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6 11:41: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科技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因為癌瘤是人體細胞的一種基因突變,所以不能單純認為是以點向面擴散問題。在病人的血液里,淋巴及某些臟器內都 已經有變異的細胞存在。所以癌瘤的形成,只是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一種表現形式。
目前在中醫和西醫治療癌癥方面,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都存在某些片面性、局限性和矛盾性。如西醫的放療、化療, 中醫的以毒攻毒,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大量殺死正常細胞,造成了“祛邪正變衰”的局面。而活血化淤、攻堅散結,如使 用不當則更促使癌細胞加速繁殖和轉移。如給癌癥患者輸入各種營養,同時也給癌細胞提供了營養基礎,更加速癌細胞繁殖。 因為癌細胞繁殖能力為正常細胞的80倍以上,于是就形成“扶正邪更盛”的局面。怎樣才能解決“扶正邪更盛,祛邪正亦衰” 的矛盾?通過四年來對數千名各類型的癌癥患者的治療,我采用以下幾點:
第一,采用恒定的遺傳基因物質,防止和控制細胞基因的突變。動物或植物的形態和分子結構的改變,取決于遺傳基因 大穩定情況。我認為在穩定的遺傳基因物質中,必然存在著一種恒定的遺傳因子,在控制或限制細胞的變異。如果人體中能 增加這種恒定的遺傳因子,就能從根本上防止癌瘤的發生或控癌細胞的生長擴散。試驗證明,一份正常細胞48小時自然死 亡率為10-15%,加入我院研制的含有恒定遺傳因子的中藥液后死亡率小于5%。
第二,使用藥物切斷或干擾增殖細胞和靜止細胞的信息源。 癌細胞中的增殖細胞的破壞性極強,而靜止細胞是癌癥復發和轉移的直接根源,因為它處于靜止,分散和半休眠狀態,對藥 物敏感性極低。實驗發現,當增殖細胞大量死亡時通過一種ynx物質將信息傳遞給靜止細胞,使靜止細胞大量轉化為增殖細胞 并高速繁殖,這就是手術后容易“轉移”和“復發”的原因。所以采用藥物切斷或干擾兩者間的信息源,使靜止細胞永遠處 于休眠狀態,就能從根本上控制癌癥的復發和轉移。
第三,用藥物取代癌細胞所特需的某種物質,破壞增殖細胞的分子結構,使之無法再形成新的增殖細胞,而原有的增殖 細胞,則因得不到必要的營養而“餓死”,我們提煉出某種中藥,其分子結構與癌細胞特需某種物質相似而又非?;钴S。這,可以不采取“殺”而是采取“偷梁換柱”的辦法徹底鏟除癌瘤形成的條件,其道理正如人體一氧化碳中毒一樣。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采用科學的方法提煉出系列抗癌藥-“傅山神”。在河北省醫學科學院作的毒理實驗中,用38只小鼠,均給服用常人劑量的28倍藥物,結果38只小白鼠飲食、糞便、毛色、活動等均無異常發現,更無死亡發生。在體外培試驗的彩色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常細胞無任何變異,而癌細胞在24小時內有80%已經死亡。在臨床治療中,對肺癌、 肝癌、乳腺癌、直腸癌、食道癌等十二種癌癥患者服用傅山神系列抗癌藥物后,均無不良反應,有 95%的患者疼痛減輕,食 欲增加,很快退燒,精神狀態明顯變好,有些患者體重增加,有20-30%患者經拍片證實癌瘤縮小,有6-10%的患者癌瘤消失,藥已日益顯示出目前醫學上治療癌癥中所追求的“靶向藥物”。
2.1重視論文創新首發,參與國際競爭
辦刊人深知,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至關重要的就是只有發揮好工匠精神才能辦好科技期刊。憑中國辦刊人的聰明才智,無論是品牌策劃、定位策劃、選題策劃、發行策劃、包裝策劃、廣告策劃都不會輸于外國人。國際上刊物的功能和作用應該一樣,國外辦刊人的技術含量不比中國辦刊人高多少,只是某些國際刊物歷史悠久,知名度高而已。科學技術國際核心競爭力不是單靠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競爭力”“精品期刊”獲取,而是靠科學技術創新性、學術性、國際前沿科技信息獲得。隨著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平臺(ChinaXiv)于2016年6月14日正式上線,中國科學家將由此可獲得“首發權”。2016年初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寨卡病毒的論文被世界“頂級期刊”拒稿,但隨后國外科學家發表在《自然》《細胞》上的論文與他們的成果極其相似[12]。如果中國科學家在本土期刊發表,先通過中國知網、超星、ChinaXiv等預平臺優先出版,應該能最先獲得國際認可。因為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預平臺處理,中國科學家在投稿的同時把論文預印本提交給ChinaXiv或相關平臺,即便論文從投稿到正式發表滯后幾十天,也能確??蒲谐晒装l權得到國際認定,更何況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有水平、有能力搶占世界學術制高點、贏得話語權。這表明真正有創新性、學術價值高的論文在國內科技期刊發表,其首發權必定能得到國際公認,這才是提高中國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以往那種由于管理部門、評價機構崇洋,失去自信,讓辦刊人、作者亂了陣腳,失去了許多科研成果首發權機會的局面才不會重現。
2.2不忘辦刊初心,厘清科技期刊的功能
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創新駛入快車道,科技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由原來的跟跑向并跑甚至在許多領域領跑的重大轉變。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達8100萬人之多,每年全時研發人員達380萬人,居世界首位;中國的研發投入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申請專利數量位居世界前茅[13]。我國不缺乏優秀的高水平科技論文。科技期刊是科技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科研工作來講,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龍頭,又是龍尾”[14]。我們應認清科技期刊的功能和作用,牢記科技期刊“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重要作用”[15]宗旨,不忘辦刊初心,砥礪前行。我們的初心就是甘為他人做嫁衣,辦好科技期刊,充分發揮其科技進步助推器的作用。就作者而言,科技期刊是學術傳播平臺,是園地;就讀者而言,科技期刊就是開放的大學,吸取科學營養的圣地。辦刊人必須敢于擔當,下大力氣發揚蜜蜂和工匠精神,采好原料,精雕細琢;堅持創新,樂于奉獻;明確宗旨,辦出特色;讀者為王,真誠服務;努力組約優質論文,既發表在英文期刊上,也發表在中文期刊上,真正辦出一批與中國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化期刊、精品期刊。
2.3改革評價機制,還期刊真實價值
中國在科技期刊發展問題上務必改變不合理的量化評價指標,建立以“萬物同樂”為標準的新觀念,尤其是期刊理論上要破除“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建立科學的期刊生態位觀念,不同層次的科技期刊都有其生存價值和必要,相關部門對期刊既要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中國的科技興國、文化傳承不可能僅靠數據評出來的少數精品期刊、國際影響力高的英文期刊就能實現。主管部門必須拿出切實可行的期刊管理措施,深化期刊出版體制改革,做好頂層設計。在期刊收錄、發表刊物上要破除“崇洋、缺乏自信”的舊陋習,破除飽受詬病的唯SCI、自然指數、EI、影響因子(加菲爾德創建的私人公司“科學情報研究所”,以營利為目的,精準揣摩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人的心理,成功推出SCI、JCR報告,在《自然》和《科學》雜志上多次極力推崇影響因子,ISI公司與《自然》等刊之間有著心照不宣的共謀。由于這2個國際刊物的審稿機制并不一定合理、科學,因此,他們多次發表造假論文,至多撤稿而已[16]。)的錯誤做法。樹立文化自信、公平正義高于一切的新觀念。期刊的管理部門、評價機構以及辦刊人擯棄跟班式評刊、辦刊的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期刊論文同行評議機制,建議中國知網、超星公司、瑪格泰克科技公司、勤云科技公司、三才科技公司等推出的采編系統采用趙金文等研發并獲得國家著作權保護的“學術論文審稿意見書軟件”[17],其論文在同行專家評審時隨即自動生成得分(百分制)、等級(優、良、中、差10個等級,前3項又細分為3個等級),是除基金項目之外與論文自身質量相關性最高的學術指標(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與論文質量相關性很低),真正做到同行專家評文,以文評刊,以文評人。當然,中國科協最近推出的中國科技期刊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不失為提升中國科技期刊地位的良策。在評判問題上,破除自我評定的舊觀念,建立業不自評的新觀念;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尤其不能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由于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尤其是中國的航天工程、橋梁工程、量子計算機、高速鐵路4大領域均創下世界第一[18],很多領域具有國際話語權和主導權,我們科技期刊辦刊人應該根據中國國情,增強文化自信,提升科技期刊首發權、國際前沿科技信息的競爭力。評判優秀科技期刊的標準必須符合5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天人協調,有利于期刊發展,有利科學研究,有利于民眾幸福,有利于人的潛能發揮。
本報訊(記者任荃)若以科學論文的影響力來“論英雄”,中國大學的最好成績是世界第210名。在昨天開幕的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楊衛樂觀預測,按照目前的影響力提升加速度,位于“金字塔尖”的國內高校發表的論文的學術影響力,有望在幾年內躋身世界前100名。
科學論文的影響力通常以文章的累計引用次數來衡量。10年前,國內高校的論文影響力排在全球1000名之外;如今,已有3所大學躍升至全球前200名,4所大學擠進全球前300名。
楊衛是一名物理學家,他以清華、北大、復旦等中國9所重點大學(以下簡稱“C9”)的情況為例,用“動力學”的方式研究并展望了國內科學論文的發展路徑及走向。據統計,過去10年,平均每所“C9”大學發表的論文數量約為美國重點大學的1/2,但引用次數只有美國的1/5-1/6;幾乎每所“C9”大學的論文累計引用次數都在10年內增長了10倍有余,但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仍不及美國重點高校的1/6。
目前,“中國制造”的論文約占全球研究出版物總量的8%。據湯森路透科技集團預測,2012到2013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論文產出國。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市政協副主席高小玫出席開幕式。
英文名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主管單位:陜西省衛生廳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西安分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市
語
種:雙語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5123
國內刊號:61-1419/R
郵發代號:52-23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1科技論文與開放存取
11科技論文的作用
科技論文是科技成果的總結、學術水平的標志,是促進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有效途徑,更是評價一國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近幾年來,我國財政科技撥款及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呈穩步增長態勢,科研隊伍不斷壯大,科技論文數量也持續穩定增長。200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表明,我國作者2007年發表國際科技論文總數仍居世界第2位??萍颊撐牡难该驮鲩L,對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全球開放存取模式的興起,我國在強調科技數量的同時,卻忽視了科技論文在網絡時代開放存取的版權管理和保護問題。
12開放存取定義
2001年12月,OSI(openoilyinstiue)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召開信息自由傳播會議,并于2002年2月正式對外公布《布達佩斯公開獲取計劃》(BUdPestcpenaccessjiitiativ,eBOA)布達佩斯開放存取計劃認為,開放存取某一文獻是指可以在互聯網公共領域免費獲取,并允許用戶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檢索或鏈接到這些文章的全文,用于編制索引、作為軟件數據使用或用于其他合法目的,而沒有經濟、法律以及技術障礙。進行復制和傳播的唯一限制和版權在此唯一作用是給予作者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以適當的方式對作者表示致謝,并注明相應的引用信息的權利151。2003年3月《巴斯達聲明》、10月《柏林宣言》更加明確了開放存取的意義、概念、特點和對象,并明確提出未來發展目標。開放存取旨在通過國際環境建立一個免費的、不受限制的學術論文獲取渠道,消除信息資源的獲取障礙,促進教學科研,分享學術成果,推動世界范圍內的學術交流,讓學術成果成為全世界的共享資源。PETR認為,開放存取模式就是把同行評議過的科學論文或學術文獻放到互聯網上,使用戶可以免費獲得,以打破學術信息傳播的人為壁壘。
2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合理合法性
(1)國際圖聯開放存取聲明解讀。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一直關注信息的開放存取議題,設有開放存取信息及表達自由委員會(FAFE)積極推動信息的開放存取。2004年2月,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發表的《關于開放存取學術信息和研究文獻聲明對旨出,經同行評閱的學術文獻對人類的進步具有重要的貢獻,全面開放存取學術文獻是了解世界及縮減數字鴻溝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呼吁作者、編者、出版商、圖書館及信息服務機構,堅持開放存取原則,提供學術文獻服務。
(2)開放存取宗旨與知識產權法目標是一致的??萍颊撐拈_放存取旨在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實現學術成果的廣泛傳播,促進科技進步,使公共利益和著作權人利益同時得以實現。知識產權法的終極目標是鼓勵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科技進步,由此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在我國《著作權法〉〉和《專利法》中第一條都有體現??萍颊撐拈_放存取宗旨與知識產權法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擴大知識成果的廣泛交流與傳播,促進科技的進步、繁榮和發展。
(3)科技論文具有一部分公共性質,其大部分經費來源于國家財政資助。科技部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國際最多的部門是高等院校,占8458%;2007年國內最多的也是高等院校,占6603%,研究機構占10.19%。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正是受國家財政經費資助研究的主體。同時,科技論文資料來源離不開現有科技資源的支持,科技論文的創作需要建立在對現有科技成果和經驗吸收借鑒的基礎之上,科技論文肩負著傳播科技成果,促進科技進步的命。PUbHeLibraryofScience認為學術信息應屬于全社會的共同財富。
3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版權管理的新模式
(1)開放存取出版仍然是有版權的出版。開放存取出版模式以承認版權為前提,仍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傳統版權環境下著作權法被商業出版者利用來阻止人們對信息內容的隨意獲取與使用。開放存取模式的誕生標志著不同于傳統版權控制下的出版模式的新型法律關系的確立。在這種新的出版模式下,著作權以一種使科技論文共享和可以被他人獲得的方式發揮著作用。著名知識產權法專家、知識共享組織的創始人勞倫斯。賴斯格(LAWRENCE)旨出,開放存取出版不是沒有版權的出版11)。
定義中指出,對文獻復制和傳播的唯一限制,或者說是著作權的唯一作用,應該是給予作者對其作品完整性的控制以及作品以適當的方式表示致謝和引用的權利。在開放存取中,作者仍然保留對作品享有基本權利,比如,保護作品的完整權和署名權等,一些作者還禁止作品用于商業用途。通過這樣的著作權安排,使作者在保留基本權利的同時,鼓勵作者放棄其他權利,授權認可合法的學術活動中所需要的一切使用,從而盡可能地擴大作品利用的程度與范圍。
(2)開放存取不依賴讀者支付版權使用費。傳統版權控制下出版模式的維持主要依靠用戶支付版權使用費,即用戶的訂閱費,出版商對市場的壟斷性愈強,獲得的版權使用費就愈多。相反,開放存取出版模式所需的經費則越來越多地來源于作者支付的出版費,即出版費用由讀者轉移給作者或其他機構。對于被發表的論文每篇收取較高的評審費用。比如,BiMedCeta每篇論文收費330英鎊,而PLS對每篇論文收費1500美元。收取作者出版費用是0A期刊成本彌補的主要手段。
(3)開放存取是在現行著作權法的法律框架下運行的。開放存取的作品只限于作者同意和授權免費提供使用的作品。這與現行的著作權法并不沖突。因為現行著作權法賦予作者擁有限制作品傳播的權利的同時,也賦予了作者自由傳播作品的權利。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在一項開放存取政策草案中指出,不與現行版權法規相沖突。明確指出,不倡導突破現有的版權法,而只是在現有的版權法體系內,根據著作權人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實施開放存取出版。這樣,開放存取就形成了既承認版權法和以維護版權規則為前提,又在版權法的保護下打破版權壟斷的知識信息傳播的新模式。
(4)版權歸作者所有而不是轉讓給出版者。傳統出版模式下,作者將版權轉讓給出版者,而開放存取改變了傳統的學術出版權利歸屬方式,由作者擁有所發表作品的版權。1C一SURFPatneHngcnOPyHh”項目關于開放存取與版權的研究報告指出,開放存取期刊采用4種不同的版權政策,或者說學術作者有4種方式管理其作品的版權,分別是:①作者將部分版權轉讓給出版機構。作者保留版權,但允許他人使用和再利用作品,包括商業利用(如兩個主要的開放存取出版者PLCS和BKMEDCeta采用這一模式)。
②版權可以由作者保留,但是商業利用權通過許可協議轉讓給出版者。這一許可協議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學術使用。作者可以再利用其作品,只要不涉及商業利用權利,不必征得出版者的同意。
③開放存取作品再利用和作品轉換權利受到限制。這一模式是基于“知識共享”許可證,其限制商業目的的再利用,即“相同方式共享”。“相同方式共享”是指,基于此作品修改、轉換和創作新作品,只有在與此相同的許可證下才可以傳播結果作品。④所有權利或大部分權利由作者保留而不是由出版者保留,作者保留商業利用權利。采用這一模式的期刊版權公告聲明,課堂使用免費,但其他使用要依作者本人許可而定。這些期刊大多由學術界自身出版,且沒有商業出版者的參與。不需作者付費,期刊只以電子形式出版。
4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版權管理策略
(1)確立許可協議的法律地位。版權許可協議是網絡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靈魂。開放存取許可協議的法律基礎在于版權是社會通過立法對版權人許可的權利,同時法律允許版權人通過“許可”的方式,以締結契約的途徑來變更和調整版權人與用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許可協議中版權不是剝奪用戶的自由,而是通過協議給了用戶比以往商品化資源更多的自由。但是,許可協議并非法律規則,許可協議是建立在特定國家法律之上的專門解釋。沒有法律的支持,僅靠許可協議這種格式合同是很難實現開放存取理念的。應通過立法對版權人許可權利進行規定,制定相關法律條例和條款賦予許可協議法律地位。
(2)完善政府政策引導與宏觀管理機制。從開放存取的發展來看,開放存取出版模式更多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運動。目前已引起了一些國家政府的重視。2003年6月,美國參議員SAO向參議院提出議案,建議所有政府資助的科研成果讓公眾共享。英國科研會議有關加強科研成果獲取的立場聲明也在2005年進行了修訂,公布草案并征求公眾意見。一些國際組織也提出了各自有關開放存取的原則立場。我國也應加強對受國家財政資助的科技論文的管理,進行合理的科研經費分配、出臺法律政策要求公共資助的科研成果讓公眾共享,指導相關部門,如科研政策管理部門制定開放存取期刊的評價體系等,從國家層面給予開放存取以宏觀引導和支持。制定相關開放存取的版權政策,開發版權政策指引工具,提供給研究人員使用。同時對版權歸屬、版權轉讓進行宏觀干預,協調學術出版鏈條上的利益關系,為鼓勵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
(3)建立網絡科技論文認證制度。對科技論文的發表時間進行客觀、正確的記錄,可以使作者的科研成果為他人所知,通過享有首創權、發明權來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和尊重。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可以為在該網站的作者提供的時間證明,便于作者在第一時間公布自己的創新成果。網絡科技論文認證工作所發揮的主要作用在于確定文獻的發表時間,以確保作者的首創權和發明權。但是,僅對時間作出證明是不夠的,關鍵在于對作者的主體資格開展認定。同時政府要將網絡發表的科技論文作為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學術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蒲性核痛髮T盒R惨獙⒕W絡發表的科技論文作為評定職稱和考核的重要指標,以及申報課題的重要參考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激勵科研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最大限度地傳播和使用科研成果,促進科技的繁榮和發展。
(4)建立國家許可證制度。國家許可證是指通過政府授權,由出版商同第三方的非營利信息服務組織之間簽訂國家許可證,允許后者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前者的開放存取科技論文并負責向所有公眾免費提供、接入、檢索、瀏覽、下載、打印或復印的通道。國家許可證起源于20世紀末的北歐國家,目前,關于國家許可證的計劃和項目有:加拿大國家站點許可項目,英國國家電子站點許可證計劃,土耳其國家電子站點許可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國家電子站點許可證計劃等1171。國家許可證制度減少了要求用戶事先同出版商談判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降低了授權成本提高了授權效率,照顧了公眾利益。實踐證明,在開放存取中實行國家許可證制度,可以較好地平衡作者、出版商與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開放存取所需要的經費,還可以大大提高開放存取科技論文的利用率。
【關鍵詞】自主創新;轉型升級;模式
由于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和聞名世界的制造業中心,而且外向型經濟高度發達,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和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高,傳統增長模式的矛盾暴露得格外突出。當前,廣東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最突出的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廣東要提高地區競爭力,促進轉型升級,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的重點,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制度,營造良好的自主創新氛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到現在,韓國經歷了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100美元到現在1.5萬美元的高速發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科技自主創新。在整個東亞地區,韓國的經濟轉型無疑是比較成功的案例,韓國的工業化進程展示了廣東轉型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
一、廣東自主創新能力與韓國的比較
從地域面積來看,2008年韓國為9.9萬平方公里,廣東為18.0萬平方公里,廣東為韓國的1.82倍;從人口來看,韓國為4846萬人,廣東為9544萬人,廣東為韓國的1.97倍;從GDP來看,韓國為9470億美元,廣東為5099億美元,韓國為廣東的1.86倍;從人均GDP來看,韓國為19542美元,廣東為5369美元,韓國為廣東的3.64倍??梢姡瑥牡赜蛎娣e和人口來看,廣東遠大于、多于韓國,但是從經濟總量和人均GDP看,廣東與韓國的差距仍然很大。
1961年到1973年這12年間,是韓國工業化重新起步的階段,韓國主要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并且通過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類似廣東改革開放前期20年走過的道路。在整個東亞地區,韓國的經濟轉型無疑是比較成功的案例,韓國的工業化進程展示了廣東未來自主創新可能的發展路徑。以下是廣東省和韓國主要自主創新指標的對比:
(一)廣東發明專利的數量增長快,但是仍然低于韓國
2004年,在專利申請授權中,廣東的發明專利申請只占全部專利的15.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3.5%,更低于韓國的40.1%。2005年廣東申請專利數量占全國專利申請量比例和擁有專利數量占全國擁有發明專利量比重分別達到18.85%和21.50%。2008年,廣東省專利授權量連續14年位居全國第一位,發明專利授權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位。專利申請量共103883件,授權62031件。發明專利申請量28099件,發明專利授權7604件。PCT專利申請量3120件,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占全國PCT申請量的53.35%。然而,廣東專利授權數雖然在國內占有較高比重,但國外公司在我國申請的發明專利仍然占主要比例,廣東發明專利很少。
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調查顯示,2006年韓國擁有的專利數己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特別是在半導體和通信領域尤其出色。該調查顯示,1997年以來,韓國所擁有的專利數量大幅增加,其中,普通領域專利數達到88574項,增加54%,學界專利達到4706項,增加94%。在同一時期,韓國在援引論文數量方面在亞洲的排名升至第二位,僅次于日本。
另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2006年國際專利合作條約(PCT)基準全球專利申請數目”,韓國向該組織提出的國際專利申請數為5935件,比2005年增加26.6,排名超過法國和英國上升為世界第四位。2009年專利申請數為8066件。
(二)自主創新人才總量和密度與韓國差距巨大
廣東的自主創新人才密度與韓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每萬名勞動力中從事R&D活動人員數,韓國是66人,廣東為35人。
(三)R&D人員國際數仍低于韓國
2005年韓國僅SCI(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論文數就居世界第14位(共2.3萬篇)。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5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05年廣東省發表國際國內論文總數(國際論文指SCI、EI、ISTP三個系統收錄的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論文數之和,國內論文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D)收錄的論文)、國內發明專利授權數(專利數據來源于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和R&D經費(R&D經費來源于2003、200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投入分別居全國第四、第三、第二位。
同時,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統計出10個數與專利數最多的省市,并分析出其論文數、專利數(含國內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數)之和與R&D經費的比率。廣東、申請專利數產出總量與2003、2004年投入的R&D經費比率為181.6,排在第6位。
(四)R&D占GDP的比率廣東低于韓國
據廣東省統計公報,2009年廣東只有1.6%,遠低于同年韓國的3.1%。廣東的R&D經費主要來源于企業,2006年廣東企業R&D經費占總經費的80%,政府資金只占9.5%,政府資金投入比例遠低于韓國的25.38%。政府投入不足制約了廣東創新能力的提升。
此外,韓國政府科研預算逐年增加,從2005年至2006年增加了14.2%,超過了同期總預算5.9%,2006年,韓國的研發總投入和研發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均進入世界十強。研發投資主要集中在加強基礎科技研究及培養創造型人才,加快地方科學技術更新及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研究。2009年韓國R&D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了3.1%,排名世界第三,僅次于日本與芬蘭,增長速度全球第一。2006年韓國的研發經費超過60%來自企業,20%來自科研院校,20%來自政府投入。
(五)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廣東遠低于韓國
2003年,廣東省發明專利授權數為953件,占三類專利總數的3.3%;平均百萬人口專利授權數為25件,僅為韓國的1/38。2006年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公布數據顯示,韓國技術競爭力居世界第6位,科學競爭力居世界第12位。
廣東當前正處在類似韓國1980年前后的發展階段,廣東當前仍然落后于韓國,但是,在新興的綠色技術領域,廣東與韓國的差距并不太大,關鍵是廣東的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太強,如果能夠盡快解決自主創新中的一些重大問題,花大氣力研究未來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廣東在未來的新興產業領域是有可能實現彎道趕超的。
二、韓國科技自主創新對廣東的啟示與借鑒
縱觀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發展實踐,三類創新方式在國家發展進步的各階段是同時共存的,但三類創新方式的組合與重點卻與一國的經濟實力、物質基礎、體制機制、社會文化、民族精神等等因素的狀況以及國際環境密切相關。通過分析研究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創新方式的重點也逐步演進。韓國之所以能夠在經濟發展上取得顯著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重視發展科學技術、強調自主創新,并采取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創新方式。
(一)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借鑒韓國經驗,根據廣東自主創新的現狀,緊緊圍繞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推動科研院所及高校的體制與機制改革,并通過政策引導,使大學、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集中圍繞企業的需求進行研究開發,支持和鼓勵更多的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要以“產”字當頭,支持和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逐步實現一些科研院所編入對口企業,使科技力量充實到技術創新的第一線,增強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發揮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特別是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以實現最佳組合,產生最大效益。同時要鼓勵聯合研發與創新,完善相關機制,加強不同企業研發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和運行效率。
(二)政府和企業都要加大科技開發投入
借鑒韓國經驗,要通過完善的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加大科技開發投入。一是降低企業的稅收和各項社會負擔,以逐步提高企業研發經費占其銷售收入的比重。二是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幅度,加快培育科技創新的資金市場,調動和引導社會資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對企業研發活動的投入,盡快實現研發費用稍快于GDP增長。三是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準備金制度、技術及人才開發費稅金減免制度,以及新技術推廣投資稅金減免制度等,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重點支持對行業科技進步貢獻大的研發機構建設。四是整合現有的科技發展資金,改進資金使用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專項補助資金,重點支持一批技術先進、能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前景良好的高新技術企業;要對已經認定的國家級和省市級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國家工程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給予資助;要安排專項經費,鼓勵企業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資助企業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與此同時,要加大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就是要建立功能完備的、高效的金融支持系統,探索并形成各種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機制。例如創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科技擔保公司合作,形成風險準備基金等;建立科技產業發展銀行或中小企業發展銀行;積極推進科技金融工具創新并運用它們(如對重大科技專項資產實行證券化、發放可轉換債券、票據貼現等低風險業務)進行融資。
(三)加強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借鑒韓國經驗,一是對特殊人才要給予特殊待遇。企業應把80%或70%的獎金提供給20%或30%的技術骨干。此外,實施股權激勵政策。二是建議在企業中實施“人才工程”,積極引導人才向企業流動。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可以掛職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業技術中心工作。三是規范人才流動秩序。有的國企科技人員被民營企業挖走,把核心技術、商業秘密也帶走了,給原企業造成很大損失。建議廣東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在鼓勵人才流動的同時,更要加以規范。四是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工作。重視發展國內的高等教育,為高素質人才實現自身價值創造條件。實行開放的用人制度,在用人范圍上要突破單位、部門、區域甚至國籍的限制,面向國內、國際人才資源市場。同時,還須在合同聘任的基礎上,采取長期的、短期的、兼職的、臨時的等靈活多樣的用人方式,為人才投資收益最大化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曹麗燕著.韓國的科技自主創新模式[J].北京:中國經濟與管理科學,2009.
[2]赫文平著.韓國自主創新典型案例分析[J].北京:中國經貿導刊,2006.
[3]李東華著.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韓國技術跨越的路徑分析[J].北京: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7.
[4]來安方著.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韓國經驗與中國借鑒韓國[J].上海:世界經濟研究,2006.
[5]丁力著.韓國轉型啟示廣東:培育本土企業[J].廣州:廣州日報,2009.
[6]朱克江著.自主創新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戰略選擇..2010.
[7]方顯哲著.韓國家競爭力首超日本位居第23..2010.
確定核心期刊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項,其一主辦機構的權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權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獻的半衰期(測定文章內容新穎性的指標,一般科技文獻半衰期較短,社科文獻則較長)。簡單地說,核心期刊是學術界通過一整套科學的方法,對于期刊質量進行跟蹤評價,并以情報學理論為基礎,將期刊進行分類定級,把最為重要的一級稱之為核心期刊。
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1.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 fic In formation簡稱ISI)創建、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該數據庫通過其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來精心挑選有代表性的權威的科技期刊作為數據源,聲稱這些數據源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獻,所以被它收錄的論文具有較高的質量,代表了當時有關領域的先進水平。包括了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種,使得SCI收錄的文獻能夠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SCI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不但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以及出版信息等,而且還收錄每篇論文引用文獻的信息,建立了引文索引。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刊于1961年。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所以SCI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科研評價和的一種依據??蒲袡C構被SCI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整個機構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他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
2.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期刊為1300多種。
國內普遍使用的核心期刊索引有CSSCI及其他核心期刊目錄等。
1.CSSCI科學引文索引是從文獻之間的引證關系上,揭示科學文獻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引文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從一個重要側面揭示學科研究與發展的基本走向,評價科學研究質量,為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發展與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由南京大學研制成功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2000年該項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數據庫的構建工作,相繼研制成功了CSSCI數據庫網絡版和光盤版。經過數年的努力,現已開發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數據并在國際互聯網上和國內電訊網上向社會各界提供多種形式的查詢服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該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教育部已將CSSCI數據作為全國高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獎、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標。CSSCI數據庫已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100多個單位購買使用,并將CSSCI作為地區、機構、學術、學科、職稱、項目、成果評價與評審的重要依據。
作為我國社會科學主要文獻信息統計查詢與評價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多種信息查詢、檢索途徑,可以為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國內社會科學研究前沿信息和學科發展的歷史軌跡;為社會科學管理者提供地區、機構、學科、學者等多種類型的統計分析數據,從而為制定科學研究發展規劃、科研政策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參考。南京大學CSSCI數據庫已向社會開展服務,服務項目有網上包庫(包庫機構在限定的IP地址范圍內的任何一臺計算機上、任意時間段使用CSSCI數據庫)、網上查詢(非包庫用戶通過網絡查詢CSSCI數據庫);委托查詢(用戶委托南京大學代為查詢CSSCI數據庫,出具查詢報告)、手機查詢(中國移動手機用戶通過發送手機短信形式查詢CSSCI數據庫),詳情可登錄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網站查詢。
1、各國競相出臺納米科技發展戰略和計劃
由于納米技術對國家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及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各國(地區)紛紛將納米技術的研發作為21世紀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器,相繼制定了發展戰略和計劃,以發表和推進本國納米科技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制定了國家級的納米技術計劃。一些國家雖然沒有專項的納米技術計劃,但其他計劃中也往往包含了納米技術相關的研發。
(1)發達國家和地區雄心勃勃
為了搶占納米科技的先機,美國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國家級的納米技術計劃(NNI),其宗旨是整合聯邦各機構的力量,加強其在開展納米尺度的科學、工程和技術開發工作方面的協調。2003年11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21世紀納米技術研究開發法案》,這標志著納米技術已成為聯邦的重大研發計劃,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礎設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養等全面展開。
日本政府將納米技術視為“日本經濟復興”的關鍵。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將生命科學、信息通信、環境技術和納米技術作為4大重點研發領域,并制定了多項措施確保這些領域所需戰略資源(人才、資金、設備)的落實。之后,日本科技界較為徹底地貫徹了這一方針,積極推進從基礎性到實用性的研發,同時跨省廳重點推進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和加強國際競爭力的研發。
歐盟在2002—2007年實施的第六個框架計劃也對納米技術給予了空前的重視。該計劃將納米技術作為一個最優先的領域,有13億歐元專門用于納米技術和納米科學、以知識為基礎的多功能材料、新生產工藝和設備等方面的研究。歐盟委員會還力圖制定歐洲的納米技術戰略,目前,已確定了促進歐洲納米技術發展的5個關鍵措施:增加研發投入,形成勢頭;加強研發基礎設施;從質和量方面擴大人才資源;重視工業創新,將知識轉化為產品和服務;考慮社會因素,趨利避險。另外,包括德國、法國、愛爾蘭和英國在內的多數歐盟國家還制定了各自的納米技術研發計劃。
(2)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瞄準先機
意識到納米技術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韓國、中國臺灣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也紛紛制定納米科技發展戰略。韓國政府2001年制定了《促進納米技術10年計劃》,2002年頒布了新的《促進納米技術開發法》,隨后的2003年又頒布了《納米技術開發實施規則》。韓國政府的政策目標是融合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3個主要技術領域,以提升前沿技術和基礎技術的水平;到2010年10年計劃結束時,韓國納米技術研發要達到與美國和日本等領先國家的水平,進入世界前5位的行列。
中國臺灣自1999年開始,相繼制定了《納米材料尖端研究計劃》、《納米科技研究計劃》,這些計劃以人才和核心設施建設為基礎,以追求“學術卓越”和“納米科技產業化”為目標,意在引領臺灣知識經濟的發展,建立產業競爭優勢。
(3)發展中大國奮力趕超
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較強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的勢頭,也制定了自己的納米科技發展戰略。中國政府在2001年7月就了《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綱要》,并先后建立了國家納米科技發表協調委員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納米技術專門委員會。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將明確中國納米科技發展的路線圖,確定中國在目前和中長期的研發任務,以便在國家層面上進行發表與協調,集中力量、發揮優勢,爭取在幾個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鑒于未來最有可能的技術浪潮是納米技術,南非科技部正在制定一項國家納米技術戰略,可望在2005年度執行。印度政府也通過加大對從事材料科學研究的科研機構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強材料科學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納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2、納米科技研發投入一路攀升
納米科技已在國際間形成研發熱潮,現在無論是富裕的工業化大國還是渴望富裕的工業化中國家,都在對納米科學、技術與工程投入巨額資金,而且投資迅速增加。據歐盟2004年5月的一份報告稱,在過去10年里,世界公共投資從1997年的約4億歐元增加到了目前的30億歐元以上。私人的納米技術研究資金估計為20億歐元。這說明,全球對納米技術研發的年投資已達50億歐元。
美國的公共納米技術投資最多。在過去4年內,聯邦政府的納米技術研發經費從2000年的2.2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億美元,2005年將增加到9.82億美元。更重要的是,根據《21世紀納米技術研究開發法》,在2005~2008財年聯邦政府將對納米技術計劃投入37億美元,而且這還不包括國防部及其他部門將用于納米研發的經費。
日本目前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納米技術投資國。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支持納米科學研究,近年來納米科技投入迅速增長,從2001年的4億美元激增至2003年的近8億美元,而2004年還將增長20%。
在歐洲,根據第六個框架計劃,歐盟對納米技術的資助每年約達7.5億美元,有些人估計可達9.15億美元。另有一些人估計,歐盟各國和歐盟對納米研究的總投資可能兩倍于美國,甚至更高。
中國期望今后5年內中央政府的納米技術研究支出達到2.4億美元左右;另外,地方政府也將支出2.4億~3.6億美元。中國臺灣計劃從2002~2007年在納米技術相關領域中投資6億美元,每年穩中有增,平均每年達1億美元。韓國每年的納米技術投入預計約為1.45億美元,而新加坡則達3.7億美元左右。
就納米科技人均公共支出而言,歐盟25國為2.4歐元,美國為3.7歐元,日本為6.2歐元。按照計劃,美國2006年的納米技術研發公共投資增加到人均5歐元,日本2004年增加到8歐元,因此歐盟與美日之間的差距有增大之勢。公共納米投資占GDP的比例是:歐盟為0.01%,美國為0.01%,日本為0.02%。
另外,據致力于納米技術行業研究的美國魯克斯資訊公司2004年的一份年度報告稱,很多私營企業對納米技術的投資也快速增加。美國的公司在這一領域的投入約為17億美元,占全球私營機構38億美元納米技術投資的46%。亞洲的企業將投資14億美元,占36%。歐洲的私營機構將投資6.5億美元,占17%。由于投資的快速增長,納米技術的創新時代必將到來。
3、世界各國納米科技發展各有千秋
各納米科技強國比較而言,美國雖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現在尚無確定的贏家和輸家。
(1)在納米科技論文方面日、德、中三國不相上下
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進行的納米論文統計結果,2000—2002年,共有40370篇納米研究論文被《2000—2002年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納米研究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且增長幅度較大,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0.22%和18.26%。
2000—2002年納米研究論文,美國以較大的優勢領先于其他國家,3年累計論文數超過10000篇,幾乎占全部論文產出的30%。日本(12.76%)、德國(11.28%)、中國(10.64%)和法國(7.89%)位居其后,它們各自的論文總數都超過了3000篇。而且以上5國2000—2002年每年的納米論文產出大都超過了1000篇,是納米研究最活躍的國家,也是納米研究實力最強的國家。中國的增長幅度最為突出,2000年中國納米論文比例還落后德國2個多百分點,到2002年已經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與日本接近。
在上述5國之后,英國、俄羅斯、意大利、韓國、西班牙發表的論文數也較多,各國3年累計論文總數都超過了1000篇,且每年的論文數排位都可以進入前10名。這5個國家可以列為納米研究較活躍的國家。
另外,如果歐盟各國作為一個整體,其論文量則超過36%,高于美國的29.46%。(2)在申請納米技術發明專利方面美國獨占鰲頭
據統計:美國專利商標局2000—2002年共受理2236項關于納米技術的專利。其中最多的國家是美國(1454項),其次是日本(368項)和德國(118項)。由于專利數據來源美國專利商標局,所以美國的專利數量非常多,所占比例超過了60%。日本和德國分別以16.46%和5.28%的比例列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英國、韓國、加拿大、法國和中國臺灣的專利數也較多,所占比例都超過了1%。
專利反映了研究成果實用化的能力。多數國家納米論文數與專利數所占比例的反差較大,在論文數最多的20個國家和地區中,專利數所占比例超過論文數所占比例的國家和地區只有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這說明,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納米技術研究上具備一定的實力,但比較側重于基礎研究,而實用化能力較弱。
(3)就整體而言納米科技大國各有所長
美國納米技術的應用研究在半導體芯片、癌癥診斷、光學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蹤等領域快速發展。隨著納米技術在癌癥診斷和生物分子追蹤中的應用,目前美國納米研究熱點已逐步轉向醫學領域。醫學納米技術已經被列為美國國家的優先科研計劃。在納米醫學方面,納米傳感器可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多種癌癥進行早期診斷,而且,已能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前列腺癌、直腸癌等多種癌癥進行早期診斷。200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癥研究所專門出臺了一項《癌癥納米技術計劃》,目的是將納米技術、癌癥研究與分子生物醫學相結合,實現2015年消除癌癥死亡和痛苦的目標;利用納米顆粒追蹤活性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活動也是一個研究熱門,這對于研究艾滋病病毒、癌細胞等在人體內的活動情況非常有用,還可以用來檢測藥物對病毒的作用效果。利用納米顆粒追蹤病毒的研究也已有成果,未來5~10年有望商業化。
雖然醫學納米技術正成為納米科技的新熱點,納米技術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的應用仍然引人關注。美國科研人員正在加緊納米級半導體材料晶體管的應用研究,期望突破傳統的極限,讓芯片體積更小、速度更快。納米顆粒的自組裝技術是這一領域中最受關注的地方。不少科學家試圖利用化學反應來合成納米顆粒,并按照一定規則排列這些顆粒,使其成為體積小而運算快的芯片。這種技術本來有望取代傳統光刻法制造芯片的技術。在光學新材料方面,目前已有可控直徑5納米到幾百納米、可控長度達到幾百微米的納米導線。
日本納米技術的研究開發實力強大,某些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尚未脫離基礎和應用研究階段,距離實用化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在納米技術的研發上,日本最重視的是應用研究,尤其是納米新材料研究。除了碳納米管外,日本開發出多種不同結構的納米材料,如納米鏈、中空微粒、多層螺旋狀結構、富勒結構套富勒結構、納米管套富勒結構、酒杯疊酒杯狀結構等。
在制造方法上,日本不斷改進電弧放電法、化學氣相合成法和激光燒蝕法等現有方法,同時積極開發新的制造技術,特別是批量生產技術。細川公司展出的低溫連續燒結設備引起關注。它能以每小時數千克的速度制造粒徑在數十納米的單一和復合的超微粒材料。東麗和三菱化學公司應用大學開發的新技術能把制造碳納米材料的成本減至原來的1/10,兩三年內即可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日本高度重視開發檢測和加工技術。目前廣泛應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近場光學顯微鏡等的性能不斷提高,并涌現了諸如數字式顯微鏡、內藏高級照相機顯微鏡、超高真空掃描型原子力顯微鏡等新產品。科學家村田和廣成功開發出亞微米噴墨印刷裝置,能應用于納米領域,在硅、玻璃、金屬和有機高分子等多種材料的基板上印制細微電路,是世界最高水平。
日本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積極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內為納米技術尋找用武之地,如制造單個電子晶體管、分子電子元件等更細微、更高性能的元器件和量子計算機,解析分子、蛋白質及基因的結構等。不過,這些研究大都處于探索階段,成果為數不多。
歐盟在納米科學方面頗具實力,特別是在光學和光電材料、有機電子學和光電學、磁性材料、仿生材料、納米生物材料、超導體、復合材料、醫學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較強。
中國在納米材料及其應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分析和單原子操縱等方面研究較多,主要以金屬和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為主,約占80%,高分子和化學合成材料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而在納米電子學、納米器件和納米生物醫學研究方面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
4、納米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
目前,納米技術產業化尚處于初期階段,但展示了巨大的商業前景。據統計:2004年全球納米技術的年產值已經達到500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14400億美元。為此,各納米技術強國為了盡快實現納米技術的產業化,都在加緊采取措施,促進產業化進程。
美國國家科研項目管理部門的管理者們認為,美國大公司自身的納米技術基礎研究不足,導致美國在該領域的開發應用缺乏動力,因此,嘗試建立一個由多所大學與大企業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納米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緊密結合在一起。美國聯邦政府與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一起斥巨資在洛杉礬地區建立一個“納米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以便及時有效地將納米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產業界。該中心的主要工作有兩項:一是進行納米技術基礎研究;二是與大企業合作,使最新基礎研究成果盡快實現產業化。其研究領域涉及納米計算、納米通訊、納米機械和納米電路等許多方面,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將被率先應用于美國國防工業。
美國的一些大公司也正在認真探索利用納米技術改進其產品和工藝的潛力。IBM、惠普、英特爾等一些IT公司有可能在中期內取得突破,并生產出商業產品。一個由專業、商業和學術組織組成的網絡在迅速擴大,其目的是共享信息,促進聯系,加速納米技術應用。
日本企業界也加強了對納米技術的投入。關西地區已有近百家企業與16所大學及國立科研機構聯合,不久前又建立了“關西納米技術推進會議”,以大力促進本地區納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東麗、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紛紛斥巨資建立納米技術研究所,試圖將納米技術融合進各自從事的產業中。
歐盟于2003年建立納米技術工業平臺,推動納米技術在歐盟成員國的應用。歐盟委員會指出:建立納米技術工業平臺的目的是使工程師、材料學家、醫療研究人員、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能夠協同作戰,把納米技術應用到信息技術、化妝品、化學產品和運輸領域,生產出更清潔、更安全、更持久和更“聰明”的產品,同時減少能源消耗和垃圾。歐盟希望通過建立納米技術工業平臺和增加納米技術研究投資使其在納米技術方面盡快趕上美國。
[關鍵詞]青年科研人才 評估 年齡 計量分析
[分類號]G350
1 概要
青年科研人才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柱,少年強則國強,青年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從根本上決定了這個國家科研能力的基礎。美國之所以能夠科技崛起,并能在世界科技界保持領先地位,與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出一系列極具影響的科技政策并實施“成功的移民政策”和“根本的教育改革”,從而吸引和培養了一批批國際優秀科學人才密不可分,而美國大量吸引的正是各個國家優秀的青年人才。時至今日,雖然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成效卓越,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計劃層出不窮,但深入分析,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人群,即30―40歲左右最具創造力的青年科學家。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趙紅州就通過計算得出20世紀上半葉,杰出科學家科學發現最佳年齡為37歲左右,并提出“科學創造最佳年齡區”,把杰出科學家作出重大貢獻的最佳年齡界定在25―45歲之間。經過對16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各國重大科技成果科研人員的年齡進行統計,更得出各國31歲到40歲科研人員為人類做出重大科技發明的比例最高,成果最多。陳其榮也經過計算得出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做出世界一流科學成果的最佳年齡區在28―48歲之間,最佳峰值年齡為39歲左右。由此可見,在進行機構的科研水平評價時,把青年科研人員作為一個群體進行成果評估有著重要意義。
本研究正是以高被引論文中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的成果作為基礎,探索評價機構的青年人才培養工作。筆者定義197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的科學家為符合40歲以下的條件,后文同此。
2 評價方法及指標
以往基于年齡的研究樣本多是已知被研究對象年齡的樣本,而本研究中,筆者利用SCOPUS二次文獻數據庫采集的樣本無法獲得受分析對象的年齡,只能通過人工途徑獲得年齡并保證樣本量能夠達到統計意義。通過咨詢專家,筆者構建了調研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
2.1 計量步驟
第一步:檢索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和納米科學4個科學領域2004―2008年每年的高被引論文中的前1 200篇。
以全球最大的文摘與英文數據庫SCOPUS為數據源,利用Citation Tracker功能,下載4個領域2004―2008年中每年被引頻次排名前1 200的論文(去除通訊地址機構均為外國機構的記錄),即每個領域6000篇論文,4個領域共24 000篇。
在SCOPUS中的具體操作步驟為:首先在SCOPUS的高級檢索框中輸入各個領域的檢索式,然后將檢索結果按被引頻次降序排列,最后保存被引頻次排名前1200的論文。
第二步:抽取論文中的通訊作者信息。
通訊作者信息主要包括:作者名稱(英文)、機構名稱(英文)與email地址。通過上述信息,獲取通訊作者發表文章時的年齡。具體操作步驟為:對于每篇核心論文,首先抽取Correspondence Address(通訊作者地址)字段中的國別信息,如果有不是China的,將該文刪除;然后將Correspondence Address字段按順序排列,并進行數據清洗。對于不重復的通訊作者,通過搜索引擎、發送email與電話詢問等方式得到該作者的出生年份,據此推斷其發文時(即文章見刊的時間)的年齡;如果發文年齡超過40歲(即作者在1970年1月1日(不含)之前出生),則刪除該條論文記錄,否則保留該記錄以便進一步的分析。
第三步:抽取論文的機構信息。
對于剩余的核心論文,從Correspondence Address字段中抽取各篇論文的機構名稱,規范化后生成數據透視表,得到候選的機構列表0。
第四步:機構分值的計算。
通過專家咨詢,對于0中的每個機構x每年的檢索結果,采用如下流程進行測評:
數量指標:x機構發表的所有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進行歸一化,權重為30%;
質量指標:統計x機構的核心論文作者,人均進入中國國家引用指數前5%高被引論文之列的篇數,進行歸一化,權重為35%;
統計x機構的發文作者的平均年齡,進行歸一化(越大的越接近于0),權重為35%。
2.2 分析結果:以信息科學為例
通過在SCOPUS數據庫中檢索并根據上述步驟進行年齡核實與數據清洗,2004-2008年,我國信息科學領域上述6 000篇高被引論文中,可確認發文時通訊作者年齡在40歲以下者共1 005名。下述所有圖表中提及的論文均為40歲以下通訊作者所發。
通過分析圖1和圖2可以得出2004―2008年間,信息科學領域不同年齡青年科研人員的篇數分布情況??梢娫谛畔㈩I域,相對高產的年齡階段集中在27―32歲之間。這一點與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比較而言,納米科學、環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作者年齡與發文數量呈高度的線性正相關關系。
將5年的數據累積計算,可以得到圖3中的排名。
為了排除學科之間的差異,課題組引入了一個相對指標“國家引用指數”:用于測算某領域內的某篇論文被引次數在該領域發文被引情況中的相對排名。在本課題中選擇的評價標準是5%,即考查某機構中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才在某領域發表的論文被引次數能夠進入該領域前5%的數量。如圖4所示:
從圖4中可以看出,信息科學領域,中國國家引用指數標準隨著時間增長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計算機科學和工程領域增長較為明顯,材料領域也有所增長。
在獲得信息科學領域2004―2008年機構中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發表高被引論文的大學排名之后,課題組計算了:
40歲以下通訊作者發文總量前10名機構的篇均被引次數(見表1)。
另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對2008年被引用次數高于所在學科的篇均被引次數世界平均值的表現不俗文章統計,東南大學表現不俗論文占機構論文總數比例位列第二。2008年表現不俗論文高校前10名和40歲以下通訊作者發文總量前10名機構相同的高校包括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40歲以下通訊作者發文總量前10名機構的發文平均年齡(見表2)。
最終,通過歸一化計算,獲得根據本指標體系得出的排名情況,如表3所示:
3 結論
本研究嘗試通過確定論文作者發文當時的年齡,對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的成果進行評價,雖然樣本量有限、在方法上也還需要改進,但分析的結果是有意義的。
通過分析信息科學領域的結果,可以看到,評價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以論文形式的成果所得出的結論與對大學該學科科研水平的整體評價沒有完全一致的對應關系,這反映出機構的科研水平并不能反映出該機構中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的水平。同時也表明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作為科研機構中最具創新活力的人群,尚未成為機構、甚至整個社會關注的核心人群。學科帶頭人、頂尖人才受到的關注掩蓋了這些在團隊中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青年學者所應得到的肯定和支持。
我們希望通過本研究為機構人才評估工作提供一個范例。建議將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的評估列入機構科技評估的重要部分。也呼吁科技管理相關部門加大對這個人群的支持和關注。
參考文獻:
[1]段志光,盧祖洵,王愛珍,等.諾貝爾獎級生物醫學科學家的成長規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增):29―31,36
[2]趙紅州.關于科學家社會年齡問題的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1979(4):29―44
學術論文寫作的目的
1、貯存科研信息
在科學研究完成之后,需對其研究結果立即加以總結,并以論文或報告的形式闡明其發現及發明。否則,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明與發現逐漸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復前人所做的工作,發生不必要的人力與物力的浪費。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貯存這些科研信息,使它成為以后新的發明、發現的基礎(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學技術事業的延續和發展,不斷的豐富人類科技寶庫。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發展,正是憑借著這種連續性不斷地積累、創造、再積累、再創造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學術論文是貯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 而寫作論文則是總結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
2、傳播科研結果
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對于科研工作,必須"開始它,完成它,發 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為,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明,都是社會成員的個體勞動或局部承擔的科研活動的結晶。對于全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將少數人的成果變成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科學技術沒有國界),才能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進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論文付諸實施 的。
這種傳播方式可以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也可以傳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首次報道了利用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綿羊,它無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因此學術論文也是傳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而且按照公認慣例,科學成果的首創權,必須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刊登在學術期刊 上,方能得到承認,而新聞媒體傳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認的。
3、交流實踐經驗
從事臨床及醫療工作一線的其他人員,通過不斷地實踐,積累出較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 教訓。而這些經驗與教訓是十分寶貴的。將它們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并以論文形式發表 交流,就能發揮巨大的指導與借鑒作用,造福于人民。
4、啟迪學術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各種學術思想,這些學術思想通過論文 的形式不斷地探索與交流,并相互啟迪,形成新的學術思想,以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論文寫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它凝聚著巨大的艱辛。在寫作的過程中,隨著思維 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科研水平的提高。
他在繼 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突破,敢于開拓,取請家精 華之長,矢志創新,個性獨具,既保持梆子戲原汁 原湯的美味,又冇標新立異、m采眾絕之手法,闖 出了 一條以“表演”為首,“念白”為m,“做派”幽 54 默,“唱腔”巧伶,“笑情”準美,“舞蹈”精通等獨樹 一幟的丑術功路。所刻畫的一條列新型風趣幽默 的三花臉丑角人物,唱法K假嗓音結合,聲腔渾厚 宏亮,吐宇濟脆爽口,喉韻純正柔和。其性格形兔 與表做技巧,m稽別致,趣味深長,恝真情濃,祌色 完美,周身是戲,見之丑魂,并各有不同難度的冷 門鮮招和拿手的獨技絕活。榮獲了國家批準37項 全國文藝類立項大獎之一的“’95全國首?中老 年戲〖II丨匯演(國家級)最高表演藝術獎——牡丹 獎”,文化部文外函(1998)160號批準“世界優秀 表演藝術家獎”。形成了自己“表、念、做、唱、笑、 舞”與丑中見美、美中見怪、怪中見俏及美中略觀 丑味兒之丑彩獨秀的新論“美丑”表演藝術風格。 t\創了突破河南地方戲圇子,自成體系的“笑派” 演吧喜劇藝術格調,蠃得了 “戲一大美丑”的稱譽。
蘇笑神不僅成功地塑造了官丑、老丑、公子丑 等人們萏m樂見、頗為風趣幽默和俏皮活潑的丑 角人物,而且在其《拾女婿》劇中,他編寫創怍已發 表的近千宇130多出劇目名稱的超特大段喑板貫 口白“報戲名”,爪了長達兩年多的時間,終日幾百 遍地刻苦練習,后僅在兩分半鐘內,用山東話、北 京腔、中州語C河南標準話)三種方言一口氣流利 W出和脫嘴而出的“老戲桶”、“功夫好”,兩段共計 S00多字的特大段口技逬白,以及他作詞的特快唱段行腔演技與丑角臺步、取名“繩m步”的 創造,被梨園名宿及評論家們譽為戲曲“絕創一 奇”,稱之為戲劇史上“罕見之舉”。
1996年冬正愚先生苦練白口“報戲名”的高 潮階段,一次他到山西社晉城地區演出,因兩天后 要上演《拾女婿? 一劇,為了確保該劇貫口“報戲 名”的晌熟,每天耍堅持數百遍的誦背。一日上午, 待蘇笑神從舞臺返回住處的路上練習“報戲名” 吋,因腦子過度集中,在走到樓梯處上臺階時,單 腳蹬空,不似摔倒,臉部碰到樓梯上,競把門牙碰 掉一顆,當時滿嘴鳧血,兩眼發黑,頭鼓嗡m,疼得 他半天沒冇起來。當然演出《七品芝麻官》KI]中“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唐知縣時,一 張嘴,逗得滿臺演員和詰命夫人差一點笑場,小芝 麻官竟變為老唐成了。住戲后當大家關心地問他 時,先生把背“報戲名” 口白、碰掉門牙的來歷說了 一遍,后來這段趣事則成了大家經常提起的美談。 蘇笑神在表演藝術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績,笵者 不用多言,肯定還有他坎坷不平及苦辣酸甜的實 事足跡,斷然是用他辛勤的汗水澆灌而成。但作為 演員,尤其是一名久經鍛煉的老演員,表演成就雖 來之不易,然而演上幾出戲和擔任主演的藝者,卻 大有人在,俱應屬本職的工作范圍,而獲得幾項表 演獎的藝員,又成百上千,不足為奇,一代接一代 的梨園名伶,層出不盡,中華譽滿。然而,蘇先生不 僅是一位表演功力深厚、舞臺經驗豐富、悟性靈感 頗強的丑角笑星,而且,又是一名具有獨到見解的 喜劇學術、文丑功法、笑學理論的專家學者。幾年 來,以他驚人的毅力和勇猛精進的敬業桔神,在近 百家報刊及大專院校學報發表系列性笑學理論、 喜劇研究、文丑學術作品80余篇50多萬字,部分 論文佳作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戲劇、戲 曲研究》等全國學術理論核心期刊作為具冇社科 研究價值頗高的蜇文全文轉載刊登和收進索引, 并選入《世界學術文庫》、《世界名人藝術大典》、 《國際優秀論文選耍大全》、(〈二十世紀優秀科技成 果選》、《中國百科成果全書》、《當代專家學者優秀 論文梟》、《科學中國人優秀淪文選》、《二十一世 紀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文集》、《中華新論全 國優秀科技理論研究成采信息庳》、《中國百科論 文叢書之三》、《世紀英才社科文集》、《中國改革 與建設研究文庫》、《中國發展研究文庳》、《中國改 革論壇》、《中華名師佳作精典大全》、《中國世紀之 交文化名人文庫》、《中國當代優秀論文薈萃》、《當 1C優秀論文選》、?跨世紀藝術家精品博覽》、《中華 兒女論文集》、《二十世紀凝聚的風采作品集》、 《新世紀中國文化名人大典》、《中國吟壇》、《中國 當代戲劇通典論文卷》等50多部學術理論性叢 書。壩補了中國戲劇文丑課題及笑學理論上的空 白,為中華民族戲肋喜劇表演藝術學科方而的運 用、提高、研究、發展、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獲 ’99媿門回歸中圍學術論文金獎,全國藝術品大展 一等獎,全國藝術品大賽(論文)一等獎,’ 9 9河南 省文化科技進步獎——科研成果二等獎,’99河 南衍優秀論文兩項二等獎等多項獎。其文藝業績 與學術作品、藝術成來被中國唱片總公司,中國世 界ilf出版社,中國亞洲電視藝術中心,南方?際傳 記中心等制成中英文配樂彩色光盤。
蘇笑神在丑角藝術事業上所取得的輝煌業 績,從河南邯子C豫?。﹥邮芬詠淼难菟嚱鐑?,應厲 為前無古人。蘇笑祌在他所作的一首詩中這樣寫 到:
四行丑最后,意思是壓軸。
藝龍不懇學,笑神愿承爻。
明皇為始祖,觀眾肴不夠。
要為丑作文,立志丑學透。
將丑化為美,笑倒五大洲。
弄在陰陽界,江河樂開口。
〔關鍵詞〕Web of Science;SCIE;JCR;ESI;收錄;引用;影響因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15
〔中圖分類號〕G254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5-0062-04
Web of Science是美國Thomson Scientific(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基于WEB開發的產品,是大型綜合性、多學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數據庫,包括三大引文數據庫(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簡稱A&HCI))和兩個化學信息事實型數據庫(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簡稱CCR和Index Chemicus,簡稱IC),以及科學引文檢索擴展版(Science Ci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科技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dex-Science,CPCI-S)和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alities,CPCI-SSH)3個引文數據庫,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為檢索平臺。
SCI和SCIE(SCI Expanded)分別是科學引文索引及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即網絡版),主要收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重要期刊,前者收錄期刊3 600多種,后者收錄期刊6 000多種(包括2 000多種刊),學科覆蓋150多個領域。在SCIE中的所謂的刊其實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些期刊也是ISI從全世界學術期刊中精選出來。因SCI的WEB版1997年才推出,在此之前國內各文獻單位所訂購的多為SCI的印刷版或光盤版,所以自然形成了以這兩種版本所收錄的3 000余種期刊為基礎的學術統計和評價體系,當SCI的WEB版出現后也就自然出現了核心刊和刊的區分。不過目前隨著網絡版的普及,刊的概念很快就不再存在了。
SCI已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準的代表性工具,由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學術界將其收錄的科技論文數量的多寡,當作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實力指標之一。就SCI本身來說,其索引功能幫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員獲取最需要的文獻信息,這也是創始人加菲爾德創辦SCI的目的所在,即通過文獻搜索的辦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領域或即將探索領域的研究數據,從而減輕了不必要的勞動,更好地結合現存的數據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通過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論文是否被他人引用過,引文次數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學科的發展過程。另外,使用SCI還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沒有關于某一課題的評論,某一理論有沒有被證實,某方面的工作有沒有被擴展,某一方法有沒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創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論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功能。SCI索引對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立項以及在具體的課題研究時及時了解國際動態都有很大幫助。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學術界也是百花齊放,各類刊物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了更好地與國際科研學術接軌,南京大學率先引進了SCI,并將其作為科學評價體系,即科技工作者所在的刊物是否被SCI收錄,其影響因子的高低是多少,這決定了對學者理論和研究評價的標準,出現這種現象,國內SCI檢測機構納斯科學論文編輯中心認為還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盡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積極意義將糾正到國內學術界、科學界的裙帶之風,門派之風,關系之風,SCI嚴謹、科學的評價結果,對我國科技工作者是一個重要的鞭策,一方面提高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視野,不再是“閉門造車”;另一方面,在與國際接軌中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顯著的科研成果。就目前具有更多爭議的命題——SCI究竟是否是衡量國內大學、科研機構和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的最重要尺度之一,依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刊物發展的情況,這種評價標準有必要進行下去,SCI在我國的長遠發展,勢必刮起一股學術正風,對我國科教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積極意義。在我國,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有關部門和領導研究,決定從2000年的統計工作起,SCI論文統計用檢索系統改為用SCIE。也就是說:如果某位作者的論文被2000年版以后的SCIE收錄,就算是被三大檢索刊物之一的SCI收錄了。
21被SCIE收錄論文的引用檢索
例如查找SCIE收錄的論文“Oscillatory dynamics in a simple gene regulatory network mediated by small RNAs”的引用情況,采用上文的方法在數據庫中檢索,顯示結果如圖7所示。
直接點擊Times Cited后面的8就可以查看該文的引用情況。當然,這里顯示的引用是Web of Science引用次數(即上文提到的“Times Cited in Web of Science”字段),而不是SCIE的引用次數。圖7引用檢索
22從引文途徑檢索被SCIE論文引用
如何單純的查找被SCIE引用的情況呢?下面以“Activation of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inhibits LongTerm Potentiation with synapse-associated impairments”這篇文章進行說明。此時檢索應該從引文檢索界面(Cited Reference Search)進行,而不是收錄檢索界面,如圖8所示:圖8被引題名檢索
同樣在Citation Databases下面只勾選“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1899-present”,表示檢索SCIE數據庫。需要說明的是,Web of Science最近的一次改版在引文檢索界面中添加了“Cited Title”一欄,可以方便的查找已知題名論文的引用。采用上述方法,檢索結果顯示如圖9所示:圖9被引檢索結果
在select下面打鉤,選擇“Finish Search”,此時顯示的數據是48條,而不是圖9中Citing Articles下面顯示的49條,這里的“49”就是Web of Science引用次數,而“48”則是SCIE引用次數。
如果不知道文章的英文題名,而想要知道某位作者的論文SCIE引用情況,如檢索“陳建國”的論文被SCIE引用情況,同SCIE收錄檢索一樣,將作者名簡寫為Chen JG or Chen J or Jianguo C or Jian-guo C,然后限定檢索項為“Cited Author”,如圖10所示:圖10被引作者檢索
這樣檢索出來的結果往往會很多,同樣需要進行組合檢索,可以將作者名與刊名(Cited Work)或時間(Cited Year)進行組合。
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未被SCIE收錄的論文的SCIE引用情況檢索。
23H指數
在檢索出某位作者的全部SCIE被引論文后,可以得出該作者的SCIE H-index。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員的h指數是指他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數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一個人的h指數越高,則表明他的論文影響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數是20,這表示他已發表的論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論文總共有20篇。生物學家的h指數都偏高,表明h指數就像其他指標一樣,不適合用于跨學科的比較。
24ESI高引頻檢索
以上介紹了Web of Science的引用檢索,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據庫高引頻論文的檢索方法。如檢索論文“(BI,C AND N)CODOPED TIO2 NANOPARTICLES”是否為高引頻論文,進入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據庫后,在“Most Cited Papers”選擇“Highly Cited Papers(last 10 years)”,在“Title word”中輸入英文題名中的英文單詞,“CODOPED”AND“NANOPARTICLES”,顯示結果如圖11所示:圖11高被引檢索
表示該文是HIGHLY CITED PAPERS(last 10 years),反之無檢索結果則不是。也可選擇作者名、機構、刊名等進行檢索。
參考文獻
[1]李娜.Web of Knowledge新平臺的結構及其功能[J].圖書館學刊,2012,(5):113-114,124.
[2]薛秀珍,何萍.基于SCIE檢索的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學科發文及引文情況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19):13-15.
[3]隆茜.SCIE和MathSciNet數據庫的引文檢索對比分析[J].圖書館學刊,2009,(1):110-112.
[4]王彬,蔣悟生.利用SCIE和JCR數據庫檢索與分析系統正確選擇投稿期刊[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1):154-156,159.
[5]張春紅,汪安,徐克敏,等.擴展版科學引文索引(SCIE)的編排和利用[J].圖書館論壇,2003,(2):84-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