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4 22:00: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基礎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1.1.1對照組管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管理方法,根據患者情況對患者實施分類管理,定期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1.1.2實驗組管理方法實驗組患者的管理方法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實施個案管理方法。主要包括(:1)組建個案管理小組:個案管理小組主要由醫師和護士組成,也包括一些心理衛生人員和志愿者等,主要職責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對患者實施個案管理;(2)對個案進行評估:主要從患者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對疾病的反應、社會和生活功能、藥物管理等幾個方面對患者的現狀進行評估;(3)明確問題和目標:根據患者的評估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和家屬協商共同制定管理目標并根據相應的指標對康復效果進行評價;(4)制定管理措施:具體說來,就是對患者的既往病史、心理和身體狀況、用藥依從性進行考察以制定用藥措施;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和社會關系、適應能力、職業狀況、康復依從性和主動性檢查進行考察以制定康復措施;(5)定期宣傳督導:定期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慢性病康復指導等活動。按計劃完成既定管理目標,對完成情況實施督導。每月安排精神科執業醫師對患者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進行檢查、調整或修改既定的管理措施和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對個案管理的實施予以指導。
1.2評價標準分別采用SDSS和BPRS對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程度和精神病嚴重程度進行評價。SDSS包含10個項目,采用1~3分的評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BPRS包含18個項目,采用1~7分的評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
1.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管理6個月后,2組患者的SD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個月后,實驗組SDS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管理6個月后,2組患者的B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個月后,實驗組BPR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重性精神病的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綜合醫療、生活輔導、心理疏導、職業保障、經濟幫助等多方面的因素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個案管理以幫助患者康復為中心思想,可以為患者提供醫療保健等協調服務[6]。個案管理人員可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輔導,幫助患者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經濟及醫療困難,提高患者的適應能力,保證患者用藥依從性,從而達到改善患者精神狀況的目的,降低疾病復發率。除此之外,多數重性精神病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后,精神癥狀有所減輕,但也會形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利于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7]。針對這些情況,個案管理人員應協同患者家屬制定護理計劃,鍛煉患者完成一些簡單而又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以逐步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對一些恢復情況較好的患者,可以訓練他們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增強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及生活信心。綜上所述,將一些干預性的康復措施運用到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來,對控制和改善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十分有益,還能夠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逐步提高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作者:龐永慧單位:廣州市花都區慢性病防治所
(1.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282;
2.韶關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 512005)
摘 要:統計比較2010~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變化,結果顯示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平均引文數、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均呈上升趨勢,分別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標與2009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論文比呈上升趨勢(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論文比呈下降趨勢(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別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經解剖學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
關鍵詞 :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術影響力;期刊評價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項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項目”;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3B060200005)
學術期刊的評價是期刊質量發展的的“指揮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圖書情報研究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學術期刊質量的評價方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主要以指標評價為主。為探討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變化,本研究依據2010~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的數據[1-5],統計比較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7項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并篩選各項評價指標較高的期刊,以期為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今后的辦刊和發展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0~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中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為研究對象,統計比較其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變化,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計量指標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計量指標(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的比較結果見表1.
來源文獻量即載文量,指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數量,來源文獻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豐富,代表期刊的生產能力越大,但期刊載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學術質量就越高,部分期刊發文量少、質量也較高。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載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載文量229,年均載文量215篇,總體無明顯變化,說明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刊期、版面數均很穩定,無大的變更。
平均引文數即期刊平均每篇論文所引用的文獻數,衡量科研工作者對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況,反應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就單項指標來說,期刊的平均引文數越高說明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高,期刊質量越高。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平均引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最低為13.01,2013年最高為16.74,增加28.7%。提示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學術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增強。
基金論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種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2009~2011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基金論文比總體呈上升趨勢(0.318~0.362),2011年達最高點后2013年又呈下降趨勢(0.362~0.338),提示近年來神經醫學領域的科研項目成果在國內發表量降低,可能與當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醫學研究成果進入到國際交流領域有關。
2.2 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所載論文被引情況指標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引用計量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比較結果見表2.
總被引頻次是期刊刊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總次數,反應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頻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學術價值越大。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總被引頻次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最低為1472,2013年最高為1968,增加33.7%。提示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學術影響力明顯提升,在學術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響因子是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在評價當年被引用次數除以其在前2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的值。目前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于比較同類型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2009年~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穩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相關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創新性均增加,雖然各刊的專業側重點不同,但均在各自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
即年指標是期刊在統計當年在來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數除以期刊當年的數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標越高,期刊產生的學術影響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即年指標呈上升趨勢,而且2013年即年指標與2009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了實質性的增加。說明在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研究非常活躍,即時有效地傳播了新近的學術成果,反應了相關學科的學術前沿。
期刊H指數與影響因子有較好的相關性,可以同時衡量期刊的發文數量和質量(被引量),反應了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2009年~2011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H指數無明顯變化(7~7),2011~2013年H指數呈上升趨勢(7~8)。
2.3 各項評價指標較高期刊的篩選及其評價指標的比較
篩選各項評價指標較高的期刊,結果顯示:連續5年來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數較高;基礎類雜志神經解剖學雜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論文比較高;中華神經科雜志的總被引頻次連續排名第一。精神醫學領域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影響因子較高,神經醫學領域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影響因子較高,2009~2011年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H指數較高,2011~2013年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H指數較高,影響力較大。計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項評價指標的平均值(因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體見表3.
3 討論
3.1 縮短出版周期,提高載文量
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說明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刊期、版面數均很穩定,沒有明顯的變化。隨著神經醫學相關學科的發展,優秀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大量的新論文等待發表,要適應這種形勢的發展,縮短刊期將是期刊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出版周期是信息傳播速度的一個決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較短的期刊易獲得較高的被引用次數。另外在保證每期論文質量和數量的前提下,縮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載文量,從而獲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數,擴大期刊的影響力。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雙月刊很多(20種),可考慮改為月刊,季刊(3種)可考慮改為雙月刊,如果不具備變更條件可以考慮出版增刊、專輯或者增頁、改版、壓縮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過縮短審稿周期和編輯處理時間等提高的時效性。
3.2 重視基金論文的篩選,堅持專業化和特色化
近年來關于基金論文比的爭議較大,俞立平等[7]認為科技期刊的基金論文比與影響因子幾乎無關,劉雪立等[8]認為基金論文比與科技期刊實際影響力之間并無直接關系,甚至建議舍棄此項來源指標,但也有作者證明了基金論文比作為科技期刊評價指標是科學合理的[9]。筆者認為基金論文比對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貢獻和作用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基金論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論文比肯定不會低。基金論文仍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基金論文比的變化趨勢與其他指標不一致,原因可能為:(1)基金論文比僅與統計當年已發表的論文有關。(2)近年來基金論文的掛名現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稱與論文內容不符的現象使很多基金論文的質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數下降,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下降,從而導致基金論文比與其他期刊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不一致。因此期刊編輯部一定要重視基金論文比,加大監管和審查力度,嚴格篩選高質量基金論文,因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論文才是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核心。
神經解剖學雜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論文比連續5年均較高,可能與這2本期刊刊載的均為基礎類研究,專業特色較強,我國神經醫學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經費來源豐富有關,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學科優勢與其發展密切相關,各期刊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中要注重內容的專業化、特色化,定位適合本刊特色的讀者;緊密聯系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創辦特色欄目和策劃專題,從而贏得更多的優質基金論文。
3.3 發揮優秀期刊的帶頭作用,推動期刊整體的發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志的平均引文數連續5年較高,一方面說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數處于優勢地位。因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語種,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圍內的讀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與期刊編輯部正確地引導作者利用文獻有關。因此各期刊應鼓勵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國外讀者群對我國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譯文,設立英文專欄,引導作者正確的利用文獻。2009~2014年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總被引頻次最高的是中華神經科雜志,提示其在神經醫學界的重要學術地位及廣大作者對該刊論文的認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志總被引頻次上升很快(22~417),與其較大的載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關;從影響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在精神醫學領域處于領先水平,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在神經醫學領域處于領先水平,各刊雖的專業側重點不同,均在相關學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即年指標最高的期刊為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論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應了該學科的學術前沿問題。說明編輯在挑選稿件的時候偏向于學術水平較高和讀者關注的熱點問題。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H指數最高的是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多年來積累了非常好的學術聲譽,影響力較大。但中華神經外科雜志H指數近3年增長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總體影響力還不夠,但呈上升趨勢。優秀的學術期刊是學術前沿信息的及時者和提供者。學術期刊必須有渠道、有能力及時了解學術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現有的各種學術交流平臺外,各期刊編輯部還應積極組織學術研討會或參觀訪問,交流和學習優秀的辦刊經驗,發揮優秀期刊的帶頭作用,推動期刊整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4)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5)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學術期刊來源指標與影響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關鍵詞: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老年癡呆患者精神癥狀;療效;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ntrol olanzapine and quetiapine two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were combined with donepezil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Alzheimer's patients, the analysis of its efficacy, to assess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ir treatment. Methods: 100 cases hav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treatment groups, named for Group A and Group B, Group A 50 patients taking olanzapine combined with donepezil treatment, patients taking quetiapine B Ping joint donepezil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for easy examination of intellectual start of the study all patients (MMSE) score. 2,4,6,8-week treatment period with dementia are pathological behavior rating scale (BEHAVE-AD) reduced rat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corded with side effects scale (TES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MMS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wo points or more,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especially when the fourth week of symptoms greatly improved. No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all patients during drug treatment. Treatment efficiency is about 90.0%. Conclusion: olanzapine and quetiapine two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respectively donepezil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Alzheimer's obvious effect, high safety performance, to achieve the ideal treatment efficiency,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Alzheimer's patients; efficacy; safety
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在治療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老年癡呆患者精神癥狀方面能發揮顯著的療效,但它的毒副作用較大,而且無法應對陰性的精神癥狀。而非經典抗精神病藥不但能夠保證顯著的療效,還有毒副作用小,安全系數高等優點,且適合于老年人用藥。隨著我過人口老齡化趨勢的逐步加快和老年人人口數量的增加,患精神癥狀的老年癡呆患者人數也呈現逐年逐年增長的發展方向。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的精神癥狀,不但可以保障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還可以大大減輕家庭和社會的養老負擔[1-3]。臨床實踐表明,非經典性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和喹硫平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的精神癥狀效果明顯。本文通過觀察分析奧氮平和喹硫平分別與多奈哌齊聯合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精神癥狀的療效,肯定這兩種藥物的治療價值和安全性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100例確診為有精神行為癥狀的老年癡呆患者。隨機均分為兩個治療組,甲組和乙組。甲組5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在62歲至8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8.42±5.75)歲;乙組50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在64歲至8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8.65±5,83)歲。100例老年癡呆患者的精神行為癥狀基本一致。多數患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其他疾病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甲乙兩組的治療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甲組50例患者采取奧氮平聯合多奈哌齊治療,乙組50例患者采取喹硫平聯合多奈哌齊治療。
甲組:開始治療時奧氮平的劑量控制在2.5毫克左右,夜間服藥。進入全面藥物治療階段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動態變化和服藥后有無不良反應,在此基礎上逐漸增加奧氮平用藥量,最大劑量不超過15毫克,每日平均服藥劑量為(7.0±4.8)毫克。多奈哌齊保證每天5毫克的穩定的劑量。
乙組:開始治療時喹硫平的劑量控制在50毫克左右,夜間服藥。觀察患者服藥后有無不良藥物反應,根據病情的變化逐漸增加喹硫平服用量,增至每晚100毫克到400毫克之間,平均每晚(215.0±50.0)毫克。多奈哌齊保證每天5毫克的穩定的劑量。
藥物治療期間嚴格檢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心律、呼吸、心電圖、血壓、血常規等)。
研究開始時和結束時對所有患者進行簡易的智力檢查(MMSE)評分。治療期間第2、4、6、8周均用癡呆病理行為評定表(BEHAVE-AD)減分率評價治療效果,用副反應量表(TESS)記錄不良藥物反應[4-7]。
1.3治療效果評判標準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MSE評分和BEHAVE-AD評分。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數學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量數據以平均數(x±s)形式展示,對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甲乙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MSE評分詳見表1,甲乙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EHAVE-AD評分詳見表2。
表1 甲乙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x±s)
注:P
表2 甲乙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EHAVE-AD評分比較(x±s)
注:P
3結論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奧氮平和喹硫平這兩種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分別與多奈哌齊聯合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精神癥狀療效明顯,治療過程中患者未出現不良藥物反應,安全性能好。
現在非典型性抗精神藥物在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受歡迎,綜合使用奧氮平和喹硫平聯合多奈哌齊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效果更佳,值得進一步臨床應用并繼續探究更加科學有效地治療方式[8-10]。
參考文獻:
[1]邢秋泓,解恒革.癡呆的精神行為癥狀及其藥物治療[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合理用藥,2012,10(2):31-35.
[2]邢秋泓,趙坤英,解恒革.綜合性醫院老年住院患者抗精神藥物使用狀況的臨床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03,15.
[3]宋紅麗.利用酮合用拉法辛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及社會功能改善的對照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1,01.
[4]薛曉斌.利培酮和齊拉西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糖脂代謝及血漿細胞因子的影響[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05,01.
[5]溫明菲,程海燕,尚磊,劉云鵬,于建春.韓景獻針藥并用調理三焦治愈AD精神行為障礙1例[J].2011年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2011,08,19.
[6]王玉凱,任麗,黃銘娜.美金剛聯合利培酮治療老年期癡呆患者行為和精神癥狀的療效[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治療,2014,31(1):64-65.
[7]王娟.首發未用藥精神分裂癥認知癥狀的治療及認知癥狀與腦灰質體積關系的研究[D].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05,01.
[8]黃乾坤,張艷欣,張晨,褚秉根.利培酮口服液在老年期癡呆患者中的應用[J].精神醫學雜志,2011,24(3):229-231.
關鍵詞:醫院管理 人才 內部培養
隨著精神衛生工作的發展和精神科臨床工作水平的提高,精神病專科醫院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更需要人才。我院作為蘇北地區精神病專科醫院,人才的引進十分困難,有時以高薪高職引進的人才卻因水土不服而半路“夭折”。從而,作者認為可以把選拔、培養人才的方向轉到醫院內部,以增強醫院的“造血”功能。
一、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形成全員學習的文化氛圍
古人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醫學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及時更新知識,掌握醫療技術前沿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醫院必須努力建立一個有利于組織學習的環境,包括學習網絡和學習設施為主的硬件建設和學習激勵機制為主的軟件建設,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為員工創造能安心學習、便于學習、樂于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只有當學習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的時候,才能逐步朝著“學習型醫院”的目標邁進。
二、注重內部人員培訓和繼續教育,發掘內部人才資源
1.“請進來,走出去”,加強內部人員培訓力度
“請進來”即與大型精神衛生中心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邀請知名專家前來坐診、查房、講學指導,傳授新知識、開展新技術。“走出去”即通過學歷學位教育、晉升高級職稱前必須到大型精神專科醫院進修、為有論文的員工提供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以及崗位培訓等多種形式,充實和吸取先進技術,并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醫療工作。
2.繼續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從事性命相托的神圣職業必須終身學習,因此,醫院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繼續教育工作。一是強化“三基”訓練,打好臨床基本功;二是普及危重病搶救知識;三是要求在通讀《精神病學》的基礎上廣泛涉獵精神科書籍,并做好筆記;四是開展英語培訓,要求掌握精神科常見的300個以上專業英語單詞;五是定期開展理論講座,同時要求外出進修和參加崗位培訓的人員每人獨立主辦1-2次業務講座;六是科教科定期開展科研和論文寫作能力培訓。同時,要分階段組織考核,并將成績與職稱聘任掛鉤,促使醫務人員的學科知識逐步走向系統化、規范化。
通過這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就能讓醫院內部有潛力的醫學人才脫穎而出,這樣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堅持和不懈努力,醫院的人才梯隊就會逐步形成。
三、完善管理機制,讓“血液”循環起來
人才隊伍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醫院不僅要引進人才、培養人才,還要能夠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這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機制加以保障。
1.以人文關懷感染人才
(1)建立和諧寬松的人文環境很關鍵。理解和支持是工作中無形的動力,用才之道,必是以誠相待,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是根本。一是提高管理的手段和親和力,通過人際交往增強凝聚力。比如領導真心與員工交朋友,密切與職工溝通,及時解決員工思想上的問題。二是注重工作關系的協調和溝通。同事相互之間要通過合作與交流相互配合,營造共享知識、交流信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良好的工作氛圍,創造團結協作的人文環境。三是交流與溝通可以促進醫院的改革與發展。通過親密無間的交流與溝通,可以向員工傳遞醫院的規劃和目標,有利于增強員工的主人翁觀念,從而促進醫院的發展。
(2)創造以人為本的醫院文化很重要。醫院要努力創造以人為本的醫院文化,給人才充分授權,給他們自主完成工作的機會。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醫院管理上,更主要體現在人才所在科室及主管領導的管理工作上。人是感情動物,感情因素往往影響到人才對醫院的印象,影響到人才的忠誠度。因此,醫院對人才的關心也應體現在細微之處。一方面,醫院要關心他們的健康狀況,每年安排一次健康體檢,由預防保健科對體檢結果進行分析,給出健康保健建議反饋給個人;另一方面,醫院要關心了解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為他們提供幫助,使他們無后顧之憂,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2.用激勵措施留住人才
醫院要想留住人才必須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充分承認和體現人才的價值,使其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地位。對于在各方面取得成績的人才給予恰當的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是十分必要的。
(1)物質獎勵。給予恰當的物質獎勵往往能起到調動人才積極性和激發人才工作熱情的良好作用。如,對在核心期刊的人員報銷版面費并給予獎勵;對獲得科技成果獎的人員施行與上級同等獎勵;對新開展的科研項目要在經費上給予保障,并為橫向、縱向聯系提供便利條件;對外出進修人員應在績效分配上享受原崗位待遇;對業績突出并能勝任上一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可采取低職高聘等措施。
(2)精神激勵。榮譽感對于人才來說非常重要,往往比給一些金錢物質獎勵的作用更大。醫院要在人才取得成績的時候及時給予鼓勵和表彰。
(3)建立和完善績效考核系統,體現個人價值。人才都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工作能夠得到醫院領導的認可,在事業上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并能得到相應的報酬。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職工績效考核系統,并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及時對人才的工作量進行考核評價。當人才的工資待遇明顯低于其他醫院時,就可能出現跳槽,這樣往往會給醫院帶來短時期的管理混亂。只有不斷地對職工的工作給予客觀公正、全面準確的評價,讓職工及時了解自己的工作情況,并根據工作情況給予合理的工資待遇,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3.提供發展平臺成就人才
(1)為人才提供必要的硬件及經費支持,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如設立科研啟動基金、進行設備投資,為他們搞科研、開展工作提供一定的經費和必要的設備支持。
(2)建立科學的人才晉升制度。從觀念上打破原有傳統的論資排輩思想,切實推行知識、能力、技術競爭機制,對管理意識強、業務水平精、學歷層次高、素質優的中青年骨干大膽啟用,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和空間,或委以重任,或開設新科室、新項目,以利于形成“以點帶面”的核心團隊。
總之,重視內部人才的培養,才能調動醫院自身人才的積極性,才能使他們有用武之地,有發展空間,最大限度激活現有人力資源,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有效提高醫院內部的“造血”功能。
參考文獻
這個身材清癯、頭發花白的老人看起來十分平凡,然而他一生的經歷卻比電影中的情節還要跌宕起伏。
孤獨的天才
納什1928年出生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工業城布魯菲爾德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電子工程師,母親是拉丁語教師。納什從小就很孤僻,他寧愿鉆在書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齡的孩子玩耍。那個時候,納什的數學成績并不好,小學老師常常向他的家長抱怨納什的數學有問題,因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題方法。到了中學,這種情況就更加頻繁了,老師在黑板上演算了整個黑板的習題,納什只用簡單的幾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學畢業后,納什進入了匹茲堡的卡耐基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1948年,大學三年級的納什同時被哈佛、普林斯頓、芝加哥和密執安大學錄取,而普林斯頓大學則表現得更加熱情。當時的普林斯頓已經成了全世界的數學中心,愛因斯坦等世界級大師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頓自由的學術空氣里,納什如魚得水,他21歲博士畢業,不到30歲就已經聞名遐邇。1958年,納什因其在數學領域的優異工作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新一代天才數學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納什最重要的理論就是現在廣泛出現在經濟學教科書上的“納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納什均衡”是他21歲博士畢業的論文,也奠定了數十年后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基礎。
那時的納什“就像天神一樣英俊”,1.85米的個子,體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長、優雅,雙手柔軟、漂亮,還有一張英國貴族的容貌。他的才華和個人魅力吸引了一個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亞,她是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們結婚了。其后漫長的歲月證明,這也許正是納什一生中比獲得諾貝爾獎更重要的事情。
納什因為喜歡獨來獨往,喜歡解決折磨人的數學問題而被人們稱為“孤獨的天才”。他不是一個善于為人處世并受大多數人歡迎的人,他有著天才們常有的驕傲、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同輩人大都認為他不可理喻,說他“孤僻,傲慢,無情,幽靈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隱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別人操心的世俗事務”。
普林斯頓的幽靈
1958年的秋天,正當艾里西亞半驚半喜地發現自己懷孕時,納什卻為自己的未來滿懷心事,越來越不安。系主任馬丁已答應在那年冬天給他永久教職,但是納什卻出現了各種稀奇古怪的行為:他擔心被征兵入伍而毀了自己的數學創造力;他夢想成立一個世界政府;他認為《紐約時報》上每一個字母都隱含著神秘的意義,而只有他才能讀懂其中的寓意;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表達;他給聯合國寫信,跑到華盛頓給每個國家的大使館投遞信件,要求各國使館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語,甚至要用法語寫數學論文,他認為語言與數學有神秘的關聯……
終于,在孩子出生之前,納什被送進了精神病醫院。
幾年后,因為艾里西亞無法忍受在納什的陰影下生活,他們離婚了。但是她并沒有放棄納什。離婚以后,艾里西亞再也沒有結婚,她依靠自己作為電腦程序員的微薄收入和親友的接濟,繼續照料前夫和他們惟一的兒子。她堅持納什應該留在普林斯頓,因為如果一個人行為古怪,在別的地方會被當作瘋子,而在普林斯頓這個廣納天才的地方,人們會充滿愛心地想,他可能是一個天才。
于是,在上世紀70和8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里總能看見一個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著紫色的拖鞋,偶爾在黑板上寫下數字命理學的論題。人們稱他為“幽靈”,人們知道這個“幽靈”是一個數學天才,只是突然發瘋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納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話,他會立即受到警告:“你這輩子都不可能成為像他那樣杰出的數學家!”
正當納什本人處于夢境一般的精神狀態時,他的名字開始出現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經濟學課本、進化生物學論文、政治學專著和數學期刊的各領域中。他的名字已經成為經濟學或數學的一個名詞,如“納什均衡”、“納什談判解”、“納什程序”、“德喬治-納什結果”、“納什嵌入”和“納什破裂”等。
傳奇仍在繼續
有人說,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學家都有一個異常孤獨的大腦,納什發瘋是因為他太孤獨了。但是,納什在發瘋之后卻并不孤獨,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們沒有拋棄他,而是不遺余力地幫助他,挽救他,試圖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淵。
盡管納什決心辭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職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還是設法為他保全了保險。他的同事聽說他被關進了精神病醫院,就給當時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專家打電話說:“為了國家利益,必須竭盡所能將納什教授復原為那個富有創造精神的人。”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納什的身邊,他們設立了一個資助納什治療的基金,并在美國數學會發起一個募捐活動。對于普林斯頓大學為他做的一切,納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這里得到庇護,因此沒有變得無家可歸。”
守得云開見月明,妻子和朋友的關愛終于得到了回報。80年代末的一個清晨,當普里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樣向納什道早安時,納什回答說:“我看見你的女兒今天又上了電視。”從來沒有聽到過納什說話的戴森仍然記得當時的震驚,他說:“我覺得最奇妙的還是這個緩慢的蘇醒,漸漸地他就越來越清醒,還沒有任何人曾經像他這樣清醒過來。”
納什漸漸康復,從瘋癲中蘇醒,而他的蘇醒似乎是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當1994年瑞典國王宣布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是約翰?納什時,數學圈里的許多人驚嘆的是:原來納什還活著!
納什沒有因為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放棄他的研究。在諾貝爾獎得主自傳中,他寫道:從統計學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已經66歲的數學家或科學家能通過持續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礎上更進一步。但是,我仍然繼續努力嘗試。由于出現了長達25年部分不真實的思維,相當于提供了某種假期,我的情況可能并不符合常規。因此,我希望通過目前的研究或以后出現的任何新鮮想法,取得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一.大家首先認識到精神衛生問題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也是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精神障礙與各種軀體疾病一樣,均是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因精神緊張而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多,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精神殘疾614萬人。另據衛生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于自殺,有1600萬重型精神疾病患者、600萬癲癇患者、3000萬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兒童,近幾年大中學生中的精神衛生問題也在大幅上升,充分說明我國教育、精神疾病的防治方面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精神衛生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大多數精神疾病至今病因和發病機理不明,缺乏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殘率高。在我國,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全國輕重精神疾病患者已經超過1.3億;中國的精神疾病負擔已排在疾病總負擔的第一位;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討論中對比發現出了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優勢。祖國醫學早在《內經》中對精神疾病就有記載,且對精神障礙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均有較系統的描述。中醫藥能就地取材,方法簡單易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能發揮特色優勢。中醫認為,情志疾病與腑臟氣血、陰陽失衡等有密切的關系,采用天然中草藥調理陰陽,更是治療情志疾病的重要環節。中醫的辨證施治、異病同治,在情志病的治療中可以發揮很大的優勢。中醫藥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很早注意到心理因素對機體功能和疾病發生、發展、預后的影響。中醫療法心身合一,蘊含哲理,治療精神疾病的中藥有數百種,方劑數千個,針灸及食療處方數以千計。針對神經癥、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激情刺激療法、言語開導療法、修身養性療法、中醫行為療法、音樂療法、導引吐故療法、藥物和針灸等中醫心理療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既減少了復發率、提高了生活質量,又明顯降低了化學藥品的用量和副作用。
我院自1973年建院以來,中醫藥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糾正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副反應等方面得到普遍應用,對中醫的臟躁、不寐、健忘、失眠、驚悸、頭暈、頭疼、郁癥、癲癥、燥癥等情志疾病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先后做了《礞石滾痰丸治療精神分裂癥與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與上海精神衛生研究所金國章教授合作的《左舷千金藤啶堿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研究》,探討了中醫提取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中藥劑型改變的可行性,該項目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用逍遙丸、血府逐瘀湯、柴胡舒肝散、甘麥大棗湯、癲狂夢醒湯、順氣倒痰湯、生鐵落飲、朱砂安神丸等方加減,辯證施治,治療各類精神疾患;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抗精神疾病藥物引起的閉經、化濕祛痰法治療藥源性肥胖、流涎、便秘、震顫、靜坐不能等不良反應都取得良好的療效。總結出情志疾病的腑臟辨治和氣血辨治方法,先后撰寫論文在各類專業期刊發表。
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調節陰陽的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先后做了《穴位注藥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將中醫的分型、西醫的量化有機結合起來,為深入研究中醫治療精神分裂癥提供了資料和依據,使中醫治療更具有系統化。《階梯式定點穴位刺激治療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的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穴位注藥治療臂叢神經損傷37例療效觀察》在,<<中國針灸>>發表;《耳穴貼壓治療治療藥源性便秘218例效果觀察》等療效可靠。
中醫心理學應用前景廣闊。中醫早在《內經》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預防醫學思想,重視和暢情志、攝養心神、性命雙修,創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衛生原則和方法。應用如豁達法,對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代不少精神病學家也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發病中的重要性。故在中醫調暢情志的方法與西醫的心理咨詢相結合有利于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對康復期的病人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三.大討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發現的問題
1、中醫新技術應用少,診斷手段簡單,利潤低,經濟效益差,中醫不賺錢,中醫師就沒有地位,資金投入少,為了醫院生存,一些單位只重視收入高的科室,忽視中醫科的建設。致使中醫藥不但得不到發展,而且逐年萎縮。
2、長期以來,政府對中醫藥行業管理相對寬松,對非法行醫人員打擊力度不夠,利益的驅使,一些不懂醫學、無行醫資格的人也打著中醫的牌子招搖撞騙,致使一些人對中醫藥產生了懷疑,有的醫生也直接說中醫不治病,不推薦、不支持病人用中醫治療。歪曲了中醫的實質內涵。中醫藥的應用受到影響。
3、精神病人大部分不承認有病,無自知力,服藥、治療都是被動進行,中醫湯劑服用及針灸等都不易取得急性期病人的合作,應用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
4、現行的保險制度,很多新藥、貴藥都已進入醫保項目,而一些傳統的中成藥,在精神科常用的如六味地黃丸、復方蘆薈膠囊等中藥依然是自費藥,限制了醫生的應用,中醫藥在這個保險體系中沒有受到很好的保護。
5、房屋和人員相對缺乏、設備陳舊、人員斷層,無條件設立專門的中醫精神科病房、專職的煎藥人員和必要的診療設施。嚴重制約了中醫藥在精神科的應用。致使一些中醫院校畢業生也不得不改做西醫。
四.解決問題的思路措施和意見建議
自開展解放思想、發展中醫藥活動以來,對300名病人進行了中醫藥治療精神病是否認可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認為重要毒副作用小,只愿意服中藥,不愿意服西藥治療的96人,站百分之32;愿意中西藥并用的178人,占59.33%;愿意服中藥,但怕麻煩的11人,占3.67%;只愿意服西藥的15人,占5%.大部分人因擔心西藥的副作用而傾向中醫藥治療
1、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結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藥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保護和發展中醫藥、弘揚民族文化是衛生界義不容辭的責任,單位要積極爭取新聞媒體的支持,積極宣傳報道本單位中醫藥工作新進展、中醫專科(專病)建設及優秀中醫人才,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積極參與衛生局組織的養生保健宣傳月、世界傳統醫藥日等各種活動,宣傳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優勢,取得各級領導的支持,同行認可,堅持中西藥并重的方針,中西醫優勢互補,充分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精神病的空間,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經濟、方便的治療方法。
2、醫院正在開發改造之中,等改造好了,建立專門的中醫精神科病區,配備愛崗敬業、熱愛中醫的專業技術人員致力于中醫藥治療各類精神疾病的研究。努力擴大中醫藥在精神衛生領域中的應用。
3、加大中醫藥在精神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度,在發揚傳統中醫藥診療技術的基礎上,探索出更適合精神科應用的、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多在提升中醫中藥的科學性方面下功夫。
4、建議醫療保險擴大中醫藥報銷目錄的范圍,大幅度提高中醫藥適宜的報銷比例,使群眾真正享受到中醫藥的實惠。也便于中醫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5、爭取中醫藥在輕型精神病人的治療中廣泛應用,在重型精神病人治療中的結合應用。
6、善語導便,修身養性,心病還須心藥醫
祖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對心理疾患病人強調善語導便,加以疏導。所謂善語導便,包括好言勸慰,或解釋疑惑,或支持保證等諸多心理上的撫慰,相當于現在講的心理治療,也就是心病治用心藥醫的意思。我國著名的醫藥學家、養生家孫思邈十分強調怡情撮生,對情志不遂所致的疾病,更是要求從自身修養方面下功夫,比如要求要舍名利(淡薄名譽、地位、財富)、除息怒(節制喜怒哀樂)、去聲色(遠離聲色)、淡滋味(清淡飲食)、靜心深(安逸精神、心理),盡管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這是修身養性、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我們現代人也講究養身先養心,要求做到寬心(保持寬松、隨和的心態)、懷有善心(時時事事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自己的心境也會得到慰藉)、處處靜心(心如止水,不為名利困擾)、時時定心(豁達樂觀,喜樂無愁,縱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常樹信心(對失意坎坷不灰心、不氣餒、對生活抱有信心),有時還須要有一點點的粗心(不要事事斤斤計較,學會難得糊涂一點)。當然,這些對有心理情志疾病的人來說是難為了一點,但結合病人各自的實際狀況做這樣的啟發、交談,有時也是能起到很好的怡情悅性作用,而且往往也是很重要的。
1119,閻孝忠集《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為我國現存最早之兒科專著。
1231,意大利薩勒諾醫校進行解剖學教學。
1237,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成書,是中國現存最早之婦科專著。
1247,宋慈撰《洗冤錄》。系中國現存第―部法醫著。該書在國外有多種外文譯本。
1330,忽思慧《飲膳正要》成書,是中國第一部營養學專書。
1337,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首創“懸吊復位法” 治療脊柱骨折。
1403-1408,明政府編成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其中收藏明代以前的大量醫書。
1500,雅各布?紐弗首先完成剖腹產術。
1510,法國巴累進行外科學革新。
1543,比利時維薩里著《人體之構造》為近代解剖學的基礎。
1567,安徽太平縣以接種人痘法預防天花,逐漸傳全國。
1578,李時珍《本草綱目》成書。1598年首次印行金陵刻本。
1614,意大利散克托留斯發表《靜態醫學》,研究人體的體溫、脈搏、體重的動態變化。1628,英國哈維發表《心血運動論》。
1632,陳司成著《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梅毒專著。
1641,吳又可撰《溫疫論》論述傳染病傳染途徑、病源特異性等。
1650,英國格利森記述“佝僂病”。
1656,羅爾芬克獲知白內障為水晶體混濁。
1656,沃頓研究腺體構造,發現頜下腺管。
1665,胡克制成復工顯微鏡并發表《顯微鏡學》。
1667,英國尼達姆認識胎盤的養育胎兒作用。
1674,哈姆首先發現。
1684,伯尼埃將人種按膚色分類。
1700,意大利拉馬齊尼著職業病專著《論手工業者的疾病》。
1714,華氏溫度計誕生。
1717,中國人痘接種術傳入士耳其和英國。
1721,帕爾法恩使用與推廣產鉗。
1735,瑞士林奈《自然之體系》一書問世,創生物命名法。
1742,清政府令吳廉等編撰《醫宗金鑒》刊行。該書是中國綜合性醫書中最完備、最簡要的一種。
1742,攝氏溫度計問世。
1752,英國哈勒提出應激學說。
1752,英國斯梅利《產科學的原理和應用》一書問世。
1759,巴德施行宮外孕手術。
1761,意大利莫干尼著《論疾病的位置與原因》,以此為標志器官病理學建立。
1761,奧地利奧恩布路蓋著《叩診的新方法》,發明叩診法。
1779,法國弗蘭克刊出社會衛生學與醫療政策學論文。
1794,英國道爾頓研究色盲。
1794,中國始制狗皮膏。由是流傳。
1796,英國琴納發明牛痘,為人類最
終消滅天花做出貢獻。
1797,英國沃拉斯頓在痛風的關節上發現尿酸。
1801,法國皮尼爾提倡以人道主義治療精神病患者,取下精神病患者身上的枷鎖。
1805,英國皮爾遜的《種痘奇法詳悉》在廣州刊行,牛痘法傳入中國。
1816,法國雷奈克發明聽診器。
1817,英國帕金森記述震顫麻痹。
1817,美國麥克道爾施行卵巢切除術。
1838,施萊頓發現植物細胞。
1838,普肯野首先描寫神經細胞。
1846,美國莫頓乙醚麻醉下作外科手術獲得成功。
1847,奧地利塞麥爾維斯發現產褥熱的原因,并采用消毒法預防。
1849,阿狄森記述阿狄森氏病。
1851,德國赫爾姆霍茨發明檢眼鏡。
1858,德國威爾嘯發表細胞病理學,使病理學研究進入到細胞水平。
1861,法國美尼爾描述美尼爾氏病。
1867,英國李斯特發明創傷防腐法(應用石炭酸消毒)。
1876,德國科赫進行炭疽桿菌人工培養成功。
1880,德國埃伯斯分離傷寒桿菌。
1882,德國科赫發現結核菌。
1886,德國伯格曼應用蒸汽消毒法于外科手術,為無菌外科之始。
1887,德國施萊斯發明局部浸潤麻醉法。
1890,德國貝林與北里柴三郎發現抗毒素,制成白喉抗毒素們和破傷風抗毒素。
1892,阿貝應用腸線做腸縫合。
1893-1895,丹表芬森用紫外線治療狼瘡,開創光療新途徑。
1893,俄國伊萬諾斯基研究煙草病,人類第一次發現病毒。
1895,德國倫琴發現X射線。
1900,俄國巴甫洛夫提出條件反射學說。
1902,美國蘭德斯坦納發現人的血型有A、B、0、AB四種。
1903-1906,荷蘭愛因托芬發明弦線電流計,制成心電圖機。
1907,英國高爾頓確立優生學原則。
1908,美國卡雷爾對血管縫合和臟器移植進行研究。
1909,德國艾得希和日本泰佐八郎發明“六O六”,創化學療法。
1922,加拿大班丁與麥克勞德發現胰島素。
1922,奧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出版。
1928,德國卡一介二氏制成卡介苗。
1926,美國摩爾根發表基因論,建立遺傳理論。
1929,英國弗萊明發現青霉素。
1930-1935,德國杜馬克發現磺胺藥的抗菌作用。
1935,前蘇聯費拉托夫角膜移植術成功。
1943,英國錢恩和弗洛里提取了青霉素結晶并用于臨床。
1952,口服避孕藥丸產生。
1953,美國克里克和沃森提出核酸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1956,美國科恩伯格人工合成脫氧核糖核酸(DNA)。
1957,中國湯飛凡、張曉樓眼病毒分離和體外培養成功。
1960年11月,最后一例天花在中國被消滅。
1962,中國第一批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制成。
1963,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陳中偉醫師斷手再植成功。
1966,中國首先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7,南非巴納德首創人體心臟移植。
1971,英國克里克提出染色體學說。
1972,美國科馬克和英國豪斯菲爾德發明X射線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儀(CT機)。
1976,美國布盧姆伯格發現乙型肝炎病毒。
1978,抗瘧藥青蒿素在中醫研究院取得成果。
1981,美國斯佩里研究大腦兩半球具有功能特異性。
1984,武漢成立中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病房。
1984,德國科勒發明單克隆抗體技術。
1986,美國科恩等人發現調節、控制細胞代謝的生長因子。
1989,美國畢紹普和瓦爾姆斯分離出引起動物腫瘤的致癌基因。
1993,英國羅伯茨和美國夏普發現斷裂基因。
[論文摘要]目的 探討北京市某5家三級甲等醫院護士個性特征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方法2008年12月一2009年2月采用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 pers0nal Questi0n.naire,EPQ)和癥狀自評量表(Thesympt0mchecklist90,SCL一90)調查了北京市某5家三級甲等醫院147名護士的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狀況。結果護士的內外向、神經質、精神質得分高于全國常模,其中內外向與全國常模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護士在軀體化、強迫、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6個因子和總分上的得分高于全國常模,其中在軀體化和精神病性因子與常模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護士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和總分與個性特征中的神經質和精神質維度呈正相關,與內外向維度呈負相關。結論護士的個性特征有較高的外傾向;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一般人群,突出表現在軀體化和精神病性兩方面;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其個性特征的影響。
護理工作是整個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的醫療市場中,護理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了醫療水平的高低。心理健康是一個人可以依賴的最重要的內在資源,護士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著整體護理的質量,從而直接影響病人的治療和康復效果。因此,護士的心理健康維護是十分重要的。為了研究目前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我們對北京市某5家三級甲等醫院的147名護士的個性特征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了調查分析,旨在為提高護士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12月一2009年2月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某5家三級甲等醫院147名護士,其中男8名,女139名,年齡19—54歲,平均(29.48±6.81)歲,其中30歲以下90名,30一40歲42名,40歲及以上15名;學歷:中專17名,大專104名,本科26名;職稱:護士60名,護師67名,主管護師20名;婚姻狀況:已婚82名,未婚65名;工作科室:手術室45名,內科13名,兒科8名,外科20名,眼科11名,特需病房8名,急診13名,ICU(重癥監護室)29名。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采用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pers0nalQuesti0n.naire,EPQ)]對護士的個性特征進行測試,此問卷包括:神經質維度(N)、內外向維度(E)、精神質維度(P)和掩飾性維度(L)4個分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和信度。每個項目只回答“是”與“否”,每題1分,①E量表:測量性格的內、外傾。②N量表:測量情緒的穩定性。③P量表:單極量表,即:只有P分高時才有意義,P分低被認為是正常。④L量表:原本為一個效度量表,測量回答問題的真實性,同時,它本身也代表一種穩定的人格功能。采用癥狀自評量表(Thesympt0mchecklist90,SCL.90)對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此量表共包含90個項目,概括為9個因子,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每個項目根據其有無及嚴重程度,依次記為1、2、3、4、5分。分別表示無、輕度、中度、相當重、嚴重,以因子分作為評價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分數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分析指標包括:總分≥160為陽性,陽性項目數≥43為陽性和9項因子分≥2為陽性。
1.2.2調查方法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于2008年l2月應用自編一般資料調查表、SCL.90和EQP對北京市某5家三級甲等醫院的護士進行調查。共發出問卷165份,回收問卷152份,有效回收率92.12%,剔除問卷或調查表填寫不全者,有效問卷共147份,有效率為89.09%。
1.2.3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與相關分析。
2結果
2.1護士個性特征評分與全國常模比較
護士個性特征評分與全國常模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護士內外向量表得分高于全國常模,掩飾性量表得分低于全國常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
2.2護士SCL.90評分與全國常模比較
護士SCL一90評分與全國常模比較見表2。由表2可見.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常模比較在軀體化,人際敏感及精神病性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
2.3護士個性特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分析比較
護士個性特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分析比較見表3。由表3可見,個性特征中神經質和精神質得分高的護士心理壓力大,心理健康水平差,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
3討論
3.1個性特征與國內護士常模的比較分析
表1結果顯示北京市三級甲等醫院的147名護士的內外向量表得分高于常模,傾向于外向人格。典型的外向者主動性強、情感外露、熱情大方、善于社交、樂觀隨和、喜冒險,表明外向個性的護士社交的主動性較強。但同時護士掩飾性量表得分低于常模,提示護士不擅于抑制和調整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情緒,順應性和容忍性差。由于個性是個體由遺傳和環境所決定的實際和潛在的行為模式的總和.這說明本組護士的性格中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矛盾性,有可能是工作壓力大、護患關系緊張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環境原因所造成。同時也說明護士的心理調節能力差,缺乏正確的健康心理指導。護理管理者要因人而異,對護士適度授權并委以重任,一方面可以提高護士對工作的滿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護士自身的自信心。還可以定期對護士進行人際關系、社會技能、自信訓練、時間管理等培訓,引導護士正確對待壓力,合理地宣泄消極情緒,提升積極情緒。
3.2護士心理健康水平與國內護士常模的比較分析
表2結果顯示,北京市三甲醫院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一般人群,突出表現在軀體化和精神病性兩方面。這可能與護士的工作性質有關,護理工作的嚴謹性、細致性、重要性,需要她們注意力高度集中,導致精神高度緊張,而且工作處于長時間高度的應激狀態,研究表明,長期慢性應激可導致皮質激素水平升高,使人產生焦慮、抑郁、敏感等不良情緒;另外,長時間的頸椎前屈位站立或彎腰進行操作,則容易產生軀體疲勞不適。管理者對下屬的溝通管理可以進行人員優化組合以及科學、合理的分工;同時改善工作環境,增加護士編制,適當增加護士待遇,并按責任大小、任務輕重、工作環境的優劣等具體情況在報酬上拉開檔次,調動護士的積極性,變壓力為動力,提高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3.3心理健康狀況與個性特征的相關性分析表3結果顯示,個性特征中神經質(N)和精神質(P)得分高的護士心理壓力大,心理健康水平差。神經質(N)分高的護士情緒不穩定,表現為焦慮、緊張、易怒,敏感多疑,對各種刺激反應過多強烈,易沖動,具有攻擊性,又或是郁郁寡歡、憂心仲仲,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以至出現不夠理智的行為,心理狀態差。神經質(P)分高表現為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感覺遲鈍,與他人關系不佳,喜歡尋釁鬧事,心理健康水平差。掩飾性(L)量表分與SCL-90各因于平均分之間均呈負相關關系,這似乎可以說明L量表分越高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好,其實這是一種假象。L量表屬掩飾量表,當L量表和N量表得分均高時說明被試者掩飾性高。由于掩飾性高,可呈現明樂暗悲的矛盾心理。她們在人前往往表現樂觀、豁達、開朗等,但其內心可能極度悲傷或絕望,不善于表達和疏泄自己的負性情緒以及情緒不穩定。護士職業責任大、工作繁重、地位低、護患關系緊張等,使護士無法適應內在與外在因素所帶來的壓力,處于不平衡狀態,這種狀態持續一定時間就會導致心身疾病的發生,心理的疲憊可導致工作無成就感。工作壓力會使護士產生工作疲潰感,最終影響護士工作質量,削弱團隊的力量。醫學實踐證明,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最為密切。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標志,不良的人格特征本身就是一種心理不健康因素,也是許多心理疾病的根源。醫院應該重視護士身心健康,定期評估護士的壓力狀況,及時獲取信息,及時消除護士工作中的壓力。
論文摘要:為探討縱橫碼學習對提高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本研究以新鄉醫學院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大學生人格健康問卷(UPI)對其進行心理測試,選取總分較高的39名作為被試并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20人;對照組l9人)。對實驗組進行縱橫碼訓練,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UPI和社會適應性自評問卷3個量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實施了前后測量。結果表明,實驗組被試在SCL-90總分及諸多因子上有顯著下降(p<0.05)。對照組被試的前后測沒有顯著差異(p)0.05)。可見,縱橫碼信息數字化學習能夠顯著降低大學生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等因子得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1引言
縱橫漢字輸入編碼(簡稱“縱橫碼”)是由香港著名愛國實業家周忠繼先生自1984年開始研究發明的。1992年,他與蘇州大學縱橫漢字信息技術研究所合作開發第一代縱橫輸人法系統軟件,其后不斷更新,發展成為“縱橫漢字輸入法”。該輸入法經由國家“211工程”7所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生導師聯合鑒定為“國內外領先水平”項目,并兩次獲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發明專利證書。
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漢字的左邊、右邊韻特征很重要,即信息量很大;漢字的上邊、下邊的特征也很重要,即信息量也很大。縱橫漢字輸入法遵循了漢字認知規律,它把筆形分為l0類,分別用“0—9”這l0個數字表示,僅用數字小鍵盤即可輸入,促進了對漢字的認知和輸入速度。有關縱橫信息數字化學習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大量實驗研究表明,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縱橫碼符合青少年的認知心理特點,能夠充分調動青少年的感知覺活動;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注意力、觀察力和思維活動的積極性,有利于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拓展思維廣度,開發和挖掘創造潛能。另一方面,發展青少年的認知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適應能力。因此,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縱橫信息數字化學習促進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適應能力提高的實驗研究,對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潛能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方法
2.1被試
以新鄉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07級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運用UPI量表對他們進行心理測試,挑選UPI總分是第一類的39名被試,隨機選取20名被試作為實驗組,其中男生l0人,女生l0人;對照組19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2人。對照組學生未參加縱橫碼實驗。實驗組堅持每周進行定時的縱橫碼學習交流活動,采用課堂教學輔導與課后自學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學習結束后,在實驗組隨機選取8人進行個案訪談,每人進行30分鐘并詳細記錄。
2.2研究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卜90)、大學生人格健康問卷(UPI)和社會適應性自評問卷3個量表進行評估,在實驗前一周和實驗結束后一周采用這些量表進行前后測。
2.2.1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10個因子,共90個條目。根據該量表的因子得分和總分了解被試的身心狀況。
2.2.2大學生人格健康問卷(UPI)
分類標準:第一類篩選標準:滿足條件之一者應歸為第一類:(1)UPI總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題做肯定選擇者;(3)輔助題中同時至少有兩題做肯定選擇者;(4)明確提出咨詢要求者。第二類篩選標準≈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應歸為第二類:UPI總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間者;第8,16,26題中有一題做肯定選擇者;輔助題中只有一題作肯定選擇者;第三類篩選標準:不屬于第一類和第二類者應歸為第三類。
2.2.3社會適應性自評問卷
適用于測驗青少年、青年的社會適應性。能幫助被測試者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程度,即社會適應性處于怎樣的發展水平。社會適應性自評問卷適用于l4—28歲范圍內,具有基本閱讀能力的被測試者使用。
2.3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用SPSS13.0f0rwind0ws軟件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結果比較,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測量結果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可認為兩組被試樣本同質。
3.2實驗組t檢驗結果分析
如表2顯示:SCL一90總分有顯著差異(p<0.05),UPI和社會適應性測試總分無顯著差異(p>0.05)。
實驗組在SCL一90總分及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精神病性、敵對因子分上,實驗后比實驗前有顯著下降,差異達到顯著程度(p<0.05);而軀體化、焦慮、恐怖、偏執、其他因子分上,實驗后比實驗前雖然有所下降,但沒有達到顯著程度(p>0.05)。
3.3對照組t檢驗結果分析
如表3顯示:對照組SCL一90、UPI前后測得分,后測得分雖然比前測略低,但沒有顯著差異(p>0.05)。社會適應性測試,后測比前測得分略高,也無顯著差異(p>0.05)。
3.4個案訪談結果分析
通過對實驗組隨機選取的8人進行個案訪談,8人表示實驗過程均認真參與。就實驗前后個人情況對訪談問題進行回答,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其中在適應性問題方面50%的被試表示能較好適應目前生活;在人際關系問題方面大部分人都能與家人、同學、老師相處融洽,即使出現摩擦,也能理性看待并很好解決;88.8%的被試表示有興趣參與縱橫碼的學習,并能集中精力投入學習;大部分人認為學習縱橫碼有較強的實用性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由此可見,通過這次縱橫碼的學習改善了一些大學生的心理消極狀況,對其心理健康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4討論
4.1縱橫碼的比較優勢
一般認為,縱橫編碼方案具有數字編碼、規則簡單、易學易記、詞組豐富等特點。干紅華從平均擊鍵次數和編碼效率、輸入速度、重碼率等方面進行定量分析表明,與目前流行的拼音碼和五筆字型輸入法比較,縱橫碼的特點突出,綜合優勢明顯]。拼音碼重碼率很高,擊鍵次數較多。縱橫碼也比拼音碼和五筆字型優秀。梁寧建等通過實驗發現采用縱橫輸人法的被試輸人句子材料時成績顯著優于采用拼音輸入法的被試,并且在輸人低頻字時,象縱橫碼這樣的形碼數碼結合的優勢就明顯顯現出來闡。除了易學好用以外,縱橫輸入法還具有許多強大的功能,只要這個字有形,使用縱橫輸入法馬上就可以把它輸出來,這是其它的輸入法無法比擬的。中國的文字非常豐富,許多的生僻字用其它的中文輸入法是無法輸入的,用全拼輸入法則必須要知道它的讀音,如果不知道它的讀音就無法下手。
4.2縱橫輸入法對心理健康水平的認知因素影響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過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認知因素對心理健康狀況有著重要影響。漢字輸入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知加工過程,有些學者曾研究了漢字輸入法與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關系,結果表明漢字輸人法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一定的影響。縱橫漢字輸入法符合我們中國人漢語言文字學習的認知規律。它是對信息的加工。可以提高人的智能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一個很好的載體。縱橫漢字輸入法的認知特點包含著覺察、辨別和確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兩種認知活動,其中已掌握知識經驗的間接認知符合成人學習的認知活動規律。所以學習縱橫編碼能夠充分調動感知覺活動、提高注意力、觀察力和思維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拓展思維廣度、開發和挖掘創造潛能,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潛能的全面發展。
4.3縱橫輸入法對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量化分析
通過SCL一90前后測試發現,縱橫碼數字化學習在促進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是有效的。SCL一90量表用于反映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問題類型,從表2中可以看出,后測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前測各因子分,這表明實驗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了全面改善,其中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前后差異非常顯著;敵對因子差異顯著,這說明通過一段時間的縱橫碼數字化學習,學生的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癥狀得到減輕,這項學習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從組間比較看,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總分上沒有顯著差異;從兩組前后測結果比較看,對照組前總分及各子與后測的結果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而實驗組的前后測總分具有顯著差異性,說明本實驗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被試自我成長因素對健康水平的影響或干擾。
4.4研究的不足之處
本實驗研究是采取自然實驗法進行的,樣本的不確定因素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如對照組樣本沒有嚴格控制,樣本數量較小,實驗時間短等。實驗組的被試除了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敵對5個因子分有極為明顯的下降(差異顯著),而軀體化、焦慮、恐怖、偏執、其他等則沒有顯著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縱橫信息數字化學習只能改善受認知影響較大的心理過程;二是被試能否熟練地運用縱橫碼輸入法,熟練程度影響了認知和思維活動深度;三是被試自身本來存在大于正常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問題是人格上的一時不易改變;四是實驗中被試可能存在“期望效應”。
精神分裂癥是一類具有長期病程,高復發率為特征的慢性精神障礙性疾病。在如今發病率 、醫療衛生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99%以上的患者生活在社區,與他們的照料者共同居住,這無疑給承擔長期照料任務的家屬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國外自90年代開始, 就強調患者家屬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長趨勢和進行心理教育對患者出院后堅持服藥、增加就業率、減少復發等方面有重要作用。Helen等[3](1994) 的研究證實, 患者家屬迫切需要得到專業的干預和指導。
我國學者黃紅[4](1998) 認為, 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衛生宣傳教育, 對精神病人的康復和預防疾病復發十分必要, 有利于降低患者疾病的復發率、增加回歸社會幾率、延緩衰退進程等。杜建軍等[5](1996) 對 58例參加抗復發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與對照組進行調查, 結果顯示部分家屬有心理障礙, 認為有必要在抗復發工作中對病人家屬進行心理咨詢及精神衛生指導, 講解一些精神衛生知識及抗復發中的一些問題, 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技能。
近年來 ,精神分裂癥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問題 ,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Arey 等人[6]總結了 4 202 例病人的報道 ,結果發現在照顧病人的家庭成員中 ,存在著較高比例的心理障礙。在蘇格蘭實施的研究[7]發現 ,有 77%首發精神分裂癥病人的主要家庭成員大體健康問卷 (GHQ)總分高于普通人群 3 倍 ,社會適應自評量表 ( SAS - SR) 顯示他們總體適應能力低于普通人群。精神病人的家屬常受歧視 ,有羞辱感 ,其結果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回避了原有的社會活動或改變了活動形式。Phillips[8]等對中國精神分裂癥病人家屬進行調查 ,采用 Camberwell 家庭問卷 (CFI- CV)評定心理健康狀況,結果在 1491 人中有 899 人(占 60 %) 存在中度至重度的恥辱感。
我國也有一些學者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了測查分析,發現他們普遍存在各種心理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同時也影響到患者的疾病復發率、回歸社會幾率和社會功能等康復指標[9~11] 。
我國近年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健康教育需求也有一些研究,張玉娟等調查資料顯示患者家屬現有的精神疾病知識明顯不足,陳春發等經過調查認為大多數精神分裂癥復發患者家屬關心患者疾病復發的早期識別及應對技巧,希望參與患者康復目標的確立,并期望醫生提供患者行為技能和社會功能康復有針對性的指導[12]。
精神科健康教育是精神科醫護工作中的一個新課題,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環節,也是許多工作的延續與發展(如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等)。醫護人員在為患者進行宣教時,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背景等綜合方面考慮,盡量滿足患者的各種客觀需求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健康教育,從而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有研究表明,患者最容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為個別教育,其次是集體教育、宣傳手冊和示范教育。提示我們在采取個別教育的同時,應縮短辦板報的周期,宣傳患者最需要了解的疾病知識。此外,出院患者需要進行如何預防疾病復發、復發先兆、誘發因素、家庭護理方法、維持治療時間、疾病和藥物對婚姻、生育及對子女的影響等健康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培養患者開朗、樂觀、堅強的性格,促使患者學會自我調控,正確對待來自各方面的負性壓力;同時要向家庭成員及相關人員傳授精神疾病相關知識,使患者出院后能及時獲得家庭和社會的理解、支持、關懷、鼓勵和尊重,改變患者及家屬或照顧者不良的知、信、行,建立良好的尊醫行為,從而減少疾病的復發[13]。
目前存在問題:①重視程度不夠在相當長時間內,大多數醫院延續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護理模式,熱衷于被動執行醫囑的功能制護理,沒有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尤其是精神科護理工作繁重瑣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多,生活護理量大,醫護人員大部分時間從事常規醫療護理工作,健康教育缺乏主動性,對精神病患者個體的健康教育沒有制定出針對性的康復計劃。②精神病患者及家屬精神衛生知識缺乏對精神衛生知識認識了解不足,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導致患者及家庭對精神疾病認識缺乏,給精神病患者的精神衛生知識宣傳帶來很大困難。③精神科普知識及人文知識欠缺精神病患者來自社會各個層面,文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生活閱歷不盡相同,醫護人員掌握有關知識的程度各不相同,對社會人文知識缺乏,不能準確把握與患者交流的切入點,患者對醫護人員不能產生信任感,對實施的健康教育持懷疑態度,使健康教育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④醫護人員缺乏與患者溝通技巧對健康教育內容不能靈活運用,語言生硬,醫學術語使患者無法聽懂,導致患者對醫護人員宣教疾病知識不感興趣,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對策及建議:①重視對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轉變觀念,向現代化的護理模式轉變,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把健康宣教貫穿于整個住院過程,關心和愛護這一弱勢群體。對健康教育醫護人員要從思想上給予重視,通過健康教育能夠改變患者的行為和生活模式,減輕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改善其生活質量。②在宣教過程中,根據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社會經濟地位、民族、職業、年齡、不同知識面、各層次患者的健康問題和心理狀態,給予有效的宣教,要求醫護人員要有廣博的醫療護理知識和人文知識、邊緣知識來豐富自己,了解各行業的工作特點。定期安排對患者講授精神衛生知識,并針對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著重講解,分析各種癥狀存在的原因、性質及表現形式,鼓勵患者寫心得體會,并幫助分析,以提高患者對精神疾病癥狀的認識能力,促進醫患相互交流,以此發現和解決患者潛在的其他心理問題。③對當事者采取的態度要表示贊同或不贊同,就問題的所在給予指導,特別重視與精神病相關心理因素,因為許多疾病誘因都與心理問題有關,而心理疾病的發生大多與人際關系處理不當有直接聯系,在實際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與患者交談影響疾病的生物、物理、化學及環境等因素,更要向患者說明影響疾病的心理因素,因不同的人對心理沖突有不同的防御機制,如果不能應對就可導致不同疾病的發生。④有針對性健康宣教: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醫護人員首先應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強烈的責任心及奉獻精神,盡其所能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醫護人員針對不同個體、不同時期、不同的健康問題和心理狀態,給予有效的宣教,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內容,以減輕患者癥狀,取得患者對治療的合作。⑤針對自知力缺乏的患者,以勸導其接受各項常規治療和檢查、以自理生活為主;對恢復期有部分自知力的患者,可進行精神衛生知識教育,如藥物劑量增減對疾病的影響等,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所了解,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信心,以促進疾病康復;對出院前自知力恢復的患者,指導患者如何堅持服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防止疾病的復發,早日回歸社會。⑥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關系:醫患溝通指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交流,也就是在交流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幫助患者獲得相關疾病的護理、康復等相關信息,同時也含帶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思想、感情、需求、愿望等多方面的問題,以期達到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醫患關系。應用語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流,掌握溝通的技巧,安慰、勸說和鼓勵患者,使患者心理接受醫護人員,愿意同其交流,愿意述說自己的痛苦。只有真真切切地將患者視為親人好友,才能讓患者感到親切、周到,這些都是保證良好交流所必須做到的,從而縮短護醫患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健康教育是精神科醫療護理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康復。健康教育應貫穿在整個醫療護理活動之中,教育方法可根據患者的不同時期采取不同形式,在實施教育中強化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教育的意識,重視醫患關系溝通,提高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手段,同時也是醫護安全管理重要組成部分。醫護工作過程也是人際關系的過程,醫護人員觀察患者的同時,患者也時刻觀察醫護人員的言行。不斷提高醫護人員自身素質及理論文化水平,通過健康教育的非藥物治療,使針對患者的健康教育達到系統化、科學化、專業化的目的。醫護人員應合理運用溝通技巧,使患者從醫護人員的言行中獲得安全感、信任感和被尊重感,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在患者要回歸社會前,同時也要指導家庭對患者的支持教育,用父母的摯愛去安撫患者創傷的心靈,用兄弟姐妹的真情使他們感到家庭的溫暖,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分子而感到安慰,為重返社會奠定第二步基礎,同時要提前做好單位同志及領導的思想教育工作,對待他們要熱心、要尊重他們的人格,不要歧視、冷嘲熱諷,要讓他們在單位、社會得到充分的鍛煉,及早成為有用之人,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家庭、社會[14~15]。
參考文獻
[1] 石光,崔澤,栗克清等.中國精神衛生服務投放研究(二).上海精神醫學,2003,15(6):371~375
[2]張明園.減少精神障礙的未治率-獻給2001年世界衛生日.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2)
[3]Helen RW, Eileen JH. Needs of family caregiver synchronic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1994, 20: 5571
[4]黃紅.精神病人家屬的心理行為與病人康復.中原精神醫學學刊, 1998, 4 (2): 93
[5]杜建軍.參加抗復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研究.中原精神醫學學刊, 1996, 2 (2、3合刊): 1471
[6]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對家庭的影響.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1,18(4):214~ 217
[7]The Scottish schizophrenia research group. The Scottis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study, ⅣPsychiatric and social impact on relatives [J]. Br J Psychiatry, 1987 ,150:340~ 344
[8]Michael R.Phillips, Veronica Person, Feifei Li, et al. Stigma and expressed emotion: a study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members in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 181:488~ 493
[9]李明泉.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2007,23(5):661~2
[10]楊勇超.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與心理干預.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13(3):240~241
[11] 李惠仙、黃芹.城市與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及干預2004,1(3):119~120
[12]程金蓮,韓屜范.山西省臨床護理人員開展健康教育現狀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1999,31(11):648
[13]凡婭,史惠.15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6):53
[14]任竟惠.淺談護理健康教育在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河北中醫,2003,25(8):42
根據法學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為加強對所學專業課程的掌握與運用,培養解決實際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畢業論文選擇了《淺析我國的無效婚姻制度》。
本文簡要介紹了無效婚姻的概念和特征,重點闡述了我國無效婚姻制度的法定情形和無效婚姻的后果。穿插介紹了無效婚姻制度的適用范圍和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一、我國無效婚姻制度的法定情形。我國婚姻法第十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1)重婚的;(2)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3)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4)未到法定婚齡的。
二、 國無效婚姻制度的適用范圍。從有利于穩定當事人生活的角度出發。當事人申請宣告婚姻無效時,法定的無效情形仍然確實存在。
三、宣告無效婚姻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宣告婚姻無效實行一審終審,法院不受理當事人的上訴或申訴。當事人申請婚姻無效時,只能就婚姻效力提出請求。宣告婚姻無效的機關只有人民法院。
四、 宣告無效婚姻的法律后果。
我國的無效婚姻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填補了我國婚姻法的一項空白,使司法機關在處理違法婚姻時有了法律依據。維護了我國婚姻法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我在論文的選題、寫作過程中,對資料搜集、整理、修改等方面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進行了創作,提高了水平,增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形成了嚴肅認真的態度和工作作風。
關鍵詞:無效婚姻 法定情形 法律后果
無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成立的法定條件而不發生法律效力的男女兩性的結合。很長一個時期,我國無效婚姻制度在基本法的層面上始終未作明確規定,而僅見于行政規章和某些司法解釋。在我國,首次提到無效婚姻的法律文件是63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民事政策幾個問題的意見》(修正稿)。86年《婚姻登記辦法》和94年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中雖規定了無效婚姻制度,但還不是正式的法律規定。2001年4月28日公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是關于婚姻無效和婚姻可撤銷的規定,自此,我國的婚姻法正式確立了婚姻無效制度。無效婚姻的特征有兩點:(一)男女兩性結合時,不符和婚姻法規定的結婚應當符合的實質要件或者程序要件;(二)男女當事人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生兒育女,甚至舉行了公開的結婚儀式,在現實生活中被公認為互有夫妻身份關系。
婚姻是男女兩性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的結合,但作為一種社會形式,只有在符合婚姻成立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時,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才是合法的婚姻,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對于欠缺婚姻成立要件的男女兩性的結合,則是違法婚姻,為法律所禁止和取締。
一、我國無效婚姻制度的法定情形
我國婚姻法第十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1)重婚的;(2)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3)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4)未到法定婚齡的。
1.重婚。
所謂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與他人登記結婚的違法行為,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他人登記結婚的違法行為。 現實中,一些人鉆法律空子,婚外與他人共同同居生活,不辦理結婚登記,而是以夫妻的名義共同生活。對此,199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對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施行后發生的以夫妻名義非法同居的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處罰的批復是:"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仍應按重婚罪定罪處罰。"按照刑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構成重婚的法律要件是:當事人需履行婚姻登記手續;或者當事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依上所述,重婚有兩種情況,一是有配偶者而重婚,指已經結婚的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又與他人登記結婚,或者又與他人以夫妻的名義共同生活。二是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指沒有配偶的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仍然與之登記結婚,或者仍然與之以夫妻的名義共同生活。重婚是被法律嚴格禁止的違法行為。婚姻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禁止重婚。對于重婚的,不僅要確認重婚者的第二個"婚姻"無效,解除其重婚關系,還應當依法追究重婚者的刑事責任,對此,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于重婚違反了我國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度,嚴重違背了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家庭穩定和社會安定,沖擊計劃生育政策,導致腐敗,敗壞黨風,因此婚姻法明確規定重婚(即指重婚者的第二個婚姻)是無效婚姻。
2.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禁止近親結婚,是人類長期生活經驗的結晶,是人類婚姻的。男女近親結婚,很容易把雙方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弱點和缺點集中起來,遺傳給下一代,有損于下一代的健康,不僅不利于下一代在社會中生活,也給國家、民族的興旺和社會的帶來不利的后果。因此,此次修正的婚姻法將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姻規定為無效婚姻。
3.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為了配偶及子女的身體健康,禁止患有嚴重疾病的男女雙方結婚,其目的是防止當事人所患的疾病傳染給對方特別是傳染或遺傳給下一代,保護下一代的健康,以利于家庭的和睦、幸福。如果結婚的男女雙方在結婚時患有法律禁止結婚的疾病,那么,該婚姻則可以確認為無效婚姻。
確認無效婚姻,當事人必須是婚前患有婚姻法第七條第二項規定的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那么,哪些是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姻法第七條第二項未作明確的規定,主要考慮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醫學上認為不宜結婚的疾病會隨之治愈,同時還會發現新的不宜結婚的疾病,因此,婚姻法不宜明確具體的規定哪種疾病是醫學上認為不宜結婚的疾病。根據母嬰保健法的規定,,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可以理解為以下疾病:嚴重遺傳性疾病、指定傳染病、有關精神病。指定傳染病,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規定的艾滋病、淋病、梅毒以及醫學上認為影響結婚和生育的其他傳染病。嚴重遺傳性疾病,是指由于遺傳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者部分喪失自主生活能力,后代再現風險高,醫學上認為不宜生育的遺傳性疾病。有關精神病,是指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導致婚姻無效的當事人所患的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應當是當事人結婚前患有的,而不是結婚后患上的。因為婚姻法第七條明確規定,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是禁止結婚的,也就是說是根本不能結婚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要求結婚的男女當事人弄虛作假,欺騙了婚姻登記機關,辦理了結婚登記。再有,目前國家要求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婚前健康檢查制度。由于婚前健康檢查沒有普遍開展,所以,有的患有禁止結婚疾病的當事人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因此,婚姻法規定,當事人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婚姻為無效婚姻。如果婚姻當事人是在婚后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或者在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在有關部門要確定其婚姻關系無效時,當事人的疾病已經治愈的,則不能確定其婚姻為無效婚姻。簡而言之,對當事人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婚姻,應當在當事人疾病治愈前確認其婚姻無效。
常德市第一中醫院麻醉科,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全麻與聯合腰麻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并進行分析。方法 對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住院部收治的300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展開研究,將其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行全麻,研究組患者行聯合腰麻,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在手術情況上無顯著差異,組內術前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比較,存在顯著差別;研究組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在術后不同時間段組間比較χ2=3.9867、3.9791、4.5725、5.6534,P均<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老年患者在行髖關節置換術時采用聯合腰麻較全麻對患者的精神及認知影響小,有效降低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值得在手術室展開運用。
[
關鍵詞 ] 全麻;聯合腰麻;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早期認知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b)-0153-02
認知功能障礙屬于高齡患者在術后多發的神經系統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記憶力、定向力及抽象思維等的障礙,合并社會活動能力下降,其發生率約為5.0%~15.0%;相關文獻報道,其發生率在髖關節術后高達15.0%~65.0%[1]。老年患者術后發生認知功能障礙會造成關節功能恢復時間延遲、住院時間久等情況發生,容易導致患者死亡;但其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麻醉的方式、劑量及深度對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也沒有統一界定。為此我院對60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旨在探究其對患者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現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住院部收治的300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15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行全麻,研究組患者行聯合腰麻。其中男性162例,女性138例;245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55例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所有患者ASA為Ⅰ級或Ⅱ級;排除文盲、嚴重肝腎功能疾病、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智力或認知障礙以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詳見表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完善相關常規檢查后行手術治療,建立安全有效的靜脈通路,進行心電監護。研究組患者采用L2~3腰硬聯合麻醉,取患側腿在上,首先行L2~3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采用針內針行腰穿,在蛛網膜下腔注入經腦脊液稀釋的0.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耐樂品)2.0 mL;并經硬膜外置管3.0~4.5 cm,患者轉為仰臥位,3.0 min后行痛覺測試,若達到T10平面以上即可進行手術,若在T10及以下則不可進行手術,需經硬膜外導管注入2.0%鹽酸利多卡因,將麻醉平面調整到T10水平后再進行手術。對照組患者進行全麻:術前患者均進行誘導麻醉,給予芬太尼3.0 ug/kg、丙泊酚1.5 mg/kg、阿曲庫銨0.2 mg/kg,同時進行氣管內插管輔助通氣,術中進行復合麻醉,經氣管內吸入2.0%的異氟醚并經靜脈連續泵入丙泊酚,劑量維持在2.0 mg/kg;手術完成后行芬太尼(0.0001%)止痛治療,連續使用48 h。
1.3觀察指標
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心電監護,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測量表(MMSE)對患者在麻醉前及術后1、3、5、7d進行評分;MMSE判定標準:最高得分為30分,分數在27~30分為正常,分數<27為認知功能障礙[2]。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清潔數據采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具體分析見表2。
2.2兩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在術前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的比較上無明顯差異,術后1、3、5、7d評分兩組患者均降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分析比較,詳見表3。
3討論
認知功能障礙指的是患者在麻醉術后發生的各方面的認知障礙,包括社交能力的退化、抽象思維及記憶力等障礙、術后人格及認知能力等的變化。臨床上將術后1周內發生的認知功能障礙定義為早期認知功能障礙[3]。臨床上常用于評定認知功能障礙的方法種類繁多,但均是以神經心理檢查為基礎進行的。本文研究中采取的是簡易精神狀態檢測量表(MMSE),其對記憶力的檢測最敏感,操作簡單易行,重點檢測了大腦的認知功能,有效排除了意識、情緒等因素的干擾,可信度及有效性較高[4]。
MMSE最高評分為30分,本次研究中以評分低于27分為標準,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定。經蔣旭等學者研究發現,老年患者術后發生認知功能障礙屬于嚴重的并發癥類型之一,其發病可能與麻醉處理及麻醉藥物相關[5]。對本文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兩組患者在手術情況及術前的MMES發生情況的組間比較上無顯著差異,手術后兩組患者MMSE評分均較術前降低,兩組患者術后1、3、5、7d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均逐漸降低,研究組分別為20.0%、12.7%、10.0%、5.3%;對照組分別為30.0%、21.3%、18.7%、13.3%。研究組患者術后在不同時間段內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均較對照組患者低;同時組內手術前后比較及組間比較均存在顯著差異,P均<0.05。證明了全麻對患者的影響較大,而聯合腰麻對患者的影響較低,患者術后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幾率低。可能與麻醉所用的藥物及方式均有關系,全麻患者在麻醉前需行麻醉誘導,雖然術后會采取相應的藥物進行拮抗治療,但是麻醉反應仍較大,影響患者認知功能,造成障礙。因此對照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評分較研究組低。與葉曉明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全身麻醉的方式較聯合腰麻對手術患者的影響大,患者術后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幾率高[6]。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應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以減少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保證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
參考文獻]
[1] 劉沁爽,李淮安,梁淑娟,等.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對骨科大手術老年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26):68-69.
[2] 王彬,張其亮,李軍,等.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譫妄和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8):785-788.
[3] 蔡偉華,張良清,李志藝,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783-2784.
[4] 黎永明,鄧奮奎.高齡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認知功能的研究[J].中國醫藥,2012,7(7):881-882.
[5] 蔣旭.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比較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7):7-8.
[6] 葉曉明,葉軍青,徐海濤,等.不同麻醉方法與深度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臨床軍醫雜志,2013,3(23):250-251,254.
(收稿日期:2014-06-13)