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商品貿易論文

商品貿易論文

時間:2022-11-04 00:02: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商品貿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商品貿易論文

第1篇

摘要: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商品貿易日益廣泛采用象征貨的方式以及信用證支付的結算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單據成為了交易的關鍵。單據與貨物的實際情況不符,就可能產生嚴重的風險。海運提單代表貨物的物權,從而成為全套結匯單據中最為核心的單據,也理所當然成為出口商雙方、承運人、銀行等當事人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信用證;提單;風險

國際商品貿易實質上是貨物流和資金流的對流活動。其中,貨物流是通過出口商交付貨物給承運人,依托承運人的跨境運輸來完成的;資金流則是由進口商在保障自己能夠得到物權的前提下,通過銀行交付貨款實現的。貨物流與資金流的時間差是形成貿易風險最直接原因。

目前,國際商品貿易廣泛采取象征貨的方式,即出口商的交貨義務是在約定的出口國地點完成裝運,獲得承運人或其人簽發的提單,通過銀行向進口商提交包括提單在內的有關單據,就視為完成了交貨義務,而無需保證到貨,如CIF、FOB等。在象征貨條件下,單據成為交易的關鍵,單據既是出口商履約的證明,也是進口商付款、提貨的依據。

1信用證業務是單證買賣業務

信用證(LetterofCredit,L/C)是銀行應開證申請人(進口商)的要求或以其自身的名義,向受益人(出口商)開立的有條件的保證付款文件,即出口商在信用證有效期內可憑符合信用證條款規定的單據獲得開證銀行的支付。在信用證業務中,開證申請人、開證銀行、受益人之間是三角契約關系。進出口商之間受合同的約束,開證申請人與開證銀行之間受開證申請書和履約保函約束,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由信用證約束。

2信用證項下的提單風險分析

在國際貿易運輸活動中,有權簽發海運提單的不僅有承運人,還可以是非承運人的貨運人。根據《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500》的規定,如果信用證中沒有反對,銀行將接受貨運人簽發的提單。由此,在象征貨條件下,進口商可能遭受諸多提單風險,具體分析如下:

(1)提單與貨物不符的風險。提單與貨物不符的風險主要表現為三種典型情況:空頭單證、貨物數量與提單記載不符、保函換發清潔提單。

空頭單證是指提單表面記載嚴格符合信用證,但卻與貨物的實際狀況嚴重不符,甚至可能根本沒有貨。《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500》第十五條規定付款銀行對受益人提交單據的有效性沒有審核義務。銀行對于任何單據的形式、完整性、準確性、真偽性或法律效力,或對于單據上規定的或附加的一般性及或特殊性條件,概不負責;銀行對于任何單據中有關的貨物描述、數量、重量、質量、狀況、包裝、交貨、價值或存在與否,對于貨物的發貨人、承運人、運輸行、收貨人或保險人或其它任何人的誠信、行為及或疏忽、清償能力、執行能力或信譽也概不負責。正是這種有效性免責形成了風險漏洞。在憑單付款的信用證結算方式下,賣方只要取得船公司空白提單,注明是“清潔的”、“已裝船的”、“裝船期早于合同的交貨期”再加上假簽名即可。此外,在一套結匯單據中的其他兩項基本單據:賣方發票和保險單均極容易偽造,發票由賣方簽發,保險公司在簽發保險單時也只依據是否交納保費,并不查驗將來是否有貨裝上船。憑著這一套單證,騙子可以辦理信用證項下結匯,待收到錢后逃之夭夭。

第二種情況是貨物實際數量與提單不符。根據國際商會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500》第第十五條規定,“銀行對于任何單據的形式、完整性、準確性、真偽性或法律效力,或對于單據上規定的或附加上的一般性和/或特殊性條件,概不負責;銀行對于任何單據中有關的貨物描述、數量、重量、質量、狀況、包裝、交貨、價值或豐收在與否,對于貨物的發貨人、承運人、運輸行、收貨人或保險人或其它任何人的誠信、行為和/或疏忽、清償能力、執行能力或信譽也概不負責。”這一規定表明了信用證只注重單證相符,這一規定為賣方欺詐提供了方便。

第三種情況是憑保函換發清潔提單。當發貨人送交的貨物外表有瑕疵,例如破爛、銹漬等,船方會在提單上加上不良批注。不良批注的不清潔提單,銀行會拒絕付款。出口商(發貨人)為保全自己利益常常采用折衷辦法,即出具保函保證抵償船方損失,要求承運人換發清潔提單。這樣,進口商付款提貨后,發現單貨不符也只能申請索賠,若遇到惡意欺詐便遭受巨大經濟損失。

(2)運輸延遲的風險。運輸延遲的風險主要是倒簽提單。根據規定,當出口商未能在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日期之前付運便無法收取信用證項下款項。但是在由出口商安排運輸的合同中,賣方可能與承運人商量,要求承運人倒簽提單,使提單日期早于信用證規定的最遲裝運期,從而順利結匯。但是,提單日期與實際發貨日期不符,會導致貨物在海上運輸發生風險時無法得到賠償,此外運輸延遲可能使進口商的銷售計劃落空,承擔市價波動風險。

(3)承運人責任之外的海上運輸的風險。承運人責任之外的海上運輸的風險主要是轉船提單的風險與艙面提單風險。當裝運港與目的港之間無法直達,貨物需要轉運時,對普通的海運提單而言,第一程船與第二程船提單的簽發人只承擔自己承運范圍內的運輸責任,進口商實際承擔了轉船風險。

3信用證項下的提單風險的防范措施

(1)加強資信調查、審慎選擇交易伙伴。客戶良好的資金能力、商業信譽是履行合同義務最重要的道德保證。因此,在交易前,應通過一些具有獨立性的調查機構進行客戶資信調查。仔細審查客戶的注冊資本、實收資本、盈虧情況、業務范圍、公司設備、開戶銀行所在地址、經營作風及其過去的歷史。這些對于選擇良好的貿易伙伴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仔細訂立信用證條款。信用證性質所形成的漏洞可以通過信用證的內容來加以克服。進口商作為開證申請人應在單信用證中擬定條款嚴格限制出口商行為,特別是嚴格規定單據的簽署人、單據的填寫內容來阻止賣方欺詐。在規定的信用證議付條件時,除了要求提交發票、提單、保險單三種必須的基本單據之外,還須附加一些不容易被假冒的制造商品質證書和與之內容相符的官方出具的商品檢驗證書、出口原產地證書等。

(3)認真審核提單內容。付款銀行和進口商在付款以前,應認真審核提單內容。首先查看提單簽發人是承運人還是承運人,如果提單是發貨人的人(運輸行)簽發的,應拒絕付款。在CIF、CFR條件下,最好要求對方提交班輪提單,提單必須注明運費預付;注意提單沒有表明受到租船合約的約束;審核正本提單份數與提單上記載是否一致;提單必須是已裝船的清潔提單或有“已經裝船批注”,但不能有不良批注;不接受貨裝艙面的提單;如果信用證允許轉運,轉運將被允許,但同一提單應包括全程,提單上的裝運港和目的港與信用證規定一致。當合同金額較大時,最好在合同中采取FOB條款,由進口商自行安排運輸,來防止欺詐風險。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實踐教學

1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需求現狀

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要是面向企業培養其所需人才。自從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權的管理方式由原來的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準入門檻降低后,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大幅度增加。由于國際貿易特殊的貿易環境和運作慣例,外經貿業務工作具有較高的風險性、較強的專業性。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在員工招聘中傾向于錄用動手能力強、能夠直接進入業務狀態的外貿人才。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業務量不大、設崗較少,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業務量大、部門分解較細、設崗較多,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過硬的專門操作技能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他們的貿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貿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出易前的準備、簽訂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準備包括編制出口計劃、組織貨源、國外市場和客戶調查、制定出口經營方案、建立客戶關系、開展廣告宣傳、辦理商標注冊;簽訂出口合同包括邀請發盤、發盤、還盤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貨款為核心的貨物、租船訂艙、辦理保險、出口報關、辦理保險、繕制單據、出口收匯核銷、出口退稅;必要時,還有出口索賠。WWW.133229.COm

進口貿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個階段:進易前的準備、簽訂進口合同和履行進口合同。進易前的準備包括編制進口計劃、國外市場和客戶調查、制定進口經營方案、建立客戶關系、選擇交易對象;簽訂進口合同包括邀請發盤、發盤、還盤和接受;履行進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貨款為核心的租船訂艙、派船接運、辦理保險、買匯、審核單據、進口付匯核銷、進口報關、檢驗貨物;必要時,還有進口索賠。

從國際貿易的進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國際貿易所涉及的業務環節非常多。因此,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具體來說,該專業的畢業生應具備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閱讀技能、寫作技能、現代辦公設備操作技能、網上進行商務處理技能、商品檢驗技能、識別與填制外貿單證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應變能力。③專業能力,如貿易業務處理能力、外語運用能力。

2 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脫節

實習是學生在系統地完成專業教學計劃所規定的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的熟悉進出口業務程序的現場活動。畢業論文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學生運用所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去研究和探討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是綜合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撰寫畢業論文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受到科學研究工作或設計工作的初步訓練。但是,由于外貿業務量大,一項外貿業務涉及時間較長,從發盤到完成業務全過程可能經歷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安排在不同的學期,它們之間相互脫節,學生很難在實習單位親歷一筆完整的外貿業務,這樣就造成了實習的非系統性,畢業論文選題、開題與實習脫節,難免脫離實際,不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

2.2 專業課案例教學不能相互銜接

案例教學是把實踐案例進行處理后引入課堂,讓學生根據案例提供的背景資料分析案例、討論案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案例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經歷一系列事件和問題,接觸各種各樣的組織場景,通過深入地研究與分析,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感覺能力和反應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各專業課任課教師均從所授課程角度出發組織案例教學,重點當然在所講課程之中,這就導致不同課程的案例很難形成一項完整的、系統的國際貿易業務,學生也很難將多門課程的知識應用到一筆業務,這樣就會造成所學知識的“無用性”,知識之間形成壁壘,很難相互銜接。

2.3 課程設計組織難度大

通過課程設計考查學生對相關理論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也是對理論教學效果的檢驗。但是,由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所涉及的環節較多,如訊盤、發盤、還盤、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個環節里,又涉及貿易術語、商品的數量和品質、商品的包裝、商品的運輸及保險、商品的檢驗、貨款的收付以及索賠等。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還要聯系其他課程的知識,不容易組織。

3 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當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根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應具有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沈陽工業大學工程學院的自身特點,我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了改革,制定了具體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銜接

我們首先對原有的時間短而又分散的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進行了整合,統一調整為四周的專業實習,將原來為期十三周的畢業論文調整為十八周,調整前后實習和畢業論文的總周數卻沒有變化。然后,在學期安排上也進行了調整:專業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前四周進行,畢業論文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學期后四周進行,第二階段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學期后十四周進行,專業實習恰好置于畢業論文的兩個階段中間。

改革之后,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深入相關企業,選擇一筆或幾筆完整的國際貿易業務,利用畢業論文前四周的時間和寒假進行選題、開題和收集資料,從而確保論文選題的客觀性和實用性;在接下來的四周專業實習期間里,學生依據選定的論文題目和完整的國際貿易業務,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繼續在企業里進一步了解、熟悉相關的業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在畢業論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學生要確定論文撰寫提綱、查閱資料、撰寫、修改、審查、進行答辯等環節。

通過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銜接,可以使學生在實習單位親歷一筆完整的外貿業務,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開題、撰寫等環節緊密聯系實際,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2 按國際貿易業務程序統一制定案例教學方案

我們通過組織專業課教師進行共同商討、相互溝通,依據一項完整的、系統的國際貿易業務和程序,最終制定出來一套統一的案例教學方案,所有專業課的案例都按照業務程序融合在其中,確保了案例教學相互銜接,便于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另外,我們學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與中國石油遼陽石油化纖公司相鄰,可以組織學生到遼化對其國際貿易業務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在企業進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實踐教學平臺。這樣,不僅使學生對企業有更多的感性認識,還可以將各門課程的理論知識聯系并運用到實際。

3.3 情景模擬組織課程設計

為了解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計難以組織的問題,我們采取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情景模擬教學形式。按照國際貿易相關業務和程序要求,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職責,發給學生一些背景資料,要求學生認真研讀,也可以查找相關資料作為補充,模仿國際貿易業務的實際操作,進行模擬訓練,可以對出口報價、結算以及所涉及的單證等業務進行模擬。學生在模擬過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商討,共同理解、掌握國際貿易理論和方法,學生的學習樂趣倍增。

第3篇

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效果可以從〔表5一1]中看到。其中第一是貿易創造效果,第二是貿易轉移效果,這些屬于靜態性的效果;第三是市場擴大效果,第四是資本積累效果,第五是技術擴散效果,第六是制度改革效果,這些則屬于動態性效果。

首先,關于貿易轉移效果,投資的時候發生投資轉換效果。即,對兩國以外的商品實施差別性措施的時候,有可能發生相背于世界性的直接投資的流向的情況。比如,作為自由貿易國的出口碩士論文被區域內的直接投資而取代的可能性。特定自由貿易協定是創造貿易的,還是轉換的,根據每個國家是情況而不同,最終的經濟后果怎樣發生變化按照消費者、生產者、各個經濟主題而不同。在同一的生產者中根據他是出口者,還是進口者,或者根據商品服務的競爭力的程度而受到的影響之方向或程度都不同。同時,如果評價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效果的時候,可能的話有必要分產業、經濟主題而進行評價。在世界性的分配的效率性側面上,自由貿易協定作為根據WTO的自我間自由化的次選擇,即使有效,也是朝著盡可能擴大化貿易創造效果,極小化貿易轉換效果的方向努力的。

另一方面,極大化貿易創造效果,間接地極小化兩國以外國家的貿易轉換效果有一種方式,就是自由貿易協定方式—NaturalTradingPartner(NPT)方式,它有如下兩個定義。一,在自由貿易協定簽定之前,貿易量多的國家之間簽

定自由貿易協定,因為這樣減少不自然或隨意性碩士論文的貿易發生的可能性,因而區域內國家的經濟利有可能得到增加。這個方式給選定自由貿易協定的簽定國賦予唯一的標準,因此這樣的原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即使在A國的出口中所占的B國的比重大,但是B國不一定是相同的情況(非對稱性的問題);第二,因為貿易壁壘或其他區域合一的影響,在自由貿易協定簽定之前,貿易量本身有可能過大或過小地得到評價。

另一個方面,在地理上臨近的兩國,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后,由于降低了運輸費用,以此提高經濟福利。對這一方式,自由貿易協定所帶來的利益的大小和自由貿易協定的簽定國之間的地理性的臨近性的碩士論文沒有關系。相反,雖然在地理位置上有距離,但是與比較優勢相互不同的國家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國際提高經濟的福利,如此的反對意見也不少。

-

-

第4篇

【關鍵詞】宏觀經濟政策;國際貿易;替代融資

宏觀經濟政策是為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國家或政府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調節控制宏觀經濟的運行。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有四個:持續均衡的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水平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宏觀經濟政策是國家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依據,國內和國外關于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貿易關系的文獻還很缺乏,但已經有學者關注相關內容,本文綜述了相關文獻。

一、宏觀經濟政策與國際貿易

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貿易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經濟的工具,國際貿易與宏觀經濟變量緊密相連,一國的經濟狀況影響對外貿易,而對外貿易也會反過來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國際貿易量對宏觀經濟政策很敏感。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開支,對進口商品的支出也會增加,但支出比例的多少要依據具體的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影響金融市場,刺激資本的流入和流出,這個過程和國際貿易也是緊密相關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目的是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經濟穩定增長消費增加,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也增加,國內生產出口產品的廠商為了滿足國內消費者需求會將生產資源轉向國內,一國貿易收支狀況惡化。相反情況,如果一國消費需求減少,國內生產商會主動開拓國際市場,貿易收支情況改善。國家或地區根據國內外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而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貿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貿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關于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貿易關系的研究綜述:

2008年的金融危機伴隨著貿易量的減少,這引發了貿易怎么依賴金融市場的問題。傳統上說,金融危機是國際宏觀經濟學領域的主題,而不是貿易方面的;同時還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貿易在全球商業周期中如何扮演傳輸渠道的角色。國際宏觀經濟學和國際貿易領域的研究者都被這些問題吸引,并且在使用聯合方法找到新的答案。

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2010)研究的是國際銀行問題,自從2008年銀行倒閉和金融危機,這個問題引起了宏觀經濟學領域的極大興趣。論文研究的是如果一國向國際銀行市場開放,本國能否從中獲利,并且怎樣依賴國內市場結構。假設貸方是異質的、不完全競爭的,模型顯示,FDI能提高利潤(常用的人存貸款利差的凈息差),效率提高的同時,當地競爭使銀行提高向借方收取的利率。如果允許國際銀行通過收購國內高效率銀行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會導致國內競爭下降,這可能是有害的。在不影響市場上次有效率銀行的基礎上,最有效率銀行會提高自身利潤來轉移提高效率增加的利益,而不是通過降低借款利率。允許跨境貸款的替代選擇可以使國內借款人受益于外資銀行的效率,并且不會對國內市場結構產生負作用。全球金融市場開放提高的是效率還是不穩定性;在金融體系改革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開放形式,論文得出的結論對當前這些爭論有重要影響。

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學領域的一個主題,一直以來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是全球公認的。在相關文獻中,最有力的結論之一是國際開放對發展中經濟體的積極作用。國內投資是資產積累和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條件,Dong-Hyeon Kim, Shu-Chin Lin &Yu-Bo Suen(2010)實證研究貿易和FDI能否提高國內投資總水平。研究發現兩者關系不明顯。基于國際和國內投資的替代水平,FDI可能不能提高一國的投資總水平。文獻顯示,貿易和FDI在不同國家扮演的角色不同,對投資水平的作用依賴于國家已存機構的復雜程度。在人力資本和金融體系發展不成熟的國家,貿易不利于國內投資,而FDI有積極作用。在機構發展成熟的國家情況正好相反,貿易比FDI發揮更有利的作用。這些結果為國家決定貨物和金融市場的開放順序提供政策建議。

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2010)研究垂直專業化和貿易在中間投入的影響,用新凱恩斯模型重現和解釋了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的商業周期。該論文的關鍵創新點是引入更豐富的垂直結構,順序聯系——三級垂直結構,比之前的研究更具特色。作者用最先進的貝葉斯統計估計模型參數,結果顯示模型成功重現了體現國家利益的一系列商業周期時刻。最重要的是,模型重現了在商業周期中,提高跨國貿易結果的經驗觀測值,這個結果對許多假設不太豐富的模型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另外,該文獻為全球經濟中出現的傳統的核心問題提出了新穎的、重要的見解。

在金融危機中貿易量下滑嚴重,在“大衰退”中產量下降明顯,然而貿易量下降的比例更大。人們懷疑,金融市場混亂導致產量下降的同時引起貿易量劇烈下降,人們也懷疑企業貿易活動與金融市場關聯度不同其感受到的危機程度也不同。Brahima Coulibaly, 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2011)利用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公司水平數據驗證后一種假設。論文的一項貢獻是為公司應對全球需求提供政策建議,可能消除由于金融約束帶來需求下降的負面影響。通過實證分析顯示:如果危機前金融狀況比較好,公司可能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響;公司替代融資的能力——用貿易信貸融資替代外部金融融資——也可以使其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響;在金融脆弱性給定的情況下,替代融資能力差的公司銷量下降的多。論文為金融異質性和公司為應對危機選擇融資渠道替代帶來的后果給出了有效指示。

在“大衰退”末期,政府重新重視運用財政政策管理宏觀經濟,用財政政策代替已經被利用到最大限度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的國家頒布“購買國貨”的條款,這限制政府把支出花費在國內而不是進口商品上,這些政策在國際上引起巨大爭議。Mario Larch &Wolfgang Lechthaler(2011)運用財政學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貿易和財政理論數據創建模型,確定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政府支出并分析政府支出是否應該排除進口。研究發現,一方面,購買國貨條款可以消除傳統外部性,在由國內納稅人確定的成本水平,財政支出對國外生產者有益;另一方面,購買國貨的財政政策會提高成本,因為消費者不能購買比國內商品便宜的外國商品,這會降低整體消費和福利水平。文獻研究如何從國際貿易理論中汲取經驗教訓,并有效地應用到公共經濟學領域。

長期以來,在國際宏觀經濟學和國際貿易領域,企業基于國內和出口市場的定價行為是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經典主題。不同的定價策略影響貨幣政策在國際和國家間的傳導,相反地,貨幣制度的性質可以跨市場影響企業的定價行為。Julien Martin&Isabelle Méjean(2012)通過分析法國出口商向EMU國家出口商品時的定價行為,研究歐共體內的金融與貨幣聯盟(EMU)對出口公司定價行為的影響。該文獻發現,EMU對價格離散有顯著影響:相對于EMU以外的歐洲地區,轉變成單一貨幣時減少的價格離散大約是出口價的1%。作者運用高度分散的數據研究公司異質性的作用,數據顯示采用歐元對大出口商的定價慣例有重要影響。當把異質性考慮在內采用單一貨幣時,減少的跨市場價格離散比例更大,相對于非EMU地區達到4%。因此,對于傳統爭論,是否應該采用統一貨幣加強市場整合并減少偏離一價定律,文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Ling Feng and Ching-Yi Lin(2012)通過研究廣延邊際對金融摩擦和國際貨物貿易可能出現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見解,用實證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參與國際貿易貨物的范圍。采用面板數據實證分析發現,無論是在廣延邊際還是集約邊際,信貸緊縮會減少貿易量,后者是每種貨物的貿易量。從理論上講,論文創建了隨機動態模型,把貿易理論中的元素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受固定成本和沉沒成本約束的報關決策,固定和沉沒成本是宏觀經濟學中的元素;信貸限制的金融約束,信貸基于企業價值以及由此預期到的企業利潤。出口成本包括非出口商沒有的固定和沉沒成本,模型顯示,出口商為獲得每單位利潤比非出口商需要更多的貸款。較高的貸款利潤率意味著金融約束力更大,并且更易受到金融約束的沖擊。關于為什么金融沖擊對貿易影響特別大,模型給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參考文獻:

[1]徐松,戴翔.宏觀經濟政策對對外貿易的影響[M].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05.

[2]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FDI in banking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 01/2010.

[3]Dong-Hyeon Kim,Shu-Chin Lin &Yu-Bo Suen,dynamic effects of trade opennes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Modelling27(2010)254 261.

[4]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Vertically globalized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impact factor: 0.76).01/2010;21(2):198-216.

[5]Brahima Coulibaly,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Trade credi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2008-09global financial crisis,History of Finance Journal 07/2011;DOI:10.2139/ssrn.1893093.

第5篇

    2007年開始,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就在一直高位運行,從年初的2.2%上升到當年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隨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2],形成一個從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過程。

    而同一時期,世界上石油、糧食、鐵礦石等大宗初級產品價格在飄升。2008年7月,世界石油價格暴漲至創紀錄的歷史高點147美元。糧食、鐵礦石等其它我國大宗進口資源的價格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而我國又是這些資源性商品的進口大國,石油、鐵礦石一半以上需要進口,糧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賴進口,通過國際貿易使通貨膨脹傳入我國,并對國民經濟造成傷害。

    二、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傳導路徑分析

    關于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概念,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一般是指:在開放經濟中,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和國際資本流入規模過大,導致進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國內貨幣供給被迫增加,進而引發國內市場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導致我國出現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一般而言,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上漲,首先推動我國原材料、材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上漲,然后引起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即工的上漲國際貿易論文,最后再傳導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而引起物價的全面上漲。2007年初級品進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產原料比重占91.67%,這些產品進口價格變化必然改變國內廠商的生產要素價格和生產成本,表現為國內工業品出廠價格的變化,并最終間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水平。

    以石油為例,由于石油是基礎能源產品,是工業交通的血液,被譽為“黑色黃金”。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導致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又引起國內交通運輸、用油工業品以及居民燃氣價格的上漲;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則與國際原油價格同步,隨著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下游的塑料、橡膠和化纖等工業中間品的價格也進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傳導,最終引起整個社會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三、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糧食、鐵礦石等大宗初級產品除了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計價,在世界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以及受次貸危機影響金融資產接連發生危機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賦予了金融投機以及資產儲備功能,從而導致這些商品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的態勢。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放任美元貶值,通過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大量美元,成為全球貨幣的“供鈔機”,造成世界范圍內貨幣供應過多、流動性過剩,國際市場石油、原材料、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形成全球性通貨膨脹。衡量美元強弱的指標美元指數在此期間發生了巨大波動,美元指數的上升說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下跌,反之則貶值,商品價格上漲。美元指數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創73.11歷史低位,在此期間,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急劇上漲[3]。

    四、對策分析

第6篇

論文關鍵詞:高新,出口,競爭力,安徽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創新奮進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表現,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決定了貿易產品的結構優化,決定了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景。因此,加強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情況后,利用TCI指數、MI指數和GL指數測度了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優勢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并得出結論,最后提出了擴大高新產品出口規模和優化出口結構的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概況

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出口產品和企業集中度較高,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涌現出來,帶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一)高新產品出口跨越式發展。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995年的1.2億美元國際貿易論文,發展到2009年的15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9.7%。出口額占全省總額比重從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產品出口額的年均增幅遠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長速度,通過高新產品出口,拉動了我省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產業的發展,為省內產業升級、技術更新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產品集中度較高。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產品集中度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全鋼子午線輪胎、鍍鋅板等新材料出口4.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2.6%,生物醫藥及器械出口4.6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0.6%,電子信息產品出口2.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9%,光機電一體化1.5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0.1%。高新產品出口呈現產業集聚現象,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核心期刊目錄。高新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以上四類產品出口額占總額高達92%。

(三)出口企業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豐原集團、華文國際、華安進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業累計出口10.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0%。戶均出口規模達到5000萬美元以上,隨著出口企業發展壯大,其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也日益增強。

(四)出口主體性質多元化。全省高新產品出口中,國有、外資、集體民營企業三分天下。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36%,國有企業出口5.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35%,集體民營企業出口4.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29%。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

隨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規模的不斷提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逐步提上議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現狀,下面將從TCI、MI和GL三大指數,詳細分析近年來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分類競爭力情況,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情況,進而揚長避短,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提升出口競爭力。

(一)使用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1]。貿易競爭力指數(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斷一國或地區的某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指數。其計算公式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指數取值范圍為-1≤TCI≤1國際貿易論文,當0≤TCI≤1時,意味著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當-1≤TCI≤0,意味著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九類產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數: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電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軟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機電一體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醫療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環保與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現代農業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通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2003年至2009年間,TCI指數均大于0,處于0≤TCI≤0.4區間。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TCI指數呈現逐年走高態勢,這意味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從細分的產品類別來看,9大類產品中,有航空航天、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環保與海洋等多類產品TCI指數長期處于≤0狀態,說明這些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還相當弱,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TCI指數之所以趨于正數,表現為具有一定的出口競爭力,主要得益于新材料(歷年TCI指數平均數大于0.5)、生物醫療器械(歷年TCI指數平均數大于0.5)所表現出來的較強出口競爭力的支撐。由此可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雖然總體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但從產品大類內部來看,發展還極其不平衡,要提升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國際競爭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使用Michaely指數衡量。我們引用Michaely指數(MI指數)來衡量與測度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Michaely指數測度公式可以表示為:。其中,MIij表示j經濟體在商品i上的Michaely指數;Xij,Mij分別表示j經濟體商品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表示j經濟體m種商品的出口總額;表示j經濟體m種商品的進口總額。MI指數的變動區間為[-1,1],0≤MI≤1時,意味著產品具有比較優勢,-1≤MI≤0時,意味著產品具有比較劣勢。

表2: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M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05407

0.01775

0.0323

0.012469

0.0657

0.067

0.066099

其中:

電子信息

0.022859

0.02632

0.0175

-0.00024

0.0113

0.0093

0.019484

軟件

0.0005

0.000382

0.0003

0.0002

0.000215

航空航天

-0.009079

-0.004

-0.003

-0.01622

-0.002

-0.001

-0.00139

光機電一體化

-0.054121

-0.0589

-0.045

-0.0331

-0.028

-0.025

-0.022339

生物醫療器械

0.033839

0.03649

0.0342

0.02634

0.0322

0.0392

0.037236

新材料

0.028404

0.03327

0.0409

0.05342

0.0572

0.0459

0.042217

新能源

-0.019132

-0.0149

-0.013

-0.00677

-0.003

-0.002

-0.006506

環境保護與海洋

-0.008138

-0.0009

0.0003

-0.01144

-0.002

0.0007

-0.002767

現代農業

-0.000042

0.00039

0.0001

0.000093

0.0003

0.0005

-0.00005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從表2不難看出,2003年至2009年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MI指數一直大于0國際貿易論文,表明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較優勢核心期刊目錄。但從表2不難看出,歷年的高新產品MI指數都沒有突破0.1,這說明全省的高新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相當微弱。此外,從分商品大類來看,全省仍然有航空航天、光機電一體化、環保與海洋、新能源四大類高新產品MI指數長期處于負值,意味著這四類產品仍然處于比較劣勢。與TCI指數有相似之處,全省高新產品的MI指數推高,得益于新材料和生物醫療器械的比較優勢,而這兩類產品與前面的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相比,附加值、技術含量均低于前者,因此,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MI指數雖然為正數,但其含金量不高,要真正實現高新產品比較優勢,還必須下大力氣培育提高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的比較優勢。

(三)使用產業內貿易指數(GL指數)衡量。20世紀60年代產業內貿易研究興起以來,Verdoorn、Grubel和Lloyd(1975)[2]、Krugman(1979)[3]、Falvey等人分別對產業內貿易的成因及利益進行了理論探討,并對產業內貿易的水平進行了大量的測量和比較,進而推動了新貿易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本文運用國際上通用的評價產業內貿易的指標——1975年由格魯貝爾和勞埃德給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來衡量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具體計算公式為:GL=1-∣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4]。GL指數在0與1之間變動,0表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1表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通常以0.5為界限,GL指數大于0.5的是產業內貿易,反之為產業間貿易[5]。

從表3容易看出,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003-2009年的GL指數均大于0.5,說明高新產品出口屬于產業內貿易。但值得一提的是,從具體分類來看,生物醫療器械和新材料2003、2004年的GL指數均大于0.5,屬于產業內貿易,之后的2005至2009年的GL指數一直小于0.5,屬于產業間貿易。高新技術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只有上述兩類可以歸為產業間貿易,其余七類應該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總體來看,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

表3: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GL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983403

0.86049

0.7611

0.843624

0.6286

0.6371

0.632064

其中:

電子信息

0.385455

0.3168

0.3831

0.889392

0.4211

0.5752

0.459202

軟件

航空航天

0.01952

0.12985

0.0372

0.029712

0.1463

0.2235

0.405757

光機電一體化

0.327773

0.41409

0.4078

0.562543

0.5943

0.6623

0.726384

生物醫療器械

0.641564

0.53672

0.442

0.487371

0.3397

0.3672

0.349209

新材料

0.667619

0.58097

0.4625

0.254209

0.2066

0.3473

0.300748

新能源

0.418554

0.54222

0.5579

0.773805

0.967

0.9617

0.886751

環境保護與海洋

0.506302

0.99276

0.8433

0.59336

0.6383

0.7393

0.77261

現代農業

0.03727

0.0896

0.263736

0.0215

0.0034

0.507937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三、幾個簡短結論

由上文的數量分析國際貿易論文,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簡短的結論:第一,從貿易競爭力指數(TCI)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具備一定競爭力,并呈現逐年走強態勢。但高新產品出口中,內部發展不均衡,光機電一體化等大類商品貿易競爭力仍然不足。第二,從Michaely指數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較優勢,亦呈現逐步走高態勢,主要體現在電子信息產品、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產品出口上。第三,從產業內貿易指數(GL)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仍然是產業內貿易為主,除了生物醫藥、新材料兩大類產品,其余七類均表現為產業內貿易。總體來說,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在不斷提升,但其內部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要真正提升其出口競爭力、出口比較優勢和改變目前的產業內貿易現狀,還有漫長而艱辛的道路要走。

四、政策建議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競爭力,特別是部分新材料、生物醫藥產品優勢明顯,但要實現高新產品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還要進一步加強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培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培育的內在因素是企業自身的研發、創新和市場開拓,與此同時,政府的積極引導也將起到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將就政府層面可以做的工作提出四點建議。

(一)用足用好政策資金。促進企業形成創新動力,增加企業科研投入,做好研發項目儲備,制定科研項目標準,發揮政策資金促進效應。對各項鼓勵政策,落實到位,跟蹤問效,確保成效核心期刊目錄。以合蕪蚌地區為重點,落實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企業開展研發項目國際貿易論文,發揮政策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

(二)加快基地集群建設。抓好國家級基地建設,增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后勁。安徽省蚌埠市國家級科技興貿精細化工出口創新基地于2006年獲批,目前發展態勢良好,2009年基地內企業的出口逆勢上揚,今后要繼續在加強組織領導、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做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中長期規劃、擴大進出口銀行優惠信貸等多方面,加強國家級出口創新基地建設。努力提高檸檬酸、對氨基苯酚、賴氨酸、L乳酸、香蘭素等一批產品出口競爭力,用好國家級出口基地的金子招牌,擴大基地內企業出口規模。

(三)搞好融資服務工作。企業融資難是制約外向型科技企業發展的難題,要繼續大力推動進出口銀行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信貸支持力度,擴大使用進出口銀行小企業統借統還優惠貸款業務,增加統借統還試點縣(市)數量。不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開創新的擔保方式,與省擔保集團加強合作交流,為科技企業出口提供資金保障。

(四)開展出口市場開拓。積極組織好企業參加知名的境外電子信息、醫藥化工展等,如德國柏林的電子消費展,阿根廷的醫藥原料展等。推動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鞏固傳統市場。帶著產品,走出國門,參與競爭。

參考文獻

[1]王分棉.北京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動態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7,(5).

[2]Grubel,H,G. and Lloyd,P.J.(1975),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acmillan,London.

[3]Krugman,P(1979),“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

第7篇

[論文摘要]本文在標準國際貿易分類的基礎上研究實際匯率與中美貿易差額的相關度。通過對變量使用平穩性檢驗與協整分析,我們發現:各類商品對實際匯率的彈性存在較大差異。我們應該利用人民幣升值的契機,制定有效政策,有效縮小中美貿易順差,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近年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持續增加。迅速增加的貿易逆差使得美國對中國的匯率政策職責不斷加劇,認為中國利用了不合理的匯率政策即人民幣的低估向美國低價傾銷,并將美國失業率上升尤其是產業工人的失業和中美貿易的逆差都歸結為人民幣匯率,從而不斷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促使人民幣升值。在中國美國商會網站上,奧巴馬對中國匯率和知識產權問題提出批評,還指出中國對美國巨額貿易順差是“操縱人民幣匯率”的直接結果。很多文獻大都是直接從貿易總量上進行分析,沒有結合我國貿易的商品結構進行實證研究;而有的研究雖然進行了實證分析,但是沒有區分名義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因而常常得出不準確的結論這不利于我們從商品結構的角度認識人民幣匯率變動與中美貿易差額的相關性。本文嘗試在更加細分的商品類別基礎上,來從根本上揭示當前人民幣升值情況下,中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

一、中美進出口商品結構分析

中美貿易中進口額最大的兩大類商品是雜項制品(stic8)和機械及運輸設備(stic7),其進口金額絕對數值也遠遠超過其他商品,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WwW.133229.COM總體來看,燃料除外的非食用原料(stic2)、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stic5)、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stic6)、這三類商品的進口額一直位于第3~5位,都有穩步上升的趨勢,而飲料及煙類(stic1)進口額最小且趨于平穩,可能是由于國家壟斷控制這類商品,使其進口不能隨著市場需求而靈活變動。

中美貿易中出口額最高的三類商品依次是機械及運輸設備(stic7)、雜項制品(stic8)和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stic6),這三類商品呈明顯上升趨勢,它們都是工業制成品系列,這說明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競爭力日趨變強,且機械及運輸設備漲幅迅速。初級產品出口額較低且趨于平穩。

二、實際匯率與各類商品進出口的實證檢驗

1.本文采用的計量模型為:

其中,lnesitci與lnisitci分別表示按照標準國際貿易分類法細分的第i類商品出口與進口的對數值,i=0-8,代表按照國際貿易分類方式統計的9大類商(關于sitc9未分類商品本文不予統計)。lnreer表示各年度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有效匯率指數。lnugdp表示各年度美國gdp指數序列的對數值。lncgdp表示各年度我國gdp指數序列的對數值。表示我國貿易政策變量的對數值,用當年進出口額在工業附加值中的比率來模擬貿易政策變量,指數化后取其自然對數記為lng。和代表誤差項。

2.平穩性檢驗

為了節省篇幅,本文省略了平穩性檢驗結果,但結果表明各相關變量的對數序列都是非平穩的,但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所以可以進行協整分析。

3.協整檢驗結果

(1)從各類商品出口協整分析結果表明:

①實際匯率彈性最大的是sitc1為1.309,而對我國出口到美國最多的sitc7、sitc8、sitc6這三類商品的匯率彈性依次為0.40011、0.1475、-0.1013影響系數較小,且第六類產品匯率彈性系數與我們理論預期相反,基于sitc1為飲料及煙類產品,帶有國家壟斷性質,國家應該放開管制,這樣能有效縮小這類產品的對美貿易順差。從總體來說,因為我國出口集中于sitc7、sitc8而匯率彈性不足,想要讓人民幣升值來達到降低總體對美貿易順差的可行性不大。

②顯著影響各類商品出口量的是美國的gdp,其次是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美國的高消費政策,增加了我國的對美貿易順差。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也有效促進了我國對美出口,特別是對sitc1和sitc3,這兩類商品進出口基本上由國家壟斷經營,其波動可能受政策性影響較大。

(2)從進口協整分析的結果來看:

①所有商品分類的進口與實際有效匯率和我國實際gdp及我國對外貿易政策都存在協整關系。我國經濟增長對(除sitc1類)所有商品進口都產生了促進作用。我國的貿易政策對絕大多數商品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其中對sitc7、sitc8,這兩大類商品貿易政策彈性系數比其他類商品小,國家應該有方向的制定相關政策,促進這兩大類商品的進口,進而可以有效縮小我國對美貿易順差。

②從匯率彈性來看,首先各類商品的匯率彈性系數的符號與理論預期相符,實際匯率變小,人民幣升值,我國進口量變大,即dlnisitc/dlnreer<0,其中匯率彈性最大的四類商品是sitc3、sitc6、sitc7、sitc8,匯率彈性都超過1,我們可以抓住人民幣升值期間,通過加大這四大類商品的進口替代來改善我國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特別是sitc3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歷年來這類商品的出口隨著國內工業產出增加而增加的,而國際市場價格上升時,該類產品的貿易逆差上升,這主要與我國對國際市場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有關,趁著人民幣升值期間,可以加大這類產品的對美采購,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經濟發展,縮小對美貿易順差。

三、相關政策與建議

1.實施有差別的行業利率,優化貿易結構

在目前的貿易產品結構下,簡單的匯率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實現我國經濟的外部均衡。匯率政策的制定應建立在貿易結構分析的基礎上,央行可根據我國不同時期的對美進出口商品構成特征進行權衡并最終對匯率政策實施相機抉擇。尤其是全面加入wto后,匯率政策很難做到在同一時間對不同類商品區別對待,為了降低商品匯率彈性不同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果,我國可實施有差別的行業利率政策。對于利潤較低的初級產品,如果其順差繼續加大,適當的高利率信貸政策可以限制其投資并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2.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加快我國低端出口產品的轉型升級

要通過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帶動出口結構的轉型升級。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以自主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為主要支撐,充分利用全球性知識和技術創新資源,加快我國出口產品向高附加值轉型升級(2)限制已有較強出口競爭力和產能低端產品重復建設。(3)企業要通過引進、聯合研發、品牌塑造等多種渠道,在我國現有的低成本優勢、后發優勢和大市場優勢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新的技術優勢和差異化優勢,打破對我產品的技術壁壘,在微觀基礎上使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第8篇

〔論文關鍵詞貿易保護 特征 摩擦 政府 企業 對策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應對這種境況的策略。

1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

目前,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對本國企業的經濟利益進行維護,各國都通過各種方法對本國產業進行保護,不斷擴大的貿易救濟措施的運用便是其突出表現。眾所周知,在舊貿易保護主義的中心是高關稅,而各種貿易救濟政策和措施是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方式,從而對外國商品的進口設置了技術、環保政策和措施等比傳統關稅壁壘隱蔽得多的多重壁壘。以下為貿易救濟政策和措施新發展特點。

1.1層出不窮的各種貿易救濟新措施和新標準

對于貿易救濟政策在貿易保護中的作用,美國、日本、歐盟等許多發達國家對其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并不斷采取嚴格的技術標準、綠色環保標志、衛生檢疫新規定、反傾銷、反補貼、知識產權、匯率變動等各種形式的不易監督和預測,同時又具有強隱蔽性的非關稅保護措施來阻礙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對其國家的出口。目前,在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中,“中國制造”已經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也就是說,中國是超過1/2的世界日用品消費品的來源地。然而,中國的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通常技術含量也較低,并存在著不可否認的質量問題,使得中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許多產品屢遭訴訟和調查,為了能夠滿足發達國家太嚴苛標準,中國還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1.2不斷擴大的貿易保護救濟措施的范圍與深度

目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貿易等已經替代傳統的貨物貿易成為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部分。以美國為例,美國的201條款(保障措施)以及美國反壟斷法的域外效力等對貿易救濟措施的使用范圍與深度進行了擴展,然而,也對貿易自由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作用。

2對新一輪貿易摩擦我國政府及企業的應對之策 1不斷進行內需的擴展,從而使我國貿易對國外市場的依存度不斷降低

我國的貿易規模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的增長速度飛快,同時,對于國外市場的依存度也在不斷上升。然而,目前日益萎縮的國外市場加大了我國長時間形成的對國際市場過度依賴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生存難度,因而,為了能夠使我國國內消費率有效提高,內外需比例切實得到調整,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我國應該抓住時機擴大內需,從而慢慢的以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的統籌協調代替由開放帶動改革和發展為主的形式。

2.2充分利用多邊場合,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協調,聯合防范貿易保護主義

作為全球金融風險長期積累及經濟結構失衡造成的后果,對金融危機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繳而就。為了維護國際貿易的穩定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不斷得到增強,并加強磋商。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和本輪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主要受害者,我國必須力爭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盡快承認,以多邊場合,使我國與國際間的溝通與協調不斷得到加強。 3提高國內企業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的主動性,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1)為了規范化、制度化企業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從而使我國企業申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避免有些企業搭便車的行為,我國必須盡快建立一套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銜接的協調機制,使我國反傾銷、反補貼及保障措施的法律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2)對于外國商品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國內各個企業要及時洞察,同時對世界貿易組織及國內相關的法律條文規定所賦予的企業的權利進行充分利用,以保證所采取的相關貿易救濟措施的及時性。

第9篇

對外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是經濟領域的兩大熱點問題。國內外學者對這兩個問題分別作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但是對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的研究并不多,其理論體系尚不成熟。本文以浙江省為例,對其對外貿易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產業結構變化情況進行回顧總結,并對浙江省的具體發展情況進行對比與相關性分析,從而估計和預測對外貿易的發展情況對于提升產業結構的作用。

論文的結構安排如下:論文共分為五章,緒論部分主要包括論文研究背景、意義、研究的內容和意義,以及相關綜述;第二章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按“升級內涵”、“動力機制”、“對外貿易與產業升級”的順序展開;第三章具體對浙江對外貿易和產業結構的現狀和變化進行了總結和分析;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礎上提出可操作、針對性的建議;最后部分為結束語,對全文主要觀點和結論做精煉概括

本文的結論為:對外貿易可以通過進出口總額的變動以及進出口商品的結構的優化對國內產業結構的提升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對外貿易、產業結構、浙江省

 

ABSTRACT

This article does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the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comprehend the result of foreign trade effect the economic,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trade and understand the in-depth 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However,the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infrequenc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yet perfe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view and sum up th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Zhejiang  Province,and do the research in specific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relevant analysis,Thus estimates and forecas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as follow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sis background section, meaning,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reviews the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second chapter :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ccording to "upgrade content", "power system",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the order of writing. The third chapters concrete summarize and analysis the Zhejiang's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le,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grasped in Zhejiang's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whole. The forth chapter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develop the foreign trade and promote the industry structure for Zhejiang province. Last chapter is concluding remarks, it summarized the main ideas and conclusion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import and export have a certain role in accelerate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gross and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of goods.

KEYWORDS:foreign trade、upgrading industry structure,  Zhejiang

      

 

正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論文選題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義 1

三、 研究方法 2

四、研究內容和結構 2

第二節 文獻綜述 3

一、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理論研究 3

二、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研究 4

第二章 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 6

第一節 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 6

一、產業結構升級及其相關概念的說明 6

二、產業結構升級的一般趨勢 6

三、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的分析 6

第二節 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 7

一、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一)——信息化 7

二、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二)——技術創新 8

第三節 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 9

一、對外貿易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作用 9

二、對外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實現機制與條件 10

第三章.浙江對外貿易與產業升級的實證分析 12

第一節 浙江對外貿易發展回顧 12

一、對外貿易的總體情況 12

第二節 浙江產業結構演變 13

一、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 13

二、三次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 14

第三節 浙江對外貿易的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15

第四節 對外貿易與浙江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性分析 16

一、模型設置的依據 16

二、變量和數據 16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16

第四章 開放經濟下,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分析 21

第一節 繼續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21

一、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帶動三大產業發展 21

第二節 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21

一、加快技術進步,改善貿易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21

二、繼續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22

第三節 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22

一、加快服務貿易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22

第五章 結束語 24

參考文獻 25

致  謝 2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文選題

一.研究背景

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生產要素突破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商品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大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同時,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國際間的產業轉移加速,各國的產業結構也進行著相應地調整。在這種調整中,對外貿易無疑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和產業轉移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自80年代外貿體制的改革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增大。但同時,我國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和低產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之上,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突出。并且貿易結構中比重較大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低,以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進行價格競爭。

就浙江省而言,經濟發展更是快于全國水平,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也隨之加快,對外貿易也迅速發 展。改革開放以來,但同時,產業結構輕型化特征明顯,輕化工業占的比重依然大,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占據一定的位置;在對外貿易結構中,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較大的比重。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研究意義

近年來,對外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是經濟領域的兩個熱點問題。國內外學者對這兩個問題分別作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但是對二者之間相互影響作用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對浙江省對外貿易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產業結構變化情況進行研究,探討兩者之間的作用途徑及機制,分析浙江省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變化的關系,為有關部門促進浙江省對外貿易發展和推動浙江省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決策依據。本研究的結果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

首先,對產業結構升級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對外貿易在提升產業結構方面的影響,使政府部門更加了解和重視對外貿易在優化產業結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其次,本研究結果將有助于中國當前開放條件下提升產業競爭力調整產業結構的進程,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最后,本研究的實證研究結論將給中國尤其是為浙江地區的產業政策制訂者提供大量的數據及研究成果,為其產業政策的制定和修正提供一定的參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現實背景和理論分析基礎上的以實證為依據的應用性對策研究。研究以浙江對外貿易的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關系為主要出發點,綜合運用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說明。

通過對浙江的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以及計量經濟學的方法的運用,通過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進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揭示出其內在的經濟運行規律。同時本文還通過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借鑒各家的經驗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研究內容和結構

本文以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我國改革開放及入世后為分析背景,綜合運用對外貿易新增長理論、戰略性貿易理論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等相關理論作為支撐,探討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聯系與相互影響的關系;并且以此為理論基礎,對浙江對外貿易及產業結構的演變、發展進行實證分析研究,并得出結論;進而根據所得結論,以促進浙江的對外貿易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為目的,以優化浙江產業結構為主要內容,提出可操作性的對策。

論文的結構安排如下:論文共分為五章,緒論部分主要包括論文研究背景、意義、研究的內容和意義,以及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內容進行綜述;第二章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按“升級內涵”、“動力機制”、“對外貿易與產業升級”的順序展開;第三章具體對浙江對外貿易和產業結構的現狀和變化進行了總結和分析,總結其中的規律特征進行比較,從而對浙江對外貿易和產業結構從總體上得到把握;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礎上提出可操作、針對性的建議;最后部分為結束語,對全文主要觀點和結論做精煉概括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理論研究

新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羅伯特•索洛(1956)認為各國之間開展對外貿易可以是知識與專業化人力資本在貿易伙伴國內迅速積累,從而可以使對外貿易的總產出提高,經濟加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另外由于知識的傳播與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各國開展對外貿易可以獲得相應的外部效應,即可以節約一大部分研發費用,避免許多重復勞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日本學者赤松要提出了產業雁形發展形態說,這是在有關產業轉移研究上較早形成的理論。他以日本棉紡織工業發展過程的分析為基礎,從工業落后國的角度論述了某一產業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提出了所謂“雁行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而且對外開放的國家,某一產業.可以通過吸收國外資本和技術而獲得發展,這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進口階段,在這一階段國外產品大量進口,國內市場不斷擴大;第二階段是國內生產階段,隨著國內市場的形成和擴大,先進技術與低工資結合的本國產業就會應運而生,并使規模不斷擴大。低成本優勢使國內產品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從而進入第三階段,即出口階段。赤松要認為不同的國家在上業化過程中處于不同的階段,就會形成不同的發展層次,從國際分工角度看也表現為一種雁形模式。這一理論也可用來解釋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落后國家對國外具有先進技術的資本品的引進,通過自身的消化和吸收,并與自身的低廉的勞動力優勢相結合,勢必帶動這一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雁行發展形態論為產業結構的轉變方式提供了新的解釋。

洪銀興(2001)認為,發展中國家長期按照比較優勢戰略參與國際貿易,就會使發展中國家被鎖定在既有的比較優勢格局下,長此以往將導致其經濟貧困化增強,最后落入比較優勢陷阱,陷入惡性循環,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產生對發達國家的依賴。要走出比較優勢陷阱的困境,必須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競爭力。

趙應宗(1996)認為,產業結構升級的核心是工業結構升級,推動工業發展的動力是科學技術,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是由人才來掌握,人才是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辦教育又需要一定的投資。這樣,教育、科技、經濟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循環關系。這三者之間的循環關系,構成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作用機制。

吳進紅(2006)認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生產自己具有優勢的產品,于是決定了其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另一方面,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可以提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可以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

王晴(2007)認為,我國目前的產業競爭優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主要來源于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并且這種優勢還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中國人口眾多,還有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要向工業部門轉移,下崗和失業的職工需要再就業等,都需要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把技術學習、組織能力等因素作為影響產業結構的內部深層影響因素,因此,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在保持自己的 成本比較優勢的同時,加速技術比較優勢轉變,進一步縮小國際差距。推動技術性產業的發展,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提高創新能力。技術進步可以推動產業發展甚至創造新的產業,在某些領域集中經濟和科技資源,開展原創性的技術創新,以技術創新的先發優勢培育未來的產業領先優勢。

在分析和決定產業結構優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和影響機制方面,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觀點。

楊治(1985)借鑒西方產業結構及其組織理論,認為一定的產業結構狀況是同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的,經濟總量的增長依賴于結構變動,特別依賴于高速增長的新興產業。王述英(1999)認為對產業結構變動起決定作用的有三個因素分別是:收入需求結構變動、技術進步與勞動生產率相對變化、國際貿易。還有一些學者從就業結構、創新能力、外商投資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

綜合以上理論可見,發展對外貿易不能僅依靠本國的比較優勢,例如我國就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而在改革開放之后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導致我國雖然進出口總額常年增加,但是隨著技術進步的加快,各國之間的競爭已成為了科學技術的競爭,所以,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優勢已經越來越不明顯。歸根結底,一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必然要落到技術進步上,利用對外貿易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就要將目光落在高薪技術產業的進出口,以此來帶動整個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研究

對于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國內外很多學者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

錢納里等人(1995)所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工業化進程與貿易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關聯性。通過對日本、以色列、韓國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統計數據的研究,發現制造業等加工部門的增長對出口的依賴很明顯,規模較小的經濟實體尤為突出。

余劍和谷克鑒(2005)利用HOV模型與計量模型,得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對外貿易導致我國要素稟賦結構發生了變化,并且貿易結構的變化能夠帶來產業結構的升級。

吳進紅(2006)以江蘇省為研究對象,建立回歸模型,論證了江蘇對外貿易的發展對江蘇省產業結構升級有較強影響。

夏刊與王國順(2000)通過開放條件下的生產函數模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湖南省的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得出結論證明,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這些理論及研究成果極為豐富和深刻,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在總體上,在對外貿易促進產業結構發展的實證研究方面,大部分學者都是從某一角度進行研究,始終未能全面地分析出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作用。而且多以國家為單位的研究,研究浙江省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的文獻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將以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作用作為研究對象,從理論上系統分析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及對外貿易對浙江省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理,并運用現代計量經濟方法對浙江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進行實證,從而深刻認識對外貿易對提升產業結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

第一節 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

一.產業結構升級及其相關概念的說明

(一)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不同區域配置的比例關系。它既是過去經濟發展的結構又是新的經濟周期或發展階段的起點。各國之所以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一是消除結構性短缺或結構性過剩,保證市場供求平衡;二是促進生產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門轉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保持優勢。

(二)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是指以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生產率全面提高為目標,按市場經濟規律要求,通過技術進步的作用而促使產業結構質態的根本改進和整體水平的進升。一是指產業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術化,即在產業中普遍應用高新技術,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二是產業高集約化,即產業組織合理化,有較高的規模經濟效應;三是產業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高,包括:產值結構高級化、資產結構高級化、技術結構高級化、勞動力結構高級化。

二.產業結構升級的一般趨勢

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演變規律一般是,在總產出中制造業比重趨于上升,初級產業比重趨于下降:制造業產出中重型制造業比重趨于上升輕型制造業比重趨于下降。資源則按配置效應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繼而向服務業部門轉移,其中生產率提高快的產業發展潛力就大,反之則發展減緩。因此,產業結構演變升級的軌跡應是沿著提高生產率方向不斷推進的。就此而言,集約增長方式就是推進產業結構高度化。地區內產業結構的演變,應兼顧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即產業結構的升級,二者協調發展。

三.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的分析

在開放經濟下,一國(地區)產業結構的演化和升級,受市場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影響,也受國際經濟關系方面的影響。

(一) 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市政府對一定時期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變化趨勢是預測和發展目標的確立,同時規定各個產業部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并提出現實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產業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策略的一種,直接影響到產業結構的成長。產業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市場機制的缺陷或不足的補充。產業政策作用于產業結構,就其政策內容而言,主要涉及三個層次:在宏觀層次,主要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在產業結構層次,主要是協調產業結構,例如主導產業選擇、戰略產業培養等;在微觀層次上,主要是調整產業組織,指導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和有效競爭等。

(二) 社會需求結構

需求是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社會需求結構變化調節產業結構變動,它不僅影響各個產業的發展規模,也支配產業發展的先后順序。某產品的需求量及其變動趨勢,將決定該產品生存、地位和發展前景。

(三)自然資源狀況

資源是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一般國家在發展產業時,往往注意發揮資源優勢,優先發展本國可以利用的優勢資源相關的產業。一國(地區) 的擁有自然資源的狀況,甚至地理位置通常是產業結構成長的基礎或出發點。

(四)國際貿易

在開放經濟下,產業結構升級不僅會受到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分工等條件的制約,還會受到來自產業國際分工格局和競爭態勢的制 約。其產業升級就應當根據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需要,通過產業的國際化來有效地推動整個產業結構升級。

國際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改善國內各部門的投入產出效率,同時,還通過貿易促進專業化和市場競爭,提升各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國際貿易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影響因素之一。

第二節 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

一.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一)——信息化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化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為產業結構的升級創造了條件,產業結構升級應以信息化來推動。

從20世紀5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開始,人們的生產、生活就與信息化的發展息息相關,經濟結構的中心也開始想信息化靠攏,出現了新的工作方式、新的生活方式與商務方式。信息化對各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了深遠影響,并使各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一)勞動類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轉變為知識、信息密集型

在信息化時代,生產要素的投入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諸多生產要素中,知識、技術、信息占主要地位,專門以知識、信息為勞動對象的智力勞動者越來越多。信息產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結構的勞動力結構也向著知識密集型的方向發展。

(二)信息產業不僅成為主導產業,而且信息技術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信息化與技術化,全面改善了工業產業,使其不斷優化升級。

主要表現在: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使得分工越來越細、技術越來越復雜、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制造業各個部門有機的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分工體系。

(三) 信息通信技術使得產業結果的主體——企業,實現了全部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信息化。使各自不同的崗位上的員工能夠相互溝通,相互協調,提高經營管理效率。

二.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二)——技術創新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水平與和國際競爭力將越來越取決于它的科技發展水平和技術創新水平。技術創新過程是一種技術經濟活動,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條件之一。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科技創新和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新的產業分工,而社會分工及其深化又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發展。

(二)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無論經濟史角度看,還是從各國發展的狀況看,在決定經濟增長的要素中,以科技創新出現的知識、信息越來越重要,知識、信息越來越成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渠道。

(三)科技創新對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等社會生產力的各要素有很大的影響。現代生產力的每一要素都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科技進步的產物,而產業結構的變化,正是產業結構變化的重要基礎。

(四)科技創新不斷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化方向發展。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的諸多影響中,科技創新推動新興主導產業的形成,以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協調和持續增長是較為重要的方面。

第三節 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

一.對外貿易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作用

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的提升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比較優勢,決定了其進出口商品的結構;而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增加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工業制成品在出口產品中的比重,可以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且一國還應從一定的戰略角度出發,制定出適合本國國情的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從而推動本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外貿易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

(一)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傳導機制。

一國通過對外貿易的發展,可以擴大一國進出口商品的規模,產業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是生產要素的積累,尤其是資本積累。對外貿易是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通過出口規模的擴大,可以增加出口國的外匯儲備,而出口國再通過進口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以及本國不具有比較的優勢的產品及服務,使由出口吸收而來的外匯儲備轉化為一國的實際生產力,可以有效的實現資本的積累,并對國內產業的發展起到傳導作用,即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傳導機制。對于一國而言,出口商品的規模擴大,分三次產業的產品進出口總額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這樣國內各產業部門就實現了初步的資本積累過程,資本積累同樣還要通過投資來實現最終的增值過程。同時通過進出口高新技術產品,可以推進一國的產業技術的進步,這樣使得產業發展有了資本和技術的支持。之后在一國內部,由于資本和技術進步的支撐,可以促使國內產業部門的產品技術和工藝流程得到發展和進步,使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工藝的進步得以實現,最終實現國內原有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對外貿易的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尤其是中間商品貿易比重的提高,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從對外貿易誕生之日起,發達國家便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出口工業制成品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而進口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或農產品這些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從而導致發展中國家在出口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長此以往,必然會使發展中國家內部產業結構失衡,經濟發展受阻。隨著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產品結構逐步發生變化,尤其是部分發展中國家出現分化,部分國家(地區)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化,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結構發生了質的飛躍,已經上升為工業制成品的貿易往來,其他包括中間產品和資本產品的貿易往來也日趨頻繁。兩國之間貿易商品的結構變化就直接導致二者之間產業結構的依存關系的不斷更替變遷。若兩國貿易商品主要以最終產品為主,則兩國的產業結構之間就是一種間接依存的關聯關系,兩國的相互影響作用不是十分顯著;若以中間產品為主要貿易商品,則兩國的產業結構聯系就更為密切,是一種直接的依存關系,即兩國之間產業結構的聯系更為緊密,一國發生變動,對伙伴國的影響更加巨大。由目前的貿易發展趨勢來看,國家之間商品結構更注重中間商品的貿易,所以國家之間的產業關聯程度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尤其是具有直接依存關系的貿易國之間,通過產業關聯進而影響、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服務貿易以及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發展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軟 化,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力量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創新。通過調整對外貿易的結構,特別是對外貿易中服務貿易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的發展,可以帶動一國技術進步。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管理人才和管理經驗,以及進口國外的先進技術,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行業,技術的更新就顯的尤為重要,進口了國外的技術可以使進口國節省更多的研發資金以及節約更多的研發時間,將這些資源利用到其他方面,促進一國經濟更全面的發展。此外,通過對進口產品、技術的研究,實現模仿和創新,激發一些有長遠發展規劃的出口企業加強對新產品的研發,推動該行業技術的進步,從而帶動整個區域實現區域技術進步。此外,進口貿易可以通過需求信號刺激供給技能發揮作用,推動新產業的滋生和成長。隨著一國進出口商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商品類型由勞動和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同時促進國內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得國內產業結構軟化。

二.對外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實現機制與條件

發展對外貿易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一)直接進口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機器設備,實現技術水平的跳躍式發展。

進口國外的先進設備、工藝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新產品的生產能力,實現區域產品生產率的飛躍;進口研發所需要的資料、人才以及設備,可以增強企業甚至整個區域內的研發能力,提高整個區域的內部創新能力,使區域經濟發展更有活力。不論進口哪方面的技術、設備,都需要外匯的支持,所以,都需要對外貿易為技術進步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提供可用的進口能力。

(二)通過對外貿易發揮其先導作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來引領投資方向,導入國外的先進技術。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外貿往來,促進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蓬勃發展,外商到華投資,仍然也是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必然要不斷更新自己企業的工藝、技術以及機器設備,通過這些技術的革新與進步,無形中嫁接給了企業的生產者,即國內的合作伙伴,間接的促進了合作國技術的進步,推動該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三)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服務貿易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部門和外貿部門的重視,通過服務的對外交流和交換,可以使國與國之間在服務業比如商業服務、旅游業之間進行交流學習,傳播和吸收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推動一國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東道國內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推動產業結構上升到更高的級別。

  總之,在發展對外貿易從而促進一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更要注重發揮外貿的先導作用及對產業升級的引導功能,針對區域內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符合實際的產業發展和貿易發展戰略,改善該區域內部的投資結構和方向,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軟化,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第三章.浙江對外貿易與產業升級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浙江對外貿易發展回顧

一.對外貿易的總體情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外貿體制進行了多次重大改革,有力地促進了出口的增長;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激發了外貿企業經營活力;運用價格、匯率、利率、退稅、出口信貸等經濟手段調控對外貿易,改變了單一的計劃管理體制。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依靠國有外貿企業的改革和民營企業的發展,結合自身專業市場的優勢和豐富的企業家資源,浙江對外貿易的活力得到了顯著增強,對外貿易增長迅速。見圖3.1。

 

圖3.1 1986-2006年浙江省對外貿易總體情況

資料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當年價格。

從圖3.1可見,1986年到2006年浙江省進出口總體上呈快速上升趨勢,外貿進出口總值由12.92億美元增至1391.47億美元,年均增長26.36%;其中出口值從10.91億美元到1008.94億美元,年均增長25.40%;進口值從2.02億美元到382.53億美元,年均增長29.99%。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浙江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年均增長30.76%(2000-2006),遠遠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長速度16.99%。

隨著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浙江省的外貿依存度也相應提高。本文的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計算時將進出口值按當時的匯率折算成人民幣值。具體情況見圖3.2。

 

圖3.2 1986-2006年浙江進出口依存度

資料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當年價格。

由圖3.2可見,浙江省的外貿依存度從1986年的8.9%上升到2006年的70.46%,年均提升幅度達到3.0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依存度從1986年的7.5%上升到2006年的 51.09%,年均提升幅度達到2.2個百分點;進口依存度從1986年的1。39%上升到2006年的19.37%,年均提升幅度達到0.9個百分點。進出口依存度的不斷提高,表明浙江經濟與國.際聯系不斷地加深,也說明了浙江經濟是一個外向型的開放經濟,受外貿影響巨大,因此,浙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必須考慮外部影響,使其內外經濟協調發展。

第二節 浙江產業結構演變

一.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的比例關系。目前,浙江省己經形成各產業部門比較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以農業為主體的第一產業、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和以交通運輸、社會服務等為主體的第三產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從三次產業結構變化的軌跡看,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的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表現為在國內生升總值構成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相應提高,與世界各國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規律基本一致。產業結構由“二、一、三”演變為“二、三、一”。具體見圖3.3。

 

圖3.3 1986-2006年浙江省三次產業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當年價格。

從圖3.3可見,1987年,浙江省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了第一產業。1986年到2006年,三次產業的結構由27.1:46:26.9調整為5.9:54:4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了21.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了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13.2個百分點。這種結構變化,也說明了浙江省已實現了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結構轉變,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的發展階段。

二.三次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

(一)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

浙江省第一產業的內部結構也不斷優化。表現在:農業比重持續下降,漁業比重穩定上升,林業牧業比較穩定。1986年到2006年,農業比重下 降了7個百分點,而漁業比重上升了16.3個百分點。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堅持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產品供應日益豐富,適應了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二)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輕工業的比重逐步緩慢下降,而重工業比重則慢慢的上升。2003年以前浙江省工業以輕工業為主,但2003年以后,重工業比重超過輕工業。2006年全省重工業產值達到16372.9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6.2%。90年代以來,紡織業、食品加工業和金屬制品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值比重呈下降趨勢,而電氣機械、交通運輸設備、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呈上升態勢。

(三)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都有較大的提高,不僅對促進經濟增長、勞動力轉移,而且對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浙江第三產業不斷壯大,其中技術含量少、密集度低的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地位不斷下降,而知識技術含量高、密集度高的新興服務業不斷上升,同時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素質的社會服務業和科教文衛產業的地位逐步上升,與傳統行業間的差距逐漸縮小,整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

第三節 浙江對外貿易的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通過以上兩節的數據對比不難看出,浙江省對外貿易的發展,對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首先,隨著浙江省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其進出口總額逐年提升,并且帶動了省內相關產品的生產以及與此相關的產業的協調發展,三大產業的比重進一步進行了調整,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產業增長速度驚人,保證了其在三大產業中所占比重穩定在五成,而以旅游業等服務行業為典型代表的第三產業的發展迅速,使得浙江省三大產業的比重有了明顯的變化,朝著更高級別的方向穩步邁進。

其次,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穩步發展,使得浙江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量的農業人口轉向城市或民營企業中的建筑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也使得非農產業迅速發展,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農業部門內部結構也更加合理,這些都對全省產業結構的調整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第三,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的增加對全省進出口商品總額的拉動和貢獻作用不容忽視,已經越來越成為進出口貿易增加的支柱產業,成為進出口貿易額增加的強勁動力并對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第四,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帶動全省外匯收入的增加,并且對日益凸顯的就業壓力有明顯的緩解作用,也可以通過技術的交換,達到促進全省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

在以上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浙江對外貿易的發展,必然會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那么,下面我們就以浙江省的具體情況為例,對以上結論進行驗證并加以分析。

第四節 對外貿易與浙江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性分析

一、模型設置的依據

我國著名學者楊全發(1999)在錢納里一般半對數回歸方程X=C+C1+In y+C2(In y) 2¬ +C3In N+C4(In N)2+C5F+C6T(3.1)的基礎上,略去時間變量,用進出口貿易額和分類商品進出口代替凈外資本流入,對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產業結構變化的貿易因素進行分析,建立了如下方程:

In(Y1 S)=C10+C11In y+C12(In y)¬¬¬¬¬¬2¬+C13In N     (3.2)

In(Y2 S)=C20+C21In y+C22 In N +C23(In N)2  (3.3)

In(Y3 S)=C30+C31In y+C32(In y)¬¬¬¬¬¬2¬+C33In N     (3.4)

本文在錢納里的一般半對數回歸方程的基礎上,參照楊全發建立模型的方法,以分類商品進出口貿易值代替凈外資本流入,來研究浙江省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產業結構變化的影響。建立各次產業比重與人均收入、總人口的關系模型,分別為: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μ1             (3.5)

In(Y2 S)=C20+C21In y+C22 In N +C23(In N)2 +μ2                           (3.6)

In(Y3 S)=C30+C31In y+C32(In y)¬¬¬¬¬¬2¬+C33In N+C23(In N)2  +μ3  (3.7)

其中,YS、Y2S和Y3S分別表示第一、二和三次產業生產總值比重,y表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元),N表示年底總人數(百萬人)

二、變量和數據

變量為浙江省三次產業實際生產總值比重、浙江省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浙江省人口總數,以及浙江省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值和進口值、初級產品的出口值和進口值。具體數據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相關Eviews分析結果圖表主要參考自浙江大學碩士論文《浙江省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的研究。

在下文分析中以Y1S、Y2S和Y3S分別表示浙江省第一、二和三次產業實際生產總值比重,y表示浙江省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N表示浙江省年底總人口數,ME表示工業制成品的出口,PE表示初級產品的出口,MIM表示工業制成品的進口,PIM表示初級產品的進口。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下文就浙江省分類商品進出口對三次產業比重變化的影響進行分析,采用上文回歸方程(3.5)(3.6)(3.7),在右端分別加上工業制成品的進出口值和初級產品的進出口值,進行回歸。

(一)研究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一產業比重變化的影響。回歸方程是在方程(3.5)的基礎上右端分別加上工業制成品出口值,初級產品出口值,工業制成品進口值和初級產品進口值。具體回歸方程如下: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ME+μ11            (4.8)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PE+μ12             (4.9)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MIM+μ13          (4.10)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PIM+μ14           (4.11)

表3.1浙江省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一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回歸結果

 

注:由Eviews3.1計算所得。表中第一行為被解釋變量。括號內數字是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表示t檢驗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表示t檢驗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表示t檢驗通 過10%的顯著性檢驗。

由表3.1的計算結果可知,第一產業比重的收入系數均為負數,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一產業比重的人口彈性系數為負數,這表明隨著人口的增加,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但下降速度會減緩,因為In(N)2為正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產業勞動力有向其他產業流出的趨勢。

從出口方面來看,工業制成品出口和初級產品出口的系數均為負數,且都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工業制成品出口系數為負,表明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增長,引起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說明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的增長,吸引勞動力和資金等資源向該部門轉移,也在另外一方面說明了第一產業資源流出。而初級產品出口系數為負,說明初級產品出口部門的增長,沒有對第一產業比重起到帶動作用,這可能反映了第一產業中出口部門與非出口部門聯系不深,產業鏈較短。

從進口方面來看,工業制成品進口系數為正,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工業制成品進口提高了第一產業的比重,說明工業制成品進口通過產業關聯和技術擴散等途徑對第一產業起到了改善投入結構和提升技術水平的作用,從而促進第一產業的發展;初級產品進口系數為負,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初級產品進口阻礙了第一產業比重的提高,說明初級產品進口結構與第一產業的產品結構相似,因而擠占省內初級產品市場,加劇市場競爭。

(二)研究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二產業比重變化的影響,回歸方程是在方程(3.6)的基礎上右端分別加上工業制成品出口值,初級產品出口值,工業制成品進口值和初級產品進口值。

表3.2浙江省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二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回歸結果

 

從結果可知,第二產業比重的收入彈性系數均為正數,表明第二產業比重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也表明人們的消費需求向工業品轉移。人口系數為正,這表明隨著人口的增加,第二產業比重提高,但提高速度會減緩,因為In(N)2為負數,這說明從第一產業流出的勞動力轉移到了第二產業。

從出口方面來看,工業制成品出口系數為負,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阻礙了第二產業比重的提高,因此,浙江省工業制成品出口對產業結構優化沒有起到直接的帶動作用。初級產品出口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初級產品出口與第二產業比重變化沒有明顯的關系,同時進一步說明初級產品出口部門與其他部門聯系不深。

從進口方面來看,工業制成品進口和初級產品進口系數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進口與第二產業比重變化沒有明顯的關系。當然,本文的分析著眼于工業制成品出口對第二產業比重的影響,并不是說,工業制成品出口阻礙了第二產業比重的提高就表示工業制成品出口增加對第二產業發展不利,實踐表明,工業制成品出口通過吸收勞力,吸引資本和技術等途徑,直接和間接地促進了第二產業的發展。工業制成品進口與第二產業比重變化沒有明顯關系,表明工業制成品進口,特別是機械設備等資本品的進口,不能對第二產業的投入結構和技術進步起到很強的改善和提高作用,同時也表明第二產業沒有充分利用進口機械設備,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這與浙江省第二產業中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較大相關。初級產品進口與第二產業比重變化沒有明顯關系,說明初級產品的進口可能主要不是作為第二產業投入品,因而對第二產業比重變化沒有明顯的影響作用。

(三)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三產業比重變化的影響。回歸方程是在方程 (3.7)的基礎上右端分別加上工業制成品出口值,初級產品出口值,工業制成品進口值和初級產品進口值。

表3.3浙江省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三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回歸結果

 

由計算結果可知,第三產業比重的收入彈性系數為正,表明人們的消費需求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而發生轉變,增加了對服務性產品的需求。第三產業比重的人口彈性系數為負,表明隨著人口的增加,阻礙了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這說明從浙江省第一產業流出的勞動力主要轉向第二產業,而第三產業的就業吸收主要還是外來人員。

從出口方面來看,工業制成品出口系數為正,且通過l%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工業制成品出口能夠提高第三產業比重,說明工業制成品的大量出口通過產業關聯等途徑對相關配套的服務業產生強勁的帶動性,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初級產品出口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進一步佐證了上文分析的初級產品出口部門與其他部門聯系不深,產業鏈較短的情況。

從進口方面來看,工業制成品進口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工業制成品進口與第三產業比重沒有明顯關系,這可能與浙江省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保險業三大傳統支柱行業仍占據主導地位有關,說明第三產業對進口依賴性不強。初級產品進口系數為正,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初級產品進口能夠提高第三產業比重,說明浙江省的初級產品進口可能主要是用于消費,也有可能是由于需要大量的運輸,因此通過產業關聯促進了相關配套服務的發展,這也與上文初級產品進口可能不是作為第二產業投入品的推斷是一致的.

分類商品出口和進口對產業結構變化有不同的影響。從出口方面來說,工業制成品出口與第一產業比重和第二產業比重呈負相關關系,與第三產業比重呈正相關關系;而初級產品出口與第一產業比重呈負相關關系,與第二產業比重和第三產業比重沒有相關關系。從進口方面來說,工業制成品進口與第一產業比重呈正相關關系,與第二、三產業比重沒有相關關系;初級產品進口與第一產業比重呈負相關關系,與第三產業比重呈正相關關系,與第二產業比重沒有系。

 

第四章 開放經濟下,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分析

第一節 繼續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一、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帶動三大產業發展

通過以上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發展對外貿易可以促進第二產業產值的增加,從而推動浙江全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所以應在浙江范圍內進一步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保持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尤其是要進一步發展出口貿易,通過出口貿易額的增加進一步誘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重組,加速產業結構升級。其中,尤其是要大力調整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外貿結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這樣才可以帶動全省以制造業為主要代表的第二產業的發展以及帶動全省第二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從而推 動產業結構升級。除此之外,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也具有十分顯著的影響作用。而浙江省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十分欠缺,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的滯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阻礙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對外貿易的發展,尤其是服務貿易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可以促進浙江省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雖然目前以農業為主體的第一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作為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發展第一產業,特別是農業的機械化及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也對產業結果的升級有著重要的影響,故而通過大力推動對外貿易總額的提升,繼續推進浙江省對外貿易的發展,以此帶動和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的進步,從而使產業結構向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不斷優化升級。

第二節 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一、加快技術進步,改善貿易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世界仍然是不變的真理。當今國際競爭優勢仍然是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來體現。而且通過之前的實證分析也可以看出,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總額對浙江省對外貿易的發展的拉動和貢獻是不容忽視的。故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和進出口貿易是今后浙江對外貿易發展的重點方向。要繼續貫徹落實科技興國、科技興貿的戰略方針,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將傳統的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通過技術進步和產品更新來帶動和引導開發國際市場上適銷對路的高新技術產品,將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加速科研成果和國際信息、技術向傳統產品中的滲透,提高進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由初級產品加工為主向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外貿增長方式,提高進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對進出口總額的拉動率和貢獻率。歸根結底,通過技術進步,來帶動進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繼續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近幾年來,浙江省出口商品結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高新技術產品以及機電產品占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然比重過小。并且其單位產品的利潤以及資本和技術的密集程度水平依然處于初級階段,而浙江作為一個經濟強省,應積極尋求各種途徑,進一步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在進出口貿易中所占的份額,通過加快高新技術產品的發展,帶動對外貿易的快速進步與發展,同時通過對外勞務輸出和服務輸出,推動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通過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進步,推動全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總之,只有充分發揮對外貿易對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動經濟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變遷和更替。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發展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進出口貿易,從而更好的發揮外貿對于產業結構變遷的帶動作用,促進浙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浙江省的產業結構朝著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

第三節 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一、加快服務貿易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對服務貿易做出了以下定義: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其中服務部門包括如下內容: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等,與之相對應的服務貿易就包括技術與知識產權的引進與轉讓、教育(海外招生與留學)、信息服務貿易、金融產品貿易、物流服務貿易(比如外貿上的國際貨代)等等,可見服務貿易的內容極其豐富。而當前,浙江省的服務貿易發展在很多領域仍是空白,并且僅以對外勞務輸出為例也可以看出目前的發展水平與國際一般水平相距甚遠,所以浙江省在服務貿易領域上的劣勢很明顯,但換個角度來說,浙江省服務貿易在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上是非常巨大的,可以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一特點,利用浙江省的區域優勢以及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有利條件,進一步為服務貿易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這樣就可以通過服務貿易的進步來推進省內第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總之,通過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研究,可以看出,要充分發揮出對外貿易對三大產業的影響和促進作用,通過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尤其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貿易為主,大力推進浙江省產業結構升級的進程,使得浙江省的經濟能夠的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第五章 結束語

本文在梳理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從理論上分析了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然后利用計量模型對浙江省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變化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現把主要結論歸納如下:

浙江省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基本符合工業化進程的一般規律,三次產業的序列由“二一三”轉變為“二三一”。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鞏固,農林牧漁業得到全面發展;第二產業比重逐年上升,其中工業經濟穩步發展,輕重工業比例協調發展,己進入重化工階段,而且工業結構正逐步以紡織服裝為主體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以電氣、機械、電子、化學為主體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其內部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新興服務業穩步上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其中,對外貿易發展對產業結構的變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進出口貿易的不斷增長以及進出口依存度的提高,都表明對外貿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其中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尤其是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大量增長,有力地促進了浙江省產業結構的變化,而進口商品結構中高新技術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有力地促進了浙江省各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能力的擴大。

【參考文獻】

[1]Alexander J.Yeats,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Advantage:Prospect,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1

[2]Foreign Trad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past performance and future Challenges,Asian Development Review,Volume 15

[3] Alain Lesag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Volume 7, Numbers 3-4 / 2007.12

[4]伯爾蒂爾•俄林,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M],商務印書館,1986

[5]李磊,中國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0.(5)

[6]劉勇敏.外商直接投資與區域產業結構:以浙江為例的分析[D].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6

,管理世界,2001.(2)

[8]唐志紅,基于全球視角下的產業結構開放與互動[J],經濟經緯,2004.(3)

[9]汪琦,對外直接投資對投資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效應及其傳導機制[J],國際貿易問題,

2004.(5)

[10]王晴,印度軟件業崛起原因及其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

2007.(3)

[11]王述英,現代產業經濟理論與政策[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1)

[12]吳進紅,對外貿易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J],國際貿易問題,2005.(4)

[13]吳進紅,對外貿易與浙江產業結構升級[J],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研究,2006.(3)

[14]楊治,產業政策與結構優化[M],新華出版社,1999

[15]趙應宗,試論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要素[J],國際經貿探索,1996.(4)

[16]張淑玲,盧嬋君,FDI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9)

[17]周英章,蔣振聲,我國產業結構變動與實際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浙江大學學

報,2002.(3)

[18]周振華,產業結構優化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9]余劍,谷克鑒,開放條件下的要素供給優勢轉化與產業貿易結構變革[J],國際貿易問題,2005.(11)

[20]苑濤,從產業內貿易看我國的對外貿易竟爭優勢[J],社會科學輯刊,2004.(4)

[21]王艷、楊忠直,產業結構與策略性貿易政策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1)

[22]王麗華,俞金國,江蘇產業結構演化及機制分析[J],江蘇商論,2005.(6)

[23]潘愛民,國服務貿易開放與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與短期波動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

2006.(2)

[24]潘清,國際服務貿易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及對策研究[J],當代財經,2005.

(4)

[25]焦繼文、李凍菊,論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評判標準[J],經濟經緯,2004.(4)

致  謝

時光茬蔣,四年的大學生涯匆匆而過。在這即將落下帷幕的時刻,不禁感慨萬千,回首剛進浙大時的興奮和惶恐,深知學業的艱難和父母師長的殷殷期望,因而惟有竭盡努力,不斷前進。此刻卻有些平靜,心里有些沉甸,離別已進入倒計時;有些遺憾,學無止境,此刻正剛起步,卻嘎然而止;更有些期盼,望學有所成回報父母和社會。

第10篇

關鍵詞:FDI 協整分析;Granger非因果檢驗

1.老撾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現狀

1.1 對外貿易現狀

據老撾工貿部統計,2012年,老撾對外貿易總金額達42.63億美元,同比下降0.9%。其中,出口16.96億美元,下降16.3%;進口25.67億美元,增長7.8%。縱觀全年,老撾對外貿易主要呈現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進出口總額與上年基本持平。近年來,老撾對外貿易總體保持增長態勢,2012財年老撾對外貿易同比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二)貿易逆差大幅度增加。2012財年,老撾對外貿易逆差8.71億美元,貿易逆差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國內消費、項目帶動的車輛、工業用商品及糧食等進口增加。

(三)主要出口商品。礦產品出口8.13億美元,電力出口2.54億美元,農產品出口1.77億美元,礦石出口1.69億美元,工業產品出口1.61億美元等。

(四)主要進口商品。各類車輛(包括飛機、摩托車)及零配件進口5.54億美元,燃油燃氣進口4.70億美元,建材進口3.91億美元,工業用品進口3.61億美元,電器進口1.92億美元,糧食進口1.41億美元,電子器材進口1.20億美元等。

1.2 外商投資現狀

2013年老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功,為了2015年準備加入東盟經濟共同體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老撾改變了很多貿易和投資的規則,改善該國的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運輸的發展,因為老撾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和預計在2013年至2014年的增長速度是8%。1989年至2012年根據規劃和投資部提供的數據,外商直接投資(FDI)最大的國家是越南,有429項目,價值49,13億美元,第二是泰國有742項目,價值40,82億美元。

2.老撾的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實證檢驗

本文主要利用協整分析和Granger非因果檢驗方法來探討老撾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相互關系。所謂“協整關系”,指若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的值呈現非平穩,但他們的某種線性組合卻呈現的平穩性。同時,本文進一步用Granger非因果檢驗方法來檢測各相關變量之間在數據方面的波動性,從實證角度來論證老撾國際進出口沒貿易與投資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得出論文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相互關系。在實證分析中,本文選取外商直接投資流量(y)、老撾年進口額(x1)、老撾年出口額(x2)以及凈進口額(x3)進行分析。

2.1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為2001——2010年的時間序列,來源于老撾工貿部和國家數據統計局,所設計模型的樣本容量為10個。

2.2實證分析

第11篇

【論文摘要】技術和技術創新對當代的國際貿易已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一點得到了廣泛的共識。各國都把技術創新作為提升本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最有力的武器,使本國能夠從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本文就技術創新對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影響作了分析。

中國加入WTO以來,宏觀經濟和對外貿易都增長迅速,整體經濟貿易形勢繼續了多年來的良好態勢。但是,在普遍樂觀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隱藏在這種良好態勢后面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經濟增長方式的單一,以高投入低產出為特征的經濟效益低下,貿易方面的出口產品附加值偏低,對外貿易條件惡化,以及頻頻遭受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等都在困擾著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技術性的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指一國或一個區域組織以維護國家或區域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市場準入上的影響,即達不到設定的技術標準,就不能順利的出口;另一個是對產品競爭力的影響。企業技術、環保及為改善工人勞動條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產品成本,企業要獲取相關認證的費用也相應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從而喪失了產品價格優勢,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 知識產權貿易壁壘

貿易中關于知識產權的糾紛很多時候是包括在技術性貿易壁壘之中的,但是在這里我們單獨把它拿出來討論是因為與其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相比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對中國的外貿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知識產權壁壘是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下,對含有知識產權的商品,如專利產品,貼有合法商標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權的書籍、唱片、計算機軟件等實行進口限制;或者憑借擁有的知識產權優勢,實行“不公平貿易”。中國屢遭國外知識產權的調查,嚴重的影響了中國產品的出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同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不斷縮小而造成的出口對其國內產業的威脅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是我們同發達國家真實技術差距的存在。

產品附加值通俗的講就是指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從原材料到成品的過程中所凝結的技術、創新、人力勞動、品牌和附加服務等價值的增值。它與產品的價值增值鏈的長度,技術含量,創新程度,附加服務的質量和產品品牌價值等有很大的相關關系。日本經濟學家關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論告訴我們:在一個產品的業務鏈上,組裝的附加值最低,研發的附加值最高;中間值的生產雖有技術含量,也會慢慢遞減,而到了銷售和售后服務,附加值會隨之高漲起來,因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務體系。由此可見,在組裝的上游,是技術、信息與知識;在組裝的下游是包裝、銷售及服務。而在產品的中游組裝階段,是廉價勞動力在創造財富.中國的出口產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產品、棉紡織品和機電產品上,這些產品的技術含童低,加之中國的國際名牌少,尤其是機電產品甚至包括高新技術產品都是處于產品的中游組裝階段,這是中國利用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的結果,但是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出現所謂的“豐產不豐收”現象。這主要是由我國技術能力低所導致的。

3 貿易條件惡化

貿易條件是指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對其進口商品價格的比率.當這個概念用于兩種以上商品時,它的定義則是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的一種指數量值,也可以解釋為出口每單位商品所能購買進口商品的數量。貿易條件惡化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題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正式提出了“貿易條件惡化論”,認為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存在長期惡化的趨勢。他指出,在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下形成的“中心—外圍”體系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外圍國家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技術進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貿易周期運動的不平等影響,發展中國家不利的產品需求條件和世界經濟中心的低進口數。

4 貿易競爭優勢將受到更大挑戰

目前中國最大的比較競爭優勢就是處于各層次的廉價的勞動力,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有廉價的簡單勞動力,還有相對發達國家廉價的熟練勞動力、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從本質上來講,中國現在正是在利用這一競爭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但是,這一優勢能夠持續多久呢?也就是說廉價勞動力優勢是否能夠成為中國經貿發展的持續競爭優勢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雖然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廉價勞動力還能夠作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這是因為中國有著廣大的農村人口,可以不斷的向城市輸出廉價勞動力,但是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納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經出現了大城市綜合癥,而且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農村人口的輸出在一段時間之后會放緩直至停滯,在那個時候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將會不斷的上升,而隨著新的開放國家,比如印度加入國際分工,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優勢將會逐漸削弱。

5 結束語

總之,中國現今和以后還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因此,沒有技術創新就很難繼續縮小同前方國家的技術差距,而后方國家則會更快的縮小同我們的差距,表現在貿易上,就是競爭優勢的削弱和貿易競爭優勢受到更大的挑戰。我們只有技術創新,掌握有用自主專利權的技術,才能在對外貿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 李平:《論國際貿易與技術創新的關系》,載《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第5期.

[2] 宋健學、趙新剛、劉虎興:《關于我國技術提升和貿易發展的思考》,載《中國軟科學》,2002年第1期.

第12篇

論文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國際收支;進出口;新疆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使我國進出口貿易受到明顯影響,國內關于現階段該保持人民幣繼續升值趨勢還是該通過貶值刺激出口爭議再起。主要從人民幣升值對經常項目帳戶和資本與金融帳戶的影響兩方面對新疆國際收支變動進行分析,得出升值將會增加新疆國際收支額的結論。同時,從出口和進口兩方面分別對新疆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得出對出口短期不利,長期有利,對進口帶來巨大機遇的結論。

1研究背景

金融危機中,由于一些國家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收購、接管,信用惡化和萎縮,貿易中的履約風險和結算風險增大,使國際貿易萎縮,加劇國際市場激烈競爭,全球范圍內各國貿易政策開始趨于保守,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在趨緊的貿易大環境中,我國出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以致于國內現在關于人民幣應該保持升值趨勢還是通過貶值來刺激出口的爭論再起。

2人民幣升值對國際收支變動的影響

2.1人民幣升值對經常項目帳戶收支變動的影響

至于貿易互補度方面,新疆國際商貿大通道的貿易定位,就是緣于我國與中亞國家間極強的貿易互補性存在,這是新疆邊貿發展的基礎。人民幣升值會否使貿易互補度下降從而降低貿易流量呢?應該不會,理由是:第一,中亞國家由于歷史原因,產業結構失衡造成國內對新疆出口的日用消費品和機電產品需求強烈。雖然新疆也面臨著其他國家如土耳其、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以及一些西亞國家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但新疆出口商品物美價廉的競爭優勢短期內還不可動搖;第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而國內能源供應增長較慢,使能源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2007年開始已經上升到50%以上。中亞作為世界上能源儲量排名第三位的地區,能夠通過陸路通道向我國供應油氣資源,對實現我國能源進口市場多元化和運輸方式多樣化,減少我國面臨的能源安全威脅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顯然,即使人民幣繼續升值,也不會因為其帶來貿易互補度降低,從而縮減貿易流量。總體來看,人民幣升值對擴大貿易規模是有利的,對新疆經常項目帳戶會產生收入增加效應。至于支出方面,升值使人民幣購買力增加,帶來的通常是進口成本下降,進口貿易流量顯著擴大。

2.2人民幣升值對資本和金融項目帳戶收支變動的影響

(1)人民幣升值對短期投機資本流動的影響。

如果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確定,就會產生不斷繼續升值的心理預期,從而使人民幣升值投機將加重,短期資本流入增加。而且,短期資本還可能通過外貿套匯、假合資項目等渠道入境。入境的國際熱錢將選擇諸如房地產等受益于升值而產生明顯增值的市場進行投資,因為人民幣升值預期會增加國外機構的投資信心,也可能使他們獲得投資收益和升值收益的雙重利潤。

(2)人民幣升值對直接投資流動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看似會增加直接投資成本,降低直接投資熱情,其實未必。因為:第一,如果直接投資目的是為了發展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則存在人民幣升值使其出口制成品美元價格提高,削弱了價格國際競爭力,如不提高美元價格,則出口利潤減少的情況。但人民幣升值同樣會帶來進口原材料的美元價格下降的現象,兩者相抵后的結果是匯率升值對出口利潤影響沒有想象那么大。2008年我國沿海地區出現的大面積的加工貿易型企業倒閉和轉移風潮,關鍵因素并非人民幣升值,而是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在我國到了轉型升級的轉折點;第二,如果是大型跨國公司的戰略投資,其并不在乎人民幣升值所增加的一點投資成本,而是看中了我國擁有巨大消費潛力的國內市場。而且其投資基本是長期投資,升值后其在我國存量資產反而能夠得到增值收益。

3人民幣升值對新疆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3.1促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

不能否認,人民幣升值會使新疆出口商品美元價格提高,降低其在國際市場價格競爭力。但這從另外一個方面看,也為原先一味依靠廉價優勢,在國際市場打價格戰的出口企業敲響了警鐘,使其在關注比較優勢的同時,還必須提高對競爭優勢的關注程度,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手段也將逐漸從單一的價格競爭手段向各種非價格競爭手段轉變。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升值將有助于新疆外貿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向質量和效益型,促使新疆企業降低消耗和成本,加快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提高非價格競爭的能力,提高出口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2改善貿易條件,避免“貧困化增長”

“貧困化增長”往往是由貿易條件惡化導致的。其出現須具備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出口商品是在國際市場占有較高市場份額,而且需求價格彈性較低。從新疆2008年出口商品結構來看,主要屬于消費剛性較強的服裝、鞋帽、箱包、紡織品、農產品等日用消費品,其也是我國傳統大宗出口商品,在中亞市場占據較高市場份額。顯然,新疆一定程度上具備出現“貧困化增長”的可能性。解決辦法只有提升出口價格水平,降低進口價格水平,改善貿易條件,而人民幣升值正好帶來了這種價格效應。

3.3降低資源進口成本,增加進口規模

新疆進出口貿易嚴重不平衡,比如2007年新疆出口額115億美元,而進口只有22億美元,貿易順差程度遠高于全國水平。這本身就意味著新疆外貿發展并不合理和健康。出口只是換匯手段和過程,進口才應該是最終目的。因為只有進口,才能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乃至經驗、文化等等,以及國內短缺的商品和物資。后者可以保障國內各部門發展的平衡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健康,前者可以幫助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等,最終使經濟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發展。人民幣升值使進口成本下降,一方面使中亞能源和資源等主要進口品在不考慮國際市場價格變化的前提下變的比以前廉價,從而為新疆大量增加能源、資源進口帶來良好機遇。目前進口規模有限,主要是因為能源、資源運輸通道的制約。隨著中哈輸油管道一期的竣工輸油,二期的開工建設,隨著中國—中亞輸氣管道在2010年的全面竣工使用等,新疆能源進口將面臨快速增長態勢。人民幣升值顯然可使進口節約更多成本;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使中亞國家資產價格變的更便宜,在我國積極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的背景下,新疆企業完全可以抓住升值的機遇,積極購買中亞國家的能源、礦產資源資產,為將來擴大能源、資源進口奠定堅實基礎。

4結論

(1)人民幣繼續升值對新疆國際收支的影響表現在:經常項目項下會帶來貿易規模的增加進而使國際收支額上升;在資本和金融帳戶下會產生短期投機資本的增加,但直接投資不會受明顯影響,所以該帳戶國際收支額也會相應上升。(2)人民幣升值對新疆出口貿易的影響,短期來看是不利的,長期來看,通過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貿易條件改善等等,有利于新疆外貿實現可持續發展。(3)對新疆進口貿易來說,升值意味著巨大的機遇,在新疆能源、資源運輸瓶頸解決后,如果升值,必將帶來新疆進口空前增長的井噴局面。

參考文獻

[1]易綱,張磊.國際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33.

[2]曲鳳杰.人民幣匯率改革對資本流動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0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化市| 鄂温| 东丽区| 夏河县| 隆安县| 阆中市| 永定县| 昌都县| 科技| 萝北县| 沂南县| 定结县| 观塘区| 额济纳旗| 高阳县| 徐水县| 罗甸县| 汶川县| 得荣县| 莒南县| 高邑县| 抚宁县| 桂阳县| 保康县| 景德镇市| 马龙县| 昭苏县| 南郑县| 雷山县| 浠水县| 塘沽区| 蒙阴县| 石河子市| 临夏市| 钟山县| 抚州市| 常州市| 额敏县| 宜丰县| 晋州市| 横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