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科學論文

文科學論文

時間:2022-07-04 07:41: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科學論文

第1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單位:湖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婁底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3-0712

國內刊號:43-1454/Z

郵發(fā)代號: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guī)范獲獎期刊

聯(lián)系方式

第2篇

英文名稱: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林業(yè)經濟學會;福建農林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9709

國內刊號:35-1060/F

郵發(fā)代號:

發(fā)行范圍:

創(chuàng)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guī)范獲獎期刊

聯(lián)系方式

期刊簡介

《林業(yè)經濟問題》(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1年,是中國林業(yè)經濟學會和福建農林大學共同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全國性學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與分析、中國核心期刊磷選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數據庫確定為來源期刊,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精品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等全文收錄。

第3篇

【摘要題】理論探索

【關鍵詞】社會科學/科學生產力/CSSCI

1引言

科學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它們的成果表現(xiàn)形式有著質的差別。后者的成果是物質的、有形的,而前者則是非物質的、無形的,需要經過轉化才能成為有形的。自然科學、技術生產力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論文、著作、專利;社會科學生產力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則主要是著作、論文、研究(咨詢)報告。對于物質生產力的評價國際上已經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認的指標體系,可以進行直接評價。而對于科學生產力的評價,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質的、無形的,因此無法對它進行直接評價。目前,國際上的通用做法是對它的成果的轉化表現(xiàn)形式進行量化評價,從而對科學生產力進行間接評價。

論文是科學成果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這里所說的社會科學生產力是指社會科學生產的能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加菲爾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學引文索引》(SCI),以在SCI來源期刊上發(fā)表科學論文的數量和已被SCI錄用論文的引用量作為衡量科學成果的量和質的主要指標。經過30多年的實踐,目前SCI已被國際公認為評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單位乃至學者個人科學成果(主要是基礎研究)和學術影響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開始,受國家科委的委托,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依據SCI每年我國各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在SCI的發(fā)文量和被引量統(tǒng)計。這一重大舉措導致了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紛紛采取各種激勵措施,從而在總體上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生產力的發(fā)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學引文索引》之后,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相繼研制、出版了《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國際性的,且不收錄中文期刊,而我國的科學研究人員的成果絕大多數發(fā)表在國內出版的中文期刊上。為了能準確、全面地反映、評價我國的科學生產力,研制基于中文學術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為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1995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制的以國內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為素材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學開始研制《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經專家組論證,教育部正式批準,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guī)劃重大項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導下,經過課題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繼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盤和網絡版,并提供查詢、咨詢、統(tǒng)計服務(包括網上服務)。CSSCI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

CSSCI來源期刊的選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導下、廣大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參與下進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咨詢委員會”,由全國17所高校的社會科學專家和社科管理專家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領導的參與下,咨詢委員會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別在南京、長沙、珠海召開會議,對CSSCI來源期刊進行了充分、深入的討論,會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組織全國社會科學領域1000名教授對CSSCI來源期刊進行評選,最后確定CSSCI來源期刊419種。這保證了CSSCI的科學性、客觀性。

表1論文的地區(qū)——學科分布

附圖

說明:由于少數論文涉及2個學科、作者涉及2個地區(qū),故論文總數略多于CSSCI(2001)論文總數。

本文基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以發(fā)表學術論文為指標,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及其結構、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作一宏觀描述。

2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總量及其地區(qū)、學科分布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來源期刊為419種,錄用來源文獻為61492篇。根據CSSCI(2001)數據庫,分析、統(tǒng)計得出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地區(qū)——學科分布,如表1所示(見上頁)。

3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結構分析

由表1論文的學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國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總量中經濟學占30.41%,這是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在論文學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論文總量4%以上的其他8個學科依次是:教育學,政治學,新聞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文學,歷史學,法學,哲學。

由表1論文的地區(qū)分布可知,2001年發(fā)表的社會科學學術論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遙遙領先于其他省市,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質高的高等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政部門(含所屬研究機構)所導致的。占社科論文總量4%以上的其他6個地區(qū)依次是:上海(9.04%),江蘇(7.70%),湖北(6.82%),廣東(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的地區(qū)分布。它還列出了社會科學各學科論文的地區(qū)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會科學各學科生產力的地區(qū)分布。表2列出了各學科論文發(fā)文量按地區(qū)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學科社會科學生產力處于領先地位的省、市,比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廣東。

表2學科論文地區(qū)發(fā)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圖

收稿日期:2003-06-09

【參考文獻】

1鄒志仁.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鄒志仁.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tǒng)計(2000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第4篇

〔關鍵詞〕Web of Science;SCIE;JCR;ESI;收錄;引用;影響因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15

〔中圖分類號〕G254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5-0062-04

Web of Science是美國Thomson Scientific(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基于WEB開發(fā)的產品,是大型綜合性、多學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數據庫,包括三大引文數據庫(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簡稱A&HCI))和兩個化學信息事實型數據庫(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簡稱CCR和Index Chemicus,簡稱IC),以及科學引文檢索擴展版(Science Ci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科技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dex-Science,CPCI-S)和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alities,CPCI-SSH)3個引文數據庫,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為檢索平臺。

SCI和SCIE(SCI Expanded)分別是科學引文索引及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即網絡版),主要收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重要期刊,前者收錄期刊3 600多種,后者收錄期刊6 000多種(包括2 000多種刊),學科覆蓋150多個領域。在SCIE中的所謂的刊其實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些期刊也是ISI從全世界學術期刊中精選出來。因SCI的WEB版1997年才推出,在此之前國內各文獻單位所訂購的多為SCI的印刷版或光盤版,所以自然形成了以這兩種版本所收錄的3 000余種期刊為基礎的學術統(tǒng)計和評價體系,當SCI的WEB版出現(xiàn)后也就自然出現(xiàn)了核心刊和刊的區(qū)分。不過目前隨著網絡版的普及,刊的概念很快就不再存在了。

SCI已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準的代表性工具,由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的科學、學術界將其收錄的科技論文數量的多寡,當作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實力指標之一。就SCI本身來說,其索引功能幫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員獲取最需要的文獻信息,這也是創(chuàng)始人加菲爾德創(chuàng)辦SCI的目的所在,即通過文獻搜索的辦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領域或即將探索領域的研究數據,從而減輕了不必要的勞動,更好地結合現(xiàn)存的數據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通過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論文是否被他人引用過,引文次數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學科的發(fā)展過程。另外,使用SCI還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沒有關于某一課題的評論,某一理論有沒有被證實,某方面的工作有沒有被擴展,某一方法有沒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論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功能。SCI索引對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立項以及在具體的課題研究時及時了解國際動態(tài)都有很大幫助。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學術界也是百花齊放,各類刊物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了更好地與國際科研學術接軌,南京大學率先引進了SCI,并將其作為科學評價體系,即科技工作者所在的刊物是否被SCI收錄,其影響因子的高低是多少,這決定了對學者理論和研究評價的標準,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國內SCI檢測機構納斯科學論文編輯中心認為還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盡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積極意義將糾正到國內學術界、科學界的裙帶之風,門派之風,關系之風,SCI嚴謹、科學的評價結果,對我國科技工作者是一個重要的鞭策,一方面提高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視野,不再是“閉門造車”;另一方面,在與國際接軌中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顯著的科研成果。就目前具有更多爭議的命題——SCI究竟是否是衡量國內大學、科研機構和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的最重要尺度之一,依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刊物發(fā)展的情況,這種評價標準有必要進行下去,SCI在我國的長遠發(fā)展,勢必刮起一股學術正風,對我國科教事業(yè)具有舉足輕重的積極意義。在我國,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有關部門和領導研究,決定從2000年的統(tǒng)計工作起,SCI論文統(tǒng)計用檢索系統(tǒng)改為用SCIE。也就是說:如果某位作者的論文被2000年版以后的SCIE收錄,就算是被三大檢索刊物之一的SCI收錄了。

21被SCIE收錄論文的引用檢索

例如查找SCIE收錄的論文“Oscillatory dynamics in a simple gene regulatory network mediated by small RNAs”的引用情況,采用上文的方法在數據庫中檢索,顯示結果如圖7所示。

直接點擊Times Cited后面的8就可以查看該文的引用情況。當然,這里顯示的引用是Web of Science引用次數(即上文提到的“Times Cited in Web of Science”字段),而不是SCIE的引用次數。圖7引用檢索

22從引文途徑檢索被SCIE論文引用

如何單純的查找被SCIE引用的情況呢?下面以“Activation of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inhibits LongTerm Potentiation with synapse-associated impairments”這篇文章進行說明。此時檢索應該從引文檢索界面(Cited Reference Search)進行,而不是收錄檢索界面,如圖8所示:圖8被引題名檢索

同樣在Citation Databases下面只勾選“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1899-present”,表示檢索SCIE數據庫。需要說明的是,Web of Science最近的一次改版在引文檢索界面中添加了“Cited Title”一欄,可以方便的查找已知題名論文的引用。采用上述方法,檢索結果顯示如圖9所示:圖9被引檢索結果

在select下面打鉤,選擇“Finish Search”,此時顯示的數據是48條,而不是圖9中Citing Articles下面顯示的49條,這里的“49”就是Web of Science引用次數,而“48”則是SCIE引用次數。

如果不知道文章的英文題名,而想要知道某位作者的論文SCIE引用情況,如檢索“陳建國”的論文被SCIE引用情況,同SCIE收錄檢索一樣,將作者名簡寫為Chen JG or Chen J or Jianguo C or Jian-guo C,然后限定檢索項為“Cited Author”,如圖10所示:圖10被引作者檢索

這樣檢索出來的結果往往會很多,同樣需要進行組合檢索,可以將作者名與刊名(Cited Work)或時間(Cited Year)進行組合。

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未被SCIE收錄的論文的SCIE引用情況檢索。

23H指數

在檢索出某位作者的全部SCIE被引論文后,可以得出該作者的SCIE H-index。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員的h指數是指他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數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一個人的h指數越高,則表明他的論文影響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數是20,這表示他已發(fā)表的論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論文總共有20篇。生物學家的h指數都偏高,表明h指數就像其他指標一樣,不適合用于跨學科的比較。

24ESI高引頻檢索

以上介紹了Web of Science的引用檢索,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據庫高引頻論文的檢索方法。如檢索論文“(BI,C AND N)CODOPED TIO2 NANOPARTICLES”是否為高引頻論文,進入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據庫后,在“Most Cited Papers”選擇“Highly Cited Papers(last 10 years)”,在“Title word”中輸入英文題名中的英文單詞,“CODOPED”AND“NANOPARTICLES”,顯示結果如圖11所示:圖11高被引檢索

表示該文是HIGHLY CITED PAPERS(last 10 years),反之無檢索結果則不是。也可選擇作者名、機構、刊名等進行檢索。

參考文獻

[1]李娜.Web of Knowledge新平臺的結構及其功能[J].圖書館學刊,2012,(5):113-114,124.

[2]薛秀珍,何萍.基于SCIE檢索的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學科發(fā)文及引文情況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1,(19):13-15.

[3]隆茜.SCIE和MathSciNet數據庫的引文檢索對比分析[J].圖書館學刊,2009,(1):110-112.

[4]王彬,蔣悟生.利用SCIE和JCR數據庫檢索與分析系統(tǒng)正確選擇投稿期刊[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0,(1):154-156,159.

[5]張春紅,汪安,徐克敏,等.擴展版科學引文索引(SCIE)的編排和利用[J].圖書館論壇,2003,(2):84-90,114.

第5篇

自前蘇聯(lián)到今天的俄羅斯,教育系統(tǒng)一直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為其經濟建設與科學文化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學位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筆者曾在俄羅斯從事臨床醫(yī)學學位論文課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對俄羅斯的醫(yī)學學位培養(yǎng)教育有較為詳細的了解, 現(xiàn)介紹如下。

1 醫(yī)學教育體系

在俄羅斯的教育系統(tǒng)中有十分完善的醫(yī)學教育體系,其大致可分為高等教育階段、副博士與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1.1 高等教育階段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在俄羅斯一般專業(yè)學制是五年,醫(yī)學專業(yè)學制則長一些。近年來俄國預防醫(yī)學專業(yè)學制是六年,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制是六年或七年,除口腔和兒科是單獨專業(yè)設置外,其它各臨床專科在醫(yī)學院校的一至三年級均歸于普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自四年級開始普通臨床專業(yè)的學生就開始劃分內、外、婦、神經等不同臨床專科,分別學習直到畢業(yè),而后從事所學專業(yè)工作。與中國不同的是,醫(yī)科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僅獲得俄國醫(yī)學學歷教育證書。

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xié)議,在俄國院校學制六年以上畢業(yè)的本科生(不包括預科學習俄語時間)及學制五年畢業(yè)的本科生繼續(xù)學習兩年研究生課程其相當于獲得我國碩士學位,因而在俄國留學六年以上學制醫(yī)學專業(yè)畢業(yè)生已相當于獲得我國碩士學位。

1.2 副博士與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根據俄羅斯政府2002年1月30日頒布的《關于統(tǒng)一學位和職稱的決定及學位授予程序的條例》,俄國的學位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兩個學位教育階段。獲得俄羅斯的普通高等醫(yī)學教育學歷教育證書畢業(yè)后的研究生教育,屬于學位教育,有醫(yī)學副博士和醫(yī)學博士兩個學位教育階段。

1.2.1 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其學制是3~5年。在俄國大學本科畢業(yè)工作一個階段后,可申請報考研究生進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醫(yī)學專業(yè)要更嚴格些,通常要在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從事3~5年以上臨床工作才能申報研究生進入醫(yī)學副博士教育階段。俄國的教授(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十分看重其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實際工作經歷。這與目前國內流行的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先考研、研究生畢業(yè)后再找工作的狀況,有著極顯著的差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需經過一定的國家規(guī)定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通過國家規(guī)定課程與專業(yè)課程考試,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副博士學位論文的科研課題,書寫論文,通過答辯,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后授予副博士學位證書。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xié)議,俄國的副博士學位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學位。

1.2.2 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博士學位教育階段,學制是3~5年。獲得副博士學位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工作一個階段后,在導師指導下,選定博士學位專業(yè)科研課題,由導師推薦,向學院(大學)的學位委員會提出申請,在院校學術委員會宣讀開題報告,經院校學術委員會投票通過,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批準給予注冊許可后,可進入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的科研課題并通過國家規(guī)定的專業(yè)課程考試,書寫論文,通過答辯,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后授予博士學位證書。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xié)議,其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后。

以下主要介紹俄國的副博士學位教育與博士學位教育。

2 學位培養(yǎng)過程

2.1 副博士學位培養(yǎng)過程

2.1.1 課程學習階段

一般為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這一階段須完成國家規(guī)定的外語課、哲學課課程學習,還要完成專業(yè)課程學習。副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十分嚴格,其程序為:首先由導師提出某門課程考試申請,該書面申請由教研室主任簽署意見,而后由主管教學、科研的學院副院長(大學副校長)簽署意見,最后由學院院長(大學校長)批準并簽署同意后,由相關課程教研室主任組織實施。課程考試委員會一般由3名正教授加1~2副教授組成。每門課程的考試由筆試與口試兩部分,考試結束后由考試委員會出具考試證明書和成績單,由主管教學科研的副院(校)長簽字后存檔。

2.1.2 開題

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的開題報告完成后,首先在教研室全體成員會議上作開題報告,要求參加人員正教授不得少于2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參加人員提出修改意見并形成教研室會議決議上報系學術委員會。修改后的開題報告再次由導師審改,而后在系學術委員會(出席學術委員在15人以上)宣讀,各位學術委員(均為教授)發(fā)表意見后舉手表決通過,系學術委員會出具證明書上報院校科研處,由院校科研處按國家規(guī)定的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立項申報程序,在衛(wèi)生部、教育部申報立項后給予批準文號。

2.1.3 課題科研過程

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科研過程一般需要3~4年時間,1991年12月俄國獨立后,由于經濟不景氣,科研經費緊張,除極少數基礎學科國家給予少量經費外,大部分俄國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都結合工作實際選擇課題,由此保證了俄國相當多的科技行業(yè)的技術領先。但是在醫(yī)學領域,基礎醫(yī)學研究已出現(xiàn)滯后局面。近十余年來,不少攻讀醫(yī)學學位的俄國研究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為保證課題研究水平,自費購買試劑甚至小型實驗儀器。

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俄國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視對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包括對遠期臨床療效的評價,一般疾病臨床治療研究都要求必須要有一定的遠期臨床療效觀察隨訪資料。這與我們國內在課題研究中往往側重于通過一、兩個新指標來解釋機理、體現(xiàn)水平的特點確有不同,俄國人似乎更講究實際。

2.1.4 論文書寫

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論文的書寫格式內容有專門的規(guī)定。目前醫(yī)學副博士論文的書寫格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1)一般書寫格式順序為:

摘要:一般占一頁。

前言:一般4~6頁。內容包括現(xiàn)實問題,研究目標,研究任務,科學創(chuàng)新,實際工作,研究工作地點,參加過的學術會議與發(fā)表的論文,提出明確的答辯問題,論文結構(包括論文頁數,組成結構,俄文文獻數目,外文文獻數目,論文表格數目,示意圖數目)等。

第一章 綜述 要求不超過30頁。

第二章 一般資料介紹。

第三章 治療前(實驗前)檢測結果。

第四章 治療結果(實驗結果)。

第五章 討論。

結論:對論文的結果得出扼要的結論,一般不超過2頁。

實際建議:根據論文研究結果,提出工作建議,一般1頁。

參考文獻:先按俄文字母序列排序俄文文獻,再按英文字母序列排序英文文獻。

(2)論文首頁的格式:

按以下順序自上而下排列:

醫(yī)學院校名稱(居中);

作者簽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論文名稱(居中);

論文專業(yè)代碼與名稱(居中);

論文類別(居中);

導師學位、職稱、姓名(居右;)

地點,時間(居中)。

(3)其它要求:

論文字符大小按照俄文14號,用A4頁打印,頁數在150~180頁;論文上邊距2.5厘米,下邊距2~2.3厘米,右邊距1.5厘米;論文要求必須精裝訂。

2.1.5 論文摘要書寫格式

(1)封一封二書寫格式:

①首頁(封面)書寫格式自上而下:

作者簽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論文名稱(居中);

論文專業(yè)代碼與名稱(居中);

論文摘要(居中);

論文類別(居中);

地點,時間(居中)。

②封2書寫格式自上而下:醫(yī)學院校名稱;導師學位,職稱,姓名;兩位主評人學位,職稱,姓名;主評單位名稱;答辯時間;答辯學術委員會名稱,代碼,醫(yī)學院校名稱,地址,郵編;論文存閱于醫(yī)學院圖書館的名稱,地址,郵編;論文摘要印刷時間;答辯學術委員會秘書的學位、職稱、姓名及簽字。

(2)論文摘要內容

①研究工作總特征:現(xiàn)實問題,工作目標,研究任務,科學創(chuàng)新,實際工作,提出明確的答辯問題,研究工作地點,參加過的相關學術會議與發(fā)表的論文,論文結構。

②觀察對象與研究過程總特征:研究工作時間,地點,觀察對象選擇特征,排除標準,觀察對象一般情況(例數、性別、平均年齡、疾病分型),試驗(研究)方法(檢查指標、儀器方法、統(tǒng)計學方法、分組方法、各組一般情況、試驗處理因素、處理方法)。

③研究實驗結果及討論。

④結論。

⑤實際建議。

⑥近五年內已發(fā)表的與課題相關的論著。

(3)封3格式:作者姓名(居中),論文名稱(居中),論文專業(yè)代碼、名稱(居中),論文摘要(居中),論文類別(居中),印刷許可證號(居中),印刷時間、數量,排版號(居中),印刷廠名稱、地址、電話(印刷廠需具備學位論文印刷許可證資質)。

(4)論文頁數:不得多于24頁,采用B4紙印制裝訂。

(5)論文摘要字符:俄文字母9.5至11號字體。

2.1.6 教學工作

在攻讀副博士學位過程中,還需完成普通大學教師(相當于講師)教學的工作量,臨床醫(yī)學專業(yè)需擔負醫(yī)學院的臨床教學課程和實習帶教,這也是副博士學位答辯考評內容之一。

2.2 博士學位培養(yǎng)過程

博士學位培養(yǎng)過程與副博士學位比較,要求更為嚴格,科研工作量更大,除學位論文外,還往往要求有俄文相關專業(yè)學術著作出版。自50年代至今,中國學者在前蘇聯(lián)、俄羅斯就幾乎都是攻讀副博士學位,極少有人攻讀博士學位。現(xiàn)將其博士學位培養(yǎng)過程特點簡介如下。

2.2.1 開題

博士學位開題報告首先也是先在教研室會議進行,要求參加會議的正教授不少于3人,副教授不少于5人,提出修改意見形成決議后上報院學術委員會。修改后的開題報告由導師審改后在全院(校)學術委員會做正式開題報告,經院校學術委員會舉手表決后形成決議,上報國家最高學位委員會批準立項給予許可證,此后才能進入博士學位課題研究。

2.2.2 科研過程

博士學位科研工作量明顯超過副博士學位,從事臨床研究,所要求的觀察病例數量、檢測指標種類及水平均明顯多于或高于副博士學位。

2.2.3 論文書寫

論文書寫一般格式與副博士論文相同,但要求博士論文頁數為A4紙250~300頁。論文摘要格式也與副博士論文相同,頁數為B4紙36~38頁。

2.2.4 教學工作

攻讀博士學位論文期間,需完成相當于副教授的大學教學課程時數規(guī)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要完成相當于副教授教學時數和實習帶教工作量。

2.2.5 科學論著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要求在國家級核心學術期刊發(fā)表不少于5篇的科學論文,有的專業(yè)還要求有相關的俄文科學專著出版。

3 答辯過程

3.1 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

俄副博士論文的答辯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

3.1.1 教研室答辯

在完成副博士論文后首先由導師修改,在俄國的大學,導師對修改自己帶教學生的論文十分重視,通常都要修改3~5遍,而后提交給兩位與論文相關的專業(yè)的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正教授)審閱,其審閱后提出進一步修改意見,并頒發(fā)同意進行教研室答辯的許可證。而后由教研室主任組織進行教研室答辯。按規(guī)定教研室答辯由論文相關專業(yè)的3個不同教研室的人員參加,正教授不得少于5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答辯主持人不得由本教研室教授擔任,可由其它教研室相關專業(yè)教授擔任,但必須是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研室答辯會首先由導師介紹論文完成情況,此后由答辯人在播放電腦幻燈片的同時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guī)定為15分鐘,然后由頒發(fā)答辯許可證的兩位正教授宣讀答辯許可證及審閱意見,接著進行提問答辯,答辯后由參加人舉手表決,最后由主持人進行總結,總時間約90~120分鐘。答辯后由教研室秘書起草打印答辯會記錄與決議兩個文件。答辯會記錄內容有答辯時間,答辯人姓名,論文名稱,完成時間、地點,答辯會參加人員姓名、學位、職稱,主持人姓名、學位、職稱,審閱論文頒發(fā)許可證教授的姓名、學位、職稱,答辯過程提出的問題、怎樣回答的問題,答辯會對論文的評價等。答辯會決議主要是對論文的評價、表決結果,同意推薦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該答辯會記錄與決議由答辯會主持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秘書簽字后上報主管教學科研的副院(校)長簽字,這兩個文件是進行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的法定文件之一。

3.1.2 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在教研室答辯會后導師要指導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繼續(xù)修改5~6遍,此外還常請教研室其他教授傳閱修改,直到導師認為滿意為止,然后開始書寫論文摘要。在俄國對論文摘要的書寫十分重視,因為無論是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在答辯會上,還是國家學位委員會各分委員會在審批學位時,首先閱讀的就是論文摘要,一般論文摘要書寫完成后,導師都要修改6~8遍,還請同一教研室的其他教授傳閱修改,直到導師認為滿意為止。

(1)為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會準備相關文件。

在導師指導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繼續(xù)修改過程中要為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會準備相關文件,其包括:

①個人正式答辯申請書,要求必須手寫。

②教研室主任同意進行正式答辯的證明書。

③教研室主任與導師關于答辯人工作學習簡歷介紹信。

④教研室主任與導師 、教研室秘書、教研室監(jiān)考委員會關于答辯人完成課程學習,接受各種考試考核的證明信。

⑤教研室主任與導師 、教研室秘書、教研室監(jiān)考委員會關于答辯人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的證明信。

⑥醫(yī)學專業(yè)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所在醫(yī)院相關科室主任與高年資醫(yī)師、主管醫(yī)療科研副院長、院長,關于答辯人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的證明信。

⑦由主管科研教學副院(校)長簽字的考試成績證明信。

⑧個人的各種畢業(yè)證書、學位證書、專業(yè)證書,外國學生的這些證書必須經俄羅斯國家教育部認證。

⑨教研室答辯會的兩位相關專業(yè)教授審閱與許可證證明。

⑩教研室答辯會記錄與決議。

上述文件均需上報給學院院長(大學校長)親自審閱。

(2)院校長審閱答辯人相關文件,簽字批準進入正式答辯程序。

將準備好的上述文件、導師修改后認為滿意的論文與論文摘要的最后一稿提交給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在俄國,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都要親自再次審閱論文和論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見,他們認為一個大學(學院)提交給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的論文代表這個學校的學術水平,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要對此負責。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均認為論文符合要求,在由院校長主持的辦公會上給予簽字批準后進入正式答辯程序,可在一個月后答辯,通常約有20%~30%的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答辯。

(3)進入正式答辯程序后要立即進行以下工作:

①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yè),指定論文主評單位與主評審教授兩位。按照俄國規(guī)定,主評審單位應為異地的同級同類部屬院校或有評審權的科研單位,主評審教授應為該論文專業(yè)方面有影響有學術造就的教授,一般也異地異校聘請,如本院校教授擔任主評審教授最多一位,不允許兩位主評審教授均為本單位。導師可向院校學術委員會推薦主評單位、主評教授,但院校學術委員會不一定采納導師推薦意見,而是通常由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yè)指定,首席主評審教授通常是異地異校聘請相關專業(yè)的著名權威教授。

②將院校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修改過的論文摘要馬上付印,并按照院校學術委員會秘書簽字的通知,將論文摘要分別掛號郵寄給5個不同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和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與15所相同專業(yè)大學科研處(學術委員會),掛號郵寄的收據要交給所在院校的科研處。這些單位收到后會馬上給答辯人所在院校科研處(學術委員會)復函,15所相同專業(yè)大學的復函還要明確表示該論文是否達到要求水平、是否同意進行答辯。在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保存著二次大戰(zhàn)后前蘇聯(lián)與俄羅斯全部的副博士與博士學位論文摘要,政府與學者均認為這是難得的寶貴科學技術財富。

③盡快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往主評審單位與主評教授,并于一周后前往主評單位與主評教授處到取回評審證明書,交給所在院校學術委員會。俄規(guī)定,院校學術委員會在答辯會前10天應收到這些評審證明書。每份評審證明書均為A4紙打印,一般5~7頁。

④在答辯前2周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到院校學術委員會與科研處,由其分發(fā)給院校學術委員會各位委員。

⑤在答辯前2周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到所在院校圖書館,由其出示的收據要交給所在院校的科研處。院校圖書館內保存著本院校歷史上所有的論文與論文摘要。

⑥準備好答辯用電腦幻燈片。

⑦導師可聘請外院校相關專業(yè)教授寫2份一般評語。

(4)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過程。

院校學術委員會的正式答辯是在院校的學術答辯大廳進行,在俄每所院校都有這種一個內裝修十分莊重、掛俄國科學家畫像的學術答辯大廳,所有的學位答辯都在該大廳舉行。俄國各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博士學位的正教授,按俄國相關法規(guī)答辯時院校學術委員會出席委員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與論文第一專業(yè)相同專業(yè)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與論文第二專業(yè)相同專業(yè)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該院校沒有該數目的相關專業(yè)學術委員,可由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聯(lián)名發(fā)函聘請外院校相關專業(yè)學術委員參加答辯。

答辯過程約需120分鐘,具體過程如下:

由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宣布答辯會開始,并宣讀院校長關于批準答辯的文件。

由學術委員會秘書宣讀與答辯人有關的包括個人簡歷、考試成績、教研室及醫(yī)學專業(yè)研究過程所在醫(yī)院的各項證明文件。

然后由答辯人根據電腦幻燈片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為15分鐘。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與中國的研究生答辯宣讀論文答辯所不同的是,俄國的答辯人所宣讀的答辯內容,既不是全文宣讀論文,也不是宣讀論文摘要,而是把論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結果、新結論、新見解歸納為幾條,以此為綱組成論文答辯內容,通過自己的研究結果去論證這些新結論、新見解,并就此進行答辯。

接下來是由參加答辯會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各位委員自由提問由答辯人回答,其既可能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也可能對研究結果、結論進行提問,也可能對某些學術觀點進行提問,也可能對某些方法技術問題提問,問題往往多種多樣。與中國不同的是,參加答辯會的學術委員教授們常常互相比著進行提問,第二個提問的教授提的問題往往比頭一位教授提的問題要復雜,深入,似乎通過這種提問不僅檢測答辯人的水平,也更顯示出一位學術委員教授的水平,這種提問大約要持續(xù)50分鐘。

此后由學術委員會秘書宣讀主評單位的評語,接著由兩位主評教授分別宣讀評語并對答辯人提問3~5個問題。

接著由導師對答辯人的簡歷、研究過程、工作態(tài)度、專業(yè)理論水平、專業(yè)技術水平、受到過的表彰和獎勵等,進行簡介。

接下來是在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下,各位學術委員對答辯人的專業(yè)理論水平、專業(yè)技術水平自由發(fā)表意見約10分鐘。

此后由兩位投票監(jiān)票委員手持投票箱,所有在場學術委員進行投票表決。

最后由主任委員宣讀學術委員會答辯結論和表決結果。

根據俄國規(guī)定,在2小時答辯過程中必須進行錄音,錄音帶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保存。同時錄有答辯用電腦幻燈片的3.5寸磁盤、光盤、連同打印稿也需在答辯后交院校學術委員會保存。

(5)各項文件通過掛號郵寄到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

按俄國規(guī)定,在答辯會后2~3周時間內由院校學術委員會秘書起草兩份報告,一份是關于答辯人通過答辯、院校學術委員會同意授予學位的報告約6~8頁,其中包括對論文的評價;還有一份是答辯記錄約20頁左右。答辯記錄是根據錄音帶整理記錄了整個答辯會中答辯人與各位學術委員說的每一句話,包括提問與回答過程。答辯人認可后這兩份報告由院(校)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簽字,連同論文、論文摘要、考試成績證明信,及主評單位評語和主評教授評語等各項文件,通過掛號郵寄到位于首都莫斯科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由其審批。

3.2 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

俄博士論文的答辯也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比較難度更大一些。

3.2.1 教研室答辯

答辯人書寫正式教研室答辯申請書,經導師與教研室主任簽署同意后由院校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簽字批準才能進行教研室答辯,其中50%以上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教研室答辯。進行教研室答辯過程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似,時間要長30分鐘。其中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guī)定為25分鐘,提問答辯時間要超過60分鐘。相當一部分答辯人在首次教研室答辯過程中因提出的問題太多,只有在論文中改正這些問題,于第二次教研室答辯得到通過。

3.2.2 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答辯過程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似,時間要長30~50分鐘。其中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guī)定為25分鐘,提問答辯時間都要超過60分鐘,參加答辯會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各位委員提出的問題往往都十分尖銳。通常30%以上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博士論文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4 學位審批過程

在俄國只有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俄文縮寫B(tài)AK)有權批準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學位,這是一個非常權威性的政府機構。經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批準給與相關專業(yè)學位答辯許可的各個大學、科研機構學術委員會,必須按要求把答辯人通過答辯后的論文及其它各項文件上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

據稱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過程有二十多道手續(xù),十分嚴格,一般審批時間約需6個月至1年,最長的甚至超過2年,經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查批準后由其授予學位證書。在中國碩士、博士學位證書由各院校批準授予,是有季節(jié)性的集中于每年的7月份,而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學位的審批授予是一項年度日常性工作,夏季的7、8月份則是其工作人員與專家教授的休假時間。

5 俄羅斯醫(yī)學學位教育特點

總結上述俄羅斯教育系統(tǒng)醫(yī)學學位教育培養(yǎng)、答辯及審批授予過程,其具有以下特點:

5.1 注重以往實際工作經驗

俄國醫(yī)學院校本科畢業(yè)的醫(yī)務人員通常在實際工作3~5年后,才申請報考研究生進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學位),俄國的教授(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十分看重其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實際工作經歷。

5.2 嚴格的培養(yǎng)過程

(1)其學位的課程考試認真,有完善的考試管理程序。

(2)開題立項批準規(guī)范化。副博士與博士學位開題報告要在系、院校學術委員會宣讀表決通過,由院校科研處按國家規(guī)定的學位科研課題立項申報程序,在衛(wèi)生部、教育部及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申報立項后給予批準文號。

(3)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俄國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視對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包括對遠期臨床療效的觀察。

(4)論文格式一致。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論文的書寫格式內容有專門的規(guī)定,使各院校論文書寫格式達到了統(tǒng)一。

(5)注重實踐。在攻讀學位期間,需完成規(guī)定的大學教學課程時數規(guī)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要完成教學時數和實習帶教工作量,鍛煉了實際工作能力。

5.3 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答辯過程

(1)論文的答辯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有利于提高論文質量。

(2)醫(yī)學院校領導直接對本單位學位論文水平負責。在俄國,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在答辯前都要親自審閱論文和論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見。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負責人要對提交給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的本院校學位論文水平負責,因為這些學位論文代表了該院校的學術水平。

(3)有一定比例的學位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學位論文答辯,通常其比例達到20%~30%。從而有利于對學位論文水平的客觀評價與院校之間的學術交流。

(4)對學位論文認真評審。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根據論文涉及專業(yè),指定論文主評單位與主評審教授兩位。按照俄規(guī)定,主評審單位應為異地的同級同類部屬院校或有評審權的科研單位,主評審教授應為該論文專業(yè)方面有影響有學術造就的教授,導師可向院校學術委員會推薦主評單位、主評教授,但院校學術委員會可不采納導師推薦意見,而是由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yè)指定。首席主評審教授通常是異地異校聘請相關專業(yè)的著名權威教授。

(5)保存論文措施得當。學位論文摘要分別掛號郵寄給5個不同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與15所相同專業(yè)大學科研處(學術委員會),論文與論文摘要保存于所在院校圖書館,在收到回函后才能進入下一步答辯程序。從而使這些寶貴的科學技術資料得以完整保存。

(6)論文答辯內容必須是研究工作的核心關鍵問題與創(chuàng)新之處。俄國的學位答辯人所宣讀的答辯內容,既不是全文宣讀論文,也不是宣讀論文摘要,而是把論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結果、新結論、新見解歸納為幾條,以此為綱組成論文答辯內容,通過自己的研究結果去論證這些新結論、新見解,并就此進行答辯。體現(xiàn)了多年來在俄羅斯科學研究與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中強調解決關鍵問題、抓住問題核心的思維方式。

(7)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俄國的學位論文答辯是在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按規(guī)定答辯時院校學術委員會出席委員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與論文第一專業(yè)相同專業(yè)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與論文第二專業(yè)相同專業(yè)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該院校沒有達到該數目的相關專業(yè)學術委員,可由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聯(lián)名發(fā)函聘請外院校該相關專業(yè)學術委員參加答辯。這與我們國內由5位教授組成的答辯委員會進行答辯,有明顯不同。

(8)答辯委員提問嚴肅認真。在俄國參加學位答辯會的學術委員教授們常常互相比著進行提問,第二個提問的教授提的問題往往比頭一位教授提的問題要復雜、深入。似乎通過這種提問不僅檢測答辯人的水平,也更顯示出一位學術委員教授的水平,更多的體現(xiàn)出學術民主氣氛。

5.4 審批嚴格

第6篇

一、傳統(tǒng)教育的自身缺陷促成了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變革

以儒家教育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有天人合一、政教合一、文道結合、師道尊嚴等基本特征,其培養(yǎng)目標是造就一批“學而優(yōu)則仕”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傳統(tǒng)教育的價值觀以倫理道德教育為核心,注重對“人”的教育而輕視對“物”的教育。在這種教育背景下,“中國雖不乏科學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此類知識僅限于私人授受卻沒有進入課堂的機會,亦未獲得‘形式化’的發(fā)展。因而,‘科學’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始終停留在直覺層面和經驗主義的水平上未得獨立和弘揚”[1]。這種倫理型教育的畸形發(fā)展是以科學教育的萎靡為代價的。中國科學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發(fā)育,然而由于重農輕商等思想觀念的影響,致使科學教育發(fā)展緩慢,多停留在實用的經驗的層面而沒有發(fā)展成一種系統(tǒng)的科學教育學說。傳統(tǒng)教育只注重倫理道德的教化,發(fā)達了倫理文化而忽略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造成了中國教育中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失落。

總體而言,我國傳統(tǒng)教育對于封閉的、非機械化的農業(yè)文明有很多合理性,但是從人類社會文明的發(fā)展來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因素,缺失了科學內涵的以倫理教化為主的傳統(tǒng)教育在近代西方文明面前,必然會產生危機感。尤其是的爆發(fā),驚醒了晚清朝野的上下,也驚醒了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和文化。作為傳播封建思想、倫理道德的工具——傳統(tǒng)語文教育理所當然受到新思想、新觀念的批判。傳統(tǒng)語文教育在科學主義的影響下,加速了變革的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科學的話語對白話的技術化洗禮,使得以文言為學習載體的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白話逐步發(fā)展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載體。從表現(xiàn)方式來看,科學論文的公式和圖表無法用豎排及無標點符號的方式表現(xiàn),所以必須采用橫排和新式標點;從語文知識來看,過去的內容與現(xiàn)代科學精神不合,必然會產生新的語法修辭知識來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從語文學科目標設置來看,由于科學觀的介入,使得目標設置由片面到具體,由籠統(tǒng)到詳細,更加符合現(xiàn)代社會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要求。從語文學習內容來看,一些反映自然和科學常識的文章被吸收到語文教材中來,成為學生了解現(xiàn)代科學的一個窗口;從語文教學方法來看,嚴密的、高效的科學方法的產生,必然會促使只重“背誦”、“領悟”、“揣摩”、“抄書”的傳統(tǒng)方法發(fā)生重大變革;從考試技術上看,科學的測驗、實驗方法的運用,使得傳統(tǒng)的考試方法得以改造和發(fā)展。

二、現(xiàn)代教育的深入發(fā)展促成了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變革

清朝末年,在西方“船堅炮利”的威脅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傳統(tǒng)教育已無法適應社會大轉型時期的需要。為了維護和鞏固統(tǒng)治地位,晚清政府采取了“廢科舉,興新學”的舉措。期間,全國各省大力興辦新式中小學堂,并把各省、府、縣的大小書院一律改為高等、中等、初等學堂,還鼓勵華僑興辦學堂。以學習西方科學為主體的新式學堂發(fā)展得十分迅猛,據統(tǒng)計僅在“1895~1899年,全國共興辦學堂約154所,其中1895年3所,1896年14所,1897年17所,1898年5月以前14所,期間106所,估計全盛時期學生總數達到萬人”[2]。科舉制度的廢除之后,各新式中小學堂大都開設了語文科,然而普遍存在著獎勵出身、忠君、尊孔等腐朽的做法,在新舊教育體制的交互碰撞下,興辦實業(yè)和辦實學的矛盾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可以說,“制度的改變總比思想的改變要容易得多。我國科舉制度作為一種制度清朝末年就消亡了,但是科舉制度相伴隨的教育思想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仍有可能在人們的頭腦中殘存下來”[3],影響著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發(fā)展。因此,轉變觀念,完備教育體制,改善教育結構和布局,已成為民國初年接受西方科學觀念的學者(如、黃炎培等)孜孜以求的目標。他們在積極介紹西方教育理論、觀念、制度和方法的同時,提出了改革傳統(tǒng)教育實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教育主張,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響應和支持。

然而,就傳統(tǒng)語文教育而言,早已淪為封建科舉制度的附庸,重書面語輕口語,重文言輕白話,嚴重脫離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阻礙著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傳播,與科舉制度一樣成為“空疏無用、禁錮人才”的批判對象。在批判和聲討之中,傳統(tǒng)語文教育發(fā)生了重大變革。比如,1912~1913年,民國政府頒布了各級各類學校令,以及“壬子”學制的補充和修訂文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制系統(tǒng),即“壬子——癸丑學制”。該學制廢除了“讀經講經”科,把“中國文字”、“中國文學”兩科統(tǒng)稱為“國文”,這是語文獨立設科以來第一個正式的語文名稱。該學制使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又有了新的進展。教育性質的改變,教育觀念的更新,推動著語文教育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開始確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教育目標,并建立起自己的學科體系。這標志著現(xiàn)代教育的巨大勝利,語文學科由此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

三、現(xiàn)代語文改革運動促成了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變革

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說的是白話,寫的、讀的卻是文言。由于文言難學,所以文化教育長期被統(tǒng)治階級所壟斷,成為少數人的“專利”,廣大勞動人民也只能處于不會讀、不會寫、沒有文化的愚昧狀態(tài)。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科學技術和科學觀念在中國的傳播,許多進步的革新家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都希望擁有最有利于表達和交流的語言工具,而文言文所表現(xiàn)的內容大多是面向過去的,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是不利于學習和掌握的,因此,成了被嚴重抨擊的對象。人們希望自己所學所用的語言文字應該是易讀、易記、易寫,其內容也應該是實用、高效的,而這些要求都不是古奧死板的文言文所具備的,所以使用以口語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白話文就成了人們的追求。經過時期發(fā)起的語文改革運動對“俗語”的提倡及愛國志士對文言文的“空疏無用”的批判之后,19世紀末一場現(xiàn)代白話文運動首先在資產階級改革派中掀起,“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達到。

隨著白話文運動的深入開展,以文言文為標志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白話文很快為廣大民眾所接受,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宣布小學率先實行國語和白話文教學。小學國語教科書逐步全部使用白話文編寫;初中國文教科書在實踐中不斷進展,與文言文所占比例相比,白話文最終占據了大半“江山”;在一些版本的高中國文教科書中,白話文約占五分之一左右。現(xiàn)代漢語修辭、語法及各種語文知識開始在語文教學中穿插學習,白話文閱讀和寫作日益受到重視,文言文的學習難度大大降低,即便是高中也僅要求能讀平易的古書即可,高中作文有專作文言文而改為文白兼作或文體不限。尤為值得強調的是口頭語言的學習從無到有,聽說能力訓練開始在語文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教育只重書面讀寫而輕視口頭表達、只重文言而輕視白話的局面。學習普通語言文字,提高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以應付社會和生活的需要,已經成為語文教育的一個主要發(fā)展方向,語文教育的實用性和工具性得到加強。總之,在現(xiàn)代語文改革運動的沖擊下,20世紀早期的語文教育在革新傳統(tǒng)語文教育基礎上,日漸走上現(xiàn)代化、實用化的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楊玉寶.論傳統(tǒng)教育的主要價值取向.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

第7篇

【關鍵詞】國際傳播;英語強勢;影響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在用一種語言即英語相互交流和傳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歡英語,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趨勢和信息化浪潮,并開展有效的國際傳播,或成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學家,那么你必須(至少學會)能夠用英語進行國際傳播。“英語語言的這種強勢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幾乎無法阻擋”。[1]

一、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表現(xiàn)方式

首先,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表現(xiàn)為使用英語的人口數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億人口把英語作為母語,約2.5億人口把英語用作第二語言。而學習英語的人數則更多。英國文化委員會估計,全球正在學習英語的人口大約為10億,另有15-20億人口每天使用接觸英語。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會較熟練使用英語。[2]

語言學家把上述使用英語的人口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指把英語作為他們的母語的人們,通常也是他們惟一的語言。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冰島、南非。第二類是指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們,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或美國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qū),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的香港。第三類是指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國家和地區(qū),一般與美國和英國沒有十分密切關系。[3]

雖說把漢語作為母語的人口目前也要超過13億(包括海外華人),但講漢語人口多限于中國人和華人,外國人把漢語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畢竟鳳毛麟角。這些年,隨著中國的國力的增強,也出現(xiàn)了漢語熱,但與英語熱相比,還不能同日而語。

其實,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不但體現(xiàn)在使用的人口數量上,更多體現(xiàn)在英語的應用范圍之中。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英語在全世界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包括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研究等。據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性的語言。[4]有85%的國際組織把英語列為通用語言(聯(lián)合國、歐盟等)。世界上有75%的郵件是用英語寫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聯(lián)網信息都是用英語出版和的。[5]英語強勢在科學研究領域的交流中尤為明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德語曾替代英語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但是隨著二戰(zhàn)后(尤其是冷戰(zhàn)后20年中)美國在世界上超霸地位的確立,英語的強勢已勢不可擋。據科學引用指數(SCI)的創(chuàng)始者尤金·加菲爾德(EugeneGarfield)教授對1997年全世界幾千份主要科學期刊調查發(fā)現(xiàn),1997年全球共發(fā)表925,000份科學論文,其中95%是用英語撰寫,而且這些論文中只有一半是由來自英語國家的作者撰寫的,也即有一半的論文是非英語國家的作者用英語撰寫的。英語的強勢可見一斑。[6]

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在我國也較為明顯,尤其是在過去20年中更是如此。我國英語媒體的大量出現(xiàn)便是例證。到目前為止,我國以傳播新聞為主的英語媒體包括一個英語電視頻道、一個外語電臺、9家英文日報和周報、10家英語雜志和9大英文網站。這對于一個以中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而言,已足以顯示我國在對外傳播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英語語言的重要性。[7]上述的統(tǒng)計中還未包括全國各地以英語學習為主的英語報紙。

除英語媒體的發(fā)展外,中國的英語學習人數之龐大也足以說明英語強勢的影響。據估計,我國約有3億人口在學習和使用英語[8],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英語熱,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我國英語熱的出現(xiàn)與國家的開放政策有密切關聯(lián),這一點在我國入世后更是如此。現(xiàn)在,我國不但要求高初中以上所有學生必修英語,從2001年起,還要求在有條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9]。英語也是我國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還是提拔干部和晉升技術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個人的英語能力還可以決定他是否能夠成為國際化人才的標志。

二、國際傳播中形成英語強勢的成因

英語語言的強勢是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才形成的。1300年,英語還只是英格蘭的“下等人”所說的語言到1500年以后,現(xiàn)代英語才開始形成,主要指英語已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拼寫、發(fā)音和詞義[10]。但英語真正作為國際性語言的出現(xiàn)是19世紀以后的事情。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英語的國際性地位。

1.從宏觀角度講,英語強勢并非語言本身所促成的,因此英語強勢在國際傳播中的出現(xiàn)并非只是這種語言本身的強勢。正如牛津大學教授瓊·艾奇遜(JeanAitchison)指出的那樣,一種語言的成功或失敗與語言的內在特性并無多大關聯(lián),而與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的力量有很大關系。[11]

就英語而言,這一點最明顯不過了。在18-19世紀中,工業(yè)革命使得大英帝國的影響力開始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英語也隨著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的士兵和商人開始流行到世界各地,并向全球性語言的目標邁進。英語不光在英國的殖民地使用,就連非英語國家的外交談判也用英語進行。1940年,德國和日本兩國在商議建立反英美的聯(lián)盟時,兩國的外長(JoachimvonRibbentrop和YosukeMatsuoka)就使用了英語進行談判。[12]

不過,無論英語的適應性有多強,也不管英語勢力曾覆蓋多大面積,目前英語的國際性地位主要源于二戰(zhàn)以后講英語的美國的大國地位。丘吉爾在二戰(zhàn)結束后意識到大英帝國的沒落不可避免,于是設想用美國的力量來維持英國對世界的領導地位,當然他得到的只是美英之間的“特殊關系”。隨著全球影響力向大西洋的另一端轉移,一種新的英語(美式英語)在全世界流行[13]。美式英語的流行與英式英語稍有不同:美式英語主要不靠政治和軍事,而是依托流行文化和媒體市場的力量向全世界推廣,其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于是出現(xiàn)了“可口殖民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等新的術語來描繪英語在國際傳播中的強勢。

除上述原因外,20世紀末,全球化的經濟發(fā)展和新的政治格局也迫切需要一種“國際性”的通用語言,于是,英語語言本身的某些便利使其很快成為首選目標。

2.從語言層面講,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與英語語言本身的生命力有密切關聯(lián)。首先,英語與印歐語系的所有語言都有聯(lián)系。對于東方人而言,英語也許會很難。但對于西歐人、俄羅斯人甚至伊朗人來說,英語也許不那么難學,因為他們會發(fā)現(xiàn)英語的語法和詞匯與他們的母語有相似之處。

與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英語又獨具“世界語言”的特性,即英語的多樣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盡管英語強勢源于英國和美國英語,但是全世界五大洲都有國家把其列為官方語言。同時,英語雖然詞匯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語言,至少有50萬個單詞,比德語(近20萬)和法語(10萬)都要多,但一般使用者只要能掌握1000到2000個英語單詞就可以用英語有效交流。

此外,英語能允許非英語人士進行“本土化”,創(chuàng)造出適合他們的英語,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語(普通話和英語混合)、西式英語(西班牙文加英語)、日式英語(日文加英語)、克里奧耳語(西印地語加英語)、甚至法式英語(法語加英語)和德式英語(德語加英語)等[14],也可以包括在上海出現(xiàn)的“洋涇浜”英語。總之,英語的強勢表現(xiàn)為其“能容忍非英語人士用蹩腳的英語使用英語”,進而使他們覺得英語的便利性和親近性[15],使之更具“世界性”。

3.英語的這些“世界性”當然與其文化價值體系有密切關系。相比其他文化而言,英美文化價值觀能更多地鼓勵創(chuàng)新、能容忍“異己”。也許正因為如此,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人物可能只能出現(xiàn)在美國,他不太可能出現(xiàn)在強調集體主義的歐洲和東方國家。

其次,英美媒體強大的市場化傾向和技術強勢也足以使英語在國際傳播中占主導作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好萊塢效應”和“硅谷現(xiàn)象”。前者主要是指文化產品,包括英語媒體、電影等娛樂產品;后者主要是指電腦和互聯(lián)網為基礎的技術產品。這些產品在世界的風靡必然導致產品所包含的英語語言流行到全世界,這些產品在世界的主導地位當然也會幫助英語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取得強勢。

最后,英語強勢的形成還因為現(xiàn)存世界性文化中多數已以英語語言形式出現(xiàn)。如上文所述,世界上80%的文獻是用英語撰寫的。要把這些文獻轉化為其他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如世界語、漢語或德語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英語的強勢的形成就成了一個輪回邏輯:英語是世界性的,因為它本來已經具有世界性了。[16]

、英語強勢的特點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三大特點。

1.首先,英語強勢的實質是講英語國家的強勢。這在英語國家中也不例外。目前,美式英語之所以能取代英式英語也只是對美國在世界格局中作為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和實力的反映而已。因此,如今席卷全球的語言雖然還被稱為“英語”,但它攜帶的內容卻是美國文化。[17]

2.這種英語強勢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在短時期內較難改變。非英語國家可以選擇順應這種強勢還是拒絕,但無法阻擋這種英語強勢的出現(xiàn)。

3.由于語言和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傳播業(yè)等領域是緊密相聯(lián)的。英語語言強勢必然也會反過來進一步強化這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傳播業(yè)上的強勢。也就是說,英語強勢不是簡單的語言世界性的問題,它會通過其強勢地位運用各種手段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各個方面(包括語言)產生影響。

四、英語強勢的影響

英語強勢的影響像把雙刃劍。它們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也可以同時出現(xiàn),即一個看似是負面的影響往往也會伴隨著有利的一面,反之亦然。有趣的是這一點不但適用于非英語國家,也同樣適用于英語國家本身。

1.對英語國家的影響

對英語國家或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而言,英語強勢所帶來的影響應該說正面、有利的影響要多于負面、不利的影響。首先英語強勢使得這些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強勢進一步強化,這些強勢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強英語的強勢;其次,英語強勢還會促使這些國家的國民自然產生一種民族優(yōu)越感,使他們覺得作為英語人口的榮譽感。從長遠講,這是英語強勢給英語國家?guī)淼淖畲蠛锰帲ɑ蛴欣绊懀驗檫@會使得整個國家和民族始終保持一種高昂姿態(tài)并會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凝聚力。當然,這種優(yōu)越感和榮譽感在各個英語國家中的表現(xiàn)程度也會有差別,實力最強的美國可能表現(xiàn)最為強烈。

但是,這種強勢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和榮譽感有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由于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多數英語國家的國民沒有興趣去了解其他國家和文化,較少關心國際新聞,也不想學習外國語。據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使用其他語言能力最差。2000年,全美所有大學學習阿拉伯語的人中,只有9人畢業(yè),而英國是歐洲使用語言最單一的國家。這種惰性使得他們會越來越封閉,思維方式也會逐步僵化。[18]

此外,英語強勢及其普及性也會導致英語的變種,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語(普通話和英語混合)。這種變種不但會引起某種語言交流障礙,同時對英美兩國的英語語言本身也產生了影響。《金融時報》指出對英語的真正挑戰(zhàn)來自那些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口,因為目前這些人口不但在數量上已遠遠超過英語母語人口,這些人口人數也正以迅猛速度增長。該報預言這種情況必將對英語本身產生深遠的影響。[19]

2.對非英語國家影響

英語強勢給非英語國家?guī)淼挠绊懣赡芘c英語國家正好相反,其負面不利的影響可能要多于正面有利的影響。英語成為全球通用語言帶來的直接好處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但是語言并不僅僅是傳播的工具,它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和身份的標志。面對英語強勢的不可抗拒性,許多非英語國家覺得無可奈何,但對英語強勢所帶來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國主義)又表示擔憂,因為這些文化入侵所帶來的影響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確確實實存在,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有人甚至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這些殖民宗主國過去炮艦政策的延續(xù),只是現(xiàn)在殖民的手段相對文明了一點。[20]

尤其是對那些少數語種和民族而言,英語的強勢可能是毀滅性的,甚至意味著他們的語言、文化和身份的消亡。語言的消亡這種情況古已有之,只是現(xiàn)在規(guī)模更大,速度更快而已。有人說到本世紀中有一半的語言會消失,而有人說是90%。[21]

對于那些也想成為語言強國的非英語西方國家(如法國)而言,這種無可奈何的心理更為明顯。現(xiàn)在,法國盡管每年花費一億美元來推廣法語文化,但是法語在世界語言中的排名仍然只有第9位,而且法語的衰落仍到處可見。法國的科學家們清楚地意識到他們的處境,“要么用英語發(fā)表文章,要么說著法語默默無聞地死去”[22]。

于是,非英語國家便會面臨一種困境:是要融入世界、要現(xiàn)代化,還是要孤立自己、保持民族性?要現(xiàn)代化就必須融入世界,而要融入世界肯定會對于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tǒng)文化帶來一定的變化。從目前情況看,能否成功地走出這一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有效處理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問題。

3.對中國的影響

英語強勢對我國來說正面和負面的作用都有。從正面角度講,英語強勢的直接作用是促使英語在我國的大范圍的普及,從而有效提高了我國國民的素質和國際化程度,改善了我國與世界接軌的軟環(huán)境。試想:如果在過去20年中沒有英語這座語言橋梁,我國改革開放的結局會怎樣?如果我國不引入英語強勢,不重視英語學習,不把英語水平與接受教育、晉升和就職等方面掛鉤,那么過去20年中就不可能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的英語熱:從新概念英語,到3L,到《走遍美國》,到瘋狂英語,也不可能出現(xiàn)所謂的“英語經濟”,也不可能每年大批中國莘莘學子赴國外留學,也不可能出現(xiàn)上文中提及的那么多英語媒體。

總之,沒有20多年來對英語強勢的有效吸收,就沒有我國現(xiàn)在具有初步國際化程度的大環(huán)境,而沒有這樣的大環(huán)境,我國要能夠加入世貿、申奧成功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國的經驗表明,只要能把英語強勢處理得當,只把英語當作融入世界的工具使用,那么我們就能用較少的成本較快發(fā)展本國現(xiàn)代化,縮小落后的時間,為盡快進行“趕超”打下基礎。

當然,許多中國學者對目前的英語強勢和普及所帶來的潛在危險表示擔憂。1998年在哈爾濱召開的“技術進步和當今世界發(fā)展”研討會上,他們認為在當今信息技術時代,語言的強勢必然會觸發(fā)文化強勢,從而產生新的不公正。[23]

這種擔憂顯然是有道理的。只要看一下英語在漢語中的滲透就可以知道:政府官員在記者招待會上隨口會說出WTO、PNTR、APEC等英語縮寫,仿佛說自己家鄉(xiāng)話一樣。年青人中更是滿口TOEFL、GRE、NBA。即使你問一位老太太去醫(yī)院干嗎,她會回答:“我做CT”。

著名社會語言學家陳原認為這是漢語的奇觀,奇在沒有任何紅頭文件規(guī)定的情況下,英語單詞會如此自然地出現(xiàn)在漢語中,即使像老太太不懂CT為何義但照說無妨。[24]

那么,如何看待英語強勢在帶來積極作用時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危險(負面作用)呢?如何看待英語強勢對漢語甚至我國文化可能會產生的負面作用?本文認為首先我們沒有必要杞人憂天。正如陳原教授所說的那樣,有生命力的語言(或文化)從來不怕異物的“入侵”。任何語言都不是自給自足的,時不時會攙雜一些異物才能豐富和發(fā)展自己。[25]從另一個角度看,漢語在英語強勢面前能夠有效吸收眾多的英語單詞,正是漢語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現(xiàn)。因此,面對英語的強勢和我們漢語的彈性,我們應該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不是滿懷憂慮感。

語言如此,文化當然也如此。中華文化五千年來之所以能源遠流長靠的就是其能去粗取精的特性。西方文化通過英語強勢必然會影響我國的文化。但是,從長遠講,我們如果能吸取外國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中華文化也一定會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發(fā)展,更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五、結束語:英語強勢的未來

在英語強勢之前,其他語言(如拉丁語、世界語、法語和德語)也曾出現(xiàn)過強勢,但是隨著講這種語言的國家影響力的下降,這些語言的強勢已經不復存在,有的甚至已經死亡。那么,英語也會沉浮嗎?英語會像其他語言一樣出現(xiàn)頹勢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既然其他語言都會沉浮,英語也不應該是個例外。那么英語頹勢的標志是什么呢?《英語的未來》的作者大衛(wèi)·格雷多爾(DavidGraddol)認為科學技術是一大標志,他認為英語出現(xiàn)頹勢的標志可能是當重大技術發(fā)現(xiàn)不斷出現(xiàn)在中國或其他國家的時候。這個時候英語的重要性可能會大幅度下降。[26]

科學技術當然是一個標志,但筆者認為英語出現(xiàn)頹勢肯定還會在其他方面(如政治影響力、經濟實力等)有所表現(xiàn),畢竟一種語言的強勢是靠其他強勢來支撐的。事實上,英語國家公民中對國際新聞缺乏興趣、對世界事務缺乏了解以及學習外國語言所表現(xiàn)出的“低能”都表明了這些英語國家(至少在這些方面)的不靈活性甚至僵化趨勢。從長遠來講,這也許是英語走向頹勢的開始,但是應該承認這一過程將是漫長的。

參考文獻:

[1][2][3][19][26]Englishistheinternationallanguage.FinancialTimes.December28.2000.p.20

[2][10][11][12]Aworldempirebyothermeans.TheTriumphofEnglishDecember222001.ChristmasspecialofTheEconomist.p.63.

[4][23]Huang.C.Z.LinguisticDiversityaconcernaglobalvillage.December11.2000.ChinaDaily.p.4.

[6]TheDominanceofEnglish:Collegesworldwideabandontheirnativelanguagesforacommontongue.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September8.2000.p.1.

[7]郭可:《我國英語媒體的發(fā)展趨勢和傳播效果》,2002年未。

[8]Zhao.Y.&Keith.P.C..(1998)EnglishinChina.WorldEnglishes.Vol.14.No.3.p.377-399.

[9]ChinaBoostsEnglish.21stCentury.March29.2001.p14.

[13]Stevenson.R.L(1994)GlobalCommunicationinthe21stCentury.LongmanPublishingGroup.NewYork:Longman.p.88.

[14]《地道英語將不復存在》,《參考消息》,2001年3月29日第6版。

[15]Stevenson.R.L(1994)GlobalCommunicationinthe21stCentury.LongmanPublishingGroup.NewYork:Longman.p.91.

[16][20]Stevenson.R.L.(1994)GlobalCommunicationinthe21stCentury.LongmanPublishingGroup.NewYork:Longman.p.92.

第8篇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yè)英語; 語法特點; 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0-0148-03

Discussion of Feature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Computer Specialty English”

WANG Hui1,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 2.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Hengyang 421002,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specialty English possesses its own features, knowing the features is very helpful for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curriculum, and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s.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pecialty features of computer English, analyses the existing circumstances of the curriculum, accordingly, discusses how to adopt various effective method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d translation capabil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ty English; grammar featur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strategy

計算機科學最早起源于美國,美國一直是走在計算機科學發(fā)展的前沿,有關計算機的硬件、軟件方面最新最先進的科學論文、科技專著、文獻資料、技術說明、甚至操作手冊等大部分都是用英語撰寫的。我們在閱讀這些英語文獻資料時,由于不是母語,而是第二語言,因而可能會出現(xiàn)不能精確和全面地理解英文文獻,甚至可能出現(xiàn)誤解的情況,所有這些都會對我們在計算機科學和IT領域和英美等發(fā)達國家及國際間的有效交流有所影響,而落后于他們。不僅如此,現(xiàn)代社會對計算機科學及IT專業(yè)的、并且英語水平也較高的人士有著與日俱增的需求,各大高校對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也越來越重視,努力使他們能有效掌握英語這個必備工具,閱讀最新的英文科技文獻和書刊,拓展視野,了解國際上最新、最先進的計算機科學動態(tài)。

因此,各大高校都在計算機系或學院中開設了《計算機專業(yè)英語》課程。下面就此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特點和教學方法分別進行闡述。

1 教學現(xiàn)狀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課程是繼大學英語后的一門專業(yè)課程,一般在大三開設,36學時左右。此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更多更好地熟悉計算機的英語專業(yè)詞匯(包括縮寫詞語), 培養(yǎng)其閱讀、理解和翻譯相關計算機專業(yè)文獻的能力,使得他們以后工作中能更好地了解國際上的最新技術動態(tài),進行國際間交流。

然而,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并不讓人樂觀,主要表現(xiàn)在下面幾個方面:

(1) 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程,但和大學英語相比較,學生對其重視不夠,覺得它既不是針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也不是一門針對某個專項的技術課程,平時學習不夠認真,所花費時間不多,更別說課后去閱讀一些補充材料了[1]。

(2) 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基礎英語的水平,然而有部分學生大學英語的課程沒有學好,基礎較差,跟不上進度,因而他們對專業(yè)英語的學習也沒有興趣 [2-3]。

(3) 優(yōu)秀教材缺乏

高校的教學活動是圍繞教材展開的,教材直接決定了課程講授的內容,因此教材的好壞差異影響著教學效果。一本實用的教材其內容應該涵蓋計算機及IT專業(yè)的各個方面,包含基本硬件介紹、操作系統(tǒng)、編譯原理、程序設計、數據庫、互聯(lián)網和信息安全等前沿知識,難度應適中,語言應規(guī)范和地道,配備音頻、視頻文件和參考譯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視聽、情景和計算機知識融為一體,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然而這樣的教材并不多[4-6]。

(4) 師資水平不高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課程的老師該是復合型人才,既需要掌握計算機專業(yè)知識又需要有很好的英語水平,然而現(xiàn)在該課程的老師一般都是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的,英語水平不如計算機知識扎實,存在一些欠缺,很多老師在上課時往往只是啞巴英語,或者口語不規(guī)范,發(fā)音不正確,語法解釋不清等現(xiàn)象,直接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降低了教學質量[7]。

(5) 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很多老師在上計算機專業(yè)英語課程時仍然是逐句的閱讀、翻譯,而學生則是被動參與,老師以介紹一些簡單的計算機知識、專業(yè)詞匯、縮略詞語為主,教學內容比較枯燥,而且基本采用口述加板書的形式,不易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因而造成學生興趣不大,到教室里只為混學分,甚至逃課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2 課程的特點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有別于一般的大學英語,它是集計算機專業(yè)知識和英語運用能力為一體的專業(yè)課程,因而具有其自身特點:

(1) 專業(yè)性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以表達計算機專業(yè)知識和技術的概念、理論和事實為主要目的,其主要特點是它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很多英語詞匯的理解都必須是從計算機專業(yè)方面進行,而不是一般的解釋。

比如bus,不能理解為“公共汽車”,而是“總線”的意思;performance不是“表演”,而是“性能”;class不是“班級”,而是“類”;register不是“登記”,而是“寄存器”;這樣的專業(yè)詞匯不勝枚舉。

專業(yè)性的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有很多的“縮略詞”,比如CPU,DBMS,HTTP等等,這樣的專業(yè)縮略詞有幾百之多,并且還在不斷發(fā)展,它們都有很強的專業(yè)性。

另外,計算機專業(yè)英語課文包括硬件、軟件、網絡、多媒體等等,涉及很多計算機專業(yè)知識。不懂計算機的人很難理解課文的內容,因而,一般英語專業(yè)的老師很難勝任它的教學工作。

(2) 語法特點

計算機專業(yè)文章一般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要求概念清晰嚴謹,避免主觀成分和感彩,因而具有以下語法特點:

a) 一般不用第一人稱單數“I”,而是用第一人稱復數“we”,或用the author等第三人稱形式。

b) 大量使用被動語態(tài),且多為沒有行為的被動語態(tài)。

c) 時態(tài)比較單一,最常用的是一般現(xiàn)在時。若用一般過去時,則需要有時間狀語。

d) 名詞性詞組多,即以名詞為中心詞構成短語以取代句子。

e) 因是書面用語,多重復合句多,大量使用從句,并且從句中又嵌入從句。

3 教學方法探討

針對以上教學現(xiàn)狀和課程特點,結合我校計算機學院的計算機英語教學實踐,我們探討一下此課程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的教師需要有計算機專業(yè)和英語兩方面的知識,要努力培養(yǎng)這樣復合型人才。比如對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師進行專門的英語培訓,既可以到國外進修,也可以在國內的外國語大學學習。還可以引進一些在國外留學過的計算機專業(yè)人士來任教。另外,可以培養(yǎng)一些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年輕的英語教師,讓他們閱讀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計算機軟件、硬件、網絡等知識。總之,要多方面、多渠道地培養(yǎng)和挖掘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2) 雙語教學

對于一些有條件的(教師條件、學生條件)高校和專業(yè)課程,大力推行中英文雙語教學[8],這樣學生們不僅在《計算機專業(yè)英語》課程中接觸到專業(yè)英語文獻,也能在其他專業(yè)課程中接觸到英文原版的教材,這樣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們閱讀英語文獻的習慣和信心,同時也能把《計算機專業(yè)英語》和其他專業(yè)課程更好地結合起來。

(3) 教材的選擇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依據的材料,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構成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應根據教學大綱及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難易適中的教材,并且課文的內容還要新穎,能反映當今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的最新領域和內容,教材應配有一些多媒體素材,如DVD光盤、視頻網站等,文章應是美英國家的原版文章,這樣才能讓學生們學到地道的專業(yè)英語,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教材的選擇有以下幾個原則:

a) 全面性。《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是用英語介紹計算機的有關概念和知識,至少要包括大部分計算機專業(yè)課程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工程、多媒體、云計算、圖形圖像、信息安全等等。課程目的是掌握相關英語詞匯和英語表達方法,所以理論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科普性質的。

b) 時效性。由于計算機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非常迅猛,要使學生能夠掌握全新的計算機知識、方法、實用工具軟件,就必須考慮教材內容的時效性,達到與時俱進。

c) 適用性。市面上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教材較多,內容層次深淺不一、側重點各有不同。并且現(xiàn)在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yè)也很多,不同的方向對課程內容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深淺和方向都適用的教材,當然也可以在教學期間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性的取舍。

(4) 多種教學方法的嘗試

教學方法的好壞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9] 。教師應多采用新穎手段、工具和技術,使教學形式多樣化[10]。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錄播設備等已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教師要多利用這些新技術、新設備,這樣才能取得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更好的教學效果。

除了傳統(tǒng)的黑板板書教學外,還可以使用的方法有:

a) PPT課件。利用電腦、投影儀等設備來播放事先準備的PPT課件來講解課文,要比讓學生都低著頭看自己的課本進行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b) 音頻。目前有些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教材配套了相應課文的音頻文件,網上也有許多相關的聽力材料,利用電腦,教師也可以自己錄制課文的錄音。上課及課后讓學生多聽這些音頻,可以有效地鍛煉他們專業(yè)英語的聽力和口語。

c) 視頻與動畫。許多計算機相關網站上都有一些關于計算機技術和知識的視頻介B,特別是一些著名的計算機公司,如IBM、Microsoft、Oracle等公司的網站上,時常會有一些介紹其新技術、新產品的英文視頻和動畫,其發(fā)音標準、制作精良、形象生動,時長通常為幾分鐘,主要是對其產品或技術特點的介紹。學生觀看這類視頻和動畫短片,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鍛煉了英語聽力,同時也學到了新技術,所以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廣。

d) 學生分組討論和上臺演講。可以事先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在課堂上或課后按某主題進行討論,并選派組長課堂上上臺演講,用英語闡明對某主題的觀點,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鍛煉了學生聽說及演講的能力,當然這對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5) 輔助教學

目前互聯(lián)網技術已蓬勃發(fā)展,“互聯(lián)網+”已成為一種時尚。把互聯(lián)網用于輔助教學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老師除了在課堂上的面對面的教學、交流外,還要充分地利用互聯(lián)網這個新工具進行輔助教學,來促進學生很好地學習計算機英語。與互聯(lián)網技術相關的輔助教學方式有:

a) 網絡課程。近年來,MOOC教學方式和平臺[11]逐漸在高校開展起來,老師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機英語網絡課程,把相應的教學課件、音視頻文件等放在上面,還可以通過網絡布置作業(yè),上傳閱讀材料、答疑等,學生也可以隨時訪問學習、下載資料、提交作業(yè)、提問題。網絡課程在校園內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教學平臺。

b) 博客。互聯(lián)網博客已興起很多年了,許多教師也將其應用于教學中,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許多網站(包括騰訊的QQ空間、各校園網)都提供了免費的博客空間,并有專門的“教師博客”、“學生博客”網站等用于網絡教學。其特點是網頁的創(chuàng)建過程非常簡單,不需要非常專業(yè)的知識,且使用方便,空間還是免費的,平_也不需要個人維護,因而它可以作為教師的輔助教學平臺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平臺。

c) 電子郵件。電子郵件已是一種日常的通信工具,越來越得到廣泛使用。無論是提問題還是提建議,學生都可以使用它,教師也可相應做出回應。所有這些電子郵件都可用英文進行書寫,這樣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學生也樂于以這種方式與老師進行交流,從而很好地配合了計算機專業(yè)英語的教學。

d) QQ和微信。QQ和微信是另外兩種快捷的實時的交流工具,對于一些簡短的信息可以實時交流,同樣,教師和學生也可以使用英文進行實時交流。

(6) 作業(yè)與考核

課后作業(yè)和考核也是課程學習的一部分,老師一般也會布置平時作業(yè),然而大部分教材都在每個單元的后面提供了參考譯文和練習答案,有些學生可能有不思考、抄答案的習慣,這樣一方面對學生沒有什么幫助,另一方面也干擾了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準確了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老師也應多采用課堂提問、互動、交流的方式,課后作業(yè)也應是讓學生多思考的題目,如英語作文、問答、視音頻的看聽等,而不是簡單的選擇題。學生的最終成績也是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綜合而得。

4 結束語

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要想上好一門課,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還要思路開闊,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計算機專業(yè)英語》課程也是一樣,特別是語言的學習需要語境。教師要把握一切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要想方設法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針對課程的特點,利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葉婉秋. 高職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教學探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4(33):7942-7943.

[2] 楊濤. 對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 計算機時代,2015(1):62-63.

[3] 楊立娟,李冬芬.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教學方法的研究[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1):129-130.

[4] 馬鑫. 計算機及信息技術專業(yè)英語能力提升研究――評《計算機專業(yè)英語》[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6):65.

[5] 邱曉紅,吳滄海.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M]. 1版.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6] 司愛俠,張強華. 計算機英語教程[M]. 6版. 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4.

[7] 申云成,陶國先.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教與學問題探討[J]. 福建電腦,2014(9):133-134.

[8] 原亮.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教學的分析、實踐與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4,37(1):86-89.

[9] 劉淵,高玲玲,陳秀麗. 計算機專業(yè)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6,12(4):141-142,15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寻甸| 岐山县| 曲水县| 汝南县| 女性| 东港市| 乃东县| 两当县| 怀化市| 博白县| 高雄市| 吉首市| 马山县| 定结县| 霍林郭勒市| 辽源市| 浙江省| 闻喜县| 游戏| 雅安市| 柞水县| 信宜市| 淮阳县| 霍山县| 澄城县| 大厂| 仙游县| 甘泉县| 民丰县| 长寿区| 新营市| 朝阳区| 炎陵县| 顺昌县| 什邡市| 合肥市| 镇巴县| 徐汇区| 山阴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