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7 21:12: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語文教學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是初中生學習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與小學語文相比,初中語文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上,在對學生閱讀能力、語言能力、語法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顯變化,減少了直觀性較強的內容,增加了提高學生想象力和創新性方面的內容。教學策略是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對達成初中語文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想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水平,教師需要對教學策略進行創新性的探索,為語文教學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
一、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過于落后,在學科定位、教學目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
1、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將自身的思想過多地融入到教學體系當中,認為自己的思路能夠代表學生的思想,只要把自己的教學思想灌輸到學生的腦子里,就算是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事實上,當學生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不相符合時,就會出現學習上的斷點,而教師又總是以自己為教學的中心,使得學生盲目跟從,學習索然無趣,學習效果不理想。
2、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教學的方法過于單一,只是單純地講授傳播,缺少對教學方法的探索,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使得學生面對語文的教學內容難以全面理解,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影響到語文教學的效果。
二、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及其類型
1、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含義。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是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初中語文教學情境中為實現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學行為方式或教學活動方式。一方面,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從屬于教學設計,確定或選擇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任務之一;另一方面,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制訂以特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為依據;第三,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既有觀念驅動功能,更有實踐操作功能,是將語文教學思想或模式轉化為語文教學行為的橋梁。
2、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類型。教學是一個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因而針對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提出的教學策略就有很多種。首先,根據主導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個別化教學;其次,根據構成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某一重要因素,可將教學策略分為方法型策略、內容型策略、方式型策略和任務型策略;再次,根據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學任務指向的不同,可以將教學策略分為管理策略和指導策略。我們依據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可以把教學策略分為教學準備策略、教學實施策略、教學評價策略三大類。其中,教學準備策略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鉆研教材,組織教法,分析自我和學生,制定教學計劃的策略,主要包括確定教學目標的策略、設計教學內容的策略、選擇教學方法和媒體的策略、安排教學環境的策略。教學實施策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策略,包括先行組織者策略、概念原理教學策略、促進認知情意發展的策略等。教學評價策略是指教師為保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對教學全過程實行主動的計劃、反饋、控制、評價和調節等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學監控策略和教學評價策略。
三、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制定的依據
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的制定或選擇的基本依據主要應從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師以及在什么教學情境下使用等方面進行考慮。
1、初中語文教學目標是教學策略制定或選擇的決定性因素。教學目標不同,所需采取的教學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學科的教學也如此。例如,在初一語文教學之初,教學的起始目標是要提高學習者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和信心,然后才是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的具體知識與技能和發展學生智能的目標。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初中語文教師應采用不同的策略。對于具體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教師可選擇對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對學習者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等方面都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而達到提高或保持學習者的積極性;對于發展學生智能的目標,教師可以根據知識與技能內在的邏輯聯系、知識與技能掌握對學習者認知結構的促進作用、知識與技能遷移的規律、學習者的主觀狀態等進行綜合考慮,然后制訂或選擇相應有效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學目標的分析是制訂或選擇有效教學策略的關鍵。
2、初中語文學習者的初始狀態是教學策略制訂或選擇的基礎。對初中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重視,是現代初中語文教學觀的基本特征之一。學生的初始狀態,主要指學生現有的知識與技能水平、學習風格、心理發展水平等。實踐表明,如果僅根據初中語文教學目標制訂教學策略,無視學生的初始狀態,那么所制訂或選擇的教學策略就會因缺乏針對性而失效。在具體分析學生初始狀態之后,可以采取兩種策略:一是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與技能水平、學習風格、認知風格、心理發展水平等的長處或學生偏愛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學策略,稱之為“匹配”策略;二是針對學生初始狀態中的短處或劣勢有意識地采取補救性措施,并在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找到“教學最佳期”,鼓勵學生“跳一跳”,引導他們向著潛在的、最高的水平發展,稱之為“失配”策略。這兩種策略的使用都是以認識和把握學生的初始狀態為前提的,因而可以說,對學生初始狀態的分析是制訂有效教學策略的基礎。
3、初中語文教師自身的特征是教學策略制訂或選擇的重要條件。如果說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是影響教學策略制訂的客觀條件,那么影響教學策略制訂有效性的主觀因素則主要取決于初中語文教師自身的特征,如教師的教學思想、知識經驗、教學風格、職業心理素質水平等。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是制訂和實施教學策略的主體,他們一般都傾向于選擇與其教學思想、知識經驗、教學風格、心理特征相一致的教學策略。因此,在制訂或選擇教學策略時,不僅應重視教學目標和學生初始狀態的分析,還應充分發揮初中語文教師自身特征中的積極因素的作用,并有意識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極因素對制訂或選擇教學策略的不利影響。
4、教學環境與情境對教學策略的有效制訂或選擇具有制約作用。教學環境是初中語文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重要因素,它由學校內部有形的物質環境和無形的心理環境兩部分構成。前者如校舍、教學設施、教學場所以及教室的光線、溫度、空氣等;后者如學校中的人際關系、校風、班風、群體規范、社會信息、教師期望、課堂教學氣氛、班級規模和座位編排方式等。從表面上看,教學環境只處于教學活動的周圍,是相對靜止的,但實質上它卻以自己特有的影響力潛在地影響著教學與學習過程及活動的效果。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學校教學環境正變得日趨復雜和多樣化,因而對教學策略的制訂與選擇的影響也日益突出。教學情境是被個體所意識到并直接影響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各種因素的組合體,是在教學環境背景下產生的個體當時所意識到的特定的、具體的情境。一般而言,說教學環境更多地制約著教師對有效教學策略的制訂,而教學情境則更多地影響著初中語文教師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和調整。(作者單位:彭州市天彭鎮利安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郭成.課堂教學設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