計方案比選、初步設計、技術設計、施工圖設計階段的設計工作,具有專業軟件的應用和開發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場經營和開拓能力,因此有必要要求學生在企業工作和學習,結合工作實踐,進行論文選題,完成論文的研究工作。
二、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標準及培養體系
在企業的學習和工作,應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土木工程領域有關技術標準、規范并熟練使用;熟練掌握專業軟件的應用,并初步具有專業軟件的開發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項目規劃及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能有效地與人溝通與交流,能夠與人協調以及整合可利用資源的能力;了解國內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場,具有開拓國內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場的意識和能力;掌握本領域最新技術發展趨勢,具備收集、分析、判斷、歸納和選擇國內外相關技術信息的能力;能夠應用外語交流,具有良好的國際觀,了解國際先進的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和設計標準,與國際同行業接軌。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勤奮、進取、不斷創新,企業、行業和社會發展,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能力。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將在學校聘任的、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企業設計工程師以及學校指派的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雙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工作。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直接來源于企業工程設計實際或者具有明確的工程背景和應用價值,能夠使學生通過工程設計中關鍵問題的研究,獲得較全面的基本訓練,培養能綜合運用科學技術理論、方法和手段,獨立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和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論文應在雙導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論文形式主要是工程設計類、結構分析軟件應用類、結構監測和試驗類或工程管理類,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中均應至少有一名來自企業部門的專家。
三、土木工程專業論文和科研訓練的基本要求
根據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標準和培養體系,學生論文選題和科研綜合訓練應直接來源于土木工程實際或具有明確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工程實際應用價值,擬解決的問題應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先進性。因此可從大土木工程領域中多方面選取,如:(1)工程結構設計與靜動力力學分析;(2)大型構筑物的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3)大型構筑物現場監測與試驗研究;(4)應用基礎性研究、預研專題,如結構抗震與防災減災;(5)一個較為完整的土木工程技術項目或工程管理項目的規劃或研究;(6)高層建筑結構或大跨鋼結構設計;(7)橋梁設計和施工監測;(8)路基路面設計和施工監管;(9)高邊坡與深基坑工程設計;(10)隧道結構分析與工程設計;(11)地鐵區間和車站結構設計等。對于論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設計性或研究性論文。論文主要應包括以下部分:中英文摘要、關鍵詞;獨立完成與誠信聲明;選題的依據與意義;國內外文獻資料綜述;論文主體部分:研究內容、設計方案、分析計算、實驗研究等;結論;參考文獻;必要的附錄(包括企業應用證明、項目鑒定報告、獲獎成果證書、設計圖紙、程序源代碼、等)和致謝等。對于論文的內容可以要求有:(1)文獻綜述應對選題所涉及的工程技術問題或研究課題的國內外狀況有清晰的描述與分析;(2)綜合運用基礎理論、科學方法、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對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獨立見解;(3)論文工作應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有一定的技術難度或理論深度,論文成果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4)論文工作應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論文工作量飽滿,一般應至少有一學年的論文工作時間;(5)論文寫作要求概念清晰、結構合理、層次分明、文理通順,版式規范。對于不同領域或形式的工程專業論文應有不同的具體要求,如:(1)工程結構設計類論文,應以解決基礎建設或工程實際問題為重點,設計方案正確,布局及設計結構合理,力學分析數據準確,設計符合土木行業標準,技術文檔齊全,結構設計方案能夠投入實施或通過了相關業務部門的評估;(2)應用基礎性研究類(包括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預先研究、實驗研究等)項目論文,綜合應用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分析過程正確,實驗方法科學,實驗結果可信,論文成果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3)工程結構力學分析和設計軟件應用類的論文,針對實際工程結構應用背景,要求分析合理,總體結構力學建模正確,應用程序編制或工程軟件應用正確,文檔規范,并通過結構工作狀態測試或可進行現場演示;(4)土木工程和施工技術管理類的論文,應有明確的工程結構應用背景,建立項目管理過程和經濟概算預測及評估,研究成果應具有一定經濟或社會效益,統計或收集的數據可靠、充分,理論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學正確;(5)工程結構施工監測和結構試驗類論文,針對實際工程結構施工現場,如橋梁、道路和大型結構物施工過程監測,關鍵結構的強度和動力學性能試驗等。掌握試驗和監測設備的使用技術,監測和試驗數據可靠、翔實。論文闡明試驗結果在具體結構現場的應用和有效建議。
四、土木工程專業論文和科研訓練的質量評價體系探討
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是關系到土木工程專業教育是否能達到培養目標的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研究和科學制定有效的評價指標,來對學生的各種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實現多樣化考核方式,包括產業界專家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通過引入企業質量管理理論,探索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踐教學質量管理模式,加強對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質量管理與監控。然而對學生論文和科研綜合訓練的質量管理則要對不同領域或形式的論文,根據論文內容的重要性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進行論文的質量評價與控制,見表1、表2。
五、結論
在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與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時期,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型人才,是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條件。改革現有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統一、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有機協調發展是必要的。根據自身實際和專業特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規律,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并進行整體優化,著重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培養口徑與和職業要求等關系,形成有利于培養工程師應具有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刪繁就簡、推陳出新,增加新興科學技術和工程應用知識;充分利用行業優勢與特色,進行產學研合作,建立互動共贏、各負其責的校企聯合培養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在土木工程專業學位論文和科研綜合訓練等實踐環節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銳清,曾寶成,劉濤.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5,(17).
[2]張式谷.撰寫學位論文瑣談[J].理論前沿,1992,(15).
[3]胡召音,李艷艷,祁石磊.碩士研究生現狀分析與管理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8).
[4]沈紅,吳國娟,鄧桂馨,等.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8,(S2).
[5]溫鳳媛,馬立紅.我國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6,6(01).
關鍵詞 進化教育論 通識教育 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under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uiding
GAO Zhangxing, MIAO Hanjun
(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Vigorously develop education, is a key work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worrying,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a "weariness students, teachers difficult to teach, hard to open schools" embarrassing situation. 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o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reform success, but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at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education" perspective, analyze practical problem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on this basis, attempts to use "evolution education theor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explore pract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evaluation
1 “進化教育論”與通識教育的關系
1.1 “進化教育論”的含義
“進化教育論”的思想理念是由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的創始人、校黨委書記涂宏斌教授首先提出并付諸教學實踐的。所謂“進化教育論”,就是在教育過程這個系統中遵循進化規律,改善、優化育人環境,從而孕育學習主體(學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學原理。“進化教育論”對教育本質的描述,即:作為自組織系統的學習主體具有自主成長的潛能,在育人環境的選擇下,使其自主成長的某些特質得以釋放和保留,從而使學習主體的素質得以改變。①
1.2 現代通識教育的起源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譯名,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后,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可是至今對通識教育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規范性的表述。從20世紀開始,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我國的通識教育與實踐,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為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他認為大學教育應該是“通識為本,專識為末;本末兼賅,通重于專”,由此開創了清華校史上培養一流人才的黃金時代。②
1.3 “進化教育論”與通識教育的內在聯系
相對于高校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而言,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專業教育培養“職業人”的基礎之上,將學生塑造成健全的“社會人”,使其既會做專業的事,也會做社會的人。而只有完成這個雙重教育的過程,才能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畢業時能夠適應激烈競爭的職場環境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進化教育論”包含“自主成長、多元融合和環境優化”這三個核心觀念。由此可見,在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加強通識教育,實際上就是在踐行“進化教育論”。
2 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的現實問題
如何保障通識教育課程質量成為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成敗的著眼點,而通識教育課程質量得以保障的關鍵在于通識教育課程評價。③面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的現實問題,必須引起高等院校及有關教育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究其根源,可以對應“進化教育論”的三個核心觀念加以分析:
2.1 學生考核模式單一
目前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育國防教育課程、社會人文教育課程、自然科普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模塊。而在我國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通識教育的發展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局面,很多高校在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上不夠重視,導致通識教育課程相對單一,甚至與專業課程混淆重復。武漢大學的曾德軍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與評價體系的研究》中,對武漢大學現行的通識教育課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調查發現72%的學生認為“(通識教育)課程只注重知識的罐輸,忽視給學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④從通識教育課程評價的角度來看,對于通識教育的對象――學生而言,現行的考核模式過于單一,大多數高校仍然沿用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沒有體現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差異化,往往使學生陷于考試的無形壓力之中,容易產生通識教育課程“既沒有專業課程有用,還費時費力”的厭學心理。單一化的通識教學考核模式只會讓學生疲于應付,這與“進化教育論”提出的使學生“自主成長”的教學觀念是背道而馳的。
2.2 教師考評功利化傾向明顯
教學目標是否能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態度與水平,教師作為教學成敗的關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中對于任課教師的考評,仍然是簡單套用專業課程教師的考評方式,以課程通過率、優秀率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以課程相關的教學科研獲獎情況作為加分要素,而課程考核又直接影響到教師的評優晉職和職稱評定,致使通識教育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得不陷入片面追求功利化教學的誤區,最終導致通識教育課程質量無法提高。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在短期教學過程中,難以顯現明顯的教學成果,通識教育重點在于培養和提升學生全面的綜合素質,其對于全面建設和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和決定性作用,作為任課教師應該有清楚的認識。通識教育不是專業教育的陪襯,更不是專業教育的累贅,應該真正做到和專業教育“多元融合”,從而能夠相互促進、協同發展,這也正是“進化教育論”所倡導的。
2.3 課程教學配套體系的考核缺失
任何一門課程能夠真正取得教學實踐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除了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的認真教學,還必須建立健全與課程教學配套的相關體系,通識課程當然也不例外,而這一點恰恰是大多數高校在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過程中最為忽視的。通識教育課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肯定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講授式的單一教學模式,應積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以促進教學不斷提升。因此,完善的教學配套體系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大有機組成部分,根據不同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也有不同。例如,硬件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能在戶外的素質拓展基地進行教學,使學生有各種親身體驗,其教學效果一定優于單純的課堂講授;軟件方面,由于通識教育的特殊性,應開拓多重有效的課程學習交流形式,如國學教育課程可以利用現代網絡建立課程互動、資源共享平臺,利用校園學生組織創建國學社團延伸第二課堂等。通識教育課程不應局限于對學生、教師進行評價,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理應包括對課程教學配套體系的考核,從而有效促進通識教育的改革實踐,這也與“進化教育論”提出的“環境優化”觀念不謀而合。
3 運用“進化教育論”探究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評價實踐
評價對于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符合通識教育思想的課程與教學評價機制,是全面推進通識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⑤建立健全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是高校通識教育改革與實踐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進化教育論”的三個核心觀念恰好可以演化為通識教育課程評價的三大標準:
(1)基于學生的“自主成長”標準,即通識教育課程對于學生的考評,應著重考核是否符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自身性格的完善以及文化涵養的提升,摒棄傳統應試教育以分數論英雄的單一考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實踐性考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使其自主成長的教學目的。(2)基于教師的“多元融合”標準,即通識教育課程對于教師的考評,應著重考核是否在教學實踐中,理論聯系實際,有效地促進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做到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和有機融合,擺脫機械單調的課堂說教式、知識灌輸式教學,積極探索學科之間、課堂內外的多元融合式的通識教育創新模式。(3)基于教學的“環境優化”標準,即科學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和教師的考評,其應該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綜合評價。通識教育的成功,相關課程教學配套體系至關重要,因此,教學環境理應納入到課程評價范疇之中。
4 結語
作為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重點的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全國各地高校都越來越加以重視,采取了形式各異的改革措施運用于通識教育教學實踐。可是,就目前國內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的現狀而言,最終的教學效果大多并不容樂觀,甚至與課程設置之初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歸根結底原因在于,通識教育受到當今社會功利化的負面影響,沒有把握好其本身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和區別,從而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應試教育怪圈。而有效擺脫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發展困境的關鍵在于建立健全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進化教育論”的理論精髓,其所倡導的三個核心觀念,恰好可以幫助現在通識教育改革的實踐者打開思路,各個高校應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結合國情、地情和校情,不斷探索符合自身“自主成長、多元融合和環境優化”三位一體、科學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從而有效保障和促進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良性發展。
本文系武漢商貿職業學院2013年“進化教育論”校級研究課題成果
注釋
① 周登超.進化教育論對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3(24):100-101.
② 馮惠敏.梅貽琦的通識教育觀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4):17-19.
③ 李滿滿.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評價研究.寧波: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1:1.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 孤獨感 父母教養方式
孤獨感是一種彌漫性的心理狀態,一種消極的自我體驗,它使人覺察到內心的無助和失望。Cassidy和Asher(1992)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兒童從5歲開始就能夠理解孤獨的本質。臨床及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孤獨感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很多青少年都無法逃避“孤獨”這種痛苦的內心體驗,進而產生適應不良、厭世情緒,損害身心健康。家庭是個體進入社會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引導孩子心理成長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重要影響。縱觀國內外研究,盡管對孤獨感以及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頗豐,但大多數是對兒童和大學生的研究,對初中生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將以貴州省農村初中生為研究對象,關注和探索貴州省農村初中生孤獨感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狀況,以便從眾多的研究中去探索一個適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父母教養方式。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貴州省安順市農村云鋒中學初一、初二、初三的初中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440份,收回有效問卷400份,回收率為90.9%,其中女生236份,男生164份。
(二)方法
中學生孤獨感問卷。本問卷采用鄒泓修訂的孤獨感問卷,用于測量青少年的情感孤獨狀態,共21個項目,包括純孤獨感(純情感體驗)、對自己社交能力的(積極)知覺、對目前同伴關系的(消極)評價和對重要關系未滿足程度的知覺4個維度。孤獨感問卷各維度的同質性信度在0.729~0.836,各維度與問卷總分間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在0.459~0.868。
父母教養方式問卷(EMBU)。采用岳冬梅等(1993)修訂的父母教養方式問卷(EMBU)。該量表包括母親教養方式和父親教育方式兩個分量表。父、母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數分別為0.8323和0.80970。
(三)施測過程與數據處理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當場收回問卷。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
二、結果
由表1可知,貴州省農村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中的懲罰嚴厲與孤獨感總分呈顯著正相關(p
三、討論
本研究發現,貴州省農村初中生孤獨感與父母教養方式相關顯著,其中父母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與初中生孤獨感總分呈顯著正相關;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初中生孤獨感總分呈顯著負相關。表面父母越是采取懲罰嚴厲、拒絕否認的方式去教育子女,子女越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孤獨感體驗就越強烈;父母越是采取情感溫暖、理解的方式去教育子女,子女越是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與支持,孤獨感體驗越少。這與已有研究存在著一致之處,如鄭雪梅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經常給予子女情感溫暖、理解,多一些鼓勵和賞識,那么個體就會趨向肯定自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當孩子在犯錯誤時,父母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很重要,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錯誤時采取嚴厲的懲罰方式,而不是細心的教導,就會使孩子產生排斥的心理,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恐懼感,從而導致他們往往進行消極的自我評價,對社交活動的回避,社會交往能力得不到鍛煉,從而孤獨感受強烈,如果被孤獨感包圍,孩子則不喜歡與人交往,進而又產生更強烈的孤獨感,成為一種惡性循環;處于初中階段的子女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其他方面。父母認可會使子女相信自己,悅納自己,能主動探索周圍環境,并在這種探索中積極的與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如果父母對子女的言行采取拒絕、否認的態度,則會讓子女產生一種自卑感,使子女不僅在學習上覺得不如別人,而且會覺得自己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陷入無法自拔的孤獨之中;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關注子女的成長,關注子女的內心世界,和子女形成良好的朋友關系,給子女一個心靈的依靠,那么子女的孤獨感就會減少。
總之,如果父母對子女采取懲罰嚴厲和拒絕否認消極的教養方式,就會使子女的孤獨感上升,對子女自身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如果父母對子女采取情感溫暖、理解積極的教養方式,子女就會感受到較少的孤獨感體驗,從而積極得到去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勃,程利國.父母教養方式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7).
[2]畢旭軍,李永超.初中生行為問題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分析[J].山東精神醫學,2006,(2).
[3]鄒洪偉.青少年對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孤獨感的關[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關鍵詞:外語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提高
一、高校外語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緊迫性
所謂教師,就是傳授知識的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教學質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位教師是否稱職的首要標準。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應當具備合格的綜合素質才能勝任這一角色,高校外語教師也不例外。在《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中,束定芳老師等將外語教師應當具備的素質概括為:(1)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2)教學組織能力和教育實施能力;(3)較高的人品修養和令人愉快的個人性格;(4)較為系統的現代語言知識;(5)相當的外語習得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外語教學法知識。[1]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高校在引進外語人才時的標準越來越高。他們大多擁有碩士甚至是博士學位,而且通常情況下都是各所高校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因此,隨著高校外語教師學歷水平、學歷層次的逐步提高,以上條件中的(1)、(3)、(4)、(5)基本都能達到,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我國高校的外語教師主要從其他高校畢業生中直接引進,他們大都缺乏教學實踐能力,這就意味著要重視第(2)點,教學組織能力和教育實施能力的培養,即重視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現有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機制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針對剛進入高校的外語教師,為了提高他們的教學實踐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種方法。一是指導教師制。給每位新教師指派一名指導教師,具體指導他們從怎樣備課到怎樣有效地進行課堂組織和課堂教學。誠然,指導教師大多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但是教學本身是需要一個親歷親為的過程,再多的經驗還是要具體地運用到實踐當中去,況且指導教師和被指導教師二者所教授的課程可能也不盡相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所以很多時候指導教師的作用并不大。二是學生評價機制。學生是課堂的主要組成部分,學生上課時對知識和方法接受的多與少直接反映了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因此學生對教師授課質量的評價也反映了該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但是,一般來說,參與評價的學生都是初次涉獵該門課程,而且一門課程往往都只是一個老師從頭教到尾,沒有比較,學生無法真正全面評價教學質量的高低,再加之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對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評價,很多時候都是從自己的喜好出發,往往不客觀。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高校都使用了教學質量網絡評估系統,雖然有參考標準,但大多數學生仍然是憑著對教師的主觀情感來作評判,他們并不是很看重教師的工作態度、知識的系統性和嚴密性、學科的差異性等,而且有時候評判標準也不夠詳盡,對教師提高教學實踐能力的幫助不大。三是教師自我反思機制。Penny Ur將教齡20年的教師分為兩類:“有20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和有1年教學經驗重復了20次的教師”[2],這說明教學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不斷地總結和反思,也就是教師在授課后或學期末對自己所教授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進行回顧,從而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教師自我反思機制需要充分依靠教師自己的自覺性,但是單打獨斗,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要求。四是公開課機制。所謂公開課,就是將所有相關學科的教師召集起來,聽一位老師給學生上課,課完后大家一起來總結該教師授課時的優缺點,為其他教師提供借鑒作用。這樣的做法,流于形式,對教學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三、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機制的完善
1.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教學能力量化模式
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制定教學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的量化標準。美國外語教師認證和培養標準就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大部分州的教育部門根據20世紀五六十年代頒布的兩個指南制定自己的教師認證規范:《中學現代外語教師資格條例》和《現代外語教師培養指南》,按照合格、良好和優秀三個等級規定外語教師在聽、說、讀、寫、應用語言學、文化和教學法等方面要達到的標準。這樣可以讓外語教師有量化的標準,從而重視自己的職業提高和職業發展。[3]在高校外語教學中,我們不妨也借鑒這樣的教師培養指南,將外語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按這樣的標準進行量化,以督促教師注重自己的職業提高和發展。
2.推行規范的教師在職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再教育
現在的教師職業發展主要是脫產學習和進修,也就是具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利用一定的時間脫離教學崗位繼續攻讀比原有學位更高的學位,或是只在自己的專業方面進一步進修、深造。但是,這兩方面都主要針對學術研究方面,和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雖然不無聯系,但是實際效果不大,因為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都知道,獲取知識和怎樣傳授知識依靠不同的方法。國外許多大學專門開設二語教師教育課程,講授在職二語教師如何進行自我專業提高,課程結束后還要進行考核。這類課程既有理論又聯系實際,是在職教師尋求自我業務提高的指南。因此,我們國內的大學也不妨開設這樣的教育課程,從實際行動上直接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3.學校教學管理機構的充分重視
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80.2%的被調查教師感覺壓力大,近30%的被調查教師對工作不滿意。2005年底,中國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在15個行業的倦怠指數調查中,高校教師的倦怠程度僅低于公務員和物流從業人員,居第三位。[4]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高校教師往往長年累月都是從事一門或幾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厭倦情緒,無法從中獲得職業成就感。因此,高校在安排工作時,應把教學工作放在首位,工作程序安排以教學單位為主,要給教師教學提供極大的便利。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應該有良好的監督機制,以使教師獲得公平合理的待遇。為教師進修學習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教師有發展,學校才能有前途。
4.注重教學與科研的有效結合
對教師來說,要想真正提高教學能力,就必須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因為課堂實踐能為教學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而研究成果反過來又能服務于教學。這種循環往復的探索過程不僅使學生受益,而且會造就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教學的復合型教育人才。教師應該認識到自身的處境,審時度勢,意識到自身職業發展提高的重要性。然而許多人認識到了這一點,但精力都主要用于其它科學理論研究方面,很少專注于教師教育的研究,更別說包含其中的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方面的研究了。高云峰等2007年發表的《近十年我國高校外語教師教育研究文獻評析》論文中稱他們在CNKI博碩士論文及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了時間為1990年到2006年的主要是我國外語類和教育類核心期刊、優秀博士碩士論文以及學報類和非核心類外語及教育類期刊發現:從成果數量角度分析,10種外語類核心刊物在近10年內總共發表高校外語教師教育論文64篇……從時間跨度及刊物的分布來講,存在分布不均的現象,沒有形成一種持續、穩定增長的研究態勢。這說明目前我國外語界對外語教師教育問題的認識不足,研究力量薄弱。[5]教師們應當認識到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性,重視教學實踐能力提高與理論研究方面的工作的密切聯系。
總之,高校外語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既依靠教師自身的反思、學習和總結,也需要外部的監督與量化,兩方面結合才能真正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73.
[2] Penny Ur.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317.
[3] 史立英.美國外語教師培養模式及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8):69.
關鍵詞:高職 德育 幸福感教育
著名的教育理論家馬卡連柯說過:“我確信:我們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僅僅在于培養能夠最有效地來參加國家建設的那種具有創造性的公民,我們還要把我們所教育的人變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體驗。而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他們是國家建設的新生中堅力量,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推動者,是主流價值觀的塑造者和載體。他們能否在德育教育中感受到幸福,成為幸福之人,對大學德育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必須注重幸福感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內在聯系,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1]
一、高職德育工作與幸福感教育的內在聯系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總稱,它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教育。幸福感是人們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對自我存在狀態(自我身體狀況、心理功能、社會能力以及個人綜合狀態)的主觀心理體驗,是由動機、目標、認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與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大學生的幸福感主要來自于對生活、生命、人身價值的體驗與感悟。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價值、目標和道德對幸福感的體驗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德育與幸福感教育有著內在聯系。[2]
1. 德育的心理基礎是幸福感教育。人的任何一種追求都是對幸福的追求。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依托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實現。正確的幸福感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影響其道德品質發展的心理因素。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幸福感教育,能使學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時感受到幸福與愉悅,更投入德育過程中。
2. 德育的動力來源于幸福感教育。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更重視教育的系統化、理論化,而忽略了學生對幸福感的追求。德育的內容經常顯得空洞,脫離學生實際,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德育的形式往往是嚴肅的,缺少歡樂和輕松的氛圍,學生被動地接受德育,缺乏了受教育的動力。因而,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使幸福感教育成為德育的重要動力。[3]
二、高職學生幸福感現狀的調查結果
關于大學生幸福感現狀的調查材料較多,本課題組就杭州市范圍內的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幸福感現狀展開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選擇了杭州市下沙高教園區內幾所有代表性的高職院校,共發放400份調查問卷,收回380份有效問卷。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男生有180人,占47.4%,女生200人, 占52.6%;一年級有160人,占42.1%,大二119人,占31.3%,大三101人,占26.6%。調查的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中存在著幸福感缺失的現象。具體調查結果及分析如下:
1.大學生在承擔社會責任時對幸福的理解
當問到“承擔以下哪些社會責任時你會感到幸福?”的問題時,大學生們認為“幫助他人”和“為集體獲得榮譽”這兩項最能感到幸福,其余是“完成工作任務”、“參加公益活動”。[4]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當問到“在現實生活中, 在校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覺如何?”的問題時,在“學習滿意度”、“友誼滿意度”、 “愛情滿意度”、“家庭滿意度”等方面選擇很滿意、 滿意、 一般的百分比加總占75%以上。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對生活感到比較幸福的。
3.大學生總體幸福感狀況
當問到“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問題時,大學生中覺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別占13.16%、41.73%、34.96%,加總為90.99%,說明大多數的幸福感較強。但是,大學生中覺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別占8.65%、0.376%。加總為9.01%, 這說明也有一部分學生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滿足。[5]
三、德育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路徑與方法
1.德育內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提升幸福感的必經之路,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幸福感主要源于在生活中的情感體會。因此,德育的內容不能僅局限于教師課堂上的教授,更要貼近學生生活,走入學生生活。如在學生社區設立德育工作站,開展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教育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在教育活動以外的生活區域進行幸福感培養。
2.德育途徑多元化
德育多元化對于幸福感教育有顯著的幫助。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年級、性別、專業、生源等客觀因素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幸福感。因此,各高校必須深入學生開展幸福感調查。在統一施教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大一學生表現為友好關系低,因此在一年級學生中要通過志愿活動等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大二學生表現為學習壓力大,因此在二年級學生中要通過心理健康活動等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大三學生表現為社會壓力大,因此要將企業文化滲入到德育過程中,提高學生職業道德素質。[6]
3.德育團隊規模化
德育團隊的規模化是德育工作順利展開的有力保障。高職德育實施“立德樹人”的模式,就需要高職院校具有規模化的育人團隊。團隊中要有具備專業素養的專職德育人才、具備心理健康知識的心理輔導人員、具備學生管理工作經驗的專職輔導員,更應有專業教師、學校管理者及后勤工作人員的加入。
參考文獻:
[1] 唐潔、孟憲璋.大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比較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4)
[2] 劉次林.幸福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穎.創造幸福.德育創新的價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4] 馮光.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增強高校德育實效性的一項基礎性教育[J].南京社
會科學.2008(1)
“我與自考”征文---是音樂自考讓我一路走好
翻開三臺的自考史,作為我縣自考史上唯一的一名音樂專業自考畢業生,留有令人注目的一頁。我為此興奮過,為此驕傲過,也為此苦澀過……
似乎還在那星光下做夢的孩童時代,心里就有一個強烈的夢幻,長大后當一位受人敬仰的人民教師。不料,當年高考以4分之差錄于中師,果真圓了此夢。
1982年中師畢業,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山鄉擔任初中英語教學,出于山鄉英語教學的困惑和艱辛,這一干就是十余年。十余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而我卻領略了教師生活的種種磨煉,也換來了年復一年的累累碩果。我曾先后獲過:教學位次獎、優秀教師獎、教育論文獎、優秀團干獎、文藝輔導創作獎、歌手賽獎、優質課獎等各類獎勵四十多次。這些榮譽是我十余年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縮影,更是我自我價值與能力的體現!
然而,欣喜之中,卻有著一個莫大的遺憾,時至1991年,同齡、同年分配的同事,在不經意的時光中,竟亮出了不知何時到手的專科,本科文憑,等待中級職稱的評定,可嘆我三十而立都“不識時務”,仍揣著一個老底的中師本本。
1992年,憑著自己的激情,毅然參加了由西南師范大學主考的全國高等教育音樂專業自學考試,朝著自己向往已久的高一級音樂殿堂涉足。
自考難,自考硬,音樂自考談何容易!信息不通,教材全無,身處山鄉又無學習音樂的條件和輔導資料,且應考科目共13科,尚有鋼琴、聲樂、視唱練耳等五門技能課要到千里之外的西師大面考,更有不忍丟棄的教學工作和對妻小的呵護,本就少有的考友紛紛知難而退……一連串的問題擺在我的面前。領導不解、同事相勸、愛人責難,何必自找苦吃,搞音樂自考呢?我猶豫了!
然而,炙熱的愛心戰勝了短暫的猶豫,我多方求助購買專業教材,多次溝通于省市考辦。為了自學更高層次的專業理論,我不惜熬更苦讀,破費征訂音樂書刊。為了五門音樂技能課的提高,我利用假期遠去西師拜師學藝,租琴練習,并有幸得到了西師音樂學院的薛世明、楊富超、劉志淵,呂德玉等老師的悉心指導。平時,為了適應鋼琴考試的力度顆粒、快速流暢,在學校僅有的一架風琴上,我手指差不多練出了血泡;為了聲樂練習的喉頭位置、呼吸共鳴我曾于高山之顛引吭高歌、心領神會……
幾經周折,幾番磨難,幾許心酸,幾多難以與人訴說的“不幸”后,我終于盼到了抬頭開懷的日子。失去的固然太多,得到的確實千金難換啊!這與其說欣喜一紙文憑的獲得,不如說是祝福我人生追求的開始,雖然晚了些。
人說,“人到中年萬事休”。如今,四十有五的我似乎尚未有所體會。這不?在石安中學任教的這些年來,我一如既往,教學工作也佳音頻傳,曾輔導有多名學生獲過全國英語競賽等級獎,任教學生連續出過中考狀元,個人分別有50余篇教育,教學文章在全國各級正式書報刊獲獎和發表,我先后被吸收為《中小學音樂報》通訊員,四川省“社會音樂研究會”會員,個人傳略被音樂報社收錄于《橋梁與紐帶》,自己作詞作曲譜寫的新校歌被屆屆傳唱,“百度”的個人主博客《我心飛翔》點擊率頻頻上升……是音樂讓我奮起,是音樂使我充實,我深深地為自己祝福,愿音樂讓我一路走好!
為適應國家對人才結構調整,培養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更好地促進全日制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發展。本文主要從人才培養目標、招生與學制、課程教學體系、專業實踐教學、導師隊伍建設和質量監督評價六個方面對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實施方案,為國內其他高校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
全日制;安全工程;專業碩士;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
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jg123024
一、引言
2009年3月,教育部發文決定自2009年開始增加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并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重慶科技學院作為首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試點單位之一,學校的安全工程學院也于2011年11月被授予安全工程專業碩士點,并于2012年迎來首批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1]。由于是首次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國內各高校大多都缺乏此類學生的培養經驗,在培養模式上也幾乎“毫無建樹”,而近年來,國內各高校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數呈現迅猛增長的趨勢,探索出一套符合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創新型培養模式,是當前相關培養院校急需研究的課題[2]。為了適應安全專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目前有更多的安全領域專家把安全教育改革的重心轉向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使其成為現階段安全教育改革探索的熱點課題,安全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成為培養高層次安全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現狀分析
無論從全國還是重慶來看,安全工程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具體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安全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深刻變革的過程中,安全生產面臨諸多新問題、新要求。國務院確定了“到2020年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的目標。目前,我們國家的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2010年全國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高達7.9萬人,億元GDP事故死亡率是發達國家的近8倍。我國安全生產基礎仍然薄弱,尤其是安全生產人才方面存在人才總量不足、高層次科技人才匱乏、人才培養與安全生產及管理實際需求脫節等突出問題。
(二)安全生產人才比較緊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嚴重缺乏
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安全生產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2010年至2015年,從事安全生產的人員總量將從419萬人增至670萬人;至2020年,要達到860萬人。同時要求:“相關專業(安全生產)的人才比例需達到50%以上;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為1:4:5。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國從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的人才總量將達到8.7萬人,年齡結構、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三)重慶區域經濟迅猛發展,急需大量高層次安全生產管理人才
西部大開發、重慶大發展,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市委、市政府提出“人人重慶,和諧平安”的戰略目標,并且重慶作為全國唯一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急需大量安全生產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一是高層次企業安全生產人才缺乏。在重慶現有4萬余名企業安全生產人員,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不足1萬人。二是高層次安全生產監管人才缺乏。重慶全市安監部門安全監管人員共630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1293人,占21%。為提升安全監管人員素質,重慶市安監局計劃每年支持30人進修安全工程碩士研究生。三是安全生產技術服務人才缺乏。據調查,重慶市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如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機構、國家職業危害實驗基地等每年需安全工程碩士人才約30人。因此,重慶市每年對安全工程碩士人才的需求量至少260人。重慶科技學院在石油、化工、鋼鐵、建筑等領域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辦學優勢,在重慶科技學院開展工程碩士安全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加快高層次應用型工程碩士培養,實現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互補,具有不可替代性。綜上所述,隨著國家和重慶市社會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面對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加快培養大批高層次應用型安全人才已迫在眉睫。
三、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六要素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培養理念指導下,根據高層次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需要,為研究生構建的較為穩定的教育結構及其運行方式和運行機制的總稱[3]。根據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設置目的,參照國內外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先進理念,提出研究生“六要素”培養模式,即人才培養目標、招生與學制、課程教學體系、專業實踐教學、導師隊伍建設和質量監督評價六個要素。
(一)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的人才培養目標
當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要求更高。研究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專業碩士研究生,如果單純的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就無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從事科研工作方面應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能對國家、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在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把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貫穿于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4]。對于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更加注重實踐性,而目前社會急需的是創新能力。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先進安全理念和良好職業素養,具備較強的安全監管執法能力、生產現場安全設計能力、安全生產檢測檢驗能力、生產安全風險控制能力,獲得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相應的訓練水平,能夠在安全生產管理、石油天然氣化工、礦山和建筑等高危行業、安全技術服務機構、政府監管部門等適應安全工程領域實際工作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安全生產技術和管理人才。
(二)招生與學制
招生是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起點,學制則可保證質量[5]。研究生入學的招生規模要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針對目前專業領域即將或相對飽和的現狀,招生規模應采取適當的縮減措施。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習時間短,就業目的性強,具有獨特的職業導向性。學制一般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年限,設置非常靈活,如美國大多專業學位的學制是1-2年,遠程教育一般在3年[6]。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主要采用學年制,大部分采用的是“1+1+1”的培養方案,這與個別學生或者個別專業的特征不相吻合,難以適用。我們可以采用“一年三學期制”,課程學習一學期,學位論文一學期,時間大體均衡,專業實踐則隨著學生和實踐單位的需求而不斷調整,半年或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實踐,這樣學制就可以發生彈性化的改變。
(三)課程教學體系
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在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充當體現教育思想載體的“角色”,因而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要反映其實踐性、前沿性、開放性。為實現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其課程設置既要體現本專業基本理論以及方法,又要能反映本專業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發展動態,因此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一定要凸顯特色。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在課程設置原則上重點強調專業實踐理論教學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與安全領域的執業資格認證體系相銜接。根據生源類型、培養基地需求、崗位資質、就業面向等因素,構建由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兩部分組成的模塊化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包括公共課、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核心課程:包括防災減災工程、系統可靠性分析、安全檢測與監測技術、作業危害分析、安全工程領域前沿技術、安全工程專業英語等課程。
(四)專業實踐教學
專業實踐教學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專業實踐教學既是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從事科研能力的主要“幫手”。實踐教學是樹立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質量是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首先要遵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綜合多方面考慮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諸多不利與有利因素,摒棄不利因素,汲取有利因素。此外,應當建立健全各項實踐教學規章制度,落實和完善各項實踐教學相關管理規定,切實保證實踐教學質量。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的實踐教學由實踐教學計劃、內容和方法、手段以及考試考核等環節組成。實踐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落實實踐教學質量監控管理辦法,研究生處與實踐教學管理科積極開展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工作,逐步建立實踐教學的信息反饋體制,客觀、真實反映實踐教學質量。
(五)導師隊伍建設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強化案例教學,所有這些都需要擁有豐富實踐經驗教師的參與。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由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共同指導。這種制度一方面可以幫助研究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企業單位按照需要培養人才。目前,對導師的選聘,校內導師通常以學校現有研究生導師為基本遴選范圍,對于企業導師的選擇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學位或副高級別以上職稱、專業精深、職業素養高且有較多科研成果的專家。因此,為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應該建立導師“能本策略”、“能進能出”的彈性化管理制度,廢除導師終身制,營造動態激勵機制,不斷輸入新鮮血液,保持導師隊伍的生機和活力。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式采取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方式。全日制的研究生采取進校后先學習部分課程,到企業學習并發現問題、回學校學習、再回到企業解決問題的培養方式,即采取“學校+合作企業+學校+合作企業”的培養方式。全日制研究生要求在企業工作的時間累計不少于1.5年。
(六)質量評價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論文質量評價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的基本保障,畢業論文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統一反映,也是高校教學質量水平的直觀體現。重慶科技學院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質量管理方面,有著嚴格的把關。在學生論文選題及其現實意義、指導、中期答辯、評審專家小組全程監控,這樣可以有效檢驗學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如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論點的科學性,論文結構層次的完整性與合理性,文字水平、圖表運用技巧,論證的邏輯水平,廣度與深度運用理論的程度,研究材料事實的可靠性與代表性,結論的價值等進行質量保障,進而可以提高研究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包括校內質量體系和校外質量體系兩個方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由校內質量體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校外質量體系監督和促進。重慶科技學院設立專門負責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管理的機構,負責規劃實施管理招生錄取、學制安排、專業實踐、培養質量監督等相關事宜。例如重慶科技學院監督人員選擇學科專家、企業專家以及學生代表共同對整個培養過程進行監督管理;質量反饋體系由學校、社會和研究生共同參與,整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運行結果需依靠學校、社會和研究生個人的及時反映,并能得到三方主體的重視。可采取信息化平臺的方式,對學生的管理、質量監督以及反饋都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這樣方便對學生進行實時管理。并且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評價中更加注重社會企業的參與,企業及時反饋學生工作情況和就業現狀,可以更好地推動學校及時調整培養計劃和規模,使專業學位碩士成為推動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發展的動力。
四、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工作的實施
以重慶科技學院下屬二級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為例,2006年5月,經重慶市教委批準,由重慶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與重慶科技學院共同組建下,重慶安全工程學院在重慶科技學院掛牌成立。安全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實驗中心是重慶市安全工程人才培養基地的重要實踐教學平臺,同時也是重慶市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的重要科技研發、安全檢測檢驗社會服務平臺,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創建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設方面成績斐然。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院(中國安科院重慶分院)于2008年在學校掛牌成立,2010年10月重慶市安全生產檢測檢驗技術中心在重慶科技學院掛牌成立。學院開設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建筑安全三個專業,現有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87名,擁有國家級職業危害實驗基地1個,2個國家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省級重點實驗室,分別是“重慶市非礦山安全與重大危險源監控實驗室”與“重慶市職業危害檢測與鑒定實驗室”,學院擁有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5個、重慶市檢測檢驗中心1個、消防技術服務中心1個[6]。學院安全工程領域涵蓋煤礦、非煤礦山、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工業領域,主要培養方向有:(1)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主要利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管理機能、控制來自自然界的、機械的、物質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為,避免發生傷亡事故、保證職工的生命安全與健康,保證生產順利進行。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現代安全管理體系建設、過程風險評價技術等。(2)安全技術及工程。安全技術與工程研究方向主要以非煤礦山過程中災害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規律,過程控制中的安全基本理論與工程技術為研究對象。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理論及新技術的基礎理論,開展行業系統安全分析與評價、預防和控制的關鍵技術應用研究。(3)職業衛生工程。職業衛生工程主要研究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善勞動條件,開展預防和控制職業危害的基礎理論、現代職業安全健康技術標準及管理標準化、職業危害檢測檢驗方法,職業危害控制及防護工程技術等研究。
(一)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在制定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時,根據國家目前安全工程領域對安全生產、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實際需要,同時結合學校安全工程學院對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知識結構、素質要求等,科學合理的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并且根據實踐運行中學生的理論知識水饋情況對人才培養方案作出相應的合理調整。參照全日制安全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特點,經學院研究生教學管理小組的共同研討,學院把研究生課程體系拆分為三大模塊,分為學位課、非學位課及實踐環節。實行學分制,總共為47個學分,其中學位課有27個學分,非學位課有8個學分,實踐環節有12個學分。研究生第一學年及第二學年上半年為課堂教學與校內實踐環節,研二下半學年及研三學年為畢業設計及校外實踐環節。2016年9月25日,安全工程辦學十年總結大會暨2016年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國際學術論壇在重慶科技學院隆重召開,與會各專家教授耐心為學生召開“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領域學科前沿講座”,為學生們講授安全領域前沿科學知識。
(二)優秀的教師隊伍建設
在師資配置方面,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選聘的是具有精深的專業理論知識、思想素質高、教學履歷豐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且擁有較多科研成果的骨干教師。此外,學院定期從消防部隊、重慶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單位聘請技術水平卓越和管理經驗豐富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來授課,學院鼓勵任課教師編安全工程領域適合專業碩士使用的教材。目前,學院研究生導師參與編撰和主編了《安全學原理》《化工過程與裝備安全技術》《化工安全》《職業危害控制技術》《實用管理心理學》等5部專著和教材。同時,學院每年遴選優秀的骨干教師到國外一流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及科學研究,主講教師還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注重研學結合,不斷更新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以便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保證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質量。
(三)優秀的實訓平臺建設
重慶安全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實驗中心秉承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使命,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安全工程實驗中心承擔“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任務,在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實驗教學理念、建立的實驗教學體系、提出的整體建設方案特色鮮明,人才培養效果顯著,示范引領作用明顯,在安全生產行業領域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根據學校和學院的“十三五”發展規劃,安全工程實驗中心將以學校應用型技術大學改革試點為發展契機,進一步完善以安全工程為主體,消防工程和職業衛生工程為兩翼,安全生產檢測檢驗和安全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不斷增強安全生產監管技術支撐保障能力,強化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將安全工程實驗中心建設成為具有鮮明的“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特色的國內一流安全工程人才培養、安全科學研究、安全科技成果轉化、安全生產科技支撐一體化基地。實驗中心教學團隊成員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側重于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工程應用型人才。通過邀請高級工程師開展專業知識講座與校內實踐基地的實訓以及校外企業的實習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借助教師的科學研究前沿項目或工程實際項目、學生的各種競賽項目和科技創新項目,使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機會大大增加,提升了學生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近年來,學院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重慶市教委、重慶市安監局、重慶建工集團、重慶燃氣集團、重慶消防總隊、重慶高新區消防支隊等17家企業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建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與中石油合作共建“石油工程綜合實踐教學平臺”,與重慶市安監局合作共建“安全工程綜合實踐教學平臺”,與重慶市教委共建“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學院充分利用擁有的國家甲級資質安全評價所,不僅為政府安全監管、企業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服務,同時為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和學生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提供良好的實踐條件。
五、結語
目前國家大力發展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研究這個特殊群體的特點和把握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規律,不斷創建和優化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才能真正完成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重慶科技學院作為首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試點單位之一,屬于辦學水平較高、特色鮮明、能夠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要、且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院校。全日制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思考。
作者:鄒碧海 周世靖 寇娜 單位: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黃旭華,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上饒師范學院教科院講師;盛世明,上饒師范學院教科院教授;孫元,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廣州/510631)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重點課題“中世紀大學教師教育的演進”(13ZD2L001)、華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高等教育國際化:來自中世紀大學的經驗和啟示”(2013kyjj029)研究成果。
摘 要:中世紀大學是一個具有濃厚基督教色彩教育機構,決定其教學活動的公益性質;同時中世紀大學又是一個自治機構,它必須自行解決其教學等經費問題。大學從其出現之日起就面臨著如何保證教育公益性同時又促進自身發展的棘手問題。中世紀大學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分期付款”和“差異化收費”的學費政策,有效的減輕了一般學子的經濟負擔,同時巧妙的把絕大多學費轉嫁到富人身上。中世紀大學的學費由10%的貴族承擔。中世紀大學學費政策誘迫富人為教育做貢獻,盡可能為多數人提供了大學教育的機會。中世紀大學的學費政策是市場經濟和教育公益性有機結合的典范。
關鍵詞:中世紀;大學;學費政策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在中世紀歐洲大學史的研究中出現了一個顯著的變化,那就是大學社會史的出現及其繁榮,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也由此走向興盛。①我國在教育學領域對中世紀大學的研究還基本處于一種泛泛而談的宏大敘事的階段②,這種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優點,不過它最大的缺陷是無法對歷史和現實世界進行“洞幽”和“燭微”,真理正是隱藏在諸多“精微細節”之中。
學費制度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對中世紀大學學費政策研究的論文還比較少。中世紀大學在長達四百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經驗值得我們深挖。本文嘗試探討中世紀歐洲大學學費政策,并期望通過對該問題的論述,有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中世紀歐洲大學和學生的生活狀況;為教育決策部門學費政策制定提供思想和制度資源;同時期望有更多的學者能加入中世紀大學生活史的研究。
一、“知識是否可以牟利”的態度流變
在討論中世紀大學學費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西方古代社會對知識和金錢之間關系的態度:知識是否可以用來牟利?
(一)辯士:知識就是金錢
知識是否可以牟利這一命題早在古希臘就已經出現。辯士是西方最早的一批專業性教師[1],他們以教學為職業,對于他們來講知識是可以而且必須用來牟利。部分辯士為了獲取高額學費,不惜以“詭”辯來顛倒是非,被視為“智慧的妓”(Prostitutors of wisdom)。其實關于教學收費,在辯士之前,古希臘公、私學校的教師早就實行了,因此不能以教學收費來譴責辯士。既有的教師教學效果不好,辯士善于教學,顧客盈門,難免令人眼紅。辯士被人污蔑為“騙徒”,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對于辯士在教學上收取高額學費這一做法,在學界引起了極大的爭論,成為討論知識、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的濫觴。人們擔心此舉會把神圣的知識探索沉淪為低俗的金錢交易,從而可能導致師生純潔關系的異化。
(二)蘇格拉底:知識就是美德
對于辯士這種公然把知識和金錢掛鉤的做法,為部分格調高雅的雅典人所不齒。隨后的蘇格拉底提出“知識是美德”(Knowledge is virtue)的理論以制衡之,即反對用知識來牟利。蘇格拉底知行合一、不計功利、為知識而知識的舉動,開啟了西方學術自由奮斗史的序幕,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時代的孔子,身體力行營銷“學而優則仕”的主張,也成為中國學人經世濟民的實用主義思想源頭。這兩大偉人的思想和行為奠定了東西方文化的基本底色。[2]
(三)基督教:知識是上帝的禮物
基督教繼承了蘇格拉底關于知識不能牟利的觀念,不過基督教對知識進行了神化。知識是上帝的禮物不能用來牟利(Science was a gift from God,which could not be sold)。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基督教壟斷了文化教育的一切權利。在中世紀任何人從事教育或教學必須經過教會的允許。那些沒有獲得允許就去教書甚至辦學的人,會受到教會嚴厲的懲罰,即“絕罰”(excommunication),就是開除教籍、逐出教會。當時有“販賣知識罪”這一罪名。
(四)中世紀大學:為傳播知識付出的勞動可以得到報酬
中世紀社會,教師是由教士兼職的。教士從事教學是傳播上帝的福音,是拯救人類墮落的靈魂,不僅不收學費,反而愿意給予學生、教徒盡可能的幫助。他們從教會獲得牧師俸(benefice&prebend),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中世紀大學出現。中世紀大學教師是一個真正以教學為職業的群體。這意味著一個新興的職業產生,“一個以寫作或者教學,更確切地說同時以寫作和教學為職業的人出現了”[3]。他們沒有來自教會的俸祿,只得靠收取學生的學費維持生計。這和教會關于“知識不能牟利”的理念相矛盾。教師爭辯,知識不可以用來牟利,不過為傳播知識而付出的勞動應該可以得到報酬。顯然這有狡辯的成分,不過最后教會還是做出了妥協。那些沒有任何其它經濟來源的教師,可以收取少量的學費,教會把因教學而產生的利潤稱為“可恥的利潤”。
中世紀歐洲大學是一個具有很大自治權的法人實體。大學可以自主地決定課程設置、考試、頒發學位、判定學者是否具備加入教師行會的資格等學術領域內事務;同時它自己也需要解決辦學場所、經費來源等問題。為了維持自身的運轉,大學需要籌措相關經費。中世紀大學收入來自于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內部收入來自于學費、恩惠(graces)和其它(比如從同鄉會收取的錢);外部收入基本上來源于教會的捐贈,國王、公爵或者市民所付的薪水、捐贈和助學金。[4]由于篇幅所限,這里只討論中世紀大學的學費問題。
二、中世紀歐洲大學學費政策
我們平常講的學費是指狹義的學費即一次性的注冊費。這里討論的中世紀大學的學費是廣義的學費,指學生與學校當局(教師)因為教學產生的相關費用。具體說學費包括:一次性支付的注冊費和其它一些雜費:如學位費、聽課費、各種教俗典禮費、獲取各種證書和檔案錄入的費用、支付給學監的費用、租用教室和圖書的費用等。這里主要討論注冊費、學位費、課時費、書本費。
(一)注冊費
注冊費一般分為三類:1.每個學生都必須辦理的“大學入學注冊費”;2.學生所屬學院的注冊費;3.學生所屬同鄉會的注冊費。此外,許多大學還存在一種“勒索”性收費,即老生要求新生必須繳納的“入門費”(entrance fee),盡管不少大學在章程中明文禁止對新生敲詐勒索。[5]在注冊費中大學入學注冊費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費,也是我們這里所關注的。
中世紀大學入學注冊費通常比較低。在中世紀大學的早期,通行的學生注冊主要在學院進行,而且是學生直接向一位老師注冊并交納注冊費。正式的大學注冊和收費則從14世紀晚期才在中歐的新興大學中興起,并在16世紀成為歐洲各大學的流行做法。
歐洲各大學的注冊費不盡相同,但其中一個共同特點是:各大學對相關條例的執行比較靈活。入學費通常按照貧富差別而交納不等的費用,窮學生通常免交注冊費。如1490年法國瓦倫斯大學的條例規定,新生在入學后的一個月內必須交納學費,每個貴族出身的富裕學生交3弗羅林(florin,一種金幣名稱),一位不太富裕的學生交2弗羅林,所有其它的學生交1弗羅林,窮學生則完全免費。③ 1447年的愛爾福特大學條例規定,每一位在大學注冊的學生,只要負擔得起,都要交納1/3弗羅林或同等價值的20格羅申(Groshen,一種銀幣的名稱);假如他是一位貴族或擁有爵位者,則交納1弗羅林;高級教士或期望被置于第一等級的教士,則至少交納1/2弗羅林;窮學生則至少交納6格羅申;假如注冊者沒有交納費用,則在登記冊上應注明為“貧民”。[6]中世紀大學,在入學方面對學生沒有什么經濟上的要求。事實上沒有任何要求:不管貧窮,不管社會地位,不管戶口,不管健康與否,不管年齡,對語言能力也無要求,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教無類。[7]
(二)學位費
在學雜費中,學位費占了相當高的比例。獲取學位的花費通常包括考試費和獲得學位的慶典費。據考證,在英國各大學,一位學生獲得學士學位所需的費用大約相當于其一年的膳食費,或其年度花費的75.2%,即2鎊9先令4便士。[8]至于歐洲大陸地區的大學,盡管我們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但根據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所需的費用來推算,一位學生獲得學士學位的費用大約相當于其年度花費。[9]正是由于學位費過高,大多數藝學院學生沒有完成他們的大學課程。據一項著名的研究(Paulsen,F.Histor)表明:中世紀大學從入學讀到“bachelor”的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讀到“master”或“doctor”的人又只占四分之一。[10]針對這種情況,許多大學制定了相應的條例加以限制④,但仍然有眾多的學生無法獲得學位。可見,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學位費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們一項望而卻步的沉重負擔。
(三)講課費
各個大學的講課費不盡相同。一般而言,意大利大學的授課費用比較高,其它地區大學的授課費用相對較低。對于極其貧窮的大學生,學校往往免收授課費。胡安一世于1392年頒布法令,規定里斯本—科英布拉大學的富裕的法學院學生應付講課費40鎊或里弗爾(Livre ),中產階級的學生付20鎊,窮學生付10鎊;其它大學該法令由地方當局組織實施。[11]
我們迄今所能搜集到的有關講課費最為詳盡的資料來自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和德國的萊比錫大學。據1405年博洛尼亞人文與醫學大學的課程設置條例,我們可以估算出,一位大學生修完全部課程所需費用共為1226博洛尼亞索里達(合61.3里拉,約40.87金弗羅林),約占其四年總費用的3065%。[12]因講課費太高,所以一些學生設法逃避交費。一位博洛尼亞大學著名法學家曾哀嘆:“他們想學習,卻不想交費。所有的人都想學習,但是沒有一個人會交費。” [13]
(四)書本、紙筆費用
對于大學生而言,書本和紙筆亦是必不可少的。在15世紀中期書籍印刷和紙張廣泛運用之前,復制書籍的材料和工藝仍然比較落后和昂貴,所以導致書籍價格長期居高不下。大多數學生通過復制或者租借來滿足對書籍的需要。對于關涉到每位學生和教師切身利益的紙張、書籍的價格和質量,各大學紛紛制定了相關的條例,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眾多大學所形成的教科書的租借、復制體制。大學往往規定文具商們應嚴格按照大學的相關條例出租樣本書以供學生復制,這樣把書籍價格控制在一個基本合理的價位。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在巴黎大學,“入學費和書籍費始終是大學生預算中最少的部分” [14]。這種租借、復制體制滿足了大學生對書籍的急需,保證了大學教學的正常運轉,其作用不可低估。
中世紀大學除了學位費過高沒有獲得根治,對于其它的學雜費,如注冊費、講課費、書籍、紙張等費用制定了相關的條例加以限制;而且還對大學城中的房租、文具、紙張、日常生活用品等進行評估和限價,將價格控制在一個比較合理的范圍,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成本。所有這一切都體現出大學試圖降低學習費用,盡可能使更多的學生獲得學習機會的努力。這一切和中世紀社會的“教學無償”的思想以及中世紀大學擁有的廣泛的自治權密切相關。
三、中世紀大學學費政策的特色
中世紀大學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費政策:分期付款、差異化繳費。
首先,中世紀大學實行的是一種分期付款的學費政策。
中世紀歐洲各大學入學注冊費很低。現在大學,學生新學期交給學校的高額入學注冊費,在中世紀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據估算是一個普通學生半個月左右的生活費)。為什么中世紀大學的注冊費如此之低?這里有幾個考量:首先,基督教一直主張實行“教學無償”的思想,把教學產生的利潤稱為“可恥的利潤”,這必然會對大學的學費政策產生很大的影響。中世紀大學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自治法人機構,決定大學不可能無償教學,只好象征性收取學費;其次,當時以托缽會修道院為代表的修士實行無償教學,這種市場競爭機制導致大學不可能收取高的學費;再次,當時師生流動很大,大學競爭很激烈,這種市場競爭機制也抑制大學收取高額注冊費沖動;最后,一次性收取大量的注冊費不利于師生的流動,對學生尤其不公平。
大學和大學所在的城鎮不是通過學生的注冊費來獲得好處而是通過大學培養人才和發展、活躍當地的經濟和其它方面贏得溢出效應。正如上文所說,中世紀大學不會拒絕任何一個學生入學。中世紀大學以把每個教室、宿舍填滿為樂趣,所以注冊費很低。
如此低的學費是不能保證學校正常運轉的,大學必須用其它名目收取費用,其中聽課費就是一種變相的學費。聽課費大約占一個學生全部花費的30.65%。在中世紀大學,一個學生剛到學校,就會有學長來游說他去上某個老師的課,這個學長一般會從教師那里得到一定的報酬。當時就有提防“西貝波修斯(pseudo-Boethius)”的說法,意思就是不要輕易把聽課費交給那些沽名釣譽的講座教授。有些大學甚至出臺政策,學生可以在聽較長時間的課以后才決定是否繳納聽課費,甚至聽完課才繳聽課費。[15]這樣在保護了學生的利益的同時好像又侵犯了教師的利益,學生愿意學習知識而不愿繳費。當時博洛尼亞大學每個講座都設有兩個教師以便他們互相競爭。[16]不過總的來說,這種市場競爭機制的確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當時一個學生只聽課、不繳納聽課費,也不參加考試,教師對此是無可奈何的。如果要參加考試,學生就必須繳納所欠費用。參加學位考試的各種費用很高,在英國,學位費相當于一位學生年均膳食費或其年度花費的75.2%。在歐洲大陸,學位費大約相當于一位學生的年度花費。事實上參加學位考試的學生很少,所以一般是有錢人才參加學位考試。
這種把學費分解為注冊費、聽課費和學位費的分期付款的學費制度,大大降低了入學門檻,使得更多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付費上學,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自由。當時師生流動性很大和這種靈活的學費制度是分不開的。
其次,中世紀大學實行的是一種差異化學費政策。
中世紀大學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專業、不同階層的學費亦有差別。自大學興起直到“價格革命”前,歐洲各大學的學生費用盡管也有所增長,但是增幅不大。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大學生的最低學費數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意大利大學最貴,法國次之,神圣羅馬帝國和英國大學最低。不同專業和不同學歷的費用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人文學院學生的花費最低,神學院次之,最貴的是法學院和醫學院;同時,就讀的學位越高,花費越大。
不過最具中世紀特色則是根據學生身份等級和貧富,實行差異化學費政策。這種差異化學費政策主要表現在入學注冊費、聽課費、學位費等方面。一般而言,富有的學生所支付的上述費用為規定中的最高標準,而被確認為貧窮的學生,上述費用往往會減免。例如,各大學大都降低或免除了窮學生的入學費。由于入學注冊費較低,而不像今天的大學入學費昂貴得嚇人,所以大學門檻大大地降低了。貧窮不會成為人們上大學的障礙,從而保證了貧困學生獲得相對同等的教育機會。可見,正是遵循著“貧富有別”的原則,大學在收費方面向窮學生進行了傾斜,使得學校既能收取到盡可能多的費用,又不使窮學生失學。要知道在“在新舊歐洲(至少是阿爾卑斯山以北),15%-20%的在校大學生是貧窮的” [17]。在中世紀的歐洲,富人亦被迫為大學教育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在15世紀的巴黎大學,最大部分的應付款項是由占學生總數10%的貴族學生所繳付的。” [18]
四、中世紀大學學費政策的啟示
讓貧窮的學生進入大學可以不必通過降低規定的收費標準,而是可以通過分期付款、減免或免除部分費用的方法,這是中世紀大學學費制度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對于大多數人最困惑的是:為什么中世紀大學可以實行富人多付費、一般人少收費、窮人免費的差異化學費政策?為什么大學可以實行分期付款的學費政策?中世紀大學學費政策在教育理念和制度安排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啟示。
首先,中世紀大學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學術機構。早期大學和學院基本上都是教會的侍女和附庸。大學修道院式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因于它與教會的世代聯系。[19]大學和教會的聯盟是基于一種信仰:學者是“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國的引路人”[20]。教師有一種天然的宗教使命,即傳播上帝的福音。這使得教師把教書當作一份事業(career),而不僅是一個工作(job)。教會的傳統觀點認為:知識是來自上帝的禮物,不能加以買賣。也就是反對向學生收取學費。中世紀社會“知識是上帝的禮物,不可牟利”理念和因為教學產生的利潤是“可恥”的思想,對中世紀大學學費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實行教育平等奠定了理論基礎和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在中世紀濃厚的宗教氛圍下,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使得富人愿意拿出大筆錢來資助窮人求學。當時的教俗統治者和富人紛紛捐資助學已蔚然成風。面向教師和學生的大學貸款基金的設立、為窮學生提供免費食宿的學院的出現就是最好的實例。
其次,中世紀歐洲是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按學生身份等級差異化學費政策滿足了貴族的救贖心理和虛榮心。貴族等擁有爵位的人在繳納高額學費的同時也享受著相應的特權。比如在中世紀大學,教室的座位是分等級的,靠講臺前面的座位是VIP客戶,為貴族專享;教室兩邊的座位是繳費學生的,教室最后面的位置才是免除學費的窮學生的專門區域。[21]這種特權在中世紀大學比比皆是,比如在住宿、餐飲、著裝、集會等,那些繳納高額學費的學生都享有程度不等的特權。中世紀大學通過市場化手段,最大限度的謀取利潤,同時把這些利潤補貼給那些窮學生,回報社會,使得大學具有社會企業的特點。
我國經濟學家茅于軾建議提高學費,并通過設立補助金的方式,來幫助貧困學生的設想,在中世紀大學已是活生生的事實。茅先生關于提高學費資助貧困學生的設想可能是基于經濟學的考慮或者是受到美國學費政策的影響。美國的學費政策經歷一個從低學費、低補助到高學費、高補助過程。美國的高學費、高補助學費政策建立在健全的征稅制度和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以及民間捐資助學傳統上面。這再次證明教育問題如學費繳納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美國實行的高學費、高補助的學費政策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中世紀大學學費政策的回歸。
我國目前主要學習美國的高學費、高補助學費政策,它從整體上改善了教育公平。由于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和傳統,我國在實行高學費政策引發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高收費使大量低收入者對大學望而卻步或提前輟學。高校中貧困生群體的生活狀況令人擔憂,由于生活的窘迫、心理的焦慮與自卑,他們成功的可能性也遠低于其他學生,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社會現象,從而導致新的“讀書無用論”。如何讓富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讓低收入者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需要我們設計巧妙的政策誘逼富人為教育做貢獻。
再次,中世紀大學實行的分期付款的學費政策,表明中世紀大學具有靈活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這種分期付款的學費政策,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巧妙的將大多數學費轉移到貴族身上,使得更多的學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它方便甚至鼓勵學生自由轉學。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市場經濟辦學機制,各大學之間為爭取生源,相互競爭,從而提高了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可以說,中世紀大學的學費政策是市場經濟和教育公益性結合的典范。
歷史一再證明,大學只要實行市場競爭機制,大學就生機盎然;反之,大學就死氣沉沉。現在大學出現了一種新的發展趨向:無墻大學、網絡大學的出現,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學習世界上著名大學權威教授的課程。耶魯大學就雄心勃勃宣稱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最終把所有課程放到網上以供所有人享用,從而建立一個強大的學術帝國。開放入學、市場競爭、學生中心、學習自由、名師效應、校園建筑缺乏等,這一切和曾經的中世紀大學是如此的相像,以至于有學者提出:回到未來的高等教育——中世紀大學。[22]
教育改革必須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歷史不是一件約束物,它不能束縛目前的一代。雖然歷史學家手中沒有水晶球可做預言,沒有魔鏡可供占卜,但它在這一領域也能為他人提供有益的東西:如果你想要知道你要去哪兒,它幫助你了解你曾經去過哪兒。” [23]我們研究高等教育,有一種傾向就是唯歐美國家馬首是瞻,患有“歷史遺忘癥”。我們研究中世紀大學,不是“戀尸癖”。中世紀大學不是化石,我們的大學和中世紀大學一脈相承。中世紀大學在長達四百多年的教育實踐里,為我們留下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去挖掘。中世紀大學就是近現代大學的試驗場。我們是要研究歐美等國家的教育,不過,需要謹記在歐美民族國家之前,大學還有一段漫長的歷史。相比較歐美那些“成熟”的教育經驗,中世紀大學具有萌芽性質的理念、制度更本源,更有生命力,或許更值得我們關切。
注釋:
①較重要的研究論文和著作有: T.H.Aston,“Oxford’s Medieval Alumni”, Past and Present,1977(74); T.H.Aston,G.D.Duncan,T.A.R.Evans,“The Medieval Alumni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Past and Present,1980(86); Hilde de Ridder-Symoens,ed.,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Olaf Pedersen.The First University-Studium General and the Origins of University.Education in Europ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Alan B.Cobban, English University Life in the Middle Ages,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②宋文紅的《歐洲中世紀大學:歷史描述與分析》(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石廣盛的《歐洲中世紀大學研究》(復旦大學2007年博士論文)、張磊的《中世紀大學》(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相對來說從微觀方面對中世紀大學做出描述。
③在15世紀中葉的佛羅倫薩,著名律師和大學教授的平均年薪為200-500弗羅林,銀行經理為100-200弗羅林,佛羅倫薩文書次長為100-150弗羅林,中產階級裁縫為60弗羅林。可以看出,當時的注冊費的確很低。見王乃耀的《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經濟之考察》(《世界歷史》2006年第1期)。
④除了維也納地方議會制定了相關法令外,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德國各大學等也紛紛出臺條例免除或部分免除窮學生的學位費。Post,Gaines.Masters’Salaries and Student-Fees in Medieval Universities [J].Speculum,1932.Vol.7.No2.181-198.
參考文獻:
[1][2]林玉體.西方教育思想史[M].九州出版社,2006.1, 1—17.
[3]勒戈夫.中世紀的知識分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
[4]Aleksander Gieysztor,“Management and resources” in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ol.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 edited by Hilde de Ridder-Symoens,13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7][11][21]Rainer christoph schwinges ,“ Admission”in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ol.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 edited by Hilde de Ridder-Symoens,277-278,171-173, 280-281,171-17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6]Robert FranciS Seybolt, The Manuale Scholarium: An Original Account of Life in the Medieval University.17.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1921.
[8]徐善偉.中世紀歐洲大學生學習及生活費用的考察[J].世界歷史,2012(1):79-88.
[9]哈斯金斯.大學的興起[M].梅義征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82-83.
[10]Stephen C.Ferruolo.“Quid dant nisi luctum? ”:Learning,Ambition,and Careers in the Nedievcal University[J].History of EducationQuarterly, 1988, 28 (1):1-22.
[12]Lynn Thorndike, “Regulation of the Bejaunium or Freshman Payment”in University Records and Life in the Middle Ages.273-285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4.
[13][15][16]Alan B.Cobban.Medieval student power [J].Past﹠Present,1971(53):44-45.
[14]Eric H.Reiter.Masters,Students,and Their Books in the Late Medieval German Universities[J]Paedagogica Historica,Volume34,No.2,1998.
[17]Astrik L.Gabriel,Review of Matriculation Books at Medieval Universities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1996(82):459-468.
[18]Post,Gaines.Masters' Salaries and Student-Fees in Medieval Universities [J].Speculum,1932.Vol.7.No2.181-198.
[19]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38-146.
[20]杜威.我的教育信條[A].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C].王承緒,趙祥麒編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