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13:53: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奶茶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日,我國的非營利性機構“iearth-愛地球”了《中國9城市兒童食品添加劑攝入情況調查報告》。“iearth-愛地球”食品安全項目顧問、原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彭珊珊教授介紹說,此次調查在北京、上海、西安等9座城市的中小學校,共調查了近2萬名兒童的飲食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些城市的兒童中,有1/10的兒童每天吃3次以上含有添加劑的零食,有6%的兒童每天飲用超過3瓶的飲料(不包括礦泉水和自制茶水),有26%的兒童在夏季每天都吃冰激凌。調查人員對33個類別、489種食品的配料表及所含添加劑的情況進行了取樣統計,結果發現,方便面、乳飲料、薯片、餅干等食品中所含的添加劑最多。
1.方便面 調查結果顯示,一包方便面中最多含有25種食品添加劑,主要包括谷氨酸鈉、焦糖色、檸檬酸、特丁基對苯二酚等。人們若長期食用含有這些添加劑的食物可患上肥胖癥、高血壓、低鈣血癥等疾病。
2.火腿腸 火腿腸中所含的添加劑主要包括亞硝酸鈉、山梨酸鉀等。其中,亞硝酸鈉可在人體內生成致癌物亞硝胺。
3.蜜餞 蜜餞中所含的添加劑主要是檸檬酸、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等。其中,苯甲酸鈉會破壞人體內的維生素B1,并干擾人體對鈣的吸收和利用。
4.果凍 果凍中所含的添加劑主要是山梨酸鉀、檸檬酸及卡拉膠等。人們若大量地攝入山梨酸鉀會出現過敏反應,并影響機體對鈣的吸收。
5.餅干 餅干中所含的添加劑主要是焦亞硫酸鈉、檸檬酸、山梨糖醇。研究發現,焦亞硫酸鈉具有生物毒性,可損傷人體內的細胞。
6.奶茶 奶茶中所含的添加劑主要包括山梨酸鉀、六偏磷酸鈉等。研究發現,人們若攝入過量的六偏磷酸鈉可引起鈣代謝紊亂。
7. 口香糖 口香糖中可能含有阿斯巴甜、山梨糖醇、檸檬酸等添加劑。人們若攝入過多的山梨糖醇可引起腹瀉的癥狀。
8.薯片 薯片中可能含有的添加劑包括谷氨酸鈉、5'-鳥苷酸二鈉等。谷氨酸鈉、5'-鳥苷酸二鈉都是明令禁止用于制作嬰幼兒食品的有毒物質。
【關鍵詞】 牙,乳;齲齒;因素分析,統計學;兒童;少數民族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7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3-0270-02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占人口比例最大的漢族以外,其他各少數民族長久以來由于受聚居地區的環境因素、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等方面的影響,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他們的特質,包括齲病的發病情況。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為中國稀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在甘肅省境內居住。這3個民族人群地處偏遠山區,經濟結構以農牧業為主,經濟發展緩慢,醫療設施和醫療條件較差。為了解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5歲兒童齲齒的流行病學情況及口腔衛生行為,以便進一步制訂有效的防治措施,筆者于2007-2008年對這3個民族5歲兒童進行了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選取長期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州東鄉縣的東鄉族和積石山縣的保安族5歲兒童以及張掖地區肅南縣的裕固族5歲兒童(因3個民族的總人口少,所以樣本量各民族、男女數量不等),其中東鄉族兒童102名,男童59名,女童43名;保安族兒童110名,男童69名,女童41名;裕固族兒童148名,男童89名,女童59名。
1.2 方法 采用WHO齲病診斷標準(1994年),由3名具有口腔本科學歷、10 a以上臨床工作經驗并經過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調技術指導組培訓的檢查者擔任檢查工作。調查現場使用統一配置的移動牙科椅、照明燈和CPI探針,每位檢查者配備1名記錄員。
1.3 問卷調查 采用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標準[1]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均由被調查兒童的母親填寫,工作人員現場指導并當場收回。參加問卷調查的母親東鄉族86人,保安族97人,裕固族116人。
1.4 數據錄入與統計學處理 采用雙錄入法錄入數據,以控制數據錄入質量。百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乳牙患齲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3個民族兒童的乳牙患齲情況存在差異,東鄉族明顯高于保安族(P<0.01);東鄉族高于裕固族,裕固族高于保安族,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3個民族兒童乳牙患齲情況均無性別差異。齲齒充填率保安族和裕固族均高于東鄉族(P值均<0.01),保安族和裕固族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飲食行為 見表2。
每天進食新鮮水果、餅干/蛋糕/面包、糖果/巧克力、糖水、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橙汁/蘋果汁(不包括鮮榨果汁) 等6種食品的頻率,保安族明顯低于東鄉族和裕固族(P值均<0.01);很少/從不進食的頻率(除喝糖水外)保安族和東鄉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保安族和裕固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 口腔衛生行為 從表3可以看出,經常睡前吃甜點者東鄉族為10.5%,保安族為6.2%,裕固族為12.3%;從不刷牙的兒童保安族為79.8%,東鄉族為50.0%,裕固族為1.7%;開始學刷牙的年齡東鄉族和裕固族最早是2歲,占2.3%和9.4%,而保安族從4歲才開始,占6.4%。3個民族兒童每天刷牙1~2次的裕固族為93.0%,東鄉族為 70.5%,保安族為55.6%;裕固族多數家長能幫助孩子刷牙并在兒童自己刷牙后進行檢查。最近使用含氟牙膏的東鄉族占61.0%,保安族占25.3%,裕固族占54.3%。
3 討論
齲齒是牙齒硬組織在多種因素作用下逐漸破壞、崩解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全國5歲組兒童乳牙患齲率為66.0%,齲均為3.50;甘肅省5歲組兒童乳牙患齲率為61.7%,齲均為3.02[2]。李克增[3]報道,四川省5歲兒童乳牙患齲率為58.72%,齲均為2.77,齲齒充填率為2.32%;洪彬等[4]報道,廣東省5歲組人群乳牙患齲率為67.78%,齲均為4.1。本次調查中,3個民族兒童的乳牙患齲率和齲均分別為東鄉族76.47%和3.89,裕固族66.89%和3.16,保安族56.36%和2.42。東鄉族兒童乳牙患齲率明顯高于國內同類報道,裕固族、保安族與國內同類報道相近。
齲齒的發生與生活水平、飲食習慣、口腔衛生行為以及執行各種預防措施的情況有關。保安族和東鄉族人群有飲用磚茶的習慣,中國茶的氟含量以磚茶最高[5]。裕固族日常有飲用奶茶的習俗[6],牛奶及奶茶中的氟均有防齲功效,而且氟離子在牛奶中比在水中更容易進入牙釉質[7]。3個民族兒童的乳牙患齲率有明顯差異,筆者認為首先和含糖食品的攝入量及方式有關。黃薇等[8]研究表明,5歲兒童含糖食品的消費量與齲病的發生呈正相關。糖類是細菌代謝的底物,為細菌生存提供了營養,其代謝的終末產物可造成釉質脫礦,導致齲病的發生[9]。含糖飲食是兒童患齲的潛在危險因素,3個民族5歲兒童中每天進食含糖食品的比例較高,睡前吃甜點或喝甜飲料的也占一定比例;保安族乳牙患齲率低于其他2個民族,可能與該民族進食甜食的頻率明顯低于另外2個民族有關。
另外,造成3個民族5歲兒童乳牙患齲率差異的原因是口腔衛生行為。調查顯示,保安族兒童不刷牙率為79.8%,開始學刷牙的年齡為4歲,家長很少幫助孩子刷牙或檢查刷牙效果,有25.3%的兒童最近使用含氟牙膏;裕固族兒童不刷牙率為1.7%,開始學刷牙的年齡為2歲,多數家長能幫助孩子刷牙并在兒童自己刷牙后進行檢查,有54.3%的兒童最近使用含氟牙膏;東鄉族介于以上兩者之間。以上數據表明,在這些地區對兒童的口腔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因為兒童口腔衛生行為的形成與家長口腔衛生行為密切相關,所以還要對家長進行口腔健康教育,言傳身教,以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口腔衛生行為。同時定期進行氟保護,在含糖食品的消費呈上升趨勢的地區推廣應用是完全有必要的。
傅思武等[10]對這3個民族5歲兒童的口腔細菌進行檢測分析,指出東鄉族兒童牙菌斑中變異鏈球菌主要以2級和3級為多,裕固族兒童牙菌斑中變異鏈球菌以0級和1級為主。東鄉族兒童口腔變異鏈球菌的水平高于裕固族,這可能也是東鄉族5歲兒童乳牙患齲率高的原因之一。
4 參考文獻
[1] 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調技術指導組.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案.2005:23-37.
[2] 齊小秋,主編.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4-104.
[3] 李克增,李雪,胡德渝,等.780名5歲兒童乳牙患齲情況調查分析.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2008,26 (1):70-72.
[4] 洪彬,黃少宏,章錦才,等.2005 年廣東省5 歲人群乳牙齲病抽樣調查報告.廣東牙病防治,2007,15(6):263-265.
[5] 趙新華,沈雁峰,王麗華,等.我國飲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學研究概況.中國公共衛生,2000,6(7):653-654.
[6] 高自厚,主編.裕固族通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12.
[7] SHCHORI D, GEDALIA I, NIZEL AE, et al. Fluoride uptake in rats given tea with milk. J Dent Res,1976,55:916.
[8] 黃薇,江漢,臺保軍,等.社會行為危險因素與兒童齲病的關系初探.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3,19(6):343-344.
[9] 卞金有,胡德渝,主編. 預防口腔醫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0-81.
【關鍵詞】:淺析;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中圖分類號】TS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概述
飲食文化受自然、經濟、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響不斷發展。遠古時期人類以生食為主,隨之發展為熟食;烹飪技術由燎烤發展為蒸、煮、煎、炸等;飲食選材和菜系也不斷豐富;飲食觀也由“吃 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飲食風味也由閉塞的單一民族和地區融匯到如今的豐富多彩的飲食口味。
飲食文化包括三點:第一是食物的選材和加工。選材受季節、節日風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響;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調技術,通過刀法可將食物分為條、片、丁、沫、絲等,其給人的視覺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調方法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第二是就人類而言,飲食文化包括少數民族、宗教和社會各階層飲食文化。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習慣和代表性的飲食菜系;宗教飲食文化典型有伊斯蘭教忌食豬肉,佛教、道教的素食主義等;社會各階層的飲食文化由物質基礎決定,包括宮廷、士大夫飲食文化和百姓飲食文化等,各階層在進餐時很講究禮儀,也就形成了飲食禮儀文化。第三層次是與飲食有關的文學文化,包括歷朝歷代許多關于飲食介紹和文人對飲食的歌頌贊美的文學作品。
2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優越性
2.1 傳統膳食結構可傳承性
《素問·臟器法時論》: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最早關于膳食結構的記載,也是幾千年來的擇食原則。傳統的膳食結構以谷物為主食,肉類、水果和蔬菜為輔食,堅持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告訴我們谷類乃人類維持機體運動的基礎物質。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始終堅持平衡膳食觀,合理搭配飲食。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中國傳統膳食結構才是最科學的膳食結構,《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報告了美國康乃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6年的合作研究結果: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這與中國傳統膳食結構密切相關,可見傳統膳食結構的可傳承性。傳統膳食結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1]我們需矢志不移地堅持弘揚其優越性。
2.2 獨特的烹調技藝 注重色香味
我國的烹調技藝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素以選料講究、制作精湛、品種多樣著稱于世,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2]烹調技藝的精湛在于即使是同一種原材料,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國傳統的烹飪、調味技法堪稱一絕,“烹”是指烹飪原料熟制成菜肴的操作過程,方式多種多樣,其制作過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魚,火候不到則生,過火則老。而“調”則指原輔料的搭配和調味料的使用。通過調制,使菜肴美味可口、色澤誘人,《呂氏春秋·本味篇》云:“調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咸。其先后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調味料所需數量和加入的先后順序都有講究 。可見,中國傳統烹飪技藝之細膩無與倫比。
2.3 醫食同源的食療觀
“醫食同源”,即“藥食同源”。指用中醫理論知識和飲食文化相結合,使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食物來調理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黃帝內經·太素》:“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靈樞·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等”。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提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由此可知,“醫食同源”并“寓醫于食”的食療觀歷史悠久,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食養論”,即注重飲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于身體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二是“食療方”,即以食為藥,以日常食物的一種或數種作為藥用,以治療疾病。三是“藥膳”,以藥配食,取一味或數味藥物入膳。[3]中國的食療藥膳文化在歷朝歷代的總結思考下不斷完善。關于醫食同源和食療的書籍數不勝數,醫食同源思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應當積極研究醫食同源理論,傳承其精華,真正達到飲食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2.4 食忌思想
“食忌”即 “忌口”,也就是我們在吃的時候應該吃什么,怎么吃…… “茍全其身,須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訴我們飲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節、時辰、體質、數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黃瓜與花生同吃易腹瀉;羊肉與西瓜同食會中毒等。 季節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發散的食物,夏季應忌食肥甘厚膩,少食生冷之品,秋季應忌食性燥和大補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時辰忌如:“早上人吃姜,晚上姜吃人。”“早喝鹽水如參湯,晚喝鹽水如砒霜。” 體質忌即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偏陽質、偏陰質、陰陽平和質, [4]體質偏陽者應忌溫熱、辛辣助火之品;體質偏陰即陽虛型體質者,應忌食寒涼生冷傷陰之品等。數量忌即飲食有節制,不可過量,忌過飽。若不掌握一定的飲食禁忌知識、合理選擇食物,則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食忌思想是歷代人們經驗和理論的總結,不容忽視,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們飲食生活更加科學、安全。
2.5 五彩繽紛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優越性的體現,其豐富多彩的飲食種類為傳統飲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由農業、地理位置、食材決定。中國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農業為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長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業民族如蒙古族、哈薩克族、藏族等以肉類、奶制品為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從事農業,其主食多為大米、小麥、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飯,菠蘿飯,五色飯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數民族如赫哲族、鄂溫克族、基諾族等以狩獵和漁業為主,其主食多為野生肉類、植物、魚類,代表特色如殺生魚、蝌蚪拌臭菜、松鼠干湯等[5]。此外,少數民族多嗜茶、酒,我國少數民族多居住的邊疆高寒地區,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國是“酒文化之邦”,少數民族更有“無酒不成席”之說,各個少數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種類更是形態各異,有青稞酒、檳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數民族必備的飲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們在食用各少數民族飲食的同時便能回味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融合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更具特色。
2.6 獨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區域表現,菜系的形成和發展是我國地理環境、氣候、食材、嗜好的真實寫照。菜系由宋代“南咸北甜”到明代“京蘇廣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菜(浙、閩、湘、徽、魯、蘇、粵、川菜)。地理環境對飲食選擇很有講究,蜀湘一帶濕氣較重、選擇辣食能祛濕,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決定菜系的重要因素,臨近江海湖地帶則擅做海鮮、以鮮香聞名,如湘、魯、粵、閩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稱,蘇菜發源地由于菜種豐富所以一大特點便是四季有別;嗜好是決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 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愛燒、燉、蒸,注重火候,善于保持原汁原味;蘇菜選料嚴謹,愛好和注重制湯,保持原汁,追求鮮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粵菜技法、配料多樣,追求鮮嫩爽滑濃;川菜重調味,以“麻、辣、酸、香”為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區域歷史飲食文化的沉淀,賦予了傳統飲食文化的多彩和豐富內涵。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發展中精華不斷被人們所傳承和豐富,作為新一代華夏子孫,我們應當積極去了解傳統飲食文化,并將其運用于我們的生活,嘗試不斷探索創新以豐富其內涵。
參考文獻
[1]柯林·坎貝爾著 張宇暉譯 中國健康調查報告[J]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9).
[2] 、[5]萬建中,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M]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1年(27 -30;259-263)
關鍵詞:嘉絨藏族;文化心理;語言和習俗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2-0072-02
嘉絨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邛崍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河流域和大渡河沿岸,約有37萬人。人們傾向認為嘉絨藏族是唐代西山諸羌部落,在吐蕃東進時由當時駐軍和家屬以及商人同當地土著居民經過上千年的融合、同化而形成。在嘉絨藏族社區,藏傳佛教有著圣神的地位。嘉絨藏族人將所發生的事情都當作佛的旨意,認為風調雨順是佛的賜福,風、霜、雨、雪成災是佛的懲戒,家中的災難是拜佛心不誠招致的惡果或前世行惡太多佛對今生的懲罰;認為要使來世幸福,今世要天天念經拜佛,慷慨地向佛祖奉獻。在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下,嘉絨藏族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心理,主要體現在他們特有的服飾、飲食、居住房屋、婚姻、生活習俗以及特有的節日和交往禮儀中。
一、嘉絨藏族的民俗文化
嘉絨藏族大多居住于石雕房,以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為主,不食馬肉、狗肉和魚肉,喜食自制的青稞酒、糌粑、奶茶、牛肉。
嘉絨女性在節日時節頭戴四周繡有彩色絲邊圖案的頭帕,姑娘的頭帕均有花繡,邊角垂吊有花穗、梳發辮。中年以上婦女一般不繡花,上身穿長套裝,外搭肩披,腰著百褶裙,穿靴子,發辮上穿戴銀飾中嵌有珊瑚、綠松石等珠寶的頭箍,項鏈多為珊瑚和銀項鏈,佩戴銀質珠寶鑲嵌的耳垂和戒指,手鐲多為象牙圈和銀鐲,腰兩側懸掛銀垂鈴,行走時有一片銀鈴聲,清脆悅耳。男人頭戴金氈帽、狐皮帽或博士帽,外穿長套裝,項掛珊瑚珠串,束腰帶,佩腰刀,胸掛“嘎烏”,手戴戒指、手鐲,腳穿藏靴。嘉絨藏族的民俗中最特別的是三口一杯的會客禮節,即客人先用右手無名指蘸點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彈三下,表示敬天地和祖先,然后喝一口,主人會把杯子倒滿,再喝一口,主人又會把杯子倒滿,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嘉絨藏族的結婚禮儀與一般民族不同之處是男家先給女家送酒一瓶,酥油一小碗,若女家接受了,就算定了婚,女家不索取彩禮,并且奉送大量的花帶子及鞋墊以及大量的金銀首飾之類的嫁妝。結婚那天新娘的親友送新娘到男家,新娘、新郎和送親的人一起圍著鍋莊轉三圈,即算成婚。孩子一般從父姓,更多的是請喇嘛取名,有的貫上寨名,沒有姓則以寨名代字輩。
二、嘉絨藏族的禁忌心理
嘉絨藏族世代居住在屬于自己的領地上,每天辛勤勞作,繁衍生息,由于交通閉塞、對外交流較少,因此仍然保留著比較傳統和神秘的文化形態。但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旅游業已成為嘉絨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從而帶動了交通的發展,加速了嘉絨社區與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嘉絨藏族信奉佛教,進入寺廟切忌不可大聲喧嘩、照相、涂鴉等。在嘉絨藏族社區藏民家中都設有經堂,經堂的位置是神圣的,設在家中最高的一層,在經堂上往往擺放著各種法器,供奉著各種佛像,客人是不可隨意觸摸的。在嘉絨藏族面前不能隨意殺生,因為他們認為萬物有靈。主人向客人進獻哈達時客人應該躬腰脫帽接受。嘉絨藏族多信奉藏傳佛教中的黃教,所以在轉經時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在草原看見的掛著紅綢子的羊或牛,這是藏民“放生”的,不允許宰殺,任它自生自滅。在嘉絨藏族社區進門時不可用腳踩門檻。坐時可盤腿而坐或側身坐,但不能伸直雙腿腳底向人。嘉絨藏族不喜歡別人隨意用手去撫摸頭頂,頭一般只有父母或得道高僧才能觸及。嘉絨藏族人吃東西時大多用刀,用刀時刀尖不宜對向他人,一般指向無人的方向。嘉絨藏族有帶刀的習慣,戴在腰間比較長的叫腰刀,吊在腰部右手方的叫吊刀,吊刀才是平常用來使用的刀,腰刀一般在節日時佩戴作為一種裝飾,客人切忌不可去玩弄藏族人的腰刀,很多嘉絨藏族人認為腰刀一出就必須見血,非戰爭和打架,腰刀是永遠不能在有人的地方拔出的。因為拔出就必有血光之災。嘉絨藏族人通常滿手都戴戒指,所以不能以漢族的戒指佩戴習慣來判定此人是否訂婚、結婚。嘉絨藏族人不食馬肉、狗肉、魚肉,認為馬和狗是有靈性的,是他們的朋友不可殺來食用;而魚則是神靈,是水中之神,如果打來食用則可能水源枯竭。一般不殺生,認為殺生之人是作惡,下輩子一定會受到神靈的懲罰。他們還在“佛誕”的時候,在市場上購買那些用來宰殺的魚,把魚放回河里,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減輕自己的罪惡。
三、嘉絨藏族兒童社會化的特點
嘉絨藏族主要以農耕為主兼營放牧、狩獵、采藥。在生產勞動中對孩子的社會化影響很大,從五六歲開始男孩子就跟從父親去牧羊,父親就開始教他騎馬,讓他識別各種山草藥,教他辨別草地上的動物足跡,同時還教他們識別方向、看云彩的變化來判斷天氣。教他們下低弩、設套索、挖陷阱、訓育攆山狗等,長大后還教他們唱山歌、播種。女孩一般跟從母親學習織布、做飯菜以及擠奶、紡線等。藏族有一個把自己的手藝傳給孩子的習慣,所以一般會做皮靴的孩子就有一個會做皮靴的父親,會畫唐卡的一般其父親也一定會,所以他們的傳統工藝才不會丟失。到了晚上一家人就坐在一起聽老人講訴傳統的神話故事,從小就灌輸給他們了許多關于藏族的傳奇,所以在藏族人心目中“藏族”這個稱號永遠都是神圣的。佛教在嘉絨藏族人社會化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藏族人們都多做好事,因為他們相信干了壞事佛都知道,做好事將來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干了壞事則只有轉入地獄。所以嘉絨藏族人從小就教育孩子們要樂于助人,因為只有相互幫助、相互依賴才能生存,因此他們的私有觀念淡薄,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風氣極好,現在仍然存在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良好道德風尚。在嘉絨藏族社區孩子出生以后命名儀式都是在寺院舉行,一般由喇嘛來取名,有的孩子從小就被送往佛學院,系統地學習佛教教理和修習佛經,所以嘉絨藏族人從小就形成了信佛敬佛的心理。
四、嘉絨藏族的佛教認知心理特點
嘉絨藏族數概念不強,比如許多長者不清楚自己的年齡,他們一般用藏歷來表示日期,不說是2010年,而多用鐵虎年來表示,對大小重量的區分也較為模糊,賣雞蛋計個數而不論大小重量,不斤斤計較,還保持著上山打獵見者有份的平均主義思想,所有遇見的都可分而食之。
佛教對嘉絨藏族的認知心理影響極大。佛家多是教人從善,如戒惡、揚善、施以助人、普渡眾生、行以善事等,同時,在心理和行為上,要求人們不貪婪、不自私、不起害人之心,也要不妒嫉、不執迷、不傲氣,遵循眾生平等,認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心有所悟,無論誰都可以成佛。因而形成了“一切皆苦”、“生死輪回”的特殊認知心理特點。
嘉絨藏族有崇尚白色的心理,在他們看來:白色,是一種吉祥色彩,天上飄動的白云,圣潔、美麗;圣山上的皚皚白雪,神秘、莊嚴;白色,在他們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石碉樓的墻上用石灰或白泥畫上了日月圖案,與墻頂、門檐上的白石相呼應,加強了石碉樓的美感,有時他們還向白石祭拜,乞求平安,但對他們而言,白石只是物,不是神,是供奉給神靈的吉祥物。
嘉絨藏族向來有靠天吃飯的觀念,即使水從田邊流過也不會用來澆灌而任由它干旱,因為他們沒有澆灌的習俗,只有求神問佛乞求上蒼降雨。嘉絨社區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牛耕方式。牦牛是這里重要的生產工具,深受當地藏民的崇敬。如果家里的牛老了不能耕地了也不忍心宰殺,一般都會養到老死或者最后在頭上系紅線將其放生。嘉絨藏族以一個社區為單位,每家輪流下種,在開種前必須經過扯卦、測吉日和念經活動選好日子后才能下地干活。現在仍然沿用著最古老的撒播方式,撒種的人必須是一位做了父親的男人,人們稱他為“土地神”,由“土地神”來播撒種子,預示著來年的莊稼必定會有一個好的收成。嘉絨藏族人較認為生、老、病、死、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是佛祖的驅使,甚至親人被他人殺害也會得到僧人解釋說他命中有此劫,只是借助于兇手的手而已,這是上蒼注定的。另外東西丟了、牛羊不見也不報案而是詢問僧人占卜其去向而尋找。病人病入膏肓一般較為年長的嘉絨藏族人也不會去看醫生而是請喇嘛念經驅病。
五、嘉絨藏族的民族情緒情感特點
嘉絨藏族一般比較樂觀,盡管生活水平低下,勞動比較艱苦,但總是樂知天命,喜好歌舞激情較高,面部表情豐富,善于使用肢體語言,熱情好客且慷慨大方。
嘉絨藏族的節日盛多,每當有節氣時他們就以村為單位聚集在一起燒起篝火、跳起鍋莊、喝著青稞酒、烤著全羊。節日的氣氛分外的隆厚。但要是受到強烈刺激則情緒爆發迅速,然而會很快平息下來,不易結成恩怨,若已結成恩怨則世代相傳,直到有一天得到圓滿的解決為止。對民族自尊的以及涉及方面的情感體驗反應敏感而且強烈。一般需要易得到滿足,以積極的愉快的情緒情感為主色調
目前,由于旅游開發,嘉絨藏社區傳統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化變遷與心理變化之間的互動,也使當地的民族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由于教育的發展,受過醫學教育的學生不會因生病而去找喇嘛念經祛病,受過氣象學方面教育的孩子絕不會因為干旱而求佛降雨。所以現代教育促進了嘉絨藏族社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與發展。
注:本文得到黃遠春教授的指導,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雀丹.嘉絨民族史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2]德吉卓嘎.試論嘉絨藏族的族源[J].研究,2004,(2)
[3]鄧廷良.嘉絨族源初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