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5 05:07: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外宣翻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目的論 鹽品牌 英譯
一、引言
2012冬季達沃斯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年會的主題就是“大轉型:塑造新模式”,參會嘉賓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指出,PE(Private Equity)未來的機會在跨境投資,“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必須要開始考慮在國際上如何做……所以我剛才講的中國公司走出去,把外國好的產品、品牌引進來,這件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
中國各大企業奉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以其文化特質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不斷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紛紛通過中英文介紹宣傳企業和企業品牌、企業服務,展示企業良好形象。一個國家或者企業的發展與國際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文化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無論輸出還是輸入,在我們看來首先就是一個翻譯問題。
二、鹽文化品牌翻譯現狀
目前,自貢的文化旅游資源尤其是獨具特色的井鹽文化資源應該說是自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獨有的潛力和優勢。液體鹽鹵的發現,有史可考約有四千多年歷史,自貢井鹽開采距今兩千兩百多年,鹽與人民日常生活多么緊密相連自無需多言。鹽有工業和食用兩種,我國這兩種都有出口。但我們卻陷入一種怪圈:連中國人自己對它都知之甚少,更不要說對外宣傳的薄弱與不足。經調查顯示,我們驚訝地發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媒體大爆炸的當今社會,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鹽,放眼之下,我國鹽相關產品僅見于http://.cn/English/Products/等的介紹之外,并不像很多其他產品領域大量的品牌翻譯做宣傳,除了出產公司名字之外,偶有非方塊字――拼音,卻沒有任何正規英文標識。鹽產品包裝毫無外宣意識,這種現象著實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以福島泄露事件為例,在四川自貢周邊城市也出現哄搶鹽的現象,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自貢和自貢井鹽以及鹽企業品牌的宣傳,特別是外宣工作是相當不到位的。
溝通離不開翻譯,當下我們的社會開始特別關注中國文化與思想的對外譯介,這都為我們的翻譯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問題。外宣翻譯屬于非文學翻譯,歸屬于實用翻譯或應用翻譯(pragmatical translation) ,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對外性,它不同于傳達有較強情感意義和美學意義的文學翻譯,是一種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傳遞效果的實用性翻譯。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對企業品牌外宣翻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相關鹽文化品牌翻譯領域幾乎無人涉足,要對這個相當混亂和復雜的現象做出細致的分析、梳理,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本文試從目的論(skopos)與鹽文化品牌外宣翻譯的關系著手,進一步辨析重要的概念、范疇,更多地關注其交合點與同一性,初步整理出品牌外宣的基本翻譯策略,通過自身理論體系完善讓相關學科受益。
三、品牌翻譯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向國際領域的拓展,文化品牌外宣翻譯伴隨著企業、城市對外技術交流和商貿活動的開展,貫穿各個環節,企業文化品牌翻譯的這一工作領域決定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時,這也導致了文化品牌的對外宣傳翻譯存在著很多問題。一般主要體現在客觀和主觀兩方面??陀^上:譯員的整體素質不高,深諳專業但外語知識欠缺;通曉外語但專業知識欠缺;翻譯觀念落后。主觀上:企業外宣翻譯在企業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外宣翻譯本身并未獲得應有的重視。
知不足而后勇,外宣品牌翻譯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創造性地在目的論框架下探討品牌外宣材料翻譯現象,理論視野較寬廣,課題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上,我們這個時代,翻譯活動出現了新的特點,翻譯活動的走向有了新的變化,我們應該從自己的視角和立場出發爭取發出更大的聲音,對翻譯活動及以此為依托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的機制進行探索,提出建議,促使決策者對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種影響因素有更為理性的理解,引導文化交流向更理智、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努力減少誤讀和誤解,化解沖突,導向交流的平等對話和雙贏結果。
鑒于此,本課題將從對鹽文化品牌外宣為立足點出發,研究鹽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譯,及影響其英譯的文化和語言因素,以目的論為理論依據,靈活采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并在之后的系列論文中具體闡述。
四、目的論與鹽文化翻譯
(一)目的論
目的論(Skopos)認為翻譯是有明確目的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策略,翻譯的過程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譯者應該根據譯文不同語篇的預期功能,抓住原作的意圖,靈活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在鹽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譯中,為了讓讀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我們以目的語文化和讀者為中心,運用目的語易于接受的表達方法,使譯文通俗易懂,特別是對于一些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語言,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性,采用有效的翻譯策略,更好地保留源語文化的異國情調,有助于表達原文意圖和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從而讓中國鹽文化影響世界。
(二)目的論之于鹽文化翻譯
品牌效應對企業、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更好地對企業產品進行文化的闡釋與包裝,使旅游與文化緊密相連,以求得旅游產業與企業文化事業的雙贏,通過充分挖掘自貢的井鹽文化資源以打造鹽業乃至自貢城市的品牌和標識,與其他城市相區別,從而提高自貢鹽企業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綜合競爭力,這已成為關系到城市產業未來發展最為重要的命題。毫無品牌外宣意識,只能一敗涂地。品牌是企業發展的一面旗幟,它所附帶的品牌價值雖是無形的,卻是難以估價的。全球品牌營銷的發展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品牌命名不僅是為了識別和提示相關信息,更成為展示企業和城市文化的關鍵所在,因此應對品牌建構的各種要素進行積極梳理,使之定位準確,特色突出,并能與歷史、文化和法律諸方面整合。
只有具備豐富人文內涵的品牌才能吸引顧客的注意力,形成持久的品牌效應,強調對品牌的宣傳,不斷賦予品牌新的吸引力。Skopos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既不是原文和原文在原語受眾身上產生的效果,也不是原文作者所賦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由根據發起者或主顧的需要決定的目標文本的目的所決定。對外宣傳翻譯強調的就是譯文功能,即讓更多的國家了解我們國家、組織和企業,因此,譯文功能理論為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一種新視角。
對外品牌宣傳翻譯質量的高低決定對外宣傳的效果,影響目標受眾對宣傳對象的理解和認識,Skopos翻譯原則為對外宣傳翻譯工作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構建一個適用于企業品牌外宣英譯的文本。鹽文化品牌名英譯過程中,譯者應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制定恰當的文化翻譯策略,充分發揮豐富的英語文字搭配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超越“信”、實現“達”、追求“雅”,從而有效地傳譯原品名中蘊涵的要素,尤其是文化意象的再現。這樣,鹽文化品牌英譯名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發揮無形資產應有的作用,推動企業與城市對外宣傳向前發展,在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1990年中國譯協舉辦第一次全國中譯英學術研討會以來,我們的對外宣傳事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回避,正如譯界前輩愛潑斯坦、林戊蓀等人所指出的:“‘問題仍大’是指在對外宣傳品制作中,外文翻譯仍然是最薄弱的環節,是制約外宣品質量全面提高的主要因素?!倍@樣的問題在我國二、三線城市尤為突出,在之前有關于鹽文化的系列研究中也并無相關研究,確是企業生存的基本。所以本課題的開展具有極高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具有前沿性和原創性,是對相關研究空白的大膽探索和全新拓展。
翻譯中各種翻譯策略并不彼此矛盾,而是互為補充的。至于在譯文中源語文化哪些要做出調整、哪些要保留,都可在對翻譯目的、作者意圖和讀者對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做出選擇。如何借鑒“翻譯目的論”中的有益觀點,來指導我們的翻譯實踐,這都需要我們在進一步的調研中進行甄別探討,也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并在之后的論文中進一步論證說明。
五、結語
鹽文化,是歷史上任何其他行業文化都無法與之媲美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挖掘鹽文化品牌的豐富內涵,展現鹽文化的魅力多彩,具有可貴的學術價值,相當的借鑒意義。運用心智對鹽文化品牌給予準確定位,這對于自貢鹽業企業發展乃至城市文化建設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的城市和企業都必須重視與世界溝通與交流,全球需要正確解讀中國故事,中國要生產世界級的商品,將一個真實的中國展現給世界,這些都要求以企業品牌文化發展促進城市文化旅游,以城市文化旅游促企業品牌發展的良性循環。市場對應用型高素質經貿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難以滿足。
就鹽文化品牌對外宣傳的翻譯而言,關鍵是把問題的性質分析清楚,拿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法,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形成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互動和循環。本課題研究及系列論文重在解決實際問題,在對外宣傳翻譯中遵照Skopos翻譯原則,有助于表達原文意圖和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以期通過跨行業的兼容性,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地方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通過培養目標,加大對中譯英人才的投入和培養力度,加強對語言的學習,加強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等措施,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滿足需要,使我們的對外城市、企業宣傳翻譯工作越做越好,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這個門面工作越做越好,使企業品牌在走向全球市場的進程中,其外宣材料也與國際接軌,與企業品牌形象匹配。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歸化和異化;外宣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0-0061-03
一、引言
學習外語的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表面看跨文化交際是語言間的溝通,而實際上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就是跨文化交際。不同的語言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表述習慣、遣詞造句中肯定會有差異。翻譯是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化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去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外宣翻譯是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不同的媒介對外發表和傳播。[1]它的目標讀者主要是外國的一般讀者和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臺同胞。本文中的例句大部分都摘自筆者參與翻譯的天津今晚報海外版(德文)的內容。
要想更好地掌握外宣翻譯策略,就必須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及針對差異而采取的“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有深刻的了解。囿于篇幅,本文通過對“歸化”和“異化”及其代表人物、理論基礎和二者的辯證關系的學習,主要探析在跨文化交際視域下外宣翻譯的策略。
二、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外宣翻譯策略
中西文化上的差異導致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上的明顯不同。尤其是在外宣翻譯中,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差異就顯得更為突出了。在怎樣處理外宣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的問題上,翻譯界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策略,即歸化與異化。
“歸化”是指堅持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為歸宿,要求譯者盡量滿足目的語讀者的期待,使用目的語讀者習慣的表達方式來表述原文的內容,譯文應當盡量適應、照顧到目的語的文化因素,為讀者掃除語言文化障礙。奈達是歸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的概念。他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出發,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其主要觀點是“譯文基本上應是源語信息最貼近的自然對等。”對奈達來說,動態對等(或功能對等)的目的是譯文的表達方式應是完全自然的,并盡可能地把源語行為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2]
“歸化派”認為,文化差異必然帶來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礙,既然翻譯的主要任務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就應該消除文化障礙,所以應該以最貼近目的語的形式將源于語篇呈現給譯文讀者,使之理解起來更容易。比如在源語語篇《近在遠方》中有這樣一句話:“與其駐足,嘆咫尺即天涯,不如上路,笑看天涯亦咫尺?!币Z在形式上對仗、押韻,玩了個文字游戲,語言優美卻又通俗易懂。譯文是Ein Satz aus dem Buch "So nah in der Ferne" gef?]llt ihr sehr: es ist besser, sich selbst auf den Weg zu machen und die ganze Welt zu erleben als sich immer nur die gleiche Umgebung anzusehen. 譯文看起來普通卻達到了好的效果,因為漢德語言差異較大,在形式對等和內容對等不能兼得時,不得不舍去形式美,一方面保留內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采用了目的語讀者熟悉的表達方式,便于其理解。
韋努蒂是異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這種翻譯刻意在目的語的文本中,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異”。Venuti公開聲言,其目的是要發展一種翻譯理論與實踐,以抵御目的語文化占指導地位的趨勢,從而突出文本在語言和文化這兩方面的差異。
異化翻譯提倡譯文應當盡量保留源語的文化因素及源語語篇作者的表達習慣,主張譯文應以源語語篇的功能及原文作者的創作目的為導向,保持源語的原汁原味,要求譯者向原文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爱惢伞闭J為譯文應該“忠實”原文,應該反映出源語的文化及語言特點。此外,還要相信譯文讀者有充分的想象力和足夠的智力,能夠理解源語中與之不同的文化。比如一些存在漢語中,與漢文化和國情密切相關的詞匯在德語中是沒有對應詞的。對于此類表達方式的翻譯,一般來說要將中文原文中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因素保留并充分地傳達給目的語受眾。如“小康社會”作為一個經常出現在政論文中的術語,在德語中找不到具有相同指示意義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將其譯為“di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有時還可以采用語義再生的翻譯方法,將有的詞進行補充,如 “反腐倡廉” 翻譯成“die Bek?]mpfung der Korruption und die Redlichkeit und Rechtschaffenheit”,以便西方受眾理解和接受。
以上兩種策略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通過分析我們明白了,異化與歸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為交融,相輔相成。“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不可能永遠只遵循一種原則而舍棄另一種原則。在翻譯中若能恰當地采用異化與歸化這兩種方法,既讓讀者領略到異國文化,又不讓讀者不明就里,才真正達到了翻譯的目的?!盵3]
在對外宣傳文本的翻譯過程中,還經常涉及增刪、化虛為實、解釋性說明等手段,來更好地實現外宣翻譯的目的。列舉如下。
(一)增刪
由于外宣翻譯的目標受眾屬于不同的文化群體,因而在翻譯時就必須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及其差異、引起差異的原因。與同文化傳播語境相比,在外宣翻譯的跨文化傳播中,傳播內容容易出現增值解讀、減值解讀甚至異值解讀,因此對信息適當地增刪可以幫助外宣翻譯的傳播內容被等值解讀,使譯文能夠更好地傳遞源語信息,從而達到對外宣傳與交流的目的,提高傳播效果。
1.增補。翻譯時,可以通過增補信息來彌補文化信息差,以全面表_出特色詞匯的文化信息,幫助目標讀者等值解讀外宣內容。中文中經常缺少主語,源語讀者可以毫不費力的理解意思,但對于目的語讀者就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譯者通常都要將主語補充完整,如:雖然出發前在網上查過攻略,但還是沒想到道路如此艱險。有時候坡度太大,根本騎不了車,我們只好推著車一步一步往上走,因為高原缺氧,走兩步就已經氣喘吁吁,必須停下來做調整。譯文:Wir hatten vor dem Aufbruch im Internet nach Strategien gesucht, aber wir haben nicht damit gerechnet,dass die Stra?Ye so gef?]hrlich sein würde.Manchmal war der Anstieg zu stark, sodass wir gar nicht mit dem Fahrrad fahren konnten. Wir mussten Schritt für Schritt das Fahrrad den Hang hinauf schieben. Wegen dem Sauerstoffmangel der Hochebene kamen wir nach zwei Schritten schon ins keuchen und mussten stoppen, um uns anzupassen.
2.刪減。漢語中常見四字成語、重復的表達、華麗的詞藻,而目的語讀者要獲取的是核心信息,過多的重復和過多描述性語句的疊加可能會造成信息過剩,產生理解障礙,影響翻譯效果。在外宣翻譯中,對譯語做適當刪減處理是必要的。例如來自天津宣傳材料的句子:歲月流轉,城市歷經沉浮,閱盡千帆,而城市版圖上歷經百年被完好妥帖地保存下來的德式小洋樓,在如今華燈朗月映照之下,優雅依然,美麗如初。譯文:Im Laufe der Zeit erlebte die Stadt ihre H?ihen und Tiefen als auch Glück und Unglück. Dennoch blieben die H?]user im deutschen Baustil auf dem Stadtgebiet von Tianjin erhalten. Sie haben mehr als 100 Jahre durchlebt und sind trotzdem unbesch?]digt und gut gepflegt. Nun scheinen sie unter dem Licht des klaren Mondes, immer noch elegant nach wie vor und sch?in wie zu Anfang.原文中“歷經沉浮”、“閱盡千帆”意義相似,在譯文中要避免重復,而且原文中用華麗的辭藻打造出的詩般的意境在譯文中也歸于了平淡。
(二)解釋性說明
解釋性說明能較好地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帶有濃郁文化色彩的、難理解的、陌生的專有名詞和縮略部分的內容,避免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表述的不理解或理解不全面。例如:在《天津人愛美食中國第一》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在天津,人們最關注的本地小吃是煎餅果子、耳朵眼炸糕、小寶栗子、果仁張、十八街麻花、老永勝包子、蜜麻花、狗不理包子、罾蹦鯉魚、熟梨糕、貼餑餑、桂發祥麻花?!比绻皇且糇g,這些食物專有名詞對于德國讀者形同天書,為了引起文化認同感,消除理解障礙,譯者要對一些概念進行解釋,比如“耳朵眼炸糕”譯成Frittierte Mehltasche mit sü?Yer Bohnenfüllung von der Art “Erduoyaner”;“小寶栗子”譯成Ger?istete Kastanien von der Art “Xiaobao”;“狗不理包子”譯成Goubuli-Baozi (ged?]mpfte gefüllte Teigtaschen); “十八街麻花”譯成frittiertes gezopftes Brandteig-Zopf von der Art “Shibajie”;等等。
(三)化虛為實
在漢語中,有些詞語、句子的表層意義十分抽象,而實際上它們負載了濃重的文化內涵。為了能夠巧妙、適當地再現原語文化信息并保證其可讀性,譯者不妨跳出原文的框框,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思考,尋找相對等值的表達,化抽象為具體。比如,翻譯旅游外宣文本時常常需要去繁就簡、化“虛”為實,以突出主要信息,使譯文既符合外國讀者的語言習慣又達到開拓潛在國際旅游市場、吸引外國游客的目的。例如介紹天津歷史的文本:
天津,成于水,固于水,亦興于水。六百年來――
九河長水以海的胸懷,構筑起這座城市最初的風骨;
連檣集萬艘的漕運盛景,揮毫出這座城市最美的畫卷;
天、海、城疊加的三重魅力,融合了多元的城市性格和特有的地域氣息。
這氣息如同陳年老酒,醇厚醉人,歷久彌香……
譯文:Tianjin kommt aus dem Wasser,liegt am Wasser und durch das Wassers wurde Tianjin zu einem prosperierenden Ort. Seit 600 Jahren―
Neun lange Flüsse haben Tianjin so weltoffen wie einen Ozean gemacht und die früheste Auspr?]gung der Stadt geschaffen;
Zehntausende majest?]tische Schiffe am Hafen malten wie mit dem Pinsel die sch?insten Bilder dieser Stadt;
Der dreifache Charme aus Himmel, Meer und Stadt verbindet sich zu dem vielf?]ltigen Charakter und der einzigartigen Ausstrahlung.
Diese Ausstrahlung ist wie ein alter Wein, der rein und mild ist und stets noch über einen berauschenden und langanhaltenden Bouquet verfügt...
漢語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充分展示了漢語景物描寫的長處,使用“胸懷”、“筑起風骨”、“揮毫”等詞語增加了文章的韻味和可讀性;而德語譯文則簡潔達煉,行文用字直觀,更符合國外讀者的欣賞習慣,從而使得外宣旅游廣告的效果更佳。
(四)改寫重組
改寫重組主要指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從符合譯文讀者接受期望的角度,根據具體語境υ文宣傳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和調整。譯文通過改寫,把中文的主旨進行重組,較好地表達了原文的意境。例如:天津,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城市,有著最長情的守望,也上演著最動人的重逢。曾經生活在天津的德國僑民,至今仍念念不忘騎車在城市大街小巷間穿梭,在德國俱樂部里聚會,在海河上賽船的精彩生活。譯文:Tianjin ist eine Stadt voller Menschlichkeit und voller Erwartungen. Auch fanden gro?Yartige Zusammentreffen statt. Unvergessen ist bis heute das wundersch?ine Leben der einst in Tianjin lebenden Deutschen, und wie sie mit den Fahrr?]dern in den Stra?Yen der Stadt und den kleinen Gassen gem?]chlich entlang fuhren, im Deutschen Club zusammenkamen und auf dem Haihe-Flu?Y um die Wette ruderten.
三、Y語
綜上所述,歸化和異化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不分伯仲,二者服務于同一目的,即獲得最佳的翻譯效果,促進溝通且異曲同工。在外宣翻譯實踐中我們要增強文化平等對話的自覺意識,“避免不經推敲,采用西方中心的不恰當的“歸化”和文化自戀的“異化”極端;避免有悖于翻譯活動根本目的的不恰當或過于強調了翻譯實踐中的政治色彩和因素。“[4]我們還要注意在堅持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的同時,一方面充分包容外國人對中國國情的陌生和不了解,盡量掃清對外宣傳中的文化障礙,讓外國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另一方面大膽向世界推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讓中國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5]
參考文獻:
[1]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2]Nida Eugene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J.Brill,1964.
[3]何世杰.翻譯中的洋化與歸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520-523.
[4]劉雅峰.譯有所為,譯者何為?――文化全球背景下外宣翻譯及其譯者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40-142.
[5]陳衛安.歸化和異化策略在外宣翻譯工作中的應用[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159-161.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 Yong-cun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China)
每逢畢業,大學生最頭痛的問題之一莫過于畢業論文,很多商務英語專業的同學都期望學校取消畢業論文。然而,畢業論文能幫助學生掌握商務英語專業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初步研究能力,是考察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根據《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畢業論文(設計)是考查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本科生進行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入門階段,是對四年大學專業學習的一個成果展現。因而,畢業論文或設計對于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
商務英語專業的選題方向是什么?在畢業論文開題意見和成績評定表中往往會有這么一條:是否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對于培養目標《商務英語國家標準》規定,商務英語專業旨在培養英語基本功扎實,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掌握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國際商法等相關基礎理論與知識,熟悉國際商務的規則和慣例,具備英語應用能力、商務實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能從事國際商務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從培養定位來看,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以文學、語言學作為選題對象肯定是不怡當的,選題的核心還應是商務英語。對于地方性本科院校來說,由于教育部已經將這類院校定義為應用型高校,選題的重點還應放在商務英語在相關領域的應用上。
二、商務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甚至是指導老師都不清楚什么是商務英語,商務英語到底該研究什么。無法明確這一點,就會導致論文選題不符合專業培養方案、籠統空泛、與社會實踐脫節等問題。
(一)選題不符合專業培養方案
要符合專業培養方案,除了熟悉教育部的商務英語專業介紹外,還一定要明確什么是商務英語。對于商務英語的定義,Hutchinson和Waters稱:商務英語是ESP的一個分支,是以英語作為語言媒介、以商務知識為核心的一種ESP。從其定義可以看出,商務英語可以根據實際用途來界定,其范圍涉及到許多不同行業和領域,所以商務英語涵蓋了各個相關領域的專業英語,如經貿英語、金融英語、會計英語、法律英語、物流英語、廣告英語等。因此,商務英語的一般定義是一切與商業相關領域的英語。
這樣看來,符合商務英語專業培養方案的選題范圍相當廣泛,只要涉及與商務相關的專業英語領域即可,例如“合同英語中贅述現象的語用分析’、“物流英語語篇的語法銜接研究”、“從張家界景點的翻譯看旅游英語的翻譯策略”等均是相當不錯的商務英語選題。但是,脫離了商務界定的選題就很可能不符合專業培養方案,例如“文化因素對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快樂大本營》中漢英語碼轉換現象探析’、“從英漢句法差異看長難句的翻譯”等選題就明顯不符合商務英語專業培養方案。
(二)選題籠統、空乏、單一陳舊
由于缺乏對商務英語研究領域的系統了解,學生的選題往往籠統空乏,很多同學感覺無題可選,紛紛借助網絡,從而產生選題陳舊、雷同等問題。在對幾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商務英語畢業論文選題的調查發現,畢業設計的形式比較單一,全部是采用傳統的學術研究性畢業論文模式,居然沒有學生采用調查報告或策劃方案。就畢業論文選題的領域而言,寫商標和廣告的占40%以上;寫商務英語語言特點的也占到30%以上;只有一到兩篇涉及到新聞、法律方面;研究金融、管理、保險、物流等方面的基本沒有。
(三)選題與社會實踐脫節,無實際價值
理論結合實際一直是需要解決的基本社會問題,也是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然而很多商務英語選題脫離社會實踐,缺乏新意,無實際意義。有些選題不像是研究論文,更像是教課書里的內容,例如像“商務英語信函的語言特點”和“國際商務談判的語言特點”這樣的選題可以在相關教課書上發現完全一樣的內容。另外,有些研究是已經沒有必要進行的,例如,隨著高等教育的全民化,進出口行業從業人員一般都已具備直接閱讀和撰寫外貿函電的能力。因此,沒必要研究類似“英漢外貿函電翻譯”和“論商務函電翻譯”的選題,而且之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
三、原因分析
(一)商務英語研究氛圍
根據葉興國教授對中國商務英語研究現狀與趨勢的研究,發表過的商務英語論文從研究領域看,籠統地研究商務英語的論文多,研究英語廣告和商標的論文多,深入研究國際商務具體領域專門用途英語的論文少。另外,據統計,過去30年總共發表了約5000篇商務英語論文,其中,研究廣告英語和英語商標、品牌的論文約占總數的31%。由于學生寫作畢業論文的主要文獻來源是中國期刊網,這一現狀無疑對學生的選題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
(二)往屆學生論文選題傾向
由于絕大多數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選題的時候都沒有進行過相關的實踐調查,因而很多同學就直接上網搜索現成的選題,似乎寫起來有更多資料可查。這樣一來,往屆學生論文的選題,尤其是其他院校上傳到網上的選題就成為很多畢業生使用“拿來主義”的對象,這也是學生選題單一的原因。
(三)管理和指導理念落后
造成學生畢業論文諸多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師指導理念落后、學生英語水平不高、學生專業知識不扎實、管理過程不規范等造成的?,F在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的畢業設計仍然堅持按照傳統的學術論文模式進行,基本脫離社會生產實踐。論文指導的管理機制也不合理,例如寫作指導的時間安排不妥當,往往與找工作、考研時間相沖突;選擇指導教師的機制不科學、不合理,根本沒有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進行選擇,常常出現研究文學或教學法的教師指導商務英語選題學生的情況;指導老師的指導理念落后,單一要求用理論解釋現實問題,忽視了商務英語的社會調查和商務英語的實證性研究。
四、解決方案
(一)熟悉商務英語研究理論
理論聯系實際是論文寫作最常見的模式,要想寫好這類論文,首先要熟悉相關領域的理論。在進行論文寫作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系統地學習商務英語理論,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王立非教授針對商務英語語言理論體系,提出了商務英語詞匯學、商務語用學、商務話語分析、商務翻譯學、商務對比語言學、商務社會語言學、英語經濟學等十二種研究理論和商務英語研究方法。
(二)擴大商務英語研究范圍
掌握好了商務英語理論,接下來就是明確要指導的實際問題。由于商務英語涵蓋了與商務有關的各個領域,商務英語研究的范圍也隨之非常廣泛。研究內容可涉及商務英語語言、廣告、商標、函電、經貿、談判、合同、標識語、公示語、法律、外宣、司名、旅游等,還可包括金融、會計、會展、物流、涉外禮儀、電影、產品說明、公司宣傳、證券、電子商務等領域所使用的英語語言特點及翻譯技巧。
(三)畢業論文形式多樣化
根據《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畢業論文(設計)要求選題有價值、思路清晰、內容充實、文字通順,并有一定的獨立見解。商務英語專業應鼓勵學生采用市場調研報告、商業計劃書、營銷方案等多種形式,長度與畢業論文長度大體相等,用英語寫作。評分時除了考慮語言質量和格式外,還應把創新思維和應用價值作為重要依據。因而,除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術型論文寫作外,還可以采用實踐性畢業論文形式。論文的內容可圍繞商務英語專業相關崗位進行選題,以解決具體職業崗位的具體問題。例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習經歷,針對工作過程,用英語寫一份完整的工作程序匯報;或者是為某項促銷活動寫一份詳細的策劃案;也可以就某個行業的一個突出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完成市場調查報告;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市場調查,寫一份創業計劃書等等。
五、結語
>> 河北省農村網站建設調查報告 中國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現狀 河北省助推智慧景區建設 河北省政府網站無障礙建設現狀調查與分 高校英文網站建設模式探究 河北省旅游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對策 河北省景區英語解說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河北省旅游景區項目融資模式探析 我國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現狀的探討 河北省勞動保障系統門戶網站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 河北省高校檔案網站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 對當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的若干思考 關于中國煤礦企業英文網站建設的思考 淺談中國高校英文網站建設 “互聯網+”時代高校英文網站建設探析 包頭市旅游景區英文解說系統翻譯現狀調查與對策 河北省“村改居”社區文化建設現狀調查 新農村建設時期河北省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現狀調查 河北省農村中小學師德建設現狀調查研究 河北省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165.
[2]周鄧紀念館[EB/OL].http:///Default2.aspx.
[3]蘇州博物館[EB/OL].http:///default.php?mod=c&s=ssa6d2030.
[4]金門大橋[EB/OL].http:///.
[5]劉建明.宣傳輿論學大辭典[M].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54.
[6]曾利沙.從對外宣傳翻譯原則范疇化看語用翻譯系統理論建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
[7]楊麗娟.基于旅游文化視角下的旅游景區對外宣傳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1.
[8]楊越森、肖薇.企事業單位網站英文版的現狀分析與建設[J].中國西部科技,2012,11(06).
[9]王炳鵬.高校英文網站的設計與實現[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10]崔美善.網頁風格構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11]張曉源.圖書館網站設計基本原則[C].2002年中南.西南省(市),自治區公共圖書館業務協作研討會論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國內各高校也加大了對外宣傳的力度,目的是使更多的海外人士和海外校友能夠及時了解學校的發展動態,進而推動高校的國際學術與文化交流合作。作為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之一,高校英文網站中的新聞英譯質量就直接關系到外宣的跨文化交流的效果,進而影響學校的形象和聲譽。
高校英文主頁新聞的特征
筆者承擔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校主頁英文版網站的建設工作,并直接參與了漢語新聞的英譯工作。需要翻譯的內容基本為“硬新聞”,即從新聞報道內容或報道對象來講,是“題材較為嚴肅,著重與思想性、指導性和知識性的政治、經濟、科技新聞”(甘惜分,1993),集中報道了學校近期的學術交流合作活動和重大科研成果等。
高校的校園新聞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新聞的基本特征外,還具有教育性、專業性,接近性等特征,即通過新聞輿論的感染和引導作用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專業性是指新聞內容直接報道和反映專業發展、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具體專業問題;接近性是指校園新聞與讀者關聯較近,容易有親近感和認同感(王瑾,2005)。
高校英語新聞讀者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生活在國外的以英語為母語,并有意與中國高校展開交流合作的外國專家學者;第二類是海外華人華僑,尤其以校友為主;第三類是有意申請到該校學習或已經就讀的留學生以及外語學習者。在對外宣傳中可以假設目標讀者對中國文化了解較少,因此語言交際應該是新聞翻譯的重點。這必然是一個跨文化傳播的過程,如何傳遞語言信息就成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關聯理論的翻譯觀看地大英文主頁漢語新聞英譯的過程
關聯理論是一個有關語言交際的理論,它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交際和認知。它認為,翻譯作為一種語際間的交際行為,也是一個涉及大腦機制的推理過程,是一種語際間明示—推理的闡述活動。(文軍,鄧春,2003:88)闡釋活動。Ernst-August Gutt在他的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ation and Context)中提出,轄制翻譯的基本原則就是關聯。在這一闡釋活動中,譯者應首先明確自己既作為原文作者交際意圖的接收者,又作為譯文讀者的交際者的雙重身份。翻譯的全過程實際上包含兩個明示—推理過程,涉及三個交際者:原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而翻譯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譯文與原文最大程度上的類似。以如此的翻譯理論為出發點,我們再仔細審視一下高校英文主頁的新聞英譯過程:
首先,關聯理論翻譯觀把翻譯看作以讀者為導向的活動,因此,高校主頁的新聞翻譯的目的應該是在準確地傳遞原文信息的同時滿足讀者的需求。此雙重的目的理念應該貫穿整個實踐過程,譯者不能偏離這樣的指針和方向。第二,在高校主頁的新聞翻譯過程中,譯者應重點考慮讀者的需求和期待,這是由翻譯的最終目的以及翻譯活動本身決定的,因此高校主頁新聞的翻譯應該側重于學術動態、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以及科研等等。第三,因為高校主頁的新聞翻譯工作是一個“源信息—譯者—讀者大眾”的過程,所以譯者必須采用各種方法解決,務必做到翻譯精準。第五:在明確翻譯目的并仔細考慮讀者需求的基礎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還要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策略以及翻譯方式。在方法策略選擇上,原文的信息和文化文法特點以及譯文讀者的閱讀習慣等因素都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考慮,之后再決定是選擇直譯、意譯、解釋性翻譯或是其他的翻譯方法。
學校新聞記者一般由學生擔任,由于缺乏對中英文化差異的重視,可以看到中文新聞稿件中時常存在著信息模糊、行文拖沓冗長、邏輯雜亂無章、套話充斥等問題。因此新聞翻譯開始前要對中文稿件信息作預處理,做到在抓住原文主旨、領會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對原文語言的方方面面進行調整、刪減、編輯、加工。
·鑲補
如:4月8日晚,我校第二屆“中西文化月”開幕式暨專場晚會在弘毅堂舉行。
在這句新聞中,弘毅堂作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學校禮堂,對于地大的師生來說比較熟悉,但是對于境外讀者來說可能就不太明白了,須提供必要的背景注釋或者是解釋。因此試譯為:
On the evening of April 8th, the second “Cultural Season” Opening Ceremony was held in Hong Yi Tang (the school auditorium).
·減肥
有些新聞內容信息量大,篇幅較長,為了更符合讀者群的文化和語言習慣,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需要對原文進行刪減,有選擇性地翻譯。下面的這則新聞原文很長,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就把節選的部分中的第一段刪去,只保留第二段的翻譯。
如: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來校講學 報告會開始前,歐陽自遠為我校廣大青年親筆題詞寄語:“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題詞,鼓勵大家積極投身到探索宇宙奧秘和嫦娥工程的行列,共同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及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富強做出貢獻?!拔覀儓孕徘嗄耆藭疬@個擔子,而且會干得更好!”他滿懷信心地說道。 歐陽自遠以《嫦娥工程——中國人的探月夢想》為題,詳細介紹了月球對人類的重大意義、月球探測的歷程與成果、“嫦娥工程”的成果及規劃等。報告圖文并茂、數據翔實、通俗易懂、激動人心,多次贏得師生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With the theme “Chang E project—Chinese Dream of Exploring the Moon”, Ouyang Ziyuan gav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moon to human beings, the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moon exploration, the success and plan of the Chang E project and so on. The lecture won warm and long time applause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many times because it was full of words, pictures, detailed data as well as exciting and easy to understand,
·重組
中文新聞中,為了表示尊重通常會在人名前加上很多的頭銜或修飾語;或者會遇到一連串的人名,尤其是各級領導出席某個場合的情況。中文表達通常都是把這些人名作為主語,但如果英文翻譯也采用這樣的語序勢必會使句子顯得頭重腳輕,所以翻譯的時候需要變換表達順序,重組整個句子結構。
如:9月23日晚,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56屆校友歐陽自遠來校講學。
On the evening of Sept.23rd, Ouyang Ziyuan, chief scientist of the project of lunar probing,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he 56th alumni of CUG (Wuhan) came to CUG and gave a lecture.
結語
關鍵詞: 中醫藥研究生學術論文 英語摘要 語類分析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語類分析
語類分析是篇章語言學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語類是為實現某一交際目標,得到特定交際社團公認的語言交際類型(葛冬梅、楊瑞英,2005;龐繼賢、葉寧,2009)。語類分析主要在語篇層面結合功能進行,目的是闡釋學術文體的語篇推進結構和語言特征,體現了學術文體寫作的規范要求。
語類分析學說認為,每個學科的語類都有自己的特點,都遵循該學科的寫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驟安排結構和語言形式,學術論文作者通過適當的語步構建學術空間,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得到所在交際社團的承認(Swales,1990)。當前有許多論文對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分析(如劉勝蓮、魏萬德,2009;余莉、梁永剛,2006等),但學位論文摘要和期刊論文摘要在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上不盡相同(Hyland,2005b),需要認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評
學位論文摘要是位于學位論文正文之前對論文整體內容進行概述的獨立學術語類。《MLA格式指南與學術出版準則》(1998)對論文摘要的要求是長度不超過350字,內容包括該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結論。英語摘要,在中醫藥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除標題外,是唯一用英語寫作的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著論文的整體質量,是評判研究生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目前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論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認為引言的組織結構與整個論文的結構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四個語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導言部分,Swales(1990)有詳盡的語步分析,如下表1(改動自黃婷婷、許明武,2003)。目前對于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三個語步的語步分析較少。
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已經成為學術論文體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為學術界所公認。而國內大多數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也沿襲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對論文的引言部分進行體裁分析,而鮮有用此模式對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分析。實際上,摘要和引言屬于不同的體裁,Graetz(1985)認為論文摘要由四語步構成,即問題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結果(result)―結論(conclusion)。Bhatia(1993)認為,摘要由以下語步構成:(1)介紹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總結研究結果;(4)討論研究結論。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區別于引言,一則在于摘要由于字數限制,較少涉及研究領域的前期研究成果,側重點在于提出問題和介紹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須從文獻綜述入手,否則很難建立自己的研究領域,無法開展下一步的討論(徐有志等,2007)。二則摘要語篇較之于引言語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結論,而不宜占用過多篇幅展開討論。因此,一方面,鑒于國內對于學術論文摘要部分研究較少,而另一方面,學術論文摘要區別于引言,在第一語步和第四語步有其獨特特點,所以,有必要借鑒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國際上對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對機械工程、西醫外科學、應用語言學文、社會學的研究,當前對中醫藥英語摘要的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偏誤分析(如段平、顧維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沒有對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也沒有在更高層次上對中醫藥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特點進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的語料是中醫藥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500字左右)、中醫藥博士論文英語摘要(500―1000字)、中醫藥期刊論文英語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論文從中國知網期刊論文庫和碩博士論文庫中隨機抽樣。論文上傳的時間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為了保證本項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結合中醫藥類學術論文實際,在對論文進行編號后我對語料進行預分類,分類標準如下。
(一)理論研究類
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中醫藥類某一專題,對中醫理論進行分析梳理,或者對大量前人經驗、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如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
(二)實驗研究類
在實驗室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實驗動物。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三)臨床研究類
在臨床研究中,或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患者。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同時,根據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鑒黃婷婷、許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對論文摘要進行四大語步的分類: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判斷摘要的文字的語步范圍,來自于該文字使用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型。
三、研究結果和討論
(一)語步及體裁分類
通過對語料進行初步分類。分類結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傳統的論文英語摘要寫作模式。首先,理論研究類是區別于其他學科領域論文的特有類型。由于中醫藥研究重視對傳統醫學知識的集成和積累,因此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是不可或缺的論文體裁,而其他學科領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醫學術論文中,除期刊論文可以有文獻綜述的體裁,一般不允許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論文以純理論研究的形式出現,因而在摘要中也不會出現理論研究的類型。
其次,通過實際分類發現,在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況,即介紹和討論理論背景后,通過實驗室或者臨床應用證明理論指導下對受試進行實驗,或者對患者進行施治的情況。而期刊論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選擇省略對理論背景的討論,使用直接描述實驗或者臨床應用的寫作策略。同時,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討論的情況,只對實驗過程或者臨床作用進行討論。
最后,可以發現,在類型分布上,碩士學位論文學位摘要的種類數量比較平均,以理論研究稍多;而博士學位論文明顯以理論研究加實驗室研究的混合研究類較多,可以推斷,博士論文在理論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參與實驗室研究工作,故而此類較多。同樣,因為大多數博士論文的摘要中會包含理論背景,臨床研究類的論文數量較少。期刊論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種類型中分布平均。這可能和期刊論文的篇幅有限有關,側重點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語步分析
1.理論研究語步分析。
通過對理論研究的基本語步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論研究類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導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雖然長度不同,均涵蓋導言部分的三大語步,即M1:建立研究領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據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碩士學位論文A7每段開頭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論文全文中有相似語步,以C2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分析。
在具體語步分析中,我們發現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極為相似。碩博士學位論文均采用IMRC的結構,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結構。有兩點值得注意:(1)與表1進行對照,論文作者在摘要的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闡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達到占據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導言部分的其他語步。(2)IMRC結構與Swales(1990)的IMRD結構略有不同,討論部分(discussion)為結論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實際上印證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觀點,可見摘要語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選擇突出研究方法、步驟和結果的策略,而省略導言語步和討論語步。
3.混合研究語步分析。
首先,在三種英語論文摘要中,在期刊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數量為零。我認為,并非期刊論文的實驗過程和臨床應用沒有結合理論,而是在語步中理論并沒有體現。
同時,博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的語步特點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語步推進模式,對理論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論文B9為例,有清晰的元語篇標記(meta-discourse)完成語步轉換: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紹感染性肺炎的定義和分類,提到此病“一般屬于中醫風溫、咳嗽等范疇”。第二段的元語篇結構為:
“本文分為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兩個部分。理論研究方面,運用溫病學理論、認識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重點探討中醫與現代現代醫學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認識上的契合點。”
第四段出現對應的元語篇結構:
“臨床研究方面,根據癥狀表現,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總結臨床用藥,結果顯示,感染性肺炎臨床常見證型為痰熱壅肺與風熱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氣以透邪的中藥屬解表、清熱、怯濕、止咳、化痰等類。”
在英文摘要中,相對應的原作者的表述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對比后可發現,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對感染性肺炎的分類代替了對本文結構的闡述。而臨床研究部分合并縮短至理論研究之后。我檢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對研究意義的闡述,而沒有對臨床研究中更詳細的闡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數、所在醫院情況,都沒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雖然對中文摘要的語步和元語篇功能具有有效應用,然而該意識沒有順利轉移到英文摘要中,導致英文摘要內容空泛,語步不清晰。
最后,我們發現,和實驗研究、臨床研類的語步不同的是,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語步更多出現討論部分,或者討論和結論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語步推進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夠進行討論,以及論文評審的要求。
四、結論與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語類分析從兩個方面體現復雜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黃婷婷、許明武,2003),也發現類似的語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沒有對論文進行分類,中醫藥論文類型復雜,除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長度不同造成內容取舍外,中醫藥論文本身也有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類,劉勝蓮、魏萬德(2010)指出,國外論文摘要的IMRD語步出現頻率很高,而國內論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語步,或者將方法語步和引言或結果語步并合,而我們發現,在中醫藥論文摘要中,理論研究甚至會省略方法、結果、討論等多語步,實驗研究部分有獨立式的結論語步。此外,在論文抽樣中沒有出現混合研究的期刊論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無法展開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語步推進。因此,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除IMRD語步推進模式,還有I及IMRC語步推進模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文對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的語類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歸類,對中醫藥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和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規范學生對論文寫作語篇規范和論文分類的意識。同時,由于選取的語料數量有限,抽樣樣本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進行交流,不能了解論文摘要建構過程。最后,論文作者可能的中醫藥文化背景和教育經歷可能對語篇建構產生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劉勝蓮,魏萬德.英文摘要方法語步中體裁結構及語言特點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中國翻譯,2002,23,(4):47-55.
[12]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論文摘要英譯的語用失誤――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項調查[J].中國科翻譯,2002,15,(2):44-46.
[14]黃婷婷,許明武.中外經濟類期刊英文摘要語步結構分析[J].外語教育,2003:34-38.
[15]龐繼賢,葉寧.語類意識與英語研究論文寫作.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34-36.
[16]王高生.論文摘要的撰寫及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麗輝,徐濤.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J].中國外語,2007,4,(4):47-51.
[18]余莉,梁永剛.英語科技論文摘要的寫作范式研究[J].外語教學,2006,27,(1):34-37.
關鍵詞: 朝鮮 司譯院 蒙學 帖兒月真
Key words Korea
Interpreters
the Mongolian school
D?rboljin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Korean Interpreters, the schools of Han、Mongolian、Wo(Japanese) and Jürjin of the Interpreters ,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school of Mongolian and the education of Mongolian language . It points out that both Mongolia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Mogolian school were started was in the Yuan Dynasty . During the period of Korean Shijia , the “D?rboljin” taught in the Mongolian school was Pagba Scripts; The Yan wen which was formulated during the Shizong period of Korea was connected with Pagba language . It also discusses how Mongolian language education declined in the Korean Interpreters gradually .
自古以來,朝鮮半島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其教育機構也不例外,與中國歷代王朝在中央和地方所設置的官辦學校有著密切聯系。朝鮮司譯院,屬官辦“譯學”機構,以培養翻譯人員為目的。其建立也與中國元明兩朝的“譯學”機構有著一定的承傳關系。為研究東亞地區古代外國語教學史,需將元明兩朝的外國語教學與朝鮮司譯院進行比較。筆者檢索前人研究,發現朝鮮司譯院這一機構,尙未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本文擬就朝鮮司譯院“蒙學”教學情況,及朝鮮世宗時司譯院蒙學帖兒月真,與朝鮮世宗時創“訓民正音”文字的淵源關系等問題,作試探性研究。至于朝鮮司譯院與中國元明兩朝相應機構的關系問題,擬另撰文論述。
一、 司譯院的設立及沿革
關于司譯院的設置、沿革等問題,《高麗史》、《經國大典》、《通文館志》、《李朝實錄》等史料均有記載。
朝鮮王朝建立后,因襲高麗舊制建立了司譯院?!独畛瘜嶄洝酚涊d,太祖二年(1393年)“置司譯院,肆習華言”。[1]
關于司譯院的設置問題,鄭光認為“朝鮮司譯院是將高麗通文館改名為司譯院的”[2]。高麗忠烈王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設置的通文館,后來改名為司譯院[3]。小倉進平認為“高麗末年設置的司譯院,在朝鮮初年以舊制的形式存置”[4]。司譯院始設于高麗末年,朝鮮初期采取了新建的形式[5]。
《高麗史》記載,“通文館忠烈王二年始置之,令禁內學官等參外年未滿四十者習漢語……后置司譯院,以掌譯語”[6]。
《高麗史》記載,恭讓王元年(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十學”,其中之“吏學”置于司譯院[7]。關于“十學”《高麗史》只簡單記載:“恭讓王元年置十學,教授官分隸,禮學于成均館;藥學于典儀寺;兵學于軍侯所;律學于典法;字學于典校寺;醫學于典醫寺;風水陰陽學于書云觀;吏學于司譯院”[8]??梢姡咀g院始設于高麗恭讓王時期。
《通文館志》記載,“高麗忠烈王二年始置通文館習漢語,恭讓王三年改為漢文都監,國初置司譯院,掌譯諸方言語”[9]
根據以上史料記載,朝鮮司譯院是在高麗忠烈王時期設立的通文館基礎上設立的。通文館在恭讓王元年(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很有可能名為司譯院,在恭讓王三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名為漢文都監。朝鮮初期重新設立司譯院。
朝鮮司譯院設有“四學”,即漢、蒙、倭、女真學。司譯院不是同時設立“四學”。如前所述,“太祖二年,置司譯院,肆習華言”。由此可知,“漢學”應是在朝鮮太祖二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設立。“蒙學”后來是在朝鮮太祖三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增設?!独畛瘜嶄洝酚涊d,太祖三年,司譯院教官人數為“教授三員,內漢二員,蒙古一員”[10]。可見,司譯院設立之初,只有“漢學”和“蒙學” 教習漢語和蒙古語。
關于“倭學”和“女真學”的設立年代,據《李朝實錄》記載:朝鮮太宗十四年“命司譯院習日本語,倭客通事尹人甫奏:日本人來朝不絕,譯語者少,愿令子弟傳習,從之”[11]。朝鮮世宗八年禮曹報告“野人(指女真人)連續上來,”
朝鮮司譯院設立“四學”的原因是,與朝鮮和明朝的政治往來有關。明朝勢力進入遼東之后,朝鮮與明朝、北元、女真、日本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司譯院的設置以及漢、蒙、倭、女真學等“四學”的形成,除了朝鮮出使明朝、北元、女真、日本的需要以外,還有備邊司和兵部了解明朝、北元、日本、女真等的軍事動向需要。
朝鮮世宗時代開始,司譯院已實行了“四學”例。朝鮮太祖、世宗、成宗時期,對司譯院各科教學作出了各項不同的規定。
朝鮮太祖三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對“漢學”、“蒙學”作了如下規定:在司譯院置“祿官與教官”;教官人數為“教授三員,內漢二員,蒙古一員,優給祿俸”;學生的人數及年齡規定為“令在京五部及地方,擇良家子弟十五歲以下,天資明敏者,歲貢一人,入院肆業”;對考期與科目規定為“每三年一次考試。習漢語者,以四書、小學、吏文[12]、漢語皆通者為第一科,與正七品出身。通四書之半及小學、漢語者為第二科,與正八品出身。止通小學、漢語者為第三科,與正九品出身”。習蒙語者“能譯文字,能寫字樣[13],兼寫偉兀字(偉兀字指畏吾兒體蒙古文)者為第一科;只能書寫偉兀文字,并通蒙語者,為第二科,出身品級同前”。[14]并對考試中選者,頒給紅牌,證明司譯院奉王旨給某人,賜通事第幾科幾人出身。
世宗時期,對在“四學”學習者,作出進一步的規定。世宗二十四年(明正統七年,1442年),司譯院都提調等認為,現今在司譯院習華語者(大多數人,應該是按上述規定從各地選送的),入院,不得已才學漢音。故而在司譯院學華語,學十年不如到中國奉使數月。學漢音常用鄉音(即朝鮮語發音),一天所學漢語還不如鄉語的十分之一。這種習字與漢語的教學相分離的作法,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所以,司譯院提調官等對祿官、教授、各級官員以及漢、蒙、倭、女真等四學學生,作出了入本院須用所習語言,不得用鄉語的規定。
世宗創造“訓民正音”[15]文字之前,歷代王朝所建儒學學校,一直使用漢字。學習漢語者,以當地鄉音讀漢文字,即以一種“吏讀”[16]法來讀漢字。因此,在以往學校讀儒學經史,不一定都以漢音來讀漢字。這樣一來,在司譯院學習漢語者,常受鄉音影響。因此,世宗才對在司譯院漢學習讀漢語者,規定了在本院不得用鄉音的禁令。其規定如下:“每至院中,一禁鄉語,上而師長、僚官,相與應對,下而權知、生徒,招呼應諾,一用漢語。大而公事議論,小而飲食起居,一用漢語”。并令??疾?,若有人用鄉語,予以處罰?!俺醴?,附過。再犯,囚。次知一名三犯,二名四犯,三名五犯,以上移關刑曹論罪,祿官罷職,仍一年不敘前銜。權知,一年不許取才。生徒,隨其所犯輒行棰楚。其余蒙、倭、女真學,亦依此例施行”。[17]
成宗時期,“四學”的待遇下降。故而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勵“四學”生徒的措施。并對司譯院“四學”、歲貢生徒人數,作了新的規定。成宗九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規定,因蒙、倭、女真學人員和生徒,都是居外(應指外方選送的)之人,故對同住父兄弟姪,實行免役。無親屬者,另給俸和衣物。在大典內,同住的親屬中,有一人不能定役。如果同住父兄子弟各自有役的話,只給一人奉足。戶內三丁以下,也不能定役。戶內沒有人丁,則許親屬一人免役。并聲明,鼓勵漢學,也依此例。
世宗時期,漢、蒙、倭、女真學,依“四學”例供饋。學員享受政府津貼,故能安心學習。但到了成宗時期,供饋不繼,貧寒生徒終日受餓,學業難持?!八膶W”雖有供學百人的規模,但赴學者總不滿。因此,成宗九年司譯院向政府請求給提供供饋。同年,政府為解決司譯院“四學”生員不滿的問題,規定依漢學例,命各道每年選送蒙、倭、女真學歲貢生徒八人。并令外方[18]選送蒙學生徒五人,倭、女真學生徒各六人。
以上所述可概括為兩點:一是,世宗時期對司譯院各級官員及學生教學活動要求嚴格,并向生徒提供供饋。到成宗時期,因供饋不繼,致使漢、蒙、倭、女真各學學員人數減少。因此,政府采取了對生徒親屬免役,提供奉足等措施,鼓勵司譯院“四學”生徒,并增加了歲貢的人數。其二是,由于朝鮮成為明藩屬國,漢語成為正統。其重要性遠非蒙古、日本、女真語所能及,而且,蒙、倭、女真學生徒,是從地方選送,食宿不便?!八膶W”中蒙、倭、女真學與“漢學”三科之間差距甚大。蒙、倭、女真各學,所習者日減。出現這種差別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朝鮮歷代王朝所建學校一直使用漢文字。
朝鮮司譯院“四學”對培養的翻譯人員,有不同的要求,似乎對漢、蒙、倭、女真學生徒,是否能夠進行翻譯非常重視。對漢、蒙學生徒,根據不同程度,分為不同的檔次。能夠進行翻譯,會寫文字,又通語言者為最高級。以“漢學”為例,從其所規定科目看,既通漢語,又通吏文者,為第一科;漢語程度稍遜或略通,一半及不懂吏文者分別為第二、第三科。第一科出身者,兼通漢、吏,能夠從事從漢語譯為吏文,也能將吏文譯為漢語。例如,中宗二十三年(明嘉靖七年,1528年),令譯官李和宗翻譯建州衛所通文書,并將朝鮮方面復信譯為“吏文”。[19] 由此可見,朝鮮司譯院培養從事雙向翻譯的人才。兼通漢語和吏文者,比反通漢語者待遇要優厚?!懊蓪W”也是如此。
“蒙學”及“帖兒月真”
對朝鮮司譯院“四學”之“蒙學”及其蒙古語教學的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自高麗忠烈王時代司譯院始設,到朝鮮時期司譯院的發展演變,及其蒙古語教學逐漸衰落的過程。
明洪武二十五年(朝鮮太祖元年,1392年),明在遼東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由此,朝鮮半島與北元的關系基本被切斷。但朝鮮司譯院“蒙學”的教學活動,并未因此而中斷。
如上所述,朝鮮太祖時期開始,司譯院對“蒙學”和蒙古語教授及生徒人數做了規定。世宗時代開始,對蒙學也采取了鼓勵措施。據《李朝實錄》記載,世宗四年(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吏曹報告稱,蒙古語不是時尚,傳習者少,為對學習蒙語者給予鼓勵,請求從分數高者中,選兩人用在政府。此舉效果似不明顯。次年,禮曹報告,蒙學生徒人數依舊很少,請求從全羅、慶尚道及京中五部,選年少聰敏者,送赴司譯院學習蒙語。此項請求得到了許可。
同年,禮曹報告“蒙古字學有二樣,一曰偉兀真,二曰帖兒月真。在前,詔書及印書用帖兒月真,常行文字用偉兀真,不可偏廢。今生徒皆習偉兀真,習帖兒月真者少。自今四孟朔蒙學,取才并試帖兒月真,通不通分數,依偉兀真例”。[20]這是說蒙古字學有兩種,一稱偉兀真,一稱帖兒月真。過去詔書及印文用帖兒月真,日常文字用偉兀真,兩者應兼通之。但世宗時代生徒幾乎不習帖兒月真,只習偉兀真。故吏曹要求考試內容增加被忽視的帖兒月真,其評分標準按偉兀真執行。 這段史料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以上所謂蒙古字學應創設于朝鮮王朝建立之前。二是,除了一望可知的偉兀真即畏吾兒體蒙文外,還提到了所謂帖兒月真。按上下文理解,帖兒月真應該是指八思巴字。
蒙古字學是元世祖忽必烈時為在全國普及八思巴字,而在地方設立的蒙古語文學校。創立八思巴字之前,蒙古人使用畏吾兒體蒙古字。即所謂“偉兀真”。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忽必烈令帝師八思巴,以藏文字母為基礎,創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并頒發了使用蒙古新字的規定。據《元典章》,《詔令》卷之一記載:“至元六年二月十三日,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為新字,譯寫一切文字。自今以后,凡有璽書、頒降,并用蒙古新字,仍以其國字[21]副之”。至元七年(1270),元朝設“諸路蒙古字學教授”。[22]次年,又“置蒙古國子學,掌教習諸生”,[23]命百官子弟入學。再次年,“置翰林院,專掌蒙古文字”。[24]元朝在國內規定,敕令用蒙古字擬寫。“至元十年(1273)春正月,敕自今并用國字[25]書宣命”[26]的記載即本于上述元典章所錄詔書。
高麗元宗十四年(元至元十年,1273年)春正月,元朝使者致高麗的詔書“其文用新制蒙古字,人皆無識者”。[27]由此可見,同年元宣差出使高麗,帶去的詔書即以八思巴字書寫。
元朝不但向高麗下達八思巴字詔書,也要求高麗進表以蒙古字書寫。據《元典章》,《禮部》卷之四,用蒙古字條記載:“至元八年(1271),欽奉圣旨條畫,應凡奏目,并用蒙古字書寫,欽此?!辈⒘罱窈蟾魈幋笮⊙瞄T,進表、朝貢,一切要用蒙古字書寫。并規定今后不可再稱為蒙古新字,改稱蒙古字。因此,高麗翻譯人員也需學習蒙古字。忠烈王二十一年(元元禎元年,1295年),“元遣蒙古字教授李忙古大[28]來”。[29]
所以,上文中提到的“在前蒙古字學”不可能是指朝鮮太祖時期或世宗時期的司譯院蒙學。蒙古字學,應設于高麗忠烈王時。高麗蒙古字學與高麗司譯院之間的關系,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學習八思巴字,始于高麗忠烈王時則可以肯定。
至元八年(1271),元朝在國內規定,“蒙古字學生徒,百官、漢兒官員,選擇子弟俊秀者,入國子學。隨路達魯花赤、總管以下及運司、諸投下、官員子孫、弟姪,堪讀書者,并所入學?!盵30] 元朝在高麗于至元七年(高麗元宗十一年,1270年),始設達魯花赤。可以想象,在高麗的達魯花赤子孫,亦要學習蒙古字。況且,至元八年元國內頒行蒙古字時,忠烈王,即以高麗世子的身份在大都。次年,忠烈王回高麗之后,依蒙古俗剃頭、著蒙古服飾。忠烈王與元世祖忽必烈關系極為密切,為元朝的駙馬國王。他很可能服從世祖忽必烈普及八思巴字的詔令,培養蒙古字學翻譯人員。忠烈王繼承高麗王位之后,第二年即設司譯院,掌管翻譯之事。
偉兀真即偉兀字。朝鮮司譯院太祖二年所定科目中提到的偉兀字,與《元典章》中記載的偉兀字同?!对贰酚涊d為畏吾字。與偉兀字對應的蒙古語為“oigor usug”的第一部分;偉兀真字則當為“oigorjin usug”。同樣,帖兒月真應是蒙古語“ durbeljin usug”的漢字音譯。《蒙古語大辭典》解釋“durbeljin usug”為元世祖忽必烈命國師八思巴創造的新字。六十年前日本學者小倉進平已提出“帖兒月真”應指“八思巴文或八思巴文之后所創蒙古文”。[31]韓儒林先生認為“契丹、西夏、女真國書,皆模擬漢字而成。八思巴為忽必烈創制新字時,似頗受三種國書影響,故亦力求方整(durbeljin)”。[32] 八思巴字在字形上來講,屬于方形文字。這一名稱也許是與畏吾兒體蒙古字相比較而言的。
蒙古語“durbeijin”可分為“dur / bel / jin”三個音節?!皍sug”直接譯為字?!疤麅骸睉獮槊晒耪Z音節“dur”的漢字音譯。中世蒙古語(畏吾兒體蒙文)“d”、“t”在字形上相同,即與現代蒙古語中“t”的字形相同。韓國語中?!癲”、“t”不分。因此,將“dur”轉寫為“tur”是可能的?!霸隆睘椤癰el”的漢字轉寫。漢字“月”在韓國語中的發音為“uol”。在蒙古語口語中“bel”受元音和諧律影響,元音“e”受上一個圓唇元音“u”的影響,也讀為圓唇元音,成為“bol”??谡Z中,“bol”(為“bel”的讀音)和“uol”的讀音又比較相似。故“月”為蒙古語音節“bel”的漢字轉寫。韓國語中,漢字“真”的讀音為“jin”。 另外,世宗五年的禮曹報告中提到,“在前,詔書及印書用帖兒月真”,這與元朝世祖忽必烈時期,關于宣書和璽書、貢表,要用蒙古字書寫的規定是相符合的。因此可以斷定“帖兒月真”為“durbeljin”的漢字音譯。世宗時期,司譯院重新規定研習的“帖兒月真”肯定是八思巴字。
關于朝鮮“諺文”的來源問題,史學界有幾種不同觀點。主要有藏文來源說、梵文來源說、蒙文來源說,還有,日本學者白鳥庫吉認為“諺文”“應該是來源于八思巴文”。[33] 筆者同意白鳥庫吉的看法,世宗二十八年九月(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一批朝鮮學者創造的“訓民正音”文字,當與世宗時在司譯院蒙學習學的八思巴字有關。將八思巴字的字母拆分開來看,“訓民正音”文字有些字母的創造,明顯受其影響。另外,“訓民正音”文字(又稱諺文),元音之前,必須要加“字頭符”(所謂的“零聲母”),也與八思巴字同,只是所加符號不同而已?!坝柮裾簟蔽淖炙訛橐粋€圓圈,八思巴字則加一橫。而且,其字母的粘著組合,收聲母[34]及其語法中的表現格的形式,以及動詞的變化等,也都與蒙古語相似。由此可以看出,世宗時期司譯院“蒙學”應教習過八思巴字,世宗五年禮曹報告中所提“帖兒月真”應為八思巴字。
世宗二十四年(明正統七年,1442年),北元譴使赍脫脫不花敕書,到朝鮮咸吉道阿赤郎地面,朝鮮通事展閱敕書只是“默識,陽言俺本不識蒙古字樣”[35] 并將敕書封還給蒙古使臣。此后朝鮮將事情的經過向明朝匯報。這一史料證明,世宗時期,其政府內有識讀蒙古字者。
成宗二十三年正月(明弘治五年,1492年),右承旨權景禧報告稱“諭都骨兀狄哈之書已用蒙古、女真語翻譯,何以處之”。[36] 中宗十三年(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蒙古學翻譯蒙古書,呈兵部[37]。上述資料提及的這些識讀蒙古語者,及蒙古語翻譯人員,均應是司譯院蒙學培養出來的。
結語
一、高麗忠烈王時司譯院始置,蒙古字學所教習文字有兩種,即偉兀真和帖兒月真。
二、朝鮮司譯院“蒙學”,以《蒙語老乞大》為教科書。
三、朝鮮世宗時司譯院“蒙學”習學帖兒月真文字,即八思巴字。世宗時創“訓民正音”文字,與司譯院“蒙學”習八思巴字的關系問題,值得重視。
四、至中宗時期,司譯院蒙學進入衰退階段,很少有生徒學習蒙語了。
轉貼于
[1] 《李朝實錄》,日本,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版,《太祖實錄一》卷4。
[2] 鄭光《從試卷看朝鮮王朝的譯科制度——以滿語、蒙古語、漢語考試答案用紙為中心》,2001年2月22日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翻譯與文化史”研究會論文,第2頁。
[3]鄭光《譯學書研究的諸問題——以朝鮮司譯院倭學書為中心》,《朝鮮學報》百七十輯,1999年,第30頁。
[4] 小倉進平增訂《朝鮮語學史》,第3頁。
[5] 小倉進平《朝鮮的契丹及女真語學》,《歷史地理》第二十九卷,第五號,第564頁。
[6]《高麗史》,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版,卷76,《百官一》。第二冊,第563頁。
[7]《高麗史》卷77,《百官二》。第二冊,第572頁。
[8] 這里只提到8個,其余2個應是樂學和譯學。
[9] 《通文館志》,卷一沿革,官制條,第7頁。
[10] 《李朝實錄》,《太祖實錄一》三年十一月條,卷6。
[11] 《李朝實錄》,《太宗實錄》十四年十月條,卷。
[12]“吏文”,是指鮮對中國的外交文書中所用的漢文。
[13]“字樣”當指八思巴字。
[14] 《李朝實錄》,《太祖實錄一》,卷6。
[15] “訓民正音”文字,朝鮮世宗二十五年(1443年),命一批學者創造的朝鮮文字,共28個字母。世宗二十八年(1446年)正式頒布。稱為“訓民正音”文字。今韓國所用語言文字,是在“訓民正音”文字基礎上演變而來。
[16] “吏讀”乃公元692年新羅學者薛聰、強首等所創,其法以漢字偏傍部首或讀音標記本族語。
[17] 《李朝實錄》,《世宗實錄三》,卷95。
[18] “外方”應指地方,其所屬范圍、及其與“各道”之間有何關系,尙有待于研究。
[19] 《李朝實錄》,《中宗實錄三》,卷61 。
[20] 《李朝實錄》,《世宗實錄一》,卷19。
[21] 《元典章》這段史料中所謂“國字”不是指八思巴字,當指被譯寫的各國文字。另外,又見《元史》《百官三》中“蒙古翰林院,掌譯寫一切文字,及頒降璽書。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
[22] 《元史》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版,卷7,《世祖本紀四》。
[23] 《元史》卷7,《世祖本紀四》。
[24] 《元史》卷7,《世祖本紀四》。
[25] 此“國字”應指八思巴字。
[26] 《元史》卷8,《世祖本紀五》。
[27] 《高麗史》卷27,《元宗世家》。
[28] 李忙古大應為李忙古帶,高麗讀“大”為“帶”是可能的。
[29] 《高麗史》卷31,《忠烈王世家》。關于此記載,在元代史料中未見相應記載,待考。
[30] 《元典章》,《禮部》卷4,蒙古學校。
[31] 小倉進平《朝鮮外語史》(日文,《朝鮮語學史》),刀江書院,1940版,第648頁。
[32] 韓儒林《成都蒙文圣旨碑考釋》,載《韓儒林文集》,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編,第131頁。
[33] 白鳥庫吉“諺文的起源”,載《史學雜志》第八卷(1897年版),第126頁。
[34] 韓國語中“收聲”母指詞尾的不加元音字母的輔音字母。蒙古語中稱為“debisger usug”,有中、下兩種形式。
[35]《李朝實錄》,《世宗實錄三》卷96。
關鍵詞:焦作高校;外語學科;地域文化;可持續發展;作用
焦作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偏低,引進外資和對外交流相對滯后。焦作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要抓住中原經濟區文化大發展的歷史機遇,積極引進外資,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發展好煤炭文化、太極文化和旅游文化這三個文化支柱產業,實現焦作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焦作高校外語學科在焦作地域文化的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中起著語言轉換器的作用,培養的外語專業人才對焦作地域文化的對外宣傳和國際交流起著語言介紹的作用。所以,焦作高校外語學科的發展要有整體規劃,河南理工大學、焦作大學和焦作師專的外語學科定位和培養模式要形成一體化體系。
一、焦作高校外語學科整體發展規劃的設想
1.三所大學外語學科的專業定位和培養模式要形成分工明確、相互支撐、避免重復的一體化培養體系——焦作師專重點培養外語基礎師資,焦作大學重點培養涉外導游,河南理工大學重點培養科技系統、煤炭系統涉外人才。
2.河南理工大學的外語本科專業和碩士點應該分別設置為科技外語方向、煤炭外語方向和科技系統涉外事務管理方向、煤炭系統涉外事務管理方向,焦作大學的外語專業應該設置為涉外旅游方向和應用外語方向,焦作師專的外語專業應該設置為外語基礎教育方向和商務外語方向。
3.要確保焦作地域文化的對外宣傳和國際交流,關鍵是三所大學要全面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要在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中做出表率,焦作大學要在應用型外語人才的培養中做好工作,焦作師專要在基礎型外語師資人才的培養中做出努力。
4.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要積極拓展學生的科技常識、煤炭常識和科技領域、煤炭領域涉外常識,焦作大學要重點提高學生的涉外旅游服務能力,焦作師專要抓好學生的外語基礎能力培養。
5.要快速推進三所高校不同外語專業的學科定位、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要增加科技外語閱讀、煤炭外語閱讀并編寫相應教材,焦作大學外語學院要保證涉外旅游外語的設置和教材編寫,焦作師專外語系要重視基礎外語、少兒外語的教學及教材編寫。
6.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要重點培養學生在焦作地區乃至河南省科技系統、煤炭系統涉外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焦作大學外語學院要重點培養學生在焦作涉外旅游工作中的服務表達水平,焦作師專要重點培養學生在基礎外語教育中的教學能力。
7.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要重點普及學生的科技、煤炭常識,焦作大學外語學院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焦作師專要重點拓展學生的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常識和外語基礎語言能力。
8.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和焦作大學外語學院要在焦作煤炭文化、太極文化和旅游文化的雙語外宣工作中作出積極的貢獻。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要加強與焦作地區涉外企業和部門的聯系和交流,密切關注焦作地區乃至河南省對外語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構筑以焦作地區市場需求為主導方向、河南省市場需求為輔助方向的焦作地區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焦作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對提高焦作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焦作地域文化在國內外交流和雙語宣傳中的美好形象、加強焦作地域的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推動焦作地域文化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焦作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分量和貢獻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焦作高校外語學科整體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調研發現,焦作三所高校河南理工大學、焦作大學和焦作師專的外語學科發展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現象突出,學科定位重疊,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焦作地域的高等教育外語資源。而且,三所大學的同方向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自相殘殺”局面,對焦作地域大學生就業產生了潛在的消極影響。
例如:焦作師專本來是培養基礎師資的,但現在也開設有旅游英語、商務英語等專業。這樣培養出的一批畢業生在英語口語能力、知識面、處理突發性事件能力等方面缺乏最基本的就業競爭力。
再如:河南理工大學是一所以煤炭開采為主導專業的理工科院校,外國語學院的外語學科定位應該以科技外語、煤炭外語為主,將科技外語閱讀、煤炭外語閱讀作為必修科目。但現在外語學科定位卻是培養基礎師資、商務外語和外交精英,實際上,畢業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值得慶幸的是,焦作大學將旅游外語作為主導外語學科方向,著力培養學生的地域文化儲備和旅游語言交際能力,可謂走上了正確的外語人才培養道路,如果以后能在涉外旅游和外語口語表達上下大功夫就更好了。
在焦作高校中,河南理工大學一強獨大,其外國語學院理應承擔起外語學科的引領作用。令人遺憾的是,通過對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調研和考察,發現其在地域文化及旅游英語方面均存在種種不足。河南理工大學在焦作地域文化教育領域中一強獨大,而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卻是一弱獨小,像是狼群里的一頭病羊。例如:外國語學院的二級碩士點“涉外事務管理”,既不是煤炭涉外事務管理,也不是科技涉外事務管理,根本沒有明確的定位,更不要說結合學校優勢學科資源了。令人不解的是,有些領導竟然認為,外國語學院研究生課程可用中文開課,碩士論文要求用中文寫,因為外國語學院的二級碩士點掛在應急管理學院的一級管理學碩士點之下,所以最后授予管理學碩士學位。那專家要問的是,這樣的一個碩士點為什么要設在外國語學院呢?也可以設在管理學院或文法學院嘛!
河南理工大學在快速發展,學校提出的目標是進入河南省高校前四強,以實現跨越式提升。這所高校的前身是焦作礦業學堂,后來更名為焦作工學院,現為河南理工大學,其核心學科是理工類學科,文科院系相當薄弱,外國語學院更是薄弱中的薄弱。但是外國語學院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外語學科建設沒有起色不說,連大學英語教學都在原地徘徊多年,嚴重影響了學校的跨越式發展,成了拖累文科院系質量提升的“大包袱”。
三、焦作高校外語學科在焦作地域文化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焦作要想保持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跟上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快速步伐,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必須花大力氣引進外資,必須想盡辦法擴大對外交流,必須走國際化道路。其核心工作是使焦作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焦作。這就要求焦作市委、市政府、市外事辦和市教委等有關政府部門重視焦作地域文化的對外宣傳工作,重視外宣工作中的外語翻譯環節,重視焦作高校外語學科外宣人才的培養工作,為焦作文化外宣的核心翻譯任務提供專業人才和相關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
通過實際調研發現,焦作地域文化對外宣傳的外語資料翻譯水準偏低,存在許多錯誤,嚴重影響了焦作地域文化在外國友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降低了外國友人對焦作地域文化的認同感。這不僅影響焦作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焦作,而且影響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整體規劃和跨越式發展。旅游文化和煤炭文化外宣工作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例如:河南理工大學能源學院的核心學科是煤炭開采,學院和美國一些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但是,美國煤炭開采專家來院講學,學院的絕大部分專家教授卻聽不懂英文講座,更不要說用英文對外宣傳自己的學術理論和學術思想了,嚴重影響了學校的國際化發展進程(資料由河南理工大學能源學院專家提供);國際交流處的口譯老師能聽懂簡單的英文,卻對煤炭方面的專業術語和學術理論一籌莫展。但是外國語學院不去培養精通科技行業、煤炭行業常識和科技系統、煤炭系統涉外事務常識的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而去培養基礎師資和純商務人員。
對于作為焦作文化支柱產業之一的旅游文化,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也沒有涉外旅游專業,有關領導認為旅游學院的專業雙語教學就足夠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了,這是典型的“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白內障”行為。焦作大學外語學院倒是做得不錯,英語專業設置了旅游英語、商務英語和應用英語三個方向,沒有將不同方向放在專業里一鍋煮,而是條分縷析,實現了專業的具體化。美中不足的是,其外語學院培養的是一般導游人員,即中文導游,涉外旅游方向卻放在了人文學院,即傳統的文學院或中文系。焦作師專本來應該培養基礎師資的,卻也要培養商務英語專業人才。這就造成了三所大學外語學科專業方向的重疊和高等教育外語資源的浪費,是典型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也必然影響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要想解決這一攬子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不妨對三所大學外語學院實現宏觀的統一管理,形成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一體化體系,這樣就可以統一規劃,協調發展,無論對專業發展的精品化還是對促進就業的多元化都會有好的預期效果。
太極文化是焦作地域文化的另一個支柱產業,發源于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形成了焦作的文化精品。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關注下,它已經通過各種武術大會等活動確立了自己的品牌效應,而且在三所高校的師生中廣泛傳播,和少林武術文化遙相呼應,成為河南省武術文化的亮點產業。在這樣令人振奮的形勢下,雙語外宣資料中所存在的翻譯錯誤和外語表達缺陷就成了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四、結語
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已經走了30多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也一再強調這條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條正確道路。所以,走改革開放和引進外資的國際化道路已成定局,只有跟上這個大局,才能取得經濟文化發展進步的全面勝利。中原經濟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必將引領河南省的新一輪開放熱潮,引進外資、國際交流、雙語外宣等中心工作必然同步展開。焦作地區高校外語學科負責人要有前瞻意識、大局意識和開拓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為地域文化可持續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外語智力支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國際化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美]巴巴拉·弗里茲.煤的歷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戴煒棟.我國外語專業教育6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外語,2009,(5).
[3]桂詩春.一個大題目[J].中國外語,2009,(5).
[4]胡壯麟.中國外語教育六十年感[J].中國外語,2009,(5).
[5]黃國文.從《中國外語》看我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發展[J].中國外語,2009,(5).
“神五上天”、“人民幣是否貶值”……羅斯教授淡起《人民日報》的文章時神采飛揚、如數家珍。
看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正從弱勢語言向強勢語言方向邁進,中國的書流媒體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也在日益增強。
2003年秋冬之際,我隨中國漢學研究學者團組出訪英國、荷蘭、瑞典,與歐洲三國漢學家就漢語言文化教學及中國研究進行學術交流。我深切感到: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和結晶,漢語正在成為世界解讀中國的橋梁。外國漢學家對中國漢語言文化的潛心研究和驚人領悟力令人贊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為傳播中國語言文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對中國文化在海外擴大影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杜德橋所長暢談 牛津漢學新天地
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杜德橋(Clen Dudbridce)教授溫和儒雅,白發如雪但梳理有致,清癯面龐上的金絲眼鏡后流淌著熱情友善的目光,高高瘦瘦的身材,無論坐與站,與人交談時身體都微微前傾。他身兼數職、德高望重。談起杜德橋教授的“中國情結”,他的華裔同事于:先生表情凝重地告訴我們:英國原有6所大學能培養漢語本科生,但前不久杜倫大學取消了漢浯教學專業,杜德橋教授聞訊立即向有關部門寫信,陳述利害、據理力爭。在杜德橋先生為首的英國漢學界的強大輿論壓力下,杜倫大學校長不得不出面解釋說,由于經費緊張,這是一種“無奈的決定”。干先生說:“海外漢學家在大學專業設置權衡取舍時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上世紀70年代,牛津大學也曾醞釀取消漢語教學專業,但杜先生對漢語情有獨鐘,他寧可取消擾太學而堅持保留了此專業。”
談起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的地位和作用,杜德橋教授頗感欣慰。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成立于9年前,除承擔本科生古、現代漢語教學任務外,還設有中國文學、經濟、歷史、人文地理、社會政治和國際關系等方面的研究,可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也可進行博士后研究。該所現有本科生43人,研究生50人左右,專兼職教師11人。中國研究所成立以前,漢語教學只能與其他多國語言教學統一納入東方語言研究所開展工作。杜德橋教授認為中國研究所的建立,不僅以獨立建制表明了漢學和漢語教學工作的地位在提升,而且薈萃了漢語言文化教學和中國問題研究的各類人才,充分體現了學術活動的多元豐富性。杜教授認為:傳統地分系統研究,有其局限性,而關于中國的多學科教學與研究相互交流,更有利于中國研究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杜教授不無自豪地說“現在(牛津大學)一切有關巾國的學術活動都在中國研究所舉行,既有本科生在這里學習漢語,也有各專業研究中國問題或涉牛問題的研究生在這里進修漢語。研究中國問題的各方面教授、專家經常聚在這旦自由討論、相互啟發”。杜教授的評價是:“進修漢語的其他專業研究生與專門學習漢語的本科生相比,學習漢語的目的更明確,積極性也更高”。這真是令人振奮,看來漢語教學與中國研究的融合趨勢正在為海外漢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杜德橋教授專攻唐史,但對諸子百家也有獨到見解。杜教授還以令人驚奇的視角評價《西游記》,他認為《西游記》表面上似乎很容易讀懂,但內涵卻像莫扎特的音樂。至于為何如此評價,杜教授贊嘆之余未及細講。我們雖不得其詳,但我們感到這個外國漢學家摯愛中國古典文化的心卻是深沉而敏銳的。
巖校長“改行”來華辦學
英國諾丁漢大學主管亞洲事務的副校長高巖(Lan Gow)先生豹頭環眼、身材健碩,像個拳擊運動員,辦事風格也講求“主動出擊”。高巖先生不會講漢語,原來是位日本問題專家,4年前轉行研究中國事務。他說,2004年春他要來中國,代表諾丁漢大學與寧波有關單位在當地合作辦學,他負責學校管理工作。高巖先生豪邁地說“我們的戰略是:中文在諾丁漢,諾丁漢在寧波”。他解釋說,諾丁漢大學學漢語言文化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包括許多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外國學生,到中國辦分校,讓報考諾丁漢大學漢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到中國學習,是經過中國政府批準的一種新的辦學方式。
高巖校長在China House里接待我們,他說這是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的象征。他的主張是當代中國研究所重在研究1949年以后的中國。不僅研究當代漢語,而且包括當代中國的經濟、文化、歷史、法律等各專題。他說:“我們的方式是:專業+中文。通過母語掌握的中國專業知識,來鉆研或學習漢語”。臨別之際,我們衷心祝愿這位勇闖新路的“拳擊手”校長探索成功。
田海院長的“寶藏”
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院長田海(Barend Haar)教授引以自豪的有兩件事:該學院是荷蘭唯一一所專門從事漢語言文化教學與研究的高等學府;漢學院圖書館是歐洲收藏,扣文圖書和關于中國的外文圖書及報刊最多的圖書館。萊頓大學是荷蘭最古老的高等學府,建于1575年。該校漢學院成立于1874年,也有130年的歷史了。萊頓大學及其漢學院是荷蘭重要的對華交流基地,漢學院現有學生180人,教職員工10余人。萊頓大學漢學院的歷屆畢業生,有的人心任駐華大使或國務秘書,有的人擔任駐牛記者或重要商務代表,也不乏分赴哈佛大學、倫敦大學等世界名校漢學教育基地執教者。
在裝飾典雅的漢學院內,田海教授和我在一幅高人的黑漆金字中國對聯前合影留念,上聯“竊愿官清民樂通國歡聲歌化日”,下聯“惟期政簡訟平滿堂和氣引春風”,橫批“政貴有恒”。他興奮地告訴我們,這是該學院上世紀從印尼華僑會館引進的一批文物中的一件,非常珍貴。隨后,他請圖書館長打開了輕易不準外人參觀的秘本珍藏室,但見線裝書層層疊疊,田海院長特聘的一位華裔老先生正在裝裱整理從印尼華僑會館引進的書籍,據華裔老先生判斷這批書可能出自清末民初。漢學院圖書館屋旦套屋、幾進幾出,到處是分門別類儲藏的中文書報和期刊。田海先生告訴我們,圖書館總共收藏中文圖書25萬余冊,中文報刊數百種,此外還有關于中國的外文圖書3萬余冊。目前,他們整理編目的圖書不過6萬余冊,其余圖書在編的工作量很大,但是他們還是要千方百計引進更多的中國出版物。田海院長認為:收藏工作應該盡量豐富而及時,多多益善。整理和編目工作滯后是正常的。本著這一原則,他向我們訪問團提出的請求是:請提供《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光盤,以便學生在圖書館用計算機查閱。訪問團當場決定把協調贈閱光盤的任務交我辦理。光明日報社的老總們得悉這一信息后,立即給我送來該社下屬的《中華讀書報》的兩套光盤。我想此刻這兩套光盤或許正在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的計算機上發揮著傳播漢語言文化和中國人民友好情誼的功能……
羅斯教授用人民網教漢語
瑞典隆德大學東方語言系主任羅斯(Luse)教授蒼髯白發、沉言寡語,他站在宴會廳門口與我們逐一握手,我們遞上自己的名片,他總是一一端詳,并且用中文念出單位和姓名,但卻沒有名片回贈。陪同我團訪問的駐外使館教育參贊孫女士悄聲說:“他就這樣,表面很冷,心卻很熱”。
確實如此,羅斯教授的熱忱幾乎全部集中在他的漢語教學事業上。他告訴我們該系現在運用中國的人民網進行漢浯教學,要求學生讀懂人民網的文章,用母語撰寫研究中國的畢業論文,字數必須在1萬字以上。這著實使我吃了一驚,此前,多年的外宣經驗使我形成了思維定勢,認為《人民日報》國內版難以發揮外宣作用。如今,當羅斯教授如數家珍般地同我們談起《人民日報》的文章,“神五上天”、“人民幣是否貶值”等時,我不得不更新觀念。看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正從弱勢語言向強勢語言方向邁進,我國主流媒體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也在增強。
羅斯教授的夫人原籍廣東順德,她為我們演示了她與羅斯先生等人共同開發的教學課件。課件重在聽、說能力的訓練,以常用漢字在日常交際中出現的頻率為基礎,頻繁出現者標出漢字,較少出現者只標漢語拼音不標漢字,讓學生先學聽懂和讀出漢語,并掌握最常用的漢字寫法,不失為一種循序漸進、因人制宜的創造。
關鍵詞: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文化軟實力;傳播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公眾對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專業化要求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深入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成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的關鍵。本文從提升文化軟實力視角,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用發揮進行初步研究,以期深化認識,為全面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軟實力和影響力提供理論指導。
一、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關鍵:話語權
1. 文化軟實力概念的提出
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來的。1990年,他分別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論文,并在此基礎上出版了《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坝矊嵙蛙泴嵙σ廊恢匾?,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p>
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國家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都想盡力提高自身的軟實力,提高本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2.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話語權
話語權是傳播學概念,指輿論主導力。國際話語權是指通過話語傳播影響輿論,塑造國家形象和主導國際事務的能力。話語權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換言之,一個國家是否具有話語權,是這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強弱的反映。
話語權包括理論、思想、價值、理念、議題、政策、主張等。話語傳播涉及“說什么”、“誰來說”、“何時說”、“怎么說”等環節。衡量尺度是“說了算不算”。擁有話語權,就能通過議題設置,占據輿論制高點,引導輿論,使之導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從而達到宣傳塑造形象的目的。
話語權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為塑造國家的良好形象,謀求在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各國無不努力創造于己有利的輿論環境。因此,話語權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新的戰略制高點。
而從社會學角度理解,話語權簡言之即說話權,是控制輿論的權力。在當代社會生態中,話語權就是指媒介在對受眾群體產生傳播效果的潛在的現實影響力。
在文化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的文化對世界文化具有很大的貢獻力,該國就會在國家話語權之爭中贏得主動地位。文化有深度,話語權才有力度;話語權有力度,易擴張文化影響力;話語權的強勢,更會促進文化的推廣。話語技巧高超,加之高質量、高品質的文化內涵,會促進話語權更強,并有恒久的生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話語權,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應有之義。
二、當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存在的不足
1.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思想觀點不易被公眾所接受。
當前,由于社會的信任危機,很多中國民眾對國內智庫發出的聲音經常抱著一種狐疑的態度。但不可否認,中國智庫本身的確也缺乏足夠的公信力。一些智庫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喪失自己的觀點和獨立性的風險。所以說,如果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不能在國內產生政策影響力,在國際上也很難被承認。
2.研究領域相對狹窄,缺乏國際影響力
中國智庫很少有鮮明的、突出的全球研究視野,很多的全球性戰略議題都是國外智庫研究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后,國內的智庫才開始研究,從而在話語權和影響力上落后于國外,并在政策上受制于人。歐美等發達國家智庫主導著國際社會事務的話語權,而中國智庫僅專注自身發展問題,埋頭做國內公共政策研究,很少參與國際性、全球性事務,更很少有機會在國際組織或會議中表達觀點,缺乏國際影響力,在世界舞臺上處于一種集體“失語”的狀態。
3.研究方法的落伍導致國際化研究能力的落后
當前中國絕大多數智庫目前基本上是處在忙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階段,缺乏全球化的思維、國際化的眼光和前瞻性、系統性的研究能力。很多智庫過去奉行“深入研究,寫出優秀的報告,客戶會自動找上門”的準則。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每天會有不斷增多的新技術被創造出來,這就要求智庫不斷去尋找更加高效便捷的技術手段用于技術的收集、分類和分析工作,通過多樣化的媒體傳播工具把研究成果推送到各個不同的目標受眾和潛在客戶手中。
綜上所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是擴大文化傳播力和輻射力,而傳播力的增強關鍵在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作用發揮。
三、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對策建議
1.強化議程設置,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在國際傳播的大格局內,打造具有較高傳播影響力的智庫,日益成為一個媒體乃至一個國家提升自身文化競爭力的重要追求。在全球傳播的大環境中,必須強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參與議程設置的能力,抓住一些重要契機,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逐漸形成自己的話語權,甚至話語強勢,真正提升傳播影響力,成為品牌化的國際一流智庫。
2.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揮智庫的傳播作用
目前我國智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很小,與中國國力不相適應。一般我們談到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似乎只關媒體的事。作為輿論產生的重要源頭,智庫本身的傳播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中國智庫目前更多局限在對我國政策的解讀、闡釋,很少提出能夠主導國際話語的概念和戰略名詞,往往在別人的框架下跟隨討論。
所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要善于利用大眾媒體將成果轉化為影響國際輿論的資源。政府要鼓勵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從幕后走到臺前,專家學者應主動聯系媒體采訪,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國內媒體,而應該接受國際知名媒體采訪或者在國際知名媒體上發表文章,從而轉化為影響國際輿論的資源。
3.樹立國際傳播觀,加強文化輸出
鑒于我國大部分智庫把自己的研究選題局限于當前的國內事務,應引導和鼓勵我國智庫拓寬研究視野,不局限于中國,而是更加關注與本國密切相關的全球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如能源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反恐等,并力爭在這些領域提出能夠讓其他國家爭相討論的理念、名詞和觀點。
此外,政府還應從政策上對智庫加以引導,對國際傳播效果好的智庫予以支持,使我國智庫逐步樹立國際傳播觀念,做到“研究”和“傳播”并重。推動我國媒體特別是外宣媒體更多地翻譯和報道智庫適合向國際社會傳播的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發出中國智庫的聲音。
[參考文獻]
[1]姜捷:新階段加強高校統戰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州學刊,2008(9):155-156.
[2] 陳穎:論新階段高校統戰工作創新[J].理論與當代,2011(4):38-41.
[3] 陳一新:黨委核心智庫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政策t望,2011(8):10-16.
[4] 安淑新:國外智庫管理運行機制及對我國的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1(5):88-92.
[5] 徐曉虎 陳圻:智庫研究的歷史演進及其趨勢[J].重慶社會科學,2011(8):105-108.
南朝時期以注重文學形式創新為特征的形式主義文學思潮,根源于當時哲學思維方式的轉變引發的對語言價值的探索,玄學和佛教哲學的建構都倚重于語言策略(經典再詮釋、清談、譯經、梵唄唱導等
)。受其影響,當時文人形成了重視文學語言形式審美價值的文學本體觀念,認為文學是“言之業”,文學創新的關鍵是語言形式的創新。這種形式主義美學傾向促進了詩的近體化與賦、文的駢化,以
及文體研究的深入、形式批評范疇的形成,并促成了中國古代詩文創作與批評中的形式美學傳統。
南朝時期的作家“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想方面都有凸現形式的傾向。齊梁及隋唐以來,以訖近代,由于儒
家宗經載道文學觀的影響,對上述傾向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晚近以來的文學史研究者多稱之為“形式主義”①,并持否定態度。在文體、語言形式日益受到文學研究重視的今天,如何從文學本體意識
建構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現象?如何評價所謂“形式主義”?這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的②。本文認為,南朝“形式主義”文學思潮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導致新的文學本體論形成的哲學、語言學背景。玄學
的勃興和佛教的本土化進程,導致了哲學家從經典語言再詮釋入手的對此前儒家哲學的顛覆。漢譯佛經,重建經典,清談玄理,梵唄唱導等促使文士空前重視語言?!拔摹?、“筆”之辯,“四聲”的理
論概括在創作中運用等現象,標志著經學的載道、史學的敘述等功能從文學語言中分離出去,語言的審美功能、文學的本體得以澄清,形成了文學為“言之業”的觀念。這必然以理念和經驗的方式去影
響當時和后來,促成詩、賦、文的創作與批評方面的形式美學傳統。
一南朝文學形式美學傾向的哲學基礎
弄清南朝文學的形式美學傾向的成因和它導致的結果,是重新認識這一現象的關鍵所在。概括而言,其形成受到了玄學哲學在思維上的語言策略和南朝后期儒、玄、佛合流趨勢中,佛經翻譯對語言
與文體的探索風氣的直接影響,因而有著深刻的哲學思想變革的背景。
眾所周知,東晉南朝時期,社會文化較西晉有很大的變化。從根本上說,先秦以來中國哲學在實踐中體味哲理的思維方式,在玄學哲學中發生了趨向于形而上學的轉變。正是這一轉變,使具體的社
會規范與人間秩序的合理性受到了質疑和追問,世界萬物的終極性問題被凸現出來。湯用彤曾指出,從漢末到魏晉,思想和議論從“具體人事”到“抽象玄理”的演進是學問演進的必然趨勢③。宇宙萬
物、社會倫常等實體性問題不再是哲學家關注的中心,宇宙的本原與終極的依據就成了核心話題,而“有”與“無”、“言”與“意”就成了思想史的關鍵性詞語。思想界形成了熱衷于探討宇宙本原等
形而上問題的風氣。依照哲學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哲學思想的形而上學傾向,必然會引發人們對于表達思想的工具——語言的重新認知。
這一時期士人思想空前活躍,掙脫了一尊儒學與一統帝國文化統治的十字轉換思維角度,從群體轉向個體,從共性轉向個性……生動地顯示了時人對于宇宙間物質多樣性法則的特殊注意。這種致思
趨向,引發了人們對于兩漢以來掩蔽于經學羽翼,桎梏于儒學一統格局的文化各門類的全新認識,從而推動文學、藝術乃至史學進入本體獨立發展的軌道④。玄學哲學的語言策略,即玄學家通過對傳統
經典的重新詮釋活動而完成對玄學哲學體系的建構。玄學家大多借助于對經典(儒家經典如《論語》、《周易》等,道家經典如《老子》、《莊子》等)的再詮釋而闡明己說。玄學在對儒、道思想和佛
教思想的批判與調和中,發展了文士的語言邏輯思辨能力,并把語言從業已僵化的形式(儒家經典章句注疏)和內容(禮教)中徹底解放出來,使之成為玄學體認世界和自身的重要媒介。梅洛?龐蒂說:
“只有通過語言的媒介,我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思維和自己的實存?!雹菪W家正是借助于語言這一媒介,經過對經典語義層面的顛覆,進行對傳統哲學觀的改造。
玄學清談的形而上學特征,導致哲學對語言問題的高度關注;后期玄學甚至發展到不重視談論的內容,而專注于其語言形式⑥。談者出言須“辭約而旨達”,言語特別注重簡約,要能片言析理⑦。
玄學不再是處于原創階段的思想,真誠的哲理思索意味逐漸淡化,更多的是作為語言訓練式的思辨游戲和表達人生態度的文學演練。
東晉以后的援佛入玄和佛教的進一步本土化,使“禮教”與“性情”之爭、儒學與玄學之爭終于以彼此和解告終,推動大規模的漢譯佛經以及梵唄誦經活動。宋文帝立儒、玄、文、史四館;宋明帝
立儒、道、文、史、陰陽五部。齊武帝、梁武帝等君主都推崇佛教,支持譯經、說法及唱導誦贊活動⑧,上層文人如謝靈運、顏延之、沈約、王融、張融等都熱心參與。譯經文體常在不失原義的前提下
,采用漢文學的形式⑨。梵唄與唱導歌贊,俱為佛法傳入以后產生的宗教詩歌,它們的句式略同于佛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據載南朝時有些唱導師在齋會上從事唱導,競能連續詠唱出一長串
五、七言歌贊。他們宣唱的歌辭體制鋪張恢廓,聲音貫若連珠,往往達到使聽者忘倦的程度,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⑩。這從聲韻、詞匯、語法、及文體風格等諸多方面影響及于文學文體11。
玄學哲學所使用“寄言出意”、“得意忘言”的方法,是通過有限的言象世界把握無限的世界本體。佛教本土化的關鍵也倚重于語言策略12。南朝文人主要以詮釋、談說、論辯、譯經、著述等語言
活動為策略對“有無”、“形神”等命題進行邏輯推論??梢娝枷虢绲母锩鼘嶋H上是從語言的革命開始,又是以語言功能的分化與廓清為終結的。在這一人潮流中,以詩賦為主的文學的本體特點,從語
言形式的角度得到了越來越明晰的界定。文學語言沒有了載道宗經、敘事記言的種種束縛,進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于是形成了以文學語言形式的
探索為焦點的“形式主義”文學思潮,確立了語言形式在文學藝術中的主導地位。沈約、王融、劉勰、鐘嶸、蕭繹、簫綱等人以文學語言形式的演變為尺度考察、評價此前及當時的文學,并建立了
以形式為主要視點的文學觀,并提出了對詩賦創作的具體要求。
二形式美學觀照下的
文學觀、語言觀
南朝哲學思維的語言策略,促使文士在創作中對語言潛在表現功能的進一步發掘。在先秦學術的“自家爭鳴”和秦漢以來文學創作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受玄學思辨及佛經的轉譯等風氣的影響,南
朝文人對語言和社會文化、思想情感的表達之關系有了充分的認識。漢語的語法特點、表現功能在和梵文的對比中更加明確。
玄學講“寄言出意”,佛教也以為“非言無以暢義”?!把砸狻标P系是重要的玄學命題。王弼、荀粲一派及佛家雖認為語言只不過是表達手段,但意的表達義不得不依靠語言。所以他們雖然在理論
上講“得意忘言”、“不落言筌”,認為“名”“言”皆非實相,但實際仍很重視語言。歐陽建、王導等主言能盡意論的一派則充分肯定語言對哲學實踐的重要性,認為是語言給了人認知世界的契機。
歐陽建《言盡意論》云:
理得于心,非言不暢;物定于彼,非名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此猶聲發響應,形存影附,不得相
與為二矣。
這段話十分精辟地說明了語言和思想情感的依存關系:理得于心,非言不暢,二者猶如形影,不能分割。王導“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這是東晉南朝文人清談經常涉及
的論題。
南朝后期佛教盛行,語言問題也是僧人及文士探討的重要問題。僧肇曰:“斯則無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雖不能言,然非言無以傳。是以對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3慧遠亦云:“非言無
以暢一詣之感?!?4釋僧從佛經翻譯的經驗出發,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了上述問題。其《梵漢譯經同異記》云:
夫神理無聲,因言辭以寫意;言辭無跡,緣文字以圖音。故字為言蹄,言為理筌;音義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應用,彌綸宇宙。雖跡系翰墨,而理契乎神。15
作者從語言運用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些結論,十分深刻地揭示了語言在人認識世界中“彌綸寧宙”的重大作用。
受上述語言重要性的表述啟發,南朝文學觀和語言觀的建構呈現出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
首先,文學為“言之業”,語言形式的創新是文學創新的關鍵。南齊張融《海賦序》云:“蓋言之用也,情矣形乎!使天(夫)形寅(演)內敷,情敷外寅(演)者,言之業也。”16張融認為,文學
語言的作用,就是給情感以表現形式。作家的創作就是為所抒發的情感尋找適當的表現形式。文學為“言之業”,即語言形式為文學本體的核心要素。
其次,語言形式的創新,是文體創新的關鍵。張融謂“大文豈有常體,但以有體為常,正當使常有其體?!?7張氏自謂“吾昔嗜僧言,多肆法辯”,故“屬辭多出,比事不羈,不阡不陌,非途非路
耳?!币驗槭苄鹫Z言觀之啟發、影響而善于創為新體,故其著文作詩方可“文體英絕,變而屢奇”18。
劉勰批評南朝辭人一味追求文學語言形式的創新:“自近代詞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字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
耳”(《文心雕龍?定勢》)。由此反觀,可見近代文人好奇求新的關鍵在于語言姿態、體式的創新,即所謂顛倒文句等手段。這些手段正是佛經譯文文體的特點,受其啟發,近代辭人才在詩賦創作中追
求句法的伸縮自如、句中語序的靈活性及語言的反正好奇等。
劉勰對語言形式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也有正面的論述:“物沿耳目,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蓖踉赋觯?/p>
所謂“物沿耳目,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是對于語言與思想關系問題的根本觀點。他在分析具體作品時,也同樣貫徹了這種主張?!段锷贩Q《詩經》“皎日慧星,一言窮理
,參差沃若,兩字窮形”,清楚地說明了語言文字是可以窮理窮形的。……從言盡意觀點出發,必然認為文學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19
劉勰顯然也是十分重視語言形式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作用的,這也與南朝文學本體觀念日益清晰化的背景相一致。而其觀點的來源仍然是玄學的言能盡意論。
再次,詩、賦、駢文的語言形式技巧主要圍繞“駢偶”的修辭手段展開。聯語在楚辭體中即已形成,但正式從形式技巧理論的角度提出這一概念則是在南朝。沈約論詩賦格律的安排技巧說:“一簡
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0“一簡之內”“兩句之中”即指聯而言。又說:“宮商之聲有五,文字之別累萬……十字之文,顛倒相配,字不過十,巧歷已不能盡
……”21“十字之文”,則是五言詩的
“聯”。一聯中子句的語詞單位及組合方式十分靈活,富于彈性。
除此之外,詩、賦、駢文創作中以修辭為造句中心。句中語序比較靈活,其詞序隨表達需要而定22。造句也很強調節奏,追求語言本身的音樂性,以誦讀是否上口為準23。這樣在表達效果的統帥下
,形成豐富多彩的句型模式。
因為更多地來自于創作實踐,所以南朝形式主義文學語言觀帶有濃厚經驗性和實踐色彩,常常體現在為文的篇法、句法、字法、筆法、格律、詞藻等具體規范的表述當中,很少象西方形式美學那樣
將文學語言技巧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從世界觀的高度概括語言的審美本質。但這只是中國形式美學自身的特點所在。
三形式美學傾向在文學創作中的實踐
以上簡單說明了南朝士人對于文學語言形式的探索,這是文學創作凸現形式的主要基點。詩、賦、駢文等的語體模式的建構,實際上就是漢語詩性表現潛質的逐步澄清。前人認為,形式主義的弊病
是大多數作品“內容的空泛病態”和“形式的堆砌浮腫”24,這是對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在字句本身的形式上求超越前人”,“幾乎全力用來努力于裁對隸事出有因的工整”25。因而在創作上
,尤其是在藝術形式的革新上超越了前人。
如果分析形式主義思潮造成的詩、賦及駢文在整體上的藝術創新和境界的提升,就會發現它也不是一無是處。南朝詩歌是近體詩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是齊梁詩歌的格律化、駢偶化等形式美
學特征為近體詩之奠基。這方面已有論著專門探討26,茲不辭費。此處擬以賦為例說明在形式主義文學思潮在形式的創新和意境的提升方面取得的實績。
《文心雕龍?詮賦》對賦的文體風格進行了理論概括:“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麗辭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敝鲝堎x
要睹物興情,語言形式要“巧麗”。其實到劉勰的時代,賦的抒情化,與言辭形式的“巧麗”傾向已很明顯??梢暈閷碚撎剿鞯幕貞?。具體說,就是賦的駢偶化、律化和詩化現象。關于前兩種傾向,
前人有明確的表述。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云:“三國六朝之賦,一代工于一代。辭愈上則情愈短而味愈淺……至晉陸士衡輩《文賦》等作,已用俳體。流至潘岳,首尾絕俳。迨沈休文等出,四聲
八病起,而俳體又入于律矣。徐庾繼出,又復隔句對聯,以為駢四儷六,簇事對偶,以為博物洽聞;有辭無情,義亡體失?!辟x至南朝而辭愈工,是正確的,而就此認為一定是“辭愈工則情愈短”,卻
不盡然。南朝的一些賦在狀物抒情方面的細膩、深切程度明顯超過漢魏,而且在體制形式上的變革也完全不同于漢魏,日趨精致與新奇。前人不能擺脫載道宗經、諷諫美刺的文學思想的局限,所以在評
價南朝文學時,對其有所指責是可以理解的。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賦》云:“夫俳賦尚辭,而失于情,故讀之者無興起之趣,不可以言則已”。《群書備考?賦》也說南朝賦“比偶為工,新聲競爽,
詞賦之漫衍,陸、謝、江、鮑之波漸也”。這時賦的創作在用典、句法、聲律等形式因素上用力,并逐漸波及到賦的字句錘煉,謀篇布局。清王芑孫《讀賦卮言?謀篇》云:“賦最重發端。漢魏晉三朝,
意思樸略,頗同軌轍,齊梁間始有標新立異者?!背掏㈧瘛厄}賦論》指出南朝賦的精于煉字說:“宋齊以下,義取其纖,詞尚其巧,奏新聲于士女雜坐之列,演角觚于椎髻左之場?!边@些近乎反面的
評價,恰恰說明南朝賦在語言形式方面的竭盡才力和勇于創新。
“文律運周,日新其業。變則其久,通則不乏?!裰破?,參古定法?!?7正是在這種變通的形式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南朝賦的文學境界與藝術感染力也較漢魏時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北朝
的抒情小賦大多具有“詩化”的傾向,追求情境契合和意境的營造28,這都是形式主義傾向的必然產物。
在審美標準多元化的今天,文學研究也應適應時展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視角。載道宗經不再是今天文學研究者必須要恪守的惟一的批評標準。因此對南朝文學的形式主義傾向,應給予重新評
價。形式主義美學家英國的克萊夫?貝爾認為:“‘有意味的形式''''是藝術品的根本性質”?!皩冃问降挠^賞使我們產生了一種如癡如狂的,并感到自己完全超脫了與生活有關的一切觀念……可以
假設說,使我們產生審美的感情是由創造形式的藝術家通過我們觀賞的形式傳導給我們的”29。形式是審美活動的起始點,形式本身就是審美對象。當我們面對南朝詩、賦及駢文等文學作品時,首
先打動我們的正是那雕繪滿眼、音韻流利的純形式的美。形式主義美學只強調“有意味的形式”,雖然有其片面性30,但對研究南朝及后世作家重視藝術形式的創新、藝術本體的方面具有啟示作用。
文學作品的形式,是一種寄寓著作家美感的精神的外化形態。古羅馬美學家普羅提諾認為,石塊與石雕的不同不是“石料”本身,而是藝術家賦予了石頭以理式(形式),形式中已注入了藝術家的
創造和生氣,本身就是美的顯現31。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說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對當時文士來說,因
為生活體驗的相對貧弱,若從內容方面追求“新變”,不啻登天之難。因此他們把注意力和才力傾注于形式創新這相對易于達成的一途,實際上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就這一點來說,此時文士努力追
求的,實際上是一個可以等同于“文學”概念的“有意味的形式”。這種形式的文學,在當時達到使“世俗喜其忘倦”的程度,說明了文學一旦擺脫了束縛之后散發的巨大魅力。
四形式美學對文體探索的影響
南朝的文學的形式美傾向的重要價值,還表現為對文體研究的影響。當時大多數重要文人都參與文體問題討論,更加細致地辨別和探索文學文體的實質問題。這種風氣的形成,除了文體自身日趨豐
富的原因之外,南朝佛經翻譯對譯經語言形式和譯經文體的理論對文人論文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首先,文體分類方面較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以代表性的著作來看,《文選》的分文體為三十七類,是在總結前人文體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要求提出來的32?!段男牡颀垺穭t將文體分為三
十五種,各種之下,子類繁多,共論及文體七十八類之多,分析十分細致33。比起此前《獨斷》、《典論?論文》、《文賦》等文體分類理論,要完備得多。這與當時文學文體與應用文體的發展狀況是相
適應的。
其次,對各種文體的特征、演變的研究更加深入?!段男牡颀垺肺迨渲形捏w論部分占二十篇,詳論文體三十三種。以其論證之詳盡、之賅備而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可謂我國古代文體論
發展的高峰。更為重要的是,此時還出現了專論某一文體的文體論專書(如《詩品》的專論詩歌即是)和專論某種文體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征的專論(如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等)。從研究的視角來
看,既有對文體問題的共時性研究,以明確不同文體之間的異同;也有對同一文體的歷時性研究,探索文體演變中關鍵性因素與社會文化的互動規律。這些論著在論文體方面都已涉及到現代文體學的許
多核心內容,表現得具有相當的科學性。
再次,對文學文體的語體風格的描述更清晰,對其創作規律的總結更系統。當時文學文體主要有詩、賦及其它各體文章。對詩、賦、駢文文體語言形式特征的探討,主要集中在語言形式的“文”“
質”構成方面。王運熙先生指出:文與質在中國中古時期是一對重要的文學概念,絕大多數場合指作品語言的文華與質樸和以此為基礎的作品整體風貌。南朝劉勰、鐘嶸均主張作品應以文質兼備為理想
標準,其具體化則是文采與明朗剛健的風骨相結合。蕭統、蕭綱、蕭繹等人雖更重視文采,主張“詩賦欲麗”,但均以文質彬彬為批評標準34。詩賦欲麗之說,發端于曹丕,到南朝時有了更為豐富的內
涵,成為各代文學批評語境中的主流話語35。西晉以來形成的譯經文體理論探索至南朝時期走向成熟,普遍為僧眾及文士認可,佛經傳譯對譯經文體的討論也主要集中在文質問題上。如鳩摩羅什談譯經
即云“兩釋異音,交辯文質”36。慧皎評安世高所譯文體“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而不倦焉”37?;圻h論譯經文體亦云:“靜尋由來,以求其體,則知圣人依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
質,則疑者眾;以質應文,則悅者寡……令文質有體,義無所越?!?8這些關于文質問題的深層次討論,影響到文壇上不同流派對詩歌語言形式及表現藝術的討論39。南朝梁代文壇即有趨新、守舊與折
衷之別40。其差異也表現在他們對于魏晉以來形成的詩歌的“麗”的文體特征有不同的看法,也即文質問題的看法。趨新派以蕭綱、蕭繹、徐陵、庾信等為代表,追求形式華美,講究聲律、對偶,注意
篇章結構,喜歡擺脫常規,自出“新意”。守舊派以蕭衍、裴子野、劉之遴等為代表,主張詩歌創作要熔鑄經典語言,追求典雅壯麗的風格。折衷派則以劉勰為代表,主張應“資故實”、“酌新聲”,
“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括乎雅俗之際”(《文心雕龍?通變》),擷取兩派之長,避免其短,寫出既“典”且“華”的作品。
“麗”本是主要偏重詩賦形式的,根據當時文人的表述來看,它具體指“文翰”、“文采”、“采藻”、“聲”、“體裁”等語言形式的特征。如劉勰說“宋代逸才,辭翰林萃”(《文心雕龍?才略
》),特指文采;沈約說“爰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興會飆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宋書?謝靈運傳論》),特指語體和聲韻;蕭子顯則云“顏、謝并起,乃各擅奇;休、鮑后出,咸亦標世。朱藍
共妍,不相祖述”(《齊書?文學傳論》),則指詞藻而言。此外如江淹的《雜體詩序》、裴子野的《雕蟲論》等都細致地討論了詩歌文體或語言形式方面的問題。
除此之外,形式主義思潮對文體的關注還體現在新文體的創造方面。以詩歌為例,南朝文士普遍認為“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故十分注意于對詩歌表現藝術的努力探索,在詩體上不斷創新:從個
體風格方面說,有所謂“何遜體”、“吳均體”等;從語言形式方面,有所謂“永明體”、“宮體”,可謂新體疊出。這方面前人所論甚為詳贍,茲不贅述。
由上所述之文體分類、文學文體特征研究以及文體風格描述的細化趨勢來看,形式主義美學傾向所引發的文體探索在深度和廣度上,無疑是超越前代的。五形式批評范疇的建立南朝文學的形式主義
美學傾向的影響,還表現為這一時期文學批評方面形式批評范疇的建立。換言之,就是文學批評實踐和理論從基本方法和范疇的建構方面,在不割裂形式與社會文化內容的前提下,普遍表現出對文學語
言形式的重視。和西方形式主義批評過分倚重文學作品語言結構的靜態、孤立分析的方法相比41,表現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整體觀。
首先,建立了釋名彰義,原始表末,敷理舉統,考鏡源流的文體研究模式。在東漢以來文體大備的情況下,晉代摯虞的《文章流別志論》和李充的《翰林論》在分別文章體制風格的基礎上探討各體
文章源流。南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文心雕龍》42,依其《序志》所述,其著作動機是不滿于當時“文體解散”,“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的局面,想彌補論文體“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
”的缺陷。從《明詩》到《書記》二十篇,通過對文體及作家的分析綜合對相關文體的發生發展的歷史進行“原始以表末”的描述。不僅如此,其批評標準主要也是在結合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側重于形
式與結構。其批評方法則是《別錄》及《漢書?藝文志》以來形成的“考鏡源流”的方法43。鐘嶸《詩品》的著述動機,也主要是不滿于魏晉以來論文“皆就談文體,而不顯優劣”的情況,而要品第古今
詩人的高下及其詩體風格的源流。鐘氏所用的批評方法,主要有比較批評法、歷史批評法、摘句法、本事批評法、知人論世批評法、形象喻示批評法等44。而其批評的標準,也是在重視詩歌內容的前提
下,強調其形式及藝術表現手法?!对娖贰菲返谠娂遥嘤谩绑w”、“文體”、“辭”、“語”、“辭采”等范疇,就是最好的說明。這就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現代意味。
其次,形成了以句法為核心的文體批評標準。以《文心雕龍》為例,如《明詩篇》云:
故鋪觀列代……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劣谌s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則明于圖讖;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巨細或殊,情理同致。
劉勰立足當時系統總結了此前以詩歌的句式特點為準討論詩體的理論,并用之于批評實踐,表現出重視詩歌語言的形式批評理念。《樂府篇》論音樂和歌詞的配合,指出增損歌詞、確定句法對于樂
府詩的意義,認為樂府“聲來被辭,辭繁難節”,歌辭形式因素很重要45?!对徺x篇》探討賦的源流也十分重視賦的語言形式和結構因素。這種代表著一代風氣的形式主義,在其創作論和批評論中表現
得更為突出,如《情采篇》論述文學作品構成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從“文”的本義來看,“情文”、“形文”和“聲文
”均側重于語言形式的概念46。
此外,《熔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事類》、《煉字》等篇,還詳細論述了文學創作中形式和結構的問題,包括語詞搭配、句法結構、調聲制韻、隸事用典
結構剪裁等多方面。構建了從總結語言運用出發揭示文學創作常法的頗具現代特點的理論模式。亦以文學的語言形式和結構,即所謂形文、聲文和情文為文學創作和批評的出發點。
再次,樹立了以語言形式為標準的文學與非文學的觀念。中國古代文學與非文學的存在著交叉現象,僅憑內容很難劃分其界限。貫穿整個中古時期的“文”、“筆”之辨的核心,是作品語言的有韻
與否47。這個主要從語言形式為出發點探討文學與非文學界限的嘗試,既照顧到古代文學的實際,解決了文體劃分的難題,同時也表現出形式為先的文學思想,體現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民族特色。
總之,形式是一切認知和審美活動的起始點,一定的內容總是會外在地表現為特定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結構就是文學作品的本體顯現。從這一角度看,南朝文學批評思
想中有意凸現形式的傾向是具有科學性的。
東晉南朝時期的形式主義文學思潮的實質是思想、哲學的劇變所引發的對于語言功能的自覺意識,其具體表現是詩、賦、文的駢偶化、律化傾向;形式主義思潮的結果是文學的語言質素被充分地呈
現,本體得到確立。借用俄國形式主義的代表人物羅曼?雅格布遜的話說:“形式主義”“這種說法造成一種不變的、完美的教條的錯覺,這個含糊不清和令人不解的標簽,是那些對分析語言的詩歌功能
進行詆毀的人提出來的。”48南朝形式主義文學思想是有其自身價值的,不應否定或漠視它。
注釋:
①形式主義(formalism)這個概念,是由瑞士語言哲學家索緒爾首先提出的,受其語言哲學的影響,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在俄國形成形式主義美學思潮。其代表人物雅格布遜等人認為“文學性”
是指文字中的形式與語言結構,他們致力于論證這個“文學性”,以作為評價文學的標準。這一流派的思想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迅速傳到歐洲各國,出現了布拉格學派、結構主義等重要的美學和批
評流派。這一流派的主張雖有偏頗,但對于文學本體論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中國文學研究中的“形式主義”特指創作中過分注重形式技巧的唯美主義傾向,與西方文藝理論中的“形式主義”略
有不問。
②就筆者所見,一般的文學史著作和相關論著對此大都一筆帶過或避而不談。袁濟喜從美學角度出發提出形式美的論點,并且對其價值有明確的評價。見袁著《六朝美學》第九章“形式美理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58頁。趙《西方形式美學——關于形式的美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章“中國形式美學與‘道''''”對中國形式美學的理論形態作了簡要概括。但
因論題所限,對于南朝形式美學的成因、具體內容、重要影響等尚未作專門研究。
③參湯用彤《讀人物志》,《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版。
④葛兆光《玄意幽遠——公元三世紀的思想轉變》,《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340貝。
⑤轉引自涂紀亮《現代西方語言哲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84頁。
⑥湯用彤認為玄學的發展可以粗略分為四期:“(一)正始時期,在理論上多以《周易》、《老子》為根據,用何晏、王弼作代表。(二)元康時期,在思想上多受《莊子》學的影響,‘激烈派''''的
思想流行。(三)永嘉時期,至少一部分人士上承正始時期‘溫和派''''的態度,而有‘新莊學'''',以向秀、郭象為代表。(四)東晉時期,亦可稱‘佛學時期''''?!币姟稖猛畬W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304頁。
⑦如《世說新語?賞譽篇》注引《晉陽秋》說:“樂廣善以約言厭人心,其所不知,默如也。太尉王夷甫、光祿大夫裴叔則能清言,常曰:‘與樂君言,覺其簡至,吾等皆煩。''''”
⑧參方立天《梁武帝蕭衍與佛教》,刊《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4集。
⑨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⑩陳允吉《古典文學佛教溯緣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頁。
11參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翻譯文學與佛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重印本,第197—201頁;陳寅恪《四聲三問》,收《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持世經?本事品》說:“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文辭、章句。”龍樹《大智度論》云:“是若波羅蜜因語言文字章句可得其義,是故佛以般若經卷殷勤囑累阿難……語言能持義如是,
若失語言,則義不可得?!?/p>
13見《般若無知論》,《肇論吳中集解》。
14《與隱士劉遺民等書》,《廣弘明集》卷二十七上。15見《出三藏記集》卷一。
16見《南齊書》本傳,引文據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四十一“校勘記”引黃侃校記。此段文字的解釋參郁沅、張明高之說。見所編《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張融條之“附札”,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第289頁。
17張融《門律自序》,見《南齊書?張融傳》,引文據中華書局點校本。
18《南齊書?張融傳》引張融語。
19見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附錄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0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引文據中華書局標點本。21沈約《答陸厥書》,見《南齊書?陸厥傳》。
22郭紹虞《駢文文法初探》,收《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88—419頁。
23參啟功《漢語現象論叢》,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52頁。
2425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
26詳參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三聯書店1996年版。
27《文心雕龍?通變?贊》。
28參拙文《南朝賦的詩化傾向的文體學思考》,刊《文學評論》2001年第5期。
29貝爾《藝術》,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頁。30參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211頁。
31普羅提諾《九章集》第一部分第二節,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8頁。
32穆克宏《蕭統〈文選〉三題》,《昭明文選研究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33羅宗強《劉勰文體論識微》,刊《文心雕龍學刊》第6輯。
34參王運熙《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刊《文學遺產》2002年第5期。
35參張方《說麗》,見其《中國詩學的基本觀念》,東方
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6頁。36僧?!洞笃方浶颉?,《出三藏記集》卷八。
37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湯用彤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版。
38《大智度論鈔序》,《出三藏記集》卷十。
39蔣述卓指出佛經翻譯于東晉劉宋為盛,對于譯經文體的討論也有偏于質(直譯)、偏于文(意譯)、折中(文質相兼)三派之別,梁代文論三派與此有關。見其《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江
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頁。
40周勛初《梁代文論三派述要》,載《中華文史論從》第5輯,中華書局1964年版。
41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紀美學》第六章、第七章,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42除《文心雕龍》之外,劉宋傅亮的《續文章志》、邱淵之的《文章錄》、顏峻的《詩例錄》、沈約的《宋世文章志》與《文苑》、任《文章始》、張率《文衡》、姚察的《續文章志》等,均以選
文錄詩、以立范式為目的。由此也可看出南朝人對文學語言形式的重視。43傅剛曾以“始”、“源”、“本”為關鍵詞,對《文心雕龍》中使用“考鏡源流”的方法探討文體的實踐進行總結,得14例,
說明“考鏡源流”是劉勰論文體的主要方法。參傅著《〈昭明文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頁。
44參曹旭《詩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41—167頁。張伯偉《鐘嶸詩品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版)概括鐘氏批評方法為:品第高下、推尋源流、較量同異、博喻意象
、知人論世、尋章摘句六種。其中對推尋源流的方法及其對后世詩文批評的影響論述尤詳。
45參楊明師《釋〈文心雕龍?樂府〉中的幾個問題——兼談劉勰的思想方法》,刊《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46參張法令《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第七章“文與形式及其深入:中西審美對象結構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75頁。
關鍵詞:民俗文化;海洋性特征;海南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999(2016)03-0088-03
海南省是我國國土面積(陸地面積加海洋面積)第一大省,其中陸地面積3.54萬km2、海洋面積200萬km2,海洋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海南是我國移民海外歷史最早的地區,500萬海南籍海外華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已成為我國第三大僑鄉。華僑文化的血緣、地緣親情形成了海南獨特的民俗文化。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漢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海南北部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為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對望,東南和南部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海南的區位優勢愈發明顯。
一、海南民俗文化概說
海南有漢、黎、苗、回等30多個民族,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海南社會風俗顯得更加異彩紛呈。歷史上有多次移民海南的,尤以秦朝、西漢、隋唐、五代、元朝、清朝等時期為盛。各民族遷入海南,帶來了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漢族文化,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的民俗與文化。各民族的民俗與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形成了“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多元的海南特色民俗文化。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海南的民俗與文化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王天津等主編的《明珠海南的民俗與旅游》,邢植朝主編的《海南民俗》,焦勇勤、孫海蘭合著的《海南民俗概論》,李明天等主編的《海南椰文化民俗三月三》,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編著的《海南民族研究論集》,王養民、馬姿燕合著的《黎族文化初探》,王建成主編的《首屆黎族文化論壇文集》,王學萍主編的《中國黎族》等,研究內容包括生產、建筑、飲食、服飾、人生禮儀、、民間藝術、民間語言文學、民間文體娛樂等民俗與文化,但研究重點主要是海南陸地的民俗與文化,極少涉及海南的海洋性特征。
二、海洋民俗文化研究綜述
海洋民俗文化是指人類受海洋影響而形成的敬畏海洋和利用海洋的觀念意識、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及行為準則。具體而言,就是沿海的人們由于受海洋廣闊、寬宏、潮汐、風暴、神秘、流通等特性的影響而衍生的人文特性和精神,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生產和生活等方面形成的行為準則、風俗習慣和處世方式[1]。山東、廣東、福建、臺灣、浙江、江蘇、香港等地的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成果豐碩,內容主要包括:(1)區域海洋民俗文化研究。劉芝鳳認為,區域民俗源于該區域民眾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中相互磨合、影響及認同,閩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位置形成了特殊的海洋民俗文化,兩岸文化的共性較多,為海洋文化共建提供了豐富的對接項目和資源[2]。(2)移民與海洋文化關系研究。曾少聰研究發現,明清以后隨著閩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閩南僑鄉形成了一些海洋性習俗,使得閩南文化兼具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特征,如國內親人將客死海外者的靈魂引渡回來的“引水魂”儀式[3]。(3)“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民俗文化相關性研究。楊國楨認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海洋文化的理論支撐[4]。(4)海洋民俗文化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的影響研究。徐曉望、徐思遠認為,臺灣從開始發展海洋經濟就受到閩粵海洋文化的影響。漳潮的海盜文化是臺灣開發的基礎,而閩粵沿海以出口為導向的海洋經濟移植是臺灣經濟能夠迅速走在全國前列的根本原因[5]。(5)海洋民俗體育文化研究。黃玲指出,海洋民俗體育是海島民眾在海洋生產生活中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和海洋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海洋民俗體育活動從娛樂性、隨意性轉向競技性、正規性,由娛神、娛己向娛人轉變,其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和傳承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其保護和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急需采取相應的發展策略[6]。(6)海洋民俗文化遺產保護、開發與傳承研究。毛?,撝赋?,海洋民俗文化反映了海島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現了當地漁民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應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去解讀海洋民俗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內涵,傳承與保護海洋民俗,凸顯其生存智慧與文化內核[7]。(7)海洋文化比較研究。陳思從歷史角度比較了閩臺海洋文化發展,認為臺灣的海洋文化雖然是閩南海洋文化的移植和延伸,其發展迅速[8]。安成浩從海洋史和海洋文化兩個方面考察了中、日、韓三國的海洋文化研究動向,認為需要進一步拓展區域研究、比較研究、生態研究,打破一國史觀的界限[9]。(8)海洋民俗文化著作相繼出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編寫的《中國南海民俗風情文化辨》等“中國南海文化研究”叢書由廣東經濟出版社于2013年6月陸續出版,許桂香主編的《中國海洋風俗文化》等“話說中國海洋系列”叢書也由廣東經濟出版社于2013年7月出版。海南的海域面積達200萬km2,但海南既不是海洋經濟大省,也不是海洋文化強省。海南大學海洋學院由水產系演變而來,以海洋自然科學研究為主,海洋人文研究嚴重匱乏[10]。海南的海洋民俗與文化研究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1)海洋民俗文化論文僅有9篇,研究成果不多。(2)海洋民俗文化專著僅有1部,專題研究嚴重不足。陳智勇的《海南海洋文化》從古代海南的海洋文化發展歷程、海洋性生活習俗、生產習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學、海洋文化、海路文化、海洋旅游文化等方面論述了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綜上,國內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成果豐碩,但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研究嚴重滯后。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系統研究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不僅有利于充實“海洋民俗學科”的內容,完善海洋國土研究中人文資源學科建設[11],而且有利于促進海南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增強國際旅游島的文化軟實力[12],助力“海洋強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三、海南民俗文化的海洋性特征
長期以來,海南堅持以農業為主,受中原儒家文化影響,海南的民俗文化“陸地性”特征明顯。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與“海洋強省”戰略的實施,海南的陸地旅游與海洋旅游協調發展,古樸的海洋民俗文化獲得了新生,具有突出的“海洋性”特征。
(一)勇闖南海,耕海民俗文化特色鮮明
海南地處我國最南端,海域面積200萬km2,耕海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滲透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1)海洋特色節慶。一是潭門南海的傳統文化節內涵極為豐富。自宋朝、元朝開始,潭門、文昌等地的漁民就自編自用了南海航道《更路經》,并于2008年6月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古以來,潭門漁民就有開捕祭海的民俗,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2015年8月1日,潭門第6屆南海傳統文化節暨首屆趕海節隆重開幕,既有傳統的祭海儀式,也有多項趕?;顒?,吸引了來自全國的8萬多名觀眾。二是傳統節日與海洋習俗相融合。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南很多地方,農歷五月初五既是端午節也是漁家的“平安節”。是日,博鰲漁民先去祭石,然后成群結隊去海邊“洗龍水”,祈求身體健康、平平安安。(2)黎族船型屋。黎族人普遍認為船型屋是為紀念渡海而來的祖先而建,因其外形酷似船篷而得名。船型屋的建造技藝已于2008年6月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保存了81間船型屋,被譽為是“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園”和少數民族傳統民居的“活化石”,這些船型屋承載著黎族人諸多的傳統文化和原始記憶[13]。(3)海洋特色飲食。一是黎族特有的風味美食“南殺”(黎家酸菜),腌制方法獨特,無論是魚類、肉類,還是野菜、野果類“南殺”,都有一股濃郁的氣味,是黎族招待貴客的佳肴。二是回族的美食“酸湯魚”,以三亞產的天然酸豆、酸楊桃等為配料,精心制作而成,味道極鮮??梢?,海南少數民族在征服、利用海洋的過程中,飲食民俗也發生了重大改變。
(二)河海情深,民間海神信仰文化濃厚
海南島上的各民族漂洋過海而來,以海謀生,海洋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時,島上有萬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寧遠河、松濤水庫、南麗湖等河流和湖泊,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使海南具有河海特色的民間信仰獨樹一幟。一方面海南天后圣母節、二月二“龍抬頭”祭海大典、七月半“祭船公”等海洋神靈信仰文化濃厚;另一方面媽祖、水尾圣娘、108兄弟公等河海神靈雕塑或建筑遍布海南。其中,媽祖信俗于2009年9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媽祖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航海保護神,早在宋元時代,媽祖文化便隨福建或廣東商人傳到海南,現在每逢媽祖誕辰(三月廿三)和忌日(九月初九),??诟魈旌髮m都要舉行媽祖祭典。
(三)內外交融,海洋民俗文化異彩紛呈
海南是個移民島,島內、外各民族交流頻繁。一方面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漢族、苗族、回族亦是海南的世居民族,與彝、侗、瑤、壯等少數民族交往密切,為海南的區域特色民俗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海南與東南亞諸國交往頻繁,為海南民俗的多樣性注入了新鮮的血液[14]。據統計,海外的瓊籍華人華僑有320萬之多,尤以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較多。獨具地方特色的海南“臨高漁歌”,充滿神秘色彩的海口“天后祀奉”,別具一格的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祭船公”,孕育漁民智慧的“南海航道更路經”,具有熱帶海島特色的“椰子節”,初現活力的海南“趕海文化節”,延續至今的農歷五月初五漁家“平安節”,規模越來越大的“二月二龍抬頭”祭典儀式,蔚為壯觀的端午節海邊“洗龍水”,人氣越來越旺的海南“歡樂節”等,為島內、外民眾的交往打造了平臺,既促進了國內各民族的交往,也促進了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形成了海南多元一體的海洋民俗文化。
(四)內容與功能,由單一向復合化演變
民俗的形成與地理環境、天文歷法、科技水平、等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科技繁榮和各民族交往頻繁,民俗活動逐漸集信仰、經濟、社交、教育、娛樂等多重功能于一體,成為節慶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瓊海至今仍然保存著一條商埠古道———溪仔古道,其西連溪仔碼頭,是嘉積的通商發源地。古時,很多大陸商船行經瓊海的嘉積萬泉河,為求媽祖保佑,便在河畔籌資修建了“南天圣娘廟”。1969年,因修建嘉積水電站使萬泉河的海河通道被阻斷,但碼頭右邊的“南天圣娘廟”得以保存。現在該廟不僅是單純的海上保護神形象,而且成為了附近居民求子、求財、求平安和求姻緣之地,媽祖信俗的內容及功能由單一向復合化演變。
四、結語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向縱深發展,“海洋強省”“海洋強國”戰略逐步實施,以及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交往進一步頻繁,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研究嚴重滯后的現狀將得到改觀。加強海南民俗文化與海洋民俗文化的相關性研究,強化海南與其他省市和南海諸國的海洋民俗文化比較研究,有助于推進“海洋強國”與“一帶一路”戰略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戴勝德,黃偉宗.中國南海海洋文化傳[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
[2]劉芝鳳.閩臺海洋民俗文化遺產資源分析與評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曾少聰.閩南的海外移民與海洋文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4]楊國楨.海洋絲綢之路與海洋文化研究[J].學術研究,2015(2).
[5]徐曉望,徐思遠.論明清閩粵海洋文化與臺灣海洋經濟的形成[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6]黃玲.海洋民俗體育的內涵、流變及發展策略[J].中國體育科技,2009(3).
[7]毛?,摚幕鷳B學視角下的海洋民俗傳承與保護:以浙江寧波象山縣石浦漁港為例[J].文化遺產,2011(2).
[8]陳思.從歷史角度比較閩臺海洋文化的發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9]安成浩.中日韓海洋文化研究動向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14(2).
[10]陳智勇.海南海洋文化[M].??冢汉D铣霭嫔?,2008.
[11]李傳朝,宣正明.淺談海南海洋民俗學科研究的重要性[EB/OL].[2015-10-14].
[12]朱兵艷,劉士祥,蔣秀娟,等.海南民俗文化漢英翻譯研究:接受美學的視角[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13]吳平.東方白查村黎族船型屋探密[EB/OL].[2015-10-21].
[14]焦勇勤,孫海蘭.海南民俗概說[M].??冢汉D铣霭嫔?,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