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態資源

生態資源

時間:2022-07-04 08:19: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資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態資源

第1篇

生態效益決定著這項工程存在和實施的意義,而經濟效益決定著這項工程實施的動力,只有取得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才會產生社會效益。這些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涵蓋了林業建設發展的全方位,是實現森林保護的基礎。只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才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意義,才能讓社會加大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使森林資源得到保護。森林保護必須以林業工程建設為標志,必須從林業建設與管理上看到國家對森林資源保護的重視與決心,并上下齊心做好森林保護工作。

高效林業產業建設是保護森林資源的屏障

森林資源最重要的是保護,只有合理地保護這些資源才能讓其資源發揮其生態價值。但為什么仍有很多人總是破壞森林資源,無疑是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發展高效的林業產業,是將林業從林木的種植、管護、砍伐形成一體的產業結構,讓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制度化與規范化。只有林業產業發展成型、有序,讓林農從產業中按部就班地得到了經濟利益,才不會對森林資源起破壞的念頭。林農如果忙于林業產業的正常生產建設,也就無暇顧及對森林資源的破壞。當林業產業為林農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時,林農也就不會想到通過破壞森林資源來增加收入。高效林業產業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興林與富民的關系處理適宜的一種途徑。林業產業建設是面向市場、規范有序、集約經營且富有活力的。其林業類型涵蓋種植業、木材業、物流業、旅游業等多種,而其經濟效益雖然是由“林業”來帶動,但最終并不是都是以砍伐林木來實現的。健康的、科學的、合理的、先進的、高效的林業產業結構是富有活力的、具有發展潛力的一項產業,雖然從最初的形成到最終的成熟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其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生態收益與社會收益是不容小覷的。然而,就保護森林資源這方面來說,加快高效林業產業結構建設,是為保護森林資源增添了一道屏障,轉移了一些人的注意力,讓人們看到了更為廣闊的林業產業發展思路。

分類施策是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方法

森林資源有不同的類型,其中有的是商品林,有的是公益林,其在森林體系的地位與作用也是不同的。商品林主要是作為商品進行銷售,其種植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對林木的砍伐獲得經濟收益,這些森林進行砍伐申請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砍伐政策。而公益林地,無論是公有制,還是林農私有,都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公益特性,其生長與種植都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的公益性為第一目標的。這些林地雖然在多年后,一些林木成材后,達到了砍伐的要求,或者有些林地在干旱或病蟲害的侵襲下,發生死亡,可以實施砍伐,但對于這種情況,相關工作人員應到現場去進行實地考查,掌握情況,最終做出是否可以進行砍伐的批示。對不同森林資源實行分類施策,是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的一種表現,是辯證主義方法論在實際工作中的一種應用。只有針對不同的林業性質,做出不同的決策,才能讓整個森林的保護更有人性化,其具有促進林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保護制度的建立是保護森林資源的可靠依據

合理地保護森林資源就應建立與不斷完善資源的管理體系。通過采用立法、執法來達到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將森林保護納入到法律、法規的范疇內,幫助人們樹立森林保護的觀念,讓人們認識到破壞森林的嚴重后果。除了要將森林保護納入到法律的范圍內,還要加強林政資源管理機構的建設,加強稽查力度和檢查站的檢查力度,改善護林隊伍工作條件。同時還要加強林地檔案的管理。無論是林地林權、退耕還林檔案都要存檔與管理。積極地開展森林執法與綜合治理工作,強化管理措施,堅決制止毀林開荒、亂砍亂伐、亂占林地的違法行為。還應加強防火宣傳。火向來是森林的天敵,部分農村地區人們的防火意識淡薄,遇到火災時,撲救能力不強,應爭取做到防火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與專業化。此外,保護森林的另一個方面是防治病蟲害。對于生物防治工作應該“預防為主、科學防控為輔”,采用科學的、先進的防治方法進行整個林區的防疫控制,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自身抗御林業有害生物功能,提高預防和消滅林業有害生物的能力。重點完善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體系、檢疫御災體系、防治減災體系、應急反應體系和防治法規體系的建設。

科技興林是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林業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也同要適用。要想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林業保護政策,就要促進技術的創新與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只有科學技術才能支撐整個林業的建設,才能讓森林資源在將來一段時間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在林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存在于林木品種的改進,林業工程建設的發展,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積極培養先進的科技人才,出臺更多的政策,讓有知識、有才華的年輕人投入到森林保護的這份事業中來。讓更多的人了解森林資源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一種表現。

第2篇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陸地水文過程與生態環境變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區域水文狀況與水文環境的好壞,而區域水文情勢則對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長期以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往往沒有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水資源分配問題,致使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出現退化,表現出類似上述的各類自然生態問題。為根治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務院制定并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開展,生態環境用水問題將越來越突出,研究我國生態環境用水,對于實現我國水資源區域間、部門間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生態環境用水的計算方法

計算時需考慮的幾個指標:①河流流量指標:一般情況下,河道內應保證60%的水質達標水量,流量減少會直接影響其生態功能。人類為維持生活、生產和生態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應超過河流徑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積與水量:城市水體面積的比率直接關系到城市空氣的濕度和溫度,是城市生態的重要指標。采用河湖占城區面積比來反映城市水生態狀況;③濕地指標:濕地面積比率反映了濕地影響的大小。以濕地面積、濕地水體面積和濕地比率作為衡量濕地狀況的指標;④地下水指標: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儲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僅不能補給地表水,而且濕地和河流就很難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難以生長。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應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質指標:水質狀況決定了水體發揮什么樣的功能和發揮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態功能。水體水質是反映水體好壞的定量體現;COD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實現“總量控制”的重要指標;污水處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決定著進入水體污染物的總量。流域排污總量,應在河流徑流量的1/40以內,以達到自然稀釋,超標的一定要達標排放。

3濕地生態環境用水

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但關于濕地生態環境用水的核算,還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法。目前關于濕地生態環境用水量的核算,大多參照河流生態環境用水進行核算。如濕地基本生態環境用水量,可采用濕地的陸面和水域蒸發量代替。

4回補超采區地下水生態環境用水量

在地下水超采區,用于保護與恢復地下水位所用水量即為回補超采地下水生態環境用水量。1993年世界銀行的水資源政策文件明確了地下水可再生性維持的標準,即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決不能超過地下水補給量,但缺乏有關生態環境用水量的確定標準,因此計算比較困難。

(1)全局出發,實現水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水資源優化、合理配置的主要目標就是協調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動態關系,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配置,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保證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其實質就是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的分配效率,在一個特定流域或區域內,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舉,對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合理解決各部門和各行業(包括生態環境用水)之間的競爭用水問題。

(2)建立健全水權管理體制,加強生態環境用水的權屬管理:在過去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體制下,水資源使用成本近乎為零,擠占生態環境用水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水資源任意開發利用,很難避免無序侵占和浪費。當水資源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時,其使用價值相應提高,這就更加劇了資源的無序侵占與過度利用。而這種無序侵占與過度利用所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更加明顯,如河道斷流、生態環境惡化等。

水權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明晰用水者的權益界定。特別是生態環境水權的確立及其水權主體的明確,則將有利于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從而保障公共利益。從國外經驗看,生態環境水權通常由政府機構監管或由專門成立的非政府公共機構享有。南水北調水資源的分配為調整界定初始水權、確立生態環境用水權提供了最好的契機。而這一水權,在初期可以暫時由流域機構等各級水權管理機構分級監管,待時機成熟后再轉入特定的公共機構。

此外,水權制度的引入,可以改變過去取水許可以一次性授權水量分級標準而不控制總量的弊端,真正實現由流域機構統一管理水權,并通過省(自治區、直轄市)際水權管理權限的劃分等法定程序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級管理相應的水權,必要時省也可以通過市(地區)際水權管理權限的劃分等法定程序授權市(地區)分級管理各自的水權:從而,在總量上控制、限制和避免超量用水,真正保障生態環境水權名實相符。

(3)實施水資源分類分級優化配置管理:目前,在流域內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下,水資源的管理方式較為粗放。首先,從水資源的特性上看,尚未將可更新的水資源(如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與難以更新的水資源(如更新時間達千年以上的深層地下水)加以區別對待,也未將可以導致地面沉降、含水層破壞的承壓水超采與一般潛水超采相區別。這實際上模糊了生態環境破壞成本,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今后的水資源管理中,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深層地下水的開采以及承壓水超采的限制,一方面在取水(水權)許可中嚴加限制,另一方面可通過提高水資源費等手段提高取水成本。

其次,在流域水管理中還有必要建立鼓勵水資源優質優用,污水監管的管理模式。如,一般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達到農業用水標準的,可以再利用;農業回歸水經過必要的處理后,還可以進一步用作濕地、河口沖淤等生態環境用水。而水資源優質優用的目的,則是通過對不同水質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可利用水量。其關鍵在于,污染的控制方式。一方面,需要通過清潔生產降低污染物總量,促進水資源保護,嚴格控制生態環境污染,提高水資源質量;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導污、治污、天然降解等治污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提供生態環境用水。

此外,還應注意到,由于流域生態環境破壞積重難返,生態環境的恢復必定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因此,選取合適的治理恢復目標極其重要。從用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上游生態環境用水是最容易獲得和保障的;河流的排鹽、排沙及魚類泅游等功能的恢復、河口沖淤平衡的實現以及河口生態恢復則可能需要數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

第3篇

一、生態旅游的特點及功能

1、生態旅游的特點

(1)生態旅游活動的普及性

生態旅游是建立在傳統大眾旅游基礎上的,因此,從參與旅游活動的游客量上看,是大眾參與;游客不僅僅只限于經濟和地位上的上層人士,普遍的職員、工人、學生等均可成為生態旅游者。在中國,生態旅游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游者的普及,還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2)生態旅游活動的保護性

生態旅游區別于傳統大眾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生態旅游是針對傳統大眾旅游對旅游資源和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而提出的。其保護性的實質就是要求旅游業中的旅游開發和旅游管理應有成熟的理論作為指導,同時,旅游者需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體現在各個方面:對開發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將其納入成本核算,并謀求持續的投資;對游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使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和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3)生態旅游活動的專業性

生態旅游是以保護性為前提,這就要求生態旅游的規劃、活動項目的設計及管理等均要有專業性,需要有專門知識的人才,這也是生態旅游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所決定的,這樣開發出來的旅游產品才是真品,才能真正滿足旅游者的需求。

(4)生態旅游活動的多樣性

生態旅游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滿足大眾的多樣旅游需求。從傳統大眾旅游中脫胎而出的生態旅游,其活動方式不只是觀光、度假、娛樂等,還根據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出現了如探險、科考、滑雪等一系列的特種生態旅游。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生態旅游活動的形式將日益豐富多樣。

2、生態旅游的功能

(1)旅游功能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活動,其實質是旅游。它是用原始的自然和人與自然和諧的意境來吸引游客,尤其是城市游客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回歸大自然的需求。生態旅游并不主張一味滿足游人旅游的需求,而是對其實行一定的限制,主要為保護的限制。

(2)保護功能

保護功能是生態旅游區別于傳統大眾旅游的最大特點,是其特征功能。保護是生態旅游的核心,因而生態旅游的保護功能體現在方方面面,從人的方面看,保護既體現在人的意識上,更體現在人們的行為上;從一個地區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來看,保護既體現在開發過程中,也體現在利用過程中。正是生態旅游的保護功能,才使其成為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二、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旅游管理體制待完善。

長白山旅游區橫跨兩個地級行政單位,包括延邊州的安圖縣和白山市的撫松縣、長白縣這3個縣級行政單位,并且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歸屬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轄。如何協調各方面,各地區在旅游開發中的地位、利益、功能、權限等。是開發長白山旅游潛力的關鍵。

2、生態環境日益退化

在保護區內由于修建高速公路,破壞了境內的大片苔原植被,至今尚留有滑坡和水土流失的后果;在第二號電站引水渠道工程興建中,僅因選線不合理就造成6359m2的綠地破壞,其中,破壞岳樺64棵,破壞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牛皮杜鵑1150m2;在海拔2590m的高速公路兩側,1983年樣品調查,植被覆蓋率為30%,植物種屬7種,1996年再次調查時,植被覆蓋率降至10%,種屬降至5種[8]。受經濟利益驅使對高峰期游客數量不加控制,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環境監測措施,導致環境污染和退化。

3、特色旅游資源優勢未能充分開發

目前,長白山西坡、南坡的特色旅游資源(景點)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游人主要集中在北坡天池上下,造成該區環境容量超載,給本來生態比較脆弱地段的植被保護帶來嚴重隱患。

上述可見,生態旅游開發中之所以會存在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在開展生態旅游時,沒能很好的進行全面的規劃,只是為了經濟利益而盲目的開展各種生態旅游活動,沒有真正理解生態旅游的含義,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保護策略

1、打造長白山特色品牌

長白山生態旅游要在立足觀光型旅游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優化旅游產品的品種組合、時間組合、空間組合,促進轉型,營造綠色、純樸的旅游環境,要廣泛來用橫向聯合、整體聯合、聯合促銷、打造品牌、共同受益,提高旅游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以吸引游客,推動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

2、建立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和保護系統

在保護區建立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旅游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以此來衡量生態旅游開發的科學性是當務之急。

保護是實現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設立自上而下的保護系統,制定保護目標和措施,在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上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具體對策為:①積極宣傳引導,提高環境意識。②認真科學規劃,保護重于泰山。③增加環境投入,完善治理機制。④加大執法力度,嚴格依法辦事。

3、確定合理的游客容量,實行定點、定時、定量旅游

長白山生物圈保護區游客容量應限制在6000人/日之內,最高不宜超過7000人/日,并規定旅游時間不要全年或全天都開放,減少保護區的壓力。

4、加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教育工作

第4篇

生態完好,純凈自然。菁盛鄉地處大石山區,原始植被保護較好,氣溫恒定,年平均氣溫20℃,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紅水河流經境內21公里,河道曲折迂回,水流湍急,山峻水秀,水汽充沛。老年人一般很少外出,在屋前屋后勞動,種植玉米、喂養豬羊等,主要飲食是玉米稀飯和苦麻菜,常食野生山葡萄或飲葡萄汁,肉類食物也為自家養殖。老年人生活來源取之于自然,與大自然的生生息息緊密結合在一起。孝道蔚然,民風淳樸。菁盛鄉偏離鬧市,受物欲的刺激較少,保持良好的民風,有崇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家庭和睦。在訪談中,筆者側重詢問了6位百歲老人的家庭情況。這些百歲老人的家庭成員都很關心老人,經常噓寒問暖,善待有嘉。晚輩都很親近老人,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總是先考慮老人。據王翠全四兒子講述,2012年春節老人家的后輩全都趕回家看望老人,擺了4桌還坐不下,老人望著這么多子子孫孫笑得合不攏嘴。生態資源開發已具雛形1.宜種植生態經濟作物的大石山面積廣。菁盛鄉將近95%以上的土地是大石山區,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森林資源總面積為164平方公里,占全鄉總面積的76.2%。《菁盛鄉“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因地制宜開發山葡萄、金銀花、中草藥等生態經濟作物。山葡萄、金銀花為藤狀植物,適合大石山區的地理特征,是保持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的首選植被。在菁盛鄉各個弄場幾乎都能發現土生土長的山葡萄,有的已布滿整個弄場。在文華村有一株葡萄藤,主干周長1.63米,占地8.7畝,現已被國家林業部、農業部鑒定為樹齡百年以上,當地人稱之為“千年葡萄王”。2011年這顆葡萄王產葡萄果6000多斤,果實豐滿,汁多籽少,釀出的葡萄汁,口感甘甜,清爽順滑,醇香沁脾,無一點雜味。公司+基地+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開發模式。這種開發模式主要由成立于2011年5月的廣西大華城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首先發起。該公司選址在菁盛鄉文華村,距都安縣城1個半小時路程,距菁盛鄉政府1個小時路程。公司主要致力山葡萄的種植與野生葡萄酒的開發,在以綠色低碳種植模式和有機生態技術集成作為發展的指導方向下,引導農民走出傳統的模式種植。2011年起,公司已采用低碳方式開發了28個弄場,39個自然屯,種植了1萬多畝野生山葡萄。同時,公司還將利用這種開發模式,延長葡萄產業鏈,開發葡萄豬、葡萄山莊、葡萄酒莊、葡萄大道等項目,將產業開放式開發,帶動農民種植山葡萄,增加收入,治理石漠化。廣西大華城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進駐菁盛鄉后,先后吸引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低碳產業投資中心、中央新華社、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果總站、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領導前來視察指導工作。以占領高端市場為主的產品銷售方式。據廣西自治區人民醫院老年病研究所檢測,菁盛鄉野生葡萄富含有4種人體必需的常量元素鈣、鎂、鉀、鈉,以及9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鐵、錳、鉻、鋅、鉬、硒、鍶、鋰和銅等。常食這些葡萄可增進食欲,其中的一些酚類物質還能軟化血管,減少心臟病的發生。由于山葡萄采用低碳種植,綠色生態,產量不高,要想獲取利潤,必須采取以占領高端市場為主的產品銷售方式。廣西大華城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準備將這些山葡萄釀出中高端葡萄酒,以直銷模式進入市場,杜絕假貨保證質量,控制產量提高知名度。該公司先后與廣西水果技術指導總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廣西農科院葡萄與葡萄酒研究所、廣西生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校達成開發高質量葡萄酒和其他生態產品的合作意向。

菁盛鄉長壽生態資源開發的制約因素

前已述及,菁盛鄉長壽生態資源的現狀,及開發存在的制約因素。菁盛如何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利潤,以此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推進整鄉扶貧開發。筆者認為,就目前的實際狀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由于惡劣的地理環境,菁盛鄉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迄今,全鄉未有一條連接縣城的水泥路,貫穿全境的忻(城)至大(化)二級公路尚未貫通。雖然,最近幾年全鄉13個村實現村村通公路,但都是簡易盤山公路,多處僅容一車通過,山陡路險,下雨經常滑坡坍塌,路面坑坑洼洼,極其難行。即使如此,整個菁盛鄉還有多處居住10戶以上的弄場沒有通公路,全靠兩只腳板在石頭上行走。紅水河雖過境21公里,河深水險,已修了航燈,但通航日期仍是遙遙無期。在都安大化大石山區大會戰中,菁盛鄉多數處村屯通了電,仍有些自然屯未通電,晚上只能點煤油燈和蠟燭,一些老人至今未過過有電的生活。大多數弄場接受不到手機、網絡、電視等通訊信號,在廣西大華城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駐地打手機,要到后山才有點微弱的天翼3G信號。全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對整個長壽生態資源的開發必然會造成嚴重制約。(二)經濟總量低難支撐大規模開發菁盛鄉是廣西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比例最高的鄉之一。2011年全鄉完成國民生產總值6061.2萬元,財政收入1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970元,低于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621元,遠遠低于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5100元。整個菁盛鄉無一家中大型 企業,自生開發能力相當弱小。這樣的經濟總量,就是舉全鄉之力開發長壽生態資源也是杯水車薪,無以為繼。而整個都安瑤族自治縣按照新的國家扶貧標準計算,全縣有貧困人口32萬,未通公路的自然屯多達3380,需修公路7622公里,不通路、行路難的人口達2.65萬戶12人,單就這一筆開支就足以讓縣財政捉襟見肘。另外還有10萬人飲水困難,33.51萬人飲水不安全,3.5萬戶11.7萬人居住危房。就是縣政府將整個扶貧資金按鄉平均,投入菁盛鄉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很大的困難,況且長壽生態資源的開發所需的周期長和前期投入大。(三)社會投資難以向大石山區傾斜從吸收社會投資來看,都安的投資環境也不理想。據中國人民銀行河池中心支行提供的數據顯示,都安全縣吸收投資額僅占河池的6.4%,比平均數9.09%低近3個百分點,低于存貸款比率,僅占廣西的0.27%。按人均計算,整個都安吸收投資額最低,吸收投資的環境最差。目前,整個廣西的投資取向偏向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城市,這四個城市吸收將近全區一半以上的投資額。另外,桂林、柳州、玉林、梧州等地的搶先開發,也成為吸收投資的熱土。2011年,河池市吸收投資額僅占全區14個地級市的4.9%,遠低于平均數,與經濟總量相匹配。可見,不管是政府的扶貧資金還是社會投資,都很難傾向菁盛這一大石山區。如此低的吸收投資能力,對實施長壽生態資源開發造成很大的障礙。(四)來自同區域同資源優勢的競爭目前,長壽生態資源的開發在整個河池乃至全廣西都形成了氣候,單就葡萄酒這一產品來說,在河池就有都安密洛陀、羅城山野等成熟品牌,并且都是采取山葡萄、毛葡萄為原料,占據了中低高端市場。在200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員等勾畫的“巴馬—都安—東蘭”長壽帶上,巴馬搶占先機,且獲得了“世界長壽之鄉”的稱號,先后開發百魔洞、水晶宮、長壽村等旅游項目,每年能吸引上百萬的游客,幾十萬的候鳥人來巴馬度假休閑。開發出礦泉水、山茶油、香豬等長壽產品,并形成了長壽資源開發產業鏈。整個長壽產業的產值占全縣GDP近90%,長壽資源開發在巴馬已形成氣候,并逐漸完善和成熟。同時,東蘭也為申報“中國長壽之鄉”積極準備。除此之外,在廣西還有東興、昭平、岑溪等縣申報獲得了“中國長壽之鄉”稱號。這些被認定的“中國長壽之鄉”的縣必然會在長壽產品、生態旅游方面大做文章,吸引消費者,對地處邊遠的菁盛鄉開發長壽資源開發帶來很大的沖擊力。

菁盛鄉長壽生態資源開發對策研究

(一)開發特色生態產品,走特色扶貧路菁盛鄉要在交通不便、資金有限的的情況下進行資源開發,需要吸引像廣西大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這樣致力于大石山區扶貧開發的企業,實施進鄉駐村式開發。一方面要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開發模式,利用好市縣扶貧辦、水果辦、農業局等對山葡萄種植的優惠政策,發動各村屯大力種植山葡萄、金銀花等,喂養葡萄豬,并與公司簽訂合同,訂單收購,保障農戶利益。在積累一定的種種養殖經驗后,可以對山葡萄、金銀花、葡萄豬等產品進行研發,開發出化妝品、保健品、生物制藥、生態食品、長壽食品等。將全鄉的特色產品統一包裝上市,走特色扶貧路。(二)用文化包裝資源,提升整體知名度菁盛鄉雖然偏居大石山區,仍有其獨特的文化韻味。除前面提到的百歲老人、千年葡萄王、紅水河風光秀麗的幾道灣外,還有匹夫關、滅瑤關、刁坳關、弄美關、娘娘關五大雄關,這些雄關都是古代戰場,記述著當年的刀光劍影,其架勢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度和雄姿。另外,菁盛鄉人才輩出,當今全國知名、廣西著名的作家凡一平、陸漢魁就生于斯、長于斯,另有像藍志流、藍寶華這樣的作家多達20人,菁盛算得上是個名副其實的作家之鄉。菁盛雖然貧窮落后,但投資教育矢志不渝,先后有2人考入清華大學,每年上一本線都有若干人。長壽生態資源的開發就要好好利用這些文化優勢,進行產品包裝,要利用百歲老人、千年葡萄王等特色資源實施產品開發,增加文化內涵;要極力宣揚紅水河的三道灣秀美風光,并組織知名人士對其命名,設立觀光臺;要挖掘五道雄關的前世今生,探尋挖掘曾在雄關發生的歷史故事,增加歷史厚度;要利用作家、大學生群大肆宣揚菁盛的各項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介紹引進投資,提高整體知名度。(三)利用好各項政策,整合資源競爭力對于新一輪扶貧開發,上至國務院、自治區、河池市委市政府、下至都安縣都出臺了很多政策,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扶貧工作做了系統的部署。菁盛鄉黨委、政府要積極研究這些政策,利用政策的優勢,極力地爭取扶持資金,將轄區的公路、電、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要做好協調工作,早日實施忻(城)大(化)二級公路的全線貫通。特別是要對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的《廣西壯族自治區2012—2015年石漠化整合治理工程工作方案》進行解讀,通過各種渠道爭取項目,開發大石山區,治理石漠化。同時,還要研究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2號),配合自治區、市、縣實施紅水河生態旅游基地的開發,爭取將境內紅水河的三道灣列入生態旅游項目,同步開發。除此之外,還要對周邊的交通情況布局進行研究,如河池到南寧的鐵路,都安到河池的高速公路建設,西江航道的開發等,切實按照交通優勢調整產業布局。(四)在開發中竭力保護好長壽生態資源長壽生態資源是菁盛鄉實施脫貧致富的兩大籌碼,在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的同時,要保護好,實施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要全鄉弘揚孝道,對9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定期身體檢查,建立百歲老人檔案。只有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會有明顯的區域特色,才會有良好的產出功能和開發的潛力,因此長壽生態產品開發和生態 環境保護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必須實現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可持續發展型的轉變。菁盛鄉自然環境十分脆弱,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對項目的選址、用水用電方面進行合理的規劃。要在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上,把自然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而產生的自然更新能力做為生產力的有價要素加以保護、培育和利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換增值。

結束語

菁盛鄉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但只要菁盛鄉黨委、政府能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定信心,有像廣西大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這樣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入駐投資開發,借助其自身的各項優勢,保護好生態資源,利用好各項政策,菁盛將會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扶貧攻堅道路,為廣西大石山區新一輪扶貧工作提供可借鑒經驗。

第5篇

關鍵詞:女性文化 生態資源 文化批評

中圖分類號:I206.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5-0268-01

縱觀中國藝術發展史,可以看到,作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階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體現。但是,現代以來人性遭遇到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戲化,問題多多,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一種掠奪、占有,在藝術接受方面人們忽視了經典文本所體現的“和合”文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力倡導和建構生態女性文化批評,不僅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目前的形勢下,建構“生態女性文化批評”,既有中國幾千年豐富深厚的本土思想資源可以挖掘,又有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資源可以引進,其學派建構的條件已基本具備。下面從三個方面對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華民族豐富的本土生態資源加以厘定。

一、深刻的本土生態哲學資源

古代中國很早就對天、地和人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產生了樸素的辯證自然觀,這就是“陰陽”和諧的有機自然觀。所謂陰陽,就是認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相互對立、消長的因素構成的。這種陰陽和諧觀念在《周易》、《老子》和《國語》等著作中都有記載,尤其在《周易》中對這種“陰陽”和諧的有機自然觀進行了詳細表述。比如《周易·系辭上傳》上就有記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這種“陰陽”和諧的有機自然觀對后世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道家的生態觀是一種自然生態觀。老子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說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推崇的“道”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規律。儒家學說則是一種倫理生態觀。《中庸》主張“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孟子·盡心上》進一步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提倡把人類之愛擴展到對自然物之愛。

二、豐富的本土生態文化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很早就有生態意識,中國文化重生、貴和富有詩意。所謂重生,就是指“以生命為重,不僅注重人生,也珍惜自然界的生命。”荀子就指出,人不僅要珍視自己的生命,還應推已及人,珍視他人、他物及天地間的一切生命。他在《荀子·禮論》中明確提出,“禮有三本:大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

貴和是指以和為貴。“貴和,以和為貴,不僅注重人倫和諧,也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這里的‘和’,也就是中國古代哲人自然觀與社會觀的生命化成為的“和合”文化。”孔子就倡導“和為貴”(《論語·學而》)。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精神,就是中和的人格精神——直道中行、剛柔相濟、外圓內方等等。《論語》中較為直接說到中和的人格精神的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等。

老子在《老子》(第42章)中提出,“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的“和”,就是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管子曾直接提出過“和合”的概念,“蓄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管子集校》第12章)。除此之外,墨子、荀子等人也曾提出過“和合”的概念。

三、精辟的本土生態經濟資源

盡管在經濟方面,中國古代沒有像在哲學和文化方面提出那么多觀點,但是還是有學者很早就深入到這一領域進行了探索,闡述了一些精辟的見解,豐富了本土生態經濟資源。早在春秋時候,管子、孟子等就提出了生態經濟的思想。管子在《管子·八觀》中曾說,“山澤雖廣,草木毋禁;壤地雖肥,桑麻毋數;薦草雖多,六畜有征”,結果將“閉貨之門”。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說,“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不同時段的人們都在關注著生態經濟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孫蘭明確提出要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觀點,“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如果人們破壞了生態系統平衡,那么,必然給人類帶來災難,其結果是“鮮不為患”。

課題來源:201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視閾下河北女性藝術研究”(項目編號:HB11YS035)

參考文獻:

第6篇

作者簡介:李國平,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通訊作者:郭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礦區生態補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編號:12&ZD072)。

摘要從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和政府財政支出兩個角度探討能源資源開采過程中生態環境的補償費偏少的問題。煤炭企業每開采1 t煤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約為11.12-12.9元,最多只能補償因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損失的1/3,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遠遠低于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的水平要求。能源資源富集區地方財政的生態環境支出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難以為當地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地方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生態環境治理經費所占比重偏小,限制了生態環境治理經費的支出;另一方面,現行財稅體制的不完善導致地方財政增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導致地方財政支出資金來源不足,造成地方財政不能滿足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要求。最后,從明確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補償的原則、改革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補償稅費體系、增強地方財政的增收能力三個方面提出完善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補償費來源渠道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治理;補償費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3)07-004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7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開采,往往都是以犧牲當地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外部不經濟現象。為了有效地矯正能源資源開采過程中的外部不經濟現象,通常采取生態補償的手段使這種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生態環境補償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任務。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實踐多屬于“抑損”型的生態補償,是獲益的經濟系統對受損的生態環境系統的補償[1]。恢復治理因資源開采破壞的生態環境,需要大量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作為保障。當前我國能源資源富集區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主要來自來兩個途徑:一是資源開采企業上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二是政府財政撥款。但是補償費遠不能滿足資源開采帶來的巨大生態環境破壞[2]。生態環境補償費的不足,直接導致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為了進一步研究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本文以榆林市作為研究對象。榆林市位于陜西省的最北部,擁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隨著能源資源的大規模開發,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壞。截止到2010年,榆林市煤炭采空區達499.41 km2,每年新增70-80 km2;已塌陷118.14 km2,每年新增30-40 km2。至2007年,榆林市因煤礦采空區塌陷造成2 805戶、9 585人受災,損毀房屋4 500多間、耕地2.4萬多畝、林草地65 800多畝;湖泊由煤田開發前的869個減少到79個。目前,榆林市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未達到治理的要求,其中生態補償費不足是影響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關鍵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結合榆林市的實際情況,從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和政府財政兩個角度探討能源資源開采中的生態環境補償費偏少的問題及對策。

1能源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分析1.1能源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

我國能源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主要有兩類,一是生態環境治理費,二是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征收生態環境治理費屬于事后行為,能源資源開采企業繳納生態環境治理費后,政府將代替企業承擔起生態環境治理的責任。征收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屬于事前行為,該行為一方面能夠激勵企業認真履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責任,以獲得保證金的全額返還;另一方面,約束企業規避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責任的行為,使其為忽視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付出代價。雖然,生態環境治理費體現了“誰破壞、誰付費”的原則,使得能源資源開采企業為自己的生態環境破壞行為買單,但是,能源資源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往往治理難度大、周期長,甚至有些破壞是不可逆轉的,所以,企業上繳的生態環境治理費可能不能滿足整個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過程中的費用開支。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作為生態補償費的有效補充,能有效地激勵和約束企業參與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行為。生態環境治理費和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能夠從事前、事后兩個階段,有效地保證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任務的完成。

根據各級政府部門的規定,榆林市煤炭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主要涉及以下名目:水土流失補償費、煤炭礦井廢水處理費、煤矸石排污費、地表塌陷補償費、煤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等。具體標準見表1。

綜上,榆林市每開采1 t煤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為11.12-12.9元。

李國平等: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7期1.2能源資源開采中的生態環境破壞的損失水平

李國平等[3]根據煤炭開采給當礦區大氣、水、土壤、植被等造成污染破壞的統計資料,以2003年為計算口徑,估計出陜北地區平均每開采1 t煤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約為34.63元。茅于軾、盛洪和楊富強[4]以2005年為計算口徑,估計全國開采1 t煤炭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損失約為69.47元。吳文潔和高黎紅[5]從環境污染損失和生態破壞損失兩個方面對榆林能源資源開采的環境代價進行估算,得出,2008年榆林地區平均每開采1 t煤炭會帶來約 78元的生態環境破壞損失。

本文以2009年為計算口徑,分別對李國平等、茅于軾等、吳文潔等的計算結果進行了折算,得出他們三人的估算值分別為:41.40元/t、78.52元/t、77.45元/t。需要指出的是,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環境破壞狀況的估計的復雜性、計量數據收集的難度和計量方法的差異,是引致以上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偏差的原因。

1.3能源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與生態環境破壞損失價值的比較從當前榆林市煤炭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標準來看,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遠遠小于生態環境破壞的損失價值。如果以李國平等估算的生態環境破壞

表1榆林市煤炭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

Tab.1Compensation paid by coal mining

enterprise in Yulin City

項目

Item征收標準

Collection

standards依據

Basis生態環境

治理費水土

流失

補償費5元/t2009年實施的《陜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得知陜北地區征收水土流失補償費的標準:原煤5元/t、石油30元/t、天然氣0.008元/m3。礦井

廢水

第7篇

引言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旅游業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尤其是生態旅游市場的增長更為顯著。而濕地生態旅游作為我國現代旅游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濕地生態旅游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由于開發利用方式不合理,會給當地的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從而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現代社會里經濟里,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在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下,濕地生態旅游業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在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就必須重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合理的開發資源。

一、我國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

濕地是指人天或人工形成的沼澤地等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濕地生態系統中生存著大量動植物,很多濕地被列為自然保護區。我國濕地面積達到了6600萬公頃,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目前已建立900多個濕地公園,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丘陵到高原山區,從沼澤湖泊到河流海岸,濕地面積分布廣,濕地資源類型多樣,生物資源豐富多彩,而且經濟價值高,開發潛力大[1]。

二、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我國濕地面積廣,濕地資源類型多樣,生物資源豐富多彩,大力開發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是發展生態旅游業的重要途徑。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采用了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片面的追求效率,忽略了資源的保護,從而值得我國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影響到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環境、人口、經濟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必然,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是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以及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加強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才能帶給人們更好的旅游環境,從而濕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2]。

三、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題

(一)開發利用方式不合理

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旅游需求也越來越大,而許多地區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大興建設,亂砍亂伐,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堆積,嚴重破壞了濕地自然景觀,使得濕地面積減少,濕地生態功能下降。

(二)環境污染加重

我國經濟增長一直采用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經濟增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向環境中大量的排放污水、廢水,這些污水、廢水直接或間接的流入到濕地,使得濕地環境遭到破壞,濕地生物物種不斷減少。

四、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

(一)加大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宣傳

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遭到破壞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們的保護意識低,沒有認識到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故此,相關部門應當加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宣傳,利用網絡、廣播、報紙等途徑向人們傳達濕地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要將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教育與宣傳工作下達給旅行社,從而調動廣大人們群眾參與到濕地旅游資源保護工作中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更好地保護濕地旅游資源,為人們以及濕地生物物種提供一個舒適、健康的環境。同時,為了更好地促進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相關部門可以打造明星效應,將本地區的特色宣傳出去,從而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來觀光旅游[3]。

(二)實行分區管理

旅游資源的開發是為了向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務。然而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是一個全局性的行動,不合理的開發勢必就會造成混亂的局面,不利于整個地區的旅游經營與管理。為了更好地保護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就當對濕地生態旅游區實行分區管理,對核心保護區實行絕對保護,嚴禁任何類型的旅游活動;對質允許觀光的地區要限制游客進入該區域。另外,濕地生態旅游地區還可以采取定時、限量放人的方式來對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保護[4]。

(三)加大開發力度

在現代社會里,旅游行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要想獲得更好的效益,濕地生態旅游地區應當加大資源開發力度,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旅游。首先,要結合濕地生態旅游地區的特點來完善公共服務,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其次,要完善旅游地區的基礎設施,在各景觀帶的框架結構上可以選擇節點進行開發,完善交通線路。另外,要加大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景區內為游客提供語言導航,從而帶給游客全方位的旅游體驗[5]。

(四)打造特色,走品牌化道路

隨著濕地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人們對濕地生態旅游地的選擇性也越來越大。相比較而言,那些有特色的濕地生態旅游地區更容易引起游客的旅游欲望。故此,在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要善于打造屬于本地區的旅游特色,將本地區的特色文化融入進來,從而更好地吸引游客,如,開發親子旅游項目、結合當地的特點舉行一些特色活動等。

五、結語

第8篇

[關鍵詞] 生態旅游;現狀;原則;開發

[中圖分類號] F59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3-0091-03

[作者簡介] 唐 莉,湖南省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商貿旅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湖南 永州 425200)

一、生態旅游概念的衍變與真正內涵

生態旅游是針對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生產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業。1988年,生態旅游的定義是: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游客在觀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考察和享樂旖旎風光和野生動植物。這時期生態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種旅游業中的“復歸自然”、“返樸歸真”的觀念。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旅游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并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游資源為代價,剝奪后代人本應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資源的機會。真正的生態旅游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游活動和教育活動,單純的盈利活動是與生態旅游背道而弛的。同時,生態旅游也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綠色產業,需要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多學科論證,方能投產。

二、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

按照生態旅游資源的屬性,可以把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和保護生態旅游資源三大類。(如表1)

三、我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

母庸置疑,我國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截至2005年底,我國已建立起各類自然保護區2194個(列為國家級的243個),被正式批準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有26個。各類森林公園1900多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627處。這些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集中了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最精華的區域,是生態旅游的理想處所。一些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龍頭”。但人們那種“旅游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生態旅游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游,強調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自然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于在景區內開山炸石,更有一些建筑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據旅游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這里的水土、大氣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準,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

上述可見,在發展旅游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游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開展生態旅游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四、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

旅游資源開發作為一項經濟活動,只有按照旅游經濟活動的規律進行,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為此,生態旅游的開發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

1.永續利用原則。“永續利用”是時代的產物,它是一種使人類在開發旅游資源時不但顧及到當代人的經濟需要,而且還顧及到不對后代人進一步需要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策略。盡管它不意味著為后代和將來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卻通過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游資源利用,造福子孫后代。

2.保護性開發原則。針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而言,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應體現的總的原則是: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資源得到妥善保護,開發才能得到收益;開發取得收益,反過來可促進保護工作。但是,一旦開發與保護出現矛盾,保護對開發擁有絕對否決權。

3.特色性原則。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是旅游資源的靈魂。

4.協調性原則。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必須與整個生態區的環境相協調,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資源的特色,又可以構成集聚旅游資源的整體美,使游客觀后感到舒適、自然。

5.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市場經濟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態旅游作為旅游的一種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這個效益不僅是指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高度地協調統一。而當三者出現矛盾時,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高于一切為指導原則,即經濟效益必須從屬于上述兩種效益。

五、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措施

生態旅游資源要開發、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游,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游客太多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游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其主要開發措施如下:

1.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森林公園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既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后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游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游開創了一個成功的范例。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1900多處,年吸引游客達2億多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游人數的增加,旅游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游資源得以正確開發的一項重要措施。

2.統一規化、有序開發。做好旅游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游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采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在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后代,而不是開發殆盡。另外,在旅游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游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游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游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鑒于旅游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游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等。

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1.保護生態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在開發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環保工作必須長抓不懈,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生態環境質量會嚴重下降,使生態旅游無法開展,而且將會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保護好現有的生態資源,堅決制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加大植樹、種花、種草力度,盡快提高森林和綠地的覆蓋率,力爭城市的整體綠化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2.編制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規劃。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規劃。應對應有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建立從可行性論證――開發規劃――監督管理的科學可行的開發程序,堅決反對“一哄而上”的無規劃的開發。應建立各市政府直接領導下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小組,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各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制止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

3.制定法規,加強科學管理。生態旅游會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是弊大還是利大,這并不取決于是否開發旅游,而是取決于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科學管理,而科學管理的基礎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開發生態旅游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并加強對生態旅游區的科學管理,做到“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杜絕一切破壞環境資源的現象。

4.突出生態旅游產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我們應多吸收國內外發展生態旅游的先進經驗,并結合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立足本地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大力開發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豐富生態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態旅游市場體系,推動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

5.提高參與性,改變單一的觀光結構。在21世紀中,休閑度假將取代觀光旅游成為旅游的主體。而讓游客能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是休閑度假產品風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在考慮旅游與生態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如何將生態資源利用于旅游事業是不夠的,還應該掌握生態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和興趣傾向,在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使生態旅游者能夠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延長其逗留時間。

6.完善逗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旅游接待設施和服務都是不可忽視的開發內容。必須創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環境,這既包括硬件設施,也包括軟件方面的服務和管理,兩者缺一不可。必須全方位地開發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進行綜合性的開發。

7.加強生態旅游研究和人才的培養。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應利用旅游院校、培訓班、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各種形式及請進人才、派出學習等辦法培養一大批生態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強對生態旅游理論和規劃方面的研究,為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程道品,陽柏蘇.生態旅游――資源分類及其評價[J].懷化學院學報,2004,23(2).

[2]吳章文,孟明浩.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的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3(1).

[3]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98,(3).

第9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用水;計算方法

1研究生態環境用水的目的和意義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陸地水文過程與生態環境變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區域水文狀況與水文環境的好壞,而區域水文情勢則對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長期以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往往沒有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水資源分配問題,致使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出現退化,表現出類似上述的各類自然生態問題。為根治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務院制定并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開展,生態環境用水問題將越來越突出,研究我國生態環境用水,對于實現我國水資源區域間、部門間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生態環境用水的計算方法

計算時需考慮的幾個指標:①河流流量指標:一般情況下,河道內應保證60%的水質達標水量,流量減少會直接影響其生態功能。人類為維持生活、生產和生態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應超過河流徑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積與水量:城市水體面積的比率直接關系到城市空氣的濕度和溫度,是城市生態的重要指標。采用河湖占城區面積比來反映城市水生態狀況;③濕地指標:濕地面積比率反映了濕地影響的大小。以濕地面積、濕地水體面積和濕地比率作為衡量濕地狀況的指標;④地下水指標: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儲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僅不能補給地表水,而且濕地和河流就很難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難以生長。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應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質指標:水質狀況決定了水體發揮什么樣的功能和發揮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態功能。水體水質是反映水體好壞的定量體現;COD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實現“總量控制”的重要指標;污水處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決定著進入水體污染物的總量。流域排污總量,應在河流徑流量的1/40以內,以達到自然稀釋,超標的一定要達標排放。

3濕地生態環境用水

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但關于濕地生態環境用水的核算,還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法。目前關于濕地生態環境用水量的核算,大多參照河流生態環境用水進行核算。如濕地基本生態環境用水量,可采用濕地的陸面和水域蒸發量代替。

4回補超采區地下水生態環境用水量

在地下水超采區,用于保護與恢復地下水位所用水量即為回補超采地下水生態環境用水量。1993年世界銀行的水資源政策文件明確了地下水可再生性維持的標準,即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決不能超過地下水補給量,但缺乏有關生態環境用水量的確定標準,因此計算比較困難。

(1)全局出發,實現水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水資源優化、合理配置的主要目標就是協調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動態關系,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配置,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保證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其實質就是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的分配效率,在一個特定流域或區域內,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舉,對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合理解決各部門和各行業(包括生態環境用水)之間的競爭用水問題。

(2)建立健全水權管理體制,加強生態環境用水的權屬管理:在過去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體制下,水資源使用成本近乎為零,擠占生態環境用水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水資源任意開發利用,很難避免無序侵占和浪費。當水資源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時,其使用價值相應提高,這就更加劇了資源的無序侵占與過度利用。而這種無序侵占與過度利用所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更加明顯,如河道斷流、生態環境惡化等。

水權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明晰用水者的權益界定。特別是生態環境水權的確立及其水權主體的明確,則將有利于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從而保障公共利益。從國外經驗看,生態環境水權通常由政府機構監管或由專門成立的非政府公共機構享有。南水北調水資源的分配為調整界定初始水權、確立生態環境用水權提供了最好的契機。而這一水權,在初期可以暫時由流域機構等各級水權管理機構分級監管,待時機成熟后再轉入特定的公共機構。

此外,水權制度的引入,可以改變過去取水許可以一次性授權水量分級標準而不控制總量的弊端,真正實現由流域機構統一管理水權,并通過省(自治區、直轄市)際水權管理權限的劃分等法定程序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級管理相應的水權,必要時省也可以通過市(地區)際水權管理權限的劃分等法定程序授權市(地區)分級管理各自的水權:從而,在總量上控制、限制和避免超量用水,真正保障生態環境水權名實相符。

(3)實施水資源分類分級優化配置管理:目前,在流域內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下,水資源的管理方式較為粗放。首先,從水資源的特性上看,尚未將可更新的水資源(如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與難以更新的水資源(如更新時間達千年以上的深層地下水)加以區別對待,也未將可以導致地面沉降、含水層破壞的承壓水超采與一般潛水超采相區別。這實際上模糊了生態環境破壞成本,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今后的水資源管理中,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深層地下水的開采以及承壓水超采的限制,一方面在取水(水權)許可中嚴加限制,另一方面可通過提高水資源費等手段提高取水成本。

其次,在流域水管理中還有必要建立鼓勵水資源優質優用,污水監管的管理模式。如,一般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達到農業用水標準的,可以再利用;農業回歸水經過必要的處理后,還可以進一步用作濕地、河口沖淤等生態環境用水。而水資源優質優用的目的,則是通過對不同水質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可利用水量。其關鍵在于,污染的控制方式。一方面,需要通過清潔生產降低污染物總量,促進水資源保護,嚴格控制生態環境污染,提高水資源質量;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導污、治污、天然降解等治污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提供生態環境用水。

此外,還應注意到,由于流域生態環境破壞積重難返,生態環境的恢復必定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因此,選取合適的治理恢復目標極其重要。從用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上游生態環境用水是最容易獲得和保障的;河流的排鹽、排沙及魚類泅游等功能的恢復、河口沖淤平衡的實現以及河口生態恢復則可能需要數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

5結語

生態環境用水還是一個新近提出來的新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是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的必然需要。但對于“生態環境用水”的內涵仍需進一步研究探討,這是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續利用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目前,生態環境用水量分析和計算方法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今后需要加大其研究力度,提高生態環境用水量分析的合理性和計算的準確性,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衷平,楊志峰,崔保山,等.白洋淀濕地生態環境需水量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05,(8).

[2]趙斌,董增川,徐德龍.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分質供水及模型[J]人民長江,2004,(2).

[3]胡永宏.綜合評價中指標相關性的處理方法[J]統計研究,2002,(3).

[4]趙翔,崔保山,楊志峰.白洋淀最低生態水位研究[J]生態學報,2005,(5).

第10篇

關鍵詞 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生物資源;生態足跡;生態承載量

中圖分類號 F06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2-0167-08

生態足跡自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Rees[1]首次提出,Wackernagel[2]對模型進行改進以來,其應用范圍從國家尺度發展到縣域尺度[3],逐步延伸到旅游[4]、溫室氣體排放[5]、交通運輸[6]等領域。WWF 2000年起每兩年一次《Living Planet Report》,對各國生態足跡進行報道,是國際評價各國發展可持續性現狀的權威報告[7]。傳統生態足跡基于消費,供給和貿易,但貿易在計算中往往因缺少數據而難以涉及,因此,熊德國等[8]提出生產性生態足跡的概念,它指一個區域每年從生態系統中實際取得的生物產量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面積,真正反映了人類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壓力。2007年,湖北省“武漢城市圈”的總體規劃得到國務院批準[9],為了平衡省內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鄂西生態圈構建也于2008年提上日程[10]。兩型社會和生態圈的構建,其根本在于解決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之間的矛盾,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文用生物資源(生產性)生態足跡對湖北省17市州1998-2008年的生物資源生態足跡及其組成進行了計算,以期為湖北省“兩圈”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1 研究區域概況

武漢城市圈,是以武漢為中心,100 km左右為半徑,呈放射狀分布的城市群,包括武漢、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天門、潛江九城市。圈內的人口占全省的50.4%,面積占全省的33%,經濟總量則占全省的60%,工商業主要指標占全省的57%-60% (2004年)。鄂西生態圈,指由襄樊、荊州、宜昌、十堰、荊門、隨州、恩施、神農架8個市(州、林區)構成的圈域;該圈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最大的水電基地,是湖北省重要的農產品基地和制造業基地;該圈生態資源豐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具有依托富集生態資源發展可持續經濟的后發優勢。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使用的數據包括1998-2008年的湖北省17市州農、林、牧、漁業生物資源生產量[11-12],耕地變動數據[11],土地利用數據[13],人口變動數據[11],國土面積數據[11],湖北省部分生物資源單位面積生產量數據[11],中國相關生物資源單位面積生產量數據[14],世界相關生物資源單位面積生產量數據[15]和湖北省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分布及面積[16]。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進行數據分析及圖表制作,采用MapInfov8.5進行專題圖繪制。

何偉等:湖北省“兩圈”生物資源生態足跡動態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2期2.1 生物資源生態足跡模型

2.1.1 基本模式

生態足跡是將資源消耗量按照區域的生態生產能力分別折算成具有生態生產力的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林地、建設用地和水域六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Aj,計算方法如式(1):

Aj=eFj∑ni=1CiEPi=eFj∑ni=1(Pi+Ii-Ei)EPi(1)

式中: Aj―第j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hm2,其中j=0,1,2,3,4,5分別代表以上六種土地類型;EPi―第i類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t/hm2;Ci―第i類產品的資源消費量,t;Pi―第i類產品的資源生產量,t;Ei―第i類產品的資源出口量,t;Ii―第i類產品的資源進口量,t;eFj―第j類土地類型的均衡因子;n―該土地類型所涉及的產品數目。

2.1.2 應用模式

生態足跡所涉及到的“全球公頃”往往不適于較小區域生態足跡的計算,因此,研究者提出了“國家公頃”[17],“省公頃”[18]。本文研究尺度為市州級別,采用“省公頃”更符合實際(見表1)。生態足跡包括生物資源生態足跡,能源生態足跡及貿易所產生的生態足跡,本文僅就生物資源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of biological resource,EFBR)進行計算,如下:

EFtotal=∑4j=1Aj=∑4j=1∑ni=1eFj×PiEP1(2)

式中:Aj―同上,分別是可耕地、牧草地、林地和水域。

2.2 生物資源生態承載量模型

本文的生物資源生態承載量(ecological capacity of biological resource,ECBR)舍去化石能源地和建設用地,包括其他4種類型,其中生物多樣性用地與各地區國土面積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ECtotal=(1-bd)∑4j=1ECj=(1-ARAL)∑4j=1aj×yFj×eFj(3)

式中:aj―第j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實際面積,hm2,分別是可耕地、牧草地、林地和水域;yFj―第j類土地類型的產量因子,這里取由“省公頃”計算得到的1998-2008年各市州土地產量調節因子;eFj―均衡因子,同前;ECj―第j種土地類型的總生態足跡,hm2;ECtotal―4種土地類型的總生態足跡,hm2;bd―保護生物多樣性而排除的生態用地面積比例,%;AR―該地區自然保護區所占國土面積,該值既可是實際值,也可是預估值,hm2;AL―該地區國土面積,hm2。

2.3 人均生態足跡

將總生態足跡除以其總人口數,即為人均生態足跡(EFBR per capita,EFBRC),如此可得人均生態承載量(ECBR per capita,ECBRC),如式(4)和(5)。

EF=EFtotal/N(4)

EC=ECtotal/N(5)

式中:EF―人均生態足跡,hm2/cap;EC―人均生態承載量,hm2/cap;N―人口數量,cap。

3 結果與分析

3.1 武漢城市圈生物資源生態足跡(EFBR)及其組成

圈內各市州耕地足跡所占比例均最大,牧草地足跡比例最小;武漢城市圈水域足跡占全省的比例達到55.1%(11年均值)。各市州11年來的EFBR整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除孝感和黃岡外,其他市州變化不大(見表2),其中黃岡市EFBR變化最大,極差為4.89×105 hm2;鄂州最小,極差為9.87×104 hm2。9市州中,黃岡的EFBR最大,它的耕地足跡大于其他圈內市州,水域足跡和林地足跡也較大。孝感EFBR排名第二,其耕地生態足跡也位列第二。武漢市作為湖北省省會,同時也是武漢城市圈的核心,EFBR排名第三,其水域生態足跡在圈內最大,占全圈比例達21%(11年均值)。咸寧的EFBR次于武漢,其林地足跡(1.42×105 hm2,11年均值)大于黃岡林地足跡(1.24×105 hm2,11年均值),對其林地足跡貢獻較大的是木材采伐,該市林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的61.98%,在全圈中木材采伐量最大。黃石、仙桃、天門、潛江的足跡值相當,鄂州最小(見表2)。綜上所述,武漢城市圈EFBR組成以耕地為主,其他生態生產性用地足跡比例較小,足跡值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3.2 武漢城市圈人均生物資源生態足跡(ECBRC)

生態足跡為地區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作用總體程度的評估,往往受到當地生態環境及當地居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限制。ECBRC可以反映當地的生態生產性用地的生態效率,即一個人需要多少地才能維持生存與發展。1998-2004年,武漢、鄂州、黃岡、黃石、孝感、天門ECBRC值較均小于省均值,2005年以后,只有武漢和黃石ECBRC值仍小于省均值(見表3),一直維持在0.05-0.15 hm2•cap-1之間;2005年前,黃岡、天門、鄂州和孝感的ECBRC值保持在0.10-0.15 hm2•cap-1之間,2005年后,在0.15-0.20 hm2•cap-1之間;咸寧ECBRC值2000年前保持在0.10-0.15 hm2•cap-1之間,2001年起在0.15-0.25 hm2•cap-1之間;仙桃1998-2003年的ECBRC值保持在0.15-0.20 hm2•cap-1之間,2004年下降到0.10-0.15 hm2•cap-1之間,但2005-2007年在0.20-0.25 hm2•cap-1之間,2008年在0.25-0.30 hm2•cap-1之間;潛江11年的EFBRC值均大于省均值,2005年后甚至大于0.25 hm2•cap-1。武漢城市圈整體的ECBRC值小于省均值,人均對土地面積的占用最小,但近幾年的ECBRC呈增加趨勢。

3.3 武漢城市圈生物資源生態承載量(ECBR)

黃岡武漢城市圈ECBR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見表3),2004年達到最大值,為4.58×106 hm2,根據各市州11年的平均ECBR大小對市州排序為:黃岡(1.05×106 hm2)、孝感(8.08×105 hm2)、武漢(7.13×105 hm2)、咸寧(5.60×105 hm2)、天門(2.42×105 hm2)、黃石(1.76×105 hm2)、仙桃(1.55×105 hm2)鄂州(1.49×105 hm2)、潛江(1.28×105 hm2)。按式(3)計算保護生物多樣性用地比例,我省保護生物多樣性用地比例為5.45%,武漢城市圈該比例為3.12%,武漢城市圈達到省比例的市州有鄂州和仙桃,鄂州的該比例達到了23.81%,其他市州低于該值,咸寧、天門、潛江的該值為0(2006年底)。在保護性用地比例目標一定的情況下,各市州才能得到真實的ECBR,因此,各市州應該從保護本地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制定適合本市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用地比例。

3.4 武漢城市圈生物資源生態赤字(盈余)

生態赤字(盈余)是衡量發展可持續的標準之一,當生態足跡-生態承載量>0時,出現赤字,反之出現盈余,武漢城市圈1998年出現生態盈余,并逐年增大,2005年出現生態赤字,并呈增加趨勢。近年來,仍有生態盈余的市州是武漢、孝感、咸寧,出現生態赤字的市州是鄂州、黃岡、天門;一直維持較高赤字的市州是黃石、仙桃和潛江(見表4)。

3.5 鄂西生態圈生物資源生態足跡(EFBR)及其組成

鄂西生態圈除神農架外其他各市州的EFBR均較大(見表5),水域足跡和林地足跡在該圈均占到很大比例,且總量對全省的貢獻很大,11年平均值顯示,該圈水域足跡和林地足跡分別占全省水域足跡和林地足跡的45.6%、86.9%,牧草地足跡僅為0.8%。各市州EFBR整體上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各市州近11年來的EFBR均有較大變化,其中,荊門的EFBR變化最大,極差為8.64×105 hm2;神農架的變化最小,極差為6.25×104 hm2。襄樊的EFBR最大,其耕地足跡變化不大,林地足跡大于圈內其他市州,且逐年增加,水域足跡較大,但占總足跡的比例較小(3.9-8.2%);荊門排第二,林地足跡逐年增加,并接近耕地足跡所占比例;荊州的EFBR總量排第三,足跡貢獻主要來自于水稻、油料、水產品、板栗;十堰、隨州列于四、五位,十堰林地覆蓋率達51.6%,其核桃、油桐籽等產量居于全圈之首,隨州水域足跡占全圈水域足跡的三分之一,為全圈最大,占全省水域足跡的六分之一,為全省最大;宜昌的非耕地足跡占其總足跡的70%以上,這與該市境內有山區、平原、丘陵的格局有關,恩施自治州地貌與宜昌類似,不適合水稻等作物生長,但該市薯類產量居于圈內首位;神農架為圈內乃至省內開發最小,人類足跡值最小的區域。鄂西圈生物資源豐富,土地廣大,其EFBR占全省比例為59.1%(2008年)。

3.6 鄂西生態圈人均生物資源生態足跡(ECBRC)

2000年以來神農架和十堰EFBRC值小于省均值,而其他六市州大于省均值。神農架的ECBRC為省內最大,ECBRC值一直大于0.3 hm2•cap-1之間;十堰除1998和1999年小于0.15 hm2•cap-1,2000-2007年一直在0.15-0.20 hm2•cap-1,2008年在0.20-0.25 hm2•cap-1之間;荊州11年以來均小于0.15 hm2•cap-1,2001年起在0.10-0.15 hm2•cap-1之間;隨州一直大于0.20 hm2•cap-1,2006年起人均值大于0.30 hm2•cap-1;恩施于2001年,2003年人均值大于0.15 hm2•cap-1外,其他年份均小于該值;宜昌的ECBRC除2004年外一直在0.05-0.15 hm2•cap-1之間;襄樊ECBRC逐年增加,一直大于0.15 hm2•cap-1;荊門ECBRC一直維持在較高數值,一直大于0.25 hm2•cap-1。鄂西生態圈整體的EFBRC值大于省均值,人均對土地的占用較大。

3.7 鄂西生態圈生物資源生態承載量(ECBR)

宜昌鄂西生態圈ECBR整體呈增高趨勢(見表4),根據各市州11年的平均ECBR大小對市州排序為:宜昌(4.11×106 hm2)、十堰(2.16×106 hm2)、襄樊(1.64×106 hm2)、荊州(1.26×106 hm2)、恩施(1.16×106 hm2)、隨州(6.69×105 hm2)、荊門(6.02×105 hm2)、神農架(3.38×105 hm2)。鄂西生態圈保護生物多樣性用地比例為6.64%,圈內達到省比例的有十堰(14.48%)、襄樊(6.38%)和恩施(6.24%),其他市州低于該值,荊門為0,鄂西圈獨特的地理環境為其生物資源創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是湖北省、華中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巨大的基因庫,但本圈仍應進一步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用地比例,為開發生態文化旅游等第三產業創造物質基礎。

3.8 鄂西生態圈生物資源生態赤字(盈余)

鄂西生態圈1999年以來保持很高的生物資源生態盈余,并且在2003年達到最大值,2004年盈余值逐漸減小,以后均小于2003年水平。保持生態盈余的市州是十堰、荊州、宜昌、恩施和神農架;出現過生態赤字的市州是襄樊、隨州;一直保持生態赤字的市州是是荊門(見表4)。

4 結 論

武漢城市圈生物資源生態足跡組成以耕地為主,各市州生物資源生態足跡整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人均生物資源生態足跡小于省均值,生物資源生態承載量先升高后降低,各市州生物資源生態承載量由大到小排序為:黃岡、孝感、武漢、咸寧、天門、黃石、仙桃、鄂州、潛江,生態赤字呈增大趨勢;鄂西生態圈林地足跡占主要地位,其總量對全省的貢獻較大;人均生物資源生態足跡大于省均值,生物資源生態承載量呈增高趨勢,各市州由大到小排序為:宜昌、十堰、襄樊、荊州、恩施、隨州、荊門、神農架,一直保持很高的生物資源生態盈余,但盈余值有減小的趨勢。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Rees W 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J]. Environment Urban,1992,4:121-130.

[2]Wackernagel M, Rees W 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M]. Gabriola Island, B C, Canada: 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61-83.

[3]Bicknell K B, Ball R J, Cullen R, et al. New Methodology Fo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New Zealand Economy [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8, 27 (2): 149-160.

[4]Gossling S, Hansson C B, Horstmeier O,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s a Tool to Assess Tourism Sustainabilit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3 (2-3): 199-211.

[5]Bastianoni S, Pulselli F M, Tiezzi E. The Problem of Assigning Responsibility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9 (3): 253-257.

[6]Chi G Q, Stone B. Sustainable Transport Planning: Estimat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Vehicle Travel in Future Years [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ASCE,2005, 131 (3): 170-180.

[7]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 Living Planet Report 1998-2008 [OL]. 省略/ news_facts /publications/living_planet_report.

[8]熊德國,鮮學福,姜永東. 生態足跡理論在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中的應用及改進 [J]. 地理科學進展,2003,(6):618-626. [Xiong Deguo , Xian Xuefu, Jiang Yongdong.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Applied to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3, (6):618-626.]

[9]張毅, 周立耘,王偉健,等. 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N].人民日報, 2007/12/17(006). [Zhang Yi, Zhou Liyun, Wang Weijian, et al. Wuhan City Circle and the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ity Group Approved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N]. People’s Daily , 2007/12/17(006).]

[10]徐和平,李彥睿,張瑩. 加快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 [N]. 湖北日報,2008/08/15(001). [Xu Heping, Li Yanrui, Zhang Ying. Accelerate the Ecocultural Tourism in Western Hubei Circle Eonstruction [N]. Hubei Daily, 2008/08/15(001).]

[11]湖北省統計局. 湖北統計年鑒(1999-2009) [G].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2009. [Hubei Provincial Bureau of Statistics. Hubei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9-2009) [G].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9-2009.]

[12]湖北省統計局. 湖北農業統計年鑒(1999-2009) [G].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2009. [Hubei Provincial Bureau of Statistics. Hubei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Yearbook (1999-2009) [G].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9-2009.]

[13]湖北省土地管理局. 湖北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M]. 武漢: 1997.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Hubei Province [M]. Wuhan: Survey on Land Use of Hubei Province, 1997.]

[14]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9) [G/OL]. stats.省略/tjsj/ndsj/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9-2009) [G/OL]. stats.省略/tjsj/ndsj/.]

[15]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FAO Databas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G/OL]. faostat.省略/site/339/default.aspx.

[16]中國環境保護部. 全國自然保護區名錄[OL]. datacenter.mep.省略/main/ dbCenterDataList.do?tableName=ZHB_T_NEW_RESERVES_MAIN.[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st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L]. datacenter.mep.省略/main/ dbCenterDataList.do?tableName=ZHB_T_NEW_RESERVES_MAIN.]

[17]顧曉薇,王青,劉建興,等. 基于“國家公頃”計算城市生態足跡的新方法 [J].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295-298. [Gu Xiaowei, Wang Qing, Liu Jianxing, et al. New Method of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based on “National Hectare” [J].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5,(4):295-298.]

[18]馮娟,趙全升,謝文霞,等. “省公頃”在小城鎮生態足跡分析中的應用研究:以山東省晏城鎮生態建設為例 [J]. 地理科學,2008,(2):209-213. [Feng Juan, Zhao Quansheng, Xie Wenxia, et al. Applied Research of “Province Hectare” in Analysis for Small Towns’ Ecological Footprint:a Case Study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Yancheng town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8,(2):209-213.]

[19]胡鴻興,何偉,沈虹,等.湖北“兩圈”區域發展可持續性評價與預測[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4):351-359.[Hu Hongxing, He Wei, Shen Hong, et al.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ircles”in Hubei Province[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0,(4):351-359.]

Dynamic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Biological Resource:

a Case Study of the “Two Circles” in Hubei Province

HE Wei1,2 HU Hongxing2 SHEN Hong1 WANG Yu2 XU Fuliu1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第11篇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導向開展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生態工程和旅游活動。目前,生態旅游己成為旅游業中最新的國際流行色,并被譽為綠色旅游。

生態旅游從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二者相結合的角度考慮,實際上是保護大自然,實現環境保護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開發形式。與傳統旅游相比,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環保性和自然性等特點。發展生態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保護農村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發揮生態效益,同時也可進一步為農村環境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真正發揮綠化在文化教育、科學考察、衛生保健、環境教育、旅游觀光上應有的功能,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脫貧致富。

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現在處于初級階段,各地區都有以當地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生態旅游的例子。深刻認識生態旅游在中國,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發展,對其生態價值、社會價值進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筆者通過考察麥秸溝流域資源條件,分析其發展旅游的優勢,并采用生物游憩資源分析和風景資源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其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從而預測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景,以期對各地農村生態旅游區建設規劃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同時也希望能給其他嘗試開展農村生態旅游的地區提供借鑒,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1、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麥秸溝流域位于陜西省涇陽縣北部的龍泉鄉劉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積860km,屬于涇河水系二級支流,為土石溝壑區,海拔高程593~452m,相對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狀,主溝道長2000m,溝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紅土■作者簡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研究、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為主,有效土層厚度在0~30cm。天然樹種主要為野生酸棗,草主要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氣溫l3℃,l0℃以上積溫在4100~4500℃;年均日照時數2192h,無霜期213d。

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是在麥秸溝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基礎上建立的。該地歷史上因處旱腰帶,水土流失面積大,土壤養分含量低,年年廣種薄收,經濟條件比較落后。

當地一名中學教師為了改變家鄉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積蓄承包了劉德村北的荒溝荒坡,并且以得天獨厚的天然酸棗資源嫁接各類名優棗類品種,使嫁接成活率達90%,很快將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另外,旅游區還針對當地野草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的特點,積極發展養殖業,喂養奶牛,利用糞便產生沼氣,利用土肥供養草(樹木)達到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旅游區主要景點如下。

1.1.1各類棗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棗資源豐富的優勢,嫁接各類名優棗種153.3hm2。當年嫁接,當年收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棗類品種有梨棗、冬棗、雪棗、冰棗、晉棗、油棗、干花冬棗,豐富的棗類資源構成景區一大特色。

1.1.2其他經濟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臺地上,營建葡萄園25.0hm,栽植石榴12.0萬株,日本甜柿13.0萬株,花椒2.0萬株,香椿2.5萬株,雪松、楊柳等3.0萬株。覆蓋了12座荒坡地,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1.3現代化奶牛場。旅游區針對當地野草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的特點,積極發展養殖業,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現己建成現代化奶牛場1座,有奶牛100多頭。

奶牛場利潤較高,同時也是旅游參觀的絕佳去處。

1.1.4溫泉游泳池。旅游區地下水豐富,溫泉資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區充分利用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個。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觀光后,還可在游泳池盡情嬉戲游玩,享受溫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區還有窯洞賓館1座,內有窯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條,并在道路兩側安裝路燈,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農村生態旅游資源分析與評價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氣溫偏高。秋季是造林黃金季節,麥秸溝流域各項氣候因素具體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適宜度由適宜月個數/12個月獲得,適宜溫度為20~25℃、濕潤度為0.4、日照時數為210h以上、風速小于3m/s。

表5麥秸溝流域各項氣候因素及其適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資料來源于涇陽縣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統計資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氣溫穩定的初終日期及積溫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麥秸溝流域5~9月的溫度、濕潤度、日照時數、風速均符合適宜指標,是旅游的黃金季節。

1、2、1l、12月這4個月氣候干燥,溫度較低,日照較短,從氣候上來說不是旅游最適宜的時期,但是在這4個月中,麥秸溝流域被白雪覆蓋,加上地勢起伏、可以滑雪欣賞冰凌樹掛,別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來游玩。3、4、10月這3個月溫度、濕度也比較合適,且正值樹木發芽或收獲果實的季節,也不乏旅游者前來觀賞游玩。另外,旅游區大于10℃積溫為4351.4℃,也比較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可看出,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有著豐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賞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涇陽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麥秸溝流域位于涇陽縣北部的基巖山區,系北仲山灰巖、頁巖塊斷山脈。旅游區周圍全為平地,而旅游區內地形多為山地、高地、溝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區突兀于人們面前。流域內溝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為東南。流域地下水也很豐富,pH在7.0~8.4,水質較好,適于農業灌溉和基本生活飲用。

2.2生物資源分析評價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各種棗類及其他經濟林種占絕大多數,旅游區利用生態治理取得的良好環境效果,發展生態旅游,取得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植物資源主要有梨棗、雪棗、冰棗、晉棗、油棗、干花冬棗、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楊柳、櫻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麥草、蘇丹草、露麥科什等2O余種。各類植物資源類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觀賞價值。動物資源有老鼠、狐貍、黃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區以植物資源作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蓋面積659.6hm。根據式(1)計算得:綠色植物覆蓋率為76.7%。

豐富的植物資源令麥秸溝流域四季景觀變化明顯,氣候宜人。春天花團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蔭濃,涼風習習;秋季碩果累累;冬日銀裝素裹,還可以領略滑雪的樂趣。

2.3風景資源綜合分析與評價

2.3.1區位條件。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距西安市約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廣闊的旅游資源。此外,景區內有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戰國秦修鄭國渠遺址。涇陽縣內也有較多的歷史遺跡,著名的有涇陽張家山風景區,另外還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貞陵、崇文寶塔、太壺寺、文廟、云陽革命舊址等共計1O處景點。在旅游資源方面,麥秸溝流域又與其他涇陽縣內景點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觀光農業,是開辟生態旅游較好的地點,也可成為西安市和涇陽縣內其他旅游資源的補充。

2.3.2觀賞設施。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分休息區、游憩游泳區、觀光游覽區、科學試驗區、柿品加工區、奶牛場區、賓館區。①休息區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組成。②游憩游泳區是利用地下溫泉上涌這一天然資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觀光游覽區是主體,果樹成熟季節還可以吃到新鮮水果,登高遠眺,微風習習,讓人心曠神怡。④科學試驗區由現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噴灌節水示范田組成,用以探索園區發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廠與日本人合資興建,柿種主要為日本甜柿。⑥奶牛場有奶牛100多頭,游客可在這里嘗試擠奶,并且有工作人員為其煮好,供游人品嘗。⑦賓館區是由具有陜西特色的50眼窯洞組成,對城市來的游客吸引力較大。到了麥秸溝旅游區,游人不僅可以領略自然風光,還可以住窯洞。旅游區的各個景點不僅具有觀賞功能,還可以向游人宣傳科普知識,起到科普宣傳作用。

2.3.3游人數目。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每年平均約有2.07Y人次前來參觀避暑,節假日游人稍多,約占全年游客總數的59.4%,旺季5個月游客總數是全年總數的2/3。2009年開始,園區每年可接待游客2.5萬人次。

2.3.4風景資源評價。

2.3.4.1建設年代得分。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建于1999年,屬于20世紀,根據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麥秸溝流域距離西安市約70km,屬100km以內的范圍,故A,=10分。

2.3.4.3優美程度得分。經涇陽農業局、林業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單位專家給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優美程度打分,旅游區優美程度屬于四級,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麥秸溝流域屬于區縣級風景資眼,充分改善區內水、電、路條件。現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籌建,占地4.0hm的噴灌節水示范田也即將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廠已經動工,旅游區正朝著多元化發展,先后被縣委組織部授予黨員科技示范基地稱號、被團省委授予保護母親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稱號。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方法及內容。對旅游區內的景觀、景點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是對旅游區進行全面評價的前提條件J。對麥秸溝流域生態旅游區的調查采用了對當地群眾走訪、到有關部門查找資料和現場調查等方法。調查主要內容如下。

1.2.1.1觀光景觀布局調查。包括流域面積大小、范圍、酸棗分布;大棗類型、分布、產量狀況;棗農間作景觀布局;葡萄、梨、蘋果產量;觀賞設施布局等。

1.2.1.2環境質量調查。包括區位和交通、大氣、水和地質環境等。

1.2.1.3景觀資源調查。包括地表景觀、水體景觀、氣候景觀、歷史遺址遺跡、民族風情和旅游特產等。

1.2.1.4生物資源調查。農村生態旅游資源分析與評價研究包括野生動植物資源、生物資源種類、數量和植被覆蓋度等。

另外還有人文資源調查和自然災害調查。

第12篇

[關鍵詞]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民族旅游;生態旅游;資源保護

發展就意味著開發。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開發,總是先開發條件好的地域,然后是差的難度大的。我們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就屬于后一種開發型。隨著世界旅游業的發展和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民族地區旅游開發業必將深化和加強。

根據國家旅游發展規劃藍圖,我國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主要是基于邊疆民族地區特殊的資源優勢和資源特征。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優勢體現在生態環境特點突出。響應國家號召及經濟發展的需求,民族地區尤其西北邊疆地區,更多致力于生態旅游建設,勢必需要對自然生態資源進行開發,而開發本身意味著破壞,發展邊疆地區民族旅游,即保護發展民族文化與經濟,也造成民族文化的變遷、異化和流失,對邊疆地區民族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傳承都構成了威脅,因此,為了和諧發展,必須加強資源環境保護,在此,就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旅游發展如何與環境資源保護達成協調步伐,做些初步的探討。

一、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特征

(一)民族地區資源系統龐大

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貌類型豐富多樣,地貌發育比較典型,民族風情豐富多彩,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旅游資源神秘性強,誘惑力大,現已開發的和尚未發現的潛在資源相當豐富。

(二)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品位較高

旅游資源的特色和魅力即旅游資源的品位。我國民族地區許多旅游資源為全國乃至世界所矚目。而且,按照旅游流的發展規律,由于資源的壟斷性特征,使得旅游目的地將更趨重于自然的、原始的、生態的、純粹的資源環境。

(三)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組合較好

民族地區地勢獨特導致資源分布不平衡,垂直地貌密集組合的地域系統,層層分割,導致多變的景象,使得資源類型豐富。資源優勢是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決定性條件。

曾經基于探索階段的生態旅游,現在已被重視,發展得紅紅火火,但是在強勁發展生態旅游的勢頭下,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兩者的矛盾愈加激烈。

那么什么是生態旅游?1965年海茲爾提出“生態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他認為生態旅游有四個要點:減少環境影響,增強對當地文化的尊重,讓當地居民受益,滿足參加者的娛樂需求。198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生態旅游特別顧問ceballos-lascurain提出生態旅游這個獨立術語,指出兩點: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生態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旅游經營者和管理者意識到它的潛在利潤、長久效益、比伐木農耕等其他資源利用方式的破壞性小,能將開發保護相結合等優勢,紛紛將生態旅游作為發展本地旅游業的目標;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政府、企業、研究人員、當地居民、非政府組織等介入生態旅游的隊伍越來越龐大,生態旅游得到迅速發展。1994年我國召開第一屆生態旅游研討會,成立中國旅游協會生態旅游專業委員會。96年我國在聯合國支持下召開國際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將生態旅游研究推向實踐。97年在北京舉行的 “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認為生態旅游對于保障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在30多年里對生態旅游概念的探討和研究,都包含一個中心思想,就是生態旅游它不僅僅是人們花錢消費自然、享受自然,更多的是尊重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旅游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要和自然和諧;不能只有當代人享受而剝奪后代享有同等旅游資源的機會。

二、旅游資源的開發存在諸多問題

(一)盲目開發利用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的損害和浪費

大量游客聚集景區,人員和車輛對土地的踩壓,對土壤和植被造成損害,出現土壤板結、壓實、水分滲透減少,導致水土流失增加,影響植被生長,破壞景點。如內蒙古的草原生態逐年沙化,森林面積縮小,城

市擴張建設占用草原、森林植被,造成生態質量下降。

(二)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景區之內大建人工設施,導致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景觀的整體性和統一性。比如有的景區規劃建設有景區公路、森林小火車鐵路,大量的賓館、飯店等建筑設施對植被破壞,生態環境很難恢復。

(三)景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于過度接待,人員污染嚴重,水域污染范圍擴大。如內蒙古草原植被中開拓出的旅游景點越來越多,接待量越來越大,生活垃圾增多,使得草質枯黃稀疏,環境污染嚴重,旅游環境質量降低,同時旅游資源共享水平也相應降低。

(四)民族文化在旅游開發中出現諸多不良變遷和問題

一是民族文化受侵犯。如現代文明進駐少數民族地區,日常生活被打擾,古老的民族習俗和民族制度被任意改變。大量的民族文化遺址、遺跡遭到破壞。二是民族文化庸俗化。出現景區拉客宰客、商品以次充好等惟利是圖和犯罪現象;還有在民族旅游的文化演示中,為滿足旅游者的獵奇心理,故意追求原始落后文化,把已經被摒棄多年的封建迷信活動和陳規陋習展現出來,大大貶損了民族文化價值和旅游形象。三是民族文化過度商品化。如景區內為吆喝生意,經營者隨意穿著民族服裝,不了解其內涵,粗制濫造,喪失了民族魅力。四是民族文化淡化、同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當地人為了迎合外來游客的需要,盲目崇尚時尚和現代,塑造與民族地區淳樸民風格格不入的景觀形象。如景區內的霓虹燈、廣告牌、快餐店等,扼殺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性。 綜觀諸多問題,我們要發展生態旅游,首先要保證可持續發展,優先保護子孫后代的利益,優先解決好開發與保護的問題。西方很多國家對此的努力,值得我們借鑒。如美國禁止在國家公園中建豪華賓館;韓國在“簡”上大做文章,自帶過夜設施,不設垃圾桶,生活垃圾自己帶回;新西蘭排斥貴族式的“豪華游”,鼓勵人融于自然。環境教育普及,生態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我們看到,我國的生態旅游僅屬于初級階段,還需在很多方面加以重視和努力。第一,需統一規劃,有序開發。要有研究有計劃,不能以行政命令決定斷然開發。開展生態旅游,必須合理規劃設計,規劃好功能區,保護好核心區,開發試驗區,堅持持續利用的方針,對核心區加以嚴格保護,不對外開放旅游;在試驗區開展科研和生產;在旅游區開展旅游業務。合理規劃,充分發揮各區域的功能和作用。第二,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科學管理,制訂合理可行的規定和措施。在保護區建設旅游設施和進行旅游活動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必須是可持續利用的,減少旅游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依據實際情況和總結摸索實踐經驗,在組織機構上逐步完善適合自己特點的科學管理體系,不斷提高管理者素質,使管理科學化、制度化。第三,嚴格執法力度。要堅決杜絕偷獵、亂開采、亂開伐等現象發生。第四,在民族旅游開發中做好民族文化的保護。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的現代化不是文化的同一性,要維護保留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本質。所以要加大宣傳力度;完善民族文化保護的法律體系;確立民族文化保護主體和職責;出臺有效的保護模式,如數據庫和文化遺產博物館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共同維護和保持民族優良傳統。第五,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提高國民素質,普及宣傳環保理念。

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生態旅游業的目標和立足點定在保護后代的旅游需求上,并以此為指導,做好環保的各項工作。把生態教育作為我們國情教育的必修內容,全民樹立保護生態的意識,使我國的生態旅游建設能夠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旅游學刊.2004,(4).

[2]傅文偉發展旅游和環境管理.摘要.

[3]旅游科學.2002,(3).

[4]旅游環境的概念及其他.論文摘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财经| 准格尔旗| 江华| 土默特左旗| 漾濞| 边坝县| 咸宁市| 邢台市| 宁化县| 蓬安县| 旬邑县| 宝坻区| 依兰县| 方正县| 河津市| 抚顺市| 清河县| 万山特区| 惠水县| 普兰县| 会泽县| 华容县| 开封市| 旌德县| 满洲里市| 哈巴河县| 来安县| 吴桥县| 丁青县| 霍山县| 壶关县| 施秉县| 枣阳市| 穆棱市| 托克逊县| 汉阴县| 建瓯市| 漠河县| 大关县| 府谷县| 临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