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7 17:23: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美聯合公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三層次的會談是最為艱難的會談,而又是第三個層次會談中最棘手的問題。盡管不少有爭論的問題的措詞大部分在上年10月份的會談中已經基本解決,而且公報的構思已經肯定了,但是關于的雙方措辭,分歧還是巨大的,針鋒相對的。分歧雖然很大,解決的基調卻是雙方同意的,那就是把最終解決留待未來,而這種未來將由公報建立的關系以及公報談判的方式加以開拓。他們倆人的會談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基喬會談”。
中國政府為尼克松一行作了精心安排,尼克松總統和夫人盡興地到北京各處參觀,以加深對中國的了解?;粮窈蛦坦谌A卻留在釣魚臺的賓館里,對中美聯合公報進行逐段修改,逐字斟酌。這是中美進行各種會談的最后成果,既十分重要,又頗費心血。
釣魚臺小樓內寧靜異常,室內溫暖如春。喬冠華時而坐在桌旁,時而在地毯上踱步,思考著談判進程:公報框架已在上年10月雙方大體商定,一些有爭議的措辭也在那次會談中趨于一致,但公報中最為棘手、最為困難的問題是對臺灣的外交表達。對中方來講,這個問題在1945年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后發表的《開羅宣言》早已解決,美方也不否認,要找出雙方均同意的措辭絕非易事,在當時可謂針鋒相對。對中方而言,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涉及這個根本原則和民族大義的問題上,我們當然不能作出原則退讓。
現在擺在喬冠華面前的這一棘手問題如何處置,這需要才識、機智和技巧才能解決。他反復思索著雙方的分歧所在:中國表示北京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只是中國的一個省,臺灣前途是中國的內政。美國則說只在聲明中同意對臺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觀點不提出異議,同意作如下表達:“美國政府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狈制缰?,中國要美國聲明,和平解決是美國的“希望”,而美國卻堅持這是美國的“關心”,而且堅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示這是一項具有連續性的義務。分歧之三,中國方面要求美國無條件答應從臺灣撤走全部美軍,而美國只肯把撤軍說成是一個目標。即使這樣,美國還堅持要把撤軍和解決與整個亞洲緊張局勢聯系起來。
針對上的三個分歧點,喬冠華和基辛格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喬冠華一向以文章的雄辯力而聞名,在香港、重慶和建國后撰寫的國際政論或聲明或文件中均能打動許許多多的讀者,加之行文優美,更使他的文章有一種征服讀者的邏輯力量。喬冠華學過哲學,他不僅邏輯縝密,而且思路清晰,具有出色的雄辯才能,善于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用語詼諧幽默,既有堅定的原則性,又有豪爽豁達的靈活性,使對手不得不處于招架境地。而基辛格才識過人,辯證邏輯性強,辯才驚人,談話富有哲理,言簡意賅,使人事后還需多加思索才能明悟其表述。基辛格既有原籍德國人的嚴肅,也不乏機智幽默。在談判中,這兩位具有學者型風度的外交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時甚至面紅耳赤地爭吵起來,意欲讓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喬冠華引用大量國內外文件,不屈不撓地捍衛中國的民族利益,指出美國對的措辭必須明確,每一個問題的簡述決不能含混其詞;還指出必須從臺灣撤軍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不能提什么條件,中美兩國之所以走到一處,這是基礎?;粮駝t堅定地捍衛美國的立場。
“基喬會談”的第一天,2月22日,兩人逐行審查公報現存草案,肯定已經達成協議的部分。然后,雙方各自闡述在上的
立場。
2月23日,主要由基辛格介紹美國準備在莫斯科最高級會談中達成的協議,并提出了美國的新方案。
2月24日,基喬之間開始了關于的實質性談判,兩人針鋒相對,爭吵激烈。
喬冠華首先談了我方的方案,隨后對美方關于的措辭作了評論:第一,既然美方承認所有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那么用什么方法解決是中國的內政,外人不得干涉。中方的措辭是“希望”爭取和平談判解決,美方的措辭是“關心”它的和平解決,這兩個詞的含義顯然不同。第二,臺灣本來是中國的領土,而美國把它作為軍事基地使用,美軍當然應該全部撤走,而美方的措辭是“隨著該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美國的軍事力量和設施,這符合中美雙方的聲明嗎?第三,既然美方承認是中國人民內部的問題,當然美軍應該全部撤走,所以中方的措辭是“逐步減少直至全部撤出”,而美方只講“逐步削減”,而不講完全撤出這個目標,中方不能同意。
喬冠華提出的措辭是:“美國希望和平解決,將逐步減少并最終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這一措辭顯然比較合理,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基辛格卻不同意,他說:“我希望你們能理解我們的立場,我們把撤軍說成是一個目標。即使這樣,我們仍然堅持把撤軍跟和平解決與緩和整個亞洲形勢聯系起來。”
喬冠華說:“但是,這個前提必須是美國無條件撤軍?!被粮袢匀缓敛煌俗?,說:“這樣做會破壞整個關系,美國公眾輿論是絕不會答應的?!彼^公眾輿論,從當時和現在來看均是遁詞,實質上美國想在改善與中國關系的同時,繼續當局。
雙方談判緊張異常,相持不下,這時,揮灑自如的喬冠華說上幾句俏皮話,尋找一些共同點來緩和一下氣氛。他呷了一口咖啡說:“博士,你是出生于德國,我是在德國獲得的學位。從這點上講,我們應該有共同的地方??墒?,在哲學上,我喜歡黑格爾,你喜歡康德,這也許是我們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
剎那間,緊張氣氛為之一掃,基辛格聽后哈哈大笑起來。之后,他對國務院一位工作人員說:“喬冠華這個人很有才華,不好
對付。”
每到這個時刻,雙方通過開一兩句玩笑來沖淡緊張氣氛,友好的態度把巨大的決心掩蓋起來,不致使個人關系過分緊張。
喬冠華長期在身邊工作,40年代跟美國人打過交道,朝鮮戰爭期間也參加過板門店停戰談判,熟諳談判藝術,善于掌握節奏;該犀利時,鋒銳芒利,寸土不讓;該徐緩時,和風細雨,開朗豪爽。為迎戰基辛格,喬冠華那幾天幾乎夜夜不眠,他下工夫研究國際法,研究基辛格,準備會談策略。他無暇參加豐富多彩的外交活動,常常與基辛格躲在釣魚臺國賓館里進行激烈而風趣的交鋒。他每次送走基辛格,就又埋頭“準備子彈”,準備與基辛格再次交鋒。為此,他香煙抽了一根又一根,茅臺喝了一杯又一杯。勞累不堪,但心情極為愉快。
基辛格與喬冠華在談判桌上相互交鋒論戰,相互洞察了解,兩人也成了好友,經常往來?;粮駥坦谌A這個談判對手評價頗高,他在紀念尼克松總統訪華20周年時,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的采訪。他深情地緬懷和喬冠華,認為“喬冠華以為榜樣。他很聰明。他曾在德國學習哲學,并以此開玩笑。我們之間有很坦率、很良好的關系。他很聰明。我很欣賞他”。“我與喬冠華有很好的關系。我們之間非常有效地進行工作?!眴坦谌A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2月24日尼克松游覽長城、定陵,中方陪同人員有章含之。2月25日上午,尼克松參觀故宮,當他看到兩千年前死去的一位王爺穿的金縷玉衣時,說:“穿上這玩意兒就不好到處走動了?!碑斔吹揭粋€皇帝為避免聽到進諫意見而戴的耳塞時,開玩笑地說:“給我搞一
副吧。”
這時基喬談判正在進行中,兩人似乎還是不著急,漫談著交換意見,仍是各執己見。好像談判根本沒有最后時限,好像明天不須飛去杭州,后天也無須在上海發表公報。其實,這都是在用拖的辦法向對方施加壓力。
到了下午,在喬冠華向匯報、基辛格向尼克松匯報之后,兩人再碰頭,雙方都提出了新方案,作了讓步。喬冠華提出,只要提到全部撤出駐臺的美軍,中國就不再反對美方表示關心和平解決。
基辛格提出,“我們同意把全部撤軍這個最終目標和美國愿意在此期間逐步撤出軍隊這兩個問題分開,而不把它放在一個句子里進行表述?!?/p>
喬冠華對基辛格這一說法表示了興趣,他當即開動腦筋,想把這一想法的表述向中方靠攏,他機敏地說,我看可不可以作這樣的改動,“最好提和平解決的‘前景’,而不用‘前提’,這樣寫含義似乎更積極些,更顯示出雙方意見,而用‘前提’聽上去好像是華盛頓單方面強加的東西。”
喬冠華提出用“前景”而不用“前提”確是絕妙的提法,“前景”只是一種愿望,而“前提”則是一種條件,一詞之差體現了喬冠華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巧妙運用。更有意思的是,喬冠華說,“前提”聽上去似像華盛頓單方面強加的東西,把華盛頓的這一想法既輕松而又堅決地擋了回去。喬冠華巧妙地說:“這樣寫,含義似乎更積極些?!?/p>
基辛格當然知道喬冠華的用意,思索了一下表示,“這樣改動對美國更有利”,又帶有某種幽默感接著說,“這里含有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承擔義務的意思,而且臺灣的命運不會取決于如此微妙的意思上的差別。我們同意喬冠華先生的意思?!逼鋵?,多年來,我們一致強調我們愿意和平解決。但這不取決于我們。與此同時,我們也決不承擔必須和平解決的義務,正符合喬冠華在談判中說的“不是前提”的含義。
上的艱難談判,至此終于有了突破。
此時,進來參加了半小時談判。尼克松了解到中國人不喜歡搞小動作,喜歡誠摯坦率,他就坦率地在與的會談中擺出了自己的難處。他說:“如果公報在上措辭過于強硬,勢必會在美國國內造成困難。我將受到國內各種各樣親臺灣、反尼克松、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院外集團和既得利益集團的交叉火力的拼命攻擊。整個的對華主動行動就有可能成為兩黨之間的爭議問題。到時候,如果我不論是否由于這個具體問題而落選,我的繼任就可能無法繼續發展華盛頓和北京的關系?!?/p>
了解了基喬會談的突破以后,表示可以考慮美方經過修正的論點。請示了,得到了的批準。尼克松也同意接受中方經過修正的論點?;鶈淘诋斖砟峥怂傻拇鹬x宴會后,于10時半再次會晤。這次談判十分順利,只花了15分鐘就解決了的措辭問題,行文如下——
雙方回顧了中美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嚴重爭端。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年P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決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制造“一臺一中”、“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和鼓吹“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的關心??紤]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午夜,批準了關于的這一段話。尼克松也批準了。
接著,基喬兩人繼續會晤,把關于貿易和交流的部分加以擴充,把公報重新逐行研究了一遍,至深夜兩點,也就是第五天的凌晨兩點,公報文本落實了,大功終于告成。幾天以來,喬冠華、基辛格幾乎沒有睡覺。他倆都覺得如釋重負,壓力一消失,這才突然意識到疲倦、勞累和瞌睡,可是心情格外輕松和愉快。
2月26日,飛往杭州以前,尼克松與在機場審閱了公報。尼克松是乘坐中國的“伊爾-18”渦輪螺旋槳飛機飛往杭州的??偨y自己的“波音707”專機也跟著起飛。在起飛之前,公報的打印工作剛結束。
“基喬會談”大約歷時20小時。對于這段難忘的經歷,作為當事人之一的基辛格后來在他的回憶錄中道出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第三層會談主要是由中國的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和我來起草公報,偶爾需要請示我們的領導。這種會談總共歷時約20小時。此外,我還同會談了兩小時,他有兩次走進來參加我們的會談,讓我向他直接解釋我方的某一觀點。我們的會談是在一幢中國人專門用來商討問題的賓館樓里舉行的。
在尼克松處理白宮事務的時候,喬冠華和我利用第一天的談判時間逐行審查公報現有的草案,肯定我們已經達成協議的部分。我解釋了我們在上的需要;喬冠華表示他無權改變中國方面原提的建議。我決定把這事暫擱一天,利用第二天2月23日的談判時間向中國人介紹了我們準備在莫斯科首腦會談中達成的協議。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上午,學校組織我們五(2)班和五(4)班去檔案局參觀了一個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主題展覽。
我們來到了檔案局。這次展覽分2個展廳。我們五(2)班先來到了第一展廳。
第一展廳的墻上貼著許許多多的密密麻麻的照片。這些照片都是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的,兩種不同的照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講解員還告訴我們:我國60、70年代的農用灌溉是水車、水井。而現在科技迅速發展,90年代的農用灌溉就變成了滴灌。改革開放前,看小人書和滾鐵環是孩子們的樂趣。30年前幾千人就穿一套統一服裝。窩頭是50、60年代的主食。我想:我們現在的游戲都各種各樣,但是在改革開放前,幾本小人書和滾鐵環就可以滿足孩子們的樂趣,而且改革開放前孩子們的小人書都是換著看的這個孩子看完那個孩子看,可想而知改革開放前,中國是多麼窮苦。我們現在,身上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很漂亮,但是,在改革開放前,幾千人都只穿一件統一服裝。在50、60年代,人們能吃上窩頭就已經很滿足了,可是我們現在,想吃什麼就能吃上什麼,食品豐富多樣,可以供人們選擇。
參觀完第一展廳,我們又來到了第二展廳。
第二展廳的主題叫《讓歷史照亮未來》第二展廳還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的題目叫《輝煌歷程》,墻壁上都貼滿了報摘,主要告訴我們改革開放前后發生的一些大事:1982年12月6日中美兩國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同時發表聯合公報,決定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并建立外交關系。1999年12月20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澳門特別行政區恢復行使……第二部分的題目叫《輝煌成就》主要寫了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做出的輝煌成就: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召開,奧運會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Oneworldonedream。一個世紀的偉大穿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鐵路----青藏鐵路。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行走……第三部分是實物展示,里面有許多改革開放前的東西:有改革開放前的課本,還有改革開放前的糖票,改革開放前的家譜等等。通過看第二個展廳我想:“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在改革開放后也創建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然而,正是正是這些挑戰是中國站了起來,這一個個輝煌的成就記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長的歲月。”
我家從改革開放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說電視機吧,我家改革開放前用的是黑白電視機,改革開放后,我家的黑白電視機“下崗”了,搖身一變,變成了大彩電,比黑白電視機節目多多了!照片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媽媽爸爸小時候都是黑白的一點色彩也沒有,難看極了。我們現在的照片就變成了彩照,好看極了!
改革開放讓中國舊貌換新顏,改革開放讓中國從此站起來了,讓中國從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像一條騰飛的巨龍,正在穿越歷史。
中國在改革的推動下不斷發展、前進!
此外,僅僅詮釋酷刑的概念還不夠,對刑事法學者及刑事實務工作者而言,進一步梳理我國的反酷刑罪規定、審視我國對相關對象的權利保護及反酷刑的執行狀況、進而提出確有改革意義的立法、司法、執法建言來,倍加重要。本文擬就此問題作一拋磚引玉式研討。
一、國際法中的反酷刑規定及酷刑定義比較
眾所周知,國際法文件包括多種形式,如國際條約、公約、協定、議定書、、聯合公報、宣言、備忘錄等,但含有反酷刑條款的國際法文件主要有:
《聯合國人權宣言》、《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保護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宣言》(以下簡稱《聯合國反酷刑宣言》)、《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執法人員行為守則》、《歐洲人權公約》、《歐洲預防酷刑和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中美洲預防和懲罰酷刑公約》、《美洲人權公約》、《非洲人權和民族權》、《世界醫學學會東京宣言》等。
――上述文件雖然均含有反酷刑條款,但僅有4個文件規制了酷刑定義,即《聯合國反酷刑宣言》;《聯合國反酷刑公約》;《中美洲預防和懲罰酷刑公約》;《世界醫學學會東京宣言》。此外,《執法人員行為守則》對什么是“其他殘忍的、不人道的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作了指導性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美洲預防和懲罰酷刑公約》和《世界醫學學會東京宣言》也規制了酷刑定義,但前者對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沒有法律拘束力;后者主要適用于醫學界而非法律界,因而本文不打算特別討論該兩項國際法文件所下定義。換言之,本文擬將《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和《反酷刑宣言》作為我們討論酷刑定義的主要依據。
在此共識之下,茲將國內外關于酷刑概念的四種不同主張簡述于后并試分析之:
第一說主張將酷刑罪的概念分為廣狹二義。狹義的酷刑概念實際是純學術的研討――因而可以超出公約界定的酷刑定義范圍之外來研討之;廣義的概念則源自《聯合國反酷刑公約》本身的界定。按照這一觀點,《聯合國反酷刑公約》所下定義應被理解為廣義的酷刑罪概念而非狹義的。而對狹義的酷刑罪概念,持此論者主張酷刑應有如下多項限制:[1]
首先,酷刑行為人的身份應為特定的國家機關或在此特定國家機關工作的公職人員――所謂“特定”,通常指司法機關及其司法工作人員而非任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任何公職人員。其次,酷刑須與刑事司法程序有關或者該酷刑行為須發生在刑事司法過程中。其三,遭受酷刑的對象應為特定的人。通常指刑事被告人、刑事犯罪嫌疑人或其他在押人員。其四,該種懲罰是否合法性懲罰對酷刑犯罪的成立沒有影響。第五,就各國歷史看,“酷刑”沒有公認的認定標準;當代社會仍無普遍認同的酷刑標準。
第二說也主張將酷刑定義為廣狹二義。但認為狹義概念指《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條所含酷刑定義。廣義的酷刑適用于或者說毋寧適用于“其他殘忍的、不人道的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所含有的酷刑概念。[2] 就是說,廣義的酷刑是針對《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6條對“其他殘忍的、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規定而言。
第三說沒有明確將此概念劃分為廣狹二義。而是直接以《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條規定為酷刑罪概念。如著名的國際刑法學家巴西奧尼教授就認為,《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條的規定已經明確界定了酷刑行為,并將此行為確定為犯罪。[3]
第四說認為,“酷刑罪的概念應表述為,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之人唆使、同意或默認他人,故意實施對他人肉體上和精神上產生巨大痛苦的行為”。[4]
――對上述有關酷刑概念的不同觀點,我們認為均有可取點,但也不無偏頗之處。我們贊成將酷刑界定為廣狹二義的主張;但又不太贊成第一、二說的分類法。概言之,我們認為第二說主張的廣義的酷刑概念,對專業人士而言還不夠“廣”――顯然,僅以《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6條涵定的“其他殘忍的、不人道的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懲罰”行為作為廣義的酷刑范圍,其外延范圍其實并不廣:既然是針對酷刑的廣義定義,那末廣義的酷刑概念理所當然地應當包括狹義酷刑本身,即宜將公約第16條、第1條、第4條都包容在廣義的酷刑范圍之內,方才稱得上真正的廣義酷刑。
至于我們不太贊成第一和第四種主張的理由如下:
首先,第一說所持觀點,不免令人產生倒置廣狹義概念之虞。這是因為,眾所周知,狹義概念又被稱為“嚴格意義”的概念,顧名思義,它理當更加精確而嚴格。所謂“精確、嚴格”,在此主要是針對符合法律包括國際法的規定而言。就是說,精確而嚴格的法學或法律概念宜當符合法律的規定或有關法治精神而不得與其基本要義相悖逆。有鑒于此,脫離《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條及第4條的酷刑規定來界定一個純學術的、與公約界定的概念大相庭徑的“狹義”概念是不精當、不嚴格的,它也不符合學術界對狹義概念的通常詮釋法。由于人們常把法定概念認定為狹義概念,因而撇開法律規定或公約約定的狹義概念解釋法,還很容易令人誤解法律或公約的有關規定。
反過來看,撇開法律或公約的規定、以純學術的角度來研討某一概念的做法,謂之廣義的法學概念更相宜。例如就此問題而言,如前所述,以第一說所主張的狹義的酷刑,就包括諸如須發生在特定的國家機關、特定的司法程序、對象為特定的人員以及是否合法性懲罰對酷刑罪的成立沒有影響的內容。如此酷刑概念與公約律定的酷刑概念在內涵與外延上相差甚遠;另一方面,反酷刑公約第1條已將“合法性懲罰”無條件地從“酷刑”中剔除出去了。而上述“是否合法性懲罰不影響酷刑犯罪成立”的觀點,反會擴大酷刑的適用范圍。這種擴大表現在:鑒于據此觀點,合法性懲罰亦即國家刑罰(如新加坡的鞭刑)可以視作酷刑犯罪,因而按照這一觀點定義的酷刑概念并不必然地比反酷刑公約第1條定義的酷刑范圍更窄;相反,其外延范圍更寬。
筆者不太贊成第四說的理由與上一理由有其競合之處,即:第四說所持概念僅僅談到了酷刑指“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之人唆使、同意或默認他人,故意實施對他人肉體上和精神上產生巨大痛苦的行為”,而忽略了上述公約第1條最后一句的“除外規定”,即“純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法律制裁所固有或附帶的疼痛或痛苦不包括在(酷刑范圍)內”。此外,第四說僅僅概定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人“唆使、同意或默許”他人實施酷刑犯罪的行為、忽略了其本人直接“造成”的他人肉體或精神上劇烈疼痛或痛苦的、本人實施的酷刑罪實行行為;同時忽略了《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4條規定的“企圖”對他人實施酷刑罪的“圖謀”行為也為酷刑罪行為??梢?,第四說也未能全面概定酷刑罪的本質特征。
綜上,我們不妨先將《聯合國反酷刑宣言》和《聯合國反酷刑公約》關于酷刑罪的定義敘述茲后,爾后闡釋我們對酷刑罪概念的理解。
《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條對酷刑解釋如下:
“為本公約的目的,‘酷刑’是指為了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報或供狀,為了他或第三者所作或涉嫌的行為對他加以處罰,或為了恐嚇或威脅他或第三者,或為了基于任何一種歧視的任何理由,蓄意使某人在肉體或精神上遭受劇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為,而這種疼痛或痛苦是由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其他人所造成或在其唆使、同意或默許下造成的。純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法律制裁所固有或附帶的疼痛或痛苦不包括在內?!?/p>
《聯合國反酷刑宣言》第1條規定:“為本宣言目的,酷刑是指政府官員,或在他慫恿之下,對一個人故意施加的任何使他在肉體上或精神上極度痛苦或苦難,以謀從他或第三者取得情報或供狀,或對他做過的或涉嫌做過的事加以懲罰,或對他或別的人施加恐嚇的行為。按照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施行合法處罰引起的、必然產生的或隨之而來的痛苦或苦難不在此列”。
分析上述兩個反酷刑國際文件,可見二者從效力到酷刑內容上均有較大差別。表現在:
首先,從效力上講,一般而言,惟有國際公約有法律約束力,國際宣言卻沒有。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后者主要地是提出和從事某些相關倡議或宣傳。對此,我們還可援引《聯合國反酷刑宣言》本身來說明。該宣言“引言”稱:
“通過保護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宣言,其全文附在后面,作為所有國家和執行有效權力的其他個體的指導方針”。
――顯然,“指導方針”對國際條約的成員國而言僅有指導意義而沒有務必遵循的拘束力。“公約”卻有著必須遵循的、不容置疑的權威性。當然,盡管公約必須遵循,但惟有對那些批準了該公約的國家才具有約束力。然而中國正是不僅僅簽署、而且批準了《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從未聲明它不受公約第1條的約束,就是說,中國有履行公約所規定的反酷刑條款的國際義務。同時,作為中國學者,我們也有義務宣傳和敦促它的履行,包括履行該公約第1條的規定。另一方面,我們還注意到,假如反酷刑宣言的某些內容已經成為國際習慣法的一部分,該部分也是應當遵循的,然而,迄今為止,反酷刑宣言的相關部分并沒有成為國際習慣法的一部分?;诖?,在關于酷刑罪的概念方面,在反酷刑公約和反酷刑宣言之間,宜當選擇前者。
其次,《聯合國反酷刑公約》明確地將“酷刑”與“其他殘忍的、不人道的和有辱人格的待遇和處罰”區別開來了。
《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6條明文規定,“每一締約國應保證防止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其他人在該國管轄的任何領土內施加、唆使、同意或默許未達第1條所述酷刑程度的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行為。特別是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三條所規定義務均應適用,惟其中‘酷刑’一詞均以‘其他形式的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等字代替”??梢?,公約已明確地將“酷刑”與“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行為”區分開來。
再次, 《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確定的行為主體范圍比“反酷刑宣言”確定的范圍更寬。按照公約的規定,實施酷刑的行為人不僅包括公職人員,而且包括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其他人。除此而外,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還發出了有關文件,允許在某種特定的場合對“公職人員或者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人”作出某種擴大解釋,例如在涉及兒童或者病人的案例中,行為人可以是對病人、兒童等有著某種特定權威的、正從事著教育、醫療工作的任何人。[5] 而《聯合國反酷刑宣言》確定的酷刑主體范圍僅限于“政府官員”。
第四, 《聯合國反酷刑公約》所規定的行為人的行為目的范圍比《聯合國反酷刑宣言》確定的目的范圍更寬。按照該公約的規定,行為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從受害人或第三人處獲得情報或供狀,或僅僅為了對他或第三者所作或涉嫌行為加以處罰,還包括基于任何歧視理由所實施的行為;聯合國反酷刑宣言的行為目的卻不包括其他“任何歧視目的”在內。
第五,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和“反酷刑宣言”之間的另一重大區別在于:公約第1條第1款末尾所表述的“除外條款”不同。在宣言中,合法的懲罰行為須與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相一致時,其引起的疼痛或痛苦才不被認為是酷刑。[6] 然而,在反酷刑公約中,對合法制裁的這一“限制性規定”被剔除出去了。意即只要是國家刑罰權賦予的合法制裁引起的疼痛或痛苦,都不在公約劃一的“酷刑”之列。據此,新加坡刑罰上規定的鞭刑,就不是《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確認的“酷刑”。[7] 對此,雖然某些公約成員國或學者因此限制性條款被剔除深感遺憾,[8] 但在筆者看來,由于這一“剔除”祛除了干預他國刑罰權之嫌,其勢必有利于締約國之間相互監督并自覺遵循該公約律定的酷刑定義,因而并非弊事。
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和反酷刑宣言在拘束力和酷刑定義上有如此之大區別,那末,對有關專業人士而言,選擇何者作為定義酷刑罪的相對基準以便達致交流和溝通上的一致更加適宜且切實可行呢?例如上文關于酷刑概念的第一說主張者所定義的狹義上的酷刑,就很可能是以《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為其定義基準的(或者說其酷刑概念更符合該“規則”匡定的酷刑內涵);而由美國的巴西奧尼教授為首的學者所定義的酷刑概念則是以《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條規定為其定義基準的。
就此基準問題,我們認為,考慮到中國已經簽署且批準了《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確有遵循它的義務;考慮到公約締約國的廣泛性以及確認一個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酷刑標準的必要性;考慮到中國民眾對國際法意義的酷刑概念的普遍誤解;考慮到國際法上的拘束力的制約性等,據此,我們的回答是,以具有國際拘束力的《聯合國反酷刑公約》作為我們定位酷刑概念的基準,不但因其效力上的權威性而更具“合法性”;而且因其酷刑主體外延的擴大、行為目的內容的增加以及“除外規定”限制條款的剔除而更能達致對各國人權與國家刑罰權的雙向保障,從而有利于反酷刑目的的實現。為此,我們認為,以《聯合國反酷刑公約》而非《聯合國反酷刑宣言》作為定義酷刑的基準更加適宜且切實可行。而后者,在我們研究酷刑以外的其他人權保障論域以及對有關酷刑定義或相關規定作比較研究時,仍然有其特殊指導意義。
此外,在論及酷刑罪概念時,有必要特別一提的是《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4條對酷刑罪的補充規定。該條規定:“每一締約國應保證將一切酷刑行為定為刑事罪行。該項規定也應適用于施行酷刑的企圖以及任何人合謀或參與酷刑的行為”。
――由此可見,按照上述規定,“圖謀”實施酷刑、任何人等“合謀或參與酷刑”,也是公約確認的酷刑罪行為。而“合謀或參與”,眾所周知,只能發生在“共同作案”的共犯場合。由此可見,第4條的規定,不僅僅將“圖謀”實施酷刑行為增設成了酷刑罪行為之一;而且對共同實施酷刑罪的主體作了擴大性規定。亦即:當其“共同”實施酷刑罪行為時,“合謀或參與”的行為人可以是“任何人”而不一定如單獨酷刑罪主體那樣須具有“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身份。
二、國際刑法上的酷刑罪概念詮釋
根據《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第1條、第4條的規定,且將國際刑法上的酷刑罪概定如下:酷刑罪是指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其他人,為了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報或供狀,或為了處罰某人或第三者所作或涉嫌行為,或基于恐嚇、威脅目的或任何歧視理由,而故意造成或唆使、同意、默許造成、抑或企圖造成或任何人等合謀、參與造成某人在肉體或精神上承受劇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為。但是,純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其所固有或附帶的疼痛或痛苦除外。
由此概念可見――
首先,酷刑罪不是具體的個罪而是含有多種具體犯罪的類犯罪。相應的,酷刑罪罪名也非個罪罪名而屬某一類犯罪的類罪名。例如中國現行刑法上所規定的屬于酷刑犯罪的罪名就有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報復陷害罪、體罰虐待被監管人罪、虐待部屬罪等等。[9]
其二,酷刑罪的主體是“公職人員”和“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人”。所謂“公職人員”,《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的英文版原文為 "a public official", 中文又可解析為公務人員。“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人”, 英文版原文為 " other person acting in an official capacity",指雖然不具有公職人員身份,卻以其身份行使官方職權的人。需要強調的是,按照公約的規定,酷刑罪主體應為任何“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人”,而非“特定的國家機關或在此特定國家機關履行公職的人員”;更非僅僅限定為司法機關或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無疑,假如我們按照上文第一說的這一限制性條件來框定酷刑罪主體,就會在事實上人為縮小該罪主體范圍、從而有可能恣縱某些實施了本罪的犯罪人。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按照公約第4條的規定,在共同實施酷刑罪的場合,對合謀者或參與者沒有身份限制。亦即只要主謀者或部分酷刑行為人具有上述特定身份即可,合謀者或其他參與者可以為“任何人”等。
其三,主觀上行為人必須是故意實施酷刑行為。這里,有必要強調說明的是,盡管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已就酷刑包括廣義酷刑的各種形式的主觀“故意”作出了明確規定,國外學術界仍有持不同意見者。根據該不同意見,在受害人是未成年人的場合,有關機關不僅需要對故意、而且需要就“疏忽大意”情況下的作案加以考慮。即:當其廣義的酷刑被施加于未成年人之身時,“就未成年人而言,(故意)這一理念的限制似乎太大了”,“世界反酷刑組織,每一年均有關于同居一處的成年的被拘留人對未成年的被拘留人施加暴行的、頗高的案件發生率”?!翱垂苓@些拘留所的看守人員無不知道這樣的”墓地“對于被關押在此的未成年人的緊迫危害,對于那些年齡特別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因而,那些負責看守的人員沒有‘故意’地引起該拘留所的未成年人的疼痛或痛苦的事實,似乎不該是將此案情排除在(廣義)酷刑定義之外的關聯因素”。[10]
――對此觀點,考慮到概念的相對性和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贊同之,就是說,我們贊成法律責任的范圍可以在特定場合對于被害人為未成年人案的適度擴大。然而,我們仍堅持:一般情況下,遵守公約關于酷刑定義的一般性規定非常必要,否則將擴大酷刑的范圍。就是說,至少在被害人不是未成年人的場合,行為人故意地違反公約的規定是不可或缺的。
其四,酷刑行為并不絕對地要求發生在刑事偵查或訴訟階段,盡管實踐中,酷刑的確時常發生在此階段。但“行為時”和“行為地”不是成立本罪的必備要件。就是說,酷刑也可以發生在非刑事司法過程中,例如基于種族歧視而發生的對難民的酷刑、為了獲取情報而對第三人的酷刑等。同時,遭受酷刑的對象也不必非要“特定的人等”,雖然實踐中,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和其他在押人員等確曾比其他人更容易成為酷刑的對象,然而,根據《聯合國反酷刑公約》的規定,任何第三人等均能成為酷刑罪的對象,例如針對政府官員、公職人員的批評人、舉報人等即屬之。
其五,導致“劇烈疼痛或痛苦”的結果,是構成酷刑罪的必備要件,否則不能成立該罪。也就是說,從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角度看,酷刑罪是結果犯:“劇烈的疼痛或痛苦”二者必居其一,否則不能構成酷刑犯罪。這里“疼痛”是相對于肉體上的痛楚而言:“痛苦”是相對于精神上的痛楚而言。
那末,怎樣理解“劇烈的”疼痛或痛苦?事實上,不言而喻,痛楚“劇烈”與否,正是狹義的“酷刑”與“其他殘忍的、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之間的重大區別點之所在。然而,無論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還是聯合國反酷刑委員會均未就此作出明確解釋。同樣,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和反酷刑宣言也未對此有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