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細胞增殖論文

細胞增殖論文

時間:2023-01-20 07:13: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細胞增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細胞增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葛根素,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增殖,分化

 

葛根素(Puerarin)是葛根中具有異黃酮結構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有研究表明,葛根素具有預防骨質疏松的作用 [1]。本文觀察了葛根素在成骨-破骨細胞共育體系中對大鼠成骨細胞增殖及堿性磷酸酶活性的影響, 以評價其對骨代謝的作用。

1材料

1.1動物普通級1日齡Sprange-Dawley(SD)新生大鼠和5日齡SD新生大鼠,由南方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2008B006。

1.2藥物葛根素 廣東省藥品檢驗所 批號: 180752-200809。

1.3試劑DMEM培養基(GIBCO公司),0.25%胰蛋白酶(Amersco公司),Ⅱ型膠原酶(Sigma公司),堿性磷酸酶試劑盒(Sigma公司)。

1.4儀器超凈工作臺(蘇州凈化設備廠產品),倒置相差顯微鏡(Nikon產品),CO2培養箱(ThermoForma公司產品),細胞培養板(Costar公司產品), 0.45μm過濾膜(Costar公司產品),紫外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論文格式。

2方法

2.1分離培養OB 參照文獻[2]。

2.2分離培養OC 參照文獻[2]。

2.3共育體系的建立

在已制作好并消毒的24孔共育培養板,以3×104個/孔的密度將OB接種到OB培養室內,以3×104個/孔的密度將OC接種到OC培養室內,每20min觀察一次OC貼壁情況,同時觀察是否有細胞透過半透膜進入OC培養室。

2.4MTT法測定葛根素對OB增殖的影響

取第三代OB以3×104個/孔的密度接種于OB 培養室,3h后,將新分離的OC以3×104個/孔接種于OC培養室;24h后換入無血清培養液,待細胞周期同步化后,更換為不同濃度的葛根素培養液。各劑量組的終濃度分別為0.05ug/ml、0.5ug/ml、5ug/ml、10ug/ml、50ug/ml、100ug/ml。每個濃度設6個復孔。分別培養7天,更換無血清的DMEM培養基400ul,同時加入5mg/mL的MTT80ul/孔,置37℃,5% CO2培養箱中孵育4h后,在酶標儀上測OD值,波長為570nm。參比波長為630nm。論文格式。

2.5PNPP法檢測葛根素對OB ALP活性的影響

取第三代OB以5×104個/孔的密度接種于OB培養室,3h后,將新分離的OC以5×104個/孔接種于OC培養室;待細胞周期同步化后,再分別加入0.5μg/ml、5μg/ml、50μg/ml的葛根素,與空白組對照。培養7d后,加入500ul 0.1%TritonX-100作用30min, 收集細胞裂解液,采用ALP試劑盒檢測其活性。

3結果

3.1葛根素對成骨細胞增殖的影響

在共育體系中,成骨細胞在5~100μg/ml的葛根素中培養7d后產生促明顯的增殖作用。其中以100μg/ml促增殖作用最強。而0.05μg/ml、0.5μg/ml的葛根素作用無明顯差異。見表1。

表1不同濃度的葛根素對OB增殖的影響(X±S,n=6)

第2篇

石智曄 上海體育學院

摘要:骨骼肌損傷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創傷,但是骨骼肌自然愈合時間一般較長,而且這種修復一般是不完全的;如何加快其愈合

過程成為運動醫學領域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肌衛星細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于1961 年被 Mauro 等首次在蛙骨骼肌中發現,這種

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成肌前體細胞被認為是骨骼肌修復中不可或缺的細胞。在骨骼肌損傷后,骨骼肌衛星細胞會被激活,然后

衛星細胞進行增殖、分化、并與損傷部位的骨骼肌纖維融合,從而修復受損的骨骼肌。

關鍵詞:肌衛星細胞;激活;增殖;遷移;綜述文獻

方法:利用計算機檢索PubMed數據庫20年之內的相關文獻,

檢索詞為“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或“skeletal muscle

regeneration”,納入標注: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性論文,目的方法

具有代表性。排除標準:重復性研究以及代表性不強的文獻。

1.前言

對于骨骼肌損傷的機制并沒有一致認同的結論,目前一般認

為骨骼肌損傷后修復包括三個時期:壞死組織的清除、修復期和

塑形期。在骨骼肌損傷后的修復期中,衛星細胞是關鍵性的細胞。

在生長因子和受損肌纖維釋放的信號作用下,位于損傷部位周

圍、處于靜息狀態下的衛星細胞被激活,然后遷移至骨骼肌損傷

部位,通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肌管并與肌纖維融合,從而完

成骨骼肌的修復。因此弄清衛星細胞的激活、遷移、增殖和分化

等一系列細胞行為,才能夠為骨骼肌損傷后積極的治療和合理的

康復提供幫助和借鑒。

2.文獻綜述提煉

2.1 衛星細胞的激活

早期的研究認為骨骼肌衛星細胞的激活可能與一系列自分

泌/旁分泌因子有關,如 IGF-I,FGF 和 HGF 等。也有研究表明,

NO 和 Notch 信號在骨骼肌衛星細胞的激活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

用。當骨骼肌衛星細胞處于靜息狀態下時,骨骼肌中的 NOS(一

氧化碳合成酶)可以合成 NO,而 NOS 在運動、機械刺激或者肌

肉損傷后會進行上調,增加 NO 的釋放,從而激活骨骼肌衛星細

胞。骨骼肌組織在 NO 作用下,能夠引起雌激素抑制劑(Follistatin)

的表達,它可以抑制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的表達,而

Myostatin是一種骨骼肌形成的負向調節因子。Wozniak和Anderson

等發現在敲除 NOS 的 mdx 鼠體內,衛星細胞激活的比例會明顯

上升,揭示骨骼肌衛星細胞的靜息狀態可能依靠 NO 維持的。在

骨骼肌損傷后,Notch 的配體(Delta)表達上調,從而激活骨骼

肌衛星細胞。Notch 配體與其 Notch-1 受體在靜息的骨骼肌衛星細

胞處相結合,激活肌肉轉錄調節因子。在骨骼肌損傷、衛星細胞

激活后,對抗 Notch-1 作用的 Numb 蛋白表達將下降。在體和離

體實驗研究證明,Notch 信號在維持骨骼肌的形態方面起著重要

作用,調節著骨骼肌衛星細胞的細胞周期。

NO 和 Notch 信號在骨骼肌衛星細胞的激活過程中都有著重

要的作用,然而,在骨骼肌衛星細胞的激活過程中它們確切的引

發機制是什么?它們是如何進行平衡調節的?這些目前還沒有統一

的定論。

2.2 衛星細胞的遷移

目前對于衛星細胞的遷移相關文獻的報道較少,不過 IGF-1

和 MGF 等生長因子可以促進衛星細胞的遷移,但是其機制還需

要進一步研究。在對成骨細胞遷移的研究中發現:JNK 信號傳導

通路和 P38、ERK 激酶可以促進成骨細胞的遷移,抑制 Akt 蛋白

的磷酸化,會削弱成骨細胞的遷移效果;敲除 PTEN 基因,發現

成骨細胞的遷移效果顯著提高,而 PTEN 基因抑制 PI3K 信號傳

導通路。那么影響衛星細胞遷移的信號通路是否跟成骨細胞的信

號通路有相似之處呢?因此,對于影響衛星細胞遷移的信號傳導

通路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到證實。

2.3 衛星細胞的增殖分化

在肌衛星細胞發育過程中,可以觀察到Myf5和MyoD的表達,

并且在 Myogenin 和 MRF4 的作用下發生終末分化,形成肌管,最

后發育為成熟的骨骼肌。肌衛星細胞在靜息狀態下,可以觀察到

Pax7 的表達;同時在受到電刺激后出現的 Pax7 的表達顯示衛星

細胞重新回到靜息狀態下。這些研究結果都表明 MRFs 和 Pax7

調控著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分化。

在一定程度上各種生長因子也對衛星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進

行著調控。IGF-I 能夠促進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和分化,同時,

還影響 MRFs 的功能;FGF 能夠促進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增殖,且

在達到最佳狀態后增殖能力保持不變;HGF 促進骨細胞增殖,但

是抑制肌衛星細胞的分化;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能

促進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分化;轉化生長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可能抑制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增殖和分

化。

3.結論

3.1 NO 和 Notch 信號在骨骼肌衛星細胞的激活過程中有重要

的作用。

3.2 IGF-I 等生長因子會影響衛星細胞的遷移,但是具體機制

還未研究清楚。

3.3 骨骼肌衛星細胞在修復受損骨骼肌的過程中主要受到

Pax 和生肌調節因子的影響,各種生長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著衛星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參考文獻:

[1]Relaix,F.and P.S.Zammit,Satellite cells are essential for

skeletal muscle regeneration:the cell on the edge returns centre

stage.Development,2012.139(16):p.2845-2856.

[2]王瓊.IGF-Ⅰ 與 MGF 對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及遷移的

影響,上海體育學院,2011.

作者簡介:

第3篇

【關鍵詞】 端粒酶抑制劑;染色體;惡性腫瘤

端粒酶抑制劑對于惡性癌癥的臨床作用,通過近幾年來的研究,正逐漸為人所熟悉。其作用機制各有不同,但最終的效用都能夠抑制惡性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分裂[1]。此類物質包括:反義寡核苷酸,逆轉錄抑制劑,G-四連體穩定劑,蛋白激酶C抑制劑,化療藥物。

1 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xoynuclectide, ASODN)

反義寡核苷酸能夠與靶RNA或DNA特異性互補,能夠使得惡性腫瘤細胞端粒酶活性降低,進而其增殖能力下降,甚至調亡。應用這一原理,人工的合成針對模板序列的反義核苷酸抑制劑在研究中已取得很大突破。

例如Mete等[2]使用硫代反義核苷酸(PAS-ODN)對Burkitts瘤中淋巴瘤細胞系OMA-BLI生長有明顯的壓制作用,導致細胞死亡。此外夏雪梅等[3]對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反義寡核苷酸的研究表面,通過使用bcl-2反義寡核苷酸對肺癌細胞株的抑制作用十分顯著,可出現肺癌細胞生長抑制以至凋亡,細胞survivin mRNA明顯下降。肺癌細胞株survivin基因表達受到survivin反義寡核苷酸的有效抑制。并誘導細胞凋亡和生長延緩,同時也證明聯合bcl-2反義寡核苷酸對提升抗癌能力有明顯功用。

2 逆轉錄酶抑制劑(reserve transcripitase inhabitors)

3-疊氮-3-脫氧胸腺核苷(3-azido-2,3-dideoxythymidine, AZT)作為逆轉錄抑制劑中最為人所關注的一種,其臨床價值得到廣泛肯定。

呂繼博[4]用改良的MTT法測定不同濃度AZT處理C6膠質瘤干細胞及膠質瘤細胞后,在不同階段的藥物敏感性。MTT結果顯示,ATZ對膠質瘤干細胞及膠質瘤細胞有著異常強烈的抑制作用,且隨著AZT的濃度增加及作用時間的延長,其抑制細胞的增殖作用逐漸增強,有時間-劑量相關關系。通過流式細胞儀檢測可得:伴隨AZT濃度的增加,膠質瘤干細胞及膠質瘤細胞的S期細胞比例增高,并伴有凋亡細胞的增多。進一步表明AZT作用于S期細胞,抑制C6膠質瘤干細胞的生長,但C6膠質瘤干細胞對AZT存在耐藥性,需注意。

3 G-四聯體穩定因子

G-四聯體穩定因子的作用機制在于特異性的結合于端粒3端由鳥嘌呤折疊形成的四鏈DNA,既是G-四連體上,從而阻止端粒和端粒酶的結合,抑制其活性。

目前,三乙烯四胺(TETA)的研究有較大進展。殷菲等[5]通過實驗證明三乙烯四胺(Triethylene tetramine,TETA)能夠與G4-DNA產生相互作用提高其穩定性。TETA能夠促進G4-DNA這一有分子間平行特性的分子的形成,繼而抑制端粒酶陽性的HeLa、MCF-7、K562、ECV•304及PC12細胞的增殖。作用72 h,TETA對各種細胞的半數 抑制濃度(IC5o值)分別為:HeLa細胞75株,MCF-7細胞124株,K562 細胞175株,EeV-304細胞221株,PelZ細胞452株;而對人體內端粒酶陰性的HLF細胞的增殖則無明顯效用。上述研究結果表明TETA的作用機制為:穩定G4-DNA的結構的同時抑制端粒酶活性,以達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作用。

4 蛋白激酶C抑制劑

蛋白激酶C作為激活細胞活性的重要環節,在信號傳導系統中的作用不言而喻。Ku-WC等[6]發現蛋白抑制劑和H-7對鼻炎癌細胞NPC-076端粒酶活性,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此外,張海泉等[7]發現,通過對星型孢菌素進行結構改造可以得到一系列吲哚馬來酰亞胺類化合物,既是一類新型蛋白激酶C抑制劑。采用MTT法對的抗腫瘤活性進行研究,發現吲哚馬來酰亞胺類化合物在10 μm濃度下,對人宮頸癌Hela細胞株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對其他腫瘤細胞株,諸如白血病K562等的抑制作用以及其進一步的抗腫瘤活性和作用機理目前尚未徹底闡明。

5 化療藥物

化療作為癌癥治療的常規手段,對于癌癥的治愈有重要作用。順鉑作為一種常用的化療藥物,在臨床中廣泛使用。何春容等[8]發現順鉑對表達鋅指蛋白217(ZNF217)的卵巢癌組織的化療敏感性呈負相關關系。既是卵巢癌耐藥株ZNF217為高表達,而卵巢癌敏感株則為低表達;ZNF217在卵巢癌耐藥株中為核表達,但在卵巢癌敏感株則主要為漿表達;此外順鉑可以下調凋亡終末效應酶caspase 3和caspase 9活性,并作用于端粒酶,最終促進卵巢癌組織細胞的凋亡(鋅指蛋白217可以抑制這一過程)。

綜上所述,以反義核苷酸抑制劑為代表的端粒酶抑制劑,能通過各自不同的作用機制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從而最終導致腫瘤細胞的凋亡。這對于癌癥的治療有著顯著的臨床意義,但例如AZT所存在的耐藥性,以及順鉑對于ZNF217的依賴,都影響了它們的作用效果。其工作機制還需進一步闡明。

參 考 文 獻

[1] 丁金麗,劉芳芳,于成國.端粒酶抑制劑的研究進展.日本醫學介紹,2006,27(10):473-475.

[2] Meta JE, Jashi ss, Palen B, et al. A hexamerie phosphorothloate obligonucleotide telomerase inhibitor arreals growth of Burkitts lymphoma cells in vitro and vivo. Toxicol Appl Plamacol,1997,144(1):189-197.

[3] 夏雪梅,陳余清,蔡應云,等. 調亡抑制基因SURBIBIN反義寡核苷酸聯合Bcl-2反義核苷酸誘導肺癌細胞株凋亡的實驗觀察.中國臨床康復,2005,47:140-149.

[4] 呂繼博.端粒酶抑制劑AZT對C6交直流干細胞作用的體外實驗研究.碩士畢業論文,2010.

[5] 殷菲,碰孝軍. 三乙烯四胺與G四鏈體DNA相互作用、抑制端粒酶活性及抗腫瘤作用研究.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5.

[6] Ku Wu, Cheng AJ, Wang TC, et al. Inhibi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bu PKC inhibitor in human nusopharygeal cnacer cells in culture. Biochem Biophys Rea Commun,1997,241(3):730-736.

第4篇

【摘要】 目的從海洋來源的口蛄蝦中提取并純化該生物堿,研究其抗鼻咽癌作用。方法系統溶劑法初步分離口蛄蝦乙醇粗提物,大孔樹脂HP20層析分離正丁醇洗脫的組分;對富含生物堿的組分合并后萃取總生物堿;自動層析儀純化總生物堿,254 nm波長檢測,手動收集洗脫液;質譜儀分析生物堿分子量;MTT方法檢測藥物對細胞的生長抑制率,繪制細胞生長曲線。結果大孔樹脂HP20能非常有效地富集分離的生物堿,質譜分析純化的生物堿D3分子量為234.33。分離純化的生物堿對鼻咽癌細胞增殖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結論口蛄蝦來源的生物堿分子量為234.33,對鼻咽癌細胞的增殖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呈時間-劑量關系。

【關鍵詞】 口蛄蝦; 生物堿; 鼻咽癌; 純化

Abstract:ObjectiveTo extract effective alkaloid from marine Oratosquilla materials and to study its effect o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urify.MethodsEthanol extract from marine Oratosquilla was diluted by system solvent. Macroporous absorption resin HP20 column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o separate n-Butanol diluted group and total alkaloids were extracted. Auto-chromatography was employed to purify alkaloid. The purified alkaloid molecular weight was analyzed by Mass Spectrometry. MTT method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rate on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growth curves were protrat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Alkaloids were mainly segregated in HP20 chromatographic diluted groups. Purified alkaloid D3 was obtained through Auto-chromatography method.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purified alkaloid was 234.33 by Mass Spectrometry technique. The alkaloid D3 had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s against both CNE1 and CNE-2Z cells.ConclusionThe marine-derived alkaloid D3 has prominent anti-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effects in a time- and dose- manners, and its molecular weight is 234.33.

Key words:Oratosquilla; Alkaloi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urification

本研究所利用鼻咽癌細胞株對一批海洋生物進行藥物活性篩選,發現了一些具有抑制鼻咽癌細胞系增殖,同時也可以抗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增殖的海洋生物[1,2],其中口蛄蝦乙醇粗提物抑制效果最明顯,并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專利號:ZL 99102633.0)。我們以往的實驗證實口蛄蝦單次乙醇提取物能顯著抑制人鼻咽癌細胞系CNE1、CNE-2Z的DNA合成,降低細胞活性和細胞集落形成能力(周鴻科.《海洋生物1號對人鼻咽癌細胞系CNE-2Z生長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研究》.2003,廣東醫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動物實驗證明乙醇粗提物能抑制人低分化鼻咽癌細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長和轉移(顧帝水.《海洋生物1號對人鼻咽癌細胞系CNE-2Z轉移特性及其裸鼠轉移瘤的影響》.2004,廣東醫學院碩士學位論文)。本實驗在進一步對活性組分分離純化的基礎上,結合前期的實驗基礎,確定活性物質的種類和分子信息正是本研究要解決的問題,以期為進一步將其開發成為有效治療鼻咽癌的新藥建立可靠的實驗基礎和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細胞培養和藥物篩選 CNE1和CNE-2Z鼻咽癌細胞系用含10%小牛血清的細胞培養液RPMI-1640常規培養(37℃,5%CO2)。取對數生長期,生長狀態好的細胞用于實驗。細胞接種于96孔培養板,每孔200 μl,1×104個細胞。設置4個藥物濃度,分別為50,100,200,400 μg/ml,含DMSO(

1.2 生物堿分離純化 采用95%食用乙醇冷浸漬法從口蛄蝦中得到乙醇粗提物[4]。經過系統溶劑法初步分離,大孔樹脂HP20層析進一步分離、合并得到總生物堿,稱為D,顯色方法見文獻[5]。自動層析儀SHQT-6A純化總生物堿,得組份D1~D4,純化后得生物堿D3。

1.3 生物堿質譜分析 用分析純的甲醇溶解配制成1 mg/ml的液體,混懸振蕩器振蕩10 min,然后12 000 r/min高速離心。上清液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島津DP8080α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實驗數據資料均用±s表示,采用統計學軟件SAS 8.0進行統計學分析。分別選用直線回歸法、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2 結果

2.1 純化的生物堿對CNE1和CNE-2Z的抑制作用生物堿對CNE1、CNE-2Z細胞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呈時間-劑量依賴關系。見圖1。結果顯示各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

2.2 生物堿的純化總生物堿D經硅膠層析分離后的4個組份薄層層析展開結果如圖2所示。D3只有一個斑點,說明層析分離的效果比較好,可以得到較高純度的生物堿。

2.3 生物堿的質譜分析干燥的待測樣品用色譜純的甲醇溶解。D3的大部分已經溶解,離心后仍然發覺有小部分未溶解,沉淀能完全溶解在三蒸水中。質譜結果如圖3所示。水溶解的質譜結果未顯示。阿托品作為參照,經校正后的生物堿的分子量為234.33。

圖1 生物堿分離組份對CNE1、CNE-2Z細胞的影響(略)

3 討論

生物堿是含負氧化態氮原子的環狀化合物,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在動物中發現的生物堿很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生物堿在海洋生物中被發現,這些生物堿多數來源于海洋,并且都有特異結構和生理活性。生物堿類化合物具有誘導凋亡與抑制凋亡兩方面作用,分別表現在不同的疾病中,尤其在腫瘤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的熱點[6]。

圖2 薄層層析展開結果(略)

圖3 阿托品 (a)和生物堿(b)標準質譜峰圖(略)

前期的動物實驗已經證明乙醇粗提物能抑制人低分化鼻咽癌細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長和轉移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實驗發現海洋來源的口蛄蝦提取物中醋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均具有明顯抑制人低分化鼻咽癌細胞系CNE1和CNE-2Z生長的作用(數據沒有顯示)。實驗表明,進一步從粗提物分離提取的總生物堿D和純化的單一生物堿D3對兩種細胞系都表現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并呈時間-劑量依賴關系。口蛄蝦乙醇粗提物中還含有多種物質,有糖類、苷類、蛋白多肽等物質(數據沒有顯示),那么,組份內的其它物質是否起作用或和生物堿起協同作用,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驗證。本實驗證明D3具有明顯的抗腫瘤活性,其IC50值為80 μg/ml。

參考文獻

[1] 顧帝水,黃培春,孔 霞,等.口蝦蛄提取物對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生長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4):1826.

[2] 孔 霞,黃培春,李明勇,等.口蝦蛄抗鼻咽癌活性成分的篩選及其對細胞周期的影響[J]. 寧夏醫學雜志,2007,29(7):584.

[3] 黃全勇,黃巨恩,黃培春.MTT法檢測在不同濃度的氫化可的松下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活性[J].醫學文選,2005,24(4):459.

[4] 汪茂田,謝培山,王忠東,等.天然有機化合物提取分離與結構鑒定[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8.

第5篇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簡稱“慢淋”,是一種淋巴細胞克隆性增殖的腫瘤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形態上成熟的小淋巴細胞侵襲外周血、骨髓、淋巴結和脾臟等淋巴組織。本病好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高于女性。本病特殊之處在于骨髓及外周血中幼稚淋巴比例明顯高于慢淋形態學標準。根據2008版WHO分型方案,骨髓或外周血中腫瘤性前驅淋巴細胞(原始、幼稚淋巴)比例≥20%,并能排除母細胞性淋巴瘤浸潤骨髓的可能,則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如果此例病例,僅僅從形態學角度去分析判斷,就會導致誤診。由于對于ALL與CLL的治療方案截然不同。誤診將給患者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為了準確診斷,減少誤診率。需要結合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診斷體系,做出綜合判斷。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73歲男患者,因“體質量下降1+月,頭昏、乏力10+天”入院。近1+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體質量下降(約7kg),無發熱、咳嗽,無多飲、多食、多尿,未予重視。10+天前出現頭昏、乏力,伴雙下肢浮腫,無頭疼、惡心、嘔吐,無皮膚黏膜出血,無腹痛、腹瀉、黑便,無心悸、氣促及呼吸困難,為診治就診本院門診,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計數(WBC)117.93×109/L、淋巴細胞114.39×109/L、紅細胞計數(RBC)1.16×1012/L、血紅蛋白(HGB)36g/L、血小板計數(PLT)70×109/L;以貧血原因為急性白血病收入本院血液科。患者精神、飲食欠佳,睡眠尚可,二便正常,體質量減輕約7kg。既往史:發現高血壓5年,未規律口服降壓藥;2年前于遵義市人民醫院行鼻竇炎手術;無遺傳病、傳染病史,無重大外傷、輸血史,無食物及藥物過敏史。患者入院后完善相應檢查項目。查體:貧血貌,全身皮膚無黃染,左頸前、雙側鎖骨上、雙側腋窩、雙側腹股溝觸及數枚花生米至核桃大小的淋巴結,質韌可活動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陰性。輔查:鐵蛋白475.2μg/L;腎功(尿素,10.61mmol/L;尿酸,661μmol/L)。網織紅細胞、肝功未見異常。乙型肝炎五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丙型肝炎測定均未見異常。血型鑒定:B型Rh陽性。骨髓象: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系增生明顯受抑,紅系分類未見幼紅細胞,淋巴分類,幼稚淋巴占24%,該類細胞多呈圓或橢圓形,漿量偏少,淺藍色,偶有瘤狀突起或邊緣不齊;核染色質粗細不一,較致密,部分核仁較大,1~2個不等。外周血:白細胞數量明顯增高,分類幼淋占18%。骨穿結論:骨髓、血象幼淋分別占24%、18%,請臨床結合其他檢查綜合考慮。白血病免疫分型檢測結果:在CD45/SSC散點圖上,可見淋巴細胞群Lym,占有核細胞96.98%,主要表達CD2、CD20、HLA-DR、CD22、CD7、CD4、CD23、CD19、CD5、cCD79a、Kappa,弱表達CD13,不表達FMC-7、Lambda;提示慢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CLL)。

1.2治療方案

入院后予輸紅細胞糾正貧血,羥基脲膠囊抑制細胞數,別嘌醇片抑制尿酸形成,碳酸氫鈉注射液促進尿酸排泄,0.9%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及混合糖電解質營養支持,監測血壓等治療。

1.3出院情況及診斷

患者未訴特殊不適,精神飲食及睡眠尚可,大小便如常。查體,生命體征平穩,貧血貌,心臟聽診無病理性雜音。腹部平坦無壓痛。復查血常規提示WBC89.78×109/L、淋巴細胞80.80×109/L、RBC2.27×1012/L、HGB66.0g/L、PLT49×109/L。明確診斷:(1)CLL(B細胞性Ⅳ期);(2)原發性高血壓(1級中危險組);(3)高尿酸血癥。反復溝通后,患者及家屬堅決拒絕化療并要求出院,經上級醫生討論后予以批準出院。

2討論

該患者的年齡、性別、外周血細胞及淋巴細胞百分比均符合慢淋特征,結合臨床有乏力、消瘦、食欲下降等表現,并且伴有多處的淋巴結進行性腫大及貧血表現。與常見的慢淋不同之處在于,通常慢淋骨髓及外周血均以成熟階段淋巴細胞增高為主,原始和幼稚淋巴少見,常<5%,而該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幼稚淋巴比例分別達到了24%、18%,形態如骨髓象中描述(圖1見《國際檢驗醫學雜志》網站主頁“論文附件”)。幼稚淋巴比例的增高將可能導致預后不良。有報道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中幼稚淋巴細胞≥5%的患者預后,較幼稚淋巴細胞5%的患者差。該特殊病例的診斷就需要與幾種淋巴細胞增高的疾病進行鑒別了。例如ALL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在造血組織異常增殖并浸潤各組織臟器的一種造血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發病可在任何年齡,但多見于兒童及青壯年。臨床起病急,有發熱貧血,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全身淋巴結腫大,關節疼痛及胸骨壓痛較明顯。WBC多數增高,骨髓及外周血均以原始幼稚淋巴細胞增高為主,可高達90%以上。白血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核漿比較高,核形圓形或不規則,染色質情況各異,核仁可有或無。退化細胞明顯增多,涂抹細胞多見,是ALL特征之一。幼淋巴細胞白血病(PLL)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一般認為屬于罕見的CLL變異型,也有人認為是急淋的一種亞型。本病病程較CLL為短,好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臨床起病緩慢,可無明顯自覺癥狀。部分病例可因消瘦、盜汗、乏力及上腹部不適而就診。其特征是高白細胞血癥、外周血中幼稚淋巴細胞占55%以上及脾大。而核仁大呈泡狀,大而顯著且多為單個的核仁是幼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突出特征。

以上幾種白血病的診斷單從形態學方面,筆者的依據是原始幼稚細胞比例及各自的形態上的細微差別。由于淋巴細胞在染色上的特殊性,染色時間長短的控制,對淋巴細胞成熟度的判斷影響較大。而不同的檢驗人員由于經驗的差異,對淋巴細胞幼稚與成熟的判斷標準也會有差異性。因此由于形態學自身的局限性,對于這樣一些極為相似的疾病,在鑒別及診斷上有一定的難度,拿捏不準就會導致誤診。這就需要借助流式細胞素、染色體等其他檢測手段來綜合診斷。流式細胞術目前用于CLL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主要參考Moreau等提出的免疫表型積分系統,該患者免疫表型表達CD20、CD22、CD23、CD19等成熟B淋巴細胞標志,特別是CD23抗原表達陽性,積1分;免疫球蛋白輕鏈限制性地表達Kappa、不表達Lambda,積1分,提示為成熟B淋巴增殖性疾病(B-LPD);最具特征的是同時表達T細胞抗原CD5,積1分;不表達FMC-7,積1分。典型CLL積4~5分,而該患者共計積分為4分,符合典型CLL免疫表型特點(見《國際檢驗醫學雜志》網站主頁“論文附件”)。而B細胞幼淋巴細胞白血病(Bcell-prolymphocyticleukemia,B-PLL)典型免疫表型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強陽性(IgM或IgD),CD19、CD20、CD22、CD24、CD79b、FMc7等B細胞抗原至少1項以上陽性,CD10常陰性,部分患者CD23、CD5陽性。ALL免疫表型中一般會有CD34和(或)CD10的表達,該患者均無,故不考慮ALL。

該患者利用流式細胞術檢測是非常典型CLL,而僅靠細胞形態觀察分析,很容易誤診為幼淋巴細胞白血病和ALL。因此,綜合利用白血病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體系,更能揭示白血病細胞的生物學本質,有利于對白血病準確診斷分析、設計相應的治療方案和判斷其預后情況。

參考文獻

[1]吳佳竹,徐衛,李建勇.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研究進展———第十六屆國際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工作組(iw-CLL)會議報道[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6,37(2):174-176.

[2]徐衛,范磊,李建勇.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治指南解讀[C]//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全國白血病淋巴瘤會議,2011.

[3]劉亞琳,王暉,王雯娟,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幼稚淋巴細胞與疾病預后的關系[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19):2852-2855.

[4]秘營昌.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診斷和預后分組解讀[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3,34(11):994-996.

[5]崔劍隆,王彬彬,吳濤.不典型B細胞幼淋巴細胞白血病1例[J].疑難病雜志,2016,15(3):313-314.

[6]曲偉.69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骨髓象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7):898-899.

第6篇

【關鍵詞】骨髓增殖性腫瘤(MPN);PV ET MF;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915.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473-01

骨髓增殖性腫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a,MPN),舊稱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是以一系或多系造血干細胞持續異常增殖為特征的一組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主要包括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olycythemia vera,PV)、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primary thrombocythemia,ET)、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rimary myelofibrosis,MF)。不同于MDS,MPN有正常成熟和有效造血,臨床主要表現為一種或多種血細胞質和量的異常、脾大、出血傾向、血栓形成及髓外造血[1]。關于本病病因至今尚無明確定論,推測是骨髓造血多能干細胞在分化過程中受到刺激而導致分化失控所致。自Pargana E[2]等報告JAK2V617F這一酪氨酸激酶突變點后,多個不同的研究團隊先后報告此突變點與PV、ET、MF的發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Carobbio[3]等研究報告在MPN中,此突變點陽性的患者其白細胞和血小板與改突變點陰性的患者相比均處于顯著激活狀態推測該突變點與MPN的血栓形成(非血小板性)可能存在聯系。

PV的年發病率約為2/10萬,ET估計為(1-2.5)/10萬,MF為(0.5-1.5)/10萬,三者未經治療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5年,10年,3-5年,若存在核型異常,則生存期限更為短暫。Ayalew[4]等跟蹤調查研究884名單核型異常的MF患者,總結其2年的死亡率超過80%。該三種疾病可以共存,也可以相互轉化,臨床中初始診斷為PV的患者后轉化為ET或ET轉化為PV的情況常可見。無論治療與否,三者最終都將進展為骨髓衰竭或轉化為急性白血病,A Tefferi[5]等報告在一國際性的研究中,由7中心合作跟蹤調查經WHO標準確診的1545例PV病人,發現其累積轉白幾率為2.3%/10年,5.5%/15年。

現階段西醫對PV、ET的治療較為相似,以抗凝,減少細胞數為主要目的,常用藥物包括阿司匹林、羥基脲、阿那格雷、干擾素(INF-α)、白消安、P32等,可單獨使用或配合使用,PV可配合靜脈放血治療。MF的治療針對脾腫大可采用羥基脲或來那度胺或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針對貧血可采用輸血治療或者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或雄激素類藥物(如達那唑、睪酮等)治療,骨髓抑制療法可采用羥基脲、阿那格雷、INF-α等,骨髓移植為唯一可能治愈MF的方法。隨著對JAK2研究的深入,JAK2抑制劑成為MF治療的新手段,多個Ruxolitinib(JAK2抑制劑)的臨床試驗報告Ruxolitinib可以有效縮小腫大脾臟,改善MF相關癥狀,提高患者總體生存質量。

盡管存在多種藥物可供MPN治療選擇使用,但各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卻不可避免。例如治療PV和ET的阿司匹林存在心血管事件發生可能性,羥基脲可引發胃腸道反應、皮膚改變、無癥等,長期使用甚至存在誘發鱗狀細胞癌、白血病的風險;治療MF的雄激素可導致水腫、亢進、多毛癥、肝功能紊亂甚至肝癌;最新的Ruxolitinib亦報告存在誘發更為頻繁的貧血、早期治療中血小板減少、眩暈發作、盜汗、骨痛、皮疹等副作用。

根據臨床觀察,中醫中藥不僅對MPN本身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對西藥所導致的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緩減作用,可切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茲將近年中醫對MPN的治療總結如下。

一、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

PV是一種以紅細胞異常增殖為主的克隆性的慢性MPN。臨床患者多表現為顏面及雙手掌紅紫,實驗室檢查示外周血總容量絕對增多,血黏度增高,白系及血小板計數增高。患者可有肝或(和)脾大;病程中可形成血栓、栓塞及出血,也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臨床中最常見的頭痛、眩暈等。根據本病面赤、血黏度增高、肝脾大等癥狀,中醫將本病歸為“血瘀”、“積聚”、“眩暈”、“血實”等。根據病證特點,治療多選用清肝化瘀法、行氣化瘀法、解毒化瘀法、補虛化瘀法等。大多專家認為活血化瘀療法當貫穿治療始終。

1.清肝化瘀法

白玉盛[6]以《內經》相關理論為基礎,結合臨床提出,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肝腎陰虛為發病基礎,又有肝火亢盛和血瘀表現,治療總綱為“血實決之”,治療當以活血化瘀貫穿全程,并隨病情進展和病機變化分別采用瀉實補虛之治。曾麗蓉[7]總結楊文華臨證治療PV,歸納本病基本病機為血瘀氣滯、血氣有余、肝火旺盛、肝熱血瘀,治療當以祛邪為先,邪去則氣血自通,故采用清肝化瘀之法,以天麻鉤藤飲為基礎加減為治。朱小勤等[8]用清肝化瘀湯治療PV,與單用西藥組相比,臨床緩解率為73.33%:40%,外周血象被抑制,全血及血漿黏度和纖維蛋白原均下降,且該方對JAK2陽性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JAK2陰性的患者,但對貧血、肝脾腫大及骨髓增生改變不明顯。

2.行氣化瘀法

張翔等[9]根據本病各發展階段的特點提出本病在初中期,其治當以祛邪為主,并配以疏肝行氣和益氣補氣之品。亦提出PV治療活血化瘀當貫穿始終,且多法并用,其所在醫療機構常以桃紅四物湯和四逆散加減治療該病。張蘭紅[10]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羥基脲、INF-α、疏肝活血湯)在起效時間、改善中醫癥候等方面與單純西醫治療(羥基脲、INF-α)間存在統計學差異,且較單純西醫治療能更好降低血紅蛋白含量。

3.解毒化瘀法

張文曦[11]以祛瘀瀉實為基本治則,將PV分為氣滯血瘀、血熱瘀滯和濕熱夾瘀三型辯治,并配合自治血復康(清熱涼血、清肝去毒)或血可舒(活血化瘀、通絡散結),臨證重用蟲類破血之品。代喜平等[12]根據PV病變在血分,存在邪毒內結、熱瘀營血等病機及蟲類藥多專入血分、攻逐疏利、破堅散結等特性,總結各種蟲類藥在PV治療中應用,如水蛭、地龍適用于有血栓形成,全蝎、蜈蚣適用于有毒邪內結、風陽上擾,地鱉蟲用于有內熱者,五靈脂用于兼有瘀阻心脈,僵蠶適用于風痰夾瘀、痰瘀內阻,蟬蛻用于合并組胺升高者。鄭邦本[13]均用犀角地黃湯加減治療PV以涼血解毒,治療后患者各指標均降至正常。劉基鐸等[14]用瘀毒清制劑(以大黃蟄蟲丸為處方基礎)治療PV20例12周,發熱、血栓形成、出血等血瘀證積分及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血小板計數、血流變指標均出現下降,總有效率為80%(臨床緩解6例,好轉10例,無效4例)。

4.化瘀補虛法

楊淑蓮等[15]提出本病后期之治當祛邪扶正相結合,以陪補為主,滋腎填精為重。姜松鶴[16]認為PV為陰虛火旺瘀滯之證,治以養陰活血化瘀以補益肝腎。肖匯穎等[17]用自擬活血通絡方隨證加減治療PV28例,總有效率達98.80%,血流變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余丹等[18]根據PV之“虛、毒、瘀”等病理因素,在放血及INFα-2A治療基礎上,對照組加用血栓通及參芪扶正注射液,治療后兩組間血壓下降情況(P

5.辨證分型治療

劉寶文[19]提出氣滯血瘀熱蘊為PV的主要病機,將該病分為血瘀肝火上炎、血瘀肝腎陰虛、血瘀氣血虧虛三型辨證論治。潘銘[20]將19例PV患者分為痰濕瘀阻、血瘀氣滯、心肝火旺、熱入營血、氣血虧虛、肝腎陰虛六型辯治并配合放血、化療、INF、沙利度胺等治療一療程后完全緩解(CR)7例,臨床緩解6例,好轉4例,無效2例。它將PV分為氣滯血瘀、血熱瘀滯和濕熱夾瘀三型。

二、血小板增多癥(ET)

ET是以外周血小板計數顯著持續性增多且功能異常,骨髓中巨核細胞過度增殖,不伴有紅細胞增多或幼粒幼紅細胞性貧血為特征的造血多能干細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但臨床中可見ET伴發PV者。其臨床癥狀與PV有相似性,可見患者顏面及雙手掌紅赤,可有出血、血栓及栓塞,并可伴發脾大。因其出血及血瘀之象顯著,可將其歸于中醫“血瘀”、“出血”、“血實”的范疇。

1.清肝化瘀法

孫艷舫[21]總結導師楊文華臨證治療經驗,歸納肝氣郁滯、肝熱血瘀、血氣盛實為ET基本病機,治療當以清肝活血化瘀,藥用天麻鉤藤飲加減佐以清熱解毒之品。楊大賦等[22]在使用羥基脲和INF的基礎上,治療組加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后總有效率、中醫癥候改善、血小板及巨核細胞計數下降:治療組>對照組(P

2.辨證分型治療

段等[24]從《內經》“血濁”理論入手,結合現代的認識,認為ET是由于血小板持續增加,使血的物質構成渾濁,以致誘發血液循環紊亂;其發病是由于正氣不足,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血失調、濁郁內阻為其病機;治療當調和氣血、化濁解郁,并根據標本緩急,補瀉兼施。劉松山等[25]基于血小板計數、血黏度上升導致瘀血證的表現和認識,設立肝郁血瘀、陰虛血瘀、氣虛血瘀和熱瘀互結四型,并根據血小板計數水平選擇單一中藥治療或中西藥結合治療。孫玉潔[26]總結李家庚治療ET經驗,其治總以祛瘀為要,并靈活運用破血逐瘀、搜風通絡藥。晏程遠[27]以桃核承氣湯治療預熱互結之ET,4月余患者血小板計數漸至正常。潘銘等[28]將22為ET患者分為氣滯血瘀、肝脾血瘀、氣虛血瘀、陰虛血瘀、血熱妄行五型并配合化療、INF-α、抗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單采術治療,共計2各療程,緩解16例,進步5例,死亡1例。孫明坤[29]在對照組使用羥基脲、INF的基礎上,治療組加用清瘀益髓方,治療后兩組比較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更有效降低血小板計數和骨髓巨核細胞水平,并可有效預防出血及血栓等臨床癥狀的發生,具體機制不明。

三、骨髓纖維化(MF)

MF是由于細胞因子不適當的釋放,導致骨髓彌漫性纖維組織增生的一種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克隆性增殖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貧血和肝脾大,其次可見代謝增高所致低熱、出汗等,可見骨痛,可合并感染和出血。Zefeng Xu[30]等通過觀測642例中國PMF患者臨床及實驗室指標,并與1054例歐美PMF病人相比較,發現中國患者的發病年齡更為年輕,且較少有全身癥狀,貧血、白細胞計數增加及血小板計數增加更為常見,原因不明。中醫根據本病貧血及肝脾腫大的臨床表現,將其歸于“積聚”、“虛勞”、“積”、“血積”的范疇。黃世林[31]將本病歸于“骨痿”的范疇。

1.分期論治

很多專家均認為本病當分期論治:前者認為早期當活血化瘀、健脾化濁,中后期當活血養血、調補肝腎;黃認為本病當以解毒清熱、滋養腎陰為治療大法,兼以益氣活血、軟堅除瘀,并依病期病勢而有所偏重;馬從“積聚”論治MF,初期當消散邪實,中期當消邪補正,后期當養正除積,并將MF分為氣滯血瘀、氣血兩虛夾瘀、脾腎陽虛、肝腎陰虛四型以辯治。

2.活血化瘀貫穿始終

孫淑君[32]總結“瘀”貫穿MF病程,立法治療均不離“化瘀”,根據不同病理階段、不同病理機制,在此基礎上予以不同治法。劉清池[33]等用鱉甲生血丸治療MF,有效減少了骨髓纖維組織,減輕了肝脾腫大,改善了造血功能,糾正了貧血和出血。

3.養陰清熱為治

王玉慧[34]認為MF治療當滋腎溫陽、健脾益氣,可用抗腫瘤藥物加用六神丸。孫淑君等[35]運用滋陰清熱藥配合馬法蘭、羥基脲、地塞米松長期治療4例MF,3例CR,1例好轉。同一研究小組在前法基礎上加用復方黃黛片治療12例MF,總有效率達83.33%,其中1例在治療20月時骨髓象已大致恢復正常。

小結與展望:縱觀各醫家治療MPN之法,大致總不離活血化瘀解毒之法。據曲文聞等[51]總結該法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調節循環功能、調整免疫功能及抗體反應性、抑制組織異常增生等治療作用。此外,通絡藥物[52]、含砷中藥制劑[53]等在MPN中也被應用。隨著JAK2突變點的發現及西藥JAK2抑制劑的研發和臨床試驗的進行,中醫中藥也需在這方面有所發展。迄今,一些復方中成藥(如血府逐瘀膠囊、血竭膠囊)、蟲類藥(如全蝎、蜈蚣)、單味提取物已不斷問世,例如雄黃和斑蝥素[32,47]的體外細胞實驗已證實可有效抑制HEL細胞的增殖(使細胞死亡,且細胞的死亡比例與時間和濃度呈正相關),減少JAK2基因的表達。相信對JAK2突變點的作用將是中醫藥治療MPN的一個新靶點。

參考文獻

[1]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

[2]Parganas E, Wang D,et al. Jak2 is essential for signaling through a variety of cytokine receptors[J]. Cell 1998; 93:385-395.

[3]Carobbio A, Antonioli E, et al. Tumors of H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 Lyon, France: IARC Press; 2001.

[4]Ayalew Tefferi, et al. Acquired mutation of the tyrosine kinase JAK2 in human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J]. Lancet 2005; 365: 1054-1061.

[5]A Tefferi, E Rumi, G Finazzi, et al. Survival and prognosis among 1545 patients with contemporary polycythemia vera: an international study[J]. Leukemia, 2013; 27: 18741881.

[6]白玉盛.《內經》相關理論對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辨治的影響[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學專業委員會.全國中西醫結合血液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學專業委員會;2010:2.

[7]曾麗蓉,楊文華.楊文華運用清肝化瘀法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驗案[J].河南中醫,2013,02:294-295.

[8]朱小勤,邱仲川,陳,趙琳,黃中迪,胡曉瑩.清肝化瘀湯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3,05:958-962.

[9]張翔,周郁鴻.骨髓增殖性腫瘤中醫診治概述[J].中華中醫藥Z刊,2012,12:2670-2673.

[10]張蘭紅.疏肝活血湯治療PV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及雄黃對HEL細胞株的影響[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

[11]張文曦.中西醫結合治真性紅細胞增多癥[N].中國中醫藥報,2011-04-07004.

[12] 代喜平,梁冰.應用蟲類藥物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初探[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07:519-520.

[13]鄭邦本,張文濤.高益民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驗案1則[J].江蘇中醫藥,2011,12:54-56.

[14]劉基鐸,何惠.瘀毒清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01:3-5+8.

[15]楊淑蓮,杜昊,周振環,梁勇.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中西醫治療思路與方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01:17-19.

[16]陳曉云,張寶文,姜松鶴.姜松鶴辨治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驗案[J].四川中醫,2011,10:9-10.

[17]肖匯穎,胡冬菊,張雪娟.活血通絡方在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06:704+707.

[18]余丹,程輝,張婷,易雪.血栓通聯合參芪扶正注射液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01:45-47.

[19]王麗,劉寶文.劉寶文教授辨證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06:21-22.

[20]潘銘,楚文瑛.中西醫結合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19例[J].中醫研究,2010,04:39-42.

[21]孫艷舫,楊文華.清肝化瘀法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J].吉林中醫藥,2012,08:780-78

[22]楊大賦,楊穎,沈元良,諸伯星.中西醫結合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2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3,09:654-655.

[23]趙琳,邱仲川,朱小勤.清肝化瘀湯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以及與JAK2V617F突變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 http:///xyfm/class/,2013,04

[24]段,李雪松,夏小軍.從中醫學“血濁”理論探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J].中醫研究,2011,04:8-10.

[25張爽.探討中藥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的臨床評價方法[J].中國新藥雜志,2011,18:1762-1765.

[26]李家庚.李家庚治療血小板增多癥經驗[J].光明中醫,2013,08:1698.

[27]程丑夫.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治驗[J].湖南中醫雜志,2012,05:104-105.

[28]王燕,侯曉琴,吳慶,王志冰,朱涵,李成彪,顧剛壽,黃建霞.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22例[J].中醫研究,2012,09:27-30.

[29]清瘀益髓方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臨床觀察[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

[30]efeng Xu, Robert Peter Gale, Yue Zhang, et al. Unique features of primary myelofibrosis in Chinese[J]. BLOOD , 2012 ;119: 2469-2473.

[31]向陽,黃世林.中藥為主治療原發性骨髓纖維化4例長期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06:76-77.

[32]向陽.黃世林辨治慢性骨髓纖維化[J].天津中醫藥,2010,04:274-275.

[33]吳維海.骨髓纖維化的中醫診治[J].河北中醫,2011,10:1489-1490.

第7篇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丹參注射液在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中的治療作用,為此病的治療開辟新的途徑。方法通過兩組病例的對比觀察,療效評價。結果加用丹參的實驗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結論丹參在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治療中確有一定的療效。值得臨床上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1臨床資料

1.1病例資料選取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口腔科門診“口腔粘膜下纖維化”初診患者120例。臨床診斷標準為:患者有咀嚼檳榔史,就診時有明顯口腔燒灼,疼痛,味覺減退或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覺癥狀,口腔黏膜下出現可觸及的纖維條索和黏膜出現蒼白或灰白區域,臨床上又不能診斷為其他黏膜病者。120例中男114例(95%),女6例(5%)。年齡17~65歲,平均35.2歲。男女性患者均以30~39歲年齡組為最多。

1.2治療實驗方法120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均為60例。A,B兩組中男女比例,年齡組比例及病變程度比例大致相同。設A組為實驗組,B組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藥物(雷公滕多甙片,維生素E及維生素A)。“康復新液”口腔含服及口腔黏膜下局部注射治療等綜合治療。口腔黏膜下注射用藥中A組采用“丹參注射液4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B組只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作對照。注射部位為雙側翼頜韌帶處,雙側頰黏膜及雙側上,下唇黏膜。根據病變區域,選擇雙側一個或多個注射點。口腔消毒后,用口腔專用的5號細長針頭注射器作黏膜下注射。每周注射一次,每次注射藥物成分及用量如前述。10周為一療程,一療程治療結束后,A,B兩組病例療效作對比分析。另外第一療程完成前,后,A,B兩組各取2例患者作口腔黏膜病損區組織病理切片檢查對照。

1.3治療結果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A組全部病例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或緩解。有效率100%。48例患者口腔燒灼感明顯減輕,起泡明顯減少,黏膜潰瘍基本愈合,黏膜逐漸變紅,質地變軟,張口度明顯改善。對2例患者病理切片復查,與治療前比較,出現明顯黏膜下膠原降解,毛細血管增生,固有層炎癥細胞浸潤減少。對其余12例效果差的患者再進行了第二個療程的治療。B組60例病例只有24例患者自覺癥狀減輕,無一例癥狀緩解。這24例患者口腔檢查,黏膜好轉的程度及愈合的速度都明顯差于A組,也對其中的2例患者進行病理切片復查與治療前比較,黏膜下膠原降解程度,毛細血管增生水平及固有層炎癥細胞浸潤減少的程度低于A組。B組除2例患者自動放棄治療,其余58例均進行了第二個療程的注射用藥。第二個療程的注射用藥中也加用了“丹參注射液”。在第二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有50例患者感到效果明顯好于第一個療程。有8例患者無好轉,可能與個體差異,藥物敏感性,耐受性及治療過程中再食檳榔有關。

2臨床分析與結論

2.1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或稱口腔黏膜下纖維變性(oralsubmucousfibrosis,OSF)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由Joshi和Lal于1953年首先報道。主要發生于印度,尼泊爾,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烏干達等國家。我國湖南,福建,臺灣等省市亦有病例報告。湖南省湘潭市流行病學調查,OSF患病率0.96%[1]。OSF的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下固有層膠原堆積,玻璃樣變,從而引起黏膜硬化,導致患者逐漸張口受限,伸舌和吞咽困難,WHO將其列為癌前狀態[2]。Pinborg報道OSF癌變率高達13%。[3]。OSF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口腔黏膜蒼白或灰白色病損,黏膜上出現小皰,破潰后形成潰瘍,伴隨燒灼,疼痛,味覺減退及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覺癥狀。繼而出現淺黃白色,不透明,無光澤的條索樣損害。患者張口受限,吞咽困難[1]。國內外學者對其發病機理作了大量研究,發現其發病可能與某些誘因如檳榔,免疫,細胞因子等引起口腔黏膜FB增殖有關[4]。

2.2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OSF的診斷并不難,其治療方法目前很多,但療效均不佳,較早的方法有局部單獨注射地塞米松或與透明質酸酶或胎盤提取液聯合注射,但效果不滿意,病變區纖維化程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5]。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對OSF的治療進行了系列的研究并取得較好療效。據高義軍的綜述[5]主要有:①手術治療;②干擾素治療;③高壓氧治療;④丹參治療;⑤其他治療,茶色素治療等。

2.3丹參系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的根,是我國盛產的中藥。具有擴張血管,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已經廣泛應用于心腦系統疾病的治療,近年來還用于治療纖維化性疾病,如系統性硬皮病,肝硬化等[6]。近年來研究證實,丹參具有抗氧化和抗纖維化的作用。為丹參治療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2.4丹參的化學成分主要有脂溶性的二萜醌和水溶性的酚性酸兩大類,丹參注射液為丹參的水溶性部分。近年來研究證實,丹參的水溶部分具有抗纖維性變和抗氧化作用,已廣泛用于抗肝、肺、皮膚、腎等纖維性變[4]。據鄒萍等[4]丹參注射液誘導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成纖維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丹參注射液誘導了OSF-FB凋亡,且凋亡率在一定丹參濃度和作用時間內,有劑量和時間依賴性,且隨著丹參濃度增加及作用時間延長OSF-FB凋亡增加,但達到一定時間及濃度域值后,OSF-FB凋亡未見明顯增加,活細胞率有上述同樣變化,這些結果提示,丹參可通過誘導FB凋亡,抑制FB增殖,達到抗OSF作用。而且在一定范圍內,增加丹參濃度及延長作用時間,可增加抗纖維化作用,這一研究結果為丹參用于抗OSF提供了實驗依據。

2.5丹參治療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作用機制可能是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促進成纖維細胞凋亡和膠原降解,誘導病變區局部毛細血管增生[7]。

2.6基于上述的臨床實驗比較及分析,證實丹參具有抗氧化和抗纖維化的作用。對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治療確實具有一定的療效。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和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李秉琦.口腔粘膜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8.

[2]高義軍.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4,20(8):502.

[3]PindborgJJ,Murtipr.Oralsubnucousfibrosisasaprecancerouscondition.ScandJDentRes,1984,92(3):224-229.

[4]鄒萍,盛薇,李惠林,等.丹參注射液誘導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成纖維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2):2566.

[5]高義軍.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治療的研究進展.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4,20(4):253-254.

第8篇

科學實驗需要設對照

美國報紙《洋蔥》是一份諷刺文學周刊,專門虛構一些新聞諷刺國際和美國時事,類似于現在國內網上很流行的“惡搞”,只不過它是非常專業地一本正經地做報道的,在形式上和真正的新聞毫無區別,不了解《洋蔥》的背景和缺乏幽默感的人就會信以為真,欣賞不了其幽默,反而要怪《洋蔥》騙人。

它有一則科技報道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花了120萬美元完成了一項研究,用3000只猴子做實驗證明用刀刺傷猴子能降低猴子的壽命。這則明顯是在諷刺美國政府資助無意義的科研的虛構新聞,其實驗設計卻非常專業:這項“研究”分別用小猴、老猴、孕猴做實驗,發現結果相同;用刀刺在猴子身上的不同部位,例如腹部、頸部、眼窩,結果也一樣。更絕的是,它還不忘設立對照組,用拳頻繁擊打對照組的猴子并不能降低其壽命,表明導致刺傷組的猴子壽命降低的因素是生理的而不是心理的。

看來這則新聞編造者的科學素質還真不低,甚至超過了一些中國科研人員。國內許多科學實驗的設計嚴密程度還不如它,往往有意無意地不設對照組。我在國內讀大學本科時,曾到中科院的研究所做畢業論文,碰到一位在中醫學院讀完研究生的人也在那里做實驗。他告訴我,他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是證明某種中藥能夠抗癌,方法是把該中藥藥液加入到癌細胞培養液中,發現癌細胞被殺死了。我問他有沒有做對照,比如把中藥藥液加入到正常細胞培養液中,而正常細胞還活得好好的?他笑著說,中藥的藥理實驗是從來不做這種對照的,否則如何交得了差?

體外細胞培養需要很苛刻的條件,要殺死它們實在是太容易了。比如,往培養液中加入酒精,也能殺死癌細胞,難道就能說明喝酒能夠抗癌?不過還真有人用類似的方法證明喝某種名牌酒不僅不會導致肝硬化,反而能夠抑制肝硬化,證據就是它在體外能抑制肝星狀細胞的增殖。用類似的實驗,我們也可以證明食鹽、食糖、洗衣粉、泥漿等等無數日常生活中的東西都能抗癌、抑制肝硬化,甚至包治百病。

如果做一個對照實驗,發現某種藥物在體外對正常細胞無影響,但能殺死病變細胞,這才算有點說服力,但是仍然不能證明該藥物就真的有效。藥物對體外細胞有作用,不等于它在體內也會有相同的作用――它可能到達不了病變部位,也可能會在體內被代謝成性質完全不同的別的化合物,或者體內的其他物質會抑制了它的作用,等等。所以還需要用它做臨床試驗,證明它的確對人體也會起作用。

那好,我們就找一批患者來。給他們服用該藥物,發現有些患者的病情好轉甚至痊愈了,是不是就證明了該藥物的確有效呢?并不是。許多疾病是不接受任何有效治療也會自己好轉或自愈的,在“我在服藥接受治療”的心理暗示作用下,自愈效果會更加顯著。

怎么排除這種情形呢?還是要靠設對照,找一批患者作為對照組,證明藥物組的效果顯著好于對照組。但是,如果對照組的患者知道自己沒有在接受治療,那么心理暗示的作用就體現不出來了,所以還要讓他們吃和試驗藥物外觀一樣的假藥。不能讓他們知道是在吃假藥。而且連醫生、護士也不能知道患者的分組情況,而只能由第三方掌握。也就是說,在設計對照組時,還必須遵循雙盲(試驗對象和試驗者都互不知情)的原則。

如何設計一個恰當的對照。是科學實驗的基本功。可惜有太多的科研人員做不到這一點。一個沒有合適對照的實驗,并不比一個虛構的實驗更可信。

第9篇

針對上述問題,王福生教授帶領課題組密切結合臨床,對123例慢性乙肝合并肝癌的病人開展了深入的臨床實驗研究。通過與21例肝硬化患者和47例健康人比較,發現肝癌患者體內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異常增加,分別是健康人的2~10倍和肝硬化患者的1.5倍以上,并且隨著肝癌的發展,調節性T細胞增加的程度也越高。值得關注的是,課題組通過統計學分析,發現增加的調節性T細胞可以顯著影響肝癌病人的存活時間,調節性T細胞水平較低,病人的存活期較長;反之,調節性T細胞水平越高,病人的存活期則越短。此外,通過進一步臨床實驗研究,他們證實病人體內異常增加的調節性T細胞可以與自身的CD8T淋巴細胞直接接觸,從而破壞CD8T淋巴細胞,使之失去有效的抗腫瘤效應,從而促進了肝癌細胞的惡性增殖。

國內外專家認為,王教授所帶領研究的課題設計嚴密,密切結合了國際前沿的免疫學最新進展,對大量臨床病例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不僅闡明了調節性T細胞在肝癌免疫學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而且發現了調節性T細胞還可用作評價肝癌患者疾病進展的一種臨床指標,同時,該成果還為肝癌的免疫細胞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

孜孜以求

發表多篇重要學術論文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王福生教授第一次發表令醫學界關注的論文了,王教授近幾年來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160余篇,其中SCI收錄的論文38篇,影響因子總分大于180(其中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論文影響因子總和為150分),特別是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Gastroenterology》、《Blood》、《Journal of Immunology》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過多篇研究論文,同時,王教授還分別擔任著中華肝病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國家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973項目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評審專家;擔任《中華醫學雜志》、《診斷學雜志》、《中華肝臟病學雜志》、《肝臟》以及四種英文雜志編委、《傳染病信息》副主編、同時擔任《中華實驗與臨床病毒學雜志》、《中華流行病雜志》、《中國性病艾滋病雜志》、《Human Immunology》、《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J Immunolg》、《Gastroenterology》等國內外知名雜志特約審稿專家。

堪當大任

承擔眾多國家重點課題

近5年來,王福生教授還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分別擔任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負責人、北京市自然基金重點和軍隊“十五”攻關重點課題和國際合作研究課題等總共10余項。目前,王教授所在的實驗室分別與國內外多個第一流的實驗室和專家開展艾滋病和肝炎的合作研究。

近年來,王教授還多次參與病人會診,應邀參加國、內外病毒性肝炎和生命科學領域大會,2003年“非典”在我國肆虐之際,王教授挺身而出,承擔了首都抗擊“非典”的重要任務,而其后在廣東和香港的考察中,王教授與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陳竺部長等著名專家一起赴香港特別行政區交流傳授經驗,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領導的一致肯定。此外,王教授4年來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報告80多次,并曾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分別榮立全軍三等功2次、總后勤部優秀黨員、總后勤部“科技銀星”等各種榮譽。

銳意進取

率領團隊勇攀醫學高峰

現在,王福生教授直接負責的生物治療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病毒性肝炎、肝癌及艾滋病等重大傳染性疾病臨床免疫學特點研究及新型免疫治療方案的研發。目前生物治療研究中心已擁有一支具備很強的科研攻關能力、臨床與科研相結合的復合型科技人才隊伍。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生物治療研究中心擁有著非常完善的儀器設備,并且構建了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先進的綜合性科技平臺。

在科研方面,生物治療研究中心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中心的實驗室面積達1200平米。同時,該實驗室還有GMP中試車間和生物安全實驗室,據王教授介紹,該實驗室目前有科技人員達40余人,其中高職研究人員6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人,同時該實驗室每年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進修生10余名,特別是為臨床培養了大批科研與臨床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研究中心始終以提高病毒性肝炎、肝癌及艾滋病等重大傳染性疾病臨床診治水平為目的;堅持科學問題來源于臨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向也依賴于臨床的科研方針,以肝病、艾滋病為導向的研究發展模式,密切聯系臨床難題開展攻關。研究中心與第三0二醫院臨床六科合作,走出了科研與臨床治療一體化的發展道路。特別是在免疫細胞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癌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構建了完善的免疫細胞治療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的平臺。目前已完成CIK細胞免疫治療肝癌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300余人次,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乙肝和肝癌的治療性樹突狀細胞疫苗的臨床前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時在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重大常見病毒性傳染病的基礎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關領域創新性的發現和應用成果。

不懈努力取得國際聲譽

第10篇

畢業論文 關鍵詞:ARB 卒中 預防 高血壓 ARB的作用特點 2007年Fournier薈萃分析顯示,升高AngⅡ的藥物具有降壓外降低卒中風險的作用,而降低AngⅡ的藥物可削弱降壓對卒中的保護作用。2007年William等發表的綜述也指出,升高AngⅡ的藥物對卒中保護作用優于降低AngⅡ的藥物。

ARB的神經保護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在大腦中動脈(MCA)阻塞大鼠模型中,纈沙坦可減少卒中的發生,顯著減少腦缺血面積(P<0.05)(圖2),增加腦血流量。在MCA阻塞24小時后,纈沙坦組大鼠的神經運動評分顯著改善(P<0.05)。還有研究證實,纈沙坦對野生大鼠腦缺血的保護作用優于對AT2基因敲除大鼠的保護作用,提示AT2基因對ARB類藥物改善腦缺血起重要作用。Groth W等研究發現,在損傷前給予大鼠坎地沙坦干預,在不影響血壓的前提下,給藥組梗死面積較小、神經功能損傷較輕(P<0.01)。

ARB2級預防卒中的循證證據

2003年LanCET上發表的1項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ARB能顯著減少高血壓患者卒中相對危險,HR為0.79(95%CI為0.69~0.90)。

ACCESS研究——評估坎地沙坦對卒中早期療效的Ⅱ期臨床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坎地沙坦能顯著減少患者血管事件發生率(P=0.026),其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腦血管事件兩組分別為13例和19例。

MOSES研究——依普沙坦和尼群地平對卒中2級預防影響的前瞻性對照研究顯示,對于2年內發生過腦血管事件的高危高血壓患者,在降壓作用相似的情況下,依普沙坦降低主要終點(全因死亡、所有卒中事件和所有心血管事件)方面較尼群地平作用更顯著,其中卒中事件發生率降低24%。

總之,ARB對AT2受體的刺激可能帶來擴張血管、抗細胞增殖、調節細胞凋亡等有益作用,并且患者對ARB有較好的耐受性和依從性,長期應用有利于減少卒中發生和再發。

第11篇

論文摘要:就近年來中藥抑制細胞調亡的文獻進行整理,從中藥調控細胞凋亡途徑、影響凋亡信號傳導、調控凋亡相關基因表達、調控細胞因子4個方面進行系統綜述。認為中藥在抑制細胞凋亡方面有較好的作用。

細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種細胞生理性死亡的形式,是多細胞有機體為保持身體組織穩定、調控自身細胞增殖和死亡之間的平衡、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動性死亡過程,在機體的生長發育、衰老、免疫調節、內環境穩定以及腫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理病理過程中均有重要意義。機體通過凋亡過程來清除體內不需要或有害細胞,或通過抗凋亡過程維持細胞功能。抑制凋亡在維護生命個體的穩定、抗衰老等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有關中藥抑制細胞凋亡的研究日漸增多,研究涉及缺氧、缺血等因素導致的神經系統、心腦血管、胃腸功能損傷的保護、腫瘤治療(放、化療)后骨髓、免疫功能損傷的防治等方面。中醫藥可對細胞凋亡過程的不同環節進行調節,進而抑制細胞凋亡,維持機體內平衡,阻止組織病理過程的惡化。

1通過調控細胞凋亡途徑抑制凋亡

機體內存在多條細胞凋亡的信號轉導途徑,其中內源性的線粒體細胞色素C途徑和外源性的死亡受體途徑所介導細胞凋亡是目前研究較多的途徑。

1.1通過調控線粒體細胞色素C途徑抑制凋亡許多研究結果均表明,線粒體在細胞凋亡過程中起著“主開關”作用,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其通過Cyt-C途徑誘導細胞凋亡。在細胞凋亡信號的刺激下,會使caspases激活,胞質Ca2+水平升高,產生ceramide,諸如此類的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地引發線粒體通透性轉變孔道(PTP)開放,使能量產生中斷,線粒體內膜跨膜電位(ψm)的下降,并導致外膜破裂,釋放出Cyt-C等各種活性蛋白,Cyt-C從線粒體內釋放是關鍵的一步。胞漿內的Cyt-C在dA7P存在下,與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結合,誘導caspase-9前體的寡聚化,并形成凋亡體。凋亡體的形成可激活caspase-9,繼而活化Caspase-3,啟動Caspase的級聯反應,引起細胞凋亡。

有研究以缺氧/缺糖再給氧為模型,觀察清開靈注射液對神經細胞線粒體膜電位的保護作用。結果發現清開靈注射液能顯著降低細胞內Ca2+濃度,抑制細胞凋亡,提高線粒體膜電位和活性,認為清開靈注射液可抑制缺氧一缺糖再給氧損傷所致的線粒體膜電位的降低、抑制神經細胞內鈣超載與抑制細胞凋亡有關。

1.2通過調控死亡受體途徑抑制凋亡凋亡還可以通過死亡受體通路介導,現知死亡受體途徑主要包括Fas/FasL途徑和TNFa/TNFR途徑。死亡受體家族成員包括7NFRl、TNFR2、Fas/CD95、TRAlL-Rs等,當死亡受體與其相應的配基(死亡配體)特異性結合后,將凋亡信號由胞外傳人胞內,在連接分子的媒介下,激活Caspase,導致細胞凋亡。1.2.1通過調控Fas/FasL途徑抑制凋亡中藥可以通過調控Fas/FasL的表達,抑制受損細胞的凋亡。參附注射液對培養的乳鼠心肌細胞缺氧及缺氧/復氧時凋亡相關基因Fas/FasL蛋白表達影響研究發現,結果缺氧4.5h及10.5h后,心肌細胞Fas/FasL蛋白的陽性表達指數(positiveexpressionindex,PEI)參附注射液組明顯低于缺氧組;參附注射液可通過下調Fas/FasL蛋白表達,參附注射液組還見到caspase-3活性下降,提示參附注射液抑制乳鼠心肌細胞凋亡是通過Fas/FasL-caspase-3途徑實現的。

1.2.2通過調控TNFa/TNFR途徑抑制凋亡研究還發現中藥通過調控7NFa/TNFR途徑抑制細胞凋亡。枸杞多糖對老年大鼠T細胞過度凋亡及相關基因表達研究發現,枸杞多糖可以下調促凋亡的TNFRl基因mRNA表達并上調抗凋亡的Bcl-2基因mRNA表達,降低老年大鼠T細胞的過度凋亡,從而改善老年大鼠T細胞過度凋亡的狀態。

2通過影響凋亡信號傳導抑制凋亡

細胞抗凋亡的信號轉導是在內外生存因子的刺激下,激活多種信號偶聯途徑的信號轉導過程。常見的凋亡信號傳導途徑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PKB或稱為AKT)途徑,RAS-MAPK途徑,NF-κB途徑,N()途徑等。2.1P13K/PKB途徑P13K是一種胞內磷脂酰肌醇激酶,PKB是P13K的靶蛋白之一,P13K與PKB是促進凋亡作用的重要調節因子;其過量表達可抑制細胞的凋亡。黃芪多糖(APS)對2型糖尿病大鼠腎組織胰島素信號分子表達的研究發現,認為黃芪多糖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的機制可能與提高糖尿病大鼠腎組織中胰島素受體(InsR)、胰島素受體底物-1(IRS-1)、P13K水平,增加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信號轉導有關。

2.2RAS-MAPK途徑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APKS)參與細胞凋亡的信號轉導過程。MAPKS級聯反應包括MAPKKK,MAPKK與MAPK等3個順序的活化過程。每一種激酶又由不同成分組成。MAPK包括ERK,jNK/SAPK,P38。有研究探討肝星狀細胞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HSCsMAPK)通路中ERK、JNK的活化情況,以及丹參藥物血清對磷酸化細胞外信號調節蛋白激酶(P-ERK)、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表達,肝纖維化大鼠經丹參藥物血清干預后較對照組均顯著降低,正常大鼠經丹參藥物血清干預后較正常大鼠對照組也均顯著減少。表明活化的HSCs中ERK、JNK保持著較高的磷酸化水平,兩者介導的信號轉導通路是HSCs活化和增殖的重要途徑之一;阻斷MAPK信號通路可能是丹參治療肝纖維化的重要作用途徑之一。

2.3NF-κB途徑在大多數細胞類型中,NF-κB在胞漿中與抑制亞單位lκB結合形成無活性的復合物。在TNF誘導的細胞凋亡過程中,可刺激lκB的磷酸化作用及降解作用。使NF-κB能從復合物中釋放并活化,活化的NF-κB迅速轉位進入胞核,繼而作用于靶基因,誘導基因表達,編碼前炎性蛋白,如IFN,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細胞黏附因子,紅細胞生成素與MHC-I類分子等,抑制NOS的生成,并誘導編碼凋亡抑制蛋白C-IAPl,C-IAP2基因表達,誘導抗凋亡基因Bcl-2,Bcl-x1的表達。探討人參皂甙對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和防治機制的研究發現,結果顯示內毒素脂多糖(LPS)促使HUVECNF-κB向細胞核內轉移,人參皂甙則能阻止LPS誘導的NF-κB核內轉移;能完全阻止LPS致內皮細胞核提取物NF-κBDNA結合活性;IJs能使HUVl3CPAl-1蛋白及mRNA表達顯著增強,人參皂甙則使LPS的這種作用明顯減弱。認為人參皂甙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機制之一可能是通過NF-κB途徑拮抗LPS致HUVECPAI-1的表達。

2.4NO途徑NO對細胞的增殖與存活有雙重效應。它可以通過多種機制誘導細胞的凋亡,但在一些特定環境中,NO又可在一些細胞類型中作為凋亡的潛在抑制劑。川芎嗪對多巴胺誘導PCI2細胞凋亡的保護作用的研究發現,認為川芎嗪可抑制DA引起的PCI2細胞凋亡,此作用可能與降低NO生成有關。NO的抗凋亡作用還與caspase水平有關。在死亡配體依賴與配體非依賴的凋亡中,NO均能抑制caspase的活性。黃芪、當歸注射液可通過促進NO的生成、誘導caspase3表達促進體外培養的血管平滑肌細胞凋亡。同時還可通過上調bcl-2表達而抑制其阻止氧自由基破壞細胞結構,起抗細胞凋亡作用,通過抑制粘著斑激酶的表達,調節其對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已發現,NO在某些細胞類型的線粒體中起抗凋亡作用。如在鼠肝線粒體中,生理濃度的NO能可逆性的抑制PTP的開放,機制是通過膜的去極化與Ca2+的積聚作用。2.5其他胞漿中游離的Ca2+作為第二信使在凋亡信號傳遞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細胞核內鈣離子濃度的持續升高是導致細胞凋亡的主要原因。細胞凋亡時最顯著的變化是DNA的斷裂,鈣離子可直接激活核酸內切酶促進DNA斷裂,也可通過激活蛋白酶、磷酸酶和磷脂酶,導致染色質結構完整性的喪失。葛根素及由紅參和麥冬有效成分制成的參麥注射液對腦缺血/再灌注中神經細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機制可能是阻斷Ca2+內流和/或胞內鈣庫的釋放。從抑制神經細胞內鈣超載。

目前發現在某些細胞中,cAMP是引起細胞凋亡的信號。細胞內cAMP濃度的上升可激活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使靶細胞上某些絲氨酸和蘇氨酸磷酸化,從而影響這些蛋白的生物學功能,引起細胞凋亡。黃精多糖對正常小鼠血糖水平無明顯影響;但可顯著降低腎上腺素誘發的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其機制可能是降低腎上腺素模型小鼠肝臟中cAMP的含量,通過抑制凋亡減輕高血糖肝臟的損害。

3通過調控凋亡相關基因表達抑制凋亡

Bcl-2基因家族是最重要的細胞凋亡調控基因。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L是Bcl-2家族蛋白成員中主要的抗凋亡分子。bax基因是Bcl-2家族中重要的促凋亡基因。另外,p53、c-myc、Fas、c-fos等基因均是參與調控細胞凋亡的重要基因。有研究用黃芪注射液進行治療貧血小鼠,提示黃芪注射液可通過上調抗凋亡蛋白Bcl-XL表達減輕骨髓有核細胞的凋亡,并促進紅系、巨核系造血。丹參對持續性非臥床式腹膜透析(CAPD)相關性腹膜硬化模型大鼠腹膜間皮細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機理是下調Fas基因的蛋白表達,上調Bcl-2基因的蛋白表達。c-los是一種轉錄調節因子,正常情況下在腦內水平極低。c-fos不適當的過度表達可干預細胞核的修復功能,導致細胞凋亡。有實驗表明。c-fos可能誘導腦缺血一再灌流時海馬CAl區細胞晚期促凋亡基因的表達,共同調控細胞凋亡,而中藥有效成分葛根素可通過下調凋亡相關基因c-fos的表達,減少神經細胞的凋亡,從而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

4通過調控細胞因子抑制凋亡

細胞因子(cytokine,CK)是機體細胞分泌調節細胞增殖、分化與死亡的一大類因子。與凋亡有關的細胞因子有氧自由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2LDL)及某些細胞因子等。清熱解毒方瀉心湯可顯著降低實驗性AS大鼠血清MAD水平,增強SOD活性,降低OX2LDL及N()水平等,從而抑制血管細胞過度凋亡。細胞因子如TNF(Tumomecrotiefactor)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TNF在體外可誘導腫瘤細胞、樹突狀細胞及大鼠肝細胞出現凋亡,其中TNF-α與凋亡的關系更為密切,能與TNF受體結合,引起細胞內貯存Ca釋放,引起細胞內游離Ca2+濃度升高,從而激活Ca2+依賴性核酸內切酶,引起DN段斷裂和細胞凋亡。此外,與凋亡有關的細胞因子還有IL-2、IFN-γ、TGFβ1,NK細胞、IL-3、IL-4、IL-6、LAF-1(白細胞黏附因子)、CAM-1(細胞內黏附分子)、G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NGF(神經生長因子)、SCF(干細胞因子)、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核轉錄因子xu等。黃芪對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損傷(AIJ)后大鼠肺組織細胞有保護作用,其機制是減少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釋放,抑制肺泡上皮細胞凋亡。地黃飲子對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細胞凋亡抑制的機制,與上調核轉錄因子κB、hsp70mRNA的表達,抑制線粒體釋放細胞色素C,控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激活有關。

第12篇

淋巴細胞惡性增殖病基因重排及其意義 劉永昌,郭素堂,劉清俊,孫俊寧,何靄

小劑量環孢霉素A聯合SAL方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 張曉玲,方復海,王九如,陳天榮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細胞免疫功能與白細胞介素8水平檢測 李府,鄭立波,Li Fu,Zheng Libo

孤立性漿細胞瘤與多發性骨髓瘤 韓麗英,李曉明,易星,陳新貴,劉紅,鄧明明 ,李發菊,吳惠如

強烈化療治療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臨床研究 裴仁治,馬俊霞,劉旭輝,胡衛東,王珠文,杜小紅,方亞暉

苯類化合物(膠水)對造血系統損害的臨床觀察 羅章琴,夏世全,薛乾富,鄧有安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120例臨床研究 張大龍,趙國忠,陳文杰,儲榆林,朱明娟,金永娟,劉薏玲,劉訪杰

血液疾病中血漿Sc5b-9檢測的臨床意義 王曉莉,宋小平,傅明偉,程洪波,汪鴻彬,張勝敏,羅敏智

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切片原癌基因c-myc的表達 石軍,浦權,楊梅如,劉蕙芝,陶英,李曉

環孢素A對難治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 童秀珍,許多榮,洪文德,張國材

ATG治療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過程中發熱的臨床意義 唐繼森,黃梓倫,陳樹英,鄒小立,陸澤生,謝蓉,杜欣,林偉

凝血酶原復合物和纖維蛋白原在DIC治療中應用價值的探討 段婷,常瑛

隱性鐵缺乏癥的檢出與臨床研究 李從榮,朱曉宣,鄭霞,洪鎮杰,龔波,趙有芳,王新宇,刁淑琴,高虹麗,羅紹珍,張家新

低增生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一例 王偉娟,楊淑芝,姜淇,劉清池,王洪錄

原發性脾淋巴瘤四例臨床分析 王勁,張荷,馮江,許利民

他巴唑致急性造血功能停滯12例分析 許先吟

脾栓塞治療5例脾腫大性血液病 王金凱,邢莉民,樊斷云,張玉杰

AHA方案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30例分析 李鳳章

25例原發性胃腸道惡性淋巴瘤臨床分析 阮林海,馬瑜瑾,王瑞麗

POEMS綜合征(附六例報告) 程月新,陳鈺,張芬琴,李秀松,沈志祥

霍奇金病化療后并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一例 劉素平,吳文,李秀松

AA方案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10例 胡宗蘭

細胞微核的研究進展 吳茅,錢志堯,林修基

多發性骨髓瘤預后因素分析 萬理萍,孫漢英,劉文勵

類風濕性關節炎合并惡性血液病四例 王小渝,郭海鷹,劉興強,毛伯勤

DIC診斷的進展 彭作輝

鬼臼乙叉甙治療相關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陳智超,陳燕

CITP患者巨核祖細胞增殖成熟程度及與T淋巴細胞亞群的關系 薛梅,鄧承祺,孟文彤

嬰兒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一例 劉曉琍,沙成漢

小兒淋巴瘤合并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 翟力平,陸鳳娟,吳長根

聚合酶鏈單鏈構象多態技術檢測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基因突變及意義 聶建民,郭亮,蔡定邦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病人TCRVβ亞家族T細胞表達特點 陳少華,李揚秋,盧育洪

感染性骨髓象與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關系研究 魏斌,劉德斌,吳文

大劑量環磷酰胺治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丁現超,李新剛,劉秀文

HLA部分不相合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造血重建 蔡應木,林昂

伴t(7;11)的急性髓性白血病一例 周吉成,彭志剛,盧玉英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SAPO-1/Fas的檢測意義 王景霞,李光耀,趙岐剛

氯霉素致純紅再障伴PNH特征轉化為MDS并發腦梗塞一例 梁奇

健脾生血沖劑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觀察 張丙宏,劉仲熊,李祥民

庚型肝炎合并再生障礙性貧血10例分析 于杰,吳詩品

去甲氧柔紅霉素為主治療復發六次ALL一例 于志剛,于民海,冉學紅

惡性淋巴瘤分類研究進展 劉尚勤,陳燕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體 樊娟,徐功立

病毒感染與再生障礙性貧血 白融,劉文勵

中性粒細胞缺乏期感染的綜合防治 盧進,尹序德,李維

甲亢伴發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一例 聶炎林,孫鶴年

伴骨髓纖維化的MDS的獨特臨床病理現象 劉新月,劉秀杰,劉尚勤

苯妥英鈉致巨幼細胞性貧血一例 楊麗然,王麗峰,李麗分

惡性血液病四種血漿凝血因子測定及臨床意義 孫達春,張愛華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預后因素分析 趙湜,毛紅,余潔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合并白塞病一例 王蓮,劉卓剛

聯合免疫抑制劑加雄激素治療小兒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14例 陳力軍,李桂梅,蔣莎義,高飛

135例正常人網織紅細胞6個參數檢測及臨床意義 王現亭,盧金鑲,李錦堂

間歇補鐵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療效觀察 劉彥琴,張敏,周凡,劉麗梅,樸英,馮嗣青,張雪梅,郭步云

大劑量化療加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難治或復發性急性白血病 張天弼

大劑量甲氨喋呤預防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髓外浸潤 石太新,唐成和,王穎超,賈汝賢

干擾素治療難治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張峰

胃腸粘膜相關淋巴瘤誤診分析 王瑋,孫秉中

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1例 蔡曉燕,賀學姣

VEGF及其受體調節造血細胞生長的作用 孫嵐,劉文勵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18年后患惡性組織細胞病1例 黃甦

原發性淋巴瘤1例 謝靜,姜錦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并發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1例 肖建軍,葉家鶴,葉耀光

Rh缺失型-D-1例 桑勝云,胡榮芬

混合臍血血漿用于CD3AK細胞培養的研究 彭曉,張宏文,張文,PENG Xiao,ZHANG Hong-wen,ZHANG Wen

血紅蛋白H病伴戈謝細胞增多癥1例 賈維軍,潘傳芳

81例血液病骨髓涂片病態巨核細胞檢出率分析 傅萌,張國倫,丁全海

PML/RARa融合基因檢測在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鑒別診斷中的意義 汪健,孫自敏,何曉東,徐修才,吳競生

<臨床血液學雜志>列入"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西艾克與丹那唑聯合治療難治性小兒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徐鈺榮,郭瑞官

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肺部陰影 吳天勤,蔣復高

再生障礙性貧血幾種常用治療藥物評價 儲榆林

FL的生物學作用和臨床應用前景 何廣勝,邵宗鴻

肝細胞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在髓系白血病表達的意義 劉希民,葛林阜

姑侄同患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宋國良,李雪艷,甄淑芳

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的細胞生物學特性與療效的關系 朱興虎,夏學鳴,李建勇

骨髓活檢組織印片在急性白血病預后中的臨床意義 萬楚成,劉瑜,姜鏵,周培一,章正華,夏云金,郭仁慈

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與預后關系的分析(附67例報告) 任紅波,曾曉穎,周章軍,陳鈺,李軍民

異基因骨髓移植患者多重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胡莉萍,任玲,許美榮,鄧麗華

小兒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療效分析 蔣慧,陸正華,王燕萍,楊為群,景紅,張慶

ME方案治療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陳協群,白慶咸,朱華鋒

大劑量甲氨蝶呤治療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張曦,陳幸華,王慶余,劉林,彭賢貴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病機制和治療研究的進展 王兆鉞

流式田胞術在造血及血液月中瘤中的應用 黎緯明,鄒萍

急粒M2bt(8;21)t(14;21)易位(附家系調查) 艾工文,孫旦澄,孟秀琴

Fas配體在白血病中的表達及意義 李愛香,鄒萍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轉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再急性變1例 付學軍,張大龍,王伏田,吳銘

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期并發骨髓纖維化1例 陳濤,錢科卿,趙英豪

尼曼-匹克病并腎病綜合征1例 吳承杰,趙學功

遺傳性因子V缺乏癥一家系報告 謝飛,蘭風華,寧昌禮,朱忠勇

大循環量采集小兒外周血干細胞2例 曾慧蘭,朱康兒,陸澤生,杜欣,黃果花

青霉素導致急性溶血性貧血1例 史佃娥,王愛萍

血漿置換術結合免疫抑制劑治療POEMS綜合征1例 王金凱,孫麗霞

2ph'、脾不大慢性粒細胞白血病1例 肖紅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8例臨床分析 劉少君,唐朝鋒

多發性綠色瘤1例 鄭洪澤,曲翠娥,鄒霓,張靜

BU/CY預處理方案的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 錢申賢,施鵬飛,譚俊峰

維甲酸對HL-6O細胞及NB4細胞端粒酶活性的調節 陳峰,徐功立,李英,張茂宏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細胞DNA倍體和增殖活性的研究 胡喜梅,薛文韜,高暉,陳珊珊

羥基淀粉沉淀對免疫磁珠法分離臍血CD34+細胞及造血祖細胞增殖功能的影響 鄧宇斌,李樹濃,汪小敏

多發性骨髓瘤伴肺內漿細胞瘤1例 鄭堅,操向英,晏明華,馮天元

改良發色底物法測定胃腸道腫瘤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中組織因子活性 關明,梁惠琪,周丹秋,呂元

原發十二指腸和腎上腺惡性淋巴瘤1例 馬利成,魏淑景,王廣宇

健康成人凝血酶原片段F1+2隨齡變化的研究 李卓江,景本年,王季石,姚蕓,宋海容,張燕,劉漢

機采與手采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對比研究 方國安,孫小曉,胡鐵民,劉波,金秀國,方漢波,楊文西

ABO血型不合的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 侯相麟,馬海珍,劉正國,趙麗,姚小健,張建莉

中西醫結合治療化療毒副反應 劉美玲

CTX、G-CSF動員癌癥患者造血干細胞研究 宮立眾,張茂宏,徐從高

CEOP和CHOP方案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療效比較 賀艷娟,鄭蘅,陳方平,鐘美佐,吳登蜀,舒義剛,何群

含干擾素片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療效觀察 周棠馨

潘南金化療對惡性血液病患者的心臟保護作用 孫延慶,任守義

EAA方案治療急非淋白血病療效觀察 萬楚成,夏云金,章正華,姜鏵,周培一,楊華強,郭仁慈

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過程中發生嗜血組織細胞增生癥1例 徐瑞琴,宋強

反復咖啡色尿伴腹痛、周圍神經及精神癥狀 張純,胡豫

GATA-1調節紅系、巨核系分化的新進展 徐丹梅,胡豫

急性白血病緩解后正常生育3例 朱培林

5-Aza-CdR在白血病治療中的應用 陳華,武淑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县| 平顺县| 息烽县| 赣州市| 石柱| 勃利县| 平邑县| 昌乐县| 灵川县| 重庆市| 贵定县| 拉萨市| 开化县| 梨树县| 和龙市| 涡阳县| 嘉定区| 神池县| 新营市| 察隅县| 北海市| 河南省| 东台市| 平陆县| 伊吾县| 万州区| 宁远县| 呼玛县| 房产| 雷山县| 竹溪县| 突泉县| 布尔津县| 昌都县| 祁阳县| 遵化市| 盐边县| 桐城市| 宜兰县| 灌阳县| 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