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2 10:15: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測量職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化學反應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能夠最細致地反映一個化學反應的本質特征,而通過求解在勢能面上運動的原子核的薛定諤方程來得到基元化學反應的微分截面則是量子動力學理論計算的終極目標。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經過包括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張東輝等研究組在內的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人們已經基本解決了三原子化學體系的量子動力學難題,能夠定量地計算三原子體系的微分散射截面。然而,從三原子體系發展到更多更復雜的反應體系,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作為向前發展第一步的四原子體系相對于三原子體系,體系的自由度從3增加到6,這意味著無論是勢能面的構造還是散射動力學的計算,從難度到計算量都有巨大的增加。譬如,對于勢能面的計算,如果每個維度計算100個位點,那么四原子體系的6個自由度相對于三原子體系的3個自由度,所需計算的位點數量就增加了一百萬倍!而每個位點的能量計算、勢能面的擬合等的難度和計算量都因為原子核和電子數量增加而急劇增大,由此可知量子動力學理論計算從3原子體系發展到4原子體系,困難之大超乎想像。 H2 + OH → H2O + H反應體系是四原子反應體系的基本范例,是燃燒化學和星際化學中的重要反應,其逆反應則是選模化學的研究樣板。在過去的幾年間,大連化物所楊學明、張東輝研究組對該反應的同位素替代反應HD + OH → H2O + D進行了反應動力學研究。理論上,他們發展出一套非常有效的含時波包方法,能夠對六個自由度的四原子反應進行精確的計算,同時用更精確的方法構造了該反應體系的勢能面,從而完成了該體系的第一個全維量子態分辨的動力學計算。實驗上,他們采用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里德堡氘原子飛行時間譜方法測量了HD + OH → H2O + D在不同反應能下的微分截面及其隨碰撞能的變化關系。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結果高度吻合。 這是首次對一個四原子反應體系的態-態微分截面取得理論和實驗高度吻合的研究結果,是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也意味著大連化物所在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繼續牢固占據著國際領先地位。 該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2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Science 333,440(2011))。(來源: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
碩士論文、職稱論文、醫學職稱畢業論文、、、,更多詳細信息請關注。 原文鏈接:《科學》摘要(英文) 英文摘要: Quantum dynamical theories have progressed to the stage in which state-to-stat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can now be routinely computed with high accuracy for three-atom systems since the first such calculation was carried out more than 30 years ago for the H + H2 system. For reactions beyond three atoms, however, highly accurate quantum dynamical calculations of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have not been feasible. We have recently developed a quantum wave packet method to compute full-dimensional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four-atom reactions. Here, we report benchmark calculations carried out for the prototypical HD + OH → H2O + D reaction on an accurat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that yield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ose from a high-resolution, crossed–molecular beam experiment.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Authorware;背景音樂;多媒體
前言
多媒體課件以豐富的視聽信息,生動的圖形、圖像,高科技表現手段使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宏觀為微觀,形象生動,創設情境,論文使理論學習、問題輔助學習、激發興趣和協作學習等在教學中得以體現,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個體獨立學習變為群體合作學習,由復制性學習變為創造性學習[1]。本文采用的Authorware7.0軟件,通過Fireworks8.0創作動畫輔助,將多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完成《電子測量技術》課程的課件設計。
1課件的設計
《電子測量技術》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電子信息、應用電子、自動化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同時也是新知識點較多的一門課程。針對職業教育特點,我們主編了《電子測量技術》規劃教材,2003年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教材目前印刷7次,印數已達3萬冊。因此,從教學角度出發,考慮該教材已獲得廣泛承認,課件內容以該書為基礎,涵蓋《電子測量技術》全書12章節內容,并且借鑒原來基于PowerPoint課件的經驗,各章節自成體系,按教學大綱劃分出知識點;其次是課件應具有良好的用戶界面和視覺、聽覺效果,課件所使用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開發環境相對兼容,便于升級擴展。
1)腳本的編寫
編寫詳細的腳本,是整個多媒體課件開發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把課件設計與制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課件制作的重要依據。畢業論文編寫腳本包括界面設計、交互設計和風格設計3個方面[2]。
界面是教學信息在屏幕上的顯示區域及用戶操作區域,設計時我們主要突出“教為學”的思想,圍繞教學內容這一中心,既防止課件界面色彩、聲像效果等過分濃烈、喧賓奪主,影響學習內容;又考慮課程部分內容如儀器內部電路抽象、枯燥,而學生需要感官刺激,激發興趣的特點。
同時,我們體會多媒體課件的強大生命力主要體現在交互能力上,比如只需通過單擊屏幕上某個特殊的鏈接設置,方便實現不同對象之間的跳轉。本設計中創建了兩個導航結構,一種是利用“導航”圖標指向框架圖標中的某一頁,來實現程序內部的跳轉和調用。另一種是通過“框架”圖標內嵌的導航控件來實現不同頁面間的瀏覽、翻頁。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設置相應的超文本鏈接來實現交互性能。
在風格設計上主要體現界面、字幕和顯示對象上整體的和諧統一。
2)框架結構的設計
編輯之前考慮到有大量的文本的輸入,實現各個章節之間的翻轉如果只使用“交互”圖標,也是可以實現翻頁功能,但碩士論文制作起來比較麻煩,而且在查找頁和指定固定頁方面力不從心。因此運用“框架”圖標及“導航”圖標制作文本瀏覽,就方便多了[2]。
“框架”圖標和“導航”圖標密切相關,經常放在一起使用。導航結構提供了選擇路徑的方法,可以根據設置自動跳轉到指定的目標頁上;“框架”圖標可以方便地設計含有圖形、聲音、動畫等組件的頁面,最重要的是在“框架”圖標的內部內嵌了一整套導航控件,通過這一控件可以更容易實現頁面之間的來回翻轉。
基本框架結構設計后,對有的地方進行了編輯,如更改控制按鈕的位置和圖標、設置按鈕防止頁面回繞、編輯進入和退出畫面等,使其更適合課件的使用。
2多種媒體素材的使用
要實現多媒體課件的內容豐富多彩,使用多種媒體素材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文本、圖形、圖像是最基本元素,此外還有聲音、動畫、視頻等媒體信息。考慮到職業教育“淡化理論、夠用為度、培養技能、重在應用”的特點,我們認為對測量原理部分的講解應力求突出基本概念,通俗易懂,工作總結便于自學,因此課件這部分主要以文本、圖片形式,比較詳細;而測量方法則應突出操作應用,在設計時則主要以視頻演示為主;對測量儀器儀表則重點講清工作原理和組成框圖,在設計時主要以動畫、網頁內容為主,整個課件設計力求對多媒體資源的合理布局,使它們既符合教材要求,又突出多媒體特征。
1)文本的輸入
Authorware可以直接將外部的文本輸入到其內部,但是它有一特點就是在文本的輸入格式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它只能輸入TXT、RTF格式的文件[3]。對于不是這種格式的文檔如果采用常規直接進行輸入勢必會占用很多時間,不利于課件的開發。因此借助系統剪貼板使用復制、粘貼的方法來添加文本。當文本過長時,或者輸入的文本篇幅較大,采用滾動文本的輸入方式,這樣在預覽時會顯得更方便。
2)圖片的應用
使用系統本身的繪圖工具箱可以繪制出比較簡單的畫面,但對于《電子測量技術》這門課程僅僅依靠繪圖工具箱不能達到實際的要求,如大量的儀器原理圖、接線圖、儀器面板圖等,我們采取的第一個方法是采用Authorware7.0提供的插入外部對象的功能,將原來以Protel99SE、Word、LabVIEW等制作轉換為圖片形式,醫學論文使設計的原料變得更加豐富。
3)添加背景音樂
在Authorware7.0系統中可以支持多種類型的聲音文件格式,如WAV、SWA、AIFF、PCM、MP3等[3],在制作課件時,通過“聲音”圖標來插入音頻和設置聲音播放,如控制播放次數、設置播放時間、速率等,可以輕松引用這些聲音素材添加到課件中。在課件中導入背景音樂有它的優點,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有音樂,因此通過對“計算”圖標和按鈕響應的設置,編寫按鈕激活代碼使課件在播放時可以由使用者根據自己的意愿單擊相應的按鈕,實現有聲和靜音之間的轉換[4]。
4)動畫的調用
動畫是多媒體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設計中的一個亮點,但使用Authorware本身只能制作出二維的動畫,即動畫的對象只能在一個平面內運動,這樣使演示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這并不說明Authorware不能演示三維動畫,它可以通過文件插入的方式來演示其他軟件制作的三維動畫,同時系統本身也提供多種效果的頁面切換功能,對各種外部和內部資源加以利用同樣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制作動畫的軟件有很多,使用起來也各有特色。選擇合適的創作工具是設計成功的關鍵,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Authorware系統提供了對GIF動畫圖像的支持,可以將其應用到課件中。GIF動畫是一種特殊的圖像格式,其中包含了多幀圖像,這些圖像按照一定的時間頻率交替顯示,從而達到動畫顯示的效果,具體是通過MacromediaFireworks8.0來設計。在Fireworks中制作動畫的一種方法是通過創建元件并不停地改變它們的屬性來產生運動的錯覺。當按順序播放所有的幀時就成了動畫[5]。
5)智能對象與數字電影
智能對象就像一個插入Authorware作品的邏輯包,它是一個強有力的開發工具,它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與向導的聯接,向導可以給Authorware作品提供設置界面,職稱論文并且可以在插入智能對象的位置添加各種變化、新的內容和邏輯關系。它能使看似繁瑣的工作變得更加容易完成,即使是沒有經驗的開發人員也更容易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實際上智能對象在多媒體編輯上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革。比如智能對象與數字電影的結合應用[3]。在課件中引入數字電影如果只是采用之前的方法,就是在流程線上添加相應的圖標進行導入,在程序運行過程中當執行到該圖標,系統會直接彈出播放的窗口,不利于下一操作,但是通過MovieController智能對象可以容易實現播放進度的調節。
6)網頁鏈接
在課件設計時,考慮到有些儀器由于價格昂貴或者其他原因,學校無法購置,如數字通信測試用誤碼儀、邏輯分析儀等,課件設計中考慮實現網頁的鏈接,鏈接到知名企業的網頁上,已加強學生感性認識。這一功能是通過Fireworks中使用URL來實現,編輯選中的熱點并對其指定URL路徑,最后導出此URL即可實現指定網頁的鏈接。
課件的主界面如圖1所示,課件第1章界面如圖2所示。
3課件的調試與打包
課件主要是為《電子測量技術》教材而制作的,因此為方便發行和使用,課件的后期工作就是進行調試和打包處理。
由于課件發行打包后將不允許用戶再修改,打包之前應盡可能排除其中的錯誤,確認課件可以正常運行。英語論文調試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實現。一種是利用區段標志(開始/停止標志),另外一種是通過控制面板的使用。通過使用調試工具可以控制程序流程執行的區段,逐個執行程序流程中的設計圖標。將制作好的課件與課件中的庫文件一起打包能夠提高文件的性能,減少文件的數量,使最后的作品的安裝、運行更為容易,并且增加了作品運行的可靠性,避免運行時因為找不到外來函數或庫文件而發生錯誤。
打包好的課件進行設置,可以運行在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XP、或者是WindowsNT、Windows2000這樣的32位操作系統中。其中要求的CPU應該是Pentium166以上兼容機種、內存是64M以上、硬盤容量780M、支持DirectX的顯卡、光驅是8倍速以上的光驅,此外由于演示窗口大小設置為832*624像素,因此可以用于不低于16英寸顯示器。制作好課件并打包后,就可以,課件時必須隨同程序中用到的外部媒體文件或外部函數文件一同,Authorware7.0提供了作品的功能,該功能可以將運行作品所需的各種文件及外部函數輸出到指定的目錄中,從而形成用于發行的最終作品[3]。
4結論
隨著各種多媒體教學的推廣和普及,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其直觀性、靈活性、實時性、立體化的優勢,留學生論文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青睞。要想運用好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其關鍵是要設計和制作出符合教學要求的多媒體課件[6]。我們的作品雖然完成了,但是在各院校使用過程中,一定還會發現很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們將與時俱進,將作品更加完善,以更好的實現教學目的,達到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欣杰.時尚教師多媒體課件DIY[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5.14-18
[2]孫印杰,李春暉,封新亞.新世紀多媒體CAI課件制作培訓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3]NaheedaRavjani.UsingAuthorware7[M/CD].Macromedia,Inc.600TownsendSt.SanFrancisco,CA94103,2003
[4]China-.Authorware5多媒體制作實用教程[DK/CD].北京寰宇之星軟件有限公司2000
框架機構施工技術是一種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原料,制成承重梁柱,預制加氣混凝土、浮石、蛭石等原料制成輕質隔墻的施工技術。這種施工技術主要適用于高層和大面積結構的樓層施工,其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因為高層和大面積樓層施工所用的施工混凝土工程要求具有澆注量大、強度高、配筋量大等特點。其二是其技術是要先澆筑房梁、樓板,然后再做填充墻體的施工,這樣就讓填充墻的堆砌、拆卸變得簡單了,并且這樣對于用戶來講也是比較實用的,因為他們可以靈活的支配空間。框架結構相對于傳統的建筑結構來講具有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抗震性強。
因為框架結構的整體梁柱的構件截面積都是較小的,所以它的承載力和剛度都比傳統的磚混結構低,但是這種構件在樓層很高的建筑里就可以顯示出它的特性,它的水平位移速度慢,受力時會向縱橫兩個方向蔓延,因此這種整體性的抗震情況(受力情況)要比傳統的結構強。
1.2框架結構施工技術工藝
框架結構施工一般都是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和鋼筋框架構施工。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工序:軸線定位、柱鋼筋綁扎及支架搭設、(這兩個是最重要的工序)柱混凝土、模板、底模等等。鋼筋框架結構施工工序除了以上幾個工序外,還有鋼結構構件預檢和配套、鋼柱基礎檢查、安裝流水段的劃分、安裝機械的選擇等等工序。多、高層的框架結構最常見的幾種結構施工技術都有:電渣壓力焊的接長方式、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澆注方式。不管是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技術還是鋼筋框架結構施工技術對軸線定位、測量放線、配比設定、鋼筋綁扎、模板安裝、加固、澆筑等工序有很嚴格的要求。而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恰恰就是這幾個方面的問題比較多。
2框架結構施工技術中常見的問題
雖說框架結構施工技術具有很多優點,在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時間也算比較久,但是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混凝土質量問題混凝土質量的問題在框架結構施工中是非常常見的,因為混凝土的質量問題很難把握的。根據實際情況,混凝土質量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混凝土原材料問題。對于不同結構的構件它所用的材料構造是不同的。
第二,混凝土澆筑質量問題。在框架結構施工技術的工序中,澆筑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它直接關系著混凝土的質量問題。但是現在的施工方為了利益問題,混凝土中往往都是添加了許多的添加劑,這就直接影響了混凝土的質量問題。
第三,混凝土養護問題。在框架結構技術施工中,混凝土的配比是有嚴格要求的,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砂率每下降2%~3%,混凝土的強度就會下降15%~20%,水和石灰的比重每多增加10%,混凝土的強度就會降低5%~1建筑施工論文0%。但是,在有的施工場地中,經常會出現由于混凝土的保養出現問題而導致重新配比混凝土的事故。
2.2保護層方面的問題
眾所周知,混凝土的保護層不僅有支撐加固的作用,還有保護里面的鋼筋不發生銹蝕的作用,并且還可以保護鋼筋具有黏結錨固性能,但是我們往往只注重保護主筋而疏忽了箍筋的保護,讓其露在外面。下面的這張圖描述的就是由于保護層不當而出現的問題。職稱論文范文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框架梁在框架柱的節點的地方,而一般的框架柱的受力鋼筋的保護層為30mm,而施工方為了保護主筋使得框架梁端的保護層變為了d+30mm,但是這個設計削弱了框架梁截面抗彎的承受能力,并且在受到負荷重力后,是極其產生開裂現象的。這只是一個在施工時出現的一個問題,像這種類型的問題在實際的施工操作時還是有一些的。
2.3鋼筋框架結構技術施工存在的問題與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技術一樣,鋼筋框架結構施工技術在實際施工中也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焊條型號和規格長度不符合要求、縱向鋼筋排距不勻、節點處柱箍筋間距不符合要求、主筋位移等等。這些問題看起來好像是小問題,但是在實際的施工中卻是“難題”。因為這些問題有的都是施工人員的操作不小心造成的。
3解決措施針對框架結構施工技術存在的問題
3.1嚴格把關混凝土質量問題關于混凝土的質量問題,首先要講的就是原材料的問題,所以在施工之前要先把工程的規劃做好,對于構件結構大小以及每個構件結構需要的混凝土量都應該有相應的數據體現,因為這樣可以節省很多不必要的浪費。關于混凝土里面添加過多的添加劑的問題,這就要從原料的源頭上把關了,在收購材料時最好是收購那些有質量證明書的材,以免造成原料的浪費。所以,必須科學配比混凝土的比重,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工程的質量,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3.2科學設計保護層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一般的框架結構施工設計在保護層方面都會優先保護主筋,但是這樣會影響建筑整體的抗彎承載能力。所以,在進行保護層框架設計時可以在框架梁端保護層超過30mm的區段的范圍內,增加一道直徑間距都和框架梁箍筋相等的雙肢箍,并且還要鋪設4根12mm的縱向鋼筋用以加固。這樣就可以解決保護層方面的問題了。
3.3提高鋼筋框架結構施工人員技術
針對上面分析的鋼筋框架結構施工技術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要提高鋼筋配料、加工綁扎人員的技術素質。因為上述的焊條型號和規格長度不符合要求、縱向鋼筋排距不勻、節點處柱箍筋間距不符合要求、主筋位移等等問題都是技術人員直接操作的,所以要保證技術人員具有良好的技術素質,能熟悉處理縱筋、框架梁端與節點鋼筋、主筋等方面的問題。
論文摘要:對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的測度就是對城市的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四方面進行評價。由于目前國內外對如何測度區域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沒有一個完整、標準的指標體系,通過指標體系總體框架的設計、指標的理論預選,構建了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
1效能測度的含義
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的效能包括資源型城市的創新能力、創新效率及其對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貢獻。從創新行為主體要素構成的角度,它表現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科技中介機構的創新服務能力,政府對創新的引導、管理和組織協調能力;從運行角度,它取決于對現有創新資源配置的績效,是資源狀況與配置力相綜合以及創新環境對創新支持的結果。可見,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的效能取決于資源型城市創新行為主體和創新資源的創新能力(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配置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社會的影響。因此,對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的測度就是對城市的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四方面進行評價。
2對國內外相關指標體系的評述
2.1國外對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
當今各類評價國家和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報告很多,在世界范圍內較有影響的有以下幾種:①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技術指數。該指數由創新能力,信息與通訊技術擴散指數,工業品的出口和調查數據三部分構成。②聯合國開發署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的技術成就指數。該指標由技術創造、新技術的擴散、老技術的擴散和人類技能四方面構成。③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國際競爭力報告》。它的指標體系分經濟績效、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礎設施四個部分,報告中的多數指標為各國進行橫向國際競爭力比較提供了一個參考。④歐盟創新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創新綜合評價表。該表由人力資源、新知識的產生、新知識的轉移和應用,以及創新的投入、產出和市場17項4類指標構成。
2.2國內評價區域創新的指標體系
國內對RIS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對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目前在RIS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對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占很大比重,但區域創新能力實際上只是RIS效能的內在依據和潛在基礎。②對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區域工業技術創新力的評價。這幾種評價實質上都是對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③對區域創新資源配置的評價。徐建國認為科技資源的配置能力,可由科技資源配置規模、配置強度、配置結構和配置效果四個部分綜合表征。④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劉國新等在測度區域創新創業能力時主要強調了三方面:一是創新創業要素投入,二是創新創業產出及其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程度,三是創新創業潛力。⑤對區域創新體系效能的評價。在國內文獻中,目前對RIS整體效能測度的研究非常少。李子彪等認為RIS的效能測度包括對RIS的創新發展能力評價,R]S對區域經濟作用和貢獻的測量,R]S自身演化的測。
2.3對指標體系的簡評職稱論文
由于國內外對RIS整體效能的評價還處于不斷探索和開拓階段,對如何測度RIS的整體效能至今仍沒有一個完整、標準的指標體系。盡管國家具有區域的一些共性,NIS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對本研究有較大參考價值,但它畢竟是一個具有國家的特殊區域,NIS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區域層次。而且,本文的資源型城市特指我國的一些區域,諸多國家層次的特征在這一區域沒有體現。所以,盡管國外NIS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對建立我國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不宜直接套用。
國內現有的RIS評價指標體系大部分是對RIS某一方面的評價,在選取評價指標時學者們的意見存在一定分歧,而且缺乏RIS對某地區可持續發展影響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從2001年開始每年編著《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作為一套比較完善的評價區域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絕大多數指標都具有連續性,而且其中的部分指標能夠反映出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的部分內涵,對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把該報告中的指標體系作為構建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的主要參考之一。
3效能測度指標體系的設計
3.1效能測度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
本文利用分析法將指標體系初步設計為四個層次,即總指標層、類指標層、組指標層和初級指標層。很明顯,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就是設計指標體系的總指標層。根據資源型城市的特點及其創新體系效能的含義,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和國內外相關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作了一定的修改和調整,確定了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應體現的四個維度:知識創造、創新資源流動、創新環境、創新體系的經濟社會績效。這四個維度構成了本文設計指標體系的類指標層。相對于一般RIS效能的評價指標體系,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將更側重于資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可持續發展、主導產業的能源生產量和能源消費量,以及城市的工業廢水和廢氣排放量等與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營建密切相關的指標。
3.2效能測度指標體系的理論預選及優化
經過理論預選,初步確定了23項組指標和78項初級指標。采用專家打分的方法,選取7位富有經驗的專家對所預選的組指標和初級指標進行十分制打分,以回收的有效問卷為基礎,對評價指標進行隸屬度分析。通過對回收有效問卷的統計分析與整理,剔除隸屬度較低的指標,再根據專家意見對指標體系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同時,鑒于我國目前還沒有比較系統的評價科技創新的統計指標體系,數據采集較為困難,所以對部分雖有價值但無法統計或難以取得數據的指標,暫不納入指標體系,從而使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經過一系列篩選,確定了14項組指標和47項初級指標。經過優化最后確定的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
4部分指標的解釋
4.1知識創造
創新是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服務的過程,沒有知識就沒有創新。知識創造能力是一個區域創新的基礎。企業是創新的基本組織實施單位,盡管當前資源型城市政府在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重要和關鍵作用,但是長遠來看企業仍將是區域創新的核心主體。在知識創造指標中從創新體系基本構成要素即創新行為主體和創新資源兩項組指標來體現資源型城市知識創造能力。
4.2創新資源流動
我國資源型城市正處于轉型時期,依據目前的現實狀況只能從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創新資源,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集中突破。在創新資源流動的類指標中,主要考慮了技術轉移、科技合作、人才流向、知識傳媒和外國直接投資五個方面,最后由于數據的可操作性選擇了知識傳媒和外國直接投資。
4.3創新環境
由于創新外部環境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無法納入評價范疇,在此只對資源型城市創新的內部環境進行評價,這包括對創新硬環境和軟環境的評價。本文根據效能測度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選取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兩項組指標為代表對創新硬環境進行評價,選取勞動者素質和政府創造創新環境為代表對創新軟環境進行評價。
【關鍵詞】 640層螺旋CT 血管成像 大腦動脈環動脈瘤 臨床應用價值 職稱論文
大腦動脈環動脈瘤的主要危害是動脈瘤的破裂出血和占位壓迫效應,動脈瘤破裂后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因此,在臨床上對于大腦動脈環動脈瘤的早期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一般動脈瘤的密度與正常血管和周圍腦組織的密度相似,較小的動脈瘤C T掃描常為陰性【1】,故CT平掃在大腦動脈瘤的診斷方面漏診率較高[2,3]。CT血管成像技術是無創評價顱內動脈瘤的非常有用的方法[4,5],然而由于大腦動脈環區多動脈交通結構較復雜,多支動脈分叉結構與鄰近腦組織關系密切,常規CTA評價亦容易誤診[6,7]。本文探討640層CT血管成像的方法在大腦動脈環動脈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 2012 年 1 月 至2012 年8月本院64排CT平掃疑診為大腦動脈環動脈瘤的35 例病例進行 320 排640層 CT血管造影檢查, 其中,男 21 例,女 14 例,年齡 23-72 歲,平均年齡45.9歲,輕微頭痛15 例,劇烈頭痛并腦膜刺激征20 例。造影檢查排除標準:既往對含碘造影劑過敏者;嚴重心肺及肝腎功能不全及精神異常等患者。
1. 2 檢查方法
采用東芝 Aquilion ONE 320排640層螺旋CT進行掃描。患者取仰臥位,頭先進。采用動態容積模式掃描,掃描范圍從顱頂至顱底,掃描基線與顱底平行,應用高壓注射器經左側肘靜脈以5ml/ s流速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優維顯370mgl/ml) ,造影劑注射總量按1.0-1.5ml/kg計算,數據采集320排×0. 5mm,機架轉速750ms。注藥后延遲時間22s。采集到原始數據經減影后導入Vitrea Fx后處理工作站,運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積再現VR的方法,獲得大腦動脈環區腦血管重建圖像。
1.3 圖像分析
血管成像圖像質量分為優良、一般、差三級,優良:大腦動脈環動脈血管顯示良好,邊界清晰,無階梯狀偽影或血管斷層;良: 大腦動脈環動脈血管充盈一般,顯影較清晰,管壁邊緣稍欠規整,對比度欠佳或有輕度階梯狀偽影;差:大腦動脈環動脈血管顯示不清或有嚴重階梯偽影。全部影像評價結果由 3 位有顱腦血管影像診斷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商量后產生。對于動脈瘤,需要記錄其數目、分布,測量其大小和瘤頸,如果圖像評為差,則不需要記錄動脈瘤大小。
2 結果
2.1 圖像評價 35例患者圖像中,優良33例,一般2例,差0例,優良率為94.3%,其中評為一般的2例均為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
2.2 動脈瘤的CTA表現
35例患者共檢出大腦動脈環動脈瘤37個,其中單發33例,多發2例(其中1例為前交通動脈1個,大腦前動脈水平段1個;1例為雙側后交通動脈各1個);表現為囊狀動脈瘤的為33例,梭形動脈瘤2例。動脈瘤直徑2.5-1.3cm,5例位于大腦中動脈,7例位于大腦前動脈;16例位于后交通動脈;9例位于前交通動脈。
3討論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管壁的局限性囊狀或蜿蜒樣擴張,在腦血管意外中位居第三,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合并出血性腦梗死者,病死率高達45%,約有30%的存活著遺留下中至重度的殘疾【8】
大腦動脈環(willis環)位于腦底下方、蝶鞍上方,視交叉、大結節、體周圍,由前交通動脈、兩側大腦前動脈始段、兩側頸內動脈末段、兩側后交通動脈和兩側大腦后動脈始段吻合而成,顱內動脈瘤中約70%發生在大腦動脈環,其中95%以上見于前半部(前交通動脈、后交通動脈、頸內動脈),不到5%位于后半部。由于動脈環周圍腦神經走行密集,故當動脈環相應血管發生動脈瘤時所造成的影響及危害則更為嚴重,尤其在發生動脈瘤破裂出血時,其病死率及致殘率更高。
本組病例使用320排640層CT機, 是目前掃描儀中探測器排數最多的CT機,探測器陣列物理排數達320排,探測器陣列縱向物理總寬度達到160 mm 寬,掃描機架旋轉一周的最短時間是0.35s,由于探測器排數的大幅增加使掃描范圍更大,掃描速度更快,圖像質量更好,微小動脈瘤更易分辨和顯影,能夠實現寬探測器平臺下非螺旋單次全器官容積掃描。320排CT采用動態容積模式連續多次掃描,掃描間隔最短可縮小至2s,從而可準確觀察到大腦動脈環血管從無充盈到逐漸消散的血管動態圖像。本組35例患者中除兩例患者因動脈瘤破裂出血造成圖像少許干擾外,其余33例患者均獲得了理想的血管動態圖像。由于掃描速度的大幅提高,大大節省了造影劑的用量,提高人體Z軸方向的分辨率,提高X線球管的使用效率,從而也大大減低了患者X攝取量,幾乎無繼發出血或血管痙攣等并發癥。
在獲得第一期原始圖像數據后,應用后處理減影技術,即將第一期以后的圖像依次與第一期圖像減影去除顱底骨質影像,從而大大提高了顱底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在后處理技術中,本組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種后處理技術: VR(容積再現);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建);CPR(曲面重建)。VR(容積再現)是一種三維重組方法,給不同CT值分類指定不同的顏色和透明度,則三維體元陣列視為半透明的,假想投影光線以任意給定的角度穿過它,受到經過的體元作用,通過觀察平面得到圖像,故容積再現丟失的信息最少,通過VR處理后可從多個角度三維立體直觀地顯示動脈瘤位置、形態及與載瘤血管的關系。MIP(最大密度投影)是三維體元數據沿著給定的任意方向進行投影,每條投射線經過的所有體元取其遇到的最大值,得到投影圖像。由于其不存在閾值,信息都是不較少,所以能描繪X線衰減值的微小變化,但是MIP沒有深度關系,所以此種后處理方法在臨床上多應用于空間結構較為簡單的血管,由于大腦動脈環結構較為復雜,故MIP在本組研究只作為輔助診斷,主要應用于動脈瘤與鈣化灶的鑒別方面。CPR(曲面重建)是讓三維體元數據分別繞X、Y、Z軸旋轉任意角度,再用任意平面截取,或劃一曲線,以曲線所確定的柱面來截取新層面,構成多平面重組或曲面重組,故此種方法多用于彎曲血管的重建,以便全程觀察,可以任何方位、角度、層厚、層數自由重組新的圖像,重組圖像上的灰階反應X線衰減值,可以將感興趣的結構與周圍組織分開,當血管顯示不清的時候,尤其有價值,但此方法的準確性與操作者的經驗有重要關系,當操作者的經驗不足并受檢部位比較復雜時,此方法的假陽性率或假陰性率較高。在本組研究中,CPR主要用于顯示動脈瘤的瘤壁和內部結構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瘤壁有無鈣化 瘤內血栓形成以及是否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或破入周圍組織。MPR(多平面重建),也稱作表面顯示三維重組,是在對病人進行了一定數量的無間隔薄層掃描后,將所獲得的數據重新組成三維空間中的另外兩個平面的圖像,是一種利用計算機將各個不同層面的像素重新排列的技術,重組后的圖像質量比不上直接重建的圖像質量,原始橫斷面的層厚越薄,重組后的圖像越清晰。通過后處理技術的應用對完整顯示瘤體大小、數目、分布、瘤體形態、瘤體朝向和瘤頸的結構;明確動脈瘤與顱底骨質的空間關系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CTA血管成像在臨床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這種無法依時間順序依次顯示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也不能顯示血流方向,無法對血管內結構進行觀察,只能顯示感興趣區血管的外部形態,在顱內主要適用于大腦動脈環附近的動脈瘤,尤其是前循環動脈瘤。其對周圍分支的動脈瘤顯示較差,有可能漏診。
綜上所述,640層CTA 血管造影技術能清晰顯示大腦動脈環動脈瘤的發生部位,大小,數目,形狀,輪廓及其與鄰近血管的關系,且具有無創、快捷的特點,是評價大腦動脈環動脈瘤的非常有用的診斷方法。[11,12]。
參考文獻
[1] 曹丹慶;蔡祖龍,《全身CT診斷學》,人民軍醫出版社。
陳文華,王杰,邢偉,等. CTA與DSA診斷腦動脈瘤的對比研究[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8,24:5352537.
寧殿秀,李智勇,王克禮,等. CT血管成像診斷腦動脈瘤的漏診原因分析[J]. 放射學實踐,2007,22:3652367
Rajagopal KV, Lakhkar BN, AcharyaDK. Three2dimension2al CTangiographyinthe evaluationof cerebral arteries in a2cute hemorrhage [J]. Neurol India, 2003, 51: 20622207
劉雨成,周瑩,張永剛,等. CTA對顱內微小動脈瘤的診斷價值并與DSA對照研究[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122221225.
陳文華,王杰,邢偉,等. CTA與DSA診斷腦動脈瘤的對比研究[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8,24:535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