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7 17:30: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歷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職 歷史教學 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C-0115-03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教育界已經開始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高職院校由于重技能輕人文的意識存在,學生人文素質現狀令人擔憂。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課程,理應擔當起人文素質教育的責任。因此,如何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歷史課堂教學當中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一、高職生的人文素質現狀
我國高職生的人文素質狀況并不樂觀。一直以來,社會對高職生的評價往往是有技能但人文素質有待提高。高職生的人文素質情況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技能,人文知識欠缺。在高職院校的就讀過程中,高職學生往往偏重于技能課的學習,因為技能課產生的效果是直接快捷、立竿見影的,而對于人文學科的學習,在許多高職生看來效果不明顯,甚至認為學了沒有意義。一些高職學生秉持“實用主義”的觀點,更樂于努力學習技能課,考取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長此以往,他們的人文知識方面是有欠缺的。
(二)重功利,人文精神淡薄。在一部分高職生看來,在高職院校學習主要就是學技能,技能好就可以在畢業后找到好工作。他們沒有意識到人際關系的處理、工作問題的處理,如與同事間的關系與協作等問題的處理,往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底蘊。因此,高職生在走入社會之后,往往存在職業道德修養不足,社會責任感差,缺乏敬業精神、協作精神及誠信意識等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技能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這說明純技能型人才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高職學生需要改變舊有的觀念,高職院校也應大力推進人文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既有技能又有文化、既有科學精神又有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高職歷史教育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人文素質教育是通過傳授、培養及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及其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優秀的品質和修養。其內涵要義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健全人的素質、優化人的品質、強化人的能力。人文素質教育不是針對學生的某種特定職業所進行的能力教育,它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可以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導向。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時代賦予歷史教育以人文精神培養的同時,人文素質教育也成為歷史教育最本質的功能。高職歷史教育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幫助高職學生確立以人為本、善待他人、和諧社會的人文主義價值觀。人文主義價值觀是以尊重人性為背景的,作為人文課程的歷史,在幫助學生樹立人文主義價值觀方面無疑起到重要作用。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在這里,歷史學科被放在了諸多科目中的第一位,說明了學史的重要性。學習歷史,不僅是學習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還要弄清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從重大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思考和尋找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途徑。正如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所說的“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多的是強調思考的過程。例如,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的“以天下為己任”,道家思想的“清靜無為”,在一定程度上凝練出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價值取向,對現階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因此,學習歷史,不僅使個人思維能力的上升,還能通過“學史”和“悟史”,了解過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從而形成善待社會、善待他人、和諧的人生態度。
(二)幫助高職學生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弘揚和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作為社會個體的任何個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也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個人和國家的命運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縱觀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有著無數生動的事件和人物,如開創七下西洋壯舉的鄭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中決絕赴死的譚嗣同、巴黎和會上據理力爭維護國家的顧維均、八年抗戰中為維護國家尊嚴和的等,這些歷代英雄人物的個人經歷,無不向學生傳遞著正能量,激發著每一位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歷史的風云雖然已煙消云散,但貫穿著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的精神始終存在,那就是民族精神。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繼承傳統,才能更好地弘揚和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激勵他們發奮圖強,成為新時代的有用之才。
(三)幫助高職學生培養勇于競爭、善于合作、敢于應對挫折的意識,從而形成求真務實、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給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中國面臨的挑戰形勢將更加嚴峻,這種形勢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紀的教育應該是能夠“適應未來的教育”,適應明天的世界及要求,“未來的教育”應教會學生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能夠面對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因此,高職生想要適應新世紀的新挑戰,就必須培養良性的競爭和合作意識,勇于應對挫折,從而形成求真務實、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縱橫古今,歷史上不乏勇于應對挫折,自尊、自立、自強的事例。如被尊為“史圣”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遭受腐刑后,并沒有自甘墮落、意志消沉,仍然堅持完成了曠世巨著――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又如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在自身殘缺的情況下,自強不息,在導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門外語,并寫下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十幾部巨著,同時致力于慈善事業,不僅拯救了自己的人生,也用她的光芒照亮了千萬殘疾人的生活道路。她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也在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要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三、高職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一)創設和諧課堂,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由于一部分高職學生具有重技能課、輕人文課的偏見,在歷史課堂上出現有玩手機、聽歌曲、睡覺、看小說等現象。這些情況歸因起來無外乎三個問題:課堂紀律、學習興趣和師生關系。創設和諧課堂,營造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的良好途徑。情感是教學的催化劑,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可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能夠從傳統教學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得思想的交流、靈感的迸發、學生個性的張揚,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無疑是有益處的。
(二)針對不同的專業特點,以專題形式設置課程,提高高職生學史的興趣,在課堂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隨著高職院校規模的擴大和發展及社會對高職學生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歷史課程的教育目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課程的教學不應只是傳授歷史知識,還應包括素質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積淀,其終極目標就是幫助高職學生認清自我、做好自我,處理好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建立健康和諧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為高職學生走向社會、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此,對初高中已學習過中國史和世界史的高職生進行歷史教學時,就要避免“炒舊飯”式的教學內容,應針對不同的專業特點,以專題形式設置課程,提高高職生學史的興趣。如針對建筑專業的學生開設“中外建筑史”的專題講座,針對藝術專業的學生開設“中外藝術史”的專題講座,針對汽車專業的學生開設“中外汽車發展史”的專題講座,針對經貿專業的學生開設“中外經濟史”的專題講座等。另外,也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開設如“中國文化史”、“廣西地方史”、“美洲史”、“歐洲史”等專題講座,這種“以生為本”的選課模式,可以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必然能贏得學生的青睞。而通過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來設定歷史學習方向,以特定的歷史知識和氛圍來豐富學生的知識架構,充實符合其專業特點的工作技能和知識體系,讓學生從某一領域了解和觀測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將有利于幫助學生避免以狹隘的觀念處理人際關系,并建立起對人類社會和世界命運的終極關懷理念,架構其人文底蘊。
(三)利用網絡平臺創新教學方法及手段,關注高職生的健康發展,培養高職生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重視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擴大受益面。”可見,高職歷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及手段。同時,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以增強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參與了區級教改課題“高職教、學、研、訓一體化”網絡平臺的研發,并嘗試著進行高職歷史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改革。如在建構主義理念的指導下,在學生已掌握本專業基本職業技能的基礎上,構建起有利于解決本專業目標崗位上實際工作問題的宏觀人文知識框架, 通過歷史課程教學的微觀安排來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為學生逐步建構起符合自身專業特點的工作技能和知識體系;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將歷史教學內容以典型工作任務的形式作為工作過程知識的載體慢慢地滲透到學生的知識體系,從而在實現了教學目標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就是團隊合作的過程,通過團隊合作,在一定程度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期間不僅鍛煉了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競爭意識,養成依托團隊推進事業進展的良好習慣,為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注入正能量。
(四)改革和推行符合高職特點的多元化評價考核模式,以促進高職生人文素質的養成。根據高職教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需求,如何把課程知識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進行考核,以充分發揮課程考核評價的激勵功能?個人認為,高職歷史課程的考核,應減少記憶性考試內容,即突破傳統筆試考核的方式,構建開放性、多元化課程考核評價模式,加強考核的實用性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如以歷史專題調查、歷史論文、10分鐘歷史小演講或者利用網絡平臺中論壇等形式靈活的考核方式。值得強調的是,每一種考核模式都應該配備一定的考核標準。如針對10分鐘歷史小演講可設置如表1評分標準(僅供參考),評價指標將從六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價細則有不少內容看似簡單,但往往是學生忽視的細節,它更多地反映出個人的素質。因此,這也是素質考核的內容。另外,從專業知識方面,教師也可根據學生演講中反饋的問題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開放性、多元化課程考核評價模式,既可讓學生打消作弊的念頭,也可通過老師巧妙的考核設計,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運用信息、分析概括、綜合評價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及學科素養。
總之,高職院校的歷史教育,必須摒棄狹隘的歷史教育觀,與時俱進,根據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時代需求,走人文教育之路,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文素養,從而達到學生全面、自由的發展,也使得歷史教育真正地“服務于人生”。
【參考文獻】
[1]錢源偉.社會素質教育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287
[2]鐘榮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析[J].考試周刊,2010(16)
[3]S拉塞克.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103-104
【基金項目】2011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2011JGZ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