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和父親一星期兩次

和父親一星期兩次

時間:2022-06-30 12:59: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和父親一星期兩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和父親一星期兩次

第1篇

1、大蒜緩解疲勞

人們都知道,大蒜具有強大的殺菌能力,能消滅侵入體內的病菌。但你知道嗎?它還有助維生素B1的吸收,促進糖類的新陳代謝以產生能量,并緩解疲勞。大蒜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功用就是提升免疫力,其中所含的硒化鉛還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被視為防癌食物。

當然,如果想提醒自己什么時候該吃蒜了,也可以掃以下二維碼,我們會定時告訴你哦!

2、多吃蠔能補精

男性從24歲后,的質與量都在走下坡路。男性里含有大量的鋅,當體內的鋅不足時,就會影響的數量與品質。而海鮮類的蠔、蝦、蟹的鋅含量最豐富,一顆小小的蠔中的鋅含量就能滿足一天所需(15毫克),從而增強男人的性能力。

3、燕麥有益心血管

燕麥、堅果、植物油中都含有維生素E,可以預防膽固醇堵塞血管,清除體內垃圾,建議男士們應多吃這類食物。李志紅還特別指出,燕麥中含有豐富的可溶纖維素,可以通過清理膽固醇來保護男人的心臟和血管,減少罹患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的風險。

4、深海魚少中風

男人患高脂血、中風的年齡段正逐年下降,而深海魚中的歐米伽-3脂肪酸可以阻止血液凝結、減少血管收縮、降低甘油三酯等,對維護心臟血管健康特別有效。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魚包括鯖花魚、秋刀魚、石斑魚、鮭魚等,可以替換著吃,不過要記住一星期應至少吃兩次魚。

5、番茄保護前列腺

番茄紅素可清除前列腺中的自由基,保護前列腺組織。這種天然類胡蘿卜素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葡萄柚等紅色食品中,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100―200克番茄,就能滿足身體對番茄紅素的需要,而熟番茄更容易被人體充分吸收。

6、吃豬肉時搭配豆類

男人往往偏愛動物性脂肪,但這會使腎臟超負荷運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的風險。所以,男人應學會清淡飲食,特別是減少動物性油脂和總的烹調油數量。另外,吃豬肉時最好與豆類食物搭配,因為豆制品中含有大量卵磷脂,可以乳化血漿,使膽固醇與脂肪顆粒變小,防止形成硬化斑塊。

第2篇

離婚后,父親還是一星期過來兩次看孩子,與母親客氣地點頭寒暄,恍若老同事。

總在父親走后,母親閑閑表示著鄙夷:“現在來裝了,找小三的時候呢?”正擦地板的手加把勁,務必擦掉這男人的所有痕跡。愛潔、節儉、好面子的母親,幾乎永遠在做家務,手不停口也不停,素寧已經聽過無數次,但還得一次次聽下去:

出身寒微的父親,如何依仗母親娘家度過最困難的時光,一有錢就變壞,為了離婚,什么都不要了:房子、積蓄,包括素寧。

最后,母親悻悻地說:“也許他和小三是真愛呢,祝他們幸福吧。”

至于自己,母親有一句口頭禪:“要不是為了你……”母親的青春就是葬送在素寧身上的,素寧恨不得一死了之,才能贖了這罪。

大概為此,所以起先小羅最吸引她的地方,就是他的臟亂差。他們是大學同學,小羅出身三線城市,卻是省一級的高考探花,一身純樸土氣卻毫不自卑,走路時連蹦帶跳,累了隨地一坐,起來拍拍屁股上的灰。和小羅在一起,什么也不用考慮,母親從來不讓她吃的街邊攤、永遠不會帶她逛的夜市,都不再是禁忌。

母親是反對的,她與時俱進學會了“鳳凰男”這個詞:“我吃的虧還不夠嗎?你還來吃。”但是這一次,素寧與她大吵大鬧:“不是每個人都像我爸。”

母親仿佛還要說什么,但最后還是吞了回去,掉開臉:“……也是你的命。”

大學畢業,他們就結了婚。小羅創業,素寧進入國企,做一份清閑的工作。她很愛自己的小家,每天花心思動腦筋,希望小羅能眼前一亮。但小羅很快就膩了,說:“窗簾有必要一周一洗嗎?”接著就說笑話:“我現在半夜都不敢起來上廁所,一泡尿回來,被子都疊好了。”最后就煩了:“你能不能不管我的文件包?我就是個鄉下人,你又不是不知道。”

他不領情,這讓素寧很不開心。

而隨著小羅事業慢慢起步,素寧和母親都陷入了深深的不安。母親是不斷耳提面命,素寧聽厭了,可是自己心里仿佛也有只小燕子在叫:男人有錢就變壞,就變壞,就變壞……每個小羅出差的夜晚,素寧滿腦子都是:閃爍的紅燈、媚笑的嘴唇、安全套……

一個大冷戰,不能不撥個電話過去問個平安。開始小羅都接,后來她查崗得實在頻密,小羅不耐煩了,就掛斷,她又追命連環CALL,最后發展到,小羅開會的時候,要暫時把素寧的電話和家里電話拖到黑名單,會后才放出來。

他們就這樣,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素寧煩他進家不立刻換鞋,經常把臟腳印踩到衛生間,恨他解釋不清荷包里幾張大鈔的消失。她從不知自己口才這么好,能把小羅質問得啞口無言,她卻越來越難過,淚如雨下,語不成聲。小羅越來越疲于奔命應付解釋,終于大吼一聲:想離婚就直說!兩個人都靜了下來。

素寧偏頭,從一明如鏡的玻璃窗上看到自己的臉,滿是淚痕,蒼老憔悴,剎那間,她仿佛以為那是母親,而她對面的,是她已經多年只偶爾來往的父親。她看到怨恨、猜疑、疏離的冰山在悄然成長,他與她是雙雙遇難的泰坦尼克。她不想這樣。他們明明相愛,她深信小羅不曾背叛,因為他摟著自己入睡的雙臂,還那么溫暖有力。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耐心聽完素寧的心結后,心理咨詢師給出了意見:

其實,素寧是帶著父母結婚的。母親對家庭的高度重視以及孜孜不倦,隨著她的言傳身教,已經變成素寧性格的一部分。而母親一生對父親的不能釋懷,素寧也全盤接受。母親把自己壓抑得越強烈,素寧就越能深刻理會她的痛,恐懼與不信任深繞于心。而父親對家庭的背叛,其實素寧也從不曾原諒與接受,她覺得父親偽君子、忘恩負義,難免把這形象指向所有男人。而她代入母親的形象這么深,就很自然地,把父親的帽子放在了小羅頭上。

表面上,這是她與小羅的婚姻,但本質上,這是她、小羅、父親、母親四個人共同的糾纏。一張婚床上睡下兩對夫妻,其中一對還是仳離的怨偶,可實在太擁擠。

第3篇

有人給表姐介紹男朋友,星期天她非要拉上我不可,讓我替她把把關,最重要的是幫她分析談話內容,以此判斷對方身價。約會前,我和表姐都精心打扮了一番:她穿明艷的緊身襯衣,亮皮短裙,明麗照人;我則穿簡單的白色T恤,淺藍牛仔褲。美麗是需要襯托的,今天我的角色就是陪襯玫瑰的綠葉。

和表姐走進咖啡屋,我一眼就看見坐在第二個窗戶旁邊的高洋了,他就是表姐要見的人,一個英俊的陽光男孩。我們落坐后,表姐一邊把玩著小勺子一邊裝成很不在意的樣子問:“請我們喝這么好的咖啡,你要工作幾個小時才能掙出一杯來呀?”

高洋愣了一下說:“平時,我一般愛喝白開水的。”顯然他是理解錯了表姐的話意,而我明白表姐正在拐彎抹角地問人家的收入。果然,聊了一陣后,表姐開始變間接為直接,她挺直身板說:“介紹人沒告訴我你的收入,能不能大致介紹下呢?”

高洋有些吃驚,但還是回答:“我從學校畢業時間不長,目前還是個小職員,薪水不是很高。”

“有房子嗎?”

“我還和父母住在一起,不過,我打算存錢……”

“存錢買房是吧?還是按揭吧!等到上天堂的那一天,終于可以自豪地對上帝說:‘我總算付清了房款!’是嗎?”

表姐的勢利讓我都看不過眼了,我在桌子底下踩了她一腳。我開始同情高洋了,好脾氣的他還在忍耐著。終于,我忍不住了,說:“其實除了錢,男人的智慧、勤奮、熱情、正直、寬容、幽默,這些品質比起金錢來都更重要,我想表姐也是這樣認為的。”

第二天見到表姐,她很不高興地對我說:“你那樣幫著他說話,是不是喜歡上了他?像他那種既沒車又沒房的窮光蛋,只能蒙蒙你這種頭腦簡單的傻丫頭。還智慧、勤奮、熱情、正直……能當飯吃還是能當衣穿?”顯然,高洋和表姐沒戲!

一星期后,我意外地接到了高洋的電話,他約我出去。盡管他是表姐眼里的窮光蛋,但說實話,我對他的第一印象還是不錯的,所以我痛快地答應了。表姐知道我和高洋約會,便替我著急地問這問那。我說:“他這個人其實不錯……”表姐恨鐵不成鋼地打斷我:“幼稚呀幼稚,愛情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只有金錢才是愛情的有力保障,以后跟上那個窮光蛋受苦受累喝西北風,可別怪我沒給你提醒!”

高洋是個勤勞節儉的人。周末約會時,一想到他掙錢那么的不易,我就不忍心讓他破費。這時,高洋就會對我的理解和體貼報以感激的一瞥,并尊重我的意見。有時還寬慰我:“我們今天的苦是為了明天的甜,只要努力肯干今后一定會過上好日子的!”看著他堅定的目光,我沒有理由不相信他。

于是,免費的街心公園、蔥郁的林蔭道成了我們最好的約會去處。不過,窮人談戀愛自有窮人的高招。炎炎的夏日,我們走累了口渴了,便會找家商場進去休息會,商場里一般都設有座位。我們喝著最廉價的冰鎮純凈水,享受著涼爽的免費冷氣,好不愜意!

每當看到商場里那些大包小包滿載而歸的情侶和衣著華麗的俊男靚女,他會詼諧地對我說:“等我有了錢,就讓你每天數著錢玩,絕不像他們這么辛苦。”我白他一眼,一酥拳打在他的胸口,他會一把抓住我的小手,順勢把我擁入懷中。這時,我會覺得空氣里都充滿了甜蜜的滋味。

就這樣,我和高洋在不同的商場里度過了無數個周末。我想,恐怕只有我們這樣的窮人才會想出這么絕妙的辦法。

時間一長,我發現高洋還是個很有幽默感的男人。他總能適時地從嘴里說出一些很經典的話,讓你忍俊不禁,把生活中的煩惱和不快統統拋到九霄云外。

我覺得幽默是跟智慧相聯的。的確,高洋很聰明,他好像什么都會,我的電腦壞了,他三下五除二就給修好了,他甚至還會包餃子……在我眼里,他簡直就是個全才。

在我和高洋的愛情突飛猛進之時,表姐還在堅持不懈地尋找著她的金龜婿,并對我們的愛情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她說:“沒有金錢的愛情簡直無法想象,起碼都無法保證一個星期聽一次音樂會喝兩次咖啡看三次電影逛四次街買五件衣服……天啦,你不覺得跟上那個窮光蛋太虧了?”

可是,我和高洋在一起感到很幸福,好多人都說我的臉色越來越紅潤了,我想這一定是愛情的滋潤,倒是表姐看上去越來越憔悴了。

轉眼半年就過去了。元旦,高洋的公司要開表彰大會,同時舉辦舞會,他邀我參加。他們公司的舞會辦得很隆重,他很興奮地把我介紹給他的同事,說我是他的女朋友。舞會結束后,就是表彰大會,當臺上領導念出高洋的名字時,有一個同事猛擂了高洋一拳,佩服地說:“你小子真行,今年又是你得獎,恭喜恭喜!”

高洋健步走上領獎臺。我身邊的一位中年女士轉過身來很親切地對我說:“你的眼光真不錯!高洋是個非常優秀的小伙子,他父親是我們公司的董事長,可他從來不高高在上,而是從最低最苦的小職員做起。他將來一定能夠接好他父親的班!”

這突如其來的話讓我很驚訝,倒不完全是因為他的父親是董事長,還有他平時的言行根本與富家子弟搭不上邊。

當高洋領完獎回來,我有點生氣地問他:“你為什么要騙我?”

他撓著頭不解地看著我說:“我騙你?騙你什么?”

“你的父親是大老板,你為什么要瞞我?”

他聽后,很認真地對我說:“對不起,你別誤會!我一直認為董事長只是父親的一個職業,和做教師或當鉗工沒什么兩樣。何況,我父親就是從鉗工做起的。只要肯努力,我今后一定會比父親做得更好。”

“可是……可是,你們家那么有錢,而我只是個小小的打工妹。”我有些擔心地說。

高洋扳過我的臉,望著我的眼睛說:“小傻瓜,你不也沒有因為我是個窮光蛋而嫌棄我嗎?這回咱倆就算扯平啦!”

第4篇

孩子撫養權的喪失

事情發生在2011年8月的一個深夜,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小鎮一條僻靜的小馬路上,停靠在人行道旁的一輛小車里不時傳出一個嬰孩的陣陣啼哭聲。一位鄰居循聲出門,只見在小車里,僅1個月零3天的諾莎哭得小臉通紅。她趕緊去敲隔壁孩子的家門,孩子父親開了門,他無不歉意地解釋道,他在家里正忙著整理剛從超市里購來的貨物,將嬰孩忘在車里了。第二天, 該鄰居到當地警署報了案。第三天,在兩名警員陪同下,一位社會工作者將這嬰孩領走了。在等待法院裁決前,這孩子暫時被法院送到指定的一戶人家收養。

其父親辯解道,孩子被留在車上無人照管僅幾分鐘而已,而那位鄰居則聲稱,她聽到嬰孩斷斷續續的哭聲長達三刻鐘。面對這一指控,父親無奈之極,該嬰孩的母親又不肯露面。8月16日,法院作了判決,剝奪了他們的撫養權,將孩子交給了他人收養。孩子父母深感憤怒與失望,他們不得不求助媒體,試圖獲得大家的同情和支持,他們多次上電視臺接受采訪,要大家相信,他們有能力養好這孩子。

是否可以看作僅僅是一起“因責任缺乏”的普通案件呢?事情沒這么簡單,意大利法官在判決書里對這對夫婦的年齡作了公開的指責,這是意大利史上前所未有的。其父親70歲,是個退休員工,其母親57歲,圖書館管理員。諾莎的母親為了懷上這孩子,專程跑到國外,在外國醫生的幫助下,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才算有了這孩子。法官在判決書上寫道:這對高齡夫婦沒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由于他們年歲過高,該孩子很快會成為孤兒;即便孩子未成為孤兒,在他最需得到父母幫助時,由于父母的衰老,他不得不擔當起照顧他們的重任。法官認為,“他們出于自私作了這一選擇,他們忽視他人權益,一味追求自己的滿足”。

這一判決引起了意大利輿論界的異議,法官不得不對此再作解釋。他們指出,他們的批評并非僅僅針對這夫婦的高齡,他們更關注的是這對夫婦的“過失和責任性的缺乏”,法官認為,“鑒于這夫婦過高年齡,他們無法保證承擔自己必須應盡的責任。”

究竟多大年齡不能生孩子

意大利法院這一判決盡管受到了意大利媒體的質疑,卻受到了法國眾多醫生的歡迎。他們認為,這些“高齡父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要有孩子的愿望,而不顧年歲已高的事實,他們將孩子的利益置于腦后。不少法國醫生對這些高齡顧客的生育要求斷然拒絕,當然這樣的拒絕有其風險,究竟什么樣的年齡在生育上算“高齡”,法律上并沒明確規定。這樣的拒絕帶來的副作用是:那些還在生育期而患不育癥的病人會有可能遭到拒絕。因為有人認為,女性有權求助醫療技術來生孩子,直至絕經后。至于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高,生育能力逐漸減退,也就沒什么年齡規定了。

法國統計與經濟研究所對此曾作過民意調查:你認為,無論是男的,還是女的,什么年齡不該再有孩子?這問題對注意隱私的法國人來說確實有些唐突,但他們還是坦然面對這問題,他們的回答代表了社會廣大群體約定成俗的想法,他們認為,不該再生孩子的年齡,女性應在40歲,男性應在45歲。雖然大家這么想,但事實上,大家并沒這么做,每年有不少法國人毫不在意地跨越了這一限制。例如,法蘭西共和國前總統薩科奇先生就是56歲又當爹的“高齡父親”。有人在法國《家庭史研究》雜志上撰文介紹,目前在法國約有2.9%的嬰孩來自高齡夫婦,而上世紀80年代,僅為1.1%。由此可見,高齡夫婦的生育比例正呈上升趨勢。

哪些群體是“高齡父母”

法國人還是懷著同情看待這些懷抱孩子、步履顫巍巍的“高齡父母”。究竟是哪些人更容易成為“高齡父母”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員馬科·貝善對此作了研究。他認為,在這些通過醫生幫助或不幫助的“高齡父母”群體中,首先是知識女性,她們崇尚“先立業,后成家”,在職場上得到成功后,她們才會想到生個自己的寶寶,而且她們往往生一個;其次是那些男性知識分子,他們第一次婚姻有了孩子,然而當他們與年輕女性邂逅后,第二次婚姻又會生出一大堆孩子,此時他們也老了;最后是那些工人、移民或重組家庭的父親,他們的孩子常常姍姍來遲。因此,“高齡父母”并非自己選擇,而是生活所迫。

66歲的皮埃除了有一對大女兒外,還有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按皮埃說法,第一次婚姻在痛苦中結束后,他與一位年輕女性一見鐘情,他新女友在相識一個月后便懷了孕。皮埃百般勸說,該女友堅持要生下這孩子。當這女嬰生下后, 皮埃不忍心看這孩子在孤獨中長大,他們又積極謀劃了第二個孩子的問世。這兩個孩子今天已8歲和3歲。作為醫學教授的皮埃,20年來從未缺席過美國召開的世界醫學界年會,但今天他心甘情愿在街心花園陪孩子拍皮球,他沒絲毫遺憾。當年,他與前妻離婚時,為了解決探望孩子的問題,他與前妻對簿公堂。在法庭上,他前妻指控他年齡太大,無法承擔一星期兩次看管孩子,盡管這指控因證據不足沒得到法官認可,但法官對他如此“高齡”還是頗有微詞,他們擔心孩子會很快沒爸爸。皮埃對此不屑,他以99歲父親為例,說他父親身體硬朗,還有個66歲的情侶為伴,并且那位老太太看上去比他父親還老。

不同的醫院,不同的做法

在這些高齡老人要求生孩子的過程中,去醫院找醫生幫助是必不可少的。在不同的醫院,這些老人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對待。法國斯特拉斯堡醫學教育和醫療中心的醫生將男性生孩子年齡放寬到50歲,如超越這年齡,那就得區別對待了。生育生物學專家斯泰芬·維維勒認為,這樣做合情理,因為在法國,男性到了45歲就不能再捐贈了。據最近研究表明,“高齡父親”生下的孩子患矮小癥、染色體畸形、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的風險大有增加。上塞納省的昂托瓦·貝克萊醫院的熱內·費特曼醫生對這些孩子的疾病風險深為清楚,但他無奈指出,自己也只能將風險的可能告訴對方而已,無法阻止他們強烈的生育意愿。他指出,當這些老人反復考慮后,認為自己身體與心理處于良好狀態,作為醫生就不能像法庭審判員那樣來阻止他們。“我們不能將這些孩子可能面臨的不幸來嚇唬他們,因為,無論年輕,還是年老,誰也不能避免死亡。”在他那些登門求助的高齡客戶中,有的已超過了70歲。

第5篇

直到那一晚看到他。

他長得英俊,難得的是他偏偏還帶著一股子模糊不清的氣質,一下子便吸引住她的眼球。他穿得隨意,但搭配得剛剛好。一說話便微笑,唇角輕輕上揚,眼梢眉角都是笑意。

是同學宋每的生日。他對所有女生都一樣,奉迎殷勤,態度分明是曖昧的,卻又讓人感到若即若離。

最后他主動坐到她身邊,熟稔且關切地詢問,為什么一個人坐在這里?她幾乎能嗅到他衣領上的肥皂清香。

她只覺得全身發燙,好像是喝多了,酒勁開始上頭。她的身子晃了晃,他立刻注意到了,攬住她肩膀,說,是不是有點頭暈?來,肩膀借你靠一下。

她想也不想,就靠了上去。

心頭歡喜又絕望。

原來,她也有這一天。

那是2001年。初夏。N城。正值花期,街道兩旁到處都是怒放的花朵,空氣里彌漫著馨香。

她很快打聽到他的情況,長得好,身家好,學習也不賴,除了花心,他幾乎十全九美。但是許多女孩都主動為他澄清,他那叫風流倜儻。他有無數女友,個個都花容月貌。她什么都沒有。晚上在鏡子前待到膩,也沒發現身上足以自傲的地方。

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最后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頻繁出現在他愛去的咖啡廳里、每天必經的林蔭道上。一次兩次,終于如她所愿,他們成為朋友。他總是叫她,喂。眉眼彎彎的,讓她傘身心變柔軟。

2004年,他在廣州,她也在廣州。他與朋友合作開著一問小小的電子公司,美女依舊如云。偶爾也會電話給她,她實在憎恨自己沒骨氣,明明每天都在發誓,忘了他,不再理睬他……可是他的電話一來,她便像小鳥一般飛撲過去。

他總是向他的那群朋友介紹她,我朋友非兒,在廣州大學讀研,讀書最厲害的就數她了。

這便是她最大的優點了。他所有的朋友里,都是吃喝玩樂的高手,唯有她,念得一手好書。為此,她也不得不努力,以便持續保持這唯一的優點。

為了他,她甚至放棄了去上海復旦的機會。廣州天氣酷熱,一到炎夏,她就長痱子,背上還老長痘,咽喉喜歡動不動發炎。但都忍著。

2005年的夏天,他突然失蹤了。非常久沒接到他的電話,她忍不住打過去,他關機了。這是從來不曾發生過的事,她立刻緊張起來。

她去他的公司找他,逐一給他的朋友打電話,他們都說好些天沒見過他了。好不容易打聽到他有一個比較密切的女友,左思右想,還是厚著臉皮打了電話過去,那頭一直追問她是誰,她猶豫半晌,才道,我是非兒。

那頭松了口氣,哦,非兒啊。

原來,他也向她們提起過她的。但是,想必是最最漫不經心的,最最不以為然的,若不是,對方就不會一聽到是她,就一副放下心來的口氣了。

好像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吧。女孩說。

噢。她又追問,那么您有他家里的電話嗎?

女孩報了一串數字給她。女孩在電話那端笑了笑,他說得對,果然是你最關心他。

她的心如受重擊,差點呼吸不上來。

她轉而撥打那串數字,一直無人接聽。世界這么大。一想到有可能永遠失去他的消息,她就不寒而栗。

她趕到車站,訂了最近的一張車票,連夜奔赴他的家鄉。找了一家酒店住下,繼續撥打他的電話。

這一次,終于打通了。當電話里傳來他疲倦的聲音,喂……她驚喜得落淚。

你在哪兒?她問。

他說,我在向日葵酒吧。

她說,你等我,我馬上就來。

原來他父親被告與某經濟案有關,被押候審,母親被這突然襲來的變故打倒了,一病不起。他到處找人,結果發現,原來人走茶涼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他倚在她懷里哭泣。她撫摸他的頭發,像他是她的孩子。

他在她懷里睡著了。她卻久久不眠。她的手指撫過他好看的眉和眼,唇角。她動了動身子,睡夢中的他喃喃出聲,別走。他扯住她衣角。她不知道為什么,淚水嘩嘩落了下來。

她陪了他整整一星期。一星期后,他父親安然無恙歸來。她與他的父母一塊兒,吃了一餐飯。看得出來,他們都很喜歡她。也是,患難里只有她陪在他身邊。

他恢復了往日的神采,照例笙歌不止,但對她,和從前總有那么一點不一樣了。從前,好像僅僅只是朋友,而今,他像把她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在親人面前,他不掩飾,更放肆,反正,她總會容忍他,原諒他。

他們一起回到了廣州。然后,又恢復到從前。他想起她來,給她電話,她便拋下一切奔向他。

2006年,他們在廣州見了最后一面。他告訴她,他決定結束在廣州的公司,回N城。

她有點訝異,問,為什么?

旁邊的朋友笑起來,不就是為了最近認識一個N城的網友唄。

她嘆息,又不是第一次戀愛,犯得著要結束公司這么嚴重嗎?

他嘻嘻笑,在N城也可以開公司嘛。

她質問,那么上次的那個女友呢?我記得你說過,她是你見過的最好的……

他也不覺得尷尬,只微微側過臉,干咳兩聲。但立刻轉過臉來,嬉笑著懇求她,晚上去飛來舞吧,你幫我跟她說一聲。

她瞪他,說什么?他笑,你懂的。她已經記不清,幫他做過多少次這種事了。

晚上去飛來舞吧,他照例玩得興高采烈。她找到女孩,只說,他可能要回N城了。

女孩好聰明,立刻明白她的意思,也不悲傷,只憐憫地看著她,閑閑地問,他這種人,你還要愛他愛到幾時?

她拿著酒杯的手狠狠顫抖了一下,酒全灑在了裙子上。

2008年。她回到了N城。她原本有更好的選擇,但是,她還是回到了他的身邊。

他第一時間約她吃飯,這讓她感到稍許安慰,至少他心里不是沒有她。

他們已經很久不見面,他還是老樣子,乍一見他,她的心仍然輕且狠地跳動一下。

他一坐下來,就喜滋滋地說,我要結婚了。

她吃了一驚。他坦白道,覺得只有結婚才安心,怕她有一天會離開。

她心里一動。原來,他也有這樣一天。

他朝她眨眨眼睛,哪天一塊兒吃頓飯,介紹你們認識。她呀,真的很好……

她端起咖啡喝,冷不防被燙了一下。

他有些不好意思,她今天加班,我想中午過去陪她吃飯。

她揮揮手,去罷去罷。

他走后,她獨自坐了許久。窗外陽光燦爛,正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節。她有些恍惚,時間真快,一轉眼,她認識他,已經七年。她眼睜睜地看他從少年變成男人,而今竟然要談婚論嫁了。

晚上她一個人在家里看電視,好幾個頻道都在播放相親欄目,也許,自己也該去相一場親。

她走遍了N市的各大商場,最后挑了一支筆,他雖然不太務正業,但對筆有特殊嗜好,喜歡動手寫字。她親眼目睹他給無數女孩寫情書,內容不定真誠,但

字體必然用心。

想打個電話給他,于婚禮舉行之前先把禮物給送了。他倒先打了來,語氣哽咽,她走了。

她一時沒反應過來,問道,誰走了?

他抽噎著,她啊。留下一封信就走掉了。我不明白,這是為什么……我們明明好好的……我真的很愛她……

她聽到他在哭。她認識他那么久,沒見他為愛情哭過。

等終于找到他,他伏在酒吧桌上已然睡著,侍者說,這位客人喝了很多,剛剛才吐過。

拖他回家又費了好大力氣,最后兩人一起倒在地上。她再沒力氣動他,只好去找熱毛巾來給他擦臉。

突然間,他伸出手來抓住了她。她怔住了。

非兒,謝謝你。他溫柔地在她耳邊說。她下意識地摟住他,她以為,多年的期待終于成真。驀然問,她的手機響起來。

突如其來的音樂聲,像是讓他清醒了過來。她感覺得到,他愣了一下,然后輕輕地,輕輕地松開了手。

2011年的元旦節,母親特地來看她。男友嘉文忙前忙后,比她更盡孝。母親很滿意,私底下勸她,這么好的男人,趕緊結婚吧。

她只笑笑。

屈指數數,她與嘉文認識也有大半年了。嘉文其實真的不錯。普通公務員,薪資不高但勝在穩定,人長得一般但勝在實在,不多話但勝在體貼。

去相親完全是迫不得已,沒想到第一次便碰到嘉文。那么巧,他偏偏對她上了心。他屢次三番地約她,因為介紹人是頂頭上司,礙于情面,她偶爾赴約,漸漸地便覺得了這男人尚還好,于是便淡淡地交往下來。

她與嘉文的婚事終于提上日程。裝修房子,訂酒宴,寫喜帖,嘉文忙得不得了。她沒覺得太過歡喜,但對嘉文,不是不感激的。

3月11號,她突然看到新聞,日本大地震。她的心狠狠咯噔了一下。

其實他們自從三年前的那一夜,再沒聯系過。但她一直有他的消息,他后來去了日本,一直沒結婚,人變了許多,身邊一個女人也沒有,一心只撲在工作上。她默默地聆聽來自各方的,與他有關的信息,又欣慰又心酸。

她跟嘉文說,我要去日本。

嘉文看著她。嗯?

她很平靜,有個朋友在那里。

嘉文聽明白了,一言不發地離開。

她控制不住自己。他的安危,她必得證實,他活得安然,她便也過得心安,他如有危險,她只能選擇,陪伴著他。

嘉文給她發短信:你回來的時候,我不能肯定自己,是不是還會在這里等你。

她回:無論如何,我謝謝你。

她托朋友訂了最近的機票,先飛的上海,再從上海輾轉香港,最后才抵達日本。

飛機一再晚點。她利用每一個間隙試圖撥打他的手機。這么些年,他的手機號一直不曾改變,但他的手機一直處于無法接通狀態。她無計可施,只握著手機默默流淚。

其實自己知道盲目飛來完全無用,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又正值大難時分,哪里那么容易找到一個人。可是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她就覺得距離他近了幾分,心好像也平靜了一些。

深夜的東京,天氣特別寒冷。她的手機突然響起來,手機屏幕上跳躍著一個字:他。

她迫不及待地接通,只喂了一聲,便淚水長流。

他在那頭輕笑起來,我沒事,你別擔心。

他也知道她在關心他。她抽噎得說不出話。原來他懂得的。

你自己也要保重。他說。

嗯。我會。她終于說。

她終于還是沒有告訴他,她就在日本。那是她的事。他們各有各的生活,彼此關切,但再也不會有交集。

輾轉再回到N市,她給嘉文發了條短信:我回來了。

嘉文回過來:我在綠蘿咖啡。

她喉頭有些發緊。那是他們初次見面的地方。

她匆匆趕去,想解釋一些什么,嘉文打斷了她,我找人看過了,四月里有很多好日子。

她向嘉文展開微笑,那就好。

也許每個人都懂得的,每一個從青春走過來的,每一個曾經深愛過的,都會懂得,那個人不可替代,那是因為,他代表了她整個的青春,那是一生里僅有的一場青春。

第6篇

直面人生傷痛,轉變自我

23歲大學畢業后,陳星余開始在一家企業當秘書。從小性格逆反的她,時常頂撞領導,工作不太順心。為了尋找安全感,她很快就結婚、懷孕,然而卻因此陷入更大的憂慮――女兒出生后,丈夫下崗了,她也辭職了,失去了經濟來源,讓她深感恐懼不安。內心的不安反應在了身體上,她的臉上長滿了痘痘,體重飆升。

“要感謝我的孩子,當時嗷嗷待哺的她給了我力量。”她告訴自己要重新面對生活。找不到好工作,陳星余從營業員做起,逐步做到業務員、售后服務部經理。她用了7年左右的時間,才把日子逐漸過好,有點找回了做自己的感覺。這是她的第一次重大改變。

第二次改變,卻是以很驚險的方式發生在女兒身上,讓她有機會再次審視人生的意義。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9歲時面臨手術,醫生選擇進行安全性較高的不破腹手術。可陳星余總預感會出什么,于是去問了醫生3個問題:

“不破腹手術的成功率有多高?”

“5%~10%。”

“如果成功能完全康復嗎?”

“不是,不能激動、不能有大動作。”

“普通破腹手術的成功率有多大?”

“95%~ 99%,但手術過程中孩子會有10分鐘停止呼吸。”

陳星余和丈夫反復商量,如果這個孩子要走,早走晚走都留不住她;可如果不完全治好,孩子一生都會像背負著一個“定時炸彈”。他們選擇了破腹手術。

醫院有20個手術室,女兒第一個被推了進去、最后一個被推出來。事后,醫生對陳星余說:“因為你的選擇,避免了孩子的第二次災難。”原來,醫生在看到孩子的心臟時才發現,一處需要處理的問題原來是兩處,如果采取不破腹手術根本看不到,孩子勢必會受二茬罪。

陳星余說,女兒做手術時,她―直在手術室外祈禱,反思自己的人生,感受女兒給她的力量,她第一次開始感恩命運教會她的功課。

之后,她辭去了蒸蒸日上的穩定工作,進入直銷領域,繼續為自己找尋沒有圍墻的大學。她喜歡直銷這種人與人直接溝通的工作,做起來如魚得水,開了6個工作室,也做到了很高的級別。但此時,夫妻之間長期不溝通、回避問題,家庭角色的不平衡使她的家庭走向破裂。她為此差點患上了抑郁癥。幸運的是,從少女時期就陪伴她的良師益友再次出現在她身邊,讓她冷靜下來。“不是哪一方面的高度就能代表幸福快樂的,幸福是人生全方位的平衡。”她選擇了放棄直銷、放下婚姻。

找回內心的真愛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走進了上海一家成立初期的心理職業培訓學校。創辦人也就是校長很欣賞她營銷方面的才華,邀請她幫助打開心理咨詢師培訓的市場。陳星余決定試一試。學校的這份新工作相比過去清靜,她自己也有時間沉淀下來,通過學習取得心理咨詢師證書。

慢慢地,她感受到自己并不能認同這所學校的辦學理念,開始猶豫要不要離開,但―直不能下決心。這時,她出了車禍,腰部骨折、腦震蕩。但學校堅持不承認這是工傷,甚至陳星余的父親也趕來幫助解決問題。看著老父親為自己奔波,她突然覺得自己的委屈已經不重要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她不再向學校討說法。

傷愈后,她有幸結識了上海心理協會會長,這給她帶來了新的事業機會。這次,她選擇了與對方進行松散型的合作。期間,她接觸到美國愛家協會的成長課程。這次考驗的塵埃落定,終于讓她明白找到內心的真愛才是幸福的惟一途徑。

“人與人之間的磁場很奇妙,只要你發生了改變,對方就一定會改變。”陳星余內心的蛻變,也折射在她的家庭上:經過很長時間的調整和磨合,她與愛人破鏡重圓;與父母的關系也改善,從過去一兩年回去一次到現在一星期回去兩次;女兒也乖巧懂事,健健康康的。內心終于充溢幸福的陳星余,更加希望幫助更多的人,因此她成立了慈恩愛家俱樂部。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俱樂部成立之初,陳星余與3位曾經的心理課程學員一同開拓事業。沒過多久,一個很好的機會就找上門來:朋友介紹了上海一家信息網站副總給陳星余認識,對方提出,可以借助網站在上海已有的300個信息點,將心理咨詢社區化。最初陳星余覺得很自豪,如果能跟這樣―家有國家扶持的網站合作,前景很好。但是,商業計劃書寫了一輪又一輪,她發覺,如果按照對方提出的合作模式,政府投入的大部分費用,是用不到咨詢個案上的。對她個人來說雖然有一定利潤,但這樣的錢,她不想賺。陳星余的婉拒導致了雙方最終的分道揚鑣。對此,合作伙伴表示不理解,陳星余說,她很感激對方盡心盡力的幫助,但她對事業的興趣已經轉向了助人益己上,賺錢已不是做事惟一的考量。

“幫助人們找到回家的路,用這樣的理念去做公司,對人生的積累是不一樣的,總覺得自己身上有某種使命。雖然做公司的過程很難,但總能逢兇化吉、總有貴人相助,所以越做越開心。”她說。

讓她更開心的,是在和每位個案及其家庭接觸過程中,每一次直面生命傷痛與真愛的傾心之交,不僅讓她體會到助人的幸福,也讓她感悟到更多的人生真諦。比起“心理咨詢”,她更喜歡用“陪伴”來形容她與個案之間的關系。

第7篇

原來王大媽的養生秘訣是常飲枸杞茶。據王大媽說,她年輕的時候常害紅眼病,連續幾年,每年一到夏天,都會染上紅眼病,害得眼睛都快瞎了。后來遇上一位老中醫,告訴她這個方子。她堅持天天服用,一直到現在,除了感冒以外,幾十年了,就從來沒有得過紅眼病,還躲過了幾次紅眼病大流行,眼神特別好,真的是神了!

王大伯64歲,瘦瘦的,患有高血壓病,已經退休好幾年了。王大伯最喜歡戲曲,退休后,他成天在電視機前用遙控器按來按去,邊看邊哼,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久而久之,王大伯的眼睛出毛病了,眼睛經常疲倦脹痛,布滿血絲,干澀而有眼屎。到醫院檢查說是得了“電視眼病”。王大媽說,別急,就喝枸杞茶。王大伯喝了一星期,癥狀全部消失了。喝了一個月,血壓也開始降了。于是,枸杞茶便成家里的“傳家寶”。

兒子小王是汽車司機,開出租,長時間開車眼睛容易疲勞,結果,喝枸杞茶解決了問題;媳婦在辦公室長期操作電腦,熒屏的閃動使眼睛非常干澀,也喝枸杞茶;就連正在讀小學的孫女患了近視眼,喝枸杞茶不到3個月,視力也得到明顯恢復。

枸杞茶為何有如此功效呢?

首先來看看。有疏風清熱,解毒明目的作用。還能降血壓,并對胸悶、心悸、氣急、頭暈、頭痛、四肢麻木等亦有明顯效果。

再說說枸杞。枸杞為中醫常用的滋補藥物,性平和,味甘甜,有滋補肝腎、強壯筋骨、養血明目之功效。民間有泡飲枸杞酒的習俗,并把它叫做“卻老子”,意思是能防老。“要想眼睛亮,常喝枸杞湯”。枸杞,自古就用來明目,所以老百姓又把它叫做“明眼草子”。

枸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有利于糖尿病人的治療和康復;有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和促進肝細胞新生的作用,能保護肝臟;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此外,枸杞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造血功能,預防貧血。

看來,枸杞茶不但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眼病,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也有好處,最適宜于老年人飲用。但對脾胃虛弱者應注意,別忘了在制作時放上幾枚大棗,因為大棗能健脾,可以避免對脾胃功能的損害。

忽悠老公去健身

老公的單位組織員工去體檢。拿回體檢單那天,老公神情嚴肅地說:“糟糕了,老婆。高血脂,高得厲害!”我一聽立刻緊張起來:“你天天窩著不動,還愛吃肉,以后一定要多吃素,天天健身。”

但是老公天性豁達開朗,天塌下來當被蓋。我要是不督促他,他肯定不把健身當一回事。于是,我在網上搜集了資料,打印好遞給他:“看,這是你的健身計劃書。健身的內容分三個部分:

1.聽健康知識講座,注重飲食治療。兩天吃一次木耳,喝一頓小米粥,豆漿、牛奶一早一晚,都不能少:

2.早、晚在家做30個仰臥起坐,消滅大肚腩;3、每天在單位健身房鍛煉半小時。最后是健身的保障措施,由我負責。”

看了我的健身計劃,老公大笑:“你以為是在單位做可行性分析報告啊!”當天晚上,我就開始陪老公看健康知識講座的光碟。

我又訂了手機鬧鈴,每天打電話給他,督促他去健身房。晚上,我拉他一起外出散步。起初,他窩在家里看電視,根本不想下樓散步。但我就站在他身邊磨叨,他不起身我就不離開,直到他無奈地牽住我的手:“好吧,好吧,陪你去。”

散步完還不算結束。我還扔給他一根跳繩:“我一分鐘跳90下,女兒可以跳200下,你也試試。”一開始,老公苦著臉,雙腿笨拙地跳,但沒過多久,他就輕飛如燕了。

嘗到了甜頭,老公向我請示:“是不是可以停止這一分鐘跳繩運動呢?”然后我就拿出一張光碟,往VCD里一插,充滿動感的健身操旋律響了起來。“來,陪我跳健身操。”我拉他到電視機旁。他搖著頭驚訝地說:“我的天!你也太霸道了,哪有男人跳這個的呀!”“有什么不行啊?我不是陪你看足球了嗎。愛與妥協,公平原則。”我笑著,拉著他跳得更歡了。

“二老”的長壽之道

父親90歲,母親93歲,他們都是生活在農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二老雖已高齡都還能生活自理,耳聰目明,記性很好。父親經常讀書看報,練習書法;母親常看電視,關心國家大事,和兒孫們拉家常,其樂融融。

二老養生長壽有啥高招妙法?其實生活在農村的人,種地、打理家務,愛勞動閑不住,“勤”是二老的一大特點,我父親種過菜園,養過蜜蜂,是村里有名的種田把式;母親80多歲時還到田里干農活,90歲時在院里種絲瓜、吊瓜、梅豆,自己吃不了,還送給鄰居。他們都熱心助人,起居有常,這又是他們共同特長。更可貴的是二老一生愛清潔,在農村的時候,院里院外總是打掃得干干凈凈,就連莊稼收割后拉回家的秸桿,樹木修剪下來的枝條也是捆放的整潔有序。我母親愛養雞,每年都喂一群雞,可院里很少見雞糞,因為我父親每天要打掃幾次院子。

要說老人家吃和喝那就更平常了。二老都不會抽煙,父親有時候喝一、兩杯酒,母親一生沒飲過酒。就是粗茶淡飯,吃飯時先喝湯,多吃新鮮蔬菜,有時吃點肉,愛吃豆腐;早飯、午飯按時吃,而晚飯就吃的很少了,我母親從50多歲以后基本不吃晚飯。父親開始自己吃晚飯,后來也不吃或很少吃晚飯。二老很少吃營養品和補品。

平時注意養生,有病積極治療,又是二老多年的習慣。長壽與家庭遺傳有關。父母親都相信這一點,因為我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活了80多歲。父親曾經對我說,有了好的遺傳基因,還要注意養生,有病早治,才能健康長壽。2000年夏天父親兩只眼患了白內障,沒法看書寫字了,聽眼科醫生說是老年性白內障,做了手術就好了,80多歲做手術老人一點也沒猶豫,手術后效果很好。病愈后我在書店里給他買了一本書,書名是:《長命百歲不是夢》,是選登的國內外各界人士介紹長壽的寶貴經驗,內容豐富,材料翔實,老人家愛不釋手,很多養生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他都親自實踐,這幾年歲數大了,反而不鬧病了,就連一般的頭疼腦熱、感冒也很少,老人家開玩笑地說:“真是活到老學到老,我能活到90多歲,可以說是學來的。”

心態睿智,樂觀開朗,也是二老長壽的重要經驗。這幾年給老人做壽、照全家福合影、攝像刻盤……老人家可高興呢!吹蠟燭時老人家一口氣吹過去,兒孫們唱起了“祝您生日快樂”的歌曲,7歲的重孫子給老人戴上“壽星帽”,看二老那個高興勁吧!父親常說,活一天就高興一天,抱著希望過好每一天。母親說,我就愛聽下輩人的好消息,哪個孫子孫女評上了職稱,考上了大學,成了大款,買了汽車……聽了就從心窩里高興。

上面這些零零碎碎的老爸老媽普通生活的往事,都是我親眼目睹的,也許對當代人的健康長壽、養生健體有一些裨益吧!

花甲之年學游泳

我年過六十,過去從沒下過水,每當看到別人游泳,在水中自由自在,都非常羨慕。

2006年春天,我在老伴兒的鼓動下,買了一張游泳卡,同老伴兒一起走進游泳館學游泳。剛下水時,只是在游泳池淺水區站立,偶爾把頭鉆進水里,做憋氣和換氣動作。

第8篇

這篇訪談雖然生詞不多,但交談雙方的語速相當快,對我們的聽力是個不錯的挑戰哦!先脫離文字聽一兩遍,看看你能否初步掌握大致內容;然后對照文章進行精聽,檢查看看之前的理解有沒有錯漏之處。

Alex Belfield (Host): The world’s smartest man, Gordon Ramsay. You’re big over here, you’re big in America, you’re big everywhere, you’re a cook, you’re a chef, you’re a TV star, you’re a multimillionaire, you’ve got a successful family. You’ve got everything, haven’t you?

Gordon: Very lucky, yeah, a lot of hard work has gone into it, and when you get there, of course, you’ve got to work even harder to maintain it. So, yeah, I do 1)pinch myself, but I’m not very good at stopping and looking behind me. I’m too busy moving forward.

Alex: How easy is it for you to find someone who’s as dedicated and as passionate about food as you are?

Gordon: Yeah, erm, that’s a good question. I mean, I, I search long and hard every day for talents. And then once I’ve found the talent, I nurse the talent. Once it’s nursed, then it’s exposed. Once it’s exposed, and they’re sort of 2)stripped of everything they know. And they’re, you know, against the wall and standing there, you know, insecure, feeling 3)inadequate. Then we build them again. So cooking’s all about emotions, and, you know, it is the most insecure job to have ever. You’re standing in the kitchen, you’re with a bunch of foreigners, you can’t speak their language, and, by the way, you have to take an ingredient, make it into something, charge money for it, and then be successful on that dish. It’s hard, very hard to grasp. You don’t get there by working six and a half, seven hours a day. So I can tell you who’s gonna make it and who’s not gonna make it after being with someone for half an hour.

Alex: As soon as that.

Gordon: As soon as that, yeah. In terms of their touches, their insight, the way they 4)season things, the way they hold things, the way they feel about that particular ingredient. And I like to see them go on that journey I went on.

Alex: Can you remember the first moment where you became interested in food?

Gordon: I can, really. We were in Daventry and we’re travelling up on the 5)M6 up to Port Glasgow to go see our Gran. And Mom had made some bread and butter pudding. Because we were running late, we had to take it in the car, so I just remember I sat with this tray of bread and butter pudding, and that’s when I started to really seriously enjoy what the comfort of her 6)rustic home cooking was all about.

Alex: People didn’t particularly like you, although they watch you. Now they really do have great passion for you, probably, I think, because of seeing you with your kids. They mean so much to you. How often do you get to see them these days?

Gordon: They mean so much to me, and that’s my foundation in life. My relationship with them is the absolute opposite to, er, my relationship with my father. Jack and I are best mates, and, you know, 7)as far as the girls are concerned, I’m their boyfriend. So they’re gonna marry me when they grow up―you know, I tease them.

So we keep it real. They had a dollar pocket money each and every day, and I want them to grow up with that level of respect that it may only be 8)50 pence, but it’s a dollar, it’s paper, it’s money, respect it. If you want to buy something that’s going to cost you eight dollars, then you wait eight days to buy that. You’re not getting an advance from me. I’m over-firm on my children because I’m in danger of spoiling them, so I, you know, give…unknown to them, 9)Tan and I give away 90% of their Christmas presents they don’t even know they’ve had. And then they get one present every year. They don’t sit and waste time on an 10)Xbox, because that’s unhealthy for kids to sit there and get addicted to a screen and get lazy. I like to think that they stay really real. Jack goes to football. When I’m not at football with him on Saturday morning, I get fined. The girls got to gymnast every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y swim twice a week. So, you know, I’m over-firm, but it’s all for the right reason.

亞歷克斯?貝爾菲爾德(主持人):這位是世界上最精明的人――戈登?拉姆齊。你在我們這里是位名人,你在美國那邊是位名人,你在世界各地都很有名氣;你是個廚師,你是名大廚,你是位電視明星;你坐擁千萬身家,你還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你的人生什么都不缺了,對吧?

戈登:我很幸運,是啊,我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而當你取得那么多成就之后,你當然要更加努力干活才能保持下去。所以,沒錯,我確實會掐一掐自己看看是不是在做夢,但我并不擅長停下來回首過去,一路向前已經夠我忙的了。

亞歷克斯:要發掘一個像你這么專心致志、熱愛食物的人,對你來說有多簡單呢?

戈登:是的,呃,問得好。我是說,我……我每天都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發掘好苗子。然后,一旦找到一株好苗子,我就會好好栽培他。一旦培養起來了,他就要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一旦進行自我表現,他們過去所懂得的一切就像全部作廢似的。你瞧,他們就好像背靠著高墻,站在那里發愣一般,滿懷不安,覺得自己無法勝任這份工作。然后我們就會對其重新培養。烹飪需要全情投入,而且你也知道,這是一份史上最沒有把握的工作。你站在廚房里,周圍是一堆外國人,你和他們語言不通――順便說一句,你還要選一種食材,將它變成一道菜肴,用這道菜賺錢,最后憑借這道菜獲得成功。這太困難了,很難掌握要領。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并不是每天干上六個半或者七個小時就能做到的。因此,只要與他們相處上半小時吧,我就能告訴你誰會獲得成功,誰壓根沒戲。

亞歷克斯:就那么一會兒。

戈登:就那么一會兒,沒錯。根據他們的手法和悟性,看他們如何調味,如何拿東西,對特定的食材會有怎樣的感受。我也很想看到他們踏上我所經歷過的這段旅程。

亞歷克斯: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對食物產生興趣是什么時候嗎?

戈登:我還真記得。我們當時住在英國的達文特里。那天,我們沿著M6高速公路一路北上,去格拉斯哥港探望外婆。媽媽事先準備了些面包黃油布丁。因為我們快遲到了,只好將食物帶上車,我記得自己坐在車上,身旁是這一盤子面包黃油布丁,那是我第一次真真正正地體會到她那質樸的家常菜中蘊含著多少溫情。

亞歷克斯:盡管人們都會收看你的電視節目,他們以前并不見得有多喜歡你。但是現在大家確實對你大有好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他們看到你和孩子在一起時的情景吧。孩子就是你的心肝寶貝。如今你隔多久才能和他們見上一面呢?

第9篇

在一座挨一座擁擠的畜欄中,碩大的頭顱從柵欄間探出,扎進食槽。對于此間4.3萬頭牛中的大多數而言,這又是尋常的一天:吃飽睡好,新長出多達1公斤紋理優美的上等牛肉。但在飼場的最北邊,幾百頭牛正踏上他們的離世之旅;到下午,它們都會被一劈為二,用鉤子掛起來。

肉是殺戮。肉――尤其牛肉――是香煙和悍馬車的混合體。為了牛的生命、我們自身的健康乃至地球的健康,我們都該少吃。肉很美味。肉有營養。全球需求量急升自然有其道理,我們必須想辦法增加它的產量。

簡而言之,肉――尤其牛肉――已成為激烈爭論的中心話題。

這場爭論中誰都不能為別人做主――比如,美國人不能幫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中國人決定該吃多少牛肉。但我們每個人每去一趟超市,都會挑明自己的個人立場。批評工業化牛肉生產的人士說,該產業令氣候變暖、浪費本可用于種糧賑饑的土地、污染和糟踐了寶貴的水源――更不消說令數以百萬計的牛過著悲慘的囚禁生活,直到身受屠戮。但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清楚牛肉是怎樣生產出來的。今年1月,作為長期游走肉食領域之旅的一個章節,我去德克薩斯州圖利亞市的蘭格勒飼養場待了一個星期。我要為一個基本問題尋找答案:美國人可以隨意吃牛肉嗎?

于是我找上了保羅?迪福,卡克特斯飼養公司的首席運營官。該公司運作著“鍋柄”地區及堪薩斯州的九家飼養場(包括蘭格勒),每年出欄上百萬頭肉牛。一個周二的早晨,6點45分,我和他并肩而立,看著幾十頭牛登上卡車。氣溫逼近零下10攝氏度,牛背上騰起了白霧。牛仔們有的騎馬,有的徒步,趕牛走過一條柵欄通道,步上雙層貨艙的18輪大卡車――17頭牛可以填滿一層貨艙。牛群不會知道它們要去哪兒,然而當領頭的犍牛走到坡道頂端,卻駐足不肯登車。

“每周發貨一兩次,每次裝車這幾個小時都讓人心里不太好受。”迪福說,“要是不明白其中意義,很難做得了我們這一行。”

一名牛仔機敏地出手,稍加擺布,幾秒鐘就解除了牛群的堵塞。總重約10噸的鮮貨涌進了卡車的上層貨艙,然后下層又是10噸。車身搖晃,貨艙的空隙中揚出塵土。司機關上卷簾門,爬進駕駛室,驅車穿過飼場。

我坐迪福的皮卡跟在后面。這一車牛此前所棲居的那座畜欄中,員工們已在開著整平機打理地面,把五個月來積攢的糞便從硬泥地上刮起來。等我們開到飼場大門的時候,卡車已然跑遠,直奔阿馬里洛市郊的泰森肉類包裝廠而去。我們驅車急追。身后的天際開始泛起粉紅。

“如果按1磅牛瘦肉可以做三人份主菜來算,”迪福說,“那么這卡車里的一頭牛相當于1800頓飯,這很了不起啊。咱們前面這輛車就裝著6萬頓飯。”

卡克特斯飼養公司的總部設在阿馬里洛,目前完全由員工持股,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的養牛人保羅?恩格勒是其創始人之一。據說,他在1960年來到當地,為內布拉斯加的一家飼養場買牛,卻意識到這個“鍋柄地區”才是經營飼場的絕佳位置。這里不僅牛源充足,還具有溫暖干燥的氣候,可以讓牛迅速生長――它們在寒冷和爛泥中會浪費能量――谷物也隨處可得。

接下來的幾十年,該地區發展成了全球的養牛之都。恩格勒于1975年創立卡克特斯飼養公司,并把它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養牛企業。(如今它是第二大的。)在恩格勒看來,其公司的使命在于讓牛肉變成所有人都吃得起的廉價產品。“在我父親認識的人當中,沒有一個不愛牛肉的。”現任CEO邁克?恩格勒說,“但他知道有些人吃不起。”

這個企業從一開始就連遇困境:1976年,美國的人均牛肉消費量居于頂峰,達每年41.5公斤,此后一路下跌了百分之四十多。去年,美國人均食用24.5公斤牛肉,跟一百年前的水平差不多;雞肉的消費量卻是1976年的兩倍,一百年前的近六倍。雞肉價格便宜,而且據說更有益于心臟健康。目前,美國每年屠宰的雞超過80億只,牛約為3300萬頭。

邁克?恩格勒今年63歲,待人謙和,毫不裝腔作勢,怎么看也不像個養牛業大鱷。父親創業的時候,邁克正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學位,此后又去哈佛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做過研究。他與阿馬里洛暌違24年,在1993年又回來了――那對于牛肉產業是雪上加霜的一年,美國“整蠱盒”快餐連鎖店的漢堡包被一種大腸桿菌毒株污染,令四名兒童死亡,數百人患病。

緊接著是瘋牛病的恐怖。迄今無人因食用美國牛肉染上這種可致大腦損毀的疾病,但美國人卻由此了解到,家畜的尸肉常被做成飼料喂牛,而正是其中的污染導致了瘋牛病的傳播――直到1997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禁止此舉。傳媒中開始形成一種對于飼養場的共識,如邁克爾?波倫在《雜食者的兩難》一書中所寫:殘酷、惡心、褻瀆自然的地獄牢籠,“擁擠不堪,骯臟,惡臭,開放式下水道,不經鋪設的泥土路,飛塵令嗆人的空氣有了可見的質感”。全靠大量使用抗生素才避免瘟疫流行。

有一天我在卡車里向迪福問起齊帕特羅,那是一種有爭議的飼料添加劑,用來使牛額外增重。他在回答之前請求我先“姑且別把邁克?恩格勒和保羅?迪福想成是邪惡的人”。這聽起來真是別扭,卻反映出美國牛肉的食用者與主要生產者之間的巨大隔閡。

迪福年屆不惑,細高個頭,面容滄桑,喜歡給人講解冷知識,比如反芻營養學――他在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拿了這一領域的博士學位。我搭乘他的皮卡在“鍋柄”一帶跑來跑去,對他多少有了點兒了解。他在坎寧市郊購置了130公頃土地,下班后就去那里耕他的麥田,或者喂他自己養的一小群牛。我們還聊了宏觀經濟學和政府的職能,甚至還探討過上帝一兩次。他對我與天主關系疏遠表示憂心,而我比較在意他作為一個深入科學之人,卻不太在乎全球變暖。我們都同意保持思想開放。

迪福在休斯敦北邊的一座小農場里長大,家里的口糧都靠自己種,多余的拿去賣。“我們家有牛,有雞,有山羊。”家里種了幾公頃豌豆,印象中他似乎總在摘豌豆。他不想念那種生活。

我們該操心的不是怎么去喂養世界,他說。怎么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才是問題,先照顧好卡克特斯的500員工再說。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運用科技來增加產能,減少浪費。

經理沃爾特?加里森說,蘭格勒飼養場的全職員工有49人,只需7人就能令自動化磨房運轉,為4.3萬頭牛準備一日三餐――總重680噸的飼料。電腦屏幕追蹤物流,從磨房一端進去的是生硬的玉米粒,從另一端出來就成了蒸好的薄片。屏幕旁,一塊牌子上寫著“卡克特斯信條: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將飼料的能量高效轉化為最大的牛肉產量”。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在科技輔助下無微不至地伺候好4.3萬個瘤胃。

瘤胃是牛體四胃中最大的那個,迪福贊它是“大自然的奇跡”。它是一個巨大的米黃色球囊,撐起來可以容納多達150升液體。我在威斯康星州某家小屠宰場里初次見到瘤胃,一個胃就能裝滿一輛手推車。活牛的左半身大部分被瘤胃占據,它像一口大壇子,牛吃下的食物在里面發酵,構成復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釋放的揮發性脂肪酸就是牛的能量來源。我在蘭格勒了解到,瘤胃還像一部高性能的賽車引擎,需要由受過高級培訓的技師團隊頻繁維護。

維護人員的目標是:讓盡可能多的能量通過瘤胃,以使牛盡快增重,卻又不致生病。反芻動物能消化草,而草基本上都是粗料。玉米粒的成分卻以淀粉為主,所含的能量高得多。蘭格勒的飼料成品中只有約8%是粗料――磨碎的高粱、玉米秸稈,剩下的都是碾壓成片狀以利消化的玉米,以及酒精產業輸出的廢糧渣。

飼料中還要添加兩種抗生素。莫能霉素殺死瘤胃里負責消化纖維的細菌,它們消化玉米效率較低,死掉之后可以讓其他在行的細菌增殖。泰樂菌素有助于防治肝臟膿腫,進食熱量太高的牛比較容易犯這種毛病。

以谷物為主食的牛還負有較高的酸中毒風險:酸液會在瘤胃中積累并擴散到血液循環中,使牛生病,嚴重時會失去行走能力。每頭牛的患病風險都不一樣。“這在我們的行業中是個讓人頭痛的問題。”負責監控卡克特斯公司所有養牛場中飼料結構的營養學家肯德爾?卡爾說,“個體差異太大了。我們這兒可不是生產標準化零件的工廠。”

GPS導航的飼料車向每座畜欄中投放精確的食量,飼料經理阿曼多?瓦爾加斯每天早晨都要調整配給,細致到每頭牛加減100克的數量級,盡量保證它們既能吃飽,又不浪費飼料或生病。牛仔們騎馬穿過每座畜欄,查看是否有牛的左側腹顯出肋痕(說明它的瘤胃沒填飽)或者耷拉著腦袋(這是生病了)。卡克特斯公司的獸醫卡特?金說,飼場里的牛約有6.5%會或早或遲地生病,大多是呼吸道感染。約1%會在達到出欄體重(一般為550~650公斤)之前死去。

藥品對養牛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進入蘭格勒飼養場的每頭牛都要攝入兩種促進肌肉增長的類固醇激素,一種是雌二醇,屬于雌激素,另一種是人工合成的群勃龍醋酸酯。迪福說,這些藥物能讓每頭牛省下大約100美元飼料費――由于該產業的傳統利潤空間較小,這個數字已頗可觀。在生命最后的三個星期里,牛還要攝入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該類別中效力最強的就是齊帕特羅,能讓牛多長十幾公斤瘦肉,而且FDA批準使用,被視為養牛神藥。迪福說,卡克特斯公司已經給600萬頭牛用過齊帕特羅,從沒出過問題。但是去年華盛頓州泰森食品公司的一家屠宰場收到17頭跛足的牛,從那以后,泰森公司和其他一些肉制品加工企業開始拒收用齊帕特羅飼養的牛。現在卡克特斯公司用的是另一種效力較弱的β-激動劑。

2013年,美國出產的牛肉量為1200萬噸,與1976年大致相同,牛的屠宰量卻比那一年少了1000萬頭,而國內的養牛總量更少了將近4000萬頭。如今,美國屠宰的每頭牛的肉量比1976年平均高出23%。在卡克特斯公司的成員看來,這是個科技昌明的成功案例,而隨著全球需求量持續上升,將來的肉類生產商應該在這條路上再接再厲。

“我就認準一件事:我們是人,它們是牲畜。”迪福說,“人類把它們馴化,有著確定的目的。我們會以恭謹尊重的方式對待它們,在飼養場度過的這四五個月對它們來說,環境不能算壞。”

朋友們聽說我在養牛場里待了一星期,都說:“你一定吃了不少苦頭吧。”還真沒怎么苦。蘭格勒的員工表現得稱職敬業,盡量溫柔對待牛群。畜欄中雖然擁擠,但還不至于摩肩接踵――每頭牛平均擁有15到20平方米空間,而且它們本來就傾向于扎堆,欄中反而會有大片的空地。我開著車窗在飼場里到處轉悠,還長時間站在畜欄里,并不覺得臭氣熏人。我之前讀了波倫的書,本以為一進畜欄就會踩進齊踝深的爛糞里,結果卻松了口氣――腳下是干硬的,糞便當然有,好在是干的。大多數養牛場都設在像德州“鍋柄地區”這樣氣候干燥的地方。

養牛場是可持續產業嗎?這個問題牽涉到太多方面,不存在簡單的答案。鑒于人體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正引起越來越多的憂慮,FDA出臺了在飼養業中限制抗菌藥使用的非強制性準則。但這些對蘭格勒的影響不大,因為該飼場使用的抗生素要么不用于治療人體(莫能霉素),要么屬于獸醫有權開具的處方藥(泰樂菌素);至于用到的激素和β-激動劑,至少FDA不認為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但當它們隨著牛糞被排泄出去,其對環境的影響如何尚不清晰。

迪福最擔心的問題是水。“鍋柄地區”的農戶從奧加拉拉蓄水層中抽取地下水耕作,供應著養牛場所需的玉米和其他作物。這處水源已吃緊,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可能本世紀內就會見底。但德克薩斯州的飼場早已超出只依靠本地谷物供應的規模,現在大部分玉米都是從美國中西部的產糧帶運來的。

最大、最讓人腦子抽筋的問題是全球性的:我們怎樣才能既滿足對肉食的需求,又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抵抗氣候變化呢?最近有一個流行的論斷,認為發達國家的人應該總體上減少吃肉量,并且舍牛而取雞;如果非要吃牛肉不可的話,就吃用草料喂養的牛。經過這些日子的見聞,我開始懷疑這個方案太過簡單。

首先,該方案忽視了動物福利。在蘭格勒逗留一星期后,我又走訪了馬里蘭州的一家現代化肉雞飼養場。它坐落于德爾馬瓦半島――該地區去年的養雞量為5.65億只。飼場搞得很衛生,經營者看起來也都是好心人。然而在六座150米長、光線幽暗的雞棚中,每一座都扎扎實實地擠著3.9萬只白雞,每一只都是胸部肥大、能在七周內成熟的品種。作為吃肉的人,如果你操心的事情是盡量避免讓禽畜受苦的話,那還是吃牛肉好一點。

其次,如果美國人減少對牛肉的食用量,對保證世界糧食供應有幫助嗎?許多人認為用谷物做飼料造成了很大浪費――尤其是喂牛,生產單位重量的牛肉所耗費的糧食是雞肉的四倍――這種觀點至少在1971年《適于一顆小行星的食譜》一書出版時就有了。當年,美國所收獲的谷物被用于供應飼養業的份額占到81%,但如今已降到42%,這是因為農作物產量大增,用于生產酒精的谷物份額也有所提升。目前美國酒精產業耗用的谷物占到36%,而養牛業只用掉大約10%。盡管如此,你可能還是會認為如果美國人少吃些牛肉,就能省下更多的糧食救濟貧窮國家的饑民。

這種想法在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恐怕找不到什么依據。華盛頓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使用世界糧食系統的經濟學模型,預測了假如全部發達國家將所有肉類的消費量劇減一半的情況。“這對發展中國家糧食保障的影響微不足道。”研究所的馬克?羅斯格蘭特說。玉米和高粱的價格會跌,對非洲還有點幫助,但從全球范圍來看,關鍵性的糧食作物是小麥和水稻。就算美國人少吃牛肉,艾奧瓦州的玉米種植戶也并不會出口小麥、水稻到亞洲和非洲。

通過少吃牛肉而令全球暖化大幅減緩的觀念也同樣可疑。去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牛肉產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6%。但如果世人完全放棄牛肉,排放量的下降將少于6%,因為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排放是來自種植、運輸飼料谷物時使用的化肥和化石燃料。不管喂不喂牛,那些農戶都會繼續耕作――畢竟仍有一個饑餓的世界需要喂養。

假如美國人完全清除其領土內的肉牛,那么我們應該有信心將溫室氣體排量砍掉兩個百分點――這部分是牛通過打嗝(甲烷)和排糞(散發甲烷和氧化亞氮)直接釋放到大氣中的。我們以前曾實現過一次這樣的削減,卻是以令人不齒的方式。據賓州大學研究者A. N. 赫里斯托夫估算,曾漫步于北美大陸的5000萬頭野牛――在歐洲定居者遷來并殺光它們以前――排放的甲烷比當今的肉牛更多。

全球變暖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是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但是你當然可以通過少吃牛肉來減輕個人的“碳足跡”。如果這是你的目標,那么你也許不應該選擇用草飼養的牛(或野牛)。動物營養學家安迪?科爾通過呼吸測定實驗指出,以草為主食的牛與那些吃谷物的牛相比,打嗝釋放的甲烷至少要多一倍。草的纖維含量高、難消化,所以吃草的牛增重慢,而且會把更多的碳元素變成甲烷浪費掉,而不是轉化成肉。假如我們關閉所有的飼養場,把牛都放到牧場里散養,就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并大大擴增牛群的規模,才能保持原有水平的牛肉供應,而平均每頭牛釋放的甲烷量會高出很多。

所以真話不見得中聽:看似有著種種劣行(如使用藥物)的養牛場實際上為美國節省了土地,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拉丁美洲平均每生產1公斤牛肉帶來的溫室氣體量是北美牛肉的兩倍以上,一是因為有更多的牛養在草場上,二是因為許多經營者不斷砍伐雨林來開辟牧場或耕種飼料作物。面對全球節節上漲的肉食需求,“飼養場是優于牧場散養的生產方式,這毫無疑問。”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糧食專家賈森?克萊說,“我們必須密集化生產,利用更少的資源獲得更多產品。”

連牧草散養牛肉的擁躉也承認單靠這種產品無法滿足美國的需求,更別說持續攀升的全球需求了。“沒戲。”全景肉業公司前首席執行官馬克?格雷夫斯說。該企業為美國西部的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供貨。“需求還會繼續上漲。必須盡量提高牛肉的生產效率,而牧草散養與飼養場相比效率不高。”

但格雷夫斯又說,經濟效率并非唯一評判標準。世界上有許多牧區本身是不適合種莊稼的。良好管理下的放牧可以改善土壤品質,使其生產力提升――野牛對北美中部的大草原就曾有過此種貢獻。在新墨西哥、科羅拉多兩州,我走訪了幾家用牧草養牛的企業,其經營方式被有些人稱作“密集管理型放牧”。他們不像一般牧人那樣整年讓牛在一大片草場上四散游走,而是利用便攜通電柵欄維持緊密的牧群。每過幾天,他們就移動柵欄換一片草場,確保牧草被啃食的程度剛好合適,并有時間休養生息。

這種牧牛之道的傳揚者是津巴布韋科學家艾倫?薩沃里。他說,有效管理的放牧能大量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個說法尚存爭議,但我見過的所有牧人都堅稱密集管理型放牧令他們的草場氣象煥然一新。他們生產的牛肉論經濟效率確實不如飼養場牛肉,但在某些方面對生態更為有益。他們不在飼料中添加藥物,也不用110節車廂的火車千里迢迢從艾奧瓦州的化肥農場運來玉米、再把它們變成堆積如山的牛糞。他們用牛來打造和維護一方水土。

科羅拉多州南部圣路易斯谷中的藍嶺牧場是全景肉業的供牛商,我去的時候正值產犢季。當地的旱情已持續十年,喬治?惠滕和妻子朱莉?沙利文跟其他牧場主一樣艱難維持著生計。但近來境況有了令人鼓舞的發展:他們與附近的農戶建立了合作關系,對方同意讓牛進入收割后的田地啃食莊稼殘茬,以及高粱、羽衣甘藍、苜蓿等覆蓋作物(也是農戶種植并灌溉的,目的是肥田和固定水土)。這樣既養肥了牛,又能增加土地的肥力。

一天早晨五點半,我和惠滕走進他家的草場檢視牛群。東方的啟明星射出直升機探燈般的光輝,下方一線灰白勾勒著峰披白雪的桑格雷-德克里斯托嶺。黎明過后,我們注視一頭新生的牛犢奮力站起,邁著不穩當的步子繞母三匝,終于找到了。“它們一輩子過得舒舒服服,直到末尾才糟糕一天。”格雷夫斯說。

我問蘭格勒飼養場的獸醫卡特?金,看到他照料過的那些牛被送上貨車是什么感覺。“這么說吧,”他答道,“每次我開車在州際公路上跑,與一輛載著肉牛的卡車錯身而過,都會不出聲地說句謝謝――多謝它們舍身喂養這個國家。”

在那個周二的早晨,我和保羅?迪福驅車走I-27公路向北,終于趕上了以110公里時速疾馳的運牛車。泰森公司沒批準我進入肉品包裝廠參觀的請求,但迪福愿意載我追著卡車直到大門口。他與卡車并列行駛了片刻,好讓我從側面看到車里的牛,然后減速跟在車后。擋風玻璃上蒙了一層細霧――前方一頭小母牛的尿液穿過車艙的條板濺了出來。

卡維內斯牛肉包裝廠位于德克薩斯州赫里福德市,每天最多可屠宰1800頭牛,總裁特雷弗?卡維內斯帶我參觀了一趟。我們在“擊暈室”里目睹了幾頭牛的死亡。工人先用一把氣動撞擊槍對準牛的前額將它們打暈,然后拴住后蹄倒吊起來,用刀割斷其頸部動脈和靜脈而致死。“吃動物肉是無德之舉”的信念很有感召力,說不定人類有朝一日可以達到全民素食的境界,但這卻與我們漁獵果腹的進化史相違背。我在卡維內斯以及另一家屠宰場看見的死亡都是迅速發生,與獵人明槍暗箭下的死亡相比,動物所蒙受的痛苦與恐懼似乎都輕一些。

采訪歸來,正好趕上我做年度體檢的時間。查出我膽固醇有點兒高,醫生詢問可能的原因,我回答說最近剛跟養牛的人混了一陣子,沒少蹭牛排吃。我的醫生已經20年沒吃過一塊牛排,把我鄙視了一通。“堅決不吃就好了嘛。”他說。少吃些牛肉,對于我以及大多數美國人當然都沒有壞處,但是這么做究竟對人類乃至地球有多少幫助呢?科學上還沒有明確答案。

通過這次采訪報道,我真正拿定主意的一件事反而是,絕不跟反牛肉的狂熱分子站隊,以及要戒備我們美國人那種無節制的嗜好:總想把復雜社會問題――飲食結構、大眾健康、氣候變化、糧食保障――簡化成忠奸分明的樣板戲。在七月四日國慶節的那個周末,我到附近超市的肉品柜臺采購。有十塊九毛九一磅的安格斯肋眼牛排,旁邊是貴上一倍的產自明尼蘇達州某個牧場的散養牛肋眼,買任意一種都沒問題。然而我卻選擇了最普通的漢堡肉餅。

第10篇

“那天,我躺在產臺上經歷了十多小時的生死掙扎,終于將兒子生下時,身旁竟沒有一個家人守著!那種欲哭無淚的痛苦,就像一把錐子深深地扎在心口上,心在滴血啊!”今年才22歲的李貞,看似比實際年齡蒼老幾分。這位既是受害人卻又是加害者的女子,說起這段經歷,止不住淚流滿面。

輕率同居 埋下后果

李貞是安徽來滬務工人員,早幾年就帶著妹妹李玉來上海打工,姐妹倆同在奉賢一家KTV做服務員,相互照應。

2006年年底,李貞認識了在本單位一起打工的老鄉劉龍。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墮入愛河。當年春節前夕,劉龍隨李貞一起到她父母家過年。

在老家居住的一個多月時間,是李貞成為女人度過的最快樂最幸福的日子。盡管劉龍比她小三歲,但他很會體貼照顧人。劉龍整天伴著她,形影不離,幫她做飯洗衣服,陪她逛街游玩。她身體稍感不舒服,劉龍就端茶拿藥,呵護有加。

不久,李貞發現自己懷孕了,便決定與劉龍結婚。起初,家人對他倆的結合有所顧慮。劉龍才19歲,將來靠得住嗎?

對家人的擔心,李貞并不理會,她鐵了心要嫁給劉龍。于是,無奈的父母,便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聘請媒人穿針引線。雙方家長選了個黃道吉日,在去年“五一”勞動節為他倆操辦了婚事。

“我是明媒正娶的。父母為我備上了一整套嫁妝,家用電器等都買到家。他家還擺了三天酒席。”說起為何不到當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李貞甚感委屈。她告之,因劉龍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他倆無法結婚登記。劉龍的父母態度很明確地表示,等劉龍到了法定結婚年齡,就讓他倆立即補辦結婚登記手續。

在當地農村,男女雙方只要按風俗習慣辦了結婚儀式,即被認為是夫妻。是否結婚登記,很少有人在乎。李家人認為,媒人請了,嫁妝送了,熱熱鬧鬧的酒宴也擺了,劉龍就是李家的大女婿。

在婆家住了幾天后,李貞就與劉龍一起回到了奉賢,繼續在那家KTV打工。為便于上下班,他們在附近找了套農民房,與李玉及其男友住在一起。擔心有身孕的大女兒生活不便,李貞的母親放棄老家田頭活隨同而來,幫助照料他們。

移情別戀 草率分手

隨著胎兒一天天長大,挺著大肚子的李貞開始在家中待產。不久,她發現劉龍每天很晚回家,有時還徹夜不歸,問其原因,他支支吾吾說不清,或說在KTV加班,或說在網吧玩電腦。原本因妊娠反應大的李貞,不由得經常與劉龍大吵大鬧。

鬧一下,劉龍就收斂幾天。可過后,他還是我行我素,把家當成旅館,甚至干脆不回家。任憑李貞又哭又鬧,甚至動手打人,劉龍采取回避方式,置之不理。

那天,她在樓上晾衣服,發現一個陌生女孩正朝樓上走來,還未上班的劉龍見狀慌慌張張奔下樓,拉著女孩就往外走。等李貞追出門外時,那女孩不見了。還未等她質問,劉龍就說他倆是一般朋友關系,女孩想請他幫忙找工作。

時隔幾天,李貞與劉龍在菜場買菜時又遇到了那個女孩。女孩用很奇怪的眼光朝挺著大肚子的李貞直愣愣地盯了一眼。過后,女孩趁劉龍在上班之際,悄悄來到了李貞住處。

“你知道我是誰嗎?”李貞態度生硬地告訴她,自己就是劉龍的妻子,劉龍的孩子還有一個多月即將出世。

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李貞撥通了劉龍家的電話讓女孩聽,不料劉龍母親在電話中卻含糊其辭地搪塞道,劉龍與李貞是住在一起,結婚不結婚沒啥區別。

婚姻非兒戲,不能鬧著玩。明智的女孩當場表示,從此與劉龍斷絕關系。

這件事作了了斷后,李貞發現自己對劉龍似乎很陌生。平時劉龍在想啥,做啥,需要啥,她了解甚少。兩人從未在一起認真地商量家中事,尤其在她懷上了孩子后,也未考慮過孩子出生后的養育及以后的生活學習等。與這樣的人共同生活會幸福嗎?這樣的婚姻會長久嗎?

經過一番思考,李貞決意與劉龍分手。考慮到孩子即將出世,需要一大筆開支,包括生孩子的醫療費及撫養費等,李貞向劉龍提出給3萬元的補償費。對此,劉龍認為補償數額過高,一口回絕。

強行扣押 索取賠償

孩子即將出世,不負責的劉龍不掏錢,也不露面。“不給錢,就扣人,找他父母要錢!”李貞與家人一番商量后,在去年8月的一個上班日,挺著大肚子的她帶上了妹妹及其男友王曉波來到這家KTV,將正在工作的劉龍騙到了她們住處,派人看管,不讓他出門。

隨即,李貞就打電話給劉龍父親劉樹根,說是劉龍在外搭識了女朋友,他倆已分手。孩子快要生了,劉龍不愿支付費用,現已扣押了他。要他們拿錢贖人。

等劉樹根與妻子連夜乘車趕到時,見到兒子被關押在一間小屋內,有三四個陌生男子在看著他。

為兒子操辦婚事已花去了家中所有積蓄的劉樹根,哪里拿得出這么多錢?他好說歹說勸李貞與劉龍和好,不要再鬧了,并答應給她1萬元錢,還有老家的房屋及家產都可以給她。

然而,由于劉龍父母的房屋是在李貞婚前由劉龍父母建造的,屬劉樹根夫婦所有,雙方私下所簽協議內容不符有關法律規定而未能公證。

協議公證不了,意味著房屋到不了手。李貞就向劉樹根提出,因為醫生曾告知她胎兒心臟不好,需住院觀察。

第二天,劉龍與其父母帶著李貞到當地中心醫院辦理了住院手續,交付了5000元押金。

據劉樹根說,從他們到上海奉賢后就失去了自由,李家一直派人跟在他們身后,讓他們深感不安。他覺得李家要的是錢,兒子與李貞已不可能再和好了。如果再待下去的話,不要說3萬元錢,5萬元也不能解決問題。于是,他們擇機連夜乘車回到了老家,劉龍則獨自一人到寧波找到了一份工作。

恩斷義絕 演繹悲劇

“這家人還有沒有人性?把我一個人扔在醫院就走了,連自家的親骨肉都不要了!”說起這件事,李貞十分氣憤,當時她發誓一定要找到劉龍。

時隔兩個月,已到了臨產期的李貞得知劉龍要來原單位結算2000多元工資,就邀集家人在KTV逮住了他,再次將這位“準父親”強行帶到住處。當晚,劉龍趁她們不備,從四樓翻窗至三樓逃走了。

“負心郎”兩次逃走,李貞火上加油,怒氣沖天。第二天,李貞與母親在街上買菜時,無意中發現劉龍正躲在一家網吧,李貞立即打電話給妹妹及其男友,通知他們火速趕來,捉拿劉龍。

第三次扭獲了“準父親”,李貞他們就對他嚴加看管,還請了老鄉,24小時圍著他寸步不離。

此時的李貞與家人對劉龍已恩斷義絕,他們只想著扣住劉龍,逼迫他父母拿出3萬元賠償款,就了斷一切,卻未考慮此時已觸犯刑律,將要付出代價。

于是,在李貞的住處上演了一場棒打“負心郎”,逼其拿錢的悲劇。李貞手拿著木棍朝劉龍腿部打,邊打邊罵,將內心所受的委屈一股腦兒地發泄,在旁的王曉波還幫著一起打。李玉則撥通了劉樹根的手機,惡狠狠地說道,你兒子被我們逮住了,趕緊送錢來,不送錢來就等著收尸吧。

據劉樹根回憶,當時他正在田頭干活,從電話中聽到了兒子被打得哇哇急叫,兒子連連求道:“爸,您趕緊送錢來吧,不送錢我就沒命了。”

被嚇暈了的劉樹根結結巴巴地對李玉說,不要傷害兒子,他們馬上送錢。在回家路上,他又接到李貞的催討電話,問要人還是要錢?一條人命值30萬,砍掉你兒子的一條腿就要值3萬元錢。

當晚,劉樹根夫妻倆分頭向親朋好友借1萬元錢后,于次日深夜趕到了上海奉賢。其間,李家人多次打電話威脅,限他們當晚把錢送來,要不就來收劉龍的尸體。

在旅館,他倆整整一夜未睡,時刻擔憂著兒子的安危。夫妻倆商量了一個晚上,決定到當地派出所報案。

此時,已被送進了醫院的李貞,獨自躺在產臺上,忍受著劇烈的產痛煎熬。看到別的女人在丈夫及家人的百般呵護下,滿臉洋溢著幸福之感,其心痛比產痛更劇烈。

孩子降臨 案件告破

10月8日一早,劉樹根夫婦一路詢問找到了奉浦派出所,心急火燎地向值班民警報警,稱自己的兒子遭人綁架,這伙人手中有刀、有木棍,兒子的生命受到威脅。

此案引起了當地警方的高度重視,他們立即調集了10多名警察,還派了7名輔警隊員,由劉樹根引路直奔現場。

已連續兩天兩夜看著劉龍的王曉波,在打了多次電話仍不見他父母到來,心中不由起了疑心,唯恐他們報警。就在王曉波與李玉商量準備帶著劉龍逃離時,警方破門而入,將他們團團圍住。

幾乎在同一時刻,經過一番痛苦掙扎,李貞終于生下一個胖乎乎的兒子。

當天傍晚,警方在查明案件基本事實后,考慮到李貞在醫院需要有人照顧,就放回了她的母親。那晚,天正下著瓢潑大雨,當李貞的母親帶著一身水跌跌撞撞摸到病房時,母女倆抱頭痛哭……

一星期后,辦案警察來到李貞住處,嚴肅地告知,因涉嫌非法拘禁罪,她與李玉被依法取保候審,王曉波被刑事拘留。

李貞深感納悶,關押劉龍,目的是讓“負心郎”承擔起做丈夫做父親的責任。明明是自己身心遭到莫大傷害,反倒成了加害他人的罪人,自己與兒子的合法利益又該如何得到法律保護呢?

第11篇

伊東豐雄獲2012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金獅獎的作品,是為日本海嘯災民設計的住宅。但僅建造一個,當地人憤怒地形容它“可恥”。

騎著單車,馳騁在金秋九月北京的藍天下。開學了,我的大學又迎來了新生。看到一張張稚嫩的面孔、一個個活潑的身影才驀然發現,自己研二了,而距離我最初開始考研也已過去三年多的時間。我在考研這條曲折的道路上,一路糾結、一路迷失,但最終找回了自己。回首這三年多的光陰,感慨萬千。

考研路上,遲疑不定的心態讓我走了很多彎路。雖然最后依然夢碎清華,但我還是來了北京,進了不錯的大學,讀了我喜歡的專業。我不再把清華情結當做自己的執念,而是保持平和的心態、向上的姿勢,更加努力地前行。

轉到喜歡的專業去

2010年高考,因幾分之差我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失之交臂,學校、學業均被調劑,我進入了青島一所省屬重點大學,學了眾人艷羨、號稱就業率極高的經濟系。可一向愛好語言文字的我并不喜歡。

在大家脫離了高中苦海后瘋狂K歌、打游戲、通宵上網的時候,我卻在教室復習功課,準備轉專業。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的生活并沒有讓我感到枯燥,因為那顆迫切想轉專業的心一直牽引著我,讓我不要輕言放棄。

大二開學,憑著全系前10%的專業排名,我申請轉入外國語學習夢寐以求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我依然記得去辦公室辦理轉出手續時老師們的不解眼神,有個好心的女老師還把我叫到一邊,說我從就業率連年高居榜首的經濟系轉到英語系就是“放著金山銀山不要”,還問我是不是“想不開”。但我無比堅決,鐵了心要轉走。事后回憶起來,如果考研時也如當年轉專業一般心志堅定,或許后來就沒有那么多的曲折和懊悔。

雖然大二才開始學習新專業,但我一點兒也不示弱。我并沒有覺得這是困難,反而覺得這個挑戰令自己無比興奮并愿意克服。有了學習熱情,這讓我落下的大一英語課程很快補了回來,大二一年的綜合成績雄霸班級榜首,讓很多當初嘲笑我半路出家的同學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轉眼到了大三下學期末,因為專業成績出色,又在當年的駐青英語高校演講比賽中取得了優秀獎,按成績,拿到研究生內保名額沒有問題,可我并不想接受。三月份,我一個人去了北京,看了高考與我失之交臂的北外,已沒有太多遺憾的感覺,又臨時決定看看清華。

永遠忘不了那個美妙的傍晚,校園格外安靜。在圖書館前,我看到了明亮的燈光;在西大操場,我拍下了壯闊的黃昏;在近春園中,我記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盡管當時春寒料峭,但我已深深愛上了這個學校,也在心里暗自定下了考研目標。

“多選題”中的迷茫

大三結束的暑假,我正式開始考研復習,因為平日里讀了很多的書,逐漸對新聞傳播學有了濃厚的興趣。為了跟自己專業更緊密的結合,我選擇了既重視英語能力又考察新聞素養的清華國際新聞專業。

可由于自己想要的太多,低估了前路上的挫折和困難,我復習得并不專注。開始的一星期覺得清華國新要求看的書目太過繁瑣,跨考又非易事,于是打算干脆回歸英語專業老本行。上網看了中國人民大學英語國家文化研究方向的考研試題,發現與自己的思路相去甚遠,還不如清華國新的題目做起來順手。一個星期的琢磨讓我放棄了人大,再次回歸到清華。

備考期間我并不安分。一個暑假除了復習考研,我還一時興起報考了雅思考試并復習了半個月,考完雅思剛想安心,又鬼使神差地擔任了三個多星期的國際帆船賽事志愿者。那時候總想給自己的簡歷添一點兒、再添一點兒“光芒”,也是害怕自己考研不成,還能申請出國,還能投遞工作。

直到開學,我還在忙著準備山東省21世紀英語演講比賽,第六名的成績讓我與全國總決賽擦肩而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從濟南回到青島,已是十月底,看到堆在書桌上一大堆還未來得及看的考研書本,我頓時心灰意冷,竟然選擇了放棄,考研連名都沒有勇氣報……

十一月已是考研復習最火熱的階段,看著室友早出晚歸忙著復習,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又害怕考不上研自取其辱,還是沒有勇氣報名。每天在寢室不出門,凌晨失眠呆呆地看著天花板,后悔自己演講沒進全國決賽,更后悔自己沒有堅持復習。

渾渾噩噩過了一個月,考研的同學都已進入沖刺階段,找工作的同學也西裝革履地忙著參加招聘會,出國的同學更是陸續收到英美名校offer。這讓一事無成的我倍受打擊,我的心情失落到了低谷。這時突然想起來,自己有雅思成績,可以申請國外大學,匆忙中我只申請了一所香港大學,結果被直接退回了報名費,當時特別疑惑,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懶得去問,破罐子破摔的我已然麻木,不知何去何從。現在回想起來,我臨時起意,材料準備很不充分,被退回報名費并不奇怪。

無奈之下,我開始加入了找工作的大潮,剛開始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隨便投遞了幾所大型企業。糾結成一團麻的我對做任何事都沒有了期望,消極情緒一直籠罩著我。萬萬沒想到,很快我就被青島一家知名國企錄取,工作是外派到某個東南亞國家擔任商務翻譯,工資很誘人,但規定簽5年的合同讓我很是猶豫。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一干五年,于是拿到offer后一直拖著這家公司不給答復。我也不敢拒絕,因為我已經錯過了考研,錯過了出國讀書,我不知道如果不去工作還能做什么。

為清華夢再戰

畢業之際,父母勸我再考研,不甘心的我在家人的支持下仿佛有了力量,我下定決心再奮斗一次。于是,在公司下達最后通牒簽約的那個星期,我放棄了那里的工作。我在學校附近的家屬院租了房子,準備認真復習。第一年考研的陰影還在,保險起見,我選擇了觸手尚可及的北外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方向是美國文化研究。

計劃趕不上變化,在2014年的7月14日凌晨,我改變了考北外的計劃,重新拾起擱置已久的清華夢。那天是世界杯決賽,第113分鐘馬里奧格策的一腳絕殺,讓我最愛的德國隊在時隔24年后又一次捧回了大力神杯。那一夜的我,無眠,清晨穿過寂靜的校園去自習室,猛然記起了一年多前的那次清華之行,我決定考研清華國新。

當時我已經看完了報考北外美國研究需讀的那本1199頁、花了90多塊錢打印出來的英語原版歷史書The American Pageant,我用一個塑料袋裝起這厚厚的一摞A4紙,重新找出了那十幾本清華國際新聞的參考書,決定遵從自己的內心,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圓自己一個清華夢。

“三跨”考研的瘋狂

從英語專業到國際新聞,算是跨專業考研,除了政治和英語兩門公共課,便是新聞傳播學的兩門專業課考試。我是文科出身、學的又是英語專業,于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專業課的復習上。但即便如此,我還是不敢對公共科目掉以輕心。在最后考試前,我做了3遍肖秀榮政治1000題、5遍近10年的英語真題。

跨專業本就不易,我又選擇了跨省市、跨學校、跨專業的“三跨”,而且畢業后再考,壓力自然是巨大的。但我其實早已別無選擇――第一年考研的最佳時機被我錯過了、一個尚好的工作機會也被我放棄了……我真的別無選擇了,來回的折騰和糾結浪費了自己太多的時間,我也沒有更多的青春可以去揮霍,只能放手一搏。

2015年的考研,出現了幾個重大改革,其中對考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考試時間較往年整整提前了一個星期,考研時間被安排在了年底。緊迫的復習時間對于“三跨”的我無非是雪上加霜,幾個月的生活、學習狀態如出一轍:早上6點買了早餐到自習室,晚上12點回到出租屋,中間除了上廁所、午睡和吃飯,其他時間幾乎都在看書。政治紅寶書、英語黃皮書、《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教程》、《全球新聞傳播史》、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這些重點書目被我翻了一遍又一遍。

拉鋸戰似的復習讓我的身體狀況變得特別差,考研現場確認時拍下的照片中那張毫無血色的臉直到今天還印在我的校園一卡通上。速溶咖啡、泡騰片、西瓜霜口腔噴劑成了我書桌抽屜里永遠都在的研友。

即便如此,雖然每天都很疲憊,我也不覺得苦。考試的那兩天,自覺發揮得很滿意,走出考場的那一刻,人幾乎都要開心得飛起來。

竟然敗在英語上

隨后是兩個多月漫長的等成績的過程,說實話,這一番等待,不比復習備考的時候輕松。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想看書又沒有動力,不止一次地做噩夢,過年在家聽親戚長輩的念叨,我保守折磨。成績出來的那一天,手抖著輸錯了好幾次賬號密碼,最終查到的分數是:政治69分,英語69分,專業理論121分,專業實務118分,總分377,分數不低,但根據往年的分數線,進面試有點危險。接下來的一個月,我一邊認真地復習專業科目,一邊焦灼地等待著分數線。

2015年3月9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網站上,碩士入學復試名單和分數線公布――沒有我的名字,總分數線381,單科分數線政治60、英語70、兩門專業課均要求90。

竟然是敗在了英語上!前前后后做了5遍近10年真題的我,背了3本考研單詞書的我,練了20多套英語模擬題的我,英語四、六級600多分、雅思7分、英語專八優秀、獲得過市級、省級幾個英語演講比賽獎項的我,竟然敗在了英語上!難以理解,很難接受。

知道自己無緣清華,我再次消沉了,生活天昏地暗,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不跟人說話,但兩天后我恢復了理智,不再頹廢。我開始向前輩請教、和家人訴苦,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夜未眠之后走到海邊,向來對家里報喜不報憂的我哭著給父親打電話讓他再給我一年時間,讓我再考一次……

那時候我沒想到考研調劑會成為我的救命稻草,從未報希望的我隨便填了三所接受新聞傳播學調劑考生的院校,沒想到后來竟然收到了其中綜合實力最強的一所學校的復試通知。

幾天后,我收拾心情,再次捧起了新聞資料復習,訂房訂票,來到北京。復試格外順利,筆試、面試發揮正常,在臨離開北京的前一天晚上收到了告知錄取的電話,筆試成績第一、面試成績第一、總分第一,接電話的那一刻,我正和老朋友逛著傳媒大學,激動的我在掛斷電話之后給了她一個久久的擁抱。

平靜的碩士生活

2015年9月,我進入了我現在就讀的大學――北京海淀區一所理工科211院校――學習傳播學,正式開啟了自己的碩士生涯。從英語專業到國際新聞,從國際新聞再到傳播學,兩次考研、兩次轉身,再通過這一年忙碌的學習、生活,我逐漸成為了現在的我。由于自己是跨考,專業基礎相對薄弱,跟班上的同學比總覺有些遜色。但是,勤能補拙,研一兩個學期的成績我均保持在了前三。

課余時間,我擔任了學院外聯部理事、新媒體中心副部長,組織了一次又一次學術活動,還在北京市研究生英語演講比賽中獲得二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A組中獲得特等獎。我開始不滿足于在自己英語老本行中獲得成績,于是一頭扎進學術的海洋。

我大量閱讀傳播學書籍,課下幫導師做課題,虛心向師長請教,分析文化傳播的案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我的論文《國產電影走出去的跨文化傳播困境解析》獲得了學校學術文化節論文二等獎,這大大增加了我搞學術的信心。我不滿足于眼前的成績,更加廢寢忘食的選課題、讀原著、寫論文,新學期伊始,我投遞的關于電影《荒野獵人》意識形態分析的文章收到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電影文學》的審核通過反饋,這為我以后的學術之路再添一劑強心劑。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考取傳播學博士,在學術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反觀三年,從青島到北京,從本科生到碩士生,雖然仍然會為過往的事情略覺遺憾,我漸漸學會了平和與知足。我不后悔當初的決定,我不遺憾曾經的錯過,失敗和挫折讓我成長、成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年少輕狂又踟躕不已,渴望得太多又不知自己內心最想要的是什么,不能堅守一件事情又總是懊悔不已。

第12篇

細黑框眼鏡,瘦削的臉龐,紫色短袖T恤搭配牛仔褲,黃西安靜地坐著,怎么看都是一略顯木訥的理工男。但是,一旦他開口,無論是濃重東北口音的中文還是英語,立刻判若兩人。

“你說呢?”他赧然一笑,停頓了幾秒,“當然是美貌。”

“這個年代堅持夢想不妥協的二百五還有嗎?”又有人問道。

黃西不假思索地湊近話筒:“有啊,我今年41,離250也沒多遠了。”

互動環節開始時,面對熱情舉手的觀眾,主持人提議先回答網友的問題。“你覺得網友比在場觀眾重要嗎?”黃西又波瀾不驚地冒出一句。

全場再次沸騰。

“他說你是個什么東西?”

出生在吉林省一個邊遠村莊的黃西,自稱小時候既頑劣又不思進取。“上小學時,我偷喝父親的酒,喝完了暈暈乎乎的,在學校迷瞪了一整天。”而且,他不喜歡學校,連續曠一星期的課更是家常便飯,對老師的教導也愛理不理。

沒想到,高二之后黃西突然有了“覺悟”,開始好好學習。這一務正業,居然讓一個“一直吊兒郎當”的問題學生,在一年后考上了吉林大學,隨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中科院碩士研究生。“當時,很多高年級的學生專門摸到我的宿舍來,就是想看看這個考全國第一名的人長什么樣子。”黃西笑著說。之后,他赴美留學,獲得了得克薩斯州萊斯大學生化博士學位。

曾經想成為一名教授的黃西,一轉眼迎來了他在美國留學工作的第六個年頭。某日,一位同事帶黃西去美國相聲館看脫口秀,對于這個美國人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黃西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就單口相聲嘛,我也能做。”然而,美國的脫口秀圈子對新人卻并不友好,俱樂部甚至要求登臺的新人必須“自帶兩名觀眾”才能進場。于是,黃西就上了大街見一個拉一個,“我跟他們說有脫口秀看,前提是告訴里面的人說你們是來看黃西的,終于拉到兩個。”

如今在美國脫口秀舞臺上風生水起、每場演出座無虛席的黃西,2002年第一次登臺時卻是“很受傷”,“酒吧里的人們寧愿關注電視上的體育比賽”。但漸漸地,他摸清了美國人發笑的“脈門”所在,句句見“笑”。

“我曾經開過一輛貼了很多貼紙、撕都撕不下來的二手車,其中一張紙上寫的是:‘如果你不會說英語,滾回家!’我兩年以后才知道寫的是什么意思。”這個拿自己移民經歷開玩笑的經典段子,讓美國觀眾笑得東倒西歪。

“有的脫口秀俱樂部老板對新手比較粗暴,有一次我打電話過去,他說讓我1個小時后再打,1小時后我再打過去,他說你是個什么東西?你是塊手表嗎?”這些另類詼諧的背后,其實浸透了黃西的個人辛酸。

2010年的美國記者年會上,作為全年最紅的脫口秀藝人,黃西為全世界獻上一場單口相聲盛宴。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內,黃西調侃了美國副總統拜登,并暢談總統大選、移民生活趣味點滴,觀眾席幾乎每分鐘會爆出大笑。這些表演視頻,旋即在網絡上傳播開來,這個貌不驚人的中國眼鏡男成為在美華人的一道文化風景,自此,黃西的脫口秀行情所向披靡,風頭一時無二。

彩色英語帶來美式笑話

黃西的成功,引來諸多驚嘆與艷羨,當然也不乏評價和思考。羅永浩曾對黃西的故事發表過如下看法:一個中國邊疆的農村孩子通過努力奮斗成為美國的生化博士,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夢故事;但一個中國移民的生化博士操著口音濃重的英語在美國成為一個走紅的脫口秀演員,這可能是史上最邪門兒的美國夢。

“如果將來我在車禍中喪生的話,我希望和一個水泥攪拌車撞在一起,這樣我死之后馬上就會有我的雕像。”黃西話音未落,全場爆笑。如果他當時是用英語來講這個笑話的話,恐怕會更好笑,不僅是因為他總喜歡在觀眾笑得前仰后合時堅持“不為所動”,繼續他的“冷面滑稽”;更是由于他那一口帶著濃重東北口音的“彩色英語”。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黃西的發音問題本屬意料之內、情理之中。這一點,黃西的父親也說得明明白白,“美國的文化,美國的語言,對他來講是弱項。拿自己的弱項挑戰別人的強項,這個舉動我認為純屬找死。”而黃西卻認為,用他的蹩腳英語在美國講脫口秀,正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在他看來,口音雖然難改,自信最為重要。果然,黃西的口音不僅沒有給他的表演減分,反而以一種濃郁的異域風情吸引了大批美國觀眾。 “在美國有人嘲笑你的英語發音嗎?”觀眾很好奇。黃西微微一笑回答說:“一般嘲笑我發音的只有中國人。”

黃西說的是“彩色英語”,講的是美式笑話。通常,每個段子都很簡短,觀眾卻要在他一句話講完一兩秒鐘之后才會發笑,這種“黃西style”蘊含著巧妙的邏輯思維,需要觀眾稍稍琢磨方能領會。而且,大部分笑話都有特定的語境。比如一個接受移民官考試的段子:有人問誰是本杰明?富蘭克林?黃西回答說:難道他就是我們小區商店被搶的原因?有人又問:什么是憲法第二修正案?黃西再次回答說:難道它就是我們小區商店被搶的原因?一秒鐘之后,現場的美國人報以雷鳴般大笑。最簡單的字詞,配以木訥的表情和略顯僵硬的動作,再加上需要動腦筋才能理解的冷幽默,黃西的另類風格不是誰都能辦得到的。

2010年一天,黃西在全美喜劇節比賽上獲得了冠軍。比賽結束后,黃西冒著漫天風雪開車回家。路上,他回想 著自己的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這件事情挺有趣的,我來自萬里以外的中國,在美國中心的一個城市贏了全美相聲比賽,而這個城市幾乎看不到亞洲人。”而如今,標有黃西名字的照片已經陳列在這個城市的一個博物館里。

“我還不老,所以自傳很薄”

無論在美國還是回到中國,總有人提出要向他拜師學藝,但黃西都婉拒了,他沒有這方面的打算。黃西坦承,自己的確受過一些相聲大師的影響,但從沒有拜師,恰恰是這一點成就了他在表演上的獨一無二。所以,他建議新人,“自己去相聲館里練出來的效果會更好”。他說,自己去學,努力嘗試做一切可能有用的事情,你可能會比別人多走些彎路,但是你摸索到的東西也會更地道、更純真,總有一天,你會開創出自己的風格。在當天的演講中,黃西甚至兩次提到尼采的一句話:不知道怎樣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他認為,年輕人對前途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最重要是要在不斷嘗試中去聆聽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聲音。”

如今,黃西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一家三口其樂融融。而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激發了他更多的創作靈感:“我兒子總是會問我‘爸爸,為什么我一定要說兩種語言呢?’我告訴他:‘兒子,一旦有一天你成為了美國總統,你就必須要用英文來簽署立法議案,然后用中文跟債主們討論債務問題。’”但是,黃西表示,未來他在脫口秀方面沒什么太大計劃,每年能上幾次電視就行。此外,他會逐漸向電視劇、電影、動漫等方向發展。胃口實在是不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休宁县| 辰溪县| 延川县| 靖安县| 穆棱市| 会同县| 孟津县| 丹凤县| 安西县| 渭南市| 财经| 昌平区| 南投市| 永寿县| 独山县| 马尔康县| 雷波县| 广宁县| 景德镇市| 七台河市| 洮南市| 大兴区| 新建县| 沈阳市| 加查县| 衡阳市| 平陆县| 镇安县| 阳信县| 曲沃县| 三穗县| 云霄县| 和田县| 天门市| 石楼县| 安吉县| 镇安县| 马边| 靖西县|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