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2 10:33: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農業可行性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項目的計算期與具體實施進度如表1所示??傊醪揭巹澖ㄔO期為2年,生產期為15年,項目計算期(即有效壽命期)為17年。項目計算期與實施進度安排合理,利于項目的有序開展。
(二)項目初始投資額估算建設投資估算內容主要為固定資產投資,墊支的流動資金主要包括購入的魚苗、苗木等。固定資產投資估算表如表2所示。初始投資資金的投放分兩批進行,第一批資金于建設起點投放,按照投資建設進度和內容要求,投放金額為919萬元,第二批資金在第一年年末投放,金額為551萬元。
二、項目建設財務可行性評估
(一)產品成本估算1.營業成本估算。按照項目內具體產品進行估算,估算內容包括外購原料及輔助材料、外購燃料與動力、運輸費、工資及福利費、修理備件費、銷售費用等。營業成本估算表如表3所示。2.固定資產折舊費。本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270萬元,按直線法計算,殘值率取5%,平均折舊年限按15年計取,每年折舊費為80.43萬元。3.經營付現成本估算??偝杀举M用扣除折舊費、攤銷費和借款利息支出后即為經營付現成本。本項目年經營付現成本為947.57萬元。
(二)營業收入與營業稅金附加估算1.營業收入估算。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后,按達產計算年度營業收入。營業收入估算表如表4所示。2.營業稅金及附加估算。根據現行稅收政策,銷售農產品免稅,應交旅游和其他收入營業稅及附加11.55萬元。
(三)利潤總額及其分配估算1.利潤總額估算。利潤總額是產品營業收入扣除年總生產成本費用和營業稅金及附加之后的余額,本項目年平均利潤總額為920.45萬元。2.利潤分配。項目獲得的利潤總額首先應在彌補以前年度虧損額后繳納所得稅25%,并從稅后利潤中提留10%的法定盈余公積金。本項目年均稅后凈利潤為920.45×(1-25%)=690.34(萬元)。
(四)財務盈利能力分析1.現金流量分析。該項目的現金流量表如表5所示。從現金流量表來看,現金流入全部依靠營業收入,從第三年末開始盈利,假設每年的營業收入不變,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和所得稅不變,從第三年年末到第十七年年末,每年的營業凈現金流量維持在770.77萬元。現金流出主要來自建設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投資,以及之后每年的經營成本。從累計稅后凈現金流量來看,到第四年開始為正值,即第四年可以收回所有投資,第四年末的累計凈現金流入為71.54萬元,到第五年末累計達到842.31萬元。2.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也稱為獲利能力,它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盈利能力指標是財務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所有者最為關注的,也是企業經營者和債權人必須關注的。盈利水平的分析主要選取三個指標,分別為凈現值、內部收益率和投資回收期。(1)凈現值(NPV)是指在項目計算期內,按行業的基準收益率或其他設定折現率計算的各年凈現金流量現值的代數和。凈現值是各年凈現金流量的現值合計,其實質是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計算現值。其計算公式為:NPV=∑(CI-CO)t(/1+)i-t。其中,NPV為項目在起始時間點上的凈現值;i為折現率。在i的選擇上,本文結合行業情況,選擇基準折現率為12%。通過Excel表格最后計算結果顯示,稅后凈現值(NPV)為2812.27萬元。從這一指標上看,凈現值大于0,且比較可觀。(2)內部收益率(IRR)是反映項目實際收益率的一個動態指標,該指標越大越好。一般情況下,內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準收益率時,項目可行。因此內部收益率等于項目計算期內凈現金流量現值累計等于0時的折現率。具體公式為:NPV=∑(CI-CO)t(/1+IRR)-t=0。通過Excel表格最終計算結果為稅后內部收益率為32.47%,遠大于12%的折現率(也就是最低期望收益率)。因此,內部收益率顯示項目可行。(3)投資回收期。靜態投資回收期指以項目的凈收益回收項目投資所需要的時間。假設從第M年末開始累計現金凈流量大于零,含有建設期的投資回收期計算公式如下:Pt=(M-1)+第M-1年末尚未收回的投資額/第M年的現金凈流量。根據公式計算結果為:稅后投資回收期為3.9年,投資回收期較短。因此,經過盈利能力分析顯示,無論是內部收益率、凈現值還是投資回收期都顯示該項投資可行,即該項目具有較強盈利能力。3.財務生存能力分析(1)本項目計算期內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累計凈現金流量總額為10091.55萬元,該數額足以維持項目的正常生產運營,實現項目自身的資金平衡,而且還具備確保項目財務可持續生存的基本條件。(2)在項目計算期內各年累計盈余資金不出現負值,這是項目財務生存能力的必要條件。由于項目能實現自身的資金平衡,不需要依賴短期融資來維持正常生產運營,由此進一步證明項目具備良好的財務生存能力。4.不確定性分析(1)盈虧分析該生態園區項目建設完成后進入正常營運年份,該項目的年固定成本約為462.6萬元,可變成本為565.4萬元,以生產能力利用率計算的盈虧平衡點為:生產能力利用率=固定成本(/年營業收入-年可變成本-年營業稅金及附加)×100%=462.6(/1960-565.4-6.81)×100%=33.33%產值=1960×33.33%=653.27(萬元)計算結果表明,當項目建成后只要生產能力利用率達到33.33%或產值達到653.27萬元時,便能實現盈虧平衡,說明該項目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2)敏感性分析選取初始投資、年營業收入和年經營成本作為影響項目效益的不確定性因素進行項目凈現值敏感性分析。經過分析可知,項目效益相對年營業收入和經營成本成本比較敏感,尤其是年營業收入,而對初始投資額不甚敏感。今后在園區生產經營中應把握市場動向,調整經營策略,努力提高營業收入。具體見表6。通過以上對該園區項目的財務可行性的分析,綜合而言該項目的盈利能力和財務生存能力較強,企業能獲得較好的利潤,經濟效益良好,但須注意要不斷保持和提高營業收入。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如表7所示。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1.該生態園建設項目基于循環經濟的要求,利用地理優勢和資源特點科學規劃和配置資源,立足生態,巧妙地將旅游和農業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也符合當前民眾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具有獨特性和發展潛力。2.該生態園建設項目具有技術可行性,某農業大學和畜牧水產局的技術合作為其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從上述分析中來看,該項目具備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將會帶來明顯的示范效應,該項目具有操作可行性。
面對挑戰,溝底村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建設高效農業產業化基地為目標,啟動二次創業,大規模地進行治山、治水、治溝,退耕還林,復墾礦區土地,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走上了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此舉,對于山西依賴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的農村進行礦山復墾工作,走持續發展道路,極具典型借鑒意義。 為此,我們對該村一年多來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情況作了詳細調查,現就此作出報告。
一、因地制宜
科學決策 溝底村是一個典型的依托煤炭資源富裕起來的農村之一。地下煤儲量原高達5600萬噸。憑借這一優勢,1985年到1986年,縣、鎮、村三級相繼在境區內興辦起山城、左嶺、王街、溝底、香園溝五座煤礦。其礦點數量在陽城全縣農村位居榜首。其中,該村所屬香園溝煤礦年均產煤9萬噸,年均產值1000余萬元。 從1985年以來,煤炭產業始終是該村經濟實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經濟總收入的90%左右。
同時,村民依托當地煤礦布點多的便利條件,男勞動力幾乎全部從事務工勞動,使之成為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煤炭產業的高收入,不僅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該村公益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0年起,該村先后投資150余萬元,修建了村辦公大樓,興建了新型小學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興辦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并配備了一整套文化娛樂設施,還修建了40棟現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領取固定工資,得到了老有所養;考取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級的助學獎勵金;村民不僅不負擔任何集體公益事業的費用,而且,逢年過節均有物質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來境內五個礦點的競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奪性開采,導致該村三號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其中,該村村辦香園溝煤礦到XX年已無煤可采,只得停產關閉。其它四個礦點也必將緊步后塵。隨之而來的后果是:溝底村的經濟支柱已呈風雨飄搖之勢,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將失去依靠。
村民們擔憂地說:過去烏金換黃金,溝底一步一層天;如今烏金已挖空,溝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機面前,溝底村不是左顧右盼、無所作為,而是面對危機積極應對,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學決策,決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鐘聲剛剛響過,該村召開了黨員會、干部會、村民代表會,就農業綜合開發問題進行了積極研討。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必須擁有一定的土地實力作基礎。而土地正是溝底的劣勢,全村原有耕地幾乎全部在山嶺上,且生產條件十分惡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發展農業經濟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質量極差。原有900畝耕地85%以上為沙質土壤結構,透水性強,貧瘠易旱,即使風調雨順年景,每畝產糧不過百公斤;久旱年頭則大部絕收。改良土壤,既不現實,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難以保水、保肥;同時,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將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條件維艱。其顯著特點是,人在溝底住,地在山上掛,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嶺上,距村一至兩公里。環村周圍又是嵯峨巨嶺,將村落夾在深溝谷底。歷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賴老祖宗留下來的羊腸古道,肩擔人挑,爬上爬下。
一般的農業機械根本派不上用場,投入 與產出得不償失。 四是山體塌陷,耕地撂荒。歷年來,由于五座煤礦的大量開采,造成多處山體塌陷,還使500余畝耕地被迫棄耕;加之煤礦與基本建設用地,使耕地銳減到人均僅有半畝。 這就表明,溝底村是遠地棄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窮溝,無路可走。 對此,上級有關部門領導曾提出要溝底村拿出30萬元到黃嶺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澤州縣周村一帶買100畝土地耕種,借以生存。 這樣,到外村買地耕種,勢必要移民大搬家,不僅要耗去巨資,經濟上難以承受;而且,前景難料,后果可怕。 溝底村經過研究,立足自己的實際,果斷作出了三項決策: 第一,填溝造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 第二,實施荒山宜林戰略,大力發展以優質核桃為主要品種的經濟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區近水樓臺的先決條件,大搞生態林與觀光農業,以吸引游客,發展自身。 就此,一場綜合開發農業的攻堅戰在溝底村全面展開。
二、合理規劃
奮力攻堅 XX年6月,在山西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晉城市水利局和陽城縣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大力支持下,溝底村出臺了《國家農業開發陽城縣溝底項目區土地治理項目可行 性研究報告》。 根據這一可行性報告,結合發展旅游業的總體設想,溝底村制定出開發農業的發展規劃。其指導戰略是:以地面資源為依托,以建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為目標,以土地綜合治理與水利設施建設、生態林建設為基礎,以建設農業產業化基地為重點,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向農業現代化進軍。
其發展規劃為工程:
㈡、塘壩工程。 溝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溝有一股地下泉水,長流不息。然而歷史上卻有水未用,任其順溝而下,白白流去。為了對新造土地實行自流灌溉,計劃投資120萬元,在此處興建小型塘壩一座,設計庫容量為10萬立方米。利用自然條件,發展水澆地。 此項工程XX年秋動工,XX年秋完成。
㈢、經濟林與水土涵養生態林建設工程。 建設林業生產基地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規劃山嶺瘠薄土地全部退耕還林,計770畝,占總耕地的71.%,全部作為經濟林基地,以種植優質核桃為主。XX年退耕430畝,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務。山嶺坡梁規劃為生態林基地,計1500畝,XX年完成600畝,XX年全面完成。兩項總投資70萬元。
㈣、排洪渠工程。 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資60萬元興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為使農林產業穩定發展,投資70萬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XX年動工,XX年貫通。
㈥、田間道路工程。 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環境,計劃投資4.7萬元,修筑田間道路13條。
㈦、高科技農業園區。 為發展高科技農業,規劃樊水溝240畝新造溝壩地全部實施大棚生產,以栽培具有高產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優質品牌蔬菜及高營養食用菌為主要產品,發展高科技農業。
㈧、發展旅游觀光業。 該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為清代名相陳廷敬之母的避暑山莊之地,且至今那座一進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依然保存完好。盡管三百多年它飽經滄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華貴之貌。開發它很有價值。
為此,規劃此處在維修避暑山莊的基礎上,修建休閑度假村一所,兩層小樓50棟,作為游客到皇城相府觀光后的休閑下塌之處。同時,以此為據點,開通旅游線路一條,讓游客在休閑之際尚可巡游觀光。此工程計劃XX年籌建,XX年完工,總投資XX余萬元。 上述八項工程是一個美好的藍圖,全部完成后,溝底將是一個富裕而秀美的錦川(溝底古稱錦川)。 為了實現這一奮斗目標,溝底村的干部群眾提前介入,及早動手,于XX年3月初,在工程規劃過程中就緊鑼密鼓開工建設。 工程上馬后,首要的困難是資金問題。盡管溝底村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然而,數千萬元的巨額投資不可能全部拿得出來。
引水隧道工程相繼進行。 與此同時,溝底村在春、秋、冬三個季節,全民上陣,大搞植樹造林,決心讓一道道山嶺披上綠裝。
三、眾志成城
此外,高科技農業園區也正在籌劃設計之中。
四、幾點借鑒
總結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的大膽發展思路與成功實踐,在以下四個方面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全面建設小康,必須由資源型向持續型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就陽城而言,大凡富裕起來的農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資源,很少在地面資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資源。這些村重工輕農,棄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惡性循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煤炭資源是有限資源,挖空后何以生存?溝底村力開先河,并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借鑒。 第二,因地制宜,大膽作為,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鮮明特點。在當今經濟大潮中,填溝造地往往要被人們視為在做學大寨的蠢事。當時,這一舉動,不僅在少數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領導干部中對此都顧慮重重。然而,溝底的干部認準了一條理,那就是,沒有土地,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基地。溝底的實際,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萬代是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