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10:42: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食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南京;飲食文化旅游;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一、飲食文化旅游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些年來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使得飲食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相關聯的旅游產品不斷涌現,成為當下線上線下熱門的旅游話題。學者趙榮光把“飲食文化定義為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1],即食生活、食生產、食思想、食事象、食風俗的總稱。
二、南京飲食文化資源
1、南京飲食文化資源類型
南京的飲食文化包括京蘇大菜文化、鴨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蘇大菜歷史悠久,受人文薈萃的熏陶,京蘇大菜名菜眾多,蒸鰣魚、酥鯽魚、鳳菜心、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鴨的消耗量占全國四分之一,且歷史悠久,有板鴨、烤鴨(北京烤鴨的前身)等,形成鴨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飯一口草”的傳統習俗,野菜中的馬蘭頭、蘆蒿、腦等十分熱銷,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國四大小吃之首,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品種繁多,著名的夫子廟小吃響徹全國,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飲食文化資源特征
(1)底蘊深厚的文化歷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薈萃之地,不少古詩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結,讀來令人食指大動。如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寫到,“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蔞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東坡居士的江鮮情緣。辛棄疾的《鷓鴣天》中描寫的“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率師征陳友諒至瀟湘所寫》中描寫到“馬渡江頭苜蓿香,片云片雨渡瀟湘”,薺菜、苜蓿頭等自古就是南京人愛吃的野菜。鄭板橋的“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可見鮮筍、鰣魚也是鄭先生的最愛。而在文學巨著《紅樓夢》、《儒林外史》、以及《隨園食單》、《白門食譜》等書中都有關于南京美食的記載。(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個包容的城市,接納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資情調。利用時令原材料,體現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對成菜的要求是,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濃而不膩,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風味特點主要表現在口味醇和、咸淡適中、適應面廣、原汁原味。(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藝。南京菜講究刀工,擅長刀技,技藝高超的廚師,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鏤或削,可以做出多種花樣造型,如月季、、荷花等,在品味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精雕細琢的工藝品,讓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嘆廚師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藝。(4)古樸淳厚的食俗風情[2]。南京為十朝都會,擁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當地特有的古樸淳厚的食俗風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燈,十八落燈,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南京人元宵燈節期間的食俗。三月三這天,南京人用薺菜花煮雞蛋,傳說可治頭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區有吃“烏飯”(青精飯)的習俗。飯是以南天燭(一名青精樹)葉搗爛濾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據說人吃了能強筋骨、益氣力,被譽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1、飲食文化內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飲市場上將飲食與文化結合起來的主題餐廳屈指可數,一些因為定位不明確、菜品和服務不佳,曾經“名噪一時”的主題餐廳已經倒閉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滿足旅游者的基本溫飽需求的同時,飲食文化的挖掘比較淺薄,僅從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難以深層次的體現文化特色。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僅僅只是為了品嘗美食而出來旅游,更要滿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項目參與性不強
近年來,美食節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國》,緊接著香港明星謝霆鋒加盟《十二道鋒味》攜好友跨界做“廚神”挑動國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過程所展現的誘惑不亞于品嘗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場上目前能讓游客直接參與制作的飲食旅游項目少之又少,旅游項目缺乏參與性,單就品嘗美食,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營銷意識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經離我們遠去,飲食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運營方式和商業包裝機制[3],在旅游市場上需要品牌營銷戰略,而目前旅游市場上有品牌辨識度的飯店極少,僅有的幾個如“南京大排檔”、“獅王府”、“綠柳居”,大部分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缺乏深層次的包裝和宣傳,品牌營銷意識薄弱,不能滿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夠突出
蘇菜屬于菜系,南京菜又屬于蘇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稱為“京蘇菜”,地方特色明顯。近些年來,許多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紛紛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粵菜等,菜品出現了多元化的現象,口味繁雜,菜肴中混雜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幫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難以再品嘗到原汁原味的京蘇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軟實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擁有深厚的民俗飲食文化底蘊,挖掘文化內涵,可以通過對一些神話傳說、名人逸事等加以開發利用來提升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過定期開展節慶展、美食節等活動,利用微電影微視頻展播、講解員現身說法講解美食淵源,圖文并茂地呈現出南京的飲食文化風情,把文化注入飲食中,增強南京飲食文化旅游的競爭力。
2、激發游興,提高游客參與度
在品嘗美食的同時,開發一些參與性比較強的旅游項目,讓游客能夠參與制作美食,體味其中的樂趣。比如在品嘗南京小吃蟹黃湯包時,可以讓游客親自體驗包湯包的樂趣,品嘗湯包時可以告訴游客十二字要領: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后吮湯,讓游客回味無窮。南京的鹽水鴨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嘗鹽水鴨時,引導游客親自制作鹽水鴨,最后作為地方特產帶回家鄉等。游客在體驗制作美食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還體驗到制作美食的樂趣,提升游客的游興。
3、實施品牌戰略,增強競爭力
實施品牌戰略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保證。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游客對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開始追求品牌、質量。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對產品進行包裝宣傳,提高品牌的辨識度。并利用廣告宣傳、節慶活動、美食活動如“農業嘉年華”、“南京美食節”等進行大力宣傳,打響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鮮明的知名品牌,從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體驗地方風味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飲食是經過長年累月、世代相傳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飲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載著人文情懷,傳承著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讓游客體驗到當地風味特色飲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比如南京人喜歡吃野菜,可以開發別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設計專門的旅游線路來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間菜肴挖掘出來,才能滿足當代人尋求回歸自然的飲食新風尚。
參考文獻:
[1]王健.青島市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3.
[2]王曉文.試論飲食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以福州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1,(3):112-115.
[3]李雙蓮.湖北飲食文化旅游資源及其開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1.
論文關鍵詞:交通墓礎設施文化傳播促進作用
先進文化在世界范圍傳播,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因素。一個城市要走向現代化就必須融人世界格局之中,以開放的精神吸取全人類的文明。改革開放以來,淮安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有力地促進了淮安本土傳統文化與外部先進文化的交融和淮安優秀文化傳統的發揚光大,促進了淮安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文化交流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淮安全方位對外開放與交流,促進了淮安傳統地域文化與外部先進文化的交匯融合,促進了淮安人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
經過多年的持續投入,淮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高速公路網的形成和新長鐵路淮安段全線貫通、投入營運,把淮安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和淮海經濟區這兩大經濟體聯成一個密切的相互依托的大市場,使淮安與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緊密地融為一體。
便捷暢通的立體交通,大大改善了淮安的投資環境和人文生活環境,吸引了一批批浙江、廣東商人,特別是商品經濟意識強的浙江溫州、臺州等地的商人商販,絡繹不絕地進人淮安這一未被開墾的市場。溫州商人吃苦耐勞、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和成功致富的生動經驗,對淮安人滿足現狀、小富即安、不求進取的傳統保守思想觀念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激發了淮安人的創業沖動和創業意識;便捷暢通的交通,極大改善了淮安招商引資環境、人文發展環境,吸引了國內大公司大企業和諸如韓泰集團、麥當勞、肯德基等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注意力,它們或在淮安直接投資,或在淮安推廣他們的產品,給淮安帶來了先進管理理念、先進生產技術、先進文化觀念和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全新意識。另一方面,便捷暢通的交通,也拓寬了淮安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通道和淮安人外出經商的空間,大批在外打工、經商的淮安人,在異地他鄉一面學著生產技術、管理技術,一面感受著外地文化的沖擊,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地先進文化觀念的影響,并通過回鄉探親或返鄉創業等途徑,潛移默化地感染、影響著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同鄉好友,有意識無意識地傳播著外部先進文化理念,促進了淮安傳統地域文化的吐故納新。由此形成的淮安傳統文化與發達地區先進文化理念的相互撞擊、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局面,也促進了淮安人思想觀念的更新、進步,促進了淮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交通建設促進了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
便捷發達的公路鐵路交通網,為弘揚淮安傳統優秀文化,增強淮安的文化影響力,提高淮安在全國乃至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促進淮安招商引資和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濟與文化存在著密切的共生互動關系,經濟需要文化,文化滲透經濟,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發展中文化含量的大小。看一個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發展水平。城市文化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城市是以文化論高低的。
淮安,地靈人杰,人文薈萃,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蘊藏著豐厚的文化積淀,人文景觀極其豐富,這是打造“文化淮安”的優勢所在,也是淮安城市的一張王牌名片。近年來,淮安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持續投資所取得的建設成就,為弘揚淮安運河文化、淮揚菜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增強淮安的文化滲透力,提高淮安在全國乃至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打開了廣闊通道,促進了淮安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
大運河文化是淮安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文化品牌。大運河之水哺育了許許多多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等,使運河地區成為人才薈萃之地,文風昌盛之區。運河中最古老的河段邢溝始鑿于春秋時代后期,淮安境內自隋至明、清先后由人工開鑿規模較大的運河有汁河、沙河、中運河等近十條。清江大閘建于明永樂十三年,是古運河上現存最古老的石閘,史稱遭運咽喉,由此奠定了淮安“南船北馬,九省通藺”的歷史地位。淮安是三千六百里運河中無可爭議的“運河之都”,是運河的文化中心。
今天,發達便捷的交通,特別是高速公路網的形成、新長鐵路全線貫通和運河疏浚工程的展開,使“運河之都”—淮安,重新煥發了作為運河文化中心的影響力,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淮安,提升了淮安城市的歷史品位和魅力。同時發達的交通也使淮安與蘇南、上海,與全國、全球的商業交流、經濟交流、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活躍,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更加便捷。尤其是高速公路網的形成,使淮安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淮海經濟區,與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緊密地融為一體。現在,乘車從淮安到南京、上海、北京分別只需要2個小時、3.5個小時和8個小時,南下北上,西進東出,非常便捷,這為淮安運河文化的傳播,為淮安更有效地融入長三角都市經濟圈,融入全球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關鍵詞】差異;飲食;文化
飲食,在遠古時代以來就在人類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飲食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回首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結構,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形成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特點。西方的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本文試圖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更好地展現西方飲食文化特點,從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適應能力,推動我國飲食文化特點向全世界各國傳播。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表現
1、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影響了人們在飲食文化方面對食物口感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人們還注重食物的外觀;西方人的飲食都是從營養學的角度出發,重視原料的新鮮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營養價值。所以西方人喜歡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漢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強調飲食對人體的健康是在滿足饑餓感的基礎上能否給人體帶來必須的營養成分。
2、飲食對象的差異
中國人自古以來以米飯或面食作為主食,人們的日常飲食主要以素食為主,蔬菜類菜品占主導地位,肉類和魚類經常在節假日等聚會或筵席時使用。“據西方的植物學者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的飲食對象中,像黃瓜、白菜、豆角等綠色蔬菜是首要的選擇目標。在西方國家中,人們的主食以各種形式的面包為主,肉類食物相對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飲食對象這方面與中國截然不同,西方人在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由于肉類食物的營養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別喜歡吃肉食,例如:牛排、豬排、火雞等肉類食物。
3、飲食方式的差異
在中國,中國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來都只有一種形式,就是每個人都圍著圓桌團團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這樣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們稱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夠帶給人們一種親切的感受,使人們在輕松的環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對中國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這樣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國家中,無論是在家人之間舉行的聚餐還是商務人士舉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儀式,西方人更喜歡用自助餐的形式來享用美味。人們在這種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隨意吃到喜愛的食物,還可以讓人們邊用餐邊和不同的人們進行交談,同時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強調自我尊重的原則發揮的恰到好處。
二、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
1、飲食風俗的差異
飲食風俗的所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例如:日常食俗、節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們說的每天的飲食內容。從遠古時代開始中國人就以米和面作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類以蔬菜類為主要食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節日食俗方面,我國勞動人民將每個節氣都設成相應的節日。在節日這一天,人們會吃相應的食物來慶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人們主要是煮湯圓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漢堡為主,以牛肉、豬肉等為主要菜類,人們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節日食俗相對中國的節日食俗而言,沒有那么講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誕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禮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識比較高,人們會舉行宗教儀式并且舉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雞、烤乳豬等食物來表達對人們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樂的心愿。
2、氣候環境的差異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突出,總體來說東、西兩部分地區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東南部主要是臨近海洋。因此中國的氣候環境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具有很大差異,所以中國人利用這個特點在海邊以魚類、海鮮為主,山區以野果和山珍為主。我們以米、面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國位于季風氣候區,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由此看來,中國人由于受氣候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素食為主的飲食文化。由于西方國家的地理環境主要由陸地與海灣交錯而成,因此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交融而產生的文化。由于受氣候影響,西方國家十分適合發展畜牧業以及利用開發海洋資源,這也使得他們養成了肉類食物作為主食的飲食文化。
3、的差異
古代中國在最初的時期是沒有本國宗教的,所以我們的宗教意識相對來說不是很強。后來我國開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剛剛被傳入的時期,佛教的僧侶們的飲食和普通民眾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后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慢慢發展,統治者開始限制僧侶們的飲食,禁止僧侶們吃肉類食物,提倡吃蔬菜類等食物。道教是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宗教,道教在飲食方面和佛教的規定一樣,也禁止信奉者吃肉類食物,提倡吃蔬菜類等食物。宗教對西方國家的影響特別深遠,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規對人們的日常飲食也有明確的規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們的日常飲食以素食為主,不吃肉類食物。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今的基督教徒們在飲食方面基本上沒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類的食物還是禁止食用的,肉類食物必須是已經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中西方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彼此間互相吸收。這不僅為我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為西方的飲食文化增添了中國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國的餐飲市場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嘗試著接受這些西式食物。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斷交融,不但帶來了甜點、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帶來了許多先進的制作工藝和健康的飲食方法,這些都為中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新鮮活力。由此看來,中西方各國的飲食文化在彼此的國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國人民對彼此國家的飲食也都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喜愛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這些讓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四、結論
“2002年3月16日,是我第一次進入飯店廚房的日子,那時我還不到17歲。”高永寧坦率地說,剛開始學廚并非興趣使然,而是緣于老師的誤解和自己年輕時的倔強――初中時,他是個標準的“文學青年”,經常向報社投稿,也常有作品發表在刊物上。有一次,學校老師一天之內接到了7封寄給高永寧的信,就武斷地認為他是在“早戀”,并讓他請家長。這些信到底是誰寄來的?他至今也不清楚,猜想可能是報社的回復,所以據理力爭,就是不肯請家長來。這樣僵持了幾天,少年氣盛的他竟然倔強地放棄了中考,走出了學校大門。
如果不是這段往事,也許今天的烹壇就會少了一名優秀的廚師。命運就是這么神奇,這樣的一段堪稱灰色的插曲,讓當年的“文學青年”懵懵懂懂地走入長慶油田招待所的后廚,拿起了炒勺――因為表哥是長慶油田的廚師,就給他安排了這條出路。表哥對他要求很嚴格,當中午別人都在午休的時候,高永寧還在一遍遍地練習翻勺和刀工;為了能夠盡快的掌握烹飪理論知識,他在短短的幾個月就把《中國烹飪大辭典》背得滾瓜爛熟,別人隨便問個問題,很快就能回答出來,并且能準確地翻到那一頁。“有時會覺得迷茫,做廚師畢竟不是我最初的夢想,也擔心將來沒前途,但后來想開了,有沒有前途還得取決于自己,不付出,哪一行也做不成。”
到了2004年,他已經掌握了廚房基本的工作要領,領導也開始非常賞識這個勤快、好學的年輕人。他除了本職工作外,晚上還在當地一家大型超市中央廚房做熟食加工,工資也漲了好幾倍,工作、生活都走上了正軌。
平靜的日子并沒有讓這個年輕人安于現狀,他的內心向往著更壯美的高度。2005年底,由衛生部、勞動部和中國營養學會聯合舉辦的“公共營養師”培訓班首次招生,但銀川沒有培訓點,如果要去臨近的西安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就只能放棄工作。高永寧在短暫思考之后,果斷地向領導提出辭職,只身來到了西安。
在西安的一年,他租了一間小房子,因為沒有了工資,處處都得省吃儉用。“公共營養學”本來是公共預防專業的學科,讓基本沒有生物學基礎的他學習基礎營養學――蛋白質、脂肪比例等這樣枯躁乏味的專業知識,多少感到吃力,好在年輕,可以死記硬背,然后慢慢去理解。就這樣,他在一年的學習后順利通過考核,成為國內第一批高級公共營養師。比獲得證書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年時間里,他得到了第四軍醫大學史永亮、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周玲教授等多位專家的親自授課和指導,這讓他收獲了扎實的營養學知識。學習讓他眼界更加開闊,也更加讀懂了“學無止境”這句老話。這個年輕人就像是一塊海綿,開始不停地吸收著各種養分。
在工作的同時,他又自費在北京等地學習了譚家菜、藥膳、糖藝盤飾設計等技藝;在西安學習正宗的涼皮、葫蘆雞、羊肉泡饃、泡泡油糕、金線油塔等小吃的制作手藝,并撰寫和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有時我也會想,不學也照樣能找到工作,受這些罪到底值不值?”這樣的內心獨白,在他以后的學習道路上也曾反復回響。有一次,身在北京上班的他為了學習西安羊肉泡饃的做法,專程回西安向一位當地的師傅學習到晚上11點多,可以吃飯的地方都打烊了。當饑腸轆轆的他疲憊地坐在小賣鋪里要了一碗開水泡面時,覺得一陣心酸,這樣的想法自然又涌上心頭,但很快就被心里的另一個聲音覆蓋了:“你還年輕,年輕時不學習,不看外面的世界,那才是虛度人生。”高永寧介紹說:“學習有時真不能太功利。比如說金線油塔是陜西一種很有特色的小吃,講究‘層多絲細松綿不膩,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由于它的制作工藝復雜,如今的年輕廚師已經沒有幾個人會做,開店的也不愿意賣它,因為它很費工,光蒸就得一個小時,也賣不了高價,可我還是想學會它,并將這種技藝傳承下去,因為這也是傳承保護陜西傳統小吃。”
金牛座的高永寧卻有著處女座的特點:追求完美。他工作的后廚被他打掃得一塵不染,甚至在應聘時,不干凈的后廚他都拒絕進去工作。對于廚藝,他也是精益求精,注重工作時的每一個細節,每一道菜品、每一個盤飾都是反反復復、不停地試做,直到自己滿意再去呈現給客人。他經常給廚房兄弟們講:“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有追求十全十美的心態。”
學習,學習,再學習。多年來,學習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滲透入他的血液。高永寧說: “工作了這么些年,我的工資也不低,但是真沒存下錢,因為錢都被我用來學習和旅游了。”他笑著說:“那些年我就在銀川、西安、北京這三個地方不停地搬家。別人搬家都是衣服什么的,我搬家就幾身衣服,剩下的全是書。”每到一個地方旅游,他都會到當地的飯館里品嘗最具特色的小吃和菜品,“我經常只點一道當地有名的菜點,然后換一個館子繼續點同樣的菜,爭取多體會一些不同做法呈現的效果,然后記在心里。”在西安學習和工作期間,他還拜了中國烹飪大師王彬恩為師,更加系統地學習烹飪理論和技藝。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后,高永寧利用學到的營養、官府菜、藥膳等知識,借古城西安十三朝古都歷史優勢與飲食文化,查閱資料、拜訪名師,走進民間挖掘歷代官邸技藝與美食,針對現代人體質特點,研發了“古都養生官府菜”,收到了很好的市場效果。
高永寧的古都養生官府菜意在調理,重在美味,將中醫藥膳中“四氣五味”的原則、現代營養“膳食平衡”的理論與五行學相結合,合理搭配出健康美味的養生佳肴。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歸化與異化;紀錄片翻譯
歸化與異化是翻譯時普遍使用的兩種翻譯策略,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歸化”指在翻譯時盡量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習慣的表達方式翻譯原文;而“異化”則是翻譯時向源語作者靠攏,盡量在保留源語的表達方式后進行翻譯。歸化與異化是對立統一的,譯者在翻譯時通常會綜合運用歸化法與異化法。
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與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增強,世界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以中華飲食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成了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此背景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自2012年5月首播以來,引起了國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舌尖》主要介紹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從多個側面展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舌尖》的字幕翻譯作為中國紀錄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觀眾較好的評價。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腳本為語料,對《舌尖》腳本中譯英過程中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運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并歸納總結在翻譯具有鮮明中國文化色彩的中文紀錄片時,如何在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中間取得最佳平衡,以實現譯文的忠實、通順,并通過影視這一特殊載體,實現翻譯目的,為類似紀錄片的英譯提供指導和參考,服務國家的“文化走出去”戰略。
一、歸化與異化策略在《舌尖》英譯中的應用
(一)歸化策略的應用
“影視翻譯的瞬間性、通俗性以及觀眾多層次等諸多特點決定了影視翻譯必須以譯語觀眾為中心”(李顏,2005:82),即中文紀錄片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應充分考慮譯語觀眾的欣賞角度與接受程度,向目的語靠攏。此時,譯者需要熟練應用歸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譯為例:腌篤鮮: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蜜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炸藕夾: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臘汁肉夾饃:Chinese Hamburger。毛蟹炒年糕 :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清明團子:Sweet Green Rice Ball。香炸奶豆腐:Fried Dried Milk Cake。面拖蟹:Stir-Fired Crab。金絲蝦球:Braised Shrimp Balls。
根據翻譯菜肴名稱時采用的具體手法,《舌尖》中菜名的歸化翻譯又可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代表為“腌篤鮮”、“蜜汁火方”,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解釋、增譯的歸化翻譯策略。“篤鮮”、“火方”等食物對很多中文觀眾也是一時難以說清的,更不用說對中國飲食文化知之甚少的外語觀眾了。因此,有必要提供解釋。在《舌尖》腳本英譯過程中,對于此類情形,譯者通常以該類菜肴的制作方法與食材的結合作為其英譯菜名。第二類歸化翻譯代表為“炸藕夾”、“臘汁肉夾饃”等。“Sandwich”、“Hamburger”是最為常見的西方代表性食物,而其外觀與制作方法恰巧與“藕夾”、“肉夾饃”相近,譯者直接以目的語現有詞匯對源語菜名進行翻譯,既生動形象,又便于譯語讀者理解記憶。第三類翻譯手法的典型例子為“香炸奶豆腐”、“面拖蟹”為例,譯者在英譯時采用刪減的手段,使譯文向目的語文化靠攏。“香”是一個較為抽象性與描述性的詞語,而英文菜名大多直接簡潔,很少運用形容詞,因而譯者選擇在翻譯時刪去“香”。“面拖蟹”是上海名菜之一,其制作工序較為復雜,難以僅用幾詞概況,因而譯者可省去過多描述,僅選其主要工序翻譯出即可。
除了菜名翻譯,烹飪制備過程的翻譯也涉及歸化法的應用。由于飲食文化差異,譯語文化中并沒有與中國眾多烹飪手法對應的詞匯,《舌尖》譯者選取譯語中較為接近的概念來對源語表達的意思進行解釋,如“braised”一詞在《舌尖》的菜名翻譯中就兼顧了“燒”、“燜”、“炒”、“爆”四中烹飪方式。這與英國的“downpour”,“ shower”,“heavy rain”在漢語中只能譯為“大雨”同理。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有較大差異且無對應表達的情形中,采用歸化法是為首選。
另外,民俗文化內容的翻譯也多次用到歸化策略。由于這部分內容并非《舌尖》的主題,因此譯者采用歸化法,向目的語讀者靠攏,使讀者更易理解,盡量減少對非主題內容的民俗文化的解釋。如譯者將“紅白壽誕或大型節慶”譯為“personal anniversary or public holiday”,避免了對中國文化中“紅白之事”的贅述,緊扣飲食文化這一主題。
(二)異化法的應用
歸化法固然可使譯文地道、可讀性強,但如果源語意義較明確,或盡可能保留源語傳統文化,則需譯者恰到好處地使用異化翻譯策略,以下文為例。
泡饃也是從饃變化出來的一種西安主食。每個人根據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狀不一的饃塊。對西安人來說,這個舉手之勞是一個彌足享受的過程。
Paomo,another staple food in Xi’an,originated from the baked buns.Based on their own preference,people can tear a bun into different sizes.As for Xi’an natives,this process is what they enjoy very much.
這一段的字幕是介紹古都西安的主食,譯者全段使用了直譯的方法將西安人的飲食習俗表達出來。段首初次出現了“泡饃”這種歷史悠久且極具代表性的西北小吃,譯者直接以漢語拼音形式將其音譯為“Paomo”,保存了泡饃所具備的獨有的文化色彩。《舌尖》中類似的翻譯還有馕(Nang),臘八豆腐(Laba Tofu)等。一些涉及地名的菜肴在翻譯時也運用拼音直接進行音譯,如諾鄧火腿(Nuodeng Ham),蒙古奶茶(Mongolia Milky Tea),西湖醋魚(West Lake Fish with Vinegar)等,這類翻譯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飪技藝和風味。從目的語的形成來看,形式上更簡潔、清晰、直接,同時也傳遞了源語文本訊息的準確性。
還有一些菜肴,如金魚戲蓮(Goldfish Playing with Lotus)、長壽面(longevity noodles)等,這些菜肴往往帶有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意象與美好寓意,譯者將其直譯可以展現目的語文化內涵,同時反映出中國人趨吉避兇的文化心理。《舌尖》中以異化法翻譯,最大程度地向目的語觀眾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將中國的特色文化推向世界。
(三)異化與歸化策略相結合
異化法與歸化法并非對立的兩種翻譯策略,這一點在《舌尖》英文版譯者對一些典型菜名的翻譯中得以體現,如:岐山臊子面:Qishan Minced Meat Noodles。紅燒毛豆腐:Stinky Tofu Braised in Soy Sauce。新式大閘蟹:New-Style Crab。手推餛飩:Handmade Wontons。麻婆豆腐:Spicy Tofu。異化法的效果是使源語文化能以本土化的方式傳播,增強源語文化的影響力。歸化法注重譯語讀者根據譯語文化理解源語所表達內容。采用異化法將典型的中國食物“豆腐”音譯為“tofu”,譯者在翻譯“麻婆豆腐”時又結合歸化法,未對“麻婆”直接翻譯,而是使用了目的語讀者易理解的“spicy”一詞。這種結合使用異化法與歸化法的策略值得借鑒。
二、對外宣紀錄片翻譯的啟示
我國譯界對涉及文化因素的文本翻譯應傾向何種翻譯策略有較大分歧。一些學者支持歸化的翻譯取向,以目標語文化作為導向,為理解源語文化奠定基礎。也有觀點認為應采取異化的翻譯取向,盡可能地保留和傳達源語中的異國文化因子,幫助有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學習和交流。筆者認為,就中國文化外宣紀錄片文本的英譯而言,異化與歸化的翻譯策略是二元共存的。并且近年來,異化與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取舍的實踐過程,呈現出由歸化譯法向異化譯法漸進的總體趨勢。
在對《舌尖》中菜名翻譯策略進行統計之后,我們發現歸化法占43%,為該文本翻譯中的主導譯法,但異化法則以38%的比例緊隨其后;此外,與之前同類紀錄片的英文譯本相比,《舌尖》腳本的英譯中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的比例有明顯提升。這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識別度與認知度大幅提升不無關系。譯語讀者在對源語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更易理解異化翻譯中具體表達的含義,源語文化也能在異化翻譯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現與保留。
美食無國界,用食物傳遞文化,《舌尖上的中國》英文版在翻譯上對異化法與歸化法的應用做到了適當的權衡,堪稱中國文化外宣紀錄片的典范,也為以后此類紀錄片的翻譯提供了借鑒。筆者建議在今后中國文化類外宣紀錄片的翻譯中,譯者應把握由歸化向異化漸進的大趨勢,大膽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盡可能地保留和傳達中華文化因子。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適當采用歸化法。在譯語讀者對源語文化不了解的領域應采取過渡的譯法,既做到忠實源語,又兼顧目的語讀者對譯文的理解能力,把握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陳江宏,李靜波.《功夫熊貓2》異化趨向歸化的字幕翻譯[J].電影文學,2013(16).
[3] 褚倩,陳建平.語用學跨文化視角下的中式餐飲菜名的翻譯對比研究[J].現代語文,2012(10).
[4] 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5] 李顏.從文化翻譯觀的角度談影視翻譯[J].湖南大學學報,2005(19).
[6] 梁海飛.從中外史上功能對等理論看紀錄片字幕翻譯[J].黑龍江史志,2014(3).
[7] 林夏.歸化、異化翻譯策略與譯者意圖[J].電影文學, 2011(20).
[8] 劉澤權,張麗.異化之異化:韋努蒂理論再批評[J].外語研究,2009(3).
[9] 任靜生.也談中菜與主食的英譯問題[J].中國翻譯,2001 (6).
[10] 喬拓新.中文外宣紀錄片英譯的四類困難及相應策略――以“玩味京城”節目第五期《生靈的感悟》翻譯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6).
[11] 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12] 王曉旭.以功能目的論(Skopos Theory)為指導試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的菜名[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3(2).
[13] 袁曉寧.對歸化和異化翻譯的再思考――兼談韋努蒂在歸化和異化問題上觀念的轉變[J].東南大學學報,2010,7 (12).
[14] 張新.目的論指導下的中國國產紀錄片字幕翻譯[D].北京:外交學院,2012.
建立和諧社會,假如只是作為一個口號,或是為此寫些口號式的詩歌、散文、雜文、論文等等,作家在讀者面前自然是強手,是能人,但在實際上,某些文學非但空乏而廣泛,有時還可能成為反和諧現象的助長者、催化者。舉例說,作家本身在基本心思上只想爭當“人上人”或在“成功”之后只滿足于以“人上人”自居,唯將口水投給各式“精英”(如官界“精英”財界“精英”藝界“精英”等),而對平民,善良人,弱勢群體(包括礦以及各種“難”的受難者)不屑理睬,漠然兼木然,至少在客觀上就等于對兩極分化的推波助瀾。而“兩極分化”恰恰是“和諧社會”的首要天敵。這時,真正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文學首先應該做什么?只能是頑固地站在弱者、不幸者、善良者的一邊,將投給各式惡性的既得利益者的口水,轉變成使用帶血絲的喉嚨為正義一方而歌唱。
眼下的“兩極分化”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分化,即“德”與“智”的分化。教育界的事不用說了,教育育已近于成了智育的同義詞,德育已向沙漠腹地推進。而文學領域呢,有太多的文學作品(包括育少年寫的),專以逞“智”(包括演示各式“奇情”或舞弄各式“異語”)為本領,“才子風”刮得翻天蓋地高文學的德育含量。
文學上還有一種兩極分化,叫作“人生”與“民生”的分化。某些作家(不乏“名家”)是專一寫“人生”的,專門沿著“人性的原義、本義、真義、深義、要義”這口井苦挖不止,而實際上所挖的就上一個“我”字,但對宏觀的、橫斷面式的“民生”,即俗稱的“萬民生存狀態”,則不大關注,也不愿費很大力氣去東奔西跑地且看且聽。“民聲多在鵑聲里,只因高處不得聞”,這樣的文學,對建立和諧社會有什么實際功德?因此,真有一點品位的作家,不妨用“人生”和“民生”的雙重視角觀察一現狀,做到提高“人生質量”與提高“民生質量”并重。
至于“食文化”和“性文化”好像沒有兩極分化之意。貴人、闊人、名人往往是美食家與美色家一身二職皆兼。有些作家則為上述人湊趣,專門為飽食者、肉食者的性消費提供性設施、性技術、味。其實,食欲、由奢而濫,也是一種兩極分化,即人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精神屬性的兩極分化。為此,優質的作家雖然不拒絕寫“”但又必然關注“性道德”。
最后,我還要談到另一種兩極分化,即語言上的奢語、綺語、玄語與俗語、濁語、穢語的兩極分化。我看在這一點上。不妨中庸一點,學會使用清純、樸素而又具有良性生動效應的語言。
古代的和諧哲學,總的精神是天人合一,即自然生態與人的性態相統一。眼下,能寫出大自然頌歌的作家和作品已經很少,近于絕跡,而專為人本身的道德屬性大寫贊歌的作家和作品,似乎也日漸奇缺――好些精力都用到對各式各樣的兩極分化的默許和催化上去了。
文學既可以成為建立和諧社會的催化劑、劑、濾化劑,又可以成為對建立和諧社會有反作用的腐蝕劑、濁化劑,或有害無益的亢奮劑。當然,我們希望文學能成為前者,關鍵是眼下的文學本身。有沒有這樣的理性和悟性。總之,作家真應當想一想能為建立和諧社會做些什么實事了。
關鍵詞:心理學;旅游;文化;古村;保護性開發
2015年11月20日,以“保護與活化”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古村大會在烏鎮召開,古村保護與發展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古村落的保護是人們繼承和發揚前人歷史文化的需要,而古村落的發展則是人們追求現代生活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然而,在古村落旅游開發的熱潮下,由于保護制度的不健全、保護觀念意識的淡薄、盲目開發以及保護措施的落后,以及開發中沒有做到立足于游客的需求,也沒有深挖當地文化資源等原因,導致出現了“空村”、“千村一面”、環境污染、過度商業化等問題,使得一些古村落的原始風貌遭受破壞,甚至逐漸消亡。因此,古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問題值得深思。
一、寧夏鎮北堡的旅游開發
鎮北堡西部影城地處雄渾的賀蘭山東麓,是賀蘭山東麓旅游景區的亮點。鎮北堡西部影城自成立以來,張賢亮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通過智力策劃,設計、創意,運用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將一片荒涼、兩座廢墟打造成銀川首家5A級旅游景區,被國務院和文化部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保護性開發綜合實驗基地”,被游客評為“中國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和“中國最佳旅游景區”,并被寧夏回漢鄉親譽為“寧夏之寶”。
(一)寧夏鎮北堡的發展背景
1、歷史背景
鎮北堡位于賀蘭山東麓、銀川市西北郊空曠的荒野上,這里有兩座古代城堡遺址,這就是聞名國內的鎮北堡古城。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為防御賀蘭山以北南侵勢力入侵府城(銀川城)而設置的駐軍要塞,鎮北堡也因此得名,當地稱之為“老堡”和“新堡”。據方志記載,老堡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新堡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兩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東,緊鄰沿山公路東側的老堡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雖風蝕殆盡,但形制尚存。由此向北行200米便是新堡所在地,新堡城池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高10余米,墻體用黃土夯筑而成。新堡東面辟有半圓形甕城,城門南側有一斜坡可登上城墻,城墻寬5米,墻上筑砌有1.8米高的諜墻垛口,城墻四角原建有角樓,現角樓基址仍依稀可見。
2、文化背景
最先發現古堡具潛在價值的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張賢亮。張賢亮六七十年代在那附近農場接受勞動改造時無意間發現了這座荒涼的古堡,在他獲得后把鎮北堡寫進了他的文學作品――《綠化樹》中,并在書中提到這里很適合拍電影。于20世紀80年代張賢亮將古堡介紹給了影視界,隨著市場經濟和大眾旅游的興起,鎮北堡西部影視城逐漸成為了一個影視拍攝兼旅游的基地,以其獨特的古樸、荒涼、粗獷、黃土味、原始化和民間化等特色成為中國西部題材和古代題材影視劇的拍攝基地。集中了大量中華傳統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再現了我們祖先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戰爭方式和娛樂方式,體現了影視文化、歷史文化、民間飲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特色。
(二)寧夏鎮北堡的保護性開發――影視城+旅游
從荒廢了的羊圈到如今的5A級景區,鎮北堡通過三步戰略變換,既“影視開發――影視文化旅游――‘復活’中國古代北方小城鎮”,實現了其華麗轉身。
1、影視城的興起――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
20世紀80年代,張賢亮先是把當地農戶用來圈養牛羊的鎮北堡寫進了他的文學作品,其后有把這荒涼的村落介紹給了影視界,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著名導演在此拍攝了《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等獲得國際大獎的電影及《大話西游》、《新龍門客棧》、《錦衣衛》、《刺陵》等200部膾炙人口的影視片,許多蜚聲國際影壇的中國導演、影星由此一舉成名,故而鎮北堡西部影城被賦予了“中國一絕,西北大觀”和“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等稱號。
2、影視城旅游的初步發展
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這兩座古城堡,以及繼承的發揚西北地區的特色文化,鎮北堡西部影城依托兩座古城堡,進行了保護性旅游開發:引進了民間藝人現場操作“絕活”;借用電影傳播鎮北堡的文化元素;利用旅游景點不斷地吸納、充實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讓傳統文化得以保存;旅游者通過游覽和體驗,認識和了解到鎮北堡反映出的影視文化以及西北風俗。
3、旅游“復活”中國古代北方小城鎮
為了增加鎮北堡的文化意蘊,避免影視旅游的單一模式,鎮北堡提出了“復活”中國古代北方小城鎮的構想。一方面,鎮北堡人從全國各地收集、收購了大量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物件,比如古家具、古代兵器、家庭燈具、房屋構件、生活生產用具等等。鎮北堡將這些收購來的“古董”充實到古堡內相應的景點中,使這些古物件與古城堡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實現了資源的保護性開發與利用。另一方面,鎮北堡引進大量民間“非遺”項目,刺繡、揩氈、捏泥人、皮影戲、京劇、秦腔、木偶戲、拋彩招親、耍猴、斗雞等近20種民間傳統手藝和30多種非物質文化項目在鎮北堡落戶。傳統手工藝人們現場為游客制作自己拿手的工藝品,讓游客也可以自己參與體驗,感受過去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娛樂方式,實現了對傳統“非遺”的保護性開發。
鎮北堡西部影城“借影視藝術之體,還民俗文化之魂”,以“繼承中華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為主線,逐步實現了從“出賣荒涼”向“出賣文化及歷史”的跨越,成為中國古代北方小城鎮的縮影,如今游客走進鎮北堡西部影城就如同進入了當年的北方小城鎮。
(三)寧夏鎮北堡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途徑
1、傳統民俗的再現
掃房祭、打年糕、吃團圓飯、貼春聯、猜燈謎、點燈盞、古典婚俗、跳火龍等傳統民俗在鎮北堡不是生硬的展示,而是采取真人真場景真材料來展現給游客,游客也可以參與到貼春聯、猜燈謎等活動中來,讓游客親身經歷、體驗這些傳統民俗。
2、傳統工藝的展示與體驗
捏面人、織布、打鐵、刺繡、剪紙、畫糖人、拉洋皮、蛋雕藝術、草編藝術、陶陶居、牛角梳制作、藍印花布制作、皮影制作等這些傳統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鎮北堡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景區專門開設數十個展館、工場和作坊,老藝人現場制作、展示這些工藝,游客置身延續百年傳統的老作坊,親自參與古老的工藝品的制作流程,仿佛自己也已回到那遙遠而古老的年代。
3、傳統娛樂藝術的表演
京劇、秦腔、術偶戲、皮影戲、石琴表演、拋彩招親、耍猴、斗雞等各種傳統藝術展演,傳揚了傳統藝術。游客可以駐足觀看,也可以參與體驗,使游客了解了傳統藝術,也體驗了過去居民茶余飯后的休閑方式。
4、民間生活用具融入“真實”生活場景
明清家具、鐵犁、術車、油燈、戰車、馬車、栓馬槽、石磨、門框門嵋 ,房屋構件等老物件從全國各地收集而來,不是博物館式的展示給游客,而是將它們融入到鎮北堡的古色古香的環境中去,讓它們完全融入真實的生活場景。
5、節日慶典活化民事活動
鎮北堡不斷完善和充實景區品牌文化內涵,深層次挖掘民間傳統文化,通過節慶活動的舉辦進行節事活化。在七夕節、傳統年文化、剪紙藝術節舉辦各種大型慶典活動和小型的民俗體驗活動,全面展示當地的傳統風情。
6、制作與品嘗突顯民間飲食文化
豆腐坊、酒作坊、茶樓品茶、烤紅薯、豆瓣糖、糖葫蘆等鎮北堡一大特色是其景區內的商業模式,引入傳統美食店鋪,游客觀看美食制作過程、品嘗美食,從而了解飲食文化,購物就是在觀看文化內涵豐富的景點,游走中長見識。
7、古建筑保護
鎮北堡用舊材料和傳統工藝修繕破損的明朝古城遺址、清朝古城、甕城、月城、角樓、古舊建筑石材術料、四合院民居,最大程度復原其古風古貌,很好地恢復和保持了鎮北堡的原真風貌,游客仿佛是通過時光隧道回到了過去。
8、游客參與演戲傳承影視服飾道具文化
游客可以扮演周星馳、周杰倫、鞏俐等在相應影視作品中的角色,從而很好的保護和傳承了影視拍攝過程中留下的各朝各代的服裝、戰袍、鉆甲、飾品等服飾,刀、搶、棍、棒、人炮、戰車、旗幟、古代兵器等各種歷史道具。
二、寧夏鎮北堡旅游開發的啟示
寧夏鎮北堡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西部影視城的成功打造,更是它切住了時代的脈搏,抓住了游客的旅游需求,在深挖其自身的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注入“新”的深厚的文化底蘊。鎮北堡成功的文化旅游開發,既完成了對古村落的保護,又實現了其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已經成為了文化創意旅游的典范,給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旅游“復活”古村
傳統文化依附于久遠的歷史文化空間,是古村最寶貴的財富,而挖掘、恢復、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是古村開發的靈魂。鎮北堡通過多種形式對傳統民俗、傳統工藝、傳統娛樂藝術、民間生活用具、民間飲食文化、節日慶典文化、建筑文化藝術、影視服飾道具文化等文化進行了實體活化,增強了鎮北堡景區的可體驗性。所以通過借用旅游,保護性開發“復活”古村資源,不僅是挖掘和展示古村價值最為直接和最為有效的方式,也是保護古鎮環境、展示古鎮價值、促進古鎮發展的有效路徑。
(二)古村旅游開發要滿足游客的需求
鎮北堡影視文化旅游的開發,游客可以參與體驗著名電影拍攝來圓明星夢,真正感受到“來時是游客,走時成明星”;觸摸傳統手工藝、觀看地方特色表演,感悟文化的魅力;鎮北堡西部影城著力打造的老銀川一條街,讓游客在對過往的追憶中感受時代變遷;同時推出旅游新概念――“養生休閑游”,在古色古香的環境里享受現代服務,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倒“8”字的游覽線路設計更是切合了“8――發”諧音的中國人傳統心理訴求。鎮北堡西部影城是張賢亮的立體文學作品,可謂是“步步呈勝景,處處有文化”,讓游客可在移步換景中深刻體會到“旅游長見識,行走即讀書”的奧妙,滿足了我國游客日益增長的對精神文明的渴求。游客在鎮北堡游覽與體驗過程中與傳統手藝人的接觸互動,盡情感受當地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實現了深度體驗。鎮北堡的保護性開發滿足了游客對“新、奇、特”的追求,對“美”的享受,在游覽中獲得參與社會交往與自我實現的需要,游客在身心的共同愉悅中尋求到一種心靈的歸屬感。
三、古村旅游開發的建議
(一)古村旅游開發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
古村應該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了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深度挖掘內涵豐富而又極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旅游文化中,把歷史和現實結合了起來,從而提升古村的文化價值。這種文化挖掘既滿足了千萬游客的需求,同時也是對古村的傳統文化搶救和保護。在古村旅游開發中,必須將傳統歷史文化傳承弘揚作為當前重要內容。目前,古村旅游文化傳承主要從以下4種方面進行:
1、古建保護:通過古建筑修葺,文化遺址保護,進行歷史文化傳承;
2、民俗體驗:通過演藝、展覽、節事體驗等方式,進行民俗活化;
3、工藝傳承:通過古作坊及相關產品的開發,進行民間工藝傳承;
4、紀念品開發:將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實體化。
(二)古村旅游開發要注重文化創意,做到歷史與時代的融合
在古村落資源的保護性開發中,大家關注得更多的還是古村的歷史性,但也不能片面地強調復古,忽略了古村資源的現代性。實際上在古村資源的保護性開發上,應該注意適度地、有選擇性和創新性地利用古村的歷史文化,并且應該注意與現代社區生活方式相融合,不斷注入創意元素。一方面,應該以現代化的設施來支撐古村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如此,就可以讓人們置身古村去體驗和品味現代生活;另一方面,古村旅游開發可以引入影視、文藝等現代文化因子,如長岐古村借《十二道鋒味》發展旅游。這樣就可以讓歷史與現代的碰撞所產生的獨特的生活體驗成為古村的核心吸引力,從而使古村的生命力在歷史與時代的碰撞中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王覓.云水謠古村保護與發展的現實困境及對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福建,華僑大學,2014年.
如今,東方鴨王酒樓是在東方美食苑基礎上新生的奇葩。面對競爭激烈、變幻莫測的餐飲市場,鴨王酒樓作為新牌烤鴨在宣化餐飲界的代表將如何籌劃發展呢?
一、前言
中國辛勤的勞動人民,在數千年的飲食文化的探索和發展中,逐漸形成了風格各異的粵、魯、湘、川等個大菜系和具有屬地方特色的食品。*烤鴨,是*名食,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鴨王烤鴨是現代烤鴨師秉承傳統烤鴨工藝研發出的新派烤鴨,烤鴨表面色澤金黃油亮,外酥香而里肉嫩,別有一種特殊的鮮美味道,是烤鴨中的極品。
當今的宣化餐飲業,發展趨勢可概括為:發展十分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市場不斷繁榮。然而,繁榮的同時意味著競爭的加劇,總有餐飲店鋪倒下,又有新的店鋪站起來,但總有少數幾家在大浪淘沙中站穩腳跟并不斷發展壯大。作為*新派烤鴨在宣化餐飲業的代表,“鴨王烤鴨”應成為響當當的招牌。
二、市場/企業分析
宣化餐飲市場同樣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各式各樣的大小酒店、飯店,爭奪著宣化有限的餐飲資源,沖擊著食客的味覺、視覺。
一個酒店要獲得成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擁有自己的特色;(2)、全面的(質量)管理;(3)、足夠的市場運營資金;(4)、創新,不斷推陳出新。這些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就是曇花一現。這也是許多酒店、餐館風光開業又迅速消失的原因所在。
東方鴨王酒樓,是在原東方美食苑的基礎上新生的飯店。東方洗浴、東方美食苑經過多年的宣傳與運營,已在張、宣地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宣化更是家喻戶曉。如能利用“東方”在宣化的知名度延續宣傳東方鴨王酒樓,提高菜品質量(行家點評稍差),加強人員培訓、管理,定能成為宣化餐飲界的后起之秀。
三、營銷策劃
餐飲服務的目的是讓顧客滿意,只有顧客滿意了,酒店才能獲得利潤;要做好優質的服務,離不開企業內部員工的努力;內部員工營銷的成功又以全面的(質量)管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為基礎。
鴨王酒樓開業兩月,現正在舉辦“回報消費者關愛”優惠活動。借此機會,應以顧客滿意營銷、內部員工營銷和文化營銷三者結合,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進行。
1、本次活動的目的:增加“東方鴨王酒樓”品牌的影響力,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東方”形象,增強競爭力;加強員工的企業忠誠度和向心力;提高員工服務意識、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提升“東方”的企業文化;提升銷售額,增加利潤;為下一步更好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活動時間:7月1日——15日,共計15天。
3、參與人數:東方的所有員工、就餐的顧客等。
4、顧客滿意、員工滿意、管理提高、文化創新
四、具體方案策劃
(一)sp方案
1、“微笑服務”
在活動期間,所以員工一律微笑服務,細致耐心,讓顧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提高顧客的感覺消費價值。具體實施如下:
7月5日前召開動員大會,6日——15日服務員之間開展“服務大比武”,在大廳設一個專門的版面,每日評出“當日服務之星”,并給予物質獎勵。
2、特價
(1)每日推出一道特價菜,日不重樣。
(2)隨顧客所點菜品加贈部分菜品,如消費100元送兩份小菜;200元以上,加贈2道涼菜;500元以上,加贈4道涼菜等。
(3)打折,這是一個迅速提高消費的法寶,建議適當打折刺激消費。
注:本店的特色為烤鴨,烤鴨的價格勿降!!!
(二)內部營銷方案
內部營銷是一項管理戰略,核心是發展員工的顧客意識,再把產品和服務推向外部市場前,現對內部員工進行營銷。這就要員工與員工、員工與企業之間雙向溝通、共享信息,利用有效的激勵手段。
1、在全體員工內部加強溫情管理,要求每一個員工將所面對的其他員工視為自己的顧客,像對待顧客一樣進行服務。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將內部員工營銷固定下來。
2、征文比賽
內部員工征文:《我的選擇——東方》(所有員工都寫,洗浴、餐飲各寫個的。目的是培育員工熱愛“東方”的情感,讓大家同心合力,共同創造“新東方”!)
要求:(1)題材圍繞東方鴨王酒樓、東方洗浴所發生的事情,可以是工作經歷、感想、寄語等。(2)體裁不限。散文、雜文、記敘文、議論文、詩歌皆可。(3)截止日期為7月13日。
鼓勵全體員工積極投稿。本次征文活動評出一等獎1名,獎金200元;二等獎2名,獎金100元;三等獎5名,獎金50元。并進行集中展出。
3、成本節約比賽
通過系列活動,對內部員工再教育,提供其的積極性。
(三)產品營銷方案
1、在推特色餐飲的同時,推進情侶套餐、商務套餐、家庭套餐、孝心套餐等。如:情侶套餐可推出38元、
48元、58元等(對餐飲不明,僅供參考)。
2、綠色家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已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溫飽,而是吃“綠色”,吃“健康”。綠色家宴的推出,無疑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原材料使用上,力推生鮮類綠色食品;烹飪方式上結合現代人的消費時尚,使菜肴風味化、營養化;在家宴的菜譜上,注重菜肴的營養搭配,平衡膳食,滿足人們的健康要求。強烈建議廚房推出!!!
(四)文化營銷方案
向消費者宣傳“東方”的企業文化,增強東方企業在目標消費群中的影響力。
在公交車身制作鴨王酒樓的環境圖片,烤鴨的制作流程圖和酒店的精神口號(東方鴨王酒樓提醒您:關注飲食健康),讓顧客把“吃”當作一種享受,使顧客樂而忘返。
五、廣告營銷方案
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媒體無疑是吸引大眾眼球的媒介。可根據不同的媒體有不同媒體受眾的特點,合理的進行市場定位和目標顧客的定位,合理的選擇媒體投放廣告,不可片面追求覆蓋率,造成廣告的浪費。
硬廣告和軟廣告相結合,軟硬兼施,已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媒體整合,實現小投入,大產出。
六、效果分析
1、宣傳造勢,讓消費者產生強烈的記憶感,引起良好的口碑宣傳,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2、店內富有人情味,服務周到,能提升目標消費者對企業的忠信度。
3、通過服務比賽、征文比賽、成本節約比賽,能極大的增強員工的企業歸屬感和向心力,提高工作積極性。
論文關鍵詞:中國;飲食文化;菜肴英譯
中式菜肴的翻譯尤其要注意翻譯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許多中式菜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許多菜點的命名為食客添情助興。比如,許多菜肴常以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或帶有民間色彩,或帶有藝術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們審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過菜肴名稱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略到中國烹飪的浩瀚繁雜,博大精深。因此,翻譯中式菜肴時我們需要做到“再現源語文化特征和再現源語文化信息”。
一、烹飪文化及烹飪方法的英譯
中國菜烹飪的過程復雜,包括備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練而準確地將中式菜肴英譯,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譯外,還必須對菜的加工、烹飪及其在英語中的對應語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國烹飪,刀工十分講究,歷來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說法,廚師總是因料施刀,根據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橫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對菜的質量有莫大的影響。譬如切豬、牛肉,豬、牛肉是有紋理的,順著文理切,纖維長,炒出來的肉就韌。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時要橫著紋理切。
翻譯工作者為了譯好菜名,應該了解中國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國菜的原料正式開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鱗(scaling)、剝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脫殼(shelling)、腌制(pick-ling)等。去鱗魚譯為(scaledrsh)、去皮肉(skinnedpork),剔骨雞(bonedchicken)、蝦仁(shelledshrimp)、咸蛋(saltedegg)、皮蛋(preservedegg)、酸菜(pickledvegetables),等等。
切中國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絲(shredding),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切方塊(cubing)、剁碎(mining)、搗爛(mashing),釀(stuffing)等。刀法英譯時往往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或是名詞表達。如:肉片(slicedpork或porkslices)、雞丁(dicedchicken或chickendices)、肉餅(minedmeat或meatmince)、蒜泥(mashedgarlic或garlic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temperatures)
烹飪中國菜,掌握火候至關重要。這是因為一方面,菜的原料結構迥然不同,有的軟,有的硬,有的脆,有的韌;另一方面,切的形狀各異,塊、片、絲、條,厚薄不等,長短不一。因此,生菜下鍋,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必須恰到好處,才能使菜鮮美可口,保證菜的質量。中國烹飪的火候有文火(slowrre;gentleheat)、武火(highheat)和文武火(moderatetemperature)之分。用什么樣的火進行烹飪取決于什么樣的原料和形狀的菜。以雞為例,如果是嫩雞并切片,就宜高溫快炒,這樣炒出來的雞肉鮮嫩可口;要是用慢火煮,雞肉就會硬而韌。如果是老雞,只能炯或燉,若炒食,雞肉會咬不動。
3.烹飪方法(cookingtechniques)
中國菜的烹飪方法很多,為了方便翻譯,可把中國菜常用的烹飪技法作如下分類。
一是煲、煮、燉。煲、煮、燉的共同特點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溫,使食物變熟。煲(stewed):把食物放人一個煲中,加水加溫煮。如,煲牛脯(StewBrisketorStewedBrisket)。煮(boiled):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鍋里煮。如,煮雞蛋(Boiled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boiling/quick一boilingandslow一boiling)兩種。燉(stewed):垠煮食品使之熟爛。如,燉肉(StewedPork)。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處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將油置于鍋內,加高溫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譯為英語時均用場(-ing)一詞,只是加不同的修飾語。煎(friedorpan一fried)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黃。如,煎魚(FriedFish)。炒(sti;一fried):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魷魚(Stir一friedSlicedSquid)。然而,“炒蛋”的英譯卻是ScrambledEgg,不譯Sti:一friedEgg。另有一詞是“爆"(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種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Beef)。炸(deep一fried):把食物放進滾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deep一fried)、軟炸(soft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deep一fried)之分,翻譯時,一般均譯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Spareribs)。
三是燒、炯、扒。燒(braised):先用油炸,后加進醬油等作料燒。如,紅燒鯉魚(BraisedCarpwithBrownSauce)。炯(braised):緊蓋鍋蓋,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燉爛。如,黃炯鴨塊(BraisedDuckwithBrownSauce)。扒(stewedorbraised):用文火將食物喂或燉爛。如,扒羊肉(StewedorBraisedMutton)。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處是食物與明火直接接觸或放在鐵架上燒,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用火或熱氣使食物變熱、變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Bread)。烤(roast,barbecued):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鴨(RoastDuck,這是唯一不用過去分詞的譯法)叉烤肉(Barbe-cuedPork)。焙(baked):用干熱使食物變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Potato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釀(填)。蒸(steamed):利用水蒸氣的熱力使食物熱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PorkwithRiceFlour)。熏(smoked):用煙熏來調制食品,使其有一種特殊味道。如,熏魚(SmokedFish)。灼、余(scalded):如,白灼基圍蝦(ScaldedShrimps),永花生米(ScaldedPeanut)。釀、填(stuffed):如,釀豆腐(BeanCurdStuffedwithMincedPork),酉良卿魚(StewedCarpStuffedwithMincedPork)。
以上列舉的是中國菜的一些主要烹飪方法。只要熟悉這些技法,翻譯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二、飲食文化與菜肴英譯的技巧
現今的中國菜肴英譯方法普遍采用音譯、直譯(寫實)、意譯(寫意)和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但有一趨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寫意”型,也就是另一意義上的“寫實”型,一味摒棄菜名中代表中國飲食文化的“行話隱語”,只圖使人了解菜式的實際意義,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華,有人說這樣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復雜古怪的菜名搞的一頭霧水,食欲大減。筆者認為大可不必,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僅會使食客食欲大減,而且還會使對中國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國朋友們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譯,應盡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從保留中國文化色彩與中菜命名這兩個方面來探討中菜英譯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謂的“寫實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譯法。中國飲食資源極其豐富,烹飪方法更是難以計數,大都是國外未必有的,所以在這一情況下直譯當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這一觀點在現今翻譯界也是大都認同的。如:
清蒸甲魚SteamedTurtle菠蘿鴨片SlicedDuckwithPine-apple紅燒全魚FishwithBrownSauce香菇蒸雞SteamedChickenwithMushroom。此類菜名的英譯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烹飪方法一般以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出現;二是一個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種原料,翻譯時一般譯作“烹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絲Stir一friedShreddedBeefwithGreenPepper。三是一個菜式中,如采用特別的醬料和作料,可在譯名后加“within+醬(作)料”。例如:油浸紹魚SteamedPomfretinOil;蠔油雞球ChickenBallswithOyster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譯出來。如:蟹粉魚唇Shark''''sLipwith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譯過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飪技藝和風味。此類菜名可有三種譯法。一是直譯地名原料法。如:廣東香腸Guangdong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風味時,英譯時可在地名后加style(風味)。如:京醬牛肉BeefCookedwithSoySauce,Beijing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為地方特產時,其譯名為:烹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鴨SteamedNanjing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處的特別獨到有名,英譯時即使原菜名中無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粵菜有一名菜叉燒,是香料腌制的一種烤瘦肉,為廣東特有。如果譯為一般的烤肉,譯文就未盡菜譜之意。因此,叉燒可譯為Roast印icedFilletofPork,GuangdongStyle。又如潮洲燒雁鵝,可譯為ChaozhouRoastGoose或RoastGoose,ChaozhouStyle。
第三,中國獨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譯,音譯法是得到普遍認可的。如餃子、粽子、點心、鍋貼、測羊肉都可音譯為Jiaozi,Zongzi,Dianxin,Guotie,Shuanyangrou,再輔以簡明解釋。
第四,以藥膳命名者。中藥是我國獨有的寶貴財富,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與飲食巧妙的結合起來,制成藥膳,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藥膳的營養、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壽的作用,各大餐廳飯店里均有藥膳菜肴。做好此類菜名的英譯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常見的藥膳菜肴有:構祀粥,西洋參燉雞,雙鞭壯陽湯,杜仲腰花,當歸燉羊肉等。藥膳菜名的翻譯有一定難度,因為絕大多數中藥材沒有相對應的英文名,如果直譯為拉丁學名,如把當歸譯成Angelicasinensis,天麻譯成Gastrodiaelata,絕大多數食客不會知道是什么藥物,更不用說知道它們的療效和滋補作用了。所以,我們應簡譯藥名,除少數相應英文名或較為熟悉幾種藥物外,一般都譯作herbs(藥草),如“天麻燉雞”可譯為StewedChickenwithHerbs,然后將療效及滋補作用譯出附在菜名后面。對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藥,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譯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將其譯為ox一tail,采用委婉語,以求與中文“牛鞭”的委婉語一致,筆者認為是可取的。
第五,以歷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譯。在中式菜肴中,有一部分是由某個人創始,或與某人有關,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東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則是與某個歷史事件或傳說有關而直接以該事件或傳說而命名,如佛跳墻、大救駕(安徽壽縣名點。傳說趙匡胤圍困壽縣九個月才得以占領,進城后勞累過度致病。廚師以豬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圓餅進呈,趙食后不久即康復。趙匡胤當皇帝后,賜該點心名“大救駕”。這類菜名一般比較復雜,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譯法為定則,應當靈活處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這些深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典故,讓外國食客吃得香,“想”得美。這類菜名的英譯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辦法。
一是以人名及其典故命名的,人名用音譯或直譯,菜名用直譯方法。例如:東坡肉DongpoBraisedPork麻婆豆腐MapoBeanCurd宋嫂魚羹SisterSong''''sFishPotage叫化雞Beggar''''schicken;在譯名后還可以輔以典故的解釋,如“宮保雞丁”,傳統譯法通常為DicedChickenwithChiliandPeanutsinHotSauce(inventedbyGongBaointheQingDynasty),雖然后面括號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該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反不如譯為:GongBaoDicedChicken(dicedchickenwithchiliandpeanutsinhotsauce,inventedbyGongBaointheQing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直譯法輔以簡單解釋的方法。
二是以傳說、典故命名者,傳統譯法也是按“寫實”型菜名譯法直接譯出該菜式的原料及烹調方法,然后用括號加上該菜的直譯。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反賓為主的做法,只讓外國客人了解了菜肴所包含的淺文化層次的外在表象,而把讓客人了解其深文化層次的內在表現放在了次位,其實這些外在表現客人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而有所了解的,而其內在表現你不講,客人是無從知曉的,而這內在表現又是尤其重要的,所以此種譯法是不妥的。而先直譯或音譯,保留濃重的文化特色,再在括號里輔以“寫實”型菜名譯法直接譯出原料、烹法是更可取的。如“佛跳墻”,原先譯作AssortedMeatandVegetablesCookedinEmbers(Fotiaoqiang一luredbyitssmell,eventheBuddhajumpthewall);不如譯作Fotiaoqiang一TheBuddhaJumpedtheWallforLuringbyItsSmell(Assortedmeatandvegeta-tilescookedinemb。二),這樣豈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還有前面講的“大救駕”,譯作Dajiujia—AKernelPastrySnackofShouxian(Atown),thatoncecametotherescueofanEmperor。
三是由于這類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內涵,短短的菜名翻譯無法解釋得透徹,劉增羽先生的意見頗有道理,“在英譯名之外再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說明”,以便食客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隨著當今世界學漢語的熱潮再次升溫,像此類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譯后解釋的方法,如上所說的佛跳墻、大救駕、東坡肉等。
第六,以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者及以吉祥語命名者。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如意”、“芙蓉”、“翡翠”、“元寶”、“荷包”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鳳凰展翅”、“祥龍獻瑞”、“龍鳳呈樣”、“鴛鴦魷魚”、“芙蓉雞片”、“元寶魚翅”、“翡翠妒魚卷”等。菜名悅耳動聽,象征著吉祥如意,榮華富貴。以吉祥語命名的菜名往往用來表示祝福,多用于節日、生日、結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國人民趨吉的文化心理如“全家福”(山東名菜。由二十多種原料組成,主要有海參、鮑魚、魚肚、雞、鴨、冬菇、菜心等。在山東各地多用老年壽誕、新婚喜慶、嬰兒滿月、合家團圓的喜慶宴席,以取吉祥之意)。這類菜名還有”老少平安’。等:此類菜名的英譯,不少人崇尚所謂某些原料的“轉譯”,比如“鳳凰玉米羹”中的“鳳凰”,不譯成英語意為長生鳥的“鳳凰”(phoenix),而轉譯作其真實原料“雞蛋”(egg),甚至于粵菜的“西湖牛肉羹”中的“西湖”,也被人轉譯為所謂真面目的“’雞蛋”。如此,“鳳凰”所代表的吉祥如意便不可知,“雞蛋牛肉羹”中的雞蛋在其中也無法使人聯想起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所以將“鳳凰玉米羹”譯作Phoenix(egg)CornThickSoup,“西湖牛肉羹”譯作WestLake(egg)BeefSoup較好。還有人將“鳳凰拼盤”譯作AssortedColdDishesintheShapeofaPhoe-nix,也是好的例子。還有一個“龍虎鳳大燴”,人們一般將“龍虎鳳”轉譯為三種原材料“蛇貓雞”,即ThickSoupofSnake,CatandChicken,筆者認為,這種譯法是叫人大倒胃口的,“龍虎鳳”,多么漂亮吉祥的名字,卻譯作“蛇貓雞”下三濫般的名字,所以還是譯作SoupofDragon(snake)Tiger(cat)andPhoenix(chicken)好。有人認為“一卵孵雙鳳”不可譯為TwoPhoenixHatchedfromOneEgg,應譯作ChickenSteamedinWaterMelon,為什么不把二者結合起來呢?譯為TwoPhoenixHatchedfromOneEgg(towchickensteamedinwatermelon)。還有含有“芙蓉”這類美麗事物的菜名如“‘芙蓉雞片”、“甜芙蓉燕窩”、“出水芙蓉鴨”和“芙蓉蟹片”的芙蓉都被轉譯為其原材料“蛋白”(egg一white),不能不說是使這些菜肴大失色彩,大減魅力。有人將一芙蓉海參”譯為SeaCucumberintheShapeandColourofH363SCUS,將“鴛鴦菜湯”譯為Water一shieldwithFloatingManda-rinDuck就很貼切,有美感,筆者認為很值得借鑒。以上談的是以吉祥事物命名的菜名,再看看以吉祥語命名的中菜的譯法。人們通常采用意譯為主,后加注釋的方法,如菜名“老少平安”譯為SteamedBeanCurdandMincedFish(thewholefamilyiswell),而從我們關于中國文化與中菜英譯的關系來看,使人們領略到更深層次文化的內在表現顯得更加重要,所以譯出菜名所蘊含的祝福含義更重要,而菜肴本身的原料和制法便在次要,所以不如譯為TheWholeFamilyIsWell(steamedbeancurdandmincedfish)。還有菜名“全家福”便可譯作HappinesstotheWholeFamily(stewedassortedmeats/hotchpotch,mixedwithseacucumber,squid,abdomenoffish,chicken,duck,fishball,shrimp,blackmushroomsandfungusetc.)。
第七,以一些美麗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對于這類菜名的英譯,不少人認為可摒棄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韻味,而只要使外國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筆者認為這只是停留在表現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認為“白雪映紅梅”(蒸蝦蟹肉餅,面上點綴著蟹卵)不可以譯作RedPlumsReflectedonWhiteSnow,要譯成SteamedPattiesofCrabmeatandMincedShrimpwithCrabRoeonTop;“金華玉樹雞”(浙江金華特產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樹,即火腿青菜雞)不可以譯成ChickenCookedwithGoldenFlowerandJadeTree,要譯成SlicedChickenandHamwithGreens;"翡翠蝦仁”只可以譯成Stir一friedShrimpswithPeas;“百花釀北菇”應譯成MushroomsStuffedwithMincedShrimps;“雪積銀鐘”應譯成StewedMushroomsStuffedwithWhiteFungus;“雪耳余架裝”只能譯為ScaldedWhiteFunguswishVeiledLady;“螞蟻上樹”應譯成BeanVermicelliwishSpicyMeatSauce。這類譯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麗豐韻,要么扭曲這種美麗豐韻,都是對中國美文化的損害。筆者認為可以找到保留這些美麗豐韻的方法:
白雪映紅梅RedPlumsReflectedWhiteSnow(steamedpattiesofcrabmeatandmincedshrimpwithcrabroeontop)金華玉樹雞SlicedChickenwithGoldenFlower(Jinhuaham)andJadeTree(greens)翡翠蝦仁Stir一friedShrimpswithJade(peas)百花釀北菇NorthMushroomsStuffedwithFlowers(minedfungus)雪積銀鐘White一snowonSilverClock(stewedmushroomsstaffedwithfungus)雪耳余架裝White一snowEarLady(scaldedwhitewithveil)螞蟻上樹AntsClimbTree(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有人將“紅燒獅子頭”譯為LionsHeadCasserole,“白雪蟹斗”譯為Snow一whiteCrabinShell也是絕好的例子。
他是蔡明,一個挺能賣錢又樂在其中的創意家!
京城有個九朝會
最初做博洛尼的時候,蔡明發現中國這個市場很怪,真正好的東西賣不出貨,之后就有了很多迎合市場的設計。商業上的成功,并未讓他感到滿足。因為蔡明慢慢發現,成就感止于金錢,“沒什么意思。”隨著自己越來越成熟,“我就像一個學畫的人,一直畫梵高的畫,畫到了40歲,忽然有了自己的風格。”
于是,喜歡歷史的蔡明,懷著對魏晉時代的迷戀,開始構筑自己的私人會所――九朝會。從建筑設計到精神訴求,他希望能在如今這個時代重新尋找到雅士精神。
在九朝會里,蔡明讓當代實驗藝術與傳統民間手藝共處,重現古代餐食文化。他用最新的光影技術在九朝會里面搭建起一個豪的戲劇舞臺。那里有兩層戲樓,再加兩層投影,有四戲同臺的效果。戲臺上人在唱戲,屋頂屏幕就投影出藍天白云,地板上就是綠草如茵,一會該下雨了,頂上屏幕就投影烏云閃電,地板上就投影出雨滴效果。一句話,就是用當代的光影技術做出接近自然真實的立體舞臺效果。
慈禧曾在頤和園看過三戲同臺。當時戲樓分三層――地獄、人間、天堂,上演的節目各有關聯。“九天之上好揚兵,九地潛藏可立營,天地人三才之外,我還要多做一界。這里會演昆曲。”
蔡明之所以喜歡昆曲,是因為昆曲還保留著元明時期士大夫階層的文人雅趣,里面有他向往的孤清、瘦峭的氣息。為此他專門組建了戲班,培養年輕的戲曲人才。
“你從什么時候開始愛好昆曲的?現在學到什么程度了?”他想了想說,“可能受了于丹那本書的影響。我現在有機會就學昆曲,去年會上還戴著行頭走了一下身段,以我現在的形象比較適合扮法海。”
“你不擔心昆曲太過小眾?”蔡明對此不置可否。他說,“昆曲不單是種傳統形式,更代表一種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或者說,它本身就是傳統和時尚的結合,包含了對今天生活依舊十分有用的信息,甚至是許多生活元素。中國現在太浮躁,需要放慢節奏,需要靜心。隨著經濟的發展,一部分人開始慢下來。昆曲的特點,比如它的慢,它的美,它的情,如果用一個字表現――‘雅’即可。昆曲的‘慢’代表了那個時代土大夫的審美取向,是要在特定的場合由特定的人群去欣賞。昆曲是一門精致藝術。”
在九朝會里,聽完輾轉婀娜的昆曲,嘗一桌中式美食,看一場實驗電影。何其妙哉!
中國風的覺醒
蔡明說自己是個特別懷舊的人。小學二年級去故宮看到珍妃井,老師說就是在這兒慈禧太后把珍妃塞到井下面去了。他站在井邊看了好半天。長大后,他特別喜歡看中國歷史書。這些經歷都沉淀在他骨子里,影響著他的生活和生意。這些年,蔡明明顯感覺到中式軟裝隨著文化復興了。
2007年,博洛尼第一次和Andrew Martin合作,蔡明把這個室內設計的奧斯卡獎帶到了中國。開始的兩年,每次他都是邀請獲獎的國外設計師來中國參加活動,講解設計。以前的家居風格,大家統一西化,要么古典,要么后現代,除了色系不一樣,剩下的都差不多。
而隨著經濟崛起,文化覺醒隨之而來。外國人關注中國,國人也開始相信自己,不再奉單一的西洋風為最高境界。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一方面,中國的家庭不再一味地追捧西方文化:另一方面,設計師在作品中開始嘗試各種展現中國特有室內設計風格的手法。
中式軟裝放在國外,只是異域文化,新奇、感覺好即可。在國內,則有更多人文情感在里面。要讓國人在中式的家具配飾、色彩調配上找到生活習慣的共鳴,所以又不能單單復古,而要有最新最流行的設計手法刺激人的視覺神經。
蔡明說,“我在很多場合與朋友媒體探討過,中國設計的崛起、基于中國文化的世界頂級品牌出現,就會在這30年里。最直觀的反映就是,作為室內設計最牛、最有公信力的獎項,能入選Andrew Martin的裔設計師越來越多。中國設計的整體實力被認可,比中國文化被世界尊重,需要更多付出。”
那么蔡明又是如何對科寶、博洛尼、鈦馬赫三個子品牌進行差異化定位的呢?
蔡明想了想,解釋道,鈦馬赫是做古典、做別墅的,服務的客戶需要私屬定制、服務、采購,我們會帶客戶去歐洲現場看店,境外下單,海運回國。與之相反的是科寶,科寶的目標消費者是白領階層。博洛尼介于科寶與鈦馬赫之間,主打高端市場。博洛尼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提供客戶需要的所有材料,顏色深淺可以由客戶自由調配,這種巨大的、復雜性的代價就是產品的高價位,因為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成本是很高的。
蔡明說,對一個品牌來說,如果不能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就注定只能在市場競爭中忍受價格戰的煎熬。
時尚是個破壞狂
做家居設計、跳霹靂舞、玩昆曲、看米蘭藝術展、航海旅行……永遠處在時尚浪尖的蔡明最懼怕的又是什么呢?“時尚!”蔡明笑著回答,“時尚是個破壞狂,比戰爭革命還囂張它不同于戰爭與運動,它存在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無時不在改變著世界。家居也是時尚,它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
為了保持永遠站在時尚的前沿,“我們對產品是喜新厭舊的,追求時尚的同時也在引領時尚。我們不賣產品,賣的是生活方式。”蔡明有兩個團隊一國內的和意大利的,每年會召開兩次論壇,參加論壇的人來自社會各界:雜志主編、社會學家、時尚人士、導演、演員等。通過討論揣摩消費者心理和需求,洞悉時尚流行趨勢。
在蔡明眼里,所有產品的具體風格在本質上是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現。如何讓消費者找到自己的風格呢?蔡明說,很簡單,通過全景式的整體家居體驗館,給消費者營造真實的家居環境讓他們去體驗,給予消費者直觀的引導,發掘消費者內心深處的喜好。
一個企業家的審美品位決定了他的企業水平,也決定了能駕馭怎樣的設計師。蔡明一直強調這一點。
他自言自己是個好奇心非常強的人,“這40年來,我骨子里一直是個對新鮮事物充滿渴望的人。對任何不懂的和年代性的東西都容易產生興趣。”
而將興趣帶進工作中,是什么感覺?蔡明坦言:“累人!”比如自從他籌辦九朝會,享受美食就不再自由了,成嘗菜了。原本點兩樣就夠,現在目的不一樣,得點七八種。結果,他吃得非常難受。這種感覺就和看著電視寫著論文嚼著饅頭一樣,不胃疼已經幸運了。他本來想吃這個,可一看到又推出一個新品,為了嘗菜不能點自己喜歡的東西。“誰讓這是工作呢!”
“這么累,還要繼續?”“之所以頻繁自動將它們轉換為工作,因為工作有創意產業的特性。”他的言語透著篤定,“如果我是個煤老板,我賺夠花的就退休,但現在做的創意產業,是我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創意產業能讓我各種興趣通過創新與融合,在商業上得到理性的實現。”
常州本地的餐飲老字號很多,其企業形象也呈現出十分濃厚的江浙文化特點,本文就結合實際對常州餐飲老字號企業形象設計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常州餐飲老字號;企業形象設計;社會價值
1、企業形象與企業影響力的關系
大多數國人對于企業形象的認識其實都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而對于企業形象設計的成功與否同企業影響力之間的關系能夠形成一定的認識的就更是少數了。其實這并不能完全說國人的認識廣度存在問題,其實是和國人對“招牌”的認識與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融合有著直接關系。很長時間以來,國人對于企業的“字號”的認識完全停留在“字”上,一些久負盛名的傳統老字號之所以瑯瑯上口是因為其字面寓意十分受到世人的喜愛,“全聚德”、“瑞蚨祥”、“桂發祥”甚至是“同仁堂”等這些企業的形象設計完全是從字號上延續出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尤其是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形成碰撞和對比之后,企業形象的重要性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反觀國內的餐飲市場,由于并沒有對企業形象有所重視,目前能夠對消費群體形成一定影響力的,也僅僅只有“小肥羊”一個自主品牌,其它的基本上都被外來品牌所占據,細化到常州餐飲市場上來說,雖然常州餐飲涌現出了多個成功的區域性企業,形成了以中華老字號為龍頭的餐飲經濟文化,但是由于沒有注重企業形象的基礎設計,因此對于消費群體的影響根本沒有形成規模和氣候。
2、常州餐飲老字號企業形象設計的理念
常州餐飲老字號的企業形象設計雖然也涵蓋了一些常州以及江浙文化特點,但是畢竟其基礎完全是從傳統企業“字號”文化中分離出來的,因此其企業形象設計仍然沒有脫離這個硬性的概念影響。其一,突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幾乎所有的常州餐飲老字號品牌都具備這個特點,這也是常州餐飲老字號能夠得到廣泛關注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華老字號企業“瑞和泰”與“常州銀絲面館”更是將這一特點和理念發揮的淋漓盡致。這兩家企業的所有直營門店和餐飲店,其企業形象從外部設計到內部裝潢,甚至是企業文化的細微組成部分,無一不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色彩。其二,象形特點明顯。由于常州餐飲老字號中大多以精細的面點和小吃為主,因此其形象設計中,以突出“形”的概念也是一個重要的理念。常州銀絲面館的字號左側就是一個被完全抽象化了的“碗面”形象,而迎桂糕點的招牌上更是將一個憨態可掬的擬人化糕點形象矗立其中。這是完全符合國人對餐飲產品的認識基礎的,也能夠在一定層面上刺激消費群體的潛意識消費欲望。其三,注重平面視覺效果。一部分常州餐飲老字號在對企業形象進行設計的時候,不僅考慮了立體感因素,也充分的考慮了平面視覺效果因素。諸如“常州麻糕店”在進行形象設計的時候,就從店面的裝修開始將平面視覺效果與產品立體效果融合在了一起,讓消費者在離開店面的時候,也能夠透過產品的立體效果對企業的平面形象有所認識,這其實就融入了一些現代的企業形象設計元素了。不過由于部分企業對于LOGO的概念并不是十分透徹,因此這種企業的平面形象視覺效果在常州餐飲老字號中并不常見。
3、常州餐飲老字號企業形象設計的誤區
一個是,企業形象過于臃腫。企業形象設計中融入漢字以及傳統文化固然是能夠體現出常州餐飲文化的歷史底蘊,但是過于臃腫的企業形象,給消費者留下的印象往往會淡化其產品主題,例如“青果巷老字號高湯混沌蝦餅”這樣的老字號,雖然常州本地人對其極其認可,而且客觀上來說其產品質量也的確屬于上乘的,但是對于那些并不熟悉常州餐飲文化的外來人群消費者而言,其企業形象的重點在什么地方根本沒有明確。一個是,企業形象過于實際。常州餐飲的老字號在進行形象設計的時候,雖然融入了實際因素,將一些產品進行了定位設計,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平面形象設計對于企業產品的內涵定位并不會帶來太深入的影響。
4、常州餐飲老字號企業形象設計的展望
常州餐飲老字號企業形象設計的未來走向,應該一方面尊重歷史文化的基礎上,一方面融入一些現代化的先進理念。由于常州的大多數餐飲老字號都是屬于“中式快餐”的范疇,那么吸收和借鑒一些外來“洋快餐”的企業形象設計未嘗不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和發展。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固然是好事,但是在現代化的企業營銷層面來看,在企業形象設計上過度的融入一些元素反倒是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將常州餐飲老字號推向外地,推向國際舞臺的道路中,雖然不能說完全“西化”是最為有利的,但是“簡化”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縮短常州餐飲老字號在發展,尤其是拓展性發展中企業形象上存在的不足。綜上所述,常州餐飲老字號企業形象設計中,保留了諸多的歷史文化,是對常州人文歷史的一種重視,但是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發展起來的常州餐飲行業,要想加強對這些老字號的保護與傳承,就必須以博大的胸懷來吸收和借鑒一些現代文化特點,這樣對于形成產業鏈化的常州餐飲老字號企業品牌形象是極為有利的。
作者:王東 高赟 單位: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
本論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川菜發展研究中心”立項課題(編號:CC15G1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孫天勝,楊瑩.旅游團餐中飲食文化缺失的問題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5(01)
論文關鍵詞:文化翻譯觀;旅游資料;翻譯
隨著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要求運用多種宣傳手段,其中旅游資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傳手段之一。旅游資料的翻譯不僅涉及到語言的轉換,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溝通,不僅要考慮書面文字的材料的表達,更要考慮不同文化間信息的有效傳遞和交流。文化上的差異,在旅游資料翻譯中表現的更為突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則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體現的應該是深刻的文化內涵。外國旅客來中國旅游,其目的是欣賞歷史古跡,體驗異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譯需要理性的態度,它是為了滿足旅客了解中國文化需求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翻譯。在旅游英語的翻譯中,僅僅掌握兩種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匯,和相應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不能保證譯者具有跨文化內核。作為旅游文化,不僅僅滿足游客的視覺快樂,還應與文化對接,提升旅游的內在文化品味,傳承歷史文化。因此,在漢英兩種語言的翻譯中,譯者要建立文化翻譯觀,既考慮語言又考慮文化,追求兩種語言之間最貼切的對接,才能最大限度的傳神達意。
一、文化翻譯觀
當代翻譯界越來越重視從不同的視角對翻譯理論進行研究,文化翻譯觀就是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將翻譯看作是靜止的,純語言的機械轉化,而是將其視為特定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中文化的不斷變化,對接和交流的過程。英國翻譯理論家蘇珊.尼巴內特認為,翻譯就是文化內部和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等值就是元語與異語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為代表的文化學派對當代社會需求和翻譯的總體狀況進行了自覺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譯觀。在她們看來翻譯絕對不是一個純粹的語言行為,它深深地植根于語言所處的文化當中,文本也不是語言中靜止不變的標本,而是譯者理解作者意圖,并將這些意圖創造性地再現于另一種文化的語言表現,因而,翻譯絕對不僅僅是復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協調和對接。具體看來,文化翻譯觀的理論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具體含義:(一)翻譯應以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而不應停留在語篇之上;(二)翻譯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譯碼重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種交流行為;(三)翻譯部應該局限于原語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該文本在譯語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歷史時期翻譯有不同的原則和規范。在文化翻譯觀的理論中,翻譯就是滿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轉換,這無疑突破了傳統的翻譯觀念,順應了當代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加強的趨勢。
二、旅游資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們通過創造活動而形成的產物,他是社會歷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異常常表現在語言文字這一載體中,更是無時無刻不表現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前來中國的旅客,年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審美興趣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賞中國的方方面面。當他們想對目的地有一個初步認識時,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資料,因為旅游資料中涵蓋了豐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資料里說表達的文化意蘊明明白白地告訴游客,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資料中表現的中西文化差異,然后再考慮如何進行文化處理。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中國的人文景觀往往就是一個凝固的歷史,反應著某一時期發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資料中往往會出現古代的年號、人名及歷史典故。而這些,中國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對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外國游客來說,無疑如讀天書。中國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它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獨有的建筑、獨有的生產生活工具,獨有的民族服飾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讓人領略到人類文化的色彩斑斕,是現代旅游者審美探奇的重要內容。但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圖騰、禁忌、表現一個民族深層的文化內容,有的則是一個民族敏感的話題。例如貓頭鷹在中古被視為不吉利的動物,而在西方則是智慧的象征。在譯解旅游英語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這樣的事情:我們花很大的工夫介紹的有關民俗,最后卻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到民族習俗的差異。再者中原飲食文化也博大精深,傳承數千年,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結晶。華夏烹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國人來中國游覽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便是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翻譯菜譜是如何進行處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如“紅燒獅子頭”,曾聽說一外國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嚇的跑出了餐廳,說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嘆中國人連獅子的腦袋都敢吃,而在他們的國家,被保護的野生動物是覺對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實上,“紅燒獅子頭”并不是把真的獅子頭紅燒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氣派。這時,在翻譯菜名的時候就應注意外國人的語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菜的材料和做法來翻譯。就拿這紅燒“獅子頭”來說,只不過是兩個肉團,所以翻譯為“meatball”就不會鬧笑話了。
三、文化因素導致的翻譯障礙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資料中蘊含的文化因素給旅游英語帶很大的困難,因為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和中西文化的差異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資料的翻譯中。文化差異導致的旅游障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類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沖突造成的詞匯空缺和詞匯沖突給詞匯翻譯帶來的困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條件、、社會習俗,使兩種語言的詞匯出現非對應和非重合現象,他們之間沒有語意共鳴,有的只是語義空缺或語義錯位,也就是文化空缺產生的詞匯空缺以及文化沖突導致的詞匯沖突,而這些詞匯往往被稱作為“文化負載詞”。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語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語言的特殊性,像“陰陽”“八卦”“五行”“氣功”“太極拳”等詞匯,嚴格來說,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像文秘站:“餃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沒有相應的詞來解釋,如果勉強將“餃子”譯成“dumpling”,不僅后者意思要寬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拉家常,其樂融融的場面的聯想。“粽子”可以解釋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但是如果外國朋友不知道屈原這位偉大的楚國詩人,不知道龍舟節的來歷,不知道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內涵意義仍然沒 有被傳遞過去。“元宵”也可以譯為“a rice glue ball”or“sweet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識,譯文讀者也體會不到元宵的象征意義。因此,許多專家主張以音譯加注的方式來保留這些詞的特殊文化聯想意義,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斷深入,這些詞匯不需要加注解釋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種現象是漢語中的某些詞匯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義相同的詞,其聯想意義或隱含意義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聯想意義為例,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陳德彰教授專門以調查表的形式,分別向中文和英文為母語的人發出調查問卷,分析結果表明,在中英兩種文化中,有些動物代表著類似的形象,如狐貍。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龍。有的不同很微妙,如豬。柳樹,紅豆,梅,蘭,竹,菊等植物聯想意義也是“表同質異”。此外顏色詞在兩種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聯想意義,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克服的不僅僅有語言障礙,而且有文化障礙,如王佐良先生所說的“譯者處理的是兩種文字,面對的確是兩大片文化”
漢英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反映在語言中就是謀篇布局,修辭方法等行文習慣的差異,漢民族主張“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強調客觀融入主觀,喜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書畫,建筑,詩歌都講究神似重于形似,簡單空靈的風格,反映在語言上就有了漢語行文辭藻華麗,情感橫溢,講究聲律對仗,音韻和美的特點。此外,受“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美學觀念別強調平衡美,除了特別頻繁使用對仗這一修辭,還大量使用四字詞組,特別是前后兩部分有并列關系的四字詞組如天造地設,天涯海角,四通八達,德高望重等。在這些方面,西方民族則迥然不同,西方哲學強調分析型抽象性思維,在主觀和客觀的物象關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現,體現了“天人各一”的思想。“這種趨勢反映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就出現了英語重形式,重寫實,重理性的特點,形成了其句式框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行文注重邏輯理性,用詞強調簡潔自然,描述突出直觀可感的風格”。這些行文和修辭差異,也不可避免的表現在漢英旅游文體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體修辭等各方面各有講究,美學標準和文體風格也大相徑庭。
四、克服翻譯障礙的方法
在翻譯景點時,除了采用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翻譯方法之外,還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資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觀,還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翻譯時需要增添或刪減原文內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識,如: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名勝的具置等等,有助于外國游客的理解。對于中國人和西方人之間思維差異的狀況,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對旅游資料進行改寫,比如中國人是螺旋式思維,而西方人是直線型思維,為了能讓游客們跟好的接受翻譯的信息,我們不妨按著他們的思維方式改寫旅游資料。當然譯者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實踐來把握翻譯分寸,而不是隨意的增減。
翻譯人員應該熟知中西方文化、思維的差別、在翻譯的時候從讀者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不同的民族擁有其不同的文化根源。校對人員也應該提高自己的校對水平。如果可能,政府應該給予各個景點更多的幫助。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專門的機構或者聘用專門人員對各個景點的介紹進行翻譯和校對工作。否則與其提供給外國游客提供錯誤百出的譯文還不如不提供。總之旅游資料的翻譯水平的提高還是依賴于我們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