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7 20:31: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化設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字: 城市規劃;低碳化;模式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 need to change the past in the city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strive to find a kind of ideal low carbon cities mode instead of the current high carbonation city. Only in this way, can reduce or eliminate climate change to humanity social disaster and risk. Through the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low carbon direc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ies. And at presen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planning system is a new fiel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so for the city planning process of the low carbon model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 urban planning; Low carbon; mode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低碳化城市是以高能效、低排放、生態、高效率為主要特征的,通過對現有城市中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并對當前的發展模式盡心合理的轉變。有效地促進低碳經濟,對于城市的發展是大有裨益,促進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不斷的增強城市發展的原動力,極大程度的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環境,并最終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為了將現有城市發展為低碳城市,需要對城市進行全方位的轉變。城市規劃是一個城市的格局以及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加強城市規劃過程中的低碳化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低碳城市規劃主要是不斷的探索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的低碳城市規劃,尋求低碳城市規劃建設,實現低碳城市、低碳社會從而達到解決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難題。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飛速增長、城市化迅猛發展和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的時期。低碳城市規劃是實現我國建設低碳城市發展的核心技術。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實施低碳發展是實現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必然選擇。低碳城市建設就是要實現在高效利用能源的同時極大地減少能源消耗。城市的低碳化模式就是要制定和實施城市的低碳發展戰略,建立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加強城市的日常公共治理力度。這些就要求對城市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高效節約的使用有限土地和能源,從而達到工業布局低碳化、循環化,構建健康綠色交通出行體系,大力發展低碳出行和綠色節能建筑,倡導低碳消費。
2.城市規劃與低碳城市
城市規劃又稱都市計劃或者都市規劃,是對城市的空間和發展進行的充分的預先考慮。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城市的物質形態部分,包括城市中產業的區域布局、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建筑物的區域布局、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城市規劃一般由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組成。為了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科學的城市規劃,并且要嚴格按照規劃來實施建設。城市規劃是一項科學性、系統性、區域性和政策性非常強的工作。它必須預見并合理地確定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大小和布局,作好對環境的預測和評價,協調有關各方在發展中的關系,統籌安排實施各項建設,促進整個城市的快速發展,以實現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環境優美的效果,為居住和生活在城市的人民居住、學習、勞動、休息以及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創造一個良好舒適的條件。
低碳城市是以實現低碳經濟為發展方向、居住地的市民倡導低碳生活理念、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的城市。城市是高度集聚的人類聚居地,低碳城市具有高效性:城市能源利用的高效;城市轉換系統的高效益;城市流轉系統的高效率。低碳城市的高效性還表現在城市的生產、運行和維護成本的能耗減少并趨于最小化。在此過程中,城市物質與能量得到了更為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將大大提高。目前,我國存在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耗極大,因此必須做出調整。而實現調整的關鍵問題就是不斷地提高技術水平。
在低碳城市發展中,城市規劃作為前期為政府決策的設計和后期引導的城市建設的藍圖,是極其重要的環節。城市規劃是通過預測城市發展并管理各項資源以適應其發展的具體方法或過程,以便更好地指導已建環境的設計與開發。傳統城市規劃較多注意的是城市地區的實體空間特征。而現代城市規劃則試圖研究各種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對土地使用模式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并制定出能反映這種連續相互作用的規劃。在低碳城市發展戰略中,土地集約利用、低碳城市交通體系、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低碳社區建設等都需要在城市規劃中體現。將有著不同目標和需求的社會群體通過低碳城市規劃理念、低碳城市規劃指標體系、低碳城市規劃方法和低碳城市規劃方案的公眾參與等實現低碳城市社會共識的追求,實現我國低碳城市規劃模式的框架。
3.城市規劃低碳化的實現
3.1低碳城市發展的途徑
我國城市要實現低碳化發展必須充分重視低碳技術的研制與應用、政策鼓勵和保障以及實現全民低碳意識。實現城市低碳發展的核心是低碳技術。為了獲得和應用低碳技術,我國的大部分城市可以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但是通常得不到核心技術。此外,可以通過國內的相關機構開展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集中全力攻關可以在中短期內獲得較大效益的低碳技術,重點是重化工行業能耗的新技術。加快氫燃料等車用燃料生產技術的提高,清潔煤、核能、太陽能和風能等先進發電技術,先進節能技術,碳捕獲和封存技術,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電力上發展工GCC發電技術,加強企業間的技術聯合。增加高技術及高附加值產品的比例,做到能耗低,節地、節能、節水及節材,大力發展新興低碳產業。
在制度與政策上政府要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完善,并且對于那些新技術、新能源的研發使用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制定政策鼓勵新興低碳產業的發展,調動企業投資低碳經濟的積極性。低碳城市是需要所有公民都參與的城市建設工程。除了政府要切實做好節能減排的具體工作外,還必須公民進行參與。因此,與公民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傳遞低碳理念,培養節能環保意識。是很必要的。
3.2 低碳化城市規劃的實現
城市規劃實現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必須充分的重視。城市規劃通常包括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城市總體規劃是一種綜合性的城市規劃,是確定一個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以及制定城市中各類建設總體布局的全面安排及實施管理的城市規劃。而城市詳細規劃就是指為實施城市總體規劃而提出具體規劃要求的地區性規劃或專項規劃。在規劃階段,低碳城市應當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作為設計原則與標準。具體包含很多內容,例如建設綠色建筑、低碳交通等等。堅持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相結合,老城和新區發揮各自優勢,積極的探索城市規劃的低碳化。
堅持老城改造提升與新區開發建設并重,跳出老城建新區,建好新區促老城.這樣,通過老城不斷的改造提升,在新區加強開發建設,使老城和新區都能協調推進,低碳布局,同步發展。舉全市之力,開發建設新區,加快推進高新區和經濟區增容擴區,形成新區為龍頭、高新區和經濟區為支撐的發展新格局。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集群集約發展的多元支柱產業體系,切實增強支撐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低碳產業。
把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和促進發展的關鍵來抓,不論是老城區的改造提升,還是新區的開發建設,都要把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建設低碳交通,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加快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基礎保障。堅持城市建設與農村發展、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切實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建設高效的低碳城市。
參考文獻
1謝映霞,魏保軍.低碳導向的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低碳經濟與土木工程科技創新.2010中國國際建筑科技大會論文集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生態環境受到了非常大的沖擊。在此條件下,低碳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熱議,通過對低碳經濟的理念進行充分的應用,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目前人們非常支持的一種做法。同時,低碳經濟在室內設計領域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對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低碳經濟;室內設計;應用
低碳經濟理念和室內設計的融合,是通過對低碳、節能、經濟等各種技術來實現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和能耗。在低碳設計方面,采用的材料進行了一定的更改,主要對環保、節能的新型材料進行應用,融合了低碳理念的室內設計更加注重綠色環保,保證居住空間的舒適性、健康性等,給住戶提供了一個非常低碳的室內環境。
一、低碳理念的涵義
低碳理念的涵義主要指的是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在人類的初期發展中,生產力是非常落后的,對于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利用是非常少的,很少發生因為碳排放量而導致的生態問題。在經濟不斷的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革命發生了,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實現了迅猛的發展,對于化石燃料的利用不斷增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大幅增加,導致很多生態問題的出現。低碳經濟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多科技、制度等進行相關的應用,減少對化石燃料的利用,從而是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逐漸減少,在更大程度上保證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對于人們的生命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低碳理念在我國的室內設計中應用的現狀
低碳設計是低碳理念和設計相融合的主要體現,主要講的是在方案設計的整個過程中,遵循低碳理念,使用新型的能源和材料,減少能耗,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低碳的環境。
在我國的室內設計領域,對低碳理念的應用是比較晚的,即使專業的設計人員對于低碳理念也并沒有一個非常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同時,相應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缺乏。我國的傳統文化時間久遠、影響深刻,對于室內設計人員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在這一條件的限制之下,使其對于室內設計的認識是帶有文化特殊性的,當文化的這一特性和低碳理念產生一定的沖突的時候,很大一部分設計人員會遵從文化的特殊性,這使得低碳理念在我國的室內設計中沒有得到很好地滲透。
三、低碳理念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1.我國的人口分布和居住的條件都有著鮮明的特點,人口數量非常龐大,使得人均占地的面積是非常小的,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怎樣才能實現空間布局的低碳化和經濟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改善我國居民的居住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對于功能分區的合理化要做到足夠的重視在地刺進行劃分的時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包括公私分隔、潔污分隔和動靜分隔。面積分配也要合理,對功能區的面積進行合理的分配。從而提高利用率。
室內設計主要的就是住房的設計,關系著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而且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理念,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充分的考慮,根據家庭所處的時期靈活布局。同時,對于可以再創造的空間進行合理的布局,也就是進一步加強經濟化的空間布局,為將來的裝修留下一定的空間,這項措施對于資源的節約等有著很大的幫助。
2.在儲物空間的設計上,需要將功能區的特征作為重要的依據。住宅區的不同的空間區域有著不同的特征和使用情況,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需要對不同空間區域的使用性質進行充分的考慮,同時,還要結合儲物對象進行相應的設計。
儲物對象是儲藏空間設計中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在室內,每一個儲藏空間的打下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住戶的生活習慣等是不一樣的,在儲藏空間所要放置的物品也是不同的,所以,在進行儲藏空間的設計時要根據實際的儲物對象來進行設計。儲物空間是有一定的分類的,包括了三項內容,分別是獨立式儲藏、組合式儲藏和固定式儲藏。在儲藏空間的設計中要對儲藏類型進行靈活的運用,將儲藏間空間的利用率盡可能地提高。
室內設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住戶,根據家庭的具體要求和變化需要對儲藏空間進行相應的裝修,那么,這就需要預留出一定的空間,方便以后的裝修和設計。需要對儲藏空間做出進一步的完善,將儲藏空間的使用時間盡可能地延長,這一措施對室內空間和資源的節約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3.在低碳材料的選擇上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問題:第一,材料的選擇是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的,不能任何的空間設計都是用一樣的材料,對于材料的性能要進行一定的考慮,不同的空間設計對于所使用材料的要求是存在差異的,需要將這些差異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第二,在選擇的過程中,對材料進行詳細的考察,注重成品裝修材料的選擇,保證它們的能量散發是比較少的。第三,對于當地的生產的裝修材料進行優先選擇,相比于外地的材料,其售后服務和質量都便于保證。第四,所選擇的材料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結合,減少一次性材料的應用。第五,帶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是不允許使用的。
4.對石材進行充分的應用,他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對于環境的美化和良好居住空間的營造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石材應用于室內設計中只需要對原材料進行相應的冷加工,是不需要進行高溫加工過程的,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木材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低碳材料,注重地天然木材的使用,減少人造木材的使用,對于低碳理念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住的環境。
摘要:本文結合建筑全壽命周期理論、選擇應用碳排放量化方法來研究典型城市住宅碳排放問題,給出了住宅建筑全壽命周期碳排放計算模型,分析影響其各階段碳排放的因素,以此提出城市住宅建筑節能減排的措施和改進對策的建議。
關鍵詞:全壽命周期;碳排放;影響因素;改進對策
1.引言
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迄今為止所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環境問題,2013年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氣候變化第五次評估報告得出,人類活動是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而全球氣溫升高造成大范圍積雪、冰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溫室氣體則是引起全球變暖的最主要原因,溫室氣體包括CO2、CH4、N2O等氣體,其中CO2對全球溫室效益貢獻率最大。而建筑業是一個需要大量資源和能源消耗的產業。據統計,中國能耗總量的27.5%是來自建筑業。隨著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與城鎮化速度的推進,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化面積不斷增大。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需求,建筑總量不斷增加,尤其是城市住宅建筑。因此,住宅建筑的節能減排對緩解全球能源危機和控制氣候變暖意義重大。
2.城市住宅建筑全壽命周期碳排放計算模型
2.1各階段碳排放來源
本文將本文將城市住宅建筑全壽命周期劃分為建造施工階段、使用維護階段、拆除回收階段三個階段。在建造施工階段中建筑材料的生產、機械、設備的使用以及材料運輸會消耗能源,產生碳排放。在使用維護階段包括建筑運營階段中建筑照明、采暖、通風、空調等建筑設備能源的消耗。在拆除回收階段中,由于建筑物拆除是由于爆破等使用的的施工機具會產生碳排放、以及回收產生的負碳排放量。
2.2壽命周期碳排放計算模型
2.2.1建造施工階段
施工建造階段碳排放來源包括建筑材料生產、建筑材料、構件、設備的運輸、施工機械設備的使用、施工現場的管理活動過程產生的碳排放。其碳排放量計算模型:
EJZ=EJC+EJX+EXC
式中,EJZ為建造施工階段碳排放量(tCO2);EJC、EJX、EXC分別為建材生產、運輸機械臺班、施工現場管理活動碳排放量(tCO2)。
EJC=∑i=ni=1(AMZTi×fZTi)+∑i=ni=1(AMWHi×fWHi)+∑i=ni=1(AMTCi×fTCi)
式中AMZTi、AMWHi、AMTCi分別為建筑主體結構、維護結構、填充結構材料用量(t),fZTi、fWHi、fTCi為建筑主體結構材料、維護結構、填充結構材料碳排放因子,i―建筑材料種類。
EJX=∑i=ni=1(AMJXi×fJXi)
式中AMJXi為建筑施工、運輸機械臺班使用量(臺班),fJXi為建筑施工、運輸機械臺班碳排放量因子,i為建筑施工、運輸機械種類
EXC=∑i=ni=1(AMXCi×fXCi)
式中AMXCi為建筑施工現場管理活動能源消耗量(t/kwh),fXCi為能源碳排放因子,i為建筑現場管理活動能源消耗種類。
2.2.2城市住宅建筑使用維護階段
城市住宅建筑使用維護階段包括使用過程和維護過程,其碳排放量計算模型:
ESYWH=ESY+ETH
式中ESYWH為建筑使用維護階段碳排放量(tCO2),ESY、ETH為建筑使用過程、設備材料更替過程碳排放量(tCO2)。
ESY=∑i=ni=1(AMSYMi×fSYMi)+∑i=ni=1(AMSYYi×fSYYi)+∑i=ni=1(AMSYQi×fSYQi)+∑i=ni=1(AMSYDi×fSYDi)+∑i=ni=1(AMSYSi×fSYSi)
式中AMSYMi、AMSYYi、AMSYQi、AMSYDi、AMSYSi分別為建筑使用過程煤、燃油、燃氣、電(kwh)、水能源消耗量(t),fSYMifSYYifSYQifSYDifSYSi分別為煤、燃油、燃氣、電、水能源碳排放因子,i―建筑設備種類。
ETH=∑i=ni=1(AMTHJCi×fTHJCi)
式中AMTHJCi為建筑使用維護階段替換材料、設備使用量(t),fTHJCi為替換材料、設備碳排放因子,i為替換材料、設備建筑設備種類。
2.2.3建筑拆除回收階段
建筑拆除回收階段包括建筑拆除過程與建材回收過程,其碳排放量計算模型如下:
ECSHS=ECS-EHS
式中ECSHS為建筑拆除回收階段碳排放量(tCO2),ECS、EHS為建筑拆除過程、回收過程碳排放量(tCO2)。
ECS=∑i=ni=1(AMCSMi×fCSMi)+∑i=ni=1(AMCSYi×fCSYi)+∑i=ni=1(AMCSQi×fCSQi)+∑i=ni=1(AMCSDi×fCSDi)+∑i=ni=1(AMCSSi×fCSSi)
式中AMCSMi、AMCSYi、AMCSQi、AMCSDi、AMCSSi分別為建筑拆除過程煤、燃油、燃氣、電(kwh)、水能源消耗量(m3),fCSMi、fCSYi、fCSQi、fCSDi、fCSSi分別為煤、燃油、燃氣、電、水能源碳排放因子,i為建筑拆除結構種類。
EHS=∑i=ni=1(AMHSi×η×fHSi)
式中AMHSi為建筑回收材料量(t),η為建筑材料回收系數,fHSi為建筑回收材料碳排放因子,i―回收材料種類。
3.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
3.1建造施工階段
建造施工階段影響因素眾多主要包括建筑結構類型、建筑層高、建筑面積、選擇低能耗材料情況、施工機械選擇、能耗使用效率、運輸方式、運輸距離、工人操作技能、施工管理、施工企業資質等。
3.2使用維護階段
為維持建筑的使用功能而采取了通風、照明、采暖、制冷、電梯等系統設備,其運行產生大量能耗和碳排放。其能源結構、能源消費強度、居民消費水平、人口密度、建筑面積等都是影響使用維護階段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3.3拆除回收階段
拆除回收階段碳排放包括拆除階段能耗碳排放以及回收階段負碳排放。其影響因素包括拆除方式、建筑類型、建筑面積、建筑層數、運輸方式、廢棄物處理方式、機械選擇、回收材料系數等。
4.城市住宅建筑低碳對策分析
4.1推廣低碳施工先進技術和低碳施工管理體系
實現建筑施工低碳化,需借鑒國、國內先進經驗,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優化能源結構,積極推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在施工過程中的應用。同時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使用國家和行業推薦的節能降耗的產品,如施工現場全面使用節能照明燈,選用高效機械設備等。建立系統科學的低碳施工管理體系,有助于提高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施工規劃、選擇最優的施工方案。同時各參與方應以積極配合與監督施工企業現場的低碳施工執行情況。
4.2推動建筑能源價格改革
通過推動建筑能源價格改革,由按面積收費向按熱量收費的同時,改革現行單一的價格政策,推行階梯價格等價格制度。另一方面,增加對低碳能源的價格補貼,降低低碳能源的使用成本,促進建筑能源需求結構的清潔化、低碳化。
4.3培育居民低碳意識
從相關調查來看,住宅居民低碳意識均較薄弱。為此,可以采取創新宣傳方式、加強示范引領、發揮社會低碳組織的力量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建立低碳社團等社會組織,鼓勵社會組織開展宣傳低碳意識、培育低碳文化的各類活動,營造先進的低碳意識與低碳理念。
5.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城市住宅建筑全壽命周期碳排放來源,研究其個階段碳排放計算模型,更進一步分析其碳排放影響因素。論述住宅建筑建筑節能減排對策,為我國住宅建筑碳排放測算以及低碳住宅建筑提供一定參考。(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IPCC.C1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5.for Policymakers[EB/OL].http//ipcc.ch/
[2]Leif Gustavsson,Anna Joelsson,Roger Sathre.Life cycle primary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of an eight-storey wood-framed apartment building[J].Energy and Buildings,2010,42(2):230-242.
[3]陳孚江,陳煥新,華虹,楊鴻翥,吳麗麗.建筑能耗生命周期評價.全國曖通空調制冷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4]王志剛,鄢濤.居住建筑能耗與各建筑因素關系分析.智能與綠色建筑文集2――第二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
[論文關鍵詞]低碳經濟;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低碳技術;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和改革的深水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文明建設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低碳經濟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是人類發展應遵循的必然道理,有利于我國改革的順利推進及資源的節約,更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鐵路被人們稱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它是全國人民出行和貨物運輸的重要紐帶。由于鐵路建設具有高投資、能源消耗大等特點,因此其會對環境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應加強鐵路建設中項目管理,把生態理念融入其中,使我國鐵路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最早出現在英國政府2003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的能源的未來——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等手段,使得一個經濟體系的碳排放很少或接近與零,是一種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過渡的、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低附加值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旨在修復地球生態圈碳失衡的人類自救行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結構和清潔能源開發問題,目標是減緩氣候惡化、能源危機以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生產全過程經濟活動的低碳化,達到碳排放的最小化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多的生態經濟效益;二是低碳經濟倡導能源經濟改革,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國民經濟體系,真正實現生態經濟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發展低碳經濟,目的是為了通過對資源的高效利用,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更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二、鐵路建設中項目管理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
根據歐洲的研究,運輸業對二氧化碳排放的貢獻度是30%以上。根據英國研究機構對本國的研究,鐵路運輸二氧化碳的每人每公里排放量是公路運輸的1/2,是國內短途航空的1/4。在過去的15年間,鐵路的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2%,公路運輸下降了8%,而短途航空運輸則上升了5%。由此可知,鐵路運輸相對于其它運輸方式每人每公里碳排量是最少的,并且鐵路的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速度也較快。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鐵路運輸方式能耗較低、污染排放少,這種節能減排的運輸方式必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鐵路運輸的發展離不開鐵路建設。近年來,我國對鐵路建設投資的力度加大,鐵路建設中的高污染、高碳排放等問題更加不容忽視,這不符合我國十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中,把低碳經濟的理念融入進去,減少碳排放量,將有利于鐵路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說,鐵路建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低碳經濟環境下我國鐵路建設項目管理存在的瓶頸
(一)缺乏正確的低碳經濟管理理念
一些鐵路建設的領導干部及職工對低碳經濟的內涵理解不深,對發展低碳經濟重視不夠,片面地追求經濟效益和安全。在鐵路建設項目管理過程中,由于許多資產和工人所掌握的技能很多具有資產專用性,工人所掌握的技能很難再用于其他行業使用,以及鐵路行業的資產也很難適用于其他行業,因此,推行低碳改革的成本較大。為了達到低碳經濟的要求需要更換新的大型設備,鐵路建設人員認為這樣不值得。
(二)低碳技術障礙
低碳技術是涉及各行各業關于有效控制溫室排放的新技術,低碳技術是我國鐵路建設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因素,不論是能源的高效利用,還是清潔能源的開發,都離不開技術的強大支撐,低碳技術的發展水平對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不可避免的產生很大影響。近年來,我國在科技研發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國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低碳技術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自主研發能力有待提高。低碳技術水平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鐵路建設低碳經濟的發展。許多鐵路建設企業受到自身的科技實力、人員素質和經營狀況等影響,缺乏對低碳技術研究的動力。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
目前,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中信息化水平雖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鐵路建設項目管理的信息系統沒有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大部分都是獨立的,這樣就會造成共享信息資源困難,信息溝通成本加大,對項目的高效管理非常不利;二是信息系統的運行質量有待提高,特別是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人員對原始數據信息不能如實的提供,虛假信息較多,影響鐵路建設項目的運行;三是項目管理的組織結構滯后于信息化管理。實行信息化管理后,會對原有的組織管理流程產生沖擊,迫使其調整或新增崗位設置,現實中組織結構變革的速度慢于信息化管理,致使信息化管理水平受損。以上這些問題都將會構成鐵路建設項目管理推行低碳經濟發展的瓶頸。
(四)對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人員的低碳培訓不足
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人員在運用低碳方面的知識方面欠缺,然而,把鐵路建設項目與低碳經濟融合發展的培訓不足,導致鐵路建設管理人員仍用原來的工作思維方式,在實際操作中不能自覺地想到低碳化發展,而僅注重經濟效益的增長。培訓能夠大幅度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需要加以重視。
四、低碳經濟環境下提高我國鐵路建設項目管理水平的對策分析
(一)樹立正確的低碳經濟管理理念
首先要深刻理解低碳經濟的內涵,以及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在鐵路建設項目管理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注重能源結構的調整,轉變傳統粗放式的增長方式,牢固樹立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觀。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碳排放,用實際行動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鐵路建設項目的管理周期長,施工面廣,對其低碳管理比較有難度,需要業主、設計、監理等與管理方加強溝通協作,履行各自職能,以保證低碳目標實現。
(二)加強低碳技術創新
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遇到最多的瓶頸環節,而且它也是幾乎涵蓋所有的GDP支柱產業,對我國低碳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國鐵路建設項目管理應不斷進行低碳技術創新,與其它科研院所進行聯合技術攻關,并善于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加強與國外研發部門的合作,達到低碳排放、減少環境污染,能源的可持續目標。通過低碳技術創新提高鐵路建設利用能源的水平,更好地推進低碳經濟在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中的發展。
(三)加強信息化管理
在鐵路建設項目管理中,信息化的高效利用有利于項目管理的低碳經濟發展,因此,必須加強信息化管理。由于鐵路建設具有技術要求高,建設速度快及建設規模大等特點,傳統的鐵路建設項目管理已經無法滿足信息大量傳輸的要求,因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 實現各類建設管理信息的集成、傳遞、共享, 并對工程的質量、成本、工期實施有效控制, 是當前鐵路建設管理的必然選擇。加強信息化管理,要建立一個有機的信息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以及信息高效傳遞;鐵路建設管理人員要如實傳遞事項,不弄虛作假;要根據信息化的要求,對項目管理組織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綠色環保;低碳
前 言
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就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到空氣中,目前全球面臨著嚴峻的氣候惡化的環境問題,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低碳綠色環保也成為了我國園林景觀設計中堅持的重要原則之一,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綠色建筑等方面的現有相關研究的概念在花園設計開發和利用研究中很少采用所以更完整的低碳理論是景觀建設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
1.園林景觀設計中滲透低碳環保理念的必要性
園林景觀的建筑設計的發展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動的,歸根結底是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城市的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壞,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因此,面對科學發展觀念在社會發展中的滲透,非常有必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滲透低碳環保理念。另外,園林景觀是城市建設的一部分,是城市的凈化器也是城市空氣的調節器,對于城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低碳環保理念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目前我國在發展社會各行各業的過程中,堅持的重要原則就是可持續發展,低碳環保則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在當今時代我們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園林景觀設計最為主要的功能便是服務大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的時候,既要考慮到人群的位置,也要考慮到老人、兒童、青年等不同人群的特點,從而促進低碳環保理念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體現。其次,便是量化原則。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得到了幾代的豐富,且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外許多驕奢逸的思想逐漸的傳入我國。因此,很多行業中出現了浪費的現象。當然,對于園林景觀設計也不例外。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滲透低碳環保理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的時候便應該遵守量化原則,降低浪費,促進低碳環保。最后,因地制宜原則。我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復雜,因此,不同的城市其地理環境有著很多的不同。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可以根據地域的具體地理環境進行因地制宜的設計。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園林景觀設計的渾然天成,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很多的工程量,減少了浪費,從而有助于環保,有助于體現低碳環保的理念。2.1落葉喬木與常綠灌木的配合種植
低碳環保就是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促進空氣的潔凈。研究表明,植物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排名中,常綠灌木排第一,第二是落葉喬木。因此,在我國很多城市中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將兩種植物配合種植是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例如,福建“三盛百督府”就是這樣一個園林。在進行園林設計中其林陰主干道利用落葉喬木以及常綠灌木營造出歐洲園林的風格,并且錯落有致的植物分布,讓園林景觀在進行低碳環保的時候,還可以保持園林的 美觀。
2.2高齡樹與低齡樹搭配種植
植物的光合作用與植物的生長年齡有著緊密的關系,一般來說年齡越老的樹木其固碳能力就比較弱,但出于生長期的樹木其光合作用就強,因此,其固碳能力也就比較強。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為了體現低碳環保的理念就可以將高齡樹與低齡樹進行有效地搭配。這樣一方面有助于美化園林景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園林景觀的固碳,從而促進低碳環保理念的實現。例如,福建省的“三盛百督府”的園林景觀設計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低碳環保的理念。它將不同樹齡,不同種類的樹木進行混合種植,并且通過豐富的植物,營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氛圍。
2.3軟質景觀的設計
進行園林景觀綠化是實現低碳環保的主要途徑,綠化園林景觀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調整因為土地利用而在空氣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在提高了公共用地的美化水平的同時,還能夠使綠色植物促進氧碳化合物的吸收(在對園林景觀進行綠化的過程中,要保證新樹和老樹的有效分配,對于多數樹種來說,考慮植物配置的這種情況,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態效率,還能夠實現低碳環保的目的,一個優秀的園林作品,需要多方面努力,包括園林的整體設計’高水平的施工質量’設計師的環保觀念等,在建設園林的過程中,應該盡量減少自動化的機械操作,能夠減少一定的碳排放量,實現了低碳環保的
2.4硬質景觀的設計
硬質景觀指的是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可再生能源或是節能技術可以得到有效地應用,在景觀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最常見的是太陽能照明系統應用,在建設園林使用的材料上,無論是其路面設施還是園藝,都應該選擇低碳環保的材料,同時這也是低碳環保最直接的方法(低碳環保材料是在其基本性能不變的情況下使用,是一種可以再生的天然原料,在加工制造的過程中會減少能源的消耗,還能夠保障其使用壽命,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也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傷害,還可以對木結構材料進行收回利用,逐漸用木材料取代鋼筋混凝土的使用,這是一種減小碳排放的有效措施,還能夠促進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2.5園林建設材料的選擇
在園林景觀建設中材料的選擇問題上無論是公園的路面施工還是園藝,減少碳排放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選擇低碳環保材料,低碳環保材料是能夠保證基本性能的前提下不能被減少加強利用可再生天然原料,少制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證其使用壽命更長施工和使用過程中不產生有害物質并產生的新材料可以進一步回收利用。還可考慮采用回收利用率高的新材料如在水和能源消耗的處理階段中的使用的木結構材料木結構中的應用將逐步取代鋼和混凝土結構的使用減碳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的方法并且還可以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及管理。
2.6園林景觀的施工、養護工作中提高環保意識
良好的園林設計作品主要來源于成功的全方位的設計以及水準的施工質量和長期的景觀效果。在園林景觀建設項目中應該減少多余的機械操作,這樣既可以減少碳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同時也能減少生態景觀和周圍的土地的更多地被破壞。
總 結:
綜上所述,景觀園林綠色設計理念是適應時展的潮流,也是保護環境的重要舉措,面臨嚴峻的氣候變暖的問題,綠色環保理念中的低碳設計成為園林景觀設計原則中的重中之重,本文深刻的分析和探究了園林景觀的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探討了低碳的理念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希望能夠更好的實現低碳環保滿足生態要求,進而促進綠色環保設計在我國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胡維佳,楊柳青.淺析低碳理念在園林景觀中的運用[[J].北方園藝,2011,3(1).
(二)休閑旅游時代的到來是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根據全球休閑發展的一般規律,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5000美元時,就將進入休閑旅游消費爆發性增長階段。近10年來,我國GDP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長,“十一五”期末人均GDP達3000-4000美元,這說明我國已具備休閑消費快速發展的基礎。此外,我國居民公休閑暇已達115天,勞動者另有5-15天帶薪休假,接近中等發達國家閑暇水平。當前我國已具備休閑大發展的基本條件,再加上國民休閑意識日益普及,城鎮居民和青年、老年人休閑理念明顯增強,都為國民休閑大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與此同時,2009年11月25日,國務院討論并原則通過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新要求,同時指出要優化旅游消費環境,加快以旅游交通、游客服務、旅游安全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旅游研究院2011年1月10日的《中國旅游經濟藍皮書(第三部)——2010年中國旅游經濟運行分析與2011年發展預測》指出,2010年我國旅游需求仍呈現出“大基數、穩增長、低消費”的基本特征,旅游市場需求結構有明顯變化。另外,國家“十Ti"’期間,將通過大力開展休閑宣傳教育,實施《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增強和普及國民休閑意識,提高國民休閑參與度,加快推進休閑公共服務建設,建立引導休閑發展的有效工作體系,大力推動休閑產業發展,初步形成較完善的休閑產品體系,培育一批與國際接軌的休閑城市、休閑企業和休閑品牌,推動旅游發展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由此可見,旅游業在“十二五”期間發展的成效如何,皆在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的配套完善方面。
二、國內外旅游公共服務的發展研究
國外學者對旅游公共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踐方面,緊扣旅游活動中“食住行游購娛”的各個環節,涉及到游前、游中、游后的各個階段,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其提供服務的領域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服務、旅游信息服務和旅游安全保障等。例如,美國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注意旅游交通的需求,開通了多條以旅游者為主要對象的收費道路。日本在1962年制定的“全國綜合開發規劃”中首次提到了旅游交通的問題。此后,日本在旅游交通規劃理論、旅游道路設計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均投入了相當大的力量,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旅游交通規劃理論體系。。在日本,各種車站銷售的公交車和地鐵的旅游通票,可供旅游者在一天中自由乘坐公交車和地鐵。該種旅游通票不僅價錢固定、便宜,還可以作為主要旅游景點的門票,讓旅游者在一天中游遍一座城市。旅游電子業務運作和信息服務方面,英國的旅游系統有著非常完善的電子化政務公開和旅游信息服務功能。英國的旅游網站上還會提供完善的旅游宣傳品遞送服務,它的旅游信息中心是政府旅游服務的機構,從事旅游咨詢服務,免費提供至少上百種旅游單頁或折頁信息,內容涉及旅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宣傳單頁整齊擺放在資料架上,一般都統一尺寸規格,便于游客攜帶。0旅游安全保障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旅游安全保障已經由傳統的事后補償變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服務,是被廣為推崇的現代旅游理念;許多國家通過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以及社會、企業的廣泛參與,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旅游安全保障體系,其最大的亮點就是景區的安全管理、緊急救援及旅游保險。
我國學者對旅游公共服務的研究是近幾年才開始的,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通過文獻檢索關鍵詞“旅游公共服務”,發現目前對該領域的研究并不多,僅有8篇相關論文。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前期關于旅游公共服務概念特性等方面涉入的比較多一些。例如,李爽、黃福才等從理論角度對旅游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特性以及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和探討;李爽、李建中就旅游服務供給進行探索性研究;郭勝等針對節事活動的旅游公共服務進行研究;張廣瑞以北京為研究對象就城市旅游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進行分析;黃燕玲、羅盛鋒、丁培毅就旅游公共服務的概念和供需雙方對旅游公共服務的評價做了系統的分析。與此同時,2007年12月,我國首個城市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廈門市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通過專家評審。2010年1月,中國首家旅游公共服務管理機構——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務管理處掛牌成立。2010年,上海提出世博旅游公共服務的建設體系。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對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的研究還處于零散狀態,沒有一個系統、深入、規范的研究范圍,許多領域都存在亟待探索、論證的未知因素。
三、浙江省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一)研究思路
浙江省的旅游業發展水平一直名列全國前茅,且省會城市杭州又被稱為“中國旅游休閑之都”。浙江省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東北一角鄰上海市,北邊與江蘇接壤,旅游資源得天獨厚。2011年3月18日《旅游業發展的浙江模式》課題成果暨浙江旅游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家旅游局副局長杜江高度肯定了“浙江模式”,并肯定了旅游公共服務、旅游標準化引領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是浙江模式的核心。因此,本文選擇浙江省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浙江省在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方面的經驗對全國旅游業的發展將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研究
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以文件形式確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顯得更加重要。而;綠色農業、低碳農業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大力倡導經濟發展轉型調結構,農業經濟發展必然要爭當轉方式調結構的排頭兵,加強農業經濟發展的環保模式,減少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碳排放,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目標,最終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筆者圍繞我國農業經濟的綠色發展和低碳循環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推動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環保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由此可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路徑。
一、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綜述
由于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深入推進,作為國家第一產業的農業相關產業也必須找到適合自身可持續發展之路徑。在國家經濟中高速平穩發展和生態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時期,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成為黨和國家重點部署的發展思路,也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課題,在此大環境下,我們有必要對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做初步探討。(一)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為根本原則,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的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活動過程,其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二)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所謂的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就是指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態勢下,我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積極運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對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強現有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可持續戰略的實施。
二、我國推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是今后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由于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遠遠低于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臨著農業資源過度消耗的現狀,高耗材、高污染的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現行農業經濟發展需求,我國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以提高我國糧食產量。(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可以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和維護糧食安全由于我國可用耕地面積較小,并且多地出現建設用地越過耕地紅線的問題,我國一直致力于以傳統農業模式解決溫飽問題,造成了農業土地破壞嚴重的現象。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而且根據國家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的亂排亂放。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糧食供應,使得糧食安全從區域性問題上升為國際問題,從民生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問題,由于我國國內的糧食生產供應現狀,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都受到了嚴重制約,因此,我國要加快轉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切實解決好糧食的安全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就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
三、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所面臨問題
雖然我國在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說,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我國現存的農業基礎薄弱。首先,我國較為嚴重的人地矛盾,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廣,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積,當前我國共有農業人口9億,農戶約占農業人口總數的27.7%,每戶所經營土地不足0.5公頃;其次,我國農村勞動力短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主要勞動力青壯年集體外出務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隊,農業產業勞動力缺口嚴重;最后,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雖然國家大力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并推行職業技術教育,但是未從根本上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我國一直以來實行以工業輔助農業的發展路子,雖然有大量的輔農、助農、惠農政策,但是由于開展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可用耕地流失嚴重,面積減少,農業物資浪費嚴重,且已有農業基礎設施功能較為老化,破壞較為嚴重。第三,農業經濟服務系統未及時建立完善,鑒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農業經濟發展方向起步較晚,相關的農業經濟服務系統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農業經濟服務工作開展較為滯后,相關服務水平也較為低下。
四、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應對措施
一是優化農村農業產業經濟結構,在基層大力普及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相應農業服務技術培訓及繼續教育,培養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專家人才,發掘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種植能手,并形成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的規模效應和聯動效應。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進村進戶。我國應大力開展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檢修與更換,并普及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引導并向農村引入大量的資金,積極地研發新技術,擴展新視野,推動農民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農業技術專業服務系統,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發展,我國已經有足夠的技術水平和物質基礎為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建立專業服務系統,包括信息服務、大數據服務、物流服務及高端制造服務等,這個服務系統應該包括農業現代化的耕作方式技術的普及、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對農產品及衍生品銷售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的專門服務,促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基層推廣。
五、結語
我們必須推進低碳農業的經濟發展模式,確保糧食安全,并保護生態環境,突破現有農業的發展瓶頸,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農業產業化路子。
【參考文獻】
[1]張憲英.我國低碳農業解讀及其發展路徑初探[D].復旦大學,2010(5).
[2]周麗.加快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探析[J].新經濟,2014(7).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二: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摘要]低碳經濟時代下,世界農業經濟逐漸開始從高碳向低碳轉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低碳農業這一生態革命產物被廣泛關注和推崇,這就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向生態、低碳、友好模式的轉變。本文主要探討低碳經濟時代下我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和發展途徑,實現我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低碳經濟;發展途徑
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規模的擴張造成人類對常規能源的使用逐漸增多,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不斷日益惡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碳足跡等概念應運而生[1]。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通過節能降耗改善環境污染,還有利于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促進新型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必然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1低碳經濟內涵
低碳經濟是人類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重大進步,是通過降低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量、減少環境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及改變生產方式,減少對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通過開發低碳能源系統,研發低碳技術并建設低碳產業體系,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2]。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困難
目前制約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業生產的小農分布。盡管我國近些年來已經實現農業大規模生產,但基本生態生產單位仍是農戶小農生產,制約了農業生產中碳生產的合理標準規劃。例如農村地區僅只有一戶或幾戶開展低碳農業生產,而大部分農戶依舊仍采用粗放生產,碳生產無法實現大規模的集中化,這種情況下依然會污染土壤、空氣、水源等,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增加推廣和開展低碳農業的成本。
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農村地區許多基礎設計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設施出現設備落后、設備老化等問題,這是由于水利投資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對農村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較小,資金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合力,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農業節能、節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從而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
2.3科學技術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發展低碳農業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而技術創新是發展農業新技術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國農業技術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業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水平較低,缺乏農業科研人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完善等,這些現狀嚴重制約了技術在低碳農業中的應用。除此之外,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缺乏先進的技術,例如沼氣的開發和使用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但目前只適用于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家庭生產生活,適用于大規模生產的大中型沼氣池等技術還不完善,使沼氣的開發和利用并沒有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2.4農業生產方式還未完全轉變
盡管我國農業科技得到發展和進步,但是在農業生產中對化肥、農藥等污染土壤的資源的依賴性依舊嚴重,導致農村污染仍在加劇,造成土壤結塊、肥力下降等惡性循環。粗放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加劇了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3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
3.1建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西方國家低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實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稈還田的低碳農業技術,打破傳統的額種地必須先耕的現狀,有效的保護土壤面積;巴西政府在2010年實施低碳排放農業計劃,運用生物固氮等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實現農林牧一體化生產等。我國人口總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積小,人地矛盾突出,且農業生產效率低,耕地污染嚴重,因此應大力推廣和使用農業固碳技術,減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資源的使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物再利用的循環模式,降低資源消耗率。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綜合利用,加強對情節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3.2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
首先要轉變農業生產發展理念,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屏氣原有的重農業產出,輕生態環境理念,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堅持集約化的經營理念,加強對農村農民知識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現代農民的綜合素質。其次,堅持資源的多層利用,實現資料良性循環,例如發展沼氣利用模式、病蟲草防治模式、產業鏈延長增殖模式等;充分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大力發展農田平原、水體立體等農業生產模式,實現低消耗、高產能[3]。
3.3促進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一方面要大力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促進我國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政府通過財政政策進行支持和引導,引導社會資金的不斷投入,積極開發新技術,整合現有的先進技術,降低現有低碳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成本,同時要注重技術服務體系的構建,積極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學會運用先進農業技術,使技術真正運用到低碳農業生產中,緩解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加強農村地區新型農機技術的推廣力度,組織農民學習新技術,開展免費農業教育課堂培訓業務,宣傳新型低碳農機的作用,使低碳農機在農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強安全意識,更好地發揮低碳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有機物多層利用技術的推廣,在生態系統中形成物質良性循環多級利用的狀態。
3.4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的轉變要以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指導,加強樹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理念。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科學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其次要走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再次還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業資源,降低農業能耗,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最后,要加強低碳知識的宣傳教育,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力量,在農村開展各種形式的低碳經濟宣傳活動,使廣大農民逐漸轉變生產理念,堅持低碳環保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法》《資源保護法》等資源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適當利用優惠的經濟政策引導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鼓勵和扶持綠色低碳農業生產。
3.5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
農業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隨著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加和農業文化的發展,農業經濟的休閑觀光作用逐漸顯現。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模式既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還能夠在農村形成品牌經濟,帶動品牌效應。要以農村現有的旅游資源為開發和發展基礎,加強對低碳旅游資源的創新開發力度,構建農家樂旅游的新形態。開發農業觀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護農村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礎上開發農業高新技術,將農產品作為農業加工的突破口,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服務業務,將旅游業融入至低碳農業經濟之中,帶動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發展農業生態種植園參觀、農業主題公園、農家樂等旅游業務[4]。
4結論
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低碳農業的發展,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一部分。低碳農業的發展應將農業經濟與生態系統相結合,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加強開發和利用清潔資源,實現環境保護,從粗放經濟發展模式向集約型轉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強農業低碳生產、環境保護、生態涵養、文化旅游等各項功能的融合,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蛟.從低碳經濟時代消費者行為特征看休閑農業的發展以寧夏休閑產業發展為例[J].農業經濟,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導向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構建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3]劉國斌,黨美麗.低碳經濟時代吉林省縣域經濟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1(1):114-120.
[4]張蓓.低碳經濟視野的都市農業旅游:政府行為與市場邊界[J].農業改革,2011(2):62-68.
關鍵詞:噴墨墨水;噴墨打印;色釉料
1 引言
隨著我國陶瓷市場的不斷壯大,國際陶瓷設備巨頭紛紛將金磚四國之一的我國市場作為“新大陸”,欲以新技術、新設備在我國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加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創,產能縮減了50%以上,因此,急切到境外尋求新的出路。而不甘落后的我國陶瓷企業,對噴墨打印技術在陶瓷生產領域的應用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早在2008年就有企業開始引入國外先進的噴墨打印設備,并開始進行深度的研發。目前,國內有希望、美嘉等多家陶瓷設備生產企業開始生產研發,并供應噴墨打印設備。
截至2010年4月份,全球約有370臺噴墨設備,并預測未來5年內將增加至1000臺。作為全球陶瓷生產的第一大國――中國,成為了噴墨打印技術運用的潛力最大的市場之一。據悉噴墨打印機自2008年引入我國以來,去年國內生產商的訂單達到近30臺;華東地區的諾貝爾、冠軍、斯米克等陶瓷企業率先引用噴墨打印技術;佛山本土企業如金牌亞洲、金意陶、蒙娜麗莎、新明珠等也陸續引入該技術及設備。另外,眾多新興陶瓷企業也希望能通過該技術提高自我產品的競爭力,在市場中分一杯羹。
噴墨打印技術可以使陶瓷產品達到更加逼真、更加細膩的效果,與傳統的絲網印花和輥筒印花相比,其成本更低、破損率更低;設計更加靈活、快速;更加安全環保等。但設備和墨水的超高成本仍是制約噴墨打印技術在國內發展的瓶頸。
2 陶瓷墨水的研究現狀
2.1國外陶瓷墨水的研究現狀
國外陶瓷墨水的研究起始較早,世界第一臺工業使用的陶瓷裝飾噴墨打印機于2000年在美國問世。打印機是由美國FERRO公司開發的Keraiet系統,陶瓷墨水也是由FERRO公司與賽爾公司聯合研制的。2000年1月7日,FERRO公司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交了一份名為《用于陶瓷釉面磚/瓦和表面的彩色噴墨印刷的獨特的油墨和油墨組合》的專利,該專利闡述了陶瓷墨水的制作方法,為陶瓷噴墨打印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6年以前,噴墨系統只有可溶性墨水,由于所使用的可溶性墨水的色彩范圍低、穩定性差、成本較高,大大限制了產品所能實現的各種可能性,制約了噴墨打印技術的發展。
2006年以后,陶瓷墨水在西班牙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到目前為止,除了美國FERRO公司外,西班牙的ES-MALGLASS,ITACA、CHIMIGRAF、COLORBBIA、TOR-RECID四家公司也是陶瓷裝飾墨水的主要制造商。隨著顏料墨水技術的進步,噴墨系統發生了質的飛躍。使用這些陶瓷墨水,噴墨打印系統幾乎可以打印市場上的常規顏色,而且價格也極具競爭力。這種技術的飛躍影響甚至可擴大到景觀設計,并帶動了更多的新設備廠家進入市場并將一些新元素引入到新的色彩制作中。部分企業已開始專門研究陶瓷領域的最佳解決方案。
目前西班牙銷售噴墨墨水的色釉料企業有Esmal。dass-itaca、Torrecid、Ferro、Frit等。作為全球前三大的色釉料供應商之一的Esmalglass-itaca公司,墨水也是他們目前的主推產品。根據墨水顏色偏淺的狀況,Esmalglass-itaca推出了HCR(高色彩范圍)噴墨墨水和HCP(高色彩性能1釉料。一方面,通過HCP釉料提高噴墨墨水的色彩強度,每塊瓷片即可減少所需墨水的使用量,但卻能取得同樣的色調,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Esmal-glass-itaca已設法擴大墨水的色彩范圍。確保了其墨水在任何產品上都能達到最大的安全性和顏色的穩定性。HCR噴墨墨水分為黃色、米色、粉色、藍色、棕色和黑色六種,擴大了顏色的使用范圍,可確保其色調更一致、更均勻,有效降低墨水的消耗量。同時,Esmalglass-itaca還引進一種鋯白色和一種透明亮光的噴墨用釉料,稱為DPG(數字打印釉料)。前者可以加強深色或彩色墨水的特殊裝飾效果,并可在深色背景上勾勒出白色條紋;后者專門為無光或高光媒介增添明亮效果,使覆蓋設計完全數字化。
2.2國內陶瓷墨水的研究現狀
我國第一臺陶瓷噴墨印花設備于2008年由希望陶瓷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推出。我國華東陶瓷品牌諾貝爾在2010年初,采用意大利Kerajet的數碼噴墨印刷系統,成為國內第一個推出噴墨磚的企業。金牌亞洲于2010年3月30日,推出國內首款3D數碼噴墨立體磚,成為廣東陶企最早推出噴墨打印產品的企業。
在國內陶瓷墨水的研究中,已經形成了天津大學、南昌航空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陜西科技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5所研究團隊,并發表了研究論文32篇。在企業研究方面,涌現了廣東佛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道氏制釉、華山制釉、科信達奧斯博、博奧科技、鷹牌陶瓷等公司,也形成了3個發明專利的成績,尤其是道氏制釉,已經獲得了其中的2個專利。目前噴墨墨水的提供商全部都是外國公司,如Esmalglass-itaca、Ferro、Fritia、Torrecid和Colorobbia等。外國色釉公司牢牢掌握著噴墨墨水這一技術的核心領域,國內的色釉料企業起步較晚。據悉,國內包括大鴻、金鷹、禾合等色釉料企業也在積極開展這方面的研發工作,力爭實現噴墨墨水的國產化。佛山科技學院與佛山金鷹無機材料有限公司正式簽約成立產學研究基地,組建了陶瓷裝飾材料工程技術中心,研發用于“陶瓷噴墨”的特制墨水。
隨著海外釉料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越來越多海外墨水供應商選擇在我國建廠。以最大的努力解決我國企業使用噴墨技術成本高的難題,希望率先贏得我國的市場。當墨水不再需要空運時,成本將大大降低。另外,國內研究機構及制釉企業加緊對噴墨技術進行研究,其中華南理工大學專門成立研究小組,開發國產的噴墨墨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攻破墨水的技術難關,成本將不再是制約國內企業運用噴墨技術的關鍵。一般噴墨墨水的保質期只有2~3個月,容易造成沉淀。盡管噴墨打印機的噴頭內部裝有循環系統,但陶瓷墨水與家用的液體墨水不同,它是陶瓷色料和液體墨水的混合體,加上色料的比重較高,因此循環系統只能減少墨水沉淀問題。由于墨水的保質期短,國外的噴墨墨水又需要通過空運送到我國市場,造成了墨水價格居高不下的狀況。可惜的是,在2011年廣州陶瓷工業展覽會上已看到我國自己的陶瓷墨水。盡管如此,陶瓷墨水在國內仍處于研究階段,離真正產業化還有一定的距離。
3 陶瓷墨水的發展趨勢
金融危機導致的歐洲先進噴墨印刷技術在我國獲得應用與推廣,恰我國陶瓷“低碳化”發展戰略相吻合。絲網、輥筒印刷因為換版和沖洗等原因造成大量色釉料浪費,而噴墨印刷因為采用墨盒裝色釉料,不易浪費,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污染,節約成本;過去由于市場競爭較大,生產商只能通過使用優質的、不可再生的高級原材料來彌補表面設計的不足,或者直接簡化設計,靠原材料本身的化學屬性和精湛的燒成工藝來實現渾然天成的仿真或超現實表面效果。現在印刷技術日臻完美,企業可以簡化原材料的使用,通過更普通、更環保的原材料就能夠達到與噴墨印刷技術的完美結合,既達到“低碳”的目的,同時又實現產品的高附加值。因此,出于以上產業升級的雙重效應,我們可以推斷國內將有越來越多的陶瓷企業積極引入歐洲先進的噴墨印刷技術。
我國陶瓷裝備制造企業成功地創造了“引進一消化一吸收一創造”的發展模式,使得我國陶瓷裝備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相信在未來三、五年內,噴墨印刷核心技術如墨水、噴頭、控制系統等也將實現國產化。如何研究高強度發料是今后陶瓷墨水研究的重要課題。研究陶瓷墨水在加工方法、亮度強度、彩色范圍、印刷質量、均勻性和穩定性上具有明顯優勢的產品仍是未來陶瓷墨水開發的主攻方向。
關鍵詞:高層預制鋼筋混凝土;剪力墻;住宅結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08文獻標識碼: A
剪力墻結構是建筑結構中常見的形式,對于高層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結構的設計具有多種形式。目前,較為常見的設計形式包括兩種,通過對這兩種形式的簡化,應用計算機軟件對其進行有效的分析、計算,實現了對高層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結構的設計的優化。下面就通過具體的工程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
1.工程概況
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在我國高層住宅建筑工程中應用較為廣泛。通過PC技術實施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被稱為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結構,現階段由于沒有完善的設計規范以及配套的設計標準,所以PC結構設計在建筑住宅規范化、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某工程為兩棟18層的住宅樓,建筑面積為2.36萬平方米。其中第一層為架空綠化空間;2~15層為標準層;16~18層具有局部退層。該項工程中,PC技術主要應用范圍是3~15層。兩棟樓房中一共有26層標準層。應用PCF構件,即在建筑外山墻中利用預制鋼筋混凝土剪力墻模板;采用PC+PCF混合構件,即在建筑前后外墻結構中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模板。
該工程中,PCF模板在工廠中事先制作好,形成模板與外飾面,并在施工現場進行安裝,將其當做現澆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外墻模板結構,然后在結構內側設置相應數量的鋼筋。然后支設內膜結構,并安裝預制鋼筋混凝土模板,形成疊合剪力墻結構。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預制外墻PC是通過將剪力墻結構外墻的填充墻部分,通過預制形成外模,在內側可填充輕質材料:外模使用鋼筋與現澆筑的墻以及梁連接起來。
2.高層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住宅結構設計
該工程建筑抗裂度為Ⅵ度,剪力墻的抗震等級為4級。根據兩棟樓房建筑結構,建筑平面較為規則,建筑豎向結構較為連續。因此本工程能夠使用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在該工程建筑中設置地下結構一層,其基礎為預應力管樁結構,并以筏板作為輔助結構。PC結構設計與傳統的建筑結構設計存在較大的去唄,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與完善。實際設計中,主要采用以下兩種設計方式:
方式一:建筑項目中豎向抗側力構建全部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或柱結構。這種設計忽略了PC構建以及PCF構件剛度要求以及其對建筑相關結構的影響,將PC構件以及PCF構件當做建筑荷載設計在建筑整體結構體系中。設計過程中使用現行的軟件與設計規范對該結構設計方式進行計算與分析。
方式二:建筑結構中添加了PC與PCF構件結構,會增加剪力墻結構的剛度。根據可靠實踐證明,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彈性變形范圍內,現澆墻體結構能夠與預制模板結構協同作業。該設計形式就是根據實際的情況,合理設計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的厚度,控制建筑結構的剛度以及位移。疊合剪力墻墻體的厚度等于現澆剪力墻墻體厚度與預制鋼筋混凝土模板厚度之和。通過相應的建筑結構計算與分析,以建筑周期、結構位移、剛度等計算結果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
3.建筑主體結構設計
通過相應的計算與分析,該工程所采用的設計方式,能夠通過PC結構進行簡化,并通過現行的設計規范與軟件形成相應的設計模型。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到PC、PCF構件結構對建筑其他結構的影響,包括剛度的影響,并根據相關的計算對計算模型相關參數進行適當的調整。有關的設計參數必須符合設計規范要求,同時也應該與高工程設計方案相適應。
通過相應的計算,并對上述兩種設計形式計算結果比較中可知,PC與PCF構件對建筑結構剛度的影響程度。PC、PCF結構對結構周期、位移等都具有微小的影響,但是不會對建筑整體結構計算造成影響。在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結構設計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PC、PCF結構剛度,還需要綜合考慮其對建筑結構剛度的影響,對建筑結構位移、周期進行有效的控制。
4.建筑結構設計中常見的問題
在高層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住宅結構設計過程中,不僅需要對PC結構主體進行合理設計,還需要對相關構件結構進行合理設計,形成完整的設計模型、體系。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常見的設計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應該重視現澆混凝土結構域疊合剪力墻結構的協同工作,重視PCF構件對建筑結構中的優化作用;(2)在PC、PCF構件的脫模、運輸存放以及安裝就位和現場澆筑混凝土等施工狀況下的剛度以及強度計算應根據實際工程項目的設計以及施工開展;(3)Pc構件與主體建筑具有多種連接方案,柔性方案與剛性方案的特點不同,各有優勢以及缺陷,本工程所使用的是柔性方案;(4)在建筑結構體系當中,有其他部位預制構件的使用例如陽臺、樓梯和疊合樓板的預制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建筑結構的導荷方式以及建筑模型的假定存在一定的影響,在實際的計算過程中應考慮全面;(5)在設計的設計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各個結構連接部位的設計,設置合理的連接構件,確保整體結構的穩定性。
5.總結
本文通過實際建筑工程,并以工程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結構設計的計算分析為基礎,對高層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住宅結構設計方式進行分析探討,為相關人員在這一方面的工作提供能參考。我國建筑行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PC技術起步較晚,應用到實際工程中也相對較少,同時也沒有形成完善的設計規范以及施工標準與驗收標準。這就需要相關的工作者加強對該領域的研究,對PC結構設計進行不斷的完善,形成完善的設計模型與體系,為我國高層建筑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為城市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潘劍鋒.高層預制混凝土疊合剪力墻住宅結構設計經驗談[J].建材與裝飾.2013,26(8):124-125.
[2]李寧,汪杰,吳敦軍.高層預制鋼筋混凝土疊合剪力墻住宅結構設計[J].全國高層建筑結構學術會議論文.2012,26(3):57-58.
關鍵詞 生物質能源;烤煙;烘烤;應用
中圖分類號 TK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7-0153-03
Abstract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abundant biomass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adequately,relieving the status of rising costs and curing pollu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biomass energy in tobacco curing.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pplying biomass energy in tobacco curing benefits the promoting of tobacco quality,debasing the cost of flue-cured tobacco curing and reducing the pollution of curing. Currently the applied forms of biomass energy in tobacco curing included bio-coalbriquette,biomass gasification,biomass briquette and so on,different applied forms showed positive effect,which could be promoted in areas with suitable conditions.
Key words biomass energy;flue-cured tobacco;curing;application
烤煙烘烤是一個大量耗熱的過程,目前烤煙生產上推廣的密集烤房烘烤設備普遍采用燃煤供熱,熱利用率低,煤耗量高,通常1 kg干煙葉煤耗量1.5~2.5 kg標煤,而理論上的耗煤量為0.8 kg,也有研究分析指出,在密集烘烤中,火爐的熱效率為64.95%,烤房熱效率僅為36.08%,總的熱損失達63.92%,能量浪費驚人[1-3]。
愈演愈烈的世界范圍能源危機以及不斷上升的能源價格,使得生產烤煙的成本不斷增加,使烤煙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在此背景下研究烤煙烘烤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尋找烤煙烘烤能源替代途徑,降低烤煙生產成本成為烤煙烘烤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烘烤設備、烘烤工藝以及新型能源烘烤燃料開發等方面,其中新型能源烘烤燃料中的生物質能源因其本身可再生性、低CO2排放、幾乎不排放SO2、廣泛分布性、使用形式多樣、生物質燃料總量豐富等特點成為當下研究的一個熱點,有望成為烤煙烘烤傳統能源的有效替代品[4-5]。
1 生物質能源概述
生物質能源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儲藏在有機物中的一種可再生能源。每年全球積累的生物質總量達1 730億t,蘊含的能量相當于目前全球總能耗的10~20倍[6]。據報道,生物質能已上升為僅次于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之后的第4位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14%[7]。與傳統直接燃燒方式相比,現代生物質能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借助熱化學、生物化學等手段,通過一系列先進的轉換技術,生產出固、液、氣等高品位能源來代替化石燃料,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電力、燃氣、熱能等終端能源產品[8]。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發現,提供相同能量,煤的S和NOx排放量分別是秸稈的7.00倍和1.15倍,用1萬t秸稈替代煤炭能量,煙塵排放將減少100 t[9]。生物質能源作為一種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的開發利用對于建立可持續能源系統、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2 生物質能源在烤煙烘烤上的應用研究
我國擁有居世界首位的生物質能源產量,年產農作物秸稈、谷殼等總量約14億t,如開發用于燃燒,可折合7億t標準煤[10]。以安徽省為例,每年農作物秸稈總產量5 000萬t左右,如果能開發利用其中的1/3轉化為燃料,即可消耗秸稈1 700萬t,約相當于建立2座年產500萬t的大型煤礦[11]。目前,烤煙烘烤上研究應用的生物質多為農作物秸稈,應用方式主要有生物質型煤、生物質氣化、生物質壓塊等,應用效果較為理想。
2.1 應用方式
2.1.1 生物質型煤。生物質型煤是指在破碎成一定粒度的煤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秸稈等可燃生物質和添加劑后由高壓成型機壓制成型的潔凈能源產品。其充分利用煤和生物質各自的優勢,具有節煤和生物質代煤的雙重作用,與原煤燃燒相比,生物質型煤是提高燃燒效率和減少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進入商業化生產階段[12]。
孫劍鋒等[13]利用煤和廢棄的植物莖桿生產出與烘烤設備外形、尺寸大小相配套的生物質型煤。其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實現配風的精準控制,進而實現與密集烤房控制系統的配套,且生物質型煤在燃燒過程中著火大小容易控制,生火及升降溫速率均較快,能更好地滿足烤煙烘烤工藝的需求。向金友等[14]研究秸稈與煤不同配方壓塊燃料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結果發現80%秸稈+20%煤混合壓塊代煤烤煙完全可行。
2.1.2 秸稈煤。秸稈煤是一種新型蜂窩煤燃料,沒有煤的加入,以青蒿、煙、玉米等農作物秸稈以及廢棄的樹木枯枝、雜草、鋸末、稻殼等生物秸稈為原料,不需粉碎,在厭氧條件下碳化6~8 h,利用秸稈自然進行分解形成生物質碳,再加入黏土和其他粘合劑混合后形成。
郭保銀[15]研究發現各種秸稈碳化率平均約為50%,而通過加配方后,常規秸稈等材料2 t可生產2 t秸稈煤,其秸稈煤代替煤炭烤煙的技術研究結果表明秸稈煤易點火、燃燒效果好、升溫快而且無黑煙和異味,滿足烤煙工藝要求,其代替煤炭及其制品在密集烤房中應用是可行的,可以進行大范圍示范。
2.1.3 生物質氣化。生物質氣化是采用生物質氣化發生裝置將生物質原料在厭氧狀態下燃燒轉化為由氫氣、一氧化碳、甲烷等組成的可燃氣體。生物質氣化方式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相對較多,生物質氣化烤煙系統開發設計相對成熟。楊世關等[16]研究設計了一套新型烤煙設備,主要是以生物質燃氣為能源,將間接換熱與直接換熱緊密結合,該系統的能源利用率及煙葉品質都較傳統間接換熱式烤房有顯著提高。飛 鴻等[17]以廢棄煙桿、煙梗以及各類農作物秸稈為原料采用生物質氣化發生裝置通過燃氣發生爐進行厭氧燃燒使其熱解出可燃氣體,經管網送往各烤房實現自動控制烘烤煙葉。
2.1.4 生物質壓塊。在壓強為50~200 Mpa、溫度為150~300 ℃、或不加熱或不加黏結劑的條件下,先將木材加工剩余物及各種農作物秸稈等粉碎成一定粒度,再壓縮成塊狀、棒狀、粒狀等具有一定密實度的成型物[18],故又稱為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目前,此燃料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研究較為廣泛。
張聰輝等[19]研究不同清潔能源對烤后煙的化學成分、質量感官以及經濟效益的影響,其中生物質燃料為2012年煙桿壓塊能有效降低烘烤成本,提高烘烤效益,替代煤炭為主要烘烤燃料有較大的潛力。王漢文等[20]用稻殼和玉米秸稈壓塊成燃料進行試驗,將其放在AH密集烤房進行燃燒,能降低烤煙生產成本、滿足烘烤的工藝要求、改善煙葉內在品質。王文杰等[10]以花生殼為原料加工的生物質壓塊為供試燃料,研發了配套的生物質壓塊燃燒爐,研究生物質能源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效果,生物質壓塊及燃燒爐不僅能替代以煤炭為燃料的普通立式爐用于煙葉烘烤,而且能夠顯著降低煙葉烘烤成本、提高煙葉烘烤質量。倪克平等[21]研究生物質壓塊燃料在煙葉烘烤中的應用效果,其中生物質壓塊燃料是以木材加工的鋸末為主原料,添加輔助化工原料后,用攪拌機攪拌成均勻的混合原料,將混合原料通過壓塊成型機壓制成直徑為2 cm的圓餅,配備自動添加燃料的整套專用燃燒爐,研究結果表明:生物質壓塊用于煙葉烘烤可以充分調控烤煙烘烤工藝,降低烘烤成本,節能減耗,提高烤后煙葉品質。譚方利等[22]關于生物質壓塊燃料以及煤炭燃料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效果對比研究表明生物質壓塊用于烤煙烘烤是可行的,但對于燃料添加技術要求較高。
2.2 應用效果
生物質能源在烤煙烘烤中的不同應用形式對烘烤效果的影響均較好,節能減排的同時有利于提高烤后煙葉的質量。與原煤相比使用生物質型煤烘烤煙葉,生產1 kg干煙可節約用煤約0.15 kg,每爐煙葉可節約用煤50 kg以上,節能效果顯著,而且生物質型煤中煤矸石含量為零[13]。使用秸稈煤烤煙對烤后煙葉內在化學成分無不良影響,而且能夠降低上部葉煙堿含量,提高上部煙葉還原糖含量,氮堿比更加協調,香氣量充足,香氣質好,余味明顯改善,雜氣減輕,刺激性減少,評吸結果較好,有利于提高煙葉內在品質[15]。飛 鴻等[17]的研究中生物質氣化烘烤與傳統的燃煤烘烤相比,煙葉的內在品質得到一定的改善。感官評吸結果表現為生物質氣化烘烤的煙葉其雜氣、香氣質、干凈度均優于煤炭燃料烘烤的煙葉,而且回味、勁頭、濕潤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優勢。采用秸稈壓塊燃料烘烤,能降低煙葉中含氮化合物含量,提高煙葉中總糖、還原糖,有利于改善煙葉化學成分的協調性[20]。譚方利等[22]的研究中生物質壓塊燃料與煤炭相比烤后煙葉上等煙比例提高了2.3個百分點,青黃煙、微帶青煙、雜色煙比例分別下降了0.99、0.81、1.53 個百分點。
2.3 應用成本
由于烤煙烘烤中應用的生物質原料主要是廢棄的秸稈,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因此利用生物質能源燃料降低烤煙烘烤成本效果顯著。生物質型煤的應用加上固硫劑、粘合劑以及加工成本,比同等發熱量的原煤成本低100元/t左右[13]。秸稈煤在酉陽縣烤煙烘烤上的應用,按當地生產水平以及市場煤炭價格計算,烘烤煙葉1 875 kg/hm2,使用秸稈煤烤煙可降低成本約750元/hm2,以此測算,若在該縣進行推廣應用,每年可節約煤炭1.8萬t,全縣煙農增收480萬元[15]。飛 鴻等[17]利用生物質烘烤煙葉的研究中采用的生物質氣化發生裝置上料系統、流量控制系統、除渣系統均為自動化系統,烤房數量增加到100炕也只需要2人控制,自動化程度高,在大規模烘烤中將大大降低勞動成本。生物秸稈壓塊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成本以安徽省為例,生產干煙葉2 062.5 kg/hm2(1 875~2 250 kg/hm2),需煤炭275 kg(以500元/t計),計2 062.5元/hm2;需秸稈壓塊206.25 kg(以400元/t計),計1 237.5元/hm2,降低成本825元/hm2[20]。譚方利等[22]的研究中應用生物質壓塊燃料與煤炭燃料相比1 kg干煙成本降低0.1元。
3 結語
烤煙烘烤大量耗熱且熱能利用率低,傳統燃料煤炭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帶來環境污染的同時,由于燃料資源的緊缺烘烤成本不斷增加。把我國豐富的生物質能源應用在烤煙烘烤中既能充分利用資源同時也有望解決烤煙烘烤面臨的問題。
生物質能源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研究表明其可以代替煤炭燃料,而且具有清潔、能提高烤煙品質、降低烘烤成本的優點。生物質能源在烤煙烘烤中的不同應用形式中生物質型煤的原料中只是減少了煤的用量加入部分生物質,秸稈煤加工過程中的厭氧條件碳化工藝相對復雜,而生物質氣化裝置包括氣化爐、儲氣罐等,與烤房配合烘烤專用設備復雜,建成后更適合大規模烘烤。其中生物質壓塊研究相對較多,工藝較成熟簡便。生物質壓塊加工生產線及配套設備的開發研究中早在2010年姚宗路等[23]針對生物質壓塊過程中存在的系統配合協調能力差以及生產率低等問題研發設計了有強制喂料系統的成型機以及配套設備,可實現自動化大規模的生物質壓塊生產。生物質壓塊方式制成的生物質原料可以直接應用于烤煙烘烤,基本上不需要對烤房、烤爐等進行改造,應用方便。生物質能源的利用形式中生物質發電是我國目前對生物質能源應用最為廣泛和普通的方式,但其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是以后生物質能源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研究的一個方向[24-25]。當下的研究表明,烤煙烘烤中的傳統燃料煤炭可以用生物質壓塊代替,應用效果較好且成本低,可以在烤煙生產上進行示范推廣。
4 參考文獻
[1] 宋朝鵬,孫福山,許自成,等.我國專業化烘烤的現狀與發展方向[J].中國煙草科學,2009,30(6):73-77.
[2] 王建安,劉國順.生物質燃燒鍋爐熱水集中供熱烤煙設備的研制及效果分析[J].中國煙草學報,2012,18(6):32-37.
[3] 汪廷錄,楊清友,張正選.介紹一種一爐雙機雙炕式密集烤房[J].中國煙草,1982(1):37-39.
[4] SAXENA RC,ADHIKARI DK,GOYAL HB.Biomass-based energy fuel through biochemical routes:A review[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2009(3):13.
[5] 胡理樂,李亮,李俊生.生物質能源的特點及其環境效應[J].能源與環境,2012(1):47-49.
[6] 蔡正達,王文紅,甄恩明,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首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論文集[C]//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2011.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基礎產業發展司.中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1999白皮書[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
[8] 吳創之,周肇秋,陰秀麗,等.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現狀與思考[J].農業機械學報,2009,40(1):91-99.
[9] 宋朝鵬,李常軍,楊超,等.生物質能在煙葉烘烤中的應用前景[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12):58-60.
[10] 王文杰,李峰,岳秀江,等.生物質壓塊及燃燒爐在煙葉烘烤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11.
[11] 李泉臨,秦大東.秸桿固化成型燃料開發利用初探[J].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2008(4):27-30.
[12] 趙嘉博,劉小軍.潔凈煤技術的研究現狀及進展[J].露天采礦技術,2011(1):66-69.
[13] 孫建鋒,楊榮生,吳中華,等.生物質型煤及其在煙葉烘烤中的應用[J].中國煙草科學,2010,31(3):63-66.
[14] 向金友,楊懿德,謝良文,等.秸稈與煤不同配方壓塊燃料在烤煙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8):340-344.
[15] 郭保銀.重慶市酉陽縣秸稈煤替代煤炭烤煙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322-323.
[16] 楊世關,張百良,楊群發,等.生物質氣化烤煙系統設計及節能與品質改善效果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2):207-209.
[17] 飛鴻,蔡正達,胡堅,等.利用生物質烘烤煙葉的研究[J].當代化工,2011,40(6):565-567.
[18] 劉石彩,蔣劍春.生物質能源轉化技術與應用(Ⅱ)[J].生物質化學工程,2007,41(4):59-63.
[19] 張聰輝,趙宇,蘇家恩,等.清潔能源部分替代煤炭在密集烤房中應用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4):304-305.
[20] 王漢文,郭文生,王家俊,等.“秸稈壓塊”燃料在煙葉烘烤上的應用研究[J].中國煙草學報,2006,12(2):43-46.
[21] 倪克平,甄煥菊.生物質壓塊燃料在煙葉烘烤中的應用效果[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11):63.
[22] 譚方利,樊士軍,董艷輝,等.生物質壓塊燃料及煤炭燃料在煙葉烘烤中的應用效果對比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0):201.
[23] 姚宗路,田宜水,孟海波,等.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加工生產線及配套設備[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9):280-285.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強調,“三品”戰略是有效引導紡織品服裝境外消費回流的重要舉措,是當前形勢下實現紡織行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需要從實處推進,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方面共同發力,加以切實可行的保障機制,形成“3+1”的政策路徑體系。
2015北京市中小學學生裝設計作品征集活動頒獎典禮在北服舉行
2016年12月20日,由北京學校后勤事務中心主辦,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北京服裝學院協辦,北京銅牛集團有限公司、全國中小學學生裝(校服)研究中心承辦的2015北京市中小學學生裝設計作品征集活動頒獎典禮在北京服裝學院舉行。
該活動自2015年8月推出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媒體、關注學生裝且具有服裝設計能力的社會人士的大力支持。在作品征集期間,陸續收到來自全國報送的優秀作品。作品體現了北京精神、承載了北京厚重的校園文化、展現出北京市中小學生的精神風貌。最終經過專家評選,共評出一等獎2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6個、鼓勵獎6個。
通過舉辦北京市中小學學生裝設計作品征集活動,提高了北京中小學學生裝設計水平,提升了學生裝的品質,充分展現了北京市中小學生綜合素養與氣質。同時也是貫徹落實《中小學生校服》(GB/T31888-2015)國家標準和2015年6月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文件的精神,促進首都校服改革與發展,發揮學生統一著裝教育、規范、保護功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更好地體現北京中小學學生的精神風貌。
作為本次活動承辦方,北京銅牛集團作為知名國有品牌企業,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北京市乃至全國學生裝事業的發展,是行業內具有較強自主設計研發實力的綜合性企業。
2016第十六屆中國職業模特大賽總決賽盛大落幕
2016年12月16日晚,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辦,職業模特委員會和東方賓利文化傳媒聯合承辦的 “2016第十六屆中國職業模特大賽總決賽”在三亞北緯18°黃金海岸“中信? 香水灣”盛大落幕,騰訊視頻全球直播總決賽盛況,40位男女選手用青春洋溢的表演點燃了海南冬日的熱情!最終男女冠軍被河南柏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選送的27號周曠男和河南柏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西安紐持模特俱樂部選送的8號劉春杰摘得;而女子亞軍則被北京服裝學院選送的4號毛怡月和18號曹褪杖肽抑校男子亞軍來自濰坊市藝翌藝術教育學校選送的34號李嘉輝;女子季軍分別來自濰坊市藝翌藝術教育學校選送的6號趙一寧和青島東方麗人模特藝術培訓學校選送的20號劉歡;男子季軍來自北京城市學院選送的21號許文浩和山東泰安天藝模特培訓中心選送的29號蘇曾嘉;同時當晚還產生了國際潛質獎、男女十佳模特獎及企業特別榮譽貢獻獎。隨著各個獎項的一一揭曉,“2016第十六屆中國職業模特大賽總決賽”圓滿落下帷幕,感謝本屆大賽全程冠名企業中信香水灣。大賽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辦,職業模特委員會和東方賓利文化傳媒聯合承辦,特別邀請到中國服裝設計最高榮譽“金頂獎”設計師陳聞;著名彩妝造型師毛戈平;國際超模、中國首席名模莫萬丹;騰訊網時尚中心總監江浩;《大都市》雜志副主編Sharon;ELLASSAY(歌力思)品牌總監王篤森;DSFEMER(蒂斯弗)品牌創意總監劉慶共同坐鎮總決賽現場把關。
正家科技纖維帶來三大拳頭產品亮相2017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
上海正家牛奶絲科技有限公司長期專注新型纖維,并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牛奶蛋白纖維生產商。2017中國國際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將于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召開,其主要帶來三種產品:正家牛奶蛋白纖維,卡普龍聚合銅纖維,易熱寶高吸濕發熱纖維。三種產品不但全部具有發明專利,在行業內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公司不但是牛奶蛋白纖維和卡普龍聚合銅纖維的國內唯一生產商,而且參與了行業標準的制定,填補了行業空白;同時易熱寶高吸濕發熱纖維打破了日本同行在該領域上的壟斷。
正家的理念是開發出讓消費者聞得到摸得著的功能性產品――聞得到牛奶纖維的絲絲奶香,聞不見卡普龍趕走的汗臭味,摸得著易熱寶的融融暖意。
“團貸網?第八屆美少女中國模特選拔大賽總決賽”完美收官
大型青春勵志網絡互動直播真人秀“美少女大作戰”第二季暨 “第八屆美少女中國模特選拔大賽總決賽”在北京維景國際大酒店落幕,大賽由團貸網全程冠名、東方賓利聯手樂視全球云直播共同打造。歷時一年選拔,從全國各分賽區脫穎而出的20位美少女們進行角逐,經過網絡票選、真人秀評分、美少女互投以及評委票選后,分別產生了包括人氣美少女、智慧美少女、愛心美少女、靚麗美少女、活力美少女、才藝美少女、潛質美少女及冠亞季軍十項獎項,而冠軍則被河北啟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選送的13號美少女葉虹收入囊中,成為第二季“超級美少女”!大賽評審團由國家一級導演尤小剛擔任評判長,海潤影視集團、海潤時代演藝經紀公司藝人經紀總監黃燕;樂視網、樂視視頻品牌及市場副總裁劉皇甫;新麗傳媒集團、新生麗量文化經紀公司總經理公鈺涵;《瑞麗伊人風尚》編輯部主任、美容總監陶玲;酷博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裁馮琛;《CéCi茜茜姐妹》雜志時裝總監宋歆辰共同擔任評委,涵蓋了包括影視、娛樂、音樂、時尚雜志等不同行業的專家學者,他們根據20位美少女前期的6輪及總決賽當晚的綜合表現,來選拔和輸送適合T臺、影視、娛樂、主持、音樂等各具特色的未來新星。
山東如意摘得中國工業設計領域最高“國家”獎
12月2日上午,首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暨2016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頒獎典禮在浙江杭州隆重舉行。山東如意集團報送的《面料服裝的集成創新與變革》榮獲2016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 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工業設計領域唯一的最高“國家獎”,這是繼今年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落戶后,如意集團獲得的國家工業界的又一最高獎項,也讓全世界又一次見證了東方智慧。首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暨2016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如意集團的獲獎作品采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如意紡”技術,利用天然生態原料、智能結構設計與數碼藝術結合,顛覆了傳統的供給模式,實現了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新型消費需求。
隆慶祥:用新年音樂會“唱享”品質生活
貿易經濟專業是我國高校開設較早的經濟類專業之一。自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率先組建貿易經濟系并首創貿易經濟專業以來,貿易經濟專業經歷了60年的興衰演變。隨著現代商業的低碳化發展和流通業戰略性產業地位的不斷確立,以及貿易經濟特色人才需求的不斷増加,貿易經濟特色專業建設也越發顯現其重要性。
一、貿易經濟特色專業的建設目標
貿易經濟特色專業的建設目標具有區別于其他經濟類專業的特殊性:形成了以貿易理論與實務為基礎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以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采用先進教學方法與手段為核心的教學體系,以貿易經濟實驗室、商務實習基地為基礎的實踐培訓體系;堅持復合型、應用型、外向型的“三型”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專業水平與綜合素養、專業基
礎與專業方向、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相結合的“三結合”人才培養計劃;強調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課內與課外的“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貿易實務為切入點,注重內外貿、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的融合以及貿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貿易實踐操作能力。
二、貿易經濟特色專業的建設思路
貿易經濟特色專業建設應堅持結構、質量與效益的協調發展,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夯實專業基礎
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基本原則,進行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具體改革。以內外貿的一體化、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的融合為基點,拓寬專業面,適應貿易主體的多元化、客體的擴大化、范圍的廣域化的新環境。從夯實貿易的一般性的基礎理論出發,構建貿易經濟的核心理論教學體系。同時,應主動適應國內貿易經濟領域人才需求的特點,提高貿易人才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改革,并穩步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形成合理的教學梯隊,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加強教材建設,進行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創新,加強實踐環節建設和學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凝練實效性強的特色方向,増強專業柔性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在“寬口徑”的專業面下設置柔性專業方向,凝練實效性較強的特色方向,開設各具特色的專業課程,讓學生有條件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特色專業方向的確立既要體現貿易經濟專業本身的特點,又要與國內同類高校有所區別,更要結合本校的實際辦學條件和專業建設的歷史沉淀,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方向。在方向設置上,可以根據目前我國商貿業和中介業發展迅速的特點,設置“連鎖與特許經營”、“商業中介”、“地產金融”、“會展經濟與管理”等專業方向;根據拓寬學科領域的需要,可以設置“國際物流”、網絡貿易”、期貨交易理論與實務”等交叉學科方向。
(三)積極開展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
教學改革應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制度、課程與教材建設、實踐教學和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人才培養方案應堅持“三型”人才培養目標、、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三結合”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建立一整套相對完備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業務水平、教學方法與效果、科研狀況等進行常規化考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包括教學督導聽課制度、集體備課制度、初中末”三期教學檢查制度、學生評教制度、教學事故追究制度、評優與年度考核制度以及青年教師導師制等多方面措施。
課程建設是特色專業建設與改革的重點。應從修訂專業教學計劃入手,對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進行系統改革,拓展專業知識面,構建“大貿易、大市場、大流通”的學科體系,以及更加注重專業素質、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于一體的特色專業課程體系。教材是課程建設的載體,教材的選用或編寫必須保證質量,重點課程和專業主干課必須選用國內外優秀教材。在學習效果評價方式上,實行學生、同行專家和教務主管部門等多主體的教學評價制度,安排多層次的專題座談會,并采取多樣化的考試形式和畢業設計模式。
(四)做好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與管理
貿易經濟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型經濟類專業,其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驗教學、現場教學、社會調研、科研實訓和畢業實習五個方面。此外,還應安排其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制度化實踐活動,如語言能力測試、軍學共建和商學共建等活動。實踐教學小組根據統一的課程實驗計劃、專題社會調研計劃及其考評制度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并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總結機制。
(五)加強官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服務地方經濟
教育具有地域性,對學校所處區域具有很強的知識溢出效應。高校在從事知識傳授的同時,必然同時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形成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有機配合與高效協作,營造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促進理論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高校還應借助特色專業建設的契機,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并及時將貿易經濟相關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獲取及時、可靠的一手專業信息與動態,彌補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與滯后。
三、貿易經濟特色專業的建設方案
根據貿易經濟特色專業建設的目標和發展思路,可以從六個方面設計專業建設內容。
(一)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是特色專業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加強對貿易經濟專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研究,可邀請國家商務部、省商務廳、內外貿企業的相關專家共同參與課程計劃的研究,制定與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科學設計本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正確處理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之間的關系,實現培養方案的整體優化。
貿易經濟特色專業建設應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情況的變化,構建經濟與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課程體系。專業建設應力求跟蹤貿易經濟理論與實踐的前沿,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強化課程體系的改革,切實落實“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重視雙語教學、實驗課、實踐教學和實習環節,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改進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確保教學效果;有針對性地加強與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等本科專業的融合,體現不同專業之間的相互支撐和滲透。
(二)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大力開展教學研究,加強新教材建設
一方面,課程內容設置應充分體現相關產業和領域的新發展、新要求,不斷更新課程內容,突出連鎖與特許經營、網絡貿易、現代期貨交易、會展經濟和房地產金融等特色方向。另一方面,抓好貿易經濟專業主干課程的課程組建設。切實落實課程組成員,有計劃、分工明確的完成相關課程建設。在具體課程上,認真做好《貿易經濟學》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創建工作;大力開展專門的課程研究和教學研究,特別是《貿易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現代物流學》、《期貨理論與實務》等專業主干課程。同時,積極開展雙語教學的研究與探討,突出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的融合;深入開展實驗課程建設,對《電子商務概論》、《現代物流學》、《網絡營銷》和《期貨理論與實務》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開展實驗教學研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另外,在現有教材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同國內知名出版社的聯系,促進新教材的開發與應用。
(三)改革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貿易經濟專業的實踐性要求教師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校內專任教師到內外貿一線企業進行學習交流,或進駐相關事業部門掛職鍛煉的培養機制,并積極吸納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一線業務人員和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校友到學校兼職授課或做互動交流,建立健全教師培訓、交流和深造的常規機制,積極促進師資隊伍攻讀高學位、出國訪問,形成一支了解社會需求、教學經驗豐富、熱愛教學事業的高水平專兼職結合的國際化教師隊伍。
(四)大力開展科學研究,以科研促教學
結合本專業己有的研究基礎和成果,抓住本校設置的特色研究方向,持續開展科研創新團隊工作和科學研究,實現科研與教學的互動,達到以科研促進教學的目標。鼓勵教師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并將科學研究的成果運用到專業教學中去。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加強與國內本專業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的交流,開展校際專業建設的研討活動,不定期舉行或參加高規格、高水平的專業建設學術研討會,促進貿易經濟特色專業的對外交流和專業發展。
(五)改革實踐教學,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加強學生實習基地建設,建立學校、用人單位和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一是不斷改進現有實習基地的教學模式,打造高水平的實習實踐環境。二是適當増加和建立新的實習基地,拓展學生的就業與實習渠道,實現本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在充分吸收用人單位、實習基地、畢業學生和指導教師意見的基礎上,不斷修訂實習培養計劃,與時俱進,促使實習內容富有成效。三是加強實驗室建設,建立國內一流的高仿真貿易經濟實驗室,提高實驗教學水平。
(六)以特色專業建設促進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力爭將貿易經濟特色專業的主干課程打造成為省級以上級別的精品課程,擴大專業建設影響,形成以《貿易經濟學》為核心的資源優勢顯著的精品課程群。二是圍繞專業建設方向,積極鼓勵教師科研創新團隊成員申報國家級科研課題,提升教師梯隊的專業能力,并促進科研成果向教學的衍生與轉化。三是深化貿易經濟特色專業現有支撐學科(如產業經濟、流通經濟)的碩士點、博士點建設,吸引高層次貿易經濟人才和優勢資源的集聚。
四、貿易經濟特色專業建設的績效評價
貿易經濟特色專業建設必須講求專業建設的實效性,重視專業建設的實際收益。
(一)辦學效益
貿易經濟特色專業建設能夠體現出一定的辦學效益(1)特色專業建設可以形成符合學校辦學定位、能夠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資源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積累成熟的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經驗;(2)特色專業建設可以形成一支優秀的貿易經濟教學團隊,組建一支配合效率高、創新意識強、教研水平高的課程組,形成研究能力強、成果轉化快和教學效果好的創新團隊;(3)特色專業建設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并能有效推動貿易經濟專業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4)特色專業建設有利于建設并完善實踐教學基地,形成完整、科學的實踐教學大綱和教案,提高實踐教學的成效;(5)特色專業建設有利于完善貿易經濟實驗教學平臺和實習基地建設,推動實驗教學取得更好效果。
(二)社會效益
貿易經濟特色專業建設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1)培養貿易經濟專門人才,專業建設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貿易經濟專業必然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量貿易經濟、商業經濟各領域的專門人才,為商貿流通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2)對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旁側效應,貿易經濟特色專業獲得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和影響所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高校通常會同地方商務廳(局)建立密切聯系,為本地及周邊城市的商業網點規劃、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等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從而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對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三)推廣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